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公文 > 福利民政公文

省人民政府報告多篇

省人民政府報告多篇

【第1篇】2022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2022年河北省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各位代表:

從今年開始,我們已進入第十三個五年規劃時期。根據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和省委八屆十二次全會精神,省政府編制了《河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現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各位代表連同《綱要(草案)》一併審議,並請省政協委員和列席會議的同志提出意見。

一、“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回顧

“十二五”時期是我省積極應對嚴峻複雜形勢、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五年,是產業結構深度調整、發展方式加快轉變的五年,是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生活不斷改善的五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國共產黨河北省委堅強領導下,全省上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對河北的重要指示,圍繞“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頑強拼搏、砥礪奮進,勝利完成“十二五”規劃主要目標任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邁出堅實步伐。

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我們保持定力、對衝壓力,積極有爲落實中央重大決策部署,把握平衡點,狠抓增長點,着力提高經濟發展質量效益,綜合實力再上新臺階。初步覈算,全省生產總值由2022年的2萬億元增加到2022年的3萬億元、年均增長8.5%,人均生產總值由2.9萬元增加到4萬元、年均增長7.6%,全部財政收入由2409億元增加到4047.7億元、年均增長10.9%,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由1332億元增加到2648.5億元、年均增長14.7%,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由2820億元增加到5675.3億元、年均增長1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1.1萬億元、年均增長9.7%,固定資產投資2.88萬億元、年均增長19.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9萬億元、年均增長13.6%。經濟發展調速不減勢、量增質更優的局面正在形成。

結構調整取得重大進展。我們牽“牛鼻子”、打攻堅戰,加大化解過剩產能和結構調整力度,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步伐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規模壯大。大力實施“6643”工程,化解過剩產能實現重大突破,累計壓減鍊鐵產能3391萬噸、鍊鋼4106萬噸、水泥6231萬噸、煤炭2700萬噸、平板玻璃3717萬重量箱。鋼鐵、水泥等六大高耗能行業增加值佔規模以上工業比重較2022年下降10個百分點,全省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23%以上。三次產業結構由2022年的12.6∶52.5∶34.9調整優化爲12.0∶48.1∶39.9。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於工業,高新技術產業增幅高於傳統產業,裝備製造業增幅高於鋼鐵行業。三年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00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達到2.5萬家。旅遊業總收入年均增長30%以上。現代農業發展加快,2022年糧食總產達到672.8億斤、比2022年增加77.6億斤,畜牧、蔬菜、果品三大優勢產業佔農業總產值比重達到70%,農業產業化經營率提高6.9個百分點。農業發展的好形勢,既有力地促進了農民增收,又爲全省穩增長調結構提供了重要保障。

協同發展實現良好開局。我們搶抓機遇、奮發作爲,大力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辦成了一批多年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要事,河北正成爲國內外關注、投資者青睞的熱土。加快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協同發展規劃體系初步形成。交通、生態環保、產業三個重點領域率先突破,打通京昆高速、111國道等10條連接京津的“斷頭路”、“瓶頸路”,津保城際鐵路建成通車,北京新機場、京張高鐵開工建設,京津冀城際鐵路投資公司組建運營,交通“一卡通”啓動實施,356條公交線路與京津實現互聯互通。區域生態環境信息共享、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取得成效。曹妃甸協同發展示範區、北京新機場臨空經濟區等共建園區紮實推進,北京現代第四工廠等一批重大項目落戶河北。積極打造協同創新共同體,北京中關村科技園與我省多地共建的一批創新平臺加快建設。教育、醫療、旅遊、養老等公共服務領域合作不斷深化,全省250多家二級以上醫療機構與京津開展合作,京津冀手機漫遊費全面取消,海關實現通關一體化。認真落實與北京、天津簽署的合作協議,北京攜手張家口成功獲得2022年冬奧會舉辦權。協同發展爲河北帶來的全方位、歷史性變化正日益顯現。

改革開放加速破冰前行。我們革故鼎新、啃硬骨頭,着力破除體制機制障礙,不斷增創發展新優勢。政府職能加快轉變,堅持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推進依法行政,建立學法制度,法治政府建設邁出重要步伐。全部取消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省級審批事項由2022年的1495項精簡到485項,“四個清單”“三級平臺”制度全面建立,省市縣鄉政府機構改革基本完成,定州、辛集市納入省直管,衡水市、威縣省級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啓動,政府機關標準化建設有序推進。商事制度改革實現突破,實施“三證合一”“一照一碼”,政策支持體系不斷完善,大衆創業百花齊放、萬流奔涌,全省市場主體達到327.7萬戶、比2022年增加153.7萬戶,萬人擁有市場主體由改革前的310戶增加到443戶。財稅金融改革不斷深化,績效預算管理改革全面推開,“營改增”深入實施,河北銀行、石家莊股權交易所投入運營,燕趙財險獲批開業,新增掛牌上市企業440家、直接融資4435.6億元,財稅金融改革政策有力支持了經濟社會發展。國有企業改革紮實推進,戰略性重組和改制上市加快,省屬國有企業公司化率達到90%以上。農村改革取得積極進展,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全面展開,集體林權主體改革基本完成。科技體制改革力度加大,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成果處置收益分配和資源共享等機制不斷完善。供銷社綜合改革等40多項國家級試點任務成效明顯。全省機關事業單位工資改革全面落實,省級機關公車制度改革順利完成。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領域改革邁出新步伐。對外開放的廣度深度不斷拓展,主動融入“一帶一路”戰略,深化與歐美日韓、東南亞、港澳臺的務實合作,外貿出口總值達到1577.7億美元、年均增長7.8%,實際利用外資320億美元、年均增長10%。百家央企、百家院所校、百家民企進河北活動成果豐碩,引進戰略合作項目1035個。企業“走出去”和國際產能合作跨越發展,累計完成對外直接投資70.5億美元,是“十一五”的4.7倍,河鋼塞爾維亞220萬噸鋼鐵、冀東120萬噸水泥等一批境外優勢產能合作項目順利實施。省級以上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達到242家,成爲我省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重要平臺。

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我們壯士斷腕、重拳出擊,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推進生態環境治理,努力讓人民羣衆享有更多藍天白雲、綠水青山。堅決向大氣污染宣戰,各級財政投入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資金240億元,大力實施壓能、減煤、控車、降塵、治企、增綠等重點工程,深入推進鋼鐵、水泥、電力、玻璃四大行業污染治理,開展燃煤發電機組超低排放升級改造,淘汰黃標車和老舊車147萬輛,拆除燃煤鍋爐2.1萬臺,取締實心粘土磚瓦窯2800多座,關停整治露天礦山505個,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減排目標,2022年pm2.5平均濃度比2022年下降28.7%,爲京津冀區域空氣質量改善、營造“apec藍”和“閱兵藍”作出了重要貢獻。加強山水林田湖生態修復,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1萬平方公里,加大14條重污染河流綜合整治力度,北戴河及相鄰地區近岸海域環境綜合治理三年任務基本完成,地下水超採治理國家試點擴至5市63個縣,通過“節、引、蓄、調、管”綜合治理,形成農業地下水壓採能力15.2億立方米。紮實推進綠色河北攻堅工程,累計植樹造林230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1%。嚴格落實新《環境保護法》,組織開展我省歷史上規模最大、查處最嚴的“利劍斬污”專項執法行動,依法嚴厲打擊環境違法犯罪,查處環境污染刑事案件2111起、抓獲犯罪嫌疑人3340人,有效震懾了環境違法行爲。

基礎設施水平全面躍升。我們着眼長遠、強基固本,着力突破基礎設施瓶頸制約,發展的支撐保障能力不斷增強。現代綜合立體交通網絡初步形成,全省鐵路營運里程、高速公路通車裏程和港口通過能力均躍居全國第二位。鐵路總里程達到7166公里、比2022年增加1905公里,京廣客專、張唐等鐵路建成投運,8個設區市實現通高鐵。太行山高速公路開工建設,京港澳高速改擴建、京昆石太北線、張承高速等竣工通車,高速公路總里程達到6333公里、比2022年增加2026公里。港口、民航吞吐量大幅增長,黃驊港綜合港區二期工程20萬噸級航道、邯黃鐵路建成投用,全省港口吞吐能力突破10億噸、比2022年翻一番。張家口、秦皇島機場通航運營,石家莊機場改擴建和邯鄲機場二期擴建工程竣工,2022年機場旅客吞吐量比2022年翻一番。能源支撐能力穩步提升,風電、光電等清潔能源快速發展,豐寧抽水蓄能電站開工建設,電力裝機容量達到5778萬千瓦、比2022年增加1563萬千瓦。全省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1%,固定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用戶達到1229萬戶和4487萬戶,比“十一五”末分別增長84.3%和82.1%。重大水利設施不斷完善,南水北調中線幹線工程建成通水,引黃入冀補澱工程、雙峯寺水庫開工建設,593座病險水庫完成加固改造,功能配套、多源互補、豐枯調劑的現代水網體系加快構建。

統籌城鄉發展步伐加快。我們以城帶鄉、協調並進,大力推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不斷完善。新型城鎮化進程加快,順利完成唐山、石家莊、保定、秦皇島四市行政區劃調整,減少2個縣級單位,城市發展空間實現了跨越式拓展。五年累計投入城建資金8088億元,開工建設石家莊地鐵工程,新建改造一批道路交通、供熱供氣、垃圾污水處理及文化館、圖書館、體育館等市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和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縣域特色產業加快發展,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壯大。以提質擴容爲重點,加強縣城建設,完善配套設施,狠抓園林綠化,縣城容貌和服務功能加快提升。建設美麗鄉村近1萬個,農村人居環境不斷改善。全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突破50%,城市帶動農村、城鄉一體發展格局初步形成。

人民生活水平較快提高。我們牢記宗旨、以民爲本,始終把羣衆冷暖放在心上,公共資源向基層延伸、向農村覆蓋、向弱勢羣體傾斜,努力讓人民羣衆過上幸福美好的日子。五年來全省財政民生投入達到1.77萬億元,比“十一五”提高147.4%。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2.6萬元和1.1萬元,比2022年增長63.6%和83.8%,城鎮累計新增就業361.2萬人。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城鎮、農村低保標準分別比2022年提高65%和96%,新農合和城鎮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分別增長1.7倍和2.2倍,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實現全覆蓋,城鎮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連續11年上調,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啓動實施,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全面建立,農村互助幸福院、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覆蓋率分別達到65%和75%。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129.6萬套,城鎮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實現了應保盡保。脫貧攻堅成效明顯,500萬農村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解決了2660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各級各類教育長足發展,促進教育公平取得新進展,全民受教育程度穩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推出了一批羣衆喜聞樂見的精品力作,文化產業發展勢頭良好。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成效明顯,覆蓋城鄉的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體系基本建立。全民健身運動廣泛開展,石家莊永昌、華夏幸福兩支足球隊躋身中超。法治河北、平安河北建設紮實推進,社會治理格局不斷完善,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力度加大,安全生產形勢總體平穩,社會大局和諧穩定。國防動員和雙擁共建深入開展,軍政軍民團結更加鞏固。民族宗教、新聞出版廣電、外事僑務、人民防空、史志檔案、氣象地震、防災減災、地理信息、援藏援疆、婦女兒童、老齡、殘疾人等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績。

剛剛過去的2022年,我們堅持解放思想、搶抓機遇、奮發作爲、協同發展,紮實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和解放思想大討論,樹正氣、講團結、聚合力、促轉型,轉變思想觀念、創新發展舉措、狠抓工作落實,以良好的精神狀態統籌做好改革發展穩定各項工作,持續優化產業結構,強力治理大氣污染,精準推進協同發展,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堅持不懈改善民生,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呈現穩中有進、穩中有新、穩中有好的態勢。儘管壓產能治污染影響生產總值增速約0.9個百分點,全省經濟運行仍保持在合理區間,預計比上年增長6.8%,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8.3%,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以上,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4.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9%,實際利用外資增長5%,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增長8.5%,住戶存款餘額達2.9萬億元,城鎮新增就業73.5萬人、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1%以內。2022年主要目標任務的完成,標誌着“十二五”規劃圓滿收官。我們自覺接受人大、政協監督,及時對人大代表建議、政協提案進行分解,明確責任部門和完成時限,辦結率均達到100%。

各位代表!當前,河北正處在爬坡過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一些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尚未根本解決,一些新的困難和挑戰又在不斷出現。一是發展的質量效益不高,新舊動能轉換不快,產能過剩等結構性矛盾突出,科技創新能力不強,全社會研發投入不足,財政收支矛盾加劇,部分市縣地方債務存在風險,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轉型升級尤爲迫切。二是資源環境約束日益凸顯,大氣、水污染問題突出,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還需付出極大努力。三是改革開放相對滯後,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尚未充分發揮,對外開放水平總體不高,城市經濟、沿海經濟、縣域經濟仍是明顯短板,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亟待破解。四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務艱鉅,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不高,310萬農村人口尚未脫貧,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充分,就業社保、教育醫療等還有待進一步提升。五是政府職能還存在越位、錯位、缺位問題,法治政府建設仍需加強,一些地方和部門服務意識不強、行政效能不高、工作落實不到位,部分工作人員素質能力與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要求不相適應,消極腐敗現象依然存在。對這些問題,我們一定用新的發展理念、改革創新的辦法、務實管用的舉措有效加以解決。

各位代表!回顧五年來的改革發展歷程,在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的新常態下,我們經受住了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衝擊,努力克服國內經濟“三期疊加”的影響,有效應對壓產能、治污染等多重挑戰,遇到的困難前所未有,取得的成就來之不易,積累的經驗彌足珍貴。我們深切體會到,推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必須堅決落實中央大政方針,不折不扣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對河北的重要指示,確保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決策部署落地生根;必須轉變發展理念,認識、適應、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強化質量效益意識,堅定不移走綠色發展之路;必須抓住用好機遇,牢牢把握髮展大勢,切實把京津冀協同發展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各環節,在對接京津、服務京津中加快補齊河北發展短板,真正使機遇優勢轉化爲發展優勢;必須堅持創新引領,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創新引領結構調整,以創新促進轉型升級,以創新搶佔發展制高點,努力實現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必須激發內生動力,堅持問題導向,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堅決破除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以改革破解難題,靠開放增創優勢,不斷爲發展注入新的生機活力;必須增進人民福祉,優先增加民生投入,提高公共服務能力,着力解決人民羣衆最關心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省人民;必須改進工作作風,始終牢記“兩個務必”,鞏固拓展黨的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成果,認真踐行“三嚴三實”,堅定不移反腐敗,馳而不息糾“四風”,持之以恆抓落實,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爲改革發展穩定提供堅強保障。

各位代表!“十二五”時期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就,是黨中央、國務院總攬全局、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全省廣大幹部羣衆團結奮鬥、共同努力的結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人民團體,向駐冀人民解放軍、武警官兵和政法幹警,向中直機關駐冀各單位,向關心河北發展的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同胞、臺灣同胞、海外僑胞、國內外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二、“十三五”時期的主要目標和任務

河北在全國發展大局中作用十分重要。“十三五”是我省發展歷史上重大機遇最爲集中的時期,是各種優勢潛力最能有效釋放的時期,是破解難題補齊短板最爲緊要的時期,是推進結構調整又好又快發展最爲寶貴的時期。機遇承載使命,挑戰考驗擔當。

習近平總書記對河北發展極爲關心、寄予厚望,爲我們推進各項事業指明瞭前進方向,注入了強大動力。全省人民對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堅定了我們加快發展的信心,增強了戰勝困難的勇氣。面對複雜多變的嚴峻形勢,面對不進則退的競爭挑戰,我們能否承擔好國家賦予河北的重大歷史任務,能否在新一輪競爭中實現跨越趕超,內因至爲關鍵,理念尤其重要。只有銳意開拓進取、激發內生動力,才能戰勝挑戰、克難前行;只有不斷解放思想、更新發展理念,才能開闢發展新路徑、提升發展新境界。壓力前所未有,責任無比重大。我們必須時不我待、爭分奪秒,殫思極慮、激情工作,以無愧於時代的使命感、無悔於機遇的緊迫感、無畏於挑戰的責任感,奮力開創經濟強省、美麗河北建設的新局面。

“十三五”時期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是: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爲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按照“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加快形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按照省委八屆十二次全會的部署,高舉發展、團結、奮鬥的旗幟,堅守發展、生態和民生三條底線,把握協同發展、轉型升級、又好又快的工作主基調,堅持穩中求進,堅持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堅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爲中心,着力在結構性改革上取得突破,重點推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建設經濟強省、美麗河北,爲譜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河北篇章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統籌考慮貫徹五大發展理念和我省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十三五”時期主要目標設定爲28項,其中約束性指標14.5項、預期性指標13.5項。總體目標就是“三個高於、兩個翻番、一個全面建成”,即: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速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生產總值突破4萬億元、年均增長7%左右;發展邁入中高端、質量效益提升幅度高於周邊地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達到4000億元、年均增長8%以上;環境治理大見效、空氣質量改善程度明顯高於以往,pm2.5濃度較2022年下降40%,污染嚴重的城市力爭退出全國空氣質量後10位;生產總值比2022年翻一番以上,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22年翻一番以上;到2022年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經過五年的努力,一個經濟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生態更加優美、人民更加幸福的河北必將呈現在燕趙大地!

實現我省“十三五”發展目標,必須認識適應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十個更加註重”爲基本遵循,統一思想、深化認識,克服困難、闖過關口,銳意改革、大膽創新。瞄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牢牢抓住發展第一要務不放鬆;大力推進結構性改革,着力解決制約發展的深層次問題;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新動能成長和傳統動能提升。特別是把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爲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未來五年,重點抓好以下六大任務:

(一)堅定不移推進創新發展,在轉換經濟發展動能上取得新進展。

創新是實現我省又好又快發展的第一動力。必須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更加註重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要以創新塑造發展優勢。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大全社會研發投入,儘快補上研發投入佔gdp比重偏低的短板。圍繞我省傳統產業改造和新興產業發展,實施一批重大科技項目,突破一批共性關鍵技術。完善科技創新研發服務平臺,加快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和技術交易市場建設,爭取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佈局我省。實施知識產權“三優”培育工程,健全知識產權評估體系。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培育壯大高新技術企業,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裂變式增長。加強政策激勵、金融支持和人才保障,健全以增加科技人員收入爲核心的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機制,建立從實驗研究、中試到生產的全過程科技創新融資模式,引進培養一批領軍人才、企業家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創新團隊。把大衆創業、萬衆創新融入各領域各環節,營造統一透明、規範有序的創新創業環境,完善服務和政策支持體系,鼓勵發展衆創、衆包、衆扶、衆籌新模式,使燕趙大地創新創業競相迸發、充滿活力。要以創新擴大有效需求。高度重視消費在穩增長轉方式中的重要作用,通過深化改革破除阻礙消費的體制機制障礙,實施重大消費工程,完善消費政策,優化消費環境,擴大新產品和服務供給,以供給創新釋放消費潛力,以消費結構升級帶動產業轉型升級。着力優化投資結構,增加有效投資,提高投資效率,創新融資方式,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項目、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優進優出戰略,培育以技術、標準、品牌、質量、服務爲核心的對外經濟新優勢。要以創新拓展發展領域。構建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完善交通、水利、電力等基礎設施網絡,充分發揮海陸空樞紐輻射帶動作用。推動軍民深度融合發展,促進軍民創新要素雙向流動。進一步開闢區域發展、產業發展、網絡經濟、海洋經濟新空間,加速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二)堅定不移推進轉型發展,在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上邁出新步伐。

轉型是實現我省又好又快發展的關鍵所在。必須着眼建設全國產業轉型升級試驗區,全面實施《中國製造2025》和“互聯網+”行動計劃,堅持供給側和需求側兩端發力,更加註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產業向中高端邁進。提升傳統產業發展水平。加快淘汰落後技術工藝、生產設備,堅決化解過剩產能,到“十三五”末,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產能分別控制在2億噸、2億噸、2億重量箱左右。實施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工程,推進新一輪技術改造和“兩化”深度融合,推動鋼鐵產業高端化、裝備製造產業智能化、化工產業精細化、建材產業綠色化,加快河北製造向河北創造轉變。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實施大數據戰略,重點發展先進裝備製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新能源和新材料、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培育一批新興產業集羣,打造行業發展局部強勢。到2022年,戰略性新興產業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20%以上。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拓展新領域,催生新業態,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和高品質轉變,推動製造業由生產型向生產服務型轉變。加快商貿流通業提檔升級,促進流通信息化、標準化、集約化,力爭“十三五”末基本建成服務京津、輻射全國的現代商貿物流重要基地。改革旅遊業領導體制,建立大旅遊產業發展格局,把文化旅遊產業打造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支柱產業。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爲重中之重,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發展高效、優質、生態、品牌、安全農業。加強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實施山區綜合開發工程。積極拓展農業功能,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推廣農業標準化生產,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農業科技創新推廣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三)堅定不移推進協調發展,在形成區域發展特色上開創新局面。

協調是實現我省又好又快發展的內在要求。必須在協調推進中增創發展優勢,在加強薄弱領域中增強發展後勁。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精準確定功能分區,精準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精準打造發展平臺和載體,着力建設好“三區一基地”。加強產業園區等重點承接平臺建設,高起點、高標準規劃建設集中承載地和一批特色微中心。推動交通一體化、生態環境保護、產業升級轉移三個領域率先突破,強化創新驅動、體制改革、試點示範三個關鍵支撐,初步形成協同發展互利共贏新格局。堅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綠色辦奧、共享辦奧、開放辦奧、廉潔辦奧”的重要指示,全力以赴做好2022年冬奧會籌辦工作,促進冬奧工作與協同發展深度融合,高水平、高質量完成好河北承擔的任務,爲舉辦一屆精彩、非凡、卓越的奧運盛會貢獻力量。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更加註重人口經濟和資源環境空間均衡,按照主體功能區定位,支持保定和廊坊打造環京津核心功能區,支持唐山、滄州、秦皇島建設沿海率先發展區,支持石家莊、邯鄲、邢臺、衡水壯大冀中南功能拓展區,支持張家口、承德做優冀西北生態涵養區,支持定州、辛集打造京津冀城市羣特色功能節點城市,支持環首都縣(市)建設特色衛星城,努力形成要素有序自由流動、主體功能約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務均等、資源環境可承載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做強城市經濟,提升承載能力和聚集能力;發展沿海經濟,構築沿海經濟隆起帶;推動縣域經濟增比進位突破,爭取更多的縣進入全國百強縣行列。加快省內三大港口優化佈局、調整結構、完善功能,提升輻射帶動作用。推進城鄉一體發展。圍繞打造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羣、建設全國新型城鎮化與城鄉統籌示範區,更加註重以人爲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尊重城市發展規律,統籌空間、規模、產業三大結構,提高城市工作全局性;統籌規劃、建設、管理三大環節,提高城市工作系統性;統籌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動力,提高城市發展持續性;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大布局,提高城市發展宜居性;統籌政府、社會、市民三大主體,提高各方推動城市發展的積極性。轉變城市發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體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加強地下和地上基礎設施建設,優化發展城市交通,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着力解決“城市病”,建設和諧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現代化城市。把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作爲首要任務,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和居住證制度雙落地,到2022年全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5%。堅持產城教融合,加快縣城建設擴容提質,推動縣域發展“多規合一”,培育一批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鎮。按照環境美、產業美、精神美、生態美的要求,建設富有河北特色的美麗鄉村。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逐步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資源配置合理化、產業發展融合化。推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發揚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文化產業體系、文化市場體系,深入開展羣衆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提高公民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素質,努力形成向上向善、誠信互助的社會新風尚。

(四)堅定不移推進綠色發展,在促進生態文明建設上達到新水平。

綠色是實現我省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保障。必須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基本理念,更加註重促進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着力打造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實施污染防控重點工程,全面開展多污染物綜合防治,深入推進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加強聯防聯控和流域共治,確保劣五類水質河流基本恢復使用功能,消除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強化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與修復,推進全域生態系統修復建設,抓好重大生態工程,加快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大規模開展國土綠化行動,“十三五”末森林覆蓋率提高到35%。開展藍色海灣行動,加強近岸海域環境保護。全面節約和高效循環利用資源,堅持最嚴格耕地保護和集約節約用地制度,實行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打造低碳排放示範區,推進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建立資源環境生態紅線制度,科學設定並嚴格遵守資源消耗上限、環境質量底線和生態保護紅線,完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和環境信息公開制度,強化環保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聯動,建立健全自然資源資產審計和環保督察制度,實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堅持綠色富省、綠色惠民,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既是中央的要求,也是全省人民的期盼。我們一定堅定信心、奮力攻堅,努力讓河北青山常在、綠水長流、藍天永駐。

(五)堅定不移推進開放發展,在增強發展動力活力上實現新突破。

改革開放是實現我省又好又快發展的必由之路。必須更加註重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加註重推進高水平雙向開放。加快釋放深化改革新紅利。支持各地大膽改革,先行先試。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大力簡政放權,強化事中事後監管,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政府效能。推進國有企業分類改革和監管,加快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支持央企、外企和民企參與國有企業改革和資產重組,以管資本爲主改革國有資產監管,提高國有經濟活力、競爭力和影響力。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到2022年民營經濟增加值佔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75%左右。推進財稅金融體制改革,按照事權與支出責任相適應的原則,完善轉移支付制度,建立健全有利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現代財政制度。創新地方金融機構管理體制機制,發展金融服務新產品新模式,增多做優金融主體,激活做大金融市場。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統籌推進社會領域、資源價格等各項改革。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更加主動融入“一帶一路”、環渤海地區合作發展大格局,不斷拓展對外開放空間。推動自貿區政策惠及我省,推進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海關特殊監管區改革發展,打造開放合作新平臺。促進對外貿易優化升級,創新跨境電商等外貿方式,提高利用外資規模質量。加快我省優勢產能和裝備製造“走出去”,打造國際產能合作新樣板,形成參與國際分工合作的河北方陣。

(六)堅定不移推進共享發展,在改善民生促進公平上得到新提升。

共享是實現我省又好又快發展的根本目的。必須更加註重機會公平,更加註重對特定人羣特殊困難的精準幫扶,保障基本民生,讓人民羣衆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獲得感。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程。堅持扶貧開發和經濟社會互相促進、精準幫扶和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開發緊密結合、扶貧開發和生態保護並重、扶貧開發和社會保障有效銜接,紮實推進“六個精準”,實施“五個一批”行動計劃,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簽訂責任書、立下軍令狀,堅定愚公移山志,咬定青山不放鬆,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2年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徹底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決不落下一個貧困地區、一個貧困羣衆。實施城鄉居民收入提升工程。堅持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勞動報酬提高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着力提高中低收入羣體收入水平。實施創業就業扶持工程。採取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拓展更多就業崗位,建成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和城鄉平等的就業制度。實施社保擴面提標工程。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完善城鎮職工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推行全民參保計劃,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健全住房保障和供應體系,發展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提高城鄉低保補助標準,確保困難羣衆基本生活。實施教育提質惠民工程。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推動具備條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嚮應用型轉變,均衡配置城鄉教師資源,完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促進教育公平。實施健康河北工程。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建立覆蓋城鄉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加強重大疾病防控,全面落實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大力支持中醫藥事業。促進人口均衡發展。推動醫養結合,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發展體育事業和體育產業,提升人民健康素質。實施食品藥品安全放心工程。建立全程可追溯制度,加快形成嚴密高效、社會共治的城鄉食品藥品安全治理體系,確保人民羣衆飲食用藥安全。實施公共安全工程。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和管理制度,強化企業主體責任,加大監管執法力度。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健全公共安全體系,完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體制機制,有效預防和化解矛盾糾紛,切實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大局。

各位代表!“十三五”宏偉藍圖已經繪就,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號角已經吹響。只要我們樹立必勝信念、繼續埋頭苦幹,尊重人民羣衆、依靠人民羣衆,萬衆一心、勵精圖治,就一定能夠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就一定能夠鑄就河北發展新的輝煌!

三、2022年主要工作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關鍵之年,也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十分重要。我們要認真落實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省委八屆十二次全會精神,全面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適應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按照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託底的要求,在戰略上堅持穩中求進、把握平衡點、打好持久戰,在戰術上堅持重點突破、抓住關鍵點、打好殲滅戰,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加快發展動能轉換和質量效益提升,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主要目標是:生產總值增長7%左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7%,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左右,出口總值增長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5%以上。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5%,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削減1.5%、2%、1%和2%,pm2.5濃度下降6%以上。城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8%和8%以上。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左右。城鎮新增就業75萬人,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提高1.9個百分點。在實際工作中,我們將向着更高的目標努力,使經濟社會發展得更好更快一些。

爲實現今年目標任務,我們要統籌推進穩增長、促協同、調結構、治污染、抓改革、攻脫貧、惠民生、防風險等各項工作,確保“十三五”開好局、起好步。

(一)着力穩增長,促進經濟運行穩中向好。

加強供給與需求有效對接,擴大有效需求,構建多點發力、多元支撐的增長動力格局。發揮創新的核心作用。實施高新技術產業倍增和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計劃,年內新增高新技術企業40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5000家。實施大數據應用、新能源與節能環保等6個重大科技專項,研發推出50個重大新產品,支持100項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培育100家創新型領軍企業。實施科技創新平臺提升工程,新增47個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產業技術研究院,加快中國(河北)博士後成果轉化基地建設。支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設立研發機構,增加研發投入,年內全省研發經費支出佔gdp比重達到1.3%。高度重視保護知識產權。推動大衆創業、萬衆創新,出臺實施新興產業“雙創”三年行動計劃,培育100家衆創空間,每個市都建成一個創新創業園,擴大省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和科技成果轉化基金規模,全年新增創投基金20家以上。加強制度、管理、商業模式等方面的創新,促進企業管理標準化智能化,引導創新要素和傳統要素形成新組合。加大投資於人的力度,推動發展從過度依賴自然資源向更多依靠人力資源轉變。實施人力資源提升行動計劃,加強公務員、企業家、專業技術人員、大學生和農民工創新創業能力培訓,爲創新發展提供人力資源保障和智力支撐。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開展改善消費品供給專項行動,增加高質量高水平有效供給。化解房地產庫存,推進以滿足新市民需求爲出發點的住房制度改革,穩定房地產市場。啓動新一輪汽車下鄉政策,支持城市出租車、公交車等淘汰更新爲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不少於3.5萬個標準車。落實帶薪休假制度,鼓勵錯峯休假,改善旅遊設施,實施“暢遊河北”行動,有效促進旅遊消費。開展“大健康、新醫療”行動,壯大健康、醫療、養老消費。加快互聯網寬帶示範城市和高速寬帶網絡建設,實現農村電子商務全覆蓋。完善農村消費基礎設施,拓展農村消費市場。積極擴大消費信貸,開展消費金融公司試點。落實工商用電同價、稅收減免等政策,增強商貿企業活力和競爭力。發揮投資的關鍵作用。抓好“三個一百”省級和2000項市級重點項目,力爭全年完成投資6000億元以上。加快首鋼二期、太行山高速等重大項目建設進度,力促曹妃甸千萬噸級煉油、海興核電、北控海水淡化等項目開工建設,確保61項與央企合作項目啓動實施。精準對接國家“7+4”重大工程包,用足用好國家專項建設基金,編制實施有效投資三年滾動計劃,抓緊謀劃建設一批新的基礎設施和重大產業項目。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引進保險資金支持重大項目建設。發揮出口的促進作用。深入落實外貿穩增長10條措施,對100家出口龍頭企業和2000家重點企業精準幫扶,清理規範進出口環節收費,增加出口直放企業數量,提高機電、高新技術、優質農產品等出口規模。發揮實體經濟的支撐作用。實施“百千萬”助力工程,培育主營業務收入超百億元企業、超千億元基地(園區)和超萬億元產業。開展降本增效專項行動,制定實施降低企業成本總體方案,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人工成本、企業稅費負擔、社會保險費、企業財務成本、電力價格、物流成本。分業施策、精準幫扶,出臺實施支持輕工、紡織、食品加工等行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加快醫藥行業發展,發揮骨幹企業龍頭作用,培育千億元級生物醫藥產業集羣。設立中小微企業發展基金,鼓勵企業發行債券、短期融資券等形式拓展融資渠道,加大直接融資支持力度,引導金融更好地爲實體經濟“輸氧造血”。幫助規模以下企業提檔升級,年內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000家以上。大力優化營商環境,高度重視調動企業家、創新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激發企業家精神,依法保護企業家財產權和創新收益。落實我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加強市場主體信用信息公開監督。鼓勵民間資本進入更多領域,推動民營企業科技創新、調整結構,激發民營經濟的活力和創造力。籌備承辦好全國工商聯十一屆五次執委會和全國知名民企助推河北協同發展大會等系列活動,吸引更多民營企業來我省投資興業。

(二)着力促協同,確保政策措施落地見效。

全面貫徹《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編制實施省級、設區市協同發展總體規劃和“三區一基地”等各類專項規劃,確保完成國家下達的39項年度重點任務。推進重點領域率先突破。加快京沈客專、唐曹鐵路、首都地區環線等項目建設,開工建設京唐、京霸、廊涿城際和白溝支線,加快推進京衡客專前期工作,打通擴容一批“斷頭路”、“瓶頸路”,抓好北京新機場及配套綜合交通體系建設。推動建立京津冀生態補償機制,實施京津保生態過渡帶、北戴河地區環境整治等工程。積極承接京津產業轉移,力促對接簽約項目儘快落地,確保北京現代第四工廠、比亞迪新能源客車承德基地、張北雲聯數據中心等項目建成投產。精準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謀劃建設集中承載地和微中心,加快推進北京新機場臨空經濟區、曹妃甸協同發展示範區、渤海新區、正定新區等省級重點平臺建設,支持各地因地制宜打造不同層次、各具特色的協同發展基地和產業園區。積極承接京津醫療、教育、養老等社會公共服務功能疏解,大力推進京津冀異地住院費用直接結算。加快打造協同創新共同體。抓好石保廊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和京南科技成果轉化試驗區建設,與京津共建50家科技園區和一批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科技成果孵化轉化基地,開展京津冀社會保障、公共服務、要素市場一體化等改革試點示範。全力做好冬奧會籌辦工作。科學編制各項規劃,紮實推進場館建設前期工作,力促京張高鐵崇禮支線等儘早開工,加快賽區低碳電力供應、醫療衛生等配套服務設施建設。按照奧運標準全面推動張家口城鄉面貌改善,建設國家級可再生能源示範區。推廣冰雪運動、發展冰雪產業,打造京張體育文化旅遊產業帶。積極推進城鄉統籌發展。把新型城鎮化作爲擴大內需的綜合大平臺,召開全省城市工作會議,加大推進力度,確保新型城鎮化持續健康發展。提升規劃水平,啓動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修編,推動“多規合一”。提升建設水平,加快城市棚戶區改造和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提升管理水平,抓好智慧城市、海綿城市、綠色城市試點建設,爲人民羣衆提供精細的城市管理和良好的公共服務。出臺支持省會建設發展的實施意見。加快發展縣域經濟,重點建設100個省級新型工業化示範基地,抓好年營業收入20億元以上的273個產業集羣,培育一批龍頭企業和區域品牌。實施縣城建設三年攻堅行動,加大綠化、美化、亮化、淨化力度,年內所有縣城實現集中供水、集中供熱或清潔能源供熱、污水垃圾達標處理。擴大農村基礎設施、公共設施和現代農業投資,提升完善鄉村公路,搞好農村電網改造,健全信息基礎設施。紮實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開展道路硬化、改水改廁等12個專項行動,抓好100個片區、200箇中心村、300個旅遊村、4000個重點村建設。

(三)着力調結構,全面提升產業層次水平。

更加註重“加減乘除”並舉,積極培育新的增長點,推動產業提質增效升級。加大傳統產業改造力度。圍繞推動工業轉型升級,開展製造業升級專項行動,啓動新一輪重大技術改造升級工程,抓好千項新產品開發、千項名牌產品培育“雙千”工程。大力推進鋼結構在市政、交通、水利、通信和民用建築等領域廣泛應用,拓展鋼鐵行業發展空間。培育100家“兩化”融合重點企業,加快唐山國豐、冀南鋼鐵重組搬遷等項目進度。把處置“殭屍企業”作爲化解過剩產能的牛鼻子,通過兼併重組、債務重組乃至破產清算,實現市場出清。年內壓減鍊鐵產能1000萬噸、鍊鋼800萬噸、水泥150萬噸、平板玻璃600萬重量箱。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實施七大新興產業增比進位工程,滾動實施百項重點項目建設。抓好重點領域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建設試點。壯大保定汽車、石家莊通用航空、唐山動車城、秦皇島汽車零部件等先進裝備製造基地,推進滄州激光、邢臺新能源汽車等產業園區建設,做強光伏、風電、智能電網三大新能源產業鏈,建設“京津冀大數據走廊”,培育壯大節能環保監測、治理裝備產業。年內全省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0%以上。推動服務業優質高效發展。實施8個現代服務業重點行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積極培育新興服務業態。抓好張家口、廊坊、承德等雲服務基地建設,實施工業、交通、環保、物流等領域物聯網應用示範工程。支持鋼鐵、煤炭、農產品等大宗商品電子商務平臺擴大交易規模,發展動漫遊戲等新興文化業態。加快白溝現代商貿物流示範區、邯鄲華耀城等一批重大物流項目建設,鼓勵省級物流產業聚集區探索運營新模式。提速旅遊產業發展,組建省旅遊發展委員會,開好首屆全省旅遊產業發展大會,打造重點精品旅遊線路,加大5a級景區創建力度,建設10個全域旅遊目的地縣,培育一批鄉村旅遊重點片區,力爭年內遊客接待量達到4.25億人次。促進農業增產增效。抓好4000萬畝核心區和86個糧食生產大縣建設,深入實施渤海糧倉科技示範工程,加強中低產田改造提升,全省糧食總產穩定在665億斤左右。做強畜牧、蔬菜、果品三大優勢主導產業,推進生態型畜禽養殖場建設,打造一批供京津蔬菜示範園和高標準果園,發展藥材、食用菌等特色產業和溝域經濟,加快山區綜合開發。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抓好環首都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帶和89個省級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支持衡水養元飲品等700家產業化龍頭企業壯大規模,實施億元以上農業產業化項目100個,農業產業化經營率達到66.5%。

(四)着力治污染,推動生態環境持續好轉。

堅持科學防控、精準治污,找準發展與保護的平衡點和結合點,堅決打好環境治理攻堅戰。深入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加快燃煤治理和清潔能源替代,繼續實施煤電節能減排計劃,開展千家企業能效提升行動,年內削減煤炭消費500萬噸,天然氣供應量達到100億立方米。加強污染物協同控制,開展散煤、焦化行業、露天礦山、道路車輛污染整治四大專項行動,實施水泥窯協同處置垃圾廢棄物示範工程,加快主城區重污染企業搬遷,抓好製藥、石化、有機化工等行業揮發性有機物治理,深入推進揚塵專項整治,狠抓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建立健全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完善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機制。加大水、土壤污染防治力度。全面落實水污染防治“國十條”和“省五十條”,組織開展白洋澱和衡水湖綜合整治、重污染河流環境治理攻堅、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安全防護三個專項行動,深化近岸海域污染治理,保護自然岸線,推進28座城鎮污水處理廠升級改造,全部取締嚴重污染水環境項目。制定實施我省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行土壤分類管控,開展工業污染場地修復試點,推進農業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污染治理。堅持循環低碳發展,抓好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城市礦產基地建設等示範工程,力爭50%的國家級工業園區和30%的省級工業園區完成循環化改造。加強生態修復保護。深入落實《山水林田湖生態修復規劃》,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試點擴大到9市84個縣,新增農業壓采地下水能力6.4億立方米以上。完成南水北調配套工程建設,確保引黃入冀補澱工程全線開工。抓好水土保持重點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000平方公里。繼續實施綠色河北攻堅工程,打好太行山綠化和“礦山披綠”三年攻堅戰,推進天然林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三北”防護林、鄉村和廊道綠化及公益林等重點工程,年內造林綠化420萬畝。嚴格環保監管執法。強化戰略環評和規劃環評,啓動省以下環保機構執法垂直管理改革試點。嚴格落實生態環境督辦問責制度,開展生態環境、自然資源責任審計。對排污企業實行在線監測,依法嚴厲打擊環境違法行爲,決不姑息、決不手軟。

(五)着力抓改革,切實破除體制機制障礙。

聚焦構建發展新體制,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扭住關鍵、精準發力,推動各項改革舉措落地生根、見到實效。更大力度推進重點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進一步增強放權的協同性、提高監管的有效性、強化服務的便利性,再取消下放一批省級審批事項,推動市縣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落到實處,編制省市縣行政許可通用目錄和公共服務事項目錄清單,擴大行政審批局改革試點,推行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省級網上並聯審批,加快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完成市縣公務用車制度改革。實行國有企業分類改革、分類監管,基本完成混合所有制企業員工持股、改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等5項改革試點任務,省屬國有獨資公司全部引入外部董事,開展新聞出版傳媒企業特殊管理股制度改革試點。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出臺實施省以下事權與支出責任指導意見,全面落實“營改增”,推進結構性減稅和普遍性降費,開展水資源費改稅試點,完善國稅、地稅徵管體制。加快農村信用社綜合改革,支持設立民營銀行、小額貸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機構,鼓勵商業銀行設立科技支行,發展股權基金、金融租賃、普惠金融等新業態和新服務,開展互聯網股權衆籌融資試點。加快河北銀行、冀中國際物流等企業上市步伐,新增掛牌上市企業100家以上。推進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改革。有序開展電力、天然氣等領域價格改革。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抓好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健全縣鄉村土地流轉服務平臺,建立財政支持的農業信貸擔保體系。深化供銷社綜合改革。推動環保、司法、公安、審計、文化、廣電等領域改革。更大力度推進對外開放。加快跨境電子商務示範企業和外貿公共服務企業建設,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支持企業擴大先進技術設備、關鍵零部件及重要原材料進口。完善常態化招商機制,實施海內外精準化招商,引進一批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外資項目。出臺實施加快開發區改革發展的意見,召開全省開發區工作會議,建立完善省級開發區動態管理機制,着力把開發區打造成我省轉型升級、開放發展的主戰場。培育壯大中捷中歐產業園、高碑店國際門窗城等國別產業園區。支持企業“走出去”,開展國際優勢產能和先進裝備合作,鼓勵企業抱團出海,加大省部合作協議中13個重大國際產能合作項目推進力度,力促河鋼南非鋼鐵、冀東非洲和東盟300萬噸水泥等項目落地開工。辦好唐山世界園藝博覽會、中國—中東歐國家地方領導人會議、河北省第33屆投資貿易洽談會、中國—拉美企業家高峯會等重要國際性活動。

(六)着力攻脫貧,加快補齊全面小康建設短板。

認真落實我省《關於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八大專項行動,確保年內100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一批貧困縣摘帽出列。發展特色產業促脫貧。實施“一村一品”扶貧計劃,培育設施蔬菜、優質林果、特色養殖和手工業等脫貧產業,開展電商、旅遊、光伏、生態等新業態扶貧,支持每個貧困縣打造一個現代農業園區,扶持發展500家扶貧龍頭企業和農民合作社示範社。完善基礎設施促脫貧。加強貧困地區交通、水利、電力、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貧困地區公路建設補助標準,今年將1000個貧困村納入美麗鄉村建設實施範圍。加快創業就業促脫貧。支持貧困地區農民工返鄉創業,每個貧困縣至少建立一個返鄉創業園。引導用人企業開展訂單定向培訓,促進勞動力外出轉移就業,確保貧困家庭勞動力至少掌握一門致富技能。實施教育醫療促脫貧。下大力改善貧困地區辦學條件和教育質量,免除在省內公辦普通高中、中職學校、普通高校就讀的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的學費、住宿費和教科書費。實施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救助三重醫療保障,將貧困人口全部納入重特大疾病救助範圍。強化扶持政策促脫貧。把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全部納入農村低保,實行農村低保線與扶貧線“兩線合一”,實施省級財政爲主、市級財政配套、縣級財政免擔的辦法,確保“一人一卡”發放到人。引導資金、土地、人才、技術等要素向貧困地區聚集,省級財政扶貧資金投入翻一番,專門安排1萬畝建設用地指標支持貧困縣重點項目建設。抓緊建立完善省、市及重點縣扶貧開發投融資體系和平臺,加大扶貧小額信貸力度,支持貧困地區設立村鎮銀行等機構,開展資金互助和信用合作。對革命老區和民族地區脫貧攻堅工作實施特殊扶持政策。完善搬遷後續扶持政策,改善搬遷羣衆生產生活條件,年內完成4.5萬貧困人口搬遷任務。推進責任落實促脫貧。廣泛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扶貧事業,積極爭取中直和國家機關加大對口幫扶力度,啓動京津對口幫扶我省貧困縣工作,完善省內較發達地區對口幫扶貧困地區機制,提高定點扶貧的精準度和有效性。建立年度脫貧攻堅報告和督查問責機制,層層壓實責任,級級傳導壓力,倒排時間、強力推進、務求實效。

(七)着力惠民生,盡心辦好爲民利民實事。

按照保基本、兜底線的要求,統籌安排好民生保障,重點抓好“五保一增一創”。保就業穩定。抓好高校畢業生、農村轉移勞動力、退伍軍人就業,落實好援企穩崗、社保補貼、稅費減免等扶持政策,加大再就業力度。保義務教育。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實施第二期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統一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公辦學校標準化建設,改善薄弱學校和寄宿制學校辦學條件,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支持專業型職業教育集團,抓好10所本科高校嚮應用技術大學轉型試點,加強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培訓。保基本醫療。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制度,加快基本醫保異地就醫結算,深化縣級和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實施基層衛生服務提升工程,提高農村醫療隊伍水平,推進分級診療,完善基本藥物制度,加強重大疾病防控和衛生應急救治工作。大力發展中醫藥產業,加快安國中藥都建設。保基本養老。完善基本養老金合理調整機制,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繼續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城鄉低保、農村五保對象補助水平。加快城鄉養老服務機構建設。實施全面兩孩政策。保民生底線。統籌推進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完善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等制度,提高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標準。年內保障性住房和棚戶區改造住房開工18萬套,改造農村危房12.5萬戶。啓動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實施臨時救助制度,使困難羣衆求助有門、受助及時、急難有救。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推動企業職工工資合理增長,落實機關事業單位工資和津補貼改革政策,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大力治理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創新公共服務提供方式。增加公共服務有效供給,廣泛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提高公共服務效率和質量。健全公共文體設施,推進河北奧體中心、河北大劇院等設施建設,啓動基層綜合性文化中心建設。培養基層文藝人才,推出具有河北特色的優秀藝術作品和品牌文化活動,加強長城、中山國遺址、名鎮名村等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

(八)着力防風險,保持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加強對各種風險源研判分析,提高動態監測和實時預警能力,有效化解各類風險隱患。強化財政金融風險防控。加強政府債務管控,完善地方金融監管體制,及時發現處置重大金融風險及突發事件,依法打擊非法集資等金融違法行爲,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和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強化安全生產風險防控。嚴格實行“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失職追責”,深入開展油氣管網、尾礦庫、危險化學品等重點高危行業和領域專項整治,加大煤礦關停力度,健全火災防範和滅火救援體系,提升安全監管規範化和專業救援隊伍水平,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發生。強化食藥安全風險防控。加強食品藥品生產銷售全過程監管,推進“智能食藥安全”信息化和檢驗檢測能力建設,抓好食品安全城市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試點,依法打擊製售假冒僞劣商品行爲。強化公共安全風險防控。完善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增強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警能力。積極應對新業態發展、社會流動性加劇、網絡社會等帶來的新風險。重點防範和化解環境污染、土地徵收等相伴生的各種風險,妥善做好化解過剩產能涉及職工轉崗安置和再就業工作,完善被徵地農民養老保險政策。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鼓勵支持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公共服務,推動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暢通民意訴求表達渠道,建立健全社會矛盾多元化解機制,紮實做好各類糾紛排查調處工作。依法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營造安定和諧的社會環境。

加強國防教育和國防後備力量建設,積極支持國防現代化建設和軍隊深化改革,解決軍人和隨軍家屬安置等問題,鞏固軍政軍民團結。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橋樑紐帶作用。繼續做好新聞出版廣電、民族宗教、外事僑務、氣象地震、防災減災、郵政通信、史志檔案、援藏援疆、婦女兒童、老齡、殘疾人等工作。

(九)着力樹理念,全面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新形勢新任務對政府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我們將以新理念引領政府改革建設、總攬政府職能轉變、貫穿政府各項工作。大力解放思想,做到敢創新、求突破。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對河北的重要指示,全面向黨中央看齊。把解放思想作爲破解一切難題的“金鑰匙”,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堅決破除制約發展的思想障礙,積極探索新常態下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和經驗,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創新發展路徑,完善政策舉措,着力在優化結構、增強動力、化解矛盾、補齊短板上取得突破性進展。加快轉變職能,做到強管理、優服務。堅持把轉變政府職能作爲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的核心,堅決取消一切束縛經濟社會發展的行政權力,堅決砍掉各類無謂證明和繁瑣手續,精簡辦事程序,縮短辦理時限,變“羣衆奔波”爲“信息跑腿”,變“羣衆來回跑”爲“部門協同辦”,堅決向不作爲亂作爲、“吃拿卡要”等行爲“亮劍”,努力創造法治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最大限度方便羣衆、方便企業、方便基層。推進依法行政,做到重法治、嚴規範。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政協民主監督和社會監督。堅持把遵守憲法和法律作爲施政的根本原則,落實《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推進行政權責依法公開,強化行政權力監督制約,加快形成邊界清晰、分工合理、權責一致、運轉高效、依法保障的政府職能體系。持續改進作風,做到勇擔當、有作爲。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堅決糾正“四風”,認真踐行“三嚴三實”,把夙興夜寐、激情工作作爲常態,健全工作責任制度、激勵機制和督查問責機制,鉚足勁頭抓落實,消除“中梗阻”,打通“最後一公里”。加強廉政建設,做到自身淨、守規矩。堅持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嚴守《準則》和《條例》。大力反腐倡廉,落實“兩個責任”,強化“一崗雙責”。加大違紀違法案件查辦力度,嚴肅查處發生在羣衆身邊的腐敗問題,做到有腐必懲、有貪必肅,努力實現幹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各位代表!宏偉藍圖令人鼓舞,美好願景催人奮進。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中國共產黨河北省委的堅強領導下,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高舉發展、團結、奮鬥的旗幟,解放思想、搶抓機遇、奮發作爲、協同發展,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兩個百年”奮鬥目標、譜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河北篇章而努力奮鬥!

【第2篇】山西省人民政府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

工作報告彙報的內容,包括近一段的工作情況和下一段工作部署。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關於山西省人民政府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歡迎大家閱讀!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並請省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22年工作回顧

2022年,是充滿挑戰的一年,也是孕育希望的一年。我們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在省委的堅強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按照“一個指引、兩手硬”重大思路和要求,堅定不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轉型升級戰略,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等各項工作,在壓力下砥礪前行、在困難中奮力開拓,全省經濟實現了下半年好於上半年的目標。

預計全省地區生產總值增長4.5%左右,低於預期1.5個百分點;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左右,低於預期11個百分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7%左右,高於預期1.5個百分點;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下降5.2%,好於下降7%的預期;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6%左右、6%以上,實現預期目標;城鎮新增就業46.46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52%,控制在預期4.2%以內;居民消費價格漲幅1.1%,控制在預期3%以內。約束性指標中,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幅度、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幅度、用水量下降幅度,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煙塵、粉塵減排幅度,劣v類水體比例,農村貧困人口脫貧人數、城鎮棚戶區住房改造數量等指標均完成年度任務。設區市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未完成年度任務,其中,大同、呂梁、忻州三市完成年度任務,陽泉、長治、晉中、太原、晉城、臨汾、朔州、運城八市未完成年度任務。

綜觀2022年,全省經濟仍未進入合理增長區間,增速已連續三年低位徘徊,但標誌性、轉折性、趨勢性變化顯著增加。地區生產總值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全年分別增長3%、3.4%、4%、4.5%左右,呈現逐季加快、逐步向好的態勢。農業穩定發展,全年糧食總產量達131.85億公斤,奪得歷史第二豐收年。從9月份起,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結束了連續54個月的下降趨勢,扭轉了與購進價格長達66個月的倒掛狀態;從10月份起,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累計增速結束了連續21個月的負增長,企業效益結束了連續16個月的累計淨虧損。這些積極變化,有效改善了市場預期,支撐了經濟企穩向好。

一年來,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堅定推進煤炭鋼鐵去產能。認真落實“三去一降一補”重點任務,退出煤炭產能2325萬噸,淘汰鋼鐵產能82萬噸,率先實施煤炭減量化生產,全年壓減煤炭產量1.43億噸,佔全國煤炭減量的40%左右,爲促進工業止跌回升、企業扭虧爲盈發揮了關鍵作用,爲改善全國煤炭市場供求關係作出了重要貢獻。

——傾力開闢轉型綜改主戰場。破解轉型綜改空間佈局、平臺載體等瓶頸制約,推進開發區改革創新發展,按國土面積的2%左右謀劃佈局全省開發區建設。整合太原都市區的8個產業園區、科技園區和高校新區,成立山西轉型綜改示範區,打造開發區建設和轉型綜改的排頭兵。

——積極培育經濟新動能。搶抓新經濟佈局、區域競爭力重構機遇,加快佈局數字經濟、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實施雲計算、軌道交通裝備等樓陽生作政府工作報告。 本報記者李兆民攝

一批轉型新項目。推進文化旅遊、金融、物流、會展等現代服務業發展。加快科技創新城建設,實施t800高端碳纖維、10兆瓦級鋰電池儲能技術等科技重大專項,引進中科院、浙江大學等科研團隊,打造轉型升級新引擎。

——紮實推進重點領域改革。開展同煤、焦煤等國企改革試點,推進電力體制改革綜合試點,成功爭取國土資源部委託我省實施煤層

氣礦業權審批登記。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集體土地徵收制度改革試點,開展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基本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推廣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設立煤炭供給側改革基金。全面實施企業“五證合一”和個體工商戶“兩證整合”。

——努力構建開放合作新格局。實施“東融南承西聯北拓”對外開放戰略,主動對接京津冀,在科技人才、新興產業、文化旅遊、能源供應、現代農業等方面達成一批重大合作事項。與銀行、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等金融機構實施戰略合作,與華爲、阿里巴巴、中鋁等一批行業龍頭企業開展項目合作。成功舉辦太原能源低碳發展論壇、民企助推轉型創新發展大會等重大活動。

——千方百計扶持實體經濟。開展萬名幹部入企服務和各類項目受理大起底,實施工業提質增效“20條”、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44條”,推動物流業降本增效,開展電力直接交易,落實鐵路公路運費優惠政策,緩繳資源價款,有效降低企業成本。開展煤企京城路演,推動金融機構通過貸款重組、“債轉股”、資產證券化試點等方式,幫助企業降槓桿、防風險、渡難關。——奪取脫貧攻堅首戰首勝。制定“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全面實施精準扶貧八大工程二十個專項行動,加大特色產業扶貧力度,提前啓動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10萬貧困人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57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1900個貧困村有序退出。

——持續改善民生和社會事業。積極做好高校畢業生、農村轉移勞動力、城鎮困難人員、退役軍人等羣體就業工作,安置煤炭鋼鐵去產能轉崗職工3.16萬人。提高城鄉居民醫保、低保標準和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實現全覆蓋。完成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和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年度任務。義務教育“全面改薄”與均衡發展取得新進展。

——狠抓生態環保和安全生產。在全國率先對永久性公益林進行立法保護,紮實推進汾河流域綜合治理,完成營造林400萬畝。加強大氣、水、土壤污染治理,淘汰黃標車及老舊車17.2萬輛。各類生產安全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分別下降2.46%、2.14%,煤礦百萬噸死亡率下降32.9%。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社會保持和諧穩定。

——着力改善發展環境。堅持依法行政,向省人大常委會提請審議地方性法規草案6件,制定政府規章5件,認真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提案。深化“放管服效”改革,繼續取消、下放、清理規範一批行政審批和中介服務事項。省市縣三級政務服務平臺、省市兩級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基本建成並投入運行,行政審批“兩集中、兩到位”全面推行。建立“13710”工作制度。紮實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認真貫徹《關於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和《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持續推進政府系統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全面構建良好政治生態,政府自身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

各位代表,山西經濟正處於一個重大歷史拐點。以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爲標誌,山西發展翻開了新的一頁。全省上下進一步強化了新發展理念,深化了對省情特點和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規律的認識,更加堅定了轉型綜改、創新驅動的信心和決心。擺脫煤炭過度依賴、加快戰略重點轉移、全力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轉型綜改,正在成爲發展的主旋律、最強音,山西已經開啓轉型綜改、創新驅動、全面小康、振興崛起的新徵程!

困難中的轉機來之不易,壓力下的收穫彌足珍貴。這是黨中央、國務院親切關懷、堅強領導的結果,是省委統攬全局、正確領導的結果,是省人大、省政協大力支持、有效監督的結果,是全省廣大幹部羣衆同心同德、攻堅克難的結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人民,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駐晉人民解放軍、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和中央駐晉單位,向所有關心支持山西改革發展的同志們、朋友們,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各位代表,我們清醒地認識到,全省經濟雖然呈現低位企穩、穩步向好的態勢,但仍沒有走出困難時期,多年積累的“一煤獨大”結構性矛盾、“一股獨大”體制性矛盾、創新不足素質性矛盾遠未從根本上解決,企穩向好的基礎還不牢固,由此帶來的一系列經濟社會問題也是相互交織、錯綜複雜。特別是經濟增長還缺乏大項目支撐、新要素新動能支撐和強有力的人才支撐,短期很難實現跳躍式增長;企業負債率偏高、區域性金融風險較大、財政收支不平衡、就業增收困難等問題仍然突出;城鄉發展不平衡,脫貧攻堅難度大,民生社會事業欠賬較多,補短板任務十分艱鉅;安全生產隱患較多,社會管理粗放,維穩壓力較大;資源環境約束加劇,大氣、水、土壤污染問題突出,尤其是霧霾問題日益成爲人民羣衆關注的焦點;發展環境不優,一些幹部不願爲、不敢爲、不會爲,一些部門和地方服務意識不強、行政效率不高、工作落實不力,等等。解決這些矛盾和問題,唯有加快轉型綜改、創新驅動,舍此別無他途!

二、2022年工作安排

2022年是全面貫徹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的起步之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轉型綜改的深化之年,也是山西走出經濟困難局面的攻堅之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認真貫徹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和省委十一屆二次全會暨經濟工作會議總體部署,按照省委“一個指引、兩手硬”重大思路和要求,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深化轉型綜改試驗區建設有機結合,堅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爲中心,全面實施創新驅動、轉型升級戰略,全力促進經濟穩步向好、民生不斷改善和社會和諧穩定,爲塑造美好形象、實現振興崛起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主要預期指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5%左右,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目標根據新的統計口徑設置,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7%左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速由負轉平,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6%左右和6%以上,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左右,城鎮新增就業4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2%以內。

約束性指標是:資源節約方面,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2%,萬元地區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3.9%,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用水量下降3%。環境質量方面環境質量方面,,包括設區市細顆粒物(pm2.5)濃度下降比例,設區市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或好於ⅲ類水體比例,劣v類水體比例,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減排幅度,完成國家下達任務。民生改善方面民生改善方面,,農村貧困人口脫貧66萬人,城鎮棚戶區住房改造13萬套。

2022年指標體系的設定,考慮了轉型需要,突出了轉型導向,體現了穩中求進。地區生產總值增速預期5.5%左右,旨在爲轉型和改革留出空間,夯實全面小康、振興崛起的基礎,同時也是一個需要“跳起來”才能“夠得着”的目標。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速由負轉平,主要考慮我省實體經濟依然困難,財政增收因素不多,儘管是零增長,但增速要比去年提高5.2個百分點,是一個積極進取的目標。同時,要堅持“緊日子、保基本、調結構、保戰略”,調整財政支出結構,發揮好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固定資產投資工作,要擺脫過分追求增速的慣性,更加註重優化投資結構、提高精準性有效性,把重點放在擴大產業投資、促進民間投資、補齊發展短板上。約束性指標既是轉型的標尺,也是基本的民生要求,必須不折不扣完成。

各位代表,經濟社會發展指標是重要的風向標和指揮棒。我們還將出臺深化轉型綜改的意見,制定轉型綜改、創新驅動指標體系,力促各地主動轉型、創新轉型、深度轉型、全面轉型。爲了明天,爲了子孫後代,我們堅決不要帶血的gdp、不要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gdp、不要摻假帶水分的gdp,要努力創造有質量有效益真金白銀的gdp、綠水青山可持續發展的gdp、老百姓有實實在在獲得感和幸福感的gdp!

今年,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一)大力推進“三去一降一補。”

堅定去產能。重點抓好煤炭去產能,更好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方式,嚴格執行環保、能耗、質量、安全等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推動企業兼併重組,推進產能交易,關閉退出煤炭產能2000萬噸左右。多渠道做好職工分流安置工作。堅持淘汰落後產能與發展先進產能相結合,實施減量置換、減量重組、提高單產、減人增效,提升安全生產水平,提高先進產能佔比,有序釋放先進產能,促進煤炭市場供需關係繼續改善。退出鋼鐵產能170萬噸。

努力去庫存。加大棚戶區改造和城中村改造貨幣化安置力度,促進庫存商品房改造爲安置住房。鼓勵庫存較大的市、縣爲進城農業轉移人口購房提供補貼,逐步推行先租後買。完善住房保障和供應體系,培育住房租賃市場,調整房地產市場結構,還原住房居住屬性。力爭商品房待售面積消化週期控制在10個月左右。支持企業搞好產銷銜接,降低工業產成品庫存。

穩步去槓桿。穩妥推進企業債務重組,支持企業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引導金融機構幫助企業置換債務。支持企業開展資源價格評估,重點開展煤炭企業清產覈資。推進資產證券化試點。加大股權融資和應收賬款融資。加強企業自身債務槓桿約束。建立企業債務重組和不良資產處置協調機制。

多措降成本。落實減稅降費政策,進一步清理不合理收費,努力減輕企業稅費負擔。利用專項建設基金、應急週轉保障資金、信用增進、再擔保等方式,支持企業多渠道融取低成本資金。階段性降低企業社保費、住房公積金繳存比例,合理降低企業人工成本。深化煤炭、電力、土地等領域改革,降低企業用能用地成本。完善物流配送網絡,提高物流效率,降低企業物流成本。引導企業眼睛向內挖潛增效。

着力補短板。既補硬短板又補軟短板,既補發展短板又補制度短板,着力加強人力資源、科技創新、生態環保、“岸、港、網”建設等薄弱環節。重中之重是加快補齊脫貧攻堅這個短板。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深入實施精準扶貧八大工程二十個專項行動。推進特色農業扶貧、光伏扶貧、旅遊扶貧和電商扶貧,抓好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和乾果經濟林提質增效工程。採取政府購買、訂單培訓、定崗培訓、“互聯網+培訓”等模式,抓好農村貧困勞動力技能培訓。到村到戶精準落實各項社會保障和社會救助政策措施。全面推進統籌整合財政資金試點工作。開展資產收益扶貧試點。完善財政風險補償機制,落實小額信貸、扶貧再貸款和保險扶貧等政策,創新精準扶貧小額信貸模式,完善信貸服務體系。健全脫貧攻堅責任制,確保完成14個貧困縣摘帽、2270個貧困村有序退出,完成12萬貧困人口易地搬遷和3萬人同步搬遷。省市縣三級已層層立下“軍令狀”,必須做足“成色”,如期“交賬”,在奔小康的路上決不落下一個貧困村、一個貧困戶、一個貧困人口!

(二)大力支持做強實體經濟。

着力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緊跟5g時代,充分發揮我省氣候冷涼、區位適中、電力充沛等優勢,圍繞基礎建設、數據應用、產業開發“三維一體”,實施大數據戰略,發展數字經濟,建設智慧山西,推進智能製造。加強頂層設計和管理,組建大數據產業發展局,出臺促進大數據發展政策措施。推進移動、聯通、電信、華爲、百度、浪潮、呂梁軍民融合雲計算等數據中心建設,爭取國家部委和金融機構在我省佈局大數據中心或災備中心,籌劃建設智慧山西雲平臺,打通信息孤島,推動數據資源開放共享。構建大數據全產業鏈,做大做強雲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可信計算機等產業;開展大數據招商引資,吸引上下游產業鏈項目落地我省。實施“互聯網+”行動,在政府治理、公共服務和城市建設等領域廣泛應用大數據,推動大數據與製造業、現代農業、服務業深度融合,以信息化促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

加快發展裝備製造業。圍繞軌道交通裝備、重型機械、能源裝備、化工裝備、電子信息裝備、紡機裝備等優勢領域,着力提升自主研發和系統集成能力,推進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加快向“山西智造”轉變。創新軍民產業融合機制,推進軍民融合產業園和產業孵化基地建設。積極爭取國家智能製造試點示範,籌劃建設省級裝備製造業創新中心,重點推進太重風電裝備園區、富士康光機電及工業機器人、晉能光伏電池及組件等項目建設。

積極發展新興潛力產業。依託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生物醫藥等新興潛力產業的既有基礎,瞄準發展前沿,強化政策支持,加快佔領行業高端,形成新的優勢產業。做大做強新型金屬材料、新型化工、新型無機非金屬和前沿新材料,重點推進太鋼350公里輪軸鋼、t800高端碳纖維二期和中電科二所碳化硅半導體等項目建設。推動比亞迪新能源汽車二期、吉利新能源汽車、宇航新能源客車、臨汾沃特瑪新能源汽車產業園等項目建設,實現太原、晉中、晉城全區域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全覆蓋。發展風電、光伏發電和生物質能等新能源產業,推動太原西山國家新能源示範區及大同、長治、運城三個新能源示範城市建設,抓好漢能移動能源產業園建設。推進節能裝備、環保設施、環保物聯網、節能服務等領域重大項目建設。加快晉北原料藥、晉中中成藥、晉南新特藥三大基地建設,籌建太原生物醫藥研究院和產業園。

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進新型綜合能源基地建設,抓好晉煤外運,擴大晉電外輸,實施晉氣外送,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加大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加快傳統產業與新技術、新工藝、新模式相互嫁接,促進煤基產業和原材料產業綠色清潔高效循環發展。深化煤電聯營,推動煤電材、煤焦化、煤焦鋼一體化發展,推進中鋁呂梁基地50萬噸鋁合金深加工、銀光鎂業500萬隻輪轂生產線等項目建設。發展差異化、高端化煤基化工產業,加快潞安180萬噸煤制油等項目建設。深入開展消費品工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專項行動,推動食醋、白酒、乳製品、紡織、陶瓷、玻璃器皿、工藝品等產業提檔升級。

做大做優建築業。推動建築企業整合重組,培育扶持專業資質企業,加快形成一批專業化大型企業集團。支持企業開拓省內外市場。打造省級建築產業園區,提升鋼結構、裝配式混凝土和市政構件預製加工能力。支持企業建立全產業鏈生產體系,實現設計、構配件生產、施工、管理一體化發展。

各位代表,山西轉型的希望在戰略性新興產業,潛力也在戰略性新興產業。我們要着力優化產業佈局,細化產業目錄,集中優勢資源,實施“六大工程”,加快構建多元化中高端現代產業體系。力爭經過五年、十年甚至更長一段時間的努力,有效破解“一煤獨大”的結構性矛盾,使傳統產業特別是煤炭產業在自身轉型升級、做優做強的同時佔比逐年下降,戰略性新興產業佔比大幅提升,形成經濟增長的多業支撐,讓山西經濟這座大廈基礎更加穩固、結構更加合理、競爭力真正強大,堅實地屹立在中國經濟版圖上!

(三)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優化農業產業佈局。適應農產品消費升級需要,以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爲主要目標,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穩糧優經擴飼,穩定小麥生產,調減籽粒玉米,做精雜糧、做優果菜、做強畜牧、做好藥材。構建汾河平原、上黨盆地、雁門關、太行山、呂梁山和城郊農業六大特色農業發展區域。切實抓好雁門關農牧交錯帶建設,以養定種、種草養畜,推進草畜一體化發展。

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打造一批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全國優質雜糧產地交易市場和中藥材交易中心,擴大農產品精深加工規模,大力發展休閒農業、農村電子商務、鄉村旅遊等新產業新業態,拓展農業產業鏈價值鏈。實施龍頭企業轉型升級計劃,培育一批種業型、加工型、流通型、服務型農業龍頭企業。創新農村集體經濟合作組織,通過合作使農民同經濟組織及企業結成利益共同體,實現互利共贏。

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加快發展功能農業,面向中高端市場,推進藥食同源產品開發,大力發展保健食品等高附加值產品。實施農業標準化戰略,推進“三品一標”認證,農業生產標準化率力爭提高到30%以上。抓好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區建設,打造運城農產品出口平臺,帶動全省農產品質量提升。

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打造山西“農谷”,組建山西功能食品研究院,建設現代農業創新高地和功能農業示範區。加強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實施農業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力爭在特色優勢農業發展、旱作節水農業、農業生態保護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強化農業基礎支撐。優先保障財政支農支出,改革財政支農投入使用機制,整合出臺新的強農惠農政策,重點支持農業基礎建設、科技創新、結構調整、農民增收。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200萬畝,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60萬畝。建立完善科技、金融、流通、人才、政策五位一體的服務體系,培育多種形式的農業經營性服務組織。推進特色現代農業提質增效,真正讓農業成爲充滿希望的產業。

(四)大力發展服務業。

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推進金融業創新發展。完善地方金融體系,做大做強金控集團,推動晉商銀行啓動上市,推進農信社改制,組建晉商人壽保險公司,推動組建民營銀行。培育壯大天使基金、種子基金、創投基金和私募股權基金,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發展。通過可轉債、永續債、企業債、公司債、中期票據等融資工具,促進能源產業升級改造。健全金融中介體系,規範發展互聯網金融。推進諮詢服務業快速發展。制定支持諮詢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加快發展以會計、法律、審計、評估、專利代理爲重點的諮詢服務業,拓展商務諮詢服務領域,引入政府採購機制,積極推動重大決策、重大項目和工程技術等領域引入諮詢服務。推進物流業智慧發展。圍繞能源礦產品、農產品、大宗工業品、生活日用品等,大力發展智慧物流、多式聯運、城鄉快遞、冷鏈物流,培育現代物流企業集團,建設重要物流設施,規劃建設全省智慧物流雲平臺,推進太鐵中鼎物流園等項目建設,加快構建立體式現代物流產業格局。推進會展業提速發展。加快完善會展設施,在太原規劃建設大型會展中心,引入市場化辦會機制,培育會展市場主體,延伸會展產業鏈。辦好太原能源低碳發展論壇等重點展會,鼓勵各部門各行業積極引進本領域重要展會。推進幸福產業提質升級。發展文化、教育、體育、健康、休閒、養老等幸福產業,規劃建設融旅遊、度假、養老、醫療於一體的健康養老產業集羣。進一步擴大新興消費。培育信息消費、智能家居、可穿戴設備等新興消費,推動消費結構升級。引深“山西品牌行”系列活動。加強流通基礎設施建設,抓好太原智慧物流配送示範城市建設,完善市場服務體系,整頓和規範市場秩序,營造良好的消費環境。

優化提升傳統服務業。適應大衆消費多樣化、個性化、信息化需求,推動商貿、餐飲、住宿、家政等行業加快業態創新、管理創新和服務創新,促進線上線下互動發展。優化城鄉商貿流通網絡,發展現代經營方式。積極打造晉菜品牌,弘揚山西面食文化,培育一批跨區域餐飲連鎖示範企業,發展大衆餐飲、特色餐飲。推進住宿業連鎖化、品牌化發展。健全城鄉居民家庭服務體系,提高居民生活便利化水平。

特別要把文化旅遊業加快培育成戰略性支柱產業。着力破解體制機制障礙,上半年基本完成全省旅遊景區體制機制改革,進一步理順管理體制、經營機制和各類利益關係。以“旅遊業+”爲思路,把握“安、順、誠、特、需、愉”六字要訣,包裝一批項目、引進一批戰略合作者、培育一批經營主體、搭建一批投融資平臺、打造一批旅遊景區和精品線路,做強尋根覓祖、古建宗教、晉商民俗、太行山水、紅色經典等旅遊品牌。積極發展全域旅遊。建設文化旅遊產業融合發展試驗示範區。組建省級文化旅遊投資平臺,實施大項目建設、大企業運作。提升五臺山、雲岡石窟、平遙古城等重點景區品質。發展生態遊、商務遊、休閒遊、旅遊養老、會展旅遊、體育旅遊等新業態。辦好重大旅遊節慶活動。抓好旅遊公路和旅遊服務設施建設。努力實現由文化旅遊資源大省向文化旅遊強省的跨越,把山西建成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旅遊目的地。

(五)大力推進重點領域改革。

加快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科學修編全省開發區總體發展規劃,推進開發區整合、改制、擴區、調規。理順開發區管理體制、運行機制和各類利益關係,建立專業化、市場化、國際化的管理運行機制,實行領導班子任期制、全員崗位聘任制和績效工資制。按照應放盡放、能放盡放的原則,切實向開發區簡政放權。重點抓好山西轉型綜改示範區體制機制創新,賦予示範區省級投資項目覈准權限,開展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試點。力爭4月底前啓動起步區建設,引進實施一批重大產業和科技項目,在產業轉型、創新驅動、體制改革、投資環境等方面爲全省作出示範。

深化國企國資改革。堅持國企國資改革方向,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取向,推動國有企業瘦身健體、固本培元、提質增效、轉型升級。推進國有企業功能界定與分類,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完善現代法人治理結構,推進市場化選聘經營管理者,加快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妥善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積極推進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改革試點。推動國資監管體制向管資本爲主轉變。制定出臺國企國資改革方案,全面啓動省屬國有企業改革。

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實行企業投資項目管理負面清單、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制度。對覈准類項目,只保留選址意見、用地預審以及重特大項目環評審批。對備案類項目,不設置前置條件,除國家有特殊規定外,全部實行屬地管理。創新企業投資項目管理,探索建立多評合一、多審合一、多圖聯審、聯合驗收等新模式,對技術審查類的審批試行先建後驗模式。發揮好政府投資的引導和帶動作用,建立完善ppp有效推進機制,設立促進經濟轉型新動能投資基金。加快市場化融資步伐,加大貸款協調力度,穩步提高存貸比,優化企業貸款結構,大幅增加信貸規模;加大直接融資力度,推進綠色債、雙創債等創新債券品種融資;實施企業上市培育和上市企業、掛牌企業再融資行動;引導保險機構資金和資產公司投資入晉。全面開放投融資中介市場,完善中介服務機構退出和懲戒機制。

深化電力體制改革。推進輸配電價改革。抓好股份制電力交易機構運營。加快推進轉型綜改示範區產業園區等增量配電業務試點。以呂梁鋁循環產業園區爲試點,探索局域電網運營新模式。擴大直供電規模和範圍,提高自備電裝機比重,有效降低企業用電成本,努力把我省電力優勢轉化爲競爭優勢和發展優勢。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繼續大力削減工商登記前置審批事項,抓好“證照分離”改革試點。在全面實施“五證合一、一照一碼”登記制度的基礎上,將更多涉企證照與營業執照整合,積極探索“多證合一”登記模式。有序推進電子營業執照和全程電子化試點,開展簡易註銷改革。支持去產能分流人員自主創業,爲其從事經營或註冊企業開闢“綠色通道”,並依法給予稅費減免、擔保貸款等政策扶持。創新事中事後監管,完善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推動企業信息共享交換和互認互用。

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機制,基本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完成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集體土地徵收、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推進農村土地經營權和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工作。大力推進水權水務、小型水利工程產權和農業綜合水價改革。加快推進國有林場改革,繼續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深入推進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

改革是決定轉型成敗的關鍵一招。我省各領域、各方面改革的任務極其繁重,既要“補課”,又要“爭先”;既要抓住主要矛盾,大膽探索,先行先試,儘快取得突破,又要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通過改革不斷激發創新驅動、轉型升級的內生動力和創造活力。

(六)大力實施科技創新和人才強省戰略。

紮實推進科技創新。落實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推進十大創新行動。建立完善科研經費管理、成果轉化、資源共享、用地、人才等科技創新政策。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佈局創新鏈,深入實施企業技術創新“百項重點項目計劃”,推進科技重大專項和產業化示範項目。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深化合作,開展協同創新,推動企業成爲技術創新主體。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倍增計劃。加強高層次創新團隊建設,通過項目招標、人才招標、人才合作、共建重點實驗室和研發中心等方式,引進一批領軍型科技創新團隊。開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試點,建立省級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加快科技創新城建設,打造新材料、新能源、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煤基科技創新高地。建設基於互聯網的創新平臺,建成大型科學儀器和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平臺、科技成果轉化和知識產權交易平臺。建立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財政補助和保險補償機制。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進科研院所轉制改制,賦予高校、科研院所經費預算調劑、經費分配使用、科研設備採購等方面更大的自主權。

實施一流的人才政策。全面對標發達地區人才政策,出臺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實施意見,實施以增加知識價值爲導向的分配政策。開展高層次人才年薪制、項目工資制、協議工資制、績效工資制試點。取消機關事業單位控編進人卡和進人計劃卡,全面落實用人主體自主權。構建全新的人才合理流動機制,打通政企、事企人才雙向流動通道,順向流動全部取消審批,橫向流動單位自主辦理,逆向流動實行科學調控。改革人才評價制度,取消附着在職稱評聘上的非專業條件和限制性要求,實行評聘分離制度。用好本土人才,引進高端科技創新人才、高級經營管理人才和工匠型高技能人才,爲他們解決好配偶就業、子女就讀、住房保障等後顧之憂。

各位代表,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人才是支撐轉型的第一資源。我們要面向經濟主戰場,聚焦產業、企業、企業家,聚合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要素鏈、制度鏈,加快補齊科技和人才短板,爲轉型綜改提供強大的動力和智力支撐!

(七)大力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

實施“東融南承西聯北拓”戰略。積極參與京津冀一體化,深度融入環渤海經濟圈,在產業發展、招才引智、科技創新、基礎設施、能源供應、文化旅遊等方面開展全方位合作。差異化承接國際市場以及長三角、珠三角、港澳臺地區產業梯度轉移。制定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三年滾動計劃,實施“千企百展”行動,開展國際產能合作。落實中部崛起戰略,深化與中原經濟區、沿黃經濟區合作,推進晉陝豫黃河金三角、蒙晉冀長城金三角區域合作,融入中蒙俄經濟走廊。

加快推進基礎設施內通外聯。完善我省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優化提升“鐵、公、機”,加快大張客專、太焦客專、原大客專、陽泉北至大寨城際鐵路等重點項目建設,打通省際斷頭路,推進14個未連通高速公路出省口建設。完善骨幹機場功能,發展臨空經濟。加快建設“岸、港、網”,支持太原鐵路口岸建設,啓動太原航空口岸“一站式作業”試點,加快推進大同航空口岸正式開放,實現運城航空口岸臨時開放,推進五臺山航空口岸臨時開放。加快太原、大同、臨汾無水港建設,完善提升太原武宿綜合保稅區、太重(天津)重件碼頭等物流港功能。加快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山西(陽泉)智能物聯網應用基地試點建設,力爭將太原增設爲國家級互聯網骨幹直聯點。

推動外貿轉型升級。複製推廣國家自貿區改革試點經驗,在投資管理、服務業開放、海關監管、檢驗檢疫等領域,進一步探索新體制、新模式。加快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設,推進投資貿易便利化。培育外貿綜合服務企業和跨境貿易電子商務等新興業態。制定重點出口產品支持政策,擴大山西產品出口規模。積極擴大進口,重點支持先進設備、先進技術進口。承接發達地區加工貿易轉移。

高效精準招商引資。圍繞產業鏈條、產業集羣、產業目錄,實施專業招商、以商招商、會展招商、網絡招商、委託招商等,抓好熟地儲備、標準化廠房等要素供給,加強跟蹤服務,促進項目落地投產。推進招商引資體制機制改革,強化駐外辦事處和各類商會在招商引資中的窗口和橋樑作用。改進和完善招商引資考覈體系,加大簽約項目開工率、資金到位率考覈權重。啓動實施“晉商晉纔回鄉創業創新”工程,鼓勵和吸引晉商晉纔在我省設立總部企業、研發中心、營銷中心、結算中心,實現人才要素迴流回鄉、創新創業。我們期盼新一代晉商茁壯成長,呼喚晉商驕子回鄉興業,歡迎八方有志之士來山西投資發展。我們將全力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攜手共鑄新晉商、新輝煌!

(八)大力推進大衆創業萬衆創新。

多層次培育雙創主體。引導國有大企業自主創新,充分發揮龍頭企業雙創主體的示範效應,輻射帶動區域關聯企業提升創新能力。孵化培育一批創新型中小微企業。扶持一批高成長性創新型“小巨人”企業,引導企業創造新需求、新市場、新業態。推進創新型企業梯次發展,推動“個轉企、小升規、規改股、股上市”。

支持創建雙創示範基地。推動新建基地型、舊企業閒置廠房改造型、城市樓宇型等小企業創業基地發展,實現各類創業者“拎包創業”。培育認定一批衆創空間,力爭省級以上衆創空間達到150家以上。深化創業型城市創建工作,舉辦創業大賽、創客山西等活動,組織創業項目洽談對接,提高創業成功率。

加強創業創新政策支持。放寬新產業新業態市場準入,探索包容創業創新、多元參與的審慎監管方式。對創業者購買創新服務、開展技術合作等給予扶持,支持發展分享經濟。完善知識產權創造、保護和運用制度,促進知識產權的自由流通和交易。加強雙創財政金融支持,省級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向小微企業傾斜,爲更多的初創期小微企業提供第一筆政府性扶持資金;發展各類創業投資引導基金,鼓勵發展衆創、衆包、衆扶、衆籌服務,拓寬創業創新融資渠道;積極推廣“助保貸”等融資模式,有效化解小微企業融資難。

全力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障非公有制企業與公有制企業享有平等的財產權。建立公平競爭審查制度,按照統一市場、公平競爭的標準,對涉及市場準入、產業發展、招商引資、政府採購、經營行爲規範、資質標準等政策措施進行審查,有序清理廢除對民營經濟的歧視性規定,保障非公有制經濟與公有制經濟一樣,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推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金融、能源、通訊等領域向民間資本開放。鼓勵民營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改革。引導民營企業實施股份制改造。努力形成“龍頭企業巨木參天、小巨人企業百木成林、小微企業漫山遍野”的產業生態。

(九)大力培育文化軟實力。

挖掘文化寶藏。啓動山西文化資源大調查。實施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工程和鄉村文化記憶工程,抓好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利用,推進晉中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實施“文明守望工程”,動員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利用。推進文物密集區體制改革試點工作,籌備建設晉商博物館,努力使文化記憶鮮活起來。做好修志編鑑工作,發揮資政育人作用。

提高文化普惠水平。健全省市縣鄉村五級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實施數字圖書館、電子閱覽室、數字農家書屋等公共文化數字服務項目,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讓公共文化服務更加貼近羣衆。整合各類農村文化建設資金,提高使用效益。加大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力度,繼續開展好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農村公益電影放映等文化惠民活動。推進全民閱讀,建設書香社會。大力弘揚太行精神、呂梁精神、右玉精神,加強公民道德建設,選樹山西好人、道德模範、文明家庭。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村風。

推進文化產業發展。開展全省文化產業統計普查。激發文化市場主體活力,壯大省屬文化企業集團,支持中小微等各層次文化企業發展。整合資源,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深度融合。發揮各類文化產業資金基金作用,加快文化與旅遊、信息、科技、體育、金融等產業融合。積極發展文化創意、動漫遊戲、數字出版等新業態,推進新聞出版廣電數字內容產業基地、山西文化產業園、山西文化保稅區等重大項目建設。探索建立省屬國有文化資產三級管理體制,深化國有文化企業分類改革,構建有文化特色的現代企業制度,推進省屬文化企業“雙效”業績考覈。加快全省廣播電視網絡整合,完成首輪資產重組工作。辦好第三屆山西省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

繁榮發展文化事業。發展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事業,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建設“文化晉軍”。大力開展“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推出一批富有中國氣派、山西特色的精品力作。加強網絡文化建設,淨化網絡環境。促進對外文化交流和貿易,推動山西優秀文化走出去,讓三晉文化薪火相傳、發揚光大!

(十)大力推進城鄉一體化。

推動太原都市區提檔升級。按照主體功能區定位,調整完善提升太原都市區規劃,在太原開展“五規合一”試點,年底前在全省推開。推進太原都市區航空、鐵路、高速公路和軌道交通建設,暢通人流、物流、信息流。加快晉中至太原城際鐵路、太原地鐵2號線建設,積極推進太原地鐵3號線、1號線前期工作。着手規劃建設以晉陽湖爲中心的太原西山片區,打造山湖一體、河湖連通、古今交融、人文自然輝映的一流景區。支持太原做優做強、做特做名,在“五城聯創”的基礎上,着力建設創新城市、開放城市、品質城市、智慧城市、綠色城市、低碳城市、平安城市、幸福城市,加快提升省會城市的核心競爭力和知名度、美譽度。

優化城鎮空間佈局和功能。積極推進晉北、晉南、晉東南三大城鎮羣建設。推動區域中心城市發展,有序調整行政區劃,擴大中心城區行政區域範圍,逐步解決“一市一區”問題。繼續實施“大縣城戰略”,推進產城融合,建設一批特色城鎮。深入實施城市人居環境改善工程,加大老舊工業區改造力度,加強城市綜合交通網絡、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提高城市水氣熱、通信、污水垃圾處理等設施保障能力。

推進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推動41個農村垃圾治理試點縣和8個農村生活污水綜合利用示範縣建設,加大改氣、改水、改廁力度。完成採煤沉陷區治理搬遷6.6萬戶,實施地質災害治理搬遷4000戶,開工改造城中村4.6萬戶,抓好400個省級美麗宜居示範創建村提檔升級。特別要重視古村落保護,抓好108個重點傳統村落保護及開發利用。

完善城鄉一體化體制機制。加快推進規劃編制、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產業佈局、制度安排“五個一體化”。探索實施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同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鉤機制。鼓勵就近城鎮化、梯度城鎮化,出臺財政支持政策,促進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有序落戶城鎮。合理安排市域縣域城鎮建設、農田保護、產業集聚、村落分佈、生態涵養等空間佈局,推動水電路氣等基礎設施城鄉聯網、共建共享,促進各種資源要素在城鄉協調配置,推進教育、醫療、文化、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務均衡配置。

(十一)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加大環境污染治理力度。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努力改善環境質量。加大控煤、治污、管車、降塵力度,實施散煤綜合治理,加快推進集中供熱,提高清潔供暖比重,全面完成燃煤發電機組超低排放改造,完成國家下達的黃標車及老舊車淘汰任務。支持太原市率先實現清潔供暖全覆蓋,徹底解決城區冬季原煤散燒問題。建立重污染天氣預警應急響應和聯動機制,實施設區市空氣質量信息共享、污染排放聯合控制、聯動執法,有效防治霧霾天氣。加快城鎮污水處理設施提標改造,開展農村生活污水綜合處理試點。完成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規劃。因地制宜推行垃圾分類,開工建設一批垃圾處理項目。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深化以省城太原爲重點的中心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深入開展環保督察,引深“鐵腕治污”行動,依法嚴懲各類環境違法違規行爲。

實施山水林田湖系統治理。深入推進林業“六大工程”,營造林400萬畝。有效開發空中水,合理利用地表水,嚴控開採地下水,優化全域水資源配置。推進大小水網建設,加快完成萬家寨引黃全能力配套工程,實現大水網隧洞骨幹連通工程全部貫通,辛安泉供水和東山供水工程正式投運,小浪底和中部引黃工程試運行,縣域小水網工程取得實質性進展。推進汾河、桑乾河等重點流域生態修復治理,開展京津冀晉地下水修復試點,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525萬畝。

推進能源資源集約節約利用。全面推進工業、建築、交通、公共機構等領域節能,推進重點行業能效對標。實施建設用地總量控制,把土地產出率作爲重要准入門檻。加大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力度,推進土地、礦產集約節約高效利用。推廣綠色建築、裝配式建築。推進朔州國家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示範基地建設。

創新生態文明體制機制。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明確各類自然資源產權主體權利。完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探索建立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逐步增加對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建立污染防控區域聯動機制。健全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制定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覈辦法。全面推行“河長制”。推進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改革。實施固定污染源“一證式”排污許可證管理制度。

各位代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我們要順應人民羣衆關切,堅持不懈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堅持標本兼治,統籌抓好源頭治理、過程治理、重點治理、專項治理和系統治理,最終實現徹底治理,努力建設山清水秀、天藍地淨的美麗家園!

(十二)大力推進民生改善。

積極擴大就業。加快發展服務業等勞動密集型產業,扶持中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發展,開發更多就業崗位。推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促進計劃,實施“三支一扶”、就業見習等基層服務項目,吸納更多高校畢業生就業。統籌中央獎補資金、就業專項資金和失業保險基金使用,做好去產能職工安置工作。紮實開展就業援助專項行動,託底幫扶就業困難人員,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做好城鎮失業人員、“4050”人羣、退役軍人等羣體就業工作,轉移農村勞動力33萬人。實施職業培訓全覆蓋計劃,提升勞動者就業創業能力和職業轉換能力。

着力增加居民收入。適時適度調整全省最低工資標準,發佈年度企業工資指導線。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準,確保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全面落實司法體制改革試點工資政策。圍繞農民持續增收,推進農業提質增效,着力挖掘經營性收入增長潛力;扶持農民就業創業,努力增加就業崗位和創業機會,穩住工資性收入增長勢頭;深化農村賦權改革,釋放財產性收入增長紅利;健全農業支持保護政策,拓展轉移性收入增長空間,讓農民的錢袋子實實在在鼓起來。

全面加強社會保障。推動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入軌運行。實現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制度並軌,推進基本醫保異地結算和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在晉中市開展生育保險和基本醫療保險合併實施試點。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醫保財政補助標準。提高城鄉低保標準,推動脫貧線、低保線有效銜接。提高養老機構服務質量。實施殘疾人精準康復服務行動。全面實施全民參保登記。

加快發展教育事業。實施第三期“學前教育行動計劃”,推進普惠性民辦幼兒園認定和扶持工作。在城鎮新建住宅小區配套建設中國小幼兒園。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實施好義務教育“全面改薄”工作,啓動實施農村中國小廁所“旱改水”工程,全省所有縣(市、區)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通過省級抽查確認,再有20個縣(市、區)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認定。統一城鄉義務教育學生“兩免一補”政策,實現教育經費隨學生流動可攜帶。推動全省所有普通高中辦學條件基本達標。推進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建立中職學校生均撥款制度。落實特殊教育提升計劃。啓動實施“1331”工程,促進高等教育振興崛起。推進太原東山高校新區建設。做好山西中醫藥大學去籌工作,籌建山西藝術學院。加快發展民辦教育。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推進招生考試製度改革。

推進健康山西建設。全面推開公立醫院改革。落實政府辦醫責任,完善醫院補償機制,動態調整醫療服務價格。公立醫院全部取消藥品加成。加快建立分級診療制度,以基層首診爲導向,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推進縣鄉醫療衛生一體化。實施藥品流通領域“兩票制”改革,推進城鄉藥品配送一體化。落實社會辦醫與公立醫院同等待遇,支持有條件的非公立醫療機構做大做強。提高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財政補助標準。啓動健康城鎮建設試點。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完善全面兩孩政策體系。推進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做好第二屆全國青運會籌備工作。

發展婦女兒童、老齡、慈善和紅十字會等事業。加強氣象、地震、人防、科普、檔案、參事等工作。做好民族宗教、外事、僑務、港澳、對臺等工作。支持國防建設,加強雙擁工作。繼續做好對口援疆工作。

各位代表,人民羣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我們要牢固樹立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在繼續改善人民羣衆生產生活條件的基礎上,更加註重提高人的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今年,省政府將再辦好六件民生實事:一是實施3.5萬名殘疾預防重點干預和殘疾兒童搶救性康復項目,二是對36個貧困縣建檔立卡的農村婦女免費進行“兩癌”檢查,三是爲全省城鄉懷孕婦女提供免費產前篩查和診斷服務,四是新建600個農村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五是實施6萬名建檔立卡農村貧困勞動力免費職業培訓,六是免費送戲下鄉1萬場。

(十三)大力抓好安全穩定工作。

壓實安全生產責任。堅持“黨政同責、一崗雙責、企業(單位)主責、失職追責”,按照“三個必須”和誰主管誰負責的要求,壓實各級政府領導責任和部門監管責任。依據工商註冊企業名錄,逐一落實生產經營單位的監管部門和監管責任人。嚴格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切實做到安全責任、管理、投入、培訓和應急救援“五到位”。

推進依法治安。全面落實新修訂的《山西省安全生產條例》。完善各級政府安全監管執法體制,重點充實市縣兩級安全生產監管執法人員,強化鄉鎮(街道)執法力量,完善開發區、工業園區、風景區等功能區的安全生產監管體制。進一步健全聯合執法工作機制和安全生產“黑名單”制度,對違法違規行爲零容忍、嚴查處。嚴格責任倒查制度,實行目標考覈“一票否決”。

嚴查整治安全隱患。全面開展安全風險排查評估,完善人防、技防、物防等風險防控措施。在煤礦、非煤礦山、道路交通、危險化學品、油氣管道、建築施工、人員密集場所等行業領域開展安全生產隱患大排查大整治,加大對去產能企業、長期停工停產礦井和技改礦井的檢查力度,及時消除各類事故隱患。對重大隱患實行掛牌督辦、限期整改,整改無望的予以關閉,對非法生產經營建設行爲堅決打擊取締。

提升安全生產基礎保障水平。在重點領域強制推進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開展反“三違”專項行動,強化企業生產一線、作業現場的安全生產管理。實施一批煤礦災害治理、軍工化工企業搬遷、公路防護工程等領域的重大安全治理項目。大型尾礦庫全部安裝在線監測系統,加快實現尾礦庫安全在線監測全覆蓋。

維護社會穩定大局。深化社區“網格化”管理,完善城鄉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聯動機制。創新網上信訪機制,完善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有效調處化解過剩產能、徵地拆遷等重點領域的矛盾糾紛,健全應急管理和防災減災體系。加強食品藥品監管,加快建立重要產品追溯體系。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加大失信行爲聯合懲戒力度。創造良好金融生態環境,嚴厲打擊惡意逃廢金融債務和各類非法金融活動,着力維護金融安全,防止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深化平安山西建設,狠抓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努力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各位代表,山西今天安全穩定的局面來之不易。在轉型綜改的關鍵時期,安全生產和社會穩定顯得更爲重要。我們一定要牢固樹立總體安全觀,進一步強化紅線意識,以鐵的擔當盡責、鐵的手腕治患、鐵的心腸問責、鐵的辦法治本,堅決守住“三條底線”,絕不讓安全穩定問題影響干擾轉型綜改的大局!

三、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面對轉型綜改的繁重任務,各級政府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強化宗旨意識,忠實履行職責,與中央要求“對錶”、與發達地區對標、與國際通行慣例對接,加強人民政府、法治政府、效能政府、擔當政府、廉潔政府建設,不斷提升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加強人民政府建設。我們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人民是我們的衣食父母,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是我們的天職。各級政府要在法律規定範圍內,全面推進行政決策、執行、管理、服務、結果公開,保障人民羣衆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認真執行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決議決定,依法向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主動接受人大法律監督、工作監督、政協民主監督和人民羣衆監督,加強與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的聯繫,積極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羣衆團體開展工作。認真辦理人大代表建議、政協提案、人民羣衆來信來訪,做到件件有着落。堅持重大決策問計於民,在政府機關設立建議提案和民生服務專門機構,常態化徵集承辦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建議意見,辦理民生事務。暢通與羣衆溝通渠道,完善行政首長信箱運行機制。藉助互聯網、新媒體,開展問政和評議活動,走好網上羣衆路線。全體政府公務人員要牢記,我們永遠是人民的公僕!

加強法治政府建設。強化法治思維和法治意識,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堅持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實行重大行政決策合法性審查機制、終身責任追究制及責任倒查機制。加強決策諮詢工作和政府智庫建設。在各級政府普遍設立政府法律顧問和公職律師。加強行政複議和應訴工作。加強經濟領域立法。今年首先在省政府組成部門設立專門的內審機構,加強審計監督,強化對行政權力的監督和制約。深入推進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試點,在市場監管、衛生計生、文化旅遊、商務流通、城鄉建設、城市管理等六個領域全面推開綜合行政執法體制改革。探索建立行政執法全過程記錄、重大行政執法決定法制審查等制度。全面推開“雙隨機、一公開”。紮實開展“七五”普法,加強法律援助工作。我們要通過系統的法制建設,確保政府工作在法制的軌道上、在制度的框架內運行,確保政府每一項工作經得起法律的審查和歷史的檢驗。

加強效能政府建設。深化“放管服效”改革,努力做到審批最少、流程最優、體制最順、機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務最好。再取消下放一批省級行政審批等事項,清理取消一批相關證照的年檢和與之掛鉤的政府指定培訓。加快推進投資審批網上辦理和並聯審批。深化拓展延伸“13710”工作制度,今年6月底前在省市縣鄉四級政府全面建成電子督辦平臺,將重點工程項目、企業技改項目和招商引資項目納入平臺管理,推動政府各項工作見人見事、見根見果,抓細抓小、抓緊抓實。用好省市縣企業諮詢投訴舉報新平臺。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提升“兩平臺”服務功能,建設全省政務服務“一張網”,實現服務事項“一號申請、一窗受理、一網通辦”。出臺優化營商環境實施意見,開展優化投資營商環境專項行動。啓動政府部門“大處(室)制”改革,開展政府績效第三方評估。

加強擔當政府建設。認真落實省委激勵幹部擔當作爲幹事創業辦法、支持幹部改革創新合理容錯辦法,堅持“三個區分開來”,鼓勵大膽作爲,寬容合理失誤,旗幟鮮明地保護那些作風正派、敢作敢爲、銳意進取的幹部。對工作主動作爲、行動迅速、成效明顯的,要予以褒獎。實行重點工作清單化管理,建立清晰明確可追溯的責任體系。健全重點工作督查機制,充實督查力量,強化督查職能,明確督查重點,盯住關鍵環節,督任務、督進度、督成效,確保各項工作任務全面及時高效落實。推進追責問責制度化、常態化,對不作爲、慢作爲、不落實、假落實行爲,嚴肅追責問責。時代賦予了我們重任,也給了我們幹事創業的機會,我們要義無反顧地把轉型綜改這一歷史重任擔當起來!

加強廉潔政府建設。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和中央紀委七次全會精神,按照省委“鞏固、深化、提高”的六字方針,增強全面從嚴治黨的系統性、創造性、實效性,繼續在常和長、嚴和實、深和細上下功夫。履行好各級政府黨組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任務的主體責任,嚴格執行黨內政治生活準則,深入推進政府系統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今年在省政府組成部門設立黨組(黨委)辦公室,切實加強政府系統黨的建設。堅決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健全“把權力關進制度籠子”的長效機制。對公共資金、國有資產、國有資源和領導幹部履行經濟責任實行審計全覆蓋。推動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和國務院“約法三章”常態化、長效化,牢固樹立“過緊日子”思想,嚴控“三公”經費支出。堅決查處隱形變異“四風”問題,嚴肅整治推諉扯皮、吃拿卡要、數據造假等突出問題,抓好廉政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設,着力構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長效機制,努力建設政治生態的綠水青山!

各位代表,轉型綜改、創新驅動、全面小康、振興崛起,是我們這一代人要走的新長征路。無論這條路有多少艱難險阻,我們都要堅定地走下去,堅實地走出來,直到光輝的彼岸。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省委的堅強領導下,忠誠擔當、銳意進取,開拓創新、攻堅克難,只爭朝夕、狠抓落實,以實際行動和出色業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第3篇】浙江省人民政府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

2022年1月16日在浙江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浙江省省長車俊宣讀浙江省人民政府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關於浙江省人民政府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全文,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浙江省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並請省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22年主要工作和成效

2022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開局之年。面對錯綜複雜的外部發展環境和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在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共浙江省委的堅強領導下,省政府全面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考察浙江時的重要指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以“八八戰略”爲總綱,認真落實省委各項決策部署和省十二屆人大四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主動把握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積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定不移打好轉型升級系列組合拳,紮實做好補短板各項工作,全面完成年初確定的工作目標,全省經濟穩走向好、社會和諧穩定,實現了“十三五”良好開局。

(一)出色完成g20杭州峯會服務保障任務

舉全省之力做好g20杭州峯會服務保障工作,實現了讓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滿意、外國元首滿意、全國人民滿意、全省人民滿意的目標。

把服務保障g20杭州峯會作爲向世界展示中國精神、中國力量的重大政治任務。認真貫徹執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以最高標準、最快速度、最實作風、最好效果,紮實做好基礎設施建設、綜合整治、場館改造、交通保障、環境保護、安全保障、會場服務、文藝演出、輿論宣傳等各項工作,落實了“西湖風光、江南韻味、中國氣派、世界大同”理念,向世界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圓滿完成了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賦予浙江、賦予杭州向全世界展示中國印象、中國風采的政治使命。

把服務保障g20杭州峯會作爲“秉持浙江精神,幹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的新實踐。堅持識大體、顧大局、講奉獻,動員全省人民發揚主人翁意識、愛國主義精神、無私奉獻精神,展現了浙江人民包容大氣、事必盡善、文明重禮、熱情好客的傳統美德;堅持苦幹實幹、夜以繼日,不到300天完成了數以百計的整治提升項目,展現了杭州歷史和現實交匯的獨特韻味;堅持敢闖敢幹、敢爲人先,把許多不可能變爲可能,峯會過程近乎完美、驚豔全球;堅持對標一流、追求卓越,在g20進程中留下了深刻的中國印記、浙江印象。

把服務保障g20杭州峯會作爲爲“中國的明天”提供更多浙江素材、浙江實踐的新起點。堅持以改革開放推進發展動力轉換、發展方式轉變,以創新創業推進新技術新業態新經濟發展,以“拆治歸”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生態環境整治和城鄉建設,以人民爲中心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和平安建設,重實幹、去清談,積極放大峯會效應,開啓打造全面小康標杆省的新徵程。

(二)推動重大改革開放創新舉措落地

按照“開局之年抓大事”的理念,積極謀劃和實施既該幹、又能幹成、更能牽一髮動全身的大事,爲“十三五”高質量均衡性發展打下紮實基礎。

推動重大改革舉措落地。以“四張清單一張網”爲抓手,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全省行政許可事項從554項減少到516項、四年累計減少779項。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縱橫貫通28個省級部門和所有市縣區,綜合行政執法改革、“雙隨機、一公開”市場監管改革全面推進,浙江政務服務網覆蓋全省各級政府部門並向村級延伸。成立省行政複議局,全面行使集中承辦省級部門行政複議案件職能。深化國稅、地稅徵管體制改革,全面推開營改增改革試點。完成寧波舟山港與嘉興港、台州港、溫州港、義烏陸港的資產整合,省海港集團與寧波舟山港集團一體運營,省交投和省鐵投集團合併重組,質監繫統事企分離改革試點取得積極進展。深入推進農村“三權到人(戶)、權跟人(戶)走”改革,農村生產、供銷、信用合作“三位一體”改革和戶籍制度改革,全面建立耕地保護補償機制。創建軍民融合創新示範區,支持國防建設和軍隊改革。全面落實國家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大戰略,認真做好援疆援藏援青援川等工作。

推動重大開放舉措落地。深入實施國家“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重大戰略,全面啓動義甬舟開放大通道規劃建設,金甬鐵路順利開工,義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舟山江海聯運服務中心建設紮實推進,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獲批,寧波梅山新區規劃建設積極推進。加快中國(杭州、寧波)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成功舉辦第三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積極推動長三角地區合作與發展。

推動重大創新舉措落地。全面推進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規劃建設,支持寧波、溫州、嘉興、金華、舟山等地加快建設科技城等創新平臺,全省新增“國千”人才105人、“省千”人才215人。加快建設錢塘江金融港灣,加快省股權交易中心改革發展,省股權交易中心掛牌企業達到3859家。

(三)經濟轉型升級取得新進展

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堅決打好“拆治歸”轉型升級組合拳。全年生產總值46485億元、增長7.5%,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301.8億元、增長9.8%,節能減排降碳指標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任務。

大力推進“三去一降一補”。積極推進去產能,處置555家“殭屍企業”,淘汰改造2000家企業落後產能,整治3萬家髒亂差小作坊,杭鋼集團轉型發展取得重大進展,省交通集團水運板塊破產重組順利推進。積極推進去庫存,全省商品房去化週期從年初的22.2個月下降至年底的11.7個月,其中住宅從15.8個月下降至7.3個月。積極推進去槓桿,加大不良貸款處置力度,規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從57.8%下降到56%。 (下轉第二版)

(緊接第一版)積極推進降成本,制定實施企業減負三年行動計劃,直接減輕企業負擔1010億元。積極補齊科技創新、交通基礎設施、生態環境、低收入農戶增收致富、公共服務有效供給、改革落地等六大短板,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增長11.7%,交通基礎設施投資增長25%,生態環保投資增長51.9%,低收入農戶人均可支配收入預計增長19%,財政民生支出增長11.3%,一批重大改革舉措落地。特別是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打通聯通江西、福建的斷頭路,杭州蕭山國際機場至城區地鐵專線、龍麗溫高速公路文泰段、京杭運河二通道、杭紹臺鐵路等一批交通項目開工建設。

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積極推進全省國家信息經濟示範區和杭州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統籌抓好增加科技投入、集聚高端人才、加強研究開發、推進成果轉化等工作,新增發明專利授權量2.66萬件、高新技術企業2595家、科技型中小微企業7654家。大力發展信息、環保、健康、旅遊、時尚、金融、高端裝備製造等七大產業,七大產業增加值平均增長8%以上。大力推進特色小鎮建設,在集聚人才、驅動創新、擴大有效投資上發揮重要作用。積極推進“四換三名”,完成工業技術改造投資7126億元,新增工業機器人10820臺,制定實施“浙江製造”標準120個,新增境內外上市公司32家、“新三板”掛牌企業493家。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加快糧食生產功能區和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積極推進畜牧業轉型升級、浙江漁場修復振興和海上“一打三整治”,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增長2.8%,同比提高1.2個百分點。

積極打造區域發展新動能。支持杭州、寧波、溫州、金華—義烏四大都市區加快改革發展,四大省域中心城市城市化水平達到71%左右,高出全省平均水平約4個百分點;地區生產總值平均增長8.3%,高出全省平均水平約1個百分點。支持和鼓勵省域中心城市周邊有條件的縣(市、區)規劃建設高鐵小鎮,積極融入中心城市,實現與主城區一體化發展。支持區域中心城市與相鄰縣市一體化發展,加快縣域經濟向城市經濟、都市經濟轉型。積極推進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舟山羣島新區建設,大力發展海洋經濟。紮實推進湖州等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建設,主動研究並積極推動浙皖閩贛國家生態旅遊協作區規劃建設,支持衢州、麗水等生態功能區加快綠色發展。

(四)加力打造美麗中國浙江樣板

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推進“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全面實施新一輪“811”美麗浙江建設行動,大力整治生態環境,倒逼產業轉型升級,全省各地天更藍、水更綠、山更青、城鄉更美麗。

加大污水治理力度。大力推進清淤泥、截污納管和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全年完成河道綜合整治2836公里、河湖庫塘清淤1.37億立方米,建成城鎮污水管網3252公里、四年累計11625公里,完成27個城鎮污水處理廠一級a提標改造、四年累計235個,完成4173個村的生活污水治理設施建設、四年累計23137個。全省221個地表水省控監測斷面中,ⅲ類以上水質斷面佔比77.4%,同比提高4.5個百分點;劣ⅴ類水質斷面佔比2.7%,同比下降4.1個百分點。

加大霧霾治理力度。完成1186萬千瓦燃煤機組超低排放技術改造、四年累計3563萬千瓦,佔全省30萬千瓦以上統調燃煤機組裝機總量的90%。淘汰改造燃煤小鍋爐14203臺、四年累計35246臺。淘汰黃標車和老舊車18.6萬輛、四年累計88.9萬輛,提前全部消滅黃標車。全省69個縣級以上城市日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平均爲88.4%,同比上升3.4個百分點;pm2.5平均濃度爲37微克/立方米,同比降低6微克/立方米,全省大氣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全面推進治城治鄉。全年拆除違法建築1.54億平方米、四年累計6.29億平方米,改造舊住宅區舊廠區城中村3.38億平方米、四年累計9.26億平方米。積極打造珍貴彩色森林,新增珍貴樹木2099萬株、珍貴彩色森林20.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60.96%。深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培育美麗鄉村示範縣6個、示範鄉鎮100個、特色精品村300個、美麗庭院1萬個。部署實施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三年行動計劃。全面啓動現代城市建設,切實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智慧城市、海綿城市建設積極推進,城市面貌加快改善。

(五)民生福祉持續增進

堅持共享發展理念,着力解決人民羣衆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十方面民生實事件件落地。預計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47237元和22866元,增長8.1%和8.2%。

加強就業和社會保障。加大高校畢業生等重點人羣就業創業服務力度,新增城鎮就業116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左右。進一步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新增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186萬人、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35萬人,總數分別達到3711萬人、5175萬人。實施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啓動跨省異地就醫聯網結算試點。加大社會救助兜底力度,城鄉居民平均低保標準穩步提高。

大力發展社會事業。加快教育改革發展,推進重點高校、重點學科建設,加強標準化中國小校和教師隊伍建設,浙江音樂學院建成投用。制定實施健康浙江2030行動綱要,深入推進“雙下沉、兩提升”,聯動實施醫療、醫藥、醫保改革,積極推行分級診療制度。順利實施全面兩孩政策。全面啓動“七五”普法。加快建設基本公共文化體系,新建成農村文化禮堂1568個、四年累計6527個。切實加強老齡、婦女、兒童、殘疾人、慈善、民族宗教等工作。大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浙江運動員在里約奧運會、殘奧會上取得優異成績。

全面建設平安浙江。堅持以防爲主、防救結合,健全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有效處置遂昌蘇村等地山體滑坡和鹿城雙嶼農房倒塌等重大突發事件,全力抓好搶險救災、災後重建和綜合整治工作,保障受災羣衆基本生活。加快推進下山移民、地質災害搬遷和危舊房改造,完成異地搬遷4.5萬人,其中地質災害搬遷4760人,農村危房改造20559戶、城鎮危險住宅房屋解危15665幢。加強對安全生產、道路交通、食品藥品安全、火災事故等綜合治理,保障人民羣衆飲食用藥安全,安全生產事故、死亡人數分別下降9.1%和7.8%。積極創新城鄉基層治理方式,切實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刑事案件立案數同比下降22.6%。

各位代表,“十三五”的良好開局來之不易。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共浙江省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全省人民團結一心、奮勇拼搏的結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人民和廣大建設者,表示衷心的感謝!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各民主黨派、工商聯、人民團體和社會各界人士,向駐浙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官兵、中央在浙單位,表示衷心的感謝!向關心和支持浙江發展的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同胞、臺灣同胞、廣大僑胞和海內外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我們也清醒地看到,我省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不少矛盾和問題。主要是:民間投資、工業投資增長不快,企業資金鍊、擔保鏈風險依然突出,部分企業生產經營仍然比較困難,新舊動能接續轉換還需要付出更大努力;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仍然不足,環境、交通、教育、醫療等民生工作還有不少短板,城鄉居民持續增收的難度加大;自然災害災前預防能力亟待提升,基層社會治理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網絡安全、食品安全、安全生產、社會治安等公共安全方面還有一些薄弱環節。同時,一些政府工作人員不作爲問題沒有根本改變,“四風”問題面臨反彈壓力,消極腐敗現象時有發生,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任務依然艱鉅。我們一定高度重視這些問題,採取更加有力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二、2022年目標任務與重點

2022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也是本屆省政府的收官之年,做好各項工作意義重大。當前,國際形勢依然錯綜複雜,世界經濟低速增長,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國內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挑戰與機遇並存。我們要認清形勢、堅定信心、奮發有爲,深刻把握浙江當前所處的歷史方位,堅持以“八八戰略”爲總綱,按照“秉持浙江精神,幹在實處、走在前列、勇立潮頭”的新要求,切實做好各項工作。

做好2022年工作,必須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爲中心,堅持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託底的政策思路,堅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爲主線,適度擴大總需求,加強預期引導,深化創新驅動,全面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根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結合浙江實際,建議2022年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爲:確保生產總值增長7%以上,爭取更高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結果;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節能減排降碳指標完成或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目標任務。

在工作中,堅定不移推進“拆治歸”,持續深入打好經濟轉型升級系列組合拳,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聚焦改革、聚焦發展、聚焦民生,切實加強政府自身建設,以政府自身建設的實際成效,推動各項工作取得新突破、新成績。

(一)聚焦改革開放,增強發展活力

堅持以“四張清單一張網”爲抓手,進一步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促進經濟社會各領域的改革不斷深化,以政府權力的減法換取市場活力的加法。

加快推進“最多跑一次”改革。按照“羣衆和企業到政府辦事最多跑一次”的理念和目標,從與企業和人民羣衆生產生活關係最緊密的領域和事項做起,逐步實現全覆蓋。全面推進簡政放權,繼續精減行政事業收費,倒逼各級各部門減權、放權、治權,加快形成覆蓋行政許可、行政處罰、行政徵收、行政裁決、行政服務等領域的“一次辦結”機制;全面推行“雙隨機、一公開”,制定實施全省統一的節能節地節水、環境、技術、質量、安全等市場準入標準,杜絕多頭執法、重複檢查,形成“部門聯合、隨機抽查、按標監管”的“一次到位”機制;全面推行“互聯網+政務服務”,逐步形成各項便民服務“在線諮詢、網上辦理、證照快遞送達”的“零上門”機制,通過改革給人民羣衆帶來更多獲得感。

聯動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和要素配置市場化改革。繼續削減行政許可事項,積極推進政府覈准投資項目目錄“瘦身”,對關係國家安全、涉及全國重大生產力佈局、戰略性資源開發和重大公共利益以外的企業投資項目,一律不再覈准審批,均實行備案管理。完善投資項目在線審批平臺,實行統一登記、統一賦碼、並聯審批、網上辦結,年內實現所有投資項目網上審批、覈准、備案。加快政事分開改革和事業單位改革,積極推進“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審批等涉政中介機構延伸,研究制定政府購買審批中介服務的具體辦法,推動“區域能評、環評+區塊能耗、環境標準”逐步取代項目能評、環評。按照“創新論英雄、畝產論英雄、節能論英雄、減排論英雄”的理念,建立健全企業分檔評級制度,促進“創新強、畝產高、節能好、減排多”的企業加快發展。

積極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完善產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產權的意見,依法平等保護各類產權,確保公有制經濟財產權和非公有制經濟財產權同樣不可侵犯,讓每一位民營企業家都能安心經營、放心發展。繼續深入推進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建設、舟山羣島新區建設、義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溫州金融改革、台州小微金融改革、寧波保險改革等國家戰略舉措,加快推進國家標準化綜合改革試點、國土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改革試點、交通運輸綜合改革以及嘉善科學發展示範點建設。加快推進國企、財稅、金融、社保等基礎性關鍵性改革,加強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更好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深入推進浦江等“四個全面”戰略佈局試點縣建設,建立健全“三改一拆”“五水共治”“浙商迴歸”等長效機制。創新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機制,積極推進“互聯網+軍民融合”,大力支持國防和軍隊建設。積極推進人防體制改革試點。建立健全促進放心消費的機制,積極創建放心市場、放心商店、放心網店、放心餐飲、放心景區,打響“放心消費在浙江”品牌。

深入推進對內對外開放。圍繞打造“一帶一路”戰略橋頭堡目標,加快建設義甬舟開放大通道。積極推進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加強自由貿易試驗區制度創新,以油品全產業鏈爲特色,着力提升大宗商品全球配置能力。積極推進寧波梅山新區、義烏國際貿易改革試驗區規劃建設。深入推進中國(杭州、寧波)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打造“網上絲綢之路”。深入實施優進優出戰略,擴大高新技術產品和名優特產品出口,加強先進技術裝備進口,擴大服務貿易,促進外貿提質增效。加快海關特殊監管區改革創新,大力發展保稅加工區、保稅市場和保稅跨境電商園區,促進新型加工貿易、市場採購貿易和跨境電商貿易加快發展。支持有條件的企業瞄準先進技術、知名品牌、“專精特”企業開展跨國併購,高水平建設境外經貿合作區,推進浙商國際價值鏈新佈局。辦好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全面落實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主動接軌上海、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積極參與長江經濟帶建設,認真做好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支援工作。

(二)聚焦轉型升級,振興實體經濟

堅持有違必拆、有污必治、有劣必除,堅決打破拖累浙江發展的罈罈罐罐。

深入實施“三改一拆”。建立有違必拆的工作機制,加快改造舊住宅區、舊廠區、城中村,積極推進城市街道、立面、道路改造、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和“浙派民居”改造,加強山體地貌生態修復和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大力推進平原綠化和珍貴彩色森林建設,不斷提高城鄉建設質量和水平。

深入推進“五水共治”。協同推進截污納管、河道清淤、工業整治、農業農村面源污染治理、排污口整治、生態配水與修復等六大工程,積極整治小微水體感官污染,完善河長制,加強溼地保護,加快城鎮污水處理廠一級a排放達標改造,全面消除劣ⅴ類水體。

大力推進霧霾治理。全面完成大型燃煤電廠超低排放技術改造,全面淘汰改造燃煤小鍋爐,開展鋼鐵、化工、水泥、玻璃、熱電等行業清潔排放技術改造,加強石化、製鞋、塗裝、印刷等行業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治理,加強機動車、船舶污染防治,加強建築揚塵防控,建立健全禁止秸稈露天焚燒長效機制,努力減少重污染天氣。

堅決淘汰落後產能。認真完成處置300家殭屍企業、淘汰1000家企業落後產能、整治10000家髒亂差小作坊的目標任務。

切實防範金融風險和房地產泡沫。制定實施“去不良”行動計劃,繼續加大不良資產處置力度,大力發展直接融資,完善擔保體系建設,嚴堵非法集資渠道,堅決打擊逃廢債行爲,積極防範和化解“兩鏈”風險。堅持分類調控、因城施策,支持自住型和改善型購房,抑制投機性購房,鼓勵農民進城購房,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確保商品房庫存保持在合理區間,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大力推進傳統產業改造,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

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加大“四換三名”和“互聯網+”“機器人+”“標準化+”力度,積極探索以特色小鎮理念和方式分塊改造提升開發區(園區)的有效途徑,力爭在紡織、服裝、皮革、化工、化纖、造紙、橡膠塑料、建材、有色金屬加工、農副食品加工和批發零售等“10+1”傳統產業先行取得突破。支持紹興開展傳統產業改造提升試點。加大對實體經濟支持服務力度,進一步清費減負,積極幫助企業去槓桿、降成本。滾動實施小微企業三年成長計劃,加強小微企業園區建設管理,爲小微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持續推進“個轉企、小升規、規改股、股上市”,鼓勵和支持優勢企業特別是上市公司加大兼併重組力度,着力形成一批行業龍頭企業和“隱形冠軍”。

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農業綠化、農村美化、農民轉化。圍繞“吃得安全、吃得放心”,把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放在突出位置,統籌抓好土壤污染防治、化肥農藥減量、畜牧業轉型升級、海上“一打三整治”等各項工作,大力發展綠色種植、綠色養殖、綠色捕撈等高效生態循環農業和綠色生態漁業,推動糧食生產功能區、現代農業園區和重要農產品保護區向綠色發展轉型,加快浙江漁場修復振興。積極培育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和“農創客”等現代農業經營主體,加強農產品品牌建設,加快建設綠色農業強省。全面落實糧食安全市縣長責任制和“大糧食安全觀”,建設高水平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加強農村環境整治,大力推進美麗鄉村、美麗田園建設,積極創建全域旅遊示範縣、旅遊風情小鎮和休閒旅遊示範村,力爭有2000個村成爲a級景區,其中3a級以上景區200個。大力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加快打造農業全產業鏈,積極推進“互聯網+農業”,促進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深入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用益物權、集體經濟收益權“三權到人(戶)、權跟人(戶)走”改革,加大宅基地空間置換力度,把願意進城的農民轉化爲市民,把願意留在農村的農民轉化爲新型職業農民,不斷提高農民收入。

牢固樹立質量第一意識,全面實施標準化戰略,加快標準強省、質量強省、品牌強省建設,加快推進中國製造2025浙江行動計劃、工業機器人行動計劃、十萬企業上雲行動計劃和綠色農業行動計劃,新增“浙江製造”標準100個、工業機器人1萬臺、上雲企業10萬家、綠色農產品基地10萬畝。

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大有效投資力度,不斷髮展壯大新動能。

加快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積極推進省部共建國家實驗室,支持浙江大學、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等大院名校在科技創新中發揮龍頭作用,支持有條件的高等院校提升戰略定位、建設創新型大學或創業型大學,支持企業加大科技投入、加強研究開發,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着力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

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市場化、科技成果資本化產業化。加快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錢塘江金融港灣和中心城市科技城建設。積極規劃建設特色小鎮,鼓勵中心城市周邊縣市依託高鐵站規劃建設科創小鎮,支持各地規劃建設高新技術類特色小鎮,使特色小鎮成爲全省科技創新、產業創新的重要載體。加快“兩化”深度融合國家示範區、國家信息經濟示範區、杭州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寧波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建設。深入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微企業雙倍增計劃,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500家、科技型中小微企業6000家,每年推動1000個授權發明專利產業化。大力發展信息、環保、健康、旅遊、時尚、金融、高端裝備製造業和文化產業,積極推進信息經濟與各產業融合發展,促進業態創新,加快形成以八大萬億產業爲支柱的產業體系。

積極推進空間發展格局創新。大力實施都市區帶動戰略,支持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充分發揮四大都市區在推進新型城市化中的引領作用。大力發展海洋經濟,積極實施大港口戰略、大項目戰略,加快推進港口經濟圈建設。大力發展生態經濟,支持衢州、麗水等生態功能區加快集聚和轉化綠色財富,努力使生態經濟成爲新的增長點。深入推進全省海港、交通、機場資源整合,培育綜合交通產業發展新優勢,積極打造都市經濟、海洋經濟、開放經濟、美麗經濟交通走廊,高水平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體系,加快形成“一體兩翼”區域發展新格局。

進一步加大有效投資力度。把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實抓好浙商迴歸、激發民資、對接央企、引進外資等工作,加強重大項目謀劃招引和推進,大力支持企業技術改造,強化要素資源保障,確保完成“411”重大項目投資1萬億元以上,確保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礎設施投資、重大產業項目投資、重點技術改造投資、生態環保投資增長15%以上,確保浙商迴歸到位資金3800億元、實際利用外資160億美元。

(三)聚焦民生改善,促進和諧穩定

牢固樹立以人民爲中心發展思想,全面踐行共享發展理念,堅持以標準化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不斷提高人民羣衆的獲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鼓勵創業、擴大就業、促進增收。積極落實人才新政,統籌做好人才引進、平臺建設、創業服務、金融支持等工作,支持各類人才在浙創業、來浙創業。切實加強就業再就業工作,重點解決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人員、農村轉移勞動力等羣體的就業問題,全年新增城鎮就業80萬人。深入開展“浙江無欠薪”行動,加大創建和諧勞動關係示範企業力度,強化企業社會責任,積極培育工匠精神,促進就業穩定有序、工資穩定增長、企業穩定經營。適時適度上調最低工資標準,促進城鄉居民收入持續平穩增長。實施集體經濟薄弱村消除行動計劃,建立健全低收入農戶檔案,着力補齊低收入農戶增收致富短板,確保低收入農戶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以上。

加快教育改革,促進公平發展。制定實施學前教育標準,分步實施幼兒園達標改造、擴容。制定實施義務教育標準,分步實施中國小校提標改造工程,年內完成偏遠地區中國小校的提標改造。繼續放寬普高、職高分流限制,促進普高、職高協調發展。積極穩妥開展大學聯考綜合改革國家試點。積極推進高等教育改革發展,加大重點高校、重點學科支持力度,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爭創國際國內領先的一流學科、一流大學。積極推進應用型本科院校和高等職業教育院校上水平。

深化醫藥衛生改革,努力解決看病難看病貴。認真貫徹落實健康中國戰略,全面實施健康浙江2030行動綱要。深入推進“雙下沉、兩提升”,確保每家三甲綜合醫院與2家以上縣級醫院建立緊密合作關係,每個縣市每天有三甲醫院派駐的不少於10名副高以上職稱醫師在縣級醫院工作,把優質醫療資源真正沉下去。制定實施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建設管理標準,加快形成以縣醫院爲主體、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村衛生室爲基礎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加快推進“互聯網+醫藥價格”改革,形成“廠家網上銷售、醫院網上採購、部門實時監管”的運行機制。改革完善計劃生育服務管理,加強婦幼保健工作。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

加快社保改革,促進公平可持續。加快各級各類社會保障制度整合,逐步形成“多檔次、可選擇”和“多繳多得、長繳多得”的社保運行機制,實現社會保障全覆蓋、更公平、可持續。積極推進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研究制定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聯動調整機制,穩步提高基本養老金和基礎養老金標準。積極推進醫療保險制度改革,鼓勵有條件的設區市探索建立統一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完善大病保險制度,降低起付標準,提高個人繳費比例和報銷比例,切實減輕羣衆大病治療負擔。完善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強困境兒童保障,加強殘疾人權益保障。大力發展慈善事業和紅十字事業。大力發展養老服務業,研究制定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用於養老機構建設的相關政策,鼓勵支持社會力量興辦養老服務機構,加快形成以居家爲基礎、社區爲依託、機構爲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

加快發展文化體育事業,不斷豐富羣衆生活。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切實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進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公共文化機構法人治理、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農村電影發行放映體制改革等四項全國改革試點提質擴面。以“十百千”工程爲抓手,大力推進公共服務重點縣(市、區)及薄弱鄉村建設,補齊公共文化服務短板。深入實施影視精品打造、網絡文藝發展、文藝浙軍培育等“七大工程”,建立實施文藝榮譽制度,推動文藝事業繁榮發展。 (下轉第三版)

(緊接第二版)紮實推進之江文化中心、浙江自然博物園等重大文化設施建設。深化傳統戲劇保護和振興,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強化對外文化交流,提升國際傳播能力,講好浙江故事。大力發展體育事業,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以全民健身促進全民健康。積極籌備2022年杭州亞運會,做好天津全運會備戰參賽工作,辦好第十三屆全國學生運動會。

深入開展平安浙江建設。全面實施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村莊避讓搬遷和綜合整治工程,大力推進治危拆違攻堅戰,統籌做好城鄉危舊房排查、整治工作。大力實施“百項千億防洪排澇工程”,加強山區小流域治理,完善基層防汛防颱、防災減災體系。加快建立食品藥品質量追溯制度,確保食品藥品安全。深化安全生產體制機制創新,建立重點行業安全生產風險防控和隱患治理雙重預防體系,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探索建立公衆責任保險制度。加強應急能力建設,提升突發事件處置能力。總結深化“平安護航g20”安全保障經驗,建立健全安保維穩長效機制。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紮實做好各類社會風險排查管控,加強法律服務,及時有效化解社會民間糾紛。完善立體化、信息化、法治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嚴密防範和嚴厲打擊各類犯罪活動。

切實辦好民生實事。按照民生實事“羣衆提、大家定、政府辦”的理念,認真辦好十方面民生實事,着力解決人民羣衆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

1、全面完成大型燃煤機組超低排放技術改造,全面淘汰改造燃煤小鍋(窯)爐,積極治理霧霾。

2、研究制定推進垃圾分類的具體辦法,加快城鎮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和垃圾填埋場生態化改造,農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處理基本實現全覆蓋。

3、加大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力度,以沼氣和生物天然氣爲主要處理方向,完成大規模畜禽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建設,完成所有城鎮污水處理設施一級a排放達標改造,全面消除劣ⅴ類水體。

4、深入實施城市交通擁堵治理,推進軌道交通建設500公里,新增、更新公交車1000輛,新建、改造公交站點1000個,新增停車位10萬個。

5、加強城鄉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建設,實現農村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全覆蓋。

6、切實加強食品安全監管,新建放心農貿市場300個。

7、基本消除地質災害隱患點1000個,新建、擴改建避災安置點1500個,完成全部d級危房和涉及公共安全的c級危房治理。

8、對全省所有加油站加油機實施計量檢定。

9、全面啓動適齡婦女免費“兩癌”檢查。

10、新增農村文化禮堂1000個,新建3000個農村電商服務站、3000個城市社區智能投遞終端。

(四)切實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全面正確履行政府職能

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強化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持改革創新、敢於擔當,創造性地抓好工作落實。堅持政府過“緊日子”、讓羣衆和企業過“好日子”,努力使政府工作贏得人民羣衆的信任和支持。

加快建設服務政府。堅持把簡政放權作爲建設服務政府的重要基礎,按照“最多跑一次”的要求進一步簡政放權,能簡則簡、應放則放、該改則改,集中力量加強發展戰略、規劃、政策、標準等制定,加強公共服務、市場監管、社會管理、環境保護等職責,加強爲基層和企業、羣衆排憂解難,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當好企業和人民羣衆的“店小二”。

加快建設責任政府。堅持把提高執行力、落實力作爲建設責任政府的重中之重,建立健全省級部門和設區市重點工作清單制度,改革完善考覈辦法,加強追責問責,做到政府各項工作有清單、有督查、有考覈、有問責,確保黨中央國務院的大政方針和省委的各項決策部署落到實處。

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堅持把誠信守法作爲建設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按照授予有據、行使有規、監督有效的原則,切實規範行政行爲。堅持依法決策、民主決策、科學決策,完善重大事項公衆參與、專家論證、合法性審查等制度。切實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管理。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和行政複議體制改革。加強政府信用建設,把誠信施政作爲重要準則,說到做到,着力提升政府公信力。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健全行政權力監督制約機制,自覺接受人大依法監督、政協民主監督和監察監督、司法監督,加強政府內部層級監督和審計監督,主動接受社會監督、輿論監督。

加快建設廉潔政府。堅持把改進作風、嚴明紀律、懲治腐敗作爲建設廉潔政府的重要遵循,把紀律挺在前面,嚴格落實各級政府黨組主體責任,深入推進廉政建設和作風建設,着力在常和長、嚴和實、深和細上下功夫,推動中央八項規定精神風化俗成,做到越往後執紀越嚴,堅決防止“四風”反彈回潮,堅決懲處各類腐敗行爲,努力打造絕對忠誠、幹事擔當、乾淨自律、充滿活力的鐵一般幹部隊伍。

各位代表,浙江所處歷史方位的使命擔當令人振奮,全面小康標杆省的目標前景催人奮進。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中共浙江省委的堅強領導下,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勇立潮頭,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和中共浙江省第十四次代表大會勝利召開,爲建設“兩富”“兩美”浙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努力奮鬥!

【第4篇】海南省人民政府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

以財政投入爲引導,建立科技創新投入穩定增長機制,推動形成以企業爲主體、市場爲導向、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下面是整理的關於海南省人民政府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範文,歡迎借鑑!

2022年工作回顧

這是我省經濟社會發展經受嚴峻考驗、取得豐碩成果的一年。

面對經濟下行、電力短缺和持續高溫、乾旱、颱風等自然災害的不利影響,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統籌抓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經濟運行整體呈現“穩中有進、穩中向好”態勢,各項事業取得新進展。

(一)強力推動“多規合一”等重點改革,積極擴大對外開放。

堅持整體推進、重點突破,蹄疾步穩、務求實效,完成年初確立的80項重點改革事項。

率先在全國開展省域“多規合一”改革。主導編制完成了《海南省總體規劃》:確立重點發展十二個產業;從空間上劃定各類生態紅線;規劃佈局六類產業園區和基礎設施“五網”;制定百個特色產業小鎮建設方案;在部分園區實行簡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試點。

啓動新一輪農墾改革,推進司法體制改革,進一步理順國際旅遊島先行試驗區和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管理體制,完成第十輪省級行政審批事項清理。

對外開放深入拓展。博鰲亞洲論壇2022年年會規格、規模均創歷史之最。搶抓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機遇,加強與沿線有關國家、地區合作交流,全年實際利用外資24.7億美元,增長28.7%。

(二)始終堅持發展第一要務,抓項目、促投資,推動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把抓項目、促投資作爲全年經濟工作的重點,建立目標管理責任制,實行月度、季度考覈檢查,開展“投資項目百日大會戰”。

西線高鐵建成通車,海南進入環島高鐵時代;“田”字型高速公路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屯昌至瓊中高速公路建成通車,瓊中至五指山至樂東、文昌至博鰲、萬寧至儋州至洋浦三條高速公路、鋪前大橋、美蘭機場二期擴建、博鰲機場等一批重大項目開工建設,快於預期進度。

昌江核電1號機組投產發電,西南部電廠併網運營。

紅嶺灌區加快建設,南渡江引水工程開工建設。

組織多場招商活動,簽約項目280個,協議投資額5513億元。

謀劃儲備新項目723個。

(三)積極推進調結構、轉方式,重點發展十二個產業,夯實海南長遠發展基礎。

努力解決我省產業結構單一、增長質量效益不高的問題,積極謀劃海南長遠健康發展,確定做優做強和重點培育旅遊、熱帶特色高效農業、互聯網等十二個產業,已初顯成效,全年旅遊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1%,農業增長5.5%,互聯網產業增長14.8%,醫療健康產業增長11.1%,金融業增長19.6%,會展業增長9.9%,醫藥產業增長16.8%。

旅遊業提檔升級,郵輪遊艇遊、鄉村遊、健康旅遊等旅遊新業態加快發展,西沙旅遊常態化運營,新開闢、恢復國際航線19條,新建、改建旅遊廁所420個,旅遊環境得到改善;

農業結構調整加快,調減甘蔗等傳統低效作物13萬畝,首批14家省級現代農業示範基地掛牌,生態循環農業和品牌農業取得新進展,《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海南)建設規劃(2022—2025)》實施,海南農業在維護國家糧食安全中的戰略地位進一步顯現;

騰訊、阿里巴巴、金山雲、新浪等一批互聯網領軍企業加快佈局海南,一批互聯網小鎮啓動建設,“光網智能島”建設加快推進,通信網絡清網排障、提速降費成效明顯;

海南銀行掛牌營業,填補我省無獨立省級地方法人商業銀行的空白,飛機融資租賃等金融新業態不斷涌現;

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建設取得實質性突破,恆大健康產業集團等7家醫療企業進駐;

房地產業結構逐步優化,非住宅類投資佔比提高5.2個百分點;

會展業發展勢頭良好,全年100人以上會議超過1.3萬個,參會人數280萬人次、同比增長13.0%,各類展覽102個、增長11.0%,成功舉辦海南國際旅遊島歡樂節、冬交會、國際海洋旅遊博覽會、國際旅遊島郵輪遊艇產業發展大會;

進一步放寬離島免稅政策,免稅品銷售額55.4億元,增幅高達28.3%;

海洋漁業、海洋旅遊、海洋交通運輸、海洋油氣與加工等海洋產業發展勢頭良好,海洋生產總值1050億元,同比增長11.0%,佔全省生產總值28.4%。

(四)嚴守生態底線,開展“六項整治”,進一步彰顯海南生態環境優勢。

堅持以問題爲導向,下大氣力開展環境整治六大專項行動。

一是開展整治違法建築三年攻堅專項行動,拆除違法建築約870萬平方米;

二是開展全島1823公里海岸帶專項檢查和整改行動,對805宗違法違規問題全面整改,拆除違法違規建築25.7萬平方米,收回岸線土地8765畝;

三是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治理,“髒亂差”現象得到有效遏制,海口“雙創”效果顯著,三亞“雙修”“雙城”綜合試點實現良好開端,儋州、文昌、瓊海、海口演豐鎮被列爲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瓊海“不砍樹、不佔田、不拆房,就地城鎮化”經驗成爲全國示範;

四是開展城鎮內河(湖)水污染治理三年專項行動,三亞河、陵水河整治取得明顯成效;

五是開展林區生態修復和溼地保護,“綠化寶島大行動”完成造林20.1萬畝;

六是開展大氣污染專項治理行動,建成環境空氣質量預警預報系統。始終堅持生態底線思維,堅決不上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項目,否決29個不符合生態的項目。狠抓節能降耗,實現單位gdp能耗和工業增加值能耗雙下降。

(五)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抓好十件民生實事,讓人民羣衆共享發展成果。

堅持把保障改善民生作爲政府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財力並不寬裕的情況下,繼續加大民生投入,年初確定的十件民生實事全面完成。

●社會事業加快發展

基本實現公辦幼兒園鄉鎮全覆蓋,啓動中國小好校長好教師引進和培養工程,新增普通高中學位4000個。海南熱帶海洋學院掛牌成立,海南師範大學實現省部共建,海南健康管理職業技術學院籌建工作有序推進。

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全面推開,基層醫療機構綜合改革試點扎實推進,“單獨兩孩”政策穩步實施。

國家南海博物館啓動建設,省博物館二期和民族博物館改擴建一期主體工程完工,“三網融合”加快,廣播電視節目無線數字化基本實現全覆蓋。

●社會治理不斷加強

海島型立體化治安防控體系不斷完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全面加強。加大食品藥品監管力度,質量強省工作成效顯著。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全面開展安全生產大檢查,安全生產形勢總體保持穩定。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機制和防災減災體系不斷完善,有力、有序、有效地抗擊颱風“彩虹”的侵襲和持續乾旱的影響。

2

“十二五”回顧

剛剛過去的五年是海南發展史上很不平凡的五年。五年間,我們有效應對了世界金融危機持續影響、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外部環境十分複雜等各種挑戰,主動認識、適應經濟新常態,堅持科學發展、綠色崛起,充分發揮生態環境、經濟特區、國際旅遊島三大優勢,頑強拼搏,開拓進取,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新的成就,國際旅遊島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過去的五年是綜合經濟實力顯著提升、質量效益穩步改善的五年。

全省地區生產總值、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5%、8.4%,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年均增長18.3%,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2.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3.6%,城鎮常住居民和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年均增長11.6%、14.3%。三次產業結構由2022年的26.1:27.7:46.2調整爲23.1:23.6:53.3。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0.6%,佔gdp比重比2022年提高7.1個百分點,接待遊客總人數、旅遊總收入分別比2022年增長73.6%、110.9%,海洋生產總值比2022年增長87.5%。

——過去的五年是改革開放縱深推進、體制機制不斷創新的五年。

完善省直管市縣體制。實施4輪省級行政審批事項清理,精簡行政審批事項1191項,降幅達79.4%。建立省級權力、責任清單和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實現網上審批和“陽光”審批。完成新一輪省級機構改革,設立地級三沙市,三亞撤鎮設區,儋州升格爲地級市。

——過去的五年是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大突破、城鄉面貌明顯改善的五年。

完成基礎設施投資2824.7億元,是“十一五”時期的2.4倍。“田”字型高速主框架、“四方五港”格局基本形成,環島高鐵全線貫通,“南北東西、兩幹兩支”機場佈局加快推進。核電、火電、抽水蓄能等電力建設取得重要進展,電網主網架建設基本完成,扭轉了電力長期短缺的局面。紅嶺水利樞紐工程基本建成,紅嶺灌區、南渡江引水等大型水利工程建設步伐加快,農業生產基礎條件逐步改善。城市和行政村光纖寬帶網絡覆蓋率分別達到89.2%、71.0%,4g覆蓋率分別達到99.1%、84.7%。

——過去的五年是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環境質量保持優良的五年。

持續開展“綠化寶島大行動”,累計完成造林159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到62%。依法依規強力清理閒置土地,處置閒置土地13.26萬畝。健全完善生態補償機制,重點生態區域內的市縣不再考覈gdp,中部生態核心區得到有效保護。加強污染治理,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和城鎮污水集中處理率分別達到94%和80%,近岸清潔海水水質面積保持在90%以上,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97.9%。全面完成了國家下達的“十二五”節能減排指標。

——過去的五年是社會事業快速發展、人民羣衆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五年。

堅持“小財政辦大民生”,每年財政支出70%以上用於改善民生。全省財政民生支出五年累計3663.8億元,是“十一五”時期的2.9倍。減少農村貧困人口35.2萬人。新增就業人數46.9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45.8萬人。保障性住房覆蓋面全國第一。基本解決農村安全飲水問題。全面完成國家教育中長期規劃綱要目標,各級各類教育加快發展,教育質量不斷提高。初步建成海口、三亞、儋州、瓊海、五指山5個區域醫療中心。在全國率先全面實現城鎮從業人員五項社會保險省級統籌。

——過去的五年是依法治省深入推進、社會治理能力不斷提高的五年。

積極推進法治政府建設,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認真執行人大及其常委會各項決議,主動接受政協民主監督。完善行政決策規則和程序。加強和改進行政執法,積極推行政務公開。深入開展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政府機關作風明顯改善。強化審計、監察、行政複議工作,廉政建設有力推進。構建大防控體系,落實社會管理綜合治理措施,依法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戰勝超強颱風“威馬遜”等自然災害,有效防範和應對各類突發公共事件。

3

“十三五”展望

“十三五”時期是海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是實現國際旅遊島建設發展目標的衝刺階段,是全面開啓“一張藍圖幹到底”的嶄新階段!

今後五年,將重點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堅持創新發展:推進重點領域改革,培育發展新動力取得新突破。全面實施《海南省總體規劃》,深入推進農墾、司法體制、行政審批、國有企業等改革,打造更具活力的體制機制。堅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適應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趨勢,謀求海南新的經濟增長動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形成鼓勵創業創新的市場環境、產權制度、投融資體制。實施人才強省戰略,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的人才制度環境。

(二)堅持協調發展:統籌城鄉和區域發展,推進新型城鎮化取得新突破。堅持陸海統籌、區域協同、城鄉一體、物質文明精神文明並重、經濟建設國防建設融合,在協調發展中拓寬發展空間,在加強薄弱領域中增強發展後勁。優化全省城鎮空間格局和功能定位,打造“海澄文”一體化綜合經濟圈、“大三亞”旅遊經濟圈,實現南北兩極帶動、東西兩翼並進、中部保育發展。實施“美麗海南百千工程”。推進基礎設施“五網”建設。充分發揮環島高鐵、環島高速公路、環島旅遊公路的輻射帶動作用和中西部生態、民族文化特色優勢,構築城鄉一體化的新型城鎮佈局。實施海洋強省戰略,力爭2022年全省海洋生產總值達到1800億元。

(三)堅持綠色發展:培育壯大特色優勢產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突破。發展壯大十二個重點產業,推動傳統產業向高端發展,積極培育新產業、新業態,建立跨區域、跨市縣投資機制,推動城鎮間生產分工、產業整合、園區共建。落實“互聯網+”戰略,實施“國際旅遊島+”計劃,促進各次產業深度融合、跨界發展。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強力開展城鄉環境治理行動,實施生態保護和建設重點工程,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實施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加強海洋生態環境保護,進一步鞏固大氣、水體等質量,全面提升森林質量。

(四)堅持開放發展:深化對外交流合作,加快發展開放型經濟取得新突破。全面融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推動海南與沿線有關國家和地區港口、航空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進臨港經濟區、臨空經濟區建設,致力將海南打造成“一帶一路”國際交流合作大平臺、海洋發展合作示範區、中國(海南)—東盟優勢產業合作示範區。擴大對外經貿合作,發展邊貿經濟,實施“走出去、引進來”戰略,推進優勢企業開展跨境經濟技術合作,拓展與泛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京津冀和港澳臺等區域合作。依託博鰲亞洲論壇、中非合作圓桌會議等國際交流合作平臺,全方位開展對外經貿文化交流及高層次外交外事活動。發揮僑務資源優勢,密切與友城交往,提高公共外交和民間外交對全省發展的服務能力。積極爭取設立國家級新區、自由貿易試驗區,打造海南對外開放新高地。

(五)堅持共享發展: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實施“五個一批”工程,打贏脫貧攻堅戰。完善社會保險制度,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全面推進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提高教育質量,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實施“健康海南”工程,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鞏固提升全省“一小時三級醫院服務圈”。實施積極就業政策,保障有就業能力的人實現充分就業。

4

2022年工作安排

2022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的第一年,今年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0—7.5%,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8.0%,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8.5%,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0%,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5%,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9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0%以內,全面完成國家下達的節能減排降碳控制目標,實現18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與鞏固提升。今年將重點做好十個方面工作:

(一)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持續開展生態環境專項整治。一是繼續開展整治違法建築三年攻堅專項行動,今年要拆除違法建築500萬平方米左右,堅決杜絕新的違法建築。二是全面治理城鄉環境“髒亂差”,重點解決城市交通擁堵、垃圾圍城、亂擺攤點等城市病。三是繼續推進城鎮內河(湖)水污染專項治理。四是開展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行動,重點整治建築施工揚塵、工業粉塵、機動車尾氣,加大非煤礦山專項治理和燃煤鍋爐淘汰力度。五是開展土壤環境綜合治理專項行動,重拳打擊違法排污、超標排污等環境違法行爲。六是開展林區生態修復和溼地保護。

推進節能減排。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快建立循環型工業、循環型農業、循環型服務業體系。鼓勵企業進行技術裝備更新改造,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加強造紙、石化、建材、水泥等重點領域節能減排。發展綠色節能建築,倡導綠色出行,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支持海口、三亞率先在公務用車、公交客車、出租用車等領域普及新能源汽車。全面完成國家下達的年度節能減排降碳目標。

建立健全環境保護體制機制。加強中部生態區保護,加大生態補償力度,探索建立跨區域生態補償、環保聯防聯控機制,建立環保督察工作機制。

(二)堅持不懈抓好“三農”工作,全力實施脫貧攻堅工程

大力發展熱帶特色高效農業。圍繞“種、養、加、銷、保,土、肥、水、種、管”等關鍵環節,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農業轉型升級。進一步調整優化種養結構,大幅調減甘蔗等低效作物種植面積,推進種養殖標準化、品牌化、產業化、信息化。實施畜禽廢棄物綜合利用、地力改良提升、農業廢棄物回收利用、重大病蟲害防治、秸稈綜合利用五大生態循環農業示範工程。加快發展品牌農業,促進品牌產品生產基地規模化發展和生產能力提升。推進農業“五基地一區”建設,創建一批現代農業示範基地,扶持一批農業龍頭企業。強化農產品流通設施建設,推進訂單生產、農超對接和農產品電子商務建設。

打響脫貧攻堅戰。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貧實效。

加快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全面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到戶工作,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開展耕地、林地佔補平衡改革試點,支持文昌開展農村集體經營建設用地入市試點。注重引導農民依法、自願、有償將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流轉,提高生產集約化程度。

(三)加快新型城鎮化步伐,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統籌區域協調發展。實質性推進“海澄文”一體化綜合經濟圈、“大三亞”旅遊經濟圈發展。

儋州、瓊海要發揮區域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其它市縣要結合資源稟賦和比較優勢,找準發展定位,主動接受輻射,逐步形成橫向錯位發展、縱向分工協作、活力競相迸發的新態勢、新格局。

打造海南特色的新型城鎮體系。在省總體規劃的指導約束下,審定各市縣總規。注重城市功能定位、空間組合、建築風格、綠化景觀的設計,加強對城市的空間立體性、平面協調性、風貌整體性、文脈延續性等方面的規劃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環境、文化特色、建築風格等“基因”。

合理限制高層建築,加大對海邊、河邊、鐵路邊、高速公路邊等關鍵區域高層建築和民居民宅的管控力度。落實傳統村落和民居保護規劃,加強城鄉歷史文化遺存的保護和文化特色的塑造。

大力開展城市修補、生態修復工作,結合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改善城區面貌,優化人居環境。

加強中心城市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管理精細化水平,提升城市品位。

圍繞“美麗海南百千工程”,培育一批經濟強鎮、區域重鎮、文化名鎮和美麗宜居鄉村。

(四)擴大和優化投資,抓好重點項目建設

●開工新建一批。儘快開工三亞新機場及臨空產業園,努力將其整體打造成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邁灣、天角潭水利樞紐工程、國家現代農業南田示範區、南繁基地建設、航天科普中心等重點項目按時開工建設。

●加快推進一批。提高項目建設速度,確保騰訊創業基地、復興城互聯網創新創業園、陵水現代農業示範基地、五源河文體中心、三亞亞特蘭蒂斯等產業項目,及文昌至博鰲、萬寧至儋州至洋浦、瓊中至五指山至樂東高速公路、鋪前大橋、美蘭機場二期擴建、鳳凰機場三期改擴建、三亞郵輪母港二期、國際旅遊島先行試驗區基礎設施建設等項目完成年度投資計劃。全面啓動光網智能島建設項目。

●竣工投產一批。確保博鰲機場在今年博鰲亞洲論壇年會前投入使用,海秀快速幹道國慶節前全線通車。建成運營昌江核電2號機組、京東(海南)運營中心、定海大橋配套路網等項目。

●儲備生成一批。重點做好海南島水系連通、熱帶現代農業水利工程、昌江核電二期、儋州機場、旅遊大學等一批重大項目前期工作。改進重點項目考覈獎懲辦法,建立新常態下推進重點項目建設的正向激勵和問責機制。

●做好項目招商工作。創新招商方式,把定向招商、網上招商和參展招商結合起來,建立招商常態機制。

(五)下氣力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產業轉型升級

●培育壯大新興產業

推進網絡強省建設,落實“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互聯網與其它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引進一批互聯網龍頭企業和電子商務平臺運營商,培育壯大軟件業、電商業、服務外包等產業。

做優做強醫療健康產業,用足用好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的特殊政策,確保年內新開工一批高端醫療、健康服務類大項目;引進一批高端醫療人才和學科帶頭人,大力發展健康服務職業教育,鼓勵社會資本和國內外醫療康復養生機構舉辦職業院校;推進醫療健康產業與互聯網、旅遊、房地產等產業互動發展。

加快推進金融服務業發展,積極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推進會展、現代物流、影視製作、動漫遊戲、體育等新型服務業發展壯大。

積極培育網絡製造、旅遊裝備製造等新型製造業,依託文昌航天發射中心發展航天航空裝備製造配套產業。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擴大消費需求

一是重點促進旅遊消費。制定實施“國際旅遊島+”計劃。重點發展海洋旅遊、鄉村旅遊、森林生態旅遊、航天主題文化旅遊、民族風情旅遊等,大力發展中西部旅遊,打造一批精品線路、景區。

二是擴大免稅品消費。充分利用購物金額提高、受益對象擴大、增加網購方式等有利條件,推動免稅品消費繼續高速增長。

三是推動住房消費。加快房地產業轉型升級,積極發展旅遊地產、商業地產、高端住宅地產。通過棚改安置、轉換功能、精準促銷等方式,消化庫存、優化結構,擴大住房有效需求。

四是激活教育文化消費。積極引進國際國內優質教育資源,鼓勵社會辦學,引入國際名校,擴大教育消費;整合海南地域文化資源,挖掘文化消費潛力,引導文化消費行爲,拓展文化消費空間。

(六)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加快海洋強省建設步伐

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加快海洋漁業轉型升級,推廣深海網箱養殖,發展外海捕撈,打造熱帶苗種產業帶,促進水產品精深加工。統籌發展海洋旅遊,深入開發休閒漁業、濱海度假等旅遊新業態,加快構建多元化海洋旅遊產品體系。有序推進三沙旅遊,保持西沙郵輪旅遊常態化,積極推進開通環南海郵輪旅遊航線。有序發展海洋油氣產業。扶持發展海洋運輸、海洋裝備製造、海洋生物醫藥、海水淡化等海洋新興產業,促進臨港產業加速發展。集聚發展港口運輸、海洋文化等海洋服務業態,建設崖州、鋪前、白馬井等一批漁業風情小鎮和美麗漁村。

推進海洋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進亞龍灣、海棠灣、清水灣、香水灣、神州半島等旅遊度假區和遊艇碼頭建設,加快三亞、三沙國家海洋公園和島礁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推進一批中心漁港和一級漁港建設,把木蘭灣三沙服務保障基地建設成區域發展的新引擎。

加快科技興海步伐。加強海洋科技研發及能力建設,積極引進國際海洋組織和國內海洋研究機構落戶入駐,爭創全國海洋科技合作區。

(七)深入推進改革開放,激發內生動力與活力

●全面實施《海南省總體規劃》。設立省、市縣規劃委員會,實現對規劃的最嚴格管控。發揮省總體規劃對市縣規劃的引領、指導、管控作用。整合市縣相關執法力量,實施綜合執法。在園區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試點基礎上,適時推廣園區規劃代立項、區域評估評審代單個項目評估評審。

●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繼續精簡行政審批事項,實現最大限度簡化行政審批,最大限度便民服務。清理和規範涉企收費,建立省級監管清單、市縣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引進第三方評估,促進政府管理方式改革創新。探索 “多證合一”改革,建立電子證照庫,探索推進異地受理、全省通辦。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實行居住證制度,全面解決無戶口人員登記入戶問題。

●推進新一輪農墾改革。加快推進農墾體制創新、資源資產整合、產業優化升級。清理調整不合理土地承包關係,規範農場“基本田”和“經營田”分配管理制度,構建權利義務關係清晰的國有土地經營制度,完善優化農墾土地政策。積極實施農墾“八八”戰略,逐步把農墾打造成海南經濟新的增長極和國家熱帶特色農業示範區。

●統籌推進國企、財稅等重點改革。分類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進國有資產監管方式和手段。推進國有資本結構調整和優化重組,放大國有資本功能。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精心組織好“營改增”,完善省以下財政體制,加強財源稅源工程建設,推動財政資金投入方式轉變,有效防控地方債務風險,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建立規範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推進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改革。繼續深化司法、公安、國有林場、審計、投融資等領域改革。

●積極擴大對外合作交流。制定落實我省參與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實施方案。加快發展加工貿易、服務貿易、保稅貿易、跨境電子商務,推進海口服務外包示範城市建設。推動進口橡膠交易市場、洋浦國際能源交易中心建設。拓展“一帶一路”新興國際市場,增加天然橡膠、胡椒、水產品、果蔬、花卉等特色產品出口,做大轉口貿易、大宗商品交易和展示。服務和利用好博鰲亞洲論壇年會,紮實推進“三個基地一個示範區”外交平臺建設。積極引進世界500強和行業百強企業在瓊設立地區總部、研發中心、採購中心、結算中心,提高利用外資質量。推進大通關、電子口岸、“單一窗口”建設,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

(八)發揮創新引領作用,着力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

●堅持“以畝產效益論英雄”。從規劃編制、招商引資、項目建設、企業監管等環節,嚴控用地、用海、用林等指標,優化資源配置,形成“以畝產效益論英雄”的引導、約束機制,努力實現“投資有回報、產品有市場、企業有利潤、員工有收入、政府有稅收、環境有改善”。

●提高重點產業園區效益。科學規劃、明確定位、高效運營六類、24個產業園區,發揮產業園區發展資金槓桿作用,推動生產要素、重大項目、骨幹企業向園區集聚,提高單位面積投資強度、產值和稅收。實行“飛地經濟”政策,促進各園區優化資源配置、項目合理佈局。完善園區管理體制和考評機制,激發園區活力。鼓勵洋浦開發區、東方工業園積極發展綠色化工、循環經濟,支持老城開發區申報國家級開發區,加快海南生態軟件園、海口美安科技新城、清水灣國際信息產業園等重點園區建設步伐。

●增強科技創新能力。以財政投入爲引導,建立科技創新投入穩定增長機制,推動形成以企業爲主體、市場爲導向、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鼓勵企業在南繁育種、生物製藥、節能環保、信息技術、醫療健康等領域建立產業技術聯盟,聚焦重大科技需求,開展關鍵核心技術聯合攻關,促進產學研一體化發展。實施省級重大科技項目,引進集成高新技術和產品。在重要創新領域組建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引進國內外高水平科研機構在海南建設研發基地。加強知識產權工作,提升核心競爭力。

●推動大衆創業、萬衆創新。加強創新創業公共服務等載體建設,推廣創客空間、創新工場等新型孵化模式。舉辦各類創新、創業大賽和技能競賽,鼓勵科技人才、高校畢業生、返鄉農民工、退役士兵等開展創業創新,提供創業培訓和師資培訓,掀起創業創新熱潮。落實創業擔保貸款、稅費減免、財政貼息、資金補貼等扶持政策,鼓勵天使、風投、創投基金入駐海南,推動設立新興產業投資基金,扶持創業創新活動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

(九)持續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增進人民福祉

●保持物價穩定。完善和落實低收入羣體價格補貼與物價上漲聯動機制,全面加強價格調控監管工作。抓好“菜籃子”基地建設,新建、改造大型農副產品綜合批發市場,建設區域性農副產品交易市場和配送中心,全面升級改造農貿市場,穩定主要農產品生產與供應。強化農產品運銷銜接,扶持冷藏設施建設。嚴厲打擊農產品流通環節中壟斷經營、價格操縱等不法現象。嚴格落實“菜籃子”市縣長負責制,採取綜合措施,穩定和降低菜價。

●提高社會保障水平。鞏固健全城鄉居民基本養老、醫療保險制度,開展醫療、醫保、醫藥“三醫聯動”綜合改革試點,完善居民大病保險政策。繼續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待遇水平。健全住房保障機制,加快構建由公共租賃住房、政策性住房和商品住房組成的多層次住房供應體系。加強社會救助體系建設,提高優撫保障水平。加強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擴大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和農村社區綜合服務站點覆蓋範圍。完善和落實促進就業政策,實施就業技能提升計劃,新增城鎮就業9萬人,失業人員再就業3.4萬人,加大對城鄉就業困難人員幫扶力度,確保零就業家庭和失地農戶至少有一名適齡勞動力實現就業。

(十)加快發展社會事業,提高社會治理水平

●優先發展教育。

繼續實施“全面改薄工程”,完成第四批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國家評估認定。優先在重點產業園區建設高質量的國小、幼兒園,加快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步伐。改善高中辦學條件,提高高中優質教育資源的覆蓋面。優化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發展高等教育,突出辦學特色,引導高校更好服務地方建設。落實鄉村教師支持計劃。大力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實施人才強省戰略,推動培養和引進“雙管齊下”,創新人才戶籍遷移、家屬就業、子女入學等政策,切實解除人才後顧之憂,打造梯次分明、結構合理、覆蓋面廣的人才隊伍。

●實施“健康海南”工程。

建立健全省、市(縣、區)、鄉鎮(街道)、村(社區)四級醫療衛生機構組成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和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婦幼保健體系、城鄉衛生監督體系、突發公共事件衛生應急體系、藥品供應保障體系。加快構建分級診療新模式。積極穩妥推進公立醫院改革,鼓勵社會資本辦醫。引進優質醫療資源,提升醫療服務質量。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提高優孕優生優育服務水平。

●繁榮文體事業。

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動省美術館、圖書館二期等公共文化項目建設,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站)免費開放。建設國家南海博物館、南海佛學院,重視修史修志。落實黨的民族宗教政策,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促進宗教關係和諧。加強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和利用,推動海上絲綢之路南海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精心打造一批有廣泛影響力的精品力作。加強公共體育設施建設,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

●構建文明守信、安定有序的社會環境。

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誠信海南”建設,構建政府信用、企業信用、社會信用體系。加強網絡文明建設,淨化社會環境,加大普法宣傳教育,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入開展海南文明大行動,倡導崇德向善、文明守法的社會風尚。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信訪工作,切實解決羣衆合理合法訴求。推進人民調解、社區矯正和法律服務工作,深入推進“平安海南”“法治海南”創建活動,繼續開展掃黑除惡、禁賭禁毒等專項行動,嚴密防範、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提高政府應急能力,有效應對各類突發事件。推進質量強省工作,抓好食品藥品安全監管,確保羣衆飲食、用藥安全。狠抓安全生產責任制落實,強化“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失職追責”,加強安全生產監管執法,預防和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

●加強國防教育、國防動員和國防後備力量建設,推進“雙擁”共建,鞏固軍政軍民團結。

繼續做好外事、僑務和對臺等工作,進一步發展婦女、兒童、青少年、老齡、殘疾人、慈善等事業。

奮鬥目標

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建成國際旅遊島,努力將海南建設成爲全省人民的幸福家園、中華民族的四季花園、中外遊客的度假天堂,譜寫美麗中國海南篇章!

主要目標

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顯著提高,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全省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到2022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22年翻一番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突破900億元,年均增長8%。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新興產業加快發展;三次產業比重趨近20:20:60;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47%,城鄉區域發展的協調性進一步增強。民生保障水平穩步提高,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就業、教育、文化、社保、醫療、住房等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全省農村現行標準下的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生態環境質量鞏固提高,森林覆蓋率不低於62%,大氣、水體和近海海域等環境質量保持全國一流。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碳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嚴格控制在國家下達的計劃目標內。主體功能區佈局和生態安全屏障基本形成。社會治理能力大幅提高,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決定性突破,法治政府基本建成,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基本形成,基本建立與海南國際旅遊島相適應、與“多規合一”改革相配套的體制機制。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普遍提高,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加深入人心,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廣泛弘揚,向上向善、誠信互助的社會風尚更加濃厚,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全社會法治意識不斷增強。

【第5篇】2022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福建省人民政府的2022年工作報告出爐了,大家對2022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工作報告感興趣的就趕緊閱讀下文了解詳情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關於2022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工作報告,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福建省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政府工作,請予審議,並請政協委員提出意見。

一、2022年工作回顧

2022年,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主動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開拓了治國理政新境界,開創了黨和國家事業新局面。在中共福建省委的領導下,我省各級政府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各項決策部署,與全省人民一起,着力穩增長、調結構、強動力、惠民生、防風險,經濟社會保持平穩健康發展,實現了“十三五”良好開局。

初步統計,全省生產總值2.85萬億元,增長8.4%;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4295.2億元,可比增長6.6%;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654.8億元,完成預算的100.2%,同口徑增長7%;固定資產投資2.29萬億元,增長9.3%;外貿出口6838.9億元,佔全國份額保持基本穩定;實際利用外資81.9億美元,增長6.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7萬億元,增長11.1%;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1.7%;城鎮登記失業率3.8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014元,增長8.2%;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99元,增長8.7%;年度節能減排降碳任務全面完成。一年來的主要工作是:

(一)精準發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初顯。出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1+5+n”政策體系,抓好“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堅定不移去產能,鋼鐵、煤炭去產能超額完成國家下達任務。精準施策去庫存,商品房去化週期比年初減少9個月。穩妥有序去槓桿,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同比下降0.9個百分點,全省政府綜合債務率低於預警線。多措並舉降成本,全省減輕企業負擔353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增長19.5%。抓住四大領域補短板,積極擴大有效投資,注重“五個一批”項目滾動接續,實施兩批22個補短板投資工程包,一批重要基礎設施、產業項目、民生工程建成投用。

(二)創新驅動促轉型,產業加快優化升級。圍繞建設創新型省份,打出“鬆綁+激勵”組合拳,激發各類創新主體活力。福廈泉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獲批並加快建設,泉州獲批“中國製造2025”城市試點示範,中科院海西研究院三期等“國字號”研發機構相繼落地,“6·18”對接科技成果轉化項目5852項,研發經費投入增速高於全國。廈航獲第二屆中國質量獎、福耀和九牧公司獲提名獎;6個項目獲2022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深化產業轉型升級,做大增量、優化存量,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超萬億元,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1.7%,海洋生產總值增長9%。集成電路、新型顯示、冶金新材料等一批體量大、帶動力強的重大項目加快推進。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0.7%,對經濟增長貢獻率52.8%、首次超二產,金融業、物流業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分別達6.5%和7.1%,文化、體育、健康、養老等服務業快速發展,旅遊總收入增長25.3%。長樂和安溪大數據產業園總投資超百億元,“數字福建”建設成效明顯。“一區兩園”建設現代農業項目511個,新建標準化生產基地3173個,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增長3.7%,糧食總產量650.9萬噸。

(三)推進體制機制創新,重點領域改革取得突破。年度各項改革任務如期完成。力推“放管服”改革,取消省級行政審批和服務事項288項、下放46項,省市縣鄉四級權責清單全覆蓋,90%以上事項實現網上辦理,取消、優化2000多項涉企涉民證照和有關證明事項,“五證合一”、投資項目並聯審批在全省推開。營改增全面有序推開。醫改繼續深化,醫保管理職責整合,醫療費用增速和藥佔比分別下降3.05個和4.94個百分點。財政專項資金清理整合分步實施。外資、臺資銀行加快集聚,“1+7”產業股權基金、ppp引導基金等有效運營。省直部門數據中心整合基本完成,正統網統計平臺優化。黨政機關公務用車制度改革全面推開。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國企國資改革、國有林場改革、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教育綜合改革等紮實推進。不動產統一登記全面實施。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全面推開,“兩權”抵押貸款試點扎實推進。

(四)着力開拓發展空間,開放水平進一步提升。認真落實“一帶一路”戰略部署,海絲核心區建設加快推進,對沿線國家和地區出口1822.9億元,新增對外投資增長61.6%,中歐(廈門)國際班列實現常態化運營。自貿試驗區建設成效明顯,國際貿易“單一窗口”等17項創新成果在全國複製推廣。新增3個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和1個示範點。

閩臺貿易額656.5億元,實際利用臺資增長53.9%。第八屆海峽論壇、2022兩岸企業家峯會年會、首屆世界媽祖文化論壇等成功舉辦。向金門供水工程大陸段具備通水條件。平潭國際旅遊島獲批建設,對臺先行先試步伐加快。福州新區建設紮實推進。漳州開展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綜合試點試驗。“9·8”投洽會投資促進功能繼續提升,新設及增資千萬美元以上外資項目439個。堅持進出口並重、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並舉,外貿指標好於全國。閩港澳交流合作不斷深化,僑務和外事服務發展力度加大。

(五)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新型城鎮化深入推進。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實施居住證制度,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63.6%。福州大都市區、廈漳泉大都市區建設效應顯現。創建28個省級特色小鎮,15個小城市培育試點加快推進。完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規劃。完成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實施市政線網“五千工程”,開工建設綜合管廊69.5公里、建成20公里,實施排水防澇項目128個,新增公共停車泊位2.8萬個。推進“千村整治、百村示範”美麗鄉村建設工程,市縣生活垃圾、污水無害化處理率分別達96.5%、88.6%。補充耕地8.15萬畝,“兩違”治理騰出土地9.8萬畝。脫貧攻堅取得新實效,全省脫貧260425人,“造福工程”搬遷15.6萬人,23個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造血”功能增強。原中央蘇區、革命老區、少數民族聚居區、海島等欠發達地區發展步伐加快。

(六)鞏固拓展生態優勢,“清新福建”成爲亮麗名片。我省成爲第一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碳排放權交易、重點生態區位商品林贖買等“15+3”年度改革任務全面實施。率先建立黨政領導生態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開展環保督察,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水、大氣、生態環境質量保持全優。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加強小流域整治,重要流域都有了“河長”,完成安全生態水系治理537公里,12條主要河流ⅰ –ⅲ類水質比例爲96.5%、同比提高3.2個百分點,ⅰ –ⅱ類水質佔比提高16.4個百分點,近岸海域一、二類海水水質面積佔比88.9%、居全國前列。加強工業污染源和麪源污染治理,9個設區城市空氣優良天數比例爲98.4%,廈門、福州空氣質量在全國74個重點城市中分別居第4和第5位。廈門、泉州市和27個縣成爲國家生態市縣,三明成爲我省第4個國家森林城市。

(七)發展成果惠民生,社會事業取得新進步。全年民生相關支出3147.6億元、增長7.7%,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73.4%。22件省委省政府爲民辦實事項目全部完成。城鎮新增就業60.7萬人。全省統籌1738億元用於社會保障,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企業養老金增長7.02%;城鄉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每人每年由380元提高到420元,實現大病保險全覆蓋;城鄉低保對象、特困人員以及重度和生活困難殘疾人等兜底保障政策逐步完善、惠及124萬人。基本建成保障性住房13.1萬套,超額完成任務。全省財政教育支出796.5億元、增長5.1%,高水平大學建設成效明顯,提前一年通過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評估認定。縣域醫療服務能力提升,醫療衛生機構牀位新增5600張,3所省級醫院與全國頂尖醫院“一對一”合作共建。全面兩孩政策有效落實。實施文藝精品創作工程,“海絲”文化品牌影響力擴大。全民健身廣泛開展,我省運動員在里約奧運會和殘奧會上取得優異成績。婦女、兒童、老年人工作繼續加強,殘疾人、慈善、人防、地方誌等工作取得新進步。堅持人民利益至上,黨政軍民全力抗災救災,總結形成“1+10”防災救災機制,恢復重建有序有力。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三年提升工程”全面完成,食品藥品安全形勢穩定向好。加強寄遞物流等新業態和網絡安全監管,強化金融風險防控,堅決打擊電信網絡詐騙、涉麻製毒等犯罪。民族團結宗教和睦,援藏援疆援寧工作持續推進。國防動員建設不斷加強,雙擁共建走在全國前列,各設區市連續四屆被評爲“全國雙擁模範城”。

(八)“兩學一做”重實效,政府自身建設繼續加強。深入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牢固樹立“四個意識”,持續反對“四風”,踐行馬上就辦、真抓實幹,大力整治“庸懶散拖”,對重點工作量化細化、立項掛牌辦理。自覺接受人大監督、政協監督和社會監督,辦理省人大代表建議839件、省政協提案880件,辦結率均爲100%。提請省人大常委會審議地方性法規草案11件,制定省政府規章12件。政務公開和權力運行網上公開全面推進,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繼續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取得成效。

成果來之不易,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全省人民齊心協力、團結奮鬥和各方面大力支持的結果。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人民,向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和各界人士,向中央和國家機關及其駐閩機構,向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駐閩部隊,向所有關心支持福建發展的臺港澳同胞、海外鄉親和國際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

我們清醒地認識到發展中面臨的困難和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是: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民間投資和製造業投資增速回落;產業發展的大項目好項目不夠,新的發展動能有待進一步培育;創新能力不足,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偏低;部分羣衆在就業、子女教育、就醫、住房等方面還面臨一些困難,基本公共服務存在不少短板;生態環境保護壓力較大,一些地區應對重大自然災害能力有待提升;體制機制創新和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一些工作人員的素質、能力和作風不適應新要求,營商環境需進一步優化。對此,我們要堅持問題導向,積極創新舉措,努力改進提高。

二、圍繞“再上新臺階、建設新福建”做好2022年工作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福建發展,習近平總書記親自爲福建擘畫宏偉藍圖,提出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福建和“四個切實”等重要要求,爲我們指明瞭方向。我們要深入貫徹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認真落實省第十次黨代會部署,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爲中心,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爲主線,適度擴大總需求,深化創新驅動,全面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今年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全省生產總值增長8.5%左右;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增長5.2%(可比增長6.7%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5%(同口徑增長7.5%);固定資產投資力爭增長15%左右;外貿出口佔全國份額穩中有升,實際利用外資規模穩中有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5%,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3%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2%以內;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5%;落實節能減排降碳任務。

(一)緊扣機制活,深化改革擴大開放

機制活是建設新福建的關鍵所在。抓住國家新一輪改革開放的重大機遇,用好中央賦予的先行先試政策,縱深推進改革開放,增強發展活力和動力。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是突出“去降補”。堅決完成年度化解過剩產能任務。堅持分類調控,因城因地施策,嚴控福州、廈門房價上漲,化解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庫存過多問題。支持企業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加大股權融資力度,強化企業債券槓桿約束,降低企業槓桿率。在降成本上讓企業有更多獲得感,通過調整高速公路收費、規範港口收費等,降低物流成本;通過開展售電側改革試點、擴大電力直接交易,降低用能成本;通過進一步減少審批事項和環節、規範中介評估收費,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從制約發展最關鍵、羣衆需求最迫切的領域着手,在突破關鍵共性技術、增強公共服務能力、加強基礎設施薄弱環節等方面加大補短板力度。二是突出振興實體經濟。不論經濟發展到什麼時候,實體經濟都是經濟發展的根基。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深入實施“中國製造2025”行動計劃,進一步扶持民營經濟、小微企業發展,營造寬鬆便捷的准入環境和公平有序的競爭環境,保護企業家精神、關愛企業家隊伍,堅守實業、突出主業,防止“脫實向虛”。進一步優化產業組織,支持行業龍頭骨幹企業開展兼併重組,促進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進一步加強政銀企對接,改善金融服務,降低融資成本。支持企業上市融資。辦好第15屆“6·18”,支持企業共性技術服務平臺建設,實施科技小巨人領軍企業培育工程,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350家以上。建立以“用”爲導向的產學研結合新機制,實施科技創新鏈與產業鏈精準對接工程,鼓勵企業設立研發準備金,實行創新主體年度研發經費投入分段超額獎勵。三是突出有效投資。健全“五個一批”項目推進機制,加快鐵路、高速公路、軌道交通、機場、港口、能源、水利、環保、信息通信、城市公用設施等重大項目建設,完成基礎設施投資8520億元。落實宜居環境建設項目8000個,完成投資2300億元。抓好新一批市政線網“六千工程”,新改擴建城市道路、雨水管網、污水管網、供水管網和綠道各1500公里、燃氣管網1000公里,開工建設地下管廊100公里。擴大產業投資特別是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項目投資,完成工業投資8400億元。推進500項省級重點技改項目,完成技改投資5000億元。規範補短板工程包和ppp項目操作流程,從落地建設、運營管理、合理回報等方面建立健全吸引社會資本的機制,推動各類企業按同等待遇公平參與,激活民間投資。四是突出消費升級。實施“促升級擴消費十大行動”,積極發展共享經濟和體驗經濟,拓展旅遊、文化、體育、健康、養老、教育培訓、信息、汽車等消費熱點。完善標準體系,加強質量監管,提升服務品質。

紮實做好重大改革試驗。一是推進海絲核心區建設。發揮僑的優勢,在產能合作、經貿往來、金融合作和人文交流等領域建立常態化機制,重點拓展與東盟的交流合作。推進港口航運合作,增開班輪航線,發展海鐵聯運。加快中國-東盟海洋合作中心建設。打造“一帶一路”茶鄉通道。二是加快建設自貿試驗區。建立與國際投資貿易通行規則相銜接的制度體系,培育融資租賃、跨境電商、整車進口、冷鏈物流、保稅展示交易、航空維修等重點業態。三是加快建設平潭綜合實驗區。推進建設新興產業區、高端服務區、宜居生活區,加快國際旅遊島建設,積極探索對臺融合新模式。四是推進福州新區創新發展。以濱海新城建設爲主攻方向,大力推進“海上福州”建設,加快重點組團和區域開發建設,探索產城融合及新型城鎮化建設路徑。五是推進福廈泉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在重大平臺建設、新技術新產品政府首購和推廣應用、科技金融結合、知識產權運用與保護等方面推出一批創新舉措。

加快推進關鍵性改革。創新政府配置資源方式,加快建立以目錄管理、統一平臺、規範交易、全程監管爲主要內容的新型資源配置體系,實現資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制定基本公共服務清單,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公平共享。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修訂形成全省統一的企業投資項目覈准目錄。優化天然氣價格機制。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探索推進多證合一、證照分離。深化國企改革,全面完成公司制改制,在國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業開展員工持股試點,開展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國有資本運營公司試點。創新經營性和非經營性國有資產配置方式,提高國有資本配置效率和效益。持續推進港口資源整合,探索建立一體化發展的港口管理體制。推進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完成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推動供銷社改革發展。完善產權保護制度,既依法保護物權、債權、股權,也保護知識產權及其他各種無形財產權。完善預算管理制度,加強預決算公開,規範政府債務管理,完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拓展專項資金使用績效評估,促進財政資金精準滴灌、發揮最大效用。改革醫保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深化公立醫療機構藥品採購“兩票制”,鼓勵和規範社會力量辦醫,推動公立醫院管辦分開,推進分級診療,推進醫保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

推進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的雙向開放。紮實做好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的服務保障,深化與金磚國家各領域務實合作。加快發展外貿新業態,培育外貿綜合服務企業,開展市場採購貿易試點。支持先進技術設備、關鍵零部件進口,打造大宗資源性產品、消費品進口區域分撥中心。大力發展服務貿易和轉口貿易,建設一批服務外包產業聚集區。積極對接跨國公司和行業龍頭企業,加強精準招商。堅持引資引智並舉,加大柔性引才力度,設立引才“伯樂獎”,實施高層次人才服務“一卡通”。加快“單一窗口”二期建設,優化口岸通關環境。加強聯繫平臺建設,拓展閩港澳合作,緊密聯繫更多臺港澳僑鄉親。推進與周邊省市的區域交流合作,紮實抓好新一輪援藏援疆援寧援甘等對口支援和扶貧協作工作。

推進閩臺深度融合。實施閩臺產業對接升級計劃,健全與臺灣工商團體、行業協會、科研院所對接聯繫機制,大力引進臺灣金融機構,深化閩臺農業合作。大力支持臺胞來閩創業就業,推進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建設,維護臺胞臺商合法權益。辦好第九屆海峽論壇等兩岸民間交流活動,推進閩臺教育、科技、文化、人才、衛生、體育、旅遊等領域交流。提升“三通”服務水平,便利人員直接往來。

(二)緊扣產業優,加快轉型升級調結構

產業優是建設新福建的堅實支撐。建立產業分析推進工作機制,抓龍頭、鑄鏈條、建集羣,努力打造現代產業體系。

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一是提升主導產業競爭力。依託龍頭骨幹企業,建設一批創新平臺,延伸下游高附加值環節,增強產業集羣競爭優勢,電子信息、機械裝備、石油化工三大主導產業實現產值6000億元、7800億元、6150億元。電子信息突出“強芯補屏”和終端產品創新,加快福州京東方、廈門聯芯、泉州晉華、莆田華佳彩等項目投產達產步伐。機械裝備重點實施智能製造、高端裝備創新工程,發展先進造船業,大力發展服務型製造新模式。石油化工重點抓好湄洲灣、漳州古雷石化基地和福州江陰化工新材料專區建設,發展精細化工和高附加值產品。二是推動重點產業提質增效。通過技改基金、技改投資事後獎補、融資租賃業務風險補償等推動企業智能化改造,促進融合創新、跨界創新,培育“互聯網+”新業態。支持紡織鞋服、食品、冶金建材、電機電器等產業加快創新轉型,走內涵式發展道路。三是推動新興產業倍增發展。建立協同創新、多方衆扶的產業培育機制,集中優勢資源支持重點項目、龍頭企業和示範工程,強化關鍵核心技術和高端人才支撐。大力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端裝備製造業、新能源汽車產業、生物與新醫藥產業、節能環保產業、新能源產業、新材料產業、海洋高新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增加值3150億元、增長10%。

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推動服務業模式創新、業態創新,引導製造業主輔分離,加快發展新型服務業。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完善支持物流業發展的用地政策,健全城鄉物流配送網絡,加快發展冷鏈物流體系。大力發展金融業,完善人才優惠政策,多形式集聚金融人才,培育壯大金融市場主體,發展綠色金融和普惠金融,健全政策性融資擔保體系,拓展保險保障功能。大力推進全域生態旅遊,支持大型旅遊企業集團提升重點景區品質、帶動創建休閒集鎮和鄉村旅遊特色村,構建多樣化、個性化的旅遊產品和服務體系。大力發展健康產業,合理配置健康服務資源,推進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和產業園建設。推動羣衆體育和競技體育全面發展,加快發展體育產業。大力發展養老服務業,實行規範化項目供地政策,推進醫養結合,以建立完善居家養老服務體系爲重點,加快構建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新建社區老年人照料中心100所,新建農村幸福院300所,盤活用好鄉鎮敬老院,新增養老牀位1萬張,每個縣(市、區)落地1個專業化養老服務組織。

加快發展特色現代農業。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推進品牌農業、智慧農業、生態農業。落實責任,加強考覈,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800萬畝、產量650萬噸以上。實施“菜籃子”增品種、提品質工程,保障市場有效供給。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1213”行動計劃,加大“三品一標”認證力度,打造更多名牌農產品。實施農產品加工提升工程,積極發展休閒食品、功能食品,加快培育7個全產業鏈產值超千億元特色優勢產業。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示範帶動作用,推廣應用現代科技,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以現代農業園區爲載體,推動三次產業融合發展,培育農副產品精深加工、農村電商、休閒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實施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農業廢棄物無害化處理等專項行動。以就地就近用於農村能源和農用有機肥爲主要使用方向,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和資源化。

(三)緊扣百姓富,加強以保障民生爲重點的社會建設

百姓富是建設新福建的根本目的。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從解決人民羣衆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入手,辦好投資336.3億元的25件省委省政府爲民辦實事項目,加快補齊民生短板,不斷增強人民羣衆對幸福生活的“有感度”。

更精準更有力推進脫貧攻堅。瞄準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精準發力,全年實現脫貧20萬人。立足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安排“造福工程”搬遷10萬人,建設100個以上有規模的集中安置區。創新因病致貧人口幫扶機制,以省爲主、省市縣財政共同出資,開展可持續的商業醫療保險。建立貧困村集體經濟培育機制,安排部分扶貧專項資金,以縣爲單位優化投資,通過折股量化支持村集體經濟組織獲得穩定收益。加大對原中央蘇區、革命老區和少數民族聚居區發展的支持力度,加強山海協作、對口幫扶,大力支持23個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加快發展。推進三明國家扶貧改革試驗區、長連武扶貧開發試驗區建設。完善社會扶貧參與機制,深化“百企幫百村”精準扶貧行動。加強監督檢查,堅決查處扶貧領域違紀違規問題。

改善基本公共服務。一是促進就業創業。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全年城鎮新增就業55萬人。深入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促進計劃,加強去產能職工分流安置,加大農村轉移勞動力就業幫扶力度,支持返鄉人員創業創新。二是築牢社會保障。實施全民參保登記計劃,落實階段性降低社會保險費率政策。推進基本醫療保險管理體制改革,發展各類商業醫療保險和健康保險。推進農村低保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農村低保省定最低標準從2650元提高到3000元,全面實施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新政策。大力發展殘疾人事業、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三是優先發展教育。探索建立政府購買普惠性民辦幼兒園教育服務機制,構建以公辦園和普惠性民辦園爲主體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新建公辦幼兒園100所、新增學位3萬個。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創建義務教育管理標準化學校350所。推進優質高中建設發展和薄弱高中改造提升。建立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發展機制,大力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實施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計劃,推進高等教育內涵發展、特色發展。推進民辦教育健康發展。積極發展終身教育,大力發展老年大學。實施“名師名校長培養工程”,充分發揮骨幹教師帶動作用。四是強化醫療保障。加強高水平醫院、高水平臨牀專科建設,深化省立、協和、附一醫院與北京協和、上海瑞金、上海華山醫院的合作共建,復旦中山廈門醫院由復旦附屬中山醫院全面運營管理,推動省市縣級醫院合作,提升各級醫療技術水平。加強縣級綜合醫院能力建設,推動城市慢性病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鄉村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加強產科、兒科、精神科等薄弱學科建設,加快省兒童醫院、婦產醫院、精神衛生中心、疾控中心新址建設。健全中醫藥服務體系。推動計生工作重點由管理向服務轉變,加強出生缺陷綜合防治。五是創新住房供給。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完善購租並舉的住房制度,鼓勵發展機構化、專業化住房租賃企業,創新多樣化住房供給。完善建設用地指標分配辦法,落實“人地掛鉤”政策,提高“精準供地”水平,房價上漲壓力大的城市合理增加土地供應,提高住宅用地比例。完善棚改安置和公租房分配方式,實行實物保障與貨幣補貼並舉,房地產庫存量大的城市提高貨幣化安置比例。鼓勵屬地政府建設經濟社會發展急需人才的公寓房。開工保障性安居工程6.9萬套、基本建成4萬套以上。六是推動文化繁榮。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增強文化創造活力,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加強新型智庫建設,繁榮社會主義文藝創作,進一步打響文化品牌。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深入普及科學知識,提升網絡文化建設水平,辦好新聞出版廣播影視事業。加大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力度,推動鼓浪嶼、海絲等申遺。促進傳統手工藝與現代文創產業融合發展,壯大重點文化產業。

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推進以人爲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深化國家級和省級新型城鎮化試點,推進福莆寧和平潭一體化發展,推進廈漳泉同城化發展,統籌城鄉基礎設施網絡、產業協同發展、公共服務設施、生態空間佈局,促進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壯大特色鮮明的六大灣區經濟,促進武夷新區、三明生態工貿區和生態新城、龍巖創新型工貿旅遊城市加快發展。實施城市規劃提升工程,全面推行規劃委員會制度。開展舊屋區、城中村、舊廠房改造,降低城區密度,加強城市修補和生態修復。加快治理城市內澇,實施209項總投資120億元的防洪排澇工程,加強河道清淤疏浚,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加快治理交通擁堵,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加快建設智慧交通,全面建設綜合客運樞紐,優化路網布局,開展城市堵點綜合整治。加快治理停車難,新增公共停車泊位2萬個以上,新建電動汽車充電站150座、充電樁3000個以上。推進縣城擴容提質,加快壯大縣域產業,提升一個產業園、做強一個特色產業、完善一套扶持政策。堅持因地制宜、市場導向,從“產、城、人、文”四位一體有機結合入手,培育一批特色小鎮。堅持鄉村環境治理與鄉村旅遊相結合,大力實施美麗鄉村“千百十”工程。

加強風險防控和維護公共安全。一是防控金融風險。堅持“控新化舊”壓降不良貸款,“一企一策”“一鏈一策”開展企業信貸風險防控。開展互聯網金融整治,加強對各類交易場所和民間借貸的監管,打擊非法金融活動,守住不發生區域性金融風險底線。二是防控房地產市場風險。堅決抑制房地產泡沫,防止大起大落,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支持合理自住購房,嚴格限制信貸流向投資投機性購房。加強住房市場監管,規範開發、銷售、中介等行爲。三是保障食品安全。以“四個最嚴”深化“餐桌污染”治理,堅持全覆蓋、全鏈條,加強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監管,紮實推進“雙安雙創”,加快建設食品安全放心省。四是強化安全生產。健全安全生產責任體系,推進重點行業、重點領域專項整治,有效化解隱患。五是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加快更高水平的平安福建建設,健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依法處置信訪事項,有效管控社會風險。突出加強政務誠信、個人誠信體系和電子商務領域誠信建設,強化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完善災害監測預警應急體系,增強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激發社會組織活力,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發揮更大作用。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積極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

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加強國防建設,抓好國防教育和兵源徵集等工作,提高國防動員和後備力量建設水平。全力支持軍隊改革,做好軍轉幹部和退役士兵接收安置。健全經濟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機制,促進規劃建設、資源統籌深度融合。支持寧德等爭創國家軍民融合創新示範區,支持龍巖等發展軍民融合產業。深化雙擁共建,提請修訂《福建省擁軍優屬條例》,做好優撫安置工作。

(四)緊扣生態美,加快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

生態美是建設新福建的永續優勢。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深入推進生態省建設,建設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淨的美麗福建。

創新生態文明體制機制。聚焦重點難點問題,突出體制機制創新,推進年度17項重點改革。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制定部門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全面開展環保督察,認真接受中央環保督察。開展省級空間規劃試點,推進“多規合一”,推進武夷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新機制,開展用能權、碳排放權、林業碳匯、排污權交易。實行省市縣共同出資、上下游責任共擔的全流域生態補償機制。推行垃圾分類制度。探索以購買服務方式拓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

促進資源節約循環高效使用。推行能效“領跑者”、節能發電調度、電力需求側管理等新機制,確保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強化約束性指標管理,實行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推廣高效節能低碳技術,實施150項重點節能工程,提高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消費比重。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綠色清潔生產,引導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綠色化、低碳化。

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全面落實水、大氣、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清新水域”工程,全面推行河長制,加強對河長的績效考覈和責任追究,啓動十個治水工程,加強重點流域綜合治理,實施小流域及農村水環境整治,做到有專人負責、有檢測設施、有考覈辦法、有長效機制。強化飲用水安全保障。加快城市內河黑臭水體治理,抓好新一批百個鄉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完成農村50萬戶化糞池改造、3000個行政村生活垃圾常態化治理。實施更高標準的“潔淨藍天”工程,加強重點行業企業大氣污染物綜合治理,完成火電燃煤機組超低排放改造,強化揚塵防治,淘汰黃標車。實施“清潔土壤”工程,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啓動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試點示範工程。加大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強化自然岸線管控。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管理,加強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加強造林綠化,再完成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200萬畝。

三、從嚴從實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決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權威,自覺向黨中央看齊,向習近平總書記看齊,向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看齊,向黨中央決策部署看齊。

踏石留印、抓鐵有痕,切實強化責任擔當。在黨的領導下、在法治軌道上開展工作,堅持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以新理念引領新實踐,滴水穿石、攻堅克難,將着力點放到發展最應該幹、羣衆最希望辦的事情上來。量化實化政府工作,沉下心、沉下身、沉下力,擼起袖子加油幹,以“釘釘子”精神把各項工作落細、落小、落實。致力創新工作機制,對標先進、先行先試,評估效果、務實管用,讓行政效率更高、市場主體更活、人民羣衆更滿意。制定“正向激勵政策包”,對真抓實幹、成效明顯的地方予以激勵支持。注重容錯糾錯,爲敢於擔當的幹部擔當,爲敢於負責的幹部負責。

馬上就辦、真抓實幹,切實優化發展環境。全面提升政務服務水平,致力打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以“最多跑一趟”倒逼簡政放權、優化服務,深化省級行政審批“三集中”改革,全面推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開展“減證便民”專項行動,讓企業和羣衆辦事更省時、省心、省錢。推行“互聯網+政務服務”,建成省級一體化網上政務服務平臺,實現“一號申請、一網通辦、全程網辦”。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做到親近不逾矩、清廉不懈怠,讓大家充分體會到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

正風肅紀、強化監督,切實加強廉政建設。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落實“兩個責任”,突出“五抓五看”,把黨風廉政建設落實到位。嚴格執行黨內政治生活若干準則、廉潔自律準則和紀律處分條例、問責條例、黨內監督條例,緊盯關鍵少數,持之以恆反對“四風”,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厲行節約、艱苦奮鬥,省級一般性支出壓縮5%。習慣於在監督下開展工作,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政協的民主監督,高度重視社會公衆監督和輿論監督,加強審計監督。深化政務公開和權力運行網上公開,確保權力在陽光下廉潔運行。

各位代表,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中共福建省委的領導下,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爲“再上新臺階、建設新福建”,爲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更大貢獻!

【第6篇】湖北省人民政府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

湖北省人民政府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已經出爐,如果你想了解湖北省人民政府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就閱讀下文吧!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並請各位省政協委員和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22年工作回顧

過去的一年,是我省站在新起點上克難奮進的一年。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和特大洪澇災害雙重考驗,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堅強領導下,我們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化壓力爲動力,視大災如大考,苦幹實幹,砥礪前行,實現了“十三五”良好開局。

——經濟發展總體平穩。初步覈算,地區生產總值3.2萬億元,增長8.1%。大災之年農業保持穩定,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服務業增加值增長9.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3.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1.8%。居民消費價格漲幅2.2%。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增長穩定性增強。

——新增長動能加快形成。互聯網與各行業加速融合,“雙創”活動方興未艾,新經濟發展迅猛,傳統產業活力增強。裝備製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1.1%、13.9%;服務業佔生產總值比重提高1.6個百分點;新登記註冊企業增長22.8%,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479家;電子商務交易額1.39萬億元,增長26.4%。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5%。結構調整有效推進,轉型升級取得新的進展。

——抗洪救災奪得重大勝利。全省人民以大無畏的氣概迎戰特大洪澇災害,沉着應對,精準施策,及時轉移受災羣衆172萬人次,救助受災困難羣衆228萬人次,大中型水庫無一垮壩,大江大河大湖堤防無一決口,大災之後無大疫。及時恢復重建了一批重要民生、生態基礎設施。7.4萬戶倒損房屋羣衆春節前可以全部搬入新居。在“災情98+”情況下,創造了“損失98-”的奇蹟,充分彰顯了湖北力量!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推進。壓減鋼鐵產能338萬噸、煤炭產能1011萬噸,國家下達的三年任務,一年超額完成;淘汰鋼鐵落後產能476萬噸。商品房庫存面積減少25.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下降1個百分點。降低企業綜合成本800億元。基礎設施、基本公共服務等領域補短板步伐加快。“三去一降一補”紮實推進,爲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贏得了主動。

——人民生活持續改善。精準脫貧成效明顯,147萬人脫貧、1601個村出列,26.7萬人易地扶貧搬遷。城鎮新增就業90.6萬人。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8.6%、7.4%。全面小康加快推進,更多羣衆分享到發展成果。

成如容易卻艱辛。過去的一年,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穩增長保平安考驗之大前所未有。尤其是特大洪澇災害覆蓋全省所有市縣,受災人口2000多萬,災情歷史罕見。在巨大壓力和嚴峻挑戰面前,全省上下衆志成城、攻堅克難,穩住了大局,交出了一份經濟社會發展的合格答卷。實踐再次證明,任何艱難險阻都擋不住荊楚人民堅毅前行的步伐!

一年來,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立足穩增長有效應對經濟下行。保持戰略定力,應勢而謀,牢牢把握經濟工作主動權。堅持把貫徹落實國家重大決策、重大政策作爲重大機遇,推動“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等國家戰略項目化、工程化。充分發揮投資對穩增長的關鍵性作用,組織開展重大項目“開工周”“開工月”活動,成功舉辦中國中部國際產能合作論壇、華創會、臺灣周等經貿活動,啓動促進民間投資五大專項行動。天河機場三期、武當山機場、漢孝城際鐵路等一批重大工程建成。着力優化消費供給,傳統消費提質升級,新興消費培育壯大,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明顯提高。堅持強基固本,下大力搞活實體經濟。“營改增”政策性減稅120億元以上,落實稅收優惠130億元以上;實現直接融資3698億元,增長68.9%;省級財政安排300億元調度資金,支持縣域經濟發展。集中力量打好“三大決戰”,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實現良好收官。

二是聚焦提質效優化經濟結構。堅持一手抓新經濟培育壯大,一手抓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出臺發展新經濟和改造傳統產業等政策措施,推動新舊動能接續轉換。滾動實施“萬企萬億技改工程”。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080家。

現代農業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主營業務收入1.35萬億元。推進服務業轉型升級,金融、信息軟件等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旅遊、文化、體育、健康、養老“五大幸福產業”快速成長,服務供給有效提升。全省旅遊接待總人數超過5.7億人次,實現總收入4870億元,分別增長12%和13%。

三是圍繞增活力深化改革開放。着力推進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解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突出問題。紮實抓好“放管服”改革,省級再取消、調整和下放行政審批194項;率先對接國家投資項目網上聯審平臺,實現四級縱向貫通;實施“五證合一、一照一碼”,率先實行個體工商戶“兩證整合”。農業“三項補貼”改革全面實施,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穩步推進,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有序開展。國企、財稅、物價、投融資等改革深入推進。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湖北自貿區獲批設立,開啓我省改革開放的新航程。實際使用外資首次突破100億美元,引進省外資金近9000億元。來鄂投資世界500強企業新增13家,累計達254家。對外合作深入拓展,57個國際產能合作項目進展順利。大通道、大平臺、大通關體系建設加快,襄陽、宜昌三峽保稅物流中心封關運營,武漢新港空港綜合保稅區、仙桃保稅物流中心獲批建設。

四是着眼優生態推進綠色發展。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重要指示精神,推進長江流域生態治理,實施一批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堅持用好綠色指揮棒,嚴格落實“水十條”“大氣十條”“土十條”,紮實推進“藍天、碧水、淨土”工程。着力抓好中央環保督察交辦問題整改。對梁子湖實施永久性退垸還湖。六大高耗能行業增加值佔比降至26.9%,主要河流水質總體良好,全省17個重點城市pm2.5均值下降16.9%。“綠滿荊楚”行動持續推進,累計造林743萬畝。神農架獲得“世界自然遺產地”稱號。成功舉辦首屆湖北省(黃石)園林博覽會。

五是緊扣惠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堅持民生優先,財政用於民生的比例超過75%。把就業作爲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頭等大事,突出抓好大學生、農民工、退伍軍人、去產能分流職工等重點羣體就業幫扶,確保就業穩定。提升社會保障水平,退休職工基本養老金穩步增長,城鄉低保標準分別提高9%和19%,城鄉醫療救助、農村五保供養水平進一步提高。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平穩起步。實施棚戶區改造39.6萬套,農村危房改造10萬戶。着力加強基礎教育,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改造義務教育薄弱學校1157所,招聘農村義務教育教師6547名。深入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咸寧、隨州納入首批國家級醫養結合試點。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增強基層文化服務供給,羣衆性文化體育活動蓬勃開展。安全生產總體穩定,事故總量下降。食品藥品安全羣衆滿意率穩步上升。平安湖北、法治湖北建設深入推進。穩妥處置涉穩事件,大力化解信訪積案。辦理法律援助案件4.3萬件。民族團結、宗教和諧的良好局面不斷鞏固,援藏援疆工作取得積極成效。恩施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範州”稱號。

狠抓政府自身建設,注重保持連續性、增強創新性。嚴格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認真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和省委六條意見,紮實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深入推進政府系統黨風廉政建設和作風建設。加強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嚴肅查處各類違紀違法案件。全面推進法治政府建設。自覺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會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政協民主監督、社會監督和輿論監督,辦理人大代表建議704件、政協委員提案745件。加強與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羣團組織的聯繫。

國防動員、人民防空、民兵預備役、雙擁、優撫安置、機構編制等工作繼續加強。對臺、外事、統計、科協、僑聯、保密、檔案、氣象、地震、參事、文史、方誌、知識產權、政策諮詢、新聞出版廣電、社會科學事業、慈善、殘疾人事業、紅十字人道事業、公共資源交易、機關事務管理等方面的工作都取得新的成績。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成績的取得來之不易,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和國務院正確領導、親切關懷的結果,是省委統攬全局、科學決策的結果,是全省人民團結奮進、頑強拼搏的結果。特別是在抗洪救災等急難險重任務中,全省廣大黨員幹部與人民解放軍、武警官兵一道,衝鋒在前、奮戰一線,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廣大幹部羣衆,向駐鄂人民解放軍、武警官兵,向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和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關心支持我省發展的中央各部門、兄弟省市和海內外友好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

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我們對新常態的趨勢性變化適應把握不夠,發展中的困難和挑戰不少。經濟發展方面,地區生產總值等主要指標未能實現預期目標;投資尤其是民間投資增速下滑過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較慢,新經濟力量偏弱,新舊動能轉換任務艱鉅;“脫實向虛”苗頭顯現,實體經濟困難,特別是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依然突出;經濟金融領域風險點增多;財政收入增長放緩,財政收支平衡難度加大;農民持續增收困難。社會民生方面,醫療、教育、扶貧、生態環境等與人民羣衆的期盼還有一定差距;城鎮、中小河流防洪排澇短板突出。政府自身建設方面,少數幹部不想爲、不會爲、不敢爲現象依然存在。我們一定正視發展中的困難,正視工作中的差距,不掩蓋、不迴避、不懈怠,採取堅決有力措施加以解決。

二、2022年工作重點

今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特別是黨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將要召開。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意義特別重大。

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爲統領,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2022年視察湖北時的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貫徹中央和省委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爲中心,堅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爲主線,正確處理“五大關係”,全面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紮實推進“建成支點、走在前列”和“五個湖北”建設,穩步推動全面小康建設進程,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勝利召開。

今年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8%左右,在實際工作中爭取更好結果;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5%左右;城鎮新增就業70萬人;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全面完成國家下達的節能減排任務。

按照上述目標要求,我們將着重把握以下幾點。

一是更加突出質量效益中心。正確處理發展速度與轉型升級的關係,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着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實現更有質量、更有效益,沒有水分、實實在在的發展。今年提出8%左右的經濟增長預期目標,是順應新常態發展趨勢的科學抉擇,有利於引導市場預期,有利於滿足擴大就業的需要,有利於調結構、轉方式、防風險,也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相銜接。我們要在保持中高速增長的同時,奮力邁向中高端水平。

二是更加突出創新驅動引領。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不創新就要落後,創新慢了也要落後。我們要堅定不移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推進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加快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加快實施大衆創業、萬衆創新,切實把發展基點建立在創新之上,塑造經濟持續增長的強大動能。

三是更加突出綠色發展方向。綠色體現着生機活力、標誌着和諧美麗。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就是老百姓的“幸福靠山”。我們要堅定不移走綠色發展之路,更大力度推進綠色變革,更大力度推進綠色惠民,努力爲人民羣衆提供乾淨的水、清新的空氣、安全的食品、優美的環境。

四是更加突出以民爲本理念。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最大力度匯聚民智、最大限度激發民力、最大程度保障民生。堅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續,更加註重社會公平正義,兜實兜牢民生底線。改善民生只有起點,沒有終點。我們要努力增強發展的民生底色,讓人民羣衆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

五是更加突出打基礎利長遠導向。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夯實發展基礎、補齊發展短板、打牢發展根基上來。保持戰略和政策的穩定性、連續性,不提超越發展階段的目標,不求一時之功,不圖一時之名,多幹經得起歷史、實踐和人民檢驗的實事,把政績寫在荊楚大地上、印在羣衆心底裏!

今年,我們將重點做好以下七個方面工作。

(一)堅定不移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着力鞏固“穩”的基礎,積蓄“進”的力量,不斷擴大經濟向好態勢,爲長遠發展謀勢蓄力。

精準擴大有效投資。投資是穩增長的“定海神針”。強化產業項目建設,重點抓好國家存儲器基地、國家航天產業基地、天馬第6代低溫多晶硅生產線、通用汽車二期及發動機等項目建設。繼續加強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推進漢十高鐵、鄭萬高鐵和蒙華鐵路湖北段、武杭高鐵黃州至黃梅段、合安九高鐵湖北段、保神高速、棗潛高速、鄂鹹高速、鄂北水資源配置工程等項目建設,爭取開工建設呼南高鐵湖北段、武西高鐵十堰段。集中力量解決洪澇災害中暴露的突出短板,開工建設海綿城市80平方公里、地下綜合管廊100公里;全面啓動五大湖泊堤防加固、14條重要支流治理、重點易澇區域排澇能力等項目建設,加快實施1321座病險水庫加固工程。

加快推進消費升級。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千里馬”。深入推進“十大擴消費行動”,着力擴大旅遊、文化、體育、健康、養老等服務消費,擴大智能終端、智能服務等信息消費,擴大線上線下互動消費。積極促進中高端產品消費,以工業消費品和食品爲重點,增加高質量產品的有效供給。改善消費環境,保護消費者權益,讓老百姓便捷消費、放心消費。

全力振興實體經濟。實體經濟是強省之基、富民之本。我省是靠實體經濟起家的,也要靠實體經濟走向未來。大力引導各類要素進入實體經濟,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資金鍊、政策鏈、人才鏈,推動各種資源向有競爭力、創新力的企業匯聚。在穩定基礎設施投資的同時,更加重視先進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着力創新金融服務,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力爭信貸投放實現“四個高於”目標。擴大電力直接交易,推進大工業用電更多地實現市場化運作。深入落實重點項目“綠色通道”“企業直通車”等制度,突出抓好30個預增產值過10億元重大增長點的協調服務。加大“專精特新”和科技型企業扶持力度,打造一批細分市場領軍企業和行業領先企業。

大力提振民營經濟。堅持“兩個毫不動搖、三個沒有變”,全面落實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進一步優化民營經濟發展環境,依法加強對各種所有制法人產權保護,保證民營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更好發揮民間投資的主力軍作用,大力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加快建成一批示範項目。鼓勵和支持省屬國有企業與民企、央企交叉持股、兼併重組,發展一批混合所有制企業。加快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以“親”的情感服務民營經濟,以“清”的原則規範權力行爲,全力推動民營經濟更好更快發展。

企業是經濟的基本細胞,企業家是寶貴資源。我們要進一步營造尊重創新創造、尊崇企業家精神的濃厚氛圍,讓企業家在振興實體經濟中創造新業績、鑄就新輝煌!

(二)堅定不移培育壯大發展新動能

我省經濟正處於新舊動能轉換的艱難進程中,必須以新應新、以變應變,讓傳統動能煥發生機,讓新動能挑起大梁。

加快打造“雙引擎”。深入實施《中國製造2025湖北行動綱要》《加快推進互聯網+行動實施意見》,紮實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十個行動計劃,繼續實施工業“雙九雙十”行動,深化製造業和互聯網融合發展,以智能製造爲主攻方向,加快建設製造強省。

更大力度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大力推進新一輪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確保技改投資增長10%以上。繼續實施“萬企萬億技改工程”,重點抓好華星光電t4廠、湖北中煙、武石化乙烯擴能等重點技改項目建設。開展質量提升行動,加快推進質量強省。瞄準行業標杆,紮實推進“三品”工程,滾動實施“工業精品工程”,提升企業產品技術、工藝裝備、節能環保水平。發揚“工匠精神”,培育更多“湖北工匠”和“百年老店”,不僅要爭創“第一”,更要爭創“唯一”。促進標準化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推進6市1區老工業基地搬遷改造和5個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支持武漢加快“中國製造2025”試點示範城市建設。

更大力度加快發展新經濟。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等六大重點領域,突出集成電路、光通信、新能源汽車、高端數控裝備、北斗等16個優勢行業細分領域,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着力抓好50家國家和省級智能製造試點示範,帶動1000家企業實施智能化改造。深入推進14個國家級、26個省級新型工業化示範基地建設。充分發揮長江經濟帶產業基金作用,促進支柱產業做大、優勢產業做強。加快網絡經濟強省建設,實施全省互聯網基礎設施提升工程,大力推進“楚天雲”“長江雲”以及行業雲等信息平臺建設,促進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的廣泛應用。支持武漢建設國家網絡安全人才與創新基地。加快推進荊門全國通用航空產業綜合示範區建設。加快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支持武漢、襄陽、宜昌、孝感等軍民結合產業發展示範區建設。

加快提升創新動力。抓住了創新,就抓住了牽動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牛鼻子”。加快推進國家創新型試點省份建設。支持武漢建設國家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充分發揮東湖高新區的創新引領示範作用。推進各類新區、開發區、產業園二次創業,打造一批創新發展新高地。廣泛開展大衆創業、萬衆創新,抓好“雙創”系列政策落地,加快建設一批衆創空間、“雙創”示範基地,促進各類羣體創新創業。加快實施一批科技創業、培育、成果轉化工程,使創新成果廣泛覆蓋一二三產業。加大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力度,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達到6100億元。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支持領軍企業建設高水平研發機構,培育一批產業協同創新中心、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和製造業創新中心,推動市場主體、科研機構、各類創客各展所長、優勢互補。新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0家、校企共建研發中心80家。深入實施人才強省戰略,全面落實以增加知識價值爲導向的分配政策,加大成果處置、收益分配、股權激勵、人才流動、兼職兼薪等政策落實力度,完善知識產權創造、保護和運用制度,激發廣大科研人員和全社會的創新活力。

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抓好“五個一百”和“三千億元產業培育工程”落地。着力發展工業軟件、工程設計、現代物流、商務服務、檢驗檢測等生產性服務業。改造提升商貿流通、社區服務等生活性服務業。推動服務業模式創新、跨業融合、多維拓展。實施旅遊服務質量提升計劃,加快建設12個國家級、20個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支持武漢開展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加快長江現代物流產業集聚示範區建設。

(三)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是當今時代最鮮明的特色。我們要始終堅持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以湖北自貿區建設爲契機,更好發揮改革的牽引作用、開放的先導作用,不斷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與活力。

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補”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任務,必須鞏固成果,繼續深化,確保取得新的實質性進展。搶抓政策和市場的窗口期,堅持用市場化法治化方式去產能,分類推進重點行業壓減過剩產能,依法依規處置“殭屍企業”,堅決淘汰落後產能。煤炭生產企業兩年內全部關閉。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實行一城一策、分類調控,促進房地產平穩健康發展。充分運用股權融資、市場化債轉股等多種手段,積極穩妥降低企業槓桿率。繼續打好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物流成本等“組合拳”。啓動實施“十大工程”,加大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生態環保、防災減災等領域補短板力度。樹立同風險賽跑意識,積極化解金融領域、非法集資、政府債務等風險,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的底線。

加快推進關鍵性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進一步完善政府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加快推行負面清單制度。完善事中事後監管,實現“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全覆蓋。推進綜合執法改革,運用智能監管手段,加強信用監管,提高監管效能。加快實行“多證合一”“一照多址”等便利化措施,推進企業登記全程電子化。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全面落實“營改增”等政策,確保減稅300億元;加大縣級財政資金統籌力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大力發展資本市場,積極擴大直接融資。深化科技金融創新。支持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發展,完善中小企業融資擔保體系,開展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深化投貸聯動。做大做強地方金融機構,促進各類金融機構加快發展。支持武漢建成全國碳交易中心和碳金融中心。支持宜昌建設國家產融合作試點城市。支持咸寧金融小鎮創新。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推動國有資本合理流動、優化配置,提高國有資本運營效率。深化價格機制改革,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定價項目、降低收費標準。

今年,我們將以更大決心多推有利於增添經濟發展動力的改革,多推有利於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改革,多推有利於增強人民羣衆獲得感的改革,多推有利於調動廣大幹部羣衆積極性的改革,努力擴大改革的受益面。我們要把責任壓實、要求提實、考覈抓實,務求取得更大突破。

紮實推進湖北自貿區建設。以制度創新爲着力點,形成更多改革創新制度並複製推廣,把自貿區建成湖北改革開放新標杆。積極推進貿易便利化、投資自由化、監管法治化,放寬外商投資准入,有序承接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加快形成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爲核心的外貿競爭新優勢。聚集和利用國際創新要素,打造智慧自貿區和國際人才港。完善法治保障,建立國際化法律服務體系。促進武漢、襄陽、宜昌三個片區彰顯特色、差異發展,確保國家評估達標。

大力推進更深層次更高水平雙向開放。內陸地區也可以成爲開放前沿。着力創造更優的營商環境,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加快把湖北打造成爲內陸開放新高地。更大力度引進來。更加積極主動招商引資,繼續辦好華創會、楚商大會、粵港澳等招商活動,加強對世界500強、高端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精準招商,抓好重大招商項目落實落地。支持各地在法定權限範圍內制定招商引資優惠政策。推進與央企在產業轉型、園區共建等方面深化合作。更大力度建平臺。加快武漢新港空港綜合保稅區、武漢多式聯運海關監管中心建設。支持潛江保稅物流中心申報。推廣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模式。有效吸引更多國家在湖北設立領事機構。更大力度走出去。加大機電、工程設計與施工、高新技術等優勢產業出口,積極發展市場採購貿易、跨境電子商務和服務貿易,深度推進國際產能合作。

(四)堅定不移推進農業農村改革發展

始終堅持“三農”重中之重地位不動搖,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爲“三農”工作主線,堅決守住糧食生產能力不降低、農民增收勢頭不逆轉、農村穩定不出問題三條底線。

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突出抓好“三保三增”。確保糧食安全,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新建339萬畝、補建332萬畝;實施農業科技“五個一”行動,保護和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確保食品安全,實施從農田到餐桌最嚴格的食品安全監管,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讓老百姓吃得安全、喝得放心。確保農村穩定,全面落實惠農助農政策,排農憂、解農難、安農心,切實穩定農業農村“基本盤”。

促進農業增效。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優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釋放乘數效應。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轉型升級,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壯大職業農民隊伍。促進農民增收。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推進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全面落實農電體制改革政策。加快農村電網改造。確保村村通光纖。積極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大力發展農村電商、休閒農業、鄉村旅遊等新業態。促進農村增綠。推進綠化美化,延伸“綠色版圖”,爲美麗鄉村建設添彩。

紮實推進精準脫貧。精準脫貧重在“準、實”。堅決落實“六個精準”要求,力爭128萬人脫貧、1520個村出列、9個縣摘帽,40萬人易地扶貧搬遷。大力整合扶貧資源,集中財力辦實事,新建改造農村公路1萬公里,改造危房10萬戶。加快推進大別山、武陵山、秦巴山、幕阜山四大片區扶貧攻堅。支持革命老區、庫區和移民安置區加快發展。堅持先難後易,切實把脫貧攻堅的各項措施落實到村到戶到人,堅決防止“被脫貧”“數字脫貧”,全面小康路上決不漏掉一戶、決不落下一人!

(五)堅定不移統籌區域協調發展

堅持區域協同、城鄉統籌,繼續支持“一主兩副”率先發展,加力支持其他市州競相發展,切實增強發展的整體性協調性。

加快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湖北實施。堅決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在“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背景下,尋找新機遇、厚植新優勢、走出新路子。全面落實長江經濟帶、中部崛起、長江中游城市羣、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等國家規劃,加快實施湖北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總體規劃,努力實現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共贏。加快建設武漢長江中游航運中心,推進“645”工程建設,提升湖北長江黃金水道功能。持續優化沿江生產力佈局,培育現代產業集羣。加強三峽生態經濟合作區和三峽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支持長江經濟帶國家級轉型升級示範區、漢孝臨空經濟區建設。支持咸寧、黃岡創建國家級高新區,支持荊州創建國家級農高區。更深層次、更大範圍促進長江中游城市羣融合發展。

挺起長江經濟帶脊樑,承載着湖北人民的共同希望。我們必須勇於擔當、只爭朝夕、負重奮進,決不辜負機遇的垂青,決不辜負人民的期盼!

加快構建多極發展新格局。全力復興大武漢,大力支持武漢重大產業項目引進和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增強要素聚集、科技創新和服務功能,進一步提升在全國發展大格局中的地位和影響力,充分發揮對全省的龍頭帶動作用,加快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大力支持襄陽、宜昌建設區域性中心城市,更好發揮輻射帶動作用。推動3至5個經濟基礎好、帶動能力強的地級市加快發展,形成新興增長極。支持20至30個發展潛力大、承載能力強的縣市,建設成爲新的增長節點。加快特色鎮村規劃建設,重點培育5個國家級、20個省級特色小鎮,推進1000個綠色示範鄉村創建。支持十堰、鄂州等市縣建設“城鄉一體化”示範工程。

增強縣域經濟活力。縣域經濟是全省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以開發區和工業園區爲依託,培育特色優勢產業,大力扶持100個重點成長型產業集羣發展,全面提升縣域經濟綜合實力。完善縣域經濟發展配套支持政策,加大省對市縣一般性轉移支付力度,提升縣級財政保障能力。大力推進縣域金融工程建設,增強金融有效供給。支持天門開展“四化同步”示範區建設。完善縣域差別化績效考覈指標體系,營造競相發展的濃厚氛圍。

(六)堅定不移建設美麗湖北

生態是湖北最寶貴的財富、最重要的品牌。保護好生態環境,是湖北的特殊責任,也是重要機遇。建設美麗湖北,就是要更加彰顯生態優勢,保護和發展綠色生產力。

堅決向污染宣戰。環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必須重拳出擊,鐵腕治理。重拳治理水污染。集中整治工業水污染、城鄉生活污水和黑臭水體,省控斷面劣五類水比例控制在7.9%以內。始終保持嚴格執法高壓態勢,組織開展長江湖北段碼頭整治巡查,堅決防止“黑碼頭”死灰復燃。工業集聚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全部建成使用;加快城鎮污水處理廠提標升級改造,647個尚未建設污水處理設施的鄉鎮,力爭兩年左右全面建成。實行最嚴格的飲用水源地保護制度,全面實施“河長制”“湖長制”,系統推進治污水、淨湖水、保江水、促節水,突出抓好“三江、五湖、六庫”保護和治理工作,確保一庫淨水北送、一江清水東流。重拳治理大氣污染。深入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強化重點行業大氣污染減排,繼續狠抓露天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開展揚塵污染專項整治,力爭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穩定提高。重拳治理土壤污染。推進土壤污染監管、治理和修復,建立土壤環境監測網絡和信息平臺,全面開展土壤污染詳查工作。加強農村面源污染治理,開展畜禽養殖污染綜合整治。力爭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率達到80%。

推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深入實施生態省建設,嚴守資源消耗上限、環境質量底線、生態保護和耕地紅線。加快推進國土資源節約集約示範省創建工作。紮實推進武漢城市圈“雙十二工程”。抓好20家國家級循環經濟示範試點。加快建設黃岡長江循環經濟示範園。大力實施長江生態治理“宜昌試驗”。全面完成“綠滿荊楚”三年行動計劃。調整優化能源結構,嚴格開展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加快十大行業清潔化改造,支持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發展,實現天然氣使用縣市全覆蓋。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全面推廣綠色建築、節能建築及建築產業化。

加強生態文明機制建設。加快建立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制度,完善地方環保法規體系和政府規章。健全生態補償機制,探索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加快培育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爭創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加大環境保護督察力度,嚴格環境保護治理目標責任考覈,嚴格執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我們要全力迴應人民羣衆從盼溫飽到盼環保、從求生存到求生態的熱切呼喚,用綠色裝點荊楚兒女的新夢想!

(七)堅定不移保障和改善民生

爲政之要,民生至上。我們要順應人民羣衆共建共享的美好願景,致力於增進民生福祉,讓發展更有“溫度”、幸福更有“質感”。無論今年財政壓力有多大,用於民生的支出只增不降,爲羣衆辦的實事只加不減。

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實施更加積極有效的就業政策,突出重點人羣、重點地區,積極扶持就業新形態,拓展就業新空間,託底幫扶就業困難人員。實施“我選湖北”計劃,引導更多省內大學生留在湖北、更多海內外優秀人才來鄂發展。做好軍隊轉業幹部和退役士兵的接收安置工作。深入推進創業帶動就業,用市場力量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大力支持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和農民工返鄉創業。開展精準幫扶,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擴大農民工實名制管理範圍,保障農民工勞動權益。

織牢社會保障安全網。加快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按政策調整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標準,確保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強化扶貧兜底保障,農村低保和五保供養對象實現應保盡保。加快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落地。紮實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新開工棚戶區改造41萬套。全面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惠及200萬人。關愛農村留守人員。健全特困羣體保障及服務體系。加強社會保險、救助和慈善等方面資源統籌,切實兜住困難羣體民生網底,努力讓每一位困難羣衆都能求助有門、受助及時。

大力發展教育衛生事業。發展更高質量更加公平的教育,人民羣衆高度關注、熱切期盼。公共教育投入重點向貧困地區、薄弱環節傾斜。加強普惠性學前教育,健全學前教育投入保障機制。統籌縣域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實施消除“大班額”計劃,辦好鄉村學校,繼續推進教育信息化,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完善困難家庭學生資助政策,資助學生130萬人次以上。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強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培育一批職教名校、名師、名專業。實施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工程,提升高等教育整體實力、區域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辦好應用型大學。推進全民健康保障工程,重點支持建設12個縣級醫療衛生機構、9000個村衛生室。堅持醫療、醫保、醫藥聯動,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完善分級診療服務體系。全面實施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加強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治等各項制度有效銜接,確保實現城鄉居民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健全藥品價格形成機制,提高藥品供應保障能力。做好“全面二孩”配套服務。

加強公共文化建設。堅定文化自信。堅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凝聚思想共識,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化羣衆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提高公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引導文化資源向基層傾斜,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方式,實施一批文化惠民工程,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 推動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互動發展,繁榮文化市場,加大公共文化服務有效供給。培育健康網絡文化,加強文化市場管理。支持荊州紀南生態文化旅遊區建設。推進省科技館新館、省檔案館新館、省博物館擴建工程等項目建設。推進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支持武漢籌備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社會治理重心在城鄉社區,必須以人爲本,做好基層基礎工作。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發揮家庭在社會治理中的獨特作用。加快建立全省社會信用體系基礎框架。推進社會組織登記管理制度改革,開展行業協會商會第二批脫鉤試點。切實保障婦女、兒童、老齡人、殘疾人權益。深化法治湖北建設,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質。加強人民調解工作,完善法律援助制度。落實信訪工作責任制,促進信訪工作迴歸羣衆工作本源和法治軌道。推進平安湖北建設,健全社會治安立體防控體系,提升信息化和應急能力,依法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完善統一權威的食品藥品安全監管體制,落實“四個最嚴”要求,保障食品藥品安全。全面貫徹中央關於安全生產領域改革發展的《意見》,堅決堵住安全生產漏洞,堅決防範重特大事故發生,堅決守住安全生產紅線。嚴格執行黨的民族政策,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做好援藏援疆工作。深化國防教育,支持駐鄂解放軍和武警部隊現代化建設,持續開展雙擁工作,鞏固發展軍政軍民團結。

三、着力建設人民滿意政府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滿意是我們的最高追求。我們要把執政爲民落實到政府工作全領域全過程,不斷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

堅持忠誠爲民。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首要前提。各級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務必樹牢“四個意識”,堅決維護習近平同志的領導核心地位,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堅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覺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牢記根本宗旨,爭做“五個表率”,堅決把中央大政方針和省委決策部署落實到行動、體現在工作、彰顯於業績。

堅持擔當有爲。有多大擔當才能幹多大事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越接近,任務越艱鉅,越需要勇於擔當、奮發有爲。增強擔當勇氣。對改革發展中的各種矛盾困難、對人民羣衆關切的重大問題,敢於知難而進、迎難而上、破難而行。提高擔當能力。把學習作爲一種政治責任、一種精神追求、一種生活方式,着力提升開拓創新、攻堅克難、化解矛盾的能力,成爲能抓善管的行家裏手。營造擔當氛圍。抓住想幹事、敢幹事兩個關鍵點,健全正向激勵和容錯糾錯機制,旗幟鮮明地爲擔當者擔當、爲負責者負責,促進各級幹部創造性開展工作。

堅持務實重行。務實篤行才能精彩出彩。把務實作爲政府工作的基本要求。堅持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堅決不搞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爲,堅決不搞虛報浮誇的表面文章,堅決不搞華而不實的花拳繡腿,堅決不搞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把重行作爲政府工作的基本規範。堅持開短會、發短文、講短話、簡辦事,集中精力謀大事、抓實事、解難事。着力提高政府執行力,承諾的事情堅決兌現,服務羣衆和市場主體的事項,馬上就辦,辦就辦好。把效能作爲政府工作的基本標準。大力推行“互聯網+政務服務”,推動政府信息共享,開展減證便民活動,全面清理各種證明和手續,提高政府辦事效率。各級政府機關都要切實做到公開透明、高效運轉,少審批、少收費、優服務。

堅持依法行政。秉公用權才能贏得人心。貫徹落實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和我省實施方案,將政府工作全面納入法治化軌道。全面落實憲法宣誓制度,推進政府工作人員尊法學法守法用法。依法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自覺接受人民政協的民主監督,主動接受社會監督和輿論監督,認真聽取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各人民團體的意見。嚴格遵守法定權限和程序,充分發揮新型智庫作用,推進依法決策、科學決策、民主決策。堅持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依法維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

堅持清正廉潔。爲政清廉才能取信於民。認真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和“一崗雙責”,深入推進政府系統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營造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態。鞏固“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成果,認真踐行“三嚴三實”,鍥而不捨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繼續嚴格執行國務院“約法三章”和省委六條意見,馳而不息整治“四風”。完善財政資金支出、工程項目招投標、國有資源交易等領域制度,紮緊制度籠子。加強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堅決糾正損害羣衆利益的不正之風,堅決查處腐敗案件,做到懲治力度決不減弱、零容忍態度決不改變、廉潔從政的要求全面落實!

各位代表!今年是本屆政府任期的最後一年,目標在前,使命在肩。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省委的堅強領導下,上下同欲,和衷共濟,擼起袖子加油幹,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勝利召開!

【第7篇】四川省人民政府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

四川的朋友們四川省人民政府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已經出爐了,趕緊來了解一下詳細的信息吧!

各位代表:

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查,並請省政協委員提出意見。

一、2022年工作回顧

過去一年,面對錯綜複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的堅強領導下,全省各族人民齊心協力、努力奮鬥,取得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成績,省十二屆人大四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圓滿完成,實現了“十三五”良好開局。

一年來,我們全力穩定增長,經濟發展總體平穩穩中向好。全省地區生產總值超過3.2萬億元、增長7.7%,其中一二三產業分別增長3.8%、7.5%和9.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2.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1.7%,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8.3%,主要經濟指標均好於預期,成績來之不易。年初部分經濟指標回落,部分地區和行業穩增長形勢較爲嚴峻,我們主動謀劃,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抓“項目年”穩增長。突出抓好631個全省重點項目和100個省級重點推進項目,雅康和汶馬高速公路、中電科網絡信息安全產業園等建設加快推進,英特爾駿馬等一批重大項目建成投產。新開工項目完成投資1.3萬億元,對投資增長貢獻率達85%。抓消費穩增長。組織近10萬家企業參加市場拓展“三大活動”,推動“四川造”產品銷售額超過8000億元。限額以上網絡零售額增長29.8%,網銷四川品牌產品343.3億元。抓產業穩增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升,糧食總產量3483.5萬噸、增長1.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9%,工業和技改投資分別增長10.9%、13.1%。白酒、建材等傳統產業企穩回升,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6900億元、增長9.5%,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1.6萬億元、增長10%。服務業保持領先增長,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超過第二產業。旅遊總收入增長24%,金融業增加值預計增長11%左右。抓分類指導穩增長。對15個重點產業建立省領導牽頭聯繫推進機制,開展6輪穩增長調研督導,推動政策落地落實。設立17只產業發展基金,總規模超過470億元。制訂促進民間投資和外貿等政策舉措,民間投資增速逐步回升,進出口增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一年來,我們堅定不移促改革,發展動力活力持續釋放。大力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聚焦“三去一降一補”,出臺工作方案和17條政策措施,淘汰鋼鐵產能420萬噸、煤炭產能2303萬噸,全面完成國家下達的年度任務。年底全省商品住房消化週期8.7個月,同比縮短3.7個月。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降低0.8個百分點以上。減輕企業負擔820億元。結合實際補短板,廣泛開展提升產品質量和創品牌等活動,4家川企獲第二屆“中國質量獎”提名獎,新獲批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12個,新增馳名商標8件。紮實推進全面創新改革“一號工程”。以成都德陽綿陽爲核心區域,全面推開創新改革試驗,編制實施綜合改革等9張清單,總結了60多項可複製推廣的經驗。出臺激勵科技人員創新創業16條措施,新增各類市場主體74萬戶。成功獲批國家級引領型知識產權強省建設試點省。同時,紮實推進國家部署的9項農村改革試點,土地確權登記基本完成,啓動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和180個國有林場改革。加快深化國有企業“三項制度”和混合所有制改革,推進二重、化工控股等企業整合重組。全面取消非行政許可審批,省級覈准事項減少60%。全面實施“先照後證”,積極推廣“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投融資、財稅、金融、電力、衛生、教育等領域改革取得積極進展。

一年來,我們深化對外開放合作,開放型經濟水平持續提升。加快建設進出川大通道。天府國際機場開工建設,成貴高鐵等項目紮實推進。建成成安渝等高速公路503公里,通車總里程達6519公里。國際(地區)航線新增10條、達95條,成都中歐班列開行460列。出入境人數約500萬人次。精心打造開放合作平臺。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獲批。成功承辦二十國集團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世界航線大會、第五屆中法地方政府合作高層論壇等重要活動,進一步提升了我省國內外影響力。與13家大型央企、9所知名院校、12家金融機構開展深度合作,成功舉辦西博會、科博會、中外知名企業四川行等重大活動,吉利新能源汽車、清華紫光ic國際城等一批重大項目落戶。新增國際友城和友好合作關係14對。世界500強企業新增落戶17家、達316家,實際利用外資85.5億美元,到位國內省外資金9614億元。加強國內外產業合作。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積極推進國際產能合作。對外工程承包新籤合同額增長54.5%。中德、中法、中韓等國別園區加快建設。與港澳臺地區和渝浙粵等省市合作進一步深化。

一年來,我們堅持城鄉統籌發展,區域發展協調性進一步增強。新型城鎮化進程加快。編制完成省域城鎮體系和四大城市羣規劃,在14個縣(市)開展“多規合一”試點。深入開展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等行動,建設地下綜合管廊203公里,完成海綿城市項目193個,改造城鎮危舊房和棚戶區27萬套,超額完成貨幣化安置任務。常住人口、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進一步提高。城鄉均衡發展加快推進。深化城鄉“五個統籌”“五項改革”,加快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整合,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新建成幸福美麗新村6729個,7個鎮被評爲首批中國特色小鎮,新(改)建農村公路2.3萬公里,城鄉居民收入比繼續縮小。多點多極競相跨越發展。成都平原經濟區經濟總量突破2萬億元,天府新區作爲新興增長極的基本骨架逐步成型,川南、川東北經濟區經濟總量均超過5000億元,攀西、川西北經濟區穩步發展,地區生產總值千億以上市(州)達15個、百億以上縣(市、區)達112個。

一年來,我們強力推進脫貧攻堅,舉全省之力打好開局之戰。按照中央和省委部署,把脫貧攻堅作爲頭等大事,在每個貧困村落實1名縣領導、1個幫扶單位、1名駐村農技員等“五個一”幫扶措施。切實解決住房安全問題。新建、改造和保護農房40.6萬戶,完成25萬貧困人口易地扶貧搬遷任務。着力推動產業助農增收。編制實施貧困縣、貧困村產業脫貧規劃,逐戶落實脫貧措施,6.8萬個農業專合組織、5180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參與脫貧攻堅,貧困家庭勞動力實現轉移就業84.2萬人。着力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全面推行民族地區15年免費教育,75所公辦高校對口幫扶貧困縣取得成效。努力防止因病致貧返貧。貧困人口一般診療、白內障復明手術等10種項目收費全部免除,縣域內住院費用個人支付比例控制在10%以內。年初確定的脫貧攻堅目標全面完成,5個貧困縣摘帽、2437個貧困村退出、107.8萬貧困人口脫貧。

一年來,我們大力發展民生社會事業,社會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有了新提升。在財力趨緊的情況下,全省一般公共預算民生支出佔比達65%。城鎮新增就業104萬人,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8.1%、9.3%,居民消費價格上漲1.9%。認真辦好民生實事。十項民生工程和20件民生大事全面完成。向殘疾人低保對象發放困難生活補貼,免費治療包蟲病等重大傳染病地方病,新建路側護欄6000公里、農村渡口渡改橋120座。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強化生態環境保護。啓動綠化全川行動,森林草原覆蓋率不斷提高。全省40.6%的面積劃定爲生態保護紅線區域,打響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啓動省內環保督察,嚴格環保執法。pm2.5年均濃度下降4%,地表水水質達標率72.4%。教育衛生文化體育得到新發展。95個縣(市、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通過國家驗收,教育水平進一步提升。全面兩孩政策穩步實施,城市公立醫院藥品加成全面取消,醫療衛生綜合改革不斷推進。建成村文化室2500個,免費開放的博物館、紀念館接待羣衆3843萬人次。在全國率先實現足協與體育主管部門脫鉤,川籍運動員在里約奧運會、殘奧會取得了好成績。

一年來,我們加強政府職能和作風轉變,努力提高社會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強作風建設。紮實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十項規定,強化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努力解決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大力推進依法行政。提請審議地方性法規草案8件,制定發佈省政府規章12件,全面實施行政決策合法性審查,依法糾正違法或不當行政行爲,完善行政應訴工作機制。自覺接受人大、政協監督,加強行政監察和審計工作。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深化國家安全宣傳教育,紮實推進“法律七進”,加強調解、信訪工作,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注重防範化解各類風險,依法打擊違法犯罪活動。推進綜合行政執法體制改革試點,開展食品藥品安全專項整治和安全生產大檢查,加強防汛減災等工作,生產安全事故起數下降14.7%、死亡人數下降14.2%。

同時,國防動員、人民防空、優撫安置和民族宗教工作進一步加強。對臺、外事僑務、統計、保密、檔案、氣象、地震、地質、測繪、機關事務、參事文史、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慈善、紅十字會、殘疾人、婦女兒童、青少年、老齡、哲學社會科學、地方誌等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績。

特別報告的是,去年省級財政撥款“三公”經費支出下降17%,省直機關公車改革取消車輛拍賣收入7500多萬元全部用於扶貧項目。康定、得榮地震災後重建成效明顯;蘆山地震災區三年恢復重建任務勝利完成,走出了一條新形勢下災後恢復重建的新路子。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取得這樣的成績,是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親切關懷的結果,是省委加強領導正確決策的結果,是省人大、省政協加強監督大力支持的結果,是全省廣大幹部羣衆辛勤工作共同努力的結果。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各人民團體和社會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向駐川人民解放軍指戰員、武警官兵、政法幹警和民兵預備役人員,表示崇高的敬意!向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表示誠摯的謝意!

各位代表,我們也清醒認識到,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不少問題和挑戰。從長遠看,區域間發展不夠平衡、人均經濟水平較低、資源和環境承載壓力加大等狀況還難以很快改變。從當前看,經濟企穩向好的基礎還不牢固,下行壓力依然較大,實體經濟比較困難,民間投資信心還不足,一些要素成本較高,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尚未根本緩解。民間借貸等領域風險有所顯現,就業再就業壓力增大,安全生產形勢依然不容樂觀。部分地區冬季霧霾和城區交通擁堵等羣衆普遍關心的問題還比較突出,政府辦事效率、社會治理水平與羣衆的期望還有差距,庸政懶政怠政現象不同程度存在。對此,我們高度重視,正在採取措施加以解決。

二、2022年主要目標任務

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認真落實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緊緊圍繞“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按照省委十屆八次、九次全會和省委經濟工作會議部署,始終保持專注發展、轉型發展定力,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自覺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爲中心,堅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爲主線,堅定不移實施“三大發展戰略”,突出全面創新改革“一號工程”,突出脫貧攻堅“頭等大事”,突出綠色發展,突出振興實體經濟,全面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促進全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社會和諧穩定。

今年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5%左右,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8%和9%,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7.5%,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完成國家下達的目標任務。

這些目標的制訂,充分考慮了與全國同步全面小康、穩定市場信心和增加就業的需要,也充分考慮了爲結構調整留出空間和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同時從產業和需求支撐方面進行了分析,符合中央提出的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符合我省實際。實現這些目標,要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繼續保持專注發展定力。我們要正視人口多、底子薄、欠發達、不平衡尚未根本改變的基本省情,持續用力抓發展、搶抓機遇促發展,做大規模做優質量,決勝全面小康、建設經濟強省。二是不斷激發改革創新活力。我們要發揚川人敢爲人先的精神,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抓好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和國家級天府新區建設,抓好有利於促進發展、維護公平正義、改善民生、激發創造性積極性的改革,以改革創新的“一子落”帶動發展棋局的“全盤活”。三是持續擴大對外開放。我省獲批設立自貿區,正在加快融入國內外產業鏈和價值鏈,我們需要匯聚形成更多的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需要打造“走出去”的大通道和“引進來”的強磁場,需要更加深度地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發展。四是堅定不移推進綠色發展。我們要牢固樹立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堅持尊重、順應和保護自然,以對腳下這片土地負責、對人民和歷史負責的態度,努力建設生態文明新家園。五是讓發展成果更多惠及羣衆。我們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目的就是爲了人民。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打好脫貧攻堅戰,切實解決好各類社會問題,讓廣大羣衆得到更多的實惠、有更多的獲得感。

三、2022年重點工作

今年將召開黨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之年。做好今年各方面工作,至關重要。

第一,大力促進經濟穩定增長。實現穩定增長,是保證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前提。當前穩增長就是要穩投資,夯實產業支撐,引導和擴大消費,促進外貿回穩,形成多重拉動。

着力擴大有效投資。繼續推進“項目年”活動,紮實抓好700個全省重點項目和100個省級重點推進項目。加快中國電子8.6代線、川渝電網第三通道、李家巖水庫等項目建設,建成西安至成都客運專線。力爭成都經天府國際機場至自貢鐵路、宜賓新市至攀枝花高速公路等項目開工。抓好56個重大產業項目和省重點工業項目建設,促進神龍汽車等建成項目達產達效。推進1000個重點簽約項目落地。

加快建設先進製造強省。深入實施《中國製造2025四川行動計劃》,抓緊培育五大高端成長型產業和軌道交通、石墨烯等重點產業,推動電子信息、飲料食品、汽車、生物醫藥等產業發展集中突破。加快建設航空航天、信息安全等特色園區,創建國家大數據集聚發展區。實施工業強基、製造業創新中心建設等工程,推進智能製造、綠色製造、工業物聯網、工業大數據創新應用等試點示範。力爭完成工業投資9000億元、技改投資650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8%左右。同時,促進建築業轉型升級加快發展,總產值邁上萬億臺階。

紮實抓好消費擴大和升級。順應消費需求變化新趨勢,倡導綠色消費,發展品質消費,提升服務消費,着力消除制約養老、教育、體育等消費的體制機制障礙,豐富和改善消費供給。培育新消費熱點,促進電商消費、信息消費和文化消費。提升市場拓展“三大活動”,推動更大規模的“川貨出川”。加強停車場、充電樁等設施建設。創建“放心舒心消費城市”,打擊製售假冒僞劣產品和網絡詐騙、價格欺詐等行爲,讓羣衆放心消費。

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和旅遊業。優先發展五大新興先導型服務業,加快發展研發設計、諮詢、檢驗檢測等生產性服務業,推動居民生活服務業轉型升級。深入實施服務業“三百工程”,抓好507個服務業項目。完善縣鄉村三級物流配送體系,建設中西部電子商務創新創業創意中心。積極發展文化創意、音樂娛樂、體育健身產業,着力培育家政服務、康養醫療產業。大力推動旅遊業發展,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建設,着力打造世界旅遊目的地,實施全域旅遊“示範引領”、入境遊“擴容增效”等八大行動,辦好世界旅遊組織大會和旅博會,進一步提升旅遊服務管理水平。力爭服務業增加值增長8.5%。

積極促進外貿企穩回升。大力推動“外貿+”戰略,實施優進優出“三大工程”和“自主品牌出口增長”計劃。加快加工貿易產業集羣集聚,支持外貿新業態加快成長,力爭新增進出口實績企業1000家。推動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設,促進貿易便利化。加快培育國家級出口質量安全示範區。推進成都國家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設,積極推動自貢燈展等“走出去”對外文化貿易活動。力爭進出口總額增長4%。

第二,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是解決當前我省經濟運行主要矛盾的關鍵。要在壓減過剩落後產能、提升供給質量和水平上下功夫,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

持續推進“三去一降一補”。完善和落實政策措施,化解鋼鐵、煤炭等過剩產能,妥善處置“殭屍企業”,堅決打擊製售“地條鋼”等違法違規行爲。因城因地施策,重點解決三四線城市尤其是縣城房地產庫存問題,支持居民自住需求,堅決遏制投機炒作。切實降低企業槓桿率,擴大企業直接融資,開展市場化、法治化債轉股,提高資產證券化率,爭取投貸聯動試點。落實減稅政策,加大降費力度,擴大直購電規模和直供氣用戶範圍,積極消納富餘水電,推動鐵路運輸“路企”對接,進一步降低要素和物流成本。

繼續推進“一提一創一培”。實施質量強省戰略,開展主導產業和重點產品質量對標提升行動,加快特色優勢領域標準國際化進程,促進企業內外銷產品“同線同標同質”,推進軍民標準互融互轉。推動企業爭創“中國質量獎”“天府質量獎”。完善產品質量追溯機制,建立健全失信企業黑名單制度。弘揚工匠精神,開展品牌創建行動,讓更多的“川字號”產品進入千家萬戶。

大力振興實體經濟。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建立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支持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大力推進產權多元化,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加快整合重組,着力提高勞動生產率,力爭省屬國有企業資產總額、營業收入、利潤均增長10%以上。堅持以管資本爲主,加快國資監管機構職能調整,建立監管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切實加強產權保護,制定並落實好保護民營企業合法權益辦法,提振民營經濟發展信心。全面落實促進民間投資的政策措施,推動民營中小微企業梯隊成長,積極培育行業龍頭民營企業,推動民營重點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推廣規範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凡是市場能做的,創造條件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開展銀政企對接,引導金融資源流向實體經濟。

第三,紮實推進全面創新改革。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央賦予我省最重大的改革試驗任務。三年任務已進入第二年,要抓好9張清單的實施,重點推進國家授權的30項先行先試舉措,確保取得階段性成效。

推進軍民深度融合發展。努力消除軍民融合體制障礙,突出“軍轉民”“民參軍”雙向轉化,加快創建成德綿軍民深度融合發展示範區,建成綿陽科技城軍民兩用技術交易中心。加快實施150個軍民融合技改升級項目,推進商業衛星產業發展和北斗導航商業化運用。抓好航空、航天、核動力等十大軍民融合高技術產業基地建設,啓動實施90項軍工技術成果再研發轉民用,打造一批軍民融合拳頭產品。

全方位推進科技創新。抓好以企業爲主體的技術創新,進一步推動20家高校院所科技成果權屬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務實建設成都科學城、綿陽科技城等重點創新區域。加快打造基礎信息數據庫、大數據服務和產業關鍵共性技術創新平臺。新創建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開工建設轉化醫學等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有序推進356項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開展“三個一百”重大科技創新行動。力爭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突破1.8萬億元。

繼續實施“創業四川”行動。推動“雙創”示範基地和孵化載體、衆創空間建設,深化校地企“雙創”合作,搭建衆籌融資等平臺,建設一批創新創業特色示範城市。辦好“雙創活動周”等品牌活動,深入實施“天府高端引智”等計劃,支持川商、農民工返鄉創業,吸引更多科技人員、海外高層次人才、青年大學生、草根能人邁入創新創業主戰場。

加大重點領域改革力度。落實國家投融資、社會保障和財稅等改革政策。深化國稅地稅徵管體制改革,完善省級預算管理辦法,推進省以下財政事權與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擴大政府購買服務範圍。積極推進電力體制改革,探索電力市場化交易,有序推進價格、鹽業體制改革。推進環保機構垂直管理改革。統籌實施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等社會領域改革。抓督察促落實,推動改革方案落地生根,確保幹一件成一件、走一步進一步。

第四,毫不放鬆抓好“三農”工作。深入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我省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轉變的必然選擇。要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農業發展、農村繁榮、農民增收。

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推動現代農林牧業重點縣建設,打造500個糧油綠色高效示範區和3個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區,發展農林牧漁產品精深加工。大力培育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產業化龍頭企業,做強做優川菜、川茶、川果、川藥、川豬等品牌,讓更多四川綠色農產品擺上國內外消費者的餐桌。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應用,搭建區域性農業社會化服務平臺,抓好農業全程機械化試點示範。大力推進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建成一批高標準農田和糧食生產功能區,確保糧食總產量穩定增長。新(改)建農村公路1萬公里。

深化農村各項改革。以放活農村土地經營權爲突破口,統籌推進農村土地徵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落實承包土地“三權分置”辦法。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改革,抓好“多權同確”和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試點。全面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和國有林場林區改革。積極推廣農業職業經理人制度,鼓勵和規範工商資本下鄉,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加大涉農資金整合力度,建立健全農業水價形成機制。

拓展農民增收空間。探索新機制新模式,盤活農村閒置房屋等資源資產,抓好扶持村社集體經濟示範試點。鼓勵新型經營主體探索融合模式,與農民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有活幹有錢賺。大力發展鄉村旅遊、農村電商等新產業新業態。建立健全農業生產保險體系。加強農民職業技能培訓,促進農村勞動力廣泛就業。

第五,統籌城鄉區域發展。全面小康是城鄉區域共同發展的小康。要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城鄉發展一體化,努力形成協調發展新局面。

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以城際軌道交通和快速路網爲重點,推進城市羣互聯互通,在城市羣內部打造“1小時經濟圈”。加大棚改和徵地拆遷貨幣化安置力度,改造城鎮危舊房棚戶區25萬套。完成15年以上住宅老舊電梯更新改造。加快地下綜合管廊和海綿城市建設。增強300個省級試點鎮的承載能力,推動“產、城、人、文”融合,打造特色古鎮小鎮,培育提升一批專業鎮、示範鎮。強化城市治理,推動城鄉規劃和城市執法體制改革,推進智慧城市和綠色城鎮建設。深化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相關配套改革,力爭城鎮吸納農業轉移人口125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突破50%,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34%以上。統籌城鄉發展,推動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完成5000個幸福美麗新村建設。

協同推進五大經濟區建設。推動成都平原經濟區協同發展,加快天府新區、天府國際機場空港產業新城建設。推動川南經濟區融入長江經濟帶發展,深入推進老工業基地改造升級,加快建設川渝滇黔結合部區域經濟中心。推動川東北經濟區全面對接落實國家促進川陝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規劃,打造國家重要清潔能源化工基地和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加快建設川渝陝甘結合部區域經濟中心。推動攀西經濟區發展以釩鈦、稀土爲代表的新興產業,打造國家級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和全國陽光康養旅遊目的地。推動川西北生態經濟區發展全域旅遊和特色農牧業,加快建設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

做大做強縣域經濟。加強縣域經濟50強建設,分類指導產業發展,因地制宜打造一批工業、服務業、現代農業、旅遊經濟、生態經濟強縣。啓動貧困縣產業提升行動。深化縣域“兩擴兩強”改革,完善縣域經濟監測和考覈指標體系。推進宜居宜業縣城建設試點,支持符合條件的縣撤縣設市,加快三四線城市產城融合發展,提高人口吸納承載和經濟輻射帶動能力。

第六,進一步擴大開放合作。開放是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我省已由一個內陸省份站到了開放前沿,必須抓住機遇、提高實效,推動開放合作加快進入深層次、邁向高水平。

精準開展投資促進。圍繞完善產業鏈、提升價值鏈,突出重點國家和地區,分層分類、定向定點招商。盯住世界、國內、民營500強以及跨國公司和行業龍頭企業,引進重大產業項目。辦好中外知名企業四川行、西部國際投資大會暨進出口商品展、海科會、第四屆中美省州長論壇和電子信息、汽車、醫藥等產業專題招商活動。深化川渝、川浙、川粵合作,務實推進與其他省份合作交流。力爭引進到位國內省外資金9700億元,新增落戶世界500強企業10家以上。

推動西部金融中心建設取得新進展。辦好天府金融論壇和首屆天府金融博覽會。加快發展金融總部商務區、金融交易、金融後臺和服務外包,打造功能齊備、門類齊全、體系健全的要素市場體系。推動四川金融控股集團、四川銀行、國寶人壽等機構組建運營。着力提升直接融資水平,發展股權融資和債權融資,培育100家“創業板行動計劃”企業,再造成都(川藏)股權交易中心融資功能。大力發展普惠金融和科技金融。確保金融業增加值佔比超過7%。

紮實推進自貿區建設。按照中央對我省自貿區定位,抓好起步區建設,加快金融創新、投資貿易便利化、互聯互通、區域協同開放等領域改革任務清單落地實施,着力營造法治化、市場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加快建設青白江鐵路口岸和川南臨港產業園區,引導口岸服務、高端製造等產業向自貿區聚集,鼓勵企業在自貿區建立營運中心。努力實現24小時通關。

積極推進開放合作平臺建設。加快國別合作園區建設進度,推動全省開發區轉型升級、創新發展,增設開放口岸和指定口岸,支持有條件的地區設立綜合保稅區和保稅物流中心,力爭成都中歐班列開行1000列。深入推進“251行動計劃”和國際產能合作“111”工程,探索建設“一帶一路”經濟聯絡基地。推進知識產權海外維權平臺建設。

第七,紮實抓好綠色發展。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既是民生實事,也是發展大事。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等不起慢不得,我們必須着力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體系,堅決打好生態環境治理攻堅戰持久戰。

確保污染防治“三大戰役”取得新突破。強力推進“環境質量提升年”各項工作。狠抓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實施“減排、壓煤、抑塵、治車、控秸”五大工程,加強企業環境信用體系建設,重點整治工業企業偷排漏排超排,確保全省未達標城市pm2.5年均濃度下降8%以上。大力實施嚴重污染水體整治等“四大工程”,建立省市縣鄉四級河長制和河流污染跨區域防控機制,明顯提升五大流域87個國控考覈斷面水質達標率,成都市主城區全部消除黑臭水體。開展土壤污染防治“三大工程”。啓動實施城鎮污水處理和城鄉垃圾處理基礎設施建設三年推進方案,努力擴大垃圾分類制度覆蓋範圍,加快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加大環保督察執法力度,嚴懲環境違法行爲。標本兼治,堅決遏制污染蔓延加重。

深入實施大規模綠化全川行動。抓好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防沙治沙、溼地保護修復、水土保持等重點生態工程,啓動森林草原溼地生態屏障重點縣建設。加快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深入實施長江廊道造林行動,實施長江上游乾旱河谷生態治理產業脫貧工程。推進“有山皆綠”“身邊增綠”,完成營造林1000萬畝以上,森林覆蓋率進一步提高。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加快建設大熊貓國家公園。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

大力發展綠色低碳循環經濟。加快發展清潔能源、節能環保裝備等綠色產業。推進企業綠色化和園區循環化改造,啓動實施“以電代煤、以電代油”行動,促進新能源汽車和裝配式建築推廣應用。推進資源循環高效利用,開展低碳試點示範,推進公共機構節約能源資源,運營好西部碳排放權交易中心,實施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等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做好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試點工作。在全社會大力倡導綠色生活、綠色消費、綠色出行,人人蔘與、人人受益。

第八,推動脫貧攻堅取得新成效。今年是脫貧攻堅戰的第二年,要聚焦“兩不愁、三保障”和“四個好”,更紮實地推進各項工作,確保新實現16個貧困縣摘帽、3700個貧困村退出、105萬貧困人口脫貧。

加強產業扶持和就業幫助。用好貧困村產業扶持基金,重點培育優勢特色產業,加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做好貧困戶技能培訓和轉移就業,推廣入股分紅、合作經營、資產收益等模式,確保每個有條件的計劃脫貧戶至少發展1個增收項目或實現1人就業。拓展旅遊產業扶貧空間,開展電商精準扶貧。力爭符合條件的貧困人口按需獲得貸款。發展並逐步壯大集體經濟。推進成阿、成甘、德阿、甘眉等飛地產業園區加快發展。

加快改善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完善貧困地區交通、水利、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完成33萬貧困人口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加快彝家新寨、藏區新居、烏蒙新村、巴山新居建設,實施貧困戶危房改造13萬戶。全面落實農村低保標準線和國家扶貧標準線“兩線合一”,確保低保兜底對象全部脫貧。發揮教育衛生扶貧救助基金作用,紮實抓好教育扶貧,加快推動貧困地區學校全面達標,推進健康扶貧工程,全面落實醫療扶助政策。

創新工作推進機制。強化市縣主體責任,落實“四到縣”要求,加強專項督查巡查。廣泛開展“四好村”創建活動,引導羣衆用勤勞雙手創造幸福生活。持續推進中央國家機關和省級部門定點扶貧、東西部扶貧協作、省內對口幫扶。支持社會組織參與扶貧開發,繼續開展“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完善“六有”平臺功能,實現全過程監管和貧困人口動態調整。嚴格執行貧困退出標準,堅決防止數字脫貧、形式主義,出現問題必須嚴肅處理。

第九,持續推進民生改善和社會事業發展。爲政之道,民生爲本。要堅持民生投入只增不減,爲老百姓辦實事只增不減,讓人民羣衆共享發展成果。

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繼續做好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工作,全省民生支出佔比在65%以上。紮實推進十項民生工程,辦好20件民生實事。抓好與羣衆生活密切相關的重要商品和農產品價格穩定,完善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保障低收入羣衆基本生活。推進城市困難職工解困脫困。加強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妥善安置去產能企業職工,確保城鎮新增就業80萬人。加快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加快整合城鄉居民醫保,加強社保基金徵繳和管理。做好省級機關及部分地區公務員職務職級並行試點工作。

加快社會事業發展。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着力改善辦學條件,逐步改變適齡人羣入托入學難的狀況,加快“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提高教學質量和教育水平。啓動實施“健康四川”規劃,防治重大傳染病和地方病,深化公立醫院改革試點,支持中醫藥和民族醫藥事業發展,鼓勵和規範社會辦醫,提高醫療服務水平,逐步讓羣衆方便就醫、更好就醫。全面做好計劃生育服務。加強師德師風、醫德醫風建設,推動形成重教尊醫的良好社會氛圍。大力發展體育健身運動,提升競技體育水平,加快足球體制改革。提升檔案、地方誌等開發利用水平。繼續開展“書香天府·全民閱讀”活動,推動更多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支持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和文藝創作生產,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豐富羣衆精神文化生活。

第十,不斷提升社會治理水平。加強和完善社會治理是現代政府的重要職責。當前,必須強化底線意識和風險意識,努力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促一方發展、保一方平安。

進一步加強社會治理。推動形成黨委領導下的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格局,不斷提升社會治理法治化、科學化、精細化水平。推進依法治省,深化“法律七進”。健全信用體系,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深化“平安四川”建設,推進信訪工作制度改革,暢通羣衆訴求表達渠道,健全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及時排查化解社會矛盾。充分發揮人民團體作用,積極支持社會組織有序參與社會治理,大力發展慈善事業。關愛老年人、困境兒童和農村留守兒童,依法保障婦女、青少年、殘疾人權益,加強特殊人羣服務管理。促進民族團結進步,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做好對臺、外事僑務和參事文史工作。加強國防動員能力建設,做好優撫安置和雙擁工作。

着力抓好風險防範。全面從嚴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夯實安全生產基礎,狠抓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監管,持續開展打非治違和重點專項整治,堅決防範遏制重特大事故。加大“雙安雙創”工作力度,落實食品藥品最嚴格的監管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追溯管理制度。切實加強洪澇、地質災害等防災減災工作。加強政府債務管理,制止違規違法融資和擔保行爲。完善金融風險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置機制,防範化解非法集資、互聯網金融等方面風險,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同時,依法懲治違法犯罪活動,嚴防暴力恐怖事件,維護公共安全和社會和諧穩定。

四、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新形勢新任務對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全省各級政府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決策部署,全面加強政府系統黨的建設,紮實推進法治政府、創新政府、廉潔政府和服務型政府建設,不斷實現職能作風轉變、服務效能提升。

新的一年,我們將不斷深化法治政府建設。深入實施《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加強政府制度建設,做好法規規章等立法工作。推進依法科學民主決策,讓政府決策經得起實踐和時間的檢驗。堅持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讓行政執法更加規範有序。加強和改進行政複議、行政應訴工作,做尊法守法的表率。深入做好政策解讀,及時迴應社會關切,推進政務公開透明。同時,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政協的民主監督。進一步做好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辦理工作。接受民主黨派監督,接受人民羣衆和社會輿論監督。強化審計和司法監督。

新的一年,我們將不斷推進“放管服”改革。

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簡政放權,推進清單管理,完善權力清單、責任清單,繼續清理規範行政審批和公共服務事項。深化商事制度改革,開展“多證合一、一照一碼”試點。實現“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全覆蓋,加強和完善事中事後監管,建立健全失信聯合懲戒制度。全面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推動網上政務大廳和實體政務大廳融合發展,逐步實現“一號申請、一窗受理、一網通辦”。全面清理取消涉及羣衆辦事的不合法不合理證明和手續,讓人民羣衆辦事更加便捷。

新的一年,我們將不斷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建立健全政府工作規範,嚴格落實工作崗位責任制、督查問責制和第三方績效評價,增強行政執行力,確保各項政策不折不扣落到實處。提高政務信息化水平,強化省級政務雲平臺管理應用,建設大數據中心,切實解決重複建設、信息孤島、技術壁壘等問題,不斷增強政府服務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提升統計數據質量。推進政府智庫建設。加強公務員學習培訓。

新的一年,我們將不斷加強廉政建設和作風建設。嚴格落實“一崗雙責”,把中央和省委全面從嚴治黨、從嚴治政各項規定貫徹到政府工作各環節。瞄準重點領域,深化廉政風險防控,進一步紮緊制度籠子。加大行政監察力度,嚴厲查處各類違法違紀案件,對腐敗零容忍。持續深入改進作風,鞏固“三嚴三實”“兩學一做”成果,堅決整肅庸政懶政怠政行爲。努力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積極主動、依法依規服務市場主體。健全正向激勵機制和容錯糾錯機制,讓廣大幹部想幹事敢幹事幹成事。通過優質高效的政務服務,爲全省發展營造更加規範、更加誠信、更加開放的良好環境。

各位代表!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已站上新的起點,圓滿完成今年目標、奮力推進“兩個跨越”,任務艱鉅而光榮。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省委堅強領導下,緊緊依靠全省各族人民,開拓創新,拼搏進取,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勝利召開!

名詞解釋和說明

1.市場拓展“三大活動”:“惠民購物全川行動”“川貨全國行”“萬企出國門”三大活動,幫助企業拓開省內、國內、國外三個市場。

2.“三去一降一補”: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五大任務,具體指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

3.9張清單: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的9張清單,包括綜合改革內容清單、軍民融合發展改革試點內容清單、技術攻關清單、成果轉化清單、重大項目清單、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清單、開發區儲備清單、金融對接清單、可複製可推廣經驗清單。

4.“雙隨機、一公開”:在市場監管執法過程中隨機抽取檢查對象、隨機選派執法檢查人員,及時向社會公開抽查情況及查處結果。

5.“多規合一”: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城鄉、土地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等規劃,做好相互銜接,形成一個市縣一本規劃、一張藍圖。

6.城鄉“五個統籌”“五項改革”:“五個統籌”即統籌城鄉規劃、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統籌城鄉產業發展、統籌城鄉基本公共服務、統籌城鄉社會治理;“五項改革”即戶籍制度改革、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完善城鄉社會保障制度、用地制度改革、農村金融創新。

7.城鄉居民收入比:衡量城鄉收入差距的一個重要指標,計算公式爲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8.“法律七進”:在法制宣傳教育工作中,推動法律進機關、進學校、進鄉村、進社區、進寺廟、進企業、進單位。

9.優進優出“三大工程”:爲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戰略佈局,實施外貿主體隊伍培育、外向型產業提升、外貿業態創新等三大工程。

10.服務業“三百工程”:建設100個重大項目、培育100個重點企業、打造100個重點品牌。

11.“一提一創一培”:提質量、創品牌、培育新動能新動力。

12.“同線同標同質”:企業出口、內銷產品在同一生產線、按相同的標準生產,使內外銷產品達到同樣的質量水準。

13.“三個一百”重大科技創新行動:組織實施100項重大關鍵技術攻關項目,培育100個重點創新產品,推進100項重大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14.承包土地“三權分置”:農村的土地集體所有權、農戶的承包權、土地的經營權“三權”分置並行。

15.縣域“兩擴兩強”改革:擴權強縣改革、擴權強鎮改革。

16.“251行動計劃”:圍繞“一帶一路”建設,鎖定20個國家進行重點開拓、深度開拓;優選50個重大項目開展重點跟蹤、強力促進;精選100家優勢企業實施重點引導、形成示範,全面提升四川與沿線國家經貿合作水平。

17.國際產能合作“111”工程:“十三五”時期,實施100個重點國際產能合作項目,打造10個國際產能合作示範基地,到2022年帶動四川裝備和其他商品出口100億美元。

18.嚴重污染水體整治等“四大工程”:嚴重污染水體整治工程、良好水體保護工程、水污染防治設施建設工程、飲用水環境安全保障工程。

19.土壤污染防治“三大工程”:土壤環境監測預警基礎工程、土壤污染分類管控工程和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工程。

20.“兩不愁、三保障”:到2022年穩定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農村貧困人口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

21.“四個好”: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

22.“四到縣”:在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中,實行責任到縣、權利到縣、資金到縣、任務到縣。

23.“六有”平臺:全省脫貧攻堅信息採集平臺,要求達到“戶有卡、村有冊、鄉有簿、縣有檔、市有卷、省有庫”。

24.“雙安雙創”:食品安全示範縣創建,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示範縣創建。

25.“放管服”改革: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

26.“多證合一、一照一碼”試點:在企業“五證合一、一照一碼”改革的基礎上,探索推動更多涉企證照與營業執照整合。“五證合一、一照一碼”,即在全面實施工商營業執照、組織機構代碼證、稅務登記證“三證合一”登記制度的基礎上,再整合社會保險登記證和統計登記證。“一照一碼”,就是將由工商、質監、稅務分別核發不同證照,改爲由一個部門核發加載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的營業執照。

【第8篇】雲南省人民政府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

2022年兩會即將要召開了,各省的政府工作報告也陸續出爐!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關於雲南省人民政府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並請省政協委員和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22年工作回顧

過去一年,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的正確領導下,省人民政府團結帶領全省各族人民,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堅持新發展理念,緊緊圍繞“三個定位”,積極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爲主線,有效應對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等嚴峻挑戰,克難奮進、主動作爲,抓早抓實、精準發力,採取一系列既利當前、更惠長遠的舉措,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穩中有進、穩中向好,實現了“十三五”良好開局。經國家統計局審定,全省生產總值增長8.7%,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9.8%,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5.1%,城鄉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8.5%、9.4%,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6%以內,完成國家下達的節能減排任務。

(一)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濟保持平穩健康發展

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年初出臺穩增長開好局22條政策,實施促進投資、工業、消費、外貿增長等針對性措施。建立省政府常務會議聽取州市重點工作推進情況彙報制度,強化穩增長督查激勵和問責。發揮有效投資對穩增長的關鍵作用,爭取到895億元國家專項建設基金、209億元中央預算內投資支持,實施“十、百、千”項目投資計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位居全國前列。加快預算執行進度,盤活存量資金,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規範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紮實開展“三去一降一補”,去生鐵產能125萬噸、粗鋼產能376萬噸、煤炭產能1896萬噸,超額完成去產能任務。“殭屍企業”市場化退出穩妥推進。全年商品住宅待售面積預計下降6.4%,庫存控制在合理區間。執行差別化信貸政策,直接融資比重不斷提高,全國首個地方國企債轉股項目落戶雲錫集團。全面落實國家和省減稅降費等降成本政策措施,爲實體經濟直接減負800億元左右。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民生改善等補短板工作得到加強。

(二)着力推進產業轉型升級,結構調整步伐加快

繼續鞏固提升傳統優勢產業,着力發展8個重點產業,重點產業導向作用初步顯現。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發展成效明顯,主要農產品供給穩定。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重點推進農業“小巨人”振興行動計劃。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步伐加快。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長5.6%。深入推進新一輪“建設創新型雲南行動計劃”,實施11個重大科技專項,新增42個院士專家工作站,成功舉辦第三屆“科技入滇”對接活動。出臺“中國製造2025”雲南實施意見,優化工業園區產業佈局,穩步推進企業技術改造。強化產品創新和市場營銷,千方百計遏制菸草產業下滑勢頭。加大工業企業培育力度,新增規模以上企業376戶。全部工業增加值增長6.5%,其中非煙工業增長12.1%。建築業快速發展,增加值增長14.6%。繼續培育發展中小微企業,民營經濟增加值增長9%左右。大力發展信息產業,“雲上雲”行動計劃加快推進,與阿里巴巴、騰訊、浪潮、華爲等企業開展實質性合作,以晴、惠科等重點項目順利推進,雲計算、大數據、“互聯網+”在產業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全面推進“十大擴消費行動”,加快鄉村新型商業中心試點建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1%。加快服務業轉型升級,物流、會展、文化體育、養老健康等產業較快發展。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餘額分別增長10.8%、10.6%。加快旅遊業轉型升級,積極推進與港中旅、華僑城、上海復星、大連萬達、成都會展等企業的合作。新增5a級景區2處。着力整頓旅遊市場秩序。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9.5%。

(三)深入推進改革開放,發展動力進一步增強

在全國率先出臺電力體制改革試點方案,組建昆明電力交易中心,市場化交易電量超過550億千瓦時,累計減少企業電費支出90.3億元。國企改革不斷深化,重組設立省建設投資控股集團和省貴金屬新材料控股集團,雲南白藥混合所有制改革取得突破,中國銅業集團總部落戶雲南。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設立重點項目投資基金、重點產業發展基金和交通產業發展基金。

組建雲南紅塔銀行,農信社改制組建農商行進展順利。沿邊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穩步推進,跨境金融支付便利化水平不斷提升。實施不動產統一登記。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等農村改革有序推進,農墾、供銷社、國有林場、農業水價改革全面深化。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深入實施。事業單位、科技、教育、文化、財稅、價格等改革持續推進。成功舉辦第4屆南博會暨第24屆昆交會、第14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第11屆全球孔子學院大會。昆明綜合保稅區通過初驗,新增國家一類口岸1個,建成第一個國家級境外經貿合作區。實施境外旅客購物離境退稅政策。積極推進電力、裝備製造、冶金等領域的國際產能合作,對外投資增長19.8%。教育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與長三角、珠三角和周邊省區的合作交流持續深化。高位推動招商引資,實際利用外資和引進省外到位資金分別增長10%和14.3%。

(四)持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發展保障能力不斷增強

多渠道籌措建設資金,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投資5564億元。滬昆客專、雲桂鐵路雲南段建成運營,雲南邁入高鐵時代。鐵路新開通里程706公里,是前5年的1.5倍,16個重大項目納入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華麗、香麗等8條高速公路全面推進,小鋪至烏龍、上關至鶴慶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車,新增高速公路通車裏程130公里。新改建農村公路2.1萬公里,“溜索改橋”21座。滄源機場建成通航,瀾滄機場續建、騰衝機場改擴建等項目進度加快,隴川等5個通用機場開工建設。金沙江中游航運基礎設施綜合建設項目、水富港擴能工程進展良好。阿崗水庫、柴石灘大型灌區開工建設,新開工水源工程61件,建成“五小水利”工程50萬件,完成132萬畝高效節水灌溉建設任務。觀音巖、梨園水電站全面投產,苗尾水電站下閘蓄水,烏東德、黃登等大型水電站建設加快推進。新一輪農網改造升級工程啓動實施。加強輸電通道建設,西電東送1250億千瓦時。新增石油、天然氣管道666公里。呈貢、保山等信息產業園建設加速推進,昆明國際通信樞紐加快建設。新增光纜線路20.8萬公里。

(五)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紮實推進

進一步加強城鄉規劃建設管理,啓動雲南省空間體系等規劃編制,23個縣市區“多規合一”和“十城百鎮”規劃試點穩步推進。推動昆明市與滇中新區融合發展,滇中城市一體化加快推進。保山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和玉溪海綿城市建設試點順利推進,騰衝、楚雄、瑞麗和劍川沙溪成爲第三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強化分類考覈,促進縣域經濟差異化發展。啓動實施以“四治三改一拆一增”和“七改三清”爲主的城鄉人居環境提升行動,“一水兩污”、燃氣管網、城市公廁等城鎮基礎設施加快建設。傳統村落民居、民族特色村寨和歷史文化名街、名村、名鎮、名城保護力度加大。加快建設主體功能區。深入實施水、大氣、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滇池等高原湖泊水質得到改善,空氣質量總體保持良好,中央環保督察反饋意見整改落實工作全面展開。實施退耕還林還草160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720平方公里,完成中低產田地改造336萬畝。全面加強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啓動耕地輪作休耕試點。集中打擊破壞森林資源違法違規行爲,紮實開展非煤礦山專項整治。啓動實施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試點。

(六)精準發力脫貧攻堅,民生保障水平進一步提高

建立健全脫貧攻堅工作機制、責任機制和考覈機制,聚焦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和少數民族深度貧困羣體,全面推行“四到縣”改革,對貧困對象實行精準識別、動態管理。壓縮行政開支,積極整合資金,省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投入實現翻番。設立總規模1152億元的雲南浦發扶貧投資發展基金。籌集653億元資金,啓動實施現代職業教育和縣級公立醫院及婦女兒童醫院扶貧工程,首批37個項目開工建設。完善“掛包幫”“轉走訪”機制,駐村扶貧工作隊覆蓋全部貧困村。滬滇、粵滇等東西部扶貧協作紮實推進,三峽、華能、菸草等央企對口幫扶啓動實施。實施44.5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易地扶貧搬遷。有望實現12個貧困縣摘帽、1253個貧困村出列、120萬貧困人口脫貧。在財政收支困難的情況下,財政支出的73.8%用於民生保障。繼續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以創業帶動就業,完成83萬人次農民工技能提升培訓,累計轉移農村勞動力1036萬人次,城鎮新增就業44.8萬人。全面實施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4917萬人次參加五大社會保險。按照不低於5%和8%的比例分別提高城鄉低保人均補助標準。完善工資增長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收入分配製度。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準繼續提高。統籌實施農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60萬戶,棚改貨幣化安置比例達48.5%。提高鄉村教師待遇,改善辦學條件,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在迪慶、怒江以及“鎮彝威”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實施14年免費教育。滇西應用技術大學如期招生。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障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補助標準,有序推進分級診療試點,穩步提升醫療、中醫藥和公共衛生服務質量,全面提高傳染病防控水平。實施“全面兩孩”政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強,建成雲南省大劇院等標誌性文化設施,文化惠民活動和七彩雲南全民健身工程廣泛開展。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成績顯著,魯甸災後恢復重建進展順利,景谷災後恢復重建全面完成。移民安置任務如期完成。10件惠民實事全部辦結。

(七)加強社會治理和平安雲南建設,民族團結進步局面更加鞏固

切實提高公共安全預警監管能力,安全生產和食品藥品安全形勢總體平穩。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健全基層羣衆自治,規範發展社會組織,化解信訪積案,切實維護人民羣衆合法權益。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深入開展反恐鬥爭,依法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和敵對勢力滲透破壞活動,全面打響第四輪禁毒防艾人民戰爭,築牢網絡安全防線,妥善應對緬北衝突帶來的新變化,有力維護了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法治宣傳教育、法律服務和保障水平不斷提高。全面推進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建設,大力實施“十縣百鄉千村萬戶”示範創建、興邊富民、扶持“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發展等重點工程,沿邊地區和民族地區生產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宗教和諧局面得到鞏固。

(八)努力加強政府自身建設,發展軟環境得到改善

“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深入開展。法治政府建設全面加強。“放管服”改革持續加力,取消和調整省級行政許可事項48項、行政許可外的行政確認等行政職權24項,清理規範中介服務事項133項,行政審批、政務服務和公共資源交易管理邁出新步伐。“先照後證”“五證合一”“一照一碼”等商事制度改革不斷深化,“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方式全面推開,事中事後監管進一步加強。全省行政事業單位資產清查工作和省級機關公務用車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建立省、州市、縣三級領導班子成員掛鉤聯繫民營企業制度,積極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係。做好招商引資和項目跟蹤落實服務。加強效能監察和審計監督,嚴肅查處各類違紀違規行爲。

積極支持並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人大代表建議、政協提案辦理質量不斷提高,認真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意見,主動接受輿論監督和羣衆監督。認真做好人防和擁軍優撫安置工作,支持國防和軍隊改革,軍民融合發展積極推進。

各位代表!這些成績的取得,是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省人大、省政協和社會各界大力支持的結果,是全省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結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各界人士、駐滇人民解放軍、武警官兵和公安幹警,向關心和支持雲南發展的港澳同胞、臺灣同胞、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謝!

我們清醒地看到發展中的問題和工作的不足: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工業和民間投資增速下滑,實體經濟困難較多,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依然存在,金融風險隱患不容忽視。結構調整滯後,產業結構單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不足,民營經濟活力不強,對外開放步伐不快。補短板任務繁重,消除貧困任務艱鉅,基礎設施薄弱,教育、衛生等公共服務與羣衆的期望還有差距,生態環境領域違法違規問題時有發生,安全生產隱患不少,維護社會穩定和邊境安全壓力較大。作風建設還有差距,少數幹部改革創新、擔當進取意識不強,存在不作爲、慢作爲、不敢爲、不會爲問題,政府自身建設尚需加強。這些問題和不足,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切實加以解決。

二、2022年工作總體要求

今年是黨的十九大召開之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之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是貫徹落實省第十次黨代會決策部署的開局之年,做好政府工作意義重大。當前,我省正處於大有可爲的戰略機遇期。習近平總書記對雲南的“三個定位”,極大地提升了雲南在我國發展格局中的戰略地位,爲我省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世界經濟進入長週期調整階段,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國內外經濟格局變化蘊藏新的機遇。隨着國家“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重大戰略的深入實施,我省發展優勢凸顯。特別是省第十次黨代會勝利召開,吹響了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的號角,全省上下凝心聚力謀發展、攻堅克難求突破,跨越發展其時已至、其勢已成。我們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有條件推動彎道超越、跨越發展。

今年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省第十次黨代會決策部署,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主動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爲中心,堅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爲主線,築牢“穩”的基礎、下足“進”的功夫,切實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全面完成脫貧攻堅年度目標任務,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今年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建議爲:全省生產總值增長8.5%左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6%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4%左右,城鄉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8.5%、9.5%,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左右,城鎮新增就業44萬人以上,完成國家下達的節能減排任務。

做好政府工作,必須牢牢把握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突出四個關鍵:

第一,進一步以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促跨越。必須把工作着力點聚焦到習近平總書記對雲南的新定位、新要求上來,強化使命擔當,加強政策銜接、項目對接和工作承接,推進關鍵領域工作取得突破。加快建設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始終堅持“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理念,確保公共資源進一步向民族地區和民生領域傾斜,保持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增速高於全省平均水平,創造更多民族地區發展的先進經驗。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步伐。樹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解決生態環境領域突出問題爲抓手,以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爲途徑,以制度創新爲動力,以重點工程爲依託,以生態文化建設爲保障,加大協同治理力度,堅決保護好雲南的綠水青山、藍天白雲、原野沃土。加快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主動服務和融入“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建設,積極參與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中國—中南半島國際經濟走廊和瀾滄江—湄公河合作,強化國內區域合作,形成內外聯動、互爲支撐的高水平雙向開放新格局,加快由開放末梢向開放前沿轉變。

第二,進一步以新發展理念引領轉方式。必須始終堅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爲統領,加快培育新的經濟結構,推進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大力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圍繞“兩型三化”現代產業新體系建設,推動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資金鍊、政策鏈集聚,大力優化升級傳統產業、大力發展重點支柱產業、積極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推動產業結構由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大力推進集羣集聚發展。推動各種資源向有競爭力、創新力的園區和企業集中,聚焦重點產業和重大項目,打造形成一批專業化、特色化產業園區和產業集羣。大力推進產城融合發展,增強產業集聚區功能,促使企業、產業向重點地區、重點園區集聚,提高集中度。大力推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大力推廣節約集約的發展方式和綠色簡約的生活方式,鼓勵和支持企業推進新產品、新技術研發應用,突破工程化、產業化瓶頸,轉變資源能源利用方式,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第三,進一步以改革開放創新增動力。必須堅持向改革要活力、向開放要空間、向創新要動力。着力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滿足需求爲最終目的,以提高供給質量爲主攻方向,以深化改革爲根本途徑,推動“三去一降一補”取得實質性進展。加快推進國企、財稅、金融、社保等基礎性、關鍵性改革,更好發揮經濟體制改革的牽引作用。着力在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上取得突破。主動探索各類功能區協同開放新機制。創新國際投資合作機制,推動“引進來”與“走出去”提質增效。加快培育具有云南特點和競爭優勢的外向型產業體系。努力構建質量效益導向型外貿促進新體系,提高沿邊金融服務水平。着力破解創新不足的發展難題。推進以科技創新爲核心的全面創新,擴大全社會研發投入,提升創新供給能力。積極融入國家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深入研究解決經濟和產業發展急需的科技問題,推動產業和產品向價值鏈中高端躍升。切實優化創新環境,不斷集聚創新人才,依靠創新促進新舊發展動能加快接續轉換。

第四,進一步以全面從嚴治政轉作風。必須堅持嚴字當頭,務必做到講政治、講團結、敢擔當、有作爲、求實效、重廉潔,把全面從嚴治黨的要求貫徹到全面從嚴治政之中。加強思想政治建設。牢固樹立“四個意識”特別是核心意識、看齊意識,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更加紮實地把中央和省委的各項決策部署落到實處。勇於擔當轉作風。大力營造“想幹事、敢幹事”的環境氛圍,最大限度激發各級幹部幹事創業熱情,堅決做到矛盾面前不繞道、問題面前不迴避、困難面前不退縮,敢作敢爲、敢抓敢管、敢挑重擔,勇於負責、勇於面對問題、勇於解決問題。建立健全容錯糾錯和正向激勵機制,爲擔當者擔當、讓幹事者無憂。求真務實、開拓進取,切實爲羣衆解難題、辦實事。大興清廉之風。深入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堅持不懈反對“四風”,紮緊制度籠子,嚴肅查處侵害羣衆利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切實做到有權必有責、有責要擔當,用權受監督、失責必追究,促進廉潔從政、廉潔用權蔚然成風。

三、2022年重點工作

今年要重點做好十個方面的工作。

(一)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紮實推進“三去一降一補”

堅定不移去產能。鞏固鋼鐵去產能成果,嚴厲打擊違法生產銷售“地條鋼”。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實現煤炭行業再去產能154萬噸。嚴禁新上過剩產能項目,堅決防止已經化解的過剩產能死灰復燃。妥善處置“殭屍企業”,積極開展轉崗技能培訓,全力安置好分流職工。

分類施策去庫存。堅持分類調控、因城因地施策,加快住房制度改革,發展住房租賃市場,鼓勵農民工和農民進城購房,激發外來購房需求。控制土地供應,盤活閒置、低效用地,加大棚改貨幣化安置力度,着力消化庫存,將商品房庫存保持在合理區間。

多措並舉去槓桿。暢通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傳導機制。盤活存量資產,激活閒置資產,推進企業資產證券化。落實國家債轉股政策,擴大直接融資規模,降低國有企業負債水平。做好地方政府存量債務置換。把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的底線。

精準發力降成本。加大減稅降費力度,確保企業稅費負擔只減不增。深化電力體制改革,加大電力市場化交易力度,力爭交易規模和電力直供達到600億千瓦時。創新建設用地市場化配置機制,符合條件的企業可免繳壩區耕地質量補償費、分期繳納土地出讓金。持續降低企業物流和制度性交易成本。

突出重點補短板。從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從人民羣衆迫切需要解決的突出問題着手,着力補齊基礎設施、產業發展、脫貧攻堅、生態環保、科技創新、教育衛生等領域短板。

(二)打好工業經濟攻堅戰,大力振興實體經濟

大力發展工業經濟。認真落實“中國製造2025”雲南實施意見,深化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全面提高智能化、自動化水平。促進菸草產業保總量、優結構、拓市場、去庫存、增效益,實現穩定健康發展。發揮油電氣優勢,鼓勵有市場、有訂單的有色、化工、冶金等企業促銷增效。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帶動配套產業發展。加快工業轉型升級,續建、新開工和竣工投產一批重點項目。推進軍民融合發展。開展中小企業成長工程和新一輪小微型企業培育工程,力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4500戶,工業增加值增長7.5%以上。

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按照“兩型三化”要求,緊盯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大趨勢,以生命健康、信息技術和智能製造等領域爲重點,謀劃佈局戰略性新興產業。充分發揮推進機制和產業基金作用,推進重點支柱產業加快發展。注重用新技術新業態全面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促使其做優做強。加快大數據、雲計算應用發展,深入推進“雲上雲”行動計劃。實施服務經濟“倍增”計劃,開展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推動服務業模式創新、跨業融合、多維拓展。

加快發展民營經濟、縣域經濟和園區經濟。實施民營經濟“雙培雙優”行動計劃,狠抓政策落實,加強服務指導,幫助民營企業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營造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支持縣城提質擴容和擴權強縣,重點支持10個縣市做強做大,新增8個百億縣,繼續抓好20個縣市區轉型發展試點。突出園區定位,引導產業集聚,創新園區運行管理機制和融資模式,實施園區發展“千百億工程”,推進“10+50”重點工業園區建設,新增4個百億園區。

發揮投資關鍵作用和消費基礎作用。繼續實施“十、百、千”項目投資計劃,抓好“四個一百”重大項目建設。落實投融資體制改革措施,發揮重點項目投資基金作用,提高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落地率,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增加工業投資。積極發揮新消費引領作用,深入開展“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專項行動,擴大“雲品”影響力。充分發揮玉石珠寶、咖啡等商品交易中心作用,加快冷鏈物流、鄉村新型商業中心等消費基礎設施建設,推動電子商務對傳統商貿流通企業和鄉鎮全覆蓋。完善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和懲罰性賠償制度,維護良好市場秩序。積極推動邊境旅遊試驗區、跨境旅遊合作區建設,大力推進全域旅遊,加快“旅遊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抓好重點旅遊文化建設項目,重拳整治旅遊市場亂象,推動旅遊業向國際化、高端化、特色化轉型升級。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9.5%。

(三)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

提高農產品供給質量。嚴守耕地紅線,保護基本農田和優質耕地,科學劃定糧食生產功能區,加快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切實保障糧食安全。着力發展高原特色現代農業,調優農產品結構。建設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大力發展品牌農業,提升“雲系”“滇牌”農產品影響力,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

加快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積極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聯合體,加強農業“小巨人”培育,力爭銷售收入超10億元的農業龍頭企業達25戶以上。培育壯大茶葉、蔬菜、花卉等10個農業重點產業,積極發展80個特色優勢產業重點縣。抓好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加快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提高主要農產品加工轉換率。支持各類人才到農村創業,整合創建一批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園區。

改善農業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新建高標準農田240萬畝、高效節水灌溉100萬畝以上、“五小水利”工程30萬件以上。完善農機具補貼政策,開展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推進行動。大力實施“七改三清”,着力整治農村違規建房。抓好農網改造升級工程。實施農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50萬戶。新改建農村公路1萬公里以上,實現所有建制村通硬化路,啓動“直過民族”、沿邊地區自然村通硬化路建設。完成100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鞏固提升任務。

深化農村綜合改革。開展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加快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有序推進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開展集體資產清產覈資,壯大集體經濟。穩妥推進農村土地徵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等試點。完善集體林權制度,引導林權規範有序流轉。繼續深化農墾、供銷社、國有林場、農田水利等改革。推進農業保險擴面提標。紮實做好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

(四)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打好全面脫貧攻堅戰

統籌推進“五個一批”。實現29個貧困縣摘帽、1100個貧困村出列、100萬貧困人口脫貧。完善建檔立卡動態管理機制。以4個片區爲重點,紮實做好“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等脫貧攻堅工作。突出抓好產業扶貧,健全產業到戶到人精準扶持機制。加快實施現代職業教育、縣級公立醫院和婦女兒童醫院扶貧工程,加大貧困勞動力培訓和轉移力度,健全貧困家庭學生資助體系。實施10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易地扶貧搬遷,抓好後續發展。繼續增設貧困地區生態公益崗位,做好農村低保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

加大資金保障力度。增加財政扶貧資金投入,整合扶貧資源,增強縣級統籌使用能力。加大金融扶貧力度,用好用活浦發扶貧基金,擴大扶貧投資發展基金籌集和覆蓋範圍,鼓勵貧困地區企業利用綠色通道上市、發債。加強扶貧資金績效評價,實現審計監督全覆蓋,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和安全性。

加強扶貧協作。主動與上海、廣東等省市對接,實施好東西部扶貧協作,支持服務好中央單位定點扶貧。深入開展“萬企幫萬村”精準扶貧行動,加快落實浙商總會、中國光彩事業德宏行等幫扶協議。大力弘揚扶貧濟困精神,廣泛動員社會各界參與扶貧。推進國際扶貧交流合作。

強化責任落實。繼續做好“掛包幫”“轉走訪”,充分調動貧困羣衆積極性和主動性。健全脫貧攻堅責任制和考覈管理辦法,堅決防止數字脫貧、弄虛作假。

(五)持續推進“五網”建設大會戰,進一步夯實發展基礎

加快路網和航空網建設。提高滬昆客專、雲桂鐵路運營水平,推動建設高鐵經濟帶。新開工渝昆高鐵等項目。推進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確保昆明地鐵3號線、6號線通車。加快墨臨、保瀘、武易等高速公路建設,全面開工“十三五”規劃的高速公路項目,新增通車裏程400公里以上。加快推進邊境高等級幹線公路建設。穩步推進金沙江中游航運二期工程。全力推動昆明長水綜合交通樞紐建設。紮實推進新建、遷建和改擴建機場工程,確保瀾滄機場通航,新開工10個通用機場。

加快能源保障網建設。確保中石油煉油項目投產,新開工一批天然氣支線管網項目,提高油氣利用率。繼續推進烏東德等大型水電站建設,確保白鶴灘水電站開工。提升完善電網設施,促進省內用電消費。加快西電東送、雲電外送輸電通道和售配電網建設,力爭西電東送電量達1300億千瓦時。

加快水網建設。積極建設滇中引水工程,抓好在建重點項目,新開工重點水利工程50件以上。大力推進水電站水資源綜合利用、河道綜合治理和水系連通工程建設,新增蓄水庫容3億立方米。加快城鄉供水能力建設,完善污水處理及管網配套設施,縣城和縣城以上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85.6%。

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信息化平臺和地理信息、大健康、旅遊、林業、農業、扶貧等大數據中心建設,確保省政務信息中心投入運行。改造提升城市寬帶網絡,加快實施“寬帶鄉村”、光纖入戶工程,繼續實施下一代廣播電視網、移動寬帶網覆蓋等項目。擴展昆明區域性國際通信出入口業務,加快國際通信樞紐和信息彙集中心建設。

(六)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步伐,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全面提升城鄉規劃建設管理水平。強化規劃引領,推廣“多規合一”,推進省級空間規劃試點,開展昆明城市總體規劃修編。抓好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新建城市地下綜合管廊180公里以上、海綿城市39平方公里以上。啓動消除城區重點易澇區段三年行動。加快實施“四治三改一拆一增”,推進舊城鎮、舊廠房、舊村莊改造和景區、通道、城鄉亮化工程。保護城鄉歷史文化風貌。創新城鄉治理方式,理順村鎮規劃建設管理體制。

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完善“人地錢”掛鉤激勵機制,推動居住證制度全覆蓋。落實農民進城落戶各項優惠政策,切實保障新市民權益。擴大特大鎮功能,推進就地就近城鎮化。力爭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33.4%、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46%。

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完善區域協同發展機制,推進昆明市與滇中新區融合發展,加快滇中等城市羣建設步伐。加強區域中心城市建設。推動邊境口岸和省際邊界重要城鎮建設。科學規劃,整合資源,高標準開展宜業宜居宜遊城鎮創建,抓好國家級特色小城鎮試點,啓動100個特色小鎮建設。

(七)深化改革開放創新,持續增強發展動力

加快推進關鍵性改革。打好國企改革攻堅戰。以混合所有制改革爲突破口,實施一批重點改革項目,提高國有資產證券化水平。切實推進國有經營性資產集中統一監管,規範國有資本經營管理。加快剝離國有企業辦社會職能,推進國資監管職能向以管資本爲主轉變。強化產權保護。深入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加大財政支出優化整合力度,創新財政扶持方式,實施財政涉企資金基金化改革。積極盤活存量資金,加快預算執行進度,進一步壓縮行政支出。加快省及省以下財政事權與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深化稅收徵管體制改革,規範非稅收入徵管,提高財政收入質量。推進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健全政策性融資擔保信貸機制。加快推進農信社改制,提高村鎮銀行覆蓋率。繼續深化教育、社保、價格、統計等領域改革。

擴大雙向開放。高水平辦好“2022商洽會”、國際旅交會、外交部雲南全球推介等重大活動。加快跨合區、邊合區等各類開放功能區建設,完成昆明綜合保稅區和騰俊國際陸港、昆明高新保稅物流中心國家驗收,建成雲南跨境電商公共服務平臺。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力爭新引進10戶世界500強企業,實際利用外資和引進省外資金分別增長8%、11%以上。深化沿邊金融綜合改革,擴大人民幣跨境業務創新試點。

積極申報昆明鐵路口岸,加快電子口岸、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建設,改善口岸軟硬件環境,提高通關便利化水平。擴大邊民互市創新試點,促進邊境貿易發展。規劃建設服務貿易功能區,主動承接加工貿易,積極發展轉口貿易,增加先進技術設備和關鍵零部件進口。鼓勵企業“走出去”,建立海外商貿物流和技術服務中心,開展國際產能合作。擴大來滇留學生規模,辦好“漢語橋”等國際精品賽事,繼續實施周邊國家“光明行”等合作項目,充分發揮海外華人社團及海外僑胞的作用,促進人文交流。深化與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成渝、港澳臺等區域合作。

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支持產學研用緊密結合,整合並加大財政專項投入,推動科技與金融深度融合。賦予科研院所和高校更大的科研自主權,帶動社會資本參與創新。實施4個重大科技專項和一批重點研發項目,深化“科技入滇”,提高省院省校合作水平,新建院士專家工作站80個,新建一批高水平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加強國有企業技術創新績效考覈,新增科技型中小企業500戶以上、高新技術企業100戶以上。加快呈貢大學城等“雙創”中心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着力培育“雙創”示範基地。啓動實施“雲嶺英才計劃”和技能強省計劃,發揚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全面深化職稱制度改革。落實以增加知識價值爲導向的分配政策,鼓勵科研人員和技能人才在崗或離崗創業創新,加快成果轉化。加強品牌建設,實施重點產業標準提升行動、知識產權強企強縣工程和消費品質量提升工程。

(八)強化環境保護,建設生態文明

狠抓環境污染防治。堅決抓好中央環保督察發現問題的整改,建立完善生態文明建設責任追究制度,全面開展省級環保督察,嚴厲打擊各類違法違規行爲。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加強多污染源綜合防控和多污染物排放協同控制。全面推行“河長制”,加強長江、珠江等六大水系和滇池、洱海等九大高原湖泊保護治理。深入實施土壤污染治理修復示範工程,加大重金屬污染治理,防控和整治農業面源污染,確保永久基本農田土壤環境質量不下降。實現16個州市政府所在地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不低於98%,主要河流斷面水質優良率不低於80%,縣級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達到100%,主要出境、跨界河流斷面水質達標率達到100%。

加強生態保護修復。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積極探索建立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紮實推進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深入推進“森林雲南”建設,進一步提高森林覆蓋率。加大礦山生態修復力度,實施退耕還林還草等生態工程。強化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國家公園等保護地管理,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全面提升生態系統功能。加強環境執法能力建設,加快推動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推進生態監測網絡建設。

紮實推進節能減排。推進清潔生產,實施工業、建築業等重點耗能領域能效提升計劃,推動交通運輸、公共機構和商業節能,支持重點用能單位開展能效綜合提升示範。嚴格落實污染減排目標責任制,持續削減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加強對高污染排放重點行業的治理,實施工業園區、煤化工基地綜合整治,實現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重點污染源減量排放。

大力發展綠色經濟。着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積極參與碳排放權交易,紮實推進國家低碳試點省建設。積極發展綠色金融,加快產業綠色轉型發展。推動普洱國家綠色經濟試驗示範區建設取得新進展。推進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加快國家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試點城市建設。

(九)切實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擴大就業創業。深入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促進計劃,做好退役軍人安置和就業創業服務工作。託底幫扶就業困難人員,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深入推進“貸免扶補”、創業擔保貸款和勞動密集型小企業貸款,加大創業扶持力度。加強農民工技能培訓和轉移就業。做好農民工工資清欠工作。不斷完善收入分配製度,合理確定最低工資標準和企業工資指導線。

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深化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開展養老保險結餘基金投資運營,積極發展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商業養老保險。適當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養老金標準,確保按時足額發放。加快推進城鄉居民醫保整合,提高補助標準,全面實現城鎮醫保全省“一卡通”。健全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制度,支持專業社會工作、志願服務和慈善事業發展。新開工棚改10萬套以上,抓好配套建設,提高入住率。

優先發展教育。大力發展學前教育,均衡發展義務教育,擴容提質普通高中教育,創新發展職業教育。深化與省外高校戰略合作。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辦好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和繼續教育。進一步健全學生資助體系,完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全納入制度。支持社會力量提供多元化教育服務,規範社會辦學。繼續保持教育資源向“三區一線”傾斜,加強縣一中和中國小標準化建設,推進“全面改薄”工程和“三通兩平臺”建設應用。

保障人民健康。全面推開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加快推進分級診療和醫師多點執業,擴大家庭醫生簽約覆蓋面,發展醫聯體和遠程醫療。加強縣級中心醫院建設,推動醫療服務重心下移和診療資源下沉。加快全科、兒科等緊缺專業人才培養。加強公共衛生和疾病預防控制。實施“關愛婦女兒童健康行動”計劃。高度重視中醫中藥和民族醫藥發展。積極開展醫養結合、健康管理、康復護理等服務,支持社會力量進入非基本醫療服務領域。確保雲南阜外醫院全面建成使用。持續實施七彩雲南全民健身工程,推動各類體育場館設施開放利用,擴大體育消費。積極發展養老產業。

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落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加快推進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發展進步。做好城市民族工作。深入實施興邊富民工程,大力改善沿邊羣衆生產生活條件。實施好第二輪“十縣百鄉千村萬戶”示範創建工程,抓點帶面推動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建設。

促進文化繁榮。大力發展公共文化、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檔案等事業,倡導全民閱讀。加大文獻整理、文物保護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力度,提高文物和非遺資源利用水平。鼓勵文藝精品創作,保護、扶持地方戲和少數民族劇種,深入實施民族文化“雙百”工程。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加快文化產業轉型升級。提升對外文化傳播能力,促進文化對外貿易和投資。

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深入推進平安雲南、法治雲南建設,廣泛開展“七五”普法宣傳。進一步做好人民調解和信訪工作。提高公共法律服務水平。加強防災、減災和備災工作,實施50個重大地質災害治理工程項目。妥善安置移民。強化重點行業領域專項治理,狠抓責任落實,確保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落實“四個最嚴”要求,保障人民羣衆“舌尖上的安全”。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全力維護宗教和諧。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強化反恐維穩。深入開展第四輪禁毒防艾人民戰爭。加快推進“智慧邊境”建設,全力維護邊境社會穩定。抓好網絡安全和保密等國家安全工作。

做好國防動員、人防、雙擁、參事、文史、地方誌、港澳臺僑、哲學社會科學、科普、氣象、紅十字等工作。切實保障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合法權益。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羣團組織改革發展。

繼續辦好10件惠民實事。

(十)全面加強法治政府建設,努力建設人民滿意政府

嚴格依法行政。以法治作爲政府運行的基本準則,以上率下,從嚴從實,推進依法行政、從嚴治政、廉潔從政。大力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增強政府系統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意識,切實做到法無授權不可爲、法定職責必須爲。加強和改進政府法制工作,提高立法質量,全面清理政府文件。推進綜合行政執法,加強行政執法隊伍管理,促進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

提升行政能力。完善集體學習制度,營造愛學習、勤學習、善學習的良好氛圍,切實提高政府系統領導幹部的戰略思維、創新思維、辯證思維、法治思維和底線思維能力。堅持問題導向,深入基層、深入一線,着力解決改革發展穩定重大問題和羣衆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健全決策機制,加強新型智庫建設,探索重大公共政策第三方評估,推進行政決策科學化、民主化和法治化。

加快職能轉變。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鞏固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成果,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實現“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全覆蓋,動態調整權責清單並向社會公開。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和公共資源交易管理,大力發展電子政務,努力打造便捷高效的“互聯網+政務服務”新模式,推進公共數據開放共享,切實解決辦事難問題。加快建立統一建設管理的綜合交通協調機制。深化機關事業單位後勤改革。規範政府購買服務,着力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提供公共服務及公共產品。

加強監督問責。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政協民主監督、司法監督、社會監督和輿論監督,加強行政監督和審計監督。廣泛聽取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意見,全面提高人大代表建議、政協提案辦理的質量和水平。加強和改進督查考覈問責工作,加大整治庸懶散拖力度,層層傳導壓力,落實責任,確保政令暢通、政策落地。

各位代表!藍圖已繪就,奮進正當時。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的堅強領導下,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勇於擔當,奮發有爲,在全面脫貧、全面小康征程上邁出更加堅實的步伐,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

【第9篇】2022年雲南省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2022年雲南省人民政府工作報告(一)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各位代表連同《雲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一併審議,並請省政協委員和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22年和“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回顧

2022年,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和艱鉅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省人民政府在中國共產黨雲南省委領導下,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對雲南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及黨中央、國務院的各項決策部署,貫徹落實省委九屆十次、十一次、十二次全會精神,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努力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攻堅克難、保持定力,統籌推進改革開放、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各方面工作,完成了省人代會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

(一)穩增長促發展取得新成績

強化經濟形勢研判,及時出臺穩增長27條政策措施,召開季度經濟形勢分析會,持續加強穩增長督查。全力實施“四個一百”重點建設項目,加快預算內基本建設投資進度,盤活財政存量資金,不斷創新投融資體制機制,積極推進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多渠道籌措建設資金,加大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力度,推動投資持續回升。發行地方政府債券1567億元,有效置換存量債務,減輕各級政府償債負擔。認真實施六大領域消費工程,現代服務業發展加快。加強市場調控,房地產市場保持平穩。經國家統計局審定,全省生產總值增長8.7%,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8%,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6.5%,城鄉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8.5%和10.5%,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

(二)轉方式調結構取得新成效

推動產業結構向開放型、創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綠色化轉變,聚焦主導產業發展,推進重大項目建設,鞏固提升菸草、電力等優勢產業,大力培育新興產業。啓動“雲上雲”行動計劃,積極推進“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信息消費等爲主的信息化和信息產業發展。加強產業園區建設,促進產業集聚發展。全部工業增加值3925億元,增長6.7%。單位gdp能耗下降7.8%左右。加快發展生活性、生產性服務業。大力整治旅遊市場秩序,提升旅遊服務質量。第三產業增加值6169億元,增長9.6%。着力推進衆創空間、孵化基地建設,大衆創業、萬衆創新呈現新氣象。

(三)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新突破

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綜合交通三年攻堅戰圓滿收官,“五網”建設五年大會戰全面啓動。玉磨、大臨、彌矇鐵路開工建設。保瀘、玉臨等高速公路開工建設,富寧至水富南北大通道全線通車,新改建農村公路2.19萬公里,181座“溜索改橋”項目基本完成。瀘沽湖機場建成通航,滄源、瀾滄機場等在建項目快速推進。瀾滄江—湄公河國際四級航道二期工程、金沙江中游庫區航運設施等項目進展順利。加強省內骨幹電網、石油天然氣管道和城市燃氣管網建設。滇中引水工程獲批,勘察試驗性工程開工。新開工建設43件重點水源工程,建成50萬件“五小水利”工程。推進昆明區域性國際通信出入口、呈貢信息產業園等項目建設,保山市、大理市成爲國家第二批促進信息消費試點城市。開展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和建制鎮“一水兩污”項目建設。

(四)農業農村面貌發生新變化

惠農政策落實力度加大,高原特色現代農業加快發展,高原糧倉、特色經作、山地牧業等穩步發展,糧食產量達1876.4萬噸。農產品品牌創建與市場開拓步伐加快,電商與實體流通有效結合,質量安全水平不斷提高。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穩步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快速發展,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培育涉農企業“小巨人”,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農田水利改革發展走在全國前列,新增有效灌溉面積80萬畝,改造中低產田地345萬畝。高效林業發展迅速,完成營造林665萬畝,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160萬畝。農業增加值2098億元,增長6%。

(五)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呈現新態勢

成立省城鄉規劃委員會,加強對城鄉規劃、建設和管理的指導,促進城鄉統籌發展。調整戶籍政策,切實保障農業轉移人口合法權益,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31%。推進曲靖市、大理市等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和玉溪市、五華區等智慧城市試點。滇中城市經濟圈一體化邁出實質步伐,滇中新區獲國務院批覆,管理體制機制得到理順。騰衝、江川分別獲准設市、改區。建成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28.69萬套,建設農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51.43萬戶,魯甸地震災區7.78萬戶災民搬進新居,景谷地震災區民房重建和加固全面完成。推進“新房新村、生態文化、宜居宜業”美麗鄉村建設。深入實施興邊富民工程,啓動改善沿邊羣衆生產生活條件三年行動計劃。開展全省生態保護紅線劃定,優化國土開發空間格局,加快低碳試點省建設。

(六)民生保障事業得到新改善

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爲最大的民生工程,以4個片區區域扶貧攻堅爲重點,實施精準扶貧,開展“掛包幫”“轉走訪”,加快民族、邊疆、革命老區脫貧、小康步伐。大力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全力解決好高校畢業生、農村轉移勞動力等就業問題,城鎮新增就業40.9萬人。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全覆蓋,最低工資標準、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城鄉居民基本養老金水平逐步提高,落實社會救助兜底保障。學前教育穩步推進,中國小校舍安全工程年度任務全部完成,加快現代職業教育發展,滇西應用技術大學獲批籌建。城鄉基層醫療衛生基礎條件有效改善,基本藥物制度不斷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文化遺產保護有力實施,開展全民健身和文化惠民,加快建設城鄉養老服務機構、殘疾人康復中心。信訪工作、法律服務和法律保障得到加強,移民工作有效開展。10件惠民實事全部辦結。

(七)改革開放取得新進展

推進國資國企改革,省屬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順利推進,混合所有制經濟有序發展。全面實施“三證合一、一照一碼”,新登記企業數量增速居全國前列。公務用車制度改革全面實施,電力體制和輸配電價改革試點取得進展,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穩步推進,建立鄉鎮機關事業單位崗位補貼制度,完成政府定價目錄修訂,啓動不動產統一登記。財稅、投融資、科技教育、醫藥衛生等各項改革步伐加快。勐臘(磨憨)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獲批,紅河綜合保稅區封關運行。開通雲南中歐集裝箱貨運班列。成功舉辦第3屆南博會暨第23屆昆交會、中國國際旅交會。出臺參與建設“一帶一路”、加快建設我國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等指導文件。開展多種形式招商活動,加大央企以及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知名企業引進力度。引進省外到位資金6488億元,直接利用外資29.9億美元。與國家部委、央企、金融機構、院校簽訂了109項合作協議。

(八)政府自身建設邁出新步伐

及時傳達學習、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各項決策部署,紮實開展“三嚴三實”和“忠誠乾淨擔當”專題教育。切實加強服務政府、責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潔政府建設。深入推進政務公開,向社會公佈60家省級單位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取消和下放投資覈准事項31項,全面清理非行政許可審批和前置審批,建設完善網上審批服務平臺。清理整頓紅頂中介,創設投資審批中介超市。主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法律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認真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提案,積極聽取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意見。加強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嚴肅查處違紀違法案件,幹事創業環境得到改善。

各位代表,去年工作取得的成績,保證了“十二五”圓滿收官。“十二五”時期是我省發展最快的時期之一,各方面工作取得顯著成就,爲“十三五”順利開局和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

——綜合實力持續增強。全省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跨上萬億元新臺階,年均增長11.1%和24.7%。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由871億元增加到1808億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由2285億元增加到4713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2556億元增加到5103億元。結構調整取得新成效,非公經濟增加值佔gdp比重提高6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上升爲45%。全省鐵路營運里程2980公里,高速公路通車裏程4005公里,電力裝機達到8000萬千瓦,新增航道通航里程1090公里、蓄水庫容21.7億立方米,中緬油氣管道建成,民用航空能力大爲增強。固定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456萬戶、移動互聯網用戶2728萬戶、手機用戶3778萬戶。建立院士專家工作站164個,引進一大批高層次科技創新創業人才。

——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增速高於經濟增速,物價保持基本穩定。城鎮新增就業累計達165.9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1000萬人次以上。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全面覆蓋,三項醫療保險參保率達到98%。建設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128.84萬套,實施農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198萬戶。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分別提高3.3、15.1和10.18個百分點。覆蓋城鄉的公共衛生、醫療服務體系不斷健全,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持續加強。改擴建一批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組織開展文化下鄉和進社區活動,民族文化保護利用成效顯著。婦女兒童發展規劃實施成效突出。

——城鄉面貌發生深刻變化。區域城鎮體系規劃不斷健全,“多規合一”試點有序推進。山地城鎮建設穩步推進,累計開發低丘緩坡土地11萬畝,耕地得到有效保護。農民進城工作有序開展,601萬農業人口轉變爲城鎮居民。積極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新建改建農村公路9.15萬公里,新增農田有效灌溉面積435萬畝,完成中低產田地改造1745萬畝,解決1369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構建扶貧攻堅體制機制,走出了整村、整鄉、整縣、整州和整族扶貧的新路子,年均減少貧困人口100萬人以上。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保護得到加強。

——生態文明建設紮實有效。深入推進七彩雲南保護行動、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和森林雲南建設,森林覆蓋率達到55.7%,提高2.8個百分點。九大高原湖泊保護治理得到加強,水質穩定好轉。城鄉人居環境質量不斷提高,縣城及以上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85%,農業農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加大。單位gdp能耗累計下降19.8%,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節能減排任務。退耕還林還草、生態修復、水土保持、地質災害防治持續加強。土地、礦產資源節約利用水平明顯提高。

——各領域改革全面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取得重要進展,行政審批項目大幅精簡,非行政許可審批項目全面取消,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推開,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全面建立。國資監管水平不斷提高,國有企業戰略重組和合作不斷深化。預算制度改革、“營改增”等財稅改革全面推進。農村土地、集體林權、水利、農墾、供銷社、糧食流通等改革不斷深化。沿邊金融綜合改革取得有效進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累計突破2500億元。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有序推進,縣級公立醫院改革全面推開,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不斷深化。生態文明、戶籍制度、資源性產品價格等改革穩步推進。

——對內對外開放不斷擴大。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重大發展戰略,積極建設孟中印緬、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開展了多層次多邊、雙邊對外交流合作。各類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經濟合作區、綜合保稅區建設不斷推進。區域通關一體化改革不斷深化。構建與長三角、泛珠三角、京津冀及周邊省區市的常態化合作交流機制。積極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大力培育外向型企業,累計完成外貿進出口總額1170億美元。成功舉辦3屆南博會,爲推進我國與南亞東南亞國家的合作交流搭建了戰略性平臺。

——民族團結社會和諧更加鞏固。持續開展“十縣百鄉千村萬戶示範點創建工程”,民族地區主要經濟指標和城鄉居民收入增速高於全省平均水平,生產生活條件持續改善,民族團結進步邊疆繁榮穩定良好局面進一步鞏固。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反恐和邊境維穩處突能力不斷加強,平安雲南建設向縱深推進。第三輪禁毒防艾人民戰爭成效顯著。公共法律保障水平不斷提升,“六五”普法效果明顯。安全生產責任進一步落實。積極預防和有效應對各類重特大自然災害,全力保障人民羣衆生命財產安全,災區恢復重建工作紮實有效。

“十二五”期間,我們攻堅克難、砥礪奮進,走過了不平凡的歷程。五年的實踐使我們深刻認識到,要實現雲南邊疆繁榮穩定、民族團結進步、經濟社會跨越發展,必須堅持科學發展,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爲中心,努力保持經濟較快發展。必須堅持改革開放,打破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正確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係,使發展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必須堅持以人爲本,把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必須堅持生態文明建設,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保持和擴大雲南的生態優勢。必須堅持民族團結進步,堅定不移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黨的民族政策,加快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推動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必須堅持依法治省,全面推進法治雲南建設,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

各位代表,“十二五”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績和進步,靠的是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和國務院的堅強領導,靠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靠的是在中國共產黨雲南省委領導下,廣大幹部和全省各族人民的團結奮鬥。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人民團體,向中央各部門各單位、兄弟省區市和駐滇部隊、武警官兵,向關心支持雲南發展的港澳同胞、臺灣同胞、海外僑胞和國內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認識到發展還面臨不少困難,工作中也存在不少問題。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長期困擾我們的深層次體制機制和結構性矛盾沒有根本解決,發展不充分、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等問題仍然存在,發展方式粗放,質量效益不高,產能過剩,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創新能力不足,新興產業支撐力薄弱,財政收支矛盾突出,經濟領域潛在風險不容忽視;促進民族團結進步、增進民生福祉任務繁重,脫貧攻堅任務艱鉅,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並存,安全生產和社會治安形勢嚴峻,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足,城市基礎設施、環境、農村教育、醫療等方面尚有不少薄弱環節;生態環境保護還需不斷加強,湖泊河流治理任重道遠,農業農村面源污染問題尚未得到有效解決,環境資源約束與加快發展矛盾突出;部分領域改革開放滯後,國企改革和市場化改革進展緩慢,一些地區和行業市場秩序失範,一些開發開放平臺作用發揮不夠,內外貿體制機制創新不足,對外貿易規模偏小,去年外貿進出口總額未完成年度目標。在政府自身建設方面,各級政府和部門運用改革創新思維、法治思維破解發展難題的能力亟待增強,政府執行力、服務意識和工作效率有待提高;部分幹部對改革舉措和政策研究貫徹不夠主動,亂作爲、不作爲、不會爲的問題在一些地方和部門仍然存在,政風行風建設亟待加強,政府機關和國有企業一些領導幹部腐敗墮落、頂風違紀,嚴重影響了黨和政府的形象。對此,我們一定要高度重視,下大力氣解決好這些困難和問題,努力改進工作,讓人民滿意。

二、“十三五”時期的目標任務

“十三五”時期是我省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我們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雲南的新定位、加快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們要闖出一條跨越式發展的路子來。省人民政府要認真貫徹省委《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的指導思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爲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佈局,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爲中心,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爲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形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搶抓發展機遇,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闖出一條跨越式發展的路子來,努力推動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建設取得重大突破,確保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爲譜寫好中國夢的雲南篇章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十三五”時期雲南經濟社會發展,要把適應新常態、把握新常態、引領新常態作爲貫穿發展全局和全過程的大邏輯。我們要貫徹發展新理念,更加註重創新驅動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更加註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供給能力,引導市場行爲和社會預期;更加註重協調人口經濟和資源環境空間均衡,促進綠色發展;更加註重以人爲本,共建共享,不斷增進民生福祉;更加註重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進高水平開放發展。努力實現以下目標:

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全面提升,經濟保持8.5%左右的中高速增長,人均gdp從全國平均水平的58%提升到68%左右;基礎設施五年大會戰任務全面完成,對經濟社會發展支撐保障作用持續增強;研發投入佔gdp比重達到1.5%以上,力爭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產業結構邁向中高端,轉型升級取得新成效,戰略性新興產業佔gdp比重不斷提高。“四化”水平全面提升,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三次產業發展全面加強,高原特色農業現代化取得明顯進展,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0%以上。改革開放水平全面提升,各項改革深入推進,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加快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雙向開放、輻射帶動能力進一步增強,開放型、創新型經濟新格局基本形成。民生保障水平全面提升,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城鄉居民收入增幅高於經濟增幅,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穩步推進,公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全面提升,森林覆蓋率達到60%,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達標,生態文明建設、綠色化發展走在全國前列。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水平全面提升,努力實現各民族建設小康同步、公共服務同質、法治保障同權、民族團結同心、社會和諧同創。

爲實現“十三五”規劃目標,政府工作將牢牢把握以下10個重點:

(一)貫徹發展新理念,努力實現新發展。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要推動科技創新、文化創新和開放創新有機統一和協同發展,將創新貫穿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把協調作爲發展的內在要求,統籌沿邊與滇中、農村與城市、民族地區與其他地區協調發展,堅持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並重,不斷增強發展的整體性。把綠色作爲發展的必要條件,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態良好、生活富裕、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築牢我國西南生態安全屏障。把開放作爲發展的必由之路,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形成高水平開放新格局,打造我國對外開放新高地。把共享作爲發展的本質要求,堅持人人蔘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努力讓各族人民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使各族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的現實獲得感。

(二)全面消除貧困,全面建成小康。全力以赴打贏脫貧攻堅戰。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因鄉因族制宜、因村因戶施策,聚焦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全面實施“五個一批”脫貧計劃,加大資金整合和投入力度,實行更嚴格的脫貧攻堅責任制,廣泛動員社會參與,確保全面小康路上一個貧困地區都不掉隊、一個兄弟民族都不落伍、一個貧困羣衆都不落下。全力以赴奔小康。主動適應新常態,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追求質量效益與追求較快發展速度相統一,加快培育經濟增長新動力,實現新老動能轉換,創造跨越式發展的雲南速度,全面提升經濟總量和質量效益,持續增強民生保障,努力實現所有人羣的全面小康、不分地域的全面小康、所有領域的全面小康、共同富裕的全面小康。

(三)加快“五網”建設,強化基礎設施。建設互聯互通的交通網。加快建設出省出境的高速公路網、鐵路骨架網和水運通道,加快國省幹線公路和農村公路建設,實現滇中城市羣市市通高鐵、縣縣通高速,力爭到2022年,鐵路營運里程超過5000公里,高速公路通車裏程超過6000公里。建設廣覆蓋的航空網。優化和完善機場網絡,加密拓展國際國內航線航班,力爭到2022年,投入運營和在建民用機場20個。建設區域性國際化的能源保障網。構建雲電雲用、西電東送和雲電外送協調體系,加快省內天然氣網絡及場站建設,建成國家重要的跨區域能源樞紐,力爭到2022年,220千伏及以上輸電線路達到3.7萬公里,油氣管道長度達8200公里以上。建設安全可靠的水利網。加快滇中引水等重大水源工程建設,提升城鄉供水保障能力,推進城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力爭到2022年,新增蓄水庫容20億立方米以上,縣城和縣城以上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87%。建設共享高效的互聯網。構建覆蓋城鄉、服務便捷、高速暢通、安全可控的新一代互聯網,建成面向南亞東南亞的區域性國際信息交匯中心,力爭到2022年,實現所有行政村通光纖,城鎮、重要場所和行政村4g網絡全覆蓋,實現光纜全省覆蓋。

(四)着力轉型升級,構建產業發展新體系。堅持走開放型、創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綠色化發展的新路子,構建現代產業新體系。推進高原特色農業現代化,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高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大力實施“中國製造2025”雲南行動計劃,有選擇地加快承接東部地區出口加工業轉移,探索“共建園區”或“飛地經濟”,實行引進產業與本地特色優勢產業有機融合、聯動發展。引進先進技術和自主創新並舉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有效化解過剩產能,加快傳統產業與信息產業融合步伐,鞏固提升菸草、能源等支柱產業,加快推進清潔能源利用和石化產業基地建設。大力培育新興產業,深入實施“雲上雲”行動計劃,加快“互聯網+”步伐,實施軍民融合發展,集中力量培育現代生物、新能源、新材料、先進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等重點產業,大力培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應用產業,發展智能製造和服務製造。推動傳統服務業向現代服務業轉變,實現優質高效發展,大力發展現代金融、大健康、文化創意和高端旅遊業、民族文化生態旅遊,積極發展分享經濟,加快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新模式,推動發展方式轉變,促進經濟行穩致遠。

(五)加強城市工作,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提高新型城鎮化水平,堅持以人爲中心的發展思想,尊重城市發展規律。統籌空間、規模、產業三大結構,規劃、建設、管理三大環節,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動力,生產、生活、生態三大布局,政府、社會、市民三大主體,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轉變發展方式,完善治理體系,提高治理能力,着力解決城市病等突出問題。不斷提升城市環境質量、人民生活質量和城市競爭力,建設和諧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現代化城市,走出一條中國特色、雲南特點的城市發展道路。健全體制機制,促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推動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拓展、資源要素向農村傾斜、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推動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合理配置。深入實施城鄉環境提升行動,提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水平。

(六)優化生產力佈局,打造經濟新增長極。統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堅持“做強滇中、搞活沿邊、聯動廊帶、多點支撐、雙向開放”的發展佈局,着力構建“一核一圈兩廊三帶六羣”區域發展新空間。推進昆明市與滇中新區融合發展,加快滇中城市羣和經濟圈一體化步伐,更好地服務和融入“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戰略以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建設,加快培育沿邊開放、瀾滄江開發開放、金沙江對內開放合作經濟帶,促進城鎮羣有序發展。進一步優化產業佈局,打造一批產業大市、大縣、大集團、大園區、大產業基地。推動園區特色化、集羣化發展,聚焦重點園區,明確特色功能定位,做強主導產業,推動優勢企業、優勢產業和生產要素向重點區域、特色園區集聚,增強產業競爭力。力爭到2022年,主營業務收入超千億元園區達到10個、超百億元園區達到50個。

(七)大力推動開放,拓展發展空間。把擴大開放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持內外需協調、引進來走出去並重、引資引技引智並舉,加強國際國內區域合作,推動雙向開放,促進要素有序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加強開放載體建設,發揮國家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邊(跨)境經濟合作區、綜合保稅區的功能作用,建設沿邊自由貿易試驗區。加強開放平臺建設,辦好各類會展交流載體,鼓勵和吸引各種國際經濟合作組織和機構來滇設立代表處或辦事機構,務實拓展經貿人文交流合作。加強開放型經濟建設,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建設一批外向型產業基地和進出口商品加工基地。推動企業“走出去”,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製造合作。創新外商投資管理體制和模式,形成內外聯動、互爲支撐的開放合作新格局,加快對外貿易優化升級,發展轉口貿易。努力打造區域性國際經濟貿易中心、科技創新中心、金融服務中心和人文交流中心。

(八)突出改革創新,增強發展新動力。深化以關鍵領域和環節爲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在適度擴大總需求和調整需求結構的同時,着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持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着力營造幹事創業的政務環境和法治化營商環境。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和工商實體經濟,推動財稅金融、投融資體制、產品價格、農業農村、教育、生態文明和醫藥衛生體制等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發揮科技創新引領作用,推動政府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積極引進科研機構,着力激發企業、科研院所、高校創新潛力,以及市場轉化科技成果潛力。完善創新創業孵化服務體系和政策支撐體系,推動大衆創業、萬衆創新。突出“高精尖缺”導向,加大人力資本投資,大力培養和引進各類人才。完善人才激勵和服務保障體系,激發人才活力,促進人才向基層、邊遠、貧困地區流動。建立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力爭到2022年,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0.2年,農村進城勞動力普遍得到培訓,推動發展從過度依賴自然資源轉向更多依靠人力資源和科技創新。

(九)強化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綠色發展。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着力營造綠色山川、發展綠色經濟、建設綠色城鎮、倡導綠色生活,建設綠色雲南、七彩雲南。有度有序利用自然,劃定並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和生態安全格局,推進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和普洱國家綠色經濟試驗示範區建設。加快建設主體功能區,完善開發政策,控制開發強度,規範開發秩序,逐步形成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全面節約和高效利用資源,推進全社會節能減排,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大環境治理力度,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推進多污染物綜合防治和環境治理,實現聯防聯控和區域、流域共治,形成政府、企業、公衆共治的環境治理體系。推行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強化生態安全屏障建設,實施山水林田湖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工程,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全面提升自然生態系統穩定性和生態服務功能。力爭到2022年,以九湖爲重點的水環境質量持續好轉,大氣環境質量保持穩定,全面完成國家下達的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和環境質量目標,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建設雙贏、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十)促進民族團結進步,建設幸福雲南。切實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的民族工作,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繼續實施興邊富民、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和示範創建等工程,加大少數民族和貧困地區扶持力度,保護髮展繁榮民族文化,依法管理宗教事務,實現各族人民共同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實施就業引領戰略,力爭五年城鎮新增就業220萬人。着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加快社保擴面提標,完善職工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制度,推進城鄉醫保統籌,健全社會保險和社會救助體系,大力發展社會福利事業,加快完善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和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大力發展各級各類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完善醫療衛生服務和保障體系,促進人口均衡發展。大力發展文化、體育事業,豐富各族羣衆文化生活,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加強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強化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完善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體制機制,健全公共安全體系,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不斷加強和改善民生,使各族羣衆都過上好日子。

三、2022年的工作安排

今年是我省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也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政府工作使命光榮、責任重大。省人民政府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的決策部署,堅決按照“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堅持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託底的總體思路,着力推進結構性改革,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提高投資有效性,加快培育新的發展動能,改造提升傳統比較優勢,增強持續增長動力,推動我省社會生產力水平整體改善,努力實現“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開局。

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建議爲:國內生產總值增長8.5%左右,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5%以上,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5%,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0%,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完成國家下達的節能減排指標。實現上述目標,今年要重點做好9個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推進結構性改革,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擴大有效供給。加強制度和政策創新,轉變供給模式,提高供給質量,支持企業技術創新和技術改造,推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實施質量強省戰略,着力打造品牌,增加高端產品供給。推動產業重組,有效化解過剩產能,加快培育新興產業,補齊軟硬基礎設施短板。促進新動能成長和傳統動能提升。開展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行動,實施涉企收費目錄清單管理,堅決遏制各種亂收費行爲,切實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人工成本、稅費負擔、社會保險費、財務成本、電力價格和物流成本,減輕企業負擔,提高企業盈利能力。加強職業教育和培訓,加大人力資源投入。

增加有效投資。優化調整投資結構,挖掘投資新需求,提高產業投資比重,增強投資有效性和精準性。強化進度和質量管理,抓好20個重大項目建設,紮實推進“四個一百”重點建設項目。抓緊項目前期準備、申報、儲備及建設落地,爭取國家相關部門及國開行和農發行更大支持,更多獲取國家專項建設基金等政策性資金。落實投資項目網上並聯審批覈準制和協同監管制,加快預算撥付進度,盤活存量資金,調整分配辦法,使投資向想幹事、能幹事、幹得成事的地區傾斜和集聚。繼續放寬准入條件,鼓勵省內外社會資本參與ppp模式建設項目。支持有條件企業上市,擴大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做好地方政府債券發行,有效控制債務風險。積極爭取金融機構支持,實現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穩步增長。力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8%。

釋放消費新需求。繼續實施重點領域消費工程,落實鼓勵消費政策和帶薪休假制度,挖掘需求潛力,優化消費環境,發展信用消費,促進消費升級。加快培育商業新業態和消費新熱點,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和跨境電子商務,開展豐富多樣的線上線下促銷活動,提高本地產品最終消費比重。升級改造大型專業批發市場,扶持發展商貿流通龍頭企業。創新農村商業模式,完善農村線上線下商業網點佈局,刺激和引導農村消費。完善旅遊業發展政策,大力整治市場秩序,提高服務質量,擴大旅遊消費。加快農民工市民化進程,發展住房租賃市場,盤活庫存商品房,滿足新市民住房需求,穩定房地產市場。力爭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1%。

擴大進出口貿易。落實好出口促進政策,培育壯大進出口主體,擴大機電、農產品等傳統優勢產品出口,創新發展加工貿易,大力發展服務貿易和服務外包,積極擴大先進技術裝備、關鍵零部件和能源原材料進口,推進外貿向優進優出轉變。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大力發展轉口貿易和跨境物流業。力爭進出口總額增長12%。

加強經濟運行調節。加強宏觀經濟形勢分析研判,及時研究推出更具針對性、靈活性、有效性的政策措施。繼續開展穩增長督查。強化煤電油氣運供應保障,加強雲電外送,有序發展清潔能源利用產業,有效化解水電棄水問題。

(二)全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不斷破解發展瓶頸

加快綜合交通建設。確保滬昆客專、雲桂鐵路建成通車,實現雲南通高鐵。加快成昆、廣大等鐵路擴能改造和玉磨、大臨、大瑞、麗香等在建鐵路建設,力爭新開工南昆鐵路擴能、渝昆鐵路。確保平遠街至文山、黃土坡至馬金鋪、上關至鶴慶3條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加快在建高速公路建設進度,爭取昆楚大高速擴容改建、滇中高速及紅河南部高速公路項目開工。確保滄源機場通航,加快瀾滄機場建設和昆明等機場擴建,推動怒江機場選址立項並早日開工建設,規劃建設通用機場。推進金沙江航道和水富港擴能工程。完成綜合交通投資1300億元以上。

加快新一代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啓動寬帶接入網和骨幹網、城域網能力提升工程,加快實施下一代廣播電視接入網絡、移動寬帶網覆蓋等重大項目,新建光纜1.8萬公里,實現100%行政村通光纜、100%行政村通寬帶互聯網。抓好面向南亞東南亞的國際通信樞紐中心建設,擴展昆明區域性國際通信出入口業務,加快呈貢等信息產業園建設。抓好政務雲、工業雲、農業雲、商務雲等信息平臺建設,加強數據整合、開放,破解信息孤島。力爭完成網絡通信基礎設施投資170億元。

加快能源保障網建設。確保梨園、觀音巖等電站投產發電,推進烏東德等一批大型水電站項目建設。加大電網續建和新建力度,抓緊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加快西電東送、雲電外送通道和售配電網建設。科學有序開發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全力保障中緬油氣管道安全運營,確保中石油煉油項目投產。推進天然氣支線管網建設,提高天然氣使用量。

加快水利工程建設。爭取滇中引水工程年中正式開工,抓好主體和配套工程規劃建設。加快堰塞湖治理和德厚水庫建設,力爭阿崗和車馬碧水庫開工,加快大型灌區續建改造。加強大中型水電站水資源綜合利用,新開工建設40件骨幹水源工程,完成50萬件“五小水利”。力爭完成水利投資350億元。

(三)大力優化產業結構,加快產業轉型升級

促進產業提質增效。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發展,啓動“中國製造2025”雲南行動計劃。加快菸草產業優化結構,提高效益。從實際出發,制定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先進裝備製造、信息技術、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規劃,加大推進力度。扶持發展中醫藥和民族醫藥。力爭工業增加值增長7.5%左右。加快旅遊業轉型升級,增強其對全省經濟帶動作用。大力發展生產性和生活性服務業,積極構建高端服務業核心區,促進服務業提質增效。力爭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9.5%左右。

推動產業集聚發展。集中力量推動重點產業園區發展,明確主導產業定位,發揮園區對各類經濟要素的集聚作用,打造一批具有云南特色和競爭優勢的產業集羣,解決企業分散和土地無序開發等問題,提高園區投入產出效率。加強與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等沿海發達地區合作,創建一批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園區。加快發展沿邊出口加工經濟、臨空經濟、總部經濟,推動中國銅業、中鐵建等一批央企和民企總部及研發機構、投融資平臺落戶雲南。大膽創新園區開發、建設和管理模式,強化產城融合,促進產業全要素全產業鏈集聚發展。

推動產業創新發展。認真落實全省信息化、信息產業發展部署,加快推進“雲上雲”行動計劃,落實大數據行動綱要,大力實施“互聯網+”行動,重點發展數字技術、智能製造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和信息服務產業。加快培育生態文化、養生休閒、大健康、文化創意、民族時尚創意等服務業。發揮軍工企業優勢,推進軍民融合發展。創新產業推進機制,強力推動重點產業發展。加快科技、品牌、組織和商業模式創新,推動創新成果轉化爲新產品、新項目、新產業,增強發展新動能。

推動企業轉型發展。加快培育和引進一批大企業大集團,着力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通過兼併重組、債務重組等方式,積極穩妥處置“殭屍企業”,激發傳統優勢企業活力。深入推進“兩個10萬元”微型企業培育工程,實施中小企業成長工程和行業“小巨人”培育工程。落實民營經濟扶持政策,破解民營企業發展難題,促進民營經濟加快發展,培育和激勵全省百強民營企業和百強科技創新企業。

(四)全面實施創新驅動,加快改革開放

強化科技創新。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新一輪“建設創新型雲南行動計劃”。加強與省內外高校、科研機構合作,促進產學研一體化發展。支持企業建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引進一批科研機構和科技型企業,實施生物醫藥與大健康產業、新能源產業與新能源汽車等科技重大專項,開發生物疫苗,有色金屬新材料,風光電、工程裝備製造和農業機械等重大新產品。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及後補助政策,加強現代科研院所和重大科研平臺建設,進一步向社會開放重大科研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完善激勵機制,加大人才培養和引進力度。加快衆創空間孵化基地等服務載體建設,建設一批集生態、文化、旅遊、創新爲一體的特色小鎮,着力營造大衆創業、萬衆創新的環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加強原產地商標註冊,保護和有序開發生物資源。

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加速國資國企改革,分類推進省屬國企改革試點,加快實施一批重大改革重組項目,改組和組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實行經營性國資集中統一監管。完善省對下轉移支付制度和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提高一般性轉移支付比重。推進國地稅徵管體制改革,全面完成“營改增”擴圍。深化農信社改革,發展壯大紅塔銀行。推動縣域三級金融改革創新試點與服務便利化,穩妥開展“兩權”抵押貸款試點。落實地方融資平臺過渡期政策,實施政府融資平臺專項改制。推進教育、醫療衛生等領域綜合改革。分類實施科研院所、國有文藝院團和機關行政事業單位後勤體制改革。對社會組織實行直接登記,加快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有序放開教育、醫療等服務價格,穩步推進水、成品油、天然氣等領域價格改革。加強公共資源交易平臺體系建設,建立省級土地儲備制度,做好不動產統一登記。深入推進農村土地、農田水利、國有林場、農墾、供銷社等綜合改革,深化生態文明、司法、電力、流通、商事、住房等領域改革。加強統計調查制度改革,加快新型智庫建設,促進科學決策。

擴大對內對外開放。辦好第4屆南博會暨第24屆昆交會、第14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等各類展會。推動瑞麗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臨滄邊境經濟合作區和紅河綜合保稅區加快發展,促進勐臘(磨憨)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與中老經濟合作區協同發展,務實推進中越、中緬經濟合作區建設,爭取昆明綜合保稅區獲批。規劃建設好重點口岸和邊境城市。支持企業“走出去”參與中老泰鐵路等境外項目建設。加快推進“一口岸、多通道”模式創新,加密中歐貨運班列,積極開闢跨境多式聯運交通走廊。規範和活躍邊境貿易和邊民互市。拓展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推進跨境人民幣業務創新、人民幣跨境融資和跨境使用,加快沿邊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昆明區域性國際金融中心、中國—東盟金融信息平臺建設。重點爭取南亞東南亞國家使領館和區域性國際組織代表處或辦事機構落戶雲南。進一步加強與長三角、泛珠三角、港澳臺等區域合作交流,提升滇滬等省際合作水平,加快文山—百色跨省經濟合作園區建設。創新招商引資機制,聚焦產業園區招商、主導產業招商、全產業鏈招商,繼續深入推進“科技入滇、央企入滇、民企入滇”,着力引進對全省經濟發展有示範帶動作用的大企業、大項目。力爭全年引進省外到位資金增長11%以上,利用外資增長5%以上,穩步提高招商合同履約率、項目開工率和資金到位率。

(五)紮實推進脫貧攻堅,切實抓好“三農”工作

全面落實脫貧攻堅任務。年內實現12個貧困縣摘帽、120萬貧困人口脫貧。以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和特困羣體爲重點,繼續推進整村、整鄉、整縣、整州、整族脫貧,確保“五個一批”脫貧攻堅計劃落到實處。紮實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工程,抓好水利水電移民搬遷安置和後續產業發展。繼續推進興邊富民工程,加快鎮彝威等革命老區精準脫貧。加大扶貧資金投入和整合力度,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全面創新電商、旅遊、技能、資產收益等扶貧方式。紮實做好“掛包幫”“轉走訪”,層層落實脫貧攻堅責任,加大考覈監督力度。廣泛動員和凝聚全社會力量參與扶貧。完成魯甸、景谷地震災區恢復重建年度任務。

加快高原特色農業現代化建設。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保障糧食生產、收儲、供應安全。切實加強農業生態治理。抓好農田水利改革發展經驗推廣,新改造中低產田地300萬畝以上。抓好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產供銷銜接,加快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建設一批高原特色現代農業重點縣,積極發展多樣性農業,拓展生態涵養、觀光休閒、文化傳承等功能,提高農業附加值和綜合效益。扶持發展涉農企業“小巨人”,大力培育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和新型職業農民。實現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全覆蓋,推進土地有序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加快農村信息化建設,啓動建設一批“互聯網+農業”示範基地。開展好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

加強美麗鄉村建設。整合各類資源,全面推進美麗宜居鄉村建設,加快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抓好以污水、垃圾處理爲重點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開展清潔家園、田園、水源等活動,促進農村綠化美化淨化。啓動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統籌實施農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50萬戶,新建改建農村公路1.6萬公里。推進傳統村落保護與發展,打造一批“新房新村、生態文化、宜居宜業”的新型村莊、特色村寨和邊境村寨。

(六)突出規劃引領,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

推進以人爲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發揮昆明輻射作用,加快滇中新區和滇中城市羣建設,推進滇中城市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積極培育發展區域中心,加快一批中小城市發展。推動縣城提質擴容,培育一批特色城鎮,建設若干示範性智慧小鎮、互聯網小鎮。落實戶籍制度和居住證制度,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力爭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提高2個百分點。建立省以下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制,促進農業人口就近就地城鎮化。維護好進城落戶農民各項權益。繼續實施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和低丘緩坡土地綜合開發利用試點,加強壩區農田保護,因地制宜推進城鎮上山。強化城市建設用地集約節約利用,做好批而未用和閒置土地清理處置工作。積極發展綠色節能建築,增強城市宜居性。

科學編制城鄉規劃。全面提高城鄉規劃質量和水平,增強規劃的科學性、前瞻性、綜合性,強化規劃的引領與協同促進作用,維護規劃的嚴肅性。抓好省域空間規劃編制,加快編制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綜合規劃及地下管廊專項規劃,紮實推進“多規合一”,促進城鄉規劃改革創新成果轉化應用。實現鄉鎮總體規劃修編全覆蓋,抓好村莊規劃和示範點建設。堅持開放做規劃,發動羣衆參與編制規劃、參與監督規劃。

提高城鎮建設和管理水平。強化城鎮公共設施建設,加快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加強地下空間開發。開展國家水生態文明城市、海綿城市、智慧城市等創建工作。傳承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加強古城古鎮和文物遺址、名人故居的保護和利用。注重建築設計,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加快建制鎮“一水兩污”設施建設,提高運營水平,加強城市和公路環衛保潔和公廁管理。優先發展城鄉公共交通和城市停車場,推進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多措並舉緩解擁堵。加快推進城鎮天然氣管網、液化氣站等設施建設。推進城市執法體制改革,改進城市管理工作。把住安全關、質量關,將安全工作落實到城市管理各個環節各個領域。

(七)創新公共服務,增進民生保障

全力促進就業創業。繼續實施“貸免扶補”,完善創業扶持政策,促進大衆創業、萬衆創新。加強職業技能培訓,鼓勵專業技術人員創業。推進公共創業實訓基地、職工培訓中心、創業孵化基地和小企業創業基地等服務平臺建設,着力打造“雙創”示範基地。實施家庭服務企業“千戶百強”工程、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計劃和雲嶺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加強勞動力轉移就業和農民工返鄉創業工作,做好退役軍人安置工作。鼓勵支持失業人員再就業,託底幫扶失去就業能力的困難人員。全年城鎮新增就業40萬人以上。

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加強收入分配調節,完善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長機制,穩步提高機關事業單位人員收入水平,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提高農民工工資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維護好農民工合法勞動、依法取酬權益。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全面實施“全民參保登記計劃”,加快構建適應人口老齡化的養老保險政策體系,繼續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職業年金制度。整合城鄉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實現大病保險全覆蓋。推動落實醫養結合,規範養老機構管理,加強養老服務設施建設,新建養老機構牀位1.6萬張。關注城市貧困羣體,完善最低生活保障,擴大社會救助覆蓋面,做好優撫對象和殘疾人解困幫扶工作。加快棚戶區改造建設進度,提高貨幣化安置比例。

全面發展社會事業。促進教育公平,加快發展學前教育,均衡發展義務教育,擴大高中階段教育,實施鄉村教師支持計劃,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特別是民族貧困地區職業教育,提升高等教育水平。加快發展創新創業教育,提高勞動者素質和創新能力。辦好特殊教育,支持民辦教育。擴大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全面推進縣級公立醫院改革,推動醫療資源下沉,提升基層醫療保障和服務水平,加強鄉村醫生隊伍建設,穩步建立分級診療制度,解決羣衆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加快發展遠程教育和遠程醫療,以“互聯網+”提升農村教育醫療水平。實施全面兩孩政策,分類實施無戶口人員登記。繼續實施文化惠民工程,確保第二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通過驗收。深入開展全民閱讀活動。大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發展高原體育產業。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羣團組織改革發展,關愛婦女兒童,做好哲學社會科學、科普、文史、方誌、檔案等工作。

創新社會治理方式。加強社會管理綜合治理,推進社會治理信息化、法制化、精細化建設,完善公共安全和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推進智慧邊境建設,加大邊境管控、反恐維穩力度。紮實做好公共衛生防控,強化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打好第四輪禁毒防艾人民戰爭。做好公共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做好國家安全、國防動員、擁軍優屬、民兵預備役和消防、人民防空等工作。繼續加強信訪工作。

認真實施10件惠民實事。

(八)加強環境保護治理,構建綠色生態屏障

推進資源節約循環高效利用。深化國家低碳試點省和循環經濟示範試點建設,推進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推動全社會節能減排和循環經濟發展。實行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以城市和園區循環化改造爲重點,全面推進再生資源和棄水重複利用。實施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計劃,推進燃煤電廠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加大黃標車和老舊車淘汰力度。

加強生態治理修復。深入實施水、大氣、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繼續推進以滇池、洱海、撫仙湖等爲重點的高原湖泊水環境保護與治理,加強重點流域、區域防護林體系建設、水土流失及岩溶地區石漠化治理、溼地保護等生態系統修復工程。科學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制定重點生態功能區產業准入負面清單,深入推進國家主體功能區建設試點示範。

加強生態安全屏障建設。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加快“森林雲南”建設,抓好天然林保護和城鄉綠化造林重大工程建設,完成退耕還林和陡坡地生態治理165萬畝。積極推進國家生態保護與建設示範區和國家公園建設。加強生態環境監測,推動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多種形式開展生態文明創建活動,加大生態轉移支付和生態補償力度。加強昆明市等重點城市綠化和生態建設。

(九)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弘揚發展民族文化

加快民族地區發展。繼續抓好改善沿邊羣衆生產生活條件三年行動計劃,逐步提高邊境沿線建制村羣衆守土固邊專項補助標準,完成西盟、孟連等邊境民族特困地區農村安居工程。繼續抓好怒江州脫貧攻堅整州推進,重點加快貧困民族鄉整鄉推進、人口較少民族和直過民族聚居區整族、整村推進。支持民族貧困地區鄉村建設幼兒園,提高民族學校、民族班生均公用經費和貧困生生活補助標準。在迪慶、怒江率先實施14年免費教育。

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實施民族文化“雙百”工程,加快建設少數民族文化資源數據庫。支持有條件的地區積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保護,啓動地名保護工作。加強民族民俗文化藝術之鄉、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基地、展示中心和傳習場所的建設和管理。抓好少數民族典籍整理和翻譯出版工作。

加強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創建。實施第二輪“十縣百鄉千村萬戶”示範創建三年行動計劃,創建一批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村、示範鄉(鎮)和示範社區,加強城市民族工作,大力推進少數民族聚居社區網格化服務管理模式。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宗教方針,依法管理宗教事務,鞏固發展宗教和順的良好局面。

各位代表!“十三五”的光榮使命和新一年的艱鉅任務,考驗着政府的作風和能力;光榮與夢想、使命和責任,激勵着我們奮勇前行。我們要以對黨和人民的忠誠,對理想和信念的執着,對“三嚴三實”和謀事創業的擔當,嚴格要求、錘鍊作風,提升能力、認真履職,向黨和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加強依法行政。堅持法治原則,嚴格依法行政。全面推進政府職能法定化和事權規範化。加強重點領域政府立法。健全重大行政決策程序,確保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全面梳理行政執法職權職責,嚴格控制新設行政許可。加強權責清單運行督查,加快制定和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加大簡政放權力度。嚴格行政審批項目的管理和監督,加強事中事後監管。加強對政府規章和規範性文件的調整和清理,及時提出制定或修改地方性法規的議案。加快政務信息平臺建設,加大政務公開力度,注重輿論引導,使政務服務更加公平透明、規範高效。

——加強服務職能。強化服務意識,轉變政府職能,提高政府效率,確保政府高效運轉,把政府職能從過多強調管理轉化到提供更多服務上來。拓寬服務領域,創新服務方法,積極迴應羣衆期盼,始終把爲人民謀發展增福祉作爲最大責任,把羣衆冷暖憂樂放在心頭。主動幫助企業和基層解決困難,爲企業減負,支持實體經濟發展。鼓勵政府購買或者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提供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加強作風建設。進一步鞏固“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成果,推進落實反“四風”常態化和長效化。加強行政人員培訓,提升各級政府和幹部隊伍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能力,全面提高駕馭市場經濟、領導經濟工作和現代化建設的水平。增強各級政府執行力,健全工作責任制度和激勵機制,增強責任意識、擔當意識、務實意識、創新意識和風險意識,克服畏難情緒和“等、靠、要”思想,堅決杜絕亂作爲、懶作爲、不作爲行爲,下決心整治不用心、不專注、做“太平官”等不良作風,以更好發揮主觀能動性,更有創造精神地推動發展。

——加強監督問責。自覺接受黨紀監督,嚴格執行政治紀律等黨的紀律,加強紀律檢查和政府行政監察。完善重大事項向人大報告制度,自覺接受人大、政協、司法、社會和輿論監督。保障審計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審計監督權,對公共資金、國有資產、國有資源和領導幹部履行經濟責任情況實行審計全覆蓋。健全督查問責機制,加大效能問責力度,推進問責制度化、程序化、規範化。對抓工作不力、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不力的,要嚴格問責。保持清正廉潔的政治本色,旗幟鮮明地懲治腐敗,科學有效地防治腐敗,努力做到幹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營造風清氣正、幹事創業的從政環境。

各位代表!新目標賦予新任務,新起點開啓新航程。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在中國共產黨雲南省委的堅強領導下,振奮精神、奮力拼搏,開拓創新、真抓實幹,在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中實現雲南跨越發展,譜寫好中國夢的雲南篇章!

2022年雲南省人民政府工作報告(二)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並請省政協各位委員提出意見。

一、20xx年工作回顧

20xx年是本屆政府履職的第一年。面對國際經濟環境複雜多變、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省內自然災害頻發等嚴峻形勢,省人民政府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的決策部署,堅持統籌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堅持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社會政策要託底有機統一,科學謀劃、從容應對,攻堅克難、銳意進取,採取一系列既利當前、更謀長遠的舉措,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呈現穩中有進、穩中有好、穩中有快的良好態勢。

一年來,我們把擴大內需穩增長放在首要位置,出臺了穩增長“28條”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定期分析經濟形勢,強化經濟運行調節,着力化解各種矛盾,推動我省經濟穩中向好發展;把簡政放權、激發活力作爲重要抓手,不斷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大力精簡行政審批事項,深入開展服務基層年、項目落地年和作風轉變年活動,充分激發市場創造活力和發展內生動力;把國家向西開放作爲戰略機遇,充分依託沿邊區位優勢,務實推進與東南亞、南亞國家以及泛珠三角、長三角區域和周邊省區市的交流合作,擴大全方位開放;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爲奮鬥目標,堅持民生優先,將70%以上的公共財政資金投向民生領域,進一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妥善解決涉及羣衆切身利益的熱點、難點問題,讓全省各族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把突出重點、統籌兼顧作爲工作方法,緊緊抓住產業建設年、固定資產投資衝萬億、綜合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攻堅戰、首屆中國—南亞博覽會、城鄉人居環境提升行動、救災防災減災等大事、要事、難事、急事,科學配置資源和力量,統籌抓好各項工作,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社會和諧穩定。

通過努力,全省生產總值增長12.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邁上萬億新臺階,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7.4%,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20.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xx%,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1%左右,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xx%左右,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3.1%,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17‰,單位生產總值能耗降低3.2%左右,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22.9%,主要指標增幅位居全國前列,省十二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基本完成,本屆政府工作實現良好開局。

(一)產業發展取得新成效

“三大戰役”進展順利。滇中產業聚集區建設積極推進,蒙自經開區、楊林工業園區升格爲國家級園區,工業園區規模以上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2526億元。扶持培育850戶省級成長型中小企業,新培育30個省級小企業創業基地,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網絡建設工程、小微企業信用貸款試點工作成功啓動,民營經濟增加值佔全省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6.1%。縣域產業發展、富民強縣等工作得到加強。

三次產業穩步發展。啓動高原特色農業“十百千”行動計劃,昆(明)曲(靖)綠色經濟示範帶建設快速推進,首批40個高原特色農業示範縣和37個省級農業莊園建設順利展開,農產品網絡營銷力度加大,糧食總產量達1824萬噸、增產74.9萬噸,肉類總產量達610萬噸、增產27萬噸,新增木本油料基地257萬畝。着力推動工業跨越發展,“3個10千億工程”建設深入推進,蔗糖產業振興3年行動計劃全面啓動,“兩煙”實現稅利xx50億元,北京汽車集團雲南產業基地落戶瑞麗。建築業保持較快增長。啓動實施服務業發展3年行動計劃,商貿、物流、休閒健康、養生養老等服務業加快發展。紮實推進旅遊強省建設,昆(明)玉(溪)紅(河)旅遊文化產業經濟帶、10大歷史文化旅遊項目、滇池國際會展中心建設加快推進,旅遊總收入達2111億元。沿邊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正式啓動,企業上市工作力度加大,省內金融機構與境外金融機構的雙邊、多邊合作加強,“三農”金融服務改革創新試點扎實開展,積極推動保險機構融資支持交通、水電、城市建設,全年完成銀行各項信用融資2500億元以上、直接融資800億元以上。

發展方式進一步轉變。新一輪建設創新型雲南行動計劃啓動實施,組織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科技項目xx3項,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自主開發一批重大新產品,新增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1個,創新型(試點)企業達238家,科技支撐產業發展能力有效提升。推進千家企業節能低碳行動,加強重點用能單位特別是六大高耗能行業企業能耗在線監測預警,淘汰落後產能和節能減排工作取得新進展。質量興省戰略穩步推進,企業的質量和品牌意識進一步樹立。

(二)基礎設施建設邁出新步伐

綜合交通基礎設施建設3年攻堅戰全面打響。創新思路、創新舉措,全年綜合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投資9xx億元。大理—麗江、昆明繞城高速西北段、鎖龍寺—蒙自、昆明—武定、保山—騰衝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全省高速公路通車裏程達到3200公里;南北大通道、龍陵—瑞麗等在建高速公路加快推進,鎮雄—畢節、富寧—那坡等省際高速公路開工建設。昆明—廣通複線、玉溪—蒙自鐵路建成運營,新增鐵路複線運營里程106公里;昆明地鐵1號線載客運營;滬昆、雲桂、蒙河等在建鐵路建設步伐加快,成昆鐵路擴能永仁—廣通段、成貴鐵路雲南段開工建設。瀾滄江五級航道二期工程、庫區航運建設取得進展。西雙版納機場改擴建工程投入使用,昆明長水國際機場配套項目和瀘沽湖、滄源機場加快建設,瀾滄、蒙自、昭通、騰衝機場項目前期工作順利推進。

水利、能源、信息化建設取得實效。深入實施興水強滇戰略,牛欄江—滇池補水工程建成通水,滇中引水工程進入立項審批階段,新開工建設骨幹水源工程45件,建成山區“五小水利”52.8萬件,水利建設投資突破300億元。魯地拉、溪洛渡等水電站投產發電,全省電力裝機容量達到6300萬千瓦,城鄉電網升級改造步伐加快;中緬天然氣管道建成通氣,石油煉化基地建設穩步推進。4g無線通信工程建設啓動,“三網融合”試點、昆明區域性國際通信出入口加快建設,網絡信息安全不斷加強。

(三)城鄉發展呈現新變化

城鎮化發展步伐加快。深入推進城鎮上山,實施低丘緩坡土地綜合開發利用試點項目80個。啓動實施城鄉人居環境提升行動,一批城市綜合體和鄉鎮“一水兩污”項目開工建設。滇西南和滇東南城鎮羣規劃編制完成。切實維護轉戶農民權益,210萬農業人口轉變爲城鎮居民。城鎮化率達到40.48%。

新農村建設紮實推進。提高新農村省級重點村建設補助標準,完成重點村建設1500個。啓動701個美麗鄉村建設試點。穩步推進文化惠民示範村建設,294個村落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新建和改造農村公路1.5萬公里,新增農田有效灌溉面積85萬畝,改造中低產田地320萬畝,解決296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持續改善。

片區扶貧攻堅全面實施。4個連片特困地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全面推開,啓動怒江州扶貧攻堅,寧蒗扶貧攻堅大會戰和富源整縣推進扶貧開發成效明顯。深入實施興邊富民行動,全面加強定點幫扶和滬滇對口幫扶合作。獨龍江公路隧道即將貫通,獨龍江鄉整鄉推進、獨龍族整族幫扶工作取得重大成效。完成1萬個自然村整村推進、56個扶貧開發整鄉推進,全年減少農村扶貧對象100萬人以上,貧困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高於全省平均水平3個百分點。

生態文明建設進一步加強。深入推進“七彩雲南保護行動計劃”和“森林雲南”建設,爭當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完成營造林850萬畝,改造低效林402萬畝,治理陡坡地80萬畝。加大力度保護和治理滇池、撫仙湖、洱海等九大高原湖泊,大力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公園體系建設。積極創建普洱國家綠色經濟試驗示範區,持續推動低碳省試點工作,切實維護全省各族人民的生態福祉。

(四)民生保障取得新進展

就業保持總體穩定。落實就業創業扶持政策,突出做好高校畢業生和農村轉移勞動力就業工作,城鎮新增就業31萬人,幫助零就業家庭2757戶實現就業。農村新增轉移就業97萬人。

城鄉居民收入穩步提高。各項惠民增收措施落實到位,農民家庭經營性、工資性、財產性、轉移性收入持續增長。最低工資標準增長15%以上,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每人每月平均增加193元。

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城鎮職工五項社會保險參保人數累計達4440萬人,穩步提高基本醫保覆蓋面和待遇水平,新農合、城鎮居民和職工三項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穩定在95%以上,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政府補助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280元,啓動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試點,解決了103萬城鎮低收入人口和467萬農村貧困人口最低生活保障。棚戶區改造五年規劃啓動實施,組織實施農村危房改造和地震安居工程建設50萬戶,建成23萬套城鎮保障性住房、超額完成年度目標。

社會文化事業全面發展。10件惠民實事全部辦結。學前教育3年行動計劃實施效果明顯;義務教育公共財政投入加大,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水平得到提高;推動解決民辦代課教師遺留問題,職業教育穩步發展,高等教育健康發展。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力度加大、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省、州(市)重大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進,紅河哈尼梯田申遺成功,隆重節儉舉辦第xx屆亞洲藝術節。食品藥品安全監管能力穩步提升。“七彩雲南全民健身工程”深入推進,廣播影視、新聞出版、哲學社會科學等事業繁榮發展。全面實施“十縣百鄉千村萬戶” 示範點創建工程,民族團結進步邊疆繁榮穩定示範區建設取得新成效。婦女、兒童、老齡工作和殘疾人事業取得新進展。

抗災減災工作及時有效。紮實做好寧蒗“6·24”地震、彝良“9·7”地震、鎮雄“1·11”泥石流滑坡、洱源“3·3”地震、迪慶“8·28” “8·31”地震等災區災後恢復重建工作,年度重建任務全面完成。全面推進預防和處置地震災害能力建設10項重點工程,基本建成應急救災指揮信息系統,防災減災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強。

(五)改革開放實現新突破

各項改革穩步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集體林權制度等改革不斷深化,統籌城鄉發展和農村綜合改革試點深入推進。省級重大投資項目審批服務中心掛牌運行,16個州(市)和129個縣(市、區)政務服務中心建成使用,取消、下放和調整省級行政審批項目433項。開展結構性減稅,“營改增”試點啓動實施。旅遊綜合改革、國資監管和國有企業、醫藥衛生、城鎮發展、財稅、價格、投融資和涉外經濟等體制改革步伐加快。社會組織登記管理體制改革和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取得新進展。

對外開放水平明顯提升。首屆中國—南亞博覽會暨 民主法治建設紮實推進。認真執行省人大及其常委會決議決定,自覺接受省人大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省政協民主監督,認真辦理人大代表建議和政協提案。依法治省和法治政府建設深入推進,提請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地方性法規草案2件,制定省政府規章5件,法規規章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法制宣傳教育、法律服務、法律援助等工作得到加強。

社會保持和諧穩定。綜合運用信訪、調解、行政複議等多種方式化解社會矛盾,妥善處置中石油雲南煉油項目相關事件,安全生產治理整頓、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禁毒防艾、依法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紮實開展,“平安雲南”建設取得實效。

同時,省政府和政府各部門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深入開展黨的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明確了整改措施,切實解決了一批羣衆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政府職能和作風進一步轉變,爲民務實清廉形象進一步提升。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取得的成績來之不易,是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國共產黨雲南省委正確領導、科學決策的結果,是全省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克難奮進的結果,是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監督、支持、幫助的結果,是社會各界和衷共濟、通力協作的結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廣大幹部羣衆,駐滇部隊、武警官兵,中央在滇單位和各類駐滇機構,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各人民團體,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向所有關心支持雲南建設發展的海內外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謝並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發展中還面臨許多問題和困難,主要是:產業發展總量偏小、層次不高,調結構轉方式、化解產能過剩任務艱鉅;工業企業經營困難,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不快;民營經濟發展不足,國有經濟活力不強;節能減排壓力大,資源環境約束趨緊;城鄉基礎設施欠賬較多;人才匱乏,創新能力不足;城鄉居民增收壓力較大;政府性債務較重;政府工作效率亟待提高,職能轉變還不到位。對此,我們要切實增強憂患意識、責任意識和進取意識,用改革的精神、創新的舉措破解發展難題,全力做好政府各項工作,決不辜負全省各族人民的重託和期望。

【第10篇】2022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工作報告

現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並請省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十二五”時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回顧

“十二五”時期是我省發展很不平凡的五年。面對嚴峻複雜的經濟形勢和艱鉅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我們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積極應對挑戰,奮力攻堅克難,特別是2022年9月黨中央對山西省委班子改組式調整以來,新的省委常委班子團結帶領全省幹部羣衆,按照“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和中央對山西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堅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淨化政治生態,實現弊革風清,重塑山西形象,促進富民強省”的“五句話”總要求和總思路,全面從嚴治黨,全面從嚴治吏,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形成並始終保持懲治腐敗、狠剎“四風”、掃黑除惡“三個高壓態勢”,着力推進“六大發展”,全面實施“六權治本”,統籌做好煤與非煤“兩篇大文章”,加快實施“革命興煤”,大力推進煤炭“六型轉變”,加快發展七大非煤產業,全力推動科技創新、金融振興、民營經濟發展“三個突破”,堅持兩手抓、兩手硬,爲新形勢下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科學思路、有力舉措和堅強保證,各項工作穩中有爲、穩中有進,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出堅實的步伐。

五年來,我們千方百計穩增長,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

有效擴大投資。緊緊圍繞基礎設施、產業轉型、城鎮化和生態環保、民生和社會事業等四個方面加強投資,特別是強力推動十大領域投資和十大標誌性工程,“六位一體”推進重點工程建設。下放投資審批權限,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基礎設施類項目建設運營。5年政府投資2852億元,帶動民間投資28516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達到54241億元,年均增長21.7%。

努力促進消費。積極開展“山西品牌中華行、絲路行、網上行”、“美麗山西休閒遊”等促進消費活動,完善城鄉流通網絡和社區服務網點,實施“寬帶山西”專項行動,積極發展電子商務,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2.7%。

大力幫扶企業。實施煤炭、煤層氣、低熱值煤發電3個“20條”和減輕企業負擔“60條”,採取金融支持、財政扶持和鼓勵民營經濟發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實小微企業減免稅等優惠政策,共爲企業減負900多億元,其中2022年達501億元。“一企一策”精準幫扶企業,幫助企業克服困難,着力破解民營經濟發展九大難題,努力促進企業平穩運行和健康發展。

全省地區生產總值由2022年的9188.8億元增加到12802.6億元,年均增長7.9%;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由2022年的969.7億元增加到1642.2億元,年均增長11.1%,我省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

五年來,我們持續加強基礎設施和城鄉建設,經濟社會發展增添新優勢。

大力改善交通條件。太中銀鐵路、山西中南部鐵路通道、大西高鐵太原至西安段等建成通車,太原地鐵2號線、陽泉北至大寨鐵路、晉中至太原輕軌、大同至張家口鐵路等一批重大項目開工建設,鐵路新增營業里程1422公里。靈丘至平魯、忻州至保德等一批高速公路建成通車,高速公路新增通車裏程2025公里。新建改建國省幹線公路2538公里、農村公路19065公里。呂梁機場、五臺山機場、臨汾機場建成通航。通達、便捷的立體化現代交通運輸體系日益完善。

積極推進水利建設。35項應急水源工程全部建成投用,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全面完成,“兩縱十橫、六河連通”的大水網工程完成總投資的60%,辛安泉供水工程實現通水運行。古賢水利樞紐工程前期工作積極推進。全省供水量由60億立方米提高到75億立方米。

不斷完善電力設施。新增電力裝機2795萬千瓦,總裝機達到6966萬千瓦,其中水力、光伏、風能、燃氣、煤層氣發電裝機由284萬千瓦增加到1294萬千瓦。晉電外送“兩交一直”等一批重大項目加快建設,新一輪農網改造升級工程完成,新增110千伏及以上線路超過1萬公里,新增變電容量4686萬千伏安。

着力改善城鄉面貌。實施城市人居環境改善四大工程,城市道路交通、管網等設施明顯改善,棚戶區、城中村改造步伐明顯加快,建成城鎮保障性住房102.5萬套,其中棚戶區改造完成61.2萬套。城鎮人均住房面積由2022年的28.02平方米增加到31.96平方米。新增城市綠化面積7800萬平方米,新創建國家衛生城市6個。全省城鎮化率年均提高1.39個百分點,達到55%。完成新一輪農村“五個全覆蓋”工程,持續辦好農村“五件實事”,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改善四大工程,行政村街道全部硬化、亮化,建成各類農村飲水工程9685處,新建農村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3070個,實施採煤沉陷區治理搬遷9.3萬戶,易地搬遷特困羣衆44.5萬人,改造農村困難家庭危房45.5萬戶。農村人均住房面積由2022年的28.69平方米增加到33.51平方米。

全省從城市到鄉村,整體面貌正在發生顯著變化,生產條件日益完善,人民生活更加便利,三晉大地充滿生機、充滿希望!

五年來,我們深入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發展方式轉變邁出新步伐。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每年出臺10項惠農政策,省級補貼資金逐年增加,2022年達到83億元。完成中低產田改造、高標準農田建設841萬畝,農田實灌面積新增587萬畝、達到2300萬畝,實現了農民人均一畝水澆地。糧食連續5年獲得豐收,總產年均達到127億公斤,比“十一五”增長25.2%。“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發展步伐加快,七大產業翻番工程深入實施,農產品加工業銷售收入2022年達到1422.6億元,年均增長22.8%。完成新型職業農民培訓20多萬人。積極培育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