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查報告

農村現狀農村現狀調查報告通用多篇

農村現狀農村現狀調查報告通用多篇

農村現狀農村現狀調查報告 篇一

按照縣“惜崗位、轉作風、盡職責、促發展”主題實踐活動領導小組《關於開展領導幹部下基層蹲點調研活動的通知》要求,圍繞如何創建平安鄉鎮(村),促進新農村建設,到想鄉某蹲點調研。從3月1日起至3月30日至,通過走訪鄉村幹部羣衆、實地考察、聽取彙報、召開會議等方法,瞭解了一些農村治保會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並就如何充分發揮農村治保會作用,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創造良好的治安環境,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我縣農村治保會的現狀

農村治保會是羣衆性治安保衛自治組織,是鄉鎮黨委、政府動員組織羣衆化解矛盾糾紛,維護社會治安秩序的橋樑和紐帶,是公安工作與羣衆路線相結合的重要形式。當前,農村治保會不同程度的存在弱化現象,難以適應新形勢下經濟迅猛發展的要求。

一是組織基礎薄弱。全縣320個村都設有治保會,但多數村治保會組織不健全,治保主任多是村幹部兼職,且只有1人;有的村爲應付檢查只在治保會人員名單上掛個名字;

有的村不設治保主任,治保人員空缺。這樣,造成治保會有名無實,日常工作難以開展,更談不上發揮作用。

二是缺乏必要的經費保障。絕大多數治保員沒有津貼補助,工作基本上屬義務性質。多數村治保會既無工作經費,也沒有辦公地點,甚至連電筒、紙、筆等最基本的工作條件都不具備,致使治保會工作開展不力,有的甚至根本沒有開展過工作。

三是治保人員綜合素質參差不齊。在農村,文化層次較高的青壯年大批外出打工或經商,村裏多是些留守兒童和老人,造成治保人員普遍年齡偏大,文化水平低,精力跟不上,很難適應新形勢下的治保工作。各村70%左右的治保人員只有國中文化水平,全縣50歲以上的治保人員佔總人數的55%以上。另外,相當多的治保人員缺乏法律和治保業務的基礎知識,工作方法簡單,工作效果不佳,往往一遇到糾紛,不認真履行調解職責,而是急於找派出所處理。發生治安案件時,也只能爲辦案人員帶帶路,捎個信通知一下,根本談不上落實夜間巡邏,守村護院和對違法人員進行幫教等羣防羣治措施。四是治保工作制度還不完善。當前治保會的工作職責和制度還停留在“掛在牆上,說在嘴上”。治保會

工作運行機制缺乏創新,獎懲激勵機制落不到實處,工作難以規範。

二、加強農村治保會建設的思考和建議

加強農村治保組織建設在當前“刑事犯罪多發、人民內部矛盾凸現”的形勢下有利於夯實執政爲民的政治基礎,有利於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和諧發展。

一是強化鄉鎮(村)基層幹部維護農村穩定的。政治意識,首先要解決村級幹部,特別是村級書記主任對維護農村穩定政治意識不強,對治保工作不重視的問題。要通過培訓和法律教育活動,提高羣防羣治的綜治意識,使廣大幹部羣衆從思想上、行動上支持農村治保工作。

二是進一步明確治保會的任務和職責。各鄉鎮派出所要協助村治保會建立和完善各項規章制度,明確治保人員工作任務和職責,建立獎懲分明、規範有效的治保工作新機制。治保人員要對轄區治安底數清,情況明;履行職責情況要及時、詳細、準確記錄,建立治保人員工作檔案,規範簿冊登記。

三是抓好治保主任的選任,配齊配強治保會班子。治保會作用的發揮關鍵在於治保隊伍的素質提高。派出所要加強同鄉鎮和有關單位的協調,建立完善治保主任和治保委員

選任制度,實行治保人員培訓上崗制,共同把好治保人員選任素質關。同時,通過多關心,多支持來調動和發揮治保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

四是抓好治保會的分類指導。治保會在村委員會的領導和公安機關的業務指導下開展工作,鄉鎮派出所要擬定工作計劃和具體實施方案,每年要對治保會主任進行一次業務培訓,每個月通報當前治安形勢和轄區治安狀況,講解法律知識,傳授工作方法,明確下步工作重點,提高治保會幹部的業務素質。

五是建立和完善考覈機制,充分調動治保組織的積極性。建議治保工作經費納入縣、鄉鎮財政預算,建立獎勵基金,專款專用。同時,建立和完善治保會考覈機制,由縣綜治辦和鄉鎮派出所負責對治保會工作進行考覈,根據工作考覈結果兌現獎懲,從而充分調動治保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增強工作責任感,真正發揮第一道防線作用。

農村現狀農村現狀調查報告 篇二

一、東海村基本概況

1、基本狀況

東海村地處附海中偏東南部,是附海鎮中心村,20xx年韓家路、太陽地兩個自然村合併而成。全村區域面積5平方公里,耕地總面積2830畝。全村總戶數1831戶,戶籍人口4431人,暫住人口7530人下設47個村民小組。20xx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到達6億元(不包括規模以上企業),農業總收入到達230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到達18400元。

2、基層組織建設

東海村共有黨員112人,根據地域片區及居住人口劃分爲七個片區支部,由村兩委成員擔任片區支部書記,設立黨員中心戶,作爲片區支部活動發起人及活動點,定期組織開展民主生活會、志願活動等,加強黨性學習,提高黨員服務意識,及時反映基層黨員及羣衆訴求。在20xx年全民參與“五水共治”集中整治行動中,東海村按照片區開展活動,黨員積極參與,帶動羣衆,提升了村河道環境。同時設立了黨員愛心互助基金,共募集到捐款51100元,捐助困難黨員及表彰村道德模範。

村三套班子幹部堅持與時俱進,採取多項措施,以改革創新精神研究新狀況、解決新問題、進行新探索、總結新經驗,全面、深入、紮實、持久地推進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不斷提高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水平,加快基層組織建設步伐,努力爲實現“加快發展,富民興村”的目標帶給堅強的組織保證。

一是完善了村級組織辦公活動場所建設。在新建辦公樓中設置了便民服務站、遠教站點、農家書屋、三北講堂等場所,方便羣衆辦事和活動。

二是健全村幹部管理機制。在村幹部的管理上,進一步規範了黨員培養制度、坐班督查、幹部包隊等制度,使村組幹部的管理進一步制度化、科學化、規範化。

3、新農村建設

近年來,在上級黨委的正確領導下,東海村兩委以黨的人大會議精神爲指導,努力學習貫徹科學發展觀,個性是新農村建設以來,緊緊圍繞新農村建設,積極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加快農村發展,以村容村貌和的集中整治爲突破口,切實我村生產生活條件,帶領廣大羣衆發家致富,使我村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顯提高。

同時東海村十分重視精神禮貌建設,結合禮貌村建立、文化禮堂建設、禮貌家庭評比等活動,經常開展禮貌衛生建立活動、環境整治、綠化美化建設,利用村級各種會議開展法律法規社會道德教育,弘揚新人新事,開展各類文藝活動,尤其是文化禮堂建設成功後,舉行了各類培訓講座、大型文藝活動等,豐富羣衆日常生活,改善了村裏的精神文化面貌。結合建立安全示範村,開展讓平安走進千家萬戶活動,我村近年來無重大事故,社會風氣進一步好轉,民兵工作、徵兵工作、婦女工作都較好地完成。

4、信訪工作成效

加強農村信訪穩定工作,是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環節。村兩委一向對本村的信訪穩定工作給予高度的重視。東海村由於歷史遺留問題較多,造成部分羣衆上訪現象,村班子成員經過仔細排查覈對,採取針對性措施,逐步解決各上訪戶的合理訴求,對不合理的重複上訪狀況進行勸導,信訪工作成效顯現。

全村綜合治理工作也穩步開展。村兩委幹部本着公平、公正、客觀的原則,經常深入組戶,積極幫忙廣大羣衆消除糾紛,化解矛盾,及時發現不穩定因素,從根本上消滅一切可能引起上訪的不良因素,實現小事不出組,大事不出村,確保村子和諧穩定。

二、農村經濟發展

第一產業方面,東海村20xx年農民人均收入18400元。經過調查,全村共有耕地2830畝。除了部分農產品農戶自產自銷外,全村農業主要以種植絲瓜絡及花木爲主,絲瓜絡有種植簡單、種植週期短、資金回本快等優點,對農民收入有幫忙。但絲瓜絡對環境有必須程度的破壞,造成河道污染,20XX年以來通過引導農戶轉種其它作物、補貼拆除絲瓜棚農戶等方式拆除了部分污染嚴重的種植區域,調整農業產業格局。花木種植已經構成了較完整的體系和規模,經濟效益較高。

第二產業方面,東海村以家庭工坊爲主,主要生產飲水機、取暖器等小家電,20xx年全村工業總產值到達5億元(不包括規模以上企業),是東海村的。主要經濟增長方式。自經濟危機以來,受到經濟發展不景氣的衝擊,訂單減少,小作坊遭遇倒閉潮,通過企業調整和生產方式轉型,東海村的工業發展正在走出陣痛期。

從我村的整體經濟收入和來源看,農業經濟發展渠道單一,小農分散型經濟佔比較大,與現代農業發展格局有很大差距;工業產業發展缺乏方向性;村羣衆經濟發展缺乏動力,發展不足,需要大力發展村羣衆經濟。

三、我的幾點看法

針對目前東海村的總體狀況,我認爲在以後一段時光從以下幾方面去工作:

(一)充分發揮年輕幹部作用,加快乾部年輕化進程。經過20xx年換屆工作,村兩委補充了多名有幹勁、活力足的年輕幹部,構成了以老幹部領導、年輕幹部爲主力的更加具有時代性、戰略性的幹部隊伍。我認爲接下來需要更加充分地發揮年輕幹部的優勢,讓年輕幹部逐漸挑大樑、做實事,使年輕幹部成爲東海村發展的主要動力,緊跟時代潮流,爲建設新農村而努力。

(二)定期集中召開村民代表和黨員代表會議,認真聽取廣大黨員羣衆的推薦和意見;定期集中召開全村村民代表和黨員代表會議,認真聽取廣大黨員羣衆對本村建設發展的推薦,讓廣大羣衆積極參與本村的建設與發展。集思廣益,不斷提高黨員羣衆參與本村建設發展的自覺性、積極性,切實轉變廣大羣衆原有落後的思想觀念。

(三)依託中心村優勢,大力發展村羣衆經濟。經濟發展了,村裏才能給老百姓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才能爲老百姓帶給更好的社會福利。東海村作爲中心村,擁有地理位置和交通便利的優勢,要充分利用現有條件,加大村羣衆資產開發力度,增加村羣衆收入,爲老百姓謀福利。

這是我到村任職以來,通過與村幹部的交流,對村民的走訪,及自我日常工作時的所聞所見,所掌握的一些狀況,完成的調研。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立足全村經濟發展的全局,進一步深入羣衆當中,從廣大村民羣衆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急羣衆之所急,辦羣衆之所需,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爲建設和諧、進步、發展的新的東海村作出力所能及的貢獻。

目前,在上級黨委政府的親切關懷下,在東海村幹部的正確領導下,在全體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村三委正在努力探索一條適合本村實際狀況的的發展道路。作爲東海村的大學生村幹部,今後,我將繼續紮根農村,爲村建設發展建言獻策,爭當“學習型、勤政型、創業型、滿意型”大學生村幹部,努力作好國家政策法規的宣傳員、村情民意的調查員、羣衆事務的服務員和遠程教育的操作員,與東海村的幹部羣衆一起,掀開完美明天的新篇章。

農村現狀農村現狀調查報告 篇三

一、調查目的

農業、農村、農民一直是舉國上下關注的焦點。在經濟復甦的背景下,我認爲研究農村經濟的現狀是很有必要的一項課題。農村經濟的發展不僅僅關係到農民的小康致富更是中國經濟騰飛一個不可忽視的部分。因爲面對8億農民的龐大數字,我想到不是促進落後地區發展的巨大困難而是應該盯住這個龐大的市場,正逢利用這一機遇發揮好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的“擴內需”它的巨大作用。在此背景下我們利用暑假時間對農村經濟的現狀作了一次調查。通過對山西省天鎮市,河北省沙河市、衡水市、任丘市,遼寧省葫蘆市市農村經濟現狀的調查,瞭解當前政府對農村發展所實施的政策,農村經濟發展狀況,以及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等現狀,研究提高提高農村經濟水平方案,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

二、具體情況調查

我們根據自填式問卷特點合理製作調查問卷(見調查報告下方附件)個人一般情況,如:職業、、家庭人口數、家庭勞動人口數;家庭財政收支方面,如:家庭的年收入、收入的主要來源、家庭每年的支出比重、家庭支出的主要項目;家庭設施方面,如:日常的交通工具;家庭消費方面,如:消費地點、消費環境等;國家政策方面,如:村村通工程、新型醫療合作政策、減免農業稅、小額信用貸款等本村企業方面,如:企業的行業性質、企業的所有制性質等。

(一)調查對象基本情況

所調查的人羣男女性別比爲22:11。

調查人羣的平均年齡爲50歲左右。從文化程度來看,人羣總體的文化程度較低,在被調查人羣中3/4的人具有國中以下文憑,其中40歲以下人羣受教育程度高於40歲以上的人羣。從婚姻狀況來看,90%都已婚。從職業狀況來看,80%的調查者的職業都是務農。家庭平均人口爲5人左右。家庭勞動力人口平均3人左右。家庭年收入平均4000左右。

(二)隊農村經濟現狀的瞭解情況

調查中的相關問題有4道小題,在此引用兩道小題,分別用表格形式展示:

在您家每月總支出中所佔比重最大的是:

種類

比例

日常生活必需40% 品

教育支出 20%

贍養老人 9%

農業成本 20%

其它

11%

您家一月的總收入大概是:

範圍 比例

1000元以下 5%

1000元到三千30% 元

三千元到五千50% 元

五千元以上

15%

三、調查時間:

20xx年8月1日——20xx年8月30日

四、此次農村經濟現狀調查的體會:

對國家政策的認識:在調查中,我們發現農民普遍認爲國家政策的方向及目的是爲老百姓謀福利,但是其執行到地方以後已經有所變味甚至扭曲。

(一)、據本次調查所知,80%的村民反映沙河市某鄉新農村醫保政策就存在較多不透明的現象。鄉衛生所的藥物的價格更是高出當地藥房藥品價格的好幾倍。並且有些村級醫療合作社的醫生在村民購買藥品時,找藉口甚至推脫,不願意爲其進行優惠。這裏面可能也有他、們的難言之隱,因而就需要政府有關部門在其政策的制定上更加完善。另外,我也瞭解到國家制定的這些政策中所包括的藥品種類與村民所用的藥品存在不對稱現象,也就像市場上的商品供求信息不對稱類似。新農村醫療合作政策是一項解決農村治病難、看病難這個關係國計民生的問題而制定的,可是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在一些地方,它並沒有起到它應有的那種效果。

(二)、在前幾年,剛瞭解到家電下鄉政策之後,認爲這是一項利民的政策,可是走遍市內各個大型商場及走訪農民得知,享受家電下鄉優惠政策的家用電器種類少且偏低端產品,並且優惠款額較低,50%的人認爲這不會影響他們是否購買家電的意願,並且優惠款額很難返還到村民手中,並且手續繁雜。

(三)、談到國家對農民種田的各種補貼,如種子補貼、糧食補貼等,但是由於中國農民數量多,這些補貼僅僅相當於每年上漲的農業生產用品價格的一小部分。因爲隨着化肥種子農藥等價格的上漲,農民的種糧成本在逐年增加,可是糧食的收購價的上漲幅度卻相當小,在這裏我們不得不考慮到中國人口這一客觀因素,但是這也需要國家在制定政策時更加考慮到它的可行性以及具體性。

(四)、面對這一優惠政策,許多農民只是聽說過根本就不瞭解。一個是宣傳的原因,另外就是其手續繁雜。在貸款機構裏,農民多感覺到能夠取得貸款的多是關係戶或是其本身有一定經濟基礎的人羣,而對於一個普通的老百姓來說這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對農村收入來源的認識:在農村調查的這幾天,我們發現農民收入來源比較單一,普遍情況都是靠種地獲取糧食收入,但是其所佔農民收入的比例在逐年減少。在調查中我們還發現農民收入來源中有外出打工收入,有在本地企業工作的收入,以及少數賣土地所有權所得。在農戶收入中,糧食收入差距不大,但是其他的收入差距差距卻很明顯。

對新農村建設的認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證,是一個龐大複雜的系統工程,它包括了很多方面的內容。作爲當代的大學生,我一直在躍躍欲試想用自己手中的知識和能力去分析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去了解整個社會的全貌。我來自農村,也瞭解農村,每天都在感受着它的日新月異,對農村有着深厚的'感情,更是無時不刻在關注家鄉的新農村建設的進程,從家鄉一系列政策的出臺到完成行政村規模的調整,這一切讓我歡欣鼓舞。因此,今年暑假,我選擇新農村建設作爲自己的調查主題之一,對沙河市留村鄉的新農村建設情況作了爲期幾天的調查。通過實地調查,採用問卷和訪談的形式,深入政府村委會和農戶中進行調查。我認爲,留村鄉的新農村建設正處於起步階段,目前正在摸索一條科學發展的道路。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暴露了一些問題,如資金實力不足,宣傳力度不夠,農村幹部素質不高,沒有調動村民的熱情,村民文化活動單調等,建議要調動普通村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積極性和熱情,發展農村文化事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在調查中我們發現附近一個新農村建設工程現在就處於擱淺的狀態,原因是資金不足,建設工程無法繼續下去。

五、以下是我們通過這幾天的調查所得到的關於農民增收及農村經濟發展的建議:

1、以市場爲導向,積極有效地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增加農民生產性收入。

隨着經濟的發展和交通的便利,地方農產品面臨國內各地農產品的強有力競爭是不爭的事實,依靠提高農產品價格增加農民收入已不現實。增加農民收入最根本的途徑是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而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必須以市場爲導向。從北方農村人口居住分散的特點看,在全面發展農、林、牧、副業的基礎上,一是把糧食做爲產業種好,提高糧食作物品質與產量;二是注重農產品的精加工和深加工,延長農業的產業鏈條,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如建昌縣利用優越的自然資源,發展野果加工,但關鍵是找到銷路,現在已經不是原來那個“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了。

2、加快城鎮化進程,實現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合理轉移,增加農民勞務工資收入。

世界銀行的數據表明,高收入國家的人口城鎮化率爲78%,中等收入國家爲49%,世界平均水平爲46%,而我國的城鎮化率僅爲32%,這說明,我國農村人口轉移到城市務工的潛在空間巨大。因此,通過工業化帶動城市化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實現農村人口的大規模轉移,增加農民務工性收入就成爲現實選擇。

其主要途徑是:

①積極發展小城鎮,盡最大可能地把那些居住在自然條件差、交通不便的山區農民轉移到城鎮,比如說沙河西部山區的一些農民出行非常不便,這不僅僅影響他們的生活,更是對當地的農業、加工業甚至手工業都造成了很多困難。同時,不斷引導鄉鎮企業向城鎮集聚,加強市場管理,規範市場秩序,完善市場體系,就近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例如沙河市的田安小區就是其中的代表,集中羣衆,既避免了住宅地的浪費,又可以對農業實行規模化管理。

②降低農民進城的門檻。進城農民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穩定職業或生活來源,就應該享有長久居住權,享有城鎮居民同等待遇。

③加快農村富餘勞力轉移步伐,大力組織和引導農村勞動力向非農業轉移。建立和完善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爲農村勞動力到城鎮從事非農業和跨地區流動創造良好的環境。按照“公平對待,合理引導,完善管理,搞好服務”的方針,建立鄉鎮勞動力轉移指導站或勞動保障事務所,開設農村勞動力職業介紹窗口,切實做好農民工的服務和管理,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流向小城鎮,拓展農村勞動力就業空間。

3、積極創辦鄉鎮企業,發揮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引領作用,增加農民工業化收入。鄉鎮企業外連市場,內連農民,是農產品生產的終端,也是產業化的重要載體。鄉鎮企業的基本作用有三個,一是可以開闢市場,促進農產品流通,解決農民“賣難”,實現農民的生產目的;二是可以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農民收入;三是可以吸納剩餘、閒餘農村勞動力解決農民就業,增加農民的勞務收入。爲此,各鄉鎮應依託本鄉鎮自然資源和經濟條件,大力創辦或通過招商引資創辦農產品加工型、流通型鄉鎮企業;沒有條件的,要主動依託社會上已有的鄉鎮企業。這一點從沙河市就明顯地表現出來,在沙河市的各個鄉鎮中農民的收入就明顯地跟當地的鄉鎮企業數量掛鉤。可見鄉鎮企業對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有着巨大的作用。

農村現狀農村現狀調查報告 篇四

本人在農村國小任教七年來,親身經歷了農村國小的開展、壯大與輝煌,農村國小的整體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校舍轉瓦化,圍牆化,花園化,學校教學的硬件設施完備,學生的學習環境優良,中心校配備了微機室,學校圖書、文體器材、各種教學儀器也有相應的配套,學校師資隊伍不段壯大。但是隨着農村學齡人口的銳減,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隨着城鎮化進程的推進,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及離婚率的上升,更多留守兒童和單親家庭的出現,農村學校面臨着許多困難和問題,呈現了舉步維艱的局面。

一、現所處地區中國小的教育現狀及原因

近年來,隨着改革開放和九年制義務教育方略的實施,我國農村中國小教育開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然而,由於受傳統教育及體制的束縛和影響,長期以來,我國農村教育存在的經費緊缺、地區開展不平衡、應試教育思想嚴重、過分追求升學率,忽略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等問題逐漸成爲農村教育開展的瓶頸。爲此,本人就所在

1漳縣農村義務教育現狀進行了較爲深入的調查

〔一〕、教師專業素質

農村國小教師大多數屬民師轉正或直轉。表現爲:知識水平低、知識老化、陳舊,專業技能薄弱、職業素養欠缺等問題。最主要的原因是受經濟開展水平的制約,由於農村環境及生活條件較差,不能吸引優秀人才,難以注入“新鮮血液〞,使得一些學校不得不臨時招聘代課教師以解燃眉之急。另外,必要的教師輔導用書的缺少及新課程的教學經驗的缺乏,使一局部教師在設計一堂課時往往感到力不從心。再次,由於農村學校信息閉塞,農村教育經費短缺,使得許多教師不能完整系統地吸收、理解新課程實施中的思想、目標及方法,僅憑爲數不多的幾次課程培訓和觀摩學習,所得十分有限,無法很好地應用於教學實踐。教師不能走出去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先進的教育教學方法,很難受新思維、新觀念、新方法,造成國小教師的教育觀念滯後,教育教學能力不強,落伍已成不爭的事實。個別教師學習動力缺乏,總是自以爲是,教師間缺乏探討和交流,不能適應教育教學改革,對新的教育理念不聞不問。大局部教師對“教師〞這一職業認識不到位,對國家依法施教的政策視而不見,教學質量上不去,不從自身找原因,而採取違規施教,例如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的現象經常發生。縱觀我縣農村教師四十歲以上教師居多,年齡結構老化,知識結構不合理,這些教師雖然教學經驗豐富,但教育方式落後,教學質量存在很大問題。

〔二〕、學生及家長

農村孩子由於受地域條件的制約,學生入學較晚年齡較大,普遍存在着接受學前教育很不標準的現象,絕大多數學生只接受一年的學前教育就進入國小,錯過了幼兒智力開展的'最正確期,有的較大年齡的學生還在低年級,造成學生開展很不均衡。學困生居多。致使學生家長不理解、有滿意。農村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鎮教育優勢的誘惑,大量學生流入城裏。

農村大多數家長數文盲或半文盲狀況,文化程度較低,在輔導孩子時往往表現出心有餘而力缺乏,更有甚者,他們根本不關心孩子的學習,在他們眼裏,他們的任務只是把孩子送到學校,教育孩子只是學校和老師的事。有的家長還把大量幹農活的重擔加在孩子的肩上。學生在家裏根本沒時間完成家庭作業,更不用說穩固複習了。近年來,大多數家長外出打工造成留守兒童增多,以至農村孩子的家庭教育的空白。久而久之,導致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相脫節的惡性循環。

〔三〕、學校辦學條件

儘管農村國小在校舍及硬件設施配備上有了很大改善,但與城市國小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大局部農村國小特別是村小設施不完備,教育資源分配不合理。農村學校教學設施陳舊,教學設備缺乏,嚴重地限制了教師教學,從而影響教學質量,阻礙學生拓展知識面。如筆者所在的學校,雖然配備了少量多媒體教學儀器,但由於缺少必要的維護和儀器的落後,不少課程都無法保證教學任務的完成,所謂現代化的教育設施也是繡花枕頭,成了擺設。新“三室〞還沒有完全配套,圖書數量少、體育題材匱乏,微機室的微機一局部成爲擺設,多數教師依然是“一隻粉筆、一張嘴、一本書、一塊黑板〞的傳統方法來完成教學,而學生依然主要是靠“聽、寫、讀、備、考〞來學習。

語文、數學、英語是農村國小的三大主課,但由於英語教師數量少,實行非專業教師任課,很大程度上陰礙英語教學的開展,音樂、體育、美術等課程雖然開課,但農村缺少專業的教師,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學,學生的身心難以得到全面的開展。

〔四〕、學校教研

農村國小教師教學任務繁重,學科課程又多,每位教師要教

三、四門課程,備幾本教案,備課、講課、批改、輔導、考試。班級管理、平安,特別是平安,家長擔憂、教師操心、學校提心吊膽,教師不得不在平安工作上花費更多的精力,“平安第一〞成了學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教師全員集中教研、課程輔導無法進行,哪怕是半天時間都不敢安排,生怕出現意外。教師參加繼續教育學習、校本培訓、政治學習只能是擠時間、搶時間,幾乎沒有空閒時間去鑽研新課程改革,去開展教研。因而造成不少教師忙於應付,手忙腳亂,心力交瘁,教研、教學相脫離,教研活動、校本培訓效果欠佳。許多教師依然是“經驗型〞、“辛苦型〞。“研究型〞、“創造型〞教師在農村微乎其微,少之又少。農村根底教育師資力量本來就薄弱,在課程改革過程中更需要方法理論上的指導,但受經濟條件和平安等因素的影響,教師缺乏有效的培訓。課改很大程度上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

〔五〕應試教育色彩濃郁,師生不堪重負

由於舊人才觀,質量觀的影響“以分論人,以分量才〞的片面現象長期存在,社會評價學校的教育質量是以升學率的上下作爲標準,學校領導評價教師的水平上下,工作好壞是以所教班級學生的升學度、合格率爲依據,教師檢驗學生是否獲得了系統的知識,甄別好學生與差學生,是以考試分數爲準那麼。上級管理部門不斷地組織統考統測,並且給各個學校排名排隊,至使學校領導給教師加壓。學校爲了在社會上留下好名聲,爲了下一年能有較好的生源,想方設法提高學校的知名度。提高分數和錄取率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一切與經濟掛鉤,與晉升考覈掛鉤,用經濟這根槓桿來到達這一目的,於是就設立大學聯考獎、會考獎。達不到標準,非但一分錢拿不到,還要在教師大會上點名挨批評,這樣一來,教師即使不爲獎金,也要爲面子拼命幹。要想學生考得好,教師明知不符合教育規律,不利於開展學生個性,有礙於學生健康成長,卻還一味樂此不疲地採用“注入式〞,“填鴨式〞教學法,以教師爲中心,以課堂爲中心,以課本爲中心,在人才培養目標上重共性,輕個性;重理論,輕實踐;重模仿,輕創造。它嚴重製約了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單靠死死地抓住學生,反覆操練,死記硬背,機械重複,帶來的結果只能是高分低能。

〔六〕、留守兒童增多,缺乏必要的引導和良好的家庭環境

筆者所在的鄉鎮,煤炭和煙花是地方的兩大支柱產業,由於國家對煤礦開採和煙花製作門檻的提高,加之產業技術水平的不斷革新,充裕的勞動力都流往城市。而一直存在的城鄉二元狀況使大量農民工選擇將孩子留在農村,並託付給其他人照看。父母出去給留守兒童帶來的諸如心理關心缺失,情感發育不良;脫離父母監護,平安隱患凸顯;智力開展滯後,學習成績不佳;缺乏家庭管教,日常行爲不良等問題十分嚴重。

二、對策

目前農村國小教育現狀不容樂觀。實現教育公平,促進均衡了展,採取措施徹底改變農村孩子接受教育條件最差的學校教育的現狀,加強根底教育薄弱環節,儘快使農村國小走出困境,爲農村根底教育了展打下堅實的根底,推動農村教育的開展是當務之急。

〔一〕、加強農村師資隊伍建設。

真正實現教育公平、均衡開展。選派優秀教師、專業型教師到農村任教,特別是英語、體育、音樂、美術教師。從真正意義上實現素質教育。一是每年聘用一批師範類大中專畢業生,補充“新鮮血液〞;二是從城鎮學校充裕人員中選派局部教師下到遙遠窮鄉支教;三是成立教育人才交流中心,統一管理,隨時向各農村國小提供推介效勞,使教師隊伍建設有“源頭〞。學校要注重教師培訓的經常性,經常創造條件促使農村國小教師參加各種形式的學習,以新課程、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爲重點,以提高教師實際教學能力和接受計算機根底知識爲主要內容,開展好教師全員培訓和繼續教育,使教師成爲學會學習、熱愛學習、終身學習的楷模,成爲全社會的表率。通過學習和培訓,瞭解最新教學理念,熟悉全新教學方法,掌握現貨教學手段,在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上有所完善,從而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教師本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技能和教育責任感,根據學生的沒特點和素質教育要求,不斷改進教學方法。以適應現化社會對人才的需要,要關心、幫助、鼓勵農村孩子,特別是留守兒童,學困兒童,多關注其學習完成和變化情況,多與他們談話和交流,及時瞭解他們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二〕、強化教學常規管理

學校教導處要進一步加強教學常規管理,要認真探索研究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狠抓教學過程管理,進一步標準、細化和夯實“備〞、“教〞、“改〞、“導〞、“考〞、“評〞各個環節的工作。

1、認真學習《教學常規》,強化常規意識。

教學常規是落實教育教學任務的重要環節,是標準教學行爲的主要依據,是提高教育質量的根底,是優良教風、學風的表達和量度。要加強教學常規管理,首先要學習常規,理解常規,強化常規。

2、從實際出發,制定實施方法。

提高教學的實效性是常規管理的出發點,也是落腳點。各校必須根據常規管理的要求,結合本校實際,從高標準、嚴要求、重落實的原那麼出發,重視抓細節、抓過程、抓考評,制定本校的實施意見和措施,使教學常規管理有章可循、標準生動、有序落實,形成優良的教風和學風,創立學校的管理文化。

3、加強課堂教學研究,提高課堂效率。

課堂教學是教學工作的主陣地,是學生學會學習的主渠道,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是教學常規管理的重點。首先要加快課堂教學理念的轉變。有什麼樣的理念,就有什麼樣的行動。教育理念不轉變,許多教育問題不可能解決。而新課程的最大特點是:要充分表達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和幫助下與教師一起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掌握知識,學會學習。以此提高學習能力,增進智慧生長,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其次學校要加強教研組、備課組的建設,強化校本教研,使教師要在新課程的理念指導下,潛下心來研究學生、研究課堂教學。針對學生實際和教學要求,在集體備課的根底上,確定教學的難度和節奏,設計課堂教學的方案,集中精力抓好課堂教學水平的提高,打造“活力、高效〞課堂,探索建立有助於增強學生學習信心、興趣和能力的課堂開展性評價體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爲,在反思中促成專業成長。

4、精心編選學科資料,提高訓練的針對性

學生的訓練是學生有效學習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對學生的訓練要講究科學有效,否那麼,就會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訓練效率低下,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因此,教師在備課過程中,要精心設計課內、外練習,使訓練能針對學生實際,針對教學要求。學校要建立控制學生作業總量和監控作業佈置、批改的有效措施,標準作業佈置、批改要求,並做到作業“有發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評、有錯必糾〞。同時要控制考試頻度,杜絕考試的隨意性,提大學聯考試的實效性。

5、加強監督管理,使常規管理經常化。

優良的常規管理最終要創立優良的教風和學風,成爲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方面。只有常抓不懈,持之以恆,才能做到。在常規管理實施過程中,要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來監督常規管理的有效實施。進一步完善校內教學評價方案,注重對教師教學的過程評價,通過評價的槓桿作用,引導教師鑽研教學、關注學生、提升質量。最終使常規成爲習慣,成爲學校優良文化,進而促進學校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三〕、提升教師上課水平

教師要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素質。

農村現狀農村現狀調查報告 篇五

按照縣第十期青幹班的計劃安排,xx鎮調研組一行五人通過走訪和座談等形式對xx鎮的農村工作進行了調查,現將調查狀況報告如下:

一、xx鎮農村工作的基本狀況和特點

2019年xx鎮與B鄉、A鄉合併後,現有行政區域面積1396。44平方公里,全鎮總戶數9482戶,共有人口34600人,其中農業戶數6104戶,23880人。全鎮轄47個行政村,67個自然屯,18個鎮直單位,22個州縣直單位。全鎮有耕地面積6397公頃,鎮黨委轄65個黨支部,968名黨員(農村黨員731名)。全鎮共有致富能手和大戶339個。2019年全鎮社會總產值達16500萬元,其中農村經濟總收入到達1165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到達2900元,財政收入到達370萬元。

xx鎮在合併後,區域面積的增多,人口數量的增大,使整個農村工作呈現出一些新的態勢,經調查表此刻:

1、機構龐大,人員衆多,對村屯的指導力度加大,但也相應存在人浮於事的不足。

新組建的xx鎮政府共執行行政編制58名,現有在職人員55人,其中副鄉(局)級領導共有人,事業單位各站所共有人員107人。這些人員中行政編制工作人員是按照原鄉鎮合併的三定方案進行安排的,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只是將原先的各部門按照行業隸屬進行了合併,沒有進行機構改革。由於合併後,原本相同的工作由三套人馬來運作,必須程度上加強了力量,雖然所轄面積增加人口增加了,但是一些基礎工作由於已經完成,雖然對村屯、基層的指導上力量得到了增強,但是由於工作量有限造成了人浮於事的現象的存在,忙的人總是在忙,清閒的人總是清閒,有些人甚至無所事事。

2、經濟發展和村屯建設的互補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觀。

鄉鎮合併前,B鄉和A鄉在整體經濟上與xx鎮有必須的差距,但是在局部上卻各有長處,如:B鄉的養殖業已構成必須的規模,農民對養殖的認可程度遠遠超過其它兩個地區。A鄉的人蔘市場已建成並投入使用,對小沙河以至周圍地區的幅射效用已構成。xx鎮的小城鎮建設以及它獨特地理優勢,長期以來已構成了這個三角地區的經濟中心和物產品的集散地。這些在合併前都是較爲突出的特色。合併後,由於新一屆xx鎮黨委、政府及時調整視角,樹立全局觀念,通過對產業結構的調整,使三個地區的資源進行整合,既發揮各自的條處,調動其積極性,又注意從全局出發,優勢互補,強強聯合,使資源和優勢能夠發揮最大的作用,更好地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3、三大主導產業的定位,使整個穩步向農業大鎮的方向邁進。

xx鎮黨委、政府通過對全鎮整體形勢的分析,將xx鎮總體發展定位爲:以藥材、畜牧、特色經濟三大產業爲主,以加快小城鎮建設促進旅遊、商貿、土特產品加工爲輔的生態經濟強鎮。號召全鎮人員圍繞一個目標、突出一條主線,促進兩個轉變,實現六個突破,加快一個進程。這樣的定位及發展思路,我們認爲是完全貼合實際狀況的。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雖然具有雄厚的工業基礎和產業興鎮的氛圍,但由於造紙廠及一些企業的陸續下馬和破產,導致xx鎮的財政稅收完全依靠於農業。如何在農業上大做文章,通過農業增效來實現農民增收,經濟發展,這就應是作爲鄉鎮當家人思考的事情,雖然我們此刻是需要跨越式發展,但是這種發展並不是要我們本末倒置,完全拋開農業的基礎地位,一味地去空喊口號,空談跨越,這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可能的。xx鎮把自我定位於一個生態經濟強鎮,是貼合農業鄉鎮的狀況的,作爲一個糧食的主產區,土地資源豐富,土地質量高,農民對於在土地上耕作有着無比的親切感,對於他們來說與其去颳風式的種這種那,不如踏踏實實的種糧食這樣安全放心。

4、實現六個突破爲鎮域經濟的增長找準了切入點。

藥材業的突破,是實現農民增收落腳點之一。xx鎮在藥材業的突破上用建設藥材大縣的理念來謀劃全鎮的中藥材發展,通過依靠科技提高產品的質量,依靠大戶拉動構成羣體規模。他們注意到大戶的典型帶頭作用是發展整個藥材業的關鍵,今年上半年共爲大戶協商資金達430餘萬元。這方面xx鎮從技術革新着手,發揮科技能人李洪洲的力量在全鎮推廣人蔘重茬技術,解決人蔘種植業發展資源不足的問題。另外,由於xx鎮附近沒有工業污染源,土壤質量高,生態環境優良,適於種植道地藥材,因此把發展藥材業作爲調整產業結構的一個方面,在穩步發展糧食作物生產的同時,通過附加值高的藥材業的突破能夠爲經濟增長奠定基礎。

畜牧業的突破是實現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落腳點之二。xx鎮現有牛24645頭,50頭以上的大戶有8個;豬16942頭,50頭以上的大戶有34戶;鹿969頭,大戶發展5個;蜂5285箱,大戶有22戶。由此可見,xx鎮畜牧業的基礎有必須的基礎。今年以來,xx鎮黨委政府把畜牧業作爲支柱產業來發展,一是加快牧業小區建設步伐,計劃興建一個投資100萬元,養牛300頭的規範化、科學化的牧業小區。培育三道村的暖棚養豬產業,引導他們建立養豬協會,實行科學養豬,規模養豬,變一家一戶的單獨養殖爲全村一個品種,不一樣梯次出欄的整村化養殖,盡最大努力提高農民養豬的效益。二是抓好模式戶、標準戶和專業戶的培育工作。通過各方面的扶持,一些大戶的示範標準得到了提高,鄰里效應開始產生。如:王連紅有養牛已到達300多頭,出欄270頭;鄭兆梅養豬到達300多頭,出欄240頭,帶動周圍9戶人家進行生豬養殖。王德清的養鹿已發展到110多頭,今年共接待參觀達600多人次。正是由於這些標準戶和模式戶的帶動和影響下,xx鎮的畜牧業才爲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也爲今後的突破帶給的保障。

“一村一品”建設的突破是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切入點。在xx鎮的調查中,我們對“一村一品”的建設頗爲讚賞。在現代農業中,要想在競爭激烈的市場是站穩腳跟,就得在規模上、科技含量上到達必須的層次,這既利於政府的管理和服務,也利於對其進行科學的跟蹤指導,一家一戶的單兵作戰在現代農業中是構成不了氣候的。另一方面,由於不一樣的地理環境和人們的認可程度不一樣,搞全面的統一也是不可行的。如何處理這二者的對立統一關係,xx鎮黨委政府在這方面就堅持了一個宜農則農、宜漁則漁、宜林則林、宜牧則牧的原則,有針對性的發展特色農業,一個村屯或幾個條件相似的村屯發展一個適合本村(本地區)的品種,即“一村一品”。這個作法十分貼合當前我縣農村的形勢,更貼合“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即不搞“大一統”,又避免單而薄的處境,提高了農民的市場競爭力。此刻“一村一品”的建設已初見成效,其中:“土豆村”有三道白河村和木條村,面積到達300公頃;“瓜果村”有勝利、楊木和德化村三個,種植面積到達120公頃;“蔬菜村”有四合、屯、東風村等三個,種植到達80公頃;“葵花村”有山後和東南村二個,種植面積到達200公頃。“養豬村”有三道村,養殖生豬到達3000頭;另外,如“蘇子村”、“白瓜籽村”、“細辛村”等也都相應地到達了必須的規模,構成了必須的品牌。這些“一村一品”的建設,經過預測計劃收入4950萬元,人均收入900元,同比增長9。8%,可見只有農業構成必須的規模,農業的增效纔能有大幅度的提高,農民纔有抵禦自然災害,抗擊疾病的潛力,否則只依靠一個單一的糧食作物,一旦遇上災年,攤上疾病就會很容易返貧,給自我和親人以及社會帶來負擔。

股份制農業和勞務輸出工作的突破是實現農民增收和農業增效的結合點。xx鎮黨委、政府通過搞活經營機制,放開經營主體,鎮機關幹部直接與農戶聯繫,發展股份制農業,機關幹部共出資354萬元,投入到藥材業、畜牧業、林業和第三產業上來,爲這些產業的發展注入的資金,使農民一些想幹沒錢的事業得以實現,而且由於機關幹部的出資,也相應地增加了機關幹部對農業關注程度,對產業發展的前景預測和中期監控以及後期的銷售和管理都有很大的好處,構成了幹部與農民經濟利益一體化的格局,提高了農民增收致富的潛力。勞務輸出工作方面,如何加快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xx鎮黨委政府也有了很好的嘗試。針對鎮裏土地相對集中,一些種、養、加工業的大戶需要一些季節性用戶的現狀,引導農民成立勞務市場,鼓勵一些土地不多的農戶靠爲大戶打工的形式來增加收入,這樣既促進了一些大戶的發展,又相應地爲小戶、散戶創造了收入,使鎮內資金的流轉合理化。

培育市場功能,增強經濟調節潛力是發展經濟的一個着力點。xx鎮原爲老縣城,是這一帶經濟中心,對平衡三地之間的經濟發展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xx鎮黨委政府從興辦“萬人大集”着手,打造在整個鄉鎮經濟中心的地位。引建和擴大建中心市場,整治市場流通環境,使其成爲了區域性的農副土特產品集散地,使xx地區的人流、物流和資金流得到了良性循環。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通過調查,我們感到xx鎮在發展農業大鎮上的確下了很大的功夫,農業發展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一些方面還存在的一些差距,主要有:

1、產品不優,沒有品牌。在“一村一品”建設中,許多項目還只是追求面積的數量,而沒有注重質量的提高,也忽視了品牌效應,有時還存在效仿和低水平的重複等現象。

2、科技含量不夠,產品的附加值不高。農作物、產品及其它輕工產品多是停留在初級生產、加工與原材料生產水平上,科技含量少,附加值不高。

3、沒有帶動經濟發展的龍頭企業。xx鎮在實行“三大主導產業”,定位於農業大鎮,但是農業產品本身就是初級產品,產品加工性強,xx鎮到此刻爲止還沒有一個能帶農業產業發展的龍頭企業,各產業之間的有機結合還沒有構成。如糧食的流通還僅僅停留在農村經紀人的自發性的流通環節,沒有在鎮辦構成高附加值的產品,農業所獲的效益不大。

4、缺少高稅收的工商企業。今年以來,由於農業稅和特產稅(除菸葉外)的全面免徵,使xx鎮的財政收入銳減,這使這個靠農業吃飯的鄉鎮,此刻吃飯成了問題,如果能充分挖掘資源,引進一兩個高利稅的企業,一方面鎮財政收入有了保障,另一方應對於勞動力的轉移也有了途徑。

三、幾點推薦

通過幾天來在xx鎮的調查,我們發現xx鎮在做大作強農業大鎮的工作上還在很大的潛力可挖,如果一如既往地貫徹好此刻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農業大鎮的`前景必須會實現的。那裏根據我們的調查提幾點推薦:

1、發揮產糧大鎮的優勢,嚴格落實農村政策,調動農民的積極性。

xx鎮地大物豐,糧食產量在全縣位居前列,如何調動農民的積極性,關鍵是在落實黨的農村政策上來。

一是狠抓政策宣傳。要進一步組織人員進村入戶,宣傳兩個“一號文件”,通過大張旗鼓宣傳政策。使黨的惠農政策做到家喻戶曉,深入人心。

二是狠抓政策落實。做農業稅的免徵和糧食直補款的發放工作,嚴格兌現程序,嚴格陽光操作。

三是規範涉農收費,防止負擔反彈。堅持把規範涉農收費鞏固稅改成果、推進配套改革的重大舉措來抓,從源頭上控制涉農收費反彈。

由於糧食價格的上調,及中央優惠的糧食政策,成爲一個糧食大鎮也是發展出路,在完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的同時,通過土地流轉等形式把土地向大戶集中,探索新的農村全作方式,把一部分農民變成勞務型農民,使掌握新型農業技術和頭腦靈活的農民作爲糧食種植業的領頭人。在相同的土地是創造最大的效益。

2、深化產業結構調整,發展農業板塊經濟。

據調查此刻xx鎮農村經濟的現狀是大而全,品種多,規模相對來講還是小。許多“一村一品”的項目的建立還是靠村屯支部或一兩個帶頭的影響下構成的,有的也許一兩年內取得了短期效益,但是不能作爲一個產業來發展,這當中政府應發揮管理的職能,組織專家對整個鄉鎮的土壤、氣候、礦產等資源進行規範,必要性打破村屯的界限,因地制宜,因時而宜,發現板塊經濟,既要注重糧經結構比例,又要注重當地實際狀況,既要注重穩產高產,又要注重經濟效益的平衡。

3、充分挖掘鎮內資源,盤活鎮內資金,培育新的投資主體。

當一部分人率先富裕起來後,他們的眼光不是放在效益農業上,而是大部分錢投在房地產、餐飲、零售和娛樂業上,直接在農業的投資規模小,而且投資的人羣相對較少,這一方面是由於這部分人在剛脫離土地時,對土地的一種解脫感和認爲自我以前吃苦太多,此刻就應享受的滿足感,另一方面也暴露出當前農村投資主體的單一,許多有錢農戶不明白該把錢投向何處,由於意識和眼光的侷限性,他們只能在別人已有的例子上尋求答案,這就造成了商店建了一家又一家,批發的零售的;住宅樓蓋了一幢又一幢,地暖的樓中樓的;網吧開了一個又一個,純平的液晶的;人們只是在別人的成功中去尋求思路,而沒有去創新,去創造一個獨有的市場競爭力強的產業來發展。因此,作爲黨委、政府應當去培育新的投資主體,把老百姓手中的錢流通起來,引導農民向小型企業(如加工業)進行投資,多建設一些前店後廠式的中小型企業。加工業的建設上不妨在打造xx品牌上下功夫,如xx鎮的“幹豆腐”口感好,質量優,被許多老安圖人所認可,就應把這個品牌打出去,要把質量再提高一個層次使其綠色化,無公害化,用公司+農戶的方式,與農民簽訂大豆的訂單,與企業簽訂銷售的訂單,用市場化的方式來運作這個品牌的發展。多開發一些新的品種,把幹豆腐的形式多樣化,包裝藝術化,努力提高產品的質量和科技含量,相信這也是一個陽光產業。

4、抓住“東邊道”建設的有利時機,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工作,建設利稅大戶,爲財政收入的增長注入活力。

具有獨特的地理優勢,資源豐富,加之“東邊道”鐵路的修建更是給帶來了無比的發展機遇,應當審時度勢,應當借這個機會把優勢展現出來,儘可能地引進一些大公司到來安家落戶。政府多營造企業發展環境,轉變政府職能,深化政務公開,減少審批環節,簡化辦事手續。加強信用環境和人文環境建設,既要注重招商,又要注重留商、親商,這樣才能爲稅改後的政府的財政收入的保障上開闢財源。

5、增強憂患意識,加快農業行業協會建設。

行業協會建設能夠說我們此刻還沒有一個成型的行業協會,有的雖然制度健全了,但是執行起來的隨意性,參加人員的無組織性,使行業協會在農村發展中的作用不大。因此政府要引導農民建立規範的行業協會,並且依靠這些組織爲農民和農產品加工企業帶給產銷信息服務,避免企業無序競爭,互相壓價,互相內耗。以往的農民產業化過程中,加工業或營銷業沒有與農戶結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一部分加工企業儘管與農戶簽訂了合同,下了訂單,但也很不規範,受經濟利益驅動,市場價格高時,農戶就把空氣農產品賣到市場;市場價格低時,下單企業壓價收購或廢棄合同。企業與農戶之間缺乏一種緊密、相互制約的合作關係,此刻應當先由政府工作人員擔任行業協會主要領導職務,逐步由行業業內人士擔任主要領導職務,兩到三年內政府工作人員逐步退出各類行業協會,由協會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另外,鼓勵引導龍頭企業牽頭組建產、加、銷一體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揮龍頭企業的溶化加工、開拓市場的作用。通過以上辦法逐步在xx鎮構成一個行業協會發展促進農村發展的優良機制。

農村現狀農村現狀調查報告 篇六

一、調查概況

1、1調查背景:

水污染一直是農村環境污染中的重頭之重。在十二五規劃中關於新農村建設的相關內容章節——“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之第四部分也提到:“加強農村飲用水水源地保護、農村河道綜合整治和水綜合污染治理”。由此可見,農村水污染的防治對加快“三農”問題的解決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徐州當地的農村大多是處在轉型階段,存在許多值得關注的問題,其中尤其是水環境的保護。

1、2調查目的和意義

一、瞭解徐州市農村水污染現狀以及影像徐州市農村水污染的主要影響因素,同時探索解決農村水環境污染的對策。

a、根據徐州的地域特點了解當地農業本身、周邊的企業、農村基礎實施建設情況對當地水污染情況的影像和所佔的比重情況。

b、瞭解現在徐州基層民衆對環境危害的源頭和危害程度的認識情況,爲今後可能的宣教提供參考和憑證。

c、根據調查結果積極的思考該因地制宜的農村水污染合理的處理方式,結合當地的自然地理條件、城鄉總體規劃情況,以及排水和再生水利用的去向等探索適合徐州農村的水污染方式。

二、聯繫當地村委會了解現在基層幹部對當前農村水污染的看法和落實到基層的相關政策,並根據此次調查的結果向市環保局的想過意見和看法。

三、以我們爲橋樑使更多的大學生、青年走出校園成爲一名環保志願者,參與到環保公益實踐中去,形成積極校園公益志願服務氛圍。

1、3成員組成

組長:何文元

組員:李偉朝、李瀅(以上三位爲大學生世紀環保組織成員)

志願者:周婉芝(環境與測繪學院)、班鵬程(礦業學院)、謝潤樺(環境與測繪學院)、杭鷫鸘(文法學院)

1、4日程安排

3月10日之前,收集相關材料,嘗試與被調查地點的村委會進行聯繫,安排和分配各組員的額任務;

3月10日(星期六)進行第一次調查,目的地:徐州市賈汪區大吳鎮湖裏村;

3月18日(星期日)進行第二次調查,目的地:徐州市銅山縣棠張鎮棠張村;

3月19日至3月23日收集、整理調查材料。

1、5項目活動過程

1、5、1、調查概況

A、第一次調查:

一、調查時間:20XX年3月10日

二、調查地點:徐州市賈汪區大吳鎮湖裏村(舊區)

三、調查對象:湖裏村老區村民

四、調查方法:採訪(問答式)、問卷調查

五、調查人:中國礦業大學環境與測繪學院大學生世紀環保組織工作人員以及志願者(名單:何文元、李偉朝、周婉芝、班鵬程)

B、第二次調查:

一、調查時間:20XX年3月18日

二、調查地點:XX市銅山縣棠張鎮棠張村

三、調查對象:棠張村村民

四、調查方法:問卷調查、採訪(交談的形式)

五、調查人:中國礦業大學環境與測繪學院大學生世紀環保組織工作人員以及志願者(名單:何文元、李偉朝、李瀅、杭鷫鸘)

1、5、2調查過程

一、到達目的地(湖裏村)後,我們向當地村民介紹我們的身份與來意;

二、進入村莊,向村民打聽、瞭解該村在的大體情況,例如:附近是否有河流、工廠以及其他可能存在污染問題的因素;

三、實地觀察瞭解當地水環境質量情況,留心當地水域的水體質量以及村民對於生活污水的處理情況;走進村民家中,向村民瞭解更爲詳細的情況,詢問當地農業生產過程中農藥化肥的使用情況。同時,向村民做問卷調查。

四、對當地農田、水域、鄉鎮企業等可能存在污染問題的地方進行調查瞭解。

五、收集當地村民對水資源現狀的意見與看法。

六、向當地村民宣傳環保保護的相關知識。

二、水資源現狀與問題分析

2、一、關於湖裏村的調查

2、1、1有關水資源的基本情況

(1)、目前湖裏村內共有大小河塘30個,面積共12萬平方米,各河塘互不相通,主要功能爲農業灌溉、水產養殖和日常生活。村莊北面有不老河,南鄰大運河。該村處在旗山煤礦的塌陷區,已經進行了部分搬遷。

(2)、村子(舊區)裏沒有垃圾集中處理的地方,村民習慣性的將生活垃圾堆積在周圍池塘或者溝渠了,污染嚴重。

(3)、村莊農田基本上使用不老河以及大運河裏的水灌溉莊稼(使用不老河居多,由於距離近)。

(4)、村民平時生活習慣將生活污水隨意潑灑,任其到處流淌。

2、1、2存在的主要問題

(1)、缺乏垃圾集中處理機制,已經形成“垃圾圍村”的嚴重後果。

(2)、村民的生活習慣存在較大問題:

a、習慣將生活垃圾傾倒在水域,造成嚴重的二次污染;

b、缺乏生活污水集中收集機制,普遍存在“隨意潑灑”的現象;

(3)、工業污染嚴重

a、不老河上游有建平造紙廠等重污染企業,而且,這些企業存在直排、偷排的現象;

b、旗山礦的一些污水流進農田間的溝渠,影響當地種植業,危害村民的健康;

c、村莊周圍村莊許多工廠,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

2、1、3污染造成的影響

(1)、使用不老河裏的水養魚,不僅使魚的質量下降,而且,出現大片地死亡,漁民損失慘重。

(2)、使用被污染了的溝渠以及河道里的。水灌溉秧苗,秧苗出現怪異死亡。

(3)、污染情況比較嚴重,村民對此反響比較大,不利於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2、二、關於棠張村的調查

2、2、1有關水資源的基本情況

(1)、村莊住宅集中,人均耕地面積比較少;經過村莊有一條河流——琅溪河。

(2)、村內下水系統完備,基本可以覆蓋整個村莊。

(3)、該地發展生態農業,農業集約化生產;村內分佈有養豬場、蔬菜大棚、果園以及其它一些工廠。

2、2、2存在的主要問題

(1)、下水系統存在較大欠缺

a、“下水道”的溝渠淺而窄,許多地方沒有蓋板,

b、部分地方水流不暢,污水淤積,惡臭難聞。

(2)、琅溪河的水實際上成爲村鎮的下水道總彙集處,污染比較嚴重。

(3)、政府對一些企業監管不力,許多工廠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問題。

2、2、3污染造成的影響

(1)、環境情況並不是十分良好,對當地的形象造成一定影響,也不利於當地的招商引資。同時也制約着當地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

(2)、一些污染危害着當地的生態農業的安全。

(3)、環境問題制約着當地的發展。

2、三、綜合得出結論

1、村民都希望能夠居住在良好的環境之中,積極支持環保工作;同時也堅決反對那些隨意破壞環境、製造污染的行爲。

2、村民的一些生活習慣存在問題,例如:隨意丟棄垃圾,將垃圾堆積在河流、池塘等水域,隨意潑灑生活污水······

3、當地政府積極引導的措施還不夠。

4、對當地的污染企業採取放容甚至是庇護的政策。

5、農村的基礎設施還不健全,還沒有完善的垃圾集中處理機制以及生活污水集中處理機制。

6、村民的維權意識淡薄,對一些污染破壞行爲未能採取積極有效的抵制措施。

3、建議

3、一、村民意見

根據調查問卷以及村民口頭描述,總結出以下幾點意見:

A、湖裏村

1、對建平造紙廠採取必要的管制手段,強制地制止其直排、偷排行爲。

2、上層領導能夠下基層瞭解實際情況,爲老百姓解決難題。

3、政府部門能夠積極治理污染,保障村民的生存和財產安全。

B、棠張村

1、環保局應當加強巡查,及時治理。能夠有效地治理琅溪河的污染。

2、保障飲用水安全。

3、二、對相關部門的建議

1、對村民加強相關的環保宣傳,積極引導村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2、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和完善農村垃圾集中處理機制,採取一定措施,管理生活污水。

(1)、在村莊道路兩旁設立垃圾筒(池),積極引導村民將垃圾集中處理;

(2)、可以嘗試和引進污水處理循環利用系統,有效地治理農村生活污水問題;或者建設和完善農村住宅下水道系統,有效地減少污水亂潑的現象;

三、採取相應措施,治理當地水域的污染。建設優美的鄉村環境;

四、環保部門專門對村民設立信息公開機制,有效地引導村民瞭解環境有關知識,增強村民環保的意識,以及環保公益維權的意識;

五、政府部門積極聽取基層百姓的意見,鼓勵村民正確地發表意見;

六、相關部門對污染企業採取有效的措施,加大監管。

四、總結

一、如今,農村污染已經不得不治理的地步了,“再不治理就晚了”、“再不治理就完了”!

二、水資源是農村生產生活的根本,我們必須採取有效措施保護水資源的安全。

三、如今,農村的水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僅包括工業污染,還包括農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諸多污染以及生活污染。

四、維護農村水污染安全,不是我們幾個志願者就可以完成的,更不是做幾次調查就可以搞定的,需要更多地人蔘與,採取更多、更有效地手段堅持不懈地做這項工作。我們通過此次調查,能夠讓更多的人關注農村水污染。共同解決農村水污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