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靈璧縣X村留守兒童親子關係現狀的調查研究

靈璧縣X村留守兒童親子關係現狀的調查研究

靈璧縣X村留守兒童親子關係現狀的調查研究

年級:15級    專業:社會工作    姓名:汪亞莉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1、研究背景

    20世紀80年代至今,因爲我國現代化進程發展的必要和經濟的騰飛,引起了大範圍的人員流動,最爲顯著的是農民工大量向城鎮轉移。然而因爲種種條件的限定,農民工子女進城需要面對的問題很多,譬如住房問題、教育問題、戶籍制度問題等,農民工父母不得不把子女丟在家裏交由親朋好友代爲看護。在城市裏,農民工的工作非常辛苦,大部分都是體力活,由於精力和時間的限制,也不可能將子女帶在身邊。隨着農民工隊伍的擴大,留守兒童的人數也在增長。

    全球經濟發展較爲迅猛,在西方國家曾經也引發過人口大範圍流動現象,但與我國人員流動完全不同。由於西方國家沒有過多的政策性限制,流動人口與當地居民能夠享有同等的社會地位和經濟福利,所以他們會把子女帶在身邊照料,親子分離現象寥寥無幾。由於我國的政策性條件限制,農村工父母把子女帶在身邊不是最佳選擇,便形成了親子分離的局面。

    2、研究意義

林語堂曾說過:“人生最重要的關係是父母子女之間的關係,任何一種人生哲學若是不講求這個根本關係便不能說是恰當的哲學,乃至不能說是哲學。”[1]由於留守兒童羣體的出現,致使家庭功能無法發揮其作用,導致親子關係疏遠甚至破裂,從而無法建立起親密的親子關係。因爲農民工人數的增長,留守兒童問題日益凸顯,引起了普遍的社會關注。本文主要從親子溝通的立場討論親子關係的現狀,探討親子關係疏離的原因,並從社會工作的角度給出完善親子關係狀況的建議,從而促進親子關係的良性運行。我國親子關係研究已有很大進步,深入本土化親子關係研究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構建和諧家庭具有重要意義。

    (二)文獻綜述

    1、留守兒童文獻綜述

    西方國家親子關係分離的狀況比較罕見,一次對於留守兒童親子關係的研究文獻較爲稀缺,可以借鑑的寶貴經驗也非常之少。我國研究者從以下三個方面探索留守兒童親子關係問題並做了大量調查研究。

第一,留守兒童出現的成因。研究者認爲是家庭和社會兩方面原因導致留守兒童出現。家庭方面,主要是物質條件的制約。城市的消費水平過高與農民工微薄的收入形成鮮明對比,農民工沒有能力承擔高昂的花銷,因此還要承擔巨大的精神壓力。社會方面,主要是教育體制和社會保障體制的不同等現象。因爲城鄉教育所有差別和制度的約束,農民工子女被當地居民以奇異的眼光對待,難以融入城鎮生活。另外,大多數農民工的工作任務較重、工作時間較長,沒有時間和精力悉心照料子女。

    第二,留守兒童現象帶來的影響。我國學者從以下幾個方面研究留守現象給留守兒童帶來的多重影響。

首先,學習方面的影響。有學者主張會產生不利影響,李秀英認爲,臨時監護人的監管不力造成留守兒童學習成績落後,大部分留守兒童學習目標不明確,學習的主動性和自控能力較爲薄弱,無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甚至出現逃學和輟學的現象。[5]也有學者主張會產生積極影響,吳霓認爲,留守兒童對學習表現出來的興趣和非留守兒童表現出來的興趣相當。[6]王豔波、吳新林留守兒童成績出現兩極分化,這種分化嚴重不平等,成績較好的比例偏低。[7]

    其次,行爲認知的影響。範先佐認爲:“因爲父母長在外時間較長,留守兒童無法獲得父母的看護和管教,有些留守兒童因爲父母疏於的管教,最終走向犯罪道路。[8]有的研究者認爲,父母與子女長期分隔兩地會給給留守兒童帶來不利影響,但也有研究者提出不同意見,其實在實踐中,有不少的農民工父母外出,提升了留守兒童的獨立自主和自力更生意識,其積極的影響也是不容輕忽的。   

    最後,心理健康的影響。留守兒童處於三觀產生的重要時刻,由於父母長期不在身邊,思想觀念和價值理念缺乏引導,成長過程中缺乏關愛,情感需求不能得到滿足,極易引發心理扭曲和偏差。唐喜梅的研究顯示: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和情緒由於長期得不到及時的釋放緩解與疏導,使他們成爲心理健康問題檢出率較高的羣體。[9]

    第三,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對策。就留守兒童而言,努力爲留守兒童與父母的有效溝通提供良好的外部條件,給予留守兒童溫暖和關懷,以保障他們身心健康成長。就留守兒童父母而言,適當主動的與留守兒童進行感情互動,看重精神上的關懷而非物質上的溺愛。就監護人而言,選擇較爲適當的外出父母作爲家長代表人,負責學校與家庭的溝通,有利於更好的解決問題。就學校而言,增強學校住宿設施建設,提升宿舍管理體制,給留守兒童提供較好的外部環境。就政府而言,取消城鄉戶籍制度的限制,鼓勵外出父母把子女帶在身邊,擺脫空間上的限制。

    2 、親子關係文獻綜述

    第一,親子關係特點。親子關係指的是父母和子女之間關係,和其他關係相比具有特殊性。朱儁清在河南行政村進行研究時認爲:農村親子關係疏離,情感交流比較少,親子之間依戀不強,親子情感溝通頻率較少;農村兒童對母親比對父親更加信任、依戀和親近,有很大的戀母傾向,對母親回報較多。[10]

    第二,影響親子關係的因素。親子關係的影響原因衆多,再次僅以家庭教養方式爲主加以說明。權威型教養方法下的兒童社會能力和認知能力相對出色。20世紀上半期我國農村家庭親子關係實質是一種不平等的關係,是以家長專制下長幼明確的金字塔體制,存在家長對孩子擁有絕對的威信,孩子被視爲父母的私有財產。[11]

    第三,親子關係對個體成長的影響。親子關係在兒童社會化過程中對兒童個體心理健康和行爲認知產生很大影響。親子關係良好,身心健康相對越高,相反,則越低。

第四,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鄭希付指出,父母與子女的換位思考可以更好的瞭解彼此,維繫情感,使孩子能夠茁壯成長,從而有利於和諧的親子關係的發展。

(三)研究方法

    根據本文所需要的材料,採用以下幾種社會調查方法。

    1、訪談法

    訪談之前,爲保障訪談的順利進行,告知訪談對象訪談的目的和請求,然後根據訪談大綱,與被訪者進行交流、探討來收集資料。根據對校長、老師、監護人、留守兒童及父母的訪談,收集和整理資料,以確保訪談質量的提升,增強資料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2、文獻研究法

    文獻研究法是最古老的研究方法,在學術界應用較爲廣泛,主要是先蒐集有關資料,鑑別資料的適用性,然後整理出可以使用的資料。本文先是查閱關於農村留守兒童親子關係的文獻,蒐集所需要的資料,學習先人經驗,爲研究奠定基礎。

    3、觀察法

根據本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需要,選擇最爲直觀的觀察法,走進農村留守兒童的世界,與他們一起生活,在此情景中觀察、記錄農村留守兒童日常的生活、學習。

 

 

 

一、留守兒童概述

    (一)相關概念的界定

1、留守兒童

    隨着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越來越多的青壯年向城市轉移,留守兒童現象由此出現,並且備受社會關注,因此人口的社會流動與留守兒童的出現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目前對於農村留守兒童的定義較爲統一,一般指的是父母雙方外出務工或者一方外出務工,無法與父母共同生活的不滿十六週歲的未成年人。

    2、親子關係

    親子關係指的是父母子女的關係,可以從下面三個方面來理解。第一,在生物學意義上,親子關係表示爲血親關係,重點表現在親代與子代之間。第二,在法律意義上,分爲天然血親和擬製血親的父母子女關係。第三,在心理學意義上,也是指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但主要突顯情感與行爲聯繫上面。劉曉梅和李康認爲:“以共同生活爲根本的父母子女互相作用,組成親子兩方行爲體系的天然關係和社會關係的綜合體。”[12]

    (二)理論基礎

    家庭系統理論有許多種觀念,本文包括的觀念有:第一,整體論。總體大於部分之和,家庭作爲一個整體,作用遠比各個家庭成員的組合大的多。第二,家人關係。家人關係指的是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每個家庭成員即使家庭系統的組成部分,同時又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但每兩個家庭成員之間都存在關係。第三,新的信念。留守兒童家庭會面臨很多問題,這不僅僅只依靠哪一方就能解決,需要留守兒童、監護人、留守兒童父母等家庭成員利用機會,調整彼此之間的溝通方法,以維持家庭成員的情感。第四,家庭規則。留守兒童家庭出現問題時,家庭成員不會自我反思,通常就是責備出現問題的人,這往往會陷入惡行交流,使家庭功能失調。家庭成員之間應建立良好的溝通方式,使問題得以有效解決。第五,滿足家庭的需求。大部分農民工父母由於各方面原因不願表達自己的愛,只關注留守兒童物質方面的需求,而忽略了精神上的關愛。

    (三)創新及不足之處

    1、創新之處

    首先,本文利用訪談、調查、觀察參與等方法進入農村留守兒童的學習和生活中,獲得寶貴資料。其次,通過對家庭系統理論再次探究,由此瞭解農村留守兒童親子關係現狀成因,並且從社會工作專業出發給出建設性建議。最後,本文以社會工作的專業理念爲知道,貫徹以人爲主的理念,具有可行性。

2、不足之處

    我國幅員遼闊,本文僅以靈璧縣X村爲例,以X村國小五六年級在校學生爲對象展開調查,具有一定得侷限性。

 

 

 

 

 

 

 

 

 

 

 

 

 

 

 

 

 

 

 

 

 

 

 

二、靈璧縣X村國小留守兒童親子關係現狀調查

(一)調查地點基本情況

    1、靈璧縣X村基本情況

X村是靈璧縣管轄範圍內的落後村落,處於靈璧縣西邊方向,一年四季天氣分明。全村所佔面積在8.9平方公里,全村共有人口3660,農業用地7千餘畝,303省道經過村莊。由於改革開放前的貧困導致的教育資源匱乏,村裏的很多老人都沒有接受過教育,部分受教育的農民文化水平也很低。伴隨着新政策的開放與經濟改革,農民爲了提高生活水平不停地向城鎮轉移,他們選擇長期在外務工,把子女交由祖輩或親朋好友代爲看管,因此,農村留守兒童的人數也在不斷增長。

    2、X村國小留守兒童基本情況

X村國小是X村唯一一所公辦國小,村裏的兒童到了讀書的年齡都會被送到這裏來就學。X村國小於1996年創立,培育20餘屆畢業生。全校目前共有42位老師,在校學生607人,此中留守兒童286人,年齡大多在7-15週歲,留守問題較爲突出。在此次調查訪談中,校方提供的很多信息對本人有很大的幫助。爲保證此次訪談的不引起強烈反映,在學校老師的幫助下選擇了20名留守兒童作爲訪談對象,憑藉訪談結果得知:20人中單親家庭監護的爲9人、隔代家庭監護的有10人、寄養家庭在親友家的只有1人。保障使蒐集資料更加完整,對留守兒童的父母、監護人、老師等也有相關問題的訪談。應校方要求,本文中引用的訪談內容採用匿名形式呈現。例如對2017年2月13日對大張同學訪談,記爲留守兒童A-2017-2-13。

    (二)留守兒童現狀的調查分析

     1、留守兒童與父母的溝通現狀

    根據訪談成果的總結,本文將以四個方面來展現農村留守兒童親子關係的近況。

    (1)溝通方式

    隨着科技的進步,我國已經進入互聯網時代,在當代溝通的方式有很多種,例如,書信、電話、互聯網等。雖然互動的種類多樣,但留守兒童與父母相隔遙遠,距離甚遠,交流受到嚴重的限制。

    “爸爸媽媽一出去就是好長時間,有時候過年都不回來,說是工資高。我跟爺爺奶奶住,他們不會用手機,爸媽每次打到叔叔家的電話上,長途話費很貴,說幾句就掛了”(留守兒童A-2017-2-15)

    “老師經常讓我們寫信給父母,把心裏話都寫出來,我給爸爸媽媽寫過信,他們好像沒有收到吧,我很傷心,那是我花了半天時間寫了許多心裏話”(留守兒童B-2017-2-15)

“去年我爸媽給姐姐買了手機,可以開視頻,能看見人的,但姐姐在縣裏上高中,基本上一個月纔回來一次,就給爸媽開視頻,看見爸媽的時候也很高興。”(留守兒童C-2017-2-15)

“家裏有一臺舊電腦,因爲平時會玩的人都不在家,在家的都不會玩,就沒有繳網費,經常還是打電話,好想能經常在電腦上能看見爸爸媽媽”(留守兒童D-2017-1-15)

“通常都是用打電話聊天,挑在小孩下學或者星期六的時候打,孩子太小不能給他買手機,怕他玩遊戲,不好好上學。”(留守兒童家長A-2017-2-16)

“有一次收到孩子的信,看了之後內心很不是滋味,但在文化程度不高,外打工又累,不知該怎麼給孩子寫信,覺得打電話方便,又能說說話。”(留守兒童家長B-2017-2-16)

以上內容表現得是留守兒童與父母大多數情況下是用電話來交流的,視頻與書信等比較少,溝通方法較爲單一。

(2)溝通時間

    時間是情感交流的保障,根據訪談結果發現,大多數留守兒童與父母的交流不會超過十分鐘。

“一般都是爺爺先接的,問完了之後讓我接,說幾句天冷了多穿衣服,別凍着之類的,爺爺常說沒什麼事就掛了吧,我經常也不知道能跟他們說什麼。”(留守兒童E-2017-2-15)

“偶爾想給爸爸媽媽打電話,想讓他們時間回家,但都被爺爺奶奶阻止了。考試成績不好的時候,不敢接他們電話,一般就不接,不跟他們說話。”(留守兒童F-2017-2-15)

“有空就打電話問問家裏怎麼樣,他們總是說別擔心孩子和家裏,一切都好,你們在外面好好工作就行了,說完就掛了。”"(留守兒童家長C-2017-2-16)

“小孩可能是跟爸媽分開時間長了,沒什麼感情,不怎麼愛說話,每次他爸媽打電話來,讓他接他就說兩句,就不願意說了,其他有什麼事情就由我們轉達給他。”(留守兒童監護人A-2017-2-17)

通過以上談話,可以看出留守兒童與父母交流時間較少,大多隻關心生活學習等表面上的情況,缺乏深層的情感交流,一般溝通時間較短,基本在10分鐘以內。

    (3)溝通內容

    “爸爸老是問我錢夠不夠花,不夠的話就給媽媽寄錢,讓我問媽媽要。好好學習,爭取每次都考前幾名,考好了有驚喜,想買什麼就給我買什麼,在家聽媽媽的話。”(留守兒童G-2017-2-15)

    “爸媽經常問吃住能不能習慣,多吃飯才能長高。天冷了多穿衣服,感冒發燒可就麻煩了。最近可考試嗎,考多少分,得表揚了嗎?。” (留守兒童H-2017-2-15)

    “他們每次打電話都叮囑我在學校別調皮,放學就回家寫作業,要聽爺爺奶奶的話,別亂跑,幫爺爺奶奶乾點活,其他的都很少說。”(留守兒童I-2017-2-15)

    “每次打電話都說讓我在學校聽話,別惹事,放學就回家,別光顧着在路上玩,回家趕緊寫作業,別讓爺爺奶奶操心,他們年齡大了,回家幫着做點事情。”(留守兒童J-2017-2-15)

    “想出來掙點錢,以後給他更好點的生活,讓他能在學校安心上學,別像我們這樣沒文化,只能出苦力。本來打算把他帶到城裏就學,畢竟我們能力有限,又怕他城裏孩子欺負他,不適應這裏的生活,只能問問他需要儘量滿足他。”(留守兒童家長D-2017-2-16)

    “想閨女了就給家裏打電話,不好意思問她想不想我們,害怕聊天陷入僵局,乾脆就說點其它的事情。只要她能上好學,比說什麼都強,以後考上大學,生活好了,我們再累也都值得了。”(留守兒童家長E-2017-2-16)

    “孩子才上國小,正式打基礎的時候,有的父母會打電話來問小孩成績怎麼樣,有的小孩寫的週記裏也能體現出父母對他們的期望,還有就是家長會上主要都關心孩子在學校的表現。”(留守兒童家長E-2017-2-16)

    經過對上述訪談內容的描述,留守兒童父母大多關心孩子生活和學習上的事情,心理和情感上的交流幾乎沒有,由此也能夠體現家庭教育的缺失。

    (4)溝通效果

    “我也不太知道爸媽在什麼位置,離我有多遠,就知道他們過年期間來家過一個星期多些,然後就跟爺爺說,不聽話就好好管教。我覺得他們管的太多了,他們一說我我就心情不好。”(留守兒童K-2017-2-15)

    “我也想過要常回家看看他們,時間、精力、經濟都很受限。回家太多次就吃不消,時間久了,我也能感覺到孩子跟我什麼感情了,有什麼話也不願意跟我說。”(留守兒童家長F-2017-2-16)

    “孩子說想我了,想讓我回家看看她,但是工作太忙了又不好請假,就沒有回去,感覺孩子很失落,埋怨我們就知道掙錢一點也不重視她、關心她。我想趁年輕她還小,先掙點錢,以後回老家做點小生意,等她長大了再多陪陪她,給她最好的生活”(留守兒童家長G-2017-2-16)

    以上四個方面可以看出留守兒童與父母的互動效果不是很好,但是,良好的親子關係建立離不開雙方之間的情感溝通。首先,情感交流越多,互動的效果就越明顯。留守兒童與父母之間有時空上現實距離,也有心理上虛擬距離,監護人爲顧及留守兒童父母的辛苦勞作,加上不給他們添麻煩的心態,直接或間接的阻礙他們之間有效溝通,從而加重了父母與孩子中間的距離感。其次,情感表達能爲溝通的言語增加色彩,留守兒童與父母的距離感,從簡單的電話溝通方式才能縮小一點點。在通話中,留守兒童父母沒辦法識別孩子形態舉止和情緒起伏,更沒有辦法感知留守兒童的神情與體態,肢體語言發揮的積極作用不顯著。三是脫離了共同生活的背景,共同生活是情感交流的基石,留守兒童與父母經常相隔兩地,脫離了共同生活的背景。每次通話都是重複那幾句,說的都是對孩子的生活、學習方便的話題,很少主動關心子女內心的情感及心理狀況的問題。

    2、留守兒童與監護人的溝通現狀

    留守兒童父母出門打工以後,就把孩子送到監護人那裏,讓監護人代爲管教。在訪談中發現監護人與留守兒童之間缺乏交流,有的留守兒童內心非常封閉,不願意與監護人分享自己內心的事情。

    “孫子學習成績欠佳,考試成績有待於提升,回家就知道看電視,時不時的還和一羣熊孩子去遊戲室。想讓他幫我乾點兒活都懶得動,父母長期不在家陪他,看着也可憐巴巴的,就不能嚴厲要求他做什麼事情。”(留守兒童隔代監護人B-2017-2-17)

“大姑家有兩個兒子,都不讓人省心,照顧好兩個弟弟就顧不上我了,天天還忙着下湖種地,跟我就沒有很多交流。畢竟寄人籬下,本來就很彆扭,更不敢有過多的奢求,心裏也很恐懼大姑的責備,每天就乖乖的學習。”(留守兒童L-2017-2-15)

“回到家放下書包就開電視,我也讓他去看書、寫字,可是他不聽話,他爸在家就害怕他爸,出了他爸誰都管不了他,我也不好多說什麼,說多了就和我對着幹,管不了。”(留守兒童隔代監護人C-2017-2-17)

    由此看來,留守兒童與監護人的溝通也較爲淺顯,沒有深入的情感溝通,留守兒童內心形成一種寄人籬下的自卑感,與監護人的關係表現的較爲生疏。

    3、監護人與留守兒童父母的溝通現狀

    留守兒童父母外出後,照料留守子女的重擔就落在監護人的肩上,監護人與留守兒童父母之間的有效互動能夠有效使提升親子關係的親密度。

“我們在外邊一有空就給家裏打個電話,想問問孩子的情況,他們很少打電話過來,都是我們打過去。也沒有說什麼實質性內容,大多是基本關懷。”(留守兒童家長H-2017-2-16)

    “照看好家裏的孩子是我們的任務,他們在外頭掙錢非常不容易,家裏雞毛蒜皮的事情就不跟他們說,免得分心。孩子在學校裏頭受到老師表揚,考試領了獎狀就他爸媽說說,這樣他們也滿意。有不好的事情發生,我們能自己處理的就不讓他們知道,一般都是報喜不報憂。”(留守兒童上代監護人D-2017-2-17)

    “孩子成績不好,回家就瘋的不見人影,也不好好寫字。我們說了他也不聽,想給他爸打電話讓他爸教育教育他,又害怕他爸嚇唬他,到時候孫子會想是我打電話去故意說的,關係不好處理,想想就沒打了。(留守兒童隔代監護人E-2017-2-17)

    監護人爲了不讓外出的父母爲家裏的所示操心,選擇了對互動內容的保留,沒有盡到監護責任。同時害怕與留守兒童關係變質,因此就選擇報喜不報憂。這就會導致留守兒童父母無法瞭解孩子的真實現狀,同時也封鎖了留守兒童父母走進留守兒童內心世界的大門。

    (三)調查總結

    第一,親子溝通受限。無論是從溝通方式、內容還是溝通時間來看,留守兒童與父母相隔兩地,見面接觸的時間較少,一年只能見幾天,又要外出,缺乏深入的情感交流場所。第二,溝通效果不理想。留守兒童與父母主要以電話爲主的溝通方式,雙方無法感受到彼此心理狀態和情緒的起伏,只能表達生活上的慰問和學習上的關心,沒有實質上情感的昇華。第三,過於依賴監護人。監護人只負責留守兒童的衣食起居,也沒用深入的溝通,根本無法發揮中樞紐帶的作用。以至於對留守兒童父母溝通時的內容有所保留,報喜不報憂,使得留守兒童父母無法瞭解孩子的真實狀況。

 

 

 

 

 

 

 

 

三、留守兒童親子關係問題探討及原因分析

(一)留守兒童父母溝通觀念和技巧缺失

    多數留守兒童父母受教育水平較低,國小或國中結業,家庭經濟窘迫,物資不充裕,爲改變生活狀況,無奈到經濟發達地區打工。在溝通觀念上面,由於留守兒童父母因爲經濟條件限制沒有受到過多的教育,所以想努力改善眼前的生活現狀,爲下一代提供良好的生活學習環境,不得不離開故鄉,努力賺錢。留守兒童年齡較小,對父母的情感依戀較爲強烈,因爲留守兒童父母缺乏與子女共同生活的背景,所以與子女的溝通較爲古板。在溝通技巧上面,對於大多數農村家庭來說,嚴厲的管教是非常普遍的,父母從來都是以施令發號者或管教者的形象出現在子女面前。權威式教養方式下,留守兒童不敢主動跟父母溝通,而父母也缺乏主動跟子女溝通的意識,從長遠的角度來看,不利於親子關係的發展。溝通技巧對於良好溝通能夠發揮積極影響。留守兒童父母與留守兒童之間的交流被問答模式所制約,或是直接命令,若是完不成就會遭到責備。他們並不是一個好的聆聽者,鼓勵孩子說出內心的感受,而是一直處於溝通中權威者的地位,這會使孩子的壓力增加,時間越久,孩子就更不願意表達內心的想法,導致親子關係的疏離。

    (二)留守兒童親子溝通效果不佳

    留守兒童父母苦於生計長期奔波在異地,跟子女直接接觸的機會寥寥無幾,無法進行親密互動。平時只能通過電話來問候一些關於子女的基本情況,一般溝通時間很短,也沒辦法正常陪伴孩子成長,深入瞭解子女的內心世界。由於時間、空間以及距離的交織限制,外出務工的留守兒童父母很少返回故鄉看望子女,一般只有春節纔回去,但是在家停留的時間比較短暫,剛與孩子建立起的熟悉感由於外出又瞬間崩塌,導致與孩子之間比較疏遠,這完全脫離了正常家庭生活的軌跡。也有母寒暑假把孩子接到城裏,但天天工時間長,精力也有限,沒辦法正常照看子女,留守兒童一個人換到一個陌生環境也覺得冷清。歸納上述原由,留守兒童與父母的交流不能達到應有的狀態,以至於親子關係漸行漸遠。

(三)監護人溝通媒介作用的缺乏

    單親監護家庭中,父母雙方共同維護和承擔責任才使得家庭的得以良好運作,一方離家務工後,所有的責任都落到另一方的肩上,這會導致監護人壓力過大而不堪重負。監護人與孩子溝通較少,會產生情感交流的障礙,使得親子關係疏離。

    隔代監護家庭中,通常情況下,監護人與留守兒童關係有兩類:一是監護人對留守兒童較爲溺愛,言聽計從。由於留守兒童父母外出對學習的重要作用有所認識,所以對子女學習的期望值較高,認爲有必要嚴厲,這與祖輩的教育理念發生衝突。但苦於無法親身教導,只能依靠於祖輩那裏獲取信息,聽取建議。二是監護人較爲固執,思想觀念沒有更新。祖輩與留守兒童之間的溝通出現一條橫溝,就是人們常說的代溝現象。

寄養監護家庭中,因爲父母二人都出去打工,親朋好友承擔監護職責照管留守兒童。一般寄養家庭監護人都有自己的子女,注意力較爲分散,時間精力也常有不足,甚至也要經常工作,對被監護人的養護僅限於物質滿足,無法給予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愛。與此同時,留守兒童極其很容易發生心理變化,有着濃重的寄人籬下感受,感覺父母對自己關心和愛護欠缺,引起責怪父母並有疏離的想法。監護人在父母子女的親子關係上發揮着至關重要的作用,監護人監護不力加之對外出父母的溝通有所保留,間接導致留守兒童親子關係漸行漸遠。

    (四)留守兒童家庭功能的弱化

    第一,社會化功能。留守兒童正在社會化的初步階段,是三觀的產生的重要時刻,不能離開家庭而獨立。在以上監護家庭,監護人與留守兒童互動頻率較低,和外出父母交流結果不理想,容易降低留守兒童的安全感。這種環境下對留守兒童的保護畢竟有限,家庭功能的弱化加重了留守兒童內心不安全感。當留守兒童遇到突發情況時,祖輩年事已高,缺乏保護力,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便會陷入深深的恐懼之中。

    第二,情感交流功能。社會科技的不斷進步,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對於社會成員來說,交通和通訊十分便利,情感交流已經不受空間和時間的約束。但對於家庭而言卻截然不同,親子之間親密關係的建立必須以共同生活爲背景,以直接接觸爲前提。但留守兒童與父母的直接接觸交流的情況幾乎沒有,只能通過電話來維繫基本的情感,沒有過多深入的交流。長此以往,親子關係會產生裂縫,留守兒童會喪失對父母的依戀而產生情感危機狀態。

    第三,家庭教育的需求。家庭是個體最早接受教育的場所,家庭教育是個體向社會發展的必然經過的階段。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雖然千差萬別,但家庭畢竟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對孩子的影響是久遠的,不可缺少的。留守兒童在學習上出現問題,不在身邊的父母無法及時解惑,成績取得進步時,也難與父母分享獲得支持和鼓勵,久而久之,留守兒童便會產生厭學的念頭。對於留守兒童的道德教育,監護人的過於溺愛,會使得留守兒童道德缺失,父母無法傳授正確的道德觀念,使孩子爲人處世較爲固執己見、冷漠,缺乏社會責任感。對於留守兒童的心理教育,父母情感的長期缺位,留守兒童情感關愛得不到滿足,容易引發孤獨、自卑等心裏問題,嚴重者可能會導致行爲偏差。

四、改善留守兒童親子關係問題的對策

關於留守兒童出現帶來問題有很多種,親子關係疏離只是其中一點,通過對上述留守兒童親子關係現狀的訪談,從社會工作的角度提出修正建議。

    (一)個案工作方法

通過專業社會工作者介入留守兒童親子關係問題,使正處於親子關係疏離困境中的個人和家庭有所改變,向好的方向發展。

    1、留守兒童父母的個案輔導

留守兒童父母想努力改變現在的生活狀況,但由於文化程度等條件的限制,不得不在異地他鄉苦苦奮鬥。家庭教育的缺失、溝通意識淺薄、沒有溝通技巧以及過度相信監護人的情形,嚴重影響了親子關係的發展。

    第一,加強留守兒童父母的溝通意識。

    人與人之間情感的產生來源於溝通,親密度的提升以溝通效果爲基礎,留守兒童與父母的溝通也是如此。社會工作者應努力幫助父母提高自身素質,使其認識到與留守兒童溝通的重要性。父母角色的長期缺位給孩子的精神、情緒造成很大的影響,這不是通過電話的溝通可以彌補的。留守兒童年齡尚幼正處於社會化的重要階段,正是需要父母情感陪伴和引導教育的時期,卻得不到任何的精神上的關愛,因此影響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社會工作者積極勸導父母轉變現有的溝通理念,認識到與子女溝通的重要意義,一旦親子關係破裂,將會留下一生難以彌補的遺憾,不能只注重眼下的經濟利益,放棄對子女的互動的機會。

    第二,提升留守兒童父母的溝通技巧。

    互聯網時代下的溝通形式多種多樣,社會工作者引導父母根據孩子不同層次的需要,選擇不同的溝通方式,可以通過視頻、可視電話等觀察孩子的言談舉止,補足了電話中只對孩子噓寒問暖,衣食起居的關注。更重要的是側重於關注孩子內心情緒、情感的變化,促進彼此之間的瞭解和信任。在親子溝通的過程中,留守兒童父母要學會傾聽和換位思考,對待孩子像朋友一樣要坦誠,把握住平等原則,禁止權威式的的命令與要求。

    2、留守兒童監護人的個案輔導

    外出父母離開家庭以後,把子女交由祖輩或其他親友代爲照料,監護人能照料留守兒童的基本生活卻忽略了和留守兒童的情感互動,同時使監護人也沒有意識到自己對促進留守兒童與父母親子關係的作用。

    第一,提升監護人的溝通意識。

監護人是留守兒童在日常生活中接觸最多的人,但因爲年齡差距太大,產生的代溝現象較爲明顯,缺乏深切溝通,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極度不利。社會工作者幫助監護人改善思想觀念,克服代溝障礙,提升溝通意識,明確自身作用。承擔起看護管理留守兒童職責,爲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第二,提高監護人的責任意識。

因爲監護人與留守在生活中和童相處時間較多,可以感知留守兒童情緒情感發展變化,成爲生活中最瞭解留守兒童的人。同時監護人作用在大大提升,成爲留守兒童和外出父母互動的媒介。然而,通過訪談內容發現,各種原因的限制,監護人並沒有起到積極作用。社會工作者應該從責任感的角度對監護人進行引導,使其認識到自己在留守兒童與父母親子關係建立上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3、影響性技巧的應用

    社會工作者進行個案輔導時,加強對影響性技巧的應用。

第一、提供信息。爲提升留守兒童父母與監護人的親子溝通技巧,根據經驗和技巧,推薦有關親子關係互動的電影、書籍等。

第二、自我披露。爲了明確留守兒童父母與監護人的責任意識,社會工作者可以有選擇的向服務對象披露自己的親身經歷或者曾經處理過類似案件的方式,爲留守兒童父母與監護人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第三、建議。根據每個留守家庭的不同情況,社會工作者依據專業素養,給予不同的建議,因此來改善留守家庭親子關係現狀的局面。

(二)小組工作方法

    支持小組與互動小組爲小組工作常用方法,對於留守家庭親子關係現狀同樣適用。

    1、家長支持小組

家長支持小組的主要成員是留守兒童父母,組織回到故鄉的父母積極參與,小組通常情況下9人左右展開活動。主要是以留守兒童父母之間提供信息、建議、鼓勵和支持爲目的,分享與孩子溝通的經驗和顧慮,建立起相互信任的關係,共同解決問題。在活動過程中,社會工作者的責任就是協助留守兒童父母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基礎關係,達到彼此間相互支持的效果。努力調動留守兒童父母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使父母有勇氣暢談經驗,支持父母說出現有困難,指導小組成員探討處理問題思路於辦法。

    2、親子互動小組

    親子互動小組參與者主要是留守兒童及其外出歸來的父母,10人左右組成小組開展活動。外出父母因爲多種條件制約回家期限較短,就算是回家也不知怎麼跟子女互動,因此親子關係非常陌生。親子互動小組活動開展能夠促進親子深入情感交流。

    爲提供舒適的親子溝通環境,社會工作者根據社會工作實務的有關方法以及留守兒童情感的需求,針對性設計了親子互動活動,以此來營造良好的互動氛圍。留守兒童與父母在遊戲中親密接觸、深入交流,建立起相互信任的關係,從遊戲中體會愛與被愛的幸福感。

    家庭中親子關係衝突是常見現象,社會工作者引導雙方進行角色互換,彼此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父母放下權威,心平氣和的與孩子交流,從孩子的角度出發思考問題,孩子也應該體會父母的不易,雙方彼此包容,解決衝突,促進情感。

    活動過後,社會工作者建議親子相互談論心得,父母對孩子的期望使孩子知曉,孩子對父母的要求可以直接提出,促進彼此之間情感的昇華,走進彼此的內心世界。

    (三)社區工作方法

    整合社區資源、組織社會力量,應用社區方法修復農村留守兒童親子關係。

    1、整合社區資源

    爲了給農村留守兒童通過良好的外部條件,社會工作者應積極尋找農村社區可以利用的資源。首先,社會工作者應以以村委會爲依託,努力營造和諧村莊的氛圍,引導監護人學習和掌握科學教育方法,創造條件使留守兒童的生活豐富多彩。其次,定期舉行親子溝通宣講會,組織留守兒童父母積極參與,講解溝通技巧,進行相關培訓,促進親子關係親密發展。最後,社會工作者與學校取得聯繫,探討構建有效親子關係交流的模式,能夠第一時間向留守兒童父母傳達孩子在學校的情況。

    2、組織社會力量

    目前,大多數地方出臺很多關於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方案,但由於方案的具體實施受到很多因素影響,留守兒童問題在很長時間內會繼續存在。因此,希望政府多多注重和制定相關法律、法規,爲管理留守兒童保駕護航。  

    第一,社會工作者藉助大衆媒介,加大宣傳力度,組織集體學習。爲提高留守兒童父母陪伴孩子成長的意識,在市場上投入播放相關公益宣傳片,免費發放公益資料,組織專業人士爲留守兒童父母開展宣講會,進行相關親子關係知識的培訓,以提升留守兒童父母與子女的溝通技巧爲目的。第二,豐富溝通手段,拓寬交流渠道。利用現有科學技術,藉助電子信息產品,進行可視電話、視頻、郵件、書信等方式進行情感溝通。也可以藉助媒體,報道相關主題或製作公益廣告,以引起廣大社會成員的關注。第三,直接展開外出父母與老師對接工作,開展綠色通道。學校建立起一套有效對外聯繫的模式,使家長髮揮教育孩子的主動性,同時也方便留守兒童與父母取得及時聯繫,老師能夠及時向留守兒童父母反應情況。第四,鼓勵留守兒童父母把子女帶在身邊生活、學習、照料,真正的擔負起監護人的責任,儘量爲留守兒童創造更有利的環境,給留守兒童一個溫暖的家。

  

五、結語

    伴隨着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留守兒童問題會在很長期間內持續存在。想要徹底解決留守兒童問題,十分困難,因爲這不僅是一個家庭的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關係着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和社會的和諧穩定。如何處理留守兒童親子關係目前的狀況,首先要改變現有的狀態,眼下情況看來並不可行。如何提升留守兒童親子關係,使心與心的距離更近,留守兒童父母有着艱鉅的責任,監護人也要深入思考,同時應引起政府高度重視,給留守兒童提供一個優良的環境。這需要社會各界力量的支持與配合,爲留守兒童未來的發展保駕護航,爲社會主義建設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