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個人文檔 > 學生作文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高一作文(精彩多篇)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高一作文(精彩多篇)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文600字 篇一

自主創新能力的增強除了要依借外力之外,還要借鑑本國優勢。創新性思維、發散性思維、獨立性思維需要從學生時代就開始培養,教師在教學時期除了應該宣傳西方的創新和批判精神之外,還應該鼓勵自己的學生多創新,學會換位思考、多角度思考。

“21世紀什麼最貴?”其實是創新型人才,我們應該支持政府加大財政投入,對於創新人才、發明人才的培養。在培養創新人才,增強本國創新能力的同時,也應該充分考慮到本國國人的思維方式 。中國人重視集體主義,西方人關注社會,重視個人。我們在培養自主創新能力方面,應該從思維方式的差異性出發,培養和增強中國人的自主創新能力。西方社會關注個人,注重培養獨立精神。

國人關注社會和集體,所以我們應該加強主流媒體輿論的宣傳力度,通過主流社會和精英人士來鼓勵國人培養自主創新精神,洋務派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並不是說我們否定西方的先進技術,創新能力的培養也同樣如此。鄰國友人的學習模式是:向比自己強大的人請教,然後再努力超越他。對於先進經驗,我們應該批判性地接受。揚長的同時也要學會避短。

學習西方的維新思維模式的同時,也要同時吸收國民思維模式中創新積極的地方。發揮集體的智慧,從集體的養分中汲取個人的批判精神和創造力。在智慧面前,愛因斯坦和牛頓也會犯錯,從創新人士淪爲了保守偏執份子。所以我們在借鑑西方創新性思想的同時,還要從本國實際出發,追比先賢。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當我們面對創新挑戰時,應該不捨晝夜地去挑戰它,學習別人的創新思維。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文700字 篇二

小時候曾聽過這樣一則寓言:公雞和貓頭鷹相遇,公雞喃笑貓頭鷹不認識太陽,貓頭鷹嘲笑雞不認識月亮。

這兩種動物,一個是晝行夜伏,一個是晝伏夜行,它們的活動時間只是一天的一部分,因此對整個一天的瞭解都是不完整的。試想,如果它們不是互相嘲笑,而是相互請教,認真地瞭解一下自己所不熟悉的另一半世界是什麼樣子,那麼它們對於這個世界(起碼是一天)的瞭解不就更全面了嗎?

同樣地,如果每個人都虔心地向別人學習自己所不知道的知識和自己所認識不到的道理,那麼每個人的學識經驗不就可以得到很大的提高嗎?古今中外,這種例子不勝枚舉。愛因斯坦,一代物理學巨匠,學識不可謂不淵博,見識不可謂不深刻,可就是這樣一位偉人,在創立相對論時也曾向瑞士蘇黎世大學的一位教授請教過非歐幾何的知識,因爲他意識到自己的數學知識和能力並不是很強的,還需要請教和學習。如果他像前面所說的公雞或貓頭鷹那樣,以自己高深的物理知識而自矜,那麼我們現在恐怕就看不到《相對論》這樣偉大的、劃時代的物理學鉅著了。

中國的歷代學者也十分注意虛心向別人學習。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在寫《天工開物》一書的過程中,不斷深人民間,向工匠技師們學習生產經驗和技術,從而在加強自己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提高了自己的。理性認識,寫成了中國第一部工藝百科全書。

我們所生活的世界處於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之中。而每個人由於生活範圍和認識能力的不同,頭腦中對客觀世界的反映是不全面而且不完全相同的。每個人對世界的認識,既有自己熟悉的一面,也有自己不足的一面。如果每一個人能夠有意識地克服自己的缺點,那麼他的認識水平和認識能力就會不斷地提高,對於客觀世界的反映也就會趨於完整。正如古人所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別人的優點和長處永遠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綜上所述,學習他人的優點和長處無論對於哪一個人都是極爲重要的,同時也是我們認識世界的有力手段,讓我們都虛心地向別人學習吧,因爲“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氣”。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高一作文 篇三

作爲學生,都很佩服、羨慕大學聯考狀元,尤其是省大學聯考狀元。我更是如此。最近,爸爸收集整理了一套關於各省大學聯考狀元學習經驗與感悟的新聞報道集。這些報道都寫了大學聯考狀元“成功的祕訣”。

這些祕訣,我花了兩天時間歸納、總結、分析,並擬出了五條最主要的、最有用的“學習良方”。這五條良方對我觸動很大,感受很深。

感受之一,學習要有計劃。學習計劃對於一個學生來說猶爲重要。以前我都給自己假期定了一個計劃,並遵照執行,效果良好,爸媽對此非常讚賞。不少大學聯考狀元因爲學習注重計劃,所以取得了優秀的成績。他們一年四季都有學習計劃,每月、每星期該幹什麼,都明明白白,受益匪淺。

感受之二,學習要講效率。大學聯考狀元都注重學習效率,課堂學習當堂吸收。在理解,消化了課堂這個“大鍋飯”後,餘下時間可以給自己開“小竈”,如複習預習之類。用一個大學聯考狀元的話說,“坐在桌前兩小時,就要對得起這兩小時。”但我以前沒悟到這點,在課堂知識一知半解的情況下,就急忙趕做老師佈置的作業,三兩下就做完了,但總會出些錯。現在,我明白了學習效率的重要性。

感受之三,學習要重積累。這幾十個大學聯考狀元一半以上有兩個本,一個“知識本”,一個“糾錯本”。“知識本”用來整理摘抄各科知識點,沒有記牢的可反覆翻看,日積月累,就能掌握更多知識。“糾錯本”專記作業或考試的錯題,複習時反覆分析,找出錯誤原因。“錯一次可以,錯兩次理解,但錯三次就不能原諒了。”長期堅持下來,成績猶如芝麻開花——節節拔高。

感受之四,學習要多問。國小五年級以前,我總覺得有一些知識沒有完全學懂,特別是數學。但又不敢啓口去問老師,總感覺問了要捱罵。從五年級開始,數學新課幾乎我都有問題問老師,或下課幾人一夥去請教老師不懂的問題。由於多問,我數學成績提高很快。這與大多數大學聯考狀元做法相吻合,我對“多問”的感觸更進了一層。

感受之五,學習要自律。我瞭解到,一些大學聯考狀元的家長並不常管他們,但都很放心。那些家長說他們的孩子非常自覺,自律性很強,從來不約束孩子娛樂時間,譬如上網。因爲他們的自控能力強,是半小時上網就半小時,是一小時絕不會超過。做到了學習娛樂兩不誤。

現在,大學聯考狀元考上了理想的大學,實現了夢想。他們良好的學習方法肯定能給我莫大的幫助,使我以後學習成績更加優秀!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高一作文 篇四

《詩經》裏有這麼一句話:“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意思就是說,其它山上的石頭,能夠用來琢磨玉器。後來被人們用來借喻應善於聽取別人的建議,從而幫助自己,才能取得偉大的成功。

的確,別人的前車之鑑確實能給自己很多啓示,但卻並不是時時如此。

1934年,前蘇聯物理學家切倫科夫在研究放射線穿過流體時,觀察到了一種淡藍色的輝光。便去找弗蘭克討論。弗蘭克找到了當時任蘇聯科學院院長的老師請教,希望老師能給予他們一些啓發。不過老師的回答令他們十分失望,認爲那只是一種熒光而已。老師還說,在他們研究之前就有很多人發現過這種藍光,可卻都是熒光,希望他們不要重蹈覆轍。

不過切倫科夫卻始終堅信:那不是熒光,也不是普通的光線。他沒有聽取老師的意見,堅持自己的觀點,又去找理論物理學家塔姆共同研究。幾天後,這3個年齡都不足30歲的年輕人經過研究得出結論,發現了“切倫科夫光”,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

如果當時的切倫科夫聽取了老師的意見,銘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金科玉律,否定自己的觀點,放棄繼續研究的話,輻射物理學上又將遺憾地失去一個理論成果。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生物學巨人達爾文,在發表《物種起源》前就遇到重重阻撓。先是當時神創論的固不可徹,已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達爾文不知聽過多少親朋好友的勸誡,遭到多少世人的質疑。再是後來父母親的堅決反對,苦口婆心也沒能規勸兒子走上正路的他們甚至認爲自己的兒子思想不正,父親罵他“遊手好閒”、“不務正業”、“胡思亂想”。但“堅持己見”的達爾文並沒有放棄,即使這條道路看上去實在渺茫,即使遭到所有人的諷刺和謾罵,即使他自己都猶豫在這樣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研究路上取證。

但,他還是相信了自己,棄他人“可攻之石”。最終,這樣一位人們眼中的“怪人”帶着他的“進化論”開創了生物學的嶄新時代。

正所謂“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老子的話正好詮釋了這一道理。試問:一個人如果總是在意他人的意見,總是於他人角度來審查自己的思想,那他怎能“不目盲,不耳聾”?對於自己目標和想法都搖擺不定的人,又怎能成功,如何成功?況且也不定他人的意見都是對自己有好處的,也不定他人的思想會比自己高到哪兒去。既然如此,爲何不信自己一把,一根筋地試一試呢?優柔寡斷只會造成失敗。

自古就有“河之深淺,親自試之;梨之酸甜,親自嘗之”的說法,但丁也有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有着如此勇氣的獨闢蹊徑的成功人士也大有人在。天文學家哥白尼,如果不是一次次地拒絕他人的意見,忍受衆人的非議,甚至不惜犧牲生命,只爲堅持自己的信念,能改變當時“宇宙圍繞地球轉”的世界嗎?科學家伽利略,如果不是在人們一次次地勸誡下、提議下、甚至嘲笑下,不是在亞里士多德的和光環下,不是在被諷爲狂妄者的壓力下,依舊堅持己見,實事求是,在比薩斜塔上證明了自己的落體論,如今的物理課本上可能還是那個錯誤的定理。如果不是遭到種種非議,一次次地堅定自己的夢想,比爾蓋茨會成爲世界首富嗎?我們今天的社會又將是什麼樣子?

“東方居里夫人”吳健雄女士,就有着“知其不可而爲之”的膽識。在做β衰變試驗證明李政道和楊振寧的理論時,美國物理學會理事長就多次勸告,認爲她不可能做出來,斷言她的工作是沒有意義的。但正是這種寧肯拼一次,絕不留遺憾的座右銘,這種忘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千年道理的堅持己見,讓她證明了自己。

當然,也並不是所有的“他山之石”都是絆腳石,我們也要因事制宜,找準正確的方向,有時候也要在衆非下堅持一下自己。或許“他山之石”也是塊遠不及你的弱石。

石要看是什麼樣的石,攻玉要看怎樣個攻法。“薄葦韌如絲,磐石無轉移。”要知道,他山之石,也未必能攻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高一作文 篇五

我們是浩瀚銀河裏渺茫的行星,總極力想逃離黑暗的空間,於是借流星的翅膀飛越那黑暗。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摘下一雙翅膀,送你自由飛翔。

學會借鑑他人,給空白心情塗上顏色。密道爾,一個美國企業家,曾在生命的長河裏,不停地尋找可以撐起生命之舟的槳,他專門收購臨近破產的企業,別人都百思不得其解。他回答:“別人經營失敗了,接下來就很容易找到它失敗的原因,只要把缺點改過來就會成功。”多麼聰明的一個人啊!他學會在別人失敗的教訓中汲取經驗,撬開了致富之門。

密道爾的借鑑行爲,無疑給我們敲響了時代的鐘聲,因爲在這個光怪陸離的人間,每個人都應該學會讓自己變成一個智者,就如同鮮綠的樹葉,主動向着陽光,接近與陽光的距離。

沒有雨水,天空便沒有了色彩斑斕的彩虹;沒有暗礁,大海便沒有了萬丈狂瀾的景象;沒有花朵,大地便不會有馨香迷人的香氣。

同樣,若沒有了借鑑之心,再華麗美好的藍圖也都是陪葬品。

活在當下,每個人都想在明朗的舞臺上找到自己的身影,某頁的書籍裏有自己的圈圈點點,然而,卻偏有人以自我爲中心,給自己塗上標籤,不理會別人的精華及果實,淡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理念。當一片又一片的落葉調零,只能悲嘆當初的無知。

“如果說我看得比別人更遠些,那是因爲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牛頓也是一個平凡的人,但他擁有一顆常借鑑他人的心,他勇敢抓住他人的經驗,並努力駕馭他的生命之船,他看到了成功女神甜美的微笑。

他人的精華成果就像啓明星,能告訴你曙光在哪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如果你是一顆渺茫的行星,沒關係,踮起腳尖,讓流星送你一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文700字 篇六

每一個人都有朋友,有親人,頭頂着太陽,腳踏着大地,呼吸着空氣,享受着大自然的饋贈,沒有一個人是能夠完全獨立地存活在這世上的。這先天的規則說明我們應該與周圍的一切,包括人、自然之物互幫互助,團結一致。巧借外力來完成任務也是實力的一種考覈方式。

《詩經·小雅》裏有一句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意爲藉助別的山上的石頭,用來雕琢玉器。這裏的“借”,便是藉助了外力來彌補自己的不足,以達成最終的目標,這種巧取的方法既需要有合理的判斷能力,也需要有承認自己不足的勇氣。

王安石在登褒禪山時便寫下了褒禪山上有着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景色撩人,而那兒偏偏又是險遠之地,常人難至焉,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而有志矣,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最後,“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所以,我們可以得出的結論是,要抵達成功輝煌的高峯,自己的意志、實力與堅持不懈的精神固然重要,而還有一個關鍵因素便是要“有物相之”,即需要藉助外物的幫助。

莊子在《逍遙遊》裏則是這麼寫的,“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揹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後乃今將圖南”。鵬之所以能飛九萬里,是因爲風在它身下,憑藉着風力才能揹負青天無所阻擋,倘若聚集的風不夠強大,那麼連負載一雙巨大的翅膀也沒有力量了,又怎麼能談得上助鵬飛翔?要想在人生的道路上飛得更高,走得更遠,那麼則必須匯聚更多的“風力”,並且巧借於它,順風而起。

樹苗得以參天藉助於陽光的充裕,莊稼得以豐收藉助於土壤的肥沃,小舟得以前行藉助於河流的助瀾。我們人也一樣。巧借並不是指完全依靠和依賴於他人,而是在自己信念足夠堅定、努力足夠充足之餘,再借助必要的外物之力,彌補自己的不足之處,有如錦上添花。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我們都在善“借”中讓自己的人生之玉大放異彩。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高一作文 篇七

《詩經·小雅·鶴鳴》中有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從字面上來解釋這句話,就是說別的山上的石頭可以作爲磨石來打磨玉器;往更深層去理解,亦指藉助別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短處,吸取別人的經驗來改正自己的缺點和錯誤。

自古以來,成大事者無一不是善於取他人之精華,去己之糟粕。“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人們雖然創造了“十全十美”這個詞,卻從未有人能做到。有人寄厚望於古代先賢,“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何況孔子也自謙道:“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連孔子這樣的聖人尚且需要拜他人爲師來學習別人身上的長處,何況芸芸衆生呢?

大自然總是能給人許多啓示: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所以浩瀚無涯。做人也該這樣,廣泛地學習吸納別人的長處,才能不斷豐富自己。

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那些開創了一個朝代鼎盛時期的君主便是很好的例子,“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歷任君王,凡是能從前朝滅亡的原因中總結出教訓並能改之的,大多能使國家富強繁榮,他們自己也可以千古流芳,爲人稱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事物的發展也遵循這個規律。一家公司,或是一間小店,若是不能學習同行的優點並運用到自己的經營中,必然無法成爲行業佼佼者。一個國家的發展進步也是如此,中國從古代起便很好地詮釋了這個道理,絲綢之路、昭君出塞……各地互通經濟,商貿往來,不斷汲取外來文化的精華,最後融合成了燦爛的華夏文明。再看清王朝,固步自封、坐井觀天,造成的損害是不可估量的,我們應以史爲鑑,時刻自勵。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即使是一株小草,只要不斷汲取營養,終會破土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