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個人文檔 > 學生作文

家鄉的風俗端午節精品作文(多篇)

家鄉的風俗端午節精品作文(多篇)

家鄉的風俗端午節作文 篇一

端午節,在我的家鄉是沒有什麼很特別的風俗的,也是那幾樣,吃糉子,插艾草,和家裏人坐在一起吃吃飯罷了。唯一一個讓我覺得有些特別的是,在端午節那天每個孩子手上都要帶上五色的繩子——五色縷。

五色縷,說的通俗些,就是用五種色彩明豔的絲線編成的繩子。在端午那天系在手腕上,有着避免災禍的意思。這都是老一輩然傳下來的,深究也不知到底是從那一輩傳下來的了,彷彿是自盤古開天闢地時就有了的。

而且這五色縷還有一個講究,就是摘下的時候一定要在雨天,還一定要在有活水的地方。那時的我不明白其中的含義也就不甚在意。

直到有一次,那繩子的質量實在是太差,花花綠綠的顏色都印在了手腕上,就像一個會活動的調色盤。洗來洗去的讓我就的分外的煩,乾脆就找了個沒人的時候,解了下來,扔在了垃圾箱裏。

就在我以爲平安無事,可以解除警報的時候,它敗露了——我的外婆發現了。她將我拉到客廳裏狠狠教訓了一頓,那神態彷彿是我犯下了什麼十惡不赦、不可饒恕的罪過。瞬間,一種“都是我的錯”的感覺油然而生。最後,外婆又編了一條五色縷小心翼翼的給我戴在了手腕上。並一再囑咐,一定要等到下雨天再解下來,平時是萬萬不能解下的!

後來我才知道,在下雨天將五色縷在下雨天解下扔到活水河裏,有帶一身的病痛和災難帶走的含義。繩子順流而下,災難也會隨波而逝,在今後的一年裏就會過的幸福安康。

現在,我和外婆不住在一起了,每逢端午節時,媽媽也會挑五條顏色鮮亮的繩子編成五色縷,只是她早已不記得當年的編法,只是隨便撮一撮,應應景,在過節時討個好兆頭罷了。

家鄉的風俗端午節優秀作文 篇二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每當聽到這首《端午》,自然想到香飄萬里的人間美味——糉子。

糉子,一個神奇的美食;一個獨特的美食;一個富有傳奇故事的美食。

以竹葉或河塘嫩蘆爲皮,糯米爲餡,植物爲味,蒸熟後脫去那墨綠的外衣,露出白玉般肌膚的“棕子小姐”,遠遠就能聞見陣陣清香,沁人心脾,讓人“口水直流三千尺!”

相傳,愛國詩人屈原因楚國滅亡,投江自盡。百姓爲了江中魚蝦不食屈原屍首,向江中投放食物,引開魚蝦,後來就有了糉子的出現。

糉子不僅有白玉糯米糉,還有紅棗白玉糉。在糉子里加入紅棗,叫棗糉,諧音“早中”,喻意學子金榜題名。這色味俱佳的糉子,寓意無窮,隱藏着人們的勤勞與智慧!我愛這個神奇的味道……

端午的味道,不僅在糉子,還隱藏在植物中。每年端午,家家戶戶門頭都要掛艾葉。據說端午這一天,百草皆是藥,艾葉更是可以去百毒,治百病,新鮮艾葉散發出的強烈芳香中含有大量的植物殺菌素,能有效起到驅蚊殺菌的作用。小孩洗藥浴,便可以“百毒不侵”。

洗藥浴,那清新的草藥香伴隨着深褐色的水面,本以爲會十分舒適,所以就“一蹦三尺高”地跳進去。但下去才發現這湯的味兒可真大,簡直“銷魂”,原來“欲要練就金剛身,必經皮內苦”。這複雜的滋味,讓端午的味道別具一格,我愛這個獨特的味道……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端午就是一個以味道爲載體,寄託人們對家的愛,對民族的愛,對家國的愛。糉子包的是乾坤與大地,包的是中華民族魂,還有永不褪色的習俗。

家鄉的風俗端午節作文500字 篇三

中國有許多傳統節日,節日的習俗豐富多彩:元宵節吃湯圓;中秋節吃月餅;清明節吃清明團……而到了農曆五月初五就是端午節吃糉子。

每逢端午節那日,我們要賽龍舟、吃糉子,吃鹹鴨蛋、掛艾草……習俗多種多樣,其中,我最喜歡的活動就是吃糉子和賽龍舟了。

關於端午節吃糉子,還有一個故事:在戰國時代楚國有一位愛國詩人名叫屈原,當初他因國破家亡,悲憤不已,抱石投入汨羅江中,人們怕江裏的魚蝦,把屈原的屍體吃掉,便包了糉子扔進江裏,希望他們吃糉子,而不要吃屈原的屍體。後來,人們爲了紀念屈原就在端午節裹糉子、吃糉子。

糉子不僅來歷奇異,而且糉子的種類,也有很多,有鹹蛋黃醬肉糉、棗泥糉、紅豆沙糉、綠豆糉……種類繁多,令人垂涎三尺。眼花繚亂的糉子,個個都是我的最愛。

吃完香噴噴的糉子,我們就會趕去西溪溼地看龍舟比賽。彩繪的龍舟,整齊的着裝,如潮的人羣,那熱烈的場面實在令人興奮。

龍舟賽開始了,舵手們意氣奮發,隨着鼓手擊打出富有節奏的激越鼓聲,划船的姿勢整齊有力,小舟如離弦之箭飛速向前,兩岸擠滿了觀衆,吶喊聲如同響雷一般,熱鬧的氣氛頓時漲到了最高潮。我興奮地跳了起來。陶醉在龍舟賽的比拼中…端午節,一個熱鬧的節日,一個蘊涵着豐富民主文化的節日,我愛家鄉的端午節。

家鄉的風俗端午節優秀作文 篇四

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相傳這個節日是爲了紀念戰國時期楚國的愛國詩人屈原。端午節有很多特別的習俗,在我們家,端午這天要在門上掛艾葉和菖蒲,家人一起包糉子。

每年端午節這天,爸爸都會早早起牀,然後去菜場精挑細選買回一束艾葉和菖蒲掛在門上。艾葉長得和菊花葉有點像,聞起來有淡淡中藥味,菖蒲沒什麼味道,看起來像一把利劍,據說在門上掛艾葉和菖蒲可以避禍求福。掛好之後,我們就出發去奶奶家過節了。

在奶奶家,我們每年都要包糉子。奶奶早早就把糯米在水裏泡好了,並且準備了很多糉葉泡在水裏,只等我們一到,就可以包糉子了。奶奶教我選一張又大又長的糉葉,一端折成一個漏斗樣,用一隻手握住不讓它鬆掉,然後往裏加入泡好的糯米,再加一兩顆紅棗,差不多把這個小漏斗裝滿就把糉葉的另一半折回來把糯米蓋住,再裹嚴,最後用繩子綁緊,一個糉子就完成了。

奶奶的動作很快,三下兩下,一個糉子就完成了。再加上我們的助攻,一個又一個,很快就包了一大堆。奶奶把糉子放進鍋裏煮,不一會兒就飄來陣陣香味。“上糉子啦!”爸爸端上一大盤糉子,我拿起一個,解開繩子,剝開糉葉,白白的糯米餡兒就露出來了。咬一口,軟軟的糯糯的,再咬一口,甜甜的香香的,原來吃到了甜甜的紅棗,糉子可真好吃!

要是每天都是端午節就好了。

家鄉的風俗端午節優秀作文 篇五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習俗,也是漢族在端午節最重要的民俗活動之一,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南方很流行,在北方也有劃旱龍舟的習慣。關於其起源,有多種說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龍神等祭祀活動,其起源可追溯至原始社會末期。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賽龍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是2010年廣州亞運會正式比賽項目。

“龍舟競渡”是在戰國時代就已有的習俗。戰國時期,人們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遊戲,以娛神與樂人,此時的龍舟競渡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在兩湖地區,祭屈原與賽龍舟是緊密相關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後,當地人民也曾用魂舟送其靈魂歸葬,故有此俗。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賦予了不同的寓意。

賽龍舟龍船競渡前,先要請龍、祭神。如廣東龍舟,在端午前要從水下起出,祭過在南海神廟中的南海神後,安上龍頭、龍尾,再準備競渡。並且買一對紙製小公雞置龍船上,認爲可保佑船平安。閩、臺則往媽祖廟祭拜。有的直接在河邊祭龍頭,殺雞滴血於龍頭之上,如四川、貴州等個別地區。

賽龍舟前會舉行各種祭祀、紀念之儀式,一般都是點香燭,燒紙錢,供以雞、米、肉、供果、糉子等。如今這些含有迷信色彩朗儀式已很少見,但在過去,人們祭祀龍神廟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農業豐收、風調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用人們的話說,“圖個吉利”,表達人們內心良好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