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查報告

大學生環保意識的調查報告(新版多篇)

大學生環保意識的調查報告(新版多篇)

學生環保意識的調查報告 篇一

摘要:文章以南京高校爲例,論述了調查的背景、目的及方法,指出調查結果對其進行分析,最後總結出經驗,並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大衆傳媒;大學生;環保觀念

1 調查的背景、目的及方法

自我國環境保護法頒佈實施,至今已20年。正在走向利益多元化和價值多元化的中國,環境問題已上升爲全民性的社會問題。這不僅影響到我國的農業、工業等生產活動的經濟效益,生存環境的惡化對每一個公民的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威脅。對此,我國已經制定相關法律法規等硬性要求,但最終解決此問題的根本途徑,是全民綜合素質的提高。尤其是將環保觀念融入每一個公民的價值體系,使自覺地保護環境成爲一種習慣。

大衆傳媒在對環保觀念的宣傳上扮演了“話語權威”的角色,它影響人們的社會心理趨向和價值取向,尤其對於強化主流意識形態和文化表現有着非常突出的作用。大衆傳媒通過不同級別、不同類型的媒介進行各種形式的宣傳,對環保觀念的宣傳起着不可忽視的作用。

本次調查選取大學生作爲調查對象,一方面是由於大學生處於從家庭和學校過度到社會的年齡段,在不久的將來,他們將投身於社會實踐活動當中擔當重任,對國家的方方面面產生重大的影響,他們是決定一個國家未來發展方向的砥柱中流。另一方面,大衆傳媒已經成爲大學生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他們是大衆傳媒的主動受衆,報紙、電視,電影、雜誌和互聯網等各種媒介形式無不在各個方面深刻而廣泛地影響着大學生的環保觀念。

對於“大衆傳媒對大學生環保觀念的影響”進行的實證研究,將是我國最重要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中重要的一方面——環保課題,與國家未來發展方向的決策者和實踐者大學生聯繫起來,探求大衆傳媒對他們環保觀念的影響,以期從中發現值得借鑑的經驗和存在的問題,並切實提供一定的建議。爲此,本課題組組織力量於2009年4月-2009年6月在江蘇省南京市進行了一次比較詳細的“關於大衆傳媒對大學生環保觀念的影響調查”的定量研究。

2 調查結果與分析

2.1 調查對象的媒介接觸情況

調查中發現,廣播是這幾項媒體中使用頻率最低的,42.8%的被調查大學生從不使用廣播,89.8%的每天使用廣播時間少於30min;由於絕大部分高校學生宿舍內並沒有配備電視,有26.6%的被調查者在校從不使用電視,報紙雜誌和網絡成爲了他們獲取信息和娛樂的最主要手段,對報紙雜誌的使用時間基本在2h以下;由於網絡集合了傳統媒體的諸多優勢,在大學生中應用極爲廣泛,有97.6%的被調查者每天使用網絡;而手機由於隨身攜帶,並且可隨時隨地上網,加之手機報等形式的信息平臺的開通,更使其頗受歡迎,使用頻率也較高。見表1。

2.2 大學生接受環保觀念宣傳的現狀

2.2.1 接受環保宣傳的途徑

在對“您通過哪種途徑接受到的環保宣傳最多”問題的回答時,42.3%的人選擇了“學校教育”,40.3%的人選擇了“大衆傳媒”,10.1%的人選擇了“家人及朋友”,7.3%的人選擇了“其他”。由此,學校教育和大衆傳媒是大學生接受環保宣傳的最主要途徑。

2.3 大衆傳媒對大學生環保觀念具體的影響作用

2.3.1 大衆傳媒較其他影響因素而言作用較小

此外,對於大衆傳媒的影響,有22.7%被調查者表示“有很大影響”。72.0%的認爲“有一定影響,但影響不大”,5.2%的認爲“沒什麼影響”。

而在對問題“在逐漸接受過大衆傳媒對環保觀念的宣傳之後,您會”的回答中,36.8%的人回答“做什麼事一定要環保”,60.4%的人選擇“想起來的時候環保一下”。2.8%的則承認自己仍“想不起來環保”。2.3.2 大衆傳媒中電視的影響作用最大

在各類媒體對環保宣傳作用大小的調查中,電視、網絡、報紙名列前三名:78%的被調查者認爲電視在環保觀念宣傳的方面所起的作用最大,34.9%的人認爲網絡所起的作用排第二,30.2%的人認爲報紙作用排第三,而手機作爲最靈活的媒體,卻有49.1%的人認爲手機對環保宣傳所起的作用最小,見圖3。

2.3.3 大衆傳媒中環保主題的公益廣告認可度高 在調查中,被調查者填寫了印象最深刻的環保公益廣告。“地球上最後一滴水是人類的眼淚”的廣告在所有被調查者中的提及次數爲12次,“超級瑪麗”遊戲主題的公益廣告“你能過兒關”、南京市公交車移動電視播出的倡導“綠色地球”的公益廣告在各大省級衛視播出的,女孩幫助沒有將易拉罐投進的男生放進垃圾箱等等都被提及了多次。主題上,24人提及保護水資源、節約用水方面的公益廣告,10人提及保護森林資源、少用一次性筷子的公益廣告,5人提及垃圾分類回收的公益廣告;而在所有被調查者有印象的公益廣告中,央視的公益廣告被7次提及,而沒有任何地方媒體被提及。

但有87.8%的被調查者認爲在大衆傳媒中,現有的公益廣告很少。

3 總結及建議

綜上所述,我們總結出部分經驗,並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一定建議:

3.1 環保主題的公益廣告成就突出,但仍需提升其影響的深度和廣度

環保主題的公益廣告是大衆傳媒宣傳環保觀念最常見的一種方式,本次調查顯示,它也是最有效的方式。不少優秀的公益廣告已經在大學生受衆中產生了較大的影響,這些廣告在給他們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時,對環保的宣傳也產生了較好的效果。央視作爲國家的領軍媒體,對環保的宣傳力度更居於各媒體之首。但不可否認的是,大衆傳媒中環保主題的公益廣告宣傳在一些方面仍有待提高。

首先,由於大衆傳媒對於某些主題的強調和突出,受衆對於一些提及率高的環保問題,接受程度和記憶程度很高。但對於現狀同樣堪憂但媒體宣傳力度小的環境問題,則缺乏認知和關注。因而,在今後的環保公益廣告製作時。可依據我國當時最嚴重的環境問題或針對最嚴重的不文明行爲來設計,使其更符合時代特點,以此來增強受衆對一些現狀嚴重的環保問題的重視。

其次,今後可以以央視爲領軍,各級媒體可在保障媒體收支平衡的條件下,製作大量符合當地實際環境狀況的高質量公益廣告,最終達到公益廣告獨具創新性、受衆樂意接受、宣傳效果好的目的。只有通過這樣的努力,才能進一步挖掘公益廣告的潛力,擴大公益廣告的宣傳效力,爲形成良好的社會價值觀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3.2 進一步加強環保宣傳力度,提升大衆傳媒的影響力

根據本次調查,在所有宣傳環保問題的傳播途徑中,學校教育的接受程度最高,大衆傳媒其次。而對於大學生環保觀念影響作用最大的,既不是“學校教育”也不是“大衆傳媒”,而是“公民自身”。對於目前“大衆傳媒在環保宣傳上的努力如何”的調查結果顯示,95.1%的認爲媒體宣傳有所缺乏,媒體作用的發揮仍然很不充分。因此,大衆媒介需要進一步加強對環保的宣傳,充分挖掘媒體的社會功能,幫助實現倡導環保的社會氛圍的營造。

此外,媒體的公信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極大地影響了價值觀傳播的效果。調查顯示。只有9%的被調查者認爲媒體值得信賴,而83%的大學生受衆對於大衆傳媒持“有時可信,有時不可信”的態度,另有8%的人認爲媒體是虛假不可信的。

若提高媒體信息的接受和認可程度,需從媒體自身出發。確保信息傳播的各環節的真實和高效,樹立良好的媒介形象或許是當前的重要任務。因爲在任何事業都強調“可持續發展”的今天,只有強大的公信力纔是媒體的“核心競爭力”,也只有以堅實的公信力做後盾,才能產生更大的媒體影響力。

3.3 網絡媒體在環保宣傳作用上的缺失現象不容忽視

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的統計報告,截止到2005年6月,30日,中國上網用戶總人數達到103億,僅次於美國。而大學生作爲進入互聯網世界最早的人羣之一,互聯網已經不再是簡單的媒體,更融入了他們的生活。對於價值觀尚未完全成型的大學生來說,如何利用網絡對他們進行正面積極的引導,應當得到足夠的重視。

在本次調查中,92%的被調查者表示他們每天使用網絡30min以上,但只有5.2%的被調查者認爲網絡在環保宣傳方面的宣傳足夠多。網絡這一越來越強大的媒體在環保方面的宣傳卻產生了不小的缺失。因而,最大限度地利用網絡媒體的力量,利用網絡的新優勢,將環保觀念宣傳到位,這促進了我國國民素質的提高。

大學生環保意識的調查報告 篇二

實踐目的:保護環境、呼喚公民環保意識,響應學校的號召充實鍛鍊自己,爲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

實踐主題:用行動喚醒公民環保意識、用汗水清除街面違規廣告。

實踐時間:xx年*月18日到21日期間。

實踐地點:xx市xx大街xx區。

實踐團體:大學生綠色希望志願團成員。

實踐內容

活動前我志願小分隊於進行幾次討論及會議決定於8月18到21號進行寒期實踐活動並及時做好了策劃、做好了安全部署和意外事件準備、確定了人員以及準備了工具,每個人都****飽滿、信心滿懷。

準備工作做好後,我們於21號上午出發,懷着一份份堅定的信念,我們在烈日下奔跑着,飽滿的熱情使我們忽略了烈日的炎熱。每個人頭頂志願者帽子,手拿清理工具,我們分成2組,成從2頭向中間“進軍”的架勢沿街清除小廣告,牆體、圍欄、路燈、站牌等每一個都是我們的目標,我們先是用刀子刮然後用手撕下來放進已經準備號的垃圾袋裏。我們不僅僅用行動告示這大家保護環境關愛城市,同時我們還沿街對每一位路人進行宣傳及解說,看見路人們對我們認可的目光我們明白這是多麼有必要啊!

實踐結果

本次寒期社會實踐得到了院團委領導的大力支持,取得了預期的結果及效果。調動了同學們的積極性,提高了公民的環保意識。

實踐意義及總結體會:綠色環保社會實踐報告寒期社會實踐活動是大學生從象牙塔邁向社會的橋樑,它有助於大學生認識社會,瞭解社會,適應社會。實踐活動可以提高自己的動手能力,鍛鍊自己的交際能力,加深對社會的全面認識。這次清除小廣告宣傳環保理念也使我們認識到我們新一代大學生要放下學校裏的紙上談兵,放下家裏的嬌生慣養,虛心學習。既要對自己有隻要我幹我能行的信心,又不能自滿自負,要踏踏實實一步一步地進行,我們的力量使有限的,但是我們能喚醒衆多羣衆的心,我們應積極參加每一次實踐活動,學會總結,總結實踐中的經驗;學會節約,節約積累來的財富。懷着一顆感恩的心服務人民服務社會,用心體會實踐經歷,那麼我們將不斷走向成熟,走向成功。

大學生環保意識的調查報告 篇三

一、調查背景

隨着全球經濟的高度發展,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社會生產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人們的物質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觀。但是,人們對資源的浪費以及對環境的污染使得我們生存的空間在不斷惡化,環境保護也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和支持。 在我國,無論是在民間還是在政府機構,環保已經成爲不得不解決的首要問題之一。當代大學生作爲國家未來之棟樑、作爲當代青年當中的佼佼者,他們環保意識的強弱也是人們關注並逐漸給予重視的社會問題!

本文以大學生爲研究對象,對學生環保意識進行了調查,希望其結果和結論能夠影響大學生的日常行爲,提高大學生的環保意識。

二、調查方法

本課題調查採取的研究方法爲:問卷法。 問卷投放數量總計60份,有效回收56份。 問卷調查對象:大學生羣體。

三、調查結果

第一、關於對大學生環保意識的調查結果:

其中有67%的學生環保意識一般,環保意識很強的只有23%, 還有15%左右的學生幾乎沒有環保意識。

第二、關於對大學生日常環保行爲的調查結果:

其中,經常會做這些環保行爲的只有 17%,偶爾會做的佔53%,幾乎沒有和從來沒有的合佔30%。

第三、關於大學生是否會積極響應國家環保政策的調查結果:

其中,“會,不僅自己做到,還會帶動周圍的人都愛護環境”的佔48%,自己本身會切實做到的佔34%,如果環保政策不會損害自身利益會參與的佔10%,有強制措施時會,不然看自己心情的佔8%。由此可得,雖然同學們響應國家環保政策的佔了絕大部分,但是,同學們的心態是不同的。

第四、關於大學生環保目的的調查結果:

其中,環保目的不明確的僅佔7%,爲了生活環境更加乾淨整潔的佔57%,爲了與自然和諧相處和子孫後代着想的佔33%,其他原因的爲2%。

大學生環保意識的調查報告 篇四

一、調查人員:

二、調查的時間和對象

xx年7月 日至7月8日上午,驕陽似火,天氣炎熱。我對酒店、超市、便利店裏使用的一次性香皂、牙刷、毛巾等等,做了實地調查。在調查的過程中,我增長了不少見識,同時也發現了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

三、調查的發現:

在調查的過程中,我收穫了許多,同時也發現了一些存在的問題:

(一)五花八門,種類繁多

這一點不用多說,現在的一次性用品已經是品種繁多,而且還在不斷地推出新的產品,這些產品從大到小,應有盡有。

(二)使用方便,價格低廉

這些一次性物品不用洗、不用修,用完就扔,而且攜帶方便[biàn],所以有許多人都喜歡使用。又由於這些一次性的物品材料都是塑料[sù]和紙,因而價位都不高,5元錢就可以買二、三十www.個紙杯。在一些百貨批發商店裏,很多一次性筷子、塑料[sù]飯盒散開擺在貨攤上供人選購。500雙一捆,批發價只要6元錢。每雙的平均價格只有0.0 2元,這低廉的價格吸引着許多餐飲業的小老闆。這也就是我們在小飯店裏用餐,用到的都是一次性的筷子、勺子的原因之一。

(三)浪費嚴重,質量參差

據有關資料顯示,中國市場每年消化一次性筷子450億雙,耗費木材 66萬立方米。僅北京一地,每天就消耗一次性飯盒、筷子80萬套;一年365天就是29xx年所有丟棄的賓館“六小件(賓館提供一次性的用品)”總重量達 8xx噸,每年爲了處置[chǔ]這些“六小件”要投入近百萬元。這說明,這些物品不僅僅對生態、資源有着很大的破壞,也浪費了很多人力、物力、財力。而且,這些物品質量參差不齊。

(四)回收困難,難以利用

一次性用品帶來了巨大浪費,但卻很少有生產廠家會直接回收用過的一次性用品,主要原因是回收利用一次性用品的難度非常大。從能源節約的角度看,這些一次性用品嚴重的浪費了資源。部分一次性用品在回收利用上存在的難度,使它成爲毫無用處的廢品,被隨意丟棄,對環境造成極大污染。由於它們大多以塑料[sù]爲原料,被填埋後,很難在土壤中降解,成爲了城市中的新污染源。

綜合以上這些方面來看,一次性用品是弊大於利。所以現在許多酒店都在考慮是不是取消一次性用品的供應。 像國外很多國家的顧客住賓館都自己帶上一套洗漱用品。如果顧客不提出特殊要求,酒店將不會每天更換牀單、毛巾,也不會主動提供牙刷、牙膏、拖鞋、梳子、沐浴液、洗頭液等一次性用品。從1992年開始,韓國的酒店就開始不提供一次性用品了,馬來西亞的大多數酒店從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也不再提供。當然,顧客如果有需要也可以到服務檯去領取這些物品。但是想要徹底改變人們的習慣,也是很困難的。

通過這次自我 調查,我深入瞭解了環保知識,增長了社會見識,鍛鍊了社會實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