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演講稿 > 演講稿精選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演講稿精品多篇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演講稿精品多篇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演講稿 篇一

各位來賓:

大家好!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針尖上的中國。

作爲中華兒女炎黃子孫的一員,我們有責任去了解,去宣揚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在當今忙忙碌碌快節奏的社會上,很難再有人去關注中華的傳統文化。人們也很難再去徜徉在歷史的海洋中淡淡淺品中華文化的醇香。前幾天,我們去了首都博物館,感受到了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隨之也尤爲震撼。

刺繡,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之一,它是用針和線把人的設計和製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織物上的一種藝術。刺繡起源於黃帝時代。那時,古人爲了美麗,是將顏色塗在身上,稱“彰身”;再進一步刺在身上,稱“文身”;後來就畫在衣服上,再發展成繡在服裝上。刺繡這一藝術文化便由此而來。

刺繡因此能夠得到中華子孫世代的認可,它一定有它的奧妙之處——下面就由我來給大家講講刺繡的益處吧!在人們刺繡的同時,能使人心靜如水,得到陶冶情操,修身養性的目的。可惜,現代社會,每個人都沉浸於忙忙碌碌的上班與學習中,卻忘了刺繡是我國傳統文化之一。因此,我們要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因爲這樣才能夠更好地保護我們的中**親。

這些刺繡呢,很早就出現在我國,透繡、紙繡、平金繡等繡的種類更是在明朝就已出現。從這就能簡單地看出中華人民擁有聰慧的頭腦與靈敏的雙手,這些傳統項目更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

“繡成安向春園裏,引得黃鶯下柳條。”唐代詩人胡令能就吟過這樣一首詩。名爲《詠繡障》。此詩描繪出了刺繡的豔麗與逼真,連黃鸝都不由自主被吸引了過來。

外國人來到中國,總會想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體會異域的風土人情。自然,各種刺繡也被列入到了國家級保護文物。生長在如此一片歷史悠久的土地上,作爲一名中華兒女,我們怎能不引以爲自豪呢?

傳統文化是我們的靈魂,是我們中國人引以爲驕傲的地方。我們要先自己多學習,多瞭解,並且向外人宣揚我們中國人擁有的傳統文化。我們不能讓我們的傳統文化離去世界的舞臺。因爲它使我們中國人凝聚,使我們中國人團結!我們要把中華文化推向世界!朋友!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演講稿 篇二

尊敬的各位領導、親愛的老師們: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學習老子《道德經》,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目的是要把我的學習體會告訴大家,與大家一起分享,互相交流,共同勉勵,促進我們高職教育深入發展。

其中一個重要內容是繼承、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老子的《道德經》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它博大精深,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的樸素辯證法,揭示了事物的產生、發展、變化的規律。學習《道德經》,對於加強文化建設,提高人們素質,促進社會和諧,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道德經》裏的道指的是規律,道家認爲“規律是自然的,變化的,不爲人所控制的。”要“充分尊重規律,然後纔是利用規律。” 這是一種非常樸素的辯證思想,全面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對大自然的探索與思考,具有很強的科學性。道家對規律的認識,不僅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至今仍具有深遠的意義,仍然是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利用世界的有力武器。道家對規律的科學認識,從小的方面說,對每個人的生活、工作、學習具有指導意義;從大的方面說,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非常久遠的指導性。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德。”這句話告訴我們,不管別人是善是惡,都能一視同仁,這是一種美好的品德。它的真正涵義是,不僅在於教善人和聖人如何不與不善人同流合污,而是要教善人和聖人如何教化不善之人,使人改惡從善,最後達到人人向善修道,天下太平。所以,我們學習老子這句話後,在與別人交往時,不能以自己的原則去判斷別人,然後決定是否與之交往;而是在積極與善人和聖人交往,向善人和聖人學習的同時,也要與不善之人交往,通過自己的日常行爲去教化不善之人,使大家都成爲善人。如果我們的社會真能做到這一點,將是一個和善社會,給每個人帶來無窮的幸福,享受人生的快樂。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這是《道德經》中很有影響力的句子,也是被人們廣泛傳誦的。它告訴我們,任何偉大人物的成長,任何偉大事業的成就,都是從細小做起,要腳踏實地,勤學苦練,不斷耕耘。任何好高鶩遠、不切實際的想法都要不得,也是不可能實現的。我們每個人要成就自己的事業,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與人生價值,就必須記住老子這句話,做到“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認認真真學習,兢兢業業工作,朝着既定目標,一步一步邁進,那就能幹出一番事業,不虛度人生,實現輝煌。

各位領導、老師們,教師是人類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發展的傳播者和建設者,是學校工作的主體,是學生成長前進的領路人,身爲教師擔負着承上啓下、繼往開來的重大責任。所以,在當前中央號召加強文化建設的濃厚氛圍中,我們教師要靜下心來,多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別要多學習《道德經》這樣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提高自身素質,爭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與傳播者。

我的演講完了,謝謝大家!

弘揚傳統文化演講稿 篇三

上下五千年,中國一路風塵僕僕走來,腳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蘊。但在今天,一提及中國傳統禮儀,大多數人並沒有什麼清晰概念,甚至則一位這種傳統禮儀人化是過時的東西。因此,中國禮儀文化正在遭受着史無前例的以往與不屑。

然而,中華民族傳統禮儀文化是中國人民幾千年來處理人際關係的實踐結晶,是人與人之間行爲規範的準則。

楊時與他的學友遊酢爲求的正確答案一起去老師家請教。時值隆冬,天寒地凍,來到程家時,適逢先生坐在路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老師,就恭恭敬敬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過來良久,程一覺醒來,從窗口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只見她遍身披雪。腳下雪已有一尺多後了。此後,“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禮儀是律己,進人是一種規範,是表現了對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學禮,無以立”文明禮儀不僅是個人素質、教養的體現,也是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的體現。

東漢黃香僅僅九歲,就懂得尊老愛幼,孝順父母。在冬天嚴寒之時,就用自己的身體將父母的被子溫暖後,再請父母安寢;在夏日炎熱之際,則用扇子給父母扇涼驅蚊,以侍奉父母安寢。黃香溫席是在中國傳統孝之禮儀,孝順父母,從小事做起。

近百年來,由於種種原因,一些優秀的倫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如今的人們已經有了較之過去更爲雄厚的經濟基礎來孝敬老人,心已經沒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無力,而是有力無心。

唐朝貞觀年間,西城回綸國是大唐的藩國,一次,回綸國爲了表示對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帶一批珍寶見唐王,其中最珍貴的是白天鵝。途中,白天鵝不謹飛走,使者只拔下幾根鵝毛,卻沒能抓住白天鵝,使者在擔心害怕之餘吧鵝毛獻給了唐太宗,唐代宗並沒有怪罪他,反而覺得他忠誠老實,不辱使命,從此,“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的故事幹爲流傳開來。

中國傳統禮儀,應是體現精神價值的生活方式,傳錄它可以使我們的禮儀化發揚光大。

傳統禮儀畢竟是中國傳續了幾千年的血脈,若血脈堵塞,中國只能被稱爲是一個現代國,而不能稱其爲中國了。中國傳統禮儀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國人和海外人引來容耀和自豪,它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沒有它,國人將迷失自我;沒有它,中國便只剩下一個空殼。

縱觀古今中外各國發展,世上沒有一個民族失否定自身傳統禮儀的,沒有任何一個民族會認爲自己的優秀的傳統禮儀是過時的,有害的。而傳來中國傳統禮儀文化。是每個華夏兒女的責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無愧地大聲說:“我是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