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課題研究總結【新版多篇】

課題研究總結【新版多篇】

課題開題報告 篇一

一、課題的背景與課題的提出

我校是20xx年5月新建的一所寄宿制初級中學,學校建校伊始,沒有現成的德育活動模式和德育環境,如何有效開展班級德育活動,是擺在學校領導和班主任面前的一大課題。爲此,我們學校在學生一入校就開始了對學生德育方面的衆多嘗試:對新入校學生進行爲期一週的軍訓和上下樓疏散演練活動,規範學生的言行,要求學生見到師長要問好,不在樓內打鬧,做到“入樓即靜,入室即學”等。這些活動的開展爲我們課題組在德育活動研究方面進行的大量嘗試打下了良好基礎。有效開展德育活動是學校發展的要求,也是教師成長和學生成才的要求。

二、課題的目標、價值

目標:通過研究與推廣,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我校班級德育工作,落實學校教育、教學、科研、管理與服務的德育職能,建設好學生品德提升工程,逐步構建學生德育日常生活化、德育校內課程化、德育校外社區化、德育資源特色化、德育家庭同步化的德育新格局,使我校初步形成德育管理順暢、德育隊伍精良、德育方法創新、德育途徑廣泛、德育資源優化的工作局面,打造平安校園、綠色校園、文明校園、節約校園、和諧校園,營造積極、創新、和諧的德育氛圍。培養學生“安全、禮儀、誠信、勤儉、學習、健體、衛生”等方面良好的行爲習慣,使學生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爲國家輸送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價值:“德育的本質是實踐”,探索具有針對性、實踐性的班級德育途徑與方法體系,其終極要求是達到培養現代的“德才兼備”優秀人才的目的,也就是德育的功效性。本課題研究就是要按照這樣的要求,認真研究、紮實運作,整體構建出班主任班級管理中的德育的途徑與方法體系,指導德育工作實踐,提升德育工作水平,求得課題研究和育人的“雙重”實效。

三、課程研究內容

1、要對班主任班級管理中的德育功效進行研究。班主任班級管理中的德育功效是指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立足於本班學生的素質,培養學生長期的良好品德,從而提高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如何讓學生長期形成良好的品德,是研究的重點。

2、班主任班級管理中的德育功效的現狀及原因的研究,明確現狀,尋找原因。

3、使廣大班主任逐步掌握與德育相關的基礎性理論,如德性論、德育論、系統論等,並堅持以這些德育的理論來指導自己的實踐,通過班主任的積極探索和實踐,總結出符合武威第二十三中學實際的且行之有效的班級德育的方法及途徑,並形成理論。

4、探討優化班級管理,加強班級文化建設,提升班主任班級管理中的德育功效的科學、系統的方法,班主任通過加強班級文化建設,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德育之目的。

5、探討班主任的隱性德育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主要是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政治覺悟、個性特徵起着非預期的、隱蔽的、不規範的影響教育的作用。主要側重研究班主任的人格因素和情感因素。

6、探索班級德育教育的最佳模式。讓學生了解掌握中學生行爲規範,培養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約束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自尊感、友誼感、正義感、責任感、集體榮譽感,從而達到激勵人、教育人、塑造人、規範人、指導人的目的,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終身發展,提高學校德育整體水平,推進學校德育內容系統化、規範化、科學化的建設,形成最佳的德育教育模式。

7、進一步豐富德育內容及評價體系,構建班主任班級管理中的德育教育新模式。從學生自身行爲習慣出發,引導學生團結友善、和諧合作、自主進取、積極探索,努力創造的情感體驗、思想認識、行爲習慣和優良品質,自覺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爲他們的人生髮展奠定基礎。

四、課題研究的對象和方法

1、研究對象:武威二十三中八年級學生,分實驗班、對照班。

2、研究方法:

(1)問卷法:設計調查問卷,通過問卷瞭解不同年齡、年級學生特點,瞭解學生思想品德水平、個性特點,針對學生實際採取相應的教育方法。

(2)活動法:班主任、家長協同一致,開展豐富多彩的、針對性強的主題教育,充分發揮班主任、家長的作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尊重學生,全面實施全程分層德育,力求收到成效。

(3)理論研究法:鑽研心理學、教育學理論、德育理論,探索國中班級德育的新途徑。

(4)案例分析法:通過實例來總結出一些班級德育活動的操作方式和評價方法。

(5)經驗總結法:建構符合本校、本學科實際的方式,推出一批有推廣價值的研究經驗和成果。

五、課題研究的實施步驟:

1.準備階段(20xx年3月—20xx年5月)

2.成立課題組,確定成員及分工,組織本課題組成員學習理論,使課題組成員明確課題研究的意義、目的和任務。

3.查閱文獻,開展前期調查,收集與整理資料,制定課題研究方案。

研究課題報告 篇二

一、問題的提出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指出:我國目前的國小有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那就是教師很辛苦,學生很痛苦,然而我們的學生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這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是大面積優化課堂教學質量必然遇到的和必須解決的問題。我們也不難看到,大部分老師的教育教學工作的現狀不容樂觀:首先是陳舊的教學觀對教師的影響根深蒂固。

教學觀是教師對教學的認識或對教學的主張,也就是教師對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對象的認識。目前國小數學教學仍然受到傳統陳舊的教學觀的禁錮。

1、教學教育活動目標單一:教師仍然把知識技能作爲教學的主要目標,缺乏對目標全方位的認識和掌控,忽視了諸如思維能力的發展、興趣的培養等其他方面的目標。

2、教學活動過程乏味:教師內容、教法單一,往往是複習、講解、練習等循環往復;習題呈現的素材也是常年不變,千篇一律。

3、忽視教育對象的主體性:教師過於強調自身的主導作用,在活動中往往是單向施動,學生被動地按教師要求參與活動。

由於上述問題的存在,課堂教學的低效或無效當然也就不可避免,課堂教學的最終結果往往導致課程的表面達成現象,這種表面達成現象的最終結果是產生出高分低能的所謂人才。而有效的教學“能夠喚醒沉睡的潛能、激活封存的記憶、開鑿幽閉的心智,放飛囚禁的情愫”。因此如何使我們擁有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理念,掌握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或技術,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難題。特別是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現今,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行之時,討論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顯得十分迫切與必要了。

關於“新課程有效教學”的相關課題研究在國內外有很多。而我們提出的“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策略研究”,旨在使學校教學在科學的先進的理論指導下得以優化,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素質,進而提高教學質量,並在認真總結現有經驗的基礎上,揭示在新課程背景下有效教學的基本規律,努力追求教學理論上的自覺和實踐上的高效、優質,爲大面積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提供經驗。

二、研究目標:

①通過課題的研究,調查分析影響國小課堂教學效益的主要因素,反思並更新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理念,樹立以學生爲主體的意識,樹立課堂教學的目標意識,樹立課堂教學反饋矯正意識,樹立課堂教學的情感意識。

②通過課題的研究,探索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教學模式,優化師生關係,優化教學方法,優化教學手段,優化學習心理,優化學習習慣。

③通過課題的研究,建立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評估標準,努力使評估目標從“單一”轉向“多元”,從“重教”轉向“重學”,從“形式”轉向“效果”;努力使評估手段客觀、準確、科學,真正成爲促

進課堂教學效益提高的有效方法。

三、研究內容

本課題以新課程標準理念爲導向,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爲宗旨,以探究“有效的教學策略”爲重點,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研究:

1、提升學生課堂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的策略

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指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有濃厚的興趣,主動、自覺地進行學習內容的探索。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越高,課堂教學效率就越高。

2、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策略:

現代教學論認爲: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是主體,學生是客體。即在教師的“教”中,教師是主體,學生是客體,知識是媒體;在學生的“學”中,學生是主體,知識是客體,教師是媒體。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想方設法引導學生參與每個教學環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3、組織學生運用各種形式學習的策略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認識內化成行爲的具體表現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主動參與,即主體參與認識的行爲實踐不是被強制的、勉強的、被動的,而是自覺的、積極的、主動的。我們教師應該精心組織學生各種形式的學習活動。

四、研究過程及成果經驗:

本課題研究採用整體構思與單因子研究相結合的方法,逐步研究,及時總結,層層推進,分步論證,不斷積累創新,保證了本研究的有序、有效開展。大體經歷了以下幾個步驟:

前期工作:

1、選定研究課題,蒐集大量相關的文獻資料,通過全組的學習討論和調查研究,摸清了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的現狀,撰寫了課題研究方案。本階段主要採用調查研究法和文獻資料法進行研究

2、召開課題組會議,制定並健全了學習交流制度。本階段主要採用討論法。

3、修改研究方案。方案制定後,請學校領導及一些有經驗的教師提出了修改方案,並進一步作可行性和可能產生的效果分析,最終完善了實施方案。本階段主要採用討論法。

具體實施階段:

第一階段:

召開全組成員,召開了開題報告,並進一步論證、完善了課題的研究方案,提出課堂實施初步策略。本階段主要採用文獻資料法、討論法及行動研究法。

第二階段:

1、課題組成員按計劃展開活動,並對活動的內容、活動的效果進行互動點評和反思,對課題研究中產生的問題作了明確的闡述。本階段主要採用行動研究法。

2、如開全組會議,舉行課題研究中期彙報,對前一階段的工作做一總結,檢驗前期成果,提出修改和調整的方案,最後大組整體探研。本階段主要採用行動研究法。

第三階段:

課題組成員爲全鎮教師作了示範課,展示了課題研究的心得,受到了與會教師的一致好評。本階段主要採用行動研究法、經驗總結法。

成果總結階段:

召開課題組會議,商討結題工作。課題組全體成員着手整理資料。

總結經驗:

(一)、提升學生課堂學習積極性、主動性的策略

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指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有濃厚的興趣,主動、自覺地進行學習內容的探索。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越高,課堂教學效率就越高。要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我們主要從以下3個方面入手:

1、開端引趣

在研究的過程中,我們對新課導入進行了一些探索,主要着眼於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入手,因爲興趣可以使一個人超潛能的發揮,怪不得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是教育界中公認的道理。也正因爲如此,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數學教學應當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成爲我們數學教學無可推卸的首要任務。那麼如何由新課導入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呢?我們從以下幾方面做了嘗試:

(1)巧設懸念導入

懸念可以造成一種急切期待的心理狀態,具有強烈的誘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濃厚興趣。

(2)創設情境導入

創設情境就是教師恰當,巧妙地利用音樂,幻燈,錄音等電教手段,把形、情、境、理熔於一爐,來渲染課堂氣氛,爲學生理解教材提供特定的情境。

(3)故事激趣導入

根據認知心理學的同化理論,學生原有認知結構中起固定作用的觀念,教者可以把它當成連接新、舊知識的紐帶和橋樑。把枯燥的數學知識寓於有趣的故事之中,有利於活躍學生的思維,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

(4)運用猜想導入

在衆多引入新課的方法中,“猜想引入”以它獨有的魅力,很快地扣住學生的心絃,使其情緒高漲,思維活路,產生良好的學習動機,從而步入學習的最佳境地。

2、參與競爭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參與競爭也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措施。競爭中,由於國小生有着很強的好勝心,總希望爭第一,得到老師的表揚,利用這種心理可以使學生學習興趣和克服困難的毅力大增。教學中組織各種比賽,如“看誰算得快又對”,“看誰的解法多”,“比誰方法更巧妙”等,都能使學生“大顯身手”。競爭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因而能調動積極性。爲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教師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之中參加競爭。

3、刻意求新

刻意求新,同樣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

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徵。我們的學生最煩教師教得千篇一律,教師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就要結合教學內容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求新求奇。一位老教育工作者說:必須使你的每一節課有點新東西――哪怕只是一點點。抓住學生求新心理,不斷在學生面前展現那個燦爛的知識新天地,你就會受到歡迎。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要千方百計地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興奮起來。只有興奮性腦力勞動,纔會使學習過程本身出現美妙的境界。新的教學方式可以引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要使教學有新意,我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營造愉悅的教學環境

教師要帶着微笑進課堂。教師的微笑是對學生的尊重,帶着微笑進課堂,給學生以美的享受,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營造和藹、寬鬆、愉悅的教學氣氛,讓學生在教師的微笑中敞開心扉與教師溝通、對話,感受到自主的尊嚴,感受到個體存在的價值,感受到心靈成長的喜悅。心理學研究和實踐證明:自由寬鬆安全的氣氛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充分的發揮。那種不民主的、壓抑的教學氣氛是窒息創新火花的主要因素。

(2)有效地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

課程資源是指依據數學課程標準所開發的各種教學材料以及數學課程可以利用的各種教學資源。課程資源對於實現課程目標,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促進學生有個性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實施課堂改革中,必須建立和強化課程資源意識,因地制宜地開發和利用數學課程資源,爲創造性地實施新課程提供強有力的資源保障,力爭爲學生的成長提供更爲廣闊的學習與發展空間。具體地我們要從教材、教師、學生、家長等方面去有效地開發和利用。

(二)、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策略:

主體性是作爲活動主體的人在同客體相互作用時由自身一定的素質結構所產生的功能表現,是人的本質屬性的最高層次,是全面發展的人的根本特徵。主體性發展水平的高低是人的發展水平高低的根本尺度,是衡量教育質量高低的重要標誌。承認並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是我們進行課程改革,落實素質教育,面向全體,讓學生全面發展的前提。現代教學論認爲: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是主體,學生是客體。即在教師的“教”中,教師是主體,學生是客體,知識是媒體;在學生的“學”中,學生是主體,知識是客體,教師是媒體。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想方設法引導學生參與每個教學環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教師親和學生,學生爭做主人。

在課堂教學活動的起始,教師首先必須成爲學生的良師益友,以真摯的情感,真誠的語言創設情景,激發喚起學生強烈的主人意識,讓學生明白這節課的學習內容是什麼,讓學生一起訂一個所要達到的目標。當學生認識到自己既是學習活動中的一員,更是學習活動的主人時,他就會把自己的學習行爲與整個課堂教學活動聯繫起來,把課堂教學活動看成是自己應積極參與的活動。學生主人意識越強,他的學習參與意識也就越強,越能克服種種障礙和阻力,去實現確定的目標,變“要我這樣學”爲“我要這樣學”,學生由被動變成主動,教育的可接受性也就越大。

2、教師解放學生,學生勇於實踐。

要讓學生成爲主體,就要真正地解放學生,而不要用考試、作業壓學生,逼得學生在教師定下的框框裏不敢出來。課堂內活而不亂,活而有序。有時看起來很亂,但那是在討論問題,而不是打鬧。有時很安靜,那是在聽講,是在做題。教師管理井井有條,既有民主又有集中,該活的時候活得起來,該靜的時候控制得住。我們都知道,學習是一種由外在活動到內部吸收的過程。學習中的外化過程,是學生動口的過程,更是一個動手動腦的過程。學生把所學的知識,經過頭腦的加工,然後說出來、寫出來、畫出來、演出來、做出來,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實踐”。學生通過實踐,藉助一定的操作技能,使主觀見之於客觀物質世界,使之在實踐中完成學習過程。爲了減輕學生的負擔,在工作實踐中,我們採取了以下方法:

(1)給學生制定合適的規矩,使每天的學習活動都有規可循,讓學生知道規矩意味着什麼。

(2)在目標、要求明確的情況下,給學生選擇的餘地,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思維來做,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學習興趣。

(3)營造一個適合學生專心學習或集中精力做事的氛圍,只有這樣,學生的心情纔會自然平靜下來,自覺主動配合教師完成一次活動。

(4)根據學生目前的學習水平不斷調整要求,分類提一些明確統一的規則。

(5)提供經過認真設計的挑戰,鼓勵學生爲自己哪怕是微小的成功而慶賀。

(6)將注意力放在學生努力和學習的過程上,而非成績上。

在這樣的狀態下,學生就能輕鬆地、自然而然地完成學習任務。

(三)、組織學生運用各種形式學習的策略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認識內化成行爲的具體表現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主動參與,即主體參與認識的行爲實踐不是被強制的、勉強的、被動的,而是自覺的、積極的、主動的。如果學生主動性越明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因此,我們應創設情景給學生以主動施展才能的平臺,促成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所以,我們教師應該精心組織學生各種形式的學習活動。

1、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勤思多問。

“學以思爲貴”。愛因斯坦說:“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學習方法成爲科學家的。”牛頓說:“如果說我對世界有些微貢獻的話,那不是由於別的,而只是由於我的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可以說,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於思索,都有好思的習慣。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時一定要注意多啓發,多反問,不要包辦代替,要鼓勵他們想問題、提問題、鑽研問題。學問學問,又學又問。問是讀書的鑰匙,是思考的起點,是深鑽的體現。只有學生自己會思、會問、會學,課堂教學才變得有效。那麼,在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多提問題和善於提問題一直是我們思考的問題,我們嘗試着用這樣的方法去做:

首先,是營造學生提問的氛圍,讓學生敢問;教學必須實行民主化的原則,對學生的回答不要一錘定音,只要有合理的一面,就應該肯定;對有主見的敢於跟教師爭辯的同學更要大力表揚,課堂上要允許學生隨時發問。教師一旦放下架子,在課堂上營造了濃濃的民主氣氛,學生就一定會活躍起來,敢於質疑課本和教師的所謂標準答案,會有力地促使教學效率的提高。

其次,我們還要教給學生一些發現問題的方法,讓他們善問。鼓勵學生多疑多問,並不是讓學生漫無邊際地亂問,而是要講究實效。讓學生在質疑提問過程中更深入理解各方面內容,培養同學們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培養他們不迷信權威,努力探索真理的良好習慣。

讓學生多疑多問,讓課堂更加活躍起來,這是學生的強烈願望,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客觀要求,也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想象能力,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

2、提倡學生合作學習,取長補短。

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會遇到新問題需要解決,當學生獨立思考後還是解決不了,是知難而退,是指望老師講解,還是有意識地尋找夥伴,共同合作解決,這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合作學習”把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放手在小組內討論,尋找解決策略,教師所做的正是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的工作。在小組合作學習、交流中,學生要發言,要聽取同學的意見,在評價中要當小老師,這樣,學生參與的量和質都得到了提高,主體地位更加突出,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四)、研究的效果分析

1、形成一批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

課堂教學的主體是學生,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就要選用適宜的教學模式。我們運用行動研究法,通過計劃、實施、總結、應用、修改、完善等幾個環節,圍繞有效教學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形成了一批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如“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的課堂教學模式;國小低年級有效創設教學情景的課堂教學模式等。

2、營造了濃郁的教科研氛圍,提升了校園文化建設的品位。

校園文化的主體是校園人,校園文化建設不在於外在環境的變化,更重要的是一種涵蓋了學校教師共性與個性的校園精神文化。通過課題研究,許多教師對學科教學的價值觀和課堂教學的優課觀有了新的定位,對自身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有了清楚的認識,他們對教師的職業定位也正由工作型教師向學習型、科研型教師發展。目前我校有吉林省級骨幹教師1名,地區級骨幹教師8名。一批朝氣蓬勃、求真務實、銳意創新的教師隊伍正在形成。

3、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提升了他們的教學理論水平和教學科研能力。

首先,教師的教學理念發生了轉變。通過學習交流、外出聽課等活動,教師對新課程逐步有了自己的認識,在宏觀上能夠用辯證的目光來看待傳統與現代、封閉與開放、學科與課程、教與學等關係,在微觀上能夠恰當地理解和把握教學目標、教學結構、教學方法、教學策略、教學評價的內涵和要求。結合課改實踐,課題組成員勤於總結,不斷反思,撰寫了許多有質量的課題論文、隨筆反思。自20xx年之009年12月,我校課題組成員獲獎或發表的區級以上文章達16篇,其中獲樺甸市一等獎以上和《教師閱刊》上發表文章達68篇。我們從中老金廠九年一貫制學校《教師教育教學文集》

其次,教師的課堂實踐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發展。隨着課題研究的深入實施,許多教師不僅在心目中有了自己的好課觀,更重要的是找到了課堂教學中的低效因子,明確了自身努力的方向。在課堂教學中逐步變得駕輕就熟,課堂教學效率得到了明顯的提高。楊延傑老師的數學課簡約而豐實,學習氛圍熱烈。她執教的《秋天的懷念》一課獲得了片教導主任評優課一等獎。宋麗鳳老師追求語文教學的“語文味”、“人情味”,課堂教學洋溢着濃濃的人文情懷,她多次承擔區片級公開課,且每次都有創新的設計。商德梅老師,原來是一名較普通的老師。經過幾年的努力,可以說每堂研討課都十分出色,課堂教學十分貼近學生,精巧而富有美感。督導組的有關專家聽了她執教的六年級語文課《窮人》,讚不絕口。王紅芳、汪兆霞、於萍、徐全民馬德明汪兆麗等年輕教師,均在課題研究中脫穎而出。

五、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

實現優化、高效的課堂教學是我們長期的追求。爲此,我們付出了多年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研究的困惑和問題也是必然存在的。

1、本課題在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上取得了較明顯的效果,在提升教師的教學策略上也取得了較大的進步。但從學校整體層面看,師生教學方式改革的力度還不夠大,部分課堂教學的創新意識還不夠強。

2、評價改革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張試卷定升學的今天,如何改變過去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觀念與做法,如何把過程性評價與終極性評價、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階段性評價與發展性評價結合起來,建立以促進學生髮展爲目標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發揮評價的激勵性與發展性功能,形成與課程改革相適應能夠促進課堂教學效益提高的評價體系,這是一個要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問題。

3、課題研究爲教師專業成長構建了進步和發展的平臺,但教師的教學素養、人文素養也始終是制約課題深入實施的瓶頸。如何進一步促進每一位教師更新教學理念,自主地開展日常形式的教學研究,還有待於進一步完善教師成長機制,從根本意義上促進教師的發展。

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教學改革永恆的主題。我們將繼續立足於學校實際,加強師資培訓,特別是注重對青年教師的跟蹤指導,把握課改的脈搏,進一步推陳出新,爲構建更好的教學策略教育而努力工作。

研究課題報告 篇三

一、研究背景

《普通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規定:“高中語文課程應關注學生情感的發展,讓學生受到美的薰陶,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的能力”。

北大教授錢理羣十分關注中學語文課程改革,他曾說“引導孩子讀詩,寫詩,用詩來陶冶心靈,營造詩的家園,在中學語文教育中是帶有根本性的。”

但是,現實中的中學語文教育卻因多種原因過多地奉行着實用主義價值觀念,致使原本激情四溢的中學生在應試製度擠壓下、快餐文化衝擊中,泯滅了尊貴的思想,鈍化了豐富的心靈,喪失了審美和創新的多種語文能力。

在這樣的背景下,筆者經過調查瞭解,尤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確立了“中學現代詩歌教學研究”課題。

二、研究意義

中學現代詩歌教學是現代詩歌作爲特殊文學作品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具體化。但跟古典詩詞教學比,現代詩歌教學不但艱難,甚至已經到了整個語文教學的最邊緣。因此,在高中學段,研究現代詩歌教學意義重大。

恢復現代詩歌作品對學生的積極影響以及中學現代詩歌教學所應具有的神聖地位;補充高中語文文學作品閱讀教學內容,豐富高中語文優秀現代詩歌作品思想內涵,細化選修課程系列1“詩歌與散文”的操作實踐;引導廣大青少年在閱讀大量優秀現代詩歌作品過程中,學習掌握高效鑑賞現代詩歌作品的方法,最終能詩意地把握語言、感受生命、徹悟生活。

課題名稱的界定和解讀

一、課題名稱

中學現代詩歌教學研究

二、界定解讀

1、現代詩歌:主要指中外詩歌寶庫中具有代表性的中外名家名作和流傳廣影響大的名作。故所選詩歌,在地域上涵蓋中外,時間上側重現當代。

2、教學研究:在充分考慮現代詩歌文體特點基礎上,側重兩方面研究:一是現代詩歌在語言、意象、手法及思想等方面的突出成就;二是引導學習掌握讀詩、品詩、悟詩乃至嘗試創作詩歌的技巧和方法。

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舉措

一、研究設想

1、掌握方法:

以《高中語文(必修1)》第一單元所選的《沁園春·長沙》《雨巷、再別康橋》《大堰河——我的保姆》等爲例,指導學生學習掌握最基本的鑑賞現代詩歌的方式方法。

2、延伸拓展:

篩選部分中外現代優秀詩歌,引導學生舉一反三,瞭解現代詩歌的特點,培養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及鑑賞能力。

3、實踐活動:

結合現代詩歌單元內容,組織詩歌欣賞、個人創作、詩歌朗誦等活動。欣賞詩歌可由老師選擇,創作詩歌可據不同情況自定,朗誦詩歌可在語文教材、擴展讀本、課外或自己創作中選擇,也可把中國古典詩歌改寫成現代詩歌進行朗誦等。

二、研究方法

文獻法、調查法、交流討論等。

三、研究步驟

1、準備階段(20xx.4——20xx.8)

蒐集資料,學習理論,編寫方案,完成開題報告等。

2、實施階段(20xx.9——20xx.4)

(1)訪問調查

瞭解現代詩歌教學現狀,查找存在問題及其原因,摸索可行方法等。

(2)具體實施

走進課堂,具體實施現代詩歌教學;利用課餘,開展多項研究活動;等等。

3、總結階段(20xx.4——20xx.5)

(1)撰寫研究結題報告;

(2)蒐集整理其他研究成果;

(3)上傳上級課題負責部門。

課題成果的預期和呈現

1、製作多媒體現代詩歌教學視頻;

2、撰寫《中學現代詩歌教學研究報告》;

3、組織學生將自己創作、翻譯或改寫的現代詩歌結集。(鼓勵學生編寫個人專集,也可多人合集,建議爲詩集起一個有詩意的名字,寫出序跋,自己設計封面、插圖和板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