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個人文檔 > 學生作文

葉聖陶作文精品多篇

葉聖陶作文精品多篇

葉聖陶談作文 篇一

1981年的第20期《中國青年》發表了一篇調查摘要《來自中學生的呼聲》,雜誌社特地請葉聖陶就此發表意見。87歲高齡的葉老視力極度衰退,就讓家裏人念給他聽,念者的聲音越來越哽咽,葉老也越聽越氣悶難受,他便寫下了《我呼籲》一文,葉老說:“愛護後代就是愛護祖國未來。

中學生在大學聯考的壓力下已經喘不過氣來了,解救他們已經是當前刻不容緩的事,懇請大家切勿等閒視之。”升學率不是評判教育的惟一標準。如果說這是氣悶之餘所寫,對一個又一個的部門或行業的“請求”和提出自己的願望的話,那麼,一個多月後的教育部座談會上,葉老就進行了進一步的思考,在《還要呼籲》一文中記錄了這次發言的內容。對於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問題,他提出了兩點意見:一是端正教育思想,二是改進教學方法。1982年12月在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常委會上,葉老作了題爲《知識分子何以自處》的講話,講話中在提了關於教育的三個問題,即“爲什麼要辦教育?教育究竟是幹什麼的?教育這個詞兒究竟包含哪些內容?”之後,又問“你把升學率的高低作爲評判教育質量的惟一標準,又是什麼理由呢?”

在《知識分子何以自處?》發表之後的第四天,葉老寫了《作文與做人》一篇短文,他說:“文當然要作的,但是要緊的在乎做人。”他舉例子說,要是一位考生在大學聯考作文裏寫得頭頭是道,如果離開考場擠上公共汽車就搶着靠窗坐下,對一位站在面前的白髮蒼蒼的老太太視而不見,那麼作文當給零分,“在公共汽車上給不給老太太讓座,這纔是真正的考試,他一分也得不到”。葉老的話,針對的是當時的大學聯考,對當今的大學聯考甚至教育也是針針見血。

《葉聖陶教育名篇》讀後感 篇二

此刻,面前正擺放着這樣一本樸實無華的書籍。淡黃色雅緻的封面底色上,呈現着一行莊重的黑色字體《葉聖陶教育名篇》,右下方淡赭的松樹水墨畫若隱若現,彷彿大師用他的教育精神正向吾輩諄諄教誨着教育的真諦。

可以說,大師是一座山,也是一扇窗,他代表着一個時期教育和教學的制高點。“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在永恆的歷史長河中,大師永遠是我們敬仰的高度,更是汲取“營養”的不竭甘泉。閱讀大師,追尋大師的足跡,用心聆聽那些穿越時空的聲音:“稱職的種植家栽培植物,雖不能增加植物的可能性,卻能漸漸改良那不良的遺傳性和環境。不稱職的種植家非但不能改良遺傳性和環境,反而阻遏可能性,那麼植物就糟糕了。如今把植物比做國小生,國小教師便是個種植家。栽培國小生有效沒有效,只有他負責任。

——選自《今日中國的國小教育》

“教育與人生的關係:以教育認識自己,以教育革新自己,以教育成就自己。”

——選自《教育與人生》

“通常說教育工作分“言教”和“身教”,以“身教”爲貴。“身教”就是“爲人師表”,就是一言一動都足以爲受教者的模範。

——選自《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爲人師表》

“兒童是最容易受影響的,國小教師要從各方面給他們好的影響,是他們往後升學或者就業都得到好處,一輩子立身處世都得到好處,這是多麼重要的工作。”

——選自《國小教師的工作》

諸如此類的一句句至理名言,如珍珠般散落在一篇篇文章和一次次演講裏。就在這點點滴滴中,大師用淺顯的語言闡述了深刻的道理,用易懂的論述揭示了教育的真相。讓星星之火閃耀成橫跨時空的教育恆光,感召着一代又一代的我們。

大師原名葉紹鈞,字聖陶。江蘇蘇州市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編輯家、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他的許多教育思想在今天依然深刻與前瞻,如大家所熟知的“教是爲了不教”、“知行合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等。葉聖陶一生寫了很多關於教育的文章,進行了多場關於教育的演講。

閱讀大師,我不僅在教育思想上得到陶冶,而且在人格魅力上也得以薰陶。在《假如我當教師》的文章中,他說:“我決不‘外慕徙業’可是我也希望精神和物質的環境使我安於其業。”實實在在的話語,彰顯出大師率性的人格魅力——教師就是凡夫俗子,教師也要生活。不像現在的一些“名師”,把“愛”與“奉獻”唱得老高,彷彿自己是那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不知道他對他的親人是不是也唱“我拿什麼獻給你,我的愛人?”

細細品味,每一篇都讓我有一種心領神會的感覺。如在第一輯,葉老主要講的是教育方面的思考,讀來發人深省。葉老在《假如我當老師》有這麼一段話“我如果是當國小教師,決不將投到學校裏來的兒童認作討厭的小傢伙,惹得人心煩的小魔王;無論聰明的,愚蠢的,乾淨的,骯髒的,我都要稱他爲“小朋友”。那不是假意殷勤,僅僅浮在嘴脣邊,油腔滑調地喊一聲;而是出於忠誠,真心認他們作朋友,真心要他們作朋友的親切表示。”道出了教育成功的最重要的一個因素,那就是對學生髮自內心的愛。

師愛有一種神奇的魔力,它的那種平易近人並不是我之前所認識到的與學生打成一片,離開了嚴格要求,這樣的愛很容易演變成遷就與放縱,而教育中真正的愛,意味着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一生的責任。我這才領悟到:教育工作者所特有的是愛,是關心學生、理解學生的愛。關心他們的精神世界,學會用他們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和學生一起憂傷、欣喜、激動、沉思,呵護他們單純卻機靈的心,用真心去鼓勵每一位孩子的進步,哪怕只是一點點前進。只有這樣的愛才能走進學生的心靈,才能肩負起一位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

有人說,一個教育者缺什麼都可以在實踐中慢慢彌補,唯有愛是不可或缺的,一個心中無“愛心”的人,必是一個“目中無人”的人,他就不可能成爲一個真正的教育者。

第二輯,葉老把目光投向了教學。在《爲了達到不需要教》中,葉老說:“我想,教任何功課,最終目的都在於達到不需要教。假如學生進入這一境界,能夠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認,自己去歷練,從而獲得正確的知識和熟練的能力,豈不是就需要教了嗎?而學生所以要學要練,就爲了進入這樣的境界。給指點,給講說,卻隨時準備少指點,少講說,最後做到不指點,不講說。這好比牽着孩子的手教他學走路,卻隨時準備放手。我想,在這上頭,教者可以下好多工夫。”葉老的話給了我們啓示,我們的教學一定要着眼於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反觀現在的某些公開課,教師“聲光電”齊上陣,“說演唱”同登場,課堂熱熱鬧鬧,學生暈頭轉向,但只見“老師費盡心機地教”,卻很少見“在老師指導下學生自主嘗試學”,不是顯得可嘆可笑嗎?

讀完全書,心中油然而生很多感慨。說實話,閱讀大師,仰望大師的背影,雖然大師已經遠去許多年,但思想仍然熠熠生輝,對現今的教育教學實踐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我願追尋着大師的足跡,在教育教學上盡我綿薄之力。

《葉聖陶教育名篇》讀後感 篇三

陶行知是20世紀中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響。20世紀過去了,在新的世紀裏,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現實意義。本人讀罷《陶行知教育名篇》,掩卷沉思,頓覺獲益匪淺。

“教師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一語道出我們應該做一個怎樣的老師。世界上有兩種不合實際的教學方式:

1、只會教書,只會拿一本書要學生讀它、記它。

2、不是教書,而是教學生,注意的中心點是從書本上移到學生身上來。

這兩種教學方法學生都是處在被動的地位,知識是無限的,老師能教給學生的也是有限。想想自己剛踏上工作崗位的時候,想得更多的就是如何把知識教給學生,或者說把學生看成一隻鴨子,把知識當作糧食,只知道把鴨子餵飽,今天看來這就是典型的填鴨式教學,只注重了老師的教,沒有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體。

那我們到底需要的怎樣的課堂教學呢?陶行知先生爲我們指出了課堂教學的出路:就是要把教與學聯繫起來:一方面要教師負指導責任,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他又爲我們指出了具體的做法:對於一個問題,不是要教師拿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而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手續程序安排妥當,指導他,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裏,經過相類的經驗,發生相類的理想,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並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理想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我仔細思量,他的想法含義深刻,不僅爲我們指出了教師教的方法,還爲我們指出了學生該如何去學,同時也告知我們學生到底要學什麼。

想想我們開展的活動教學,要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教師要提出學生進行小組活動的問題,正是學生解決問題所要進行得的手續、程序,一此討論問題設置得恰到好處,學生就能在最短的時間裏找出解決問題提的方法,同時也就是依靠了自己的能力解決了問題,掌握了新知,最後還能起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再想想新課程的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陶行知的這種教學思想不正是爲我們指出了落實新課程三維目標的具體方法?老師把“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手續程序安排妥當”實際上也就是爲學生創設了教學的活動,強調了教學活動的過程,讓學生根據手續程序在過程中學習,學生自然會在一次又一次的嘗試、失敗、成功中掌握學習的方法,最終掌握學習的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技能。在整個過程中一定伴隨着學生的情感與態度,伴隨着學生學習的價值觀。

再想想在新課程下的師生關係。教師把“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手續程序安排妥當,指導他”這正是體現了教師引導作用、指導作用;在教學的過程中真正是把學生放在了學習的主體位置,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博大精深,值得我們繼續研讀,讓他的教育思想來指導我們教師工作,全面落實新課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