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查報告

農村文化建設調查報告通用多篇

農村文化建設調查報告通用多篇

農村環境的調查報告 篇一

自從我鎮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開展以來,我以認真的態度進行了學習,這次按照縣委的部署,我對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進行了一次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彙報如下。

我鎮建成省級生態村3個。實施二次改水工程,農村飲用水安全率達100%,自來水受益率達100%,全鎮村村通上水泥路。特別是全鎮組織實施“文明生態村”、“文明小康村”、創建活動以來,充分發揮鎮域資源和生態環境現狀、功能與特點,先後重點實施農村環境綜合治理等生態建設工程,到20xx年前,建成國家級生態示範鎮。通過示範鎮的創建,各類農業生態模式、農村循環經濟得到有益探索與發展,農業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鎮村面貌及人居環境明顯改觀,社會事業與人民生活水平全面進步和提高。

目前,我鎮正處於快速城市化、工業化的過程中,人口多、資源相對不足,加上經濟發展採取了以大量消耗資源的粗放經營爲特徵的發展模式,重經濟效益,輕環境效益的現象嚴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仍然存在。農村環境的制約因素:

1、水環境調節功能下降。表現在以下二個方面:一是河道淤積與河牀擡高,導致水環境調節功能下降,大部分河道淤積嚴重,鎮村河道淤積土方達120萬方,平均淤深達0.8米左右,最高達1米以上。

2、農業面源問題突出。農業的迅猛發展,農藥、化肥、農膜的不合理使用,種植業複種指數較高,大棚等設施栽培不斷擴大,致使“十五”期末高毒高殘留農藥使用比例仍達30%,使土地板結,有機質減少,土壤肥力下降,對鎮域內有機食品的開發與發展產生制約影響。畜禽糞便得不到充分處理排放水體;秸稈綜合利用率不高,少數農民焚燒秸稈或推入溝河,使河流富營養化程度高。

3、農村居住環境改善緩慢。農村人均基礎設施投入差距較大,村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規模小、配置不均、經濟性差,衛生廁所普及率幾乎爲零,排水、污水處理等設施基本空白,未建立垃圾收運清理系統,生活垃圾和廢棄雜物亂堆亂放,畜禽散養,村莊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缺乏,環境髒亂差,農民行路難、用水難、環境差的問題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我們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治理:

一、村莊環境綜合治理

全面推動村莊環境綜合治理,結合全鎮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實施修建村莊道路、河塘整治、垃圾清理、污水處理、村舍改造、村莊綠化等爲主要內容的環境建設,落實每村編制環境綜合整治方案,按時序進度,每年完成7個村的整治任務。加快“一池三改"步伐,推動鎮級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大力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淨化沼氣池工程建設。鼓勵開發使用太陽能、秸杆制沼氣等清潔無污染的節約型能源。

重點工程:

1、農村生活垃圾集中處理設施與管理機制建設。

2、集鎮生活污水處理工程。

3、農村生活污水淨化池建設。

4、農村戶用清潔能源建設工程。

5、環境優美鎮、生態村創建工程。

二、道路環境建設

繼續完善公路網絡結構,進一步加快農村公路建設,全面實現鎮到村通四級的發展目標,把農村公路延伸到規劃的農民集中居住點,實現真正的“村村通”。村裏主幹道要水泥硬質化,道路要實行“戶戶通”,主幹道要按照城鎮建設標準,兩側配置路燈。

重點工程:

1、農村道路通達工程。

2、綠色通道建設工程。

農村文化建設調研報告 篇二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推進城鄉一體化,必須同步實施農村法治文化建設工程。法治文化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對於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以價值觀爲核心的思維方式或行爲方式,包括人們的法治意識、法治觀念、法治思想、法律價值取向等。法治文化是法治的靈魂和源泉,是法治社會的精神支柱和內在動力。要實現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建設和諧社會,離不開法治文化的支撐。只有在農村基層加強法治文化的建設,才能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農村文化建設調查報告 篇三

忽視農村文化建設,不用先進文化佔領農村陣地,農民不僅精神失去支柱,智力失去支持,經濟難以發展,社會穩定存在隱患,而且久而久之,農村這個弱勢文化區域,就會被其他文化同化、吞噬,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一句空話。所以,必須大力發展農村先進文化,重塑農民這個新主體,用新文化衝擊舊觀念,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纔會有永不枯竭的強大動力。

文化部在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中指出,要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設施建設,鞏固農村文化陣地。各地要把兩館一站一室建設列入當地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文化室建設對於改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條件,提高農村文化服務水平,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爲了寫好這篇論文,我與村幹部和羣衆交流,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當今農村文化室的現狀是文化基礎設施相對落後。不可否認,改革開放以來,我市農村文化建設取得了很大成績。但對照構建和諧社會和新農村建設的要求,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大部分行政村文化配套設施過於簡單陳舊,文化室裏一般只是一塊牌子,幾張桌子,幾張椅子。圖書少,娛樂、健身設施少,根本無法滿足當地農民羣衆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娛樂形式比較單調。大部分行政村有組織的文化娛樂活動少,一個行政村大型文藝活動沒有超過三次,這與農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很大差距,大部分農民從外界獲取信息的途徑都是通過電視、廣播等。另外,由於農民自身對文化學習的覺悟性不高,一般不買書籍,不訂閱報刊雜誌,從而使自身精神世界比較匱乏。在調查中,不少基層幹部告訴我們,給農民送點文化並不難,難的是讓文化融入農民的日常生活,從而改變農民的舊思想、舊觀念,新農村建設纔會有盼頭。

經過認真分析,我認爲問題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1.經濟發展不平衡是建設農村基層文化最大的阻力

我認爲要發展好農村基層文化室建設,就要優先發展經濟,只有經濟發展好了,才能不斷改善農民的生活水平。只有農民的經濟狀況和農民的物質生活從根本上得到了改善,農村和農民纔有精力來發展和改善文化生活。

2.沒有有效的監督機制是建設農村基層文化室最大的障礙

當前國家雖然大力重視基層文化建設,但由於缺乏有力的監督機制,農村文化保障體系不健全。農村基層文化建設往往在一個時期爲完成上級交辦的某項特定任務,而重視文化投入,一陣風過去了,文化投入就滑坡回落。

3.基層領導幹部思想認識不到位是建設農村基層文化最大的困難

基層文化建設資金投入不足,發展不平衡。近年來,我市各級政府加大了對農村基層文化的投入,使農村基層文化設施取得了突破性的發展,但與農民日益增長的物質生活水平相比,目前我市農村的基層文化設施建設明顯滯後,且發展不平衡。有些鄉鎮即使建立了農村文化室,很多也是有名無實,未能充分利用。有的用之不當,甚至被挪作它用。農村文化骨幹人才流失得快,文化隊伍人才匱乏。隨着經濟社會的不斷髮展,農村外出就業人口的比例逐年增加,農村基層文化骨幹相對減少,鄉土文化人才培養缺乏後勁。部分村民尤其是下一代青少年對於本鎮村的歷史人文,名勝典故、風土人情知之甚少,甚至一無所知,易造成新文化建設出現斷層。

4.農村文化生活的乏味是建設農村文化室的瓶頸

單調、乏味的農村文化生活,讓農村陳規陋習的代代相傳鑽了空子。有的村民空餘時間不是湊在一起談論東家長西家短,就是打撲克、耍麻將,甚至聚衆等等。可想而知,這種文化薰陶滋養下的農民何能樹雄心立大志建設好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室。針對以上存在的原因,我對加強農村基層文化室建設提幾點意見和建議:

5.大力加強農村經濟發展

鎮政府近年來大力發展農村保護地建設,使近年來農民的腰包鼓了起來,農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農民纔有更大的精力來參與到村文化生活中來。

6.要大力發揮農村文化監督員的作用

當前國家雖然大力重視基層文化建設,但由於缺乏有力的監督機制,農村文化保障體系不健全。只有發揮文化監督員的作用,建立有力的舉報機制,農村文化室才能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7.着力提高農村羣衆文化生活質量

要積極開展農村羣衆文化體育娛樂活動,大力挖掘農村文化資源,培養健康向上的鄉土文化。我們在發展農村文化中,必須認真挖掘和鑑別這些傳統文化資源,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優秀的傳統文化得到繼承和弘揚。將黨的富民政策、致富經驗、科學文化知識、先進典型、思想教育等內容編排成節目貫穿於活動之中,使廣大農民羣衆在活動參與中受到教育,不斷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素質。

農村文化建設調查報告 篇四

新農村建設旌旗攢動,是當今我縣的一道風景。積極推進新農村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11月9日--11月19日,我們利用到農村宣講貫徹中央六中全會和省、市第九次黨代表會精神之際,就加強新農村文化建設問題,進行了爲期十天的調研。通過個別走訪、召開座談會、問卷調查等形式,與村幹部和羣衆就農村文化建設問題進行了廣泛交流和探討。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農村文化建設滯後的問題客觀存在

不可否認,改革開放以來,我縣農村文化建設取得了很大成績。但對照構建和諧社會和新農村建設的要求,仍存在不少的差距。一是文化落後導致農民失去自信。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知識信息更新加速的今天,一些農民因缺少知識,精神空虛、麻木,不思進取,很難通過發揮主觀能動性實現勤勞致富,存在嚴重的“軟懶散”和“等靠要”愚昧思想,對發展農業生產,建設新農村缺乏信心。二是農民活動的公共空間正在逐漸萎縮。文化室、圖書室、廣播室、籃球場形同虛設,沒有被用來開展文化活動,嚴重阻礙了農村羣衆文化的正常開展。三是農村文化活動缺乏吸引力。很多農民反映,幾年也看不上一場電影,廟會唱戲也是一些老生常談的陳舊內容,電視裏的節目又遠離農民,與其跟着湊熱鬧,還不如自己找樂趣。四是陳規陋習成爲新農村建設的桎梏。人情費逐年上漲,“養兒防老”、“重男輕女”等傳統價值觀根深蒂固。在調查中,不少基層幹部告訴我們,給農民送點文化並不難,難得是讓文化融入農民的日常生活,從而改變農民的舊思想、舊觀念,新農村建設纔會有盼頭。

農村文化處於這樣的境地,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農民表現於文化上的種種沮喪和自卑,根源在於職業自信和身份自信的失落,對改變農村面貌缺乏信心。二是鄉土文化受到越來越多方面的衝擊,農民熟悉的文化種類和文化活動方式漸行漸遠,農民羣衆參與文化創造的熱情逐漸冷淡。三是單調、乏味的農村文化生活,讓農村陳規陋習的代代相傳鑽了空子。有的村民空餘時間不是湊在一起談論東家長西家短,就是打撲克、耍麻將,甚至聚衆賭博等等。可想而知,這種文化薰陶滋養下的農民何能樹雄心立大志建設好社會主義新農村。

由此可見,忽視農村文化建設,不用先進文化佔領農村陣地,不僅精神失去支柱,智力失去支持,經濟難以發展,社會穩定存在隱患,而且久而久之,農村這個弱勢文化區域,就會被其他文化同化、吞噬,就會在時代列車的呼嘯前進中瞬間飄散,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一句空話。所以,必須大力發展農村先進文化,重塑農民這個新主體,用新文化衝擊舊觀念,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纔會有永不枯竭的強大動力。

二、新農村文化建設要堅持自覺創新

新農村文化建設要取得真正成效,必須突出一個“新”字,就是要有新招式、新做派、新氣象、新風格。這就要求農村文化必須自覺創新,努力找準契合點,不斷打造新亮點,這樣才能更好地滿足農村羣衆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具體來說,可以從三個方面促進農村文化的自覺創新。

一是把農民致富奔小康作爲實現文化自覺創新的原動力。農村基層文化工作要主動適應廣大農民“求富、求知、求樂”的綜合性文化需求,在重建農民精神世界、滿足農民羣衆娛樂需求的同時,融入更多的科技、法律、市場知識,讓農村羣衆從活動中學到更多的致富本領,從而更好地激發他們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二是要把特色文化建設作爲農村文化自覺創新的最佳切入點。我縣農村有着極其豐富的民間文化資源,有的甚至就“活”在廣大農民的日常生活中。利用特色文化開展農村文化活動,使其成爲傳播先進文化的有效載體,實現農村文化創新,羣衆最容易接受,也最樂於參與。

三是以隊伍建設推動農村文化的自覺創新。首先,要切實加強對農村文化人員的培訓,努力提高他們的業務素質,不斷增強其自主創新的能力。其次,要加強農民業餘文化隊伍的建設,充分發揮典型示範作用,吸引越來越多的農民關注農村文化建設、參與農村文化建設。

三、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幾點建議

一是要制定好文化建設的總體發展規劃。要切合實際,制定農村文化發展總體規劃,開展農村數字化文化信息服務,加大對農村文化建設資金的投入,全力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要在全社會營造全民參與文化建設的濃厚氛圍。

二是要增加一批文化娛樂設施。應本着因地制宜,講求實效的原則,增加農村文化建設投入,加快農村基層文化設施建設步伐,着力打造新農村文化建設家園工程,力爭鎮鎮建有綜合文化站,村村建有文化活動室。要把集科技、圖書、閱覽、健身、展覽、文化培訓、文化活動等功能於一體的文化中心建設成爲農民羣衆接觸文化資源、享受文化權益的最直接載體,達到滿足廣大農民羣衆多層次、多方位精神文化需求。

三是要創作一批農民羣衆喜聞樂見的作品。要發揮文聯、文化等部門的專業特長,深入羣衆,深入生活,深切體會新農村波瀾壯闊的時代潮流,精心描繪絢麗多采的農村生活,多創作一些適合農民口味,可以激勵人、鼓舞人、奮發向上的優秀作品。同時,還要加大對農村業餘作者的培養和扶持力度,鼓勵他們繼續鄉土文學的創作,用先進文化陶冶農民情操,激發農民的主人公意識。

四是要定期組織豐富多采的文化藝術活動。在繼續搞好“三下鄉”活動的基礎上,利用“文化聯動”搞活農村舞臺。每年舉辦一次以“大地歡歌”爲主題的農村文化藝術節活動,爲廣大農民提供一個展示風采,交流技藝的平臺。同時,緊密結合農民脫貧致富的需求,利用農閒、節日和集市,倡導他們讀書用書、學文化、學先進實用農業科技知識和衛生保健常識,不斷在農民羣衆中颳起“文化風暴”。

五是要倡導文明新風的評選活動。大力開展“改陋習,樹新風”活動,以創建小康文明示範村、評選文明衛生戶、十星級文明戶、好媳婦、好公婆、和睦家庭等活動,增加羣衆參與意識和創建意識,豐富農民的精神境界,淨化農村文化環境,提高農民綜合素質,以此來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爲實施“三五”戰略,建設一流強縣發揮文化應有的作用。

農的調研報告 篇五

按照鎮黨委政府提出的“講政策、抓落實、比發展”的工作要求,結合統籌城鄉發展和開展“百名幹部下基層,三問三解惠民生”主題實踐活動,在村幹部和全體村民的配合下,本人對我村的情況進行了全面的調研,下面就調研的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魚塘村地處倉上鎮的西北部,與旬陽縣棕溪鎮武王相鄰,全村共有4個村民小組,218戶,857人,22名共產黨員,耕地1000餘畝。由於長期的勞務輸出,人口大批外遷,拒不完全統計,目前常年在家的僅81戶,130人,且70%以上的人爲50歲以上的老人。

二、制約發展的主要問題:

1、村級經濟薄弱。魚塘村經濟來源主要靠勞務輸出和烤煙,經濟基礎較差。村級集體經濟沒有來源,村級積累基本爲零,在加上前幾年的村級基礎設施建設,外債幾十萬。

2、常駐人員老弱嚴重。村內青壯勞力多外出務工,或因爲子女入學到集鎮和縣城租房或買房居住,常年在村裏居住生活大多是老人、婦女和小孩。

3、致富手段相對單一。村民收入主要是外出打工、烤煙等產業,而烤煙產業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停留在靠天收。2011年因爲連陰雨導致很多農戶的菸葉爛在煙地,損失慘重。

4、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薄弱。近幾年來魚塘村的基礎設施有很大改善,特別是公路、通訊、飲水、以及農村醫療衛生條件都有明顯的改善。但是,各組之間的道路有的還是土路,影響羣衆通行,並且位於山溝裏,農產品的外運受到嚴重的影響;四個村民小組在吃水上都有一定的困難,四組尤爲嚴重,很多村民依舊是老式的淺井水。

5、貧困戶發展難。在瞭解情況中發現四個村民小組都存在一定數量的貧困戶,主要是因爲以下三種表現:一是家庭人口人口數量多、病號多,患病者缺醫少藥。二是家庭勞動力少,文化水平低。三是就業、從業門路窄,本身沒有一定的技能,導致非農就業比例低,並且一部分的貧困戶多數思想觀念相對落後,把經濟來源限制在農田收入上。

6、村級班子整體素質不高。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文化程度偏低。農村兩委幹部的文化程度較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國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仍然很高。二是學習的積極性不高。部分村幹部只注重幹一些具體的工作,忽視了對政治理論的學習。三是民主、法律意識淡薄。個別村幹部工作方式簡單,領導方法陳舊,導致工作中幹羣關係緊張,矛盾增多。

7、村級黨組織活動開展難。黨員年齡結構老化、外出務工人員增多,活動難開展,黨員大會都難以執行。

三、應對措施

1、認真貫徹各級黨委政府精神,進一步完善村級組織建設。協調新一屆兩委班子關係,加強班子的凝聚力;深入各家各戶,及時瞭解村民反映的突出問題,並配合村兩委班子給予合理解決,保證小的矛盾不出村,大的矛盾不出鎮,從而切實搞好農作穩定工作;爲提高黨員幹部隊伍整體素質,每個月至少組織黨員收看遠程教育一次、召開民主生活會一次,通過不斷學習使廣大黨員幹部在各方面做好模範帶頭作用。

2、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通村公路及時維修和清掃,安全隱患及時排除,保持交通暢通,物資運輸安全便利。同時有計劃、有步驟地修好通往太平山旅遊風景區的公路。

3、農村經濟發展。發揮地理和資源優勢,重點做好烤煙產業的發展,力爭全面完成政府下達的650畝、120000斤菸葉的任務。同時,積極爭取鎮政府政策和信用社資金的支持,大力發展鴕鳥和生豬的養殖,力爭鄭榮平的養豬場實現現代化和生豬存欄量100頭,招商引資項目鴕鳥養殖落戶我村。

4、“兩費”收繳擺脫落後局面。農作合作醫療和養老保險“兩費”收繳工作一直是魚塘村的大難題。20xx年度必須提前準備,利用各種機會進行政策的宣傳,充分發揮村兩委班子的作用。力爭實現兩個收費項目的100%繳納。

5、做好計劃生育工作。由於魚塘村人口大量外遷(人常年在外地,沒有辦法聯繫),計劃生育三查率一直達不到政府的要求。20xx年度前兩個季度的三查率和手續率仍然不夠理想,今後加強宣傳,積極採取各種措施,聯繫外出人員,力爭實現三查率達到95%。

6、民主法治進步。堅持依法治村,實行村務財務公開,接受羣衆監督。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組織,村務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得到落實;村民知法懂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措施落實,實現無賭無盜,無鬥毆等違法行爲。實現社會秩序良好,和諧守信的社會環境。

7、倡導文明新風。實行喜事新辦,喪事簡辦;遵守法紀、移風易俗的新風尚。建立圖書室,文娛活動室,提供農業技術信息,開展全程便民代理等服務進組入戶,惠及每個農戶家庭。

8、搞好雙創工作。實現“三清”,即:清潔家園、清潔田園、清潔水源。成立環境督導隊,使柴草亂垛、垃圾亂倒、畜禽亂跑、污水亂流的現象得到有效改變。實現戶戶庭院整潔,村容村貌美化。

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緊緊依靠廣大黨員幹部,特別是村“兩委班子”人員,同時深入發動羣衆,形成建設合力也非常重要。作爲選派幹部,首先團結好村支兩委成員;其次深入宣傳到農戶;再次與全村農戶密切配合,通力協作,調動全體村民參與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讓農戶關心魚塘村、建設魚塘村、美化魚塘村。

農村文化建設調研報告 篇六

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20xx年11月,中共中央發出了《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再一次引發人們對農村文化建設的關注和思考。然而落實到行動上來,由於種種原因,農村文化建設依舊擺脫不了困境。這從我們的調研過程中也可以明顯看得出來。爲了解當前農村文化建設情況,爲了使文化建設趕上經濟建設的步伐,爲了能使人們更深一步認識到文化建設的重要性,更爲了探索文化建設落後於經濟建設的深層原因,我們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研究生9人和公共管理學院本科生3人,在陳維達教授的指導下,我們以大邑縣作爲調研對象,於7月21日——7月31日展開了爲期十天的暑期調研活動。相關情況及分析如下。

一、調查的基本情況

(一)、調查的目的

本次調查旨在全面瞭解西部農村新農村建設中文化建設的實施情況,我們選取了成都市大邑縣作爲樣本深入當地取得第一手資料,爲西部新農村文化建設提供參考資料。

(二)、調查的範圍和對象

本次調查對象總體爲成都市大邑縣大邑縣政府的各個部門及個鄉鎮全體農民。調查範圍包括5個鄉鎮(悅來鎮、王泗鎮、安仁鎮、新場鎮和鶴鳴鄉)15個村(社區)。

(三)、內容設計

本次調查內容設計主要有四個方面,包括:受訪者人口統計特徵、農村文化建設的基本現狀、農村義務教育實施情況及與文化有着密切關係的農村經濟情況等。

(四)、調研方法

本次調查主要採用問卷、面訪和座談會相結合的調查方式。其中問卷採用多階段隨機抽樣方法。調查方法上我們採取點面結合的方法,面上我們走訪當地各個相關職能政府部門瞭解情況收集資料,點上針對農戶我們採取入戶訪談和調查的方式,確保數據的真實可靠。

(五)、問卷發放與回收情況

本次調查向大邑縣五個鄉鎮共15個村、社區的農村居民發放問卷220份,共回收205份,回收率93.18%。清除無效問卷21份,實際有效問卷184份,問卷有效率達89.8%。

(六)、受訪樣本的基本情況

1、性別和年齡結構

本次受訪農民中,男性佔45.7%,女性佔54.3%,女性所佔比例較高。從年齡結構上看,31至40歲週歲的中年人比例最高,佔到35.33%。

2、受教育程度

調查數據顯示,受訪農民受教育程度以國小、國中爲主,比重分別佔到40.22%和39.23%,高中佔到15.22%,大專及本科以上僅佔5.43%。考慮到樣本的年齡結構和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等因素,大邑縣農民受教育程度應該高於此次調查結果。

3、受訪農民收入狀況

根據問卷調查數據顯示,被調查的5個鄉鎮家庭年收入以9000元以上爲主,佔到整個樣本的39.67%,某些鄉鎮的個別家庭年收入達到30000元左右。家庭年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有19.02%,主要集中在邊遠的丹鳳鄉,30006000元之間佔25.0%,6000元9000元的家庭有16.3%。這與我們在大邑縣統計局收集的農民人均年收入3200元基本相符。

二、被調查地區和農民的經濟生活狀況

(一)大邑農村經濟生活狀況概述

大邑縣地處成都平原向川西北高原過渡的前沿地帶,其西部爲成都平原與龍門山脈隆起的縫合帶。是一個農業大縣,平原,丘陵,山區皆有。20xx年大邑整個國民生產總值545406萬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10697元,最近幾年經濟增長保持在10%以上。20xx年農村居民人均總收入7773元,純收入4649元。當地主要收入來源於農業,工業,旅遊業。農村居民收入層次劃分較爲明顯,山區(如西嶺鎮)收入最高,平原地區次之,丘陵地區收入最低。在本次調研的幾個鄉鎮,王泗(地處平原地區)20xx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4710元,悅來鎮(大部分面積屬於丘陵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4310元。而人均農民總支出達6865元。通過大邑統計年鑑,如果剔除通貨膨脹因素,人均收入增長在10%左右,而人均支出增長達30%。而主要支出依舊是生活消費支出和教育支出,並沒有發生根本變化,這說明居民生活成本在增加。

城鄉一體化取得明顯效果,成都市統計局統計20xx年大邑縣城市化率爲31.1%,20xx年城鎮化率的目標是提高2個百分點,達到33.1%。大邑農發局土地流轉管理中心統計,截止20xx年6月底,全縣農用地流轉總面積達19.43萬畝,增長16.07%,其中:耕地流轉面積4.82萬畝。農用地流轉面積已佔全縣農用地總面積的28.24 %。安仁鎮在城鄉一體化中走在最前面,成功的創造出安仁模式。安仁鎮將打造成爲西部一流的歷史文化名鎮,爲了配合整個工作,安仁鎮對安仁文化產業園區建設涉及的徵地拆遷農戶,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風格,啓動了規劃佔地450畝的農民新村建設,完成了新村廣場、道路建設、5000平方米的綠化,已有100多戶農戶入住。許多人在政府的推薦、培訓下,到周邊企業實現就業。政府還出謀劃策讓居民自主創業,開辦農家樂,並制定了證照辦理等方面的優惠政策;縣就業局還對新村內的部分失地農民進行了烹飪、禮儀、服務等職業技能培訓。

城鄉一體化改革主要通過城鄉之間的生產要素的雙向流動和重組以及勞動力素質的提高,縮小工農之間的收入差距;通過農民新村建設,使農村居民享受城市的現代文明,從而實現城鄉一體發展、繁榮,逐步縮小並最終消滅城鄉之間的差距。

(二)、農民收入狀況分析

1、農民收入提高與收入差距

據統計,20xx年大邑縣農村居民人均總收入爲7773元,則一個三口之家的家庭年總收入約爲20000元。而調查顯示,約60%的家庭年收入在一萬元以下,家庭年收入在兩萬元以下的比例則更大,農村居民也存在收入差距問題。且由此可看出,農民收入的提高也主要集中在收入較高的那40%羣體中,而收入較低的那60%收入並無顯著變化,農民收入差距有增大的趨勢,農民收入差距問題函待解決。

2、農村居民主要收入來源與主要支出

(1)主要收入來源

由下圖可看出,以傳統農業爲主要收入來源的居民所佔比重僅排第三位,低於個體經商和打工收入。這說明農業作爲一項收入在居民中的重要性已經大大降低,傳統農業經營的低收益表現得非常明顯,被人們在逐漸拋棄。

超過一半的居民的收入主要來源於打工所得,且有將近一半的被調查居民打工收入佔家庭總收入的七成以上。隨着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農民集中居住,農民社區的建立,農民手中的土地減少,這一比例有可能會繼續增大。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中,政府應作好農民創收、增收的跟進措施,切實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

(2)主要支出

家庭支出裏面排名前三位的分別是食物支出、教育支出和日常生活用品支出。在被調查的184個樣本中雖然有31個樣本將農業開支作爲家庭支出的第一位,但是有130個樣本沒有選擇農業支出作爲其家庭前三位的支出,可見農業支出佔家庭指出的比例是較低的,主要原因是調查的地方農民失地嚴重和外出打工的較多從而造成了農業支出不足。

在被調查的184個樣本中,有115個樣本將食物支出列入其主要支出。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家庭還在爲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而努力時,說明農民的收入太低,經濟問題仍然是農民的主要問題。

在家庭第一大支出選項中教育支出是僅次於食物支出的第二大類支出,這個教育支出不是對中國小義務教育的教育支出,而主要是子女高中及大學教育的支出。對於收入不高的農村家庭來說,孩子上大學的教育支出幾乎是其家庭全部收入的總和。

三、大邑縣文化建設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

對農村文化建設的問卷調查主要分佈在悅來鎮、王泗鎮、安仁鎮以及鶴鳴鄉四個區域,農村文化建設有其共同性,但也有區域上的差別。下面以農戶的問卷調查爲依據,首先總體分析大邑縣農村地區在文化建設方面的現狀和問題,分析原因並提出相應的對策。然後針對有較大差異的指標進行地區橫向比較,分析地區差異的原因。

農村文化主要包括個人文化活動與公共文化活動兩個方面。下面分別從這兩方面進行分析。

(一)、個體文化活動

1、日常娛樂方式

針對空閒時娛樂方式的調查中,農戶的選擇集中在電視,看書看報和麻將撲克上,80%以上的農戶都選擇看電視作爲首要的娛樂方式,分別有9.14%和4.0%的將看書看報及麻將撲克作爲自己的第一選擇。農戶除了電視外,第二主要的娛樂方式爲看書看報,比例佔到36.0%,第三爲麻將x牌,比例爲14.29%。

可見,農民目前主要的休閒方式是看電視,自然而然,他們獲得信息方式也主要通過電視,這與我們的調查完全一致,92.4%的被調查對象選擇電視作爲獲得信息的方式,同時,通過報紙獲得信息的也佔到35.9%。其他方式(廣播、網絡、手機短信等)則不足10%。

在我們的調查中,不會使用電腦的比例達72.1%,絕大部分家庭沒有電腦,而手機普及率也較低,且主要用於日常通信,並非作爲獲得市場信息的工具。所以,農民只有通過電視和報紙獲得信息。

電視和報紙作爲農村居民獲得信息的主要方式,因而,針對農戶看電視和報紙的興趣偏好的分析可以看出農民關注的方面。

2、電視收視情況調查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農民最喜歡看的電視節目主要是新聞,佔有效樣本的64.9%;在66個有效樣本中,選擇看報紙是爲了瞭解新聞的佔64.6%。可見,絕大部分農民還是很關心時事的,尤其時與農民利益密切相關的時事新聞。

在農戶經常看的電視節目類型中,除新聞外佔絕大部分以外,其他一些農民感興趣的節目包括連續劇電影,法制,綜藝娛樂和農業科技,選擇比例分別佔到55.9%,29.4%,22.4%,18.8%。從調查中可以看出農民的法律意識逐漸增強,法制方面的節目需求也就進一步的增多。

與之相對應,農戶希望地方電視臺增加的節目也以地方新聞爲主,佔64.9%,與前面不同的是,選擇希望增加連續劇電影的人數只佔16.6%,而希望瞭解農業科技和經濟政策解讀的排二,三位,分別佔有效樣本的32.5%。

這充分說明了農民儘管經常看連續劇,電影類節目,但他們最希望增加的節目還是關於農技知識和經濟政策方面的節目,這說明農民對自身利益的日益重視,並且對當地經濟發展狀況的關注。但由於電視臺尤其是地方電視臺這類時事節目太少,而多是連續劇,電影,農民沒有更多的選擇,除了新聞節目就只有收看電視劇,電影。所以,農民看電視劇,電影的比例纔會較高。

除電視外,報紙也是重要的信息渠道,從我們的調查來看,64.6%的看報者目的是爲了瞭解新聞。另外,爲了增長見識和了解市場信息的也佔到了56.9%和36.9%。可見,報紙對於提高農民文化素質有很重要的作用。

3、農民看書情況調查

針對農民日常讀書情況的調查結果顯示,有50.5%的農民從來不看,在餘下的樣本中,選擇法制法律類書籍的比例最高,爲23.9%;其後依次是農業科技和小說類、文化教育和經濟管理,比例分別爲14.7%、14.7%、11.4%和8.7%。

可見,從來不看書的農民比例佔到一半以上,這主要是因爲我們所調查的對象多屬於留守在家的婦女和老人,不識字的比例較大,即使識字的農民文化程度也較低,沒有看書學習的習慣。但值得欣喜的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一代平時讀書的比例在增大,他們有一定文化基礎,也渴望通過書籍學習自己感興趣的知識。

讀書學習是提高農民個人素質的重要途徑,政府應該鼓勵農民,尤其是年輕人多讀書,讀好書,通過閱讀書籍擴展自己的知識面,提高自身素質。另外,政府也應該爲農民的讀書需求提供條件,如開辦免費圖書室,豐富圖書種類等。只有這兩方面結合起來,才能加快農村地區經濟文化建設的腳步。

(二)、公共文化活動

除開個人進行的娛樂活動以外,村裏及當地政府或民間團體組織的文化活動的豐富程度也是體現農村地區文化建設的重要方面。在我們的問卷中也涉及了鄉村公共文化方面的調查。由於公共文化具有區域性,同一地區是一致的,所以我們主要通過地區的橫向比較來分析公共文化建設的現狀。

從所調查的情況來看,公共文化建設方面做的較好的是安仁鎮,而王泗和悅來的丹鳳鄉以及鶴鳴鄉在公共文化設施方面則相對較差,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免費放映電影次數

我們在調查村裏一年免費放電影的次數時,累計有近70%的安仁農戶選擇放過一次以上,其中42.9%的農民選擇3次以上,這些農戶多集中在安仁鎮金井社區。而王泗鎮和丹鳳以及鶴鳴鄉分別有77.9%,97.6%及92.9%農戶選擇了沒有放過(這裏不考慮爲商業宣傳而放免x電影的情況)。

2、公共文化組織

針對村裏是否有文化團以及逢年過節是否進村演出的問題,仍然呈現出較大的地區差異,有79.3%的安仁被調查對象選擇“有”,而其他三個地區則選擇“沒有”的佔絕大多數。

從我們的調查中可以看出,不少農民對於平時的文化生活並不重視,覺得無所謂,而逢年過節則希望能夠有豐富的文化生活,比如觀看文藝表演等。這主要是因爲平時家中的青壯年都出外打工,留守在家裏的婦女和老人一方面要擔負起繁重的農活,另一方面還要負責孩子的教育,全家的主要任務都是爲了多掙錢,爲生機而奔波,沒有時間和精力參加文化活動。而逢年過節則全家都在家團聚,也沒有繁忙的農活和工作任務,是一年中最清閒的時間。如果有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更能增加節日的喜慶氛圍。

此外,農民對文藝演出的水平要求並不高,只要有農村特色,貼近農民的生活,有他們喜聞樂見的形式就可以了,這樣的文藝演出費用並不高,加之有特長的農民還可以自己親身參與演出,又能減少演出的成本。與此同時,在願意爲文藝演出支付的票價的調查中,選擇5元以內的佔43.82%,不願意花錢的佔38.2%,另外,願意花5-10元以及10元以上的分別佔13.48%和4.49%。

可見,願意花錢看演出的農民佔到了60%以上。所以,政府可以適當收取5元以下的費用,加上當地鄉鎮企業對演出的贊助,資金的問題可以解決。爲了讓所有農戶都能享受到有限的文化資源,針對農戶居住比較偏遠,比較分散的鄉鎮,單獨舉行演出不符合成本收益原則,可以採取免費接送的形式,將他們集中到人口集中的大鄉鎮,這樣可以充分發揮文化演出的外部性。當然,具體採用分散還是集中的表演形式,取決於文化演出的規模,以成本收益對等的原則,最大限度滿足農民的文化要求。

3、公共文化設施

在對各地區公共文化設施的調查中,情況同樣如此,安仁的總體情況遠遠好於其他三個地區。在安仁居民社區,報欄,多功能活動室,圖書室和體育設施都比較齊全,選擇的比例分別佔42。9%,46。4%,67。9%,60。7%。安仁鎮農戶對當地公共文化建設的滿意程度較好,選擇非常滿意及較滿意的合計佔51。7%。而王泗鎮,丹鳳鄉以及鶴鳴鄉的公共文化設施都十分缺乏,甚至沒有。而農民對於公共文化設施的滿意程度也較差。王泗和悅來鎮選擇不滿意的比例都在60%以上,鶴鳴鄉則達到80%以上。

安仁的公共文化設施十分齊全,但是選擇一般以及不滿意的比例仍然達到了48。2%,接近有效樣本的一半,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一方面是由於調查樣本選取的問題,我們在調查安仁鎮時是以社區爲主,也有小部分被調查農戶不是屬於社區範圍以內,文化設施並不健全,無法享受到社區文化設施的便利,這部分農戶選擇一般或不滿意的比例較高。

另一方面則主要反映了農村居民還沒有養成文化消費的習慣,平時多喜歡呆在家裏看電視或者打麻將,而不習慣看書看報或者鍛鍊身體。

4、知識培訓

針對農民的技能培訓也是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方面,培訓對於提高農民素質,增加見識,擴展知識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認爲,在文化建設中,針對農民的知識和素質方面的培訓比休閒娛樂方式更加重要。

由於現階段,農村經濟發展水平比較落後,農民素質普遍偏低,這對於經濟的發展會產生不利影響,也是制約經濟更快更好發展的瓶頸。經濟發展是當前農村發展的頭等大事,提高農民素質也應刻不容緩。只要經濟發展起來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自然會將更多的精力放在文化生活方面,農村文化建設就能更快更好的展開。

在針對是否有知識培訓的調查中,安仁要稍好於其他三個鄉鎮,有48。3%的調查對象選擇有,而在王泗,悅來以及鶴鳴三地,選擇有的分別只佔14.5%,27.5%,7.1%。

除開培訓的數量,我們也對培訓的質量進行了調查,從調查中發現,各種知識培訓對於農民增長見識、學習技能有十分明顯作用。在參加過培訓的被調查者中,有71.43%的人選擇了“很需要,增長了見識,學到了技能”;選擇“一般,還湊合”的佔14.29;還是有10.39%的人選擇了“內容沒有實用性,走走過程”。

可見,由於培訓對豐富農民文化知識有明顯的效果,絕大多數農民都希望能接受某些類型的培訓。但我們也應注意到,仍有少部分人(14.29%)認爲培訓缺乏實用性、或者太簡單、或者太深奧,說明效果較差的培訓還是存在,有個別培訓仍然不符合農民的需要,缺乏針對性。這種情況應該儘量避免,基層政府在組織培訓時,對培訓類型以及難度的選擇應根據當地實際情況,以農民的切身需要爲準,而不是農民去被動適應培訓。

此外,在對培訓的宣傳上,基層政府也應發揮積極的能動性,大力宣傳、號召、引導農民積極參加,而不應抱着“願來者來,不願來不來”的態度。這樣才能使農民有積極性參加各種培訓,使有限的培訓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用。

(三)、地區對比狀況

在對農民希望參加的培訓項目所進行的調查中,選擇法律知識,就業知識以及子女教育方面的人數比例沒有明顯地區差異,而其他選項如農技知識,計算機網絡知識,衛生健康知識以及產品銷售,經營管理知識等都呈現出較明顯的地區差異。

(1)、無地區差異的指標

從調查中可以看出,希望接受法律知識培訓的人數都在30%以上,說明隨着經濟發展步伐的加快,農民的法律意識有所加強,法制觀念有所提高,開始重視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權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民的生產、生活與法律密切相關。農民的生產環節、銷售環節、消費環節都會涉及到法律知識。比如,“廠家+農戶”模式中,如果農民有法律知識則能更好地指導生產;在交易農產品,特別是批量農產品時,則更易涉及到法律方面的知識。農民法律意識的提高將指導農民生產、銷售過程中運用法律保護自己,避免利益受到侵害,從而促進生產的發展和生活的改善。

相比之下,政府在法律宣傳方面做的工作則很不夠。針對基層政府是否組織有法律知識進村宣傳活動的調查中,總共有58.3%的被調查對象選擇沒有,不清楚的佔22.8%,選擇有的僅佔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