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碩士論文答辯技巧精品多篇

碩士論文答辯技巧精品多篇

碩士論文答辯技巧 篇一

2011年從英國劍橋大學城市規劃專業畢業拿到第二個碩士學位後,張巧煜放棄了一個諮詢公司的Offer,本着“多看看這個世界”的想法去了聯合國人類住區規劃署。

但這第一份工作卻沒有給她太多新鮮感。當時她的工作是負責管理人居署包括Facebook、Twitter乃至新浪微博在內的社交網站賬號,然後在聯合國總部開開會、組織活動。閒不住的她覺得,這節奏—有點兒慢。

這時候,麥肯錫的年度招聘啓動了。去劍橋學城規之前,張巧煜還在英國帝國理工大學本碩連讀了信息系統工程,她非常喜歡這個專業方向,而且最終以年級第一的優異成績畢業,所以這次她也投了麥肯錫香港的分析師職位,打算繼續在自己喜歡的科技和創新這條路上發展。

但在通過幾輪筆試面試,拿了Offer到香港就職之後,她才發現諮詢這個行業還是要從general做起,多接觸不同行業的項目。麥肯錫的項目以月爲單位,這次可能是新能源行業,下次也許是銀行。每接到一個案例,分析師在三天之內就要搞清楚這個剛接觸的行業:大家都會一頭扎進公司內部資料庫,從第一條資料讀起,有不懂的問題隨時向後臺負責知識建設的專家請教。

這是高強度的腦力勞動,雖然難,但張巧煜喜歡。只是工作太職業化,她內心那些對科技行業的觀察和工科女的小情懷該如何傾訴?答案是果殼。

2011年秋天,張巧煜發現她的微博上多了果殼網創始人“姬十三”和主編“拇姬”兩個新粉絲。在兩位技術宅的邀請下,她開始在果殼網上發表文章,既寫“社交網絡橫縱觀”這種硬文章,也寫“理工女生存記—如何在猥瑣男的包圍下茁壯成長”這種拿自己四年工科女經歷開涮的“情趣帖”。這個文章有料又活潑的工科“女神”很快和果殼衆人打成一片,經常去果殼辦公室蹭網,2012年8月10日,她還特意從中國香港飛到北京,給果殼網年度“萬有青年大燴”的“知識青年燴”論壇當了主持。

這種兼顧兩面的生活張巧煜習以爲常,“我從來都喜歡在主業外再折騰其他事兒”。回憶在帝國理工的四年,她在搞了四年工程的同時,先是創建了本校的華人辯論隊,又開辦了倫敦區域的校際辯論賽;然後回國在《北京青年報》實習寫新聞,拿了兩個“好新聞獎”之後成了駐英特約記者,從“王室大婚”寫到“佔領華爾街”;她還去IBM實習過,然後發現自己不喜歡大公司的刻板……“管它是什麼呢,反正我受不了長期只幹一件事。”

接下來,她又在學工科的同時,往自己喜歡的人文社科方向轉舵,搞搞文科類活動,比如在劍橋讀個偏政治的城市規劃碩士。

張巧煜不覺得本科沒學文科專業是件令人遺憾的事情,“你可以自己看書,自己寫,而且還比他們都懂技術。”—小文藝,大理工。這是她果殼網主頁的簡介,也是她給自己找平衡的方式。

C=CBNweekly

Z=Zhang qiaoyu

C:怎麼樣才能進頂尖的諮詢公司?

Z:進諮詢公司的無非就兩種人,一種是特別特別聰明讀書成績特別好,學什麼行業一點就透;一種是閱歷豐富,對個別行業有非常深的理解。總之就是,讓別人一看你簡歷,就覺得“這人做過這麼多事兒啊”,讓人好奇,想在面試的時候看看你究竟是個怎樣的人,經歷比較特別的人容易讓人記住。

C:從名校畢業,又進了頂尖的諮詢公司,有過膨脹感嗎?

Z:挺幸運的,膨脹感肯定是有的。但是要往遠處看,你才二十多歲,還年輕,世界這麼大,有無限可能,要用這種巨大和自己對比,正視自己的位置。

碩士論文答辯技巧 篇二

[關鍵詞]墨子;辯論;語言藝術

墨子是墨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先秦時期繼孔子之後出現的第二位文化偉人,開創了墨學,提出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明鬼等具有積極進步意義的思想。爲了宣傳他的主張,墨子四處遊說,言傳身教,廣徵博引,以理服人。墨子的辯論與衆不同,技巧高超,既不像孟子那樣氣勢奔放、咄咄逼人,也不像莊子那樣縱橫跌宕、變幻莫測,而是樸實無華、推理嚴密。墨子的辯論講科學、重事實,有理有據。“夫辯者,將以明是非之分,審治亂之紀,明同異之處,察明實之理,處利害,決嫌疑焉。”以辯來別同異、明是非,形成其獨特的“墨辯學”。墨子的辯論用詞準確、語言縝密、百無疏漏,這在先秦諸子中是首屈一指的。下面從兩個方面來論述墨子辯論的語言藝術。

一、墨子辯論語言的表達特色

語言是辯論的物質手段。先秦時期,諸侯爭霸稱雄,造就了大批能言善辯的社會活動家、論辯家,他們的論辯語言各具特色,有的言簡意賅,循循善誘;有的恣意縱情,奇特浪漫;還有的駁難離析,淋漓盡致等。墨子的辯論,語言簡樸、平實,準確、生動。如在《墨子·非攻下》中,針對許多好戰的國君常借商湯、武王的征伐行爲,爲自己的掠奪行爲辯護,“今夫好攻伐之君,又飾其說以非子墨子曰:‘子以攻戰爲不義,非利物與?昔湯放桀,武王伐紂,此皆立爲聖王,是何故也?’”墨子辯駁道:“子未察吾言之類,未明其故也。彼非所謂攻,謂誅也!”在這裏,墨子明確區分了“攻”與“誅”這兩種不同性質的戰爭,其語言準確擊中對方要害,墨子以簡樸平實的語言,表達了自己對戰爭性質的認識,可謂一字千金。

墨子的語言不但準確,而且精煉。《墨子·修身》篇說“慧者心辯而不繁說”,就是要求論辯語言要精煉。有一次墨子的弟子禽滑釐問他:“多言有益乎?”墨子回答:“蝦蟆蛙蠅日夜而鳴,舌幹辟然,而人不聽之。今鶴雞時夜而鳴,天下振動。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時也。”墨子十分精煉地說明了墨家反對說大話空話,但不反對說有用的進步的合時宜的話。

墨子的語言不但簡煉,而且生動感人。例如,有人反對墨家“兼愛”的思想,並再三向墨子發難。因而墨子與他們展開辯論,《兼愛下》記載了這次辯論,對方說墨子的“兼愛”主張雖然好聽,但不實用,“即善矣,雖然,豈可用哉?”墨子立刻反駁道:“用而不可,雖我亦將非之,且焉有善而不可用者?”墨子認爲如果“兼愛”思想只是好聽而不實用,別說你們,就連我自己也要對它進行批判、指責,並進一步指出,哪有好東西只是中看不中用呢?墨子的語言簡明生動,在先秦諸子中,是無與倫比的。

劉勰曾在《文心雕龍》中評價墨子的語言“意顯而語質”,也正是總結了墨子辯論的語言特色:準確、簡煉、質樸、生動。

二、墨子辯論語言的邏輯技巧

墨子具有敏銳的洞察力,他的辯論博大精深,涉及到哲學、文化、邏輯、語言、思維、心理、角色等方方面面,尤其是強大的邏輯力量,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說服力。“就先秦時代而言,中國形成有自己獨特特點的關於思維本質與規律的理論,墨家的思維形式結構論是中國‘辯學’或‘名學’的奠基。”墨子在辯論中創造性地制定了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的學說,揭示了邏輯所構成的這三種思維形式的區別。墨子的辯術是我國古代辯論科學的精華。《墨子·小取》所談“摹略萬物之然”、“論求羣言之比”以及“以名取實”、“以辭抒意”、“以說出故”、“假”、“效”、“譬”、“侔”、“援”、“推”,以及《墨子·大取》講的“故”、“理”、“類”等,都成爲墨子的辯論法寶,體現了他高超的辯論語言技巧。下面從“假”、“譬”、“援”、“推”四個方面探討墨子辯論的邏輯技巧。

(一)“假”式反證法

《小取》:“假者,今不然也。”《經下》:“假必悖。說在不然。”《經說下》:“假必非也而後假,狗。假霍也。猶氏霍也。”“假”就是假使、假若、假如、假設,指在論證一個命題的時候,先假定與這個論題相反的命題存在,然後根據這個命題的虛假來證明原來的論題的正確性。簡單地說,“假”就是爲了證明某個論題,就先假說它爲相反的論題並由此推出錯誤來的證明法,即我們今天說的反證法。“它是通過確定與論題相矛盾的判斷(即反論題)的虛假,然後根據排中律,由假推真,來證明論題的真實性的一種論證方法。”在使用這個方法的時候,墨子強調,要注意假定的命題必須是錯誤的,才能證明自己的論題是正確的,即“假必非也而後假”,否則,不但不能證明自己的論題,相反,倒證明了論敵的論題。例如,要證明狗是沒有姓的,就假定狗姓霍,而霍是霍氏人的姓,姓霍的人是不允許狗姓霍的,他們會反對這個荒謬的命題。於是,就證明了狗是沒有姓的。又如在《節葬下》中,說當時的貴族統治者主張實行“厚葬久喪”,“棺槨必重,葬埋必厚,衣衾必多,文繡必繁。丘隴必巨”,“厚葬久喪”可以使貧者富、寡者衆,墨子對此用“假”駁斥了厚葬久喪者的謬論:“使王公大人行此,則必不能蚤朝晏退;使士大夫行此,則必不能治五官六府,闢草木、實倉廩;使農夫行此。則必不能蚤出夜人,耕稼樹藝;使百工行此,則必不能修舟車,爲器皿矣;使婦人行此,則必不能夙興夜寐。紡績織紉。”爲了批駁“厚葬久喪”,先假定它是對的,讓國人都去遵守、執行,然而依從了這種主張。將會給國家造成一系列的惡果,執政者無法正常治理朝政,士大夫、農夫、百工、婦人都不能各司其職,根本無法富貧衆寡,由此證明了“厚葬久喪”的荒謬。

(二)“譬”式證明法

《小取》:“譬也者,舉他物而以明之也。”‘譬”就是譬喻,是說明道理的一種很重要的方法。它不同於一般的舉例和形象比喻,它所舉的事例必須是雙方已知和公認的,而且必須以承認此物與他物屬同類爲前提,否則就不能達到“舉他物而以明此物”的證明目的。《荀子·釋難篇》:“談說之術,分別以喻之,譬稱以明之。”譬喻就是因爲直言不能將其事講清楚而產生的,對於別人不信之“故”用譬喻來講明。所以墨家將其借來作爲“明故”的證明方法,這正是王充在《論衡·目紀》中所說的:“何以爲辯,喻深以淺。”墨子喜用譬,也善用譬,他根據不同的“譬”式要求,經常採取三種譬式證明法。第一,取像於其物,以說明一般的規律。如《墨子·所染》:“子墨子見染絲者而嘆曰:‘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非獨國有染也,士亦有染。’”墨子認爲,人的思想猶如一塊白布,時刻受周圍環境薰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染於善人則善,染於惡人則爲惡,比喻習染可以改變人的性格,交遊不可不慎。第二,取譬於成事,以指導人們的行爲。如《墨子·耕柱》:“治徒娛,縣子碩問於子墨子曰:‘爲義孰爲大務?’子墨子曰:‘譬若築牆然。能築者築,能實壤者實壤,能欣者欣,然後牆成也。爲義猶是也,能談辯者談辯,能說書者說書,能從事者從事,然後義事成也。’”縣子碩問墨子談辯、說書、從事三種爲義的方式中,哪種最重要?墨子以現實生活中人人皆知“築牆”一事爲譬,巧妙地說明,只有大家齊心協力,才能把牆築起;爲義和築牆的道理一樣,喜於談辯的就談辯,長於說書的就說書,善於從事的就從事,只有談辯、說書、從事三者同時並舉,通力合作,才能達到爲義的目的。墨子如此譬喻,形象生動,使人有推窗觀日、開門賞月的明快之感,易於理解,樂於接受。第三,以寓言作譬,以明辨義理。如《公輸》:“子墨子見王,曰:‘今有人於此,舍其文軒,鄰有敝輿,而欲竊之;舍其錦繡,鄰有短褐,而欲竊之;舍其樑肉,鄰有糟糠,而欲竊之。此爲何若人?’王曰:‘必爲竊疾矣。’子墨子曰:‘王之攻宋也,爲與此同類。’”墨子以寓言作譬,鋪張揚厲,步步進逼,窮理析義,不容不信,終於使喜好攻戰的楚王不得不大呼“善哉!吾請無攻宋矣。”

墨子運用“譬”式證明法,或說理以闡明自己的主張,或駁斥以攻破敵人的謬論。或譬醒以激發他人的覺悟,取譬明理,把精當的論述與摹擬形象的描繪融合於一體,既給人以哲理上的啓迪,又給人以藝術上的美感。

(三)“援”式推論法

《小取》:“援也者,曰:‘子然,我奚獨不可以然也?’”孫詒讓據《說文·手部》所云:“援,引也。”解釋爲“謂引彼以例此。”“援”就是援引例子,即引彼證此,這種推論方法,就是邏輯學中的類比推理。

墨子“援”式推論所用的前提必須是對方說過的話或行過的事,或者是某人說過的話(如“聖王之道”、“先王之書”、“古書之言”)或行過的事並已爲對方所承認和肯定了的。根據這個前提,墨子進行推論。如在《魯問》中,魯陽文君對墨子說反對“食其子而賞其父”的惡俗,“有啖人之國者,其國之長子生,則解而食之……美則以遺其君,君喜則賞其父,豈不惡俗哉!”墨子道:“雖中國之俗,亦猶是也。殺其父而賞其子,何以異食其子而賞其父者哉!”在此,墨子以魯陽文君所深惡痛絕的惡俗——“食其子而賞其父”作爲前提,巧妙地推論出“殺其父而賞其子”同樣是惡俗,有力地鞭撻了魯陽文君好攻伐,使人民戰死,又從而賞之的罪惡行經。這樣的類比,入情入理,雄辯有力。

由於墨子的“援”式推論只要求其“然”必須相同,而不要求其“所以然”也相同,如只要承認“楚人非人”與“白馬非馬”這兩個命題屬於同類性質的命題,就可以由“子之然”類比推出“我之然”,至於爲什麼要承認“楚人非人”或“白馬非馬”的原因和根據等,就不便追究。所以,在使用這種推論方法時,可以暫時難倒對方,使自己獲勝,但卻不一定得到真理。

(四)“推”式推論法

《小取》:“推也者,以其所不取之。同於其所取者,予之也。‘是猶謂’也者,同也;‘吾豈謂’也者,異也。”“推”就是類推,類推是就同一類型的事物中,把還沒有取得判斷的這一部分和已經取得判斷的那一部分相比較,從而給這一部分也定出判斷來。“是猶謂”(這如同說)是用來表示相同意義的命題可以類推,“吾豈謂”(我難道說)是表示不同意義的命題不可以類推。孫中原認爲“推”,“即以對方所不贊同的和所贊同的屬於同類這一點爲根據,來反駁對方的觀點。這是應用矛盾律的歸謬式的反駁方式……從推理形式上說,這是一種歸謬式的類比推理。”如《天志下》載,“其所取者”“爲不仁不義也”;“人人之場圃,取人之桃李瓜姜者”;“穴人之府庫,竊人之金玉布帛者”;“逾人之欄牢,竊人之牛馬者”;“逾人之牆垣,拘格人之子女者,不義”。所以,凡行竊者即“凡不與其勞獲其實皆不義”。據此類推:今王公大人“攻伐無罪之國,入其溝境,刈其禾稼,斬其樹木,殘其城郭”,是“非其所有而取之”,故王公大人攻伐無罪之國是不義的。又如《公孟》載,公孟子曰:“無鬼神”,又曰:“君子必學祭禮。”子墨子曰:“執無鬼而學祭禮,是就無客而學客禮也,是猶無魚而爲魚罟也”。這其實是歸謬和類比的結合。

碩士論文答辯技巧 篇三

關鍵詞 翻譯碩士專業學位 論文寫作 導師角色

0 引言

到目前爲止翻譯碩士專業學位(MTI)的培養單位已達158所,其中40所院校已產生(或即將產生)畢業生。在這過程中,許多與MTI教學密切相關的問題也日漸凸顯,例如教學課程的設置、師資隊伍的建設、教學方式的創新、實習基地的建設、畢業論文的模式、就業方向的擴展等。對於一門新興的專業,其發展必經歷借鑑和探索,需接受社會現實的各種挑戰。對於初接觸這個專業的學生而言,導師的存在就有了更重要的意義。

《翻譯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提出了三種論文形式:(1)項目: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選擇中外文本進行翻譯,字數不少於10000字,並根據譯文就翻譯問題寫出不少於5000字的研究報告;(2)實驗報告: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就口譯或筆譯的某個環節展開實驗,並就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寫出不少於10000字的實驗報告;(3)研究論文: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撰寫翻譯研究論文,字數不少於15000字。穆雷根據翻譯行業的職業特點,借鑑其他專業學位中關於學位論文的要求並結合翻譯行業的實際操作流程提出將MTI的三種學位論文形式調整爲四種,即重要崗位的實習報告、翻譯實踐報告、翻譯實驗報告和翻譯調研報告。之後,穆雷、鄒兵在此基礎上綜合歸納了MTI學位論文的五種方式:重要崗位的實習報告、翻譯實踐報告、翻譯實驗報告、翻譯調研報告和翻譯研究論文。由於沒有先例可循、沒有常規的寫作模式,在從選題到答辯的整個論文完成過程中,師生都有許多疑惑和彷徨。筆者在翻譯碩士專業學位所處的大環境下,從學位論文實際完成過程入手,探討導師在“設計者、誘導者、研究者和管理者”宏觀角色下的微觀角色。

1 論文完成過程中導師的角色

1.1 選題、開題——掌舵人

畢業論文作爲對學生在校學習、研究、實踐成果與素質能力的檢測方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選題、開題,作爲論文的第一步將直接影響整個論文的成敗。因此,選好了題也就等於成功了一半。

穆雷、鄒兵在對首批15所MTI高校畢業生學位論文的統計中發現:翻譯項目33.9%,實驗報告0%,研究論文66.1%。這一數據說明大部分學生仍傾向於選擇傳統式的論文研究,究其原因筆者認爲有以下三種原因:第一,由於沒有先例參照,學生爲了順利畢業往往會選擇有例可參的研究性論文;第二,由於沒有經驗,沒有明確的論文規定,導師爲了指導起來方便多建議學生採用有先例的研究論文形式;第三,導師與學生交流不夠。據筆者瞭解,部分學校師資緊缺,導師帶領的學生不僅有翻譯方向的,還有語言學方向或文學方向;優秀導師帶領的學生甚至多大數十名。這種情況下,學生雖有意選擇其他論文形式進行嘗試但導師與學生交流較少某些想法得不到肯定、支持與實施,最終使學生的想法扼殺在搖籃中。

筆者對西南大學首屆MTI畢業生學位論文進行了統計,發現翻譯項目98.4%,實驗報告0%,研究論文1.6%。就“翻譯項目”與“研究論文”兩種論文形式而言,該數據與穆雷、鄒兵所獲得的數據差異較大,但這說明西南大學在把握翻譯碩士專業學位培養目標及突破傳統的論文寫作方面作出了較大努力。

以上兩組數據雖存在一定差異,但都顯示實驗報告爲0篇的事實。是實驗條件不允許還是其複雜過程令人卻步?這值得深思。

由此看,論文選題不僅是對學生能力的測試,也是對培養單位教學條件的檢測,對培養目標把握程度的反映。選題、開題時,導師應像掌舵者一樣牢牢把握學生選題的大方向,引導學生更準確地理解培養目標,讓學生把握所選論文的目的、意義以及其科學性、合理性、現實性和可操作性,鼓勵學生勇於創新敢於嘗試。

1.2 寫作——教練員

作爲論文的主體部分,寫作過程佔據了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是師生共同合作、緊密聯繫的過程。翻譯作爲一種認知活動,一種技巧,一種藝術,它要求翻譯碩士專業學位學生不僅具有紮實的專業知識,還要熟悉所選論文涉及的領域,例如法律、機械、醫學、建築、哲學、科技等;要在熟練運用辦公室軟件的基礎上使用一定的計算機輔助翻譯工具,例如trados, wordfast, lingoes等;選擇實驗報告的學生還需要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分析總結實驗。因此,寫作過程就是一把標尺,測量學生是否具備紮實的雙語能力、廣博的文化背景知識、熟練的計算機操作能力、嚴謹精益求精的態度和勤奮誠信的人格特徵。

寫作過程中,學生就是球場上的球員,導師則是場外的教練——提供戰略戰術,但不參與比賽競技。《翻譯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雖提出了論文形式但具體要求、相應格式都未說明,加之無先例可參照,導致MTI學生束手無策,無從着手。導師應爲學生指出着手點,如參照其他學科專業學位論文形式或國外同專業學生論文形式。此外,導師還可爲學生提供一個模板,使學生能在此基礎上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變動或改進。如西南大學已從首屆MTI學生開始採用這一方法,獲得了較好的結果。翻譯碩士與翻譯碩士專業學位最大的區別在於後者更注重實踐,更注重與其他學科(行業)的聯繫。這一點在論文中得以體現。導師除要求學生勤於使用工具書,善於利用網絡,敢於向專業人士請教,還應要求學生具有“一絲不苟、嚴謹治學”的研究態度。畢業論文的完成決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往往需要數次修改、刪除、增減才能完成。在這過程中,學生不僅要自改、互改,導師也要認真修改學生的論文,尤其是翻譯部分或實驗部分。

1.3 答辯——導演

畢業答辯是畢業論文的最後一個環節,是對學生專業知識及綜合能力進行測試的直觀環節。它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簡要概述自己選題的原因、背景、目的和意義,並回答答辯委員會教師提出的各種問題。由於其新生性,翻譯碩士專業學位論文答辯大多按照常規論文答辯程序進行,從而產生了不少困惑和困難。這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和解決。發現的問題主要包括:

1.3.1 形式、標準單一

培養翻譯專業人才,首先要正確認識傳統外語專業人才與翻譯專業人才間的差別。《翻譯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明確指出了翻譯專門人才的培養與傳統外語教學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等方面有根本的不同。仲偉合、穆雷、許鈞等都比較了傳統外語人才與翻譯專業人才的不同,並就翻譯專門人才的培養提出了建議。正是翻譯專業的特殊性決定了翻譯碩士專業學位論文答辯應有別於傳統的學術型學位論文答辯。但由於目前大部分學生仍傾向於選擇傳統的研究論文,使得各校多沿用學術型學位論文答辯形式和評審標準。這使部分選擇實踐報告、翻譯項目的學生感到困惑和無助。

1.3.2 答辯程序不夠規範

部分學校由於師資緊缺,每名導師需要指導十幾名甚至數十名學生;加之教師科研、教學、生活的壓力較大,導師很難投入大量時間來指導學生的答辯而多半讓學生獨自努力或分組演練。同時,由於學生人數衆多而畢業答辯必須集中在有限的幾天內完成,客觀上造成畢業答辯時間緊張。最初還能保證學生的答辯時間,到最後不得不以“縮減學生答辯時間”的方式來按時完成任務。部分學生畢業答辯時間甚至不足10分鐘,這不僅有失公平還嚴重影響了學生的答辯質量。《翻譯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規定答辯委員會成員中必須有一位具有豐富的口譯或筆譯實踐經驗且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的專家,然而由於實際條件不足許多學校都未達到這一點。另外,部分答辯委員會教師考慮到學生的畢業問題、就業問題、院系名聲、學生情緒而不願過多指出學生論文中的不足或提出較多較難的問題。這些原因導致翻譯碩士專業學位學生的答辯時間短、要求低、質量低,甚至給學生留下“走過場”的印象。

畢業答辯在檢驗學生專業知識能力的同時,也在考驗學生自我表達能力、溝通交流能力、邏輯思維能力、靈活應變能力,導師應根據培養大綱設計符合本專業本校的論文形式並及時推出針對MTI實踐報告、翻譯項目的新評審標準。導師要讓學生正確認識答辯的重要性,組織學生互評,指導學生如何準備、如何答辯、如何在答辯後進一步完善論文。此刻的導師不只是教練更是一名導演。他指導學生全面把握翻譯過程中的重難點,深入理解翻譯理論在實際翻譯過程中的運用,並要求學生能在答辯過程中“演”好“應用型、專業化、職業化”翻譯人員的角色。

碩士論文答辯技巧 篇四

關鍵詞:藝術研究生;定位培養;業導向;自主創新

一、普通高校音樂藝術碩士(MFA)的培養定位

多年來,各地普通高校的藝術類專業爲我國培養了大批音樂藝術人才,這些音樂藝術人才在我國各地充實着藝術文化市場,爲我國的音樂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但,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文化的進步,人們對藝術市場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輻射的面積也越來越寬,對藝術市場水平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就目前來講,社會藝術市場的需求主要是具有高層次、技藝精湛的音樂藝術人才,而這類音樂藝術人才在我國二、三線的城市裏較爲緊缺,從這個層面上來講,它是制約地方音樂藝術向高層次發展的條件缺失。對具有音樂藝術碩士辦學資質的普通高校無形中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普通碩士教育以培養教學和科研人才爲中心目標,授予學位的類型主要是不同的學術型學位。音樂藝術碩士是具有職業背景的碩士學位,爲培養特定職業高層次專門人才而設置,爲提高技藝型專業研究生(MFA)提供沿着更專業化的方向深造建立一個平臺。音樂藝術碩士(MFA)的定位培養目標是具有高層次、應用型音樂藝術專門人才,應具有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音樂藝術碩士(MFA)專業學位獲得者應具有高水平的音樂表演能力、音樂審美能力、音樂藝術理解能力及音樂創作能力,並能夠勝任本專業的各種藝術表現形式。長期以來,藝術學高層次人才培養規格單一、一般都以學術研究型人才爲主要培養方向。由於我國目前對研究生文化課水平考試設定的高門坎兒,對於一些具有音樂藝術天賦與才能的學生來講,難以跨越這個高門坎兒繼續深造,只能選擇出國留學,而少數進入研究生階段學習的,並不一定具備很高的專業技能,而且他們的研究生培養階段主要是理論研究,相當大的精力及時間都花費在畢業學術論文的撰寫上,難以騰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提高自身最具光彩的專業技能技巧上。

普通高校的音樂藝術研究生(MFA)以服務於地方文化經濟的發展爲導向,結合地方社會藝術發展的特點,服務於地方社會音樂文化,但這並不意味着要降低音樂藝術碩士(MFA)培養目標的水準,而是要針對地方社會藝術的特點,推動地方音樂文化經濟的發展,由此帶動和提升一方國民文化經濟的發展邁向一個新的臺階。

二、普通高校音樂藝術碩士(MFA)的職業導向

普通高校在這裏指的是:除了國家一類藝術院校以外的具有音樂藝術碩士辦學資質的省屬級院校。培養這類院校的音樂藝術碩士(MFA)的就業方向應在未來帶動地方文化經濟發展的一股重要力量。地方文化經濟一般都有地方文化經濟的特點,根據普通高校的地域特點,在國家教育部制定的大框架下,制定出具有地方特點的招生計劃和培養目標

普通高校的音樂藝術碩士要以地方藝術文化經濟的需要爲導向,應把藝術職業作爲音樂藝術碩士(MFA)培養的目標,音樂藝術職業應是(MFA)學生獲得音樂藝術碩士學位後的職業方向,音樂藝術碩士(MFA)應是高層次的演職人員或者是創編人員。在培養過程中,全面提高音樂表演藝術技能和表演藝術素養,重視藝術實踐能力的提升。培養模式需要突出音樂藝術專業的特點,以音樂藝術實踐爲主併兼顧理論研究及全面藝術素質的培養。要從知識積累型向知識創新性型轉變。既要考慮到研究生理論知識的合理結構的培養,又要精心設定藝術研究生最具光彩的專業技能技巧的培養,能夠使音樂藝術研究生在校培養階段專業技能技巧上能有大幅度的提升。在這一方面,中央音樂學院在2000年便進行了藝術碩士(MFA)初步的教學探索,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作爲普通高校,這些研究生成功的培養經驗可以作爲普通高校音樂藝術碩士(MFA)的辦學定位模式以此借鑑,並可根據普通高校的辦學特點進行適當的調整。本着普通高校服務於地方的基本原則,在教學模式上應當突出地方特色性教學。音樂藝術研究生在校培養期間,音樂技藝能力方面應有一個大幅度的提高,同時兼顧核心課程及選修課程的學習與研究。畢業答辯時可參照中央音樂學院學位答辯的做法進行。

三、普通高校音樂藝術碩士(MFA)的培養方式

1、採取靈活的教學方式,提高藝術實踐能力

高層次、應用型人才是音樂藝術碩士(MFA)的培養目標,其突出於精湛的高技能性,在培養音樂藝術碩士專業學位(MFA)計劃中,應體現提升學生的創造性實踐能力的思維方式,培養過程中要突出(MFA)專業特點,培養方式應區別於文學碩士課程的內容。音樂藝術碩士(MFA)與藝術文學類碩士學位最大的不同是:音樂藝術碩士培養模式是高層次、技藝精湛的實用型藝術人才,課程設置以突出實用性,同時兼顧學術性。而文學類碩士學位的標準是以學術研究型爲主,兼顧實用性,主要精力投入在專業理論課、公共課、科研課題及學位論文的寫作上,而不是提高具有光彩的實用型專業技能技藝上,在培養計劃中,應考慮到知識結構的合理調配,內容的銜接、提高、拓寬與加深。

音樂藝術碩士(MFA)以提高記憶能力及藝術實踐能力爲主,同時兼顧音樂藝術理論及音樂藝術素質的培養,教學方法採用課堂講授、技能技巧個別課與集體訓練及音樂藝術實踐相結合的靈活多樣的培養方式。

導師應對開設的研究生課程精心準備,課程結束時按規定進行認真的考覈並評定成績。導師應根據培養計劃的要求,從每位研究生的具體情況出發,遵循因材施教的培養原則,制定出音樂藝術研究生個人培養計劃。在培養整體過程中。導師全程監控,應經常組織學生參加學術活動與社會實踐,並形成常態化。在每學期培養計劃中應安排教學形式的音樂會,這種教學音樂會是以公開教學的形式進行展開,導師現場指導,並邀請具有資質的、高水平的社會文藝團體的藝術家一起觀摩,並參與對教學音樂會進行全面指導、評價,提出問題讓學生答疑。引導音樂藝術碩士生對導師提出的問題產生自己的觀點,使音樂藝術碩士生能夠對於一個問題從多個角度去思考,導師不必把自己的觀點強加於學生,應允許學生持有自己的觀點,讓學生自己在對知識的探索中逐步獲取正確的解答方案,這樣做有利於音樂藝術碩士生創新思維的發展。教學音樂會以公開教學的形式展開,應區別於畢業音樂會。

在培養過程中,導師需負責對學生的全程監控,爲增強研究生的藝術實踐能力,實施“雙師制”,與社會藝術團體掛鉤,聘請藝術團體資深藝術家參與音樂藝術碩士生(MFA)的培養及指導工作,外聘藝術家主要負責社會藝術實踐能力的培養與指導。音樂藝術碩士生不定期的參加社會藝術團體的專業演出,豐富舞臺藝術實踐經驗,在實踐中提高自己的舞臺藝術能力。以我國現行的學位標準規定:藝術碩士是藝術表演類的最高學位之一,強調培養音樂表演類方向的藝術碩士生實用性專業能力,可作爲音樂藝術碩士研究生培養計劃的考量標準。 轉貼於 2、加強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意識

普通高校音樂藝術碩士(MFA)教育的總體目標是;培養具有高層次、高素質、技藝精湛的音樂藝術人才。因此,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的培養是極其重要的一個環節,發揮音樂藝術碩士(MFA)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着重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意識的培養是一種觀念層面的素質教育,創新能力則是在創新意識的引導下進行的一種創造性活動的實踐能力,並貫穿於普通高校音樂藝術碩士學位培養教育的全過程。創新意識主要包括科學創新思維、科學判斷能力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科學創新思維是運用學科的前沿科學世界觀進行創新研究的思維形態;科學判斷能力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則是在科學創新思維的引導下進行的一種創造性活動中實踐能力的具體體現。科學創新思維可以轉換一種科學的研究能力,這種能力包括專業知識的系統性、知識的分辨能力、思維的判斷能力、敏銳的記憶能力、超強的實踐能力等等。這些堅實的專業基礎能力是進行科學研究的必備條件。

創新是發展的方向,沒有創新,發展就失去動能基礎。多年來,普通高校由於受到傳統藝術教育模式的影響,對藝術研究生的培養方式上缺乏創新構想, 教育模式基本上是藝術本科生的延續,把藝術本科教育的思維模式直接延伸到藝術研究生的培養上來,在研究生課程設置中缺乏培養自主創新的教學內容與方法,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被延伸下來的本科授課內容。最主要的是教學思維沒有從根本上轉變。在培養模式上,藝術研究生培養模式與藝術本科學生的培養模式上應該有着本質的區別,藝術研究生不再是學習者而是藝術研究工作者,藝術研究生的教學模式應是爲了培養創新人才及藝術家而展開的研究活動,教學應作爲研究的手段和載體。因此,藝術研究生培養模式應在一種研究性的培養模式框架下以此構建,以研究與創新爲主線的藝術演奏家培養模式,而非藝術本科教育的延伸。

培養音樂藝術碩士生(MFA)的自主創新能力及提升藝術實踐能力,是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音樂藝術碩士(MFA)定位於高層次、應用型藝術人才,其突出於應用性與實踐能力,同時兼顧全面的音樂藝術素養。音樂藝術碩士(MFA)在音樂藝術領域裏能夠熟練地掌握一門專業技能,並具備較強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解決問題中,能夠體現出音樂藝術研究生的多重創新思維意識,是衡量音樂藝術研究生在專業技術能力的藝術實踐到理論素養兩方面的水準。

學生的自主創新意識應體現在整個培養過程中,教學內容要強調理論性與應用性課程的有機結合,導師負責對學生在培養計劃中實行全面監控,同時重視教學團隊集體的作用,以學生爲培養主體,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研究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以自主創新的思維意識解決實際問題。提倡在解決實際問題方面能夠體現出自己的創新構想。

自主創新意識在學生入學的第一個學期就應該體現在培養計劃中。在教學過程中應避免傳統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提倡導師與音樂藝術研究生互動。與研究生一起就相關問題共同討論,研究生一般都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應在如何引導音樂藝術研究生的創新思維方面進行研究,引導和激發音樂藝術研究生探究新觀點的潛力,並能夠及時發現和掌握學術界的最新動態,導師應引導音樂藝術研究生(MFA)能夠有的放矢的自學和獨立思考問題,使研究生能夠在學術邊緣學科敏銳的察覺新動向,跳出前人的知識體系,以質疑的眼光對待問題,對原有的知識結論提出自己的創新理論,能夠獨立的綜合分析問題,並制定出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

普通高校的音樂藝術研究生應針對地方文化經濟的發展爲培養基點,目標以提升和發展地方文化經濟爲背景。以地方文化經濟的發展爲培養導向,從招生調控目標到培養全程,都應以地方文化經濟爲中心。關於課程設置、考覈標準、研究論文、質量評價等等,普通高校應根據國家教育部制定的大框架下設定出本校具體的培養計劃。導師對培養過程實行全程嚴格監控,不可放任自流,不能以藝術本科生的教育思路來培養音樂藝術研究生。另外;普通高校可根據本校的辦學資質及師資力量,亦可招收具有地方特色的戲曲藝術研究生學員,戲曲藝術研究生對我國的地方傳統戲曲藝術的傳承與發展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陳至立《在全國研究生培養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0年第1期。

[2]厲以寧《努力培養高素質的創新人才》.《學位與研究生教育》,199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