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個人文檔 > 徵文稿

以茶文化爲主題活動徵文1000字新版多篇

徵文稿2.45W

以茶文化爲主題活動徵文1000字新版多篇

品茶,其實就是品味人生,茶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一,那麼你知道以茶文化爲主題活動徵文該怎麼寫嗎??爲了方便大家,共同閱讀吧!下面給大家分享關於以茶文化爲主題活動徵文1000字最新5篇,歡迎閱讀!

茶文化爲主題活動徵文1

“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向大山索取一壺味道甘甜的泉水,沏上一壺茶便可品味人生。

——題記

茶憶

我的父親是一個煙鬼,酒鬼,亦是一個愛喝茶的人。煙,他從小就學會抽了;酒,他從小就會喝了;茶,亦是如此。有一回我與他發生了爭執,他問我可不可以不再去打遊戲,我反駁了一句:“你能放棄抽菸喝酒嗎?您能長時間不抽菸、不喝酒、不飲茶嗎?而我只打遊戲只是爲了娛樂......”

茶,我自然是喜歡喝的。

在父親諸多愛好與嗜好(例如抽菸,喝酒,飲茶等等)的影響之下,我只學會了飲茶。縱然父親從來沒有對我說過不準抽菸,不準喝酒這類話,我亦只學會了飲茶。小時候口渴了,總喜歡抱着父親的大茶杯,大大的喝上幾口茶水,然後撇撇嘴對父親埋怨道:“好苦,好難喝。”父親總是樂呵呵的笑着講:“你還小不懂,茶不是這樣喝的。”我撓撓頭:“茶不是用嘴喝的嗎?”

事到如今我幫能體會到幾分父親這話裏的意思,茶竟如此特別!

茶生

開門七件事,就是中國人的待客方式,總是會最先給客人泡上、端來一杯熱氣騰騰的茶。不管家庭是否富裕,不管茶葉是否廉價,家中總是備着茶葉款待客人。這是主人熱情待客的一番心意。由此可見,茶文化在我國早已根深蒂固。

中國人飲茶,據說始於神農時代,那時候的中國人還過着部落形態的生活,在當時茶樹是什麼東西,和灌木叢應該沒有區別吧?是的,茶樹是一種矮小的灌木。它是那麼普通、那麼不起眼,或許你剛剛經過一叢矮小的灌木,說不定就是茶樹。隨着時間不斷推移、流逝。傳說中,出現一個人,他發現了這種普普通通的東西。一天,它又尋了數種未知的植物,觀察它們的形狀、聞它們的氣味,品嚐它們的味道。不一會兒,他便覺得渾身難受,飢渴難耐。他知道今天吃的某樣或某些東西,不適合人類食用。目光迅速搜尋——自己正處在半山腰上,這片區域雜草叢生,野花遍佈,瞧不見一棵樹的影子只有一叢齊腰高的灌木獨自生長在這裏,而那叢灌木下有着一種淡黃色的土壤。他大步流星走向灌木叢,蹲下身子,伸出大手便抓了一小撮泥土丟入嘴中,迅速從揹筐裏取出一些水嚥了下去。一切行雲流水,進行的十分迅速,這時,他也注意到面前的灌木,倘若不仔細聞,還不知道有一股淡淡的清香,下意識伸出手,摘下一片樹葉往嘴裏送去——微苦與淡香相互糾纏,使口腔十分清涼,這清涼瞬間侵入大腦、四肢直至整個身體,所不適漸漸隱退……

自從茶樹被發現、茶葉出現後,它開始不斷入侵、征服人們挑剔的味蕾。如今,中國毫無爭議的成爲了世界茶道的宗主國。論茶,中國人發現的最早;品茶,中國人品的最深。

茶以文化面貌出現在漢魏兩晉南北朝時期。在西漢,將茶的產地的縣命名爲“茶陵”,即現在湖南的茶陵;晉朝時,出現了陸納、恆溫以茶代酒之舉。爲何能以茶代酒呢?長時間的喝茶依舊可以令思路清晰、心態平衡,但長時間喝酒卻與之恰恰相反。巴蜀茶文化也是源遠流長,巴蜀所處的四川盆地地帶常年瘴氣瀰漫給人帶來不適,聰明的巴蜀人發現煎茶服用不僅可以除去瘴氣所帶來的不適,還能解熱暑......

道家與佛教之人皆對茶情有獨鍾。在道家看來,喝茶是幫助修煉的“內丹”升清降濁、輕身換骨,修成長生不死的好方法。佛教之人卻依靠茶來禪定入靜。在古代絲綢之路上,茶葉、絲綢、陶瓷被運送到中亞、歐洲國家。茶被他們視爲珍貴的飲品,用來接待最尊貴的客人。

茶魂

茶葉早已脫離飲食的形式,茶文化成爲中國的衆多的優秀文化傳統之一。

茶是靈魂之飲,本不能單單作爲飲食。中國人認爲喝茶不等於茶道,喝茶的人不等於茶人。茶以一種特殊的方式立足於中國。茶聖陸羽,他是我國第一個將飲茶與個人品德,個人修養聯繫起來的。他及中國人賦予茶和諧寬容、謙虛謹慎、廉潔奉公的高尚品質,而真正會喝茶、懂茶的人正要追求這種高尚的品質——正是這種和諧寬容、謙虛謹慎、廉潔奉公的“茶人精神”。

茶人選擇茶葉時雖對茶葉的品質有所要求,但茶樹不吝嗇的將養料輸送到每片茶葉上

茶樹不計較生長環境,不計較土質厚薄,也不怕酷暑嚴寒,總是紮根這片大地,默默的奉獻着自己。而生活在這片大地的中國人不也是如此嗎?他們紮根在祖國大地,默默無私的奉獻着自己。他們紮根於神州大地,以事業爲根,以工作爲根,以家庭爲根......但最重要的是,他們都以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爲根,用自己的堅守與努力呵護着她,讓她枝繁葉茂,讓她繁花似錦,最終長成一棵讓世界爲之驚歎的參天大樹。

茶文化爲主題活動徵文2

《菜根譚》是什麼滋味,《南華經》奏何種簫聲,《易經》演多少玄妙,《道德經》述怎般人生我無從回答。在平凡與自然面前,無人敢自稱“大徹大悟”。

天地之始,道是自然。現今之狀,道是顛覆。

也許這就是“還初”一號的由來。還初道人洪應明的《菜根譚》便有引人還初之意。不知享盡榮華富貴,成天大魚大肉者活得累不累,亦不知身懷絕技者是否得到了真正的樂趣,我只是覺得,粗茶淡飯便能令我滿足。拿現今社會來說,年輕人覺得壓力大,大學生自殺率低不下來,因爲這個五族惡世正在無休止地創造新鮮事物,人的慾望無法減退,無法安於平凡。

有時候被迫“與時俱進”是一件令人疲憊的事:人要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卻忘了休息。人不顧一切向前衝,卻連有何目的都不清楚。這些看似“積極”,並能促使時代進步的表現,漸成悲劇。

太多的做作,我學不來。即使學來了,也不能持續多久。有時候刻意成就的事物往往變了它原本的面貌。譬如讓好動開朗的女孩學做淑女,譬如把在海底生活的魚放到淡水中飼養,譬如

“本亂內末。”孔子如是說。“本”就是真實與自然。“性定菜根香”,人若能做到心如止水,無論面對多大的變卦都不會焦躁,方能品得其味。真正的味道只有“清淡”。正如一本《菜根譚》,盡述天下真理,句句波瀾不驚。

想必多數人都知道這樣一句極富詩意的話:“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這句話出自《南華經》一書,也就是《莊子》。

有人把“相濡以沫”看作愛情美好的代言詞。我覺得很可笑。若用在愛情上,那也只能說是無奈之下的轟轟烈烈,與美好根本挨不上邊。在我看來,這句話的本意應是:用口沫互相滋潤,倒不如在江湖中自在過活,互不相識。現在我們看到的世界是一個充滿愛的世界,然而人能爲彼此做到的事十分有限。所以纔會有那麼多不和諧的音符在每時每刻冷不勝防的出現,破壞心情。

人剝奪了太多自然的財產,卻不懂珍惜。也就是說,每一個人都身在福中,因爲自然給予我們無限仁厚,無限需要,以致於我們各處天涯海角,互不相識,卻依舊能夠好好的活。

吹響自然的簫聲,風起的一瞬,豁然開朗。

有人發出這般感嘆:《易經》最難。哲學家常常搬弄大道理,卻遠不如“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從西邊落下”的規律高深。人常常說要征服自然,最終自食其果。因爲人生在世,若不依順自然,將與死無異。因此在大自然面前,人應是渺小的。自然的玄妙及其無可替代的美感將成爲一個永恆的謎題。所以一本《易經》屬於過去,屬於現在,亦屬於未來。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什麼是道?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道不只是在哲學範疇內,更是一種修行。從《道德經》一書中,你會看到一反既往的哲學:人要柔弱不要堅強,人要愚魯不要聰慧。列位看官莫誤解,《道德經》絕非愚民的理論。柔弱的容易保全,就如牙齒和舌頭。人爲何要保持愚魯?正所謂“真人不露相”,大智者若愚。且無爭者能容,這也是柔弱愚魯者性格上的一個特點心胸寬闊,與人相處添和睦。李耳爲人低調,卻充滿大智慧。《道德經》果真是智者的低語。

淡淡酒解淡淡愁。陶醉之後,仍忘不了茶的清幽。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一砂一極樂,一方一淨土,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靜。

若把這個花花世界比作美酒,那麼“道”便是茶。

此茶,乃一杯好茶。

茶文化爲主題活動徵文3

這是一杯極其普通的綠茶,既沒有珍貴的茶葉,又不是用珍貴的水泡製的,它是如此的普通,卻引起了我的青睞。

把一把不珍貴的茶葉放在杯子裏,再衝上不珍貴的水,一杯很普通的綠茶就誕生了。那一片片綠綠的茶葉懸浮在水面上,如同一個嬰兒般蜷縮着。水還是白白的,未染上一點兒茶色。蜷縮着的茶葉漂浮在水面上,東遊西蕩,一片,慢悠悠地沉了下去,又一片,慢悠悠地,茶葉一片片陸陸續續慢悠悠地沉了下去:一片,輕飄飄地浮了上來,又一片輕飄飄地浮了上來,茶葉一片片陸陸續續輕飄飄地浮了上來……反覆着,如同舞臺上一個個身穿綠裙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帷幕落了下去,原來着已是壓臺戲,茶葉全部沉在了水底,不動了,累了,該休息休息了……水無意間已在之歌舞中被渲染了綠色的氣氛,不再獨守着自己的白色,一層層染上了熱鬧又不乏寂寞的茶色……

微風吹着,絲毫不影響我“品茶”的好心情,反倒爲我送來了陣陣怡人的清香。那是茶獨有的香氣,清爽半又不缺乏濃郁,有花香的那份逼人又有樹的那份清新,給人一種美好的奇妙的感覺,使人精神振奮。濃郁的茶色,清新的茶鄉香,使我神遊其中,眼前彷彿是一幅春日風情畫,又似是一塊集萬綠於一身的翡翠,雖有斑斑點點的“瑕疵”,卻更爲這幅畫、這塊美玉添上了美妙的一筆。看着看着,我真不忍心去打破這份圓滿,又被這誘人的茶色和茶香所誘惑着,最後終於“昧着良心”不由自主地偷喝了一口,濃郁的茶色,清新的茶香和美妙的茶味在口中迴盪,好美!好香!好妙!我捧着茶杯開始慢慢地品茶,層層綠紗環繞着我們,似乎風也是綠的,飄來的茶香也是綠的了。小口小口地嘗,越喝就越感到茶的神祕,茶的不可捉摸……在綠色的茶香中,我看着,聞着,喝着,腦海也開始浮想聯翩了……

人生正如一杯茶,我們是茶水,也是茶葉。剛出生時的我們就像那剛沖泡的茶葉,蜷縮着身子,茶水是白的,那時的我們也就像一張純潔的白紙,沒有任何色彩。經過環境的影響,親人的.教育,我們逐漸舒展了四肢,學會了說話、走路、學習,茁壯成長着。還童心未泯的我們步入了社會,一個大染缸中,稚氣的你被薰陶這,隨時都可能被染上各種顏色,你要懂得接受,更要懂得拒絕。在人生中,我們又會像茶葉在水中沉浮不定般遭受到各種各樣的困難、挫折、機會和幸運,不要以爲如何都一樣,你的人生如何,你的這杯茶如何,或是淡然無味,或是清香濃郁,或是甘甜,或是苦澀,全在你的一念之間。機會來臨時,好好把握,不要讓你回首昨天時無味可品,把機會變成自己的幸運,茶就會變得清香濃郁。甘甜的茶很少,人生也很難一帆風順,但苦澀的茶也並非不是一杯好茶,它同樣能使你回味無窮……一杯好茶多衝泡以後,味道也會漸漸流失,直到最後……當數十年後,你一次次品味人生時,味道也會漸漸流失,直到你與地長眠,不要讓那時光空虛而過……

看着眼前這杯綠茶,一杯極爲普通的綠茶,我從中品到了許多;這杯很普通的茶,我要使它更清香濃郁,更耐人尋味。

茶文化爲主題活動徵文4

最近愛上了泡茶。

架起白瓷的小火爐,在中間點上火,橙紅的火焰上放上一把小瓷壺,白瓷。壺中注些水,不宜多,與壺頂相差三分之一即可。趁着水在燒開之前,拈起木夾,在小杯中夾起幾朵菊。打開壺蓋,將幾片菊放入壺中。菊如浮萍般在水面漂浮,層層花瓣乾癟地擠在一塊,蜷縮在一起。蓋上壺蓋,稍待片刻,便聽得白瓷壺中“噗突”一聲,便可提起把手,將茶倒入杯中。

水即出,香氣氤氳,不濃,帶着甜甜的淡雅在鼻尖跳躍,並不會停留太久,像清風拂面,轉身已千里萬里。水汽瀰漫,滾滾往上涌,待霧意散去,便會看見白瓷杯中的茶。淡黃色的,近乎透明,只是很不經意,像沾了顏料的筆尖在水中輕輕一點便離開,留下絲絲淡黃色漂在水中,擴散,蔓延,融合。一切似乎無聲無息卻是確實進行着,在着白瓷的杯中,將陽光反射成溫暖的顏色。

舉起茶杯,細品一口,菊香瞬間盈滿口腔,不濃,淡雅如山間浮雲,卻又切實存在,嫋嫋香氣,隱約帶着些甜,不,應該是甘,一種初觸碰舌尖的苦,到滑至喉心的甜,直至滑入胃部卻依然徘徊在齒間的香。那種甜不膩人,看似調皮卻更顯得深沉。與其說像春天新開的花,倒不如說是秋末豐收的果。

掀開壺蓋,便可看見一派花意盎然的景象。菊經水浸泡後便化開,蜷縮的花瓣伸展開來,沒入水中,卻不及底,僅是懸在中央,驕傲得盛開着。淡黃色的花瓣挺得筆直,如新採下一般水靈。拿起一根筷子,往裏輕輕一碰,花兒們便打起轉兒來,像花仙子打開的裙襬,悠揚。

拈起幾粒枸杞和幾片紅棗,擲入水中,白瓷的內壁便染得通紅,很是喜慶。蓋上壺蓋,將小壺架上瓷臺,讓那出橙紅的火舌舔着這通體雪白的小東西,待得壺中“噗突”一聲,便拎下壺,倒出那茶水。

水汽下的茶水透着些許橙紅,不淡,卻也不濃,恰倒好處着色在瓷杯四周散開一層暈,朦朧如夢裏花。細品一口,菊香已不如先前濃郁,但較先前深沉,在枸杞和紅棗的甜味下,還透着絲絲的苦,不濃,卻真實。

棗的甜不膩人,但較菊濃郁,甜如初春的花蜜,不濃,卻清新怡人。而枸杞卻有着與棗截然不同的甜,相比之下,杞子的甜如孩童的笑臉,雖不深沉,但純真,是能夠真真切切用心去感受的。

很早以前,聽過這樣一句話:茶如人生。那時的我年幼,不知其中意味,但現在我已明瞭。而我以爲,準確得說,應該是“做茶如做人”。若一個人把周遭的一切看得淡了,便會在那茶中看見一幅山水畫,有花,有樹,有人,有喜,亦有悲;但若一個人把名利看得重了,在他面前的便僅是一灘水和幾片茶葉罷。

而試問,這世間有誰可以放下名利,把一切看得雲淡風輕?恐怕是沒有的吧。只是希望有一天,自己可以看見那壺中的山水畫,看見那畫中的悲喜。

一杯茶下肚,望見窗外的雨已停,泥土的清香撲鼻而來。

再看看那壺裏的花兒果兒,心中便很是欣喜。

茶文化爲主題活動徵文5

不懂茶,但對茶又着實喜歡的緊。常喝的茶名曰毛峯,又細又直,墨綠的顏色隱匿着待放的清澈。滾燙的水注入茶壺,茶葉散開的那一瞬間最是迷人。本是瘦長的茶葉,肆意翻騰、涌動,有的在水中激昂地向壺頂泛起;有的兀自在最底層的角落蜷縮掙扎。就在這茶葉舒展的過程中,清香已經按耐不住,率先鑽出壺蓋,與周圍熱氣蒸騰的空氣攪在一起,再度發酵,瀰漫於人的鼻尖。

泡茶一定要配好的茶具,什麼茶用什麼器具沖泡,這都是有講究的。家裏的那套茶具,普通的很,但也難掩茶的風韻——優秀的品質大抵真是很難被埋沒的,它絕不因爲自己身在並不理想的環境就隨之平庸,相反,它會自顧驕傲,展現自己的姿態。

就像眼前這茶,綠的透徹,綠的潑辣,綠的奔放。像一幅山水畫,瀟灑飄逸。

茶和水是絕配,兩情相悅般把各自最美好的部分展現給人們。熱氣攪着茶葉,榨出茶葉的魂,淡淡苦澀,回味甘香。聞之,已讓人心曠,思緒也漸漸明朗而立體;品之,那是大自然最本源的精華,清冽舒心。

茶在中國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茶文化在中華民族的生息當中佔據着重要席位。儒家禮儀的莊重,老莊淡泊的意味,還有佛家清寂的禪境,都在茶中。

陸羽是中國第一品茶高手,世稱“茶聖”,他所著的《茶經》是世界上最早專門論述茶葉的典籍,因爲陸羽,纔有茶學。

《茶經》成書於唐代,至宋代時,茶已成爲家家必備的飲用品,百姓們聽書看戲,茶肆成爲首選之地。中國人喝茶習慣不同,各地也都有各地的講究。比如廣東香港一帶的早茶,還有揚州的葷茶,都別具特色。

茶是如此隨性,既高雅,亦可成爲市井文化的代表。

真正爲普羅大衆所接受的,往往是看似平淡的偉大。茶的芬芳,流傳千年。

喝茶養性,茶代表着一種人生境界,一種悠然的生活態度。手捧清茗,杯中匯聚的是對人生的體悟,對寒暑沉浮的點滴感懷。

因此在中國人的生活拼圖中,茶和酒一起成爲人們感念生命,記憶歲月的重要部分。人們甘願把自己的悲喜愁思寄託在那桌上的杯盞當中,爲這兩位“摯友”,寫下許多繽紛的詩句。

如一代大文豪蘇東坡,他是中國文壇最難以磨滅的一個存在,千百年後,仍然悸動不息。他怡然的生命歷程,像茶般甘醇淡然。

東坡先生對茶極是喜愛,爲茶留下很多墨寶,相信茶的品質是最吸引他的地方。數次被貶,東坡依舊是東坡,泰然自若,安定如常。也許,他會邀上三兩好友,黃庭堅?還是佛印?大概都在。他們一起出行,穿林打葉,尋一處亭,烹一壺茶,填詞聯詩,談笑風生。

迴歸樸實,迴歸本我。文人過着茶一樣簡單的生活,書寫着不簡單的生命光輝,這真令人動容。在社會風氣蒼白躁動的如今,我倒真是羨慕他們的生活。

不能只是羨慕,我因此愛上喝茶,一直喝下去,但願喝出禪的味道。

這茶,真香!

以茶文化爲主題活動徵文1000字最新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