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個人文檔 > 學生作文

浙江大學聯考作文 (精品多篇)

浙江大學聯考作文 (精品多篇)

浙江大學聯考作文 篇一

浙江大學聯考作文

20浙江省大學聯考作文解析

一、審題

“坐在路邊”也不一定是真的像某些人說的就是真的坐在路邊,這只是用具體的方式在闡述一種比較抽象的概念,應該是相對於處在光環下或者衆星捧月式的中央的一種比較低調的位置。可以理解成社會的普通人。

“鼓掌”可實可虛,實質是人生的理想、價值、生活態度、思想情緒的外顯,可以激發考生的想象,打開考生的寫作思路,考生是能夠據自己對生活的觀察和體會寫出一篇好的作文來的。考生從自己的生活體驗和感受出發來寫,可以只寫某一點,不必面面俱到。

其實,總的來說就是講生命的價值或者是生命的方式。生命的形式多種多樣,每個人的選擇 不一樣。但是,無論哪種選擇,都會 有自己的 存在價值。當大家都想做英雄的時候,誰來鼓掌呢?其實,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不是依靠罩在你頭上的光環去判斷,而是在於你是否形成了正確的價值觀,是否積極向上,是否領悟了生命的真諦。

只要學生理一理“鼓掌的人”和“在路上的奔跑者”在現實生活中的指向對象,前者可以是平凡者、普通人,是生活中最常見的鄰居和路人,而後者可以是成功人士、社會精英等;再結合自己平時思考,應該可以明確自我的角色定位,是有內容可寫的。

二、闡發以及網友的看法

社會需要那些站在路邊鼓掌的普通人,整個社會絕大多數也是由普通人構成。這是一種客觀現實。在當前社會浮躁,不少人都在爲名爲利,拼命搏出位的時候,我們需要這樣一種甘於平凡,樂於欣賞他人的心態。“況且,如果你一直只想當‘英雄’,做領跑者,是很累的。”“要有準備給人鼓掌的心態,這樣會更快樂。”所以,懂得平凡的人才會幸福。這一點也從劉繼榮的文章中得到印證,野炊時,班上一個奧數尖子,一個英語高手,爲搶一塊糯米餅互不相讓,而女兒卻用擲硬幣的辦法輕鬆解決。最後全班同學最欣賞的人就是這個自由自在做手工、看漫畫、成績平平的女生。

這個永遠考“23名”的女孩說不想當英雄,甘做路邊鼓掌的人,這其實是一種人生智慧,也值得整個社會倡導的'積極、健康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人人都想成爲英雄,但生活總是反覆告訴我們,絕大多數人最後不過是芸芸衆生,既然如此,不如清醒地設定自己的人生座標,爲自己設置一個跳起來夠得着的“葡萄”,所以,這是一種清醒、務實的價值觀;包容別人成爲英雄,自己甘當綠葉,這是非常高的人生境界。

但 千萬不要讓這種心態成爲逃避現實,自欺欺人的藉口。以我們的大學生活爲例,有的學生不去努力,渾渾噩噩混了3年,還“勉勵”自己,我就在路邊鼓掌好了。沒有追求,不想做英雄,這樣的心態其實挺可怕的。如果整個社會都是這樣想,誰來做英雄呢?

“但這次作文看似好寫,要寫得好卻不易,主要有兩方面的難度。 ”

1、這道題無論選擇哪個角度都可以,但要在行文中體現出思維層次性和辯證性,這樣的文章才能獲得高分。比如你希望做個平凡的鼓掌人,但最好還能寫到平凡人不等於是消極的人、冷漠的旁觀者,一樣需要腳踏實地、需要有積極的生活觀。從辯證角度看,鼓掌者是因爲有英雄存在而存在,沒有英雄,鼓掌者只能是寂寞的路人;英雄因爲有鼓掌者而不感孤獨,可以帶動鼓掌者加入英雄行列。

2、這道題無論選擇哪個角度都可以,但要在行文中體現出思維層次性和辯證性,這樣的文章才能獲得高分。比如你希望做個平凡的鼓掌人,但最好還能寫到平凡人不等於是消極的人、冷漠的旁觀者,一樣需要腳踏實地、需要有積極的生活觀。從辯證角度看,鼓掌者是因爲有英雄存在而存在,沒有英雄,鼓掌者只能是寂寞的路人;英雄因爲有鼓掌者而不感孤獨,可以帶動鼓掌者加入英雄行列。

吳非在他的書中寫道:藤蔓與老牆彼此告別,前者爬上新的高杆,後者擁抱久違的陽光,那些本來交錯的生命,各自開放出新的意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生活的目標從來都不是別人給的。

所以我想對每一位活着的人說: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活出真我來!

浙江大學聯考作文 篇二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浙江的山水養育了我的身軀,浙江的文化滋養了我的靈魂,我的身上刻着浙江深深的印痕,因此,可以這麼說――我很浙江。

浙江的山水哺育了不一般的浙江人。我們浙江地處江南,面向東海,背靠青山,肥沃的土地孕育了美麗的傳奇;我們浙江人歷經滄桑,世代崇文,渾身風雅。獨特的地理與悠久的歷史,造就了與衆不同的浙江個性。也許你會問什麼是浙江個性,我來告訴你,浙江個性有青山般的堅毅,有綠水般的柔情,有大海般廣闊的心胸。浙江個性成就了杭州人的溫文爾雅,溫州人的開拓果敢,嘉興人的穩重大方,金華人的經世致用,紹興人的聰慧靈敏……浙江個性是耶達夫羸弱的`身軀下那顆鮮明的愛國心,浙江個性是鑑湖女俠面對死亡時視死如歸的豪邁氣概,浙江個性是魯迅那“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爲孺子牛”的民族魂魄。

這一切的一切,就是我們的先人們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這些精神元素滋養了我們一代又一代浙江後人,使得我們的身心上都牢牢恪下了“很浙江”的印記。我是浙江的新一代,我是出生於千禧之年的浙江大地上的新青年,雖然我還年輕,但我已經很浙江。家鄉的魚蝦與稻米、香酒與傳說、鮮菱與水土、人文與習俗,都與我融爲一體,成爲我心靈成長不可或缺的陽光與空氣。請你們相信我――未來的浙江生力軍,必定不辜負你們的期望,在堅實的大地上鍛鍊成長,在改革的風浪中學習弄潮,成爲可以託付的堅強“戰士”。

因爲我很浙江。無論在以後的道路上會遇到怎樣的困難與困境,我都不會輕言放棄,因爲浙江是我一生的精神靠山。作爲一個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青年,我不會迷茫,我能從金庸的文字中獲取智慧,能從徐志摩的詩歌裏收穫情感,能從馬雲的演說詞中感受向上的力量,能從屠呦呦耐得了數十年寂寞時光獲得諾貝爾獎的事例中感染昂揚的精神……我會努力學習,練就本領,做一個務實、肯幹、創新的優秀接班人。

我很浙江。我的身體上刻着浙江特有的胎記,我的心靈裏流淌着浙江的血液,我有青山般的堅強,我有綠水般的纏綿。我開拓着,創新着,更務實着。請相信我,必能創造一個很浙江的自己,書寫出一個個浙江故事與傳奇。在未來的歲月裏,我要成爲一個很浙江的浙江人。

浙江大學聯考作文 篇三

大學聯考滿分作文及點評(浙江卷)

角色轉換之間

如果年輕人與老人之間就某個問題觀點產生分歧,且不論真理站在哪一方,老人總會用不屑的語氣說:你懂什麼!我吃過的鹽比你吃的米還多,我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還多!

然而在科技、文化、思想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吃過的鹽”“走過的橋”這類“經驗論”真的還能佔上風嗎?誰又能保證年輕一代創造的新文化不比傳統文化豐富?文化反哺不是兇惡的暗流,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年長一代也不必驚慌抗拒,正如韓愈所說“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因此在不同的“道”之間,施教者與受教者之間,往往會發生角色轉換。

很大一部份時間裏,年長一輩是施教者,他們作爲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向後輩講述經久不衰的故事,描述所見所聞以及體會感悟。那麼獨特的習俗或是家族精神,構建起年輕一代文化根基,使之吸取傳統文化土壤中豐厚的營養。年輕人這才得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

當年輕一代吸收了足夠的養分破土而出時,往往又會發現世界與長輩的描述不盡相同。年輕人憑藉旺盛的生命力勇敢迎接大千世界繽紛多彩的文化的衝擊。傳統的和現代的、民族的和世界的、陽光的和晦澀的各種文化,年輕人總能以極快的速度接受、分析、消化。由於這些額外的養料,年輕一代或許能成長地更快,有一天,超過了年長一輩。

觀察社會進程我們會發現,因爲生活條件的逐漸改善,年輕一輩的平均身高一般會超過前輩。同樣的,因爲思想觀念的開放,年輕一輩的學習能力也強於前輩。於是,年輕人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反哺能力。

年輕人能從受教者轉換成施教者還有一個原因:他們在創造文化,新文化中蘊含了鮮明的時代活力,這正是年長一輩所缺乏的。

文化反哺與鳥類反哺一樣是自然社會的正常現象。角色轉換期間也可能發生一些衝突。面對衝突,我想年輕人即使變成了施教者也要給予長輩充分的尊重,一如雛鳥長大後仍要聽取老鳥的經驗;同時即使長輩不再是施教者,也不必認爲地位受到了動搖,學無止境,見賢思齊,才能終身增長文化內涵。

只有不斷地角色轉換,才能使文化永葆新鮮,成爲社會進步的不竭之源。

角色轉換之間

如果八十歲老太迷上薰眼妝,白首老伯愛上電玩,中年男女皆意在組建“丁克家庭”,世界會變成怎般的光怪陸離?

對於這些類似新潮的“文化”,我們要堅決說不!文化反哺,哺的千萬不能是三鹿!

孩提時代,老先生手把手地教育我們“人之初,性本善”。而如今,我們要用什麼反贈?隨着年輕人對個性張揚的極度追求,許多所謂的文化在潮流中混雜進來。古之施教者的傳授內容,是經過數千年積澱下來的精華,在這等博大精深之前,我們應有的是責任,而不只是展現自我的矯情。

慕容天天,一個以行爲藝術家自居的女孩,曾一度赤裸着身體在鐵籠內宣告人體之美。而她竟然說服了自己的母親,與之共同拍攝那些所謂藝術的照片。在角色轉換之後,她所傳授的是什麼文化?不是扯下了一塊遮羞布,就能成爲一種文化。

正因爲角色轉換,我們才需要正視自己的行爲。校對自己寫下的教科書,是否別字連篇。

當老者敦敦唸叨“見義勇爲”時,我們應以“見義智爲”對之;當長輩們用“淡泊一生,平安是福”來寄託心聲時,我們可以用“不見風雨,何以出彩虹”與之相對;當老人用“書中自有顏如玉”來告誡我們時,我們要攜起他們的手,看社會的波濤壯美。當他們提醒我們要保護好自己時,我們可以告訴他們:“青春就是瘋狂地奔跑,然後華麗地跌倒,站起來,再跑!” 這纔是所謂的文化反哺,這纔是我們應有的“師德”!

是爺爺告訴我,一串紅的汁液有糖的滋味,現在,輪到我來告訴他,水仙花的瓣葉可消除一個白晝的疲憊。

角色轉換之間,我們走上講臺,就不能是一個不諳世事的小孩。年輕是一段很美的光景,不要只顧展現自己的'美麗,該去爲別人留下點風景。

角色轉換之間,我感動着木蘭的替父從軍,也吶喊着金晶的堅強之旅;我震撼於漢字的歷史迴音,也歎服於英語的婉轉音韻。

雛鳥反哺,總將最鮮美的留給母親;文化反哺,當然要用最優秀的去彰顯我們的實力。

如果人生是一場筵席,那我們現在便是佈菜人,在一片誘惑中,一定要三思再下筷。

作文大組說明:

雖然有爭論,作文組還是決定把此文打爲滿分作文。加上昨天下發的60分作文,到現在爲止,我們改捲過半,但只遴選出兩篇滿分作文,比往年少太多。第一篇滿分作文下發後,就有很多老師提出不同意見,認爲打高了。但我們認爲,所謂滿分作文,應該屬於極少數本屆大學聯考作文中名列前茅的作文,而非十全十美的文章。如果加以苛求,每年都無法改出真正的滿分作文。這是需要說明的。本屆作文題,又比前幾年限制性強,我們一開始在審題上給予嚴格分類,再加上一些老師和研究生把打分的重心無意中偏向了審題,這也影響了高分作文的產生。

大學聯考,本質上是對考生的一種分類選拔,所以,在分數上強化區分度是很有必要的,但目前出成績的作文中,高分作文比往年少很多,顯得很不正常。因此,我們打出這兩篇滿分作文,希望樹立一個明確的標杆,達到這樣的寫作水平的作文,就該往58分以上打,直至滿分。

還須說明的是,這兩篇滿分作文屬於兩種文體類型,第一篇比較接近於議論文,第二篇屬於文學性散文的類型。作爲議論文,只要論點鮮明準確,論證合理,層次分明,語言樸實流暢,就是一篇好作文。如果用文學性作文的語言風格來要求議論文,顯然是不合理的。同樣,文學性散文在寫作上多喜歡使用隱喻、象徵、擬人、誇張等修辭手段,並且比較重視形象性,你用議論文的語言和表達手段來衡量它,恐怕也會鬧出誤會。

衡量一篇作文,我們有多項指標,下發給大家的作文評價標準,包括了內容分和表達分,還有10分的發展等級分,這是提示大家,一篇作文需要綜合評價,在這裏我們再次希望大家能按照要求打分。對確實寫得差的,和一些投機取巧的作文,該打低的就打低,但是,對一些好的和比較好的作文,還是應該大膽打高分!

角色轉換之間

老王就坐在村口的大棗樹下,抽着煙,坐在石墩上。他平常不抽菸,可今天這煙是好煙,更何況,今天兒子回家,他心裏高興。

等兒子等得有點無聊,他就盯着棗樹看,想這事兒。上個星期,校長親自登門,送來兩條中華煙,搞得受寵若驚的老王有點糊塗。原來校長的意思是讓離退休還有五年的老王可不可以提前退休了,保證養老金一點不少,老王想着辦公室裏的那幾個年輕後生,再想想自己年衰的樣兒,有點動搖,但還是說考慮考慮。老王抽着煙,還在出神那會兒,兒子已經到了棗樹下了。“爸”,兒子輕喚:“想什麼呢?”老王回過神來,看到兒子,連皺紋都笑彎了,說:“回來了?回來就好,快,回家。”然後起身打量了兒子一下,看到他西裝革履的,說:“兒子,去年拿應聘的公司看來對你不錯啊,待遇很高吧!”老王拍拍他的肩,無限感慨地說:“想當年你個毛頭小子還在這棗樹下光着屁股跟人打棗吃,打玩棗還強要不少,那時候我就教於你要多忍讓,凡事要謙虛。”

誰知兒子聽後,大大的搖頭:“爸,這玩意兒,現在不管用了,如今社會競爭激烈,人人都玩了命地和你搶錢啊,就拿我去年應聘的這家公司說吧,人家拿到我們近六百人的簡歷,隨機就仍了一半,還說:‘我們不要運氣不好的人。’我算運氣了,還在那三百人裏面。應聘有五個職位,前四個都被搶走了,而最後一個也有近百人去搶,我是硬着頭皮去試的,因爲那職位是銷售,專業不對口,還有我沒有那方面的能力啊。去面試室,那考官是百般刁難啊,我胡吹者還真讓我進入‘決賽’了。最後剩下我們三個人,那主考官,是很威嚴的那種,站起身,眼睛盯着那另一個人,那人哆哆嗦嗦地不敢說話,只聽考官吼了句:‘你們有自信贏得這個職務嗎?’抵一個就直接暈過去了,我身邊那個只能冒着冷汗,支支吾吾:‘我……我……’”。“那你咋的了?”老王也很緊張。“我當時一咬牙,就吼得比考官還響:‘有’,結果考官愣住了,最後也錄取了我。現在競爭激烈了,凡事可不能讓了。”說完,老王開始迷糊,而兒子已經老道地走進家門。

老王心裏也怕啊,聽新聞說這教師的待遇在提高,而且福利也越來越好,那校長是不是……老王突然覺得懷裏那包中華煙咯得自己的心窩子生疼,冷汗都下來了,“兒子工作才一年,老婆子又有病,該不該退休啊?”老王想着想着就想着自己像舊社會被掃地出門的普奴一般最後慘死了。

老王捂着心口,老是念念有詞的,神情恍惚,走進家門,兒子就吼了一句:“爸,誰送來的中華啊?”老王看着那紅紅的包裝紙,覺得很刺激,甚至有點暈,剛想到這兒,老王眼前就一抹黑了……

“得,兒子還真給我上了一課”老王最後才說了一句。

其他的相關大學聯考作文推薦閱讀:

浙江卷大學聯考作文 篇四

閱盡千帆,歸來仍是少年

人生百年,白駒過隙,豈能困惑於得與失的方寸之地。陶醉於一城一池之得,或惆悵於一時一事之失,都屬於一葉障目,不見遠方的星辰大海。只有看淡得失,把它當成人生的過程,才能閱盡千帆,歸來仍是少年。

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錯把得失當終點。

年逾不惑,事業小成,工作穩定,業務熟練,於是乎滿足於現狀,失去奮鬥目標,喪失鬥志與激情,不再期望更高的山峯。這不妨稱爲“得之殤”。單位高級職稱指標稀少,個人積分排名又靠後,即便努力三年五載也未能如願。既然晉升無望,又何必累死累活?於是對自己放鬆要求,得過且過。這不妨稱爲“失之痛”。

緣何如此?細思極恐。不管“得之殤”,抑或“失之痛”,實質都是錯把得失當成終點。在這種錯誤的思想認識下,或是小進則滿,小富則安,躺在功勞簿上自我陶醉;或是聞失則憂,聞敗則餒,不再奢望新的挑戰與作爲。久而久之,心靈受到羈絆,人生陷入困境,蹉跎了歲月,浪費了人生。

把得與失當成過程來看,你就會發現得與失既是終點,更是起點。

得失只不過是一個過程。就如同父輩們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不管旱澇,無論悲喜,周而復始,勞作不息。耕種與收穫就是農民的生命,豐年也好,災荒也罷,都是生命的一個過程。既然如此,就應當認清前路,看淡得失,鍥而不捨,馳而不息。諸葛亮七擒孟獲,平定南中,消除後顧之憂,這是終點;然後上《出師表》於劉禪,六出祁山,攘除奸兇,這又是起點。2020年,中國實現全面脫貧,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這是終點;但鄉村振興還任重道遠,必須再接再厲持續發力,這又是一個新的起點。

人生就像一輛列車,得失都是過程,不癡迷於某一個站點的得失,才能到達終點,贏在全程。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這是蘇軾面對得與失的態度,得與失不過是河流中的朵朵漣漪,河水不會因爲漣漪而停留腳步,人生又哪能因爲一時得失裹足不前。持有寬廣的胸懷,良好的心態,智慧的心境,得不驕傲,失不沮喪,你才能看淡得失,享受過程,收穫厚重的人生。

願你把得失當成過程,閱盡千帆,歸來仍是少年。

浙江大學聯考作文 篇五

自二戰中第一臺圖錄機發明,網絡遍及全球,虛擬世界一點點進入我們的生活。我們曾以爲這些被我們人類所創造的機器只是一個服務於我們的無智的編程,但當谷歌阿爾法狗輕鬆打敗棋王,當在一個被視爲人類引以爲傲的思維、創新領域被人工智能輕易戰勝時,我們不能不正視AI、VR將在未來扮演的角色。當“虛擬”與“現實”的界限越來越模糊,甚至虛擬將比真實更真時,我們是否還需要費力區別這兩者?

於是便會有人視VR爲猛虎洪水,悲觀地認爲若我們允許虛擬進入、干涉我們的生活,人類便將滅亡,而我們大可不必如此,虛擬蓬勃發展帶來的利處是明顯的。VR可以大大降低社會的溝通成本,購物、看病、交流、娛樂的定義都將被改寫。想象一下,一些生下來就被認定殘疾的人們,一些本自以爲一生都無法看到光折射下的七彩人間,無法用腳接觸泥土的人,在擁有VR後可以再一次認知這個世界。不僅僅是殘疾,一些因經濟原因無法見識世界的人也可藉此開闊視界。虛擬是在幫助我們更清楚地認識世界,甚至我們可以這麼說,虛擬使人更加爲“人”。

我從不反對虛擬與生活的結合,但在我們歡喜於科技給我們帶來的方便時,我更想提醒,我們不能一味地沉浸於虛擬中,從而被虛擬所奴役。

尼爾·波茲曼曾在《娛樂至死》中提到:“人終將毀於他所熱愛的東西。”一味甚至盲目地讚美虛擬,甚至將虛擬當做全部的人生並以爲平常,人類便將失去他最寶貴的東西——人性及思維創造,若我們完全擁抱這個虛擬構成的新世界,沉迷於虛擬對我們感官上的刺激,我們便會漸漸依賴,從而成爲虛擬的奴隸,甚至走向滅亡。

我們對虛擬保持距離,是因爲我們還在乎真假,也許虛擬可以營造真實,但我們無法欺騙自己的內心。

事實上,虛擬與真實的靠近,人工智能與人類的相似,這可以讓我們更好地考慮一個問題,即人之所以爲人的意義。“人”這個事終究與我們創究出來的虛擬有什麼區別?人究竟區別於其他的地方在哪裏?

我認爲,這便是人性,便是人願超越“人”的思想,如尼采借查拉圖斯特拉所言,人之所以爲人,便在於人是一個橋樑,人應當被超越,若我們沉迷虛擬,我們便將停滯。我希望,我們應當在VR的幫助下,更好地追求更高的東西,VR爲物,應被我所用,也許終有一天我們人類將進化爲尼采所預言的“超人”。

虛擬讓我們更加成爲人,並藉此我們應與虛擬保持一定距離,人應超越虛擬、真實。

現實一種

虛擬,以一種模仿現實的姿態,訴說着超越現實的夢想,卻不敢回過頭來,直面現實。 的確,虛擬可以創造出一種新現實。關上燈,戴上“眼鏡”,你就可以置身各個具體的場景。技術越發達,逼真度就越高;技術越成熟,實在感就越強。VR,就是一種技術。

然而VR不僅僅是一種技術,它更是一種哲學,一種態度。它在本質上迎合了現代人的種種需求。

對充實感的需求。前一秒你在試衣間,後一秒你在候診室。手錶的滴滴答答再也不會對你造成“時間不夠用”的困擾。你一刻也停不下來,像一隻旋轉的陀螺。

對超越感的需求。它給你帶來偌大的力量感,賦予你在時空經緯網間自由穿梭的能力,讓你擺脫了現實逼仄的平凡,感到無所不能。

對新鮮感的需求。日復一日的機械式勞作沒了。在這裏,你擁有多重生活,品嚐着不同風味的情景,走馬觀花地領略各種可能。

就像海綿,抱得越緊,就越難以鬆開。一切對於現實的不滿,對於無限可能的嚮往,一切遠方,一切詩意,都在這塊海綿裏。

人類學家尤瓦爾赫拉利指出,這樣頻繁地將“眼鏡”戴上摘下,不僅讓人模糊了虛擬與現實,還可能加深人們對於現實的不信任,使人們愈發認爲,只有在虛擬中根據各人喜好需求“創造”出來的新現實,纔是最好的現實。它,剝離了人們與當下。那些對於充實感,力量感,新鮮感的追求,真的是我們所需要的追求嗎?

更多的是一種假象,一個購買主義的循環。根本上,一個人的時間無法增多,一個人也只能擁有一種生活。充實感的背後是用今天支付明天,新鮮感的背後是“從自己活膩的地方去看別人活膩的地方”。

它給人提供了很好的出口,一個逃避現實的出口。只是,人終將面對現實,當“眼鏡”不得不摘下,開關不得不關閉之時,習慣了虛擬的你,又將怎樣面對這個陌生的現實呢?

那麼,我們應該擯棄它,扔下它,遠離它,不去看它?

這是另一種意義上的逃避。宣揚子熱愛現實的背後,是麻木、漠然於現實的心靈。事實上對於充實感,力量感,新鮮感的追求,人皆有之。它們與現實構成了兩個看似矛盾的維度。

而真正所應做的,不是捨棄一方追求一方,而是讓VR迴歸到一種工具本身,它的存在,只是提供了一種可能。它的存在,是生活的另一方面,是現實的另一方面。虛擬,源於現實,是現實的需要,也是現實一種。用種海綿自主地擦掉虛擬與現實的界線,讓虛擬完善現實,成爲一種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