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追憶似水年華》馬塞爾·普魯斯特讀後感多篇

讀後感2.55W

《追憶似水年華》馬塞爾·普魯斯特讀後感多篇

《追憶似水年華》是馬塞爾·普魯斯特的代表作,作者改變了小說的傳統觀念,以精神反映和歪曲的世界爲描寫對象,爲日後形形色色的小說流派的出現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裏給大家分享一些《追憶似水年華》馬塞爾·普魯斯特讀後感,歡迎閱讀!

《追憶似水年華》馬塞爾·普魯斯特讀後感1

普魯斯特認爲,人必須有藝術審美慾望和能力,那纔是真正意義的生活,纔會賦予情感和樂趣。他把文學、繪畫和音樂歸結爲主要的藝術形式,並認爲音樂是最高級的,它要求欣賞者,必須達到一定的水平。

一般的音樂美學文章,在描述某種音樂時,大多數在樂理知識方面說來倒去,雲裏霧裏,一會兒聲調,一會旋律,這個意境,那個象徵,有時甚至把同樣意境的詩歌都弄上,還是隻能意會不能言傳。

普魯斯特是如何描寫音樂的呢?在第一部《在斯萬家這邊》,斯萬在一個晚會上,聽到一首鋼琴和小提琴的奏鳴曲,他用了七頁(207—213頁)的篇幅來敘述。真的爲難了那些音樂評論家們了。

“在細聲細語地進行抗拒的'小提琴密集的主導音響構成的短線下面,他(斯萬)突然看到鋼琴的雄渾音調如波浪拍岸一般躍起,其形狀千姿百態,卻渾然一起,平滑坦蕩,但又互相沖撞,猶如淡紫色的波濤,在月光下顯得嫵媚,又如降音後那樣平靜……這樂句以緩慢的節奏,領他到這兒,然後又領他到那兒和別的地方,引向一種難以理解和確實存在的高尚幸福。她到達了某一點,他正準備從那裏隨她而去,她卻在短暫的全休止之後,突然改變方向,以一種更加迅速、細微、憂鬱、連續不斷和溫柔的新旋律進行,把他帶向陌生的情景。然後,她消失了。”

在345—353頁中,他又把樊特伊的奏鳴曲小樂句,第二次描寫斯萬參加聖歐韋爾特侯爵夫人府晚會,聽到的同一首奏鳴曲,喚起了他過去戀愛的種種回憶,無意識記憶,其小樂劇跟對奧黛特的愛情一起消失。

《追憶似水年華》馬塞爾·普魯斯特讀後感2

《追憶似水年華》是一部回憶體的長篇小說集,收入了法國作家M·普魯斯特的數部長篇小說。不僅是一部充滿社會生活氣息的優秀作品,同時蘊含着豐富的哲理,堪稱法國傳統小說的經典之作。

小說中的主人公是一個家境富裕而又體弱多病的青年,從小對書畫有特殊的愛好,曾經嘗試過文學創作,沒有成功。他經常出入巴黎的上層社會,頻繁往來於各茶會,舞會,招待會及其它時髦的社交場合,並鍾情於猶太富商的女兒吉爾伯特,但不久就失戀了。此外,他還到過家鄉貢柏萊小住,到過海濱勝地巴培克療養。他結識了另一位少女阿爾伯蒂,發現阿爾伯蒂同性戀,便決心娶她爲妻,以糾正她的變態心理。他把阿爾伯蒂禁閉在自己家中,阿爾伯蒂卻設法逃跑,於是,他多方打聽她,尋找她,後來得知阿爾伯蒂騎馬摔死。在悲痛中他認識到自己的稟賦是寫作,他所經歷的悲歡苦樂正是文學創作的材料,只有文學創作才能把昔日失去的東西找回來。

他不僅再現了客觀世界,同時也展現了主觀世界,記錄了敘述者對客觀世界的內心感受。作者感興趣的不是敘述故事交代情節和刻畫人物形象,而是抒發自己對某一問題的感想和分析。例如,敘述者參加了蓋爾芒公爵家的一次晚宴,這使他長期以來對貴族幻想頓時破滅,他意識到過去對他有魅力的只是名稱,而不是真實的世界。

普魯斯特用他的筆將他心中的憂鬱用時間當線,用回憶作針織成了《追憶似水年華》。他其實是一個敏感的人,一個小小的傷害在他來說就是無法承受的痛苦。它減淡爲一種若有還無的愁思,相反卻更能令人魂牽夢繞。時間在你的血管裏流動,把一切已過去的或還未發生的循環到你的心——我們普通人依賴着它來生活,而普魯斯特聽到了心跳的聲音。

《追憶似水年華》馬塞爾·普魯斯特讀後感3

手捧普魯斯特厚厚兩冊的《追憶似水年華》,我心中無限感慨。

普魯斯特睿智的思想在我頭腦中不斷反射和共振,讓我的心裏有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惆悵。這一切的根源,在於兩個詞:“時間”和“回憶”。

淡淡的閒愁比巨大的痛苦更要令人着迷。可能你會覺得,小小年紀哪來那麼多的愁,其實不然。我的生活中快樂遠比痛苦多,是的,我的心無時無刻不在幸福和快樂着;可是我也許不是一個樂天派,也許很長時間才突然來一次的惆悵和空虛更能讓我捕捉併爲之顫抖。比如,聽一首歌,不聽唱的歌聲,而是把背後的音樂拆成一層一層來聽:厚重的低音,有節奏的鼓點,伴奏的各種樂器——這些都罷了,惟有當我聽到最遠一層,最薄一層的絃樂和聲時我的心彷彿被揪住了一般,那淒涼的訴說通過血管傳遍全身,令人魂悸心驚。再比如讀一首秦少游的詞,“煙水茫茫,千里斜陽暮。山無數,亂紅如雨,不計來時路。”一種淺淺卻連綿不斷的迷惘與悲哀如同大霧般降臨,瞬間就讓我看不清方向,辨不出眼前的空氣到底是透明的還是白色的……

很長時間以來我一直認爲這是我一個人的毛病,也從沒想過用文字去表達這些時候的心緒與意念,可是普魯斯特比我早一個世紀想到並做到了。與一般人不同的是,它並非描寫他有多麼愁、有多麼痛、有多麼苦,而是通過一種更巧妙卻很自然的手段,讓讀者自己去在那一頁頁平常的文字中體驗一種掩飾不住的慘淡的傷感——這個手段就是回憶。

《追憶似水年華》馬塞爾·普魯斯特讀後感4

馬塞爾·普魯斯特,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的作家。在法國乃至世界文學,他同巴爾扎克一樣,都佔據着極其重要的地位。特別是1987年以來,法國好幾家有影響的出版社,競相重新出版普魯斯特的名作《追憶似水年華》。

《追憶似水年華》,並不是一部哲學意味深長的小說。正相反,它是一部生活氣息極其濃厚,極具強烈的小說。它主要寫的是一個非常神經質和過分的受溺愛的孩子緩慢成長的過程,他漸漸地意識到自己和周圍人們的存在。而這,正提醒了我們對於自我認識的重要性。一個人無論再卑微,再弱小,首先他不能否定了自己。對自己的肯定纔是前進路上的動力,因爲只有自己纔是最瞭解自己的。別人的評論可以影響到我們,但是絕對不能左右我們對於自己人生的判斷,對於人生的每一個抉擇。在若干年後,我們回過頭去,或許會笑自己當初的青澀、莽撞。但是自己所做的決定是絕對不會後悔的,因爲了解自己,因爲“我”就是“我”!

總的來說,《追憶似水年華》是一部回憶錄式的自傳體的小說,從作者自己的童年生活開始,一直寫到他晚年的心情。作者三十多歲由於嚴重的哮喘與氣管炎,怕見陽光,怕吹風,把自己囚禁在斗室中,白天絕對不出門,也儘量少接見來訪者。實際上從那時起,他已經與世隔絕。《追憶似水年華》,它是一個自願活埋在墳墓中的人,在寂靜的墳墓中回想生前種種經歷與感受的抒情記錄。

作爲回憶錄式的自傳體小說,《追憶似水年華》和一般的回憶錄以及一般的自傳小說都有所不同。這不是一部普通的回憶錄,作者對回憶的概念,對於時間的概念都與衆不同。而對往事親切而多情的回味,是作者創作《追憶似水年華》的主要線索。

讀《追憶似水年華》,很自然地讓人想起雨果的話:“比海洋和天空更爲遼闊的,是人的心靈。”普魯斯特的生活不算太曲折,生活閱歷也不算太豐富,生活所見也是有侷限性的。如果沒有寫《追憶似水年華》,人們在墓地回顧他的一生時大概非常平淡。然而在他的小說中,他把心靈之門打開,用他不由自主的回憶方式把這平淡的一生寫得曲折而奇妙。心靈的世界是最神祕,也是最浩繁的。天地萬物,都可以包孕在心靈的世界中,變幻無窮,縹緲無際。

《追憶似水年華》馬塞爾·普魯斯特讀後感5

讀完了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這本書,這本書花費了我很長時間,因爲我一直都沒辦法深刻地去理解這本書的寓意,以及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讀後我沉思良久,仍難理清心頭的感覺。

作者要表達到什麼?書中的人物如:斯萬、夏呂斯、希爾貝特、阿爾貝蒂娜、蓋爾芒特夫人、羅貝、安德烈、奧黛特等到底有什麼寓意?他寫這部書的滋味如何?等等。我腦中的問題纏繞成一團亂麻,理不出頭緒。作者馬塞爾?普魯斯特是20世紀的小說家,也是法國意識流作家,這本《追憶似水年華》其實帶有很強的自傳性質,由於作者從小體弱多病,便被“逐出了童年時代的伊甸園”,這也更加使他能專心從事寫作,而《追憶似水年華》中那些出色的心理描寫可能也正源於此吧。《追憶逝水年華》全書以敘述者“我”爲主體,將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融合一體,對社會生活,人情世態的真實描寫令我過目難忘。其次,《追憶似水年華》也是一份作者自我追求,自我認識的內心經歷的記錄。文中的“我”從一個“非常神經質和過分受溺愛的孩子”不斷成長,漸漸地“意識”到自己周圍人們的“存在”。而這也正提醒了我們對於自我認識的重要性,一個人無論再卑微,再弱小,首先他不能否定了自己,對自己的肯定纔是前進路上的動力,因爲只有自己纔是最瞭解自己的,別人的評論可以影響到我們,但是絕對不能左右我們對於自己人生的判斷,對於人生的每一個抉擇。在若干年後,我們回過頭去,或許會笑自己當初的青澀、莽撞,但是自己所做的決定是絕對不會後悔的,因爲了解自己,因爲“我”就是“我”。

作者寫出了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法國上流社會的變遷。兩個不可調和的族羣——斯萬和蓋爾芒特,最後結合了。矛盾的對立統一在這部書裏得到的詮釋。傳統貴族的沒落所濺起的浪花,在這部書中被寫成了美麗而豐富多彩的落日景觀。一曲舊時代文明的輓歌唱過之後,人們還要生活,於是富足的希爾貝特變成了蓋爾芒特家族裏的媳婦。這部書對法國上流社會舊時代文明的全方位的迴光返照式的描寫,讓人很自然地想起李商隱的詩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作者要用回憶的文字無限留戀地再現出來而永存之。我知道作者在詠歎整個族羣失去的“似水年華”,難免有些傷感和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