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幼兒語言論文參考多篇

幼兒語言論文參考多篇

幼兒語言教案 篇一

[設計意圖]

在組織實施此次活動前首先對原教材進行了認真地分析:這首兒歌簡單、易懂、情景性強,非常適合小班幼兒表演,因此活動目標定位在:在朗誦、理解兒歌的基礎上,能用多種方法大膽表現兒歌。另外爲了讓兒歌更有結束感,對原兒歌又進行了修改,在兒歌的最後又加了一句“美麗的春天來到了!”

在新授兒歌的過程中,我始終本着“讓幼兒成爲學習的主人”的理念,努力使幼兒達到“主動地學、有興趣地學、理解地學”的目的。

[活動目標]

1、理解兒歌內容,享受說兒歌的樂趣。

2、能使用身體語言表達兒歌內容。

3、能用集體、分組等方法朗誦兒歌。

[活動準備]

1、師幼共同製作的花、草、青蛙、小鳥、蜜蜂頭飾。

2、春天的背景圖及活動的教具。

3、花、草、青蛙、小鳥、蜜蜂的家各一個。

4、小魔棍一根。

[活動過程]

一、幼兒欣賞圖片說:“春姑娘幫老師請來許多她的好朋友,請你們看看都有誰?”(花兒、小鳥、小草、蜜蜂)

二、引導幼兒瞭解兒歌內容並學說兒歌。

1、“春姑娘送給我一根小魔輥,它的本領可大了,只要先說一句魔語,再輕輕一點,就會變出神奇的東西。如果老師用魔棍點一下花兒、草兒、青蛙、小鳥,他們會怎樣呢?”允許幼兒充分想象後,邊說魔語“花兒笑”邊點擊並揭開花心,露出笑眯眯的花兒。

請幼兒說魔語用同樣的方法揭開另一朵花心。

2、“如果用魔棍點擊草兒呢?請注意聽老師說的是什麼魔語?草兒怎樣了?”幼兒想象後老師邊說“草兒搖”邊自己在後面晃動小草。請幼兒說魔語點擊小草。

3、“小青蛙着急了說:快用給我點一下吧!我想知道我會變成什麼樣子!幼兒充分想象後,老師邊說青蛙跳邊自後面扯動青蛙,使青蛙跳起來”。請幼兒嘗試。

4、“小鳥也要試一試,請你們猜猜我說的是什麼魔語?”幼兒猜後,教師邊用脣語說出“小鳥叫”邊扯動小鳥。請幼兒說魔語並嘗試。

5、“有一位小客人說,必須先說魔語,纔會出來。是誰呢?”老師邊說“蜜蜂嗡嗡唱歌謠。”邊出示蜜蜂。請幼兒嘗試。

三、老師重新操作活動教具,請幼兒完整朗誦兒歌(魔語),鼓勵幼兒加上相應的、不同的動作。

四、請幼兒表演兒歌。

1、老師手持“魔棍”扮演春姑娘,請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並帶上自己喜歡的頭飾分別站在“自己的家”裏,隨着老師的魔棍,分組邊說兒歌邊進行表演。

2、以春姑娘請好孩子表演的方法,請幼兒在最後加一句“美麗的春天來到了”,請所有的幼兒都跑出來跳起來一起說。

3、可請幼兒互換頭飾邊說兒歌邊表演。

[活動延伸]

在語言區提供相應的圖片及動物卡片引導幼兒創編兒歌。

幼兒語言教案 篇二

師父給我的意見是:哦,你吹出的已經這麼神奇啦,小琪的泡泡還要神奇哦,我們一起來試試看吧。教師對於孩子的迴應上我還是要再思考的。

幼兒語言教案

本學期,我選擇了小班課程裏面的一節語言課“誰來陪我洗澡”作爲我的彙報課。初讀這個故事我並不是很感興趣,也抓不住這節課的重點,我就跟時候去探討怎麼上,師父也結合本學期的試講讓我進行了兩次試講,下面我就對於幾次跟師父的接觸做出如下的總結、反思:

【捋清教學思路】

活動目標:

1、藉助吹泡泡的情境,能夠用清楚地用“吹呀吹,吹出了xx陪我洗澡”來表達自己的想象。

2、感受想象遊戲的快樂、有趣。

一、出示故事主人公小琪,吹泡泡圖片,直接引入主題。

1、師:有個小朋友叫小琪,看看他在做什麼?

2、提問:

1)你吹過泡泡嗎?

2)你吹出來的泡泡是什麼形狀的呢?(請兩個幼兒說一說)

小結:原來,我們一般吹出來的泡泡是圓形的。

3、過渡:小琪的泡泡水可神奇啦,我們幫她吹一吹吧,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哦!

二、藉助吹泡泡的情境,能夠用清楚地用“吹呀吹,吹出了xx陪我洗澡”來表達自己的想象。

1、――吹綿羊(講述前半句)

2、――吹小企鵝(完整講述)

3、――吹小鴨子(個別講述,進步一提煉鞏固)

三、完整欣賞故事《誰來陪我洗澡》

1、完整欣賞故事

2、提問:還有誰來陪小琪洗澡了?

3、小結:那麼多小動物陪小琪洗澡,真快樂呀!(情感的提升)

【試上反思】

試上完以後的感覺並不好,主要的願意時間太短。師父給我掐算了一下,這節課上了才十分鐘。她聽完我的課,最大的感受是,感覺我在過流程,對於孩子的迴應存在些問題。第一個環節,我提問:“你吹出的泡泡是什麼樣子的?”孩子說“是正方形的。”“是長方形的”。但是我對於他們的回答並沒有給予迴應,而是順着自己的備課來總結的,非常的唐突。我當時腦子裏一片空白,說實話當孩子說到的答案並不是我想要的時候我根本不知道怎麼迴應。師父給我的意見是:哦,你吹出的已經這麼神奇啦,小琪的泡泡還要神奇哦,我們一起來試試看吧。教師對於孩子的迴應上我還是要再思考的。

【試講反思】

1、說試講的題目:今天我試講的內容是小班語言(停頓)故事:xxx

2、時間太短,我只試上了5分鐘,最起碼要七八分鐘。

3、不夠生動,在試上的時候要當自己在上課,要生動些。重點的地方,比如中間的肉段,要說清楚。

[幼兒語言教案]

略談幼兒的語言教學的論文 篇三

略談幼兒的語言教學的論文

語言是人類思維和交流的主要工具,是知識和經驗的載體。幼兒期是學習語言的關鍵期,這一時期語言能力的發展,爲孩子今後各種能力的發展,以及知識的獲得,人格的健全乃至整個心理結構的發展,都具有決定性意義。我認爲,幼兒語言的發展可以汲取(閱讀、識字)和表達兩方面培養和提高。

汲取

一、激發幼兒閱讀的興趣

幼兒園語言活動中生動形象的教學形式,可以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喚起幼兒強烈的求知慾。電教媒體在激趣方面比任何一種傳統媒體都更有效。生動的形象,鮮豔的色彩,清晰的視覺效果,美妙動人的樂曲…… 無不吸引着孩子的'注意力。因此我們最佳選擇便是使用電教手段進行音像閱讀。

家長應每天安排一定的時間進行自我提高──看書,讓幼兒感知書的神奇魅力。當孩子問家長問題而家長不會回答時,可告訴幼兒“我查查書再告訴你”,讓幼兒從無意識中明白,書比爸爸媽媽、老師知道的多;或者直接告訴孩子“你去查查書,好嗎?書裏面講得可有趣了!”孩子看到大人提到看書就興奮的樣子,自己就忍不住想要看書了。

二、培養幼兒良好的閱讀習慣

我們特將圖書角設置在靠窗的角落(但不靠門),因爲這裏採光好,然後將安靜的圖書角與熱鬧的積木區、娃娃家等分開,避免了相互干擾。爲了保持良好的閱讀環境和活動秩序,我們制定了圖書角活動規則,爲圖書角設計了標誌,並限定人數,即進口處有四個紅蘋果標誌卡(圖片卡),凡進者必須持有“紅蘋果卡”,出來後放回原處,沒有“紅蘋果卡”的幼兒要等有空餘‘紅蘋果卡’時方能進入。日常上課、活動時,可以告訴幼兒:“誰表現得好可以送給他(她)一個‘紅蘋果卡’,課餘時隨時可以進入圖書角。但表現得不好,‘紅蘋果卡’將被收回。鼓勵幼兒蒐集各種圖片,自行分類、裝訂成冊,放置於圖書角內,一同閱讀。請幼兒帶來圖書,供大家閱讀。我們對圖書的更換內容緊緊結合幼兒的喜好,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圖書的教育價值,使幼兒始終保持對圖書的濃厚興趣。

三、訓練簡單的文字閱讀

聽讀視讀內容應具有趣味性、知識性、健康活潑、富有啓發性、語言具有感染力,然後逐步增加教材深度和廣度。聽讀時,特別強調,不要國小化,應適合幼兒。引入聽讀,從圖到文,瞭解文章大意,聽聽其中內容,要求幼兒安靜聽,連續聽,同時要求跟讀,可在幼兒右手食指貼個小紅點,吸引孩子注意力,用手指讀、跟讀。通過聽讀,用視覺聽覺接受信息,引導孩子從聽入手,學會閱讀,識字、識詞、識句,逐步學會朗讀、默讀。

幼兒聽讀多了,看書多了,自然不滿足於圖畫閱讀,開始對圖畫下面的漢字感興趣,我們可以在遊戲中引導孩子識字。

當孩子在玩水時,我們開始問一問:“寶寶喜歡玩什麼?” “水!”“你知道‘水’這個字是什麼樣子嗎?它和你玩的水長得不太像!”孩子一聽來了勁,非要看看“水”到底什麼樣。不到一分鐘,“水”字毫不費勁地記住了。幼兒識字的內容要與他周圍環境,興趣愛好等有關,父母、教師儘量創造利於識字的環境,如:給幼兒的小杯子上貼上名字、門窗、玩具上貼上名稱,久而久之,幼兒就會有意無意地記住其中一部分字了。利用遊戲、猜謎的形式進行復習,但注意:只要求認,不要求寫。幼兒識字快,忘得也快,但稍一提示,便會記上心來。切記:不可強逼幼兒學識字,要善於引發幼兒識字慾望。

孩子一識字便開始閱讀,在閱讀中識字。幼兒的閱讀很簡單,關鍵是養成習慣。產品的外包裝、廣告牌、標語、標誌等,都是孩子的閱讀材料,讓孩子在外人面前讀字,讓他有一種成就感。

幼兒開始閱讀時,要先練習手指點讀,學會用眼睛看、用耳聽、用手指、用嘴讀,學會用腦,注意用腦集中,同時注意標點符號的含義,讓幼兒進行感知。減少齊讀,不要唱讀,頓字,要連續,流利;加強普通話的規範;注意聲調,語氣,輕聲,兒化,有感情。

表達

一、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發展幼兒的表達能力

幼兒在活動區中的語言發展極爲重要。在這一環境中,通過自由交往、自我協調、語言能力迅速提高,達到了正式教學活動所不能達到的效果。在活動區中,幼兒可以自己選擇活動內容,自己扮演角色,自由交往,這就爲幼兒提供了暢懷發言的機會。

二、鼓勵幼兒主動交往,促進語言發展

在活動區中,良好愉快的氛圍促使幼兒主動交往,教師要鼓勵幼兒用所學詞彙、句子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娃娃家”、“幼兒園”等,讓幼兒扮教師,模仿教師的語言,進行“教學”活動,發展幼兒連續表達的能力。又如“導遊”,讓幼兒既能仔細觀察周圍環境,又可以利用豐富的詞彙進行講述,一舉兩得……

總之,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新穎有趣的教學手段,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把孩子們引進語言的樂園,全面分析幼兒,適時、適度地啓發幼兒,滿足個別差異,孩子喜歡與人交談了,能繪聲繪色地朗讀了,可以大膽地生動地講述故事了,語言能力也就隨之提高。語言能力的提高,同時促進孩子各方面的健全發展,形成良好的性格、養成良好的習慣。

農村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研究論文 篇四

農村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研究論文

摘要: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是幼兒園語言教學的基本任務,也是幼兒園語言教學的最終目的。近幾年來,隨着新農村建設中居住環境的城鎮化和封閉化,農村家庭中獨生子女和留守兒童逐漸增多,使幼兒缺少了語言交流的環境和機會,語言表達能力大幅度滑坡。主要表現在不願意和人說話,說話時語句簡單、詞語貧乏,語言不夠完整和流暢,缺乏良好的語言習慣等。我園幼兒教師針對這些現象,主要通過以下途徑進行了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農村幼兒;語言表達;遊戲;日常生活;教學活動

一、在日常活動中隨機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1.在日常交談中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日常交談帶有極大的情境性和感情色彩,因而,容易引起幼兒興趣,而且在談話中幼兒始終處於自然、輕鬆、毫無拘束的狀態,因而思維積極活躍,是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途徑。農村幼兒家長經常外出打工,幼兒大部分時間是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常常會變得行爲孤僻,不願與人交往。入園後,老師和孩子多親近、多交流,時間長了孩子就會把老師當媽媽,融入到集體中,逐漸就願意多說話了。2.在自然環境中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優美的自然風光是農村的天然優勢,我們常常把孩子們帶到田間地頭,啓發他們說說看到的景物和現象。如春天的時候,讓幼兒觀察講述柳樹的變化,有的孩子說:“柳樹葉是嫩綠色的”,還有的孩子說:“樹葉怎麼是小小的卷卷?”;再過些天觀察的時候,孩子們會說:“樹葉變成深綠色的了,而且長大了”;到夏天時,孩子們會說出:“樹葉像眉毛,還能給我們遮蔭”。這樣,就使得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生動活潑的發展。3.在戶外遊戲活動中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戶外遊戲是幼兒生活的主體,是培養幼兒感知事物,發揮想象,發展語言的重要途徑。在一次滾輪胎活動中,星星小朋友說:“我的輪胎跑起來很快,而且它還會尿尿”。星星的一句話引起了其他小朋友的好奇,都過來想探個究竟,原來是昨天下雨時雨水淋到了輪胎裏,小朋友們爭着說:“我的輪胎也會尿尿”。後來,中1班的小朋友還編出了《會尿尿的輪胎》的故事,一個小小的戶外遊戲大大提高了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4.保護幼兒的好奇心,讓他怎麼想的就怎麼說,鍛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幼兒總是對生活環境和各種現象充滿好奇,他們常常會向我提出很多讓我感到吃驚的問題。如“雲朵是天空的衣服嗎?”“我爲什麼沒有關頭強的本領?”等等。這時我們對孩子的問題應該耐心的給予回答,鼓勵他們大膽地講一些奇怪的想法,以滿足幼兒的求知慾,保護他們的好奇心,這樣就能不斷的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利用幼兒園文化建設,讓每一堵牆“說話”,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1.在圍牆上和樓道里我們製作了有利於發展幼兒思維的圖片,有給人以美好願望的“白雪公主和小矮人”,有體現小朋友團結友愛的“金剛葫蘆娃”,有勇敢無畏,敢於冒險的“小馬寶莉”,有熱愛音樂的“米奇彈琴”,有活潑可愛的“哆啦A夢”,還有給人無限遐想的海底世界和“藍精靈”。老師組織孩子們觀察,小班小朋友會問一些比較簡單的問題:如“這是什麼?”“這是誰?”“他們在做什麼?”;中班會問一些動腦筋的問題,如“白雪公主和小矮人在什麼地方?”“金剛葫蘆娃和小馬寶莉關係好嗎?”等;大班會問一些運用推想性的問題,如“哆啦A夢在說什麼?”“藍精靈在想什麼?”等,這樣不僅提高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發展了各階段幼兒的思維。2.利用班級區角活動讓幼兒進行語言交流。我們努力創設了“目標整合、富有兒童化、生活化、活動化”的班級立體教育環境,使環境成爲支持幼兒發展的隱性課程,如在開展“美麗的春天”主題活動時,老師和小朋友收集了一些春天的花卉,讓幼兒觀察說話;用孩子們的手工和畫,在樓道里佈置一幅牆飾“我心中的春天”,配上孩子們的語言文字。組織他們觀察,總會出現三三兩兩、交頭接耳的`交流:某某小朋友畫了哪些東西?誰畫的春天最美麗?……

三、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在模仿和舉一反三中培養幼兒語言表達能力

老師應該經常性的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採取不同的語言表達的方式,結合適當的肢體語言,使幼兒樂於學習,樂於主動的思考,完成語言教學的基本教學目標。如在《鼻子歌》的公開課上,老師最後和孩子們一起仿編了一首《耳朵歌》。沒想到老師剛說了一句:誰的耳朵大?孩子們馬上答出:大象的耳朵大;誰的耳朵尖尖?孩子們馬上答出:小狼的耳朵尖尖。然後就進入了孩子們爭先恐後的自問自答高潮:誰的耳朵圓?小豬的耳朵圓。誰的耳朵最好看?誰的耳朵一點點?……總之,由於幼兒的家庭環境、周圍環境不同,以及幼兒語言稟賦的差異,有的孩子會說話,能把自己的意思表達清楚;有的孩子說話不多,或者說不清楚,就不能把自己的意思表達清楚。所以我們在實際工作中,根據孩子的不同情況,採取有針對性的、靈活多樣的方法,把幼兒語言能力的培養滲透到一日活動,貫穿到教學的各個方面,同時與家長主動溝通,獲得家長的配合,使孩子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很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幼兒教育活動[J].幼兒教育辭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嶽秀珍.讓幼兒在生活點滴中學會運用語言[J].甘肅教育,2008第5期.

[3]學前兒童語言教育[J].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幼兒語言教案 篇五

活動目標:

1、理解故事的內容,能看圖講述故事。

2、學習理解動詞:跳、淌、爬。

3、培養幼兒相互關愛、相互謙讓的良好品德。

活動準備:背景圖一幅,小動物圖片若干

活動過程:

1、出示小熊圖,引起幼兒的興趣。

今天來了一位小客人,你們覺得它是隻什麼樣的熊?到底是隻什麼樣的熊呢?我們一起來聽故事《小熊讓路》。

2、教師講述故事,幫助幼兒理解故事的內容。

(1)師講述故事的前半部分(講到獅子點了點頭),讓幼兒初步感知小熊的霸道:故事裏有誰?

(2)師:到底是隻什麼樣的熊?故事裏發生了一件什麼事情?

(3)師講述故事的後半部分,設問:“大獅子到底會想一個什麼辦法呢?一起來聽一聽。”

(4)講故事的後半部分。

(5)大獅子想的是什麼辦法?小熊爲什麼這次沒有讓大獅子讓路?

(6)師:小熊爲什麼會臉紅?

(7)師:小熊後來變的怎麼樣了?

3、情感教育。

(1)師:如果你是這隻小熊,你碰到這些小動物你會怎麼做?

(2)師:你喜歡故事中的小熊嗎?爲什麼?

(3)師:請你幫助這個故事取一個好聽的名字。

(4)師:學了這個故事後,你應怎樣對待你的朋友?

(5)師總結:我們要做個相互關愛,相互謙讓的好孩子

4、引導幼兒看圖講述故事。

胖胖的小熊、大眼睛的熊、睡懶覺的熊。

幼:小動物在一起玩的故事。

幼:故事裏有小熊、小兔、小羊、小猴、大獅子……

幼:故事裏講了小熊不給小兔、小羊、小猴讓路,後來大獅子想辦法讓小熊讓路了。

幼:小東西,快給我讓路。

幼:小熊很壞。

小兔從路旁的草叢中爬了過去。幼:小羊一聲不響地從路邊的水溝中蹚了過去。

幼:小猴很遠就爬到了路旁的小樹上

幼:小兔、小羊和小猴,一起去找大獅子,請大獅子來治小熊。

幼:大獅子的辦法好的。

幼:大獅子走到小熊跟前,站在路邊說:“小熊,你先過去吧!”

幼:小熊看見大獅子走過來.心想:這可不得了,我得趕快讓路,它站在小路旁,請大獅子先走。

活動總結:

興趣是幼兒最好的老師。只有在幼兒感興趣的情況下,他們纔會學的輕鬆、學的愉快。一開始我出示一小熊圖,引起幼兒的興趣,讓幼兒觀察並提問:它是隻什麼樣的熊?然後再用設問法提問:上面會發生一個什麼樣的故事呢?充分發揮幼兒的想象力。

另外,我發現在活動中創設設問的情境,能充分發揮幼兒自己的見解,並能加深幼兒對故事的理解和思考。比如:故事中講到小兔、小羊、小猴請大獅子幫忙,大獅子笑了笑,點了點頭。教師就可以問幼兒:你猜大獅子會想一個什麼辦法?這就會激發幼兒的想象,並對故事產生強烈的興趣。

簡述語言模因與網絡語言論文 篇六

摘要:

語言使用過程的實質是語言模因在動態的交際過程中相互競爭、相互選擇、相互順應的過程,這個過程的結果是積澱於人們大腦之中的語言模因之間的互動而形成程式性模因。簡單地回顧國內以模因論爲視角對語用學的研究情況,然後以國內外模因論研究成果爲依據,分析模因論中模因與模因之間的對話以及對話的結果所形成的程式性模因,最後從禮貌語言的`程式性模因論證語言使用中的程式性模因。

關鍵詞:

模因論;程式性模因; 語言使用

一、模因與模因之間的對話

探討模因存在的內在理據就是探討模因與模因之間是如何進行對話的。語言使用的過程就是模因與模因相互之間選擇過程中的商討與順應,無論是模因生成還是模因理解,模因選擇和順應過程都應該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動態過程,在該過程中模因之間都需要努力順應對方。可見,模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而是與其它模因在特定的環境下處於不斷的對話之中。正如Blackmore所指出,模因可以被看作是和基因等價的複製因子,基因之間相互競爭,自私地、不顧一切地要進入到下一代的身體之中,最終決定了生物世界的格局及其結構;與此類似,模因之間也相互競爭着,自私地、不顧一切地要進入到另一個人的大腦、另一本書、另一個對象之中,這最終決定了我們的文化以及心理結構(Blackmore,1999)。從這一角度來說,模因的對話過程就是融合或排斥過程,即一個有意義的模因融合或排斥過程,哪怕是人爲的或是模因間自動的,都會有一個模因之間相互協商或競爭的過程。

協商或競爭的過程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如果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模因的內涵一致,這種一致並不是面面俱到的、具體的一致,而是說這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模因具有某種相似的實質,這個實質就是模因的重組與重構。也就是說,具有相似實質或結構的模因形成了程式性模因。另一種情況,如果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模因的內涵或結構不一致,那麼它們就發生相互排斥的現象,相關的模因會爲了自身的生存,在特殊的環境條件下,離開與之發生衝突的模因,尋求與之相互順應的模因或說與在特殊的環境條件下佔支配地位的模因結合起來,最終模因之間相互排斥的結果也是不同的模因尋求與有利於自己生存的模因結合起來而形成程式性模因。模因與模因之間對話導致的兩種情況必然會產生模因與模因之間的“和諧美”即程式性模因的形成。例如:

(1)Could you pass me the salt?”

例1作爲間接請求的語言模因在語言使用的過程中必須與特定的語境特定的話語如“Here you are.”等相關的模因結合成程式性模因,才能發揮其間接請求效果。否則它還是一個是否有能力遞鹽的詢問模因,而非間接請求模因。

可見,模因與模因之間對話其實就是模因與模因之間的“博弈”(game),在“博弈”過程中模因爲了能夠生存下去,就不得不採取包括順應策略、商討策略、變異策略等不同的策略。同時,每一個模因自身所選擇的策略都是依存於對方的策略,因此,模因之間的“博弈”總是存在着一個均衡性(equilibrium)即模因與模因之間的生存問題。這個生存問題必然導致程式性模因的產生,它的產生從某種程度來說就是控制個別模因的自由氾濫。歸根結底,模因的複製與傳播靠的是畢竟不是模因本身,最終還是依靠程式性模因的吸納。

二、語言使用中的程式性模因

模因與模因之間的對話或博弈的結果是程式性模因的形成。在語言使用過程中,語言模因之間的對話或博弈的結果產生了語言使用中的程式性模因。

(一)概念

在語言使用過程中,程式性模因與 “程式性語言行爲”有着內在的一致性:一定的語言模因(或模因類型,如禮貌語言模因是一個的模因類型)與相關的語言模因配套,兩者形成了穩定的配合。所謂語言模因與語言模因的穩定配合,指的是:只要某種語言模因或模因類型不變,就會出現:一是基本固定的一套語言模因複製與傳播。例如,間接言語經常是出於禮貌、面子、權勢等原因受到模因宿主的複製與傳播。二是基本固定的語言模因複製與傳播的步驟。例如,間接言語的複製與傳播是根據交際語境來進行的,如果脫離了特定的語境,間接言語模因也就沒有產生。三是語言模因複製與傳播和模因步驟的基本固定的配合。例如,間接言語模因所固化下來所產生的特定會話含義。這樣,我們把具有以上三個基本固定形態的語言模因類型稱爲語言使用中的程式性模因。

(二)類型

第一,同構異質的程式性模因。同構異質的程式性模因是指在語言模因複製與傳播的過程中兩個或多個結構程式性模因的一個特性,即程式性模因的組構成分在某一抽象層次上互相一一對應而構成結構相同但性質不同的程式性模因。例如,“以問答問”的交際是一種同構異質的程式性模因,其發話者的問與受話者的問是同構的。

第二,同質異構的程式性模因。同質異構的程式性模因是指在在語言模因複製與傳播的過程中兩個或多個不同的結構的但在抽象層面上其性質相同的模因所組構成的程式性模因。例如,在使用語言模因的過程 中,合作中的“不合作”現象、禮貌中的“不禮貌”現象、關聯中的“不關聯”現象中的模因就組構成同質異構的程式性模因,表面上是它們不合作的、不禮貌的、不關聯的,但其內在的性質是合作的、禮貌的、關聯的。

人們在使用語言模因的過程中,不論是同構異質還是同質異構的程式性模因,它們都是經久重複,而且是最低限度的語言模因使用,同時它們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作用共同發揮其程式性功能的,並把交際中的一些語用機制、合作原則、禮貌原則、關聯理論指導的言語交際的統括到同構異質與同質異構的程式性模因的框架內。

(三)使用特點

第一,有限性。在人們使用語言的過程中,語言模因是無限的,但語言的程式性模因卻是有限的。由於語言模因的數量在很大程度上是潛在的和不確定的,所以我們無法確定語言模因的使用率,而程式性模因的數量卻是顯現的與確定性的,所以我們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更多的是運用程式性模因來進行交際,更多的是依靠程式性模因來構建交際的連續性與可行性。程式性模因是人們使用語言的基礎,是每一個人與他人溝通時遵循的基本範式,它決定了人們的交往方式及行爲特徵;它也決定了模因複製與傳播的方式及功能特徵。可以說,程式性模因是人們交際得以順利進行的模因紐帶,是模因複製與傳播得以穩定生存的基礎。

第二,變異性。程式性模因並非是一個靜態系統,也不斷處於變異之中。Verschueren指出,使用語言的過程是一個不斷作出語言選擇的過程。人類之所以能夠在語言使用過程中不斷作出選擇,是因爲語言具有變異性(variability)、商討性(negotiability)和順應性(adaptability)。語言使用中的程式性模因是語言模因的一種穩定的現象,因而也具有變異性、商討性與順應性。順應性是語言模因發展的基礎,語言模因順應的結果是程式性模因的形成,而商討性與變異性是順應的前提,是程式性模因形成的推動力,沒有商討性與變異性,也就無所謂的順應性與程式性模因的形成。歸根結底,語言模因的商討性與變異性都會趨向於順應性,即趨向於程式性模因的形成。因此,程式性模因是一個開放的系統,是一個不斷從外界吸收更多具有類似性質或結構的模因的系統,而且呈現出向外擴張之勢。總之,程式性模因總是處於遠離絕對平衡,促使自己不斷從外界獲取能量,不斷產生新的程式性模因。

三、結語

模因是一個動態的系統,隨着人們使用語言的語境變化而變化。模因在人們使用語言的過程中必然會從簡單模因發展到模因複合體,又從模因複合體演化成模因域,模因域中的模因必然會演化成程式性模因。程式性模因正是模因類型的高度程式化,從理論上說有利於模因的生存,也有利於模因在人們使用語言過程中發揮其獨得的作用。可以說,人類能進行有效的交際,其奧祕在很大程度上就在人類能完全內居(indwelling)於積澱在我們大腦中的程式性模因之中。雖然在語言使用過程中不完全是運用程式性模因進行交際,但程式性模因卻是人們使用模因的基本方式,也是模因得以存在的基本生存狀態。換言之,只要是語言模因中的模因,它就必然地、毫無選擇地依存於程式性模因之中,並在其中成其所爲;只要人們使用語言模因進行交際,人們就必然地、毫無選擇地運用並寄生於程式性模因之上,並在其中成其所爲。

參考文獻:

[1] Blackmore, S. The Meme Machin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2]Escandell-Vidal, V. Politeness: A relevant issue for relevance theory[J]. Revista Alicantina de Estudios Inglesses, 1998(11): 45-57.

[3]Leech, ciples of Pragmatics[M]. London: Longman, 1983.

[4]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M].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0.

[5]陳琳霞,何自然。語言模因現象探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 2006,(02).

[6]陳新仁。會話‘不合作’現象論析[J].揚州大學學報,2000,(02).

[7]侯國金。“以問答問”的語用機制[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01).

[8]侯國金。“非字詞”的語用理據與語用條件[J].外語學刊,2006.

[9]何自然。語用學概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10]何自然。非關聯和無關聯對話中的關聯問題[J].外國語,2002,(03).

[11]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論與社會語用[J].現代外語,2003,(02).

[12] 黃振定,李清嬌。禮貌語言的層級性[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5,(01).

[13]錢冠連。漢語文化語用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14]錢冠連。語言:人類最後的家園[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15]王建華。話語禮貌與語用距離[J].外國語,2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