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演講稿 > 演說演講稿

弘揚新時代“西疇精神” 學習宣講材料

西疇縣位於雲南省東南部,全縣轄7鄉2鎮,69個村委會、4個社區,居住着漢、壯、苗、瑤、彝、蒙古等6個民族,總人口26.64萬。全縣國土面積1506平方公里,99.9%的國土面積屬於山區,石漠化面積佔75.4%,羣山裸露、亂石林立,是滇黔桂乃至全國石漠化程度最嚴重的地區之一,曾被外國地質專家斷言爲“一個基本失去人類生存條件的地方”。面對惡劣的生存環境,西疇人民挺起脊樑、擼起袖子,與石漠化抗爭、向貧困宣戰,叫響了“等不是辦法,幹才有希望”的時代最強音。2019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50.2億元,與2013年相比,年均增長10.7%;完成地方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4億元,年均增長16%;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520元,年均增長8.0%;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65元,年均增長12.8%。

弘揚新時代“西疇精神” 學習宣講材料

新時代“西疇精神”是新發展理念在邊疆的偉大實踐。是在黨的領導下,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帶頭拼搏,各族羣衆一代接着一代幹、苦幹實幹創新干的奮鬥精神,是偉大民族精神的繼承和弘揚。進入新時代,“西疇精神”羣體始終銘記習近平總書記“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敦敦教誨,自強不息、埋頭苦幹、久久爲功、創新謀變,矢志不渝、接續奮鬥,讓新時代“西疇精神”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中不斷豐富發展,並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

1991年西疇縣被全國綠化委員會表彰爲“全國造林綠化先進單位”;1994年被國務院表彰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單位”;2011年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列爲“全國科普示範縣”;2011年被認定爲“全國石漠化綜合治理模式—西疇經驗”;2013年被評爲“全省平安先進縣”;2019年被國務院表彰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被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等六部委列爲全國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縣。“西疇精神”宣講團被中宣部授予“全國基層理論宣講先進集體;被雲南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表彰爲全省脫貧攻堅先進集體。

一、不忘初心,堅定不移跟黨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對農村的堅強領導,是使貧困的鄉村走向富裕之路的最重要保證。西疇始終高擎黨的領導這一重要法寶,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感黨恩、強信念,勇敢地向石漠抗爭、向貧困宣戰,用苦幹實幹闖出一條石漠化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新路子,徹底撕掉了千百年的貧困標籤,在“不可能”的地方創造了脫貧奇蹟。

(一)聽黨話。1955年,毛主席就對西疇《一個混亂的合作社整頓好了》做出過光輝批示,極大地鼓舞了西疇各族人民,他們堅信只要聽黨話、跟黨走,就沒有過不去的坎、翻不過的山。西疇人民不等不靠、苦幹實幹,在黨組織的帶領下,以比石頭還硬的決心,比大山還高的信念,勇敢地向大山宣戰,與石漠抗爭,與貧困較量,炸石造地、開山修路、治水改水、修復生態、興科辦教、脫貧攻堅。面對全縣人均耕地面積不足0.8畝的特殊縣情,西疇縣委、縣政府窮則思變,牽住“牛鼻子”,從解決羣衆吃飯難題入手,決定在蚌谷鄉木者村開展炸石造地試點。1990年12月,全村300多名羣衆用最原始的工具,經過105天苦戰,在石旮旯裏刨出了360畝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臺地,當年種上了雜交玉米,畝產400多公斤,產量比之前翻了4倍,從借糧村變成賣糧村,成爲新時代“西疇精神”產生的源頭。石破驚天地,木者村的炮聲震動了四村八寨,震醒了西疇人民,各地羣衆紛紛行動起來,雞街多依衝“埋石造地”,芹菜塘“點燈造地”的故事數不勝數。縣委、政府順勢而謀,出臺了“6421”農田建設補助政策,炸石造地每畝補助60元,坡地改梯地每畝補助40元,中低產田改造每畝補助20元,地改田每畝補助10元……生命不止、奮鬥不息,西疇縣涌現出一批與羣衆想在一起、幹在一起、苦在一起的新時代“西疇精神”典型代表:有帶領人民羣衆拉開炸石造地和基礎設施建設序幕,解決吃飯難題、出行難題、增收難題等民生問題的原縣委書記鄭清寬;有親自點燃炸石造地第一炮的原縣政協副主席王廷位和現任蚌谷鄉木者村黨總支書記劉登榮;有肖家塘村堅持6年開鑿5公里山路的共產黨員候壽高等當代“四愚公”;有堅守12年打通“最後一公里”進村路的巖頭村共產黨員李華明等苦幹實幹的代表人物;有把資金主要投入農村脫貧攻堅和民生事業,至今仍在30年前建蓋的老辦公樓裏辦公的縣委機關幹部。在西疇縣,聽黨話已融入血液、植入骨髓,跟黨走已內化爲西疇人民的共同意志、人民的信仰。

(二)跟黨走。西疇人民深切地體會到,只要堅定不移地貫徹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開發重要論述和黨中央的戰略部署,艱苦奮鬥、勇於實踐,就沒有戰勝不了的困難,就一定能創造美好生活。黨的十八大以來,西疇縣切實把弘揚新時代“西疇精神”作爲凝聚戰勝貧困的“洪荒偉力”,以敢讓石漠變綠洲、誓讓天塹變通途、敢叫窮鄉換新顏的氣魄,盯緊“石山區”,聚焦“貧困戶”,鎖定“老病殘”,瞄準“返貧人”,竭盡全力打好脫貧攻堅戰,闖出一條石漠化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新路子,徹底撕掉了千百年的貧困標籤,在“不可能”的地方創造了脫貧奇蹟。三光片區大規模、高標準實施石漠化綜合治理的生動實踐;江龍村在沒有建設指標的情況下不等不靠自建小康村的大膽嘗試;拼命三娘謝成芬身患癌症帶領鄉親們治理地球癌症的偉大夢想等等,都是西疇人民聽黨話跟黨走闖出來的新路子。(三)感黨恩。西疇人民從身邊的滄桑鉅變中,深深地感受到黨中央的深切關懷,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大力幫扶,更堅定了忠於黨、跟黨走的信念。西疇人民知恩圖報,把感恩情懷轉化爲脫貧致富、建設家園的內生動力。在西疇有一個不等式:政府投入一萬元,羣衆能幹出幾萬、幾十萬元的事來。爲了修公路,羣衆自願讓出土地、林木、房屋,形成了“佔地不補、佔林不補、占房不補”的共識。羊趕馬村的伍光發,用外出租地種菜的11萬元積蓄,開挖了1.2公里進村入戶路;全國離退休幹部先進個人劉超仁,帶領鄉親自建小康村,喊響了“小康是幹出來的,不是等靠要來的”“與其等着看,不如自己幹”的口號;80年代的“萬元戶”程敦儒幾經磨難,鳳凰涅槃,領悟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真諦,堅持26年綠化荒山,在千畝荒山上種滿了山豆根、重樓、白芨、石斛等上百種名貴中藥材,讓石漠荒山變成了綠水青山,用半生光陰換來綠洲一片,成爲全縣中藥材種植大戶,帶動700多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致富;38歲的張童林大學畢業後,回鄉創辦生豬養殖場,帶動全縣3000多戶羣衆發展科學養豬2萬餘頭,實現銷售收入2000餘萬元,減貧帶貧建檔立卡戶1250戶。一花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西疇人民感黨恩不是掛在嘴上,而是落實到了建設好家鄉、守護好邊疆的行動之中。

(四)強信念。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到今天的強起來!身處邊疆的西疇人民有着另一番深刻的感悟——由於特殊的地理區位,當《春天的故事》唱響大江南北之時,《血染的風采》卻在邊疆迴盪。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不可能成就今日之西疇。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實現了一個又一個‘不可能’,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難以置信的奇蹟。西疇人民在黨的領導下集中力量辦大事,改天換地、滄桑鉅變,充分證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勢。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西疇縣委、縣政府順勢而爲,出臺政策給予炸藥、資金等物資補助,組織發動全縣各族羣衆集中力量炸石造地,向石漠荒山要糧,一舉解決了全縣人民的吃飯問題。此後,又集中力量劈山修路,實施石漠化綜合治理,大大改善了西疇村村寨寨的生產生活條件。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員幹部帶頭,舉全縣之力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攻克了一個又一個貧困堡壘,在“不可能”的地方創造了脫貧奇蹟。這一脫貧奇蹟,不僅是西疇人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辦成的大事,還是增進全縣各族人民福祉、深得全縣各族人民擁護的大好事,這更加堅定了西疇人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西疇人民決心在黨的領導下,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繼續弘揚光大新時代“西疇精神”,再一次集中力量辦大事、辦好事,勇於擔當、振興鄉村,努力建設“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麗新西疇。

二、苦幹實幹,自強不息拔窮根

西疇縣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和精準扶貧的決策部署,帶領全縣人民“不等不靠不懈怠,苦幹實幹創新干”,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征程中,緊扣“兩不愁三保障’和“六個精準”“五個一批”要求,合力拔出窮根,徹底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帶領人民羣衆創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一)自強自立,羣衆主動加油幹。西疇人民始終堅信“幸福不會從天降。好日子都是幹出來的”。在西疇縣流行一句話:“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樣子”。面對“基本失去人類生存條件”的惡劣環境,西疇各族羣衆不悲觀、不氣餒、不拋棄、不放棄,以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進取意識,以勇攀高峯、敢涉深水的勇氣攻堅克難,毅然向大山進發、向石漠宣戰、向貧困叫板。新馬街鄉農婦張貴相,女兒出生就被診斷爲腦癱,在四處求醫的過程中,她又遭遇嚴重車禍,癱瘓在牀一年多,她說:既然死不了,那就頑強地站起來!正當村裏準備將她家評爲建檔立卡戶的時候,她堅持要讓給更困難的羣衆,並說:我還能動,也有點文化,有黨的領導大家的支持,靠雙手一定可以走出困境,絕不會拖精準扶貧的後腿。她租地種植草莓40多畝,認真學習技術、創辦合作社,帶領10名留守殘疾婦女用辛勤的勞動擺脫了貧困。蚌谷鄉海子壩村女黨員、村小組長謝成芬,在身患癌症中晚期的情況下,帶領鄉親們拼命苦幹3年,架電、拉水、發展種植核桃產業,並硬化全長8.8公里的進村水泥路,讓羣衆走向富裕。……西疇人演繹了一個個感天動地的傳奇。

(二)不等不靠,幹部帶頭領着幹。在西疇,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一名幹部就是一根標杆。廣大黨員幹部帶領羣衆“戰天鬥地、開天闢地”,將“苦熬”轉變爲“苦幹”,將“坐等受窮”轉變爲“實幹致富”,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做事,把思路和想法落實到行動上,轉化爲實實在在的成效。始終堅持五級黨組織書記抓扶貧,把全縣劃分爲9個戰區29個片區,由縣委常委和人大、政協主要領導擔任戰區指揮長,所有處級幹部任副指揮長,責任上肩、任務落地。全縣6000多名幹部主動與貧困戶結成“親家”,同吃、同住、同勞動,沒有周末和節假日,用腳步丈量着西疇每一寸熱土、用真情關愛着每一個村寨、用汗水澆注着每一名羣衆。有的幫扶幹部揹着剛滿月的孩子走轉訪,小孩哭大人也掉眼淚;有的駐村幹部爲了照顧年幼的小孩,把父母一塊帶着駐村,一人駐村,全家幫扶;有的老人重病無法看望,甚至忠孝不能兩全。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中,全縣4名扶貧幹部因公犧牲,11名幹部工作中受重傷……他們在攻堅一線負重前行,是羣衆身邊最美的奮鬥者。蓮花塘鄉大錫板村共產黨員、原副主任牟秀才,身患食道癌晚期的他,在病情惡化到連發聲都很困難時依然用紙片和貧困羣衆交流,牽掛着他們的冷暖,把生命定格在了脫貧路上,生命伴隨新時代“西疇精神”永遠長青。全國脫貧攻堅個人奮進獎獲得者西灑鎮巖頭村共產黨員、村小組長李華明,帶領15戶村民在懸崖峭壁上堅持苦幹了12年,克服不能使用炸藥爆破的困難,用鐵錘打、用炮杆撬、用鏨子鑿,打通了脫貧致富的“最後一公里”進村路;村民李光祥爲了籌集修路款,外出打工,右手臂不小心被機器絞斷,廠裏補給他的2000元工傷費,一分未捨得花全部寄回村裏修路。如今,村裏發展了生豬、烏骨雞養殖,種植中草藥材等,全村沒有一戶建檔立卡貧困戶。

(三)精準施策,因地制宜科學幹。“西疇精神”不是不顧實際的蠻幹亂幹。西疇人民在抗擊貧困的偉大實踐中,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於精準”的囑託,始終堅持精準治貧良方不動搖,竭盡全力打好脫貧攻堅戰。採取“摸清家底,精細化找準貧因;對症下藥,差別化因村因戶因人施策”的思路,前赴後繼精準攻堅、一點一滴改變、一戶一戶脫貧,一步一個腳印前行。緊扣“三率歸零”目標,嚴格按照“三評四定”工作程序逐村逐戶逐人逐項開展覈查,確保不漏一戶、不落一人,做到納入、退出精準。研究出臺《西疇縣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方案》、《西疇縣脫貧攻堅“十三五”規劃》等,科學規劃“一庫兩圖”,做到項目實施程序,項目資金定向投入精準。制定“1+4+N”的精準脫貧政策體系,變“大水漫灌”爲“精準滴灌”,變“輸血式”扶貧爲“造血式”扶貧,精準綜合施策到村到戶到人。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要求,在吃穿不愁、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安全飲水等方面,對貧困戶、貧困村進行全面排查,制定一戶一策措施,逐村逐戶逐人逐項對賬銷號,做到脫貧銷號精準。2014年以來,累計投入各類扶貧資金25.6億元,特別是2016年以來,在縣級財政收入僅2.4億元的情況下,每年拿出1億元用於到村到戶幫扶項目,並保持每年10%的增長,各項政策措施得到有效落地落實。

(四)八方支援,戮力同心合力幹。“人心齊,泰山移。”最高人民檢察院、上海市虹口區、中國銅業集團、省水利廳、省第一人民醫院和19家州級掛包幫單位牢記“調動各方力量,加快形成全社會參與的大扶貧格局”的囑託,積極響應黨中央、國務院號召,堅持把扶貧濟困作爲最大的政治責任,與西疇縣結成掛鉤幫扶對子。廣大掛包幫扶幹部把貧困羣衆當親人、當朋友,緊緊圍繞羣衆最關心、最直接、最迫切、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動真情、扶真貧、真扶貧,在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同時,深入開展“萬企幫萬村”行動,積極引導企業、社會組織、愛心人士廣泛參與脫貧攻堅,初步形成了“大幫扶大協調大動員大參與”的脫貧攻堅格局。2012年以來,各級掛包幫單位直接投入和協調引進各類資金34207萬元,社會幫扶資金2628萬元。最高人民檢察院掛職幹部張玉亮,在脫貧攻堅最緊要的關頭,他主動申請延長掛職1年,用心、用力、用情來幹好每一件事情,幫助西疇羣衆解決了一大批困難和問題,甚至在扶貧工作中受傷留下後遺症。被表彰爲“雲南省10個最可愛扶貧人之一”、雲南省脫貧攻堅社會扶貧獎和扶貧先進個人。雲南省委要求:要把張玉亮同志的革命精神當作掛職幹部學習的榜樣,一定要學習這種精神,化作工作行動,讓它在雲嶺大地上開花結果。省水利廳下派幹部此裏能布矢志不渝踐初心,真情實意扶真貧,緊緊圍繞駐村幫扶工作隊管理,堅持問題導向,以身作則遍訪全縣69個行政村,用實際行動指導工作隊攻堅疑點難點,統籌協調重要會議和水利項目在西疇落地。

三、敢爲人先,迎難而上謀發展

西疇人民敢爲人先、敢開先河,勇於對貧困說“不”,敢於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幹前人沒有幹過的事,堅持不懈探索石漠化治理的有效路徑和成功模式。誓把石漠變綠洲,敢叫窮鄉換新顏。

(一)治“三跑”地,破解吃飯難題。“山大石頭多,出門就爬坡,只見石頭不見土,玉米長在石窩窩,春種一大片,秋收一小籮”是西疇縣嚴酷自然環境的真實寫照,人均耕地面積僅0.78畝。面對惡劣的生存環境,西疇各族人民求溫飽、求脫貧、求發展,用鐵錘砸、鏨子鑿、炮杆撬、炸藥炸,進行開山炸石、壘埂造地。大力開展坡改梯和中低產田改造,把“跑土、跑水、跑肥”石旮旯山地變成了“保土、保水、保肥”的臺地。據統計,全縣累計改造田地24.4萬畝,其中炸石造地10萬餘畝,人均增加耕地0.4畝,成功解決了農民吃飯問題。炸石造地成爲新時代“西疇精神”羣體激發內生動力的開端。

(二)“四輪”驅動,破解出行難題。西疇縣99.9%的面積爲山區,羣衆多半居住在大山深處,飽受交通出行難困擾,全縣人民喊響了“要致富,先修路”的口號,村村寨寨都主動集資投工投勞開挖公路。2013年以來,西疇縣採取“羣衆主動、精神鼓動、幹部帶動、黨政推動”的“四輪驅動”模式,實施道路硬化五年大會戰。到2018年,縣級財政共補助資金2.2億元,帶動羣衆投工投勞400多萬個,撬動羣衆自籌資金7.6億餘元,自發硬化農村等外公路3298公里,鄉村公路是全省平均公路密度的3倍以上,實現行政村通公路率、硬化率均達100%,村民小組路面硬化率達99%。雞街鄉肖家塘村的4戶人家,在共產黨員、村小組長侯壽高的帶領下,每家出一個勞動力,從日出到日落,從嚴冬到盛夏,苦幹了6年時間,硬生生的在“猴爬巖”上刨出了一條“可以走出去,也可以走回來”的5公里進村山路,被稱爲“當代四愚公”。地處深山的董馬鄉張家老林村的張仁貴家,一家4口人中有3個是殘疾人。爲了修路,他們一家人憑着大錘、炮杆、鋤頭等簡陋工具,用兩年時間“摳”出了2.2公里的進村路。開山修路成爲新時代“西疇精神”羣體實現脫貧攻堅的基礎。

(三)“五法”治水,破解飲水難題。長期以來,春雨貴如油,滴水三分銀是西疇人民的痛苦記憶,喝望天水,人背馬馱依然遠水難解近渴困擾着全縣廣大農村羣衆。爲擺脫缺水困境,西疇縣大力實施“五小水利”工程建設,探索形成制定規劃“引”水、技術到位“建”水、五小水利“蓄”水、推行河長制“管”水、創新機制“活”水的“五法治水”模式,全縣共建成總庫容1203萬立方米的重點水源工程16項,實現集中供水村民小組1401個,農村集中供水率和自來水普及達81%;累計建成水利工程4.1萬件,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積12.3萬畝,既有效解決了農村飲水用水問題,又解決了部分農田灌溉問題。五法治水成爲新時代“西疇精神”羣體完成精準扶貧的必要條件。

(四)“六子登科”,破解發展難題。西疇人民在與石漠抗爭的過程中,切身領悟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真諦,在炸石造地的基礎上,大力實施石漠化綜合治理,探索出了山頂“戴帽子”—植樹造林、封山育林,山腰“繫帶子”—25度以上退耕還林、發展經濟林果,山腳“搭臺子”—建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臺地,平地“鋪毯子”—提高組織化程度、實施高效農業,入戶“建池子”—建小水窖、建沼氣池,村莊“移位子”—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進行易地搬遷的“六子登科”石漠化綜合治理模式,由過去單一的炸石造地、改水、修路,轉變爲實施“山、水、林、田、路、業、村”綜合治理。全縣共治理石漠化200餘平方公里,植樹造林50萬畝,封山育林87萬畝,森林覆蓋率從25%提高到50.68%,把嶙峋石漠變成豐美綠洲。興街鎮三光村因“山上樹木被砍光、山腰肥土流光、村裏媳婦跑光”而得名,2013 年該片區70%以上是危房,石漠化高達86%。西疇縣迅速組織、發動羣衆開展近50平方公里石漠化綜合治理,用5年時間封山育林2萬畝,荒山造林1800多畝,建“三保”臺地2萬多畝,種植獼猴桃、柑橘、核桃等經濟林果1萬多畝,硬化鄉村公路30多公里,對9個村莊實施集中危房改造提升和人居環境整治,實現了山、水、林、田、路、村、房、產業等綜合治理效益,該片區甩掉了貧困帽子,近1萬人在石漠化治理中受益,近200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4030元增加到14000元,森林覆蓋率達80.4%,昔日石旮旯不毛之地已變成金山銀山,昔日“三光村”已變成“光榮脫貧、光彩奪目、光明前景”的新“三光”。“六子登科”是新時代“西疇精神”羣體創造的喀斯特山區綜合治理的世界經驗。

(五)窮則思變,破解增收難題。西疇縣始終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實施“生態強縣”戰略,採取“一村一品、多業並舉”思路推進“特色農產、生態林果、綠色石材、康養旅遊”四大產業的發展,培育生態綠色品牌,建設宜居宜遊宜業的“美麗經濟”。全縣發展核桃18.8萬畝、八角8萬畝、古樹茶2萬餘株、水果4.13萬畝、中藥材8.2萬畝、蔬菜7.5萬畝,創建國家3A級旅遊景區3個;年出欄生豬46萬頭、烏骨雞60萬羽;發展農業、電商、物流、消費扶貧等專業合作社340多家。特色支柱產業的逐步形成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大量涌現,爲貧困農民增收提供了產業支撐,使人民羣衆結束了長期以來“有糧吃、無錢花”的局面。五大發展理念成爲了新時代“西疇精神”最厚重的底色。

(六)勇於擔當,破解扶智難題。西疇縣深入貫徹落實好國家教育精準扶貧政策,以“小縣辦大教育、窮縣辦富教育”的擔當,着力把最好的資源用在發展教育事業上,全力確保貧困家庭孩子接受教育“一個不能少”,矢志不渝挖掉貧困家庭的“窮根子”,堅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問題。2010年以來,累計投入13.44億元,新建山村幼兒園66所,新建和改擴建校舍15萬平方米,生均建築面積從9.85平方米提高到14.85平方米,新增綠化面積3.2萬平方米。截至2019年底,全縣國小階段適齡兒童入學率爲99.99%,國中階段毛入學率爲99.93%,三類殘疾兒童入學率98%,國小階段輟學率爲0,國中階段輟學率爲0.2%,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爲84.54%。把人才當最寶貴資源成爲了新時代“西疇精神”傳承創新的不竭動力。

四、銳意進取,創新謀變譜新篇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是解決一切矛盾問題的“總鑰匙”,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興旺發達的靈魂。西疇縣大力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創新,帶領羣衆探索出一系列可複製、可借鑑、可推廣的成功模式,推動黨和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決策部署在基層生動實踐。

(一)推“五分錢工程”治理農村髒亂差。針對部分農村存在生活垃圾亂扔、畜禽糞便亂排、公廁無人清掃等環境“髒亂差”問題,西疇縣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重視發揮廣大基層幹部羣衆的首創精神,支持他們積極探索,創造性地探索實施村內事、村民定、村民建、村民管的“五分錢自治工程”,摸索出一條既能拓寬貧困羣衆就業渠道,又能提升人居環境的新路子。花小錢辦大事的“5分錢自治工程”,就是通過基層黨組織動員引導羣衆每人每天節約5分錢,一年18元,縣級財政每年“以獎代補”2400—4800元的方式籌集經費,交由村小組優先聘請檔卡戶擔任保潔員,讓羣衆用自己的錢幹自己的事,既解決了部分羣衆村內就業、在家增收的問題,又拓寬了貧困羣衆的脫貧路徑;既創新治理方式改善了人居環境,又從根本上解決了村小組髒、亂、差的問題,實現了精準脫貧和人居環境提升雙贏,產生了村莊變美、就業脫貧、村民自治、衛生健康的“四重效益”,被雲南省作爲基層“六小創新”經驗之一在全省推廣。全縣共有879個村小組實施“五分錢自治工程”,羣衆累計自籌保潔費用250多萬元,縣級財政兌現獎補資金536.5萬元,全縣共聘請1469名貧困戶擔任保潔員(其中檔卡戶810人),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二)建“幸福超市”激發羣衆內生動力。針對少部分貧困羣衆“靠着牆根曬太陽,等着別人送小康”等靠要依賴思想嚴重和內生動力不足的實際,西疇縣立率先脫貧之志,鼓我要脫貧之氣。以村民自治爲基礎,以村規民約爲依據,以綜合激勵爲手段,積極探索建設“幸福超市”,創建羣衆道德銀行,實行全民“工分行動”,打造以勞動換取工分,再以工分到“幸福超市”換取商品的扶貧先扶志新模式,構建形成“黨政推動、村社實施、羣衆主體、常態推進”的“道德銀行”積分管理機制,喚醒羣衆“脫貧光榮、安貧可恥”的自強自立意識,把貧困戶主動脫貧、勵志脫貧的志氣調動起來,把貧困羣衆的內生動力激活起來。“幸福超市”由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管理,物資來源於村集體經濟、民政救助、駐村幫扶單位幹部職工、愛心企業、社會組織和愛心人士捐贈,實行積分兌換制運行,按1分1元到村“幸福超市”兌換所需物品。堅持物質獎勵與精神獎勵相結合,建設“幸福超市”,創建“道德銀行”,鼓勵羣衆將辛勤勞動和善行善舉獲得的積分存入“道德銀行”,再用積分到“幸福超市”支取等價物品,讓羣衆真切領悟“幸福是奮鬥出來的”深刻道理。按照有掛牌、有房子、有貨架、有物品、有制度、有臺賬、有標價、有專人管理的“八有”標準,全縣已建成幸福超市26個,對激發羣衆內生動力、提升鄉風文明水平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三)建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傳播新思想。人窮志不能短,扶貧必先扶志。精神貧困、思想貧困、智力貧困往往比物質貧困更可怕。2018年以來,西疇縣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按照突出組織領導,建好四級組織體系;突出“西疇精神”,建好一批文明實踐平臺載體;突出特色亮點,建好一個“農民黃埔軍校”;突出隊伍建設,建好兩支特色志願服務隊;突出示範引領,抓好新時代文明實踐示範建設;突出項目清單,建立文明實踐長效機制的“六個突出”思路,率先在文山州建成第一批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通過對羣衆進行宣傳、教育和培訓,引導他們樹立“寧願苦幹、不願苦熬”的觀念,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靠辛勤勞動改變貧窮落後面貌。自2019年以來,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開展各類農民培訓161期25713人,接待來訪、調研、參觀、學習活動60餘批次2500餘人(次)。

(四)探基層治理模式促社會和諧。歷史上,西疇縣的一些地方混亂與貧窮相互交織,社會治安曾被省裏亮過“黃牌”。爲創造和諧穩定的發展環境,全縣先後開展了“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整體聯動防範”“平安縣創建”等工程,創造了在全省推廣學習借鑑的“西疇平安現象”。在新時代“西疇精神”的激勵下,全縣各族幹部羣衆把脫貧攻堅和建設家園的激情轉化爲創平維穩的熱情。堅持“以自治消化矛盾、以法治定紛止爭、以德治春風化雨”的原則,推進民心在基層聚集、資源在基層整合、問題在基層解決、服務在基層拓展、矛盾在基層化解,積極探索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五治”融合善治模式,努力提升鄉村社會治理效能。探索出“人人爲我站崗、我爲人人放哨”的羣防羣治模式,創新推出坐班門診、進村出診、集體會診、上門複診的“四診療法”強化基層治理,推動刑事案件、治安案件連年下降,全縣村寨刑事發案率不到1.5%,實現1583個村連續10年矛盾不出村、645個村連續10年不發案,形成“發案少、秩序好、鄉風文明、社會穩定、羣衆滿意”的“西疇新現象”,被作爲綜治維穩的典型經驗在全州、全省推廣,成爲新時代“楓橋經驗”在邊疆民族地區的生動實踐。

五、牢記使命,接續奮進新時代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揚釘釘子的精神,一張好的藍圖一干到底”。近20年來,西疇縣結合縣情實際,始終咬定石漠化綜合治理和脫貧攻堅目標不放鬆,堅持新發展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一屆接着一屆幹,一棒接着一棒跑,讓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實現了西疇縣千年歷史的滄桑鉅變。

(一)從三餐不繼到豐衣足食的鉅變。2014年,西疇縣仍有近4萬貧困羣衆缺衣少食,肉、蛋、奶等更是稀缺品,近9萬羣衆缺水。通過大力弘揚新時代”西疇精神“,強力推進精準扶貧,到2019年底,全縣糧食產量達11.3萬噸,人均425公斤,養殖生豬46萬頭、肉牛3.5萬頭、其他大牲畜9.4萬頭、家禽存欄120萬羽。現在每家每戶都不再爲吃飯穿衣發愁,一年四季有吃有穿,想吃肉就可以吃肉,蛋、豆製品等供應豐富。累計投入2.27億元,在貧困村大力推進集中飲水、自來水、小水窖、小水井、引泉等工程建設,建設小水窖46794口、集中飲水項目646個,累計解決了1401個村19.39萬人的飲水困難問題,能通自來水的地方都接上了水管,不通的地方都建了水池、水窖,戶均有1口以上水窖,水裝得滿滿的。農村集中供水率從2014年底的24%提高到2019年的81%,小水窖供水率從76%下降到19%。廣大農村人口用上了清潔的自來水,告別了爲吃水發愁、缺水找水的歷史。很多人家還裝上了太陽能、熱水器,一年四季都可以洗上熱水澡。

(二)從屋漏房斜到安全穩固的鉅變。2014年,西疇縣仍有8.6萬人住在危房中,其中C級危房1849戶、D級危房19940戶。近幾年,西疇縣把改善羣衆住房條件作爲主攻任務,制定了“安全穩固、遮風避雨”基本建設標準和“一戶一方案”改造措施,以及“防止大拆大建、因建房返貧致貧、一拆了之”的基本改造底線。累計對2.7萬戶農村房屋進行安全鑑定,投入資金7.79億元,實施危房改造21789戶;易地扶貧搬遷近千戶,把生活在“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貧困地區羣衆有序搬遷到了城邊、園區邊、景區邊和鄉鎮集市,貧困鄉村的居住條件得到了全面改善。現在,全縣已經沒有一戶住危房,沒有一戶沒有住房,大部分羣衆住上小洋樓、小樓房,實現了從“憂居”向“安居”甚至“優居”的轉變。

(三)從人背馬馱到四通八達的鉅變。曾經的西疇縣是窮鄉僻壤、高山阻隔。經過長期努力,到2014年,仍有近三分之一的行政村不通硬化公路,近100個自然村不通公路,羣衆出行及物資運輸只能靠人背馬馱。針對這一現狀,西疇縣瞄準構建四通八達公路網的目標,加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因地制宜把農村公路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全縣僅在交通建設上的投入就達到60.5億元,新建、改擴建各類公路4000多公里,完成貧困村農村公路隱患整治423公里,實施農村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146公里,新改建橋樑15座。目前全縣所有自然村都通公路,行政村公路硬化率達100%,自然村公路硬化率達99%,農村公路密度是雲南全省平均水平的3倍以上,居全省第一,“外連內通、通村暢鄉、車輛到村、安全便捷”的農村交通運輸網絡正在形成。

(四)從難以餬口到收入增長的鉅變。2014年西疇縣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純收入僅爲2169.25元。大部分羣衆收入來源單一,主要靠賣土特產、打零工掙錢,難以養家餬口。爲了解決貧困羣衆增收難題,西疇縣突出打好產業和就業“兩張牌”,推動產業扶持脫貧和務工增收脫貧。充分用好貧困羣衆的勞動力資源和土地、林地、宅基地等資源,讓羣衆獲得更多的現金、租金、股金、薪金收入。因地制宜發展烤煙、木本油料、生態畜禽養殖、特色水產養殖等富民產業,採取“公司+基地+農戶”等多種合作方式,引進培育壯大了一批農業龍頭企業,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340餘個,發展了烏骨雞、香脆李等“一村一品”農特產業,實現了產業對有條件、有意願的貧困戶全覆蓋帶動。全縣種植烤煙1.62萬畝,帶動羣衆增收4040萬元;甘蔗2.52萬畝,帶動羣衆增收1515.96萬元;種植特色水果4.13萬畝,帶動羣衆增收5427.2萬元;種植中藥材7.72萬畝,帶動羣衆增收1488.8萬元。充分利用金融政策支持貧困羣衆發展特色優質產業,發放金融扶貧再貸款21億元,對貧困戶的小額信貸達1.6億元。大量組織羣衆走出大山,打工掙錢,這幾年全縣每年都有7萬人左右外出務工,其中貧困勞動力近1.5萬人,貧困勞動力每年獲得務工收入超過3億元。到2019年,全縣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10565元,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8342元,基本實現了有勞動能力的家庭至少實現1人就業的目標。

(五)從缺醫愁學到文明健康的鉅變。教育、醫療是壓在貧困羣衆心上的兩塊大石。過去,西疇人爲孩子上學愁、上學難、上學貴,上學學不到知識,造成很多家庭棄教,孩子厭學,失輟學孩子曾經達350人。爲看病愁,不敢生病、生不起病,很多家庭“小病拖、大病扛,重病等着見閻王”,2014年因病致貧、因病返貧達4168人。西疇縣下大力氣抓教育扶貧,把縣城最好的840畝土地用於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累計投入13.44億元,新建和改擴建校舍15萬平方米,生均建築面積從9.85平方米提高到14.85平方米。現在全縣各鄉村最好的房子是學校,最好的條件用來辦學校。全縣教育得到全面發展,已經沒有適齡兒童輟學,教育教學質量也得到極大提高,考上大學的人一年比一年多。以前,西疇的農村沒有一所幼兒園,農村的孩子上幼兒園只能是奢望,現在已建成鄉村幼兒園66所,農村3歲以上的幼兒都能在家門口進幼兒園。下大力氣抓健康扶貧,全面推進縣鄉村三級醫療機構標準化建設,貧困人口醫療保險和大病保險實現全覆蓋。改擴建了縣人民醫院,達到二級綜合醫院標準,新建了佔地43畝的縣中醫院、整體遷建縣婦幼保健院,新建37個村衛室。每個鄉鎮均建有1所達到標準化要求的衛生院,所有行政村均建有1所標準化的村衛生室,實現每個村衛生室至少擁有一名有資質的鄉村醫生。鄉村醫療機構醫療衛生條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過去的聽診器、血壓計、體溫計“老三件”到心電圖、彩超、血檢尿檢等“新N件”儀器設備一應俱全。各醫療機構全部實行先診療後付費、“一站式”結算和醫療保險報銷傾斜政策,讓貧困患者不再爲住院交押金和費用報銷而犯難。2019年,共有1.1萬人次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報銷住院總費用4700萬元,報銷比例達到90.96%。下大力氣抓社會保障兜底扶貧,城鄉特困人員供養、孤兒保障、殘疾人補助等社會救助政策全覆蓋。全縣納入城鄉低保對象2.81萬人,其中農村低保2.39萬人,佔農業人口13.4%,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納入農村低保和特困人員供養的有1.24萬人。

(六)從滿目瘡痍到山清水秀的鉅變。西疇縣生態保護和脫貧攻堅任務高度疊加,生態保護和脫貧攻堅是同一個戰場上的兩場攻堅戰。過去,西疇縣的森林覆蓋率僅爲20%。這幾年來,全面實施退耕還林還草、陡坡地生態治理、天然林保護、石漠化綜合治理等重點生態工程,因地制宜推廣林木、林果、林花、林藥、林畜、林菌、林遊、林草“八林經濟”,發展生態產業,構建綠色經濟體系。投入4億餘元,累計完成營造林近50萬畝,實施封山育林87萬畝、公益林保護61.32萬畝,義務植樹320萬株,森林覆蓋率提高到50.68%。全面推行河(湖)長制,抓好河(湖)“清四亂”和水污染治理工作。空氣質量優良率長年保持在100%。一座座荒山禿嶺變成了綠色長城,怪石嶙峋的石旮旯地被改造成一片片綠色的希望田野,變成了“喀斯特綠洲”。將1037名有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就地選聘爲生態護林員,每人年均增加8000元收入,共帶動1037戶3942名貧困人口穩定增收。現在的西疇,宜生、宜長、宜居、宜人,綠色已成爲各族羣衆脫貧致富的最美“底色”。

偉大的時代呼喚偉大精神,偉大的人民創造偉大的精神。新時代“西疇精神”是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脫貧攻堅工作重要論述的生動實踐,是雲南脫貧攻堅精神的集中體現,是新發展理念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結出的金美果實,激勵全省人民持續艱苦奮鬥的寶貴精神財富。它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中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是中國脫貧攻堅史上一座不朽的豐碑,是偉大中華民族精神傳承發展,是新時代偉大的奮鬥精神!

西疇人民身在邊疆,心向中央。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雲南人民決心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繼續弘揚傳承好新時代“西疇精神”,以高昂的鬥志,乘風破浪、繼續前行,建設好家鄉,守護好邊疆,用優異的成績,爲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獻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