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縣學校留守兒童調研報告(精選多篇)

目錄

縣學校留守兒童調研報告(精選多篇)
第一篇:學校留守兒童調研報告第二篇:縣學校留守兒童調研報告第三篇:2014年xx縣學校留守兒童調研報告第四篇:留守兒童的調研報告第五篇:留守兒童調研報告更多相關範文

正文

第一篇:學校留守兒童調研報告

學校留守兒童調研報告

近年來,隨着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裏,在農村出現了一個新的特殊兒童羣體——留守兒童,且這個羣體的人數正在不斷擴大,成爲一種比較普遍的社會現象。針對這一現狀,爲深入瞭解留守兒童的生活、教育和身心發展情況,我們到部分外出務工人員較多的幾所中國小進行了爲期兩天的調研。據抽樣調查,有的學校留守兒童比例高達50%。由於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兒童身心發展尤其是品德、心理健康成長方面存在的問題正日益凸顯,亟待引起政府有關方面的高度重視。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1、留守兒童的學習情況呈兩極分化,普遍較差。父母外出,由於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這個重要環節,留守兒童對學習缺乏熱情,進取性、自覺性不強,作業不能按時完成,應付了事,學習成績普遍較差。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學習缺乏熱情,不求上進,學校教育往往處於事倍功半的尷尬境地。留守兒童一旦在某個學習環節跟不上,往往破罐子破摔,厭倦學習、不求上進。這種情況讓學校的管理者和老師十分擔心,在留守兒童較爲集中的貧困地區,這種情況已經影響了班級、學校的教學質量。調查顯示,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優秀的不到20%,65%以上學習成績中等或偏下,有的主課只有30分—40分,有的逃學、厭學,上課紀律性差。

但也有少數留守兒童有着許多同齡孩子較少具有的優秀品質。比如:獨立性、自理能力強、意志品質堅定,更懂事和體貼別人。能夠把對父母的思念轉化爲學習的動力,有較高的學習自覺性,成績優異,各方面表現良好。這種情況雖然在留守兒童中所佔比例小,卻也提示我們,對留守兒童來說,成長和生活環境是辨證的。如何將留守兒童的不利處境轉化爲積極因素,是需要探討的非常有意義的話題。

2、留守兒童的行爲習慣較差。大多數留守兒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強,生活習慣不良,表現在不講衛生、不換衣服、挑食挑穿、亂花錢;有的留守兒童行爲習慣較差,在家裏不聽代養人教導,頂撞祖輩、我行我素,在學校不遵守規章制度,不服管理,說謊騙人,小偷小摸,抽菸、喝酒、打架、罵人……成爲了“問題兒童”。如一個國小二年級的學生王某在父親外出打工多年裏,由於長期在放任自流的環境裏,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他在家裏不聽代養人的教導,頂撞祖輩,我行我素,在學校老師反映他不是幹壞事,就是紀律散漫,常有遲到、曠課、逃學、說謊、打架等現象發生;還有一箇中學學生謝某,由於家庭困難,父親到廣東打工,他跟母親生活在一起。但由於父親

長期不在身邊,他不但不聽母親話,花錢大手大腳,而且經常頂撞老師,並且敲詐低年級同學的錢財。

3、留守兒童心理出現偏差,少數留守兒童出現心理障礙。留守兒童大多年齡在1—15歲之間,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有的出生幾個月或一週歲後,父母就外出務工,長期與父母分離,使他們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缺乏父母的關愛,親情失落,產生孤獨感,心理失衡。我們對學生問卷調查顯示:留守兒童十分想念父母的佔95%,有的留守兒童父母每年回來1次,有的留守兒童父母幾年回來1次,有的留守兒童很少與父母電話聯繫。留守兒童有的情緒消極,表現出性格內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慮、任性、暴躁,國小二年級學生小趙父母雙雙打工,原本就內向的她在學校就更不愛講話了,上課常常發呆,不願意回答老師的提問,集體活動也不願意參加,經常獨自一人躲在一個角落;中學男生李某,父母長期在外打工,自己一個人生活,經常獨來獨往,從不與同學、老師講話,極端的封閉。

4、監護管理不夠強。對留守兒童調查發現,留守兒童託付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照管的佔75%;拖付親朋好友照管的佔10%;有5%的留守兒童沒有監護人,獨自一人生活。留守兒童的監護人不管是祖輩還是親朋好友,在他們眼裏,認爲孩子的父母不在身邊,不能對他們要求太嚴格。只要孩子能有飯吃,身體健康不生病,安全不出事就盡到了責任。甚至部分監護人,因爲忙於農活,對留守兒童的生活也照料不周。在問卷調查中,如果生病了,有14%的是忽略;8%的自己配藥;20%的給父母打電話。隔代的祖輩對孩子過於溺愛,物質上儘量滿足孩子的需求。在本次調研中,有一個姓張的男生,父母都到上海打工,跟外婆生活在一起,椐他的班主任反映,他每隔一段時間,便以各種理由向外婆要錢,然後到城裏去玩耍,直到錢用完後,纔會回家。同時,祖父母等臨時監護人因年老體弱等多種原因無法認真行使對兒童的監護權,特別是老人防範防護能力弱,安全保護意識不強,也導致留守兒童患病不能及時醫治和受到意外傷害的事件屢有發生,使孩子的生存狀況存在諸多隱憂。

5、監護人自身素質偏低,家庭教育缺失。由於監護人大多數是老年人,年紀較大,文化層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們不知道從心理上關心孩子、照顧孩子,不能在學習上給予幫助和指導,在教育態度、教育方法上還是老一套,與孩子交流溝通上存在困難。加之新課程改革以後,教學方式發生了新的變化,就連一些年輕的農村家長也難以很好地輔導學生,更不用說老年人了。並且,由於監護人的素質偏低,也造成了學校與監護人溝通上的困難。老師們更擔心,隨着打工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留守兒童會進一步增加,如不採取有效

措施,影響的將不再是少數人的素質,而將是未來農村建設者這個大羣體的素質。

二、產生的主要原因

1、農村家庭收入低下,父母家庭教育觀念淡薄。家庭教育是伴隨孩子的終身教育,家庭教育直接影響孩子行爲、心理健康、人格與智力發展。特別是中國小時期,是人生行爲習慣、性格形成的關鍵期,在這個時期父母外出務工,由於收入普遍不高,居無定所難以將子女帶在身邊,錯過對孩子教育的黃金期,對孩子影響極大;有的父母平時與子女缺少溝通,疏於管教,造成親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有的父母教育方法不得法,存在用錢補償感情的心理,認爲把錢寄回家,孩子有吃有穿有玩就行了,物質上滿足,事實上成爲孩子學習、身心發展的旁觀者;祖輩隔代撫養大多偏於溺愛,以生活照顧爲主,且知識、能力上也承擔不了對孩子的品德培養、學習輔導的任務,使家庭道德教育處於真空狀態。

2、學校教育力不從心。外出務工人員將子女的教育寄望於學校教育,而學校教育由於學生多,教學任務重,心有餘力不足。大部分留守兒童沒有寄宿學校,在學校的時間有限,教師對留守兒童的心理關愛難以顧及,與家長的溝通難以實現,很難爲留守兒童提供個性化、針對性的教育,在學習上、生活上難以給留守兒童給予更多的關心和愛護,對那些有問題的留守兒童難以管理。再加上留守兒童特殊羣體是近幾年纔出現的,有的學校人數比例小,沒引起重視;有的學校雖人數比例較大,但仍在探索實踐階段。

3、社會對留守兒童關注不夠。由於種種原因,大多數農村在留守兒童教育管理方處於無人員、無設施、無場所的“三無”狀態。不能有效地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關懷的不足。

三、學校對留守兒童教育現行的一些具體做法

1、學校領導已引起重視,並建立相應的機制。

在調研的幾所學校,都有留守兒童的統計和對留守兒童教育的具體措施。部分學校成立留守兒童管理領導小組,明確學校各部門及班主任、任課教師的責任,形成校內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有的中學從思想教育、“五老”進校園、模擬家庭、師生、生生結對子、建立留守兒童成長檔案等方面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同時,建立學校教育服務制度。發動老師對留守兒童進行定點、定人的幫扶;與監護人簽定《監護人責任書》;班主任與留守兒童簽定《自我承諾書》,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評價,提高留守兒童的自我管理能力;與村社取得聯繫,各村設有留守兒童村社聯絡員;建立《留守兒童突發事件處理預案》等。

2、學校積極開展一系列對留守兒童的關愛教育活動。

(1)定期開通“親情熱線”電話,使留守兒童家長通過“親情熱線”經常與孩子聯繫交流,使孩子可以定期向父母彙報自己的學習、生活情況,並瞭解父母在外工作、生活情況,加強父母子女間的情感溝通,消除留守學生對親情的心理飢渴。

(2)開展模擬家庭活動,老師充當留守兒童的臨時父母,將留守兒童接到自己家中,輔導學習,並給以生活上的關心和照顧。有一位李姓老師,一發現留守兒童思想不穩定或者學習下降,就將留守兒童接到自己家中,與學生交心談心,輔導其學習,親自爲學生做飯。

(3)建立幫扶機制,發動社會各界共同關心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通過“兩免一補”、貧困生、特困生救助等辦法對貧困留守兒童進行重點救助。

(4)開展“結對子”活動。班主任組織學生與留守兒童結對子,學習、生活上相互關心和幫助;同時,學校發動教師與留守兒童結對子,一個或幾個教師負責一個村的留守兒童,對其進行不定期的家訪和生活上的一些關心和照顧,做到定點、定人聯繫;

(5)“五老”進校園活動。發動老幹部、老黨員等做義務校外輔導員,講革命傳統史,鼓勵學生髮揮艱苦奮鬥、自強自立的優良作風,對留守兒童進行思想道德教育。

3、積極建立家校聯繫,舉辦“四老”家長學校。

學校在學生入學時,詳細記錄了留守兒童家庭基本情況及父母的聯繫方式。當留守兒童出現異常情況時,及時與父母取得聯繫。同時,針對農村留守兒童大多由祖父母、外祖父母做臨時監護人的情況,學校對對留守兒童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四老”人員進行培訓,改變“四老”家教觀念陳舊,對孫輩重養輕教、嬌慣溺愛的情況,引導這些老人更新觀念、提高素質、學會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

4、建立留守兒童檔案,進行跟蹤管理。

完善學校留守兒童檔案,實行動態管理。建立“三知、三多、三溝通”機制(對留守兒童基本情況、留守兒童監護人情況、留守兒童父母外出務工去向及聯繫電話等方面的知情;多與留守兒童談心交心,多開展充滿人文關懷的集體活動,多到留守兒童家庭進行家訪;定期與留守兒童的父母、監護人、代管人進行溝通)。根據每一位留守兒童身心發展的具體情況,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有針對性的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指導,並進行跟蹤管理。

5、積極開展各類校內外活動。

班主任和老師給予留守兒童特殊的關愛,針對留守兒童的特點,堅持啓發、引導的疏導原則,強化行爲規範的養成訓練,組織班隊活動讓留守兒童學會自我管理、自我保護、自我生活,經常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讓留守兒童在親身體驗中受到教育,以彌補他們

親情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的消極影響。

四、下一步的對留守兒童教育的意見建議

1、請上級有關部門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給予高度重視,給基層以項目財力支持,擴大寄宿制學校的覆蓋面,讓留守兒童集中到學校吃住。加大對農村教育投入,幫助留守兒童較爲集中的村小、中學新辦或鞏固原有的寄宿學校,並按照實際留宿的留守兒童數量,發放寄宿制學生生活補助,讓留守兒童吃住集中到學校,一是可以解決家中無人照顧的問題,二是方便學生向老師請教問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三是有利於同學間的交流,發展積極向上、開朗健康的性格和心理。四是可以排除留守兒童上學往返途中的安全隱患。

2、學校應在留守兒童教育中發揮主導作用。農村中國小應切實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教育與管理。一是從生活上和心理上給予留守兒童更多關心和關愛;二是針對留守學生特點,強化行爲規範的養成訓練,在教學中加強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幫助他們學會自我管理、自我保護;三是通過書信、熱線電話等形式,加強與留守學生家長的溝通,爲增進孩子與父母的聯繫創造條件。

3、加強家庭教育指導,引導留守兒童家長重視對子女的教育。社會各方面應針對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問題,宣傳普及家教知識,教育進城務工的農村家長認識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明確教育子女的職責。在留守兒童父母回鄉探親時,組織他們參加家長會或家長學校學習,引導他們經常與孩子進行情感交流,彌補父母不在身邊給孩子造成的不良影響。同時教育臨時監護人真正負起教養孩子的責任和義務,注重道德教育,更多地滿足孩子的精神需求。

4、強化監護責任,構建親屬監護網絡。相關單位要通過多種方式,引導家長在外出務工的同時,把孩子的生活和教育事情安排好,外出打工後要加強與孩子溝通、學會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科學方式和方法,發揮家長對孩子的獨特的教育功能,引導孩子健康成長。此外,要加強臨時監護人的家庭教育指導,轉變監護理念,引導臨時監護人及其他親屬對孩子的文化道德教育和精神需求給予更多的關注。讓遠離父母的孩子真正感到“心有人愛、身有人護、難有人幫”,合力營造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社會環境。

5、發揮基層組織作用,構建社會呵護網絡。要儘快做好留守兒童檔案的建設工作,全面掌握留守兒童的有關情況,針對各類留守兒童的具體情況採取有效措施,更切合實際地解決留守兒童的生活教育問題。對於那些生活較困難和問題突出的留守兒童要特別關注,建立社區幫扶中心,並組織幹部到留守兒童家裏慰問,切實幫助留守兒童解決實際問題。要加強農村基層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由村支部負責,統籌鄉村學校的老師、村婦女主任、退休老同志、共青團員

等各方面力量,給予留守兒童“一對一”的特別關懷,組織他們開展有益的集體活動,培養他們的集體主義精神和良好的行爲習慣。

第二篇:縣學校留守兒童調研報告

文章標題:縣學校留守兒(推薦打開範文網)童調研報告

近年來,隨着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裏,在農村出現了一個新的特殊兒童羣體——留守兒童,且這個羣體的人數正在不斷擴大,成爲一種比較普遍的社會現象。針對這一現狀,爲深入瞭解留守兒童的生活、教育和身心發展情況,__縣婦聯、縣教育局、縣關工委於2014年4月25、26日到部分外出務工人員較多的龍海鄉、中樞鎮、芳華鎮、三岔河鎮的中國小進行了爲期兩天的調研。據抽樣調查,有的學校留守兒童比例高達50。由於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兒童身心發展尤其是品德、心理健康成長方面存在的問題正日益凸顯,亟待引起政府有關方面的高度重視。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1、留守兒童的學習情況呈兩極分化,普遍較差。父母外出,由於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這個重要環節,留守兒童對學習缺乏熱情,進取性、自覺性不強,作業不能按時完成,應付了事,學習成績普遍較差。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學習缺乏熱情,不求上進,學校教育往往處於事半功倍的尷尬境地。留守兒童一旦在某個學習環節跟不上,往往破罐子破摔,厭倦學習、不求上進。這種情況讓學校的管理者和老師十分擔心,在留守兒童較爲集中的貧困山區、半山區,這種情況已經影響了班級、學校的教學質量。調查顯示,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優秀的不到20,65以上學習成績中等或偏下,有的主課只有30分—40分,有的逃學、厭學,上課紀律性差。

但也有少數留守兒童有着許多同齡孩子較少具有的優秀品質。比如:獨立性、自理能力強、意志品質堅定,更懂事和體貼別人。能夠把對父母的思念轉化爲學習的動力,有較高的學習自覺性,成績優異,各方面表現良好。這種情況雖然在留守兒童中所佔比例小,卻也提示我們,對留守兒童來說,成長和生活環境是辨證的。如何將留守兒童的不利處境轉化爲積極因素,是需要探討的非常有意義的話題。

2、留守兒童的行爲習慣較差。大多數留守兒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強,生活習慣不良,表現在不講衛生、不換衣服、挑食挑穿、亂花錢;有的留守兒童行爲習慣較差,在家裏不聽代養人教導,頂撞祖輩、我行我素,在學校不遵守規章制度,不服管理,說謊騙人,小偷小摸,抽菸、喝酒、打架、罵人……成爲了“問題兒童”。如雙箐口國小二年級學生保傅林在父親外出打工多年裏,由於長期在放任自流的環境裏,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他在家裏不聽代養人的教導,頂撞祖輩,我行我素,在學校老師反映他不是幹壞事,就是紀律散漫,常有遲到、曠課、逃學、說謊、打架等現象發生;芳華中學學生謝小兵,由於家庭困難,父親到廣東打工,他跟母親生活在一起。但由於父親長期不在身邊,他不但不聽母親話,花錢大手大腳,而且經常頂撞老師,並且敲詐低年級同學的錢財。

3、留守兒童心理出現偏差,少數留守兒童出現心理障礙。留守兒童大多年齡在1—15歲之間,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有的出生幾個月或一週歲後,父母就外出務工,長期與父母分離,使他們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缺乏父母的關愛,親情失落,產生孤獨感,心理失衡。我們對名學生問卷調查顯示:留守兒童十分想念父母的佔,有的留守兒童父母每年回來1次,的留守兒童父母幾年回來1次,的留守兒童很少與父母電話聯繫。留守兒童有的情緒消極,表現出性格內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慮、任性、暴躁,雙箐口國小二年級學生趙曉蓉父母雙雙打工,原本就內向的她在學校就更不愛講話了,上課常常發呆,不願意回答老師的提問,集體活動也不願意參加,經常獨自一人躲在一個角落;芳華中學有一個有一個叫李遠的男生,父母長期在外打工,自己一個人生活,經常獨來獨往,從不與同學、老師講話,極端的封閉。 

4、監護管理不夠強。對169名留守兒童調查發現,留守兒童託付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照管的佔75;拖付親朋好友照管的佔10;有5的留守兒童沒有監護人,獨自一人生活。留守兒童的監護人不管是祖輩還是親朋好友,在他們眼裏,認爲孩子的父母不在身邊,不能對他們要求太嚴格。只要孩子能有飯吃,身體健康不生病,安全不出事就盡到了責任。甚至部分監護人,因爲忙於農活,對留守兒童的生活也照料不周。在問卷調查中,如果生病了,有14的是忽略;8的自己配藥;20的給父母打電話。隔代的祖輩對孩子過於溺愛,物質上儘量滿足孩子的需求。在本次調研中,有一個叫黎紹林的男生,父母都到上海打工,跟外婆生活在一起,椐他的班主任反映,他每隔一段時間,便以各種理由向外婆要錢,然後到縣城去玩耍,直到錢用完後,纔會回家。同時,祖父母等臨時監護人因年老體弱等多種原因無法認真行使對兒童的監護權,特別是老人防範防護能力弱,安全保護意識不強,也導致留守兒童患病不能及時醫治和受到意外傷害的事件屢有發生,使孩子的

第三篇:2014年xx縣學校留守兒童調研報告

近年來,隨着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裏,在農村出現了一個新的特殊兒童羣體——留守兒童,且這個羣體的人數正在不斷擴大,成爲一種比較普遍的社會現象。針對這一現狀,爲深入瞭解留守兒童的生活、教育和身心發展情況,xxx縣婦聯、縣教育局、縣關工委於2014年5月12、13日到部分外出務工人員較多的xx鄉、xx鎮、xx鎮、xx河鎮的中國小進行了爲期兩天的調研。據抽樣調查,有的學校留守兒童比例高達51%。由於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兒童身心發展尤其是品德、心理健康成長方面存在的問題正日益凸顯,亟待引起政府有關方面的高度重視。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1、留守兒童的行爲習慣較差。大多數留守兒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強,生活習慣不良,表現在不講衛生、不換衣服、挑食挑穿、亂花錢;有的留守兒童行爲習慣較差,在家裏不聽代養人教導,頂撞祖輩、我行我素,在學校不遵守規章制度,不服管理,說謊騙人,小偷小摸,抽菸、喝酒、打架、罵人……成爲了“問題兒童”。如雙箐口國小二年級學生保傅林在父親外出打工多年裏,由於長期在放任自流的環境裏,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他在家裏不聽代養人的教導,頂撞祖輩,我行我素,在學校老師反映他不是幹壞事,就是紀律散漫,常有遲到、曠課、逃學、說謊、打架等現象發生;芳華中學學生謝小兵,由於家庭困難,父親到廣東打工,他跟母親生活在一起。但由於父親長期不在身邊,他不但不聽母親話,花錢大手大腳,而且經常頂撞老師,並且敲詐低年級同學的錢財。

2、留守兒童的學習情況呈兩極分化,普遍較差。父母外出,由於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這個重要環節,留守兒童對學習缺乏熱情,進取性、自覺性不強,作業不能按時完成,應付了事,學習成績普遍較差。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學習缺乏熱情,不求上進,學校教育往往處於事半功倍的尷尬境地。留守兒童一旦在某個學習環節跟不上,往往破罐子破摔,厭倦學習、不求上進。這種情況讓學校的管理者和老師十分擔心,在留守兒童較爲集中的貧困山區、半山區,這種情況已經影響了班級、學校的教學質量。調查顯示,留守兒童中學習成績優秀的不到 20 %,65 %以上學習成績中等或偏下,有的主課只有30分—40分,有的逃學、厭學,上課紀律性差。

但也有少數留守兒童有着許多同齡孩子較少具有的優秀品質。比如:獨立性、自理能力強、意志品質堅定,更懂事和體貼別人。能夠把對父母的思念轉化爲學習的動力,有較高的學習自覺性,成績優異,各方面表現良好。這種情況雖然在留守兒童中所佔比例小,卻也提示我們,對留守兒童來說,成長和生活環境是辨證的。如何將留守兒童的不利處境轉化爲積極因素,是需要探討的非常有意義的話題。

3、留守兒童心理出現偏差,少數留守兒童出現心理障礙。留守兒童大多年齡在1—15歲之間,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有的出生幾個月或一週歲後,父母就外出務工,長期與父母分離,使他們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缺乏父母的關愛,親情失落,產生孤獨感,心理失衡。我們對 名學生問卷調查顯示:留守兒童十分想念父母的佔 %,有 %的留守兒童父母每年回來1次, %的留守兒童父母幾年回來1次, %的留守兒童很少與父母電話聯繫。留守兒童有的情緒消極,表現出性格內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慮、任性、暴躁,雙箐口國小二年級學生趙曉蓉父母雙雙打工,原本就內向的她在學校就更不愛講話了,上課常常發呆,不願意回答老師的提問,集體活動也不願意參加,經常獨自一人躲在一個角落;芳華中學有一個有一個叫李遠的男生,父母長期在外打工,自己一個人生活,經常獨來獨往,從不與同學、老師講話,極端的封閉。 

4、監護管理不夠強。對 169名留守兒童調查發現,留守兒童託付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照管的佔75 %;拖付親朋好友照管的佔10 %;有5 %的留守兒童沒有監護人,獨自一人生活。留守兒童的監護人不管是祖輩還是親朋好友,在他們眼裏,認爲孩子的父母不在身邊,不能對他們要求太嚴格。只要孩子能有飯吃,身體健康不生病,安全不出事就盡到了責任。甚至部分監護人,因爲忙於農活,對留守兒童的生活也照料不周。在問卷調查中,如果生病了,有14 % 的是忽略; 8% 的自己配藥;20%的給父母打電話。隔代的祖輩對孩子過於溺愛,物質上儘量滿足孩子的需求。在本次調研中,有一個叫黎紹林的男生,父母都到上海打工,跟外婆生活在一起,椐他的班主任反映,他每隔一段時間,便以各種理由向外婆要錢,然後到縣城去玩耍,直到錢用完後,纔會回家。同時,祖父母等臨時監護人因年老體弱等多種原因無法認真行使對兒童的監護權,特別是老人防範防護能力弱,安全保護意識不強,也導致留守兒童患病不能及時醫治和受到意外傷害的事件屢有發生,使孩子的生存狀況存在諸多隱憂。

5、監護人自身素質偏低,家庭教育缺失。由於監護人大多數是老年人,年紀較大,文化層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們不知道從心理上關心孩子、照顧孩子,不能在學習上給予幫助和指導,在教育態度、教育方法上還是老一套,與孩子交流溝通上存在困難。加之新課程改革以後,教學方式發生了新的變化,就連一些年輕的農村家長也難以很好地輔導學生,更不用說老年人了。並且,由於監護人的素質偏低,也造成了學校與監護人溝通上的困難。老師們更擔心,隨着打工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留守兒童會進一步增加,如不採取有效措施,影響的將不再是少數人的素質,而將是未來農村建設者這個大羣體的素質。

二、產生的主要原因

1、農村家庭收入低下,父母家庭教育觀念淡薄。家庭教育是伴隨孩子的終身教育,家庭教育直接影響孩子行爲、心理健康、人格與智力發展。特別是中國小時期,是人生行爲習慣、性格形成的關鍵期,在這個時期父母外出務工,由於收入普遍不高,居無定所難以將子女帶在身邊,錯過對孩子教育的黃金期,對孩子影響極大;有的父母平時與子女缺少溝通,疏於管教,造成親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有的父母教育方法不得法,存在用錢補償感情的心理,認爲把錢寄回家,孩子有吃有穿有玩就行了,物質上滿足,事實上成爲孩子學習、身心發展的旁觀者;祖輩隔代撫養大多偏於溺愛,以生活照顧爲主,且知識、能力上也承擔不了對孩子的品德培養、學習輔導的任務,使家庭道德教育處於真空狀態。

2、學校教育力不從心。外出務工人員將子女的教育寄望於學校教育,而學校教育由於學生多,教學任務重,心有餘力不足。大部分留守兒童沒有寄宿學校,在學校的時間有限,教師對留守兒童的心理關愛難以顧及,與家長的溝通難以實現,很難爲留守兒童提供個性化、針對性的教育,在學習上、生活上難以給留守兒童給予更多的關心和愛護,對那些有問題的留守兒童難以管理。再加上留守兒童特殊羣體是近幾年纔出現的,有的學校人數比例小,沒引起重視;有的學校雖人數比例較大,但仍在探索實踐階段。 

3、社會對留守兒童關注不夠。由於種種原因,大多數農村在留守兒童教育管理方處於無人員、無設施、無場所的“三無”狀態。不能有效地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關懷的不足。

三、學校對留守兒童教育現行的一些具體做法

1、學校領導已引起重視,並建立相應的機制。

在調研的幾所學校,都有留守兒童的統計和對留守兒童教育的具體措施。部分學校成立留守兒童管理領導小組,明確學校各部門及班主任、任課教師的責任,形成校內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雙箐口中學從思想教育、“五老”進校園、模擬家庭、師生、生生結對子、建立留守兒童成長檔案等方面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同時,建立學校教育服務制度。發動老師對留守兒童進行定點、定人的幫扶;與監護人簽定《監護人責任書》;班主任與留守兒童簽定《自我承諾書》,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評價,提高留守兒童的自我管理能力;與村社取得聯繫,各村設有留守兒童村社聯絡員;建立《留守兒童突發事件處理預案》等。

2、學校積極開展一系列對留守兒童的關愛教育活動。

(1)定期開通“親情熱線”電話,使留守兒童家長通過“親情熱線”經常與孩子聯繫交流,使孩子可以定期向父母彙報自己的學習、生活情況,並瞭解父母在外工作、生活情況,加強父母子女間的情感溝通,消除留守學生對親情的心理飢渴。

(2)、開展模擬家庭活動,老師充當留守兒童的臨時父母,將留守兒童接到自己家中,輔導學習,並給以生活上的關心和照顧。如三岔河國小的太瓊仙、飛叢仙老師,一發現留守兒童思想不穩定或者學習下降,就將留守兒童接到自己家中,與學生交心談心,輔導其學習,親自爲學生做飯。

(3)建立幫扶機制,發動社會各界共同關心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通過“兩免一補”、貧困生、特困生救助等辦法對貧困留守兒童進行重點救助。如龍海鄉共有國小生3215人,2014年爲1085貧困學生減免各種費用20140多元,佔學生總數的三分之一,每年的免費教科書也優先向留守兒

第四篇:留守兒童的調研報告

關於永登縣龍泉寺鎮童家窯村農村留守兒童的研究報告

永登縣龍泉寺鎮童家窯村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摘要】目的 對龍泉寺鎮300多戶農民家庭進行了關於留守兒

童的調查,結果顯示:在所調查的家庭中,留守兒童所佔比例相當高,隨着科技越來越進步,在龍泉寺鎮這樣艱苦的自然環境條件下的農村,留守兒童的比例還在不斷升高;大多數家庭中有2~4個留守兒童,監護人的壓力和責任加重;給社會和衆多家庭造成了很大的困擾。【關鍵字】引言

永登縣總面積全縣總耕地面積米左右,無霜期貌呈“三川兩河轄13個鎮、5小組。龍泉寺鎮現轄瑞芝、胡家灣、龍泉、永登縣等所謂留守兒童,齡0~18歲)留在戶籍所在的並因此不能和父母雙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兒童留守兒童。農村留守兒童羣體是我國農村大量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過程中所帶來的附屬產物。保障不健全等客觀因素的存在,育、引導和管理,向柔弱、自卑、寂寞無聊、怨恨父母、盲目反抗和逆反等消極心理,

留守兒童609平方公里,萬畝,年平均氣溫天。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平均海拔11個社區居委會、就是父母雙方或一方流動到其他地區,孩子(年

由於現階段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留守兒童往往在心理上產生一種不適應感,性格內總人口505.9℃,年平均降水量2391

心理健康 300毫2014米,地1523個村民16個村委會

社會 農村家庭教育萬人,隸屬蘭州市管轄。139126”:即秦王川、永登川、八寶川、大通河、莊浪河。現個鄉、個村委會,加上長期缺少父母的關愛及有效的教

嚴重的則會導致心理畸形發展並在行爲上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失範和越軌現象,出現一定的“留守兒童綜合症”。因此,解決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已經迫在眉睫!

研究留守兒童有着很大的現實意義。據2014年人口普查資料顯示,全國留守兒童已多達2300萬人。留守兒童的生活狀況、教育、心理健康問題、以及留守兒童對衆多家庭的產生的重大影響正在成爲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親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學校安全缺失和家庭監管缺位是產生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的主要原因,

學校聯手是解決問題的主要措施。關注留守兒童就是關注農村的未來,解決好留守兒童問題,

空間,有利於促進學校教育和農村社會的良性發展。

1方法

1.1研究工具我們在調查過程中採用的是自編問卷調查法,整套問卷由留守兒童生活狀況、心理狀況、

部分題目構成,總共二十道題。

每份問卷以主試提問,被試回答,主試執筆的方式來完成;前留守兒童只做登記並進行統計。

1.2研究對象我們面向永登縣龍泉寺鎮童家窯村的九個社的300多戶農家進行了調查。發放問卷

回收率爲,另外還包括統計的

2結果與討論

2.1童家窯村留守兒童現狀分析

爲他們創造良好教育和健康成長的環境和、學習狀況和教育狀況四7~18歲的留守兒童人手一份問卷, 234份,有效問卷12名學前兒童。2 家庭和0~7歲學份,有效政府、184

我們總共調查234戶人家,回收有效問卷184份,有效回收率爲78.6%,其中留守兒童家庭數爲55戶,佔所調查家庭的30.0%,留守兒童人數爲67,佔總調查兒童數的48.6%,

2.1.1性別分佈調查發現男性兒童佔總留守讓他的41.8%,女性兒童佔總留守兒童的58.2%。在調查過程中,女童比男童比例高的原因主要是:有些家庭有重男輕女的觀念或者孩子家裏排行小,將其帶到打工地進行照顧和學習,將女童留在家裏有其他人監護。

2.1.2留守兒童年齡分佈

17.9%,6歲以上留守兒童佔所有留守兒童的

兒童所佔比例較小的原因主要是父母將

照顧的居多。

2.2留守兒童生活狀況分析

2.2.1監護類別

52.5%,隔代(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監護並日常進行勞動的也佔總留守兒童的76.4%。父母外出打工無疑給孩子增加了許多勞動上的負擔。

2.2.2監護人的文化程度

人都是文盲,大多數監護人也無法給孩子輔導家庭作業,

在日常行爲上進行管教並要求其重視學習。

2.3留守兒童心理狀況分析

2.3.1性格方面

性的不健全因素所佔留守兒童比例爲

所調查留守兒童中,單親(母親)監護的佔本次調查統計得出,性格柔弱、內向、父母學前留守兒童佔所有留守兒童的82.1%。調查發現學前0~6歲兒童帶到打工地撫養據統計有68.9%的留守兒童其監護部分也只能暴躁任56.3%,從而發現大多數留守兒3

童的性格發展存在着性格上的發展不健全方面。

2.3.2父親外出打工三年以上的留守兒童總比例爲68.4%,72.3%父親(父母)每週只和家裏聯繫一次,聯繫方式都爲電話,並且半年以上回來一次的佔95.2%,這充分說明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缺乏親情的溝通與交流,一方面父親常年在外對於男孩子來說,家庭缺少了堅強的榜樣和嚴格約束其行爲的人,容易形成懦弱、任性、沒有安全感的一系列不健全的人格;

第一位異性,對於其角色的社會化具有深遠的影響。

2.3.3最希望和父母住一塊的比例爲

數反映出了孩子們對親情的渴望,

方面的缺失。

2.4留守兒童學習與交流狀況

2.4.1學習成績一般

58.5%,在調查過程中我們發現,學生存在的學習困難主要有課外無人輔導(33.6%

識薄弱(25.7%

(12.9%)。

2.4.2行爲習慣的培養不容樂觀,

守兒童佔有比例爲

31.5%,監護人不清楚其是否有不良行爲的僅佔

習慣與監護人對留守兒童的教育存在很大相關。

3討論

對於女孩子來說,留守兒童學習一般和較差的佔總比例的53.5%,無不良行爲習慣的留守兒童佔有比例爲父親是其家庭中的 90.1%,這樣高的一個比例同時也反映出了孩子們長期在親情 27.8%),國小基礎知統計發現,不良行爲習慣的留5%,從而得出行爲 4 ),缺乏課外輔導資料與圖書(),其它的如:沒有學習方法的指導、上學路途遙遠

3.1建議

3.1.1對家庭教育的建議 第一,父親和子女可以儘可能的通過書信的方式或面對面的方式進行交通和交流,培養孩子的信任感、社交能力等;第二,父母要樹立良好的教育觀,要在給孩子滿足物質方面的同時也要注重精神的引導,多和學校聯繫交流,以培養其健全的人格,使其身心都能健康的發展,並能主動學習。

3.1.2對學校教育的建議

強教師的職業道德和素質,使其認真履行教務教學的職責並充分運用現有設備,實施遠程教育加強孩子們與外界的溝通;第二,在學校配備專業心理輔導老師,加強留守兒童的心理教育,

童心理的目的;第三,學校要加強留守兒童的教育與管理,對其經常進行法制道德觀念教育的意識,減少兒童違法犯罪。

3.1.3 對社會及相關部門的建議

書室,供孩子們課餘借讀,以提高其學習興趣,

府對於農民工子女要給予關注,並着力解決他們的教育和學習問題。本次調研的侷限性

第一,研究對象具有一定的侷限性:因爲當地農民居住分散,離我們駐地太遠,並且現在又是農忙時節,

到,因而統計的人口資料也不全面。

第二,調查方式也具有一定侷限性:

但在調查過程中,因爲當地居民普遍文化程度不高,

試提問,被試回答,主試執筆的方式來完成,主試對題目的不同理解已達到減少留守兒第一,居委會應投資建立一個圖開闊視野;第二, 政 所以有相當一部分農家沒有調查 我們的調查採用的是封閉式問卷,我們的問卷以主5第一,學校要加強教育管理的同時加

和提問方式會給不同被試一些不同暗示,從而使某些題目的精準度有所下降。

6

第五篇:留守兒童調研報告

外出打工成了農民的重要收入來源。近20多年來,流動人口不斷增加,流動人口主要是從農村流動到城市的青壯年勞動力,青壯年勞動力佔全部流動人口的70%左右。由此,在很多流動人口比較集中的地區,普遍出現了“留守家庭”問題。目前,在與留守家庭有關的諸多問題中,“留守老人”、“留守妻子”,特別是“留守兒童”問題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這些留守兒童的父母一旦外出以後,他們整日忙於打工,大多沒有時間與精力過問孩子的學習,對孩子內心的困惑、需求、興趣更無法關注。有的即使想關心,限於經濟等條件,他們也無法更多地給孩子打電話或者經常返家看孩子。此外,由於夫妻一方長期外出打工,也造成了不少農村家庭的破裂,影響了孩子的健康發展。留守孩子由於家庭生活和父母教育的缺失,勢必會形成下面一些問題:

1.學習上缺人輔導。留守學生多發生不完成家庭作業、逃學、輟學等現象。成績中等偏下和較差的佔大多數。尤其值得重視的是,一些留守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形成惡性循環。

2.生活上缺人照應。留守兒童的生活主要靠在外務工的父母寄錢回家或者在家的臨時監護人提供。大多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比較貧困,有的甚至失去依靠,生活極其艱辛。更有部分留守兒童的營養嚴重不足,身體健康受到很大的損害。

3.親情上缺少溫暖。留守兒童父母(或一方)不在孩子身邊,缺少應有的關愛。父母在外務工,大部分身心疲憊,與家人聯繫較少,骨肉分離,與子女缺乏交流和溝通,親情失落。在調查中,90%以上的留守學生普遍感到父母不在身邊的親情失落和孤獨感。有的父母外出時間長達多年,從未回家,也無電無信,無從談上親情的存在。

4.心理上缺少幫助。留守兒童由於親情的缺陷,與外界不願接觸或接觸太少,大部分表現出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爲孤僻,缺乏愛心和交流的主動性,對集體漠不關心。大多數農村留守兒童存在或輕或重的心理障礙,生活、衛生習慣差,自卑感重,自理能力差。

5.道德上缺少教育。留守兒童多生長在放任自流、情感缺失的環境中,道德和品格教育得不到正確調教。調查顯示,許多孩子沾染上不良習慣,缺乏道德約束,經不起外界不良事物的引誘,有的脾氣暴躁、衝動易怒,常常將小事升級,打架鬥毆。

6.行爲上缺少自控。未成年人正處在成長髮育的關鍵時期,父母外出,他們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和價值觀念上的正確引導和幫助。一些不良的文化、越軌的行爲很容易被缺乏正確判斷的他們接受。他們逐漸養成許多不良行爲,有的沉迷上網無法自拔;有的好吃懶做、小偷小摸;有的時常不回家,打架鬥毆。

7.安全上缺少保障。留守兒童面臨玩耍、勞動、生活中的安全問題,因其監護人不力或無臨時監護人常發生安全事故。

所以,我認爲,爲構建和諧社會,緩解留守兒童的教育和成長問題併爲解決問題奠定基礎,應該採取如下一些措施:

(一)針對農村留守兒童家庭特點,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在家長的教育素養普遍較低的情況下,學校要主動負起指導親職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任,正如馬卡連柯所說的:“學校應當領導家庭。”農村學校必須針對農村留守兒童家庭特點,低起點,高效率,靈活機動地開展家校合作。一是利用家長愛子心切的心理提高他們對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認識,更新教育觀念;二是幫助家長正確理解家庭教育的本質屬性,弄清家庭教育不等同於文化輔導;三是幫助家長全面瞭解孩子的身心特點,理性地去開展家庭教育;四是幫助家長掌握科學的教育方法,指導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加強情感交融,扭轉留守兒童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劣勢。

(二)遵循孩子身心特點,引導同輩羣體的交往和活動

同輩羣體雖是孩子自發的組織,但只要引導得當,它會成爲不可忽視的教育力量。班主任首先要以持久而真誠的關心贏得孩子的信賴,掌握同輩羣體交往的“小祕密”,尤其要與羣體的“小首領”交上朋友。其次通過交談、遊戲、討論等形式引導孩子們妥善處理羣體內的矛盾,正確看待各種社會現象,增強孩子對不良社會誘因的“免疫力”。最後通過開展各種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進行閒暇教育,吸引羣體成員投身於集體生活,彌補孩子的親情缺憾,創建健康向上、積極進取的羣體文化。

(三)發揮農村優勢,充實孩子的課餘生活

學校的社會職能決定了學校在教育網絡中的主渠道作用,除對家庭和同輩羣體加強指導外,還應從自身入手,利用本地區的優勢,開發活動課程,愉悅留守兒童的身心,填補他們生活中的空白。

(四)以“手拉手”活動爲平臺,構建留守兒童“手拉手”體驗教育互動模式

“手拉手”模式是少先隊組織的經典項目,已有衆多少年兒童從中受惠。農村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建設同樣可以利用這種平臺,構建起兩種“手拉手”的少年兒童體驗教育互動模式。一是在農村學校內部,構建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手拉手”活動。利用同輩羣體在少年兒童社會化中的重要功能,班主任或少先隊輔導員帶領和倡導非留守學生與留守學生交朋友,儘量打破原來留守學生一般只和留守學生交朋友的現象,讓留守學生積極融入到班級、少先隊或校團委這樣的大集體中來。二是構建城市少年兒童與農村留守兒童的“手拉手”活動模式。把深刻的教育內容融人到生動有趣的“手拉手”活動之中,用祖國大好風光、民族悠久歷史、優良革命傳統和現代化建設的成就,教育城鄉不同生活環境中成長的未成年人,培養他們相互理解、相互認同和共同的情感。

(五)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優化社區育人環境

社區環境對兒童少年乃至成人來說,是最直接、最具體可感、生動形象的社會氛圍。一般農村人包括一部分農村教育工作者都沒有充分認識到社會環境的教育功能,因而優化農村社區育人環境,首要的是轉變人們的思想觀念,強化大教育觀。要提高社區領導(在農村一般是村級領導)對教育的關心程度和參與意識。由學校、村委、家長代表組成聯合教育委員會,校長定期或不定期召集開會,關心留守兒童家庭中出現的問題,在教育力量的整合中起協調作用。通過有線廣播、文藝宣傳等形式,向廣大農村家長宣傳科學的教育知識。爭取人人都成爲教育的有生力量。其次是要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作爲抓手,形成科學文明的育人氛圍。結合農村稅費改革,在不增加農民負擔的前提下建好村級圖書室、文化室,用豐富的書籍和科教影片、娛樂活動吸引農民,爲留守兒童開闢活動園地。

(六)大力發展農村經濟,構建和諧農村生活

促進農村勞動力就地消化或就近轉移。將農村勞動力就業作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改善小城鎮的投資環境,千方百計增加農村就業機會,使部分農民能在本鄉或本縣打工,縮短務工農民回家週期。加強農村吸引外資力度,鼓勵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儘量減少留守兒童。

本網小編推薦其他精彩文章:

關於留守兒童的調研報告

關於留守兒童調研報告

留守兒童調研報告

留守兒童調研報告

關於留守兒童的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