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個人文檔 > 學生作文

以傳承爲話題的作文2多篇

以傳承爲話題的作文2多篇

以傳承爲話題的作文 篇1

當血液在流淌時,我們傳承的是血緣關係;當我們孜孜不倦的學習着,我們傳承的是知識;當我們幫助別人,不求回報時,我們傳承的是愛心。生活需要傳承。

生活需要傳承,而傳承需要感恩。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老師將自己的一大半生奉獻在講臺之上,我們在傳承之餘,也應該不忘感恩。1952年2月,南開大學老校長張伯岑突患腦血栓逝世,周總理參加了葬禮送了花圈,輓聯上寫着:“張伯岑老師千古,學生周恩來敬輓。”張伯岑病故後,周恩來一直惦記着他的親人生活。自然災害時期,周恩來將自己的購物證給了張夫人,還派人給她500元,並囑咐交際處對他們一家加倍關照。不管一個人取得多麼值得驕傲的成績,都應該飲水思源,應該記得是自己的老師爲他們的成長播下了最初的種子,周恩來是傳承感恩的典範。

生活需要傳承,而傳承需要理想。理想是指路明燈,沒有理想,就沒有堅定的方向,而沒有方向,就沒有生活。生活在唐朝的陸羽,從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長大。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願終日誦經唸佛,而是喜歡吟詩唸書。陸羽執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禪師爲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爲了更好的教育他,便叫他學習沖茶。在鑽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遇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學會了複雜的沖茶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當陸羽將一杯熱騰騰的苦丁茶端到了師傅面前時,禪師終於放他下山,讓他學習,後來陸羽撰寫了廣爲流傳的《茶經》,把茶文化發揚廣大。只有擁有着比現實更高的目標,才能將生活引向高處。要想射中靶,必須瞄準比靶略爲高一點,因爲脫弦之箭都受到地心引力影響。

生活需要傳承,傳承需要愛心。羅曼·羅蘭說:只要還有能力幫助別人就沒有袖手旁觀的權力。一個單身女人搬到帶着一個小女孩的寡婦旁。一天晚上停電了,女人想:“她們不會窮的連蠟燭都沒有吧!還要找我借。”隨即吹滅了蠟燭,然後開了門。小女孩說:“阿姨,你有沒有蠟燭。”女人脫口就吼:“沒有!”小女孩笑着拿出兩根蠟燭說:“我媽媽就猜到了你沒有,讓我拿給你。”在愛心中傳承,在傳承中體味溫情。陶行知說:“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一個有愛心的人,就像一盞明燈,既照亮了周圍的人,也溫暖了自己,愛心無須灌輸和強迫,只會相互感染和傳播。

傳承需要感恩,懷揣一顆感恩的心去繼承老師站在三尺講臺上爲我們講述的知識;傳承需要理想,擁有一個美好的藍圖,爲着它去努力,就無法丟掉繼承的動力;傳承需要愛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對來人的愛心化爲對旁人的愛心,讓愛心在傳遞。

以傳承爲話題的作文 篇2

每個家庭都有各自的家風,所謂家風,應該是從層層的家訓中仔細挑選,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後簡擷而成的。良好的家風對於一個家庭來說是有着重要地位的。

中國則一直有着“禮儀之邦”的稱號,顧名思義中國想必十分重視家風。據我所知,古時候就已經重視家風。所謂家風,在我看來應包含着正氣的道德品質,良好的禮儀習慣以及爲人處世的道理。家風,不正是子子孫孫一代代傳遞下來的規章嗎?

注重家風是古代文人志者的做人之根,立家之本,古人也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說法,而這裏的齊家不正是指的是持家嗎?持家不正意味着有了良好的家風,來管理家庭嗎?不止古人如此,在《傅雷家書》中記載的不就是生活中小事所挖掘出的做人之道,生活方式,不就是良好的家風嗎?

有人會覺得好的家風只對一個家庭來說有利,其實不然。好的家風不但對家庭有利,同時也對推進社會的風氣起着積極的作用。對於一個一直遵循着良好家教,渲染着良好風氣的人來說,對社會的發展纔會有正確的幫助。好的家風打造了兒童成長的搖籃,引領着兒童走向正確的道路。

家風是家庭良好的組成單位,家庭又是社會中的個體。家風這一潤物細無聲的良好的品質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表現。良好的家風是社會的精神面貌,也是中華民族傳承的重要品質。

隨着科技,經濟的不斷髮展,在社會上也漸漸出現了不良風氣。例如:人性的冷漠,兒女的不忠不孝,夫妻的閃婚閃離不都指出了社會風氣建設的不足,有力地點出了對於建設風氣的重要性。社會的良好風氣如何建設,依靠社會公民的個人素質,而每個社會公民的素質不又來源於家庭的風氣。說到底,良好的家風是構造美好社會之源。

在改革開放,推行加快實現中國夢的政策中,建設好的家風同樣具有正面意義。好的家風推動着個人的品性,個人的品性結合在一起構成了完善和諧的社會風氣。好的家風影響甚廣,我們要學會從小事做起,從家庭抓起,讓良好的家風從自身展現讓每個家庭都有好家風,讓良好的家風代代相傳,讓家庭之美推進社會風氣的建設,築建社會發展的根本,推進實現中國夢的目標。

以傳承爲話題的作文 篇3

一個民族如果喪失了自己的文化,就會走向滅亡。作爲一個土生土長的平湖人,更應該擔起身上的擔子,傳承平湖的文化,就像龍的傳人繼承中華文化一樣,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

當下社會,隨着外來文化的接踵而至,人們已漸漸習慣於全盤皆收,對於自己的本土文化,卻愈加缺少一種保護意識。學會如何傳承傳統文化成了當務之急,而其中的關鍵是,我們要學會傳承其中的內涵。

對於幾千年來維繫中華民族精華之源泉,蘊含着豐富營養成分的中國傳統文化,我認爲只有歷史辯證地正視中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能更好地傳承和發展平湖傳統文化。

《東湖女兒》中林淑華爲愛堅持的故事告訴人們,她這一生,最看重的是“責任”與“堅持”,她說:“自己認爲有價值的,就去做,而且堅決不放棄。”她正是用一生,證明了她的看法責任,與堅持。深愛多年的丈夫去世後,她仍抱着對生活的希望,笑對人生的態度,這深深地觸動了我,讓我感動,讓我明白生命的真諦。

這讓我聯想到兩個故事,一個是泰坦尼克號中Rose和Jack悽美的愛情故事,另一個是:從前,司馬光是個貪玩貪睡的孩子,爲此他沒少受先生的責罰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諄諄教誨下,他決心改掉貪睡的壞毛病。爲了早早起牀,他睡覺前喝了滿滿一肚子水,結果早上沒有被憋醒,卻尿了牀。接着,他又想了一個辦法,用圓木頭作了一個警枕,早上一翻身,頭滑落在牀板上,自然驚醒。從此他每天早早地起牀讀書,堅持不懈,終於成爲了一個學識淵博的人,後寫成了《資治通鑑》。

他們用行動證明了他們身上所具備的那種可貴品質。雖然有着不同的責任,但他們都爲了自己的理想而堅持不懈,爲了責任而不惜一切,這不正是平湖人所應該追求的品質嗎?爲自己身上所揹負的責任而堅持,這是我讀林淑華這個故事所明白的道理。

傳承與發揚平湖的傳統文化需要我們持之以恆地努力,但是,我相信,不管未來的道路多麼艱辛,人生多麼坎坷,我都會一如既往地繼續堅持下去,因爲對於平湖人來說,從古流傳至今的文化習俗代表着無數先人智慧的結晶,是數不勝數的。馮友蘭曾說過:“中國人最關切的是中國文化和文明的繼續和統一。”可想而知,我們的優秀文化不但需要傳承,更需要創新與發展。就因爲我是平湖人,所以我要爲我的家鄉做出自己的貢獻,儘管只是微薄之力。

以傳承爲話題的作文 篇4

愛的傳承是閃閃發光的北斗星,指引我找到前方的路。愛的傳承是熊熊燃燒的火焰,領着我走向璀璨的光明。愛的傳承是晶瑩剔透的鏡子,時刻發現自己的弊端。

下午,風和日麗,陽光明媚,我和爸爸、爺爺去公園玩,公園裏百花盛開,爭奇鬥豔。

天氣像孩子的臉,說變就變。剛剛還是晴空萬里,轉眼間就烏雲密佈,不一會兒,就下起了傾盆大雨。豆大的雨滴打在纖弱的花兒上,迎面刮來的風把枝繁葉茂的大樹吹得東倒西歪,一會兒,路邊已是水漫金花。

我們趕緊撐起傘,跑到亭子裏避會兒雨,發現亭子裏已擠滿了人,他們都在駐足觀望。“哎!下水道被堵住了,道路被暴漲的雨水給淹沒了,怎麼回家呀?”不知誰說道。這時,爸爸二話不說,捲起褲角,撿起路邊的一棵樹枝,蹚着水向井蓋走去。只見他彎下腰,用樹枝翹起井蓋,費力地疏通下水道。雨水順着爸爸的臉頰滴落在他的身上,溼透的褲子緊貼着他的大腿。爺爺步履蹣跚地走過去,爲爸爸撐傘,瘦弱的身子在風雨中瑟瑟發抖。我突然叫道:“爺爺爲爸爸撐傘,我來爲爺爺撐傘!”我們三人都笑了。

爺爺曾說過:“忠孝仁愛顯人品,勤儉耕讀展家風。”這句話我時刻牢記,它使我受益匪淺。

以傳承爲話題的作文 篇5

“傳承”代表什麼?簡單的物質上的存留,我們並不稱之爲傳承。它強調的是一種在人們思想精神中的傳遞和永存,通過心靈的親近、感染和接受,從而使得子孫後代在千年之後仍然能感受到先人的智慧、體會到他們的思想精神,產生對本民族的認同和歸屬感。

傳承,要有“傳”有“承”。我們從父輩那裏學習做人的道理、瞭解民族的歷史、體味傳統美德和智慧,將責任接到自己的肩上,這是“承”;我們又以言傳身教、耳濡目染的方式教育我們的後輩,將種子又種在他們的心田,這是“傳”。中華民族的精神與文化就在這一傳一承中薪火相繼,綿延千年不絕。

傳承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精神財富並沒有物質的載體,它們的載體就是我們每個人的心。先哲們積累下來的經驗和感悟都流淌在我們的心中,又通過我們流向後人。我們每個人都是文化傳承的“水渠”,只有每個人都用心呵護這涓涓細流,不讓它灑了、漏了、流失了,我們的文化纔不會斷流。

傳承文化,不一定就要去學習後繼乏人的高超的技藝、鑽研艱深的國學文獻。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歷史文化氣息就在我們生活中。主動了解、親近我們的文化,在學習、感受、實踐中體味中華文化的美並將這種體驗傳遞給更多的人,我們就是合格的文化傳承人。

用心“承”好先人給予我們的無價之寶,並身體力行地將它“傳”下去。別讓光輝燦爛的中華文化在我們這一代沒落,用我們的努力讓文化的火苗更加旺盛。

以傳承爲話題的作文 篇6

常聽人說“校有校規,家有家風”。那家風是什麼?家風就是一家子的風氣,也就是家規,幫我們把那些不正確的習慣改掉,形成良好的習慣。

自從我懂事起,媽媽就一直教導我要“勤儉節約”,讓我要養成節儉的好習慣。可我卻一直沒有把它當回事,直到這件事情發生,才讓我深刻地體會到節儉的重要。那天,媽媽叫我到超市買一包鹽。到了超市,我把錢遞給了售貨員阿姨,阿姨把鹽和找回的一角錢遞給我。回到家,我把鹽遞給媽媽,順手便把那找回來的一角錢扔進了垃圾桶。媽媽看見了,說:“你爲什麼把錢給扔了?”我說:“現在的一角錢留着有什麼用,什麼都買不了,扔掉算了。”媽媽說:“那可不行,一角錢雖少,可也是錢,只要積少成多,就會是一大筆錢。”我嘴上答應,可心裏還是在想:等一角錢攢到大錢,那要等到猴年馬月呢?

過了幾天,家裏要交電費,媽媽帶着我拿了兩百元錢去銀行交電費。我問櫃檯阿姨我家電費多少,阿姨用卡一刷說:“兩百元零一角。”我就把兩百元遞給她。阿姨說不夠,我便理直氣壯地說:“不就少一角嘛!算了!”阿姨和我說:“不要小看一角錢,要是一人少一角,一天有那麼多人,那一年下來要少多少錢?”我摸摸腦袋,想想也對啊。回到家,我便把那一角錢撿起來,放進了一個小抽屜裏。從此,我便把一些零錢都放到了那個抽屜裏,養成了節儉的好習慣。

節儉,是我們家祖輩傳下來的家風,它就像一盞指明燈,照亮我前進的道路。我一定要把這優良的家風傳承下去。

以傳承爲話題的作文 篇7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傳承一直是中國人最重視的一點,古人云,不孝有三,無後爲大,充分顯示了國人對待傳承的態度。於是便衍生了傳家寶一說,要論中國最經典的傳家寶,莫過於賈寶玉口中的那塊通靈寶玉了。

且望中華五千年文化傳承,難道僅僅承載於一顆浸染世俗,被物質化的玉嗎?答案必將是否定的。

看那戰火紛飛,動盪不安的南宋,抗金將領岳飛揹負母親所刺精忠報國四字,傳承一腔愛國熱情,奔赴戰場,保家衛國。“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是他的憤怒,“直搗黃龍”是他崇高的目標,“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是他畢生的夙願。他用肩膀扛起天下興亡的重擔,他是中華民族的脊樑,傳承的是一種亙久不變的愛國精神。

愛國,一直傳承在中華歷史長河中。

再看那偏遠貧窮而又寧靜質樸的小山村,一個弱小的身影在廚房忙碌,一雙勤勞的小手仔細的給父親擦着身子,一對瘦弱的肩膀揹着沉重的書包奔跑在上學的路上。她就是感動中國的孝子——————孟佩傑。十三歲,本是在父母懷裏撒嬌的年齡,她卻用瘦小的身軀扛起家庭的重擔,侍候病癱的父親,任勞任怨的堅守了十年。十年風雨歷程,十年艱辛苦楚,她用自己的質樸行動向全世界詮釋了中華孝道的含義。

孝道,一直穿正在中華文明長河裏。

又看那紙醉金迷,歌舞昇平的香港都市,一位精神矍鑠,雙目有神的老人站在主席臺上,慷慨陳詞,一揮手,一棟棟希望國小在山區如春筍般立起。他就是著名的港商慈善家——————邵逸夫。他將畢生努力換來的心血,化作涓涓細流,滋潤一代又一代在神州大地上茁壯成長的花骨朵。他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社會,給了國家。

奉獻,一直傳承在中華民族文化長河中。

五千年文明,中華民族傳承了一年又一年,那些所謂價值連城的傳家寶,早已泯滅在歷史的長河中。唯一恆久不變的,是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精神,它是古代先賢前輩智慧的結晶,它是近代革命先烈奮勇拼搏的成果,它亦是新世紀的我們不斷傳承創新的驕傲。

以傳承爲話題的作文 篇8

看到這個題目,不由得想起了這樣一羣人,他們傳承了“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堅毅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的勇毅,用一腔熱血向黑暗的舊社會發出了紅色戰帖,用滿腔激情撞開了民主的大門!

然而,這些歷史的記憶似乎已經被人們在不經意間淡忘了。如今,領土爭端問題不斷升級,“釣魚島”事件愈演愈烈,國際形勢進一步陷入到緊張複雜的氛圍中,可是我們的一些當代少年又在幹些什麼呢?他們整日沉醉於“八阿哥”“四阿哥”的溫柔裏,讓那一聲聲“山無陵,江水爲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迷得神魂顛倒,真是聞者有氣,觀者含淚!

不錯,我們需要娛樂,需要適當放鬆。但如果這就是淡忘那些歷史記憶,抹殺那些仁人志士爲我們作出的犧牲的理由,你認爲說得過去嗎?

思緒追溯到那個烽火連天的年代,在那片廣袤肥沃的土地上,一雙魔爪正向她悄悄襲來。於是,奴性的氣息便在那片土地上彌散開來,侵略者在這片被他們喚爲“滿洲”的土地上肆意屠戮,並以此爲樂……難道我們能將這段屈辱的歷史置之腦後嗎?難道我們還會無動於衷,仍沉迷於那些“格格”與“阿哥”們的溫柔鄉里嗎?

假若在那個年代裏,人們不能傳承辛亥英烈“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鐵血”,而信奉侵略者口中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的謬論,放下手中的武器,抗戰的結局又將如何?恐怕我等早已在奴化統治下,改學日語,見面招呼時“哈伊,哈伊”起來了吧!

作爲華夏子孫,“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是歷史賦予我們每個人的應盡責任,我們身上的血性更是推動歷史車輪不斷前進的動力。我們怎能以淡忘歷史來維繫所謂的和平?果真如此,我們的子孫再讓我們詮釋“忘記歷史就意味着背叛”時,我們情何以堪?

刻意的隱忍與讓步不是真正的寬容,對歷史的漠視和淡忘纔是最大的隱患。試問,有誰能夠保證那些永遠無法結痂的傷口不會在後世隱隱作痛?

幸好在這個時候,還有一羣人,他們爲了維護國家權益,毅然駛向了那座爭端不斷的島嶼。

他們,傳承了歷史的精髓;我堅信,我們終將成爲他們……

以傳承爲話題的作文 篇9

條絲綢之路,連接着古老的文明與年輕的臆想;一首《義勇軍進行曲》,傳唱着已逝的六十年與未來的每個日夜;一把奧運火炬,燃燒着百年的夢想與騰飛的勇氣;一艘航天飛船,承載着勞動的智慧與團結的力量。

五千年的古老文明,六十年的堅持發展,這是一個民族的辛酸與輝煌,遠非史書鉛印的文字所能表述。我們攜手一起走過,去傳承祖國的文明,傳承祖國的精神,傳承祖國的夢想和希望。

我們以《詩經》關雎的歌喉,以屈原《橘頌》的音韻;以古風與樂府,律詩與散曲;以京劇與秦腔,梆子與鼓詞,傳唱祖國曆史的恢弘,傳唱祖國山河的壯麗。

我們以岳飛的一闋《滿江紅》,以文天祥的一腔《正氣歌》,以魯迅的一聲《吶喊》,以朱自清的一道《背影》,傳唱祖國不屈的脊樑與骨氣,傳唱祖國不滅的尊嚴與神聖。

我們以楊靖宇腹中的那些草根,以劉志丹胸前的那塊補丁,以焦裕祿窗前的那盞油燈,以孔繁森原上留下的那串腳印,傳唱祖國的堅韌與頑強,傳唱祖國的靈魂與精神。

五千年上下祖國的山河屹立不倒,六十年風雨民族的精神源遠流長。

六十年,我們在敵人的轟炸下建立了全新的中國。我們修葺了北平的殘垣,讓古城免遭炮火創傷獲得新生,讓和平之聲響遍四面八方;我們解除了西藏的束縛,讓那片青青草原和碧藍天空更加寧靜美好,讓那些純真質樸的人兒重新展露笑顏;我們迎來了港澳的,讓七子之歌的美妙旋律迴響整個世界,讓紫荊花和蓮花一齊盛開在四季永不凋謝……我們在建立全新生活的同時也保衛了領土的完整。

六十年,我們從閉關鎖國走向了世界。我們也去寫美索不達米亞和愛琴海沿岸的古文明,也去畫聖索菲亞大教堂和巴黎聖母院,也去考察希臘國土上倒塌的牆垣和羅馬帝國古代文明……我們在領略祖國風貌的同時也享受世界的異域情懷。

六十年,我們的祖國騰飛了。我們讓原子彈和氫彈一起爆炸,在中華的土地上震響;我們讓航天飛船一飛沖天,在宇宙中翱翔;我們讓雜交水稻滋生繁衍,在祖國的懷抱中茁壯……我們在學習古老文化的同時也崇尚科學的發展。

我們是炎黃的後代,是華夏90後的希望,是一個民族的脊樑,是一個國家的未來。我們將傳承絲綢之路上的文明,義勇軍的不屈,奧運的堅韌和對科學的執着,我們將傳承一種文明,一種經久不衰的文明,一種精神,一種永垂不朽的精神。

傳承,讓我們的生命在祖國的關愛下延續下去。

傳承,讓古老的文明在年輕的臆想中延續下去。

我們將用堅強的雙手托起祖國明天的太陽,讓它的光芒綻放在世界最矚目的地方。

它的名字叫做——中國!

以傳承爲話題的作文 篇10

我當然不要試圖摘月,我要月亮奔我而來。

題記

陽光透過茂密的枝葉細碎灑入教室,目光隨着光束望去:屋內,同學們三五成羣地閒聊,舒適涼爽;屋外,蟬爭相扯着喉嚨展示自己美妙的歌聲,炎熱無比。

不知從哪裏傳來一聲:老師駕到!同學們這才棉花球似的四散開來,回到座位假裝學習。卻像故意般,一架紙飛機忽然出現在衆人視線裏,淡黃色紙張被隨意摺疊,乘載着同學們的放蕩不羈,飛向遠方,劃過一條美麗的弧線,降落在講臺上。門外傳來噔、噔、噔的腳步聲,一下下踩在同學們的心上。

推開虛掩的門,滿屋子的帶着書香氣息的清涼撲面而來,炎熱被逼在門外。她徑直走向講臺,重重的用手拍向桌面,眼光忽地被講臺上停留着的玩意吸引住了-正是自由的象徵!紙飛機!角落裏傳來笑聲,但立刻收回去了。她強忍着,湊近觀看紙飛機,竟是複習提綱!終於,火山噴發了,那一節課,她沒有講課,而是花了40分鐘告訴我們少年應盡的責任,讀書的義務以及青春的意義。我作爲老師,首先要教你們做人!其次纔是讀書!她臨走前在白板上留下一句話: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馬,同是寒窗苦讀,怎願甘拜下風!

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這些天,我們班浮躁至極,臨考沒有一點緊張感。她雖不是班主任,但看不下去,用自己的40分鐘上課時間,傳授了許多人生感悟:她告訴我們青春從來不是用來享受的,是不懈的努力與奮鬥!她告訴我們少年的肩應擔得起草長鶯飛和清風明月!她告訴

又是一年奮鬥時,屋外:星星努力閃耀,陪伴的是月亮;屋內,我們奮筆疾書,陪伴的是她。講臺上的紙飛機依然在那,被她好好保存,不同的是,它乘載着的是我們的希望、夢想和遠方。

要把所有的夜歸還給星河,所有的星光歸還給疏疏籬落,所有的慵懶沉迷與不前歸還給昨天的我,明日之我,胸中有丘壑,立馬震山河!

紙飛機傳承了下來,她傳授的更是高懸於心。

以傳承爲話題的作文 篇11

人不能像走獸那樣活着,應該追求並傳承美德

——題記

一位哲人說過,世界上有兩樣東西最能震撼人們的心靈:一是內心崇高的道德;二是頭頂上燦爛的星空。是的,沒有優美品德的支撐,人生就像乾涸的河牀;沒有優美品德的傳承,心靈的雙槳不可能蕩起清澈的漣漪,生命也不會演奏出華彩的樂章。所以,我們要追求並傳承美德!

他用他的選擇,傳承了包容,傳承了生命中最爲重要的豁達。

張廷玉,清朝宰相,不倚仗自己的高官職權,面對自己的母親和鄰居因建房爲地皮而發生爭執,便修書告訴自己的母親:“千里家書只爲牆,再讓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母見詩明理,立即把牆退後三尺。葉家見此情景,深感慚愧,也馬上把牆讓後三尺。這樣,張、葉兩家的院牆之間就形成了有名的“六尺巷”。

張廷玉失去的是祖傳的幾分宅基地,換來的卻是鄰里的和睦及流芳百世的美名,傳承了包容。透過“六尺巷”可以看到,包容是溶化劑,可以消除隔閡,減少誤會,化解矛盾;包容是潤滑劑,能調節關係,減少摩擦,避免碰撞;包容是清新劑,會令人感到舒適,感到溫馨,感到自信,感到世界的美。

他用他的承諾,傳承了誠信,傳承了生命中最爲重要的諾言。

曾子是個非常誠實守信的人。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趕集,孩子哭鬧者也要去。妻子哄孩子說:“你不要去了,我回來殺豬給你吃。”她趕集回來後,看見曾子真要殺豬,連忙上前阻止。曾子說:“你欺騙了孩子,孩子就會不信任你。”說着,就把豬殺了。曾子對孩子兌現承諾,也傳承了誠信。

“一諾千金”“商鞅立木”……告訴我們“人所以立、信、知、勇也”。即使在今天,我們仍崇尚和傳承曾子,季布,商鞅等人這種重諾言的品格。

他用他的行動,傳承了孝心,傳承了生命中最爲重要的孝順。

孔子首創私學,把“孝”放在教學首位,強調“弟子入則孝,出則悌”,“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幾千年來,這一美德陶冶了不少傑出的人物,陶冶了世世代代的中華民族子孫,像“子路背米孝雙親”,“江革背母逃難”等故事,至今仍載入史冊,流傳民間。

“仁、義、禮、智、信”是中華傳統美德,薪火相傳,綿綿不斷,從歷史長河沿繼傳承下來的,新世紀的我們,則更應傳承發揚中華傳統的美德!

以傳承爲話題的作文 篇12

看過一個科普節目,講的是宋室風箏的傳承者宋天亨,節目記錄了他製作二百多米龍形風箏的過程。但其中觸動我的,不只是那奇蹟般的風箏,而是節目結尾時博物館館長倪寶誠嘆的那一句:“沒有傳承,人亡藝絕,這些傳統手藝就真的沒有意義了。”

宋室風箏曾經裝點了北宋的天空,但現在卻和豆麪印花、佛山金箔鍛造等非遺一起,即將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中。設想一下,如果沒有國家的保護,若干年後,連“宋錦蜀繡”這家喻戶曉的,都可能淪爲今天的“木牛流馬”,空留書中的博引供後人瞻仰。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值得傳承的東西太多,非遺也只是冰山一角,連列入重點保護的非遺都傳承不下去了,更別談其他的文化了。但目前看來,因爲傳承非遺收入低,補貼少,人們的認同感也不高,迫使多數非遺繼承人只把傳承當副業。這不得不讓人發問:這樣的繼承,還能延續幾代?

炎黃文化延續至今,如果按如今這種方式繼承傳統,若干年後,可能留下的只有漢字了。可漢字的傳承就順利嗎?漢字的發展從占卜祭祀的甲骨文,到刻寫汗青的小篆、隸書,再到流傳至今的楷行草書,在傳承中不斷創新。但現在涌現的“你造嗎?”、“表這樣”等所謂的精簡的流行語,是不是有異化漢語之嫌?有人在大學生中進行調查,發現近七成的大學生寫不好字,但耍起手機來卻可以得心應手,打的比說的還快。這樣傳承下去,真怕有一天,漢字被異化了,甚至被拋棄了,這又讓我們引以爲傲的文化載體何去何從呢?

不止非遺、漢字這些“大件兒”面臨着傳承問題,近代後起的文化在傳承中也變了味。《邊城》中描繪的鳳凰古鎮裏,生活是那麼閒適,民風是那麼淳樸。可當我懷抱一本《邊城》,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車到古鎮時,想象中瓦巷籬牆的鳳凰古鎮,此時卻充斥着燈紅酒綠,紙醉金迷。古鎮的“面子”沒變,但“裏子”已經染上了浮世的菸酒氣,不再是夢中的那個乾淨的地方了。連鳳凰這樣顯名不過百年的古鎮,都已被現代人糟蹋的面目全非,其中的文化內涵早已異化成了俗不可奈的金錢至上。由此觀之,這上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還沒有被完全異化,或許是個奇蹟吧!

在物質文化日漸異化的今天,精神文化也難以“明哲保身”。古人崇尚“仁義”、“孝悌”、“謹信”,現如今的確被大力倡導,但骨感的現實破碎了美好的初衷。“仁義”成了人際交往的鏡花水月,奈何虛與委蛇,笑裏藏刀;“孝悌”成了短視頻裏的逢場作戲,只求博人眼球,賺取流量;“謹信”成了官場職場的羊皮外套,多少阿諛奉承,貪污行賄?這不僅是傳承的異化,更是異化的傳承。

進入新時代,國人也漸漸認識到了文化傳承的重要性。從《漢字聽寫大會》到《中國詩詞大會》,將綜藝娛樂與文化傳承相結合,用競賽的形式完美詮釋了中華文化的魅力,而且在直播機制的監督下,巧妙的規避了功利主義,使文化傳承的骨血脫離癌變,煥發新生。詩詞漢字是中國人的精神禮讚,以這種大會的形式讓其穿越時代來浸潤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在或浮躁紛擾或艱難困苦的環境中,保持心中的一份恬淡寧靜。大會更是創新傳承的標杆,隨之《國家寶藏》接踵而來,用場景演繹的方式還原國寶的前世今生,藉以向匠人和國寶傳承者致敬。國人向文化之心日熾,掀起了傳統與娛樂結合的文化熱潮,文化傳承當以此爲契機,傳承接創新,在爲國人獻上精神盛宴的同時,讓文化傳承更具生長力和持久力。

傳承文化秉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理念,實屬根本,在傳承中不斷創新改造並且規避異化,纔是最重要的。只有這樣,才能讓這泱泱五千年文化再傳承個五千年,我們不反對創造新文化,但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不可等閒視之。

五千年後,或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上第一項寫着:“炎黃文化”,抑或華夏文明會和其它三大文明古國一起“載入史冊”,誰又知道呢?

以傳承爲話題的作文 篇13

冬至快到了,這周福州的氣溫跌破10℃。和大多數感覺到冬意已濃、嚴寒難耐的人們不同,我感覺到的卻是愛意濃濃、溫暖似三春。你若問我原因,祕密就是我的外套裏面正穿着我家的傳家寶——一件又暖和又軟柔的手織毛衣。

媽媽說:“小孩長得快,去年合身的衣服,今年穿就短了一截。”所以,每年一到夏天,媽媽就開始着手爲我編織兩件冬天換洗的毛衣。今年的毛衣一件粉嫩似桃花,另一件金黃如向日葵。媽媽總是那麼用心估算、謀劃,讓每年編織的毛衣總能花樣翻新、不長不短、厚薄適中,總之,就是那種花錢也買不到的剛剛好。媽媽稱它爲“私人定製”!

我的媽媽生於七十年代,那是一個物質匱乏、經濟不寬裕的年代。媽媽的前頭還有兩個姐姐。外婆雖然不能保證過年時,給姐妹們每人縫製一件新外套,但總是想方設法在大年七年級時讓每個孩子都能穿上新織的毛衣,好讓孩子們新年過得有盼頭。媽媽說,在她像我這麼大的時候,每年寒、暑假,她們姐妹三個都會學着外婆的樣子織毛衣,還互相切磋編織的花樣。

隨着時代的發展,經濟的繁榮,手織毛衣逐漸被工廠批量製做的成衣所替代,似乎被遺忘在記憶的角落裏。但是,自從生了我以後,母愛的力量又喚醒了媽媽編織的慾望。像我媽媽這樣追求完美的人,總是想給我最好的,冬天穿的毛衣也不例外。

於是,每個寒冷的冬日清晨,當我揹着書包走在上學的路上,身上穿着的手織毛衣總讓我感覺到母愛的溫度。我暗自決定:“等這回寒假一到,我一定要向媽媽討教編織毛衣的方法,也學着織毛衣。對了,可以從爲我心愛的泰迪熊編織圍巾開始。

我想象着自己正接過“手織毛衣”這個接力棒,也像外婆和媽媽一樣,爲愛編織!

以傳承爲話題的作文 篇14

靜靜地站在心儀已久的呼倫貝爾草原上,看霞光逐漸染紅天際,目光不遠處,孤獨地響起馬頭琴聲,悠遠蒼涼的琴聲迴盪在廣闊無垠的草原上,久久縈繞在心頭……

又一個蕭索的秋天,風捲攜着落葉,耳旁沙沙作響,塵緣中,一縷琴音如泣如訴,隨風送至我耳畔。

循聲望去,只見一個青年着長袍戴高帽,隻身坐在路旁的長椅上,手持一把馬頭琴,梯形的琴身中間略微凹陷如馬面,蜷起的琴頭經過精心雕琢如馬頭,那人顴骨高聳而眼窩深陷,宛然一副馬背上民族人的模樣。

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隨着每一次弓與弦的摩擦,每一次青年人的低吟淺唱,粗通音律的我彷彿聽出琴音中的幽怨與曠遠。有人說,一首馬頭琴的旋律遠比畫家的色彩和詩人的語言更加傳神。於我看來,這話似乎確鑿。

青年人不曾停下手中的弓,反而隨着樂曲逐漸進入高潮,情緒亦更加激動。情到深處,眼中不禁泛起瑩瑩淚花。

“這曲名叫《韻湖》,是阿爸最常奏起的。:一曲奏罷,那青年激動的心緒難以平復,開始與人們攀談。”兒時,盤坐在阿爸膝前,他拉開琴弓,奏響一支剪不斷的古老樂曲,一副遙遠的畫卷在面前不展開來,羌笛、楊柳、胡笳和着馬頭琴,這就是我最初的記憶。那時的我彷彿就對這隻屬於草原的樂器——馬頭琴有着獨特的親切感。“說着,他撫摸着琴身,紅褐色的琴身閃着光澤,他說,這是幾十年來被手輕撫,被汗浸潤而散發的獨有光彩。”阿爸也會給我講曲子背後的故事,他說那幽藍的韻湖也記載着曾經輝煌的往事——廢墟里多少騎士散亂的蹄音叩響大漠長風;烽火狼煙是誰在刀光劍影中彎弓射大雕;留那杏花春雨江南不從而偏愛着放蕩不羈的馬背草原。”說着,我彷彿在他眼中看到了茫茫草原,看到了大漠孤煙……“後來阿爸年邁,彌留之際,曾抱着我,也抱着斷了弦的琴‘孩子,我走了,琴絃你定要再續上,這弦、這脈、這情,可不能斷。’我看着他安祥地離開,將他埋葬在草原,這把琴,我會奏下去……”

也許,馬頭琴果真是一家之情,是民族之脈,是歷史彌留的一縷情思……

幽幽的琴聲中,我閉目冥思,心隨着這如泣如訴的聲音逐漸升騰。

以傳承爲話題的作文 篇15

一件件衣服掛在晾衣繩上隨風飄動着,陽光順着衣服的邊緣斜刺出來,暖意融融。整整幾年了,我一直做着媽媽教給我做的事,像候鳥一樣,年復一年。

我的媽媽是一個十分熱情的人,只要是她在的地方,出問題,她一定是第一個站出來的。她捐書,每年我的書架總會被她大肆“清理”一番,撿出來那些看過的書用紅條子綁好就寄了出去。她教我分享,有好東西一定分給別人。我五歲以後,她又帶着我整理衣服,手把手地教。

我彼時年紀小,注意力極難集中,她便幫我把衣服一摞摞地從櫃子裏搬出來,然後抖開了問我:“小了嗎?”於是我不耐煩地把衣服扯過來,又一連抓起好幾件扔給她:“這個,這個,都小了!”或是遇上極爲喜歡的,不願意拿給別人,她便會一本正經地教育我。無非就是山區的孩子多慘多可憐,根本沒幾件衣服,你應該大方一點,善良一點,多幫助別人啊之類。我那時只是討厭她慢慢逼迫我,把我喜歡的衣服都捐出去了,卻不曾想這幾件衣服,到了那些孩子手裏,他們一定會更加珍惜。

後來到了太陽村,我看到了媽媽堅持了十餘年爲那裏的孩子補助學費的記錄。那是第一次,我主動地從自己的壓歲錢裏抽出了五張“毛爺爺”,換來了一棵屬於我的桃樹,和一個與被幫扶的國小生書信來往的機會。通過她稚嫩的筆跡和有些生澀的表達,我似乎看到了小女孩紅紅的臉上洋溢着幸福的笑。

我看到,我散發出的溫暖火種,在這個小姑娘身上,開出了溫暖的花。五年之後,我終於理解了,媽媽爲什麼不顧我的不耐也要教給我的,不顧我的反感也要植在我心中的,這是一種溫暖的傳遞——以力所能及,幫助別人,傳遞自己心中的溫暖。

多年來,我認領過葡萄、櫻桃樹、蘋果樹,我幫扶過的一批批孩子,隨着我一起長大,品味着幫助他人後的那片刻屬於我的“餘香”。

媽媽說,她活了四十多年了,早已看過太多的事,閱過了太多的人,而她從小時候起,就十分討厭冷漠的人,自己錦衣玉食,卻對別人不管不顧的那些人。我也終於,在她不遺餘力地教導下,傳承下她的溫暖。力所能及地幫助別人,也成了我們家一條不成文的家規。

也許多年後的一天,等我有了自己的孩子,我也會帶着他,整理出不用的衣服,也會教他節儉一些,把錢用在幫助別人身上。如果可以,我想它一直一直傳承下去。

以傳承爲話題的作文 篇16

雨,細膩的在江南下着,下了千年萬年。巷子裏的青石板被那細膩的雨洗禮了千載萬載,也變得光滑了。總是在這樣的天氣,父親將記憶中的故鄉娓娓道來。

父親送給我的第一把傘是江南特有的厚重的油紙傘,六歲的我很難舉着它,總要求他換一把小的摺疊傘,他卻說:“我小時候,你奶奶就是撐着這把傘送我上學的。”說完,就好似憶起了什麼似的,督促我給老家的爺爺奶奶打上一通電話。

由於工作和學習的原因,我們不常回老家,但父親的生活習慣卻沒有因此而改變。魚,是我們家最常見的食材。不管是淡水魚還是海魚,只要被他看到就能像背數學公式一般說出魚的名字和吃法,而且父親不光吃魚,也吃“魚湯”。夏天,父親總讓我把沒吃完的魚連着魚湯一同放入冰箱凍個一整晚,第二天早上再拿出來,魚湯和魚肉就已凍成一體了,看着像冰塊一樣硬,可吃起來卻像是果凍一般,滑口又降溫,不時還能吃到幾粒魚籽和幾塊魚肉。每當我對“魚湯”愛不釋口時,媽媽總是懷疑的說:“不就是個剩魚湯嗎?有那麼好吃嗎?”

父親馬上反駁說:“這在我們家叫魚凍,小時候沒有什麼冰棍,家家戶戶都吃這個。”說這話時,他的眼神如癡如醉,好像是喝下了最甜的蜂蜜釀成的酒一樣。

父親的一舉一動影響着我。夏天不再期待起冰涼的冰激凌,拿出一碗自己凍好一夜的魚凍,心中是無限的滿足。

長大以後,獨自回到家鄉和爺爺聊起父親的思鄉,爺爺告訴我:“我從小就教育你父親要飲水思源。這是老祖宗留下的義德,人走的再遠,也不能忘了跟本啊。”透過爺爺的眼睛,我彷彿看見了父親,也理解了父輩們對故鄉那永恆不變的思念。頓時,父輩們對故鄉的情懷就像那故鄉的流水一般流淌到了我的心中,泛起絲絲甜意。

此後每年,我都會陪着父親回到家鄉,不變的行程,總因那心底的思緒而變得不同。學着奶奶做精緻的魚丸,陪着爺爺走過祭祀祖先的小道……坐在烏篷船內,看着船槳無聲的劃過水面泛起的絲絲漣漪,晚霞潑灑向河面,波光粼粼,這便是故鄉的模樣,心中最灼熱的情感在這裏誕生,又流向遠方。

也許有一天,故鄉的'河水終會乾涸,但那流淌在骨子裏的血液將是永不消失的情懷,是不可磨滅的永恆。那便是傳承。

以傳承爲話題的作文 篇17

我的媽媽收藏着一把銀製的小剪刀,小剪刀特別精緻,只有兩三釐米寬四五釐米長,從外表看它就跟普通的剪刀一模一樣,只是這把小剪刀有點特殊,它的刀柄很長,把手比較短,沒有刀刃,媽媽說這是做衣服專用的剪刀。這把小剪刀是媽媽的曾祖父留下的,說起來還有一個很長的故事呢!

我的外高祖父是馬尾快安人,他心靈手巧,學了裁縫,開了商鋪“同興泰”,因爲手藝精湛且會做洋裝,店鋪越開越大,成了馬尾當地有名的商鋪,同興泰製作的服裝非常的板正,細節處理的很嚴謹,面料又好,深受顧客的喜愛。外高祖父離世後,我的外曾祖父找到原來店裏的老裁縫師傅,向他們學裁縫,後來也開了一家裁縫店,店鋪在馬尾前街62號,他帶着銀剪子牢記外高祖父的教誨,也是一板一正地做衣服,認真且嚴謹。解放後外曾祖父加入到服裝合作社中,只是後來由於我的外公去了建設局,外公唯一的孩子就是我的媽媽大學畢業後當了老師,我的家族中就沒有人再幹裁縫這一行了,“同興泰”早已隨着老馬尾人的離世淡忘,唯有這把銀剪子留了下來,傳到媽媽手中,媽媽說等我長大,會交給我。

雖然我不知道“匠人精神”究竟是什麼,但從我從外公做人做事總是非常認真似乎讀懂了什麼。外公的手特別巧,小時候我的小衣服,小褲子都是外公親手製作。而媽媽做事也很細心,所以她從小到大在同齡人中總是比較出色。認真用心就是我們這個家族的家風家訓,我們家的傳家寶。

銀剪子代表的匠人之心,認真用心,我會傳承下去。

以傳承爲話題的作文 篇18

他是我見到過的最特別的人,整個人算不上十分高大,僅僅比我高几釐米,喜歡安靜,從沒主動說過話,這不禁讓我有些許好奇。

一天夜晚放學後,走出教室,看到一輪皎潔的“玉盤”掛在天空,讓我不由地想起丁立梅曾說過的一句:天空像一口井,水波不興,月亮是浮在水面上的一朵白蓮花。

穿過喧鬧聲此起彼伏的十字路口,我遇見了他,他在前面走着,腰板挺着的很直,雙腿是朝正前方走去。他看到我,朝我喊了一聲,我循聲望去,看到他一臉笑意,朝我招了一下手,我也回贈一個笑容給他,心裏不禁想笑,還真是不願意多蹦出一個字來。

他的父親,是我在家長會上認識的,那時我看他父親的相貌和他相似,就趕忙詢問,問罷,才知正是他父親,於是我就笑着把他父親領到他的位子上,還笑着說:“我就看見您倆父子挺像才問呢!”他也笑笑坐到了位子。

在會上,老師前五名的家長請到臺上,講述自己兒女的學習方法,其他幾位我都沒怎麼聽進,唯獨到了他父親時,我卻聽得格外的認真。他父親說他和孩子的性格很像,走在大街上,有時會被人誤認爲弟兄倆。他後來的一句話對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說自己首先做好的事纔會去讓孩子做,這讓我想到了傳承。在我身邊很少聽到傳承這一類的詞,反而不少像命運掌握手中一類的。

家風的傳承,是一種耳濡目染,一種言傳身教,是存在於無形之中。

以傳承爲話題的作文 篇19

冬天已悄然來臨,我們一羣活潑的小記者來到了臨頓路王金山大師緙絲工作室。

小記者們陸續來到了王金山大師緙絲工作室,在人民小記者教師們的帶領下,見到了工作室的王金山大師。首先我們參觀了工作室裏擺放的一幅幅精美的緙絲作品,然後王金山大師給我們做了講解,給我們介紹了蘇州緙絲的歷史,大家都認真的記了筆記。使我明白了緙絲最早產生於唐代,據記載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緙絲的織造工藝十分特殊,它以通經斷緯的手法表現出不一樣的花紋和繁複的顏色。之後小記者們在教師的指導下,親手體驗了緙絲技藝,我先在緙絲機上用梭子穿了線,又用拔子把線縷緊,我感覺緙絲技藝繁瑣而趣味。

先是欣賞了優美的緙絲作品,然後王大師向我們介紹緙絲和他的故事。王大師講得引人入勝,我聽入了迷。

小記者們都好奇緙絲的生產過程,我們懷着好奇的心來到了作坊。只見兩位王大師的徒弟一梭子一梭子地製作緙絲,我認真的看,不一會兒就躍躍欲試。

一個大哥哥教我們做緙絲。我看着大哥哥認真的背影,心中若有所悟:耐心,才能製出一件完美的藝術品呀!

採訪環節開始了。大家面帶微笑,有禮貌的問候,王大師也極力配合,每一個人都很歡樂。

最終我們對王金山大師進行了採訪,我也準備了一個問題進行了提問,得到了滿意的答案。王金山大師告訴我們織一副好的作品大概需要幾年時間才能完成,繡一朵牡丹花都需要六個月的時間,可想而知,緙絲的工藝流程是多麼的複雜。

今日,我們明白了很多,懂得了許多,體驗了更多。這,就是傳統文化的魅力!

經過這次對緙絲工作室的參觀與採訪,使我接觸到了蘇州緙絲文化,瞭解了蘇州緙絲的歷史,學習了緙絲的織造工藝,體驗了緙絲的特殊技藝。我會發揮自我的力量,讓更多的人瞭解緙絲,保護緙絲文化。

以傳承爲話題的作文 篇20

陳凱,小東,你們倆在同一張桌子上有默契。考試成績是一樣的,也不差。老師在講臺上讀它。當試卷交給他們時,他們的心情不同了。哇,這次我得了70多分,比上一次多了5分。是的,小東,告訴我你錯在哪裏。陳凱打算去拿小東的試卷。你爲什麼看起來這麼悲傷?陳開這纔看到小東的表情。唉,這一次結束了,但我父親希望我得分超過90分,否則我會摔斷腿。你認爲我應該做什麼?小東很沮喪。不,不,這不只是一個測驗,有那麼嚴重嗎?陳凱有些驚訝。我父親沒讀多少書,但他指望我讀好書,他將來會脫穎而出。光宗爲他的祖先感到驕傲。他給了我他所有的希望,並讓他知道我是如此的貧窮,他不會戰鬥到死。

小東很沮喪,踢了踢他旁邊的書包。胡,那我就幸運多了。雖然我的家庭不是很好,我的父親仍然對我說:在學習中,一個人必須一步一步地,沒有驕傲地贏得,沒有基礎地失去,然後一步一步地,然後一個人才能成功。說到這裏,兩個人沉默了很久。陳凱打破了沉默:我也幫不了你,我得回家祝你好運。他離開了教室。聽天由命吧!嘆了口氣,小東還是硬着頭皮回家了。夏天的天氣總是多變的。白天仍然是晴天。晚上,大雨滂沱,電閃雷鳴。第二天一大早,陳凱發現了一件他一直沒有找到的小東西,正坐在桌子上看書。小東,你昨晚還好嗎?陳開小心翼翼地問道。沒關係。蕭東擡頭笑了笑,然後低頭看書。陳開也沒問什麼,看了看他後頸上的傷口,嘆了口氣。

在接下來的時間裏,對小事情的純粹感覺發生了變化,變得安靜,努力學習,但保持不變的是他的成就和臉上明顯的傷痕。許多年過去了,大學畢業的陳凱又見到了蕭東。那時,小東正在教育自己的孩子。你爲什麼不能在學習上取得一些進步?我可以告訴你,如果你考試再不及格,我就殺了你。說着,揮舞着木棒朝跪在地上的孩子們走去。

以傳承爲話題的作文 篇21

墨香飄然,滲入小院的每一個角落,筆影飛騰,佳作一氣呵成。

書房散發出特有的清香立於院落一隅,題字後將筆至置於筆山,我嗅着令人心曠神怡的墨香,挺直腰背,欣賞着姥爺曾執筆留下的每一點痕跡,望着那整齊的書桌,擺在上面的工具齊全得像待售的貨架,一筆一硯都能輕易勾起我的回憶和無限的反思。

思緒不禁倒退,姥爺消瘦卻筆直的身影立於桌前,揮動袖肘,浸墨的後的狼毫在宣紙上留下磅礴大氣的字跡。姥爺的石硯上沒有硯銘,原始的紋路埋在縫隙間,樸素的外表下沒有一絲雕琢的痕跡,深邃的灰黑色如午夜的天空一樣神祕而美麗。眼睛微眯,又憶起姥爺持筆浸墨,在石硯上輕舔,筆尖輕觸米白色的宣紙,時快時慢,彷彿人筆和一,每一次頓、提、回峯都是那麼完美,細膩的運筆留下來鏗鏘的墨痕,優雅的詩篇在姥爺筆下昇華。

想到這裏,不禁再次拾起毛筆,挺直脊樑,憶着姥爺的樣子,頓筆後小心的拉出一橫,回峯收筆,再下一筆,寫着那曾經極其厭惡的詩篇,那時的我終日站在桌前不務正業,常爲應付而胡寫亂畫,並未領悟到什麼,當我意識到毛筆真正的樂趣、那白與黑之美時,姥爺也即將離我而去。

如今昔人已乘黃鶴去,我靠臨摹姥爺的作品和母親的指導回了姥爺一生所堅持的文化。

一口硯,一支筆,它們便是傳承。家風和文化只有像血液一樣流淌在每一個人的身體裏纔是傳承。書法,我要將之傳承。

以傳承爲話題的作文 篇22

畫室中的光影被宣紙盪開的“嘩嘩”聲驚醒,紙上漾起的紅色令人沉醉。

初遇你,便被你手下得那方世界所吸引。翩然的蝴蝶,靈動的幼貓,嬌小的金絲雀,甚至還有想要跳出紙面的錦鯉。在我的印象裏,剪紙成了你的代名詞,每當你完成一件作品,我都會駐足欣賞。

我曾問你“你個大男人爲什麼要學剪紙?”可你卻輕描淡寫的說道,只是從奶奶手中接過父親未承擔的責任。曾見你奶奶和你一起完成過一幅作品。每人手上拿着巴掌大的剪刀,就這麼剪着,裁着。你們二人甚至都沒有交流,紅紙上漸漸出現了“百福圖”的輪廓。坐在這祖孫二人身邊,那種寧和之境能盪滌人心,甚至有種濃濃的使命感,讓人身處雲裏霧裏。

與你共赴漢堡去參加畫展,玲琅滿目的畫作中,唯獨你那抹豔紅能觸及人內心最深的情愫。那是一幅十二瓣團花,且不談技藝如何,就是上面那朵由金絲組成的牡丹也能讓人駐足觀賞。從中還有一種不知名的圖案,也是你最引以爲傲的圖案。若是有人細心觀賞,定會發現其中別有洞天,定能感受到那份來自靈魂,來自本源的使命感與那種深深的驕傲。

終於,在領獎臺的最高點看到了你的身影,你高舉着那幅團花和手上的獎盃,彷彿全程的燈光都因此暗淡。從你嘴角的笑容我能看到一份自豪,這種自豪源於一種精神,耐得住時間的消磨的精神;源自一份信念,哪怕山崩地裂,哪怕世人不解,也要繼續推敲的精神;更源自於那份使命,我身上承擔着傳承前人智慧結晶的使命,也肩負着啓迪後人智慧的使命。

不遠處,你的奶奶坐着輪椅進來,她輕撫着你的面頰,在他的眼神裏我看到了對後輩的讚許;我看到了發自內心的滿足;我還看到了一份年邁的驕傲。她看着看着,竟然溼了眼眶;看着看着,眼角多了一抹淚花,隨即是現場雷鳴般的掌聲。可這掌聲背後有幾人知曉她爲何落淚?這掌聲背後有幾人明白剪紙的精神?這掌聲背後究竟幾人能參悟來自本源的那份自豪?這掌聲背後究竟何人能理解那份來自血脈的使命感?究竟誰解其中味?

從此以後,你還想往常一樣剪着,裁着。剪刀剪着,剪不斷來自本源的驕傲;裁紙刀裁着,裁不開來自血脈的使命感。

以傳承爲話題的作文 篇23

歷史沉澱千年,在歲月打磨下愈發厚重。文化傳承千年,在世代的進步中更具新生。懷着一顆朝聖般的心,前往山東,拜訪一代聖賢,流傳至今孔子。

漫步在齊魯大地,豪邁之感油然而生。當你沉下心步入孔廟,敬畏之心悄然生出。千年的古柏,曾是仲尼親手種下,巍巍的大成殿曾是乾隆親自督造。當你周圍的一切都滿載着歷史,你的心也會莊重起來。”牆角的青苔,鬥角的檐牙,古老卻煥發着生機,正如儒教的發展,從孔夫子周遊列國不被待見,再到漢武帝“獨尊儒術”時的造極,或者是佛、道文化的衝擊,甚至連**也無法斷絕這一古老文化。千年的傳承,無數思想的匯入。“傳承儒”如黃河之水,從天上來到人間,無數支流的添增,終成就壯觀的壺口,咆哮的水流。

但,歷經千年的傳承,也差點毀於一旦,走在熱鬧而又冷清的孔廟中,悲痛地望着破壞的痕跡。大成殿的反覆搬遷,樹木的一次次砍伐,石碑的攔腰截斷,在那些文化的吱呀聲中,在歲月的毀滅聲裏,誰不曾爲這些文化嘆首惋惜。如阿城在《樹王》中寫到的,“巨樹被狂熱的革命熱情拒倒了,“樹王”在樹的死亡中也死去了。”**,十年的浩劫,作爲封建禮教正流思想,“批孔”之風大肆盛行,孔廟也無以倖免,千萬藏書被炬,無數石碑倒下,魯莽的行爲愣生生將這千年文化來了個腰斬。當時的“正確”行爲,其實,大家都清楚,這同時在毀滅人類自己,“忘記過去意味着背叛”不,忘記過去意味着滅亡。好在浩劫過後,大難不死的文化又開始蓬勃發展,儒教思想又開始深入人心,被批評的重回神壇,被拉下深淵的再回頂峯,孔子憑藉着他的能力翻案了。從表面來看是的,但,在孔廟中的我眉頭緊鎖。

未清理的垃圾仍舊很多,人與人之間仍然充斥着火藥味,橫眉一皺,高聲話語一觸即發。仍然有人搶先一步,擠進隊伍中。在至聖先師的注視下幹這些的確有些不妥,當今社會,人們普遍有些煩躁,話語也不覺急了起來,這可不是提倡“仁”的思想所教育的。這也不該是禮儀之邦中普遍存在的。推行的孔子之風應當更加深入人心。人的內心很難完全接受一個思想,素質的問題仍需解決。

當今的我們站在文化傳承與否的邊緣,而決定,就在現在。

以傳承爲話題的作文 篇24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經過弟弟的房間,只聽見從房內傳來一陣洪亮的讀書聲,我忍不住站在門口,跟着他一同背起了那陌生而又熟悉的《三字經》……

《三字經》這本最淺顯易懂的讀本,作爲中國傳統的啓蒙教材,不知道陪伴多少代人度過了一個個春夏秋冬,書中包括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義、誠、敬、孝”。讓我們既瞭解了常識、傳統國學及歷史故事,又明白瞭如何爲人處世的基本道理。

在這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中,國學像一顆最亮的星,在夜空中閃爍着自己獨特的光芒;似一杯清茶,散發着淡淡清香,細細品味,更能使脣齒留香。所以只有去讀,去細細品味,纔會領略到它的魅力所在。

小時候,父親常在夏夜時,抱着我坐在家鄉的小院,有時會指着滿天繁星,給我講一些美麗的傳說,雖然現在已記不清了,但更多的時候,父親都會給我背誦《三字經》,似乎是啓蒙要趁早的緣由吧。小小的我,聽着他流利的背誦,也咿咿呀呀地想要背上兩句。

時光荏苒,我漸漸明白了“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句話的道理,而這句話也時刻提醒着我,孝心就像“黃香溫席”“臥冰求鯉”這些小事一樣,並非整天紙上談兵,一句空話。所以,我們要從小事做起,做到時刻爲父母着想,這纔是真正的孝道。而“兩袖清風、孔子學琴、不食周粟”等故事也讓我受益匪淺。

讀國學,使我明智,不僅提升了自身的道德修養,更讓我懂得了人世間的善惡冷暖。

所以,同學們,國學是國家、民族的思想根基,我們要好好學習國學,領會其精華,傳承其中華文化,爲我們的後代留下一顆璀璨的明珠。

以傳承爲話題的作文 篇25

說到傳承,我就會想到一位和藹可親的老人。他的身世十分平凡,相貌也十分普通,但是在我眼中,他傳承給我的不僅是一門手藝更是一種信念。

初入新居的第一個傍晚,晴空萬里。天空中的晚霞好似跳躍的光輝,從地平線上浮動。這時,一個渾厚的聲音打破了傍晚的寧靜:“磨剪子啦——”聲音越來越小,可是帶給我的震撼卻久久不能消散。如此現代化的都市中,還會有人傳承這門古老卻快要消失的手藝嗎?

在隨後幾天,這個聲音總是如期而至。每當聽到這深邃而又滄桑的聲音時,心中總會感到一份充實與慰藉:原來我們現代化的城市中,還有一位堅持傳承那份古老行業的人。

一天傍晚,家中的剪子恰好鈍了。我一聽到他那熟悉的聲音就飛奔下樓。迎接我的是一位和藹的老人,推着一輛“上海永久”吱呀吱呀地走來,“小朋友,來磨剪子?嗎”說完便接過我的剪子,端詳了一番後,慈祥地說:“用到這麼鈍纔來磨呀?”,我不好意思地說:“我家的剪子已經用了好幾年。”只見他將剪子拿到一塊磨平的粗砂輪上先磨去經年的鐵鏽,再用磚磨細細打磨。最後用一把小鐵錘在鐵砧上敲敲打打,從剪刀尖刀刀刃再到螺栓。此時的剪刀已經寒光閃閃,鋒利無比了。望着老人一絲不苟的神情和專注的眼神,我的心中充滿了疑惑:這門即將失傳的手藝他是如何學到的?他爲什麼選擇了這門的職業來傳承。

老人看我久久不肯離去,一直圍着他專注地看,老人忙完了手中的活以後,向我訴說了一段不爲人知的歷史:他的祖上都是磨剪子的,磨剪子是一門技術活,那個年代會這種技術的人在縣城中很受人敬重。他的祖上去世之前,唯一的願望就是讓後人學會這門手藝,這樣後人們就不必擔心吃飽穿暖的問題。但是,隨着現代化地發展,越來越多機器出現讓這個靠手藝吃飯的家族走向了沒落。他忽然停止了,那份寂靜就好像世界只剩下了我們一樣。良久之後,他緩緩開口:“我來把這門手藝傳授給你吧,因爲我也快…”又是一片沉寂。

就這樣,我成了老人的“徒弟”。他興致勃勃地講着這門手藝,他臉上那歲月雕琢的痕跡掩蓋不住那發自內心的喜悅,他一遍又一遍爲我演示着繁瑣的細節,記住“磨剪子其實比較枯燥,一連幾個小時站那兒,在粗砂輪邊上一遍遍地打磨,也會焦慮,怕做不好。專心致志做一件事,聽起來很好,實行很難,而日子的功勞和造化便在堅持之間呈現。”老人又繼續跟我講:“日復一日地打磨工具,修煉自己,最終成爲一個不僅知道怎樣做技藝,更知道爲何而做的匠人,匠人精神終究不過是這樣一句話:給時間以生命,而非給生命以時間。”我聚精會神地聆聽着,牢牢記住了上面那段話。老人眼睛裏散發出明亮的光芒,因爲他知道,這門手藝已經傳承了下去。

聆聽了老人的教誨後,我面對着夜空思緒萬千。現代人在這個浮躁的社會下,沒有耐心腳踏實地奮鬥了。然而這位老人卻能夠因爲前輩的囑託而堅持自己那份淳樸的信仰,實在值得敬佩。我更加堅定了我的信念:把這門手藝傳承下去。因爲從老人身上我不但學會了這門手藝,還從他身上傳承到了許多匠人精神的品質。

每當夜深人靜,我總能想起老人和他那輛吱呀吱呀的上海永久。老人的囑託已經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吱呀吱呀———”的聲音一直迴盪在我的腦海裏,而那就是傳承的聲音,這聲音令我刻骨銘心,永生難忘。

以傳承爲話題的作文 篇26

夜幕降臨,剛剛從學校訓練完,走在回家路上的我,拖着疲憊的身軀一步步走着。突然腳下被拌了一下,低下頭,看見那散開的細細的鞋帶,已經有些發黑。想蹲下,又想到肩上沉重的書包,便馬上打消了這一念頭。

“姑娘!”一中年男子的聲音響起。對陌生人略有戒備的我,一時加快了腳步。但那聲音似乎緊追着我。“姑娘!”又是一聲。好奇心使我回了頭。“哈,鞋帶開了!”一男子向我這邊走來,邊指着我的腳。“嗯!謝謝!”我有些不好意思,小聲咕噥一聲。那人一下子停住腳,一臉嚴肅,“孩子,不要謝我,這本是人與人之間最正常的事啊!但是如今……哎……”風吹過,那陌生人頭上的幾根白髮隨風飄着,略顯憔悴,但那雙眼又是那麼厲害,似乎要把這幾句話注入我的骨頭裏,說完,他又嘆了口氣。不知怎的我一時滿臉通紅。

走到路邊,蹲下,繫上,擡頭,那人已消失在人海中。這就是一種以自己所能幫助別人的小善舉吧!或許這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了。我進被深深地打動了。會不會他也曾接受一個陌生人的幫助,而當時的他根本不在意?會不會,他也是過了數十年,歷經了人世的冷漠,才驀然明白那小善舉的溫暖?他是期待我傳承的,我也決定傳承。

從此,我慢慢學會盡自己的力去幫助別人。一日中午,天氣雖不寒,卻下了些雪。我同朋友一起繞着學校走。在牆角處,我們發現了一小點綠色,低頭,那原來是一張飯卡。拾起,那是一個外班的女孩。由於都不認識,走了幾趟,才找到失主。她一臉驚訝,似乎爲他自己的小過失而略有歉意吧。那羞紅的臉頰又讓我想起了原來的我。她向我道謝,我笑笑“小事而已,沒事!”

我僅僅也只做了一件小善舉。或許說,傳承。善舉的力量真的很大。但願那位不知名的陌生男子從心中感到欣慰吧!也希望那外班女孩能有所感而選擇傳承。

“姑娘!”依然迴響在我耳邊。“傳承”一詞,看似很小,但也有很強的力量,足以溫暖人心。

或許,只有體會了才能理解“傳承”的力量吧……

感謝您,陌生的中年男子……

以傳承爲話題的作文 篇27

蜿蜒的小巷。巷子裏很安靜,兩邊都是茂盛的榕樹。巷子裏的人走在石板鋪成的小路上,淡淡的微笑,我感覺裏面有點安靜。

突然,我遠遠地看見一個老人坐在路邊,像個雕塑。我走上前,原來是個泥人,就停下來看。我看到他皮膚黝黑,靈巧的手上佈滿老繭。他低下頭,好像沒注意到我,卻看到原本是球形的橡皮泥,他揉了揉,捏了捏,變成了各種形狀。他迅速把這些“零件”組裝成一隻鳥,插在架子上,擡頭笑着問我:“小朋友,買一個?”

他的眼睛凹陷,像一口老井,閃着微弱的光。我搖搖頭。

他見我不買,就準備再做一次。我看着他問:“你捏泥人多久了?”他看着我說:“都快四十年了。這是我爺爺做的。我只是繼承了他的手藝。”我吃了一驚,問:“這巷子裏沒人路過。會有人買嗎?”他笑着說:“怎麼就沒人買呢?這個泥人在我看來也是一種藝術。只要是藝術,無論在哪裏,人們都會欣賞。”“那你爲什麼在這裏賣?”“我捏泥人不是爲了賺錢。我遺傳的。我更喜歡。我在這裏可以更好地享受這個過程。”他笑了笑,沉着臉看着我。

看着他瘦弱的身材,我可以想象他爲此付出了什麼,但這手藝值得繼承。

我的心震驚了。幾周前,美術老師給我們看了一部關於剪紙的紀錄片。剪紙有的小巧玲瓏,有的氣勢磅礴,都出自陝西某村剪紙大媽之手。他們從少年時代就開始剪紙,這種手藝代代相傳。他們都有半百多歲了,有些是白髮蒼蒼的,但他們專注的眼神和捏泥人的老人太像了。

我心裏有一些敬佩:我們生活中有多少像泥人、剪紙大媽這樣的普通人,可能生活並不富裕,可能一輩子也不爲我們所熟知,但是他們堅持着瀕臨失傳的民間藝術,他們已經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他們的人生價值也因爲他們而得到了實現。

他們的手藝我們繼承不了,但他們願意平凡,他們以自我爲中心的心值得一代代傳承。

小巷隱隱約約,一陣涼風吹過,心裏一陣清爽。

以傳承爲話題的作文 篇28

漢字墨香裏溫存的一筆一劃,是中華五千年世代傳承的表達。戰地的殘陽沒有燃盡古老文化的翅膀,歲月在斷刃旁流淌,有一種不動聲色的力量。

龍有龍世界,虎守一方土,有傲骨的華夏子孫催着時代發展的震鼓,讓所有人看清了這個能文能武的中華民族。而傳統文化作爲這份榮光的組成部分,在這個高速發展的時代裏顯得尤爲重要。傳統文化的載體,便是書籍。

自咿呀學語時,一本《唐詩三百首》開啓了我對書籍的熱愛,激發了我對傳承經典的責任心。“書是逆境的慰藉”、“書房是文人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禪堂”、“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一類具有醒世和號召意義的標語,時常引領着我們向文化的精髓之處——書籍開拓而去。所以在成長這場單程旅行中,我攜帶着墨香,努力奏着蕩氣迴腸的人生樂章。而現如今,多元文化的發展掀起了一場狂瀾。從都市到鄉野,從成年到孩童,從清晨到午夜,燈紅酒綠喧囂浮躁壓榨着人們的視覺和聽覺神經。正如狄更斯《雙城記》中所說:“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發展賦予了人們創造生活享受生活的權利,而其帶來的浮躁氣息卻重重阻礙着人們精神境界的提升。在此情況下,唯有讀書,才能堅守內心的淨土,也唯有讀書,才能提升文化和道德的修養,才能像龍虎一樣守衛着中華民族這一方土。

那讀書對與我們個人來說有何用處?這是一個圍繞了我們青少年很久的問題。只有搞清這個問題,才能真正從紛亂人世間撥出一席之地,來感受書中自有黃金屋的魅力。

讀書使人明智。書籍是無數人思想的瑰寶,是人性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後最直觀的體現。讀書,就是讀思想,觀人性,從而達到一種人生境界——對事物有基本的思考和準確的判斷,從而創造人生的價值。

讀書使人豐富。我讀蘇軾“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後,再去看那東去的江水,全然又是另一種景緻。長江多麼蒼老與豐富啊,那麼多“檣櫓灰飛煙滅”的往事,都在江水之上演繹。從此,我看到的長江,不再只是那個有着江水的長江,更是那承載着厚重歷史的長江,是飄散着酒香墨香的長江。它蒼老、雄厚、深邃、風雅。正是因爲讀書,才豐富了我的欣賞,進而豐富了我的人生。

讀書使人輕鬆。繁華人間,除了自己,一切都是背景。而許多人往往被這些背景拖累,將自己的身軀拉的冗長,去裝載一些可有可無的片段。所以人們腳步沉重,行色簡單,心術複雜。倉央嘉措說過:“世間事除了生死,哪件事不是閒事?”試想,當我們心亂如麻時,若讀了倉央嘉措的這些話語,是否會覺得自己糾結的那些愛恨、名利,都不過是閒事,合上書頁,滄海桑田。窗外陽光刺進來,世上已千年。

我熱愛讀書,熱愛着那種彷彿有一種高過山峯的精神擔在我肩膀的感覺。在讀書這條路上,我是貪婪的,看世間冷暖,品人情百態,礪自身於水泥森林的夾縫之中。在成長這場攻堅戰裏,有書,有經典,就有我的傳承,就有我對這個國家最深沉的表達。

茶氣氤氳,墨香嫋嫋,溫一壺月光。讓時光陪着書頁變老,汲取,傳承,成長,如此,便好。

以傳承爲話題的作文 篇29

平常和藹、慈祥的爺爺,原來也有這樣一面他曾擔任村支書,一直秉承着兢兢業業,毫不怠慢的處事態度;在任期間十年如一日,扶持村中一戶貧困的四口之家;爲村民排憂解難,總先考慮他人,再考慮自己。爺爺令我欽佩。而當我談及這些時,爺爺卻是一笑帶過。他認爲這些往事不值得被提起,但是一張滿是皺紋的臉上卻總能被發現一痕痕沖淡了的自豪與欣慰。

爺爺四十六歲那年,擔任了村幹部。因積極的處事態度和樂於助人的精神。在很短的時間內,他成爲村民們心中公認的模範。他開始擔任村支書一職。幾年來,得到無數村民的好評。在工作上、是在生活裏爺爺無私付出的品質深深的印在了他人的的心中。直到爺爺退了休,每年都仍還有村民來登門拜訪。記得前幾年,有一個場景一直令我難忘:爺爺退休好久了,打退休後,就搬來了廈門。前年爺爺回了趟老家。就在除夕夜那天,一個佝僂的老人手拎着一筐蛋,拄着拐就找上了爺爺的家門。那天,外面雪挺大的,老人穿的挺單薄。一見着爺爺,便急忙輕輕地放下那一筐滿當當的蛋,一把握住爺爺的手,連忙道謝。爺爺愣了。再看這老人,卻已眼泛淚花。後來才知道,原來老人是曾經爺爺重點扶持過的貧困家庭裏的其中一員,在全體幹部的幫助下,老人一家現在已經有了自己的勞動收入,並且已經可以達到豐衣足食。老人本想找個機會向爺爺道謝,可得知爺爺已辭職,並離開了村子。老人這份感恩的心就一直留存至此刻。

從那時起,我才深深地感受到一道標杆就豎立在了我們的心中,爺爺從祖宗那傳承了這份美好。我也暗下決心,樂於助人的品質將在血脈裏不斷流淌、傳承,將由我來傳承。

爺爺的經歷令我驚歎。多少年來在我心目中,他只是一位和藹細心,善於逗孫女開心的爺爺。我殊不知,爺爺的品質與智慧是值得家人們受用一生的寶藏。

“懂得付出、學會幫助需要的人。”這是爺爺最愛嘮叨的一句話,前前後後只有十二字,卻早已刻在我的心裏。我同樣也意識到這區區十二個字包含的是付家一脈的智慧、一族人的結晶。它會在我的血液裏繼續流淌,在我的生命中不斷傳承,這是付家人應有的品質。更是值得被讚頌和推廣的十二字家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