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演講稿 > 演講稿精選

好記者講好故事精品演講稿(多篇)

好記者講好故事精品演講稿(多篇)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篇一

我來自中原地區一個普通的城市——駐馬店。

今年做“七一”報道採訪中,我遇到了三個人,他們讓我明白了什麼叫作共產黨員。

第一個人是駐馬店市殘疾人聯合會理事長張銀良。老張曾患小兒麻痹症,他拖着一條不太方便的腿滿世界跑,不停張羅,在黨委政府的支持下,竟然蓋起了一棟免費爲殘疾人服務的綜合大樓。爲蓋這棟樓,他曾經連夜頂着漫天大霧上北京辦事,也曾經揣着燒餅蹲守在主管部門辦公室門外等候辦公人員。

平輿縣有個聾啞兒,叫凱文,父母都是聾啞人。幫小凱文最好的辦法,是爲他裝人工耳蝸。“人工耳蝸一套28萬元,放在我們農村能蓋一座樓了,怎麼辦!”老張四處奔走尋求幫助,終於爲小凱文爭取到了特批救助金。小凱文裝上人工耳蝸那天,我問他:“能聽到了嗎?”小凱文點點頭,眼裏閃着驚喜的光芒。如今,5歲多的凱文已經能像正常孩子一樣上學讀書、唱歌、做遊戲。

第二個人是泌陽縣畜牧局副局長祁興磊。老祁平時說話有些口吃,可一說起牛來口若懸河。經過21年攻關,老祁培育出一種“夏南牛”,被審定爲中國第一個肉牛品種。

老祁的故事很多,古代有蕭何月下追韓信,今天有“老祁中原追種牛”。在羊冊鎮,他發現一戶農家的公牛品相極好,想作爲種牛進行繁育,於是天天去看這頭牛。突然有一天,他發現牛沒了!原來這戶農民急用錢,偷偷把牛賣了。老祁一聽急了,發瘋一樣到處尋找打聽,走了4天,轉了兩個縣四個鄉,終於在西邊社旗縣境內找到了這頭心愛的公牛。後來,這頭牛挺爭氣,雜交繁育了八萬多個強壯的後代。

第三個人是從河南省直機關選派到村裏當書記的吳樹蘭。頭一次採訪她時,她正從牛棚裏走出來,鞋沾滿泥巴和草屑,比鄉下農婦還樸實,無論如何與我想象中的形象對不上號。她是省城副廳級幹部,卻把自己扎進了鄉村泥土之中,忙起工作來幾個月不回省城。村裏鄉親們都不叫她“書記”,而是叫她“嬸子”“姐姐”“閨女”“丫頭”,因爲他們早已經是一家人了。

如今吳樹蘭所駐的西王樓村,全村200戶貧困戶已有190戶脫貧。村民李相庭開了一家餐館,他拿出勾畫得密密麻麻的一張紙,告訴我說:“俺能開上這個餐館多虧了吳書記。她來俺家一趟要走10來裏山路,有時鞋都磨爛了。你看,她每來一趟,我就畫一個勾兒,去年她來了23趟,今年來了49趟。”

張銀良、祁興磊、吳樹蘭,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共產黨員。他們的共同之處就是不忘初心,幾十年如一日,堅定、堅持、堅韌!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篇二

我叫餘xx,是xx市廣播電視臺新聞綜合頻率的一名記者。

今天在這裏,我想和大家分享我的一段經歷。那是我從事記者行業8年來,最難割捨一段情結,也是我對愛崗敬業這一價值觀的全新認識。

那是在20xx年的夏天,我們頻率進行“走轉改”,我領到的任務是“走訪留守兒童”,要求與被訪的留守兒童同吃同住,至少24小時以上。

說實話,這樣的採訪,以前我做得並不多。有時爲了趕稿子,一天要跑多個現場。不過,既然是“走基層”,那就得踏踏實實,“把身子沉下去,把情感帶回來”。

我去的那戶人家,在肥西縣高店鄉邵廟村。家裏有兩個孩子,是姐弟倆,姐姐上七年級,名叫靜靜,弟弟叫稱稱,當時才4歲。

這戶人家日子的艱難,超出我的想象。爺爺、父親因病先後去世,少了“頂樑柱”的家,也幾乎坍了一半。母親無奈外出打工,家裏只有年邁的奶奶帶着兩個孩子。

我去的時候,給姐弟倆帶了些文具學習用品,還有幾樣點心,雖說只是一份心意,但已讓兩個孩子欣喜的眼睛一亮了。

在接下來的這段時間,小男孩稱稱的天真頑皮,和姐姐靜靜的沉默少語,讓我的採訪很難進行,只能聽着奶奶時不時的念叼,從中拼湊起一些不完整的段落。好在靜靜很快接受了我這個不速之客,支言片語中,吐露出她的一些意識和想法。令我吃驚的是,這個13歲的孩子,已對自已的未來有了一個執着的想法,她說,唸完國中,可能就不念下去了,會像媽媽一樣,外出打工。因爲,她要給弟弟掙學費。說到以後可能上不了學,她流下眼淚。

聽着這個懂事的姐姐這個“人生計劃”,我先是震驚,繼而沉默了。我無法開導她。面對家庭的困境,這個女孩或許很難有其他的選擇。

第二天,我就要和這個剛認識的小朋友說再見了。我在她的枕頭下留下我的電話,還有200元錢。我真的希望能幫她一把。後來,她真的打來電話告訴我說:“餘姐姐,等弟弟上學了,我想到外面去看一看。”

採訪應當說是成功的,稿件《暑假裏的留守兒童》也順利完成了。

可是,從那開始很長一段時間,我很害怕再去接觸留守兒童這個羣體,因爲採訪免不了要問一些問題,而我最想知道的,也正是這些孩子埋在心底,不願說出來的。

我一直在問自已,面對這樣的一個羣體,我的採訪,是一次次觸及他們的傷處,還是揭示了他們真實的困境,讓社會更瞭解他們,去爲他們做更多的事情?

敬業,並不只是願意爲工作花費時間和精力。敬業,應當是對崗位的正確理解,發揮崗位應有的作用。我憐惜而心痛的感受,或許沒有錯,但用這種情緒把自已包裹起來,而放棄了記者應該有的責任與擔當,這是失職。

記者,應當用心去聽,用心去記,用心去寫,用心,去鼓與呼。

在之後的幾年裏,我又陸陸續續走過xx很多鄉村,去和留守兒童接觸、交流。我始終做一名觀察者,一名記錄者,記下他們的憂愁與歡樂,記下他們的夢想與憧憬,當然,其間也有孤獨、無助、冷漠,甚至叛逆。

今年6月9號,貴州畢節發生4名留守兒童自殺身亡的悲劇。痛定思痛,留給人們更多的思考:留守兒童的生存狀況需要引起全社會更多的關注,他們需要更多的關愛!

記者,應當站出來,爲留守兒童大聲疾呼。

我再一次走進留守兒童的家。這一次走訪,我不再僅僅是探尋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態,更多的,是把話筒遞向他們的家長,他們的老師,鄉鎮的負責人。我想知道,爲這些孩子,他們應該做些什麼,做了些什麼,打算做些什麼。

令人欣慰的是,隨着xx的快速發展,鄉鎮經濟的崛起,已有越來越多的鄉鎮工業園、農業示範園、種植養殖場,吸納了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他們在家門口就業的機會越來越多了。同時,全市鄉鎮實現了留守兒童活動室全覆蓋,在這裏,留守兒童又有了一個大家園。

在這篇《xx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狀況調查報告》的連續報道中,我在結尾處這樣寫道:“留守兒童的問題是不可忽視也不能迴避的。而要解決好這一問題,家庭、學校、各級政府乃至全社會,都應該爲這些孩子創造條件,共同撐起一把‘心靈保護傘’”。

各位評委老師,我和留守兒童的故事,就講到這裏。

最後我還想說一句,希望能爲這些孩子撐起“心靈保護傘”的人越來越多。說這句話,是我的職責所繫。

謝謝大家!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篇三

在行走中記錄、在體驗中發現,是中央電視臺《遠方的家》欄目一直堅持的方向。六年來,我們攀雪山、過草原、越峽谷、穿行原始森林,克服了很多難以想象的`困難,但腳步依然堅定。因爲這一路上,我們遇到了許許多多讓我們感動的人和事。這其中對我影響最大的,也讓我終生難忘的,是在西藏阿里丁嘎執勤點的採訪經歷。

西藏阿里是中國西南部最偏遠的地區,我們經常走了一天都碰不到一個人。這裏也被稱作“生命禁區”,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空氣中的含氧量不到平原的40%,有時候我們需要一邊吸氧一邊拍攝。

執勤點的海拔將近5000米,沒有房子,只有三頂軍用帳篷,是戰士們吃飯、睡覺、學習的地方。雖然在去之前我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思想準備,但現實體驗還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8級大風裏,我出鏡播報要靠喊。就在這時,我看到一個戰士站崗的背影。這個背影像一座界碑矗立在那裏,讓我們攝製組所有成員爲之震撼,也讓我們腦海裏國門衛士的形象一下子變得具體。爲了不打擾正常執勤,我們只能遠遠地看着他。一張還稚嫩的臉龐,臉頰紅紅的,不是因爲害羞,是因爲高原長期的日曬風吹,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高原紅”。

晚上睡覺前,帳篷外面有戰士打着手電洗腳。大家可能會覺得洗腳那麼平常的事情,有什麼可說的呢。但是當我走到他旁邊,藉着手電的光,發現洗腳水沒有冒熱氣,伸手去試了一下水溫,我才知道他用的是冷水!摸着寒冷刺骨的洗腳水,我真想馬上變出一個大鍋爐,給他們燒上一大鍋的熱水,讓他們好好泡泡冰冷的腳。看着這些十八九歲的戰士,我在想,如果他們在城市裏生活,或許他們是體驗着大學生活的莘莘學子,或許他們是網絡遊戲的高手、時尚達人,但是他們卻選擇了在艱苦的邊疆保家衛國。他們讓我感受到了青年人的奉獻、青年人的擔當!

第二天一早,我參加了一次很特別的升旗儀式。因爲條件有限,他們只能把國歌錄到手機裏,每次升旗用手機來播放國歌。聽着手機裏播放的國歌,我覺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雄壯,鮮豔的五星紅旗也飄揚得格外耀眼。

戰士們說我是第一個到他們那兒的女孩兒,這讓我感到意外,也非常自豪。雖然和戰士們只有短短兩天的相處,但是他們的淳樸和善良,讓我覺得他們就像家人一樣。告別時,我放下了女孩的矜持,和他們一一擁抱。

節目播出後,很多觀衆都說是流着淚把這期節目看完的。在祖國廣闊的陸路邊疆,有很多這樣的邊防哨所。戰士們要面對惡劣的天氣、艱苦的環境,要忍受寂寞與孤獨。他們的艱辛可能各有不同,但相同的是他們都無怨無悔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

沒有國,哪有家!我們作爲這個大家庭的一員,應該常懷感恩和珍惜之心,感恩這些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戰士們,珍惜我們擁有的一切。而作爲一名記者,我也將一往直前,繼續帶着我的真誠,在行走中發現好故事,講述好故事!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篇四

今年8月底,我從太平洋一艘名叫“海洋六號”的科考船出海歸來。這艘船上的中國地質人,常年在國際公海進行資源調查,爲國家探尋海底礦藏。

起航沒幾天,大海就變得喜怒無常。七八級風,浪高4米,我感覺頭暈目眩。船長藍明華搖搖晃晃在四處排查隱患,他叮囑我最好回屋躺着。層層巨浪瘋狂地拍打着窗戶,凌晨1點多,船要翻了似的發出坍塌般轟鳴,瞬間就把我從牀上狠狠地甩了下來。藍明華衝進駕駛臺發出一連串指令:“艄向過左30度!船速降3節……”他跟我說,“海洋六號”搖到30度就可能翻船,一個橫浪過來,船搖到了20多度,好險!就這樣,“海洋六號”帶着深海找礦的國家使命,與一個個颱風擦肩而過。

海況一好轉,大家就得忙着把上百件高精尖設備送到海底去採樣。科考隊員王俊珠拿給我一件救生衣穿,他說,甲板溼滑,設備多繩索。如果不小心套住腳或被搖晃的儀器撞到,都會容易落水。果然,就在送設備下水時,他一轉身不小心碰傷了腿,但只是咧了咧嘴,就跳上1米多高的取樣箱去掛鉤了。還有一次,一臺操作機器突然失靈,千米長的鋼纜緊貼船尾,一旦卡住螺旋槳,整條船的人員和物資都有危險。搶修小組一頭扎進40多度的機艙連續5小時排險,電機員說,這已經是今年第20次了,時間最長的一次是連續9小時搶險。就在這種壓力下,科考隊員們24小時不間斷地測深海、採樣品、做實驗。

“海洋六號”也有鮮爲人知的傳奇經歷。7月中旬,“蛟龍”號來到附近海域準備下潛,希望“海洋六號”協助測量深海數據,首席科學家劉方蘭當即安排並全程跟蹤測量。他告訴我,當年“蛟龍”號下潛7000米刷新世界紀錄讓全國振奮,但很少有人知道是“海洋六號”連續兩年提供技術支撐。那時,“海洋六號”連續4個晚上穿越地球最深處馬裏亞納海溝,最終測出地球最深點應該是10923米。我問他,爲什麼不用國外最新數據,還要反覆去測4遍?他說:“這就是科學,追求精準,我們要發出中國自己的聲音。”

如今“海洋六號”再次協助“蛟龍”下潛,劉方蘭把數據傳送過去,收到對方的郵件說:“‘海六’爲‘蛟龍’保駕護航,默默奉獻,深潛英雄沒有你們的名字,勞動獎章找不見你們的身影。即便這樣,相信共和國不會忘記,人民不會忘記……”對此,劉方蘭說,恰如“海洋六號”常年開展的大洋資源環境科考,其實都是最基礎的幕後工作,爲的是在國際海底圈定中國自己的礦區,在大洋深處烙下“中國印”。

40多天很快過去了,我每天都認真寫隨船手記,把他們勇於擔當、團結進取、科學務實和無私奉獻的故事傳播出去,也渴望能更深入地瞭解這些人、這份事業。於是我申請了一個崗位 ,請求輪換凌晨1點到7點的大夜班。那一夜,海上疾風驟雨,我和隊員們拼命拉住止蕩繩,把1.2噸重的設備送到海底,把雙手插進冰涼的海底淤泥去採樣……我頭一次知道,原來戴着厚厚的手套,粗糙的繩索在手裏翻滾也會鑽心地疼,原來熱帶太平洋的夜晚也會讓人感到刺骨的冷!我體會到,即便睏乏到極點,鞋子和衣褲灌滿了雨水,依然要頂着溼冷的海風堅守崗位的艱辛。

現在,這艘船已經在深海連續奮戰了大半年。在實現海洋強國夢的航程中,他們“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奉獻”的精神在我心裏打下了永恆的烙印,讓我的新聞理想在一線揚帆遠航!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篇五

1999年7月,一個農村的大學畢業生自薦來到了xx人民廣播電臺。住着平均每天1塊錢合租房,吃着每頓不超過3塊錢飯菜。但工作起來卻一絲不苟,每天只睡幾個小時,其他時間都在工作充電。

那個年輕人,十幾年來,幾乎沒有因爲個人原因請過一天假,甚至,結婚和生孩子,甚至岳父去世,也是等到老人火化後,大清早,6點多鐘,趕回到工作崗位上了節目。那個年輕人就是我。

我熱愛新聞工作,因爲它可以第一時間爲受衆提供真實、有效的信息。2007年3月4日,遼寧遭遇了56年未遇到的大暴雪。3月5日,大雪封閉了所有的交通。我和臺裏的同事及時進行了溝通,由附近的主持人上節目,我來報道雪情。一大早,大北風颳得讓人睜不開眼,我從大窪出發,深一腳,淺一腳地,跌倒了爬起。有時走幾步還要後退幾步。當時,大雪最深的地方已經淹沒了305國道兩側平房的房檐。走到半路到達田家的時候,我真的又冷又累,找了一家商網要了一杯熱水,歇息了一小會繼續趕路。路上我連續發了3次現場報道,及時報道了雪情和沿線的交通情況。用了將近4個小時,既完成了報道任務,又成功到達單位。領導和同事們,都誇我精神可嘉,可我想這樣纔像個記者,在急難險重、突發事面前必須能夠衝得上去。我一個人付出了一些,卻讓數以萬計的聽衆瞭解到了真實的雪情。

我熱愛新聞工作,因爲裏面縈繞着溫暖和濃濃的愛的味道。2008年5月15日,xx市電臺與運輸管理處,要做一個“迎奧運、綠色出行”的特別直播活動。可是,5月12日,汶川發生了8.0級地震,就在活動前一天,我們不約而同地想到,在原有活動中,增加爲汶川同胞愛心捐款環節。活動一開始,愛心就像潮水般向我們涌來。出租車“愛心車隊”排成一排,10元、20元、50元,捐款帶着溫度被投入到捐款箱內。私家車也相繼停了過來,一位大姐從錢夾裏掏出1000塊錢毫不猶豫地投到捐款箱內。一位大娘從二基地步行來到世紀廣場,從襪腰裏掏出100元,小心翼翼地放入了捐款箱,激動地說:“我老了,可以少吃點、喝點,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我這個老太太也要獻上一份愛心……”外地的一位司機途徑盤錦聽到直播節目,讓人捎來200元,表達心意。一個企業家帶着墨鏡,走下車徑直走到捐款箱旁,一句話不說留下了3萬元。在活動即將結束的時候,社會福利院的老榮軍穿着軍裝,唱着社會主義也表達了濃濃的心意。整個上午的活動,我們爲汶川籌集善款達20餘萬。

還有這樣一個場景,讓我至今難忘。那是一位環衛工人在風雪裏在沒有任何遮擋的情況下,就着水吃饅頭的情景。這個情景讓我陷入深深的思考,努力的要爲環衛工人做些什麼。2012年12月4日一場大雪過後,我和同事們走上街頭爲環衛工人送去熱水。並通過電波號召臨街商網、企事業單位和住戶加入“溫暖小站”爲環衛工人提供歇腳的地方。臺領導對此非常重視,要求廣播電視互動,新聞聯動。接二連三, 150餘家“溫暖小站”出現在盤錦的城市鄉村。“溫暖小站”讓環衛工人去除了害羞心裏,大大方方地到裏面喝杯熱水、休息休息,她們不會說什麼,只是感謝!淚珠在笑臉上滑落,溫暖卻在她們心裏油然而生。中央文明網和遼寧衛視遼寧新聞對此進行了大篇幅的報道。溫暖小站,溫暖了XX,溫暖了全城。

我熱愛新聞工作,因爲它既能夠傳遞黨和政府的聲音,又能又能爲百姓提供服務,匡扶正義。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的車的後備箱裏,長年備有一雙靴子。記得,2012年初冬,一位農民朋友給我們打來電話反映我市一鄉鎮,部分水利工程偷工減料,上水線水泥不堅固,存在豆腐渣情況。爲了弄清事實的真僞,我和同事下了節目後,驅車加步行,兩個多小時趕到現場。在現場,農民朋友拉着我的手激動地說“沒想到你們能來,來得這麼快,這麼辦事兒,沒有你們這國家的利益和我們的利益就要受損了!” 來到上水線裏,農民朋友脫掉水靴,光腳站到了有冰碴的水裏,要把鞋給我換上,我執意不肯,讓他把鞋穿上。我輾轉騰挪,腳上沾滿了泥巴和冰水,跋涉了近半個小時,鞋崴壞了,腳也受了傷,但卻贏得了當地農民朋友對我們沉甸甸的信任!後經我們聯繫國土資源、水利、鄉鎮政府等多個部門溝通取證,工程施工方對工程重新加固,問題得以解決。從那以後,我買了一雙長靴常年放到了車的後備箱裏,每每到農村採訪,都會帶上它。我知道,身爲記者,要想服務好受衆,首先要融入他們!

我熱愛新聞工作,因爲它給了我傳遞正能量的舞臺,給了我可以影響甚至改變他人的機會。今年的4月19日是《行風熱線》開播10週年的日子。從它的出生到10歲的生日,我一直在它的身邊。這麼多年,我報道過30年如一日,照顧癱瘓兒媳的“最美婆婆”羅榮芬。全國十大見義勇爲好司機——張海娟;拾到6元多元,及時物歸原主的好的哥“胥繼東”等等。十年間,我和我的夥伴一起爲盤錦的百姓解決訴求和政策諮詢超過了7萬件。因爲我的執着和努力付出,盤錦市人民政府授予了我“盤錦市勞動模範”的稱號,遼寧省廣播電視局授予我“遼寧省金話筒“等榮譽。而我的聽衆更是把“xx好人”、“政策110”、“正義哥”等美譽送給了我。讓我更加感覺到身上使命和責任的重大。

我熱愛新聞工作,所以我要執著地走下去。 通過我們的眼睛、我們的聲音、我們的職業,讓更多的人得到關注,享受平等,擁有尊嚴。親密接觸和聆聽了更多新盤錦和盤錦人的故事,這些故事就像一張張砂紙打磨着我的思想,讓我對新聞工作始終充滿熱忱與投入,對新聞職業始終保持敬畏與尊重。不管我們走得多遠,都不會要忘記當初爲什麼出發!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篇六

今天,我要講的是我的一段採訪故事,是發生在一位普普通通農村婦女身上的真實故事。

她叫趙XX,今年62歲。32年前,趙XX的公公婆婆兩個月內相繼離世,撇下最大17歲、最小才6歲的3個婆弟和兩個婆妹,看着孤苦無依的弟弟妹妹們,趙XX發誓說,就是拉棍要飯也一定要把他們拉扯成人。家裏沒錢,趙XX就挨家挨戶去借;家裏沒房,趙XX就和丈夫想盡辦法把生產隊裏3間沒上瓦的倉庫修繕後給弟弟妹妹們置辦了一個新家;缺衣少食,她就節衣縮食,拖着自己的兩個孩子加班加點,爲全家老小做飯洗衣、縫縫補補。

就這樣,趙XX爲了這個大家庭不停地操勞着,弟妹們長大之後,趙XX先後把倆婆妹風風光光地嫁了出去,又幫助二弟三弟建了新房,甚至用自己兒子的宅基地爲四弟蓋了房子。常年的辛苦勞作和體力透支,她又患上了食道癌。

太多太多的牽掛讓趙XX不能撒手,堅強的信念支撐着趙XX與病魔搏鬥。丈夫從親朋好友那裏借來2萬多元,她到醫院做了3次手術,抽掉了兩根肋骨,截下了25釐米長的食管,在5年的持續化療後,她竟奇蹟般地康復了。

疾病和困窘沒有難倒趙XX,二弟媳突發疾病離世,她又毅然收養了兩個侄子。30年來,她家欠下了5萬多元的外債。作爲家裏的大嫂、大娘,一個“大”字就是她沉甸甸的責任,她拒絕了弟妹們幫助還款的請求,拖着虛弱的身軀輾轉幾個大城市打工,終於在20xx年底還清了欠賬。

當天,從趙XX家採訪歸來之後,帶着感動,我飽含熱淚連夜寫出了《平輿大地嫂子頌》的新聞通訊,先後被《輿鄉風》、《駐馬店日報》、《河南日報》刊登。

今年6月底,我參加了“河南省道德模範在身邊”基層巡演活動,歷時一個多月,共宣講40多場,把趙XX的事蹟傳遍了中原大地。在聆聽了趙XX的感人事蹟後,無數人被感動了。在開封宣講的那天,趙XX也來到了現場,活動結束後,許許多多的鄉親走上前去和她握手擁抱。

日前,趙XX成功當選爲第五屆全國道德模範,她走進北京人民大會堂參加了《圓夢中國·德耀中華》授獎儀式。載譽歸來,省委書記郭庚茂在接見她時特意向她豎起了大拇指。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篇七

“好新聞,現場是關鍵。”在過去9年的記者生涯裏,每一個新聞採訪都讓我對這句話理解得更爲深刻。

在今年遭遇的“7·11”特大暴雨洪災中,“到一線!到現場!”已成爲我和同事們的共識。透過大家的深入一線,在傳遞及時、準確信息的過程中,媒體公信力再一次得到彰顯。同時,投入災區報道的同仁們也用自己的行動詮釋着媒體工作者的責任與擔當。讓人們感受到,災情面前,記者同樣是戰士。我們以筆和鏡頭,捕捉着一個個奮勇抗險的故事、一幕幕驚心動魄的瞬間,傳送回抗洪一線的實時動態,記錄下守護家園的愛與情懷,呈現出大家共同面對災難的抗爭、不屈與偉大。

作爲一名黨報記者,會場是我們的現場,基層是我們的現場,抗洪搶險一線也是我們的現場。不僅是因爲在現場能夠親眼觀,親耳聽,親身感,捕獲的新聞具有較強新聞價值和魅力,更重要的,這是履行好職責的必要條。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篇八

作爲網站記者,整天爲增加流量到處搜尋名人、富人、達人來吸引網民,是否因習慣了眼球效益而變得庸俗了呢?在網絡這個魚龍混雜的輿論場中,有沒有一種清新的聲音,讓人脫離浮躁,追求崇高呢?網絡的正能量在哪裏?這些問題,困擾着剛剛採訪完郭明義的東北新聞網新聞部副總監李理。

在採訪郭明義之前,李理心裏在嘀咕,“傳統媒體已報道了那麼多,在網上寫郭明義能有人看嗎?會帶來流量嗎?”李理對網絡記者這一職業認知的轉變,源於郭明義精神的感動,也是記者自我反思、追求進步的一個縮影。

從鞍鋼回來後,“我真正懂得了支撐着他走過30多年的信念,那是來自他對共產黨員這個身份的堅守。”李理堅定了自己的方向,他說他一個網站“小”記者,就是要把“大”人物郭明義的感人故事在網上傳遞,就是要將正能量在網絡播撒。

“那我該怎麼辦?怎樣才能把老郭的精神,告訴給更多的人呢?”李理想到了微博,對,“微博需要老郭,老郭也需要微博”。20xx年3月25日,郭明義實名微博開通了。李理手把手地教他拍照片、發圖片,一起商量怎麼寫好微博,“我要讓老郭成爲網上真正的紅色‘大v’。”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篇九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親愛的同行:

大家好!我是來自定西日報的記者,今天非常高興能和全市媒體的同行們相聚一堂。就在剛纔,傾聽了幾位同行精彩的演講,我爲大家爲新聞事業付出的努力和執着而感動;在我從事新聞工作的五年裏,我一直思考,如何做一名新時代的優秀新聞工作者。在學生時代,記者是自由、個性、神氣的代名詞,在我從事採編工作,真正成爲一名記者,在新聞採訪的路上行走了五年後,我對記者這個職業有了切身的體驗,我才發現,這個職業在她所有鮮亮的外表下,最真實的內涵,用一個最通俗的詞來概括,就是“責任”。於是,我想起了一句話,記者是“社會的良心”。這句話也是我今天演講的題目。

記者是一個很特殊的職業,是人民心中高尚的職業,在筆觸下守望道義,在不斷前行中彰顯正義的力量。記者是社會的瞭望者,是時代的參與者。記者又是一個很平常的職業,與其他所有職業一樣,做記者的過程就是一個做人的過程。但更重要的'是,記者是社會的良心。這不僅是職業的要求,更是人民羣衆對新聞工作寄予的一種厚望。用乾淨的眼睛呈現這世界的美好、困苦、掙扎、骯髒以及黑暗。記者是責任、是重託、是公平、是正義,這一職業考驗着我們的良心、愛心和社會責任感。我還要說:記者是青春無悔,記者是樂此不疲,記者是激盪的生命,記者是沸騰的熱血,記者是我們在路上永不停息的事業!

我們的新聞前輩,如鄒韜奮先生、範長江先生,他們的新聞作品篤定不是抒情議論的高亢文字,恰恰其忠於事實、記錄歷史、立此存照的職業精神與道德良心,給我們提供了樸素真實的傳世文本,閱讀他們的新聞之路,發現“責任”二字熔鑄於他們的一生。正是因爲有責任,所以他們纔有勇氣、纔不畏強權、才表現出尊重大衆、服務大衆、敢講真話的傑出品性和智慧;也正是因爲有“責任”,他們纔會窮盡一生告訴我們這些後輩:“我們的新聞是爲誰服務的!”

新聞工作,是黨和國家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聞工作做得好不好,關係人心向背,關係事業興衰,關係黨的執政地位。從傳統媒體報紙、廣播、電視到新興媒體互聯網、手機,傳播媒介不斷豐富、發展、變化,但記者的天職卻始終未變。

然而,隨着近年來市場經濟的發展,一些新聞工作者由於受社會各種利益的誘惑和壓力,“社會良心”和“正義感”這根弦在思想上繃得不那麼緊了。有的人在金錢與物質面前,幾乎無正義感可言,輕易歪曲真理,顛倒是非,出賣靈魂。這些現象,不能不說是新聞界的悲哀!正是因爲在新聞工作隊伍中存在了這些不良風氣和作風,增強新聞工作者的社會良心和正義感更顯得特別重要、特別緊迫。當前,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我國將突出面臨國內國際經濟形勢複雜變化帶來的嚴峻挑戰,這是對我們黨執政能力的考驗,也是對新聞戰線能不能發揮服務大局、維護穩定重要作用的考驗。在信息傳播技術高度發展的當今時代,新聞宣傳工作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新聞媒體承擔的統一思想、凝聚力量、增強信心、振奮精神的任務越來越重,對新聞工作者的綜合素質要求越來越高。越是這樣,加強新聞隊伍建設的戰略意義就更加突出,深入開展“三項學習教育”活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就更加突出。

我曾看過一篇文章,叫做我的中國性格。文章說,中國是詩書禮儀、唐詩宋詞、高宗孝祖。不過,中國也是夏劼殷紂、趙高秦檜。中國性格是頑強,中國文化,是充滿尊嚴的頑強,是即使已經被貪心的官污吏禍害到無力抵禦外辱,卻仍然不屈昂首面對侵略者沾滿鮮血的屠刀,心中充滿必勝的信念。文章說,試想一個只有李成棟、秦檜,而沒有文天祥和史可法的中國,那樣的中國,還可能存在嗎,還有必要存在嗎。今天在這裏重提這篇文章,是因爲我想到,什麼是記者,是一個新聞工作者應有的精神和品質。在汶川大地震中,我們有太多的新聞工作者不顧個人安慰,在餘震一次次強烈襲來的廢墟上,堅守工作崗位,第一時間向外界報道事實真相,讓我們時刻了解汶川人民的安危冷暖。他們用手中的筆和攝像機,弘揚面對大難一幕幕感人肺腑的真善美。然而,山西礦難也有排隊領封口費的真假記者充斥在記者的隊伍中。我在想,如果一個只有領封口費、吃黑回扣,而沒有捨棄個人安危,傳達事實真相、反映人民疾苦的記者隊伍,還可能存在嗎,還有必要存在嗎。

從事記者的五年來,我始終記得這樣一句話,“筆下有是非曲直,筆下有譭譽忠奸,筆下有財產萬千,筆下有人命關天”。在記者的崗位上,我們需要具備一份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在我的筆下,報道過在文化路數十年如一日無償修剪樹木、打掃衛生,用生命種植綠色的魏治業老人;西關國小執着奉獻於聾啞盲童特教事業的青年女教師楊敏老師,見證了引洮工程一期工程岷縣首批外遷移民的心聲,對採訪中遇見的黑磚窯寫下過過這樣的污染企業何時關停的稿件,作爲定西日報的一名記者,一個可以與300萬定西人民脈搏一起跳動的記者,我有幸見證了定西近年來蓬勃發展所取得的輝煌成就,也有幸成爲橋樑、成爲紐帶,爲這方熱土上的羣衆鼓與呼……我用筆記錄下了這座古老而年輕的城市正在發生着的每一點變化,用心感受着“和諧定西”所奏出的每一篇動人樂章。

我清晰地記得xxxx年考進報社時,我的父親在送給我的筆記本上寫下人民日報總編範敬宜先生說過的四句話,今天送給在座的每一位同行共勉,提高把握全局的能力;保持旺盛不衰的激情;培養淡泊名利的心態:鍛鍊得心應手的文筆。我的演講完了,謝謝大家。

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稿 篇十

尊敬的段書記、各位領導、各位同仁:

我們作爲一個廣播人,思考最多的一個問題就是,主流媒體如何找準上下結合點,能夠讓領導和羣衆兩頭都滿意,相對報紙、電視,廣播是弱勢媒體,弱勢媒體如何才能發出強勢的聲音,增強新引力,提高引導力,服務好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真實反映民生、民情、民意。這一個多月來,特別是“一創雙優”集中教育活動的新聞實踐,使我找到了感覺,找到了答案,確實收穫很大。

跟進、實幹、領先。全市領導幹部大會剛結束,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姜繼鼎和徐蘭峯副市長就給我們新聞單位提出“六字要求”。我們深切體會到,跟進就要吃透兩頭,實幹就要貼近兩頭,領先就要強化兩頭。我們從領導講話中真切領會到一個字“幹”,而且是要真幹、快乾、實幹、大幹、帶頭幹。我們從“一創雙優”活動動員報告中體驗到市委要帶頭乾的決心、信心和意志,彷彿聽到了濮陽又好又快發展的腳步聲。我們從市領導“五+二、白加黑、夜總會”的工作緊迫感中更是學有榜樣。我們也從羣衆的呼聲和願望中,感受到了羣衆真心擁護市委的決策,大家需要幹、願意幹、跟着幹,切身體會到“人心思變、人心思幹、人心思發展、人心思和諧”的迫切需求。吃透上下兩頭這個“幹”字,也激發了我們新聞工作者愛崗敬業的責任心和使命感。我們也要幹,我們要發揮廣播特點、突出媒體風格幹。開闢專欄報道、開辦專題報道、開展系列報道、開通廣播網絡音頻同步直播、開動直播車開展“三下鄉”活動,全方位、立體式、流動型、多樣化開展新聞宣傳。濮陽市委書記段喜中在“一創雙優”集中學習教育活動動員大會上的講話,說出了羣衆的心裏話,反映了羣衆的呼聲和願望,誰能幹、誰實幹,我們就是他的追星族。這都反映出羣衆思幹、想幹的迫切心情。

學而知進,幹而知不足。在宣傳推動開展”一創雙優“集中學習教育活動的同時,我們也深切體會到自身的差距。比如:在改進會議報道,加強時政報道,注重民生報道,深入基層報道,突出重點報道、壓縮一般性報道方面亟待提高。我們要創新機制、嚴格獎懲、抓好示範,引導記者沉下去、蹲下來、跑一線、到基層,親臨新聞現場,採製精品力作。當前,特別要抓住”一創雙優“幹部受教育、羣衆最受益這個主題,瞄準省、中央媒體,發大稿、上頭條,出亮點、樹形象。我們還要在新聞改革、節目創新、品牌打造、產業發展、內部管理、用人機制等方面實現新突破,要多策並舉抓學習、堅持不懈抓作風、持持以恆抓實效上下功夫,爲”一創雙優“、建設”富裕、和諧、美麗新濮陽“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