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個人文檔 > 學生作文

中秋節風俗習慣學生作文精品多篇

中秋節風俗習慣學生作文精品多篇

介紹一種風俗作文 篇一

“五月五。是端陽,吃糉子。撒白糖……”又到了葦葉青蔥,糉香飄溢的時節,媽媽又開始忙活開了。

媽媽先把採來的葦葉放在清水裏,一片一片洗乾淨,掛着水珠的葦葉,青翠欲滴,散發着來自河灘的清香。接着把糯米、蜜棗、紅棗洗乾淨,放在一個盆裏,一顆顆蜜棗在糯米的映襯下像一顆顆耀眼的紅寶石。

開始包糉子了,媽媽左手拿兩片葦葉並排放在一起,右手靈巧地一折,一個精緻的“寶船”就做好了。撈起一把糯米,不多不少,正好裝滿“寶船”,用力壓實,再放上一個大蜜棗,鋪上一層白色的糯米,你看,紅紅的蜜棗藏在厚實的“糯米被”中偷偷地笑呢。葦葉在媽媽手中上下左右快速翻轉,最後用絲線

緊緊地纏繞,一個漂亮的糉子就包好了,多像一個裹着羽絨服的小胖墩兒啊。

我也在一旁學者媽媽的樣子,有模有樣的抱起來,可是我剛學,還不太熟悉,剛把糉葉,弄成小船,剛要裝“寶貝時”嘩啦啦就調皮的,從縫隙裏跑了出來,試了好幾次,都漏了,一氣之下,就放棄了,就這樣糉子下鍋嘍,剛煮幾分鐘,廚房裏就飄出濃濃的葦葉的香味兒,我圍着鍋轉個不停,媽媽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說我這隻小饞貓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糉子熟了,葦葉不再那麼翠綠,我拿起一個,顧不得燙手,剝開它的外套,整個房間裏飄蕩着葦葉和糯米的清香,咬上一口,糯米和蜜棗夾雜着葦葉的清香,充斥了整個口腔,嚼一嚼,香味順着牙齒,舌頭,喉嚨,一瀉而下,到達胃裏,整個身體都被糉香緊緊地包圍着。

“插艾葉,戴香囊,龍舟下水喜洋洋……”遠處又傳來孩子歡快的童謠聲

介紹一種風俗作文 篇二

河北具有悠久的傳統戲曲,至今,在河北流行的劇種有30多個,你能說上三個以上嗎?

河北梆子可是中國漢族的戲曲之一,它可是河北省的主要地方劇種,也是梆子聲腔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支脈,它是“山西、陝西梆子”到河北後,經過河北人民培育成的,聽老輩人說,早些年“梅蘭芳”唱的河北梆子最有名氣,而梅蘭芳的老家離我老家也只有八里地的距離……

河北梆子的唱腔風格有:高亢、激越、慷慨、悲忍。讓人聽起來有酸辛、痛快的感覺。河北梆子主要板式有多種,如:慢板、流水板、二六版、哭板等等。

河北梆子唱腔分爲生、旦、醜、三行。屬於生行的有小生、武生,都用老生腔,不會用太慢板;屬於旦行的花旦、刀馬旦等。則用青衣腔,很少唱大慢版;淨行有一套唱腔,除大慢板外,其它板式俱全。

男女生唱腔,採用同宮同腔,男演員唱起來較吃力,正調是微調式,反調是宮調式。唱腔中的四、五度大跳進,是旋律進行的突出特點。

河北梆子有很多劇目如:《陳三兩》、《打金磚》、《蝴蝶杯》、《寶蓮燈》、《鍾馗》等。

河北梆子若按角色分,爲生、旦、淨、醜四行。生行分鬍子生、小生、武生。鬍子生在生行中佔主要的位置。

旦行則分青衣、花旦、武旦、老旦、彩旦共五類。青衣多穿黑色服裝。花旦,表現人物性格比較多樣。彩蛋則屬於醜行。

淨行分大花臉、二花臉、武花臉、零碎花臉四類。

醜,又名“三花臉”,分文丑、武丑兩大類。

河 北梆子的唱腔使人們喜歡上了它……

介紹一種風俗作文 篇三

在我們順平老家,過年前幾天,家家戶戶都要做兩件事——燻肉、灌腸,此後,在過年間的好幾天都不再買肉、腸了。

要燻肉,就要先煮肉。提起要煮肉,就連一向晚起的我都會忍不住早早的爬起來,和姥姥一起回到老家。煮肉的時候要預備下的肉可多了,有五六十斤左右。

煮肉的用料其實很簡單,蔥姜,花椒,大料,料酒……用這幾味最平常的東西就能煮出最鮮美的肉。煮肉主要靠時間——上鍋煮肉至少也要五六個小時,靠時間讓湯汁充分滲入肉中。這樣煮出來的肉,滋味難忘,比平時的紅燒肉、燉排骨不知好吃了多少倍。

肉煮熟了,就要準備“薰”。這薰是炭火盆裏的火熄滅以後,再在盆口罩上鐵絲網,把肉塊一個個擱上去就可以了。這一切的流程走完了,只需把肉照上,坐等燻肉出爐即可。

說起另一味美食——灌腸,口水總是忍不住要飛流直下三千尺的。

肉末蔥姜,油鹽,紅薯澱粉,加水攪拌在一起,再添些別的配料,做灌腸的材料就做好了。

灌腸的時候要用一個漏斗,讓漏斗的漏口對準腸衣的開口,把餡料緩慢而均勻的灌進去。下鍋煮,最少半個小時。

煮熟的灌腸鮮美可口,熱乎乎的,又軟又糯。留着灌腸在嘴裏跳舞,嚥到肚子裏後還是有餘香回味。

這一天富有意義的不僅僅是備下過年的葷食,也是孩子們的快樂日子。你想啊,在這一天裏,老人們一邊煮肉孩子們一邊吃,爲等肉出鍋可以在鍋旁一連坐上幾個小時,足以看出孩子們是多麼喜歡這美味的食物了。

要說燻肉,孩子們當是身先士卒。在火盆裏的炭火還沒有完全熄滅的時候,就有膽大的孩子坐在火盆旁,持着筷子,用火均勻地“烤”着肉,看着火舌一下又一下貪婪地舔着肉,那感覺真是無比愜意。烤着烤着,也許肉烤焦了,散發着若有若無的香氣;也許筷子烤黑了,看着黑了一頭的筷子哈哈笑着。

這一天,誰都很快樂。不僅是因爲食物的美味,也是因爲,這是過年的前奏。當老人們開始煮肉的時候,就意味着新年快要臨近了。要趕緊準備不是嗎?

家鄉的風俗習慣六年級作文800字 篇四

我的家鄉蓬萊位於膠東半島,黃海和渤海交界處。這裏瀕臨大海,氣候宜人,風景優美,有着八仙過海的傳說,還有各種有趣的民俗。

從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開始,大家就開始爲新年做準備了。過小年又叫“辭竈”要祭竈神。這天開始,年味就越來越濃了,過後就開始除塵,蒸餑餑、做年糕、炸丸子、做“團圓餅”和“聖蟲”等麪食。據說小年這天是竈神上天的日子,所以做的餑餑味道很特別,最香最好吃。

自農曆臘月二十三後,家家忙做大棗餑餑(又稱大饅頭)、團圓餅、面魚、壽桃等麪食,表示全家大團圓,日子過得年年有餘。

年前要蒸許多特大號的“大餑餑”,大的有兩三斤重,用紅色的顏料來裝飾,正月裏作爲主食招待客人。蒸饅頭時,開口的饅頭,要說饅頭笑了。還有就是用剪子把揉好的麪糰剪成小刺蝟、小燕子、小豬等各種形狀,蒸出來之後,用顏料畫好,就是我們通常說的麪塑。通常除了大饅頭之外,面魚和“聖蟲”做的最多,不僅可以吃,還可以用來裝飾呢。

“聖蟲”諧音“剩蟲”,又被叫做“神蟲”。“聖蟲”的前身被認爲是龍,用麪糰來做“聖蟲”祈求每年都能夠風調雨順,希望家中能夠糧食滿倉。先將麪糰搓成一頭粗一頭細的長條,粗頭朝上作頭,細的一端繞着頭盤成兩圈,然後用剪刀剪出“聖蟲”的嘴,把一枚硬幣放進“聖蟲”嘴裏,接着剪出神蟲身上的鱗片,最後便是用綠豆安“聖蟲”的眼睛。做好的“小聖蟲”要一對一對地分別放在麪缸、米缸、菜盆、冰箱裏,意味着來年米缸、麪缸不招蟲子,寓意天天有菜吃。面魚通常用木頭模子做出來,蒸好後用顏料畫好眼睛和鱗片。放置在窗臺、櫃頭,意味着年年有餘。

家有女兒的人家要做團圓餅,也叫“太陽餅”,形狀像太陽花,層層疊疊做成太陽狀,每一層都塗上蜂蜜、芝麻,外圍折成盤疊交錯的花瓣狀,上面用刀刻上棱形花紋,再用紅棗鑲嵌。大年九年級姑娘回孃家時,除了要吃七年級早上的餃子之外,臨走還要帶走一塊團圓餅,意味着幸福團圓,生活甜蜜。

家鄉的年前的習俗真是太有意思了,歡迎你們來我們家鄉做客。

家鄉的風俗習慣六年級作文800字 篇五

我們的祖國是一個大家庭,有着不同的民族,有着不一樣的節日,有着不一樣的特色食物,還有不一樣的民居,不一樣的穿着,但在我認爲,磐安的春節是最熱鬧、最隆重、最有趣的。我喜歡磐安的春節。

所謂春節——是最熱鬧、最傳統、最隆重的節日,俗稱過年。過年是一年中最忙、最高興、最開心的日子。看,磐安的春節家家戶戶都要貼對聯、窗花、年畫等。還要買家家戶戶春節必須有的東西——如:各種各樣的小吃,水煮花生、紅棗桂圓湯、餃子、年糕、炸春捲……過年的除夕夜家家戶戶要吃團圓飯,此時此刻,一家人坐在一起開開心心的吃飯,餐桌上還必須有一條魚,象徵着“年年有餘”。

磐安的春節還有一種豐富多彩的活動——迎龍燈。到了春節的第三個高潮,大街小巷每家每戶都在放煙花。擡頭一看,就能看見五彩繽紛、絢麗多彩的煙花飛上天,“噼裏啪啦”的。鄉村的龍燈有的非常長,龍頭還有長長的鬍鬚,顯得非常的霸氣。哦,我喜歡鄉村的龍燈。

過年時的除夕夜還有春節聯歡晚會。晚會上有多姿多彩的節目,如:小品,搞笑幽默;有相聲,膾炙人口,讓人讚不絕口;有唱歌,唱的優美動聽,使人聽了還想再聽一遍。到了十二點正,每家都要起來放鞭炮叫——開門紅;春節的除夕夜,最傳統的習俗是守歲,有兩種含義。一、珍惜大好時光。二、守歲的時間越長,父母的壽命就越長。磐安的春節在農曆的二十五日到二十九日裏都要舉行一次大掃除,把天花板擦得乾乾淨淨,把地掃得一塵不染。因此,這一天不僅是最忙的,也是最累的。

春節的除夕夜還有一種習俗——吃餃子。炸餃子又香又脆,非常好吃。餃子雖然好吃,但製作起來,卻很難。首先做餃子皮,先把麪粉搓成麪糰,在一點一點揪出來,再做成一個圓形。然後,再做餃子,然後再做餃子餡兒,先把豆腐切丁,然後把肉切沫,再把菜也切成丁,然後再攪拌在一起,這樣,就做好了。接着,就可以包餃子了,餡包在餃子皮裏。在沾點水,捏花邊,餃子做好了,十分好吃。哦,我愛吃餃子。

春節的第二個高潮——就是拜年了。我們一家拿着許許多多的東西去親戚、朋友家拜年,喝茶。我最喜歡拜年了,因爲在拜年時可以收到一個個大紅包。哦,拜年真好。

看,這就是盤安的春節。的確很熱鬧、很傳統吧。

介紹一種風俗作文 篇六

中秋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中秋節還有其他的別稱如秋節、八月節,追月節。

在那一天,人們會和家人一起在院子裏吃月餅賞月。月餅也分很多種。其中最爲歡迎的便是五仁月餅。

中秋節是在農曆8月15那一天。其中中秋節的來歷也是人們廣泛流傳的。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10個太陽同時出現曬的莊稼枯死,民不聊生有一個叫后羿的英雄,一口氣射下九個太陽,並且留下最後一個太陽爲民造福。後來王母娘娘給了後裔一包神藥說吃了就可以成仙,但是後裔的徒弟爲了得到這包神藥和后羿的妻子嫦娥發生了爭鬥。最後嫦娥爲了不讓他得到吃了這包藥,但是身體卻不由得飛向了天空。

後裔回來後聽說了此事便非常的痛苦。當夜晚他仰望月亮的時候他發現上面似乎有嫦娥的身影。

當我看到這桌子上了一盤盤已經擺好的月餅時。我的口水已經情不自禁的流了出來。我看看媽媽又看了看桌子上的月餅。“媽媽我能不能先嚐一個。”“那可不行,這是要留在晚上吃的。”我有些失落。不過聽爸爸說,這次的月餅好像與往常的不同。一想到這裏我又開始胡思亂想。到底會是什麼餡的呢?難道月餅不只有五仁這一個陷嗎?伴隨着這一些些的期待,終於到了晚上。

坐在院子裏,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一個月餅咬了下去。甜甜的,但似乎又有一些鹹味。不過這個味道倒也不是那麼讓我排斥。低頭,一看竟發現是豆沙餡的。

中秋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之一,在那個節日裏,人們都會在家的院子裏賞月吃月餅。

介紹一種風俗作文 篇七

小的時候,我就特別喜歡在外婆家過年,大概也瞭解並參與過一些過年時要做的風俗活動。比如:採購瓜子、花生、小果子、桃酥、小麻餅……這些過年必備的零食。

過年前外婆一定會包很多包子和蒸很多饅頭,外婆說過年那幾天,肯定會有親朋好友來家裏做客,所以饅頭,包子這些主食要多準備一些,防止人來多了不夠吃。而蒸饅頭,包子,也有來年蒸蒸日上的美好寓意。

接下來就是“祭竈”風俗。農曆臘月二十三,

這一天相當於小年,晚上要在竈前供上糖餅、糕點、糖果之類的甜食,求竈王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之說。

緊接着就是年三十了,年三十的要做的事就可多了,比如一早把大門上貼上鮮紅的對聯,掛紅燈籠。最有意思的是在自家院子內種上“搖錢樹”,所謂“搖錢樹”,便是從集市上買來的青竹子上系紅綠兩種顏色花生,固定在院子的柱子上,竹子的葉子越多,葉子越大,意味着來年財源越旺盛

年三十晚上守歲,凌晨十二點的時候各家開始放鞭炮。在外婆家舅舅還會放一種叫“高升”的東西,聲音很響,威力也比鞭炮大很多。大年七年級的早晨吃餃子,然後拜年,說吉利話,當然最開心的是我們小孩啦,佔足了便宜,收到了很多紅包。再有就是正月十五元宵節吃湯圓,團團圓圓。

春節這股暖風來得快,走得也快。春節雖然已過,但餘波仍然存在。節時的那股年味還未散盡,但新的太陽已經升起,面對我們的是新的一天。

家鄉的風俗 篇八

“離家三裏遠,別是一鄉風”,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我的家鄉在四川成都,位於祖國的西南地區,有“天府之國”的美稱。

要說四川成都的風俗,第一個浮現在腦海中的便是元宵節賞燈了。宋代詩人歐陽修曾雲:“今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辛棄疾也曾寫過:“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的千古絕唱。元宵節是我們國家的傳統佳節,古稱上元節,而元宵燈會始於隋唐時期,無數的詩人都留下了名篇佳句描寫這一盛況。

在成都,每到元宵節,便會在武侯祠舉行一年一度盛大的燈會。這座有着1800年曆史的古祠在這一晚會被裝點的金碧輝煌。從四面八方前來賞燈的人穿着新衣裳,提着燈籠,如潮水般涌來,在這個燈的迷宮中盡情漫遊。

燈會真熱鬧。爸爸帶着我和妹妹也來逛,只覺得到處都是五彩繽紛的花燈,到處都是人,忽而左旋,忽滿分作文網而右轉。興趣盎然中,但覺得燈海錦簇,一片人頭攢動。各式各樣地燈猶如百花爭豔,各具形態。走馬燈旋轉着,上面畫有車、馬、人的影子;紗燈裏面有小鈴鐺,搖一搖就叮叮的響,聲音清脆悅耳;琉璃燈上鑲着寶石水晶,明亮而溫柔,顯得很吉祥。各種造型的燈玲琅滿目,有吳剛伐桂燈,有三英戰呂布燈,有大鬧天宮燈,各式花燈彷彿帶我們走進了神話世界。

元宵燈會不僅是燈的盛會,也是孩子們的節日,魚兒燈,西瓜燈,娃娃燈等都是給孩子們玩兒的,妹妹向爸爸要了一個兔子燈,兔子的全身由白色,淡粉色和鮮紅色組成,短短的腿,小小的三瓣嘴,乖巧可愛的趴在那兒,底下安四個能亮燈的輪子,可以拉着走。

這場燈的節日,也是全家人聚會的日子。在這元宵佳節,一家人相聚家鄉,一起吃頓元宵,一起在五光十色的花燈中漫步,親情在我們之間流淌。也許在這不經意間,你就能感受到家鄉的風俗和家的溫暖。

介紹一種風俗作文 篇九

提到年糕,在山間奔跑的大孩子,幹農活的中年人,上了年紀的老年人都多多少少有吃過。

小的時候,買年糕的小販都會騎着車 車上有一車年糕,走街串巷,在大街上喊“賣年糕了”聽到的人就會跑到街上,買上一小塊兒年糕,而現在卻很少了,甚至是沒有。大多數人都會去固定的。

年糕的由來大概很多人都不知道:遠古時期有一種怪獸叫“年”,到了嚴冬季節年”餓得不得已時,就下山傷害百姓,攫奪人充當食物,使百姓不堪其苦。後來有個聰明的部落稱“高氏族”,每到嚴冬,預計怪獸快要下山覓食時,事先用糧食做了大量食物,搓成一條條,撳成一塊塊地放在門外,人們躲在家裏。而這種美食就是年糕。

關於年糕還有一個典故:春秋戰國時期,楚國大夫伍子胥,爲報父仇投奔吳國,意欲借兵伐楚。吳王不同意,便殺了吳王,率兵攻破了楚國京城,另立新吳王即位,伍子胥也受封申地。爲防止侵略,伍子胥帶人修起了著名的闔閭城。城修好後,他對心腹說:“我死後,如果國家遭難,人民受飢,可在城門下掘土數尺,自可找到食物。”不久,伍子胥遭陷自殺身亡。危難時,有人想起了伍子胥生前的囑咐,於是暗中拆城牆挖地,原來城基是用糯米制成的人們用它製成一種食物,度過了難關。這種食物就是後來所說的年糕。以後,人們在臘月裏,用糯米制成年糕,來祭祀伍子胥。

因爲各地的口味不同,所以各地的做法也不同。我們河北人喜歡在蒸煮時加入大棗,紅豆,綠豆。那樣我們吃起來有種甜甜膩膩的感覺。

記得我第一次吃年糕時,買了一塊兒帶有大棗的年糕,我從小不愛吃大棗,可是吃年糕裏的大棗給我帶來一種不同以往的感覺,大棗去了核,而且被蒸的很軟。裏面還留有一些汁,一口咬下去,糯米入口即化,棗在口中嚼兩下,一個字“甜”紅棗是甜的,糯米是甜的,但我們小孩子就是喜歡吃這種甜食。

年糕的諧音便是年高,抑鬱着明年能升官發財。

年糕不僅是一種美食。更是我們的美食文化,習俗。

介紹一種風俗作文 篇十

春節是我們中國農曆的新年,所以過年對我們中國人而言十分重要的!因此,春節前的準備也是必不可少的。

過年了!過年了!家家戶戶忙着貼春聯,剃頭髮,做年夜飯……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規矩”太多了!有些習俗還很怪,無奈之下,我就去問正在貼春聯的媽媽。

我看見媽媽將“福”字倒着貼,我固然明白爲什麼要倒着貼,將‘福’字倒着貼是一種習俗,‘福’倒貼說明‘福’倒(到)了!但我仍然問道:“過年有什麼習俗和規矩啊?”媽媽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給我談起來。

原先,以前過年還有一種放鞭炮的習俗,來源於“年獸”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隻“年獸”,長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躍出海面到處作惡。有一年一個老人用放炮,穿紅衣,貼紅春聯的方法驅趕走“年獸”,這才得以平靜,此後這個方法就流傳開來。但是此刻廣州禁止燃放煙花爆竹,所以我們就不再進行這個活動了。

除夕這一天對我國來說是極爲重要的。這天晚上,我們全家準備除舊迎新,吃團年飯。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全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餚,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雞、鵝、燒肉等等,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熱氣騰騰,說明紅紅火火;“魚”和“餘”諧音,喻意“年年有餘”。最後一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

這天我的收穫太大了,明白了很多過年習俗的知識,但是我覺得有點迷信,但這又彷彿是一種樂趣,只要快樂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更何況這是傳統的習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啊!

春節風俗作文國小五年級3

春節是我國各民族的傳統節日,100多年前,民間藝人“百本張”曾在他的曲本中這樣寫道:“正月裏家家賀新年,元宵佳節把燈觀,月正圓,花盒子處處瞅,炮竹陣陣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遊串。”這歷史上關於歲首春節的生動定照。

相傳堯舜時期,我國就有這個節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辭中,亦有關於春節的記載,有慶祝風首春節的風俗,但當時曆法,是靠“觀象授時”,是否準確,尚難確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太初元年,我國人民創造了“太初曆”,明確規定以農曆正月爲歲首,從這時起,農曆新年的習俗就流傳了20xx多年,直到新中國成立,改用公元以後,這個節日就改爲春節。

在我國最古的文字記載中,有許多關於歲首的故事,臘月和新春,正是“秋收冬藏”以後的農閒季節,漢鄭玄也說過,歲未年初“勞農以休息之”。拿我們這天的話來說,就是勞逸結合的意思。

那麼春節到底是怎樣來的呢?相傳,在很久以前,有一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想把節令定準,一天,他上山砍柴,坐在樹陰下方休息,樹影的移動啓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日晷儀。但是,天陰雨霧,影響測量,之後,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他的興趣,他又動手做了五層漏壺,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時的長短就會重複一遍。

那時的國君叫祖乙,天時風雲的不測,使他很苦惱。一個名叫阿衡的大臣,爲討好皇上,奏稱要設天台敬祭天神,祖乙認爲有理,便帶領百官去祭天,卻無濟於事,萬年明白後,忍不住帶着日晷儀和漏壺去見皇上,對祖乙講清了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後龍顏大悅,感到有道理。於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臺和漏壺亭,並派了十二童子服待萬年,祖乙對萬年說:“期望你能測準日月規律,推算出準確的晨夕時光,建立曆法,爲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傳旨要阿衡去了解萬年測試曆法的進展狀況,當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寫了一些字,阿衡看見後,明白萬年的歷法已研究成功,怕皇上重用他,於日派人刺殺萬年,結果刺客被士衛抓住了,祖乙明白後,懲處了阿衡,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指着天象,對祖乙說:“此刻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說:“春爲歲道,就叫春節吧。”

冬去春來,年復一年,之後,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了準確的太陽曆,之後爲了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日命名爲“萬年曆”封萬年爲日月壽星,以後,人們在過年時掛上壽星圖,據傳說就是爲了紀念萬年的。

此刻我們過年也有一些習俗,如倒貼“福”字,放爆竹,拜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