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鄉音鄉情格外親——方言節目漫談

鄉音鄉情格外親

鄉音鄉情格外親——方言節目漫談

——方言節目漫談

一、關於方言

1、方言是地方民間文化的“活化石”。

所謂方言,顧名思義,就是一方之言。它是一種文化,是特定地域在漫長的歷史中形成的文化符號,是某一地域民俗、習慣和傳統的積澱,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區域性的親和力和認同感,是最鮮活、最有生命力的區域文化載體。象不同種類的語言一樣,每一種形式的語言都包含了一定的民風民俗、文化傳統、心理積澱等信息,含義豐富而深刻,有其獨有的使用價值和文化價值。方言是中國民族多元化地域文化的承載者,是中國民間思想、平民價值觀及地域風情樸素的表現形式。

2、方言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方言是文化的載體和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不可再生的寶貴遺產,是構成文化多樣性的前提條件。語言一旦喪失,就很難再找回來。

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解釋,非物質文化遺產又稱無形文化遺產,主要指人類以口頭或動作方式相傳,具有民族歷史積澱和廣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間文化遺產,它曾被譽爲 “民族記憶的背影”。

所幸國內已有多個地區爲保護當地方言做出各種嘗試和積極努力。前年9月江蘇高淳縣成立高淳方言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導小組; 今年6月合肥建立國內首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發中心,“各地方言之家”是中心研發項目之一;今年7月福州市稱將把福州話列爲市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對其加強保護。
    3、陝西方言,曾經的官方口音。

如果說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陝西處在這個搖籃的中心地帶。陝西方言,歷經華民族歷史長河中幾個最輝煌時期的歷練,曾長期居於中國官方口音的地位,陝西話就是古老的“雅音”,就是泱泱大國周秦漢唐的普通話。

“文字始祖”倉頡就是渭南白水人,所以陝西方言得天獨厚,博大精深,它或許是中華民族居於優勢地位的北方方言中歷史最悠久的一種方言。儘管秦始皇和漢高祖說話的腔調可能有所不同,大唐長安先民和現在的西安市民說話也不完全一樣,但在幾千年歷史長河中,陝西方言是在三秦大地上一代代口頭傳承中下來的,是在無數朝代興衰更替中逐漸演變成現在這個樣子的。她所承載的歷史信息和文化意蘊,她的豐富與厚重,是其他地方的方言所不能比的。

二、普通話與方言,孰重孰輕

擁有十多億人口的漢民族,在歷史上是由多民族融和而成的,由於地域、經濟社會發展等多方面的原因,形成了紛繁複雜的地方方言,中國的漢語共有七大方言,分別是官話方言、吳方言、粵方言、閩方言、贛方言和客家方言。由於不少方言之間不能溝通,存在語言隔閡和語言障礙,這種狀況對經濟流通發展和現代化建設不利,所以新中國建立以後,國家大力推行普及普通話。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爲標準音,以北方話爲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爲語法規範。

可以說普通話只不過是通過行政力量確立下來的通用語言,普通話與方言原無尊卑之分,更無高雅與低俗之分。只是在普通話推廣的過程中,方言的使用範圍、使用人數和使用環境都在明顯的萎縮,方言的總體趨勢是處於沒落、衰亡的過程中,方言的地位逐漸被邊緣化。

中國是戲曲藝術之鄉,不管是說唱藝術,還是地方戲曲,其實是方言的一種延伸。如果沒有這麼豐富的方言,我們很難想像中國有這麼多姿多彩的地方戲曲和曲藝。在正統傳媒和文化教育中一味的杜絕方言,事實上就是在一刀刀切斷方言傳播的血脈,使之萎縮最終走向衰亡。

建國以來國家一直在推廣普通話,推廣的第一個場所就是學校,第二個場所是公共活動和視聽媒體。隨着掌握、使用普通話的人羣越來越多,方言在近幾十年來迅速被邊緣化。現代信息社會的高速運轉、時空距離的不斷縮小,都給方言的生存帶來了極大的威脅。現在80後、90後的孩子們對方言已逐漸陌生,普通話已成爲他們的母語口音。從現在起,國家即便停止推廣普通話,學校教育和媒體傳播的力量就足以讓方言逐漸消失。如果這樣發展下去,有兩三代人四五十年時間,至多五六代人一個多世紀,普通話就會成爲全國人民唯一的口音,各地方言將先後退出歷史舞臺。方言一旦消失,再去恢復它幾乎就成爲不可能。

推廣普通話與保留方言、保護方言並不矛盾。我們如今推廣使用普通話,不應該是對方言的否定和排斥。如何避免方言的邊緣化,與推廣普通話同樣重要。令人欣慰的是,國家對方言節目只是節目採取“適度控制”的原則,並不是要把方言節目一棍子打死。事實上,作爲大衆傳播媒體,電視節目中爲方言保留一定的話語空間,也是爲方言的傳播提供平臺,從根本上有利於方言所代表的地方文化傳承。

三、方言節目緣起

廣播電視節目中出現方言並不是近幾年的事。可以說,自從有了廣播電視,方言就伴隨其中,從未間斷過。哪家電臺電視臺沒播過戲曲曲藝節目?而方言就是戲曲曲藝的重要元素之一。

其實早在新中國建國初期,各地方電臺陸續成立後,方言節目就出現在當時的廣播中。當時一些地方電臺用方言播音是有其歷史原因的,一是當時媒體不發達,用方言可以達到廣泛宣傳的目的,二是會說標準普通話、能當播音員的人才少之又少。隨着1956年國家正式下達文件推廣普通話,方言在廣播中才逐漸減少,五十年代末以後逐漸在大衆媒體中消亡沉寂。

1984年春節央視開始搞春晚。在央視這一強勢媒體上,在每年除夕這個舉國矚目的文化盛宴上,借小品這一全國人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方言就像插上了翅膀。一開始,趙本山、黃宏、宋丹丹讓中國老老少少都能吆喝幾句東北話,其後郭達楊蕾讓陝西話也爲全國人民熟識,後來馮鞏改說天津話,小香玉普及河南話,魏積安推廣山東話……不一而足。

但是戲曲曲藝、小品及影視劇裏的方言還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方言節目,它只是廣播電視文藝節目的內容。廣播電視的方言節目是指播音員、主持人也採用方言,節目內容裏的語言也採用方言。

在各地方言節目的發展過程中,重慶衛視的《霧都夜話》和杭州電視臺西湖明珠頻道的《阿六頭說新聞》,是比較著名也具有標誌性意義的欄目。《霧都夜話》十多年來創重慶電視臺文藝類欄目收視率之最,是重慶地區收視率和收視份額唯一進入全國欄目總排名前十名的欄目。可以說,《霧都夜話》帶動了四川方言節目潮,比如後來重慶電視臺的《生活麻辣燙》、《都市萬花筒》,四川電視臺的《天府龍門陣》、《新聞書場》,四川廣播電臺的《吃在成都》等等。並且這類節目的發展與川渝方言劇的紅火背景是分不開的。

《阿六頭說新聞》則開創了浙江方言播報新聞之先河,其發展則與《南京零距離》等民生新聞節目涌現的時間背景緊密相連。《阿六頭說新聞》從2004年元旦開播,採用杭州話作爲播報語言,主持人不是正襟危坐,而是站在演播室裏連說帶比劃,嘻笑怒罵。新聞播出不久,收視率就直線上升,一時間,“阿六頭”成了杭州市民街談巷議的熱門話題。節目取得本地最高收視率的奇蹟以後,長三角地區多家電視臺紛紛效仿,地方臺用方言播報新聞開始成爲新亮點。此外,廣東地區的方言節目也是一個比較顯著的現象。廣東電視臺下屬的“廣東衛視”、“珠江頻道”、“體育頻道”、“公共頻道”4個臺,除了“廣東衛視”裏的欄目採用普通話主持外,其餘3臺均是粵語頻道。此外,還有2004年7月28日啓播的廣東南方電視臺粵語衛星頻道,是全國唯一獲准上星的方言電視頻道。

其他省市、地方電視臺也多有開辦方言節目,但影響力不大。就全國整體數量看來,方言節目在所有電視欄目中所佔比重是很小的。除廣東外,即使是在方言節目較多的成都,其數量也未超總量的8%。而普通話不標準、習慣夾帶方言的主持人也是極少數,普通話節目目前仍然是廣播電視媒體中絕對的主流和大數。

四、陝西電臺的方言節目

陝西電臺的方言節目最早可以追溯到1987年錄製的廣播情景劇《王木犢》。王木犢這個藝術形象大家都熟悉,是陝西獨角戲名家石國慶先生創造的。但廣播版的《王木犢》不同於舞臺上的獨角戲,無需王木犢費勁地變着口音學這個學那個,而是需要誰誰就上場,獨角戲遂變成羣角戲,多數人物是操着陝西方言。這個節目當時在省臺聽衆中也轟動一時,爲城鄉羣衆所津津樂道。2005年戲曲廣播的前身文藝廣播也搞了陝西方言的情景劇《西安故事》,每集大約二十分鐘,一集一個小故事,每個故事都是由那個名叫“西安”的西安小夥講給聽衆的。《西安故事》借鑑了電視情景喜劇,又由傳統的廣播劇衍生而來。

陝西電臺現在有方言節目十五檔,分散於全臺各個專業電臺,佔節目總播出時間的6.13%,這個比例顯然處於非主流狀態,與全國平均情況類似。目前陝西電臺方言節目比較多的是戲曲廣播和故事廣播,其他專業廣播也有少量分佈。

都市廣播的《吃在西安》,已有六年曆史,克隆自四川電臺,是陝西臺開播最早的方言專欄節目之一。這個節目最令人稱道的當屬王軍和石美這一對黃金搭檔主持人,他們用陝西話把三秦大地的風土人情、地方風味、人情世故揮灑的酣暢淋漓,讓秦地百姓好不過癮。倆人的幽默風趣,默契配合,以及極富表現力的語言風格都讓人過耳難忘,頗得聽衆追捧。正所謂吃吃喝喝也娛樂,鄉音鄉情格外親。

交通廣播的《老馮說事》,也有三四年時間了,是由資深記者老馮擔綱主播的。老馮曾自撰對聯概括自己的節目:“小眼看世界,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品酒說新聞,說你說我說他說說而已”。他用記者的眼光看世界,用百姓的語言說新聞,純正的西安話溫文爾雅,詼諧幽默而不失嚴肅,嬉笑怒罵而不失真誠,這是老馮的特色。

戲曲廣播的《鄉黨過會》,讓戲迷在廣播上“過會”,在過足戲癮的同時解讀戲曲人物,通過戲裏戲外的故事展現三秦大地特有的歷史和文化元素,展現陝西老百姓的生存狀態和文化品格。這個節目一大特色是經常深入農村“過會”,節目開播以來已經辦了九場戶外活動。主持人袁博、曉峯也給鄉黨們留下了善良熱情、純樸真誠的好印象,他倆都是農村長大的孩子,對方言的把握自有先天優勢。

故事廣播在陝西臺衆多專業電臺裏排行老九,雖資歷尚淺,08年初開播伊始就推出《諞閒傳》和《岔心慌》兩檔富有秦地文化特色的方言談話欄目,以不同風格從不同角度敘身邊趣事,說家長裏短。《諞閒傳》諞村巷趣聞,說人情冷暖,主持人舒丹乖巧伶俐,活潑可愛,她的鄉間粉絲們送她一個“丹丹娃”的雅號,既貼切形象,又有陝西話特點;《岔心慌》的主持人老楊和逯瑞是互補映襯的一對,他們一莊一諧,一巧一憨,一唱一和,渾然天成;讓忙碌了一天的鄉親在晚間時分有個輕鬆愉快的釋放空間,在閒談嬉笑間,溝通交流,感悟人生。

除了上邊幾個方言欄目之外,還有必要說說陝西電臺的方言長書連播,這是方言節目的一個特殊形式。

王晨是陝西人民廣播電臺老一輩演播藝術家,對語言表現力的把握可謂遊刃有餘,他用普通話錄製過幾十部長篇小說,頗受聽衆歡迎。去年底他應故事廣播之邀用陝西話演播《白鹿原》,演播風格從此標新立異,令人耳目一新。《白鹿原》展現的是濃烈的陝西地方韻味,而通過陝西話的演播最能體現它的原汁原味,也只有陝西話才能用有聲語言真切地再現渭河平原五十年的變遷。陳忠實也感慨地說:“我覺得用方言長書的渠道,尤其是陝西話,會讓更多的人瞭解我的書,也拉近了和大家的距離。”

王梅是省電臺年輕一代長書演播藝術新秀,在原文藝廣播時就開始錄製方言長書。聽聲音她是一位知書達理、溫柔細膩的關中大戶人家的少夫人形象,她的演播溫潤如玉,韻味綿長,從開始的《玉米》到正在播出的《天下父母》,有低迴婉轉者,有蕩氣迴腸者,每一部小說都被她演繹得精彩紛呈。

五、  方言節目何以火

進入新世紀之後,網絡越來越深地介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時網絡也讓語言的權利分散了,網絡媒體上的方言內容和廣播電視裏方言節目的涌現,成爲多元文化表達自己的重要特徵。

當觀衆被普通話形成的 “高雅”的語言表徵所淹沒,對以普通話所編織的話語空間逐漸反應遲鈍的時候,方言的所謂“土氣”、“粗陋”,給他們帶來了返璞歸真的新鮮感,填充着普通話話語世界留下的某些意義空白。如果不反省廣播電視媒體中的生硬腔、訓話腔、文件腔,那麼其他平民化的、鮮活的替代物,比如“港臺腔”就會自然被觀衆接受。

其實普通話的聲屏世界的單一甚至乏味,早就開始被人詬病,有學者就尖銳地批評說:“我們的電視裏仍然充滿了許許多多嚴峻的面孔,俊男靚女端着架子,都是不吃五穀雜糧的腔調……中國電視沒有自己的語言,電視新聞是照文字稿唸的;專題片的解說,是散文或政論文;就連主持人串聯節目也是在背稿……中國電視得學會講人話,應該像民間傳播消息那樣用談天的方式,談天的語言,而不是用從報紙新聞或其他文字體裁學來的語言板着面孔端着架勢背稿子。”

從受衆角度看,方言節目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爲方言可以給某個地域的人羣以強烈的迴歸感與認同感。俗語云,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淚汪汪是因爲激動,是因爲親切,可見鄉音的親和力非同小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方言承載了一個地區的人民數千年的文化積澱和情感內涵,一種方言可以把一羣人聚合在一起,人們對方言節目的追捧,實質上是對家鄉和自我的一種認同,一種對本土文化的自豪感。

從媒體角度看,方言節目特色鮮明,眼球效應突出,往往能迅速提升收聽收視率。由於方言節目的區域性關注度高,因而與普通話節目相比,常常能起到一個頂仨的作用。方言的區域性特點,也使方言節目成爲打破同質化競爭的最便捷、最有效的手段。同時由於方言的地位被邊緣化,方言在以小品爲代表的流行文化裏一度淪爲搞笑工具,就使方言具有另類的趣味性和娛樂性。在大衆文化娛樂化的現今,方言的娛樂功能豈能被遺忘。

六、  方言節目還要怎樣好

方言節目花樣越來越多,但辦好方言節目,絕非使用方言這麼簡單。方言節目至少要從兩方面揚長避短。

首先,要避免方言的天生缺陷。

方言固然鮮活生動,聽來趣味盎然,但是方言裏也有糟粕需要擯棄。

糟粕其一是低俗的粗口。罵人話也是方言的特色,用方言罵人跟定比用普通話痛快解恨,甚至挖苦人、奚落人,方言也比普通話要來的精妙傳神。可是媒體以傳播先進文化爲己任,以倡導高雅文明爲天職,方言低俗的一面是一定要堅決剔除的。

糟粕其二是生僻的俚語。各地方言中都有許多生僻的俚語詞彙,使用率低,使用範圍小,能聽懂的人也很少。這樣的詞彙也應儘量避免,否則一味在方言中獵奇,會流於粗陋,失去多數聽衆。

其次,避免膚淺的方言空殼。

辦方言節目,意欲渲染濃郁的鄉土氣息,昭示鮮明的地域特徵,但有些方言節目,僅僅是用方言說話,內容貧乏無趣。成功的方言節目,不能只是徒有方言軀殼,更重要的是在節目內涵的挖掘上下足功夫,在文化張力和貼近百姓生活等方面做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