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鄉鎮生態扶貧調研報告

【概述】

鄉鎮生態扶貧調研報告

結合當前工作需要,本站的會員“sunrising”爲你整理了這篇鄉鎮生態扶貧調研報告範文,希望能給你的學習、工作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正文】

爲進一步推進生態扶貧工作,築牢山旱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基礎,拓寬貧困羣衆增收渠道,加快脫貧致富奔小康步伐。按照鎮黨委統一安排部署,鎮黨政綜合辦、林工站組織相關人員深入進行了認真調研,現就我鎮生態扶貧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石哈河鎮位於巴彥淖爾市最東端,爲陰山北麓丘陵半農半牧地區,十年九旱、靠天吃飯曾是這裏的代名詞,也是多年來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全鎮現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025戶2075人。從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到精準扶貧,石哈河鎮始終把生態扶貧作爲最大的基礎工程和民生項目來抓,二十年如一日,充分踐行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自2000年開始實施退耕還林工程以來,我鎮累計實施退耕還林工程58.49萬畝,2000年-2006年,累計實施第一輪退耕還林工程52.49萬畝,其中退耕地還林15.86萬畝、荒山荒地還林36.63萬畝、納入國家級公益林補償範圍22.14萬畝;2015年-2017年,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6萬畝,2505戶農戶(其中貧困戶187戶)共享生態建設政策紅利。退耕還林綠了荒山富了百姓,2018年被巴彥淖爾市林業局評爲全市綠化造林先進集體,爲打贏脫貧攻堅戰、深化產業結構調整夯實了發展基礎。

二、主要做法

(一)推進退耕還林,持續釋放“綠色紅利”。鑑於我鎮乾旱少雨、環境惡劣、土地產出率低、貧困問題突出等原因,在實施退耕還林工程的過程中,我鎮以增加林草植被覆蓋率、實施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爲中心,構建“農民自願、村委組織、政府引導、統籌規劃、規模實施”的體制機制,在上級林草部門的指導下,堅持適地適樹的原則,在退耕地上安排適合當地氣候條件的檸條種植,不但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態環境,而且促進了地方特色產業的發展,增加了農民收入。

(二)加大管護力度,鞏固退耕還林成果。爲了確保退耕還林項目能夠“退得下、穩得住、不反彈、能致富”,鎮黨委政府堅持“一分種植、九分管護”的原則,按照全國林地“一張圖”要求,將退耕還林項目區和地方公益林按村組劃分爲87個責任管護區,各村委公益林聘用、錄用護林員,按其管護範圍、面積、難易程度確定護林員數量,共聘用415名護林員。嚴格執行《石哈河鎮護林員管理辦法》,加強退耕還林項目區管護工作,嚴格護林員管理考覈,推進項目區禁牧工作,切實鞏固造林成果,提升綠肺功能。嚴格執行禁牧政策,劃分護林員責任區,發現偷牧者,同時處罰偷牧者和護林員。

(三)發展特色產業,推進綠色發展。利用退耕還林後續產業發展資金,培育壯大優勢特色產業。一是培育發展溫室蔬菜產業。鎮黨委、政府立足當地實際,在充分考察調研、尊重民意的基礎上,以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建設項目爲引領,因地制宜將溫室蔬菜逐步打造成帶動貧困羣衆脫貧致富的富農產業。近年來,共建成巴宏塔、趙堡壕等集中連片100座以上設施農業示範園區5處,設施農業規模1911座。2019年發展溫室蘆筍種植60畝,畝產達到450斤,每斤售價14元,畝均效益達6300元,與北京新發地經銷商達成穩定銷售合作關係。2020年,新增蘆筍種植100畝,總種植面積達160畝,推行統一育苗、統一機械、統一定植、統一管理、統一銷售“五統一”管理模式,提高種植品質和收益,打造巴彥淖爾市最大的設施農業蘆筍種植基地。通過園區務工和村集體經濟分紅,帶動貧困戶153戶、293人。二是推廣捨飼半舍飼養殖模式。鎮黨委、政府依託豐富的林草資源,結合鞏固退耕還林後續產業養殖棚圈建設項目,大力推廣捨飼半舍飼養殖模式,推進肉羊養殖規模化、標準化發展,累計新建標準化養殖棚圈3713座,培育發展標準化養殖場2處、舍飼精養戶3000餘戶。通過限牧精養,牧業年度牲畜存欄穩定在60萬頭(只)左右,牲畜年出欄30萬頭(只),並實現了肉羊養殖“兩年三茬產羔、四季均衡出欄”的目標。同時,通過“貧困戶點菜、政府買單”到戶產業扶貧項目實施,帶動158戶349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從事肉羊養殖產業發展,人均純收入達到20301元,極大推動了當地羣衆脫貧致富步伐。三是推進萬畝節水高效示範種植園區建設。退耕還林項目的有力實施,極大改變了當地的氣候條件,也爲當地產業多元化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爲全面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做好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文章,鎮黨委、政府在廣泛調研摸底、試驗示範與外出洽談合作的基礎上,建設全鎮萬畝節水高效示範種植園,種植“張雜谷”穀子5500畝、甜糯特用玉米2000畝、蔬菜生產育種4215畝,實現畝均節水300立方米、收入突破2000元,與當地種植玉米相比,實現節水三分之二、效益翻三番,對極爲乾旱缺水的石哈河地區探索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農養牧的新路。四是建設高產穩產壩頭地。我鎮現有旱作農業耕地31萬畝,按照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保留20萬畝土層較厚、地力較好、地勢平緩的旱作耕地,實施小流域治理項目,建設高產穩產壩頭地,實行壓青地輪歇種植,引進抗旱耐寒、高產優質的旱作農業品種試驗示範,對本地道地品種進行提純復壯,實現了產量增加50%,品質大幅提升的目標。

(四)開發公益性崗位,實現勞動力就地就業。退耕還林工程使得更多的農村勞動力從農業生產中解放出來,全面參與到造林綠化、補植補造和林草保護等生態建設中。通過就地就近組織貧困農戶參與林業生態建設,讓廣大貧困農戶在實施中通過從事護林員等具體得到工資性收入,帶動一批貧困人口脫貧致富。退耕還林項目實施以來,我鎮共納入國家級公益林補償範圍22.14萬畝,2017年聘用87名有勞力的貧困戶擔任護林員(每年每人2000元左右管護工資),2018年聘用貧困戶67人(每年發放2000元左右管護工資),2019年聘用貧困戶33人(每年每人4800元左右管護工資),2020年貧困戶31人(每年每人7400元左右管護工資),爲有勞力的貧困戶創造穩定收入來源。

三、主要成效

經濟效益:退耕還林造福農民,顯著提高農民收入。我鎮農民累計享受退耕還林補貼3.892億元,戶均31230元;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優先爲187戶貧困戶退耕3386.7畝,發放退耕還林補貼共計225.648萬元;2019年以來,累計爲357戶貧困戶落實國家級公益林效益補償24.84萬元(11038.1畝)。

生態效益:退耕還林項目不僅惠及廣大農戶,而且帶來顯著的生態效益,加速了石哈河地區植被恢復速度,項目區林草植被蓋度達到25%,使得山旱區生態急劇惡化的狀況從根本上得到改善,“十年九旱”的格局正在發生改變,小氣候環境正在加速形成,大風沙塵天氣明顯減少,降水量顯著增加,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治理步伐加快,優美宜居的生態環境正逐步形成。

社會效益:退耕之後,74%的戶籍人口外出務工就業,爲當地常住人口退出了發展空間,當地農民更多地可以從事種養殖業,促進了農村的經濟發展。大量的勞動力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實現勞動力轉移就業,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廣大幹部羣衆進一步認識到退耕還林、改善生態的重要性,參與退耕還林和其他生態建設工程的積極性大大提高,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已成爲全社會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