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鄉農業調研報告多篇

鄉農業調研報告多篇

鄉農業調研報告篇1

爲全面掌握河南省__市農業信息服務工作情況,總結經驗,查找不足,研究對策,更好地做好農業信息化工作,加快我市農業信息化進程,助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市農業局、市移動公司組織聯合調查組,於20__年3月14日—17日,對我市兩縣三區10個鄉(鎮)農業信息服務站、8家農產品加工企業、6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及20家種植、養殖大戶進行了實地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農業信息化建設基本現狀

(一)農業信息化對發展農村經濟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市的農產品加工企業、種植、養殖大戶及農民經紀人的信息化意識不斷增強,信息運用取得明顯成效。20__年市農業信息中心通過互連網絡發佈信息18000多條,通過手機短信發送農業信息100多萬條戶,及時準確地爲農民提供了政策、技術、市場等信息,使農民獲得信息後,取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召陵區老窩鎮下堤於村辣椒經紀人於樹理20__年購買電腦,接通互聯網,經常上網查詢政策信息、技術信息、市場信息等,對同行和羣衆無償提供信息服務,帶動致富人數達400人。20__年於樹理從網上了解到辣椒價格將有很大上升空間,及時以每公斤10元的價格收購5萬公斤,在較短時間內全部以每公斤20元的價格出售,獲得經濟效益數十萬元。臨潁縣王崗鎮樑崗村的辣椒經紀人黃根民20__年8月在__農業信息網、湖南辣椒網上發佈了辣椒供應信息,當月湖南省就有一家經銷商與其聯繫,一次交易就出售辣椒70多噸。

(二)全市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初步形成。20__年我市建成了市級農業信息服務網絡平臺,20__年成立了市農業信息中心,配備了專業信息技術人員。舞陽縣、臨潁縣、源匯區、郾城區建成了4個縣級農業信息服務網絡平臺。20__年建成了鄉(鎮)農業信息服務站44個;培訓骨幹農民信息員106名,分佈在各鄉(鎮)農業信息服務站、農業服務中心。農業信息化示範村建設紮實推進,規模逐步擴大。市農業局還組織20多名專家及技術人成立了涵蓋農業政策、農業技術、畜牧養殖、林果種植等10多個專業的專家組,開通了專家手機熱線,及時解答農民羣衆諮詢。市縣鄉村四級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初步形成。

(三)農民信息化意識不斷增強,信息需求不斷拓寬。這次調查的8家農副產品加工企業信息化意識普遍增強,配有上網設備、專業的信息技術人員,臨潁縣聯泰食品有限公司、召陵區康達實業有限公司已建有自己的網站,宣傳企業形象,展示產品,提高知名度。郾城區新店鎮周莊草莓種植大戶權國強經常到鎮農業信息服務站上網查詢信息,帶動了周邊農戶草莓品種、種植技術的更新,提高了經濟效益。在調查中還發現,農民對信息的需求也在不斷拓寬,農民關心的不僅是種植、養殖技術信息,農村政策、農村文化等信息同樣受到農民關注。種植、養殖大戶及農民經紀人對信息需求方面更加廣闊,不是僅侷限於掌握當地信息,還要了解全國的市場行情、產品信息和供求情況等。

(四)採取多種形式,開闢多種渠道爲農民提供信息服務。爲加快農業信息化發展,促進農民增收,我市採取多種形式,開闢多種渠道爲農民提供信息服務。市農業局與市移動公司20__年合作共同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通過移動短信平臺爲農民免費提供信息服務,目前,接收到農業信息的農民手機用戶已發展到近20萬戶;20__開展開展“送科技、送信息、送文化”三下鄉活動6次,舉辦專家現場諮詢活動20場次,接受農民諮詢達2萬多人次;印發農村政策、市場信息、技術信息等宣傳資料20__0多份,發放農業科技書籍500多冊,編髮《農業信息》53期。

(五)農業信息帶動了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進一步發展。隨着農業信息化的發展,廣大農民,特別是農民經紀人及種植、養殖大戶信息化意識的提高,對信息的需求日趨增加,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爲農民提供信息服務,成爲一種行之有效的信息傳遞模式。召陵區老窩鎮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工會聯合會配備了上網設備和專職信息員,免費爲農民提供信息查詢和發佈服務;設立了農業科技書籍專櫃,免費供農民借閱。源匯區空冢郭鄉金色農莊種(養)殖協會組織開展農業科技培訓,發佈市場信息,引導農民運用新技術、新成果,掌握市場動態。信息傳播、交流促進了農民增收,增強了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輻射帶動作用,同時帶動了自身的進一步發展。

二、存在問題

農業信息化建設是一項龐大的社會系統工程,也是一個長期而複雜的過程。我市農業信息化建設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還存在着一些突出問題。

(一)重視程度有待提高。個別單位有關幹部和工作人員對農業信息化認識不到位,沒有認識到農業信息化對加速改造傳統農業、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意義,對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把農業信息化建設簡單地看作是電腦網絡建設。對農業信息化建設的認識不足,重視程度不夠,影響了農業信息化的快速推進。

(二)發展不平衡。目前我市農業信息化發展不平衡。大部分縣(區)、鄉(鎮)的農業信息化工作已經有了明顯成效,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有個別縣(區)、鄉(鎮)農業信息化建設推進緩慢,鄉(鎮)農業信息服務站和農民信息員作用沒有很好發揮,縣(區)之間、鄉(鎮)之間農業信息化建設發展不平衡,影響了我市農業信息化發展的整體進程。

(三)信息服務體系不夠完善。目前我市僅源匯區、召陵區經編委批准成立了專門的農業信息服務機構,其他縣(區)均沒有專門的農業信息服務機構和專職工作人員。鄉(鎮)農業信息服務站輻射面小,距離較遠的農民到農業信息服務站查詢信息很不方便,信息傳遞相對較慢,對於時效性強的信息就失去了意義;鄉鎮農業信息服務站工作人員少,掌握知識不夠系統,信息服務能力需要進一步加強。村級的農業信息服務體系比較薄弱,全市村級信息服務點數量少,覆蓋面小,不能完全滿足廣大農民羣衆的信息需求。

(四)資金投入不足,網絡基礎設施薄弱。我市農業信息服務網絡雖已具備了一定基礎,但市、縣(區)農業信息服務平臺建設缺乏後續資金投入,鄉(鎮)農業信息服務站無財政資金投入,網絡完善及維護和農村信息員培訓經費不足。網絡設備、信息採集設備老化,市、縣、鄉三級農業信息服務機構的信息採集、整理和發佈手段都比較落後,信息處理、傳播過程緩慢,影響了信息發佈的時效性。農村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滯後,全市農村上網用戶6000多戶,佔全市農戶51.97萬戶的不足1.5%,部分農戶雖已購置電腦,但無法上網。

(五)信息資源缺乏有效整合。目前農業信息資源主要以農業部門和涉農部門擁有爲主,信息分佈比較分散,缺乏有效的統籌協調管理機制,各涉農部門之間以及各部門上下級之間的信息溝通渠道不暢、共享程度低。同時,在信息分類、分級、收集渠道和信息應用環境等方面還沒有形成統一的標準體系,信息結構不盡合理。

(六)農村信息員隊伍不健全,農民信息化意識不強。目前我市農民信息員隊伍規模小,服務能力不夠強,信息互動性差,農民迫切需要的信息反饋不及時,導致部分信息不準確或失去時效性。農民信息化意識不夠強,接收信息、利用信息能力弱,成爲農業信息化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

三、幾點建議

農業信息化是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支撐,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一個艱鉅而複雜的過程。因此,必須從我市實際情況出發,以服務“三農”、助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爲中心,以促進農民增收爲根本,紮實地開展工作,快速推進我市農業信息化進程。

(一)加強領導,提高認識。推動農業信息化的發展對促進我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加強城鄉之間溝通,培育新型農民,助推我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作用。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視,明確農業信息化工作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把信息化工作作爲服務農業、農村、農民,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措施,作爲密切聯繫羣衆的重要手段,切實加強領導,縣(區)、鄉(鎮)政府要有領導兼管此項工作,明確工作職責,做好我市農業信息化工作。

(二)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我市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普遍比較落後,要實現農業信息化的快速發展,提高我市農產品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各級政府必須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改善農業信息服務基礎設施,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爲發展農業信息化創造有利條件和提供有力保障。

(三)完善信息服務體系。一是加強市級農業信息服務平臺建設。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提高工作效率,使市級農業信息化工作步入更加規範、穩定的發展道路,爲加快全市農業信息化進程打下堅實的基礎。二是加強縣級信息網絡建設。加快農業信息網絡下延步伐,促進全市農業信息化的穩步發展。加強郾城區、源匯區、臨潁縣、舞陽縣農業信息中心已有網絡平臺的升級、維護、完善、更新工作,重點抓好召陵區、高新區農業信息網站的開發與建設工作。三是完善鄉鎮農業信息服務站建設。完善鄉鎮農業信息服務站的基礎設施,加強規範化、制度化管理,提高服務手段和服務能力,充分發揮其上傳下達作用。四是加強信息示範村建設。不斷擴大信息示範村規模,抓典型,充分發揮輻射帶動作用,促進農業信息化在農村的快速發展。五是加強農民信息員隊伍建設。通過多形式、多層次加大農民信息員的培訓力度,不斷壯大農民信息員隊伍,提高農民信息員整體素質,增強農村基層科技信息服務的實力和活力。

(四)加強協調,通力合作,進一步拓寬信息渠道。在開發利用互聯網信息資源的同時,要充分利用現有的廣播電視網絡、電話網絡、報刊雜誌等傳播媒體,搭建多種信息服務平臺,以滿足不同層次信息用戶的需求。鼓勵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種植養殖大戶和農民經紀人等信息重點用戶上網,並給予相應的資金扶持、技術支持。儘快開通“12316”農業系統公益服務統一專用號碼,以滿足農民千家萬戶、千差萬別的信息需求。

(五)加強隊伍建設,提高信息質量。要不斷加強農業信息專家隊伍和農民信息員隊伍建設,提高我市農業信息服務人員的整體素質,完善市、縣、鄉、村信息互通機制,提高信息服務質量。擴大農業信息的覆蓋面,完善農業信息數據庫,改變宏觀信息多、微觀信息少,外地信息多、本地信息少,生產信息多、市場信息少的狀況。

(六)增強農民信息化意識,提高信息利用能力。農民作爲農業信息化的應用主體,培養其較強的信息意識,使農民真正認識到發展農業信息化的重要性尤爲關鍵。要進一步加大宣傳培訓力度,增強農民信息化意識,提高農民獲取運用信息的能力,加快農業增長方式轉變,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鄉農業調研報告篇2

1998年,__縣農業局在__市率先開展農業綜合執法以來,農業綜合執法工作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和上級業務主管部門的支持指導下,認真貫徹落實相關農業法律法規,積極探索農業綜合執法工作的思路與路徑,創新農業綜合執法工作的方式與方法,認真履行工作職能,切實轉變工作作風,充分發揮農業部門專業執法優勢,着力開展了一系列農業綜合執法監管活動,農業綜合執法的工作成效日益顯現,各項工作取得了長足的發展與進步。

農業綜合執法工作力度明顯加大,與過去相比,的確有很大的進步,但與縣委、政府和人民羣衆的要求相比,與發展現代農業的客觀需要相比,與其他部門執法工作相比,我縣農業綜合執法還剛起步,還存在一些問題。

(一)保障農業執法經費。

由於農業綜合執法起步較晚,執法基礎還很薄弱。建議將農業執法機構所需業務經費、裝備經費及基礎設施建設專項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建立必要的農業執法經費保障機制。

(二)加強執法隊伍建設。

農業執法是一項非常特殊的工作,既要求執法人員有一定的專業技術知識,又要有一定法律法規知識,而且還要具有敢於碰硬的膽識。一是要相對保持農業執法隊伍穩定,讓他們真正安心從事農業執法工作。二是把懂技術、懂法律的人員充實到農業執法隊伍中來。三是加強對執法人員培訓教育,進一步加強對執法人員的業務知識、法律知識培訓,並形成制度化,以增強執法人員依法行政的觀點和意識,提高其執法水平和能力。

(三)整合農業檢測機構。

鑑於農業檢驗機構現狀,建議將肥料檢驗、種子檢驗與農產品質量檢驗機構與人員進行整合。同時,加快檢驗檢測站能力建設,提高農業檢驗檢測機構的公信力,改變過去農業檢驗檢測機構檢驗人員少、素質低,檢驗項目多、能力差的狀況,充分發揮農業檢驗檢測在農資打假和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四)強化農業執法理念。

樹立依法行政執法理念,使農業執法更好地服從、服務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把羣衆利益作爲農業行政執法的出發點和歸宿點。根據法律法規規範性、穩定性的特點,進一步探索新形勢下農業綜合執法工作的新思路,提高農業綜合執法能力,以專項整治和日常巡查相結合,狠抓農業投入品和農產品質量的監管,充分發揮農業執法的特點和優勢,切實把農業生產安全、農民羣衆利益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實現好、保護好、維護好,真正做到農業綜合執法工作讓黨和政府放心,人羣衆滿意。

鄉農業調研報告篇3

xx管理區屬典型的農牧交錯地帶,缺水非常嚴重,素有“十有九旱”之稱,農牧業生產頻頻遭災,農業經濟脆弱,環境惡化,農作物產量低而不穩,飼草短缺,嚴重製約了項目區農業、畜牧業的發展。

一、基本情況

xx管理區土地總面積34萬畝。其中耕地16萬畝,草場12.9萬畝,林地3.4萬畝。下轄四個管理處,24個自然村,總人口2.4萬人。

區內地上水系主要有閃電河和沙井子河兩條河流:閃電河南北貫穿全區,沙井子河東南、西北向流經小城子管理處大梁底草灘,匯入閃電河。淺層含水層係指處於地層最上部的孔隙潛水含水層。榆樹溝管理處和小城子管理處位於閃電河兩岸。以閃電河沖積成因爲主,含水層連續性較好。閃電河兩岸地下水水位埋深多爲1—2m,其餘地帶地下水水位埋深一般在2—7m之間。含水層底板的埋深一般不超過20m,局部地段達30—40m,黃土灣東北部的含水層底板埋深只有10m左右。深層含水層爲孔隙承壓含水層,水量豐富。單井出水量普遍在100m3/h至200m3/h之間,屬富水性強的含水層,爲人畜集中供水及農田供水的理想含水層。當水位降深爲10m時,各富水等級區的單井抽水影響半徑均爲387m。深層含水層的巖性爲含泥質砂礫石,且泥質含量較高,透水性能相對較差,富水性屬較貧水區。當含水層厚度爲29m,水位降深值爲10m,單井出水量爲76m3/h。其單井抽水影響半徑爲274m。根據張市地質第三大隊鑽井記錄和我區資料記載,項目區承壓水含水層埋藏深度一般爲150-175m之間,含水層厚度一般在20-65m左右,最大厚度爲75.23m。根據資料計算,總補給量8278萬立方米/年,調節儲量6923萬立方米/年,動儲量1355萬立方米/年,靜儲量15558萬立方米。

二、節水灌溉發展情況

爲改善管理區農業基礎設施,提高農業經濟效益,自20xx年以來,我區大力實施節水灌溉。其節水灌溉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1998-20xx年採用鋁合金管道式全移動噴灌機,該灌溉方式較渠灌節水,但費時費力勞動強度較大;20xx-20xx年採用鋪設地下防滲管道,地面建出水栓,利用卷盤噴灌機進行澆灌,該灌溉方式雖然節約人力物力,達到了節水的目的,但該噴灌機要求壓力較高,需配套大功率高揚程潛水泵,因此該灌溉方式耗能較高;20xx後以後採取鋪設地下防滲管道利用指針式噴灌機進行澆灌,該灌溉方式達到了節水、節能、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前兩種灌溉方式無論從節水、節能和工作效率上都與後種灌溉方式相差懸殊,其唯獨優點是不受地塊限制,而後種灌溉方式受地塊限制,一是要求面積要大,二是其澆灌範圍內不能有障礙物。但我管理區大部分土地還屬管理區支配,因此該灌溉方式目前在我管理區還是比較適宜的,是具有推廣應用價值的節水灌溉方式。節水灌溉的建成使我區廣大幹部職工充分認識到噴灌機技術的先進性,以及帶來的良好的經濟效益。我們充分體會到它具有節地、節水、高產、高效等突出優點。農業基礎設施的改善大大推進了我區種植業招商引資工作進展,截止目前來我區租賃承包土地的公司和個人11家,租賃承包土地19610畝,每年交納承包費235萬元。另外,租賃承包土地的公司和個人20xx年種植馬鈴薯16000畝,具統計每畝馬鈴薯需人工費150元,16000畝馬鈴薯可爲我區職工羣衆創利240萬元。不但解決了我區剩餘勞動力,同時也拉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旱作與節水推廣應用狀況

xx管理區土地面積34萬畝,其中耕地12.7萬畝,20xx年總播面積爲11.7萬畝,主要作物品種有:莜(燕)麥、馬鈴薯、經濟作物、青玉米及青飼草等。莜(燕)麥佔總播面積的30%,馬鈴薯佔總播面積的14%,油料佔總播面積的8%,青玉米佔總播面積的48%。據統計數據表明莜(燕)麥水平年畝產量爲62公斤,馬鈴薯畝產量旱地1000公斤,亞麻畝產量37公斤,青玉米畝產(青體)2500公斤。

在xx管理區水資源的短缺,常年處於乾旱情況下,區領導高瞻遠矚,多渠道籌集資金並在上級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在近幾年節水灌溉工程建設中,我區初見成效。我局對小城子管理處的井灌區進行調查,水澆地主要種植多年生牧草、馬鈴薯和青玉米。根據調查數據表明,種植多年生牧草,第一年投入174元(含種子費60元,肥料費24元,機械作業費35元,農藥費10元,澆水費45元);第二年產草籽,利用期5年,每年畝費用145元(包括澆水費45元,收割費10元,折舊費90元),平均每年成本150.8元,多年生牧草生產期平均產草籽20kg,單價16元/kg,畝產值320元,青乾草產量300kg/畝,畝產值120元 ,畝總產值440元,畝純利潤289.2元。種植馬鈴薯畝產量爲2500kg,按每公斤1.0元計,畝產值2500元,扣除成本1800元,畝利潤700元。種植馬鈴薯的土地第二年種植青玉米,平均畝產量4000kg,每公斤按0.22元計,畝產值880元,扣除成本560元,畝利潤320元,其效益是旱田的4-10倍。

通過和種植大戶座談,普遍希望從國家到地方要加大發展節水灌溉工程建設和投資力度,擴大節水灌溉面積滿足他們的種植要求,帶動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對於現在的'節水灌溉補助政策希望再優惠一些,發展方向應向大型的、節水、節能、增效程度高一些的工程傾斜。對於工程中的自籌資金設置比較滿意,這樣可以確保工程的質量,使工程的效益長久發揮,達到良性循環的目的。

三、存在的問題和建議

存在的問題

1、水利資金投入不足。由於國家投資政策的規定,國家水利項目資金投入有限,自籌集資部分到位困難,建設經費缺口大。

2、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不強,主要是節水灌溉面積佔耕地的比例小,加上原有水利工程老化失修,運行效益差等。

3、水利建設新技術推廣力度不夠,需逐步加大科技含量。

4、對旱作節水農業的認識還存在一定得差距。

5、對旱作節水新品種、新技術的研究開發與成功經驗的推廣力度不夠。

今後發展建議措施

(一)、認識推廣節水灌溉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緊迫感

貫徹農業部《關於推進農田節水工作的意見》精神,充分認識旱作與節水灌溉農業的重要性,把推廣節水灌溉作

爲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來抓,明確節水思路,制定節水政策,創新節水機制,把發展節水灌溉農業作爲穩定和發展糧食生產的重要措施來抓,努力提高水的利用率,促進本區農牧業可持續發展。

(二)、抓好節水灌溉示範點建設工作,以點帶面,推動全面發展

搞示範點建設首先要加大資金投入,出臺配套政策,既要考慮技術上的先進性和超前性,也要考慮經濟上的合理性和實用性。讓農民學得到,用得上,推得開。

(三)、加強農田節水設施建設

田間基礎設施建設是實現農田節水灌溉的關鍵性措施。特別是在灌溉區開展田間微型節水工程建設,配置田間輸水管、噴灌、滴灌等節水灌溉系列配套設備,提高農田節水灌溉的調控能力。在旱作農業區修建配套集雨的蓄水窖(池)等,提高田間集雨蓄水利用能力和效益。

(四)、科學採用各種節水農業模式

確定節水農業模式應針對水資源缺乏,生態環境脆弱,乾旱災害頻繁等特點,適當壓縮高耗水農作物種植面積,發展一些特色經濟作物。應重點推廣集雨節灌、覆蓋集雨種植技術;膜下滴灌技術;圍繞玉米、馬鈴薯生產,應重點推廣深鬆蓄水保墒技術;地膜覆蓋栽培技術;少耕或免耕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選用節水高產良種,因地制宜調整種植結構等一系列旱作農業節水技術措施,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確保旱作節水農業可持續發展。

鄉農業調研報告篇4

一、農機化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縣農業機械化工作緊緊圍繞農民“買得起、用得起、用得好、有效益”的目標,堅持以實現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爲核心,着眼農機推廣實際,努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農機化事業得到快速發展。

(一)農機裝備總量持續增長。中小型農機具得到快速發展,先進適用的新型農機具得到推廣應用。截止目前,全縣農機總動力達42.8萬千瓦,同比增長11%,農業機械原值1.8億元。現已擁有拖拉機313臺、聯合收割機125臺、耕整機12000臺、步行式插秧機65臺、乘坐式插秧機1臺、稻種催芽機4臺、一條龍播種機2臺、烘乾機1臺,擁有排灌機械9500臺套/65000千瓦,擁有固定提灌站255處,常年提水量可達到3000-3600萬立方米,較好地解決在自然災害中人畜飲水困難,確保了本縣農業生產用水。

(二)農機作業水平逐年提高。20xx年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生產水平達58%,比20xx年增長6個百分點。其中,完成機耕作業面積63萬畝,機耕水平達77%;機播面積8.9萬畝,機播水平爲15.8%;機收面積47萬畝,機收水平爲80%。20xx年9月至20xx年上半年,我縣推廣油菜全程機械化作業1萬畝,現已豐收在望。20xx年我縣大力推廣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現已在伏龍鄉的三夾溝村,石埡鎮的雲峯村、張口樓村,顧縣鎮的桐子樹村等地完成水稻機械插秧面積近1萬畝,預計全縣機插秧面積推廣爲3萬畝,力爭20xx年水稻全程機械化作業面積佔全縣水稻面積的21%,比去年同期增長33%。

(三)農機服務體系初具規模。近年來,不斷強化農機組織建設,構建農民與農機作業市場的紐帶和橋樑。農機服務網絡正在形成,全縣現有農機銷售網點88個,農機維修網點170個,鄉鎮農機技術推廣站10個,農機服務協會1個,農機專合組織15個,發展社員2487人。把有能力提供農機專業服務的農民組織起來,組建了農機機耕服務隊、抗旱服務隊、機收服務隊、機械維修服務隊、機電灌溉服務隊,積極開展油菜直播、春耕、水稻機插秧技能競賽,切實解決了機械購置資金不足、技術人員缺乏、服務機制不活等諸多問題。努力推行跨區作業,去年“春耕”期間,組織8臺大中型拖拉機到區、武勝縣、南充市等地跨區耕地10000餘畝,探索了有償與無償服務新路子,走出了農機大服務的新格局。

(四)建設基礎設施更加夯實。全縣農用排灌機械9500臺/65000千瓦,擁有固定提灌站255處。去年至今年上半年,新建維修提灌站37處,新增提灌面積10.1萬畝,機電提灌面積達到69萬畝,較好地解決旱災中人畜飲水的困難問題,確保了全縣農業生產的正常用水;全縣機耕道1232公里,解決了農民生產生活出行難的問題。

(五)農機購置補貼全面落實。20xx年開始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至今,全縣累計補貼農機購置資金2207.25萬元,其中,中央財政補貼資金1890萬元、省財政補貼資金22.25萬元、縣財政配套補貼資金295萬元,拉動農民投入購機資金4092.75萬元,補貼機具作業收入2800萬元。今年1-3月,全縣44個鄉鎮1002戶農民購置的1068臺農機具享受了農機補貼,中央補貼資金126萬元,帶動農民投入294萬元,但由於20xx年前縣本級財政實施了地方累加補貼,從20xx年縣本級財政停止了對農機購置補貼的累加補貼,導致我縣今年1-3月全縣只補貼了126萬元,與前幾年同期相比大大降低了機具購買力。

二、農機化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受自然環境、政策環境、經濟狀況、人口素質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全縣農機化發展在進程中還存在不少問題和制約因素,不能完全適應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業產業化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客觀需要。主要表現在:

(一)農機裝備不合理。存在“六多六少”問題,即小型機具多、大型機具少;動力機械多,配套機具少;糧食作物機具多、種植機具少;低科技含量機具多、高科技含量機具少。

(二)政策性資金投入不足。宣傳投入少,導致羣衆對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和農機重要性認識不足,購機積極性不到位;培訓投入少,導致機手熟悉農機安全常識不夠,掌握農機操作規程不熟練;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少,導致農機作業便道和提灌站建設滯後,農機正常使用受限。

(三)農民購買力不強。多數農民渴望在農業生產中能得到類似聯合收割機的機械化程度較高的新機具,但由於農業收益微薄、新機具的價格偏高、地塊分散(導致作業成本高、新機具成本回收慢,經濟效益不好)、農機作業季節性強等原因,使得農民對新機具望而興嘆,影響了農業機械化的縱深發展。

(四)農機油料價格高(或緊缺)。油料漲價太快,農機作業費用陡增,使用成本太高,相當部分農民因油料價格太高而“望機興嘆”,甚至出現農忙買高價油或買不到油的現象,影響了農民使用農業機械的積極性。

三、加快推進全縣農業機械化的對策思考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我們應牢牢把握當前良好的發展機遇,強化農機在現代農業中的基礎地位,以建設現代農業、推進農業現代化爲目標,以社會化服務爲主線,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節支爲核心,突出“興機富民”,不斷提高農業裝備水平和農機作業水平。

(一)增強認識

1.充分認識到農業機械化是發展丘區現代農業的必然要求。由於丘區坡地多,地塊小而分散,作物種類多,基礎設施薄弱,經濟條件差,農民素質相對而言偏低,這些因素導致丘區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嚴重滯後,大量農民工涌入城市,摞慌棄慌田地不斷增多,要解決以上諸多不利因素,形成規模化、標準化生產,機械化就成了現代農業的必備要素,沒有機械化的實現就不可能有現代農業。

2.充分認識到農業機械化是廣大農民羣衆的迫切需要。農業機械化不僅能夠把廣大勞動者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促進農村勞動生產率大大提高,同時,農業機械化也是節本增效、增加丘區農民收入的重要手段。農作物生產的農機化節本增效技術,可以大大降低勞動成本,減少物化投入,使有限的投入產生最大的生產效益,從而增加丘區農民收入。

(二)理清思路

1.堅持把發展作爲主題,以結構調整爲主線,以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爲目標,以提高經濟效益爲中心,以科技進步和管理創新爲動力,立足大農業,發展大農機,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重點突破,大力發展農機服務產業化,增強服務功能,提高服務水平,全面推進農業機械化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不斷增強農業機械化對農村經濟發展及產業結構調整的支撐和保障能力,爲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民增收節支提供強有力的農業機械化技術支持。

2.擴大示範、加強新技術新機具的推廣應用。由政府牽頭,相關部門負責,以專業技術人員、鄉鎮農機(技)站、種糧大戶爲支撐,把機械化育插秧示範工作推廣到各個鄉鎮,加強新型農業機械的推廣宣傳,深入實地,組織開展現場展示、演示,讓農戶瞭解插秧機及其它新型農業機械的可靠性、適用性消除農戶的思想顧慮,使農戶對新機具、新技術全面認知了解,爲今後新機具的推廣打下堅實的基礎,促進農業機械化的快速發展。

3.丘區是農機化發展相對薄弱的地區,也是今後發展的潛力所在。丘區自然備件差,勞動力缺乏,更需要農業機械化。要在少數條件相對而言較好的村,從水稻機械化推廣到油菜多種經濟作物機械化,逐步帶動條件較差的村實行機械化,以推動丘區鄉鎮經濟作物普遍機械化。

(三)加大投入

1.制定出臺丘區機械化農業生產用油補貼政策。對從事農田作業的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給予政策上更大力度的支持;加大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支持力度,將補貼比例由現行的30%提高到50%,並繼續爭取縣級財政對購置補貼的累加補貼。

2.加大丘區農業生產基礎設施的投入。一是加大農機作業便道建設的投入。農業增產,農民增收,關鍵是提高農村幹部生產水平,發展和實施農業機械化。而實現機械化的前提條件就是農機作業便道,沒有完好農機作業便道再好的農業機械也難以下田作業。二是加大農村機電提灌站建設的投入。丘區水低田高,春旱和冬旱經常發生,老的提灌站多數損毀,已不能爲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以及農民生活的改善發揮作用。

3.加大農機基層人才培訓的投入。把人才培訓納入培訓納入項目實施的重要內容,着力培養大批農機技術人才,提高農機手農機服務水平。

(四)完善機制

1.政府引導,動員和鼓勵社會力量投入,形成穩定的農機發展長效機制。

2.推進農機服務市場化、社會化、產業化運行機制。一是要結合各種農機補貼政策,採取多種措施積極培育和扶持一批家機大戶、農要種糧大戶,使之成爲社會化服務的主力軍,帶動其周邊區域農機化的發展。二是促進機具、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和組合,積極發展農機合作組織,推進農機服務向專業化、市場化、產業化方向發展。

(五)深化結合

農機與農藝結合,是農民羣衆的迫切願望,更是發展現代化農業的必然要求。雖然農機和農藝的側重點不同,但孝都是以提高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爲目的。只有找準農要與農藝的最佳結合點,才能更好地發揮農業機械的作用,顯示農業機械的強大威力,把農民從繁重的田間勞動中解放出來;才能使農藝技術得到實施、延伸和提高,把傳統的低水平農業轉變爲現代的高水平農業,保障農業的生產豐收。我縣在農機技術與農藝技術結合方面做了一些工作,摸索出了適合於丘區水稻機插秧的“水育水管”技術,打破了用熟化細土作營養土的傳統育秧模式,使阻礙水稻全程機械化進程的“瓶頸”得以突破,農機裝備水平大幅度提升,但還需要不斷總結,不斷完善,不斷擴大規模,不斷推廣使用。小麥、油菜、蔬菜等農作物全程機械化也需要探索,需要突破,需要最佳結合,才能真正有效地解決撂荒棄荒田土的利用、勞動力轉移的問題,促進農業機械化快速健康發展,助推農民大幅增收、農業顯著增效、農村不斷繁榮。

鄉農業調研報告篇5

一、基本概況

(一)農田分佈情況

包河區作爲全省經濟發展的“第一城區”,南靠巢湖、東臨南淝河、西至派河,位於合肥現代化濱湖新區的前沿陣地和核心區域。全區農田主要分佈在大圩、義城、煙墩、淝河、駱崗五處,其中大圩3.8萬畝、義城2.5萬畝、煙墩2.5萬畝、淝河5000畝、駱崗5000畝。

近年來,隨着濱湖新區建設的發展,義城、煙墩兩街道部分農田已被徵用,實際上真正可以發展都市農業的區域主要位於三片圩區內,總面積6.5萬畝:一是大圩鎮東大圩片區,農田總量3.5萬畝,規劃爲都市農業公園,以發展無公害瓜果菜基地爲重點。二是義城鎮大、小張圩片區,農田總量1.5萬畝,規劃爲以林果苗木爲主體的溼地公園。三是煙墩鎮牛角大圩片區,農田總量1.5萬畝,主要以現代農業開發爲主。這三個片區均爲農田保護區,是我區都市農業發展的絕佳建設之地。

(二)水利設施情況

三大片區內有泵站48座73臺套2939千瓦,其中排澇泵站16座26臺套1120千瓦,抗旱泵站32座47臺套1819千瓦。東大圩片區經過幾輪的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整治,農田水利設施配套比較完成,溝渠路林涵閘配套齊全,水流通暢,農田水利條件較好,圩內排澇標準爲10年一遇;大小張圩片區的溝渠也較爲通暢,灌排水基本配套,排澇標準也爲10年一遇。牛角大圩片區水利基礎設施相對比較落後,排澇標準約5年一遇,目前該片區正在進行農田水利設施的配套建設,僅水利投資一項就佔到整個農業綜合開發投資的60%左右。

(三)林業產業情況

林業作爲一項重要的公益事業和基礎產業,承擔着維護生態安全、應對氣候、解決三農問題、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使命。

近年來,我區以增加綠量綠蔭、提升綠化品位爲出發點,大力實施城市森林、湖區公園、水岸綠廊、景觀大道、生態社區五大重點林業工程。目前全區林地總面積達4.6萬畝,全區森林覆蓋率、綠化覆蓋率分別達到16.9%和39.12%,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1.44平方米,生態環境日趨良好。

二、存在問題

(一)農業基礎設施落後

雖然近幾年來,隨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發展,我區的農業基礎設施較往年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不少鄉村都實現了“村村通”和“路路通”。但三大片區的水系、道路、林網標準還比較低,圩內的水利灌排設施陳舊,排澇標準低,不適應都市農業發展要求;林地和綠地養護管理不到位,公共綠地還存在檔次不高、面積太小等問題。

(二)農業資金投入相對不足

要發展都市農業,離不開高科技和高投入的支撐。近年來,我區逐年加大了對農業的投入,紛紛在供水、供電、政策性農業保險、良種補貼等方面給予了衆多優惠。但由於機構改革、人員分流等原因,現有的農技推廣隊伍存在着知識老化、思想不定、人員不穩等問題,在技術服務時,與農民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加上農業生產效益普遍偏低,許多農民自身認識不足,也紛紛外出務工,造成了全區農業生產勞動力缺乏,都市農業難以快速發展。

(三)農業產業化、組織化程度不高

目前,全區現有農業龍頭企業30個,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42個,其中省級龍頭企業僅有4家、省級示範合作社3個,存在着規模小、數量少、高度分散等問題,這與都市農業未來發展的功能定位、產業開發和經營運作等方面存在的顯著的不適應性。

(四)農業水利設施陳舊老化

三大片區內許多水利設施都已運行了二三十年,超出了一些設施的使用壽命,加上管理和維護工作機制不健全,管護經費又常常得不到落實,造成了部分水利設施重用輕管,老化嚴重。如大圩農業綜合開發中建設的村級灌溉站已全部報廢,8座抗蛙泵站的機泵設備被盜,僅餘下一棟空泵房。

(五)三大片區水環境污染嚴重

隨着近年工業化、城市化的快速推進,工業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水給三大片區內的水環境造成了嚴重影響,特別是東大圩抗旱季節從南淝河放水入圩灌溉,由於南淝河水系污染嚴重,加上圩內農藥、化肥及農村生活污水等方面的污染,造成圩內水系水體負營養化狀況十分嚴重,違背了都市農業倡導的“有機”、“綠色”的發展主題,水生態環境問題已成爲制約全區都市農業上水平、上臺階的嚴重障礙。

三、思路與舉措

(一)總體思路

以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精神爲指導,以統籌城鄉發展、建設農村新社區爲統攬,以“推進科學發展、建設濱湖新區、發展都市農業”爲主題,以調整優化種植結構爲主線,以培育發展農業主導產業爲核心,以推進農業經營機制創新和農業科技創新爲動力,着力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力爭在3~5年內創出“全省一流,國內領先”的現代都市農業品牌。

在功能定位上,以建設休閒、觀光、旅遊農業爲主,努力把三大片區建設成爲最美的生態園區和城市後花園,達到市民“百玩不厭”的效果;在選擇品種上,重點引進一批高產、優質、高效的農業優新品種,且栽培方式多樣化,陸生與水生作物共存;在生態模式上,要合理佈局,作物涵蓋苗木、花卉,農產品等各個方面,着力打造一批有地方特色的農業展示區和溼地公園觀賞區,做到一年裏季季有實物、有亮點、有成果。

(二)具體對策

按照未來中國都市農業的發展趨勢 “五個化”要求:一是功能發展多元化;二是產業發展集中化;三是手段科技化、智能化、信息化;四是經營國際化;五是農民高素質化。爲進一步提升全區都市農業發展水平,特提出以下對策:123

關於提升現代都市農業的調研材料

1、立足區位和資源優勢,發展有地方特色的都市農業

一要因地制宜、合理規劃和佈局,做好總體功能定位,並按照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高質量的要求,限制發展數量,重在質量和特色上下功夫,杜絕“遍地開花”。二要搭建科技服務、產品認證、流通物流、會展經濟等服務平臺,構架起與全國大中城市的農業交流與溝通的橋樑,打破行政區劃界限,形成有特色和競爭優勢的農業產業帶;三是利用招商引資、土地流轉等途徑,爲農村的富餘勞動力提供新的就業機會。四是充分打造旅遊觀光農業,規劃好一批新的生態旅遊點、休閒垂釣園、名貴花卉觀賞園等旅遊觀光點,充分發展旅遊經濟,迅速拓展農業的多功能性。

2.加大投入,抓好基礎設施建設,創造發展的必備條件

農業基礎設施水平的高低是決定農業高產穩產的基礎,針對目前全區農業基礎設施薄弱、水利設施陳舊老化等現實問題,要繼續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導力度,在加快農技推廣體系改革、穩定農技推廣隊伍、增加農業經費投入等方面,落實積極的舉措。對片區內供排水設施進行合理佈局和整修,加強與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理、世行加灌等重大農業項目規劃建設的銜接,力爭在3~5年內全面改變片區內農田水利設施相對滯後的現狀。

3、加快土地流轉步伐,逐步做到集約化、規模化

按照“2年內實現土地流轉率50%,5年內實現土地流轉率90%以上”的土地流轉目標,一要提高認識。大力宣傳土地流轉的重大意義和中央、省、市各級出臺的土地流轉政策,全面提高基層廣大幹部羣衆的思想認識。二要強化依法管理的理念。嚴格土地審批權限,以村民自願爲基礎,在“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下,依法流轉,保護基本農田。三要健全徵地程序,完善徵地補償和安置政策。建立和完善區、鎮街、村居土地承包糾紛仲裁機構,讓農民意識到土地也可以作爲一種資本化的生產要素,流轉後既能擁有在“家門口”就業的機會,又能得到實實在在的土地租金收入。

4、加大結構調整力度,最大限度降低傳統農業面積

以推進農村經濟和社會結構城市化轉型爲方向,一要大力培養農村實用人才。一方面加大對農技人員的培訓,使他們掌握最前沿的農業生產技術。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城鄉一體化的優勢,加強與省內農業科研單位、農業院校的聯繫,進行人才、技術、信息等方面的交流,採取聘請、授課、派員進修等多種方式,不斷提高全區的農業技術力量,爲全區都市農業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二要充分利用秋種換茬之機,廣泛宣傳,在引進優新、高產、高效的農業新品種上下功夫,力爭完成每年傳統糧油種植面積平均壓減1萬畝,農作物秸稈產量減少xx噸,新增蔬菜、瓜果、苗木、花卉等經濟作物5000畝的工作目標。

5、創新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組織

目前我區農業產業化存在着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不高等問題,尤其是一些高度分散、超小規模的家庭承包經營,與都市農業的發展很不相適應。爲此,應根據都市農業發展特點,進行必要的農業生產組織方式創新與改革。一要發展農業龍頭企業。加大對龍頭農業企業的扶持力度,積極推進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經營模式,發展訂單農業和契約生產,通過規劃的運作機制將更多的農戶納入農業企業的產業體系之中。二要提高農業生產的專業化、組織化程度,制定相應的政策和操作規範,鼓勵農戶在自願的基礎上將土地經營權通過入股、租賃、契約等方式實現流轉和集中經營,多創建些“內生型”的農業企業,如成立專業公司、社區農莊等,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的專業化和組織化。三要進一步加大農業生產經營的對外開放度。積極吸納外來企業發展企業化農業生產經營,鼓勵和支持外來企業與區域內的農業專業合作社聯合經營,擴大規模,逐步實現分散到集中,形成整體優勢。

6、保護生態環境,控制面源污染

水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保護生態環境、改善農村水環境是發展都市農業、建設濱湖新區的前提要求。爲此,一要宣傳到位。使全區廣大幹部職工和農民羣衆認識到農業面源污染的危害和水環境治理的重要意義,加強對農藥、化肥使用者的教育和培訓,做到安全合理用藥、施肥;二要統籌聯動。區級農業、水務、環保、建設、經濟發展等職能部門要相互配合、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共同抓好片區內生態環境治理。三要大力發展生態節水農業。通過推廣高效生態農業模式,發展循環經濟,提高有機、綠色及無公害農產品的比重。區農技推广部門要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加強病蟲害的預測預報以及推廣生物防治技術,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四要加大農村改水改廁力度,推進農村沼氣池的建設,實現農村生產生活垃圾無害化收集與處理。加大農村污水管網建設,並逐步與城市污水管網對接。五是大力推進農村安全飲水工程。力爭3年內片區內所有農民羣衆都能用上安全衛生的自來水。六要加大植樹造林力度。打造生態園林區、以“生態型現代化濱湖新區”建設爲統攬,致力於“城湖相映、綠意盎然、自然和諧、良性循環”的綠地系統建設,以三大片區的溼地爲面,以環城公園、高壓走廊綠化帶、十五里河、外環高速公路、包河大道、徽州大道等林帶爲線,以望湖城公園、綠色港灣公園、市義務植樹基地、董城生態農莊、新民葡萄農莊爲點,按照點、線、面全方位擴張思路,充分利用溼地治污,努力建成“人在景中、城在林中、宜遊、宜居、宜樂”的生態城區。

7、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實現投資渠道多元化

都市農業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僅僅依靠政府投資和農民自有的資本是很難迅速發展的,這就需要從多方面積極動員。一是政府可以制定相關的農業扶持政策,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鼓勵社會各界以各種方式來投資。二是可採取“市場運作、合作開發”的經營模式,積極引進外來工商資本投入我區現有的農業園區,增加其市場競爭力與知名度。三是積極鼓勵本地企業家回鄉創業,政府可出臺一些獎勵辦法,充分調動本地企業家回家鄉幹事創業、脫貧致富的決心,鼓勵他們用實際行動回報家鄉。

8、實施品牌化和標準化戰略,提升都市農業建設水平

品牌化和標準化是現代都市農業發展的標誌,在建設過程中,要注重提升農業發展的層次水平,實施品牌化和標準化戰略。一要根據全區都市農業發展功能定位,抓好大型龍頭企業建設,做大、做強、做好幾個知名品牌。二要以現有的品牌產品爲依託,提升其科技含量,建立一整套的產品技術標準、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等。三要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對農產品生產實行全程質量監控,保障農產品質量和食用安全。三要加大與其他農業發展區域的橫向聯繫,特別是借鑑現代農業發達的中心城區的發展經驗,全面提升我區都市農業的整體素質與市場競爭力。

9、增加政府扶持資金,加強資金保障體系建設

都市農業走的是科技致富之路,其發展離不開的政府的支持,政府要繼續加大財政扶農、支農力度,建立以政府投入爲導向,農民、工商企業等投入爲主體,多層次、多渠道、多元化的農業投資新體系,讓政府投入的資金起到催化劑作用,不斷吸引更多的外來資本進駐,打造全區都市農業的快速發展的資金保障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