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個人文檔 > 學生作文

湖北大學聯考滿分作文【多篇】

湖北大學聯考滿分作文【多篇】

湖北大學聯考滿分作文 篇一

還記得人魚公主與王子的故事嗎?面對王子聖潔的邀請,人魚含淚卻微笑着接受。縱然柔軟的腳似在刀尖上滑過,小人魚未曾凌亂她的舞步。每次讀到這個故事都忍不住淚眼婆娑,小人魚用她對王子真摯的情感充分認識到女巫囈語中的深邃。正是深深的感情讓她對愛與生存有了最深刻的認知。

看到懸崖上的樹了嗎?它一直靜靜地立在那裏。小鳥飛過,留下不屑的嘻笑:等待這棵樹的只會是養料耗盡後的死亡吧。老鷹掠過,炯炯目光後是深深的思索,將巢搬上絕壁上的枝頭,我知道老鷹說,只有你纔是強者,只有你和我才能領會巔峯的貧瘠。看着我的眼睛,樹緩緩地對我說:鷹和我是親近的,當彼此深入的瞭解,纔能有深刻的認識啊。於是我明白,正所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只有對事物深入地探究,與之建立親密的關係,用真摯的情感才能對事物有最清楚的認知。

記得流浪異域,足跡遍佈撒哈拉的三毛嗎?爲什麼她選擇瞭如此艱苦的環境,爲什麼要去領略悽楚與絕境的戰慄?是漫天黃沙翻滾的雄渾,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幽遠,還是駝鈴聲聲的悠揚?我的青春沒有撒哈拉,但從她的文字中我領悟到,正是她對沙漠的渴望,是她對沙漠情感的渴望讓她走入撒哈拉,從而擁有不同尋常的認知。看看我的眼睛三毛幽幽地對我說:只有懷着一份深深的感情,只有帶着對它的嚮往,只有縮短與它感情的距離才能真正地領悟沙漠。於是我明白,認知的本質在於求索,求索的動力在於感情。只有感情的親近才能喚起深入的求索,然後才能深刻地認知。

一幅幅畫面在我眼前靜靜閃過,坐在海邊的海明威,撫摸着向日葵的梵?高看着我的眼睛。你們輕輕地說,於是我明白,對事物親密的情感,讓你們對事物有了最完美卻也最孤獨的認知。

哀怨的音樂已悄悄響起,小人魚靜靜來到王子牀邊,深深的一吻,將匕首拋入大海,直到此時,王子纔對小人魚有了最深的感情,於是纔去認知。縱然小人魚化作做一個泡沫或是一片雲彩,但擁有王子親密的感情,全面真實的認知,我想,小人魚會笑的。因爲,因爲我正看着她的眼睛。

湖北大學聯考滿分作文 篇二

提起音樂家的名字,沒有比貝多芬更響亮更莊嚴的了。他是音樂的英雄,——不,是人類的英雄。所謂英雄,並不是個人事業的野心家,它是從人類生活的提高出發,必要時甘心交付出個人的生命。因此,貝多芬沒有一般的傷感的氣息,雖然痛苦始終糾纏着他的生命。他說:“大多數人爲了一點好事便迴腸蕩氣,這可不是藝術家的天性。藝術家是火一樣的,他們不會哭泣——人得憑音樂從他的精神打出火來。”貝多芬的一生充滿痛苦和折磨,他創造了許多撼人心魄的音樂作品。他的成長的道路異常艱苦,他貧困、失戀、耳聾、孤獨,生活的波折沒有使他屈服,反而塑造了他堅強不屈,正直不阿,不向困難讓步、不向命運低頭的性格,他不畏權,不媚勢,心中惟以音樂爲上帝,勤勉敬業,頑強奮鬥,爲世界樂坊留下了一大批寶貴的音樂遺產。他的音樂作品熱情激昂,振奮人心,就向熊熊燃燒的烈火一樣,併發着炙熱的激情。貝多芬沒有一根媚骨,既使在貴族圈中,一發覺到別人在他的彈琴聲中繼續談話的時候,他也毫不猶豫的拍上鋼琴,憤然離席:“我纔不高興對豬彈琴。”貝多芬生於1770年。他具有音樂的血統和天分。14歲時,他愛公立學校唸書,音樂教育則從4歲開始,8歲時已經拉一手好提琴。有人預言它是莫扎特第二。後來他(又)有轉入莫扎特門下。因爲生活的不安,戀愛的失望,聽覺也開始煩攪他,在別人的眼中,貝多芬變成一個怪人。幸虧他的工作力是旺盛的。從無數的筆記中可以看出,他沒有放棄對音樂執着的愛。1826年12月,貝多芬患肺炎,後轉水腫病。三個月的治療無力使他好轉。1827年3月2日,貝多芬就此告辭了人世。他下葬時有兩萬人,有一位老太太說:“這裏埋葬的是音樂的主帥!”

貝多芬的祖父與父親都是宮廷歌手。在大部分時間裏,他的父親都喝得大醉,沒有對家庭和氣過一點,甚至連家人們是否有足夠的吃穿都從未過問。起初,善良的祖父還能使這個家庭免受太多的苦;反過來,他最大的孫子的音樂才能也使老人感到莫大的欣慰。但是當小貝多芬只有四歲時,祖父就去世了。貝多芬的父親常把孩子拽到鍵盤前,讓他在那裏艱苦地練上許多小時,每當彈錯的時候就打他的耳光。鄰居們常常聽見這個小孩子由於疲倦和疼痛而抽泣着睡去。不久,一個沒什麼水平的旅行音樂家法伊弗爾來到這個市鎮,被帶到貝多芬家裏。他和老貝多芬常常在外面一個小酒館裏喝酒到半夜,然後回家把小路德維希拖下牀開始上課,這一課有時要上到天亮纔算完。爲了使他看上去象一個神童,父親謊報了他的年齡,在他八歲時,把他帶出去當做六歲的孩子開音樂會。但是天下哪有後天培養出來的神童,儘管費了很多事,老貝多芬始終沒有能夠把他的兒子造就成另一個年輕的莫扎特。與莫扎特相比,貝多芬的童年太不幸了。莫扎特在童年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練功時間是愉快而安靜的,有着一個慈愛的父親和一個被鍾愛的姐姐;而貝多芬則不然,雖然他的演奏贏得了家鄉人的尊敬,但世界性的旅行演出卻遠未象莫扎特那樣引起世人的驚歎。

短小臃腫,外表結實;臉寬大,褐色而悲壯,頭髮異乎尋常的濃密,到處逆立,賽似“梅杜薩頭上的亂蛇”;眼中燃燒着一股奇異的威力,使人爲之震懾,興奮或憤怒的時大張,奇妙的反應出它們的真正思想,目光往往是憂鬱的;鼻子寬大,又短又方,竟是獅子的相貌;嘴巴細膩,下脣常傾向;他的微笑是憂鬱的,不愉快的,粗野的,爲時很短;臉色變化無常,莎士比亞式的面目,常讓人驚訝……羅蘭基本上是透過人物外在的面部特徵和表情來展示貝多芬的性格和內心。從寬廣的額角,狂野的頭髮,有穿透力的目光,到又短又方的鼻子,結實的牙牀,羅蘭細緻地雕刻着貝多芬特異的相貌。這些描寫與其說是追求着一種外部的真實,不如說是在着力再現內在的真實,再現貝多芬非凡的個性自我。在作了靜態而不失深刻的描寫後,羅蘭接着去表現貝多芬動態的面部神情,那不慣於歡笑的笑容,憂鬱的神色,突然間的變化,並把他與莎士比亞筆下的李爾王相比,說明他的內心是極其的狂亂激動。通過這樣的肖像描寫,一個強悍有力、躁動不寧、令人震驚的藝術家形象躍然紙上。作者運用白描的手法,細緻真實地展示了貝多芬桀驁不馴的雄獅般的性格和與生活、命運抗爭的悲壯精神。

“這時代史丹霍塞替他畫的肖像,把他當時的面目表現得相當的準確。這一幅像之於貝多芬以後的肖像,無異葛冷的拿破崙肖像之於別的拿破崙像,那張嚴峻的臉活現出波拿帕脫充滿着野心的火焰。貝多芬在畫上顯得很年青,似乎不到他的年紀,瘦削的,筆直的,高領使他頭頸僵直,一副睥睨一切和緊張的目光。他知道他的意志所在;他相信自己的力量。”這是貝多芬年輕時的一幅肖像,此時的貝多芬尚未經受苦難的折磨,因此“僵直的頭頸”、“睥睨一切”的目光,都生動刻畫出貝多芬的高傲,表現了他的自信。

“在曼勒替他畫的肖像上,我們也可看到一種浪漫諦克的風雅,微微有些不自然的神情。貝多芬要博人歡心,並且知道已經博的人家歡心。猛獅在戀愛中:它的力抓藏起來了。但在他的眼睛深處,甚至在《第四交響樂》的幻夢與溫柔的情調之下,我們仍能感到那股可怕的任性的脾氣,突發的憤怒。”這一描寫表明,愛情的滋養似乎使貝多芬改變了曠野的氣質,在他的眼睛中有了一種深邃的和平,但是力量、任性的藝術家氣質並未隱退。

“他獅子般的臉上,牙牀緊咬着,刻畫着憤怒與苦惱的皺痕,但表現得最明顯的性格是他的意志,早年拿破崙的意志:‘可惜我在戰爭裏不像在音樂中那麼內行!否則我將戰敗他!’”這是一個特定時期的肖像,他受着獨立戰爭的鼓動,對於民族的獨立,他有着堅定的意志,獅子般的臉,緊咬着的牙牀,都能體現出來。

湖北大學聯考滿分作文 篇三

仁弟妹啓。書函而隱於世,復現幸乃得閱者,歲逝十八已。夫光陰莫可逆,時縱弗還留。始生而有識,至今對卷猶憶,社會驟然易貌,形勢風雲莫測。君子不役於物,惟實以乘其變也。

初,吾誕於農家,父母俱耕事,春稼其禾,夏穡而苗,以待秋實。兄姊或爲耘收,亦更豢事於豬牛。及能力,逮擴招新潮,民風倏變,廢農務工,庶免其勞。田園蕪而畜沒,小樓盛而道幽。方此時也,街機已爲陳跡,網吧春興街道。諸友及爲同班者,彼雲傳奇魔獸,此論真三多塔。談笑含蘊、宇春之漸衰,圈粉雯婕、維維之當盛。唏噓磁碟湮沒於既倒,驚歎袖珍流行於猝發。

是以勢有盛衰之替,則子好之而弗能巧之,抑或玩之而不可致其精者,唯小遣以遺其時於控者也。夫農,往世之不避也,而父母見棄,勢也。苟憧憬于田園居之不爭,寄情於桃花源之虛幻,事之而廢其學,斯障而弗知四體之勞效微,父母之所以棄,而學之無量也。又溺於遊而罔於課者,倘技宰於佼佼則已;不然,不過於炮灰而湮於勢沒矣。及悔,時去而學已怠矣。且夫風潮歲更替,識豐乃知所欲。初所嗜之動漫,今則嗤之無聊。方所好者經史諸作,往歲惡而遠之者,何也?奔逐於耳目形式之盛也,疏於經典名著之所以爲勝也。故可爲控者,學也。

方初入小一,持諾基以爲戲,不過方塊之娛。及級七,掌三星而智能開化,應用之樂不暇。時逢網絡形盛,忽然自媒突起。及今小米華爲一統,過者已爲陳跡。日聽於曉鬆之說,夜思於羅胖之言。概樑、吳之談,扼郎、王之論。辨崔、方之所爭,析林、張之所立。猶如醍醐自新,而腦洞遂開於多維。求焉知焉,故知往歲之淫者寡,如片葉障目於眼前之所歡,而弗鑑於江河川藏之宏偉哉!仰俯一世而知莫達,憾一生死之輪迴,可謂虧矣!

故星際、暗黑已矣,王者、英雄勢頹,初音未來興觀,虛擬真視可待。無有蓋哥、伍聲之稟賦,嗜而不諳至於巔,不若棄其淫而割其癮。否,不過炮灰於光陰,而弗度開新之愉也。何必父母以憂,勿蹈七哥故事。實而致其學,開然後知吾之所欲也。則本山之作,德雲之盛,其故有能者契合之。pa醬不相其聲,于謙不小其品。是故自豐以智其目,明取捨以達耳。

吾始好數,怠語及文。已而逐於英,然後知有古文。興曰:志在焉。後得《史記》名著以廣其識,嘆曰:已也夫!夫今以得到之引帶,其意可有盡乎!

汝啓書時,已歲進二九,不有人力以事耕挑,禽畜唯致園展以觀。暴雪或已淹沒,蘋果不知聞否?其必有新娛以彰形式之盛者不暇,可不自明於取捨乎?還退十八載,則吾誕辰。瞌捱於綠皮而不嘗於高鐵之速,呵意於現金而不知網付之便。故勢既沒則沒之,及興而知其不可以合則去之。唯學以自實,其必有一興可爲自恰以待之也。吾爲此書時,全息未惠及民,古文蚤沒久矣。則汝視此,其勢如何哉?

湖北大學聯考滿分作文 篇四

古有唐太宗“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爲鏡,可以知興替。”可見,鏡雖方寸之物,卻功效無比。然而,現今還有多少人會高懸—面明鏡於心頭,讓靈光穿過靈魂的陰暗之處,打造光亮的人生?但我始終相信,嚮往光明之人,總會以理智分辨明暗,青睞光亮照亮人生之路,摘取明鏡照亮奮鬥征程。

佛語中有“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之語,它告誡了人們修身的重要性。在物慾橫流的社會中行走的人,難免沾上名利之心,並任其發展。最終,原本高懸心頭的明鏡被銅臭和酒色之氣所吞噬,心靈愈來愈麻木,忘記了曾經的誓言,忘記了曾經緊繫心頭的信念。於是墮落、腐化,拋棄“明鏡”,給心靈安上一面昏鏡。現實會給這樣的人最真切的懲罰。

其實,每個人出生時上代就已經爲其“買”了一面純潔、樸實的“明鏡”,高懸於心頭,日夜提醒大家,然而,當成長爲大人時踏入社會熔爐,發現“高懸的明鏡”已經疲憊不堪,於是在某一個不爲人知的深夜,將鏡子偷偷地更換。他們聽不見上帝沉重的嘆息,他們看不見人間天堂的美妙,他們忘記了小時候虔誠地在思想品德課上聽老師給自己講解的品德、情操。

有人說,魯迅先生以筆作匕首,然而我覺得他更似一面鏡子,一面可以看得清任何瑕疵的明鏡。先生解讀國民的劣根性,時而痛斥,時而怒罵,酣暢淋漓。先生的文字似一面面明鏡,不僅將一切營蠅苟狗者的嘴臉照得清清楚楚,而且還照出了我們這個有着幾千年文明古國的反思。先生對自己也是嚴厲的,時時反省,時而懺悔,於是先生和先生的文字都始終被人仰望,因爲他和它都是我們民族急需購買的明鏡。

一個沒有自知之明的民族是可悲的,因爲它永遠也弄不懂淺薄與深刻的真正涵義;一個沒有自知之明的國家是危險的,總以爲自己是宇宙的中心,等到推開窗戶向遠方眺望的時候,卻已經兵臨城下。唯有記取明鏡,拋棄昏鏡,才能永遠閒看花開花落,雲捲雲舒。

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青睞“昏鏡”,自以爲從此可以走向光亮,殊不知黑暗已經悄然來臨。而真正的智者,無論身處怎樣的環境,遭受怎樣的際遇,總能購取理想奮鬥的“明鏡”,終會走出一條光亮的人生之路。

所以,朋友,我勸你且記住了——青睞光亮,讓我們唯取“明鏡”!

湖北大學聯考滿分作文 篇五

西塞羅曾言:“我對理想的追求,是以善爲歷程,美爲最終目標的。”而音樂,正是善與美的完美結合。和諧的旋律、變化的節奏,音樂陶冶性情、滋養靈魂;飽滿的情感、蘊藏的思想,音樂亦能催生勇氣、振奮精神。以音樂之美怡情,進而以音樂之善育人,方能收穫盡善盡美之效。

“八音合奏,終和且平。”音樂之美,在於其優美的旋律與律動的節奏。“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一曲琵琶,或急或緩,或高亢或低吟,攝人心魄;“崑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二十三絃之器,卻能遍擬萬物之音、縱攬天地之聲,扣人心絃;“羌管弄晴,菱歌泛夜”,這是江南的婉約軟語,如千迴百轉之淙淙流水,輕吟於心田;“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這是塞北的鏗鏘曲調,如鋪天蓋地之滾滾黃沙,響徹於心間。從古時的“宮商角徵羽”,到西方的“哆來咪發唆”,人們對於音律、和絃、節奏等等的要求與體驗是具有普適意義的。音樂本身就是一門美的藝術,那些渾然天成的規律是自然賜予世間的禮物,更是人類自身智慧的結晶。

“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啓示。”音樂之美,也在於其朗朗上口的歌詞與其背後深刻的思想。除了單純作爲一種傳遞聽覺愉悅的工具,音樂亦是創作者們表達自我、尋找共鳴的手段,以特定技巧修飾其表達、強化其主題,才能更易於記誦與傳播。是“詩三百”中的重章疊句,以和諧的音韻流傳下先民們“在河之洲”的淺唱低吟;是《義勇軍進行曲中》“起來!起來!起來!”的反覆強化,以簡潔而有力的呼喊宣告出中華兒女保家衛國的決心;“炮彈要在天空飛多少次,才能被永遠禁止”,鮑勃·迪倫在其民謠音樂中發出如詩般的追問……音樂,何嘗不是訴說與表達,何嘗不似詩詞與文章?

“止怒莫若詩,去憂莫若樂”,音樂之美,更在於其真切動人的情感與飽滿充沛的精神。在命運的考驗面前,盲藝人阿炳以《二泉映月》盡傾悲慟之情,亦讓後人爲其潸然淚下,失聰的音樂家貝多芬以《命運交響曲》盡顯不屈意志,亦爲後世留下無盡的精神寶庫;在歷史的風雲之中,莊重典雅的禮樂之音在“雅樂治國”的西周盛世中誕生,高亢震撼的《馬賽曲》從轟轟烈烈的法國大革命中走來;在時代的召喚之下,《我和我的祖國》歌頌祖國大好河山,凝聚一代代中華兒女的價值認同,《飛天》引人夢迴絲路,奏響新時代合作共贏的和平樂章……音樂本是個人的藝術結晶,而其背後的情感與精神能喚起世人共鳴、響應時代需求、折射社會變遷,因而具有了更高遠的現實意義與傳世價值。

“推開美的晨門,我走進善的領域。”一如孔子在陳絕糧之時仍絃歌不絕,你我亦能讓音樂成爲寂寞時、困厄時、迷惘時靈魂的伊甸園、心靈的桃花源、精神的助推器。願你我在優美的樂聲中深耕心靈的牧場,在激昂的曲調裏拔節精神的高度,由美及善,方爲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