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3下鄉調研報告多篇

3下鄉調研報告多篇

3下鄉調研報告篇1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興旺產業最終落腳在家庭農場、合作社、農業企業等發展產業的主體上,其中,工商企業等社會資本通過各種形式下鄉,具有資金、經營管理和銷售渠道的先天優勢,對其合理引導、扶持和監管有利於助推現代農業,特別是高效農業、多功能農業的發展,可帶動村鎮經濟,就近吸納農村富餘勞動力,解決農村土地撂荒、鄉村空巢的問題,增加農民收入。當前,工商資本下鄉存在一系列的困難和問題,筆者根據當前山西省工商資本下鄉經營的實際情況,探究對工商資本下鄉進行引導、扶持和監管的有效路徑。

一、現實情況——困難和問題

截至20xx年,山西省全省下鄉的工商企業或公司共計1289個,投資總額共計4681337萬元,其中投資第一產業1725243萬元,佔比36.9%。

(一)下鄉的工商資本持續經營困難。20xx年起,山西省掀起土地流轉的熱潮,很多工商資本在這一時期下鄉租賃農地從事農業生產,但持續經營並取得收益的企業並不多。一是資金問題成爲制約小型工商資本發展農業的瓶頸。發展農業所需投資量大,前期難以預估,流轉土地、引進技術、建設廠房、購買設備、拓展銷路都需要資金,且農業投資見效慢,資金不能短期回籠。一些企業在遇到前期無法預計的投資時導致資金鍊斷裂,難以爲繼,就連資金實力雄厚的工商資本也坦言投資農業的資金遠遠超過了他們的預期。二是工商資本轉型發展農業遭遇技術門檻和人才緊缺。現代農業要求精細管理,更需要核心技術。一些“煤老闆”轉型發展農業,雖具有資金優勢,但缺乏農業生產和管理經驗,未掌握先進的農業生產管理技術,導致產量低或產品質量不高,市場競爭能力弱。三是農業保險覆蓋範圍窄、涉及品種少、補償金額低。農業生產極易受氣候、病蟲害影響,比如“水果之鄉”運城市在果樹開花期受寒潮影響,去年大部分地區幾乎絕收。但山西省農業保險並未完全覆蓋,有農業保險的部分地區保險涉及的品種也極其有限,且補償標準低,難以彌補經營損失。很多經營主體表示願意多繳納保險以獲得更高的補償。

(二)農業基礎設施配套不完善。完善的基礎設施配套是工商資本下鄉的重要條件。目前,涉農項目周邊、內部基礎設施配套不到位,不僅吸引工商資本入駐的動力不足,也制約着項目的後續運營。工商資本進入農業的很多項目位於遠離城鎮的鄉村,亟須完善的水電、交通、物流、信息等配套設施,單憑企業自身力量面臨較大困難,相當一部分工商企業進入農業領域後,前期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都是投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上,制約了企業的發展。

(三)建設用地指標供應不足。工商資本進入農業,會不同程度存在建設農產品存儲加工、農業休閒觀光度假場所的需求,但這些項目大多位於郊區、鄉鎮,長期以來建設用地指標很難下達到農村。農村通過土地整理、村莊整治等方式新增的建設用地指標,大都通過“增減掛鉤”進了城,真正農村可用的建設用地指標緊缺。

(四)複雜的農村關係使工商資本望而卻步。主要表現在:一是土地流轉連片難。土地連片了才能形成規模優勢,但山西省人均耕地少,發包土地時遵循公平原則將土地優劣、遠近搭配,地塊也呈細碎分割的狀態,因而成片流轉涉及的農戶較多,每戶的訴求不同,有的要求提高價格,有的要求置換土地,有的心存芥蒂寧可撂荒也不流轉,大大增加了工商資本租賃農地的交易成本。二是上擡流轉價格。有些地方農戶認爲工商資本有錢,在本村流轉價格的基礎上把流轉給工商資本的價格擡高了幾倍,與當地土地經營權的實際價值並不相符,且不願接受土地入股等收益會有波動的形式,流轉費用能上不能下,以致工商資本承擔了過高的土地流轉成本。三是收穫季節農產品難以看護。有些工商資本在流轉的土地上種植單位價值較高的農作物,但部分地區會出現收穫季節農產品被附近村民大量偷盜的現象,且因面積大而難以看護,嚴重損害了經營者的利益。

(五)工商資本流轉土地存在糾紛隱患。一是工商資本和農戶都缺乏土地流轉相關法律法規知識。很多工商資本和農戶都對土地流轉相關法律法規知之甚少。比如轉包、出租、轉讓區分不清,調研發現有的工商資本與農戶簽訂的是轉包、轉讓甚至徵用合同,工商資本在不知不覺中侵犯了農民的利益,農民也在不知不覺中遭受了權益損害。二是流轉合同普遍不規範。大多數工商資本都存在合同不規範,甚至不合法的問題。流轉合同不規範會留下很多糾紛隱患,特別是大規模、長時間流轉土地的工商資本,合同不規範的影響範圍極大。山西省每年下發的土地流轉合同等六種土地流轉相關示範文本,多數成了鄉鎮辦公室的“固定資產”,如何有效推行規範合同是關鍵問題。

(六)工商資本租賃農地監管和風險防範有一定的困難。一是基層農經力量嚴重不足。當前山西省土地流轉管理的職能屬農經部門,但全省大部分地區農經人員緊缺,市縣一級往往1人承擔多項農經任務,鄉鎮一級人員更是短缺,他們不僅要具體落實各項農經政策,而且還要承擔其他任務,工作量相當大,這些都制約了工商資本租賃農地監管工作的有效開展。二是土地流轉管理部門權力有限,開展工作協調難度大。比如對工商資本租賃農地的監管和風險防範,由農經部門牽頭,但農經部門擁有的權力與承擔的職能並不匹配,協調公安、國土、工商等有關部門進行聯合審覈、協同開展監管工作難度較大。

二、合理引導、扶持和規範

(一)完善配套服務。一是加強工商資本下鄉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以配套扶持的方式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可以在政府、企業、農戶、鄉村間採取ppp、投改租等合作模式解決配套資金問題,同時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基礎設施建設。二是進一步探索融資擔保機制。繼續抓好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工作,加強農村產權交易平臺與金融機構之間的對接共享,積極落實風險補償機制,探索抵押物有效處置辦法,針對性地開設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保險險種。三是加強農業保險的作用。拓寬農業保險覆蓋範圍,增加險種,提高賠付額度。探索開展土地流轉履約保證保險業務,保險公司爲土地承租業主的履約行爲進行保險,消除農民流轉土地的顧慮。四是切實保障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所需建設用地指標。在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前提下,允許縣級政府通過村土地利用規劃,調整優化村莊用地佈局,將農村零星分散的存量建設用地優先用於工商企業下鄉。預留部分規劃建設用地指標用於單獨選址的農業設施和休閒旅遊設施等建設。對利用收儲農村閒置建設用地發展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的,給予新增建設用地指標獎勵。

(二)着力涵養鄉村振興人才。人力資源與就業保障部門應與農業部門加大合作力度,着力培育懂管理、會管理、懂技術、會技術的農業專業人才,適時建立農業職業經理人及專業技術人才資源庫,有效吸納身懷農業管理技能、專業技能,有志投身鄉村振興的人才加入鄉村振興人才庫,同時建立鄉村振興人才評價機制,對人才庫中的人才進行分類分級評定,爲工商資本下鄉和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儲備。

(三)充分發揮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和村集體經濟組織的作用。改變當前產權交易市場掛牌多、運營少的現狀,集中力量進行市場建設,在交易過程中鼓勵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和村集體經濟組織進行合作。除依靠產權交易市場規範流轉行爲、提供諮詢和鑑證等服務以外,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出面與村集體經濟組織合作,一方面着力解決工商資本流轉土地的連片問題,另一方面依靠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力量規範農戶的行爲,保障下鄉工商資本的合法權益。

(四)規範工商資本租賃農地的行爲。應當在普及土地流轉法律法規上下足功夫。大力宣傳土地流轉法律法規,防止工商資本和農戶因政策理解不到位而侵犯權益或權益受損。這是最基礎也是最有用的工作,但很容易被忽視。宣傳不應僅停留在文件上,應探索一些真正能夠起到實效的宣傳辦法和宣傳工作考覈辦法。應當着力規範經營主體與農戶的流轉合同。農業部門應當與工商部門聯合發佈流轉合同示範文本,充分發揮工商部門的職能,在工商資本註冊農業公司和執法檢查時推行流轉合同示範文本,保證合同的規範性、合法性。

(五)提升對工商資本租賃農地的監管能力。應對工商資本租賃農地監管和風險防範工作進行明確、細化,要有操作性。要明確農業、國土、工商等部門在事前審查審覈、事中事後監管中的各自職責,切實做到事有人管、責有人擔,避免推諉扯皮,從根本上解決權責不清的問題。對租賃農地的工商企業組織,不接受審查審覈,或者審查審覈通不過又整改不力的,要有明確的懲處手段。

3下鄉調研報告篇2

根據《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關於組織開展工商資本下鄉專題調研的通知》要求,我局對旅遊開發有限公司、川貝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川貝母生態藥材有限公司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工商資本下鄉基本情況

從規模看我縣工商資本下鄉總量較小,投資規模偏小;從投資領域看工商資本很少投資純糧食種植,大多數投向收益較高的種植業、加工業和休閒旅遊業。比如,川主寺薰衣草基地項目都是以種植業和休閒旅遊爲主題,以薰衣草種植、觀光旅遊爲特色,以加工、銷售爲支撐,發展薰衣草基地3300畝,開發薰衣草鮮切花、乾花製品、食品、日化品、化妝品等產業,直接帶動農民增收。

二、制約工商資本下鄉的主要因素

(一)企業對工商資本下鄉認識不到位。一是工商資本下鄉投資的積極性需要深入激發。總的看,目前工商資本企業下鄉的數量偏少,下鄉企業佔當地企業總量的比重也小。究其原因,一方面,許多有能力下鄉的企業,特別是一些正在尋求行業領域拓展的企業,沒有認真分析鄉村振興對企業發展的重大意義,未對農村這片廣闊“藍海”進行深入研究。另一方面,有的企業雖然認識到了鄉村振興的重大機遇,但有畏難情緒,主要是大多數工商企業對農業農村不熟悉,對轉型投資農業心中沒底,導致有些企業的行動跟不上發展的節奏。二是部分工商企業對鄉村振興存在認識偏差。一方面,過分看重政府政策。在鄉村振興政策力度逐漸加大背景下,部分企業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最大程度坐享政策紅利方面,研究如何爭取更多的土地流轉面積、貸款貼息、用地用電、基礎設施配套等政策資源,而不是充分地研究市場規律,不注重利用農村資源稟賦,腳踏實地地拓展涉農相關業務。

(二)政府服務能力和政策支持不到位。一是基層政府的服務能力不適應工商資本下鄉新形勢。理念認識不到位。理念是行動的先導。當前,工商資本下鄉正迎來一輪熱潮,並有進一步增強趨勢,基層政府雖然對此有所認識,但普遍未做深入的思考與研究,對鄉村振興的重大機遇認識不足,未深刻意識到工商資本下鄉可以作爲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影響政府服務能力的提升。二是服務能力不足。基層政府承擔着爲工商資本下鄉提供各類服務的重任,但相關工作方法和服務效能還不能滿足需要。

(三)鄉村專業人才不足。當前,隨着農業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不斷涌現,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趨勢日趨明顯,真正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鄉村專業人才十分緊缺。下鄉企業特別是沒有農業背景的企業,對大面上缺鄉村專業人才的認識不足,對鄉村專業人才的重要性估計不足,下鄉後才發現經營現代農業同樣需要集約化、標準化、品牌化生產,同樣需要各類專業人才,由於鄉村專業人才儲備不足,致使開展各項工作比較被動。

三、推動工商資本下鄉的思考及建議

(一)制定工商資本下鄉支持政策。出臺明確支持政策有利於穩定工商資本下鄉預期,對激發其下鄉投資的積極性至關重要。建議出臺政策,明確指導思想、基本原則。

(二)開展工商資本下鄉學習宣傳行動。工商資本下鄉,企業是主體,農民是參與者,基層政府是引導服務者。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商資本下鄉已經起勢的大背景下,學習宣傳標杆能夠找準工作着力點,凝聚起推動工商資本下鄉的強大正能量,確保學有榜樣、做有標杆,更好地推動工商資本下鄉。

(三)規劃建設一批工商資本下鄉項目。項目是工商資本下鄉的載體和關鍵支撐。從目前工商資本下鄉態勢較好的地區看,把項目作爲推動工商資本下鄉的基本抓手,精心策劃包裝項目、全力爭跑落實項目,可以說誰抓住了項目,誰就搶佔了制高點。建議實施工商資本項目帶動戰略,時時把項目牢牢抓在手上,突出抓好實力雄厚的大工商資本項目。

3下鄉調研報告篇3

工商資本下鄉,指的是城鎮工商企業向農業農村投資,帶動人力、財力、物力以及先進技術、理念、管理等進入農業農村,從而推動鄉村振興。引導和規範工商資本下鄉,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是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重要體現,是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現實路徑,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舉措,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迫切需要。

近期,我們圍繞工商資本下鄉問題在四川省的一些鄉村進行了調研。這些鄉村依託土地綜合整治建設幸福美麗新村項目於20xx年立項,通過規劃立項、引進資金、拆舊復墾、新村建設、土地權屬調整和村民補償等工作流程進行土地綜合整治,盤活土地要素,爲吸引工商資本下鄉打下了重要基礎。幾年來,新村在吸引工商資本下鄉進行投資建設方面取得明顯成效,也積累了一些可資借鑑的經驗:一是規劃先行。結合當地農村實際,因地制宜確定產業發展方向和模式,努力形成獨具特色的美麗鄉村風貌。二是政府搭臺。政府通過村莊整治等工作幫助解決產業項目發展用地問題。同時,利用集體建設用地、閒置空間等建設和完善基礎設施,大力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搭建合作平臺,推廣運營示範工程,增強對工商資本的吸引力。三是加強文化建設。把文化建設與吸引工商資本下鄉結合起來,搞好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充分利用鄉村現有文化陣地,提升村莊文化內涵和村民文明水平,爲吸引工商資本下鄉營造良好軟環境。

調研中,我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一是促進農民生活水平提高效果不夠明顯。雖然鄉村環境、公共設施等得到顯著改善,但約有66.7%的人認爲,工商資本下鄉並沒有使自己家庭的經濟狀況得到明顯改善。遷入新村的農民由於空間不夠和相關規定限制,不能飼養家禽、家畜;受條件所限,田地基本用於種植經濟作物,糧食作物種植較少,生活中所需的糧食大多需要購買,食物支出佔消費總支出的比重增大。二是部分產業發展未能反哺農民。城鎮工商企業投資的鄉村旅遊項目尚處於規劃建設中,新村建設中的一些特色餐飲項目基本由旅遊專業合作社的成員經營,參與新村建設的農民就業機會沒有明顯增加。三是權益保障實施難度較大。農民缺乏新居的產權保障,影響了其獲得感。

從調研情況看,引導和規範工商資本下鄉,應在以下四個方面下更大功夫:一是從農村實際出發進行具體項目建設。在進行新居建設時,應充分考慮城鄉生活方式差異和農民意願,不能簡單按照城鎮建築風格爲農民修建住房。在項目立項規劃、研究制定實施方案、處理涉及農民利益的事項時,應充分尊重農民意願、吸納農民意見;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應加強民主監督,及時解決農民反映的問題。二是完善配套服務。以配套扶持的方式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可以在政府、企業、農戶、鄉村間採取bot、ppp、投改租等合作模式解決配套資金問題,同時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完善區域交通路網及重要交通節點,充分利用好地下空間。將鄉村垃圾污水處理和環境綠化作爲重點建設環節抓實抓好。三是搭建平臺、深化溝通。可以搭建政企合作平臺,以政府爲中介促進企業與社區、農戶對接;或由政府協助建立企民合作平臺、社區合作平臺,促進企業與社區、農戶溝通交流。通過深化溝通找準企業與農戶的利益匯合點,讓農戶更多地從工商資本下鄉中受益。四是加強監督管理。嚴格准入條件,加強對工商資本下鄉的監督管理。一方面,要求工商資本下鄉遵循鄉村建設的相關規劃要求,明確經營建設方向,嚴格項目審覈和建設用地審查。另一方面,在土地、稅收、金融等方面爲工商資本下鄉創造有利條件,努力實現相關企業與農民共建共享。

3下鄉調研報告篇4

因工作需要,我於2011年10月29日被縣委組織部調至楊村鎮擔任黨委書記一職,按照縣委、縣政府的安排部署,我延續上一任黨委書記的工作,繼續到北冶村下鄉住村包村幫助農民增收。從2011年10月31日在楊村正式開始工作至今,在這將近一年的時間裏,我先後10次利用12天時間到北冶下鄉住村,通過走訪農戶、召開座談會、參加集體勞動、調研設施農業、查看衛生狀況、慰問困難羣衆、看望國小師生、與房東拉家常,對該村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和民情民風作了比較全面的瞭解。

北冶村是一個距陵川縣城25公里、位於楊村鎮東北部4公里的小山村,地理位置相對偏僻、自然條件較差、發展比較緩慢。全村有105戶、365人(其中非農人口55人),耕地663畝,林地144畝,人均耕地2。1畝。村中山地多,大面積耕地少,不適合機械作業。地下無資源、地上無企業,屬純農業型村莊。村民的生活來源主要有以下三種渠道:一是傳統種植業,種植豆類、玉米等糧食作物,年產量穩定在300噸左右,這是村民最主要的生活來源;二是畜牧養殖業,以養豬、養雞等傳統養殖爲主,2011年底,全村共有養殖戶8戶,其中1戶養羊,存欄不足100只、5戶養豬,存欄20—100頭不等、1戶散養土雞,存欄300餘隻、1戶散養野雞,200只左右,規模都不大;三是村民外出務工,村上的青壯勞力一半以上都利用農閒時間外出務工掙錢。受主客觀條件的限制,北冶村發展仍然十分滯後,2010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2967元,2011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560元,較上年增長20%。支部陣地面積不大,但功能基本齊備,農村環境整體不錯,但無固定垃圾堆放點,村中心河道被羣衆垃圾掩蓋,急需清理。

住村期間,我通過觀察,從中發現了一些存在的問題。總體來看,這個村子通過傳統種植業、發展養殖業和外出務工,大部分農民的收入基本可以滿足家庭日常支出,但離寬裕型小康家庭的標準還有不小的差距。

1、傳統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民收入低。由於該村長期處於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農業基礎設施較差,所有耕地仍然面臨着“靠天吃飯”的局面,抵禦乾旱、洪澇等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弱。加之農資價格的持續上漲,增加了農業生產成本,影響了農民投入和擴大生產的積極性。我們鎮機關包村幹部所包的4家農戶,農產品均主要用於自給自足,收入微薄,年人均收入4000元左右,一遇有天災人禍,收入更少,甚至可能入不敷出。我所包的一戶困難戶叫宋先花,是一戶低保戶,今年已經82歲了,患有多種慢性疾病,典型的有病返貧,雖然有低保,也參加了新農合,辦了慢性病卡,但僅能維持日常生活開支,女兒也已50多歲,身體也不太好,只能照顧好自己,家裏的農事全靠女兒女婿二人擔當,每年的糧食除自給外,剩餘的賣掉供養子女上學,基本屬於入不敷出。

2、發展現代農業資金技術匱乏,產業起步難。通過在村裏走訪、召開座談會,我發現大部分村民的創業積極性很高,但苦於缺少資金和技術,產業資金投入不足,村民無力進行產業發展的初期投入。有6戶村民想依靠小額貸款來起步發展養殖業,但由於村集體存在歷史欠賬,信用社貸款不予扶持,導致村民連小額貸款也沒有保障。村上的幾個養殖戶規模小,長期以農民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爲主,沒有形成規模化、科學化的養殖,養殖技術的匱乏也直接影響着畜禽的個體生產性能、抗病能力和畜牧業生產效益,使“一村一品”難以做大做強。

3、村民思想觀念守舊,綜合素質低。住村期間,我發現村上的黨員幹部年齡結構老化,11名黨員平均年齡56歲,村小能人少,文化素質普遍偏低,村支書 “輪流坐莊”,黨員幹部存在派性,久而久之,形成了無創新、不發展的惡性循環。另一方面,通過與村民談心,我發現“只要能致富,不惜出力氣”成爲北冶村絕大多數人的願望。願望雖強烈,但信息閉塞導致思想守舊。人口少,年輕的勞動力也少,附近大型廠礦企業僅有關嶺山煤礦1家,全村務工人員大部分都在外地打零工,缺乏必要的勞動技能,只靠體力勞動掙錢,工資收入也較低。

2012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承上啓下的關鍵之年,省委以及政府提出,到“十二五”期末,全省農民年人均純收入要實現翻一番,達到9000元,貧困縣區也要達到6800元。爲達到這一目標,從去年到今年,我帶領包村幹部多次到村開展幫扶工作,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通過深入細緻的調查研究,我和兩委幹部、全體黨員、村民代表共同確定了北冶村今後的發展思路,那就是“一年有起色、兩年見成效、三年上臺階、五年翻兩番”;基本原則是“以市場需求爲導向,科學調整種養結構,農民願意種什麼、養什麼,我們就引導什麼、扶持什麼、發展什麼”。具體要抓好四大產業發展,大力改善基礎設施,強化村級組織建設,構建多元化增收格局,切實使農民收入快速增長,真正實現“經濟收入翻番、基層組織進位”的目標。

第一個方面,抓好“一項工程、二個園區、三項基礎、四大產業”,促進農民增收。

1、“一項工程”:即荒山造地工程

第一次到北冶下鄉住村時,村幹部就提出了這個工程設想,羣衆也非常支持,但立項時遇到了一定的阻力。我和有關部門協調之後,該工程得以實施,目前進展順利。工程總造地面積160畝,完工後,將作爲該村的集體土地用於產業的發展和土地流轉使用。

2、“二個園區”:即大棚種植園區和特色養殖園區

在村內有條件的地方擴大設施農業規模和養殖規模,通過土地流轉和入股參與等形式,促進集中連片發展食用菌大棚種植園區和特色養殖園區,讓更多的羣衆從中受益。結合村上的實際情況,先期利用荒山造出的部分土地新建了10棟食用菌大棚,目前2棟大棚主體已建成。這一項目的實施可帶動10個農戶進行食用菌的養殖,並可解決30餘個勞動力的就業問題。今年的生豬養殖也已從去年的`6戶擴大至9戶,全村的生豬養殖規模達到了500餘頭,年出欄可達到1200頭以上。

3、“三項基礎”:即街巷綠化亮化、河道整治、環境整治三項基礎設施

去年到村上的時候,街巷硬化工程正在進行掃尾,考慮到該村的後續配套建設,通過和農業部門協調,北冶村被列爲2012年的省級新農村建設重點推進村。今年將在去年街巷硬化實現全覆蓋的基礎上,對主要街道實行綠化和亮化,目前正在和有關部門協調爭取樹苗和路燈。另外,爲了進一步改善村容村貌,把整治村中河道也作爲了今年的一項重點工程。目前河道治理工程已在縣水利局立項,準備開工建設,預計8月底就可完工。同時,結合我縣開展的“城鄉環境整治年”活動,幫助該村建立了專門的環衛清運隊,規範了垃圾堆放點,對村內環境定期進行清掃,保證了村莊環境衛生的整潔。

4、“四大產業”:即突出抓好特色高效農業、畜牧養殖業、林果經濟產業、勞務輸出產業

一是做大特色高效農業。堅持思想發動、政策扶持、典型示範、技術服務、行政推動相結合的思路,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大力發展食用菌大棚種養,爭取五年建成100棟大棚,達到戶均一棟的規模。同時協調楊村信用社加大對農民的信貸支持力度,根據農業生產特點,增加信貸品種,延長信貸期限,擴大信貸範圍,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提高農民穩定致富的能力。

二是做強畜牧養殖業。在現有的基礎上,重視集約化飼養,按照“一村一品”的養殖業規劃,以建設規模養殖場爲載體,大力發展飼養產業。積極引導分散的養殖戶進入養殖產業,聘請專家進行技術指導、改造養殖場,集中建設1個規模養殖區。同時邀請畜牧部門的專家舉辦畜牧獸醫知識培訓班,通過集中培訓、示範培訓、送科技下鄉等多種形式,加強養殖重點戶和散養戶的技術培訓,不斷提高養殖戶的科技水平,從而帶動全村畜牧業上規模。

三是做優林果經濟業。號召全村羣衆調整產業結構,加快荒山荒坡綠化,發展核桃經濟林和優質水果林,提高林果質量和市場佔有率。以林果加工、貯藏、營銷爲一條龍,逐步使農業向二、三產業延伸,全面提高農業生產效益。

四是做活勞務輸出業。以推進全民創業爲方向,提高農民工資性收入。把勞務經濟作爲羣衆增收的另一個渠道,確保村上用工信息到戶、到人,實現富餘勞動力的有序轉移,確保“人人能就業,個個能上崗”。

第二個方面,抓好“強班子、調結構、提素質、創先進”,加強基層組織建設。

一是加強班子建設。結合北冶村組織軟弱的實際,我決定下派一名有熱情、懂技術、會管理的年輕幹部到村任職。在去年10月份,下派了懂食用菌種養技術的大學生村官秦豔偉到村任職,並在年底的支部換屆中全票當選爲該村的黨支部書記,工作以來,得到了黨員羣衆和上級組織的認可;新當選的村委主任常書文是個老同志,有較豐富的農村工作經驗,在村子裏有一定威信。目前班子結構得到優化,支村兩委團結協作,幹事創業熱情得到充分調動,從參加集體義務勞動和召開羣衆座談會等活動來看,支部的凝聚力、號召力明顯加強。

二是提升黨員隊伍素質。通過開展保持黨的純潔性學習教育活動,黨員幹部增強了黨性修養,支部的凝聚力進一步增強。尤其是在產業發展上,黨員幹部積極性很高。下一步將從發展年輕黨員入手,加大入黨積極分子的篩選和培養力度。以黨員培訓爲重點,強化黨員技能,提升黨員“雙帶”本領,切實提高黨員隊伍的綜合素質。

三是形成爭創先進合力。以開展“基層組織建設年”爲契機,通過加強班子建設、隊伍建設、制度建設和陣地建設,充分發揮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按照支部制定的轉化升級方案,利用2—3年的時間,變“一般支部”爲“先進支部”,爭取早日升級進位。

1、住村包村是加強調查研究的重要途徑。平時領導幹部下鄉調研,安排的考察點密集,時間短,而住村包村時間長,能夠充分有效地瞭解和掌握基層真實的情況。在住村期間,我直接與農民羣衆交流,聽到了農民羣衆的真心話,瞭解到了一些平時不易看到的真實情況,體會到了農村的真實生活,爲思考工作、謀劃發展、制定決策提供了第一感受和第一手資料。

2、住村包村是密切聯繫羣衆的重要渠道。密切聯繫羣衆是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脫離羣衆是我們黨執政後的最大危險。因此,我每次到村上,都吃住在農民家中,集中在村裏活動,與羣衆面對面交談,體會到了人民羣衆對黨的真實感情,感受到了農民羣衆對中央和省、市委惠民措施的稱讚,看到了黨在農民羣衆中的威信和地位。住村這種形式和渠道,有助於我們領導幹部加強與羣衆的聯繫。

3、住村包村是促進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舉措。通過住村,在謀發展、做決策時,更加堅定和增強了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在我市這樣一個發展不平衡的地方,思考工作、部署工作、指導工作時,一定要運用好統籌兼顧這個方法,綜合掌握和考慮各方面的情況,進一步加大對貧困山區、對落後農村的傾斜和支持力度,在幫助這些地方增強“造血”功能的同時,繼續加大“輸血”力度,加大投入,增強這些地方的自我發展能力,使貧困山區農村與全市、全省同步發展。

4、住村包村是轉變幹部作風的重要體現。轉變幹部作風,行動在基層,只有在羣衆中開展工作,才能錘鍊出過硬的工作作風。住村包村能夠進一步強化爲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提高工作效能,只要真心傾聽羣衆的呼聲,真誠面對羣衆的訴求,真情幫助羣衆解決困難,就一定能贏得羣衆的歡迎和擁護。

3下鄉調研報告篇5

按照市委統一要求,我到杜村鎮匡家莊村擔任了村黨組織第一書記。駐村任職以後,按照市委要求,認真對村情概況、組織建設情況、經濟發展情況、社會事業情況等進行了深入地調查研究。其間,通過與村”兩委”班子座談、實地察看村情、聽取羣衆意見、走訪黨員代表和村民代表等形式,基本掌握了村莊經濟社會發展整體現狀。現將此次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匡家莊村現狀

(一)村情概況

匡家莊村,位於膠州市西部,距杜村鎮政府駐地3公里,東鄰寺後村,南靠大鄶家溝村,西接呂家大村,北毗肖家窪村。全村共有110戶,335口人,黨員15名,低保戶9戶。主要姓氏有孫、朱、李三姓,居住民族均爲漢族,全村共有土地890畝,人均2.5畝。1987年5月,在水利部門扶持下,村組織人員打大口井1眼,使周圍70畝地旱澇保收。2001年3月,引進佔地300畝,主搞綠化苗木的青島綠波苑集團公司,使閒散人員得到的安置。2002年5月,鎮政府投資,在村前河上建攔水壩1座,可儲水2萬立方,有力地改善了村生態和水澆條件。2003年3月,引進佔地200畝的黃金梨種植項目,對村產業結構調整,有積極帶動作用。

(二)經濟發展情況

第一產業:主要以種植小麥、玉米、花生、薯類、蔬菜爲主。養殖業主要有牛、羊、豬、雞等。第二產業:主要有電鋸兩戶,專搞木製品生產。第三產業:運輸車四臺,油坊加工一戶,豆腐生產一戶。

農民收入主要依靠種養殖和到企業務工。村莊集體經濟收入匱乏,主要依靠部分集體土地租賃收入。本村的產業結構,是以種植業爲主,佔總數近一半的地,土質較好,種植小麥、玉米等作物,其餘爲丘嶺地,種植花生、地瓜等作物。自改革開放以來,隨着村民經濟意識的提高,種植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由單純的糧食作物種植,轉變爲糧食和經濟作物的種植,且經濟作物佔到一定比重。主要經濟作物有辣椒、馬鈴薯等,使村經濟收入有了很大提高。近年來,隨着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養殖業又成爲種植業之後的一個主導產業,養豬、養羊、養牛業快速發展,其收入已超過種植業的收入,成爲村經濟收入的另一個重要支柱。其它行業也有了長足發展,如商業,糧油加工業,客運出租業,這些業戶在經濟收入大幅提高的同時,也擺脫了土地的束縛。

(三)社會事業發展情況

首先表現在人民生活的提高,隨着國家土地政策的進一步完善,農民對土地的投資信心增加,產量年年增長,從87年的人均200公斤,增加到現在的800公斤,人均收入也由87年的800元,增加到現在的9868元。全村80%的戶有電話,電視擁有率達90%。村莊建設也有了巨大的變化,通過村的統一規化,房屋寬敞整齊,街道寬闊乾淨,一改過去的髒亂差,村民的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有了極大的改善。

二、匡家莊村發展的優勢

(一)民情優勢

一是匡家莊村民風淳樸,村民民主意識較強,法制觀念較好,政治意識較濃。二是羣衆求富心切,各自都在積極尋找門路,力求儘快走出貧困,因而易於引導。三是經過近幾年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流轉等措施,羣衆的生產、生活觀念有了很大轉變,已從種田的束縛中走了出來,解放了生產力,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創新意識明顯提高。

(二)區位交通優勢

匡家莊村,位於我市西部,距鎮政府駐地3公里,北緊依朱諸路,村南是林木茂盛的明山嶺,嶺下是清澈的小河。山清水秀,區位優勢較爲明顯,具有良好的二、三產業流通基礎。

(三)資源優勢

匡家莊村水資源豐富,內大口井一眼、攔河壩一座,可儲水2萬立方,有力地改善了村生態和水澆條件;該村生態環境優美,風光秀麗,自然生態優越,環境幽雅恬靜,空氣清新,具有豐富的自然景觀與生態旅遊觀光農業基礎。

三、匡家莊村發展的劣勢

近幾年,在上級部門的幫扶下,匡家莊村農業資源得到有效地開發,農田設施得到改善,全村基礎設施條件及社會事業也有了一些改變,羣衆收入也得到一定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利因素,直接制約着匡家莊村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經濟發展基礎十分薄弱。匡家莊村屬丘陵地貌,地勢起伏落差較大,客觀上對農業規模化生產經營帶來一定困難;村內沒有主導經濟產業和支柱產業,農業生產總體上還是粗放生產,且多以零散種養爲主,尚未形成規模效應和集約效應;農產品大多停留在初級生產上,科技含量低,競爭力較弱;勞務經濟沒有特色,致富項目作用發揮不明顯,農民增收困難;村級集體經濟薄弱,村集體自身沒有經濟實體,還主要依賴政府過日子,不但拿不出資金引領經濟發展、用於社會事業的投入,有時連正常工作運轉也有很大的困難,產業發展和資源開發等受到資金制約。

(二)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較爲滯後,農村建設資金嚴重不足。農田排灌設施老化,;社會事業進步緩慢,農民文化、教育、健身、娛樂場所和設施,建設需投入大量資金;受土地規劃影響,村莊沒有預留一分一釐建設用地、全部是基本農田,嚴重製約了村莊發展空間和發展潛力;髒亂差現象時常出現,農村居民生活環境急需改善。

(三)有用人才資源較爲匱乏。農民思想還比較保守,傳統的小農意識根深蒂固,生產、生活和行爲方式都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要求差距甚遠;農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缺乏接受新事物、學習使用新科技的能力;由於經濟條件落後,人力資源水平較爲落後,剩餘勞動力沒有經過相應技能培訓,層次低,具有一技之長的人較少,導致種地只能粗放經營不能集約經營,打工則只能賣苦力打粗放工,嚴重地制約了農民的增收;有農業科技知識、管理知識和經營知識的人才不願來,來了也留不住。即便是本地人才(尤其是具備一定文化水平的村民),也基本上是離開家鄉,外出闖蕩,很難留在本地就近創業,“本地人才留不住、外地人才不願來”的現實局面比較尷尬。

(四)基層組織建設有待加強。隨着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基層廣大黨員、幹部難以適應新時期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形勢、新要求,村黨組織及村委會的凝聚力、戰鬥力、號召力不強,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創新意識不強,大部份都從事農業生產,村幹部服務能力不能滿足村民需求;二是帶領羣衆致富本領不高。黨員平均年齡偏大,文化程度低。多數農村黨員、幹部沿襲於傳統工作思路,思想僵化、工作被動、疲於應付。沒有形成應有的梯次結構,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發揮不夠明顯;三是工作作風不紮實,服務意識不強。個別黨員幹部大局觀念、奉獻意識不強,工作上有畏難情緒,遇事不夠積極主動,缺乏對農村工作的熱情和對農民羣衆的感情。

四、下步工作計劃

匡家莊村要實現經濟社會的又好又快發展,必須堅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分步實施的原則,以構建富裕和諧農村爲目標,以增加農民收入爲根本,以加強村黨組織領導班子爲重點,以改善基礎設施建設、創新經濟發展模式爲手段,全力促進全村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促進農民增收。

(一)針對集體經濟收入較低的問題,可採取“近”和“遠”的兩項措施。所謂“近”,就是一方面幫助村莊進一步挖潛現有資源進行增收,另一方面充分發揮“第一書記”優勢爭取企業等社會各界加大對村莊的幫扶力度。所謂“遠”,就是與村莊共同謀劃好未來發展規劃,使村莊發展有強勁的發展後勁,實現可持續和跨越式發展。具體說就是充分發揮村莊自然地理優勢,依託區位好、環境好、資源好、人緣好等優勢做好村莊改造和第三產業這兩篇大文章,爲村莊巨大發展奠定基礎、蓄足後勁。另外一定要緊緊抓住“明山嶺”開發建設的契機,做好大文章。

(二)針對村莊基礎設施建設較差的問題,可與村莊一起發揮最大能力爭取各級和社會各界的幫助解決村莊實際問題。一是對村內道路進行整修建設;二是在村南建設一處村民休閒娛樂場所,包括安裝健身器材、綠化場地、整修池塘、修建道路等。

(三)針對農民增收和生活問題,一是引導幫助村民發展附加值較高的種養殖業;二是積極聯繫推薦村民到效益較好企業務工;三是加強職業技能培訓,使更多人員成爲技術型人才;四是力所能及幫助困難家庭。

(四)針對受土地規劃影響制約村莊發展空間的問題,要積極建言獻策、積極爭取能給村莊調整一些建設用地,給村莊以發展空間。這個問題牽扯國家政策,難度很大,所以要盡己所能努力爭取。

下鄉駐村調研報告範文拓展:下鄉住村調研報告

因工作需要,我於20__年10月29日被縣委組織部調至楊村鎮擔任黨委書記一職,按照縣委、縣政府的安排部署,我延續上一任黨委書記的工作,繼續到北冶村下鄉住村包村幫助農民增收。從20__年10月31日在楊村正式開始工作至今,在這將近一年的時間裏,我先後10次利用12天時間到北冶下鄉住村,通過走訪農戶、召開座談會、參加集體勞動、調研設施農業、查看衛生狀況、慰問困難羣衆、看望國小師生、與房東拉家常,對該村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和民情民風作了比較全面的瞭解。

一、基本情況

北冶村是一個距陵川縣城25公里、位於楊村鎮東北部4公里的小山村,地理位置相對偏僻、自然條件較差、發展比較緩慢。全村有105戶、365人(其中非農人口55人),耕地663畝,林地144畝,人均耕地2.1畝。村中山地多,大面積耕地少,不適合機械作業。地下無資源、地上無企業,屬純農業型村莊。村民的生活來源主要有以下三種渠道:一是傳統種植業,種植豆類、玉米等糧食作物,年產量穩定在300噸左右,這是村民最主要的生活來源;二是畜牧養殖業,以養豬、養雞等傳統養殖爲主,2011年底,全村共有養殖戶8戶,其中1戶養羊,存欄不足100只、5戶養豬,存欄20—100頭不等、1戶散養土雞,存欄300餘隻、1戶散養野雞,200只左右,規模都不大;三是村民外出務工,村上的青壯勞力一半以上都利用農閒時間外出務工掙錢。受主客觀條件的限制,北冶村發展仍然十分滯後,2010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2967元,2011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560元,較上年增長20%。支部陣地面積不大,但功能基本齊備,農村環境整體不錯,但無固定垃圾堆放點,村中心河道被羣衆垃圾掩蓋,急需清理。

二、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

住村期間,我通過觀察,從中發現了一些存在的問題。總體來看,這個村子通過傳統種植業、發展養殖業和外出務工,大部分農民的收入基本可以滿足家庭日常支出,但離寬裕型小康家庭的標準還有不小的差距。

1、傳統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民收入低。由於該村長期處於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農業基礎設施較差,所有耕地仍然面臨着“靠天吃飯”的局面,抵禦乾旱、洪澇等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弱。加之農資價格的持續上漲,增加了農業生產成本,影響了農民投入和擴大生產的積極性。我們鎮機關包村幹部所包的4家農戶,農產品均主要用於自給自足,收入微薄,年人均收入4000元左右,一遇有天災人禍,收入更少,甚至可能入不敷出。我所包的一戶困難戶叫宋先花,是一戶低保戶,今年已經82歲了,患有多種慢性疾病,典型的有病返貧,雖然有低保,也參加了新農合,辦了慢性病卡,但僅能維持日常生活開支,女兒也已50多歲,身體也不太好,只能照顧好自己,家裏的農事全靠女兒女婿二人擔當,每年的糧食除自給外,剩餘的賣掉供養子女上學,基本屬於入不敷出。

2、發展現代農業資金技術匱乏,產業起步難。通過在村裏走訪、召開座談會,我發現大部分村民的創業積極性很高,但苦於缺少資金和技術,產業資金投入不足,村民無力進行產業發展的初期投入。有6戶村民想依靠小額貸款來起步發展養殖業,但由於村集體存在歷史欠賬,信用社貸款不予扶持,導致村民連小額貸款也沒有保障。村上的幾個養殖戶規模小,長期以農民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爲主,沒有形成規模化、科學化的養殖,養殖技術的匱乏也直接影響着畜禽的個體生產性能、抗病能力和畜牧業生產效益,使“一村一品”難以做大做強。

3、村民思想觀念守舊,綜合素質低。住村期間,我發現村上的黨員幹部年齡結構老化,11名黨員平均年齡56歲,村小能人少,文化素質普遍偏低,村支書 “輪流坐莊”,黨員幹部存在派性,久而久之,形成了無創新、不發展的惡性循環。另一方面,通過與村民談心,我發現“只要能致富,不惜出力氣”成爲北冶村絕大多數人的願望。願望雖強烈,但信息閉塞導致思想守舊。人口少,年輕的勞動力也少,附近大型廠礦企業僅有關嶺山煤礦1家,全村務工人員大部分都在外地打零工,缺乏必要的勞動技能,只靠體力勞動掙錢,工資收入也較低。

三、幫扶思路及措施

2012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承上啓下的關鍵之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到“十二五”期末,全省農民年人均純收入要實現翻一番,達到9000元,貧困縣區也要達到6800元。爲達到這一目標,從去年到今年,我帶領包村幹部多次到村開展幫扶工作,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通過深入細緻的調查研究,我和兩委幹部、全體黨員、村民代表共同確定了北冶村今後的發展思路,那就是“一年有起色、兩年見成效、三年上臺階、五年翻兩番”;基本原則是“以市場需求爲導向,科學調整種養結構,農民願意種什麼、養什麼,我們就引導什麼、扶持什麼、發展什麼”。具體要抓好四大產業發展,大力改善基礎設施,強化村級組織建設,構建多元化增收格局,切實使農民收入快速增長,真正實現“經濟收入翻番、基層組織進位”的目標。

第一個方面,抓好“一項工程、二個園區、三項基礎、四大產業”,促進農民增收。

1、“一項工程”:即荒山造地工程

第一次到北冶下鄉住村時,村幹部就提出了這個工程設想,羣衆也非常支持,但立項時遇到了一定的阻力。我和有關部門協調之後,該工程得以實施,目前進展順利。工程總造地面積160畝,完工後,將作爲該村的集體土地用於產業的發展和土地流轉使用。

2、“二個園區”:即大棚種植園區和特色養殖園區

在村內有條件的地方擴大設施農業規模和養殖規模,通過土地流轉和入股參與等形式,促進集中連片發展食用菌大棚種植園區和特色養殖園區,讓更多的羣衆從中受益。結合村上的實際情況,先期利用荒山造出的部分土地新建了10棟食用菌大棚,目前2棟大棚主體已建成。這一項目的實施可帶動10個農戶進行食用菌的養殖,並可解決30餘個勞動力的就業問題。今年的生豬養殖也已從去年的6戶擴大至9戶,全村的生豬養殖規模達到了500餘頭,年出欄可達到1200頭以上。

3、“三項基礎”:即街巷綠化亮化、河道整治、環境整治三項基礎設施

去年到村上的時候,街巷硬化工程正在進行掃尾,考慮到該村的後續配套建設,通過和農業部門協調,北冶村被列爲2012年的省級新農村建設重點推進村。今年將在去年街巷硬化實現全覆蓋的基礎上,對主要街道實行綠化和亮化,目前正在和有關部門協調爭取樹苗和路燈。另外,爲了進一步改善村容村貌,把整治村中河道也作爲了今年的一項重點工程。目前河道治理工程已在縣水利局立項,準備開工建設,預計8月底就可完工。同時,結合我縣開展的“城鄉環境整治年”活動,幫助該村建立了專門的環衛清運隊,規範了垃圾堆放點,對村內環境定期進行清掃,保證了村莊環境衛生的整潔。

4、“四大產業”:即突出抓好特色高效農業、畜牧養殖業、林果經濟產業、勞務輸出產業

一是做大特色高效農業。堅持思想發動、政策扶持、典型示範、技術服務、行政推動相結合的思路,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大力發展食用菌大棚種養,爭取五年建成100棟大棚,達到戶均一棟的規模。同時協調楊村信用社加大對農民的信貸支持力度,根據農業生產特點,增加信貸品種,延長信貸期限,擴大信貸範圍,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提高農民穩定致富的能力。

二是做強畜牧養殖業。在現有的基礎上,重視集約化飼養,按照“一村一品”的養殖業規劃,以建設規模養殖場爲載體,大力發展飼養產業。積極引導分散的養殖戶進入養殖產業,聘請專家進行技術指導、改造養殖場,集中建設1個規模養殖區。同時邀請畜牧部門的專家舉辦畜牧獸醫知識培訓班,通過集中培訓、示範培訓、送科技下鄉等多種形式,加強養殖重點戶和散養戶的技術培訓,不斷提高養殖戶的科技水平,從而帶動全村畜牧業上規模。

三是做優林果經濟業。號召全村羣衆調整產業結構,加快荒山荒坡綠化,發展核桃經濟林和優質水果林,提高林果質量和市場佔有率。以林果加工、貯藏、營銷爲一條龍,逐步使農業向二、三產業延伸,全面提高農業生產效益。

四是做活勞務輸出業。以推進全民創業爲方向,提高農民工資性收入。把勞務經濟作爲羣衆增收的另一個渠道,確保村上用工信息到戶、到人,實現富餘勞動力的有序轉移,確保“人人能就業,個個能上崗”。

第二個方面,抓好“強班子、調結構、提素質、創先進”,加強基層組織建設。

一是加強班子建設。結合北冶村組織軟弱的實際,我決定下派一名有熱情、懂技術、會管理的年輕幹部到村任職。在去年10月份,下派了懂食用菌種養技術的大學生村官秦豔偉到村任職,並在年底的支部換屆中全票當選爲該村的黨支部書記,工作以來,得到了黨員羣衆和上級組織的認可;新當選的村委主任常書文是個老同志,有較豐富的農村工作經驗,在村子裏有一定威信。目前班子結構得到優化,支村兩委團結協作,幹事創業熱情得到充分調動,從參加集體義務勞動和召開羣衆座談會等活動來看,支部的凝聚力、號召力明顯加強。

二是提升黨員隊伍素質。通過開展保持黨的純潔性學習教育活動,黨員幹部增強了黨性修養,支部的凝聚力進一步增強。尤其是在產業發展上,黨員幹部積極性很高。下一步將從發展年輕黨員入手,加大入黨積極分子的篩選和培養力度。以黨員培訓爲重點,強化黨員技能,提升黨員“雙帶”本領,切實提高黨員隊伍的綜合素質。

三是形成爭創先進合力。以開展“基層組織建設年”爲契機,通過加強班子建設、隊伍建設、制度建設和陣地建設,充分發揮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按照支部制定的轉化升級方案,利用2—3年的時間,變“一般支部”爲“先進支部”,爭取早日升級進位。

四、幾點思考

1、住村包村是加強調查研究的重要途徑。平時領導幹部下鄉調研,安排的考察點密集,時間短,而住村包村時間長,能夠充分有效地瞭解和掌握基層真實的情況。在住村期間,我直接與農民羣衆交流,聽到了農民羣衆的真心話,瞭解到了一些平時不易看到的真實情況,體會到了農村的真實生活,爲思考工作、謀劃發展、制定決策提供了第一感受和第一手資料。

2、住村包村是密切聯繫羣衆的重要渠道。說:密切聯繫羣衆是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脫離羣衆是我們黨執政後的最大危險。因此,我每次到村上,都吃住在農民家中,集中在村裏活動,與羣衆面對面交談,體會到了人民羣衆對黨的真實感情,感受到了農民羣衆對中央和省、市委惠民措施的稱讚,看到了黨在農民羣衆中的威信和地位。住村這種形式和渠道,有助於我們領導幹部加強與羣衆的聯繫。

3、住村包村是促進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舉措。通過住村,在謀發展、做決策時,更加堅定和增強了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在我市這樣一個發展不平衡的地方,思考工作、部署工作、指導工作時,一定要運用好統籌兼顧這個方法,綜合掌握和考慮各方面的情況,進一步加大對貧困山區、對落後農村的傾斜和支持力度,在幫助這些地方增強“造血”功能的同時,繼續加大“輸血”力度,加大投入,增強這些地方的自我發展能力,使貧困山區農村與全市、全省同步發展。

4、住村包村是轉變幹部作風的重要體現。轉變幹部作風,行動在基層,只有在羣衆中開展工作,才能錘鍊出過硬的工作作風。住村包村能夠進一步強化爲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提高工作效能,只要真心傾聽羣衆的呼聲,真誠面對羣衆的訴求,真情幫助羣衆解決困難,就一定能贏得羣衆的歡迎和擁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