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鄉村振興調研報告(精品多篇)

鄉村振興調研報告(精品多篇)

2022鄉村振興調研報告 篇一

圍繞進一步加強我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鄉村綠色發展、加強鄉村人才建設、提高鄉村民生保障水平、推動我市鄉村振興工作全面提升。6月13日,全市青年幹部培訓班鄉村振興工作調研組通過實地走訪、查看資料、與農戶面對面溝通、組織座談等方式對我市__縣、__縣部分鄉村進行調查研究,認真思考,結合我市實際現狀及存在的問題,提出對策和建議。現報告如下。

一、我市鄉村振興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深入實施鄉村振興發展戰略,必須以問題爲導向,找出鄉村發展的差距所在,補齊短板,才能不斷縮小城鄉差距,逐個問題逐個環節地解決農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目前,我市鄉村振興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整體還處於起步階段,鄉村建設的歷史欠賬仍然較多,主要問題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鄉村人力資源匱乏。人力資源匱乏制約我市鄉村振興發展。一是人才隊伍結構欠佳。我市鄉村實用人才存在老化、弱化和退化的“三化”現象。從年齡結構上看,45歲以上的佔比較多,35歲以下的鄉村實用人才較少,缺乏後備力量。文化程度不高,我市鄉村人實用才學歷層次較低。人才分佈不均衡,有的鄉鎮街道人因爲政府最近幾年大力支持推動了工業、農業經濟的較快發展,導致人才集中於幾個鄉村。二是人才隊伍總量不足。我市鄉村存在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勞動力以自發進城務工或經商的方式大量外流,有許多在外闖出天地的人從此留在了城市,基本不回村裏,同時,隨着城鎮化建設的迅猛推進,城市的發展理念、生活環境、基礎設施、教育資源、公共服務等要素不斷吸引年輕的大學畢業生,鄉村的資源要素已不能滿足現在年輕人的發展,導致人才資源、人力資源雙要素匱乏,致使鄉村發展中人才短缺的問題日益顯現和突出。三是缺乏完善的激勵機制。鄉村實用人才和優秀的村書記是我市農業經濟的直接推動者,應充分發揮典型作用,通過政府正向獎勵、正向宣傳,讓優秀人才特別是創新能力強、對周邊農戶有較大帶動作用的鄉村人才被社會所認可,最大程度調動農村實用人才的創業創新智慧和熱情。但是,當前鄉村已有的很多實用人才缺乏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特別是優秀的鄉村實用人才沒有得到相應的獎勵。同時,電視、網絡、微信、報紙等各類媒體對鄉村實用人才的典型報道較少,影響了鄉村實用人才的積極性。四是培訓體系不健全。我市鄉村諸多部門對鄉村實用人才進行培訓,主要有農業局、科協等,但相互之間又缺乏有效的溝通和合作,培訓內容又往往會存在重複性,培訓的針對性不強,不能適應當前三農發展的要求。

(二)鄉村生態環境欠佳。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良好生態環境是鄉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近年來,全市鄉村環境、人居環境已得到了較大的改善,但仍有存在不足之處。一是部分羣衆的生態環境保護認識不到位。隨意丟棄生活、生產廢棄物,到處排放污水等陋習短時間內難以改變,致使“髒、亂、差”現象難以徹底根除。二是鄉村環保基礎設施落後的局面依然存在。鄉村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總體上處於落後狀態,大部份鄉村沒有建立有效的生活垃圾、污水收集處理設施,部分水利設施老化失修嚴重,對水源地保護和生態環境改善起不到應有的作用。三是農業廢物綜合利用率低,畜禽養殖污染日益加重。大棚蔬菜、地膜覆蓋已在廣大鄉村大量使用,上述廢棚(地)膜長期滯留於土地中,對土壤質量構成污染。農作物秸稈利用方面,仍大量存在焚燒秸稈現象,是造成大氣嚴重污染重要來源之一。在畜禽養殖過程中,農戶散養和小規模養殖佔主體,畜禽糞便隨意堆砌排放,基本未做無無害化處理及肥料化利用,對環境造成很大的污染。

(三)鄉村農業體系不完善。我市鄉村對於大規模健康養殖、水稻種植產業、鄉村旅遊都有一定的發展,但這些力度還不是很大,發展質量和效益不高,產業轉型升級乏力。一是農業不大也不強。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產業發展不足,特色產業培育困難,農業產業鏈條不長,產品附加值低,農產品商品化率不高,一二三產業融合度不深。二是缺少大型龍頭企業帶動。絕大多數農產品仍然以賣原料爲主,即使是簡單的清洗、分裝、預冷、儲藏、加工也沒有,全市鄉村在傳統綠色產業、新興產業的發展和實現產業升級重組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三是品牌建設嚴重滯後。農業品牌培育力度不夠,知名品牌總量少,銷售渠道主要以線下爲主。對於鄉村電商、現代農業示範區、現代工業強鎮、新型經營主體等的培育和建設力度更是很小。

二、我市鄉村振興建設工作的意見和建議

(一)不斷加強鄉村振興人才支撐的幾點建議。一是強化領導班子建設。把幹部資源向縣(區)傾斜,把精力、資源、力量聚焦到鄉村振興上。改善鄉鎮領導班子專業結構、知識結構,增強班子領導“三農”工作能力,把熱愛鄉村、有發展潛力的年輕幹部選調到鄉鎮領導班子。擇優配強村黨組織書記和村委會主任,加大黨員發展工作力度,加強三農工作隊伍的再教育、再培訓工作。二是創新教育培育理念。要發展現代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解決“誰來種地,怎樣更好種地,誰來幫助種地”的歷史性難題,更加卓有成效的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就需要更好地培育鄉村實用人才和加快推動鄉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所謂“培育”,雖然與“培訓”僅有一字之差,但與“培訓”有着較大的差別。“培訓”僅是傳授知識及技能,而“培育”則包括農村實用人才成長的全過程,這其中就包括技能培訓、思想培訓、市場培訓、思維培訓和政策扶持。如果不能有效實現從“培訓”到“培育”的轉變,鄉村實用人才的隊伍建設就無法實現更大的發展。三是吸收各類實用人才。研究制定中長期“鄉村實用人才計劃”吸收和引進各類人才充實鄉村實用人才隊伍。在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的新形勢下,要抓住有利的時機,創造各類適宜的條件,大力吸收和引進各方面的人才(工商界、農業高技術高技能、市場推廣、機關黨建等人才資源,不斷壯大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大量吸收涉農大中專畢業生,通過網上招聘會、人才交流大會、赴外招引人才活動等各種形式,鼓勵我市的涉農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吸收涉農院校畢業生爲農村實用人才。

(二)不斷加強鄉村生態環境治理。一是加強宣傳提高環境意識。要充分利用各種宣傳工具,多形式、多層面地進行宣傳城鄉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意義。通過第三方服務建立村中的物業管理組織,加強垃圾中轉站、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全權負責管理村清潔衛生工作,逐步形成垃圾一體化處理模式及長效管理機制,使農村生態環境得到根本改善。二是大力推進建設生態文明。積極推進農村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的綠色化、生態化,發展綠色產業,培育觀光休閒、農耕體驗、健康養生等“美麗經濟”。培育一批集生活、生產、生態於一體的鄉村田園綜合體、村落風景區、旅遊風情小鎮,打造一批美麗小鎮、美麗村莊、美麗庭院、美麗田園,讓美麗鄉村成爲農民幸福生活的宜居家園和市民休閒養生養老的生態樂園。三是深入開展鄉村環境整治。鞏固農村環境衛生綜合整治,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實施農村“廁所革命”,加強農村面源污染治理,深入推進農藥化肥零增長行動,完善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制度。加強農村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實施碧水藍天工程,推廣太陽能、沼氣等清潔能源。嚴格落實“河長制”,加強重要水資源流域整治和保護,保護好飲用水源。

(三)不斷推進鄉村農業體系建設。一是加快完善現代農業融合體系框架。繼續推進種植業、養殖業、園林特產業蓬勃發展,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大力發展梅花鹿、東遼黑豬、食用菌等特色優勢產業,不斷優化結構,培育壯大特色主導產業,加快推進與企業合作,開展產業融合試點示範,整合集中連片原料基地、加工園區和物流配送基地,打造一批區域性一二三產業融合互動示範區,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經驗及模式。二是加快實施現代農業生產體系框架。提高黑土地和高標準農田的保護和建設,發展科學施肥,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水灌溉工程建設,提高耕種機械化使用率,全面提升田地、水利、道路、山林、電力等設施建設和改造,提高耕種質量。按照各地資源稟賦特點,注重分工協作,避免浪費資源環境,禁止在不適合區域發展相應產業。藉助部分鄉村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民俗旅遊的發展契機。注入文化景觀元素,大力發展生態農業觀光遊,打造獨具特色的生態田園人文鄉村旅遊產業鏈,創建一批特色小鎮和現代農業產業園,全面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三是加快構建現代農業服務體系框架。大力發展”互聯網+農業”模式,加快農產品電商化和物聯網工程的建設,圍繞農產品生產基地、加工基地、流通市場等地,建設一批可清洗、分裝、預冷、儲藏、加工的設施,擇優選擇和推介一批有基礎、有實力、有意向的中小企業,在研發、生產、銷售、採購等方面開展合作,完善產業分工協作,促進形成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爲核心的競爭力新優勢。

2022鄉村振興調研報告 篇二

(一)一張藍圖幹到底。

以打造美麗鄉村升級版爲目標,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斷完善農民主體、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規劃引領的建設機制,通過15年的努力,圍繞宜居鄉村、共富鄉村、人文鄉村、樂活鄉村、善治鄉村建設目標,一任接着一任幹,最終取得了顯著成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美麗鄉村發展模式。在經濟發展先於、高於、優於雲南的是這樣,於今天我們的發展而言,對時間基本需要,可能也是一項難以跨越的歷史規律。

(二)強化規劃引領。

注重美麗鄉村的規劃建設,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在規劃理念上,充分結合實際和發揮自身優勢,“不求大、不求洋”,注重打造個性特色,推進美麗鄉村的品牌化和特色化建設。外桐塢村借力自身優勢,在中國美院的協助下,着力打造藝術村落,對整村基礎設施進行整體設計,並且實現了垃圾集中收集和污水處理全覆蓋和軟硬件全面配套。同時,從機關幹部、村組成員至普通百姓,依次劃定時限,拆除院落圍牆和違建,有力保障了規劃的有效實施。在經濟發展方面努力夯實藝術家工作室、高端民宿、藝術品展示拍賣等產業發展基礎,實現了從原來單一依靠西湖龍井生產,向藝術旅遊、休閒養生、名家學術交流爲一體的“江南藝術旅遊第一村”的轉變。外桐塢的這一轉變與西湖龍井產業的聯繫似乎可以追尋到一些蛛絲馬跡,但除了底蘊深厚的茶文化外,高低錯落,有致分部,優雅有序的村莊建設,可能纔是更重要的吸引藝術名家聚集的根本因素。

(三)抓好環境整治。

注重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不斷建立完善環境治理體系。桐廬縣環溪村、荻浦村對農村生活垃圾全部進行無害化分類處理,村裏大街小巷分類設置垃圾桶,將生活垃圾按可堆肥垃圾和不可堆肥垃圾分類存放,每家每戶也統一配發了有編號的垃圾袋,引導農戶分類傾倒,分類處理。其中:可堆肥垃圾送至資源化利用站製成有機肥料,不可堆肥垃圾收集後運至垃圾處理場,實現了垃圾的“戶集、村收、鎮中轉”。另外微型化的污水處理設施也較爲特色,相對於我們實施的村落污水收集處理設施而言,環溪村污水處理設施主要特點是小,有的結合地勢環境收集處理5—10戶人的`污水,再通過管網彙集到村落污水收集處理設施,有效提高入戶收集率的同時,還實現了村內污水2級以上的生態處理。

(四)注重資源挖掘。

注重文物古蹟的保護和歷史文化的開發利用。一是深度挖掘歷史文化資源。環溪村是北宋大儒周敦頤後代集居地,該村深度挖掘《愛蓮說》文化底蘊,不斷將“清蓮環溪”文化發揚光大,打造成爲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凸顯傳承千年孝廉價值觀。在荻浦村,當地羣衆還將從前的豬圈、牛圈修繕,改造成具有鄉村特色的豬欄咖啡屋、牛欄咖啡屋,挖掘了鄉土文化。二是安吉魯家村創新運行架構,在村委會領導下設立魯家兩山學院以及安吉鄉土農業發展和安吉鄉土旅遊服務兩家有限公司,特別是“魯家兩山學院”承擔的“兩山理論”研學和理念輸出,固然是歷史機遇的造就,但在意識的先進、機遇的把握和資源的挖掘方面,對比而言,我們的落後可能比兩省之間的GDP差距還要大得多。

(五)着力產業發展。

牢固樹立建設和經營並重的理念,大力發展生態高效農業、農產品深加工、規模種養、農家樂和休閒鄉村旅遊,推動農業生產經營形態多樣化的同時,只要將美麗鄉村建設和產業結構調整,村美與民富相結合,發展工業也未嘗不可。一是航民村佔地不足2平方公里,僅有304戶1079名村民,在1979年創建的村辦企業蕭山漂染廠的基礎上,不斷拓展經營範圍,至今蕭山航民集團全資、控股、參股工商企業達28家,已形成以:防止、印染、熱電、船運、酒店、黃金飾品加工的股份制集團公司,至20__年年底全集團公司實現工業產值133.8億元,利潤9.1億元,擁有職工1.2萬人。村民每年分紅達6.5萬元,從國小至大學村民實現免費入學,大米、食用油等無償供應。二是日昌升集團作爲一家建築新材料生產爲主的企業,以建設美好生活爲願景,引領產業變革、推動產業進步爲使命,以技術創新爲驅動,推動產業升級、綠色發展。自20__年成立以來,組建了國內首家新材料研究院,形成數十項技術專利,自主研發全球領先的第四代新材料製造工藝。在生產廠區創新性的採取自上而下的臺階是開採模式,真正實現了邊開採、邊恢復,採區見不到揚塵、黃土,大型的污水處理設施運轉有效,花園試的廠區環境對傳統高科技企業來說可能不那麼難,但在一個以礦石開採、沙石料生產的企業而言,不僅僅是廠區環境優美,富春江邊的碼頭水質也碧綠清澈,就更讓人長見識了。

鄉村振興調研報告 篇三

爲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及XXXXX視察山西的`重要講話精神,經信局遵照縣委、縣政府的相關安排,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圍繞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立足縣情農情,堅持長短結合、目標導向、問題導向,深入系統研究我縣鄉村振興需要解決的薄弱環節和突出問題,爲實現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發揮助推作用,經信局配合發改局、縣農委分別就拓展農村就業渠道、推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發展、構建特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健全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體系對我縣部分農村及域內企業進行調研,現報告如下:

一、拓展農民就業渠道方面:

我們通過對不同類型區的經濟結構、企業規模、農民就業狀況進行調查瞭解,本着通過轉型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培育大的產業集羣和龍頭產業,增強吸納就業能力的對策建議,促進農民轉移就業的宗旨,提出如下建議:

1、壓縮勞動力的供給,維護和擴大耕地面積,這是緩解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矛盾的一項長遠的戰略性措施。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加快農村剩餘勞動力在農業內部轉移。農業包括種植業、林業、牧業等。農業剩餘勞動力在農業內部轉移,實際上就是種植業勞動力向林業、牧業、的轉移。就我縣實際情況而論,農業內部就業天地也較爲廣闊。發展林業、畜牧業等目前待開發的農業資源前景可觀。

2、發展鄉鎮企業,實現勞動力內部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在農村內部轉移,就是從農業生產領域遊離出來的勞動力向工商業等非農業產業轉移。首先,要繼續大力發展鄉鎮民營企業。從目前我國農村資源狀況和鄉鎮民營企業的發展潛力看,鄉鎮民營企業仍然是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的主要渠道,也是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潛力所在。

二、推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發展方面:

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是加快推進我縣城鄉統籌發展工作重要組成部分,提高村級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水平,促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任務,爲此,我局通過對部分農村調查瞭解,結合大同市的政策模式和經驗,對比分析我縣實際,就我縣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工作提出如下調研報告:

鼓勵民營企業投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把民營企業作爲全面搞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載體,通過政策引導、財政扶持、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鼓勵、引導和支持大型民企投資農村(如制定對投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民企實行免稅10年的稅收減免政策),充分調動民企投資農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既要充分利用民企的資金,更要注重利用民企現代的管理理念,特別是在污水處理淨化、垃圾處理利用、新能源開發利用等方面充分發揮民企的重要作用。支持和引導一批有實力的企業當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行業的排頭兵。大力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搭建好城市與農村協同發展的通道,保護好農村特有的生態環境,進一步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實行市場化運作、產業化經營,以實現國家引導、企業投資、羣衆受益的最終目標。

三、構建特色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方面:

我局通過對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情況,特別是科級、金融、流通服務的“三農”情況的實地調研,以及對我縣畜產品、黃花、雜糧等特色農業市場競爭力,包括品種、科技、裝備、“三品一標”、農業品牌等分析,特提出如下調研報告:

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核心是要促進農業供給更好適應市場需求變化、更好適應資源與環境條件,實現可持續發展。我國農業在快速發展中資源環境的制約越來越大,在產量增加中部分農產品出現暫時性或階段性過剩,糧食、棉花等庫存偏多,但另一方面一些農產品不能滿足需求,大量進口。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要着力圍繞人的需求發展生產,使農產品供給數量上更充足、品種和質量上更契合消費者需要,真正形成結構更加合理、保障更加有力的農產品有效供給。爲此,必須下大力氣夯實農業基礎,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堅守耕地紅線,全面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大規模推進土地整治、中低產田改造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強水利特別是農田水利建設,全面提高農業發展的物質技術支撐水平。必須不斷優化農業資源配置,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提升糧食產能,樹立大食物理念,科學審視國內農業資源潛力,合理安排農產品生產優先序,加快推進農業結構調整。

四、健全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體系方面:

通過對農村一二三產業發展現狀,特別是互聯網+現代農業、終端消費品的研發定製、農產品加工轉化、物流銷售、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的調研,結合我縣實際,特做如下調研報告:

健全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體系這是提高農業產業素質的必然要求,也是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的有效舉措。近些年,我國農業產業發展很快,但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的問題依然十分突出,特別是隨着國際競爭日益加劇,進口農產品對國內農業發展的壓力越來越大。爲此,必須從農業產業體系整體謀劃,着眼推進產業鏈、價值鏈建設,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一產強、二產優、三產活,提高農業產業的綜合效益和整體競爭力,讓農民分享農業產業鏈條各環節的利益。

要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快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形成產業集羣,提高農業全產業鏈效益。注重將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模式引入到農業產業中來,借鑑工業等領域的成功範式,加快發展訂單直銷、連鎖配送、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方式,促進農業產業經營組織方式變革。積極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農業的生態價值、休閒價值、文化價值,加快發展鄉村旅遊等現代特色產業,拓展農業的內涵、外延和發展領域。

2022鄉村振興調研報告 篇四

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爲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樂至縣作爲四川省的“鄉村振興規劃試點縣”,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對四川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振興”,實現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一、農業、農村、農民現狀

(一)農業農村基礎設施滯後

全縣農業基礎條件差,田地分散,地塊較小,不利於農業機械化生產。農業基礎設施欠賬多,水利設施老化嚴重,近年來,雖然實施了高標準農田改造項目、水利設施建設項目和村村通水泥路項目,但從全縣來看,比例仍然偏小,“田網、路網、渠網”等配套設施仍不完善,農業靠天吃飯的格局沒有得到根本改變。項目支撐能力不強,缺乏統一規劃,項目打捆使用,農口部門之間沒有很好好契合,各行其事,各自爲陣,造成有項目無產業,有產業無項目支撐。

(二)農業經營者素質不高

受傳統農業的影響,我縣農業以家庭爲單位的傳統小農生產方式居多,農戶經營較爲分散,直接導致產業規模小,很難進行規模化種植、集約化管理和標準化生產。農村人員結構老化,18-60歲真正意義的勞動力資源嚴重不足,人才斷代現象突出,人員年齡結構、知識結構已不能滿足農業發展需要;農業產業經營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雙雙短缺,部分鄉鎮農技部門有的農技人員往往身兼數職,無法全身心投入農村技術推廣工作,同時基層農技員知識更新有待進一步加強。

(三)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

我縣龍頭企業(業主)發展規模較小,示範引領作用不強,部分農民專業合作社運行不規範、利益聯結機制不完善,社會化組織程度不高、輻射帶動效果不顯著,導致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未能充分發揮示範作用。目前我縣農產品交易市場平臺建設滯後,交易方式單一落後,市場信息不對稱,農產品產銷難對接,農產品產業鏈的各環節基本是分離的。農產品流通市場、農產品銷售還缺乏全方位的信息引導,缺乏及時、準確、系統、權威的生產、技術、價格和供求信息,其指導生產、引導銷售的功能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

(四)基層政府服務能力不強

鄉鎮的工作環境和生活條件相對艱苦,難以吸引優秀人才,加上進人渠道窄,影響了幹部補充,且優秀人才容易被上級部門挖走,造成鄉鎮幹部隊伍結構失衡、人員老化、青黃不接、斷層嚴重。部分鄉鎮中年幹部由於學歷和知識層次偏低,對新形勢下的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認識不到位,接受新事物、新觀點、新知識的能力較弱,習慣於用傳統的方法解決新問題,在落實示範帶動、農業產業開發中,缺乏創新能力,點子不多,辦法不實用。部分鄉鎮年輕幹部,由於缺乏基層工作經驗,組織動員羣衆能力差,面對實際困難時往往顯得辦法不實用,與羣衆打交道存在障礙。部分幹部存在“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懈怠思想,缺乏勇於擔當的創新意識和進取精神,貽誤了發展良機,造成了工作被動。

二、建議意見

(一)加強“三農”工作隊伍建設

高度重視農業農村幹部的培養、配備、管理和使用,切實加強思想政治建設、作風建設、能力建設,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業、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爲建設丘區現代農業強縣提供全方位人才保證。一要紮實推進思想政治建設。堅持將政治建設擺在農業幹部隊伍建設的首要位置,切實加強黨性教育、宗旨教育、警示教育,教育引導黨員幹部牢固樹立“四個意識”,準確把握“三農”工作“重中之重”的戰略定位,從政治高度認識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性。二要紮實推進紀律作風建設。深入開展整治和查處侵害羣衆利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持續開展正風肅紀,堅決糾正不正之風,大興敢於擔當、狠抓落實、爲民服務、調查研究、清正廉潔之風,在全縣積極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環境,牢固樹立農業系統幹部良好形象。三要紮實推進業務能力建設。堅持在加強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新模式等業務知識學習的同時,引導農業幹部職工更加註重運用市場、法治、信息化和以點帶面的方法推動工作,不斷提升服務“三農”工作的能力。

(二)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加快建立教育培訓、規範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體”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培育一批專業化程度深、分工明細、服務水平高的新型職業農民、農村經紀人、職業農業經理人,扶持一批龍頭企業、專合組織、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大力發展多種形式的新型經營主體,推行“保底收益+二次分紅”“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適度規模專業農戶”等模式,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多元化、形式多樣化、運作市場化,提供農業技術推廣、優良品種引進、動植物疫病防控、質量檢測檢驗、農資供應和市場營銷等服務,使農民享受到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社會化服務。堅持示範引領、創新推動,創建一批省市級示範社、示範農場。

(三)大力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加強農村生產、生活、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是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有力支撐。一要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綜合採取改造、配套、升級、聯網等方式,進一步提高城鎮供水設施覆蓋行政村比率、農 村集中供水率、自來水普及率、供水保證率、水質達標率,加強農村飲用水水源保護和水質檢測能力建設。二要推廣和實施農村清潔能源,加強對生物質節能爐具、秸稈固化綜合利用、沼氣、太陽能節能房等新能源、新技術的推廣利用,積極引導農村能源結構的轉變。三要大力實施高標準農田改造項目、水利設施建設項目和村社通水泥路項目,完善“田網、路網、渠網”等配套設施,改變農業靠天吃飯的格局。四要農村危房改造工作,切實保障農民住房安全。

(四)加大農業項目資金整合

充分利用國家支農惠農政策,加大農業項目資金整合,注重產業發展的科學合理規劃和扶持政策的連續性,實現產業化基地建設的快速健康發展,最大限度地爲龍頭企業提供優質安全的原料,實現種植業產業鏈更加緊密有效。積極爭取各級政府、部門對我縣畜牧業綠色發展的政策、資金、項目支持,合理利用政策、打捆項目資金、科學安排落實,最大化發揮政策和資金的槓桿作用,撬動市場資本,助推全縣畜牧業發展壯大。加快推動生物有機肥廠項目建設,建立覆蓋飼養、屠宰、經營、運輸等各環節的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體系,實現農業廢棄物無害化綜合利用,促進現代農業轉型升級,形成政府、企業、社會共同參與的綜合治理機制。

鄉村振興調研報告 篇五

根據市委和市政府、市政協年度重點協商計劃,4月至6月,市政協副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市委四屆五次全會審議通過了《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建設美麗中國先行示範區的意見》,統籌謀劃綜合改革,狠抓關鍵環節突破,突出重點任務落實,基本確立改革主體框架,創造了許多鮮活經驗。通過農村改革的實踐探索,壯大了集體經濟,增加了農民收入,激活了發展動能,鄉村振興邁出堅實步伐。問卷調查表明,80%以上受衆對我市實現鄉村振興有信心,對“三農”工作的綜合滿意率達70%以上。

一是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成效顯著。全市共完成承包地確權面積280萬畝,頒發證書55.7萬份。流轉土地總面積123.61萬畝,流轉率44.8%;

農村產權交易平臺完成交易57宗1557萬元;

31個農民合作社開展土地股份試點,入股農戶2724戶、土地面積1.3萬畝。省級、市級農民合作社示範社分別達44家、252家,省級、市級示範家庭農場達140個、378個。農業經營性服務組織已達767個,託管服務總面積53.36萬畝,14.26萬戶農戶受益。

二是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推進有力。堅持全面部署,整市推進。截至今年5月底,502個村完成改革,佔60%。量化經營性資產33.48億元,界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128.93萬人,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502個。完成產權改革的集體經濟組織累計分紅386.7萬元,集體經濟“空殼村”消除,774個村經營收益超過5萬元。旌德縣被農業部和中農辦確定爲全國100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單位之一,xx年共有65個村實現分紅206.66萬元。

三是農村“三變”改革試點穩步擴大。截至今年5月底,全市開展“三變”改革村249個,實施產業項目362個,村集體投入資金1.36億元、土地山場等資源6895.3畝、房屋等經營性資產1.26萬平方米;

入股農戶32221戶,投入資金560萬元、土地12029.2畝;

財政資金及形成的經營性資產投入7229。2萬元;

村集體入股收益2948.06萬元,農戶入股收益590.99萬元。涌現出宣州棋盤村、郎溪新和村、廣德焦村、寧國甲路村、涇縣九峯村、績溪梧川村、旌德路西村等改革典型。

四是集體林地和宅基地“三權分置”積極探索。緊緊抓住國家集體林地林業綜合改革試驗示範區的契機,開展林地經營權流轉證試點。截至xx年底,全市確權發證面積970.6萬畝,發證率98.6%;

林權流轉面積132.9萬畝、新型林業經營主體經營面積237.9萬畝、林權抵押貸款總額38.3億元,榮獲全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先進集體。宣州區已完成農村不動產(房地一體)確權登記發證,累計發放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8949萬元;

寧國市率先實施農村宅基地“有償退出”;

旌德縣已頒發四例12本“三權分置”不動產權證書,其中1本不動產權證成功貸款10萬元。

二、當前農村改革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三農”工作點多面廣,農村改革錯綜複雜。從調研情況看,推進農村改革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需要引起足夠重視,深入剖解難題,認真研究解決。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深化農村改革的思想認識不夠到位,推進不夠有力。農村改革是複雜的系統性工程,難度大、要求高、任務重,一些地方和部門、基層幹部對農村改革的長期性、艱鉅性、複雜性認識不足,不同程度地存在怕難、怕煩、怕亂的思想顧慮,攻堅克難的勇氣和決心有待進一步增強。目前農村人口結構對深化改革帶來諸多不利因素,相當一部分村集體資產少,加上宣傳發動不夠充分,收益分配的期望值高和實際“分紅”少、預期時間長的落差,導致農民參與改革動力不足、熱情不高。各縣市區工作進展不平衡,少數地方仍在小範圍內試點,沒有整體推進;

部分縣級實施責任和鄉鎮主體責任落實不到位,改革路徑不夠明晰,統籌推進不夠有力,產權制度改革、“三變”改革進展較慢。

(二)從事“三農”工作的能力素質難以適應改革要求。從實施主體來看,“三農”隊伍不適應工作需要。村幹部整體文化素質不高,年齡偏大,老經驗用不上,新知識學不會,又缺乏相應的考覈激勵機制,改革的闖勁和能力普遍不足。農村實用人才緊缺,從事種植養殖業的人才相對多,開拓型的管理運營人才相對少。農技農經隊伍力量薄弱,工作經費和項目資金落實不到位,基層農經體系亟待健全。從運營管理來看,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後,尚未對運行經費保障、集體資產監管及集體經濟持續發展的政策措施進行明確和細化,集體經濟發展普遍存在缺乏空間、後勁不足等問題。有的村將集體資產簡單處理,一次性收取承包費或出讓費;

有的村缺乏有實力的新型經營主體帶動,集體資產資源運營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三)推進農村改革仍面臨諸多瓶頸。從法律層面來看,根據現行法律法規,改革後的新型集體經濟組織尚不具備獨立的法人地位。《物權法》和《擔保法》規定,宅基地使用權不得用於抵押,宅基地上建造的房屋也不能用於抵押,房地一體流轉缺乏相應的法律保障。從政策保障來看,農村集體產權股份制改革後的“三會”(股東大會、理事會、監事會)制度不健全,股權“退出、轉讓、繼承”問題複雜,稅費徵收尚無優惠政策,管理運營面臨諸多風險。鄉村規劃缺乏整體性,如旌德縣路西村空中茶園項目,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集鎮規劃沒有很好地銜接,無法建造附屬物。從發展基礎來看,全市各地村情千差萬別,很難套用一個標準、一個模式來解決。多數村以土地等資源性資產爲主,集體經濟薄弱,有的是負資產,不具備股權分紅的條件;

經營性資產總量較大的城中村、城郊村及經濟發達村矛盾多,集體資產保值增值任務艱鉅。

(四)深化農村改革的保障機制尚不健全。財政“三農”供給相對不足。涉農項目資金有限,在實際操作中資金整合也缺乏制度支撐,資金使用效益不高。xx年全市農林水事務支出23.3億元,與滁州市53億元的支出差距很大。金融保險服務比較滯後。農村金融體系不健全與農村金融服務功能弱化並存,“三變”改革中股權估值與抵押率設定難、信貸抵押資產處置難,支持“三變”改革信貸產品少,需求滿足率低。農業保險品種單一、覆蓋面窄、賠付標準低的問題仍沒有很好解決。農業科技支撐較爲薄弱。我市現有的農業科技園區、現代農業示範區科技創新體系、示範推廣體系和產業開發體系還不健全,示範帶動作用還不突出。超過60%的調查對象認爲,目前對農業科技重要性認識不足,制約了現代農業發展。改革容錯機制尚未建立。作爲農村改革的具體操作者、探索者承擔着各種壓力,特別是在當前各種巡視、審計等問題導向背景下,擔心顧慮多。如在探索“村集體+社會資本+村民”的鄉村旅遊發展模式,如果市場運營出現虧損,是否會追責。

三、深化農村改革的意見建議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着眼黨和國家全局,深刻把握現代化建設規律和城鄉關係變化特徵,順應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農村改革作爲鄉村振興的“主引擎”,是一項宏大而系統的工程。當前我市農村改革已經進入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需要進一步廣泛動員、形成共識,突出重點、強力推進,更加註重系統性、協同性和創新性,有效釋放改革紅利,破解發展難題,打造農村改革的“宣城樣板”,激活鄉村振興的發展動能。

(一)統一思想、凝聚共識,強力推進農村改革

要把鄉村振興戰略部署落到實處,把宏偉藍圖一步步變爲現實,關鍵在於改革創新、紮實苦幹。全市上下要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鄉村振興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認清深化農村改革的重大意義,搶抓宣城作爲農業農村部確定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市的重大機遇,準確領會和把握中央和省市委關於深化農村改革的部署要求,做到認識統一、步調一致。各地要組建工作隊開展全方位、多形式、多渠道的政策巡迴宣講;

要在市、縣兩級黨校舉辦專題培訓班,開展異地觀摩學習,加強對涉農部門幹部和鄉鎮村幹部的精準培訓;

既要邀請專家學者作專題講座,也要把改革先鋒請上講臺現身說法,進一步激發農村改革的內生動力,匯聚推進改革的強大合力。

進一步健全領導體制,壓實工作責任。要層層明晰職責,建立市縣鄉村四級指揮有力、配合有效、運轉有序的責任體系,堅持“三個區分開來”做好容錯糾錯,激勵各級幹部擔當作爲;

要層層嚴格考覈,將推進農村改革情況納入市對縣、縣對鄉、鄉對村綜合考覈的一項重要內容,嚴明獎懲,促進改革任務落到實處;

要層層檢查驗收,通過分組檢查、隨機抽查、座談走訪、測評評議等方式,對農村改革工作進行督導規範,確保改革經得起歷史和羣衆檢驗,推動改革工作抓實見效。

(二)把握實質、明確重點,聚焦農村改革的關鍵領域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一項管長遠、管根本、管全局的重大改革,要充分保障村民知情權、決策權、參與權和監督權,積極探索集體資產運營機制。對於集體經營性資產少的村,重點是摸清家底、界定成員,規範村集體的財務管理,建立起產權明晰的集體產權制度,爲後續改革奠定紮實基礎。對於經營性資產大的村,尤其是城中村、城郊村和經濟發達村,要有序推進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探索開展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佔有、收益、分配、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繼承權試點,保障農民集體資產收益分配權。

農村承包地、宅基地、林地“三權分置”改革關鍵在於放活經營權。學 農村“三變”改革關鍵在於促進“三變”經營主體做大做強。貫徹落實《安徽省財政支農資金變股金實施辦法》,支持推進農村“三變”改革,用活財政支農資金,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切實增加村集體特別是農民收入。引導現有的農業合作組織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通過品牌嫁接、資本運作、產業延伸等方式,組建產業聯合體,促進規模經營。積極支持村級組織和外出務工人員、產業帶頭人、致富能人大戶、返鄉創業大學生等領辦創辦生產型、加工型、商貿型、物流型、鄉村旅遊型等經營主體,帶動廣大農民參與“三變”。根據國家產業政策和自身資源稟賦,包裝一批“三變”發展項目,通過精準招商,引進一批規模大、實力強、市場競爭優勢明顯的農業龍頭企業參與“三變”改革。

(三)統籌指導、精準推進,切實保障集體和農民權益

積極探索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模式。加強對新組建的農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的指導和跟蹤督查,推行企業化治理,進一步健全股東大會、理事會、監事會等決策運營機構,逐步完善監督制約機制,不斷提高組織規範化水平。通過“公司+村集體+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組織模式,讓各類經營主體分工協作、優勢互補,促進家庭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協同發展。探索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通過回購、返租、入股等方式吸引社會資本進入,盤活利用空閒農房及宅基地。構建利益聯結機制,讓農民成爲集體經濟的投資主體,鼓勵以承包地、林地、宅基地等使用權、經營權入股。要維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合法權益,防止集體經濟被侵佔支配,防止被外部資本吞併控制。

創新促進集體經濟多元發展路徑。問卷調查顯示,認爲村集體經濟沒有合適的發展項目佔71%,實質是有資源條件不會用,有集體經濟不會管。要堅持典型引路、示範帶動,按照“因村制宜,一村一策”要求,與特色產業發展、特色小鎮培育、鄉村旅遊發展、產業扶貧開發等緊密結合起來,實現集體穩定盈利、農民持續增收。要積極踐行“兩山”理論,根據“宜農則農、宜遊則遊”原則,加快土地、林地、宅基地和水面流轉,積極發展特色種養殖、特色水產、林下經濟、休閒旅遊、民宿經濟等產業。臨近城鎮或工業園區的村可利用閒置農房和集體建設用地興辦農產品加工、農產品冷鏈、物流倉儲、產地批發市場等項目建設或用於小微創業園、休閒農業、鄉村旅遊、農村電商等農村二三產業;

由合作社出面對接項目單位,承攬小型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產業化有償服務等勞務項目;

將股份經濟合作社資產資源量化折股,參股經營穩健的工商資本或龍頭企業,定期按股分紅。

(四)創新機制、強化保障,實施更爲精準的扶持政策

加大財政金融支持力度。貫徹省政府《關於探索建立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的實施意見》,公共財政要更大力度向“三農”傾斜,持續加大投入,優化結構,統籌整合,盤活存量,確保與鄉村振興目標任務相適應。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槓桿作用,通過“資金改基金、撥款改股權、無償改有償”等方式,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入鄉村振興。學習四川省井研縣試點經驗,組建土地經營權價值評估專家庫,設立抵押貸款風險補償專項基金,積極探索農村土地收益保證貸款和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抵押貸款,有效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在每年2000萬專項資金的基礎上,市本級要擴大專項資金規模,發揮好農業產業化發展專項資金的引導作用。

強化農村改革人才保障。打破年齡、身份、地域等限制,廣納賢才,真正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人才選進村(社區)“兩委”班子,成爲改革的明白人、領頭羊;

注重發揮老村幹積極作用。加強合作社管理人員和財務人員、土地流轉糾紛仲裁員的培訓,引進職業經理人和相關專業人才,加快培養農村產權經紀人隊伍,提升集體經濟管理運營水平。大力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新型職業農民,重點項目向龍頭企業“甲級隊”傾斜,抓好省級、市級示範家庭農場、示範合作社、示範產業聯合體創建。研究出臺新時期加強基層農經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理順機構,明確職責,充實力量,加強保障,充分發揮農經人員政策宣傳員、信息發佈員、技術推廣員、糾紛調解員、新型經營主體輔導員和農村改革指導員作用。

突出農業科技支撐引領。完善政府對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的支持機制,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加快農業科技園區建設,對列入省級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市級農業農村科技創新項目等給予資金扶持。理順農業科技服務管理體制,充分發揮農業行業協會、技術協會作用。探索公益性和經營性農技推廣融合發展機制,制定政策允許農技人員通過提供增值服務合理取酬。堅持和完善科技特派員制度,培育各類專業化市場化服務組織,促進農戶節本增效。

2022鄉村振興調研報告 篇六

20__年3月28日至4月18日,對石堆鎮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四個城市”建設進行了調查研究,形成如下調研報告。

石堆鎮位於安丘市東部,面積67平方公里,轄47個行政村,1.06萬戶,人口3.9萬,耕地面積6.4萬畝。今年以來,石堆鎮以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爲着力點,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爲目標,以開展“美麗鄉村·幸福家園”創建活動爲主線,加快推進“四個城市”建設,全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實現新突破。

一、基本情況

(一)全面摸排,掌握第一手資料。

全面摸清每個村底數,包括人口、房屋、基礎設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以及村規民約制定、在外能人、矛盾糾紛、村霸村痞等情況,進行深入分析研判,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四個城市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

(二)突出重點,開展“美麗鄉村·幸福家園”創建活動。

一是產業興旺方面。開展“帶富增收富民”活動。

1、培育一項致富產業。各村結合實際,突出特色,確定一項或多村確定一項能夠有帶動性的增收產業項目,增加羣衆收入。

2、培訓一套致富技能。通過外出參觀學習、舉辦種養業、務工知識等培訓班,確保有勞動能力的羣衆培訓達到90%以上,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守法紀的新型農民。各村幫助留守人員聯繫工藝品加工、農產品粗加工等項目,最大可能的增加家庭收入。

3、探索一條融資渠道。積極爭取政策和資金扶持,金融信貸單位,對有意向發展項目缺少資金的家庭,特別是返鄉農民工、復退軍人、回鄉創業大學生創辦項目,幫助落實貸款方案,最大限度的提供金融服務。

二是生態宜居方面。開展“鄉村環境整治”活動。

1、全面開展農村環境和衛生整治,通過落實門前三包,完善村規民約,加強宣傳教育等手段,引導村民樹立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和愛護環境的意識,確保村莊環境衛生長期清潔。堅持“應綠盡綠,能綠則綠”,對村內主要街道進行綠化、亮化,房前用竹籬、圍欄圍起,房前屋後規範栽種瓜果、綠化小品,全村形成“植物自然,鄉土濃郁”的景觀。

2、加快美麗村莊建設,全鎮打造西蓮池、前留晃、阿洛、西河窪、董家下坡、馬家亭子、梯門、婁戈8個示範村。

3、加快推進城鎮化建設。鎮駐地村、社區中心村利用好土地增減掛鉤政策,加快推進農村社區建設,引導農村居民向鎮區、社區集中居住。

三是鄉風文明方面。開展“倡樹新風正氣”活動。

1、開展先進典型評選活動,每月確定一個評選主題,在“陽光議事日”活動中開展“移風易俗標兵”“石堆好青年”“種養殖能手”等先進典型評選活動,利用電視、報紙、微信等形式,對先進典行大張旗鼓的宣傳,激發全鎮廣大幹部羣衆凝心聚力、幹事創業的熱情和積極性。目前已評選巾幗標兵117名、移風易俗標兵121名、石堆好青年92名。

2、開展移風易俗活動,各村成立紅白理事會,增強羣衆簡辦婚喪嫁娶事宜、遠離不良習俗的自覺性。

3、開展系列羣衆文化活動,組織開展廣場舞大賽、消夏晚會、農民趣味運動會、書畫展等系列活動,豐富羣衆文化生活,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

4、每村打造1條文化長廊,重點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法律法規等多方面知識,讓村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引導觀念,讓大家感受到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新風尚。

四是治理有效方面。

1、開展“街頭巷尾平安”活動。每村配備1名警務助理,每村建立一支治安巡邏隊伍,警務助理牽頭開展治安巡防,信息收集、矛盾化解工作。每村建成一套“天網”監視系統,連接派出所治安監控平臺。每村組建一個警民微信交流的羣,提供警務服務、典型案件和安全防範等信息,隨時隨地與羣衆進行互動、交流。

2、開展“全民參與調解”活動。每社區聘請1名法律顧問,在陽光議事日組織法律諮詢和宣傳,讓法律諮詢服務形成常態化。各村成立調解委員會,由支部書記任主任,由有威望的老黨員、老幹部、優秀村民和評選出的先進典型組成,積極化解矛盾糾紛,力求“小事不出村”。每村建立一處“聽證室”,對家長裏短、鄰里爭吵等簡單矛盾糾紛實行村級聽證。

五是開展“幹部能力提升”活動,強化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保障。制定了《農村幹部規範化管理暫行辦法》,明確村幹部工作職責,嚴格落實屬地管理責任。每月召開一次“陽光議事”會議,組織學習農業技術、法律常識、健康保健等知識,充實陽光議事內容,增加陽光議事日的吸引力。要求村“兩委”班子成員,每人確定一個淨增收不低於3萬元的致富項目。發展村莊集體經濟,在盤活資源、招商引資、土地流轉上下功夫,拓寬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新路子,確保村集體經營性收入不低於5萬元。

(三)打造示範點,進行典型帶動。重點打造步雲嶺休閒生態園、蓮池高效農業示範園、亭子高效農業示範園、沃奇文冠果主題公園四個示範點。其中,步雲嶺休閒生態園,規劃面積3500畝,已建成1500多畝,是集觀光旅遊、戶外運動、休閒採摘、餐飲娛樂、農事體驗、延伸加工等多功能於一體的休閒旅遊綜合體。目前,已發展阡陌人間、步雲山莊、雲嶺人家、環秀山莊等11家休閒農莊和1處步雲賽鴿文化交流中心。通過園區的示範帶動,發展大櫻桃、草莓、蔬菜等高效種植大棚80個,發展西瓜、大桃、黃金梨等1500畝。蓮池高效農業示範園,規劃面積2200畝,已建成1100畝,已發展百匯紫蘇莊園、東順蒜黃種植基地、華仔蔬菜種植基地、田碩洋蔥種植基地、孟戈有機蔬菜合作社種植基地等5家。亭子高效農業示範園,佔地150畝,已建成高效種植大棚45個。沃奇文冠果主題公園,佔地面積358畝,以生產生活生態、健康文化旅遊爲主題,建設木本糧油博物館、文冠果加工和旅遊綜合體、文冠果健康體驗展示中心,打造文冠果種植、選育、高產示範、集散、加工、營銷一體化的全國木本糧油谷。目前,已經栽植文冠果210畝。全部建成後,帶動就業人數300餘人,年可實現利潤2900萬元,利稅700餘萬元。

二、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一)對羣衆參與鄉村振興的教育引導不夠。農民羣衆對鄉村振興戰略的認識程度不夠深,尤其在發展產業方面,目前大部分產業項目主要以工商資本下鄉的方式建設,通過引導羣衆產業結構調整、發展高效農業、農家樂、鄉村旅遊難度很大。

(二)缺乏政策、資金扶持。在基礎設施提升方面,村級集體經濟薄弱,鎮級財政不足,單憑縣、鎮、村三級財力,很難對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三)人才匱乏。目前,廣大農村對人才缺乏吸引力,大學生及高層次人才不願到農村創業。回來的也只有在外能人到村擔任村幹部。

三、意見建議

(一)建議加大對羣衆鄉村振興戰略的教育培訓力度,調動羣衆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二)建議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扶持力度,完善道路、給排水、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配套完善醫療、教育、文體等設施,不斷提升基本公共服務水平。

(三)建議加大政策扶持、項目扶持、資金扶持力度,發展建設田園綜合體、郊野公園和休閒農莊,打造文化旅遊和休閒度假區。

(四)建議上級職能部門提供政策、資金、項目、技術等各類支持,爲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創造良好條件。

鄉村振興調研報告 篇七

一、基本情況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胡陳鄉農業比重大,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勢在必行、至關重要。爲此,特圍繞胡陳鄉推進鄉村振興工作以來存在的問題與不足開展專題調研。

二、存在問題和不足

(一)資金問題成鄉村振興“攔路虎”

一方面,鄉村振興需要龐大資金,而胡陳鄉財政薄弱,難以長期支撐鄉村振興工作的開展。另一方面,出於物流等因素的考慮,好項目、大企業一般優先落戶開發區、城鄉結合部和交通樞紐地帶,胡陳鄉由於先天的地理劣勢,在招商引資上明顯缺乏競爭優勢。

(二)創新不足制約鄉村振興推進

目前,胡陳鄉由於創新不足,發展模式僵化,導致原有優勢不顯、發展後勁不足,最終拖慢鄉村振興進度。以旅遊工作爲例,胡陳旅遊具有“點多、面廣、環境好”的特點,並且擁有農事節慶、休閒農業、戶外運動等三大資源要素,優勢突出。但是,由於創新不足,胡陳綠水青山等優勢未能得到有效的利用,且隨着周邊鄉鎮對鄉村旅遊的日漸重視,胡陳旅遊的優勢日益減弱。在調研中我們發現,今年胡陳桃花節外來遊客人數和去年相比,下降幅度在60%以上,其中流失的大部分遊客前往其他鄉鎮街道參加模式更新的櫻花節、油菜花節。

(三)羣衆觀念有待提升

一方面,受傳統“小農思維”影響,大部分農民的思想觀念還停留在“抱地養老”、“抱房養老”的程度,農村一些閒置土地、房產難以通過集中流轉、整村入股等形式得到合理利用,最終導致花卉經濟、民宿經濟、觀光經濟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遭遇土地瓶頸。另一方面,一些相對比較成熟的農家樂、鄉村民宿經營業主因現代經營理念欠缺,產品服務比較單一,難以吸引中高收入人羣用餐入住,所產生的經濟價值、綜合價值相對有限。

三、下步打算

(一)加強資金管理,強化招商引資

一方面,加強鄉村振興資金監管,做到專人管理、專款專用、定期審覈,確保每一筆資金都用在刀刃上。另一方面,加快提升全鄉道路交通建設網絡,完善全域綠道功能,實現盛寧線力洋至胡陳段建成通車,爭取沿海高速互通連接線立項動工,推進鄉客運場站規劃建設,扭轉地理劣勢,強化招商引資競爭力。

(二)拓寬工作思路,增強發展後勁

一方面,積極組織鄉工作人員、村幹部、黨員、婦女代表等人員前往鄉村振興工作先進鄉鎮進行考察學習,開拓視野,拓展思路。另一方面,充分把握胡陳鄉現有優勢,通過改革試點等方式,“老瓶裝新酒”,積極探索胡陳鄉村振興新模式。

(三)改善羣衆觀念,推進全民共建

一方面,通過村民說事、聊天長廊等平臺進行宣傳,在潛移默化中改變羣衆觀念,激活羣衆主人翁意識,鼓勵羣衆主動參與鄉村振興工作。另一方面,藉助光點小聚等活動,加強農家樂、鄉村民宿經營者之間的交流,並安排相應的經營技能培訓,提高經營者經營水準,努力營造大衆創業、萬衆創新的良好氛圍。

鄉村振興調研報告 篇八

一、農業、農村、農民現狀

(一)農業農村基礎設施滯後

全縣農業基礎條件差,田地分散,地塊較小,不利於農業機械化生產。農業基礎設施欠賬多,水利設施老化嚴重,近年來,雖然實施了高標準農田改造項目、水利設施建設項目和村村通水泥路項目,但從全縣來看,比例仍然偏小,“田網、路網、渠網”等配套設施仍不完善,農業靠天吃飯的格局沒有得到根本改變。項目支撐能力不強,缺乏統一規劃,項目打捆使用,農口部門之間沒有很好好契合,各行其事,各自爲陣,造成有項目無產業,有產業無項目支撐。

(二)農業經營者素質不高

受傳統農業的影響,我縣農業以家庭爲單位的傳統小農生產方式居多,農戶經營較爲分散,直接導致產業規模小,很難進行規模化種植、集約化管理和標準化生產。農村人員結構老化,18-60歲真正意義的勞動力資源嚴重不足,人才斷代現象突出,人員年齡結構、知識結構已不能滿足農業發展需要;農業產業經營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雙雙短缺,部分鄉鎮農技部門有的農技人員往往身兼數職,無法全身心投入農村技術推廣工作,同時基層農技員知識更新有待進一步加強。

(三)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

我縣龍頭企業(業主)發展規模較小,示範引領作用不強,部分農民專業合作社運行不規範、利益聯結機制不完善,社會化組織程度不高、輻射帶動效果不顯著,導致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未能充分發揮示範作用。目前我縣農產品交易市場平臺建設滯後,交易方式單一落後,市場信息不對稱,農產品產銷難對接,農產品產業鏈的各環節基本是分離的。農產品流通市場、農產品銷售還缺乏全方位的信息引導,缺乏及時、準確、系統、權威的生產、技術、價格和供求信息,其指導生 產、引導銷售的功能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

(四)基層政府服務能力不強

鄉鎮的工作環境和生活條件相對艱苦,難以吸引優秀人才,加上進人渠道窄,影響了幹部補充,且優秀人才容易被上級部門挖走,造成鄉鎮幹部隊伍結構失衡、人員老化、青黃不接、斷層嚴重。部分鄉鎮中年幹部由於學歷和知識層次偏低,對新形勢下的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認識不到位,接受新事物、新觀點、新知識的能力較弱,習慣於用傳統的方法解決新問題,在落實示範帶動、農業產業開發中,缺乏創新能力,點子不多,辦法不實用。部分鄉鎮年輕幹部,由於缺乏基層工作經驗,組織動員羣衆能力差,面對實際困難時往往顯得辦法不實用,與羣衆打交道存在障礙。部分幹部存在“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懈怠思想,缺乏勇於擔當的創新意識和進取精神,貽誤了發展良機,造成了工作被動。

二、建議意見

(一)加強“三農”工作隊伍建設

高度重視農業農村幹部的培養、配備、管理和使用,切實加強思想政治建設、作風建設、能力建設,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業、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爲建設丘區現代農業強縣提供全方位人才保證。一要紮實推進思想政治建設。堅持將政治建設擺在農業幹部隊伍建設的首要位置,切實加強黨性教育、宗旨教育、警示教育,教育引導黨員幹部牢固樹立“四個意識”,準確把握“三農”工作“重中之重”的戰略定位,從政治高度認識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性,更加自覺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要紮實推進紀律作風建設。深入開展整治和查處侵害羣衆利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持續開展正風肅紀,堅決糾正不正之風,大興敢於擔當、狠抓落實、爲民服務、調查研究、清正廉潔之風,在全縣積極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環境,牢固樹立農業系統幹部良好形象。三要紮實推進業務能力建設。堅持在加強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新模式等業務知識學習的同時,引導農業幹部職工更加註重運用市場、法治、信息化和以點帶面的方法推動工作,不斷提升服務“三農”工作的能力。

(二)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加快建立教育培訓、規範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體”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培育一批專業化程度深、分工明細、服務水平高的新型職業農民、農村經紀人、職業農業經理人,扶持一批龍頭企業、專合組織、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大力發展多種形式的新型經營主體,推行“保底收益+二次分紅”“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適度規模專業農戶”等模式,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多元化、形式多樣化、運作市場化,提供農業技術推廣、優良品種引進、動植物疫病防控、質量檢測檢驗、農資供應和市場營銷等服務,使農民享受到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社會化服務。堅持示範引領、創新推動,創建一批省市級示範社、示範農場。

(三)大力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加強農村生產、生活、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是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有力支撐。一要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綜合採取改造、配套、升級、聯網等方式,進一步提高城鎮供水設施覆蓋行政村比率、農村集中供水率、自來水普及率、供水保證率、水質達標率,加強農村飲用水水源保護和水質檢測能力建設。二要推廣和實施農村清潔能源,加強對生物質節能爐具、秸稈固化綜合利用、沼氣、太陽能節能房等新能源、新技術的推廣利用,積極引導農村能源結構的轉變。三要大力實施高標準農田改造項目、水利設施建設項目和村社通水泥路項目,完善“田網、路網、渠網”等配套設施,改變農業靠天吃飯的格局。四要農村危房改造工作,切實保障農民住房安全。

(四)加大農業項目資金整合

充分利用國家支農惠農政策,加大農業項目資金整合,注重產業發展的科學合理規劃和扶持政策的連續性,實現產業化基地建設的快速健康發展,最大限度地爲龍頭企業提供優質安全的原料,實現種植業產業鏈更加緊密有效。積極爭取各級政府、部門對我縣畜牧業綠色發展的政策、資金、項目支持,合理利用政策、打捆項目資金、科學安排落實,最大化發揮政策和資金的槓桿作用,撬動市場資本,助推全縣畜牧業發展壯大。加快推動生物有機肥廠項目建設,建立覆蓋飼養、屠宰、經營、運輸等各環節的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體系,實現農業廢棄物無害化綜合利用,促進現代農業轉型升級,形成政府、企業、社會共同參與的綜合治理機制。

2022鄉村振興調研報告 篇九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黨的十九大作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部署,這是黨中央着眼於推進“四化同步”、城鄉一體化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升億萬農民獲得感幸福感、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和實現中華文明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我們黨“三農”工作方針政策的繼承和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我國幅員遼闊,南北貧富差異較大,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從實際出發,切實增強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舉各方之力,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目標、更有力的舉措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努力譜寫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新篇章。

要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產業振興是基礎。發展是第一要務。實施鄉村振興的最終目標,就是要徹底解決農村產業和農民就業問題,確確保當地羣衆長期穩定增收、安居樂業。而無論是解決農民就業還是確保羣衆增收,都都需要以產業發展爲基礎。農業強,產業必須強。產業旺,鄉村振興纔有底氣。要實現產業興旺,首先要構建鄉村產業體系,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重點是通過培育農業品牌、增強科技創新、強化城鄉融合,補齊農業發展短板,促進農村產業集聚。

人才振興是支撐,“人才興,事業方興”。發展離不開人,鄉村振興自當不例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關鍵要解決人的間題。由於受前些年農村發展“錢景”不大的影響,大量人口外出務工,農村缺人特別是缺少能人的問題,已經成爲振興鄉村的制約瓶須。因此,實施鄉村振興必須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做好農村人才政策這篇大文章,完善人才服務機制建設。既重視本土人才的培育,培養一大批新型職業農民,使之成爲推動鄉村振興的主要生カ軍。也要廣納懂科技、懂市場、懂法律、懂管理的賢才能人到農村來創新創業,讓農村成爲賢才能人大有作爲的廣闊天地,建設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高質專業化鄉村振興隊伍,增強農業發展的創新驅動力和農村產業發展以及經濟社會發展活力。

文化振興是靈魂。鄉村文化建設是鄉村振興的源頭活水。鄉村文化作爲我國社會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凝聚着鄉土人文之美。如果說沒有鄉村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更或是沒有鄉村文化的同步振興,那那鄉村振興就失去了真正的靈魂。因此,實施鄉村振興必須抓住鄉村文化這一靈魂根本。不僅要順應新時代的要求,推進城鄉文化融合,保護並傳承好鄉村文化,增加文化產品,促進文化供給,大力發展具有特色的鄉村文化及其產業。還要打通農村文化服務的“最後一公里”,文化服務難題,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鄉村深深紮根,不斷提高農村羣衆在文化成果上的獲得感以及在精神文化生活上的幸福感。

生態振興是根本。“錄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是人類生存的基礎,只有實現生態振興才能體現文明和諧的鄉村振興目標,鄉村振興離不開生態振興,綠色發展是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由於前些年農村環境保護相對滯後,這無疑爲農村生態振興帶來了更多的難題,需要花費較大的力氣來解決。必須堅持綠色生態導向,改進農業生產方式,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持續攻堅農村環境污染防治,增加能源供應的良性循探索農村綠色發展之路。不斷增強鄉村振興的恆久生命力。

樹高千尺源於根深,大廈巍峨靠的是地基堅固,鄉村振興戰略讓國之基更穩,祖國必須將更加堅實屹立在世界洞東方,讓我們信心倍增地擼起袖子加油幹,在鄉村振興戰略的牽引夏,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一番農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