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個人文檔 > 學生作文

葉聖陶談作文【精品多篇】

葉聖陶談作文【精品多篇】

《葉聖陶教育名篇》讀後感 篇一

此刻,面前正擺放着這樣一本樸實無華的書籍。淡黃色雅緻的封面底色上,呈現着一行莊重的黑色字體《葉聖陶教育名篇》,右下方淡赭的松樹水墨畫若隱若現,彷彿大師用他的教育精神正向吾輩諄諄教誨着教育的真諦。

可以說,大師是一座山,也是一扇窗,他代表着一個時期教育和教學的制高點。“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在永恆的歷史長河中,大師永遠是我們敬仰的高度,更是汲取“營養”的不竭甘泉。閱讀大師,追尋大師的足跡,用心聆聽那些穿越時空的聲音:“稱職的種植家栽培植物,雖不能增加植物的可能性,卻能漸漸改良那不良的遺傳性和環境。不稱職的種植家非但不能改良遺傳性和環境,反而阻遏可能性,那麼植物就糟糕了。如今把植物比做小學生,國小教師便是個種植家。栽培國小生有效沒有效,只有他負責任。

——選自《今日中國的國小教育》

“教育與人生的關係:以教育認識自己,以教育革新自己,以教育成就自己。”

——選自《教育與人生》

“通常說教育工作分“言教”和“身教”,以“身教”爲貴。“身教”就是“爲人師表”,就是一言一動都足以爲受教者的模範。

——選自《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爲人師表》

“兒童是最容易受影響的,國小教師要從各方面給他們好的影響,是他們往後升學或者就業都得到好處,一輩子立身處世都得到好處,這是多麼重要的工作。”

——選自《國小教師的工作》

諸如此類的一句句至理名言,如珍珠般散落在一篇篇文章和一次次演講裏。就在這點點滴滴中,大師用淺顯的語言闡述了深刻的道理,用易懂的論述揭示了教育的真相。讓星星之火閃耀成橫跨時空的教育恆光,感召着一代又一代的我們。

大師原名葉紹鈞,字聖陶。江蘇蘇州市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編輯家、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他的許多教育思想在今天依然深刻與前瞻,如大家所熟知的“教是爲了不教”、“知行合一”、“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等。葉聖陶一生寫了很多關於教育的文章,進行了多場關於教育的演講。

閱讀大師,我不僅在教育思想上得到陶冶,而且在人格魅力上也得以薰陶。在《假如我當教師》的文章中,他說:“我決不‘外慕徙業’可是我也希望精神和物質的環境使我安於其業。”實實在在的話語,彰顯出大師率性的人格魅力——教師就是凡夫俗子,教師也要生活。不像現在的一些“名師”,把“愛”與“奉獻”唱得老高,彷彿自己是那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不知道他對他的親人是不是也唱“我拿什麼獻給你,我的愛人?”

細細品味,每一篇都讓我有一種心領神會的感覺。如在第一輯,葉老主要講的是教育方面的思考,讀來發人深省。葉老在《假如我當老師》有這麼一段話“我如果是當國小教師,決不將投到學校裏來的兒童認作討厭的小傢伙,惹得人心煩的小魔王;無論聰明的,愚蠢的,乾淨的,骯髒的,我都要稱他爲“小朋友”。那不是假意殷勤,僅僅浮在嘴脣邊,油腔滑調地喊一聲;而是出於忠誠,真心認他們作朋友,真心要他們作朋友的親切表示。”道出了教育成功的最重要的一個因素,那就是對學生髮自內心的愛。

師愛有一種神奇的魔力,它的那種平易近人並不是我之前所認識到的與學生打成一片,離開了嚴格要求,這樣的愛很容易演變成遷就與放縱,而教育中真正的愛,意味着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一生的責任。我這才領悟到:教育工作者所特有的是愛,是關心學生、理解學生的愛。關心他們的精神世界,學會用他們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和學生一起憂傷、欣喜、激動、沉思,呵護他們單純卻機靈的心,用真心去鼓勵每一位孩子的進步,哪怕只是一點點前進。只有這樣的愛才能走進學生的心靈,才能肩負起一位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

有人說,一個教育者缺什麼都可以在實踐中慢慢彌補,唯有愛是不可或缺的,一個心中無“愛心”的人,必是一個“目中無人”的人,他就不可能成爲一個真正的教育者。

第二輯,葉老把目光投向了教學。在《爲了達到不需要教》中,葉老說:“我想,教任何功課,最終目的都在於達到不需要教。假如學生進入這一境界,能夠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認,自己去歷練,從而獲得正確的知識和熟練的能力,豈不是就需要教了嗎?而學生所以要學要練,就爲了進入這樣的境界。給指點,給講說,卻隨時準備少指點,少講說,最後做到不指點,不講說。這好比牽着孩子的手教他學走路,卻隨時準備放手。我想,在這上頭,教者可以下好多工夫。”葉老的話給了我們啓示,我們的教學一定要着眼於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反觀現在的某些公開課,教師“聲光電”齊上陣,“說演唱”同登場,課堂熱熱鬧鬧,學生暈頭轉向,但只見“老師費盡心機地教”,卻很少見“在老師指導下學生自主嘗試學”,不是顯得可嘆可笑嗎?

讀完全書,心中油然而生很多感慨。說實話,閱讀大師,仰望大師的背影,雖然大師已經遠去許多年,但思想仍然熠熠生輝,對現今的教育教學實踐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我願追尋着大師的足跡,在教育教學上盡我綿薄之力。

《葉聖陶教育名篇》讀後感 篇二

首先感悟最深的是老師應用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學生。教師要以自身的行爲去影響學生,真正成爲學生的表率,使學生從教師身上懂得什麼應爲之,什麼不可爲。因此,教師的教學,待人接物,行爲舉止,一言一行都必須認真、穩重、規範、得體,切不可馬虎、輕率、任性、不負責任。此外,教師還應和學生進行經常性的心靈溝通,向學生暢開心靈,既可以向學生談自己從人生中取得的寶貴經驗,也可以向學生坦誠地公開自己的生活教訓,使學生真正感受到你不僅是良師還是益友。

上課是一門藝術,除了有一定的知識結構外,還要有一些技巧和方法。教師上好一堂課,最主要就是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靈魂,不同的方法可以學習、借鑑。這本書無論是從思想上,還是專業上,對我而言,都是一個很大的提高。爲每一位潛心求學者提供了豐盛的教學營養大餐,爲我們教師的健康成長又一次指明瞭方向。願我們的教師像大海那樣敞開胸懷容納百川,像太陽那樣,不斷地進行新的核聚變,積蓄新能量,做一支永遠燃燒不盡的蠟燭,去照亮人類,照亮未來。爲了我們的教育,爲了我們的學生,也爲了我們自己,時時處處都要注重自己的師德修養和人格塑造,並加強自己的理論素養和專業技能的學習和提高,一切從實際出發,切實擔負起教師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作爲一名教師,不能只是課堂技術的機械執行者,而必須是課堂實踐的自覺反思者。一定要在課堂教學中保證“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地位,深深地感到教法要結合實際,就地取材,靈活機動,要因人而異、因生而異,生源不同,各有千秋,要針對學生,因材施教。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形成自己的教法,形成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風格,教出自己的風采。教師必須要有開發課程和整合課程內容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用好教材、活用教材。還應該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增加、更新自己的知識,在教學中預設與生成的矛盾,這樣才能將教材中有限的知識拓展到無限的生活當中去。

葉聖陶談作文 篇三

葉聖陶先生是一位現代著名作家,同時也是一位語文教育理論家。葉老的作文教學思想是他長期從事寫作實踐和教育工作的理論概括,內容之豐富,認識之深刻,乃國內少有的。因此,認真學習葉老的作文教學思想,對推進當前作文教學改革,進一步探求語文教學科學化和民族化的道路,有着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強調爲文誠實。

葉老在《語文教學二十韻》裏提出的“立誠最爲貴”的觀點,是他數十年來一貫堅持、反覆申說的主張。早在1919年他寫第一篇語文教育論著的時候,就強調學生作文“必求合乎論理,而不貴乎虛衍”。到三十年代,他明確提出了衡量文章優劣的兩根標尺,即“誠實”與“精密”。而所謂“誠實”就是“怎樣想就怎樣寫”,“文章必須與寫作者的思想、性質、環境等一致”,“從原料講,要是真實的、深厚的,不說那些不可徵驗、浮游無着的話;從寫作講,要是誠懇的,嚴肅的,不取那些油滑、輕雹卑鄙的態度。”也就是說,寫文章“無非是一點,我聽到的,看到的,真懂得,真體會到的東西來告訴讀者或聽衆,並不是舞文弄墨,隨便說兩句花言巧語欺騙讀者和聽衆”。到了八十年代,葉老又強調;“在作文教學中,首先要要求學生說老實話,絕不容許口是心非,弄虛作假。”學生作文,首先要問有沒有這回事;其次,纔看寫的好不好。“話與文都不是可以‘做作’的,有幾分品德知識能力只能說幾分的話,寫幾分的文。”可見,作文關係到怎樣做人和做怎樣的人的問題。

文章是反映客觀世界現象的。但它不是單純地反映現象,而是通過對客觀現象的敘述、描寫或議論,來揭示它的本質意義,並表明作者的看法的。文章能否忠實地反映客觀世界的真實面貌,正確地揭示它的本質意義,取決於作者的立場觀點。葉老說:“無論寫什麼東西,立嘗觀點總得正確,思想方法總得對頭。”因此,我們對國小生進行作文訓練,就不能爲作文而作文,而應該加強作文訓練的思想性。換句話說,就是要培養學生具有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這樣,他們才能對觀察到的事事物物作出正確的判斷,辨別出真僞、善惡、美醜來。“作文是學生思想水平和文字表達能力的具體體現。”我們從文章表達能力的強弱,可以看出思想水平的高低。做老實人,寫老實文,作文和做人是統一的`。爲此,我們在指導學生怎樣作文的同時,還要指導學生怎樣做人。

2、強調言語交際。

長期以來,作文教學存在着一個帶有根本性的弊端,那就是脫離社會需要,有文學化的傾向。追究這種作文教學弊端的成因,不能不檢討我國傳統作文的消極影響。我國的科舉制自隋代開始,實行了一千三百餘年,封建社會末期最爲腐朽的“八股取士”控制了科舉考試達五百年之久。這五百年間,學校教育的重心就是訓練學生讀八股文,作八股文,所學非所用,所用非所學。爲此,葉老指出:“關於作文教學,大概先得想想學生爲什麼要作文。要回答似乎並不難,當然是:人在生活中工作中隨時需要作文,所以要學作文。在從前並不是人人需要,在今天卻是人人需要。寫封信,打個報告,寫個總結,起草個發言稿,寫一份說明書,寫一篇研究論文,諸如此類,不是各行各業要經常做的事嗎?因此,要求學生要學好作文,在中學階段打下結實的基矗至於作詩作小說,並不是人人所需要,學生有興致去試作,當然絕對不宜禁止,但是這並非作文教學的目標。”葉老說得多麼中肯,“中學階段打下結實的基幢,國小階段更應打好基矗這裏的“基幢當然只能是實用性表達本領的基礎,而絕對不是爲文學創作鋪路。

葉老爲什麼強調按照言語交際的需要來改革我們作文教學呢?

首先,是社會生活的實際需要。其次,我們再來看看外國的教改動態。現今的歐美和日本的寫作教學中都很重視從社會生活的實際需要出發,決定作文訓練的體裁和題材。他們非常重視語言的交際功能,非常注意啓發學生把握說寫的目的、對象和場合,最大限度地發揮語言在交際中的作用。從上述一些情況不難看出,外國作文教學的發展趨勢,是從社會生活的實際需要出發來考慮寫什麼和怎樣寫的問題。

再次,言語交際作文教學範圍很廣。言語交際作文教學就是實用化的作文教學,其範圍非常廣泛。寫有一定格式的應用文是實用的要求,寫沒有一定格式的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也是實用化的需要。邱少雲的英雄事蹟太感人了,作爲邱少雲的戰友——志願軍二級戰鬥英雄李元興同志,他要把親眼看到的英雄事蹟告訴大家,寫了《我的戰友邱少雲》,這是實用的需要。巴金二十歲時,乘“昂熱號”郵船去法國留學,爲使兩個哥哥能“領略一些海上旅行的樂趣”,寫了《海上日出》,這也是實用的需要。同樣,說明文《趙州橋》、議論文《爲人民服務》,都是實用的產物。實用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因此,實用化決不能只是寫應用文。

3、強調讀寫結合。

葉老在《閱讀是寫作的基捶一文中指出:“有些人把閱讀和寫作看做不甚相干的兩回事,而且特別看重寫作,總是說學生的寫作能力不行,好像語文程度就只看寫作程度似的。閱讀的基礎訓練不行,寫作能力是不會提高的。”在《論寫作教學》中,葉老又說:“教學生閱讀,一部分的目的在給他們作榜樣。因此教學就得着眼於:(一)所表現的作者積蓄,(二)作者用什麼功夫來表達他的積蓄。這無非要使學生知道,胸中所積蓄要達到如何充實而深美的程度,那才非發表不可。發表又要如何苦心經營,一絲不苟,那纔算做到了家。”

葉老爲什麼說:“讀寫結合”是語文教學的基本原則呢?

第一,我們從語文教學任務看。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閱讀,是內化的吸收,是對祖國語言文字理解的過程;作文,是外化的表達,是對祖國語言文字運用的過程。所以,閱讀是作文的基礎,作文又作用於閱讀。要想很好地完成語文教學任務,必須把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緊密結合起來。

第二,我們從學生學習語文過程看,仿寫是作文的基本方法,學生作文能力的提高一點兒也不能脫離模仿,怎樣遣詞造句,怎樣聯句成段,怎樣構段成篇,怎樣寫景狀物,怎樣敘事記人,初學作文的學生在這些問題前往往無所措手足,教師提供一篇範文,讓學生揣摩領會,他們會恍然大悟:“哦,我會寫了!”這是爲什麼呢?這是因爲“凡是已有定評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證明着應該怎樣寫。”(魯迅語)

4、強調自能作文。

長期以來傳統的做法是:教師命題學生做,學生作文教師改,這樣做的結果,不僅教師在改文中疲於奔命,束縛了身心,而且把學生摒在改文實踐的大門之外,使學生成爲被動的客體。葉老指出:作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要實現這一目的,必須重視和激發學生的作文興趣,讓學生自己的動腦、動口、動手,在主動的思考、探索中,逐步提高認識能力和表達能力。學生不能把教師作爲依賴,因爲學生總有一天要離開教師,“那時候感到不能獨自滿足當前的實際需要,豈不是極大的苦惱?”因此,必須改變傳統作文教學的觀念,讓學生處於主動的地位。

葉老又說:“‘改’與‘作’關係密切,‘改’的優先權應該屬於作文的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學要着重在培養學生自己改的能力。修改文章決非雕蟲小技,養成習慣也決非一般認識問題,這是一切學習寫作的人修辭立其誠的過程,也是文章去瑕純玉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伴隨寫作能力的提高,觀察力、思維力和意志力以及辦事認真負責的品質,都將同步獲得增長。尤其對正在成長的學生更是如此。”從教學論觀點來看,學生作文的過程是認識事物和表達對事物認識的過程。這兩個過程中反映爲既能“作”,又能“改”,纔算得上是完整的作文能力。修改作文,是修改文章的內容,選材是否正確,表達是否完善。由此推理,教師批改是代學生修改選擇材料和表達內容以及認識不足之處,是越俎代庖。學生自己修改當然沒有教師修改那麼完美正確,但訓練多了,學生寫寫改改,改改寫寫,反覆思考原來的認識,這樣迂迴曲折的過程,就是提高,就是進步。從一點一滴修正各個方面的謬誤和不足到逐步完善自己作文,纔是真正獲得作文能力。指導學生自改作文,要有層次性。自改文章不一定要求一下子修改全文,或改一句,或改一段,或改開頭,或改結尾,或改字詞,式改篇章,每次練習有每次的目的和要求,確定重點,有的放矢,由易到難,由部分到整體,循序漸進。

《葉聖陶教育名篇》讀後感 篇四

最近,我再次品讀了教育家葉聖陶老先生的教育名篇。讀後我深深地被他那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所感染,心靈受到極大的震撼。它就像黑暗中的一盞明燈,指引我前進的方向。他像一本字典,讓我查到了自己原本不懂得問題。它又像一位長者,在告訴我一些經驗和方法。我由衷地敬佩這位老人,尤其是他認爲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要養成學生的良好習慣對我幫助最大。他說:“教育是什麼?往簡單方面說,只須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習慣”。簡潔明瞭的一句話卻又包含着多麼深刻的涵義。“無論怎樣有價值的知識,如果只掛在口頭說說,而不能徹底消化,舉一反三,那是語言的遊戲。必須化爲習慣,纔可以一輩子受用”。而這“一輩子受用的習慣”的養成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身爲教師的我們做一名引領者,來伴同孩子們成長。

讀着葉老的話,想想自己平時的教育教學工作,更感覺好習慣的重要性。特別是國小生,他們由於年齡小,自我控制能力差,在習慣養成的過程中往往容易反覆,出現波動,但好習慣又是他們必不可少的,這就要求我們老師不僅要有強烈的責任心,堅持不懈的精神,更要注意講求方法,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講到方法,首先要求我們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通過不斷地學習加強自身修養。

並牢記“正人先正己”“身教重於言教”這些名言,懂得其身正則不令而行的道理。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例如要求孩子按時到校,自己就絕不能遲到,即使因事到晚了,也要及時對孩子說明情況。要求孩子愛護環境,教師自己就要率先做珍惜、愛護環境的楷模,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見到地上有紙屑能主動彎腰撿起來。孩子見到老師這樣做,自然就會向老師學習,主動撿紙,愛護環境。

其次要充分了解和分析班上學生的情況,對每一個孩子的思想、學習、交往、行爲習慣、心理素質以及家庭環境和家庭教育方式等情況,做到知己知彼,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

例如要求孩子認真完成作業。這一要求對於絕大多數孩子來說是容易達到的,但對有一些孩子而言,就不是易事。這就要分析孩子的情況,對於有能力做到但自控能力差的,就要嚴格要求,決不妥協;對於心有餘而力不足的,要幫助,並適當降低要求,讓孩子對學習不產生恐懼感。在此基礎上,慢慢讓孩子養成習慣。

第三,要求要具體,切忌空大。

國小生年齡小,知識及社會閱歷都不足,理解能力也有限。提出的要求過大或過高,孩子都不易理解和接受。所以,給孩子提要求一定要具體,如要求孩子遵守紀律,認真學習,孩子感覺要求較廣泛,需要注意的點很多,反而不知該從何做起。不妨將這一要求具體細化爲:上學不遲到;上課認真聽講;對人有禮貌,見到老師主動問好;每天都要按時完成作業;愛護校園環境,見到紙屑、垃圾主動撿起;到教室外和其他教室上課要安靜、守秩序;上下樓梯靠右行,輕聲慢步講文明……這樣孩子就能明確什麼該做,什麼不能做,並以此約束自己的行爲,當他們把這些要求都做到時,好習慣也就自然養成了。

第四,尊重、愛護孩子,始終堅持正面教育。

對孩子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循循善誘,以理服人。努力做孩子的良師益友,走進孩子的心裏,尊重他們充滿個性的想法,逐步引導他們學會尊重他人,尊重他人的想法,努力融入學校及社會生活當中。班級內六十多個孩子生活在一起,難免不發生矛盾和衝突。但老師在處理問題時,孩子往往都是找別人的錯誤,很少看到自己的不足。這就要求教師要有極大的耐心,並能極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不管心中再生氣,與孩子談話時都要心平氣和,耐心地給孩子講道理,就事論事,讓孩子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不僅口服,更要心服。切忌動輒就大聲訓斥,採取高壓政策,甚至挖苦諷刺孩子,或是拉舊賬。這樣做不僅達不到教育效果,甚至可能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和牴觸情緒。

第五、充分發揮班集體的力量,發揮榜樣的作用。

一個班級十多個學生,長期學習、生活在一起,其相互影響、激勵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努力調動和利用班上的一切積極因素,教育、引導、激勵孩子們相互學習,互相幫助,共同進步。在班上可以開展多種形式的評比活動,在班上形成比、學、趕、幫、超的競爭氛圍,促進孩子好習慣的養成。同時還可以利用英雄故事,好習慣故事等,加強孩子對好習慣重要性的認識,並有意識地向榜樣學習,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

第六,積極爭取家長的支持和配合。

家長每天與孩子在一起,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要想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首先就要得到家長的認同。一定要向家長說明自己的教育理念,並明確提出希望家長配合的要求,以得到家長的理解和支持,與學校教育達成一致,共同對孩子進行教育。對部分不能理解學校做法或教育思想不對、偏袒、嬌慣、甚至放縱自己孩子的家長,要多與他們溝通,告知學校的理念,得到他們的理解,形成共識。對部分缺乏教育方法或教育方法不妥的家長,要多與他們交流、探討,教給一些好的教育方法,指導他們正確、有效地教育孩子。只有抓住了家長,與他們形成了合力,才能在幫助教育孩子,培養孩子良好習慣時有針對性地採取最佳方法。

教育是對人的工作,只要我們能用心思考,努力實踐,幫助每一個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相信會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葉聖陶談作文 篇五

1981年的第20期《中國青年》發表了一篇調查摘要《來自中學生的呼聲》,雜誌社特地請葉聖陶就此發表意見。87歲高齡的葉老視力極度衰退,就讓家裏人念給他聽,念者的聲音越來越哽咽,葉老也越聽越氣悶難受,他便寫下了《我呼籲》一文,葉老說:“愛護後代就是愛護祖國未來。

中學生在大學聯考的壓力下已經喘不過氣來了,解救他們已經是當前刻不容緩的事,懇請大家切勿等閒視之。”升學率不是評判教育的惟一標準。如果說這是氣悶之餘所寫,對一個又一個的部門或行業的“請求”和提出自己的願望的話,那麼,一個多月後的教育部座談會上,葉老就進行了進一步的思考,在《還要呼籲》一文中記錄了這次發言的內容。對於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問題,他提出了兩點意見:一是端正教育思想,二是改進教學方法。1982年12月在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常委會上,葉老作了題爲《知識分子何以自處》的講話,講話中在提了關於教育的三個問題,即“爲什麼要辦教育?教育究竟是幹什麼的?教育這個詞兒究竟包含哪些內容?”之後,又問“你把升學率的高低作爲評判教育質量的惟一標準,又是什麼理由呢?”

在《知識分子何以自處?》發表之後的第四天,葉老寫了《作文與做人》一篇短文,他說:“文當然要作的,但是要緊的在乎做人。”他舉例子說,要是一位考生在大學聯考作文裏寫得頭頭是道,如果離開考場擠上公共汽車就搶着靠窗坐下,對一位站在面前的白髮蒼蒼的老太太視而不見,那麼作文當給零分,“在公共汽車上給不給老太太讓座,這纔是真正的考試,他一分也得不到”。葉老的話,針對的是當時的大學聯考,對當今的大學聯考甚至教育也是針針見血。

《葉聖陶教育名篇》讀後感 篇六

陶行知是20世紀中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響。20世紀過去了,在新的世紀裏,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現實意義。本人讀罷《陶行知教育名篇》,掩卷沉思,頓覺獲益匪淺。

“教師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一語道出我們應該做一個怎樣的老師。世界上有兩種不合實際的教學方式:

1、只會教書,只會拿一本書要學生讀它、記它。

2、不是教書,而是教學生,注意的中心點是從書本上移到學生身上來。

這兩種教學方法學生都是處在被動的地位,知識是無限的,老師能教給學生的也是有限。想想自己剛踏上工作崗位的時候,想得更多的就是如何把知識教給學生,或者說把學生看成一隻鴨子,把知識當作糧食,只知道把鴨子餵飽,今天看來這就是典型的填鴨式教學,只注重了老師的教,沒有把學生當成學習的主體。

那我們到底需要的怎樣的課堂教學呢?陶行知先生爲我們指出了課堂教學的出路:就是要把教與學聯繫起來:一方面要教師負指導責任,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他又爲我們指出了具體的做法:對於一個問題,不是要教師拿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而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手續程序安排妥當,指導他,使學生在最短的時間裏,經過相類的經驗,發生相類的理想,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並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理想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我仔細思量,他的想法含義深刻,不僅爲我們指出了教師教的方法,還爲我們指出了學生該如何去學,同時也告知我們學生到底要學什麼。

想想我們開展的活動教學,要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教師要提出學生進行小組活動的問題,正是學生解決問題所要進行得的手續、程序,一此討論問題設置得恰到好處,學生就能在最短的時間裏找出解決問題提的方法,同時也就是依靠了自己的能力解決了問題,掌握了新知,最後還能起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再想想新課程的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陶行知的這種教學思想不正是爲我們指出了落實新課程三維目標的具體方法?老師把“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手續程序安排妥當”實際上也就是爲學生創設了教學的活動,強調了教學活動的過程,讓學生根據手續程序在過程中學習,學生自然會在一次又一次的嘗試、失敗、成功中掌握學習的方法,最終掌握學習的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技能。在整個過程中一定伴隨着學生的情感與態度,伴隨着學生學習的價值觀。

再想想在新課程下的師生關係。教師把“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手續程序安排妥當,指導他”這正是體現了教師引導作用、指導作用;在教學的過程中真正是把學生放在了學習的主體位置,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博大精深,值得我們繼續研讀,讓他的教育思想來指導我們教師工作,全面落實新課程改革。

《葉聖陶教育名篇》讀後感 篇七

暑假裏,我捧讀了《陶行知名篇》一書,總能感到似有一位老人在向我講述自己一生對教育的感悟。書中陶行知以自己多年教育實踐經驗對教育的方方面面做了很多精彩的論述,或者娓娓道來,或者一臉嚴肅。其中陶行知先生說的“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句話簡單而又清楚地告訴我們教育工作者職業的真諦。作爲一名在教育戰線上的工作者,徜徉在教育界泰斗陶行知著述的理論海洋中,我感觸頗多。

首先,陶先生所倡導的教育理論和方法與新課程理念不謀而合,陶先生提出“教學合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

他認爲好的老師不是教書,也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教學一方面要老師負指導的責任,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對於一個問題,不是要老師用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而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過程,組織好,指導學生,使學生以最短的時間,經過類似的經驗,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並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有了這種經驗,學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識,成爲主動學習者。如果教師只會用“舊瓶裝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鮮的事物。教師應不斷研究,才能時常找到新理,只有學而不厭,然後才能誨人不倦。陶先生倡導“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麼,我們就教什麼。“社會即教育”,要把籠中的小鳥放到大自然裏,使它們任意飛翔。把學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裏,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這樣的學校纔是學校,這樣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張遠離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脫離實踐的知識是虛的,不實用的。今天我們的教學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學習離不開生活,學習就在生活之中,學生活中的問題,已成爲我們每一個教師所努力做到的。

其次,所謂“教學”即教學生學;所謂“學生”首先要學會生存。

因此,歸根結底教育的最終目的就在於“教會學生學會如何生存”。至於如何教纔是最有成效的捷徑,這就涉及到方法論的問題了。教學並非簡單的知識傳授,更重要的是教養學生的能力。陶行知指出,在教學過程中,先生的責任不在於教,不在教學,而在於教學生學。老師如果只“教”或只“教學”,就把學生當作“容器”,被動地接受知識,調動不起學生學的積極性,更不能啓發學生的獨立思考。素質教育主張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所以教師的社會職能就是體現出“導”這個特點來。陶行知認爲,教師不應把現成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傳授給學生,而應把解決問題的思路告訴學生,使學生自己動腦,經過不斷反覆推敲以求得最佳結果。與此同時,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讓學生像“無頭的蒼蠅”似的盲目亂撞,教師應精心設計好一系列程序,指導學生用最短的時間來解決問題。對解決問題的`過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廣之,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對解決問題的方法而言也能夠發出去,以期達到解決別的問題。由此我們不難體會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過這一方法的尋求來最終培養學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學生就不僅能使自己獲得豐富的知識,而且還可以解決新的問題。

教育是一門學問,是一門值得我們把時間都投入進去的學問。學習陶行知,在行中知,在知中行,邊行邊知,邊知邊行,堅持到底,矢志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