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個人文檔 > 學生作文

追憶似水年華作文【精品多篇】

追憶似水年華作文【精品多篇】

追憶似水年華作文 篇一

那個時候的我們,有許許多多,漿果一樣的夢。——題記

在那個充斥着喧鬧與誘惑的城市,你過得幸苦嗎?在這乍暖還寒的天氣裏,你有記得多穿一件外套嗎?在我們忙碌而緊張的生活裏,你會偶爾想起我們小時候的事嗎?

天真無邪的年紀,我們喜歡穿裙襬拖到地上的長裙子,做着公主夢,偷穿媽媽的高跟鞋,渴望有一天王子會駕着南瓜馬車來接我們。我們牽着手穿過大街小巷,灑下一路歌聲與歡笑,我們在雨中打滾,躲在大人看不見的地方相視而笑。我們在各自的家中玩的天翻地覆,我們一起上學,一起回家,每天重複着同樣的路途,就這樣走過了我們的童年。

我們都長大了,不再喜歡穿裙子,就連夏天也穿長長的單褲。你長的越來越高,變的越來越漂亮,你家裏的牆上貼滿了各種各樣的時尚畫報,你上網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淘寶買衣服,你會隔兩三個月就去理髮店做頭髮,你甚至學會了畫精緻的淡妝,那次我在你家裏,看你對着鏡子仔細的描眼線,慢慢的,一筆一劃。我看着你渾身散發出的光彩一點一點的擴大。與此同時,我過着灰頭土臉的初四生活,我每天匆匆奔走在家和學校之間,拐彎會想到北偏西45度,坐公交車會想到慣性。我每天在學校的操場上累的死去活來邊跑邊罵,我每天下第二節課擠在學校食堂買小餅夾大白菜。但是我們還是我們,買個週末,我們還是坐在一起,抱怨學校和作業,我有了委屈和害怕,還是不管不顧的全都告訴你,你也總是靜靜的聽着,給我分析這樣做會怎麼樣,那樣做會怎麼樣,有了你,我就覺得有了依靠,有了關心和溫暖。

然而現在,我在偌大的校園裏經常感到無助和力不從心,卻再也不能聽到你的安慰,你隻身一人去了陌生的城市,繼續學習你喜歡的專業,就連給你打電話時,也覺得你的聲音在離我那麼遙遠的地方。

但我永遠記得我們十五年的友情,我們彼此見證了對方最美麗的年華,在這似水的流年裏,那些舊舊的情節,舊舊的時光,一幕幕歷久彌新。

追憶似水年華作文 篇二

歲月記載着人類的變遷,日記記載着生活的點滴。往事回味,傷感難忘。

――題記

08年進入國小的,那時候,還是剛進學前班!還記得,學哥學姐每次早操回來之後,我們總是會鑽進隊列裏遊戲,天真的稱“過火車”;還記得,有幾個夏天,總是有一羣穿着校服,站在架子上拍照;還記得,那時候我們只需要做兩道數學題,練兩行字就可以開心的玩了;還記得,我們只需要上兩節課,就可以回家了。

什麼時候我纔可以是這隊列的學哥學姐呢?什麼時候我纔可以穿上校服拍照呢?什麼時候我的作業纔可以增長呢?什麼時候我纔可以上三節課呢?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我升上了六年級。終於可以站在這兩邊的隊列了,終於可以穿着校服拍畢業照了,終於作業多了,終於上了三節課。小時幼稚天真,總羨慕這樣的學習生活。當真正來臨之際時,其實還是挺累的。

回想着六年的學習生活,挺幸福的:

那次區裏舉行的演講活動,學校將全鎮國小唯一的一個名額留給了我,我還記得的那時候老師給我了一篇一千字的演講稿,一個星期的訓練,演講稿背好了。站在演講臺的那天,挺緊張的。我默默地將頭望老師的那邊去,老師眼裏滿是鼓勵的目光!

那天,使我們學校拍畢業照的日子。那個時候還是早上七點,陽光明媚,三個班已經拍完照了,終於輪到我們了,站在架子上,終於感受到了這滋味,真不好受,挺難過的!

那天,我期末考試,默默地看着准考證,今天我畢業了嗎?還記得考完試,我還是聽着張傑的《我們都一樣》離開校園的。踏出母校的那一步,心好難受。

……

紅領巾已經不屬於我了,我也不再會授予“三好學生”“優秀少先隊員”的獎狀了。今天,我升上了國中,正式成爲一名青少年。恍惚間,我覺得國小的生活好幸福,好美好。

——追憶似水年華。

追憶似水年華作文 篇三

如流水一般的似水年華,很值得追憶。——題記

在往事的記憶碎片中,一片片的碎片像流水一樣從身邊流過,伸手抓去,抓到了我最不願意想起,可也最懷念的一片碎片。

那片碎片的起始是一棵參天古樹,那年的我六歲,他也同樣是六歲,這個年齡的我們正是瘋玩的時候,每天放學寫完作業都要被他拉着玩,平時不是爬樹,就是去摘野果,偶爾就會拿着空竹到空曠的地方一起抖空竹。

“雲辰,你快點來,我找到了一隻小狗。”一向愛狗的我裏面跑了過去,仔細一看,果然是一直白色的小狗。我把它輕輕的抱起來,和九言給它做了一個狗窩,做好後便把它安放在我家的後院裏了。

不知不覺中,我倆已經九歲了,還是鐵哥們,就是有時候九言拉着我亂跑還是讓我有些無語,但還是一直跟着他。他闖禍了,我就收拾爛攤子,我有時考砸了,他就幫我混過去,或許我們的默契就是這樣產生的吧。

那是一個夏日的夜晚,我和他在樓頂鋪上席子,躺在上面夏涼。那晚點月亮很亮也很圓,深藍的夜空猶如一塊深藍色的錦緞,上面點綴着無數的星星。“雲辰,我要是不見了,你會怎麼樣?”我想了想回答道,“那我掘地三尺也要把你找出來。”

第二天早上,當我再去找九言時,敲了很久的門他都沒有迴應,媽媽看見我這樣,說:“別敲了,他們一家早上四五點就搬走了。”我聽完媽媽的話立馬跑回家了,拿起手機打開QQ就給他發消息,結果才發現他把我拉黑了,他從我的世界裏面走的乾乾淨淨,沒留下一點痕跡。

手中的碎片掙脫開了,它和其它碎片一起化成了一道流光,消逝在我的世界中,不再出現,或許那段往事已隨風而逝了。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 篇四

馬塞爾·普魯斯特(1871—1922)的《追憶似水年華》(以下簡稱《似水年華》)確實是一部不同凡響的小說。不但在法國,即使在國際間,都認爲《似水年華》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小說之一,這早已成爲定論。英國的法國文學專家喬伊斯·M·H·雷德在他所編寫的《牛津法國文學辭典》中,就是這樣評價《似水年華》的。

人們早就說過,小說是生活的鏡子,也是現實生活的橫斷面,是生物學或生理學上的切片。無論是短篇或長篇小說,在它的有限的範圍的,強烈地深刻地反映某一個生活機體或生命機體的特性,而且不是一般的生活機體或生命機體,而是在特定的時間與空間條件下的典型的生活或生命機體。在世界各國一切文學產品中,小說是人類生活的最切實可靠的見證。然而在各國文學史上,能夠負擔這樣重要任務的偉大小說並不多見。舉例說,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是這樣的小說。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也是。曹雪芹的《紅樓夢》也是。普魯斯特的《似水年華》也是這樣的小說。這些偉大的作品都是人類社會生活的活生生的橫斷面。幾乎可以說:都是人類生活有血有肉的切片。

《似水年華》另一個藝術特點是“我”與“非我”的界限不是絕對不可逾越的。普魯斯特曾經給友人寫信時說:“我決定寫這樣一部小說,這小說中有一位‘先生’,他到處自稱‘我’,我如何如何……”這位“先生”就是作者自己,這是無疑的。這麼說,《似水年華》是一部自傳體的小說嗎?不完全是。小說貢徹始終的線索是“我”,但作者常常把“我”放在一邊,用很長的篇幅寫別人。正如哲學家阿蘭指出,《似水年華》的作者要寫“此物”時,必先寫“彼物”對“此物”的反映。世界上沒有不是彼此聯繫着的事物。沒有絕對的“有我”,也沒有絕對的“無我”。在這裏,又可以指出《似水年華”的藝術手法與《人間喜劇》不同之處。巴爾扎克着重寫“物”,這是衆所周知的。巴爾扎克把作爲他敘述故事的“物”的背景描寫得仔細周全,凡是小說人物的住屋、屋子裏的木器傢俱、人物的財產、現金帳目等等,鉅細無遺,令人歎絕。可是巴爾扎克從來不寫自然的背景,不寫山水草木;也不寫活的背景,也就是說,不寫小說主人翁周圍的其他活人。好象他心目中只有高老頭、葛朗代等主要人物,把主要人物的形象塑造得非常深刻、生動。至於次要的人物,往往一筆帶過,決不多費筆罷。其實巴爾扎克心中只有一個“錢”字。

他寫“物”也爲了寫“錢”,通過對房屋傢俱的描寫,說明這些東西大概值多少錢,因此可以估計出有關人物的財產情況。普魯斯特和巴爾扎克完全不同。《似水年華》主要寫人,寫小說中的主角,這是沒有問題的,但也寫作爲陪襯的人物,而有時寫得很仔細,比方他寫家中的老女僕弗朗索瓦絲,一個農村出身的樸實婦女,頭腦中充滿農民的成見與迷信。這位老女僕在主人家已經服務了多年,主僕之間建立了感情關係。女主人很信賴她,喜歡她,往往拿弗朗索瓦絲的農民思想,天真和迷信的言論開玩笑,增加了小說的人情味。普魯斯特有時也描寫居室和室內的陳設,但都是一筆帶過,簡略而不煩瑣;有時也寫居室外面的庭園,甚至大門外的街巷,以及郊外的田野山川。這一切,都增加小說的人間氣息,反映小說中的“我”的藝術家性格,詩人的敏感,以及他對生活的熱愛。這一切可能使我國讀者聯想起曹雪芹不但精心描寫了大觀園中的主要人物,十二金釵,也寫了幾個有代表性的丫環,同時也以詩人之筆描寫了大觀園中的亭臺樓閣,曲水迴廊,瓊林玉樹,使人感到親切濃郁的人間氣息。《似水年華》第五卷《女囚》中,作者不惜大費筆墨,詳細描寫巴黎鬧市上的各種聲音,這是《人間喜劇》的作者無論如何想不到的。請問:到底是誰的“人間”味更濃厚呢?

作爲回憶錄式的自傳體小說,《似水年華》和一般的回憶錄以及一般的自傳小說都有所不同。這不是一部普通的回憶錄。作者對回憶的概念,對於時間的概念都與衆不同。他把今昔兩個時間概念融合起來,形成特殊的回憶方式。比如他在兒童時期早晨喝一杯熱茶,把一塊俗名“瑪德萊娜”的甜點心泡在熱茶裏,一邊喝茶,同時吃點心,他覺得其味無窮。等到他寫《似水年華》的最後一卷《重現的時光》時,他重新提起這件事,好象回到二十多年前的兒童時代,把當時的生活環境和身邊的人物都想起來了,好象“昔”就是“今”,“今”就是“昔”,“今”與“昔”結合,形成真正的生活。

所謂時間,實際上是指生命延續。“延續”一詞是柏格森哲學的重要術語,所謂生命,就是延續與記憶。如果沒有記憶,思想中就沒有“昔”的概念。沒有“昔”也就沒有“今”,“今”“昔”兩個概念是相對而言的。沒有“昔”與“今”的結合,就沒有延續的概念,也就沒有生命。所以有人說,普魯斯特生命的最後十五六年是關在斗室中度過的,他把窗簾都掩上,室中無光,白晝點燈,他的時鐘與我們的時鐘不同,我們的時鐘上的指針是向前走的,他的時鐘的指針是向後退的。他愈活愈年輕,復得了失去的時光,創造了斷的生命。

《似水年華》和傳統的小說不同,它雖然有一箇中心人物“我”,但沒有貫徹始終的中心情節。只有回憶,沒有情節。這是普魯斯特對於法國小說的創新,但不是爲創新而創新,而是爲了表現他對於生命的特殊感受而創造的新藝術手法。

追憶似水年華作文 篇五

牆上的那朵薔薇,不枯不散。

小時候的我,經常趴在牆上,和那朵薔薇絮絮情,它彷彿在安靜地聽我說話似的,也只有它才聽懂我的話。我常討人嫌,被人罵,每次只能躲到它的身下,把一肚子的苦水都向它傾訴,傾訴完以後我就感覺心裏舒服多了。我趴在牆頭看着來來往往的人,看看那個賣竈糖的老人還會不會出現。

午時,只聽見一陣“噹噹,噹噹噹”的敲鑼聲,我把收集來的鐵、廢塑料紙等拿出來,待老人經過時換點竈糖。幾分鐘後老人來了,我快步下樓追上去,老人走得挺快的,我好不容易追上他,問他:“老爺爺,你怎麼跑的這麼快呀?”他回答到:“別處也有人要買我的竈糖呢!”我聽後,對老爺爺說:“我也換快竈糖。”老人拿出敲糖器,“啪啪”幾聲一塊竈糖下來了,竈糖像一個那黃色的月亮缺了一角,老人把換得的竈糖放在了我的手掌心裏,我伸出舌頭,小心的舔了舔,那個甜是一絲一縷的把我的心填滿。我問老人今年高壽?老人回答說61歲了,他說的從18歲就開始學做竈糖了,已經做了四十幾年了,他還說他的老婆正是因爲喜歡吃竈糖才嫁給他的,他還說他女兒,女兒不做竈糖,女兒做裁縫的,女兒已出嫁了。

老人對我說:“現在好多大人小孩都喜歡吃他的竈糖,不過再過個幾年,竈糖就沒了。”老人邊敲着銅鑼兒邊挑着擔往前走去,噹噹,噹噹噹敲得我的心像薔薇花朵般地開了。前面,還有許多的人要買,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有的買的是記憶,有的買的是稀奇——畢竟現在手工的竈糖很少見了。我望着那位老人的身影,夕陽照在老人的身上把老人的影子拉的很長,我一直等到他的影子消失在我的視線中才回到家中,趴在牆頭上……

老人像在舊巷中走出來的,他依舊守舊,他是多麼希望留住那一份情,那一份義,但他那個身影,我是無法忘記的,他和他的。竈糖已經在我的腦海中刻下了深刻的記憶。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 篇六

冬日的陽光懶洋洋地照着,門前盤虯彎曲的梧桐樹愈顯得滄桑和生硬。總覺得今年的春節極其乏味。是少了些什麼呢?到底少了什麼呢?卻又說不清。記憶中的春節是該徹骨的寒氣和醉人的書香。

生一堆爐火,或是一家人圍在一起,嗑嗑瓜子,聊聊天,或是獨自躲在一旁,品着清淡的菊花茶,手捧《雪山飛狐》,隨胡斐上天入地,身懷絕世武功,豪情萬丈,俠骨柔情,而後才知“俠之大者,爲國爲民”的真諦。擡起頭,恍惚間卻見一身素衣的唐人乘風而至,推門而入,笑吟吟地問道:“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抑或是該有飄天飛舞的雪龍,就像身處歐州貴婦人蔘加的派對上,濃郁的印度檀香菸霧繚繞,高貴典雅的大家閨秀輕歌曼舞,笑靨如花,悠閒地搖着絨毛扇,那絮絮團團的絨毛便撲面而來,帶着一股雅和空靈,成了雪龍。邀上幾位好友,踏雪尋梅。尋到了,自然會在暗香疏影下留連忘返,歡歌笑語,尋不到,亦無憾,一枝傲骨寒梅早已在我們心靈的角落裏開得絢爛奪目。是少了這些吧!哦,不。想起去年也有溫暖的爐火,卻因親人在外求學而天各一方,難以相聚,也想拜讀好書,卻不得不拿起數理化,算得頭腦發漲。也想呼朋喚友,卻被父母關在家裏,日日以作業爲伴,應該是少了一種心情和意境。郭敬明說:“青春是一道明媚的憂傷。”或許成長是人人必須承受的一種喜悅和痛苦。而偏偏,春節似乎是爲小孩子而生。我們無法感到公平,因爲我們成長了,所有的人都要告訴你:“你都這麼大了,怎麼還到處亂跑呢?回家學習去吧!”我們也無法感到不公平。畢竟,我們曾經也是小孩子,無憂無慮,也曾度過歡樂的春節。

或許,我們只能平靜地接受,只能在回憶中回味。天邊是落日的歸處,母親的懷抱是嬰兒的歸處,那流逝的年華呢?大概是記憶的歸宿吧。記憶就是老屋斑駁的牆上那一抹紅漆,過年時聲聲的鞭炮聲,穿上新衣時那種喜悅和驕傲,還有回憶時絲絲縷縷的苦澀和無奈。

《追憶似水年華》讀後感 篇七

大學生活即將成爲過去,在大學裏看過很多書,雖然有些書讓我感到思索,讓我爲了探索沒有答案的問題感到迷茫,或者讓我的看破世界的某些假象,俗話說,愚者無畏,當我知道某些真相的時候我未必就有那份勇氣、激情繼續去追求。

然而我還是慶幸我看過了這些書。魯迅曾經創造過一個情景,在一個封閉的密室裏面,所有的人都睡着了,這時候房子起火了,是叫醒他們讓他們在絕望中死去呢,還是讓他們在美妙的夢境裏死去?如果是我一定選擇醒來,雖然知識帶來了意識上的覺醒,然而它也讓我體驗到想象的無比快樂以及瞭解到他人的滿足感。

法國作家的普魯斯特,是一個資產階級,家境的富裕以及貴族的逐漸衰退,讓他有幸進入到貴族社會,得到他們的認可及尊重。另外,他又是一個非常敏感的人,小的時候母親臨睡前的一個吻曾經被他認爲是人生的一切。此外,他從小就把當一名作家當爲人生理想,看過非常多的書,雖然他的一身不斷地質疑他是否有寫作能力,是否有人生價值。

他寫的《追憶逝水年華》總共有1800多頁,爲了看完它,花了我一個暑假,不過感覺特別值。人與人似乎是註定無法互相理解,孤獨一身,永遠只能瞭解到別人的冰山一角,我只有在自己一個人獨處的時候才能意識到這個我纔是真真正正的我,有別人在的時候總會遷就別人,沒辦法理性地思考。然而看了《追憶逝水年華》,我覺得我知曉了他眼中的世界是怎樣的,他是如何理解這個世界的,他是一生是怎樣度過的。他把他的想法寫在了這本書上面了,而且通過非常多、非常恰當的比喻,把那種對事物的感覺、對人生的思索描寫了出來。也許我對朋友的瞭解遠遠比不上對他的瞭解,因爲他已經無所謂了,他就是要寫出一本他自己的書。

就像他寫的:“真正的藝術,諾布爾先生會稱之爲文學愛好者的遊戲的藝術,其偉大就在於重新找到、重新把握現實,在於使我們認識這個離我們所見所聞遠遠的現實,也隨着我們用來代替它的世俗認識變得越來越稠厚的現實,越來越不可滲透,而離我們越來越遠的那個現實。這個我們很可能至死都不得認識的現實其實是我們的生活。”

已經大四了,生活中總有着種種感觸,然而卻找不到合適的語言去表達,比如在實習、在公車上、在學校,某些認識的人在你面前,突然間變得那麼衰老,而在之前他是那麼光鮮。

普魯斯特這樣寫着:生活在我們看來竟像童話仙境,一幕一幕地讓我們看到嬰兒變成了少年,成人,彎腰弓揹走向墳墓。而彷彿就是通過一些永恆的變化,我們才感到在那些每隔相當時距抽取的人樣之間存在着那麼大的差異,感到自己與他們一樣,也遵循着這條法則。他們仍然是他們,因爲他們的變化那麼大,而正因爲他們仍然是他們,纔不再像我們從前看到過得他們了。

喜歡這本書,因爲通過他發現了不曾發現的現實,不能描述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