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生物高中知識點總結

生物高中知識點總結

知識是青年人的最佳的榮譽,老年人最大的慰藉,窮人最寶貴的財產,富人最珍貴的裝飾品。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生物高中知識點,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生物高中知識點1

1、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依次爲: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個體→種羣→羣落→生態系統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統是細胞。

2、光學顯微鏡的操作步驟:對光→低倍物鏡觀察→移動視野中央(偏哪移哪)

→高倍物鏡觀察:①只能調節細準焦螺旋;②調節大光圈、凹面鏡

3、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根本區別爲:有無核膜爲界限的細胞核

①原核細胞:無核膜,無染色體,如大腸桿菌等細菌、藍藻

②真核細胞:有核膜,有染色體,如酵母菌,各種動物

注:病毒無細胞結構,但有DNA或RNA

4、藍藻是原核生物,自養生物。

5、真核細胞與原核細胞統一性體現在二者均有細胞膜和細胞質。

6、細胞學說建立者是施萊登和施旺,細胞學說建立揭示了細胞的統一性和生物體結構的統一性。

細胞學說建立過程,是一個在科學探究中開拓、繼承、修正和發展的過程,充滿耐人尋味的曲折。

7、組成細胞(生物界)和無機自然界的化學元素種類大體相同,含量不同。

8、組成細胞的元素

①大量元素:C、H、O、N、P、S、K、Ca、Mg

②微量元素:Fe、Mn、B、Zn、Mo、Cu

③主要元素:C、H、O、N、P、S

④基本元素:C

⑤細胞乾重中,含量最多元素爲C,鮮重中含最最多元素爲O

9、生物(如沙漠中仙人掌)鮮重中,含量最多化合物爲水,乾重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爲蛋白質。

10、(1)還原糖(葡萄糖、果糖、麥芽糖)可與斐林試劑反應生成磚紅色沉澱;

脂肪可蘇丹III染成橘黃色(或被蘇丹IV染成紅色);澱粉(多糖)遇碘變藍色;蛋白質與雙縮脲試劑產生紫色反應。

(2)還原糖鑑定材料不能選用甘蔗

(3)斐林試劑必須現配現用(與雙縮脲試劑不同,雙縮脲試劑先加A液,再加B液)

11、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單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結構通式爲NH2—C—COOH,各種氨基酸的區別在於R基的不同。

12、兩個氨基酸脫水縮合形成二肽,連接兩個氨基酸分子的化學鍵(—NH—CO—)叫肽鍵。

13、脫水縮合中,脫去水分子數=形成的肽鍵數=氨基酸數—肽鏈條數。

14、蛋白質多樣性原因:構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種類、數目、排列順序千變萬化,多肽鏈盤曲摺疊方式千差萬別。

15、每種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個氨基(—NH2)和一個羧基(—COOH),並且都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連接在同一個碳原子上,這個碳原子還連接一個氫原子和一個側鏈基因。

16、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是核酸,它在生物體的遺傳變異和蛋白質合成中具有極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兩大類:一類是脫氧核糖核酸,簡稱DNA;

一類是核糖核酸,簡稱RNA,核酸基本組成單位核苷酸。

17、蛋白質功能:

①結構蛋白,如肌肉、羽毛、頭髮、蛛絲

②催化作用,如絕大多數酶

③運輸載體,如血紅蛋白

④傳遞信息,如胰島素

⑤免疫功能,如抗體

18、氨基酸結合方式是脫水縮合:一個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與另一個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連接,同時脫去一分子水,如圖:

HOHHH

NH2—C—C—OH+H—N—C—COOHH2O+NH2—C—C—N—C—COOH

R1HR2R1OHR2

19、DNA、RNA

全稱:脫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

分佈:細胞核、線粒體、葉綠體、細胞質

染色劑:甲基綠、吡羅紅

鏈數:雙鏈、單鏈

鹼基:ATCG、AUCG

五碳糖:脫氧核糖、核糖

組成單位:脫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

代表生物: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噬菌體、HIV、SARS病毒

20、主要能源物質:糖類

細胞內良好儲能物質:脂肪

人和動物細胞儲能物:糖原

直接能源物質:ATP

生物高中知識點2

1.分離定律:在生物的體細胞中,控制同一性狀的遺傳因子成對存在,不相融合;

在形成配子時,成對的遺傳因子發生分離,分離後的遺傳因子分別進入不同的配子中,隨配子遺傳給後代。

2.自由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狀的遺傳因子的分離和組合是互不干擾的;

在形成配子時,決定同一性狀的成對的遺傳因子彼此分離,決定不同性狀的遺傳因子自由組合。

3.兩條遺傳基本規律的精髓是:遺傳的不是性狀的本身,而是控制性狀的遺傳因子。

4.孟德爾成功的原因:正確的選用實驗材料;

現研究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再研究兩對或多對性狀的遺傳;應用統計學方法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基於對大量數據的分析而提出假說,再設計新的實驗來驗證。

5.孟德爾對分離現象的原因提出如下假說:生物的性狀是由遺傳因子決定的;

體細胞中遺傳因子是成對存在的;生物體再形成生殖細胞—配子時,成對的遺傳因子彼此分離,分別進入不同的配子中;受精時,雌雄配子的結合是隨機的。

6.薩頓的假說:基因和染色體行爲存在明顯的平行關係。

(通過類比推理提出)

基因在雜交過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獨立性;在體細胞中基因成對存在,染色體也是成對的;體細胞中成對的基因一個來自父方,一個來自母方,同源染色體也是如此;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時自由組合,非同源染色體在減數第一次分裂後期也是自由組合的。

薩頓由此推論:基因是由染色體攜帶着從秦代傳遞給下一代的。即基因就在染色體上。

7.減數分裂是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產生成熟的生殖細胞時進行的染色體數目減半的細胞分裂。

在減數分裂的過程中,染色體只複製一次,而細胞分裂兩次。減數分裂的結果是,成熟生殖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比原始生殖細胞的減少一半。

8.配對的兩條染色體,形狀大小一般相同,一條來自父方,一條來自母方,叫做同源染色體。

同源染色體兩兩配對的現象叫做聯會。聯會後的每對同源染色體含有四條染色單體,叫做四分體。

9.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數目減半發生在減數第一次分裂。

10.受精卵中的染色體數目又恢復到體細胞中的數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體來自精子(父方),另一半來自卵細胞(母方)。

11.基因分離的實質是:在雜合體的細胞中,位於一對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獨立性;

在減數分裂形成配子的過程中,等位基因會隨着同源染色體的分開而分離,分別進入兩個配子中,獨立的隨着配子遺傳給後代。

12.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是:位於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離和自由組合是互不干擾的;

在減數分裂過程中,在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離的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

13.紅綠色盲、抗維生素D佝僂病等,它們的基因位於性染色體上,所以遺傳上總是和性別相關聯,這種現象叫做伴性遺傳。

14.因爲絕大多數生物的遺傳物質是DNA,只有少數生物(如HIV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所以說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分子雙螺旋結構的主要特點:DNA分子是由兩條鏈組成的,這兩條鏈按反向平行方式盤旋成雙螺旋結構;

DNA分子中的脫氧核苷酸和磷酸交替連接,排列在外側,構成基本骨架,鹼基排列在內側;兩條鏈上的鹼基通過氫鍵連接成鹼基對,並且鹼基配對有一定的規律。

16.鹼基之間的這種一一對應的關係,叫做鹼基互補配對原則。

分子的複製是一個邊解旋邊複製的過程,複製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基本條件。

DNA分子獨特的雙螺旋結構,爲複製提供了精確的模板,通過鹼基互補配對,保證了複製能夠準確地進行。

18.遺傳信息蘊藏在4種鹼基的排列順序之中,鹼基排列順序的千變萬化,構成了DNA分子的多樣性,而鹼基的特定的排列順序,又構成了每一個DNA分子的特異性。

19.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分子片斷。

是在細胞核中,以DNA的一條鏈爲模板合成的,這一過程稱爲轉錄。

21.遊離在細胞質中的各種氨基酸,就以mRNA爲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順序的蛋白質,這一過程叫做翻譯。

22.基因通過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代謝過程,進而控制生物的性狀。

23.基因還能通過控制蛋白質的結構直接控制生物體的性狀。

24.基因與基因、基因與基因產物、基因與環境之間存在着複雜的相互作用,這種相互作用形成了一個錯綜複雜的網絡,精細的調控着生物體的性狀。

25.中心法則描述了遺傳信息的流動方向,主要內容是:遺傳信息可以從DNA流向DNA,即DNA的自我複製,也可以從DNA流向RNA,進而流向蛋白質,即遺傳信息的轉錄和翻譯。

但是,遺傳信息不能從蛋白質傳遞到蛋白質,也不能從蛋白質流向DNA或RNA。

26.修改後的中心法則增加了遺傳信息從RNA流向RNA,從RNA流向DNA這兩條途徑。

27.基因與性狀之間並不是簡單的一一對應關係。

有些性狀是由多個基因共同決定的,有的基因可以決定或影響多種性狀。一般來說,性狀是基因與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

分子發生鹼基對的替換、增添、缺失,進而引起的基因結構的改變,叫做基因突變。

29.由於自然界誘發基因突變的因素很多,基因突變還可以自發產生,因此,基因突變在生物界中是普遍存在的。

30.基因突變是隨機發生的、不定向的。

31.在自然狀態下,基因突變的頻率是很低的。

32.基因突變可能破壞生物體與現有環境的協調關係,而對生物有害,也可能使生物產生新的性狀,適應改變的環境,獲得新的生存空間,還有些基因突變既無害也無益。

33.基因突變的意義:是新基因產生的途徑;

是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是生物進化的原始材料。

34.基因重組是指在生物體進行有性生殖的過程中,控制不同性狀的基因的重新組合。

35.染色體結構的改變,都會使排列在染色體上的基因的數目或排列順序發生改變,從而導致性狀的變異。

36.染色體數目變異可以分兩類:一類是細胞內個別染色體增加或減少。

另一類是細胞內染色體數目以染色體組的形式成倍的增加或減少。

注意三種可遺傳變異的區別:基因突變重在產生了新基因,基因重組是兄弟姐妹有差異的最主要原因,染色體變異是唯一可以在顯微鏡底下觀察到的變異。

37.染色體組:細胞中的一組非同源染色體,在形態和功能上各有不同,攜帶着控制生物生長髮育的全部遺傳信息,這樣的一組染色體叫一個染色體組。

38.單倍體:體細胞中含有本物種配子染色體數目的個體叫單倍體(例:雄蜂)。

39.二倍體和多倍體:由受精卵發育而成的個體,體細胞中含有幾個染色體組就是幾倍體。

40.人工誘導多倍體的方法:低溫處理等。

目前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處理萌發的種子或幼苗。

生物高中知識點3

1.不論男性還是女性,體內都含有大量以水爲基礎的液體,這些液體統稱爲體液。

分爲細胞外液和細胞內液,其中細胞內液佔2/3。

2.由細胞外液構成的液體環境叫做內環境。

血細胞直接生活的環境是血漿;體內絕大多數細胞直接生活的環境是組織液。

3.內環境不僅是細胞生存的直接環境,而且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4.正常機體通過調節作用,使各種器官、系統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狀態叫做穩態。

滲透壓、酸鹼度和溫度是細胞外液理化性質的三個主要方面。

5.溶液滲透壓是指溶液中溶質微粒對水的吸引力。

溶液滲透壓的大小取決於溶質微粒的數目。血漿滲透壓的大小主要與無機鹽和蛋白質的含量有關。細胞外液滲透壓的90%以上來源於Na+和Cl-。生理鹽水的濃度是0.9% 的NaCl。細胞內液滲透壓主要由K+維持。

6.內環境穩態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

機體維持穩態的主要調節機制是神經—體液—免疫調節網絡。

7.興奮是指動物體或人體內的某種組織(如神經組織)或細胞感受外界刺激後,由相對靜止狀態變爲顯著活躍狀態的過程。

8.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結構基礎是發射弧,反射弧通常會由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和效應器(由傳出神經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體)。

9.興奮的產生:靜息時,由於鈉鉀泵主動運輸吸收K+排出Na+,使得神經細胞內K+濃度明顯高於膜外,而Na+濃度比膜外低。

靜息狀態下,由於膜主要對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陽離子濃度高於膜內,產生外正內負靜息電位。受刺激時,細胞膜對Na+通透性增加,Na+內流,此時爲協助擴散,使興奮部位膜內側陽離子濃度高於膜外側,產生外負內正動作電位。

10.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雙向的

11.興奮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單向,只能從一個神經元的軸突傳到下一個神經元的細胞體或樹突。

神經遞質只存在於突觸前膜突觸小泡中,只能由突觸前膜釋放,然後作用於突觸後膜上。

12.大腦皮層除了對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機體的反射活動外,還具有語言、學習、記憶和思維等方面的高級功能。

13.由內分泌器官(或細胞)分泌的化學物質進行的調節,這就是激素調節。

14.在一個系統中,系統本身工作效果,反過來又作爲信息調節該系統工作,這種調節方式叫做反饋調節。

反饋調節是生命系統中非常普遍調節機制,對於機體維持穩態具有重要意義。

15.激素調節的特點:微量和高效;

通過體液運輸;作用於靶器官和靶細胞。

16.由植物體內產生、能從產生部位運送到作用部位,對植物的生長髮育有顯著影響的微量有機物,稱爲植物激素。

17.激素一經靶細胞接受並起作用後就被滅活了。

激素種類多,量極微,既不組成細胞結構,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是調節生命活動的信息分子。

18.免疫系統的組成:免疫器官(骨髓和胸腺、脾臟、淋巴結、扁桃體)、免疫細胞、免疫活性物質(抗體、淋巴因子、溶菌酶)。

19.免疫系統的功能:防衛,清除和監控。

20.非特異性免疫:人人生來就有的,不針對某一類特定病原體,而是對多種病原體都有防禦作用。

第一道防線是皮膚和黏膜,第二道防線是體液中的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

21.第三道防線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細胞藉助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而組成。

其中B細胞主要靠生產抗體消滅抗原,這種方式稱爲體液免疫,T細胞主要靠直接接觸靶細胞消滅抗原,這種方式稱爲細胞免疫。

22.免疫失調引起的疾病:過敏反應、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

(注意其區別)

23.免疫學的應用:免疫治療、免疫預防、器官移植。

24.生長素的作用表現出兩重性:既能促進生長,也能抑制生長;

既能促進發芽,也能抑制發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25.人工合成的對植物的生長髮育有調節作用的化學物質稱爲植物生長調節劑。

26.種羣在單位面積或單位體積中的個體數就是種羣密度。

種羣密度是種羣最基本的數量特徵。

27.種羣的特徵:種羣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年齡組成和性別比例。

28.種羣的空間特徵:均勻型、隨機型、聚集型。

29.調查種羣密度的方法:樣方法和標誌重捕法等,描述、解釋和預測種羣數量的變化,常常需要建立數學模型。

30.影響種羣數量的因素有很多。

如:氣候、食物、天敵、傳染病等,因此大多數種羣的數量總是在波動中,在不利的條件下,種羣數量還會急劇下降甚至消亡。

31.研究種羣數量變化規律的意義:防治有害動物,保護和利用野生生物資源,拯救和恢復瀕危動物種羣。

32.自然界中確實有類似細菌在理想條件下種羣數量增長的形式,如果以時間爲橫座標,種羣數量爲縱座標畫出曲線來表示,曲線大致呈“J”型。

33.種羣經過一定時間增長後,數量趨於穩定的增長曲線,稱爲“S”型曲線。

34.在環境條件不受破壞的情況下,一定空間中所能維持的種羣最大數量稱爲環境容納量,又稱K值。

35.同一時間內聚集在一定區域中各種生物種羣的集合,叫做羣落。

36.羣落的物種組成是區別不同羣落重要特徵。

羣落的種間關係包括:競爭、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競爭結果常表現爲相互抑制,有時表現爲一方佔優勢,另一方處於劣勢甚至滅亡。

37.羣落的空間結構:垂直結構大都具有明顯分層現象,水平結構由於地形的變化、土壤溼度和鹽鹼度差異、光照強度不同、生物自身生長特點不同以及人與動物的影響等因素,常呈鑲嵌分佈。

38.羣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稱爲豐富度。

39.隨着時間的推移,一個羣落被另一個羣落代替的過程,就叫做演替。

40.演替的類型:①初生演替(是指在一個從來沒有被植被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生的演替。

例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裸岩)。

②次生演替(是指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它繁殖體的地方發生的演替。例如:火災後的草原、過量砍伐的森林、棄耕的農田)

41.由生物羣落與它的無機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叫做生態系統。

42.生態系統的結構: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和營養結構(食物鏈和食物網)。

食物鏈一般不超過5個營養級。

43.生態系統的功能: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信息傳遞。

其渠道是食物鏈和食物網。

44.許多食物鏈彼此相互交錯連接成的複雜營養結構,就是食物網。

45.生態系統中能量的輸入、傳遞、轉化和散失的過程,稱爲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

46.能量流動的特點:單向不可逆不循環,逐級遞減。

47.研究能量流動的意義:幫助人們科學規劃和設計人工生態系統,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幫助人們合理的調整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關係,使能量持續高效的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

48.生態學的基本原理:物質循環再生和能量多級利用。

遵循這一原理,可以合理設計食物鏈,使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被分層次多級利用,使生產一種產品時產生的有機廢棄物,成爲生產另一種產品的投入,也就是使廢物資源化,以便提高能量轉化效率,減少環境污染。

49.組成生物體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斷進行着從無機環境到生物羣落,又從生物羣落到無機環境的循環過程,這就是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

50.物質循環的特點:具有全球性,因此又叫生物地球化學循環。

無機環境中的物質可以被生物羣落反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