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關於留守兒童教育情況的調研報告

目錄

關於留守兒童教育情況的調研報告
第一篇:關於留守兒童教育情況的調研報告第二篇:出川國小留守兒童教育情況專題調研報告材料第三篇:關於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情況的調研報告與思考第四篇:銅仁地區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管理情況調研報告第五篇:定陶縣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生活情況調研報告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關於留守兒童教育情況的調研報告

關於留守兒童教育情況的調研報告

近年來,隨着我國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速,農村青壯年外出務工比例越來越高,留守兒童的數量激增,據初步統計,我市農村留守兒童樂平市國小26286人,佔在校生總數的41.9%,國中11422人,佔35.8%;浮樑縣國小3503人,佔18.6%,國中1278人,佔14.1%;昌江區國小3155人,佔23%,國中1136人,佔29%,義務教育階段留守兒童總數達46780多人。面對這一龐大的特殊羣體,爲了貫徹十七大精神,落實科學的發展觀,堅持育人爲本,優化教育結構,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根據今年全市教育工作會議的部署,11月12日至12月28日景德鎮市教育局副局長張學鋒帶領督導室全體成員,走訪了樂平市、浮樑縣、昌江區和珠山區的部分學校,深入到不同類型的多個鄉鎮、學校對留守兒童的教育現狀進行了專題調研。

一、學校的基本做法

我市很多農村鄉鎮中國小留守兒童佔學生總數的40%以上,最多的鄉鎮甚至高達70%。面對留守兒童教育難題,各學校紛紛採取了不同的措施,在困難面前,廣大教育工作者選擇了給自己加壓,對留守兒童不歧視、不冷落、不放棄,努力讓每位留守兒童學會自主學習、獨立生活,創造條件使得他們與其他學生一樣,生活上享受到溫暖、學習上得到關愛。主要採取了以下做法:

一是及時與家長溝通。農村中國小普遍對留守兒童進行了登記,建立了聯繫卡,昌江區麗陽鄉餘家希望國小還擠出資金,按生均每學期1元的電話費補助教師,加強教師與家長的交流,增強對留守兒童的教育效果。魚山鎮中心學校還提出要求,讓教師經常家訪,改變教育方式方法,上門送關愛,使師生關係更加融洽。

二是教師無償輔導。不少學校採取放學以後對留守兒童開小竈的措施,延長教師工作時間,無償輔導學生作業,通過託管來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

三是指導家庭教育。魚山中學抓住春節外出務工人員返鄉高峯,召開家長會對監護人進行指導,爭取家庭教育的配合(推薦訪問範文網:)。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家長以前的那種只關心學習成績,不關心學生心理;只知道訓斥責備,不懂得理解關愛;只關心物質生活,不重視精神支持等不良心態。

四是鼓勵學生交流。樂平市塔前中學還專門安排了熱線電話,鼓勵留守兒童與家長溝通。魚山鎮中心學校開展紅領巾幫扶,鼓勵學生結伴同進,組織留守兒童才藝展示和競賽活動,爲留守兒童打開心扉,增進與外界交流創造條件。多項活動的開展,也豐富了他們的課餘生活。

五是教師結對幫扶。浮樑縣福港學校,中層以上幹部都下到班級蹲點,與班主任共同做好教育工作,並採取結隊幫扶的做法,有針對性地對特殊留守兒童進行教育,還動員學校教師捐款捐物,爲留守兒童買雨傘、雨鞋,給留守兒童送溫暖,留守學生受到很大鼓舞。塔前中學讓一部分留守兒童,將生活費委託班主任代爲管理,幫助他們科學理財,使家長消除了後顧之憂。

各校雖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許多留守兒童得到多方面的關心和幫助,爲他們的健康成長付出了很大努力,但由於數量較多,教育的工作量很大,牽涉面又廣,僅靠教育一家很難但此重任,尤其是教師負擔過重,教育經費緊張,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確實存在很多困難。

二、存在的教育問題

在調研中發現,由於正常的家庭教育缺失,留守兒童身心發展尤其是思想品德、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日漸突出,由於數量龐大,近期看來似乎只是家庭問題,若干年後就有可能成爲非常嚴重的社會問題。存在的教育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家庭教育嚴重缺失

在調查中,我們瞭解到,不少外出打工父母與孩子每年才聯繫一至二次,甚至有的父母基本上一年內都不與孩子聯繫。儘管有相當部分的外出務工父母一年返家探親一次(有的甚至幾年不回家),但父母常年在外,孩子缺少親情的關懷,家庭教育嚴重缺失,尤其是孩子的情感教育幾乎成爲空白,由於他們處於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的形成時期,很多問題得不到解答,心理需求也無法滿足,致使大多數留守兒童情感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一定缺陷,如性格孤僻、寂寞空虛、難以溝通、攻擊性強等等。有些在外務工父母爲提高孩子的生活水平和學習條件,經常給家裏寄錢、寄物,導致一些留守兒童存在亂花錢的狀況,這很不利於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

調查顯示,平均約有65%(有的縣區高達70%)的留守兒童與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由於祖孫年齡相差一般都在40至50歲左右,老人與留守兒童思想觀念差異極大,存在明顯的溝通障礙,孩子往往只能在物質生活上得到保障,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與引導無從談起。因此,無論是從體力還是智力上都無法完全承擔起對孫輩的監護和教育的重任。

2、學習狀況令人擔憂

由於祖輩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甚至有一部分是半文盲,年齡的代溝無法在思想上溝通,加之他們還要承擔家務勞動和田間農活,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孩子的學習。調查結果顯示,有不少留守兒童學習成績較差,在學習上明顯處於劣勢;大多數教師也反映留守兒童中“學困生”、“問題學生”較多,他們對學習和生活缺乏熱情,多有厭學傾向。一方面缺少父母的關愛,而祖輩的文化水平較弱,學習上缺乏監督;另一方面,隨着新課改的深入,實踐性內容增加,需要家長適當輔導,爺爺奶奶心有餘而力不足。從作業的完成情況來看,留守兒童的作業態度和質量都有明顯不足,留守兒童年齡都不大,沒有父母的監督和指導,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然不夠,學習狀況很不理想。

3、心理健康出現異常

很大部分留守兒童思想健康出現偏差,更談不上遠大理想、熱愛祖國等思想境界,甚至一部份兒童還沒有

形成一種價值取向。出現不遵守規章制度、不誠實、拉幫結派、欺負同學、頂撞祖輩、我行我素、甚至小偷小摸等不良習氣。依靠父母得到的物質享受,極易形成孩子功利主義價值觀和享樂主義人生觀,養成好逸惡勞、奢侈浪費的習氣,並有可能形成“讀書無用淪”、“拜金主義”等錯誤思想。

調查發現,在中學階段,留守兒童中心理不健康的比例要明顯高於其他正常兒童,通常表現出衝動、好怒、焦慮、自閉等不良的心理特徵。遇到不順心的事,不能與自己的同學或朋友正常交流,受到挫折,無人傾訴,留守兒童心理問題較爲明顯,如不能得到合理的引導,很可能產生不良後果。

4、人身安全難以監管

據教師反映,大多數承擔監護的祖輩,不僅無法對孩子進行有效的學習輔導,對思想教育、人格培養更是無能爲力,家庭教育十分薄弱。不少家庭的老人還有打麻將、飲酒、迷信等成規陋習,對孩子產生不良影響。學校教育如果不能與家庭教育很好配合,容易造成安全監管的諸多問題。教師對學生的監管只能在課堂,放學以後和節假日學生自我支配的時間成爲學校監管不到的真空。由於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位,老師無法向家長了解他們課餘時間的情況,易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侵蝕,不良品行危害學生人身安全。有的留守兒童學校、家長兩頭欺騙,出現逃學、偷偷上網等現象,甚至個別人有偷竊行爲,成爲“問題學生”,對他們本身也會產生很大的安全問題。

5、很多教師不堪重負

留守兒童數目激增,很多負擔都落在了老師身上,尤其是班主任教師體驗到較重的工作負荷,工作內容也比以前繁雜瑣碎,有的教師感到情感資源被極度耗盡,尤其不能忍受留守兒童的搗亂行爲。如學生生活中的說是都要幫忙處理,中午要監管學生吃飯睡覺,下午放學還要時刻看護學生的安全。許多國小教師除了上課,批改大量的作業,還要組織參加各種課外活動,既要輔導留守兒童的學習,又要抽出時間對他們做耐心細緻的思想教育工作。留守兒童的難教難管也加大了教師的心理壓力,教師常常表現出持續的精力不濟、極度疲勞,甚至感到如此繁重的工作難以承擔,很難適應目前教育工作的需要,對留守兒童的教育也表現出太多的無奈。

三、工作的對策和建議

針對以上情況,以及調查過程中對各校經驗的總結,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1、建立健全聯繫制度

教育行政部門要組織各級各類學校認真調查研究,摸清留守學生的家底,規範留守學生的檔案和聯繫卡制度。(範文網 )檔案內容也有待進一步完善,不僅要包括基本情況、家長姓名、家庭詳細住址、留守原因,家長務工詳細地址、聯繫電話,留守孩子臨時監護人的詳細地址、聯繫電話、身體狀況、年齡等,還要記錄定期與留守兒童的父母溝通、定期與臨時監護人溝通、定期與村委會(社區)溝通的內容。學校要及時補充、變更檔案,以學生爲中心組成關愛網絡,時刻關注留守孩子的成長。廣泛開展家訪,上門送溫暖,融洽師生關係,要適時反映傾向性問題,與家庭、社會合作共同做好教育工作。

2、適當增加政府投入

作爲地方政府,必須考慮留守兒童教育工作的相關經費,一方面要適當增加教師補貼;另一方面要加強寄宿制學校建設。建立託管中心,改善食宿條件,可以填補雙休日、節假日監管的空白。針對當前雙親外出打工的中國小學生雙休日和暑假無人監管的情況,結合“農村中國小危房改造工程”、“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等項目的實施,在有條件的地方改擴建一批農村中國小寄宿制學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留守兒童無人照看、學習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現狀,解除外出務工父母的“後顧之憂”。同時,加強對寄宿制學校的教學、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建立留守兒童託管中心,專門聘請教師來管理學生的學習和生活。

3、廣泛開展家教指導

各學校可以印發《致留守兒童家長的一封信》,與家長進行書面交流,將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結合起來,達成共識,形成合力。針對當前家庭、村委會和學校之間缺乏有機的合作與溝通的現狀,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村委會和學校聯動的關愛網絡。學校要指導家長正確處理家庭創收與子女教育的關係,爲增進留守兒童與父母交流,學校可以開通家長熱線電話,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提供網絡視屏交流,讓留守兒童感受到更多的溫暖和關懷,讓家長隨時瞭解子女學習和發展情況,並對他們進行及時的引導、鼓勵和教育。學校和老師與臨時監護人也要保持經常性聯繫,指導他們在一定程度上負起教養孩子的責任和義務,努力爲他們營造正常家庭的心理氛圍和教育環境。

4、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有條件的農村國中,要配備心理學專業教師,積極開展心理諮詢和心理輔導,有針對性地開展主題教育,針對學生行爲習慣養成和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開展專題教育。重大節日或有特殊意義的日子爲他們舉行相關活動,如孩子生日舉辦獻愛心活動等;針對一些留守孩子的品德行爲偏差和心理障礙問題,設立心理諮詢室,開展心理諮詢、心理教育講座,定期開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提供交流的平臺,爲學生打開“心結”。加強立志教育,培養他們自主學習和獨立生活能力,增強他們的社會適應性。教師要及時掌握他們的心理狀況,教育他們控制不健康情緒的若干方法,培養他們勇敢面對困難的精神,引導他們採取積極的態度尋找快樂,將人生道理同學生的實際生活結合起來,爲學生營造一個合理、科學的精神世界。

5、學校適當分擔責任

學校可以爲每個留守兒童安排一個託管老師,實行留守兒童定期談心制度,加強監管、溝通、交流,針對不同情況,提高工作的實效性,充分利用教師的權威性,努力消除祖輩代溝造成的不利影響。學校舉辦各種有意義

第二篇:出川國小留守兒童教育情況專題調研報告材料

出川國小留守兒童教育情況專題調研報告材料

寺耳鎮中心校:

我校出川國小服務半徑7.5公里,服務人口1500人。我校接受義務教育學生27人。一年級15人,二年級12人。

因我校地處偏遠山區,經濟相對落後,除了播種玉米以外,沒有其他經濟收入,所以年輕勞力都以外出打工謀生,年老父母親在家照看孩子,致使留守學生成爲普遍存在問題。我們對在校的27名學生進行了詳細瞭解,留守兒童有11人,其中一方外出達到91%,雙方外出達到9%,留守兒童佔學生數的41%。

第三篇:關於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情況的調研報告與思考

爲準確掌握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情況,連雲港市灌南縣婦聯歷時兩個多月時間,深入新安鎮、新集鎮、三口鎮、李集鎮農村廣泛開展調查研究,發放調查問卷250餘份,訪談留守兒童家庭100餘份。

一、基本現狀

調查顯示,我縣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情況較之過去有轉變,具體體現在:

1、家教觀念深入人心。96%的受訪家長認爲家庭教育很重要,75%的家長對孩子的學習和健康狀況非常關心,62%的家長希望孩子能夠獲得大專以上的文化,55%的家長更關注孩子的品格修養,以身作則,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

2、家教行爲趨於理性。80%的家長在孩子犯錯時,選擇給孩子講道理。與孩子的意見不一致時,75%的家長會選擇討論溝通,而不是一味地強制孩子服從。81%的家長熱衷於學習家庭教育知識,有過廣播電視、報刊閱讀、親友探討等學習經歷。

3、親子關係逐步改善。在被調查的家庭中,父母一方或雙方在外打工的佔96%,雖然長年在外,但70%的父母能夠保證每週至少一次跟孩子聯繫,56%的留守兒童願意向父母傾訴煩惱和困惑,52%的孩子理解、支持父母外出務工。

4、學教困難有所緩解。62%的受訪留守兒童很喜歡上學,65%的孩子對自己目前的學習狀況滿意,僅15%的孩子覺得父母外出務工 對學習有不好的影響。在日常的生活中,他們的生活、學習管教也較以前有了大的改觀,73%的留守家庭會督促孩子的學習。

二、存在的問題

1、家長培訓渠道不暢。調查顯示,農村家長文化程度普遍較低,國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父親佔76.6%,母親佔65.8%。他們的家庭教育經驗有40%是來自長輩的經驗,35%是自己從小的體驗。因此,他們學習家庭教育知識的積極性非常高,90%的家長有培訓的需求,但只有13%的家長有過相關的學習機會。

2、留守兒童學習壓力大。跟孩子的家庭話題,60%的家長選擇了學習和健康,過於集中的關注給留守兒童的學習帶來壓力。數據顯示,70%的家長認爲自己的孩子成績“優秀”或者“良好”,但是43%的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成績不滿意,另有26.6%的學生認爲“自己成績未達到父母的期望”,家長和孩子對成績的認可度有較大差距,體現了孩子們在學習方面的不自信。

3、情感缺失現象依然存在。調查中,44%的父母因“太忙,沒時間,顧不上”等原因只能跟孩子保持電話溝通。但留守兒童對這種溝通並不滿意,63%的留守兒童希望能跟父母生活在一起,59%的孩子希望父母至少每天聯繫一次,48%的孩子承認父母不在,缺乏保護,膽小怕事。

三、建議與對策

留守流動兒童工作是一項複雜的、牽涉面較廣的社會系統工程。我們建議如下:

1、黨委政府要高度重視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責任。建議各級黨委政府着眼未來,重視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工作。一是整合教育、民政、勞動等政府職能部門,齊抓共管、相互協作,整章建制,做到依規辦事。二是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社會羣衆團體的作用,支持他們依據章程開展關愛活動和志願服務,做到有人管事。三是適當傾斜技能培訓、貧困助學、社會救助等資金安排,把普及家庭教育工作經費納入公共財政,做到有錢做事。

2、家庭要成爲關愛留守兒童的“第一陣地”。各級婦聯要繼續深化以家庭爲載體的各類文明創建活動,開展“送家教進農村、進社區”活動,普及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引導家長和監護人樹立正確的家教觀念,當好孩子的“啓蒙老師”,關注孩子的心智成長。

3、學校要成爲留守兒童的“家外家”。推廣和完善寄宿制學校建設,解決當前留守兒童“家裏管不好,學校不好管”的難題;開設學生心理疏導課程,幫助留守兒童化解心理問題;鼓勵教師對留守兒童傾注更多的關心關愛,鼓勵同學之間的交流和溝通,以友情彌補親情。

4、社會要肩負起留守兒童的“監管職責”。充分發揮社會力量,組織動員巾幗志願者、婦女幹部、退休幹部與留守兒童結對子,即使父母不在身邊,也能讓留守兒童享受到愛的溫暖和社會的關愛;鼓勵社會力量創辦“留守兒童託管”機構,讓孩子放學放假有地方玩、有人管;推行“假期培養”模式,讓留守兒童在假期擁有“知識充電站”和“快樂加油站”,實現“離校不離教”。

第四篇:銅仁地區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管理情況調研報告

銅仁地區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管理情況調研報告

爲了抓好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管理,努力促進農村社會的和諧,地區關工委、地區教育局聯合下發通知,要求各縣、市、特區關工委、教育局配合婦聯等部門開展對農村留守兒童的社會調查。在各縣調查的基礎上,地區關工委還對部分鄉鎮進行了深入細緻地重點調查。通過聽取縣關工委的綜合彙報,與縣市特區有關部門領導、部分鄉鎮黨委座談,深入學校、留守兒童家庭走訪等,對我區留守兒童教育管理情況有了比較全面的瞭解和認識。

一、農村“留守兒童”現狀

(一)基本情況

我區轄8縣1市1特區,共有169個鄉鎮辦事處,2945 個行政村,人口近400萬,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89·58%。隨着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走出家門外出打工的農村青壯年越來越多,許多孩子都交給了老人或親戚撫養代管。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區外出打工的家長有7萬多人,留守兒童有5萬3千餘人。在留守兒童中,由父親在家照顧的有9540人,由母親在家照顧的有16960人,由爺爺奶奶照顧的有23320人,由其他親人照顧的有3710人。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通過調研,我們發現父母外出打工對留守兒童教育確實存在一些負面影響。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學習較差。一方面,打工父母對子女總體期待過 低,部分農民工潛意識裏認爲,農村孩子學業有成的機率不高,對孩子的學習期望值較低,缺乏硬性約束,將孩子的學業定位在完成九年義務教育上,將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監護人對留守兒童學習介入過 少。從各村的調查情況來看,有91. 4%的留守兒童和外公外婆、爺爺奶奶等祖輩生活在一起,作爲一個特殊的監護羣體,這些老人普遍年齡大,身體差,且大多是文盲,不 但在學習上無法給留守兒童以切實有效的幫助和輔導,還由於年齡差距大,與留守兒童思想觀念差異極大,存在明顯的溝通障礙,加之他們還要承擔家務勞動和田間農活, 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孩子的學習。

2、性格缺陷。由於外出務工的父母打工地以廣東、 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區爲主,常年在外奔波,從事的多是體力活或做小生意,收入微薄,生活艱苦,勞動強度高, 空閒時間少,與留守子女聯繫較少,對於孩子的成長缺乏 足夠的關心、幫助和指導。青少年正處於情感、性格變化的轉折 時期,長期與父母分離,極易使他們的性格個性變得極端化,要麼內向、自卑、孤僻,要麼任性、放蕩,甚至滋惹事非。另外,通過調查發現,在留守兒童中,放縱溺愛型家長的比例比其他兒童的比例要高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監護人不敢管,不會管,留守孩子幾乎生活在無限 制狀態下,無形中助長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蠻橫、逆反心理重、以自我爲中心等極端性格,而且隨着父母外出時間 越長,性格變化越快,且年齡越小,變化越大。

3、缺乏親情。父母在外打工對留守兒童生活的影響較爲複雜,其中情感缺乏問題是最嚴重也是最現實的問題。研究表明,親子撫養比隔代撫養和寄養能更好地促進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親情關係直接影響到孩子的行爲習慣、心理健康、人格與智力發展。由於父母不在身邊,留 守兒童長期缺乏親情的撫慰與關懷,往往焦慮緊張,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同時,根據調查和座談的情況,大多數留守兒童表現出對家庭經濟、父母健康和安全的憂慮,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齡越大,越表現 出對家庭完整和父母關懷的強烈需求,對生活的滿意度逐步降低。

4、行爲偏差。處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少年,其行爲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還處於他律階

段,自律能力很弱。由於父母不在身邊,兒童和監護人之間關係特殊,只要不犯大錯,監護人對孩子的行爲一般都採取認可態度,由於缺 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部分留守兒童紀律散漫,存在行爲偏差。調查中發現,許多留守孩子在家裏不聽祖輩教 導,在學校道德品行較差,不遵守規章制度,常有遲到、曠課、逃學,說謊打架,欺負同學等行爲,有的迷戀桌球 室、網吧和遊戲廳,甚至與社會上一些有不良習氣的成人 混在一起。

5、價值扭曲。打工經濟的蓬勃發展,使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但部分外出打工者平時對子女的倫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較少,特別是部分父母們長期在外,因 無法照顧孩子產生負疚感,於是採取“物質+放任”的方式進行補償,使得留守孩子擁有零花錢的數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極易形成孩子功利主義價值觀和享樂主義人生觀,養成好逸惡勞、奢侈浪費、亂花錢、擺闊氣的陋習,並直接導致“讀書無用論”、“拜金主義”等錯誤思想觀念的形成,把人生髮展方向定位爲打工掙錢,熱衷於吃喝玩樂,在學習中缺乏進取心和刻苦鑽研精神,得過且 過,不求上進。

6、安全隱患。由於學校、家庭之間存在安全銜接上的“真空”,學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監護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護意識和防範防護能力,導致留守兒童傷人或被傷害 等安全隱患無處不在。以思南縣邵家橋鎮爲例,2014年1至9月,共發生留守兒童違法犯罪事件17起,佔青少年違法犯罪的 53%,其中較嚴重的打架鬥毆事件4起,溺水事件2起,死亡1人,交通事件1起,死亡1人,偷盜事件10起。 事例1 :今年7月,一個父母長年在外的學生對奶奶謊稱到學校上課而用父母寄來的錢買了一輛舊摩托車開到5公 裏外的趙家壩小河游泳被淹死。事例2:今年4月26日, 邵家橋鎮先鋒村先鋒組一個由公婆照看的留守在家三歲的 小男孩,與其姐姐在公路上,不幸被一輛大貨車後護輪殼 掛倒,拖行近20米後落地死亡。事例3:國小三年級的女 生陳某,因父親外出打工六年無音訊,母親兩年前出去尋 找至今未歸,長期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由於平時管教不嚴,養成小偷小摸的習慣,並且經驗豐富,專門夥同其 他同學偷東西,在她的牀下查到小食品和各種玩具足足有 100斤重。

(三)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

留守兒童教育生活問題的產生,除了留守兒童自身的因素,還有來自家 庭、學校、社會三方面的原因。

1、家庭方面:由於外出務工父母收入普遍不高,居無定所,城鎮教育費 用較高,難以將子女帶在身邊;平時與子女缺少溝通,疏於管教,造成親情談 漠,孩子缺乏安全感;留守兒童大多數由年邁而沒有文化的爺爺奶奶照顧隔代撫養大多偏於溺愛,以生活照顧爲主,知識、精力上基本無法代替父母履行品德培養輔導、督促孩子學習的義務,即使父輩有一方在家,由於要操持整 個家庭生活,輔導、督促的力度也被大大削弱,因此,留守兒童的家庭文化和 道德教育基本處於空白。

2、學校方面:側重在校時段教學管理,對留守兒童的心理關愛難以顧 及,與家長的溝通難以實現,對那些“問題兒童”難以管理,有的學校在教育 無效時乾脆放任不管,一推了之,致使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脫節。

3、社會方面:農村基礎教育薄弱,教育資源缺乏,教育觀念陳舊,不能 有效地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關懷的不足;對一些娛樂場所不能有效管理,也 使一些留守兒童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學校、家庭、社會三大教育中出現盲區是產生上述問題的主要原因。

(四)所做的工作及成效

近幾年來,我區各級黨政、有關部門、各級各類學校高度重視留守學生的教育管理和幫扶工作,經濟上給以扶持、生活上給以照顧、情感上給以關愛、學習上給以幫助、思想上給 以溝通,開展了多項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幫扶活動,留守兒童工作得到了有效推進。一是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把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和幫扶工作作爲落實《未成年人

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義務教育法》,貫徹十七大精神及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 道德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一些黨政領導多次深入基層調研留守兒童工作情況,安排部署留守兒童工作。如印江縣羅場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工作,下發了“關於加強對留守兒童的管理意見”。對留守兒童家長、委託監護人和所在學校提出了明確要求。並積極探索教育管理辦法。各級關工委積極主動配合,當好黨委政府的參謀和助手。2014年地區關工委、地區教育局聯合下發了“關於對農村留守兒童開展社會調查的通知”,要求各縣、市、特區關工委、教育局配合婦聯等部門認真開展農村留守兒童的調查研究工作。地區關工委還先後到印江縣羅場鄉、石阡縣的中壩、本莊等鄉鎮調研。各縣、市、特區都開展了調研活動,掌握了第一手資料,爲當地黨委、政府制定決策、措施提供了詳實的依據。二是教育系統真抓實幹,建立了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幫扶機制。教育部門制發了關於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幫扶工作的文件,規範了教育管理幫助工作的措施和辦法。教育局與學校、學 校與班主任和科任教師簽訂了責任書。各校建立了留守學生檔案,建立了教師結對聯繫幫教制度,做到了“三個一”,即:每學期家訪一次,與留守兒童談心一次,有一本留守兒童工 作情況記錄。學校根據留守兒童的學習、思想、心理情況,適時開展了有針對性的豐富多彩的活動,如主題班會、聯誼會、生日聚會、節日文藝展示、道德法制講座、家長學校等,豐富留守兒童的生活,增進留守兒童的友情,激發留守兒童的熱情,讓他們充分感受到大家庭的溫暖。同時通過開展“親情電話” “親情書信”等活動,讓留守兒童與父母溝通情況,感受父母愛的溫馨,也喚起父母對留守兒童更多的關愛。各校充分發揮關工委和“五老”隊 伍的作用,實行“代理家長制”,通過“結對子”的辦法進行幫扶,讓留守兒童充分感受到社會的溫暖和人間的真情。有的學校建立了留守兒童愛心基金,除學校投入資金外,廣大教師積極捐助,學生自發獻愛心,社會人士積極參與,解決了部分特困留守學生的生活困難,從調查的情況看,全區很少有留守兒童因家庭困難而輟學。

三是各部門密切配合,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關工委、團委、婦聯、農辦、公安等部門密切配合,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通過結對幫扶、聯誼慰問、社會環境綜合治理、網吧整治等,爲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提供了寬鬆、和諧、健康、安全的環 境。各單位、各鄉鎮、村委會、社會廣泛參與,積極配合教育部門,加強對留守兒童的關愛,結對進行教育管理,並對特困留守兒童給予資助。目前,各相關單位各司其職,部門間密切配合, 社會人士廣泛參與,齊抓共管留守兒童的工作格局已基本形成。

四是初步探索出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模式。如 創建了以羅場中學和羅場國小爲代表的“羅中模式”和“羅小模式”。羅中模式就是與學校附近的王德芬女士聯合創建“留守學生之家”。按照“生活自理、學習自主、行爲自尊、健康自強”的“四自”教育宗旨,採取社會幫扶、學校負責、政府監管的“三位一體”管理模式。由王德芬提供“留守學生之家”場所,並擔當“家長”,配備管理人員,收取適當生活費,負責留守學生的學習、生活及日常管理工作。學校成立留守學生工作領導小組,以加強管理。並與教師簽定責任狀,實行“兩包三保”責任制,即班主任包班、科任教師包學生,保留守學生不輟學、保留守學生在班上學習不掉隊、保留守學生在校不嚴重違規違紀。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定期對“留守學生之家”的教育和管理進行檢查和指導。羅場中學還開辦了“留守學生家長學校”,幫助其提高教育子女的能力,對家長提出了“五個一”的要求,即要求外出務工家長每週一個電話,每月一封信,每月和班主任聯繫一次,每學期與科任教師聯繫一次,每學年至少回家一次。並注重留守學生的教育,開展了“五個一”活動,即改正一個缺點,做一件好事,交一份滿意答卷,爲學校添一份光彩,做一名合格中學生。還注重培養留守學生的健康心理和獨立生活的能力,堅持正面引導,輔以嚴格要求。羅小模式就是針對留守學生年齡小,身心還不健全的特點,採取留守學生親戚連親戚、朋友連朋友的形式留一名親戚或朋友在家作監護人,一年一換,輪流擔任代理家長。思南縣林家寨國小創建了“學校+老年協會+留守兒童”的管理模式,即建立一個“留守學生之

家”,學校教師和村老年協會成員與1至5名留守兒童結對子,與他們談心、交心,瞭解其想法和心理動向,幫助他們實現自已的良好願望,讓他們感受“家”的溫暖和學校的快樂。

二、對策和建議

關愛留守兒童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件大事,關係社會的安定和團 結,關係公民整體素質的提高,需要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重視與支持,需要各相 關部門及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參與。通過構建組織管理、職能保護、社會 呵護、學校監管、親屬監護“五大關係”網絡,努力爲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 長創造有利的條件。

1、強化政府統籌,構建組織管理網絡。政府及有關方面要高度重視留守 兒童教育問題,切實擔負起責任。首先,要提高認識,把留守兒童教育成長問 題納入政府議事日程,加強領導,明確牽頭單位,建立由宣傳部、精神文明 辦、農辦、公安、教育、司法、民政、關工委、婦聯、共青團等多部門組成的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工作協調小組,並形成制度,一年召開1-2次會議,彙報和研究關愛留守兒童的工作。其次,要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調查研究, 制定有利留守兒童教育成長的政策,儘快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保障留守兒童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o

2、加強部門合作,構建職能保護網絡。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工作協調小組 成員單位要加強聯繫,共同做好關愛留守兒童工作。宣傳部和精神文明辦要加 大宣傳力度,引導和教育人們提高關愛留守兒童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引導 和教育外出務工家長轉變家庭教育觀念,強化監管責任;教育部門要形成教育保護合力,出臺相應的關愛和保護政策與措施,加強監督和檢查,強化學校對留守學生的監管和教育力度。不斷加大農村中國小基礎建設投資的力度,逐步建設農村中國小寄宿制學校,吸收留守兒童住校。公安部門要加大對侵犯留守兒童權益行爲的打擊,淨化留守兒童的生活和教育環境;司法部門要深入基層開展法律宣傳和諮詢活動,增強留守兒童的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幫助他們排憂解難。民政部門要關心貧困留守兒童的生活,把貧困留守兒童列入救濟對象。關工委、婦聯、共青團等組織要從各自的工作實際出發,通過創辦留守兒童家長示範學校、代理家長學校,開展志願者服務、結對子互幫、親情熱線等活動,把關愛留守兒童的工作落到實處。

3、發揮基層組織作用,構社會呵護網絡。全區各鄉鎮、村(居)委會 應儘快做好留守兒童檔案的建設工作,全面掌握留守兒童的有關情況,針對各 類留守兒童的具體情況採取有效措施,更切合實際地解決留守兒童的生活教育 問題。對於那些生活較困難和問題突出的留守兒童要特別關注,建立社區幫扶中心,並組織幹部到留守兒童家裏慰問,切實幫助留守兒童解決實際問題。要加強農村基層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由村支部負責,統籌鄉村學校的老 師、村婦代會主任、退休老同志、共青團員等各方面力量,給予留守兒童“一 對一”的特別關懷,組織他們開展有益的集體活動,培養他們的集體主義精神 和良好的行爲習慣。

4、完善學校教育,構建學校監管網絡。學校要健全關愛留守學生的制 度,建立留守兒童專門檔案,對留守學生這個特殊羣體,除了知識的傳授和學業的管理外,要給他們更多的心靈關懷,更多地瞭解他們的家庭情況、心理狀況,關注他們的成長變化,及時向監護人和外出務工家長通報情況。學校的心理老師要對留守兒童及時進行疏導教育,彌補父母不在身邊的家庭教育缺失。 要豐富課餘文化生活,吸引留守兒童參加文明健康的活動,讓他們融入集體之中,消除他們的孤獨感、自卑感;重視辦好農村家長學校,定期與外出打工的父母、代養人聯繫溝通,交換意見,或者可以充分利用假期和春節家長回家的時機,召開留守兒童家長會,指導他們開展正確的家庭教育,形成學校、家庭共同教育監管網絡。

5、強化監護責任,構建親屬監護網絡。相關單位要通過多種方式,引導 家長在外出務工的同時,把孩子的生活和教育事情安排好,外出打工後要加強 與孩子溝通、學會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科學方式和方法,發揮家長對孩子的獨 特的教育功能,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此外,要加強臨時監護人的家庭教育指 導,轉變監護理念,引導臨時監護人及其他親屬對孩子的文化道德教育和精神 需求給予更多的關注。讓遠離父母的孩子真正感到“心有人愛、身有人護、難 有人幫”,合力營造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社會環境。

第五篇:定陶縣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生活情況調研報告

定陶縣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生活情況調研報告

根據定陶縣政協的安排,政協文教衛委員會於0八年四---五月份就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生活問題,深入到教育部門、村委會、學校和留守兒童家庭進行了調研,現將情況報告如下:

一、農村留守兒童現狀

(一)基本情況

目前,我縣現有人口61萬,其中農村勞動力26.1萬,外出務工勞動力10萬,佔農村勞動力總數的38.3%,現有學校139所8萬名學生,其中農村中國小校137所7.4萬名學生,佔學生總數的91.5%,農村現有留守兒童近5000名,約佔全縣兒童總數的9%.。農村留守學生中,由爺爺、奶奶監護的有2781名,由親戚朋友監護的有1615名,由鄰居監護的有197名,由大孩子監護的有88名,缺乏監護人的有300名。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在學校教育中,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處境相對不利

在農村,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家中只剩婦女、小孩、老人。因此,在兒童教育方面,存在兩個方面問題:一是祖輩無力教育“留守兒童”。一部分家庭父母均外出打工,孩子與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住在一起。由於目前農村中祖輩所受的教育程度大多不高,甚至不少部分還是文盲,無力承擔起對孫輩的教育監護重任。二是外出務工父母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存在認識偏差。有的進城務工的農民受現實環境的誤導,認爲不用讀多少書也一樣能在城裏賺錢,甚至比農村的“知識分子”們賺的錢還要多,尤其是現在剛畢業的大學生普遍難就業,因此,農村新的讀書無用論擡頭,家長認識上存在偏差,認爲孩子讀不讀書並不很重要,不管學歷高低,將來都要外出打工,對孩子的學習也就不聞不問,放縱自如。另外,有些家庭雖然只有父親或母親單方外出打工,但由於留在家中一方要獨自承擔繁重的農活、家務,往往無暇顧及對孩子的教育。缺少了家庭的配合,學校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和管理效果就大打折扣。由於家庭教育缺位,老師沒法向家長了解他們的真實情況,僅憑課堂上的幾節課,難於全面瞭解“留守兒童”的心理動態。有些調皮的孩子抓住這個空檔,在學校欺騙老師,在家裏又矇騙監護人,導致學校對“留守兒童”的管理陷入尷尬。而教育引導的不及時到位,使得“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普遍低於“非留守兒童”。

2、與同齡的其他孩子相比,農村“留守兒童”存在較大的心理健康問題

情感的溝通是建立親子感情、促進子女心理健康的重要方式,不良溝通或缺乏溝通對孩子人格的形成和發展極爲不利。在忽略型的家庭中,兒童會因爲得不到關心、得不到父母的愛而產生孤獨感,並會逐漸形成富於攻擊、冷酷、自我甚至放蕩的不良品質,常常會有情緒不穩定、反覆無常、容易觸怒、對周圍的事物漠不關心的心態。“留守兒童”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的時期,對自身變化、人際交往等方面有強烈的傾訴、關愛和指導需求,這種情緒需求長期積累得不到正常疏導和滿足,會嚴重危害他們的心理健康,致使一些“留守兒童”或變得自私任性以自我爲中心,或性格孤僻舉動反常,容易產生畸形、厭世心理。目前我縣農村家庭多數有2個孩子,經濟收入不高,生活壓力大,“留守兒童”在學習之餘還得承擔繁重的家務活,想念父母又長期不能相見,與祖輩又存在親情差距,缺乏溝通交流,容易表現出衝動、好怒、焦慮、神經質、自閉等不良心理特徵,與同齡的其他孩子相比,“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問題要嚴重得多。

(三)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

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以及城鄉分割的教育制度是產生“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原因。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出現表面上看是父母外出打工不在身邊造成的,其實根本原因在於城鄉結構管理帶來的深層次矛盾。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後,隨着農業比較利益的下降,工業和第三產業的飛速發展,農村剩餘勞動力大量向城鎮轉移,與國家鼓勵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政策相矛盾的是我國長期以來實施的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度和義務教育制度,進城務工農民雖然在城市工作、居住和生活,但享受的是與城市居民完全不平等的待遇。儘管現在許多城市制定了學校接受農民工子女的優惠政策,但在很大程度上民工子女仍與城鎮居民子女不能享受同等的義務教育權利,尤其在國中教育階段,民工子女在城市上學非常困難。一方面是民工子第學校不能辦國中,而公辦國中門檻高,借讀費昂貴,普通打工家庭根本無法承擔;另一方面,民工子女的升學存在不可逾越的制度障礙——民工子女必須回原籍會考和大學聯考,而我國各省之間、城鄉之間的教材往往存在很大差異,這使得他們常常不得不在城市和農村的學校之間來回

推薦更多精彩文章:

定陶縣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生活情況調研報告

關於2014年留守兒童情況的調研報告

留守兒童基本情況調研報告

留守兒童情況調研報告

關於留守流動兒童有關情況的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