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新農村文化建設調研報告(精品多篇)

新農村文化建設調研報告(精品多篇)

新農村文化建設調研報告 篇一

一、我市新農村文化建設的現狀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部署下,我市農村文化事業有了較快發展,農村文化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總體來看,基礎設施有所改善,文化生活有所體現,民間文化有所弘揚,人才隊伍相對穩定,文化產業初見端睨,文化市場漸趨繁榮。通過對調研鄉鎮的走訪瞭解,具體表現在以下5個方面:

1、文化設施建設步伐加快。從我們調研的鄉鎮來看,除戴南鎮外,其他四鎮都建成了文化活動中心,闢有文化活動陣地。如大鄒鎮文化站分別闢有展覽、圖書、閱覽、健身等文化活動廳室,配備有相應的活動器材,並正常開放;茅山鎮除興建了文化活動中心外,還新開闢兩處文化廣場,廣場上配備體育健身器材;周奮鄉利用文化活動中心舉辦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爲整合文化資源開闢了一條創新之路。戴南鎮目前也已積極規劃投資20xx萬元籌建將會成爲“蘇中第一”的鎮文化活動中心。

2、鄉鎮、村領導文化意識有所增強。從走訪調查中,我們感受到鄉鎮、村的領導對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識已逐漸增強。戴南鎮分管負責人對我們說:“當經濟建設發展到一定的規模,農民的文化需求就更爲迫切,文化建設也就顯得更爲重要,經濟發展亟需先進文化來支撐。”爲此,他們已開始將新農村文化建設擺上鄉鎮工作的議事日程。周奮是經濟薄弱鄉鎮,鄉負責人對文化建設工作十分重視,首期投資了45萬元,建成了集圖書閱覽、健身、活動、展覽和培訓於一體的多功能文化大樓,並於今年初正式投入使用。

3、部分民間文化得到傳承弘揚。每個鄉鎮廟會文化都較爲發達,茅山鎮每年都搞一次頗具特色的會船節。部分鄉鎮能利用民俗和傳統文化開展民間文化活動。如茅山鎮利用曾唱響中海的“茅山號子”填上新詞進行演唱,周奮鄉通過挖掘、整理出民間文化瑰寶“西江月”曲牌,並編排了《又唱西江月》節目參加市裏演出,獲得全市文藝調演一等獎。茅山鎮還通過蒐集整理,編寫了反映當地歷史和文化的《古鎮茅山》、《茅山烽火》和《茅山號子》等3本圖書。

4、送文化下鄉活動深受歡迎。市裏組織的送戲、送電影、送體育和送圖書下鄉活動,普遍受到廣大村民的歡迎。合陳鎮重新改組恢復了電影放映隊,創造條件,積極實施“送電影”下鄉活動,僅20xx年就完成“送電影”下鄉495場次,較好地滿足了當地農民的這一文化需求。

5、村民自發性文化活動較爲豐富。調研鄉鎮都能利用重大節日和配合中心工作,組織一些文體活動,如組織文娛演出、棋賽、球賽和聯歡會等。鄉鎮農民自娛自樂、自發性的文化活動較活躍,如組成腰鼓隊、舞龍、舞劍、打蓮槍、扭秧歌和小型民間樂隊等。近年來由鄉鎮文化站或當地學校牽頭組織的一些文藝節目參加本市和赴泰州大市演出,普遍受到好評,還獲得了不同的獎項。茅山鎮每個行政村常年活躍着一支宣傳隊,逢年過節均自發舉辦文藝演出活動。

二、目前新農村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我市新農村文化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對照國家、省市對加強新農村文化建設的要求,差距很大,問題不少,現狀不容樂觀,乃至令人堪憂。經分析,主要表現在以下5個方面:

1、文化經濟政策落實不夠,文化事業資金投入嚴重不足。中央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文化經濟政策,並要求地方政府對當地文化事業的投入幅度應高於當地經濟增長的幅度,但不少鄉鎮並不能很好、全面地落實相關的文化經濟政策,對公益性文化事業的投入很少,與經濟增長的幅度相比,嚴重失衡;文化建設不能與經濟建設同步,嚴重錯位。

2、文化建設的意識不強,思想認識不到位。不少鄉鎮、村幹部對新農村文化建設意識淡薄、甚至缺失,不能做到對新農村文化建設豐富內涵的整體把握。他們甚至不知道新農村文化建設應該抓什麼,如何抓,以致不想抓、不願抓。他們在思想認識上有偏差,認爲新農村文化建設是“軟任務”,不如搞經濟建設,看得見,摸得着,體現政績明顯,長期存在“一手硬、一手軟”的現象;同時亦存在畏難情緒,認爲文化建設不好搞,費錢費力不討好,而勉爲其難、虛於應付。

新農村文化建設調研報告 篇二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指出,要“加大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逐步解決農村文化產品和服務相對缺乏的問題,豐富農民羣衆精神文化生活。”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進程中,山東省文登市按照既鼓農民“錢袋”又富農民“腦袋”的思路,重視維護農民的文化權益,尊重農民的精神追求,致力解決農民的“文化溫飽”,有力地加強了農村文化建設。

一、構建文化體系。

發展農村文化事業從根本上說,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就是要不斷滿足農民羣衆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文登市立足農村文化建設的實際,從完善體制機制入手,大力構築農村文化體系。

構建農村文化網絡體系。文登市將農村文化建設納入農村社會總體發展規劃,成立了由市主要領導任主任的社會文化工作委員會,協調指導全市的農村文化工作,發揮宣傳、文化、科技、教育、婦聯、團委等市直部門和羣衆團體的職能作用,實行上下聯動,齊抓共促;鎮級成立文體站,建立文化活動中心,配備工作人員和基層文化輔導員,組織和指導農村開展文化活動;健全村級羣衆團體和各種組織,建設農村文化大院。經過這樣的努力,全市形成了市、鎮、村三級文化網絡體系,爲農村文化建設提供了組織保證。

建立農村文化責任體系。文登市將農村文化建設的任務細化、量化,作爲市、鎮領導任期責任目標和幹部考覈的重要內容,做到獎懲兌現。各鎮、村把農村文化工作同農村幹部的工資、獎金掛鉤,實行文化工作與經濟工作一起佈置、一起檢查、一起考覈、一起驗收,爲推動農村文化建設提供了制度保證。

健全農村文化投入機制。發展農村文化事業,投入是難點,也是關鍵。爲此,文登市堅持兩條腿走路,一方面建立了以政府投入爲主的投資保障機制,每年從財政預算中劃撥專項資金用於農村文化設施建設和活動經費支出,確保農村文化建設資金不低於當年財政總支出的2%;另一方面,積極探索市場化運作、多元化投入的新模式,鼓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農村文化建設,爲農村文化建設提供物質保障。

二、堅持三級聯動,搭建農村文化載體

文化設施落後、文化陣地匱乏,是農村文化單調乏味的主要原因。文登市堅持市、鎮、村三級聯動,爲農民參加文化活動提供場所、搭建載體。

市級發揮輻射帶動作用,重點抓好一批龍頭。近幾年,文登市投資2億多元,先後建起了市中文化廣場、召文臺公園、抱龍河公園等一批現代化文化設施。投資3000多萬元興建的市中文化廣場,佔地5萬平方米,月月有安排,週週有活動,節日不閒場,被山東省委宣傳部評爲“優秀文化廣場”。20xx年,市財政投資40餘萬元,建成山東省第一家縣市級電子閱覽室,購置48000冊電子圖書,並加入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市圖書館每年接待讀者20餘萬人次,連續三屆被評爲“全國一級館”。

鎮級強化示範引導職能,重點建好“一箇中心”。文登市結合小城鎮建設,按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則,要求每一個鎮規劃建設一處包括影劇院、圖書館、農民夜校和各類遊藝室在內的綜合性文化活動場所。現在,全市14個鎮全部建起了鎮文化中心,11個鎮建起了文化廣場,7個鎮建起了投資300萬元以上的農民文化宮。高村鎮自籌資金70萬元,修建了集休閒、娛樂、健身於一體的青龍河公園。開園當天,20多個村自發組成文藝演出隊前來助陣演出,像過節一樣熱鬧。

村級突出經濟實用原則,重點管好“兩網、一院、一室”。“兩網”是指有線電視網和遠程教育網。文登市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地建設有線電視網,全市有線電視進村率達到100%,入戶率達到96%,成爲全國第一個採用光纜遠距離傳輸、村村通有線電視的縣級市。市電視臺還專門開辦了農科頻道,定期播放政策、農技、衛生保健等方面的節目。另外,充分利用遠程教育網,在全市872個村(居)全部建起遠程教育設施,實現資源共享、一網多用。“一院”是指在全市農村開展創建文化大院的活動。一到農閒季節,人們就自發地聚集到大院中來,看戲跳舞,打球下棋,吹拉彈唱。戲迷們都說:“過去一聽到麻將響,手就癢癢;現在一聽胡琴響,嗓子就癢癢。”目前,全市已有200多個村建起了較高檔次的文化大院。龍山路街道辦事處西樓居委會投資1000多萬元,建起了可容納1400多人的大劇場,成爲農村文化建設的一大亮點。“一室”是指建立農村圖書室,旨在倡導全民讀書活動,設立家庭圖書角,培養知識型農民,鼓勵羣衆“少抽一盒煙,少喝一瓶酒,多買一本書,多學一點科學文化知識”。如今,全市農村藏書超過5000冊的圖書室40個,藏書500冊以上的圖書室426個,總藏書量達220萬冊。澤庫鎮地處沿海,漁民長期出海打魚,生活乏味。針對這種實際,鎮黨委、政府積極引導各村建立“海上圖書室”,漁船出海前送上一個流動圖書箱,一箱50冊書,一個航次一更換。捕撈之餘,搖慣了櫓、撒慣了網的漁家漢子捧起了書本,既排遣了寂寞,又增長了知識。

三、開展文化活動,豐富農村文化生活

爲了滿足羣衆日趨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文登市還採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激發農民參與農村文化建設的熱情。

以組織大型文化活動爲抓手。文登市定期舉辦羣衆文化節、農民文藝匯演、農民運動會等大型文體活動,文化、婦聯、體育等部門經常組織民間藝術展、家庭文化展、棋類比賽、“十佳文化大院”、“十佳圖書館”、“十佳藏書家”等系列創建活動。近幾年,在我們組織的活動中,有500多個單位參與,20xx多個節目上演,5000多名演員登臺。

發動市直機關爲農民送文化。文登市根據“三下鄉”要求,常年組織文化下鄉活動,通過舉辦培訓、現場諮詢、發放資料、組織演出等形式,爲農民送去科學技術、衛生知識和文藝節目。近十年來,共向農民送書3萬多冊,送戲、送電影20xx多場次,送普法材料10萬餘份,送藥品、醫療器械摺合人民幣50多萬元,爲農民患者診治3萬餘人次。市藝術團被稱爲“莊戶劇團”,平均每年爲農民送戲180場次以上,並對農村文藝骨幹進行傳幫帶,培養了一批“鄉土藝術家”。文登市還組織20xx多名機關幹部與20xx多個貧困戶結成對子,在幫資金、幫技術帶領農民致富的同時,也把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送到了家家戶戶。

鼓勵農民自編自演。文登市注重讓羣衆登臺唱主角、當明星。全市活躍在農村的文藝隊伍有365個,常年參加各種文化活動的羣衆達到8000多人,涌現出“夕陽紅文藝隊”、“春曉文藝隊”等一批水平高、陣容強的業餘演出團體,在當地產生了廣泛影響。僅在高村鎮,登記在冊的農村文藝隊伍就有36支,農民文藝骨幹400多人。天福路街道辦事處30多名農民還自發組成了京劇社,每週活動兩次,併到市中廣場搭起戲臺,舉辦京劇演出周,連續七晚演出傳統京劇摺子戲和現代京劇選段,豐富了羣衆的業餘文化生活。

四、挖掘人文資源,打造農村特色文化

文登市歷史悠久。近年來,通過積極發掘民間優秀文化藝術,形成了“文登學”和魯繡工藝兩大極富特色的地域文化品牌。

光大“文登學”,弘揚傳統文化。文登是一座具有深厚歷史積澱的文化古城。千百年來,文風濃郁,人才輩出,素有“文登學”的美譽。文登市把光大“文登學”融入農村文化建設之中,大力培養熱愛鄉土的文化氛圍,出版了《文登學人》,推出了大型人文專題欄目《話說文登》,並在秦始皇東巡的遺址上建起了召文臺公園,使崇尚文化的傳統得以發揚光大。

傳承魯繡藝術,弘揚民間文化。文登是“魯繡之鄉”,刺繡技藝在民間廣爲流傳,幾乎遍及所有鄉村。爲把這一民間工藝保護好,文登市把它作爲一個產業來培植,發揮雲龍、藝達等五大紡織集團的輻射帶動作用,發動千家萬戶大搞刺繡加工,增收致富,形成了“鋪天蓋地”的發展格局。目前,全市繡工已達10萬多人,其中涌現出以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王殿太爲代表的設計高手、工藝能手1000多人,先後開發出填補國內空白的新產品、新針法、新工藝130多項,獲得國家專利109項,連續兩次榮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盃獎,銷售收入突破100億元,產品遍及世界6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代表作品成爲饋贈國際友人的藝術珍品。文登因此成爲聞名全國的“中國工藝家紡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