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縣扶貧產業調研報告多篇

縣扶貧產業調研報告多篇

縣扶貧產業調研報告篇1

一、“五位一體”產業精準扶貧格局全面形成

各縣市區按照市委、市政府統一部署,加強政策引導,搞好辦點示範,狠抓檢查督辦,深入推進“五位一體”產業精準扶貧,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精選了一批市場主體。目前全市參與精準扶貧的市場主體共4392個,涵蓋特色種養、農副產品加工、旅遊、電商、光伏等產業,通過聯戶帶動、入股分工、託管代養等方式,意向帶動130766戶、363867名貧困人口增收脫貧。如黃梅縣16個鄉鎮,圍繞油茶、藍莓、稻蝦連作、苗木、蔬菜等產業建立了50餘個現代農業基地,帶動60%以上貧困戶、98%以上貧困村增收脫貧。紅安縣八里灣鎮金碧源生態農業科技園,計劃投資3.5億元,流轉田地7500畝,打造生態休閒、養殖加工、科普觀光爲一體的生態農業科技園,已建成小龍蝦精養池102個,面積1100畝,投放蝦苗6萬斤,與58戶貧困戶150人簽訂合作協議,每戶每年保底分紅3000元。

二是探索了一批扶貧路徑。各縣市區因地制宜、因業施策,抓好產業扶貧路徑設計,每一個產業都有一套精準“施工方案”和“作戰路線圖”。如羅田縣實施黑山羊產業精準扶貧“33111”工程,利用3年時間,向養羊貧困戶提供3萬元貼息貸款和1萬元扶貧資金,支持1萬個貧困戶,戶均年收入過1萬元;羅田賀根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與270個貧困戶簽訂扶貧協議,政府按每戶2萬元標準給賀根公司540萬元貼息貸款,每戶脫貧按5000元標準獎勵賀根公司,賀根公司向每個貧困戶無償提供3頭肉牛和獸醫、技術服務,肉牛增重部分由公司、農戶按2:8的比例分成,據測算每戶貧困戶每年可穩定獲得5000元左右的收益;麻城市按照產業、資金、區域、對象、時限“五個精準”,分別爲養殖業、蔬菜產業、中藥材產業、林特產業定製脫貧“1111”、“1151”、“1148”、“1138”工程。

三是投入了一批發展資金。財政資金、金融資金、社會資金集中投入到產業精準扶貧中來。各縣市區按照不低於500元/人的標準設立了產業精準扶貧發展基金,引領產業發展助推精準扶貧。去年全市共統籌財政資金21億元用於精準扶貧,其中直接用於發展產業7億元;今年,全市計劃整合62.85億元,已到位35.4億元。各地積極探索土地承包經營權、村民住房財產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林權等抵押擔保融資,同時設立產業發展擔保基金,通過1:7至1:10的比例放大吸引金融資金。20__年以來,全市農商行已爲4329個貧困戶發放5.09億元扶貧小額信貸。

四是促進了貧困戶穩定脫貧。貧困戶通過入股、打工、租種、領養等多種途徑在產業精準扶貧中增收,預計平均年收益在6000元左右。如發展光伏產業,建設3-5千瓦光伏電站,每年就能實現不低於3000元的穩定收益。黃梅縣停前鎮龍成生態農林綜合開發有限公司,採取“流轉土地得租金、農民務工得薪金、承包管理得酬金、超產分成得資金、訂單預購得訂金”的辦法,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已流轉荒山2.35萬畝,貧困戶僅從土地流轉和勞務薪金兩項中就可增收1160元。

二、存在的問題

(一)政府層面:

一是資金整合難。儘管省政府出臺了關於貧困縣資金整合的[20__]63號文件,但缺乏具體操作辦法,資金使用範圍仍受多種因素制約,縣級顧慮較多,資金整合的路徑還不清晰、阻力仍然很大。以羅田縣爲例,初步測算,該縣落實三年脫貧計劃需整合資金40億元,20__年需整合17.76億元,但可供統籌的資金規模只有4-5億元。二是政策落地難。有的地方政策設計“很豐滿”,但具體操作“很骨感”。市場主體的逐利性和貧困戶的脆弱性,決定雙方均怕擔風險,有的地方在政策設計上實際將風險全部交給貧困戶一方。比如有的地方以貧困戶名義貼息貸款,貼息貸款交給市場主體,市場主體再幫助貧困戶發展產業,這樣導致貧困戶怕擔風險而無貸款意願,金融機構怕擔風險而不敢向貧困戶直接融資。有的地方政策落實“雷聲大、雨點小”,貼息貸款和具體操作辦法還難以落地。三是市場主體與貧困戶的對接難。一方面有的企業帶着產業和市場,找不到土地和勞動力,另一方面貧困戶擁有勞動力和土地資源,卻找不到市場和合適的產業門路,兩者之間“窗戶紙”沒有捅破,“尋鍋補的”與“要補鍋”的無法鏈接。

(二)市場主體層面:

一是一些市場主體帶動能力不強。據初步統計,參與種養業精準扶貧的市場主體註冊資金過千萬元的不足10%。以英山縣爲例,參與扶貧的市場主體97個,其中省、市級龍頭企業只有33個,大多是規模以下企業。各地扶貧產業存在同質化、低端化問題,帶動能力較弱。二是少數市場主體動機不純。少數市場主體在沒有享受優惠政策的情況下,對貧困戶大多開的是空頭支票;有的套取了優惠政策後,給農民的苗種以次充好;有的拿到貼息貸款,對貧困戶的分紅實際上是財政的貼息,沒有真正讓貧困戶得利。三是一些市場主體投身扶貧的積極性不高。一些市場主體在扶貧的過程中怕麻煩,怕擔責任,擔心拿了貼息貸款後,要承擔包保責任,貧困戶不脫貧就脫不了干係。

(三)銀行層面:

扶貧融資難問題非常突出,原因在於:一方面扶貧貸款的風險明顯高於其他涉農貸款,貧困戶評級授信面不廣,相當一部分貧困戶難以獲得授信,銀行慎貸、惜貸。另一方面政府風險保障金不足,象蘄春按照1:7的比例提供扶貧貸款,浠水按照1:10的比例提供扶貧貸款,儘管放大係數已經很大,但由於風險保證金沒有上級專項支持,全靠縣本級財政籌措,遠遠滿足不了產業扶貧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銀行通過提高門檻來降低風險,比如要求貸款人年齡要在60歲以下等。以黃梅縣爲例,目前能夠提供有效抵押物、真正享受小額扶貧貸款到位的市場主體不足20%。麻城市扶貧小額貸款工作在全市名列前茅,但該市農商行授信金額4.65億,目前已發放貸款9648萬元,不到授信金額的20%。

(四)保險層面:保險機構對於“投入大,見效慢,利潤薄”的三農保險工作積極性低,產品保障額度過低,保險責任過窄,經濟補償作用不明顯,保險品種不多。如在特色種植業、種養業中,現在僅有能繁母豬、能繁母牛、奶牛等少量有政策支持的保險品種。保險理賠程序複雜,保險公司、農戶對保險合同的解釋各說各話,理賠困難。

(五)貧困戶層面: 一是思想焦慮。發展產業週期長、見效慢、風險大,部分羣衆往往是“怕”字當頭,“難”字擋路。一方面,有發展產業的願望和信心,想有所作爲,另一方面,擔心不能選準產業,存在風險。二是能力不足。現在相當一部分貧困戶只會傳統的種植模式,需要一定技術的種養模式學不會。三是認識有誤區。受以前各種惠農政策、“輸血”式扶貧影響,大多數貧困戶在發展產業時 “等、靠、要”思想嚴重,把產業扶貧資金當作救助資金,認爲扶貧就是國家給錢給物,有的“揣着口袋曬太陽,等着政府送紅包”,少數貧困戶產生了“越窮越實惠、越窮越光榮”的扭曲心理,存在着一種比物質貧困更嚴重、更難治癒的“志氣貧困”。

三、幾點建議

(一)進一步深化對產業精準扶貧的認識。

產業精準扶貧是解決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手段,也是拔掉“窮根”、實現穩定脫貧的必由之路,其帶動貧困人口數量多,脫貧效果好,經濟貢獻大,在脫貧攻堅戰中居於主導地位。各地要動員社會各界參與到產業精準扶貧中來,堅持市場導向、政府引導、因戶擇業、依法自願、縣級實施的思路,認真貫徹落實市委《關於推進產業精準扶貧的實施意見》,確保產業精準扶貧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

(二)把精準選擇產業和市場主體作爲關鍵。

要遵循自然規律、市場規律和羣衆意願選擇扶貧產業和市場主體。各地要依託優勢資源、特色主導產業,堅持宜農則農,宜遊則遊,宜林則林,宜工則工,精心選擇區域特色脫貧產業。加大縣鄉統籌力度,大力推進“數村一品”、“多鄉一業”的特色產業體系建設。要堅持一業爲主、多業並舉、以短養長、以長補短的產業發展思路,提升產業扶貧的質量和效益。要延長產業鏈條,着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建立市場主體參與精準扶貧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建立市場主體產業項目名錄和有條件實施產業脫貧的貧困戶數據庫,搭建產業精準扶貧服務對接平臺。在產業項目落地過程中,採取轉讓、轉包、互換、入股、出租等多種形式流轉土地,切實保護好農民的利益。對參與扶貧的龍頭企業、家庭農場主和專業合作社進行信用評估和扶貧效益評估,建立黑紅名單,加大失信成本,保障貧困戶利益不受損害。對假借扶貧之名,行坑農害農之實的不良商家,一經發現,要嚴厲打擊。

(三)大力突破金融保險瓶頸。

金融機構要針對扶貧貸款的特點,改革完善相適應的管理體制和考覈辦法,降低貸款門檻,實行特事特辦、快審快批,加大無擔保、免抵押、全貼息貸款力度。建立風險基金補償機制,靈活運用特許經營項目收益權、集體土地承包經營權、集體資產收益權等爲擔保設計信貸新產品。加強基層金融服務,整合網格、銀行機構、保險公司、擔保公司等多方資源,在全市所有貧困鄉鎮中建立金融服務工作室。

(四)着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

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四屆十五次全會精神,按照“一抗四保”要求,搶抓災後重建機遇,加快策劃一批水利項目和水毀設施修復項目。進一步加大資金整合力度,集中農業、水利、扶貧、農業、移民等項目資金,逐步完善道路交通、電力、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提高農業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加大對貧困山區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和物流體系建設的支持力度,打通農產品銷售體系“最後一公里”。

(五)加強對產業精準扶貧的組織領導

一是要加強對產業精準扶貧工作的檢查督辦。重點督辦重點貧困鄉鎮、村產業發展規劃、產業項目、市場主體落實情況,督辦相關部門和幫扶單位履職盡責情況,確保產業精準扶貧政策措施精準落地。二是樹立一批產業精準扶貧的好典型。大張旗鼓地表彰有突出貢獻的精準扶貧市場主體,通過互聯網、廣播、電視、報紙等大力宣傳產業精準扶貧典型,推廣參與精準扶貧市場主體的成功模式。注重在精準扶貧企業家中產生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發揮其參政議政作用。三是發揮基層組織在產業精準扶貧中的重要作用。基層組織要在市場主體與貧困戶對接中當好橋樑紐帶,既要幫助貧困戶選準產業,打消他們的顧慮,增強他們的信心,維護他們的權益,又要協助市場主體與貧困戶簽訂協議,向上爭取政策扶持,幫助落實貸款,還要在發生利益糾紛時當好矛盾的調解員。針對部分貧困羣衆存在的認識偏差和思想疑慮,基層組織要加大政策宣講力度,有針對性地將各級黨委、政府精準扶貧政策宣傳到千家萬戶,通過政策宣傳,引導貧困人口樹立自力更生,自主創業的意識,祛除政策誤解和“等靠要”的懶惰思想。

縣扶貧產業調研報告篇2

按照三嚴三實教育實施方案中開展專題調研的要求,近日市質監局組織調研專班,深入精準扶貧聯繫點——竹山縣官渡鎮大溪河村進行調研,深入分析大溪河的現狀、問題及下一步幫扶措施。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大溪河村發展的現狀

1、基本村情現狀。大溪河村位於竹山縣官渡鎮北部,距鎮政府約30公里,距縣政府約88公里,是典型的偏遠高山村。版圖面積約70平方公里,由過去的4個村和1個林場合並而成,全村旱地4426畝,水田325畝,共有5個村民小組。大溪河村村內主要資源有閃長巖、石煤、黑板石、魔芋、獼猴桃、蜂蜜和菸葉等。

2、貧困人口現狀。大溪河全村共340戶,1339人,其中戶口在本村但早已在外地安家約300人,實有勞動力825人,貧困人口177戶 673人,貧困人口超過50%。在貧困人口中五保戶20人,低保戶86人。可以說,留在村裏的大多是貧困戶。根據走訪瞭解到的情況,除了35戶菸農收入較爲穩定外,其他貧困家庭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

3、基礎設施現狀 。大溪河村交通不便,全村水泥路9公里,通組公路60餘公里,路面較差,遇到雨天,大多數道路無法通車。村民居住分散,除2家房屋是新建的兩層小樓外,其他農戶房屋均是土坯房,居住條件極差。村內無學校,孩子均在外村和鎮上上學,目前有8名在讀大學生和6名高中生。村內無衛生室,村民看病去30公里外的官渡鎮,因交通不便,很多村民小病都是能忍則忍。村黨員活動中心是4間建於上世紀70年代的土牆房,辦公環境差。因環境限制,該村電力資源短缺,經常晚上供電,停電的情況時有發生。當前沒有網絡,很多地方沒有手機信號,通訊極其不便。

4、產業發展現狀。村民主要經濟來源以種煙、種糧、發展林特產業和打工爲主,2019年人均收入4242元。菸葉種植是該村主導產業,在菸葉公司支持下,種植面積達到850畝,有烤房22座。由於條件所限,招商引資相對困難。2019年引進一家石材加工廠,因交通不便,運輸成本高,目前處於停產狀態。

5、基層組織現狀。大溪河村現有黨員22人,村兩委班子5人,年齡結構較爲合理,但村支書、村主任、村會計3人長期不在本村居住,村婦聯主任是一名20多歲年輕女性,很少參與到村集體事物中來,村兩委作用的發揮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響。

二、市質監局幫扶的情況

1. 加強領導,組建幫扶工作機構。市委政府精準扶貧活動專題工作會議召開後,市質監局迅速成立了以局長曾勤爲組長,局班子成員,各分局局長及直屬事業單位負責人爲成員的精準扶貧工作領導小組,迅速召開專題會議,制定 結窮親、幫窮戶、拔窮根精準扶貧工程實施方案,同時成立了以黨組成員、副局長歐陽華同志爲隊長,抽調6名同志爲成員的精準扶貧工作隊,爲精準扶貧活動的開展提供了組織保障。

2、走訪調研,摸清村內基本情況。我局扶貧工作隊迅速深入聯繫村逐戶走訪,全面調研。工作隊員共駐村180人次,走訪入戶80%以上的村民及所有貧困戶家庭,先後4次與官渡鎮黨委政府領導座談商討大溪河村扶貧計劃, 5次召開村民大會,詳細瞭解大溪河村的基本情況,並將走訪瞭解的詳細情況歸類建檔。通過調查,在177戶貧困戶中,有菸農35戶,全家在外打工6戶,僅留老人在家23戶,傷殘戶3戶,老年戶3戶。經統計,需要重點幫扶的困難戶共96戶354人,致貧的主要原因是勞動力不足,同時村民思想保守、缺乏技術和資金。通過走訪調查,確定了扶貧的重點對象,真正做到底數清、問題清。在走訪過程中,工作隊員積極宣傳黨的惠民政策,爭取村民對 精準扶貧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爲下一步工作的開展奠定了基礎。

3、明確職責,全員參與結對幫扶。按照市委政府幹部包戶(人)的要求,結合貧困村的實際,建立了縣級領導幹部包戶和一般幹部包人責任制。我局縣級幹部13人,幫扶13戶共計48人,一般幹部206人,共計幫扶81戶306人,剩餘貧困羣衆由工作隊兜底幫扶。任務確定後,通過春節慰問、組織活動等方式,組織幹部職工分批前往大溪河村,走訪、慰問、幫扶困難戶,爲各戶脫貧致富出謀劃策。其中在2019年春節前夕,局黨組成員以及二級單位負責人走訪慰問了該村老黨員和一批困難羣衆,共計爲該村177戶結對幫扶戶提供了價值1.2萬元的慰問品,同時爲14名在校高中生和大學生每人提供500元的助學金,支持他們克服困難完成學業。

4、結合實際,幫助制定脫貧計劃。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產業扶貧是村民徹底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經實地走訪,該村蜜蜂養殖、獼猴桃和中藥材種植有一定的產業基礎。目前有30餘戶村民散養蜂蜜200多箱,但缺乏技術和龍頭企業帶動,蜜蜂養殖未能形成規模,產量也較低,多數蜂蜜養殖戶年收入只有 100多元。該村地處高山,很適合獼猴桃生長,已有幾戶村民正在發展獼猴桃,其中村主任朱磊建有60畝獼猴桃基地,其中20畝已掛果,年收入超過10萬元。通過調查,後與村兩委溝通,決定以產業扶貧爲主導,將蜂蜜養殖、獼猴桃和中藥材種植作爲該村新的經濟增長點,予以重點扶持,做到戶戶有產業,人人能脫貧,同時聯繫龍頭企業,幫助建立產業合作社,推行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以產業扶貧徹底實現脫貧致富。爲加快發展壯大獼猴桃產業,局主要領導專程赴全國最大的獼猴桃基地——陝西省眉縣考察獼猴桃標準化示範縣建設,瞭解獼猴桃的種植、加工、儲藏、銷售、發展前景等情況,幫助大溪河村制定了科學、詳細的獼猴桃產業發展計劃。每畝獼猴桃年產3000-5000斤,每斤2-3元,每戶種植3-5畝,可收入1-2萬元。力爭通過5年努力,該村獼猴桃發展至500畝,收入達到200萬元。爲發展蜂蜜產業,我們先後5次到湖北神農蜂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調研,得知當前新的養蜂技術每箱年產50公斤左右蜂蜜約800-1000元,且在第二年1箱蜜蜂可分箱爲3-4箱,第三年可分箱到十幾箱。1箱蜜蜂在第二年經分箱後年產值可達到3000-4000 元,第三年分箱後的收入可達一、兩萬元。同時,該產業對勞動力要求不高,屬於懶人產業,老弱病殘均可發展。我們將瞭解到的信息及時該村兩委溝通,幫助該村成立了蜜蜂養殖合作社,與湖北神農蜂語公司簽訂合作協議,爭取在2-3年將該村蜜蜂發展至1000箱,年收入達到80萬元。

5、籌措資金,啓動扶持產業發展。爲加快大溪河村脫貧步伐,市質監局通過多種渠道籌措資金。年初,局黨組號召全局幹部職工每人集資捐款400 元,共募集到9萬多元啓動蜜蜂養殖產業,計劃爲110戶困難村民每戶免費提供1箱蜜蜂。我局已與湖北神農蜂語公司簽訂合作協議,由神農蜂語公司提供蜜蜂種羣和技術指導,近期已有6箱蜜蜂送到村民手中。爲改善該村醫療衛生條件和產業合作社的發展,局黨組計劃每年想辦法籌措一定的資金,支持該村一中心三室 建設(黨員活動中心、產業合作社辦公室、衛生室、文化室)。目前已籌措10萬元資金,計劃爲該村村民每戶提供1畝獼猴桃苗木,並聘請陝西眉縣的技術人員,定期爲該村獼猴桃種植戶提供技術指導。

6. 廣泛動員,邀請企業參與扶貧共建。扶貧是一項社會責任,我局積極動員企業參與共建,藉助企業的資金、市場,幫助聯繫村脫貧致富。經溝通,目前已有湖北世紀中遠集團、十堰福堰鋼鐵公司、葛洲壩公司十堰辦事處、湖北帕菲特工程機械公司、湖北神農蜂語公司、十堰海億魔芋食品公司以及市液化氣公司等8家企業願意參與到大溪河村的扶貧工作中來。其中,湖北神農蜂語公司已先後2次派技術員前往大溪河村講解傳授蜜蜂養殖技術,葛洲壩公司十堰辦事處願意爲大溪河村移民搬遷工程免費提供水泥100噸。

三、扶貧工作存在的問題

1、村民素質不高。在扶貧開發之中,勞動力資源是最關鍵、最活躍的因素。但大溪河村村民文化素質低,思想保守,給精準扶貧增加了難度。目前有一定能力的已經遷出村外,年輕人常年在外打工,留守的多是老、弱、病、殘、小,勞動能力有限,無法有效參與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導致貧困村缺乏造血功能。

2、資金投入不足。大溪河是極度貧困的村莊,需要建設的項目多,需要扶持的資金多。該村一直致力打造的獼猴桃產業,200多畝土地流轉已經到位,但前期每畝近3000元基地建設費用成了門檻,村民缺乏資金投入,只能望地興嘆。目前政策扶貧資金有限,村民自籌資金無來源,幫建部門零基預算,也無資金投入。加之農業產業投入大、週期長,市場風險也很大,村民無法承擔投入成本,資金制約成爲扶貧的最大障礙。

3、技術服務不夠。官渡鎮黨委政府及大溪河村兩委十分重視產業發展,先後發展了菸葉、魔芋、獼猴桃、蜜蜂養殖、玄生種植等產業,只有菸葉公司技術服務到位,發展較好。可菸葉種植面積900畝已基本飽和,無發展空間。其他產業發展水平仍然較低,村裏曾大力發展中藥材——玄蔘,因村民缺乏種植技術,辛苦一年,收入不及成本,加之缺乏龍頭企業兜底,結果村民都放棄了玄蔘種植。村裏還發展過蓮藕、核桃、魔芋等產業,但都是原始的粗放經營,廣種薄收,陷入停滯狀態,根本問題是缺乏技術指導。

4、聯動幫扶不力。大溪河村貧困面大,返貧率高,每年因災、因病、因學等原因當年返貧的人口居高不下。加上缺項目、缺資金、缺技術、缺人才,扶貧攻堅任務非常艱鉅。目前市委政府安排我局和浙江海天建設集團共同幫扶大溪河村,我局也積極爭取其他8家企業從不同層面參與到大溪河村扶貧中來。但總體感覺是企業積極性不高,特別是市裏統一安排的浙江海天建設集團至今還沒有實質性行動,社會聯動幫扶的效果也不是太好,單靠一個部門的力量難以完成艱鉅的脫貧任務。

四、今後扶貧的主要措施

1、結對幫扶增強幹部責任。今後認真貫徹落實市委政府結窮親、幫窮戶、拔窮根精準扶貧精神,紮實開展雙包雙建雙帶雙促活動,細化幹部一對一幫扶的任務,強化幹部責任。加強督導檢查,督促幫扶幹部與包聯戶溝通聯繫,有針對性地制定貧困戶脫貧計劃。建立考覈機制和責任追究制度,確保減貧項目精準,幫扶措施精準,幫扶效果明顯。

2、資金幫扶增添基礎設施。市質監局將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通過多種渠道籌措資金,幫助大溪河村啓動 一中心三室建設,改善村兩委辦公條件,解決羣衆看病難問題。積極爭取政策扶貧資金,協調相關單位,逐步解決大溪河道路交通、供水、供電、通信等設施問題,從根本上改善村民生產生活條件。

3、產業幫扶增加農民收入。幫助貧困戶因地制宜地選擇產業,重點發展蜜蜂養殖和獼猴桃產業,幫助羣衆連片規劃建設,着力優化品種,努力提升規模化、標準化、集約化生產經營水平,儘快形成一定的產業規模。在此基礎上引進企業拉昇產業鏈,提升產品的附加值,提高質量和效益,增加村民收入。幫助大溪河村建立蜂蜜合作社,通過合作社與龍頭企業合作,發展壯大蜜蜂養殖產業。幫助發展獼猴桃產業,免費提供獼猴桃樹苗,力爭在明年春季推廣種植200畝。事先做好與十堰市新合作超市溝通合作,開闢獼猴桃銷售渠道。

4、聯動幫扶增進村企共建。結合大溪河村實際,引進符合產業發展的龍頭企業,通過村企合作,互助互動,藉助企業的技術、資金,壯大產業規模,拉長產業鏈,降低農民發展產業遇到的市場風險,實現互利共贏。計劃引進獼猴桃、魔芋、蜂蜜產業龍頭企業各一家,通過龍頭企業帶動產業合作社發揮作用。同時爭取市文明辦等有關部門,大力開展結對共建美麗鄉村和兩創(創文明新村、創十星級文明戶)活動,加快建設文明新村。

5、遷移幫扶增快脫貧進程。積極爭取政策支持,以居住在高山、邊遠以及水電路不通、資源匱乏、災害頻繁、生存環境惡劣的貧困戶爲重點,實行生態搬遷工程,解決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的問題。目前該村已規劃兩個搬遷安置點,有18戶村民有搬遷意願。通過搬遷讓村民集中居住,同時配套基礎設施,從根本上改善生產生活條件。

6、教育幫扶謹防代際傳遞。積極開展雨露計劃·金藍領助學培訓,以貧困家庭兩後生職業技能培訓和農村勞動力短期就業創業技能培訓爲重點,鼓勵村民參加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貧困勞動力技能水平和新生勞動力的能力素質,爲扶貧攻堅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爲防止出現因學返貧的情況出現,市質監局繼續對該村在校高中生和大學生進行助學幫扶,幫助學生完成學業,增強致富能力,鞏固扶貧成果。

五、扶貧工作的幾點建議

1、加大規劃統攬力度,提升精準扶貧效率。農業產業化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現代農業發展的客觀要求,一縣一業,一鄉一品的規模化種植、養殖和經營是農民抵禦市場風險的有效手段。雖然秦巴山區地形複雜、氣候各異,動植物品種多樣,難以形成大規模的經營,但結合實際分片進行規劃,以幾個鄉鎮或幾個村爲單元,明確產業方向,形成適度規模的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還是切實可行的。如官渡鎮周邊鄉鎮,或大溪河村及周邊幾個村,都發展彌猴桃,形成規模,集約化經營,這樣就可以降低生產、銷售成本,提高產品質量和經濟價值。因此,建議市級統籌指導,縣鄉科學規劃,分片區對產業發展、道路交通、村級公益設施進行規劃,以提高扶貧效率。

2、加大資金捆綁力度,提升整體發展能力。扶持資金數額決定扶貧計劃任務的落實,沒有資金投入,任何規劃、計劃都是空中樓閣。如果僅靠幫扶單位支持,難以完成艱鉅的脫貧目標。現在大溪河村到底能投入多少扶貧資金、項目資金,村集體和幫建單位都不清楚,計劃幹多少事,心中沒底。建議根據市、縣扶貧規劃,將政策扶貧資金、有關項目資金等計劃下達到鄉、下達到村,加上幫建單位扶持資金、社會捐獻資金、村級組織自籌資金等,將所有資金捆綁使用,有計劃的謀劃、規劃,每年幹幾件大事、實事。

3、加大科技培訓力度,提升自我造血功能。當產業扶貧項目確定之後,農民急需的是科學種植、養殖技術,可這些技術大多數幫建單位是無法提供的。當前大溪河村蜜蜂養殖、彌猴桃種植,需要培養幾戶技術帶頭人。建議市、縣牽頭,安排農業、林業、畜牧、科技等部門技術機構或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分門別類地組織在相應片區開展相關實用技術培訓,村級組織組織產業對口的農戶參加,以提高其創業能力和技術素質。

4、加強村級組織建設,提升模範帶動作用。貧困村的脫貧致富,村級組織,特別是村黨支部書記及兩委班子成員發揮着關鍵作用。大溪河村黨支部書記明平濤堅決執行黨在農村的各項政策,帶領村民自力更生,新修公路,發展產業,收到一定的效果。但要想徹底抓好精準扶貧工作,必須進一步加強村黨員幹部和致富能人的培養、挖掘工作,力爭培養一批年青有爲、敢想敢幹、勇於開拓的黨員幹部和致富能手,形成有凝聚力、有戰鬥力的致富創業團隊,帶動貧困村脫貧致富。

5、建立綜合協調機制,形成扶貧幫建合力。精準扶貧涉及多個單位,如鄉鎮黨委政府、村級組織、幫建單位、幫建企業、產業合作社等,結構較爲複雜,甚至各有各的想法和計劃。如果職責不清,任務不明,各自爲陣,就會大大影響扶貧效率。建議建立和完善協調機制,明確主導單位和責任主體,分解具體任務,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就會加速脫貧進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縣扶貧產業調研報告篇3

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畜牧業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併成爲一個國家或地區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畜牧業是我市農業生產中的傳統產業,在爲農民增收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我市農業特色產業之一,是我市未來重點經營的產業項目。深化特色產業的發展,對我市今後的經濟提升有着重要意義。

一、產業現狀

1、生產情況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和重視下,在上級業務主管部門的指導和大力支持下,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以創建畜牧大縣爲載體,以農民增收、牧業增效爲目的,不斷優化畜牧產業結構、轉變畜牧業增長方式,重點抓好畜牧產業化建設、重大動物疫病防控、畜禽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和畜牧獸醫服務體系建設,推進畜牧產業標準化、規模化、產業化建設進程,不斷增強畜牧經濟綜合實力,實現了畜牧產業快速發展,

,全市生豬存欄65萬頭,牛、羊分別存欄8.3萬頭、4.5萬隻,家禽存籠195萬羽,長毛兔存欄12萬隻;全年生豬出欄85萬頭,出籠家禽298萬羽,實現牧業產值12億元,農村人均牧業收入達到1550元。通過近幾年的努力,全市畜牧事業發展有五個方面的明顯進步:

(1)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有突破性發展。通過政府強力推進,惠牧政策拉動、辦試點帶動、激活了民間資本投資畜牧業的熱情,標準化規模養殖勢頭強勁。建成萬頭豬場一個、生豬標準化150養殖模式豬舍30棟、10萬套種雞場一個、1萬隻以上的蛋雞場10個。去年8月上旬,市人民政府在汪營鎮召開畜牧產業發展推進會,8月中旬州政府在利川召開規模化養殖現場會,從而我市的規模養殖有了亮點、激發了羣衆投資畜牧業、發展畜牧業的熱情和積極性,帶動了全市畜牧產業的快速發展。

(2)畜禽品種改良有明顯進步(20xx最新招商引資情況調研報告)。近三年,市政府列支專款,每年引購良種公豬20頭投放到養殖大戶,建好了100個生豬中心人工授精站,能繁母豬達到5.8萬頭,能繁母豬可以突破6萬頭,加快了生豬品改進程,生豬三元雜交率達到65%以上。

(3)動物防疫工作成效明顯,沒有發生大的疫情。近年來,國際國內動物疫情形勢嚴峻,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動物防疫工作,每年市政府與各鄉鎮政府簽訂了動物防疫工作責任狀,並將動物防疫工作納入市對鄉鎮的經濟工作綜合考覈內容,同時落實了相關的防疫工作經費,防疫的質量和效果明顯好於往年。

(4)黨和政府的惠牧政策得到落實。一是落實了中央的能繁母豬補貼、保險政策;二是去年《市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利川市創建畜牧大市實施方案的通知》(利政辦發2號)文件出臺的六項獎勵扶持政策得到了較好的宣傳和落實。

(5)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逐步發展壯大。多仁多實業有限公司年屠宰禽類加工300萬隻的生產線於6月正式投產,產品銷路看好,目前正着手準備遷入工業園區;土家牧業有限公司30萬頭生豬肉聯加工廠項目建設,目前已完成總投資800萬元,完成了徵地60畝、三通一平、規劃設計和簽訂了設備採購合同,主體工程即將動工,可在底前建成投產;樂福畜產有限公司購銷加工兔毛450噸,實現銷售收入5500萬元;五洲牧業有限公司年產5萬噸飼料加工廠正在安裝和調試設備,預計在本月下旬正式投產。這些企業的建設、發展、壯大,改變了過去我市無畜牧產業化龍頭企業的格局,拉動了畜牧產業的發展。

(6)畜牧隊伍建設有明顯提高。一是在市委市政府的關懷下,全市600多名集體獸醫人員的養老保險得到落實,解決了集體獸醫老有所養問題,調動了在崗獸醫人員的從業積極性;二是畜牧系統的行風建設有所提高。,認真執行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積極參加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和兩提高、兩滿意、創服務性機關的主題教育,畜牧局迅速在新聞媒體公開作出五項承諾,其主要一項是製作了便民服務卡,將局長、局技術人員、鄉鎮畜牧服務中心主任的電話號碼製成便民服務卡、發放到養殖大戶,做到有問必答、有求必應、有難必幫,使畜牧系統幹部職工服務三農的意識增強,使社會關注畜牧、支持畜牧部門工作的關注程度提高,使畜牧系統職工的精神面貌有所改觀、隊伍的思想作風有所好轉、行業的服務形象有所提升。三是當前開展的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正紮實有效推進,必將增強隊伍的發展意識、服務意識,提高隊伍服務三農的水平和能力。

2、存在問題

(1)產業化經營程度不高,畜牧業內部結構不合理。從生豬產業發展情況看,生豬肉聯加工龍頭企業還未建成投產,沒有品牌,更沒有知名品牌,也沒有一家有品牌、上規模的飼料加工企業,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組織形式尚未形成,產業鏈條脫節,抗擊市場風險能力低。同時,產業內部結構不合理,畜牧業生產結構仍很單一,主要是生豬生產,佔85%以上,沒有很好地利用我市豐富的草山草坡資源,優勢資源利用不夠,草地牧

城市農業特色產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範文第2頁

業發展步伐不大。我市有宜牧草山草坡291萬畝,且集中成片,理論載畜量20萬個牛單位,實際載畜量11萬個牛單位,目前,市內10萬畝以上的四大草場僅齊嶽山的少部分被建設利用,寒池、麻山、嚴家坪等草山草坡都亟待開發,存在草多畜少、草場資源浪費的情況,草食畜牧業發展差距大、發展空間大。

(2)畜牧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的用地和污染矛盾日益突出。規模養殖是推動畜牧業發展的主要力量,決定着畜牧業發展水平,而我市規模養殖目前受到多方面因素制約,進展緩慢,畜牧產業發展成敗在防疫,畜禽規模化養殖往往造成氣味難聞、水體污染。一方面,土地調整難,土地流轉難,導致養殖場和養殖小區難建。另一方面,治理污染難,規模養殖場和養殖小區,糞污排放量大,一個萬頭規模養豬場的糞污處理設施建設成本約爲200萬元以上,排污治理的成本高,很多養殖戶不願投入。因此,發展規模化養殖要研究污染治理問題迫在眉睫。目前養殖場(小區)糞污處理主要通過建沼氣池和簡單的沉澱處理後直接排放,很難做到達標排放,對環境和人畜飲水安全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

(3)動物防疫基礎不牢。目前動物疫情形勢複雜嚴峻,保障畜牧產業健康發展的任務艱鉅。一是當前重大動物疫情形勢總體呈疫源分佈廣、毒株變異快、外疫威脅大的特點,一旦市場價格下滑,一些養殖戶綜合防控措施不到位,稍有不慎就有爆發大範圍疫情的可能,如生豬口蹄疫、藍耳病、豬流感以及禽流感等疫情,形勢十分嚴峻,不僅動物發病流行,而且感染人,防控的難度越來越大;二是我市與周邊六縣市接壤,邊境線長。隨着社會總需求的擴大,地區間的畜禽商品流通量增大,由於各地區防疫水平的差異,加之重大動物疫病的互通機制沒有建立,容易造成地區之間動物疫病傳播,增大了防控的難度。三是村級防疫隊伍不穩定。目前我市的村級動物防疫從業人員常年480人左右,平均年齡在49歲左右,從文化程度看,高中、中專文化程度的佔30%、國中文化程度的佔50%、國小文化程度的佔20%,業務素質低。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畜牧獸醫基層隊伍建設,年投入獸醫防疫員報酬已達150萬元,但全市有575個村,防疫員人均報酬相對較低,加之工作量大、注射免疫操作程序多(如一頭生豬:春秋兩季,要各打三針、掛耳標,要求一頭一針、一苗一針、一針一消毒,還要填寫免疫檔案),技術要求高,年輕的寧願外出打工也不願從業,年老的迫於無奈還在從事,防疫工作面臨人員斷層的問題。注射防疫的質量和效果難以保證。

(4)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手段不硬。近年來,隨着市外一些地方蘇丹紅、瘦肉精、三聚氰胺等畜產品安全事故的發生,國家開始實施行政問責制,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工作責任重大,工作難度很大。一是食品安全問題,國家給部門職能分工是分段執法。一頭生豬從飼養到餐桌,有4個部門監管:從飼養到屠宰環節由畜牧部門監管;城市定點屠宰的行業監管是商務部門;屠宰後上市銷售由工商部門監管;消費者(機關、學校、企業、賓館等)購買到烹飪食品上餐桌的衛生監管由衛生部門負責。管理部門多,執法部門的配合、銜接上難免有真空,各個部門、各個環節的監管到位難度大。二是在畜牧部門的檢疫(畜禽屠宰檢疫、活畜運輸檢疫)執法上,目前檢疫人員仍是靠肉眼、手感、經驗判斷,加之,動物疫病有潛伏期的特點,缺少快速、科學的檢疫檢測設施設備,檢疫的手段落後,檢疫的準確度不高,檢疫執法的說服力不強,國家農業部在執法裝備、設施設備的購置投入上向中央爭取的政策不夠、爭取的投入不夠。三是在飼養環節,對違禁藥品添加的監管難度大。養殖檔案的建立工作纔剛剛起步,加之,我市現在仍以散養爲主,規模養殖發展不夠,疫源的可追溯體系至今還沒有建立起來,監管的難度大;同時,飼料生產企業、經營行業的監管部門多(有畜牧、工商、質檢等部門),監管執法的力度不強,手段也不硬。

二、發展思路

1、工作思路

?已至期末,工作思路是: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圍繞州委、州政府建設百億元畜牧產業總體目標要求,大力發展生豬生產,突破性發展草食畜牧業,加快發展家禽業,積極發展特種養殖,奮力推進畜牧產業化經營,切實壯大畜牧業經濟塊頭,鞏固農業經濟半壁河山基礎,實現創建畜牧大縣目標。

2、奮鬥目標

全市生豬存欄達到65萬頭(其中能繁母豬達到6萬頭),牛、羊存欄分別達到8.5萬頭、4.5萬隻,家禽存籠200萬羽,長毛兔存欄15萬隻;全年生豬出欄90萬頭,出籠家禽450萬羽,實現牧業產值13億元,人平牧業增加收入100元。

到20xx年、全市出欄生豬120萬頭以上(能繁母豬存欄8萬頭),生豬規模養殖出欄達到40%以上,牛、羊出欄分別達到10萬頭、6萬隻以上,家禽出籠500萬羽,長毛兔存欄20萬隻,畜牧業總產值達到18億元,畜牧業產值佔農業總產值比重達50%,農村人均牧業收入達到元以上。

三、發展措施

1、全面建設良種繁育體系。以萬頭豬場和規模養殖大戶爲依託,全面加強生豬三羣一站建設,重點抓好生豬生產羣和人工授精站的建設,同時抓好牛、羊、禽的地方品種保護和品種改良工作。

2、全面推進標準化規模養殖。以汪營五洲牧業的萬頭豬場、團堡金牧民族牧業有限公司萬頭豬場建成投產營運爲抓手,以利中盆地爲中心,着力建設生豬規模養殖帶,到20xx年,力爭建成萬頭豬場2個、5000頭豬場2個、3000頭豬場10個、50—500頭以上的規模養殖戶達到戶,建成生豬150養殖模式圈舍300棟;家禽養殖以東城、涼霧、汪營、南坪爲中心,建成常年存籠蛋雞3萬羽的20戶,年出籠肉雞1萬羽的50戶,突破出欄生豬100萬頭、家禽出籠500萬羽的大關。同時大力扶持畜禽產銷專業合作社的建立和發展,積極引導養殖大戶、畜牧經紀人創辦行業協會、專業合作社等各類畜產品經營中介服務組織,努力提高畜牧產業組織化程度和專業化水平。

3、全面普及實用科學技術。在全市大力推廣良種繁育、健康養殖、疫病防控等實用技術,努力提高科技興牧水平,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培訓各級技術骨幹。根據利川實際,我們要着力推廣生豬人工授精、養豬三料一補、生物發酵牀養豬、牛凍配、肉牛快速育肥、山羊一推三改飼養、土雞散養、飼草三貯一化、草場改良、規模養殖場程序免疫等十項技術。

4、全面培植市場主體。一是積極支持現有的加工企業做大做強,增強輻射帶動能力;二是招商引資,引進知名企業到利川投資興建畜產品加工企業;三是積極發展中介組織,培養經紀人;四是抓好市場對接,發展批發市場和專業市場。

5、全面防控重大動物疫病。圍繞不發生大範圍的重大動物疫情的目標,抓好五個到位:一是認識到位,樹立養重於防、防重於治的防疫理念;二是人員到位,配齊、配強並管理好村級防疫員;三是設施到位,搞好市局化驗室建設,配齊動物檢疫必需的設備設施;四是投入到位,努力爭取政府投入逐年有所增加;五是工作到位,把春秋集中免疫、月月補針抓好抓實,逐年提高防疫的質量和效果。

6、全面實施畜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高度重視畜禽產品質量安全工作,一是加強獸藥、飼料等投入品生產、經營、使用管理;二是加強畜產品流通環節的檢疫監管;三是加強屠宰環節的檢疫監管;四是加大畜禽產品的抽檢力度。

7、全面加強項目建設。一是搶抓中央擴大內需和湖北省大力發展生豬產業的機遇,多上項目、爭大項目;二是優化項目儲備;三是圍繞鏈接產業鏈全方位實施產前、產中、產後招商引資。

8、全面落實惠牧政策。認真落實好中央能繁母豬補貼、保險政策和省政府大力發展生豬產業的獎勵政策,會同財政部門及時兌現到場、到戶。同時,認真貫徹、落實、兌現《市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利川市創建畜牧大市實施方案的通知》文件出臺的六項扶持生豬生產的獎勵扶持政策,促進生豬生產大發展,其內容是:對每新建一棟標準化150模式豬舍的,給予5000元補貼;對人平出欄肥豬1.5頭,戶平飼養能繁母豬0.4頭以上的鄉鎮,獎勵3萬元;對年出欄肥豬500頭以上、1000頭以上、頭以上的養殖大戶分別獎勵3000元、5000元、1萬元;對生豬營銷組織(大戶)的獎勵標準在表彰時另行制定;對新建飼養良種母豬100頭以上的養豬場(戶),一次性獎勵1萬元;人工授精每配種受孕1頭母豬,獎勵生豬人工授精站5元;建成年加工生豬30萬頭規模的畜產品加工企業,獎勵100萬元(作資本金注入)。

9、全面加強畜牧獸醫服務體系建設。一是加強幹部隊伍建設,紮實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提高業務技術素質,提高服務三農的水平和能力;二是加強鄉鎮畜牧服務中心的基礎設施建設,着力改善基層畜牧獸醫人員的工作、生活環境;三是進一步深化獸醫服務體系改革,千方百計調動基層防疫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縣扶貧產業調研報告篇4

一、我縣農業扶貧產業發展的現狀

一是多產並存,產業品類百花齊放。以來,全縣在不斷提升發展煙、茶、畜、菌、菜等傳統產業的基礎上,突出發展了核桃、藍莓、牡丹、藥材、桑蠶、葛根、蜂蜜、水產養殖等生態綠色的新型產業,全縣特色產業全面開花,產業品類呈現百花齊放的特點。經各產業局統計,截止20xx年底,全縣菸葉穩定在6萬畝左右,茶葉總面積達到14.2萬畝,蔬菜基地總面積達到7萬畝,生豬出欄60萬頭,袋栽食用菌8000萬袋,核桃面積達到45萬畝,藍莓基地達到5000畝,牡丹產業示範基地1.2萬畝,藥材種植面積達5萬畝。在全縣統一佈局下,各鄉鎮依據自己的優勢,念山水經、走特色路。龍坪鎮成爲遠近聞名的菜鄉鎮、店埡鎮成爲茶鄉鎮、歇馬、兩峪、馬良成爲煙鄉鎮,其它各個鄉鎮也結合各自優勢,大力發展特色高效農業。

二是多集連播,產業發展形成接力。多年來,縣委、縣政府按照一屆幹給一屆看,一屆接着一屆乾的總體思路,演好連續劇,唱響主題歌。以菸葉產業發展爲例,自八十年代以來,經歷了試種起步、規模種植、科學發展三個階段,通過20多年發展,菸葉產業由粗放式經營逐步邁上了科技興煙的發展之路,20xx-20xx年,全縣常年菸葉面積穩定在4-5萬畝,覆蓋農戶3400餘戶,菸農收入高峯值20xx年達到1.8億元,提供各級稅收達5000餘萬元。我縣茶葉自從上世紀九十年代提出51524工程以來,規模發展到了14.2萬畝,網絡農戶5860戶。既成爲我縣的品牌產業,又成爲帶動農戶脫貧致富的骨幹產業。20xx年,縣委、縣政府再次提出了茶葉、核桃、生豬、食用菌四個大縣發展戰略,持續鞏固發展成果,使我縣的絕大多數貧困人口依託產業實現了脫貧增收。

三是多輪驅動,凝心聚力演好合唱。長期以來,通過行政推動、利益驅動、龍頭帶動、羣衆主動等多種強有力的方式,匯聚了產業發展大合唱。以政府主導的行政推動下指標,推動了核桃產業的發展壯大,自20xx年以來累計發展核桃面積突破45萬畝。因利益驅動下的菸葉產業,成爲部分稅收嚴重短缺鄉鎮的主要收入來源。以龍坪鎮爲例,爲增加稅收,動員羣衆突破性地發展菸葉高達7000餘畝,成爲當時最閃亮的明星。荊山錦茶葉、佰帝藍莓、南河漁業、沮河食用菌、宏森牡丹種植等一批專業合作社則直接託舉了產業的興起與穩定。在產業升級與轉型發展的今天,我們的產業更是以市場爲導向,促使我縣農業產業從傳統資源消耗型向綠色生態型轉變,茶葉、蔬菜、藍莓、藥材、牡丹產業發展初具規模;數量規模型向優質有機農業轉變,啓動了中國有機谷保康項目區建設;行政推動型向市場主導型農業轉變,全縣專業合作社達到593家;傳統低效型向高效精品農業及觀光、休閒農業轉型發展,涌現了格欄坪、大畈、寨灣等一批休閒鄉村。

四是多龍引流,市場拓展千帆競發。以銷定產,以產促銷是農業良性發展的規則。多年來,作爲國家壟斷行業的菸葉產業經過幾十年的不斷完善,形成完整閉合的產業鏈,清香淡雅特色突出,形成品牌金神農,真正實現了產加銷一條龍。除此之外,通過外向帶動,產品出口的銷售模式,保康茶葉依託武漢易生生物科技出口公司走出國門。以龍坪鎮爲代表的高山蔬菜種植產業,依靠新型物流業走出了產品內銷的銷售模式。還有城區、集鎮周邊村集體、農戶依據市場需求,小規模填空式發展產業,像葛粉、橡子粉、設施蔬菜產業的興起等開闢了產業發展的新空間。新型經濟合作組織的興起,推動了行業規範。龍坪鎮20xx年規範蔬菜專業合作社9家,新組建蔬菜專業合作社2家。硃砂村菜農劉遠升個人領辦遠升蔬菜專業合作社種植西紅柿、辣椒、四季豆90畝,年收入達108萬元,網絡菜農192戶,面積800畝,產值1000餘萬元。截止到20xx年年底龍坪鎮因發展蔬菜產業脫貧的貧困戶已達182戶581人。

五是多方投入,整合資源透墒澆田。近年來,我縣在產業發展中形成了以政府整合投入爲引導,龍頭企業主動投入爲輔助,農戶自主投入爲主導的產業發展投入機制,共同築起全縣產業發展的新基礎。據縣林業局提供的情況,20xx年,我縣確立了生態立縣、核桃富縣的戰略目標,8年來,全縣累計投入核桃產業發展資金6億元,全縣共調運核桃種苗20xx多萬株,發展核桃種植面積45萬畝。茶葉自20xx年以來,就累計投入3060萬元,其中縣級財政就拿出860萬元投入到該產業。菸葉產業自20xx年以來,積極搶抓以煙田、煙水、煙路、農機具、育苗工場、烘烤工場、基層煙站、防災減災設施爲內容的八配套菸葉基礎設施建設,近十年來的累計投入高達3億元。藍莓果業作爲我縣新型產業,以佰帝公司爲代表的各類市場主體先後也累計投入高達4千萬元。與此同時,通過廣大積極跟進產業發展農戶的自我投入,xx期間,據有關數據顯示,投入產業發展的資金高達21億元之多,給我縣產業發展的根系下了一場透墒雨。

然而,無需諱言的是,我縣產業仍然有諸多問題亟待解決。

一是領導產業和招商產業的衝擊,使我縣產業呈現多、雜、亂。張三書記叫栽桑,李四書記要種茶,王五書記來了讓我們撥。羣衆諺語反映了產業發展的無緒和反覆。同時,爲了配套招商項目發展的產業,更是亂花漸欲迷人眼。有分管農業農村工作的鄉鎮副書記戲謔自己是七子書記,分管茶葉子、菸葉子、桑葉子、菜葉子、袋料筒子、蜂子、150的豬娃子 。

二是鄉鎮政府的糾結心態和村支兩委的罪人心理形成了產業發展的腸梗阻。鄉鎮無產業不行,產業太多也不行。上級指示不聽不行,照辦了讓農民一遍又一遍地受折騰更不行。在調研中,部分鎮村兩級幹部及部分政協委員都說到發展產業千萬別聽政府的。有部分村支書更是哀嘆自己是這一方的罪人,把鄉親們害苦了。凡此種種,都道出了產業發展的不易和艱辛。

三是多龍治水與各自爲陣,影響了出拳的速度和力度。除菸葉有專業公司作後盾外,其它各個產業都是小作坊式的生產。以茶葉爲例,全縣共有茶葉加工廠229家,組建合作社16家,但中等以上規模的只有6家,年銷售收入4.8億元。同期,谷城僅漢江劉氏一家茶業企業的銷售收入就高達10億元,宜昌僅採花毛尖一個品牌就達到16億元。省、市專家都對保康的茶葉品質讚賞有加,然而茶葉銷售卻陷入有市無價、有量無品的低效發展窪地,值得深思。

四是千差萬別、參差不齊的農民現狀,無法生產脫貧致富的大補丸和使用統一處方。地理環境、氣候特徵、人員結構和素質、生產水平以及能力等的差別,導致產業發展水平、產品品質以及貧富差距的不平衡。寺坪街村以人均4分地的大棚蔬菜得以脫貧,而遠在龍坪的硃砂村則要以1畝的西紅柿豐產高價才能實現增收。

二、面臨的形勢和存在的主要問題

經縣扶貧辦統計,目前全縣鎖定的建檔立卡重點貧困村65個,建檔立卡貧困戶29730戶,貧困人口83059人。20xx年--20xx年全縣還有54個重點貧困村要脫貧出列,19820戶51912人貧困人口要脫貧銷號。其中需發展產業增收脫貧的共計16300戶42500人,從數據看全縣脫貧主體有82.2%都需要通過產業發展脫貧。從調研組走訪的兩個鄉鎮、四個貧困村、近二十餘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的情況看,產業扶貧還存在以下五個反差:

一是使命之重與政策不明的反差。精準扶貧,不落一人。這既是中國向全世界的莊嚴承諾,也是黨中央向全國各級黨委政府發出的動員令。使命之重,責任之大前所未有。我縣脫貧主體有依靠產業實現脫貧的願望,但缺乏政策的引導和支持,無法解決發展產業的資金、技術、市場等難題。根據調研瞭解的情況,目前各類產業發展的扶持政策尚處於討論階段,各類細節還有待進一步論證,時間已至3月底,時間緊迫,任務艱鉅,貧困戶產業發展經不起等待,錯過時節將影響本年的增收脫貧。

二是攻堅在即與觀望彷徨的反差。經調研瞭解,各鄉鎮都不同程度存在等待、觀望情緒,對本鄉鎮重點貧困村、一般貧困村、建檔立卡貧困戶的產業項目缺乏有效的、針對性的研究,沒有做好對接產業發展政策、資金的準備,缺乏研究、引領貧困村、貧困戶發展產業增收致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調研中有鄉鎮幹部表示,開展精準扶貧工作,實行差別扶持政策,使貧困戶貧困帽子的含金量越來越大,特別是在產業發展中,貧困富裕程度相差不大的農戶因利益問題互不相讓,會引發新的社會矛盾和不穩定因素,也一定程度上影響鄉鎮產業扶貧工作的推進。

三是形勢逼人與束手無策的反差。村支兩委作爲攻堅的排頭兵,作爲直面貧困戶的馬前卒,是前線更是火線。據統計,全縣65個重點貧困村中有11個村沒有集體經濟收入,全縣重點貧困村和貧困戶中,有60%以上沒有特色主導產業,村集體經濟薄弱,農戶無增收項目。在調研座談中,某村支部書記提到,自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該村先後發展過油桐、油茶、茶葉、杜仲項目,八十年代以來,嘗試過核桃、菸葉、桑蠶、藥材、袋料、養殖、蔬菜等不下於10多個產業項目,但截止目前仍沒有一個真正帶動農戶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一方面,村支兩委有發展產業的願望和信心,想有所作爲;另一方面,如何選準村集體主導產業帶領羣衆脫貧,如何幫助貧困戶選準產業,這兩大風險性也使村支兩委尤其是村支書夜夜不眠,身陷焦慮。還有村幹部甚至基於多年來產業發展的失敗陷入盲目狀態,對於產業發展喪失信心。

四是願望強烈與五字撓心的反差。貧困戶致貧原因很多,在全縣一般貧困戶中,因缺資金致貧的1413戶、4168人,因缺勞力致貧的654戶、1768人,因交通條件落後致貧的582戶、1711人,另外還有因缺水、缺技術、自身動力不足等原因,這些貧困戶要想持續增收實現脫貧,唯有選準產業,發展產業。調研組走訪的過程中瞭解到,貧困戶普遍都有脫貧致富的強烈願望,但由於自身底子薄,基礎弱,受資金、技術、智力、交通、資源、勞動力等種種因素制約,貧困戶在發展產業時往往是怕字當頭,難字擋路,等、靠、要思想嚴重,產業發展舉步維艱,困難重重,需要及時引導,有效帶動。

五是龍頭不壯與農戶分散的反差。除菸葉外,全縣可以說是沒有龍頭,充其量只是一個小作坊。據經管辦統計,截止20xx年12月,全縣註冊家庭農場197家,專業合作社593家,合作社成員14113個,但真正運行健康,管理規範的家庭農場只有95家,專業合作社只有 250 家。實力不強、規模不大、產品不精、銷路不暢、帶動力不強是共同的特徵。全縣大多數農業產業化企業都不同程度地出現虧損、萎縮乃至跑路的情況,都說明龍頭的實力太弱,經不起市場調整和洗牌。然而,離開了龍頭企業的帶動,孤單地讓貧困農戶發展脫貧產業,也是無源之水。因此,精準扶貧離不開龍頭公司、家庭農場和合作社的參與和幫扶。但由於貧困戶居住分散、遠離企業、生產水平低下、自身能力有限,企業、農場和合作社從成本角度考量,也缺乏參與積極性。

三、對策和建議

(一)時不我待,立即出臺產業扶貧的相關政策措拖。在調研中,部分村支書感嘆自己村的規劃是20xx年整體脫貧,如果再沒有相關政策支持,只能讓會計年底連夜脫貧。通過與部分貧困村組貧困戶座談及相關產業局的測算,建議出臺如下表對17個方面產業的單項政策扶持:

政策猶如生命線,更是精準扶貧的指揮棒,建議儘快將政策公諸於衆,讓貧困戶吃上定心丸,讓駐村工作隊和各級幹部拿上指南針,及時投身於精準扶貧的一線戰場上。

(二)鉚緊鏈條,建立貧困戶與農業龍頭企業、家庭農場和合作社的緊密利益聯接。借鑑菸葉產業閉合產業鏈的成功做法,解決好貧困戶發展產業的產前投入、產中服務和產後銷售問題。一是扶強龍頭,讓產業扶貧引擎轟鳴。要充分認識扶持龍頭就是扶強產業,扶持產業就是扶持貧困戶的思路。產業扶貧不能做簡單的加減法,就脫貧而扶貧。要把龍頭企業、家庭農場和合作社建設作爲產業脫貧的重點,通過招商引進、資源整合、股份重組或者整體買斷等多種形式,每個產業確定1-2個龍頭,進行金融支持、政策注入或者股權置換、電商平臺創建,變多龍治水爲一龍獨大,強化龍頭企業對外的產品拓展力和對內的產業拉動力,依託龍頭爲貧困戶提供產前、產中和產後的市場服務。二是定單生產,讓產業扶貧方向明確。貧困戶的產業選擇首在精準,貴在收益,要害在銷售。產業扶貧首要解決的就是不能讓貧困戶成爲市場的前期分析者,更不能成爲加工者和銷售者,要讓貧困戶成爲精耕細作的勞動者和生產者,其他一切都依託訂單,讓龍頭、家庭農場主和合作社來承擔。公司或合作社向貧困戶提供品種、技術、服務乃至銷售,讓貧困戶大膽生產、標準化生產、放心生產,杜絕以往農戶的產業種在田裏、曬在坡裏、爛在家裏、傷在心裏的發展怪圈。三是金融施放,讓產業扶貧油門大開。據金融辦介紹,縣政府以財政資金20xx萬元的注入,來撬動農商行放大七倍即1.4億元的金融扶貧放貸,這是創新精準扶貧的重大利好,從目前全縣16300戶42500人需產業扶貧的現狀,結合廣大基層幹部和貧困戶對產業扶貧1-2萬元的資金需求來看,金融放貸的規模,是適度趨緊了些,但好在政府還有擴大注入的趨向。我們認爲,如果1.4億元的金融支持全部到位,以產業扶貧25%的利益回報率來看,將會產生1.75億元的巨大收益,將一舉使貧困戶脫貧。四是嚴格管控,使產業扶貧制動有力。產業扶貧的政策即資金到底應流向何處,調研組爭論最多。一方面相關部門擔心扶持款到了貧困戶手中沒有用於產業發展,可能還了賬,買了藥,喝了酒,吸了煙;另一方面龍頭公司、家庭農場和合作社自身實力較弱,其能力和信用也值得考證。因此建議:一種方案是有志於參與扶貧的龍頭企業、家庭農場和合作社,由金融機構特設扶貧專戶,貧困戶的申貸資金打入該賬戶後予以50%的凍結,待貧困戶的種養成果按訂單銷售,最後經鄉鎮、村組評估簽字後予以解凍,從而構成一個完整閉合的產業鏈。另一種方案是貧困戶以村爲單位集中申貸,資金由鎮、村兩級組建資金監管小組,以貧困戶簽訂的訂單爲準,由監管小組向銀行提出凍結或者解凍申請。這兩種方案共同的特點是確保扶持資金用於貧困戶產業發展,確保扶貧效益。同時,還需分年度由政府、金融、財政、審計及相關兩代表一委員組成評估小組,監管合同的簽訂,利益的分配,對參與精準扶貧的龍頭企業、家庭農場主和合作社進行信用評級和扶貧效益評估,建黑紅名單,在電視、報紙、電子短信及金融授信名錄中予以公告公示,加大失信成本,確保一大批誠信經營、帶動能力強的企業脫穎而出,爲建設國家級、省級的知名企業和品牌奠定基礎。

(三)修強內功,堅持產業扶貧五結合。錘鍊好貧困戶的內功,纔是真正防止貧困戶脫貧後返貧的治本之策,一要堅持扶貧產業的長短結合。即要發展極易適銷對路的短、平、快種養加項目,又要植根於保康實際、大力發展林果經濟,現在保康要提倡兩畝致富園(茶園、果園),山上高效經濟林的脫貧新思路,實行宜林則林、宜養則養、宜種則種。二要堅持扶貧產業的公私結合。既要扶持貧困戶依託產業脫貧,更要扶持壯大集體經濟,依託集體經濟的輻射帶動幫扶,更加持久地帶動貧困戶脫貧;三要堅持扶貧產業的主輔結合。一主多輔依然是貧困戶產業脫貧的基本思路,既要依託公司、集體和合作社因地制宜的發展主導脫貧產業,又要謀求特色、適度發展原汁、原味、原生態的綠色有機產品,走特色、特質、特價的新路子。四要堅持產業扶貧的志智結合。人窮志短是貧困戶真實寫照,扶貧先扶志,治窮先治愚。一方面既要讓貧困戶看到希望,又要在精神上摒棄歧視,在情感上體貼慰籍,增強其脫貧致富的強烈渴望和內生動力。另一方面,要持續加大對貧困戶的實用技術培訓,切實增強脫貧的本領和技能。五要堅持產業扶貧的統分結合。所謂統就是將貧困戶的土地和山林資源流轉至村集體經濟、家庭農場、合作社,由企業或合作社進行統一佈局、生產和銷售,貧困戶通過獲得土地、山林租金收入、分紅、勞務收入實現增收;所謂分就是各貧困戶分散自主經營脫貧項目,通過訂單生產實現脫貧增收。

(四)響鼓重錘,層層傳導產業扶貧的責任與壓力。縣級指揮部要精準施策。政策和策略是生命線,縣級作爲精準扶貧的總指揮,要讓八大辦公室和十一大戰區高效運轉,精準確定政策,明確作戰線路,進行階段督辦,邀請第三方進行評估,確保指揮部發揮作用。各鄉鎮戰區指揮部要精準發力。針對產業扶持政策,各鄉鎮要組織本級幹部、村支兩委、企業主和農場主、合作社認真研究產業扶貧的思路、扶持政策的投放、產業訂單的簽訂以及產業扶貧成果的銷售等具體、細化的對策和措施,堅決杜絕三個一,即開一個會、發一個文、籤一個單的簡單不負責任的做法。工作隊要駐下來、專下來、留下來與貧困戶研究產業。各駐村工作隊和村支兩委要精準幫扶。幫助貧困戶找品種、找技術、找銷路,要適時督促貧困戶強化生產過程的管理。引導貧困戶開闊眼界、增強信心、提升能力,要帶着感情幫扶,帶着政策幫扶,帶着使命幫扶,以決戰決勝的勇氣和不脫貧不脫鉤的決心打贏這一仗。貧困戶要精準實施。所有的政策和措施最後都必須通過貧困戶來實施,要通過訂單農業的方式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規範化的生產意識,要通過政策扶持的槓桿和駐村工作隊的幫扶熱情提升貧困戶的脫貧能力,要通過村支兩委的督導和工作隊的監督促使貧困戶戒懶、戒賭、戒奢,通過強化技術培訓來戒愚,真正讓貧困戶將資金、感情和精力集中投入到脫貧產業上,依託產業增收來增強脫貧的內生動力,使精準扶貧真正在保康譜寫一曲創新創業的主題歌。

縣扶貧產業調研報告篇5

扶貧開發工作是促進農業增產,加快農村改革,實現農民致富的有效途徑,爲進一步掌握扶貧開發工作進展情況,瞭解扶貧開發工作中的難點和問題,緊緊瞄準貧困人口,以“減少貧困、縮小差距、增加收入、構建和諧”爲目標,以“整村推進、連片扶貧開發”爲抓手,以改善貧困地區的生產生活條件爲中心,以增加貧困羣衆收入爲重點,積極拓寬扶貧資金籌集渠道,不斷加大扶貧開發工作力度和投入力度,創新扶貧開發機制,提高扶貧開發水平,增強貧困對象的自我發展能力,探索與_縣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扶貧工作新模式,紮實推進創新創業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現就對全縣扶貧開發進行的調研情況形成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_縣地處_邊界,下轄十個鄉鎮,總面積728平方公里,境內以山地丘陵爲主,約佔總面積的80%,全縣總人口52萬,其中:農村人口46萬多人,佔總人口的88.5%,有19個貧困村,全縣現有人均收入低於2763元貧困戶12264人,通過調查分析,致貧的原因:1、因家庭勞動力缺少致貧的3820人;2、因遭受嚴重自然災害致貧的1160人;3、因孤寡殘、五保需社會保障致貧4225人;4、其他原因致貧3059人。

二、扶貧開發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以改善貧困村生產生活條件,穩步推進整村推進項目實施。

20_年度上級扶持我縣19個貧困村整村推進財政扶貧資金310萬元,安排扶貧計劃項目38個,通過項目的實施,新建水泥公路24條32公里;水利設施4條1350米;綠化、亮化工程1處;文化活動廣場9處。近幾年來,在上級扶貧部門的大力扶持下,通過鄉、村廣大黨員和羣衆的努力,全縣19個貧困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得到了明顯改善,村容村貌整治力度得到了進一步完善,極大的方便了廣大羣衆出行。隨着周圍環境的不斷美化,人們的生活習慣也在悄悄改變。部分村子安上了路燈,鋪上了水泥路,鄰里之間和睦相處,休閒娛樂文明適度,社會環境穩定和諧的新景象,使廣大幹羣對全面小康目標的實現充滿了信心。

(二)、以促進生產發展,全力推進產業扶持。

今年是產業扶持第一年開始,上級下達產業扶持資金380萬元,我縣19個扶貧村以主導產業建設和貧困戶增收幫扶工作作爲重點,力求通過整村推進,使各村級主導產業有較大發展,大部分貧困戶都能具備脫貧的能力。通過反覆調查,深入研究,結合各村實際,幫助全縣19個貧困村制定主導產業基地建設目標任務計劃,使19個貧困村在整村推進中進一步突出重點、明確建設任務,同時,也解決了以往各重點村在整村推進中發展主導產業項目建設的難題。

(三)、以增加貧困農民收入爲中心,提高貧困人口的綜合素質和就業、創業能力。

爲了做好“雨露計劃”培訓轉移工作,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作爲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來抓,同時,我辦領導班子深入基地調研檢查指導培訓工作,要求有關部門對培訓輸出學員家庭遇到的困難結對幫扶,爲輸出人員創造良好的外出的環境 。今年我縣完成“雨露計劃”培訓共210人,下撥資金19.8萬元,其中職業教育培訓80人,撥付資金12萬元,轉移就業培訓130人,撥付資金7.8萬元,全部通過“一卡通”直接發放到貧困對象手中,轉移就業率達100 %,有效的增強了貧困羣衆的就業能力,增加了收入,提高了貧困羣衆的生活水平。

(四)、以改善農民的居住環境爲重點,確保移民搬遷的政策落實。

扶貧移民搬遷工作是一項民生工程,涉及面廣,必須由政府主導,組織各方面力量參與實施。因此,縣委縣政府專題研究了扶貧移民搬遷工作,要求有關鄉鎮及部門要明確任務、加強領導、強化措施,找準工作着力點,同時要求縣級相應資金配套到位,確保全縣扶貧移民搬遷工作強力推進,並以縣政府名義下發了扶貧移民搬遷工作方案,成立了以縣政府分管領導爲組長的領導組。

20_年省下達我縣扶貧移民搬遷任務598人,通過鄉、村、組層層把關摸底,在充分尊重移民對象的意願下,全部進行集中安置,移民集中安置點建設堅持“五統一分”。即: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基礎設施建設、統一資金管理、統一竣工驗收,確定在長平鄉淡塘村“工業園安置點”,安置點主體工程已封頂,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已經全面起動,全縣108戶598人已簽訂協議搬遷入住。

三、主要做法和經驗

(一)加強組織領導,營造全縣上下齊抓共管的濃厚氛圍。一是成立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加強對全縣扶貧工作的組織領導。細化分解扶貧開發任務,將責任落實到鄉鎮和幫扶部門,確定黨政一把手負責制,將扶貧工作納入全縣年度綜合目標考評體系,加強檢查,嚴格獎懲,確保完成各階段扶貧工作目標任務。二是對照整村推進開發目標,通過重點突破,示範建設,圓滿完成了 “整村推進”貧困村建設任務。三是切實加強貧困地區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啓動貧困村幹部培訓工程,不斷增強貧困村班子的整體戰鬥力和扶貧開發能力。四是結合黨的羣衆路線等活動,組織開展一系列訪貧問苦活動,進一步增強全縣各級各部門、機關幹部關心扶貧、支持扶貧、參與扶貧的主動性,並且每年年終歲末,縣委縣政府領導開展了走訪慰問活動,走訪低保、五保戶,優撫對象,受災羣衆,幫助他們找資金,找政策,找出路,在全縣範圍內形成講扶貧、議扶貧、幹扶貧的良好氛圍。

(二)堅持以基礎設施建設爲重點,大力改善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

以貧困村村屯道路,人飲、通電、貧困戶住房改造等工程建設爲重點,幫助貧困羣衆解決“行路難、飲水難、用電難、生存難”等實際問題,爲消除貧困地區自然條件障礙,奠定發展基礎創造出良好條件。

(三)堅持以貧困村產業培育爲支撐,着力解決貧困農民增收問題。因地制宜選準發展項目。將產業開發與貧困地區的自然資源優勢緊密結合,選準果品、蔬菜等特色經濟產業作爲優勢產業,實行片區開發,綜合佈局。

(四)堅持以提高貧困羣衆基本素質爲根本,大力實施智力扶貧。一是積極開展扶貧方針政策宣傳,引導貧困羣衆樹立法紀意識、市場意識和自我發展脫貧的信心,主動參與、主動發展,依靠自身力量脫貧致富。二是實施科技扶貧工程,大力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普及農業科普知識,推廣農業新成果、新方法,努力增強貧困羣衆就地創業、自主脫貧能力。三是實施勞動力轉移培訓工程,抓好貧困勞動力的轉移技能培訓,增強貧困羣衆的基本務工技能,拓展就業門路。

(五)落實項目資金監管措施,提高項目資金使用效益。嚴格執行項目資金管理責任制,使用報批制、公示公告制、專戶覈算制、縣級報賬制、監督審計制等“六項制度”。

四、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我縣扶貧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績,但離摘掉國家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村的帽子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新形勢下,扶貧開發面臨以下問題和困難:

(一)扶貧形勢依然嚴峻。通過扶貧整村推進後,我縣貧困現象呈現出新的特徵。一是剩餘貧困人口大多居住分散,其居住條件很差,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極弱。二是這部分貧困羣體大部分文化程度偏低,在國家實施低保政策後,儘管這部分人溫飽已得到解決,但現金收入較少,生活質量不高。三是貧困羣體弱勢地位十分突出。由於城鄉二元結構導致農民整體收入遠遠低於城鎮,而貧困羣體的收入更不能與城鎮收入相比,在長期的貧困狀態下,其思維方式更加保守,心理素質極其脆弱,容易滿足現狀,不思進取,“等、靠、要”思想嚴重。因此必須對這部分人實施全方位的扶持,給予更多的支持和關心。四是貧困對象綜合素質低,接受新思想,掌握新技術難度大,脫貧致富能力低。五是現階段扶貧政策及力度在不斷加大,而資金的投入嚴重不足。

(二)貧困人口致貧和返貧因素依然存在。由於農業生產的自然風險、市場風險始終存在,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社會保障體系尚不夠健全,羣衆因災、因病等致貧、返貧現象時有發生,建立扶貧開發長效機制的任務十分緊迫。

(三)是財政扶貧資金投入嚴重不足。重點村所要解決的問題多,面很廣,所需的財力很大。幾乎所有的重點村修幾條水泥街道,就需要好幾十萬元,財政扶貧資金本身都不夠用,還要羣衆自籌幾萬元,才能完成項目建設任務,自籌資金佔所有資金的比例一般在20%—50%之間,有的村因居住的很分散,由幾個自然村組成,工程量很大,所需資金就加大很多,自籌資金量和財政資金量投入幾乎是1比1,甚至更多,造成貧困村自籌資金的籌措難度很大,工作極其難做。加之扶貧開發主要任務是解決貧困村羣衆的行路難、吃水難等影響羣衆生產生活的困難,主要面向全村羣衆,對於絕對貧困戶沒有扶持資金。

五、對今後扶貧開發工作的意見和建議面對困難和問題,今後要加快扶貧開發進程,我們必須理清思路,創新工作方法,完善工作管理機制,努力提高扶貧資金使用效益對今後扶貧開發工作提出以下意見和建議:

(一)繼續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要抓住編制“十三五”規劃的有利契機,以道路、供水、環境整治等爲主要內容,按照長遠規劃,分步實施,適度超前的思路高起點做貧困村扶貧開發整體規劃,統籌安排教育、衛生、文化等農村公共設施建設,這就需要各部門通力配合,利用本地優勢資源,想盡千方百計向上爭取資金,通過整合各部門資金來加大力度,重點解決好貧困村行路、飲水、衛生、移民等與羣衆生活密切相關的基礎性建設,切實改善羣衆的生產和生活條件。

(二)進一步開發壯大特色產業。要充分利用本地優勢,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寓生態建設於資源開發中,大力發展內容豐富的綠色產業。加大力度招商引資,積極樹立“要我做爲我要做,給物不如給項目”的理念,變救濟式扶貧爲開放式扶貧。以“築巢引鳳”的開放心態,把企業引進來,把扶貧戶、扶貧資金與企業有機地結合起來,制定更加優惠的政策激勵措施,讓企業得以突破發展,最終實現“特色產業做大、優勢產業做強、貧困羣衆致富”的目標。

(三)積極創新扶貧開發機制。在具體工作中要創新並做到七個方面的結合:一是扶貧項目的確定要與貧困羣衆的利益相結合;二是選定貧困對象要與低保政策相結合;三是整村推進要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四是政府引導與羣衆積極參與相結合;五是項目整合與資金整合相結合;六是項目建設與職能部門和社會監督相結合。

縣扶貧產業調研報告篇6

主任、各位副主任、祕書長、各位委員:

一、主要成效

近年來我市各級政府認真貫徹黨的xx大和中央、省、市農村工作會議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爲指導,緊緊圍繞市委提出的加強農業,做特農業產業發展思路,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立足資源優勢,大力培育具有比較優勢的特色農業產業,取得了明顯成效,促進了全市農業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優質菸葉產業。做大做強金三明菸葉品牌。突出發展翠碧一號特色品種和生態型無公害菸葉,保持年種植面積在40萬畝以上,年產量6萬噸以上。筍竹苗木花卉油茶產業。以竹山集約經營爲重點,竹子現代科技園爲示範,提高林地產出率,大力發展筍竹精深加工,大力發展苗木花卉和油茶產業。新建豐產竹林6.56萬畝,種植苗木花卉2.9萬畝,新造和撫育油茶林4.2萬畝。畜牧水產業。加快發展肉牛肉羊規模養殖,同時積極推進產品深加工。全市生豬年出欄139.71萬頭,肉牛出欄4.25萬頭,肉羊出欄18.82萬頭,家禽出欄2515.13萬隻,水產品年產量6.4萬噸。中藥材產業。重點抓好緊缺中藥材和製藥企業所需的原料藥材品種栽培、引進和示範。全市中藥材面積達18.44萬畝。食用菌產業。突出抓高海拔地區反季節和珍稀食用菌以及低海拔區域的草生型和城郊型菜籃子食用菌。全年栽培食用菌2.7億袋,產量7.66萬噸。果茶產業。加快品種結構調整,引進推廣優質品種,發展水果加工和茶葉精加工,擴大名優茶種植面積。全年茶葉面積達24.66萬畝,產量2.4萬噸,水果面積114萬畝,產量84.71萬噸。建蓮產業。進一步選育和推廣優質高產建蓮品種,與旅遊觀光農業相結合,加強深度開發建蓮功能食品和醫藥原料,延長建蓮產業鏈。

(二)產業經營水平不斷提升

現有國家級特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國家級扶貧龍頭企業和品牌農業金獎企業各2家,省級龍頭企業18家,市級龍頭企業135家。,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90億元,帶動農戶44萬戶。先後有10個產品獲得國家地理標誌保護,7個縣(市)列入福建烏龍茶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區域,1個產品獲得中國名牌產品,2枚商標獲得中國馳名商標,1個產品獲得出口免檢產品,4個產品獲得國家免檢產品;累計擁有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三品認證產品251個,位居全省前列。

(三)產業適度規模經營不斷擴大

全市培育形成泰寧縣焦溪村錐慄、大田縣大中村大薯、三元區爐洋村臍橙和沙縣西霞村蔬菜等225個一村一品特色村。菸葉種植戶數達4多萬戶,戶均種煙9.82畝,其中20畝以上的種煙戶有1984戶。發展林業專業合作社149個,經營林地面積59萬畝。生豬規模養殖場270個,年可出欄120萬頭生豬;規模養羊專業戶155戶,年可出欄12萬頭;蛋雞規模養殖場達到13個,存欄30萬隻;肉鴨規模養殖場達到25個,出欄370萬隻。新增網箱養魚1000個,生產能力噸。

(四)產業科技服務水平不斷提高

全市鄉鎮均成立了農業155服務隊,農業155信息員覆蓋了行政村,形成一支貫通市、縣、鄉、村四級的聯動工作隊伍,加強對農業特色產業的技術指導服務。今年以來,全市舉辦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班700餘期,培訓8.5萬人次。組織一批科技特派員到農村推廣農業五新、培育農業科技示範點(片),引進各類農作物新品種200個,建立新品種示範片5萬畝,示範推廣新技術13項,新肥料23.8萬畝,新農藥38萬畝次,新機具578臺套,購機補貼資金達3850萬元。

(五)產業對外合作交流不斷加大

連續七年在外地舉辦農業專場招商會,連續五年舉辦海峽兩岸(三明)林業博覽會。明臺農業合作加快發展,引進涉農涉林臺資企業66家,總投資1.65億美元;引進一批中國臺灣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推廣面積達15萬畝。清流中國臺灣農民創業園正式升格爲國家級創業園,引進臺資企業22家,總投資6948萬美元,引進中國臺灣良種29個,引進中國臺灣技術18項,推廣面積3.5萬畝。

二、存在問題

從調研的情況看,當前我市農業特色產業的發展也存在着一些問題和制約因素,主要表現在:

一是特色產業龍頭企業偏少偏小,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全市農產品加工企業少,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產值上億元的僅有17家,佔百分之12.6;國家級、省級農業龍頭企業分別只佔全省的百分之6.5和百分之9.7。農民專業合作社還處於起步階段,規模偏小,帶動農戶僅佔總農戶數的百分之23.8。一些地方的農業特色產品雷同,特色不鮮明,優勢不突出,市場競爭力不強。加之企業、農戶和市場之間銜接不夠,產、供、銷脫節,資源優勢不能有效地轉換成市場優勢,造成有

特色的產業形不成規模,有規模的產業又缺乏特色。

二是特色產業科技服務人才缺乏,產業化服務體系建設滯後。由於我市地處山區,條件差、待遇低,農業科技人才留不住也引不進。目前,農村大多數鄉鎮農業技術服務網絡不夠健全,農業科技服務人員偏少,加上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尚未形成規範、完善的技術服務體系,造成了產前不能及時準確提供市場信息,產中不能及時有效技術指導,產後不能及時做好市場對接,這也不同程度挫傷了農民發展特色產業的積極性。

三是特色產業資金投入有限,產業發展動力不足。由於各級財力薄弱,發展資金嚴重不足,縣鄉不能拿出更多的資金扶持產業化龍頭企業和重要項目的發展。金融投入由於缺乏有效擔保主體,農民自身房屋、土地又不能抵押,金融支農難以落到實處。農業又屬中長期項目,季節性強,回報率低,難以激發社會各界的投資熱情。同時,農民對農業生產的投入很有限,使有特色的產業形不成規模,從而制約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三、幾點建議

(一)加強組織領導,提高對發展特色農業的認識

政府和各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發展特色農業對於發揮我市地域和資源優勢,增加農民收入,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切實加強對發展特色農業的領導。要緊緊圍繞加強農業,做特農業的產業發展思路,進一步明確我市發展農業特色產業的主攻方向和目標任務,認真落實三明市發展現代農業行動計劃。建立健全統一領導、分工協作、各負其責的工作機制,有力促進農業特色產業的發展。要加強運作,打好海西、老區、蘇區牌,爭取中央、省上對農業特色產業更多的項目資金支持。要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加快集體林權制度配套改革,促進農村耕地、林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激活發展特色農業動力,做大做強做優我市農業特色產業。

(二)創新經營方式,提升特色農業產業化水平

政府和有關部門要把市場前景好、發展潛力大、帶動能力強的成長型企業納入培育扶持範圍,通過政策扶持、項目支持、政策性貸款貼息等辦法做大規模。健全完善公司+基地+農戶等模式,帶動生產基地建設,延伸產業鏈,增強輻射帶動作用。要加快特色農業的示範鄉鎮、示範基地建設,着力發展一批具有一定規模的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特色產業鄉村,推進產業化規模化經營。加快發展一批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大力培育一批國內知名的區域品牌、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監管體系、信息體系建設,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鼓勵龍頭企業創辦互助合作組織,推動龍頭企業與農民利益的緊密結合、專業合作組織與市場開發拓展的緊密結合,完善龍頭企業與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及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

(三)推進科技創新,提高特色農產品科技含量

政府要逐步構建完善市農科所、農作物選育創新平臺、國家及省級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食用菌菌種繁育中心、清流花卉良種培植繁育中心、閩臺林業研究所、閩臺林業科技交流培訓中心等一批農業科技研發推廣機構和創新平臺,儘快形成佈局合理、功能完備、運轉高效、支撐有力的農業科技自主創新體系。要突出抓好農產品深度加工,大力扶持現有果蔬、畜禽產品和林產品及生物醫藥等重點加工生產企業,開展技術創新,發展科技型企業。同時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優選引進一批農產品加工高新技術企業,延長農產品產業鏈,提高經濟效益。加大對明溪南山、沙縣柱源等10個市級現代農業示範園區的資金投入和農業五新推廣力度,確保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在發展特色產業中起到先行先試的作用,成爲農科教結合示範基地、新品種和新技術試驗示範基地。

(四)創新服務機制,提升特色農業服務水平

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加強農業技術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推進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和獸醫管理體制改革,健全鄉鎮或區域性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治、農產品質量監管等公共服務機構,着力解決基層農技人員缺少和工作經費不足等問題。切實抓好鄉鎮三農服務中心和村綜合服務站建設。要加強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加快推進一批在建及新建大型農產品市場建設。加快農村市場信息化建設,爲農民提供市場信息、購銷對接等服務。要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引導和鼓勵農業龍頭企業、供銷合作社、種養大戶、科技人員、返鄉創業農民等領辦或創辦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並在財政補貼、稅收、用地、用電和綠色通道等方面予以支持。要加大對農業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改善農村金融服務,認真解決農民和農產品企業貸款難融資難問題,爲農業特色產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

(五)突出明臺合作,實現明臺特色農業優勢互補

要以海峽兩岸林業博覽會爲平臺,突出林業成果轉化、生物農業產業對接和生態旅遊觀光等,加快實施林產品加工等六個合作區建設,努力打造全國林業對臺合作示範區和全國林業改革示範區。以清流中國臺灣農民創業園區升格爲國家級園區爲契機,不斷擴大合作交流範圍,全面提升明臺農業合作層次,努力在招商引資、農業特色產業開發、農業科技合作,特別是農業五新技術的引進、示範和推廣、特色農產品生產經營、農產品深加工、農產品物流業、觀光休閒農業等領域取得新突破。要積極構建明臺交流合作平臺,加強和鼓勵兩岸農業企業、農業學校和農業科學研究機構、農業推廣單位攜手合作,建立農業產、加、貿一體化合作模式,研究開發農業新技術、新產品,開拓新市場,促進農業特色產業發展。

縣扶貧產業調研報告篇7

爲貫徹落實國務院扶貧辦在雲南召開的全國社會扶貧工作會議精神,進一步做好社會扶貧工作,推動我市社會扶貧工作再上新臺階,我辦於10月13日至19日,由辦公室分管領導帶隊,組織相關縣(市、區)扶貧辦人員共9人,分成兩個小組分別到閬中、南部、西充、儀隴、營山和嘉陵等7個縣(市、區)對社會扶貧工作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南充位於四川盆地東北部、嘉陵江中游,轄順慶、高坪、嘉陵三個區,南部、西充、儀隴、營山、蓬安五個縣,代管閬中市,幅員面積1.25萬平方公里,總人口742.11萬,其中農業人口591.05萬,非農業人口151.06萬。南充是典型的革命老區、丘陵旱區、貧困大區。9縣(市、區)中有4個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1138個重點貧困村,20_年底全市重點貧困村中還有年收入785元以下的特困人口5萬多人,786-1067元的低收入貧困人口近20萬人。

南充的社會扶貧工作基本上與政府在農村開展開發式扶貧同步進行,隨着扶貧開發的不同階段和不同目標任務,社會扶貧又有着不同的工作方法、任務要求和參與主體,社會扶貧成爲了扶貧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有益補充。我市始終堅持把社會扶貧作爲扶貧開發中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從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的20多年間,先後有信息產業部、電子工業部、商務部等中央國家機關到我市農村開展定點扶貧,先後有近20個省級部門、120多個市級部門和9縣(市、區)的近1000個黨政部門及企事業單位開展結對幫扶,有浙江省的17個省級部門及杭州、湖州、溫州、金華4個市對我市6個縣(市、區)開展的對口幫扶,先後有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和慈善組織在我市開展的秦巴世行項目、cdd外資扶貧等多形式、全方位的社會扶貧工作。據不完全統計,我市農村從1995年以來,先後接受社會扶貧捐贈的資金就達47181萬元,其中,中央、國家機關定點扶貧資金12854萬元,省級部門定點扶貧資金12950萬元,1997年以來接受浙江省對口幫扶資金21377萬元;共實施幫扶項目1672個,其中,建人飲工程21595處,希望工程199所、24.8萬平方米,建村衛生站76所、6.4萬平方米,建鄉村公路1487公里,建扶貧新村299個,實施產業扶貧發展種植業10.6萬畝、發展養殖業項目83個,實施安身工程2624間、21940平方米、受益特困戶2184戶。社會扶貧成爲了我市扶貧攻堅的重要力量,爲促進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和貧困農民脫貧致富發揮了巨大作用。

二、做法及成效

(一)明確思路,把社會扶貧作爲解決貧困地區羣衆脫貧致富的重要舉措。上個世紀90年代,我市仍有270萬貧困人口處於溫飽線以下,貧困農民年人均純收入不足500元。人口密集的資源性貧困、十年九旱的災害性貧困、人文素質差的觀念性貧困、產業不優的結構性貧困、政策難配套的機制性貧困一直困擾着廣大農村。南充當時是名副其實的人口大市,財政窮市,是貧困人口比較集中,貧困程度比較深,貧困問題比較多,脫貧難度比較大的革命老區、腹心旱區。飲水難、行路難、上學難、就醫難、增收難、發展難與全市幾百萬貧困農民如影隨形。爲了加大扶貧攻堅力度,黨中央、國務院在安排中央國家機關定點扶持我市重點貧困縣的基礎上,於1996年又安排浙江省對口幫扶南充,對於南充這樣一個自然條件差,觀念落後,經濟社會發展緩慢的貧困地區來說,能得到各級黨政機關的定點幫扶,特別是能與浙江聯姻,能夠得到浙江的扶持,那真是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將爲我們的扶貧攻堅,決戰貧困增添巨大的精神和物質動力。當時,市委、市政府響亮地提出要帶領全市人民“承幫扶而奮起,樹志氣而圖強”、“寧願苦幹,不願苦熬”,“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力爭到20世紀末基本解決全市270萬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改變貧困面貌。爲迅速對接浙江的對口幫扶工作,市委、市政府及各相關縣(市、區)及時組建了常設機構,配備了專職人員,落實了工作經費,制定了工作職責,出臺了一系列扶貧開發和對口幫扶的配套政策。提出了“政府引導,社會支持,羣衆參與”的工作方針和“綜合開發,重點投入,穩步推進”的基本原則。爲正常有序地開展工作,與浙江共同協商確定了“領導重視、政府組織、企業參與、市場導向、優勢互補、互利互惠、共謀發展”的對口幫扶原則。多年來雙方一直遵從這一原則開展工作,並取得了優勢互補,互利互惠的雙贏效果。

1997年以來,隨着我市扶貧開發工作的不斷深入,社會扶貧越來越廣泛,幫扶力度越來越大,幫扶雙方及時調整和完善了對口幫扶工作思路。爲實施整村推進、產業扶貧、勞務扶貧“一體兩翼”戰略和扶貧開發構建和諧社會試點建設,根據黨對農村的方針政策和我市廣大農村的客觀實際,我市提出了“一水二路三產業四人居環境五社會事業六民主法制”的扶貧工作思路。浙江省提出了“輸血”與“造血”結合,幫扶與合作並舉的幫扶思路,社會扶貧工作圍繞這一重點和思路逐步朝着多層次、寬領域發展,爲我市構建和諧南充作出了突出貢獻。

(二)突出重點,把解決羣衆“六難”作爲社會扶貧的重要內容。1997年以來,我市按照中央、省委的要求,大力實施扶貧攻堅,全市扶貧開發取得了階段性成效,解決了部分貧困人口溫飽問題,貧困鄉村的落後面貌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但是,由於我市地處乾旱走廊,又是革命老區,農業比重大,特別是缺乏產業支撐,導致政府實力不強,農民增收困難,貧困面大、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一些貧困農戶的生產生活條件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變。20__年初,全市9個縣(市、區)中還有4個扶貧工作重點縣、1138個重點貧困村,農民人均純收入1000元以下的貧困人口還有57萬人,有168個場鎮1586個旱山村135萬人飲用水困難、近1500個貧困村不通公路。一些重點貧困村行路難、飲水難、上學難、就醫難、增收難等問題仍然十分突出,部分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極其困難,因災、因病返貧率較高。針對這些現狀,我們利用浙江捐贈的對口幫扶資金及其它社會扶貧資金與各類扶貧資金配套使用,實施了以下5大社會扶貧工程,並取得了非常明顯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扶貧效益。

一是實施基礎扶貧,解決羣衆飲水難和行路難。利用幫扶資金5368萬元,發動羣衆投工投勞,先後修建衛生井、集中供水站、蓄水池、塘、堰等人畜飲水工程21595處。人畜飲水工程的實施,使6個縣(市、區)的102萬多人直接受益。

利用幫扶資金6203萬元,修建鄉村公路1487公里,受益村達629個,改善了這些貧困鄉村的運輸難和羣衆行路難的問題。貧困地區羣衆生產生活條件大爲改善,爲貧困羣衆脫貧致富創造了有利條件。

二是實施產業扶貧,解決羣衆增收難。利用幫扶資金3681多萬元,在一些貧困鄉村集中成片地實施了大棚蔬菜、銀杏、薄荷、梨棗、冰糖柚、雷竹、水蜜桃、優質葡萄等種植業項目104個,10.6萬畝,實施水產、良種兔、山羊、生豬養殖等養殖業項目83個。西充縣發揮農業的比較優勢,利用社會扶貧資金和幫扶項目先後建成了五村連片的產業基地,基地大量吸納當地農民務工,較好地解決了羣衆增收難,增強了發展後勁。

三是實施新村扶貧,解決貧困村發展難。利用幫扶資金4435萬元建扶貧新村299個,實施“三建五改”受益農戶達13.4萬人。特別是新階段以來,爲實施整村推進扶貧戰略,浙江加大了新村扶貧力度。在浙江幫助援建的扶貧新村中,我們按照“一水二路三產業四人居環境五社會事業六民主法制”的思路實施整村推進。利用幫扶資金在扶貧新村中完成“三建五改”(建家、建園、建沼氣池,改路、改水、改廚、改廁、改圈)扶貧工程3.8萬戶,改善了幫扶村農戶的生產生活條件。營山縣清水鄉頂子村地處幸福水庫淹沒區,貧困問題相當突出。過去老百姓上訪現象非常嚴重,曾發生過村上幾十人到縣委靜坐,要求解決吃飯問題。該村在浙江省東陽市和四川省委辦公廳的多年幫扶下,集中各類扶貧資金實施整村推進,村裏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村裏重點發展了蠶桑、水產,人均收入從1997年的400多元增加到去年底的3700多元。全村1100多人,380多戶,基本上實現了社社通石板路,90%以上的農戶用上了沼氣,98%的農戶新修了樓房,電話普及率達70%以上。產業發展了,收入增加了,人居環境改善了,老百姓的生活寬裕了,社會扶貧幫助他們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儀隴縣在對口幫扶工作中,全面推進幫扶新村建設的基礎上,與城鄉一體化試點聯動,進一步提升了幫扶工作內涵。新政鎮龍神埡村在國家工商聯的幫扶下,投資近700萬元,打造成以中心城鎮爲軸心,按照集鎮社區標準拓展集鎮規模,引導農民向城鎮集中。

四是實施教育扶貧,解決羣衆上學難。利用幫扶資金6050萬元, 爲6個縣(市、區)新建、改建希望國小199所、248120平方米,救助貧困學生115595人。特別是20__年6月,正當我市遭遇百年難遇的特大旱災肆虐的時候,中國銀行浙江分行的領導冒着酷暑炎熱,不顧幾千裏的長途奔波,一下車就馬不停蹄地帶着純淨水、方便麪翻山越嶺到距公路10多公里外的營山縣貧困山區涼風鄉古佛村規劃和捐資25萬元建設村國小。那種吃苦耐勞的精神和求實的工作作風感動得當地幹部羣衆熱淚盈眶。浙江省協作辦主任姚少平與儀隴縣馬鞍鎮特困學生鄧友平結成幫扶對子,幫助解決其學習期間一切學習費用。溫州在南部掛職的幹部陳進達、周曉東集資救助近50名輟學兒童。有的縣還用幫扶資金設立了貧困學生助學、獎學基金,幫助了1000多名貧困學生重返校園。20__年,浙江省對口辦、錢江晚報、農夫山泉公司等單位聯合開展了浙江省朝陽“1+1”助學活動,有298名貧困學生得到了結對幫扶。

五是實施衛生扶貧,解決羣衆就醫難。利用幫扶資金2370萬元,新建、改建鄉村衛生院共76所、總建築面積達63610平方米,受益人口達584185人。浙江省政府援建的西充多扶之江中心衛生院、儀隴馬鞍之江衛生院和浙江省民宗委援建的閬中博樹衛生院,金華市援建的營山縣清源鄉、清水鄉、大廟鄉、太蓬鄉、鹽井鄉等衛生院,大大改善和提高了當地幹部羣衆就醫條件,基本解決了羣衆就醫難的問題。商務部幫助儀隴縣改造縣人民醫院及4所鄉鎮、村衛生院,捐贈顯微鏡、心電監護儀、腦電圖儀等先進醫療器械,使儀隴30萬困難羣衆擺脫了就醫難,爲提高儀隴整體醫療水平,保護老區人民的身體健康做出了貢獻。

(三)幹部交流,把互派幹部掛職鍛鍊作爲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的有效措施。對口幫扶不僅僅是捐錢捐物,更重要的是把浙江人的先進理念和改革開放的先進經驗引進來,轉變人們的思想觀念。對口幫扶的相識相知,黨政幹部的雙向交流,通過互訪、考察,浙江人那種城市建設大手筆、工業園區大規模、交通建設大網絡、農村經濟大繁榮、結構調整大市場、發展思路大手筆、軟硬環境大優化,小商品大市場,以及思想衝破牢籠,不爭論求發展;資金不論多少,人人爭當老闆;商品不在大小,務求做精做強;產權形式多樣,重視管理創新等先進經驗都在南充的幹部羣衆中產生了強烈的反響,促進了南充幹部羣衆思想觀念明顯轉變。杭州、金華等市幫扶代表團數十次來訪,溫州、湖州等市也派出23名幹部和專業技術人才到我市掛職指導產業發展,給我們帶來了先進的思想觀念、全新的經濟理念和執着的創業精神。還派出3名專業技術人才到儀隴縣指導養殖業、派出教師2名到嘉陵區支教。爲我市推進改革發展提供了有益的智力支持和寶貴的精神財富。浙江湖州市派出的幹部吳建華在儀隴縣任縣長助理的兩年期間,主抓產業發展,面對儀隴的現狀,他深感責任重大,任務艱鉅。他白天上山下鄉,走村入戶,撲下身子搞調研,晚上整理資料,梳理思路,埋頭挑燈夜戰。在吳建華的建議下,儀隴縣委、縣政府決定把長毛兔產業作爲縣域農業支柱產業來培育和發展,並由他親自負責主抓該項工作。吳建華利用自己掌握的湖州市發展長毛兔產業的先進經營模式、管理經驗和專業技術,組建了儀隴縣兔業發展協會,率先實行“公司+基地+農戶”發展模式,將“產、供、銷”有機地結合起來,迅速把長毛兔產業帶入了良性發展軌道。長毛兔產業已成爲儀隴的支柱產業,爲羣衆增收脫貧作出了突出貢獻。南部縣從20__年以來,我省定點扶貧的四川大學、省農行、省農辦先後派出5名幹部到該縣任科技副縣長。

我市也先後選派中青年幹部267名到浙江掛職學習、開闊視野、啓迪思維、增長才幹,不少同志學習歸來後,在新的崗位挑起了重擔,成爲我市經濟建設的生力軍。對口幫扶爲我市幹部的培養、人才的造就、觀念的轉變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四)勞務輸出,把轉移培訓農民工作爲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勞務輸出是實現勞動力資源合理利用的重要形式,對解決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出路,統籌城鄉發展,加速貧困地區脫貧進程都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多年的對口幫扶實踐,幫扶形式逐步由“救濟式”向“開發式”轉變,“輸血式”向“造血式”轉變,由給錢給物向智力扶持轉變。新階段扶貧開發以來,浙江加大了對我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的扶持力度,我們先後利用300多萬元幫扶資金,舉辦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95期27130人次,有組織轉移輸出11341人。特別是浙江省金華市20__年6月幫助我市營山縣一次性培訓轉移農村勞動力達100人以上。營山縣從貧困鄉鎮動員農村剩餘勞動力送到浙江省金華市,由金華市對口辦聯繫培訓學校進行了爲期兩個月培訓,金華市委、市政府領導及相關部門領導親自參加培訓班開學典禮,培訓結束由培訓學校及金華市對口辦負責聯繫了用工企業。20__年杭州市爲我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基地援建了培訓用教室,爲我市農民工到杭州企業務工做了許多牽線搭橋的工作。

爲了順利推進扶貧新村建設和新農村示範村建設,提高貧困人口素質,20__年以來,每年都要利用幫扶資金組織全市9縣(市、區)對當年啓動的扶貧新村和新農村示範村的黨支部書記和村主任進行業務培訓。全市舉辦各類培訓班130期,培訓人數近3萬人次。

(五)搭建平臺,促進雙方經貿合作與交流。爲改變南充產業支撐弱、工業發展緩慢、經濟缺乏活力的現狀,我們始終堅持幫扶與合作並舉,以南充的資源優勢大力引進浙江企業家來南充投資興業,謀求發展。爲了支持浙江企業在南充發展,南充市委、市政府出臺了土地、稅費等一系列優惠政策。市委書記劉宏建指出,“在支持企業發展上,要大力推進‘簡政放權’,精減審批事項,規範審批程序,認真落實首問責任制、限時辦結制、責任追究制,形成有規則、懂規則、守規則的政務環境。”浙江省各級黨政和有關部門堅持在幫扶中加強合作、在合作中深化幫扶,多次組織浙江企業代表到南充實地考察,爲南充產業發展牽線搭橋;一些浙江企業把南充作爲搶灘西部的“橋頭堡”,充分利用自身的技術、資金、管理和品牌等優勢,廣泛開展經濟合作,取得了“雙贏”效果。十年來,已有150多家浙江企業落戶南充,投資總額35億多元,到位資金18.5億元,納稅累計9800多萬元,提供就業崗位近7300餘個。德力西集團、人本集團和李子園牛奶有限公司、浙江華立集團、浙江中裕紡織、溫州金泰紡織、浙江物產集團、義烏小商品城等一大批知名企業在南充生根開花,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如嘉陵區引進浙江德力西集團投資興建光彩大市場,發揮了商業排頭兵的作用。通過經貿合作,促進了二、三產業的快速發展,活躍了城鄉經濟,解決了就業問題,推動了我市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和新興產業的發展壯大,給南充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六)創新機制,實現幫扶資源的有效整合。把社會扶貧工作與整村推進結合起來,把幫扶項目、幫扶資金與各類扶貧和農業項目、資金做到整體規劃、整合使用,提高了幫扶資金的使用效益,大大提升了幫扶力度。一是整合項目資金。各縣(市、區)充分發揮扶貧部門的組織協調作用,凡是在扶貧新村實施浙江對口幫扶項目,必須把以工代賑、扶貧開發和各類涉農項目資金整合起來,統籌安排,集中資金辦大事,力求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充分發揮幫扶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在項目實施上,一律採取“先辦事、後給錢,驗收合格再結算”的管理辦法,確保幫扶項目規範管理,運行有序,見到實效。二是發動廣大羣衆積極參與。羣衆力量是一項十分重要的資源,我們廣泛宣傳,發動羣衆積極參與到幫扶項目的規劃、實施、監督全過程中,發揮了羣衆在對口幫扶中的主體作用。

(七)強化管理,注重提高社會扶貧實效。一是加強項目管理,嚴格項目審查,嚴把立項關。把一些切合實際,羣衆急需,有利於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項目,經扶貧部門篩選考察後,再推薦給浙江幫扶市和定點扶貧的單位選擇立項,確保幫扶項目的科學性、實效性和可行性。二是加強工程監督,嚴把質量關。各縣(市、區)經常組織人員對實施的幫扶項目實行全方位協調和全過程跟蹤,嚴禁隨意縮小投資規模,嚴禁擅自修改項目計劃,隨時跟蹤檢查項目實施進度、工程建設質量、發現問題限期整改,遇到問題及時研究解決,確保工程質量可靠、按期完成。三是及時組織有關部門對幫扶項目工程進行竣工驗收,嚴格把關,確保建成優良工程、形象工程和效益工程。四是加強資金管理。明確了幫扶資金和物資的管理原則、使用範圍。要求各項目實施單位必須嚴格財務制度,資金實行專戶存儲,專款專用,嚴禁截留、擠佔、挪用幫扶資金,並規定任何單位和個人一律不準向項目單位攤派資金,搭配物資。嚴格實行幫扶項目根據資金、根據工程進度分期分批撥付制度。每次撥款都必須由項目實施單位提出書面申請,扶貧辦根據檢查情況審定後撥付。同時,加強對項目資金的監督。確保匹配的資金及時足額到位。對每一個項目工程都實行工程預決算管理,要求每個項目實施單位必須根據工程需要,及時籌足匹配資金,保證按時到位。

三、主要經驗

(一)必須領導重視,思路明確,認識到位。浙江對口幫扶南充的工作之所以持續十年長盛不衰,其工作越來越實、幫扶領域越來越寬、幫扶效果越來越好,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領導重視,思路明確,認識到位。從1996年到現在,浙江的三任省委書記都親臨南充視察,並對幫扶工作作出重要指示。20__年5月,浙江省委書記親臨南充視察,並就對口幫扶工作作出三點指示:“一是思想認識要進一步統一。要把做好對口幫扶工作始終作爲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擺在黨委、政府重要的工作位置上,抓緊抓好;二是工作機制要進一步完善。每年兩省都要組織相關市、縣和部門,到對方銜接,具體商議和落實幫扶項目,要推動對口幫扶工作不斷走向制度化、規範化;三是幫扶渠道要進一步拓寬。總的方針要堅持‘黨委重視、政府組織、企業運作、市場導向、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共同發展’,堅持幫扶與協作相結合,輸血與造血相結合,對口幫扶的思路要更寬,渠道要更多”。在對口幫扶工作搞了8年之後,習對南充的視察和講話把這項工作又再次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潮。

南充市委、市政府把浙江對口幫扶我市的工作擺上了重要議事日程,主要領導親自抓、負總責。每年把對口幫扶工作與扶貧工作、招商引資工作及市委、市政府其他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考覈、同獎懲。歷屆領導都把浙江的幫扶當成加快南充發展的歷史機遇,當成黨中央、國務院和浙江省人民對革命老區和貧困地區的一種極大關懷和支持。南充市委領導對浙江省對口幫扶工作表示“我們將倍加珍惜浙江對口幫扶南充的大好機遇,進一步動員和組織全市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鬥,不辜負浙江省委、省政府的關懷,以優異的成績向真情幫助、熱情支持南充發展的浙江各級領導和浙江人民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

(二)必須機構健全,人員落實,常抓不懈。有機構、有人抓,是搞好對口幫扶工作的必要條件。浙江省及各對口幫扶市都成立了專門的對口幫扶辦公室,他們是一屆接着一屆幹,年復一年,堅持十年如一日,真正把浙江省各級黨委、政府和浙江人民的深情厚意送到了南充人民的手中,改變了貧窮的面貌。南充市委、市政府和各縣(市、區)黨委、政府堅持常抓不懈,堅持有領導分管,有部門主抓。特別是營山縣和儀隴縣從1996年以來一直由扶貧辦主抓,各部門配合,工作連貫不斷線,工作人員對工作情況熟悉,業務熟悉,資料齊全,抓得實在。我市營山縣人民政府20__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東西部協作工作先進單位,成爲我省唯一受到國務院表彰的對口幫扶工作先進單位。南部縣扶貧辦主任譚必武談到,要搞好社會扶貧工作,必須做到“三勤”、“三有”、“三到位”,即要勤跑、勤聯絡、勤彙報,要有人做事、有經費辦事、有物資條件配套,必須認識到位、感情到位、工作到位。

(三)必須發揮羣衆主體作用,讓貧困人口真正受益。對口幫扶的主要對象是貧困地區的貧困農民,因此貧困農民既是參與主體又是受益主體,必須充分調動農民羣衆實施幫扶項目,改變落後面貌的積極性。儀隴縣在扶貧新村建設和新農村建設中,用幫扶資金或其它扶貧資金實施的項目,羣衆必須籌資投勞相配套。他們從農民最關心的事情入手,充分尊重農民的意願,讓農民成爲扶貧開發和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堅持“一切發展爲了羣衆、一切發展依靠羣衆、一切發展成果由羣衆共享”,改變過去由政府指定爲羣衆主動競爭,由幹部決定爲羣衆民主決策,由幹部管理爲羣衆自已管理,讓農民參與項目的決策、規劃、建設、管理的全過程,充分體現了農民的主人翁地位,激發了羣衆參與新農村建設,改變落後面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四)必須突出產業承接轉移,注重優勢互補,互惠雙贏。南充的主要矛盾是發展不足,最大問題是產業培育滯後,產業培育是促進南充經濟快速發展的必經之道。通過產業發展來增強政府實力,來提供就業崗位,來增加百姓收入是最好的途徑,也是能使對口幫扶長期堅持下去的最好方法。因此,我們堅持社會扶貧注重資金幫扶逐步向產業幫扶轉移,加大經濟技術項目合作力度,構築經濟窪地,承接浙江產業轉移,收到了事半功倍速和雙贏的效果。溫州德力西集團與南部泵業集團公司結親,憑藉德力西集團的資金和技術優勢,加上南充的廣闊市場,雙方都償到了合作的甜頭。西充李子園牛奶食品有限公司、南充市廣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儀隴哈哥兔業有限公司等企業都是浙江人到南充興辦的農業龍頭企業,他們採取“公司+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有力地帶動了一方產業的快速發展。原南充印染廠是一個瀕臨倒閉的企業,浙江企業家購買後,在南充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現在是經營紅紅火火,訂單源源不斷。

(五)必須創新機制,整合資源,把對口幫扶與構建和諧社會相結合。浙江幫扶資金是有限的,如何才能夠把這有限的資金變成脫貧致富的無窮動力,真正讓貧困羣衆在幫中見情,在扶中受益,我們通過多年的實踐與探索,搞好對口幫扶工作,實施好對口幫扶項目,必須創新機制,充分整合各類資源,形成共建合力,才能充分發揮幫扶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我們以扶貧新村爲載體,將浙江對口幫扶資金、黨政機關定點幫扶資金、財政扶貧資金、以工代賑資金、信貸扶貧資金、國家對貧困地區投入的涉農資金和其它社會資金聚集起來,整合使用,充分發揮其“藥引子”的作用。十年來,浙江共捐贈我市幫扶資金近1.6億元,而我們組織發動羣衆按照“一水二路三產業四人居環境五社會事業六民主法制”的思路,卻幹出了5億多元的扶貧項目及工程,在南充1.2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到處都樹起了浙江對口幫扶的不朽豐碑。對口幫扶工作既合黨心,也合民意,是實踐重要思想,樹立科學發展觀,減少貧困人口,縮小城鄉差距和東西部差距,消除農村貧困,實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融的重要現實途徑。

四、問題、建議及下步工作思路

(一)社會扶貧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0多年來的社會扶貧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果,積累了一些成功的經驗,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完善和解決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強調自身貧困多,發揮貧困農民主體作用不夠。我市一些地方一味強調自身的貧困,因而向浙江省及上級定點扶貧單位爭取幫助支持非常積極,中、省部門和浙江省參與幫扶的單位也非常重視扶貧濟困,積極爲貧困羣衆捐資捐物辦實事,但我們一些地方和部門調動羣衆的積極性,發揮農民羣衆的主體作用,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不夠。一些地方依然存在着“等、靠、要”思想,一味地等待、依靠國家和社會的扶持,沒有發揮自身的積極性和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被動地等待幫扶。

二是接受幫扶項目和捐贈資金多,嚴格項目資金管理不夠。一些縣、鄉、村只重視爭取了多少項目,接受了多少幫扶資金和物資,忽視了對幫扶項目和捐贈資金和物資的管理,使幫扶帶有一定的盲目性。對捐贈的資金,多數單位沒有從貧困村、貧困戶的角度去考慮該發展什麼項目、如何選項、管理好發放的資金等,沒有把資金與項目的質量完成情況掛鉤,沒有充分整合資源,集中資金辦大事,甚至有的捐贈資金被縣、鄉、村挪着它用。

三是社會扶貧成果多,加大宣傳力度不夠。幾十年的社會扶貧成果在南充大地上樹起了座座豐碑,作出了巨大貢獻,爲南充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顯著變化。可是我們接受幫扶地區的一些同志在思想上對外界的幫扶習以爲常,認爲是理所當然,因而對許多鮮活的幫扶事蹟沒有得到及時的宣傳報道,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扶貧單位的工作積極性。

四是注重了感情的聯絡溝通,忽視了長效機制的建立。社會扶貧一般體現在幫扶主體的自覺行動上,沒有剛性的目標任務,所以受扶主體爲了獲得更多的支持,特別注重感情的聯絡和溝通,沒有從建立長效的幫扶機制上下功夫。特別是受扶方對貧困問題的調研,貧困地區發展規劃的編制,信息的反饋,資金的管理等方面做得不夠完善,容易造成社會扶貧的盲目性。

(二)對社會扶貧工作的建議及下步工作思路

黨的xx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要求“繼續開展黨政機關定點扶貧和東西扶貧協作,充分發揮企業、學校、科研院所、軍隊和社會各界在扶貧開發中的積極作用。加強反貧困領域國際交流合作。”社會扶貧是當前扶貧開發工作中的一支不可忽視的中堅力量,是今後及很長一段時間內扶貧開發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對貧困地區扶貧開發有着極大的推動和促進作用,必須充分發揮社會扶貧與政府扶貧的互補作用,對社會扶貧加以正確的引導和大力弘揚。

一是要高度認識社會扶貧力量在扶貧開發事業中的作用,動員更多的社會羣體加入到社會扶貧的偉大事業中去,把社會扶貧事業再向前推進一步。

二是建立健全社會扶貧的約束和激勵機制,出臺相應的配套政策,確立目標任務,最大限度地發揮社會各界在扶貧開發工作中的作用。

三是加強對社會扶貧的宣傳,鼓勵社會各界增強參與扶貧的積極性,進一步增強他們參與扶貧、支持扶貧事業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四是加強人才培訓交流,促進貧困地區幹部羣衆的觀念轉變。對口幫扶不僅僅是捐錢捐物,更重要的是把外地先進理念和做法引進來,轉變人們的思想觀念。黨政機關定點扶貧和東西部對口扶貧都應注重幹部的相互交流,注重人才的培訓,幫助貧困地區幹部羣衆轉變工作作風,轉變思想觀念。

五是加強經濟技術協作與交流,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要特別注重產業幫扶和產業的承接轉移,實施項目推動戰略,以貧困地區的資源優勢對接發達地區的資金優勢、技術優勢和人才優勢。

縣扶貧產業調研報告篇8

產業化扶貧是調整貧困地區經濟結構,增強“造血功能”,促進貧困地區長效脫貧和農民持續增收的一條重要途徑。爲全面瞭解掌握我市產業化扶貧工作情況,推動全市產業化扶貧工作持續健康發展,8月下旬,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田立,帶領農村委員會組成人員和市扶貧辦相關負責人,就全市產業化扶貧工作情況,先後到大悟、孝昌和市直有關部門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組先後到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產業扶貧項目基地等視察瞭解情況,聽取縣及有關鄉鎮兩級政府和發改、財政、農辦、農業、扶貧、農商行、農信社等部門工作彙報及建議。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1、特色產業和基地初步形成,規模不斷擴大。把大力實施產業扶貧作爲開發式扶貧的重要內容,因地制宜,注重發揮老區、貧困地區山場、林地、人力等資源優勢,大力開發特色資源,重點培育市場前景好、比較優勢明顯、輻射帶動力強的特色產業。目前,已初步形成了茶葉、油茶、中藥材、苗木花卉、優質稻、養殖和旅遊等主導產業,而且規模呈現不斷擴大的趨勢。截止2015年底,茶葉基地面積35.4萬畝,油茶8萬畝,中藥材9萬畝,苗木花卉苗圃基地5萬畝,畜禽養殖大戶6000多個,規模化畜禽養殖場300多個,水產養殖可養水面10萬畝,先後開發白果樹灣新四軍五師司令部舊址、宣化店中原突圍舊址兩個全國百個經典紅色旅遊景點,建成觀音湖、雙峯山2家國家4a級旅遊景區。僅大悟的五大產業產值就達41.7億元,安置解決20多萬人就業。同時,我市以實施全省重點老區鄉鎮、插花貧困鄉鎮連片開發試點項目爲契機,新建青(油)茶、藥材、苗木花卉、肉鴨等農林特基地10萬多畝,如漢川楊林溝鎮5000畝紅辣椒基地、應城陳河鎮2萬畝和雲夢吳鋪鎮1.2萬畝優質糯稻基地等,形成了穩定的致富產業,羣衆增收效果明顯。

2、龍頭企業不斷髮展壯大,輻射帶動力持續增強。堅持把培育壯大產業化龍頭企業作爲產業扶貧的關鍵環節,通過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提高產業層次,擴大產業規模,形成產業優勢與經濟優勢。近兩年來,利用貸款貼息政策,扶持了以大悟悟道茶、華龍生物製藥和孝昌鴻翔鴨業、管氏茶等爲代表的40多家龍頭企業做大做強,目前省、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大悟縣14家,孝昌縣29家。同時,各地積極探索建立土地流轉機制和企業與村組、農戶利益聯動機制,實行以龍頭企業爲依託,大力實施“公司聯村”工程,引導企業參與村級扶貧,推行“企業(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帶動農民脫貧致富。大悟縣依託悟道茶、新花花生、華龍生物藥業等企業,大力發展茶葉、花生、板栗、藥材和畜禽養殖小區,覆蓋17個鄉鎮、178個行政村,網絡基地農戶13000多戶。孝昌縣組織鴻翔鴨業、管氏茶業、太子米業等重點民營企業幫扶產業建設,覆蓋14鄉鎮148個貧困村,網絡基地農戶17600多戶。

3、農產品品牌效應逐漸凸顯,市場競爭力進一步提高。近年來,全市各級政府大力培育和打造了一批富有特色的農產品品牌、商標,提高了企業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爲創造企業經濟效益和農民增收發揮了積極作用。截至2015年,僅大悟、孝昌兩縣就有金鼓露毫茶葉、齊天花生等6個產品獲得“湖北省著名商標”認證,有管氏茶葉、鳳凰茶等140多個“三品一標”產品,太子米獲得“中國地理標誌”認證。大悟縣悟道茶業、三裏天然綠色公司等8家農產品加工企業參加大別山綠色農產品展銷活動,全部獲展會金獎。

4、農民增產增收基本穩定,脫貧致富步伐加快。近年來,全市各級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採取有力措施,不斷加大產業化扶貧工作力度,有效地推動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發展,促進了農業增效和農民增產增收,使貧困地區農民逐步擺脫貧窮,走上了致富的道路。截至2015年,全市老區、貧困地區產業基地總面積達260多萬畝,覆蓋80%以上的貧困村和農民,農民從特色產業基地獲得的收入佔其總收入的50%以上,通過產業開發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兩年來,全市有近6萬貧困人口依靠產業化扶貧擺脫貧困,5萬多農民被轉移安置到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就業,實現了穩定脫貧。

1、資金投入不足。一是市、縣兩級政府沒有達到《湖北省地方黨政主要負責同志扶貧工作責任制考覈辦法》中關於扶貧配套資金按不低於中、省撥資10%的比例列入本級財政預算,並逐年增加地方配套資金比例的要求。二是專項扶貧獎勵資金少,難以滿足不同產業、不同規模、不同區域類型產業扶貧的要求。如孝昌縣,由於貧困人口多、產業基礎差、財政實力不強,2015年產業扶貧資金的投入僅可滿足部分重點貧困村和重點老區村整村推進的需要,而生活在非重點貧困村和老區村約40%的貧困戶則因資金不足,限制了發展產業和改變生產生活條件的願望。

2、產業鏈條不長。我市老區、貧困地區的產業在產業鏈條上只有第一個鏈條的多,像鴻翔鴨業長鏈條的少。如板栗、花生都只是初級產品,沒有深加工之類的後續鏈條,產品的科技含量、附加值和產出效益低,仍然沒有擺脫原料供應型產業的困境。同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整體數量少,規模小,實力較弱,儲藏、加工、包裝、宣傳和營銷的水平不高,缺乏市場競爭力。

3、基礎設施不配套。大悟、孝昌兩個重點貧困縣的特色產業基地絕大多數都是開發山場和崗地建成的,通往基地的路況差,影響了產品的運輸。而且大多數基地的水、電等基礎設施不配套,導致產業效益低,有相當一部分處於“靠天收”的狀態,一旦遇上像今年的持續高溫天氣,產業基地將損失慘重。

4、利益機制不健全。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與農民的利益聯結機制不夠規範和緊密,大多爲鬆散型,沒有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命運共同體,影響了產業扶貧的健康發展。

5、人才和技術支撐不夠。我市老區、貧困地區人力資源豐富,農村富餘勞動力較多,但是缺乏符合有關產業發展的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加之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和推廣體系不健全、推廣程度不深入,導致優質產品少,市場競爭力低,農民增產增收困難。

1、強化產業發展,推動產業化扶貧。一是要根據市場需求和生產的發展不斷調整完善產業發展規劃,在組織實施過程中堅持把致富產業與本地產業結構調整、產業化經營有機結合,鼓勵引導推進特色產業基地和項目建設。二是要充分利用貸款貼息等政策,培育壯大示範帶動作用好的產業化龍頭企業,推廣“企業+基地+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帶動農民增收致富。三是要加大招商引進力度,着力引進一批發展潛力大、市場前景好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同時,大力實施迴歸創業工程,積極鼓勵和引導外出務工人員帶技術、帶資金回鄉創業,帶動農民脫貧致富。

2、加強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促進產業化扶貧。要整合農村教育培訓資源,以農村遠程教育基地、鄉鎮農技服務中心和農業科普示範基地爲依託,加大對農戶的培訓力度,使他們掌握一定的實用技術,提高創業就業的能力。要強化科技支撐,依靠科技創新來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科技含量,打造精品名牌,力爭形成一個支柱產業有一個名牌產品當龍頭,一個系列產業有一批拳頭產品作支撐,一個市縣有一批特色精品作支柱的科技創新格局。

3、健全利益分配機制,保證產業化扶貧成果共享。政府要引導和扶持農村組建各種專業合作社,並促其正常有序運轉,更好地保護農戶利益。要逐步完善企業和農戶之間的利益聯結關係,促進企業和貧困農戶結成利益共同體,實現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