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歷史知識點總結多篇

歷史知識點總結多篇

【第1篇】2022年9月會考歷史知識點總結範文

甲午中日戰爭

1、甲午中日戰爭

1原因:日本帝國主義爲吞併朝鮮,入侵中國而蓄意挑起的戰爭。

2主要戰役

①黃海海戰:此戰後,日本艦隊控制了黃海制海權。

②旅順戰役:旅順陷落,日本對旅順和平居民進行野蠻大屠殺。

③威海衛戰役:威海衛潰敗,李鴻章—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3著名愛國將領:民族英雄鄧世昌。

2、中日《馬關條約》的簽訂

1簽訂時間;1895年。

2雙方代表:李鴻章和伊藤博文

3內容

①清政府割遼東半島、臺灣、澎湖列島給日本;

②賠償日本軍費白銀2億兩;

③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

④增闢通商口岸等。

4影響

①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

②刺激了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用史實說明甲午中日戰爭後,

《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程度。

a,《馬關條約》割佔中國大量領土,嚴重破壞中國領土主權的完整。

b, 2億兩白銀的賠款,加重了祖國人民的經濟負擔,加劇了中國的貧窮和落後。

c,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嚴重阻礙了中華民族工業的發展。

d,增闢通商口岸,便利帝國主義對中國進行經濟掠奪。

總結:《馬關條約》後,日本輕易從中國撈到這麼多好處,則直接刺激了帝國主義掀起瓜分,

中國的狂朝,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鴉片戰爭

1、背景

1罪惡的鴉片貿易:英國爲打開中國市場,向中國走私鴉片。

2鴉片給中國帶來了嚴重危害→

①白銀外流,造成清財政危機。

②銀價上漲,造成”銀貴錢賤”。

③統治機構更加腐敗。

④毒害中國人民的身心健康。

⑤嚴重削弱中國軍隊的戰鬥力。

3虎門禁菸:1839 年,林則徐在虎門海灘當衆銷燬鴉片

2、戰爭經過

愛國官員:關天培——中國近代犧牲的第一位清軍將領。

3、結果

簽訂中國第一個喪權辱國中英《南京條約》。

內容→

①割香港島給英國。

②賠款 2100 萬元。

③開放廣州、廈門、寧波、福州、上海五處爲通商口岸。

④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

4、影響

①中國開始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②社會性質發生根本變化。

③鴉片戰爭成爲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列強的侵華罪行

1、第二次鴉片戰爭

1根本原因 :進一步打開中國大門,擴大侵略權益。

2時間 1956 年 10 月——1960 年 10 月。

3主兇 英、法 。

4幫兇 俄、美 。

2、列強的罪行

1英法——佔領北京,火燒圓明園。 (1860 年 10月)

2沙俄——趁火打劫,強佔中國北方領土 150 多萬平方公里。

3、中國人民的反抗鬥爭

洪秀全發動金田起義,建號太平天國,太平軍佔領南京改爲天京,作爲都城。

建立與清對峙的政權。

太平軍將領李秀成抗擊洋槍隊,在慈溪之戰中,擊斃洋槍隊頭目華爾。

血肉築長城

1、平型關大捷:1937年9月,八路軍一一五師在平型關東側伏擊,殲滅日軍一千多人,繳獲大批物資。平型關大捷是抗戰以來第一次大捷。

2、臺兒莊戰役:1938年春,日軍分兩路進攻徐州。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指揮中國軍隊在臺兒莊展開激戰……。中國軍隊共殲敵一萬多人,取得抗戰以來的重大勝利。

3、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到敵人後方,廣泛發動羣衆,開展游擊戰爭,建立敵後根據地、打擊日本侵略者。中國共產黨領導根據地軍民頑強抗戰,成爲抗擊日本侵略的中流砥柱。

4、百團大戰:爲了粉碎敵人的“囚籠”,1940年8月,八路軍在彭德懷指揮下,組織一百多個團,在華北兩千多公里的戰線上,向日軍發動大規模攻擊,主要目標是破壞敵人的交通線,摧毀日僞軍的據點。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最大規模戰役。

時間過得真快,不經意間我即將和大學揮手告別。回首這四年的校園生涯和社會實踐生活,有太多的回憶,有歡笑也有淚水。大學是挑戰自我,充實自我,爲實現人生價值打下基礎的平臺。...

篇一期會考試結束了,我所剩下的國中生活隨着一次又一次的考試逐漸變短,這次考試雖然比上次有些進步,可是這離我想考上一所好的大學還相差甚遠,我認真分析了原因:1、在考試前我並沒有深入複習,只不過是看了看書。

爲了使黨員幹部思想進一步提高、作風進一步轉變、內部關係進一步和諧融洽,全國掀起了學習貫徹黨的羣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熱潮。在此次活動中,本人能認真對照標準,查找自身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堅持在工作中學習,在學習中提高,不斷改進...

我現任街道黨委宣傳委員,主要負責街道宣傳、思想教育等工作,讓黨員先進性在崗位上閃光。參加工作以來,我始終以道雖通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爲不成的人生信條,從每一件小事做起,從點點滴滴做起,在平凡的崗位上忠實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軍訓目的:通過軍訓,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和吃苦教育,強化學生國防意識以及自我管理能力,樹立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培養學生的組織性、紀律性觀念,使學生在思想品質、學習態度以及身體素質和行爲習慣等各方面打下良好基礎。

一、重視觀察和實驗物理是一門以觀察、實驗爲基礎的學科,觀察和實驗是物理學的重要研究方法。法拉第曾經說過:沒有觀察,就沒有科學。科學發現誕生於仔細的觀察之中。

本學年通過認真學習了黨的十八大會議精神,堅持以黨的十八大精神爲指導,不斷深化紅領巾心向黨、紅領巾相約中國夢、快樂童年,放飛希望等主題教育,從而對十八大精神和中國夢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一、書讀熟、題做爛書讀透,理解、融會貫通。技能操作知識要和基礎知識相結合,不可教條,不可死讀書本。必須擠一切時間學習,不可有僥倖心理。一分心血,一分汗水,一分成績。

【第2篇】xxxx年大學聯考歷史知識點工作總結範文

1、中國古代史中國古代史的歷史沿革

一、原始社會(二三百萬年前—公元前21世紀)

過渡時期(皇帝堯舜禹時期大約4000—50xx年前)

二、奴隸社會(公元前21世紀—春秋時期公元前476年)

三、封建社會(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鴉片戰爭1840年)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840年—1949年)

五、過渡時期(新民主主義社會)(1949—1956年)

六、社會主義社會(1956年—今天)

一、奴隸社會的發展史

1、夏(統一的奴隸制國家建立)(前21世紀—前16世紀)

【第3篇】高三歷史複習二戰後的歷史知識點總結

二戰後的歷史總的說來是在二戰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影響下的歷史。二戰後的歷史三個階段:第一是戰後初期兩極格局的形成(1944--1954);第二階段是60-80年代冷戰和世界的深刻變化(多極劃趨勢出現);第三階段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蘇東鉅變後世界政治,經濟的新走勢。二戰後的歷史四條線索:其一是資本主義陣營的穩定,高速發展,不平衡到趨於多元;其二是社會主義陣營的壯大,改革,解體到劇變,曙光(曲折發展。);其三是民族解放大勝利,殖民體系大崩潰,第三世界興起;其四是國際關係領域兩極格局到美蘇爭霸,兩大陣營瓦解,再到冷戰結束後多極化的明朗。

1、雅爾塔體系形成的背景,體系的內容(處置法西斯;建立聯合國;劃分美蘇的勢力範圍)體系中的矛盾。體系的評價(積極爲主--三個有利於;消極之處明顯。國際格局鉅變)。

2、社會主義陣營的形成,注意其國家。

3、深刻理解戰後美國採取冷戰政策的原因,表現,和影響。重點分析馬歇爾計劃的原因,特點,(兩個結合)作用。

4、兩大軍事政治集團的形成(互相對峙的兩大集團歷共出現過三次:同盟國和協約國;軸心國和盟國;北約和華約。注意其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

5、戰後資本主義黃金時代的原因(四方面:科技;國家宏觀管理;安定環境;剝削落後地區。)1973年危機的原因,特點,啓示。

6、歐共體建立的原因,發展的趨勢,產生的影響(對歐洲,美國,世界)。

7、美國霸主地位動搖的原因,表現(經濟,政治)。

8、蘇共二十大的內容和影響(對蘇,東歐,中國,資國,世界)。

9、東歐改革失敗的原因。對比東歐和西歐的經濟,政治,外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

10、美蘇爭霸的三個階段雙方的態勢,成因。在爭霸的不同階段兩強和中國的關係變化。從兩強爭霸中得出的啓示。

11、亞洲新加坡、韓國等國經濟發展的經驗。潛在的隱患。

12、

60-70年代世界經濟多極化的表現和成因,影響。

60-70年代世界政治多元化的表現和成因,影響。

60-70年代世界國際關係的四個突出特點和成因。

13、理解蘇東劇變的實質和原因。正確認識之。

14、兩極格局結束後世界是總體政治和經濟形勢的特徵和表現。本次國際格局變動的特點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

15、世界經濟的發展經濟全球化和經濟區域化;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現代科學技術。

科學技術:

16、注意近代物理學的突破,其他科學家的貢獻。牛頓,居里夫婦,愛因斯坦,拉瓦錫,門捷列夫等。

17、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的原因、特點、影響。

【第4篇】2022年大學聯考歷史知識點總結範文

1、中國古代史中國古代史的歷史沿革

一、原始社會(二三百萬年前—公元前21世紀)

過渡時期(皇帝堯舜禹時期大約4000—50xx年前)

二、奴隸社會(公元前21世紀—春秋時期公元前476年)

三、封建社會(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鴉片戰爭1840年)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840年—1949年)

五、過渡時期(新民主主義社會)(1949—1956年)

六、社會主義社會(1956年—今天)

一、奴隸社會的發展史

1、夏(統一的奴隸制國家建立)(前21世紀—前16世紀)

2、商(奴隸制社會的發展時期)(前16世紀—前11世紀)

3、西周(奴隸制社會的鼎盛時期)(前11世紀—前8世紀即公元前771年)

4、東周(奴隸制社會的衰落時期)

(春秋時期(奴隸制社會的瓦解時期)(前770年—前476年)

(戰國時期(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前475年—前221年

二、封建社會的歷史沿革

1、秦漢時期(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會形成時期)

(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東漢)

2、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大分裂時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時期)(公元220年魏國建立—589年隋朝建立)

3、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589年—9xx年)

4、五代十國時期(大分裂時期)(9xx年唐滅—960年北宋建立)

4、遼宋夏金元時期(少數民族政權並立時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時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

5、明清時期(封建社會的衰落時期)(1368年—19xx年清帝退位)

如何巧記方法:以奴隸社會爲例

夏(前21世紀)減去5個世紀—就是商(前16世紀)

再減去5個世紀—就是西周(前11世紀)—減去3個世紀(就是東周即春秋時期開始(前8世紀前771年)—再減去3個世紀(就是戰國時期開始(前5世紀前475年,進入封建社會)

理解記憶: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權部分淪喪,區別於印度、埃及等殖民地

半封建—經濟上資本主義開始興起,但是封建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仍占主導地位。

如何運用政治學原理分析歷史問題

如“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原理”—

例一:井田制瓦解(經濟基礎)—導致了“分封制無法維持下去”(上層建築)—標誌着奴隸制社會開始瓦解

例二: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先進的生產力)的發展緩慢的原因是—受到落後的封建生產關係的阻礙

例三:戰國時期,鐵器、牛耕的推廣(先進的生產力)—推動社會進步,要求建立新的生產關係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於是,封建性質的改革運動風起雲涌。什麼是中央集權制度?中央集權制度的特點?意義?

(1)定義:指全國的軍政財權歸屬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執行中央政令。

(2)特點:官僚機構組織嚴密,分工明確,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牽制,最終使最高統治權集皇帝於一身。

(3)意義

(a)有利於鞏固封建統治,爲歷代統治者繼承和發展。(歷代統治者都要加強中央集權)

(b)有利於維護國家統一和保障經濟文化的發展,國家的獨立。

****主義與中央集權的關係—二者相輔相成,中央集權是君主****的前提和基礎,君主****是中央集權的必然產物。目的都是爲了保證中央和君主的絕對權利。

秦始皇的功與過

(1)統一全國,建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2)建立中央集權制度

(3)政治經濟軍事思想上採取的鞏固統一的措施

(1)大興土木,加重人民負擔,激化階級矛盾(修長城、酈山陵、阿房宮)

(2)刑法嚴苛,賦稅沉重,暴政而亡

(3)思想****,焚書坑儒

郡縣制和分封制的不同點?

1、基礎並不同:一個以血緣關係爲基礎,一個按地域劃分。

2、權利不同:一個是世襲,地方的小王國,一個是皇帝任免的官吏,沒有封地有俸祿

3、作用不同:一個容易形成地方割據勢力,一個能鞏固國家的統一,促進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

皇權和相權之爭的原因和過程

原因:皇帝爲獨裁統治歷代都採取削弱相權,分化相權直至廢除宰相的方法,以實現君主****。

漢武帝—頻繁更換宰相,用“中朝”對抗“外朝”

唐朝—三省六部制,相權一分爲三

宋代—參知政事,繼續分散相權

明代—廢宰相,權分六部

清朝—軍機處(標誌****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達到頂峯)

評價康熙

1、西南—平定“三藩”之亂

2、東南—收復臺灣,設臺灣府

3、西北—平定噶爾丹叛亂

4、東北—收復雅克薩之戰,簽定《尼布楚條約》

5、漢化政策,

6、加強蒙藏民族團結

評價唐太宗

1、政治上:唐太宗勵精圖治,使唐朝社會穩定,經濟發展,階級矛盾緩和,開創了“貞觀之治”的局面,這就爲“開元盛世”的出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民族關係上:唐太宗採取開明的民族政策,加強了同周邊各族之間的聯繫,加強了民族團結,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使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入了鼎盛時期。

3、對外關係上:唐太宗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對外來文化採取兼收幷蓄的方針,這使中國文化呈現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現了繁榮的局面,並對世界文明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4、個人品質上:唐太宗善於用人和納諫,具有很強的自我反省能力,成爲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範,並對以後歷朝的治國策略產生了深遠影響。

唐太宗的評價的採分點

1、政治上:納諫、用人、貞觀之治、三省六部制、科舉制。

2、經濟上:休養生息政策、均田制、租庸調製、輕徭薄賦、“存百姓”思想、

3、思想上:民本思想、慎用刑法、《唐律》的原則

4、民族關係:“戰而後和”策略、“羈縻府州”設置、安西都護府、和親政策、文成公主入藏、民族團結政策

5、對外關係:開放政策、大都會、鴻臚寺卿、玄奘取經、兼收幷蓄方針、對日本朝鮮影響

科舉制的“利”

1、政治上:開放考試,吸收了不少寒士進入政權,有益於擴大和鞏固封建統治的政治基礎,改變了封建社會前期豪門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有利於形成高素質的文官隊伍。

2、教育上:促進了教育發展,尤其是文學的發展

3、社會風尚: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讀書風尚

4、制度建設上:作爲一種選官制度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公平公正的原則

科舉制度的“弊”

1、學科結構看:以儒教思想爲核心、爲重點,實際上這等同讓一個民族“偏科”近千年。“科舉”偏文舍理,這一點是很明顯的。假如沒有科舉制度設置的獨木橋,或許中國人自由自在地可以象西方社會一樣走向文理均衡的道路,最終發展出豐富多彩的自然科學。導致了近代科學落後於西方。

2、考試內容看:明清的八股取士嚴重束縛了學生的思想和創造意識,選拔出來的多是死讀書的奴僕而非真正的民族精英了。

1、政治上:打破世家大族壟斷官場的局面,擴大了統治階級的基礎;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和他們的行政效率

2、教育上:促進教育發展,社會重學風氣形成。

3、社會風尚:促成社會上普遍持久的讀書風尚,

4、制度建設上:考試選官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相對公正公平

1、明清時期,八股取士,被選舉的多是缺乏進取精神和創新意識的人,讀書人成了統治者的奴僕。

2、阻礙了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學而優則仕的人生觀和偏重社會科學,忽視自然科學的考試製度)

“百家爭鳴”形成的原因和影響?

原因

1、政治上;社會大變革大動盪時期,各諸侯國爲富國強兵,招賢納士。

2、經濟上,鐵器牛耕推廣,生產力提高,社會經濟發展,提供物質條件

3、科技上,天文學,醫學等科技取得較大進步

【第5篇】2022歷史知識點總結

華夏之祖

炎黃部落聯盟—→華夏族—→漢族——→中華民族

黃帝——→人文初

1、我國原始社會結束在禹時期

2、我國奴隸社會開始於公元前21世紀

3、部落聯盟民主推選首領的制度叫“禪讓”制。首先實施該制度的是堯推選舜爲繼承人,結束該制度的是禹。夏朝的建立,標誌着奴隸制度開始了。

武王伐紂

1、紂王的暴政

建議教師讓學生回憶夏桀的暴政,使學生理解凡是違背歷史發展潮流、違揹人民意志實施暴政的統治者最終都會遭到人民的反對的。

2、周國的強盛

讓學生閱讀教材,分析周國強大的原因,從而使學生明白周的發展、強大是周人經過艱苦奮鬥,和特別是領導者重視人才的而得來的。

3、武王伐紂

爲什麼武王伐紂是一次正義的戰爭?:(①商紂王的暴政,使商朝統治已成爲歷史發展的絆腳石,失去了民心,引起人民的不斷反抗和陣前倒戈。②周武王順應民心,聯合西方和南方部落,共同伐紂,解除了商紂對奴隸和平民的殘暴統治,有利於歷史的進步。③是否順應民心,是否有利於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是衡量正義與非正義戰爭的重要標準。)

宋代三大詞人及代表作

蘇 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聲聲慢.尋尋覓覓》

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破陣子.醉裏挑燈看劍》

著名盛世及皇帝

貞觀之治:唐太宗

貞觀遺風:武則天

開元盛世:唐玄宗統治前期

康乾盛世:康熙、雍正、乾隆

四大名著及作者

《三國演義》(羅貫中)、《水滸傳》(施耐庵)、《西遊記》(吳承恩)、《紅樓夢》(曹雪芹)

主要政治制度

三省六部制:隋唐時期創設,包括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其中尚書省下設有六部。

科舉制:隋朝創設,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唐朝時科舉考試主要科目有明經科和進士科。

行省制度:元朝創設,在中央設立中書省,地方設行中書省。

廠衛特務機構:明朝設立,主要有明太祖設的“錦衣衛”和明成祖設的“東廠”。

八股取士:明朝的科舉制度,考試範圍在“四書五經”,文章稱“八股文”,對讀書人危害甚巨。

軍機處:清朝雍正皇帝設立,主要是爲了加強皇權。

四大發明:

造紙術、印刷術、火藥、指南針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創立:

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滅掉六國,建立起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

1、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皇帝總攬一切大權。

2、中央政府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職。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太尉管理軍事。

3、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議,把全國劃分爲36郡,郡下設縣。郡縣制度爲後來的封建王朝長期沿用。

春秋

1、在'春秋五霸'中,最早稱霸的是齊桓公。這主要是因爲他任用管仲爲相;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後經周天子派人送去代表權力的的弓和車,其盟主地位得到了周天子的認可。

2、春秋時期著名的兼併戰爭包括晉楚城濮之戰,長江下游的吳越爭霸。

收復新疆

“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 這首詩歌頌揚了19 世紀70年代中期,欽差大臣左宗棠率領湖南戰士收復新疆,治理邊疆的偉大業績。1、新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是我國西北的門戶。

2、新疆危機:

<1>1865 年,阿古柏率兵入侵新疆,自立爲汗。

<2>英俄兩國支持阿古柏僞政權,妄圖分裂新疆。

3、“海防”與“塞防”之爭:

李鴻章主張放棄西北塞防,保東南海防;

左宗棠提出“不能扶起東邊倒卻西邊” ,主張“海防” 與“塞防” 並重,力主收復新疆。

4、左宗棠收復新疆:

①1875 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爲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

②戰略方針“先北後南,緩進急戰”。

③1878 年,收復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區。19世紀80年代,通過外交努力,中俄簽訂《伊犁條約》,中國收回伊犁,但是損失了中國西部的一塊土地和大量賠款。

5、歷史意義:

鞏固了祖國的西北塞防,捍衛了祖國的領土和主權。

6、評價左宗棠:

左宗棠是湘軍的重要將領,後做了清朝的封疆大吏,他和李鴻章都是洋務派的重要人物,但是左宗棠與李鴻章在對待外國侵略的態度是有很大不同, 左宗棠對外國侵略勢力主張抵禦,是抵抗派的著名將領,左宗棠認爲新疆乃西北屏障,新疆一失,必禍及內地,因此,他堅決主張出兵新疆,驅逐外患,收復失地,維護祖國統一和領土完整。

秦始皇

1、'六合'指東、西、南、北、天和地。

2、戰國七雄中最強大的國家是秦國,bc230--bc221,秦王嬴政完成統一大業,建立秦朝,定都咸陽。

3、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自認爲'德兼三皇、功過五帝'所以決定自稱'皇帝'。又因他總攬全國軍政大權,所以自稱'朕'。爲了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秦始皇在中央設立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地方的兩級行政長官分別叫做郡守和縣令。

4、秦朝將'小篆'作爲全國規範統一的文字,後又在全國推廣一種筆畫平直、便於書寫的新字體隸書,至今仍很常用。

5、秦始皇下令廢除流過舊貨幣,統一使用秦國的圓形方孔錢;還在全國頒行了統一的度量衡標準器。

6、匈奴是我國北方古老的遊牧民族,經常南下侵擾中原。秦始皇派大將蒙恬反擊,收復河套地區,並且修築了西起臨洮、東至遼東萬里長城加以防禦。

7、秦始皇派兵征服嶺南地區的越族後,在那裏設置了桂林、南海和象郡;爲了轉運糧餉而開鑿靈渠,溝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

8、秦朝的疆域空前遼闊,東到大海,西達隴西,北至長城一帶南到南海,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

9、秦始皇暴虐無比,其子秦二世胡亥比他有過之而無不及。

10、bc2XX年,陳勝和吳廣帶人戍邊,行至大澤鄉突遇暴雨,按秦律必死無疑,無奈起義,在陳建立政權,一度打到咸陽附近,最終雖然失敗,卻是我國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此後,項羽和劉邦繼續領導人民反秦,最終,秦始皇相傳之萬世的秦朝僅存在XX年就滅亡了。

11、簡述秦始皇與漢武帝在治國方面的異同。

相同點:

(1)秦始皇滅六國,完成了國家的統一;漢武帝在自己統治時期完成了西漢王朝政治、經濟、軍事、思想等方面的大一統。

(2)秦始皇處理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漢武帝用推恩令從根本上解決了西漢初年造成的王國問題。

(3)秦始皇曾派大將蒙恬出擊匈奴,修築長城抵禦匈奴。漢武帝曾派大將衛青、霍去病三次出擊匈奴。

不同點:

秦始皇和漢武帝對待儒家思想的態度不同:秦始皇曾經焚書坑儒,漢武帝則採納了董仲舒的建議,實行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

戰國

1、戰國七雄包括:齊、楚、秦、燕、趙、魏、韓,有東南西北到中間之說。

2、在戰國七雄的變法活動中,秦國商鞅的變法最爲突出。內容包括:廢除舊田制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自由買賣

3、獎勵耕戰,廢除貴族的特權。

4、推行縣制,加強中央集權。

5、戰國時期規模最大的戰爭是長平之戰,秦國國實力最強。

6、戰國時期,封建制度得以確立的主要原因是鐵製農具的使用耕牛的推廣。

7、戰國時期最著名的防洪灌溉工程是都江堰。

商朝

1、商朝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出土文物。

2、我們把殷墟出土的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稱作'甲骨文',它反映了商朝的歷史。

3、商周時期,青銅器上也鑄有文字,它們被稱爲甲骨文或金文。

4、屈原創造出一種新體詩'楚辭',代表作是《離騷》。

【第6篇】中國先秦大學聯考歷史知識點總結

先秦:(祖國曆史的光輝開端)

1、西周的興衰。

2、分封制的內容、實質。

3、全面理解和說明春秋到戰國時期我國社會由奴隸社會瓦解到封建制度確立,分裂割據走向統一集權,民族融合局面出現的歷史發展趨勢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表現。*

4、正確評價春秋戰國期間的兼併戰爭。*

5、商鞅變法的背景,內容,作用和實質*(是在經濟,政治上確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樣體現和完成春秋戰國以來的'歷史發展趨勢。)

6、戰國時封建經濟發展的具體成就(鐵器、牛耕、水利、手工業和商業)

7、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原因,流派,內容,結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8、天文、醫學(具體細節)和詩經。

9、孔子(重點)、荀子,孟子,韓非和屈原。*

說明:先秦時期多年未出大題,一定要注意複習到位,特別是百家爭鳴,春秋戰國的社會發展趨勢。此階段也可以和秦漢或者明清時期結合起來考察。

【第7篇】八年級上歷史知識點總結

八年級上歷史知識點總結一

本學期我擔任八年級年級209班和210班的歷史工作教學。由於教學經驗尚淺。因此,我對教學工作不敢怠慢,認真學習,深入研究教法,虛心向前輩學習。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獲得了很多寶貴的教學經驗。以下是我在本學期的教學情況總結。

一、主要工作

1、掌握並運用現代課程理念,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和終身發展,本期利用各種機會加強業務學習和教科研理論學習,並認真做好學習筆記。

2、深入學生實際,及時瞭解學生的心理特徵,學習態度,學習動機,興趣,愛好及方法等。

3、針對各種可能出現的問題,課前認真備課,或突破難點,或選擇教法和學法,或設計作業,或營造情景。

4、圍繞學校聽課月活動,積極參加了歷史教研室組織的聽課、評課等活動。

5、積極主動地參加了教研組和學校組織開展的公開課、校優質課評比活動。

6、及時瞭解每個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

7、開展課外輔導,課外活動和研究性學習活動,如:

(1)網絡追蹤歷史人物。

(2)交流歷史學習方法、經驗。

(3)觀看愛國主義影視片。

(4)學習方法,複習方法指導。

8、努力突出歷史教學的過程和方法,拓展歷史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養和科學精神的培養,充分發揮歷史教育的社會功能和育人功能。

9、通過多樣化方法和現代化手段,努力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歷史教學質量

二、取得的成效

1、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理論和方法,爲今後的教育教學奠定了更好的基礎。

2、通過學習使學生學會了做人,掌握了歷史知識。

3、加強了學習資源與學生學習方式、教學要素、教學環節的整合,爲學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歷史的環境和氛圍;

4、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精神。此外,學生的材料解析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三、存在的不足

1、個人備課有時針對性不強,特別是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往往是備好的課不得不進行必要調整。

2、新課程的理念落實得不夠到位,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成分還比較多。

四、今後努力的方向

1、有意識地強化落實新課程理念,突出學生的主體意識;加強自身基本功的訓練,課堂上做到精講精練,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2、對差生多些關心,多點愛心,再多一些耐心,使他們在各方面有更大進步。

3、加強守紀方面的教育,使學生不僅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學習,課下也要按校紀班規嚴格約束自己。

4、教育學生要注意保持環境衛生,增強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

5、利用各種方法,訓練學生提高、集中注意力。

6、在教學上下功夫,努力使班級學生的成績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更大的進步。

八年級上歷史知識點總結二

一個學期即將結束,按照教學計劃及《歷史新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在校領導和老師們的關心與幫助下,我如期完成了八年級歷史上冊的教育教學工作。回顧這學期的教育教學工作,我既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學成就,也存在着不足。下面說一說我在這學期教育教學方面的心得和體會。

一、開展的主要工作:

1、歷史課堂教學凸現新課程理念,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和終身發展。本學期利用各種機會加強業務學習和教科研理論學習,學習筆記達10000字左右。

2、深入學生實際,及時瞭解學生的心理特徵,學習態度,學習動機,興趣,愛好及方法等。

3、及時瞭解每個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針對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課前積極參加集體備課、或突破難點、或選擇教法和學法、或設計作業、或營造情景。

4、積極主動地參加教研組和學校組織開展的公開課、觀摩課、集體備課等教研活動。聽課節數達16節,累計參加集體備課20節左右。

5、開展課外輔導,課外活動和研究性學習活動。如(1)歷史人物訪談:在學生學了長征知識後,讓他們去尋訪老紅軍。(2),交流歷史學習方法與經驗。 (4),觀看愛國主義影視片:給學生推薦一些抗戰的影視片如《血戰臺兒莊》、《南京大屠殺》等。 (5)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

動,在學完第二單元時,讓學生對進行調查,從而培養了學生興趣,拓展其視野,並與同組教師交流心得。

6、努力突出歷史教學的過程和方法,深化拓展歷史的教育教學功能,注重人文素養和科學精神的`培養,充分發揮歷史教育的社會功能和育人功能。

二、取得的主要工作成績:

1、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理論和方法,爲今後的教育教學奠定了更好的基礎。

2、本人的公開課,取得較好成績,受到本組同事好評。

3、課外活動取得良好的效果,學生在活動中學會了做人,掌握了歷史知識。

4、所寫教案,在同組多次獲得好評。

5、在期末學生作業評比中,本人因爲佈置的作業形式多樣,內容新穎,照顧了大多數學生情況,在本組獲得最佳。

三、存在的不足:

1、個人備課有時針對性不強,特別是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往往是備好的課不得不進行必要調整。

2、新課程的理念落實得不夠到位,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成分還比較多。

3、課外活動的開展因學生的素質參差不齊,總體效果亦有不盡人意。

四、今後努力的方向:

1、加強與完善有針對性的備課,努力服務於課堂教學和學生。

2、有意識地強化落實新課程理念,突出學生的主體意識。

3、實質性地開展課題研究,少一點形式,多一點具體的內容。

4、加強課外活動的指導和引導,做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夥伴。

歷史教育教學是一項長期而又複雜的工作,只有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去,不斷轉變教學理念,改進教學方法,纔會取得優異的成果。我將在今後的工作中不斷努力、虛心求教,爭取更優異的成績。

【第8篇】七年級年級歷史知識點總結

第一單元 繁榮與開放的社會

第1課 繁盛一時的隋朝

一、隋朝的建立、統一和滅亡

1、隋的建立:581年,楊堅(隋文帝)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定都長安。

2、隋的統一:

時間:589年,隋朝滅陳,統一南北。

隋實現重新統一的原因:①長期的分裂和戰亂,人民渴望統一;②北方:經過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縮小,爲南北統一創造了條件;南方:江南經濟的發展,南北人民要求結束分裂局面,加強雙方的經濟交流。③隋朝勵精圖治,國力強盛;陳朝統治腐敗,力量衰弱。

意義:結束了西晉末年以來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對峙局面,開創隋唐時期三百二十餘年的“大一統”局面,爲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

3、隋的滅亡:*引起農民起義,公元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

二、隋朝經濟的繁榮──“開皇之治”

1、表現:人口激增,墾田擴大、糧倉豐實。

2、原因:①國家統一,社會安定;②隋文帝勵精圖治,發展生產;③統治者提倡節儉。

3、隋文帝在位時期,國家統一、安定,人民負擔較輕,經濟繁榮發展,史稱隋文帝的統治爲“開皇之治”。

三、大運河的開通

1、目的:爲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

2、開通原因: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裏,國家治理得比較好,出現了經濟繁榮的景象,這就使隋煬帝開通大運河具備了經濟實力。②隋朝國家統一,使隋煬帝有徵發幾百萬人的可能性。③有前代開鑿的幾段古運河爲基礎。

3、時間、人物:隋煬帝從605年起,開通了一條縱貫南北的大運河。

4、中心、起始點:以洛陽爲中心,北達涿郡,南至餘杭。

5、長度及地位:全長兩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

6、四個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

7、連接五條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

8、流通七省區:(略)

9、開通的作用:有利於維護國家統一和中央集權,大大促進了我國南北經濟的交流。

第2課 “貞觀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618年,李淵建立唐朝,定都長安。李淵就是唐高祖。

思考:秦亡漢興,隋亡唐興,有什麼共同之處?

秦亡漢興,隋亡唐興的相同點:①秦隋都是在完成統一後很快滅亡的。秦隋後期都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滅亡的原因都是統治者殘暴道,政治黑暗,濫用民力,經濟倒退,人民生活困苦,社會矛盾尖銳。②漢唐的興起都是統治者吸取前朝的教訓,都出現了繁榮的局面並且都成爲影響當時世界的大國;漢唐兩朝初的統治者,都勤於政事,輕徭薄賦,發展生產,都整頓吏治,任用賢良。

二、“貞觀之治”

1、唐太宗採取的主要措施:①吸取隋亡歷史經驗教訓,重視人民羣衆的力量。②重視發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稅勞役。③崇尚節儉,節制享受慾望。④合併州縣,整頓吏治。⑤任用賢才、虛心納諫:“房謀杜斷”;魏徵爲諫臣。⑥大興學校,發展科舉。

2、效果:唐太宗統治時期,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國力逐步加強。歷稱當時的統治爲“貞觀之治。

3、評價:唐朝是我國曆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爲鑑的開明思想和政治遠見,在中國封建帝王中是罕見的。唐太宗採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於社會的發展,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貞觀之治爲唐朝進入鼎盛時期──“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比較漢武帝與唐太宗的歷史功績

項目漢武帝唐太宗

政治實行推恩令,削弱諸侯國的勢力,加強中央集權;重視人才吸取隋朝滅亡的教訓,勤於政事,虛心納諫;發展科舉

經濟將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親臨治理黃河,重視興修水利重視發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役和徭役

軍事派衛青、霍去病反擊匈奴,奪取河套和河西走廊,使匈再無力與西漢對抗在西域設置管轄西域的行政和軍事機構-安西都護府

思想文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長安興辦太學重視人才培養,擴充國學規模,增加學員。

民族關係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把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促進唐蕃友好

中國古代出現治世的原因:①政策因素:農民戰爭的作用(農民起義迫使統治者調整統治政策)。②政治交往因素:民族間融合和中外交往的加強。③羣衆作用:人民的辛勤勞動。④個體作用:傑出帝王將相的個人政治品質。

三、女皇武則天

1、我國曆的女皇帝。晚年稱帝,改國號爲周。

2、武則天當政期間,繼續實行唐太宗發展農業生產、選拔賢才的政策,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國力不斷增強。人稱她的統治“政啓開元,治宏貞觀”。

第3課 “開元盛世”

一、“開元之治”

唐玄宗即位以後,“勵精爲治”:①任用賢才(姚崇);②重視地方吏治;③注意節儉。這些改革措施,使得開元年間的政局爲之一新,史稱“開元之治”。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1、農業方面:①興修大型水利工程。②農耕技術提高:水稻廣泛採用育秧移植。③茶葉生產的發展:唐朝出現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作者陸羽被後人稱爲“茶神”。飲茶之風開始在唐朝盛興。④生產工具的改進:出現新的農業工具──曲轅犁;創制新灌溉工具──筒車。

手工業方面:①絲織業:花色品種多,技術高超。②陶瓷業: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唐三彩(世界工藝的珍品)。

商業繁榮:①的大都市:長安、洛陽、揚州、成都。②長安城:城內分爲坊和市,坊是居民宅區,市爲繁榮的商業區。唐都長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4、“開元盛世”: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了全盛時期,歷稱爲“開元盛世”。

5、封建社會經濟繁榮和發展的共同原因:①繼承性因素:前朝經濟基礎的繼承。②社會環境因素(政治因素):社會安定。③政治因素:國家統一、政治清明。④經濟政策因素:統治者調整經濟政策,鼓勵發展生產。⑤經濟交往因素:民族間的經濟交流和中外交往的加強。⑥羣衆作用:人民的辛勤勞動。⑦生產力(科技)因素:生產技術革新(生產工具是生產力中最爲活躍的因素),水利的興修。

第4課 科舉制的創立

一、科舉制的誕生

1、隋文帝時,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來選拔官員,以分科舉人取代了魏晉以來九品官人的制度。

思考:隋朝爲什麼要採用科舉考試的辦法選拔官員?

師:科舉制創立前(魏晉以來),土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是做高官的基本條件。官員大多隻能從高門權貴中選拔,權貴子弟無論優劣都可以做官,許多有真才實學的人不能爲朝廷和國家出力。官員的選拔權力集中在地方權貴手中,不利於中央集權。利用考試選拔官員。普通讀書人和貧窮人家的子弟可以自願報名參加官府的考試,這樣就擴大了選官範圍,選官權力也就牢牢控制在中央手中。

2、隋煬帝時,正式設置進士科,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我國科舉制度正式誕生。

3、意義:從此門弟不高的讀書人,可以憑才學做官;選拔官吏的權力,從地方集中到朝廷。

二、科舉制的完善

1、唐朝科舉制度常設的考試科目很多,以進士和明經兩最爲重要。唐朝時期完善科舉制度的關鍵人物是唐太宗、武則天和唐玄宗。

2、唐太宗:擴充國學的規模,擴建學舍,增加學員。

3、武則天:開創殿試和武舉。

4、唐玄宗:豐富考試的內容,詩賦成爲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

人物貢獻

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員誕生階段

隋煬帝正式設置進士科,科舉制正式誕生

唐太宗擴充國學的規模,增加考試的人數完善階段

武則天增設殿試、武舉

唐玄宗豐富考試的內容:詩賦成爲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

【第9篇】國中七年級歷史知識點總結

國中七年級歷史知識點總結

一、原始社會時期,從事農耕生活氏族有哪些?他們的生產生活狀況如何?

1.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最早的人類名稱元謀人

時間距今約170萬年

地點雲南省元謀縣

情況會製造工具,知道用火

社會組織原始人羣

北京人時間距今約70萬年到20萬年

地點北京周口店龍骨山山洞

外貌特徵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徵

生產工具打製石器、木棒

用火情況會使用天然火及保存火種

生產活動採集野果、偶爾獵獲動物

社會組織原始人羣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山頂洞人(母系氏族公社早期代表)時間距今約三萬年

地點北京周口店龍骨山山頂洞穴

外貌特徵和現代人基本相同

生產工具打製石器、掌握了磨光和鑽孔技術、骨針

用火情況會人工取火

生產活動採集、狩獵、捕魚

觀念懂得愛美和死後埋葬

社會組織氏族由血緣關係結合在一起,共同勞動、共同分配,無貧富貴賤差別

其他其遺址從南到北,分佈很廣。我國是世界上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

2.原始的農耕生活

原始的農耕生活母系氏族公社繁榮時期的代表河姆渡居民的原始農耕生活時間距今約七千年

地點浙江省餘姚市河姆渡

代表類型代表南方長江流域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使用工具磨製石器、骨器、耒耜

居住情況住幹欄式房屋,過着定居生活

生產活動種植水稻(世界上最早);飼養家畜;製陶器和玉器、原始樂器;會挖水井

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時間距今約五六千年

地點陝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村

代表類型代表北方黃河流域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使用工具磨製石器、木製耒耜、骨制箭頭、漁叉、漁鉤

居住情況住半地穴式房屋,過着定居生活

生產活動種粟(世界上最早);飼養豬狗等、打獵、捕魚;制彩陶、紡織、製衣

父系氏族公社中晚期的代表大汶口原始居民時間距今約四五千年

地點山東泰安市大汶口

使用工具磨製石鐮、石鋤等,還出現銅器

生產活動農業、手工業(制黑陶、白陶、玉器等)

生產關係出現了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

【第10篇】高一歷史知識點必修一總結:古代中國的商業發展

導語心無旁騖,全力以赴,爭分奪秒,頑強拼搏腳踏實地,不驕不躁,長風破浪,直濟滄海,我們,註定成功!高一頻道爲大家推薦《高一歷史知識點必修一總結:古代中國的商業發展》希望對你的學習有幫助!

古代中國的商業發展

瞭解“市”的形成與發展及其特點:逐漸打破時空限制,雖受政府嚴格限制,但仍相當繁榮

(1)秦代管理“市”有明確的法律規定。

(2)漢代在進行集中貿易的“市”,有專門的管理機構

(3)六朝時代,出現了“草市”

(4)唐代“草市”的作用十分顯著,“夜市”比較繁榮

(5)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間和時間上的限制

(6)明清都市中的商業區已經相當繁華。

(四)“重農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義及其影響

(1)“重農抑商”政策含義:強調發展農耕,限制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

開始於戰國時期的商鞅變法。

目的:維護*主義國家政權的經濟基礎。

影響:“重農抑商”政策有利於保障國家的安全,維護政治的穩定,鞏固君主的地位,但這一政策的實施使社會經濟的活力受到壓抑,而新的經濟因素和生產方式的萌芽,也未能得到正常發育,這是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

(2)“海禁”政策的基本含義:明清王朝禁止中國人赴海外經商和限制外國商人到中國進行貿易的政策。

影響:“海禁”政策扼殺了對外貿易進步的可能性,不僅妨礙海外市場開拓,抑制資本的原始積累,阻礙資本主義萌芽滋長,使中國失去了利用國際貿易的優勢地位開闢海外市場、刺激資本擴張、推進工業化的契機;而且使中國與世隔絕,從而阻斷了中國學習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使中國落後於世界潮流。

【第11篇】2022年會考歷史知識點總結:“和同爲一家”

“和同爲一家”

1.唐太宗實行較爲開明的民族政策,少數民族人尊稱他的爲“天可汗”。

2.唐朝加強西域地區管轄:唐太宗設安西都護府,武則天設北庭都護府管轄西域地區。

3.唐與吐蕃關係:

(1)7世紀前期,吐蕃的首領松贊干布統一青藏高原,定都邏些。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

(2)唐朝時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交流,增進了漢藏之間的友好關係。

(3)8世紀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經“和同爲一家”了。

【第12篇】2022七年級上冊歷史知識點總結

第一章 中華文明的起源(1-12)

1、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是元謀人,距今170萬年p2

2、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是會不會製造工具p2

3、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生活的時間和地點 p1.3.4

4、從猿到人的演變過程中,勞動起了決定作用。p2

5、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頂洞人懂得人工取火併已經掌握了磨光和鑽孔技術。p4—5

6、北京人過羣居生活,山頂洞人過氏族生活p5

7、河姆渡人生活在長江流域、半坡人生活在黃河流域,都已經使用磨製石器p7—8

8、河姆渡人栽培水稻,半坡人種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和粟的國家。p7—8

9、大汶口文化晚期中出現了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p7—p8

10、炎帝、黃帝部落結成聯盟,形成了日後的華夏族,炎帝、黃帝被尊奉爲華夏族的祖先。p12

11、被稱爲中華民族“人文初祖”的是黃帝。p13

12、堯舜禹的“禪讓”:民主推選部落聯盟首領的方法。 p14

第二章 夏商西周春秋戰國(13-40)

14、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這是我國曆第一個奴隸制王朝。p15

15、湯滅夏,建立商朝,盤庚遷殷後,商朝統治穩定。p21

16、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經牧野之戰滅商,建立周朝,定都鎬 。p23

17、西周實行分封制,加強了對各地的統治。p23—24

18、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p24

19、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發現的的青銅器,湖南寧鄉出土了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 p26

20、“三星堆”文化遺址出土的青銅面具、大型青銅立人像、青銅神樹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矚目。 p27

21、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繁榮,形成了我國夏、商西周燦爛的青銅文明。p27

22、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史稱“東周”。東周分爲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p30

23、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夫差、越王勾踐。 p30—32

24、齊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p31

25、決定晉文公成爲中原霸主的戰役是城濮之戰。p32

26、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 《戰國形勢圖》 p33

27、公元前260年,秦趙之間發生了長平之戰,趙軍大敗,從此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禦秦軍的進攻。 p34

28、春秋時期,我國開始使用鐵農具和牛耕,牛耕是我國農業發展的一次革命。p36—37

29、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使土地利用率和農作物產量顯著提高。p37

30、春秋後期,我國發明生鐵冶煉技術,比歐洲早1900多年,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早在商朝就有製造。p27、p36

31、戰國時期,李冰主持修築了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爲“天府之國”。p37

32、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及意義。 p38—39

33、商朝人刻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被稱爲“甲骨文”。p41

34、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p41

35、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做“金文”,也稱“銘文”。p41

36、對日食,月食的記載及二十四節氣 p43

37、扁鵲是春秋戰國之際的名醫,他總結出中醫望、聞、問、切 “四診法”。 p43

38、屈原生活在戰國末期的楚國,代表作《離騷》 p43

39、戰國時期的“整套編鐘”出土於湖北隨州。p44

40、孔子在思想教育和文化方面的重要貢獻p46—p47

41、道家學派創始人春秋晚期的老子,他的學說記錄在《道德經》裏;戰國時期,墨家的創始人是墨子,

他主張“兼愛”“非攻”;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孟子,他要求統治者用“仁政”治國;道家代表人物是莊子,他提出“無爲而治”;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韓非,他主張改革;兵家的代表人物是孫武,他著有《孫子兵法》,“知己知彼者,百戰不殆”的軍事格言,就出於此書。

p47—p49

第三章 秦、西漢、東漢(41-67)

42、秦從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陸續滅掉六國,完成統一,定都咸陽。《秦朝疆域圖》 p60

43、爲了加強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焚書坑儒”

44、秦始皇命大將蒙恬大舉反擊匈奴,奪取河套地區。

45、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靈渠的修建溝通了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p59

46、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在大澤鄉發動起義,在陳建立了政權 p63

47、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了漢朝,定都長安,歷稱爲西漢。劉邦就是漢高祖。 p64

48、漢初統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訓,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減輕農民的徭役、兵役和賦稅負擔,注重發展農業生產。 p67

49、文景時期,重視“以德化民”,社會比較安定,百姓富裕起來。歷稱這一時期的統治爲“文景之治”。

50、漢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議,下令削弱諸侯國勢力。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p68—69

51、公元25年,西漢皇族劉秀稱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 p69

52、東漢明帝令水利專家王景主持治理黃河。p73

53、漢朝時用耬車播種,紡織業中也有了提花機p73

54、東漢杜詩發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風冶鐵,比歐洲早一千多年。 p74

55、秦漢之際,匈奴的傑出首領冒頓單于統一蒙古草原。 p77

56、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 p78—79

57、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向漢朝稱臣,漢元帝時王昭君出塞嫁給呼韓邪單于。p79

58、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西漢設西域都護,x疆地區開始隸屬中央政府管轄。p83

59、東漢班超經營西域。班超曾派部下甘英出使大秦。166年大秦派使者訪問洛陽,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的首次直接交往。p84—85

60、

絲綢之路: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從長安出發通過河西走廊、今x疆地區,運往西亞,再轉運到歐洲,又把西域各國的奇珍異寶輸入中國內地。這條溝通中西交通的陸上要道,就是歷的絲綢之路。

p83

61、我國使用紙作爲書寫材料開始於西漢,東漢時蔡倫改進造紙術。 p87

62、成書於東漢時期的《九章算術》,是一部數學名著。p88

63、東漢張衡製造的地動儀是世界公認的最早的地震儀器 p88

64、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寫了《傷寒雜病論》一書,華佗創制麻醉劑“麻沸散”,編寫了醫療體操“五禽戲” p89

65、西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國中原地區,東漢時期,道教在民間興起,創始人之一叫張陵,尊老子爲教主。p92—91

66、東漢唯物主義思想家王充寫了《論衡》一書。 p93

67、司馬遷生活在漢武帝時代,編寫了《史記》一書,這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p94

68、秦陵兵馬俑是迄今爲止世界上出土的藝術寶庫p95

第四章 三國兩晉南北朝(68-84)

70、200年,曹操對袁紹的官渡之戰,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 p102

71、208年,曹操對孫劉聯軍的赤壁之戰 ,奠定了三國鼎立局面的基礎。 p103—104

72、220年,曹丕稱帝,國號魏,定都洛陽;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222年,孫權稱王,國號吳,後定都建業,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

p105

73、孫權派衛溫率萬人船隊到達夷洲(今臺灣省),加強了夷洲與大陸的聯繫 p106

74、266年,司馬炎建立晉朝,定都洛陽,史稱“西晉”。280年,西晉滅掉吳國,結束了分裂局面。 p108

75、從東漢末年以來,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民族陸續內遷。p109

76、316年西晉滅亡,317年皇族司馬睿重建晉朝,都城在建康,史稱“東晉” p109

77、383年,前秦與東晉的淝水之戰,東晉以少勝多大敗前秦 。 p11o

78、420年,東晉大將劉裕建立宋,此後南方經歷了宋、齊、樑、陳四個王朝,總稱爲“南朝”

79、北魏分裂後,北方先後出現了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四個王朝。北魏和四個王朝統稱爲北朝。p116

80、南朝的祖沖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計算到小數點以後的第7位。p118

81、北朝的賈思勰著有《齊民要術》一書,這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業科學著作。p119

82、北魏的酈道元寫的《水經注》,是一部綜合性的地理學專著。p119

83、東晉的王羲之有代表作《蘭亭序》,稱後人稱爲“書聖” p122、

84、東晉的顧愷之代表作有《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p123

85、南朝的思想家範縝,他撰寫了《神滅論》。p124

86、南北朝時期的石窟:雲岡石窟和龍門石窟 p124

問答題:

1、商鞅變法的內容和意義?

答: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p38—39

內容: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建立縣制,由君主直接派官吏治理。

意義:使秦國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爲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2、孔子在思想和教育方面的成就有哪些?p46—47

答:思想上:孔子提出“仁”的學說,主張“愛人”,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愛惜民力,“爲政以德”,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

教育上:他創辦私學,不問出身貴賤和家境貧富,廣收門徒,先後培養的學生有三千人。注意“因材施教”,善於啓發學生思考問題。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要求學生時常複習學過的知識,以便“溫故而知新”。

3、評價秦始皇。 p57、p62

答:秦始皇對我國曆史作出過巨大的貢獻:他順民心,完成統一,他自稱皇帝,總攬大權;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最後由皇帝決斷。在地方推行郡縣制,建立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等,修長城開發南疆,鞏固了統一,促進了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同時,他又是一個殘暴的封建皇帝,他廣修宮殿陵墓,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影響了人民正常的生產和生活;他還制訂殘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焚書坑儒,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總之他是一個有大功也有大過的皇帝。

3、漢武帝爲實現大一統採取了哪此措施?p68、p74、p78

答:漢武帝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中央集權。

①接受主父偃的建議,下令允許諸王將自己的土地分給子弟,建立較小的侯國。

②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家學說作爲封建正統思想。興辦太學,推行儒學教育。

③將地方的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實現經濟上的大一統。

④軍事上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奪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區。

使西漢王朝在政治、思想、經濟和軍事上實現了大一統,進入了鼎盛時期。

5、東晉南朝時,江南地區的開發的原因有哪些?p111

答:①江南地區雨量充沛,氣候較熱,土地肥沃,具有發展農業的優越條件。

②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帶來了大量的勞動力、先進的生產技術,耐旱耐寒作物。

③南方社會相對安定

④民族融合加強,各族人民的辛勤勞動

⑤統治者重視發展經濟,採取了一系列措施

6、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有何歷史意義?

答: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後,進一步實行了改革

內容:在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官員及家屬必須穿戴漢族服飾;將鮮卑族姓氏改爲漢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爲姓元;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貴族聯姻;採用漢族的官制、律令;學習漢族禮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國,提倡尊老養老的風氣等。

意義:1、促進了民族融合.2、傳統漢文化得到發展

【第13篇】七年級上冊歷史知識點總結歸納(浙教版)

第一章 中華文明的起源(1-12)

1、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是元謀人,距今170萬年p2

2、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是會不會製造工具p2

3、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生活的時間和地點 p1.3.4

4、從猿到人的演變過程中,勞動起了決定作用。p2

5、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山頂洞人懂得人工取火併已經掌握了磨光和鑽孔技術。p4—5

6、北京人過羣居生活,山頂洞人過氏族生活 p5

7、河姆渡人生活在長江流域、半坡人生活在黃河流域,都已經使用磨製石器p7—8

8、河姆渡人栽培水稻,半坡人種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和粟的國家。p7—8

9、大汶口文化晚期中出現了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p7—p8

10、炎帝、黃帝部落結成聯盟,形成了日後的華夏族,炎帝、黃帝被尊奉爲華夏族的祖先。p12

11、被稱爲中華民族“人文初祖”的是黃帝。 p13

12、堯舜禹的“禪讓”:民主推選部落聯盟首領的方法。 p14

第二章 夏商西周春秋戰國(13-40)

第二章 夏商西周春秋戰國(13-40)

14、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這是我國曆第一個奴隸制王朝。p15

15、湯滅夏,建立商朝,盤庚遷殷後,商朝統治穩定。p21

16、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經牧野之戰滅商,建立周朝,定都鎬 。p23

17、西周實行分封制,加強了對各地的統治。 p23—24

18、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p24

19、商朝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發現的的青銅器,湖南寧鄉出土了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 p26

20、“三星堆”文化遺址出土的青銅面具、大型青銅立人像、青銅神樹等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矚目。 p27

21、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繁榮,形成了我國夏、商西周燦爛的青銅文明。p27

22、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史稱“東周”。東周分爲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p30

23、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夫差、越王勾踐。 p30—32

24、齊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p31

25、決定晉文公成爲中原霸主的戰役是城濮之戰。p32

26、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 《戰國形勢圖》 p33

27、公元前260年,秦趙之間發生了長平之戰,趙軍大敗,從此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禦秦軍的進攻。 p34

28、春秋時期,我國開始使用鐵農具和牛耕,牛耕是我國農業發展的一次革命。p36—37

29、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使土地利用率和農作物產量顯著提高。p37

30、春秋後期,我國發明生鐵冶煉技術,比歐洲早1900多年,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早在商朝就有製造。p27、p36

31、戰國時期,李冰主持修築了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爲“天府之國”。p37

32、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及意義。 p38—39

33、商朝人刻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被稱爲“甲骨文”。p41

34、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 p41

35、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做“金文”,也稱“銘文”。p41

36、對日食,月食的記載及二十四節氣 p43

37、扁鵲是春秋戰國之際的名醫,他總結出中醫望、聞、問、切 “四診法”。 p43

38、屈原生活在戰國末期的楚國,代表作《離騷》 p43

39、戰國時期的“整套編鐘”出土於湖北隨州。p44

40、孔子在思想教育和文化方面的重要貢獻 p46—p47

41、道家學派創始人春秋晚期的老子,他的學說記錄在《道德經》裏;戰國時期,墨家的創始人是墨子,

他主張“兼愛”“非攻”;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孟子,他要求統治者用“仁政”治國;道家代表人物是莊子,他提出“無爲而治”;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韓非,他主張改革;兵家的代表人物是孫武,他著有《孫子兵法》,“知己知彼者,百戰不殆”的軍事格言,就出於此書。

p47—p49

第三章 秦、西漢、東漢(41-67)

42、秦從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陸續滅掉六國,完成統一,定都咸陽。《秦朝疆域圖》 p60

43、爲了加強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焚書坑儒”

44、秦始皇命大將蒙恬大舉反擊匈奴,奪取河套地區。

45、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靈渠的修建溝通了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p59

46、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在大澤鄉發動起義,在陳建立了政權 p63

47、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了漢朝,定都長安,歷稱爲西漢。劉邦就是漢高祖。 p64

48、漢初統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訓,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減輕農民的徭役、兵役和賦稅負擔,注重發展農業生產。 p67

49、文景時期,重視“以德化民”,社會比較安定,百姓富裕起來。歷稱這一時期的統治爲“文景之治”。

50、漢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議,下令削弱諸侯國勢力。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p68—69

51、公元25年,西漢皇族劉秀稱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 p69

52、東漢明帝令水利專家王景主持治理黃河。p73

53、漢朝時用耬車播種,紡織業中也有了提花機 p73

54、東漢杜詩發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風冶鐵,比歐洲早一千多年。 p74

55、秦漢之際,匈奴的傑出首領冒頓單于統一蒙古草原。 p77

56、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 p78—79

57、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向漢朝稱臣,漢元帝時王昭君出塞嫁給呼韓邪單于。p79

58、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西漢設西域都護,x疆地區開始隸屬中央政府管轄。p83

59、東漢班超經營西域。班超曾派部下甘英出使大秦。166年大秦派使者訪問洛陽,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的首次直接交往。p84—85

60、

絲綢之路: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從長安出發通過河西走廊、今x疆地區,運往西亞,再轉運到歐洲,又把西域各國的奇珍異寶輸入中國內地。這條溝通中西交通的陸上要道,就是歷的絲綢之路。

p83

61、我國使用紙作爲書寫材料開始於西漢,東漢時蔡倫改進造紙術。 p87

62、成書於東漢時期的《九章算術》,是一部數學名著。p88

63、東漢張衡製造的地動儀是世界公認的最早的地震儀器 p88

64、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寫了《傷寒雜病論》一書,華佗創制麻醉劑“麻沸散”,編寫了醫療體操“五禽戲” p89

65、西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國中原地區,東漢時期,道教在民間興起,創始人之一叫張陵,尊老子爲教主。p92—91

66、東漢唯物主義思想家王充寫了《論衡》一書。 p93

67、司馬遷生活在漢武帝時代,編寫了《史記》一書,這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p94

68、秦陵兵馬俑是迄今爲止世界上出土的藝術寶庫p95

第四章 三國兩晉南北朝(68-84)

70、200年,曹操對袁紹的官渡之戰,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 p102

71、208年,曹操對孫劉聯軍的赤壁之戰 ,奠定了三國鼎立局面的基礎。 p103—104

72、220年,曹丕稱帝,國號魏,定都洛陽;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222年,孫權稱王,國號吳,後定都建業,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

p105

73、孫權派衛溫率萬人船隊到達夷洲(今臺灣省),加強了夷洲與大陸的聯繫 p106

74、266年,司馬炎建立晉朝,定都洛陽,史稱“西晉”。280年,西晉滅掉吳國,結束了分裂局面。 p108

75、從東漢末年以來,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民族陸續內遷。p109

76、316年西晉滅亡,317年皇族司馬睿重建晉朝,都城在建康,史稱“東晉” p109

77、383年,前秦與東晉的淝水之戰,東晉以少勝多大敗前秦 。 p11o

78、420年,東晉大將劉裕建立宋,此後南方經歷了宋、齊、樑、陳四個王朝,總稱爲“南朝”

79、北魏分裂後,北方先後出現了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四個王朝。北魏和四個王朝統稱爲北朝。p116

80、南朝的祖沖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計算到小數點以後的第7位。p118

81、北朝的賈思勰著有《齊民要術》一書,這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業科學著作。p119

82、北魏的酈道元寫的《水經注》,是一部綜合性的地理學專著。p119

83、東晉的王羲之有代表作《蘭亭序》,稱後人稱爲“書聖” p122、

84、東晉的顧愷之代表作有《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p123

85、南朝的思想家範縝,他撰寫了《神滅論》。p124

86、南北朝時期的石窟:雲岡石窟和龍門石窟 p124

問答題:

1、商鞅變法的內容和意義?

答: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p38—39

內容: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建立縣制,由君主直接派官吏治理。

意義:使秦國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爲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2、孔子在思想和教育方面的成就有哪些?p46—47

答:思想上:孔子提出“仁”的學說,主張“愛人”,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愛惜民力,“爲政以德”,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

教育上:他創辦私學,不問出身貴賤和家境貧富,廣收門徒,先後培養的學生有三千人。注意“因材施教”,善於啓發學生思考問題。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要求學生時常複習學過的知識,以便“溫故而知新”。

3、評價秦始皇。 p57、p62

答:秦始皇對我國曆史作出過巨大的貢獻:他順民心,完成統一,他自稱皇帝,總攬大權;中央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最後由皇帝決斷。在地方推行郡縣制,建立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等,修長城開發南疆,鞏固了統一,促進了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同時,他又是一個殘暴的封建皇帝,他廣修宮殿陵墓,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影響了人民正常的生產和生活;他還制訂殘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焚書坑儒,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總之他是一個有大功也有大過的皇帝。

3、漢武帝爲實現大一統採取了哪此措施?p68、p74、p78

答:漢武帝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中央集權。

①接受主父偃的建議,下令允許諸王將自己的土地分給子弟,建立較小的侯國。

②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家學說作爲封建正統思想。興辦太學,推行儒學教育。

③將地方的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實現經濟上的大一統。

④軍事上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奪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區。

使西漢王朝在政治、思想、經濟和軍事上實現了大一統,進入了鼎盛時期。

5、東晉南朝時,江南地區的開發的原因有哪些?p111

答:①江南地區雨量充沛,氣候較熱,土地肥沃,具有發展農業的優越條件。

②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帶來了大量的勞動力、先進的生產技術,耐旱耐寒作物。

③南方社會相對安定

④民族融合加強,各族人民的辛勤勞動

⑤統治者重視發展經濟,採取了一系列措施

6、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有何歷史意義?

答: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後,進一步實行了改革

內容:在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官員及家屬必須穿戴漢族服飾;將鮮卑族姓氏改爲漢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爲姓元;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貴族聯姻;採用漢族的官制、律令;學習漢族禮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國,提倡尊老養老的風氣等。

意義:1、促進了民族融合.2、傳統漢文化得到發展

【第14篇】2022高一必修一歷史知識點總結

資本主義政治制度在歐洲大陸的擴展

1、艱難的法蘭西共和之路:

1).波旁王朝——第一共和國——第一帝國——波旁王朝復辟——七月王朝——第二共和國——第二帝國——第三共和國(共和體制最終確立)

原因:1.封建勢力太強

2.反法同盟的干預與阻礙

3.資產階級力量相對薄弱

2)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的內容:行政權歸於總統;立法權歸於兩院制議會;司法權歸於法院,由參議員授權組成。

3)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的意義:

1.共和派終於把衆議院、參議院、內閣、總統等關鍵性職位掌握在自己手中;

2.資產階級各個集團在國家政權中都佔據了自己的席位,共和制政體最終確立;

3.它使工業資產階級得以分享政權,促進法國工業資本的發展。

2、德意志帝國的君主立憲制:

1)德意志帝國建立:1871年憲法,二元制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2)德意志帝國憲法的內容:

政體:統一後的德國爲邦聯制的君主國家;

立法權:兩院制的議會作爲立法機構。聯邦議會是帝國權力機構,實際上是上議院;帝國議會實際上是下議院

行政權:皇帝是國家元首和軍隊統帥;憲法授予巨大權力。

帝國宰相主持帝國政府工作,是內閣首腦,擁有絕對權力。只對皇帝負責。

3)德意志帝國憲法的性質:德意志帝國的政治制度是一種不徹底的和不完善的代議制。

4)德意志帝國憲法的影響:1.代議制的確立標誌着具有資產階級性質的帝制國家建立起來,資本主義工業迅速發展,躋身世界強國之列。2.德意志帝國的君主立憲制是一種不徹底,不完善的代議制,專制色彩很濃。3.軍國主義傳統(崇尚武力)得以延續,最終將德國和別國人民推入戰爭深淵。

高一必修一歷史知識點總結

【第15篇】2022年會考歷史知識點總結:經濟重心的南移

經濟重心的南移

1.宋朝的造船業居世界首位。東南沿海的廣州、泉州等地,都有發達的造船業。

2.從越南引進的優良品種占城稻,南宋時很快在江南地區推廣。水稻在宋朝躍居糧食產量首位,主要產地在南方。棉花的種植,由兩廣、福建擴展到長江流域。茶樹的栽培主要在江南的丘陵地區。

3.北宋時蜀地絲織品“號爲冠天下”。江浙的絲綢產量高,朝廷用的絲綢,有很多來自江浙。

4.南宋時,江南地區已成爲我國制瓷業重心。浙江哥窯燒製的冰裂紋瓷器,給人以別緻的美感。北宋興起的景德鎮,後來發展成爲的瓷都。

5.南宋時的商業都市是臨安,它的繁榮程度遠遠超過北宋時的開封。

6.宋朝的海外貿易發達,成爲當時世界上從事海外貿易的重要國家,廣州、泉州是聞名世界的大商港。

7.元朝政府鼓勵海外貿易,在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8.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紙幣的產生,有利於商業發展。

9.從唐朝中後期開始的經濟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後完成。那時政府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南方特別是東南地區。(國家根本,仰給東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