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就業指導的論文多篇

就業指導的論文多篇

大學就業指導論文 篇一

摘要:

闡述大學生造成大學生就業困難的社會現象,從大學生和高校兩個層面分析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應對大學生就業困難問題,從大學生綜合素質、面試技巧和學校職業指導等方面來引導大學生就業。

關鍵詞:

大學生就業指導

大學生就業難這是目前社會存在的一個普遍問題,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是多樣的,分析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能夠具體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來看待:

1、大學生就業觀束縛於傳統觀念,就業市場化意識薄弱。傳統文化重視人際關聯和權力等級,

“學而優則仕”的觀念對就業選取還有很深的影響力;計劃經濟時期的“幹部意識”之上又加上了新經濟時代的“白領情結”,大都要求去大城市的好單位,影響了大學生的就業期望值和擇業取向。同時,社會缺乏創業氛圍。社會缺乏創新意識和創新輿論,優秀人才不能在商界脫穎而出;用人單位注重以“物”爲中心的發展觀;缺乏以“人”爲中心的發展觀。許多用人單位都只看到人才使用的短期行爲,不願作長期投資。大學生缺乏創業觀和市場化觀念,如果換個思維,將開闢就業的嶄新天地。

2、大學生面試技巧潛質有待提高,缺乏求職技巧訓練。由於傳統經濟模式的影響,人們一向都很少關注到求職技巧這一領域,就像沒有被微波信號覆蓋的“盲區”一樣被人遺忘。學校畢業的學生也是一樣,我們學校對求職技巧同樣沒有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重視,根本不存在求職技巧的問題,計劃經濟時期學生一畢業就被國家分配到企事業單位工作,無需要理會什麼求職技巧,只要學好書本知識即可,不需要掌握求職的技巧的知識。雖然到了市場經濟的這天,畢業生就業雙向選取的狀況經過幾年,但求職技巧的訓練仍然得不到應有的重視。

我們過去的計劃經濟對“求職技巧”的要求是淡泊的,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這天,勞動力的價值務必透過市場來實現,有市場存在就會有競爭,而勞動者在競爭過程中,如果不掌握必須的“自我推銷”藝術,縱使有一身好“功夫”,也有可能被招聘單位冷落,發揮不出應有的作用。

3、高等教育的有效供給不足與結構性失衡,高等教育質量難以保障。我國高等教育存在的問題已經不再是簡單擴大供給的問題,而是如何擴大有效供給的問題。在一個有效的市場上,能夠透過價格機制來調節某種商品的供求平衡,而在高等教育市場上,價格機制很難奏效,出現了結構性矛盾,其原因在於供應主要由政府控制。政府壟斷高等教育造成“市場失靈”與結構失衡,高等教育的個人投資回報率沒有到達均衡點,私人高等教育投資收益率過高,致使高等教育有效供給不足,大學生內在質量下降,國有高校出具名不符實的文憑,這是大學生就業難的根本原因。

4、高校專業設置與社會發展需求存在脫節現象,高校職業指導工作沒有市場化。當前,高校在專業設置、課程設置及人才培養方面面臨的主要問題是:首先,一些高校的專業設置過窄過細,導致培養的畢業生就業面較窄,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就業機會就少。其次,一些學校的課程設置,人才培養模式不合理,滯後於社會的發展的需求,沒有隨着社會的發展而調整,教學計劃、教學模式和教材陳舊,與時代脫節,培養的畢業生在知識潛質,思維模式等方面與社會的需求有着較大差距,使人與職匹配產生錯位,構成了結構性就業矛盾,影響了大學生的就業。最後,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中存在的就業指導資料缺乏系統性和科學性,就業指導形式單一,就業指導過程過短的問題,在必須程度上也影響了大學生的就業。

應對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問題,我們需要從原因中找到有針對性的職業指導對策來引導大學生就業,這個關聯到我們社會經濟發展的社會問題,我們能夠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鍼對化的指導工作:

首先,引導職業社會化觀念,循序漸進地改變傳統就業取向。大學生就業觀的構成需要一個過程,職業選取隨着年齡的增長,受到個人興趣和志向的轉變以及就業環境變化的影響。因此,對學生的就業指導要落實到日常的工作中。應充分調動專業教師的用心性,把就業指導滲透到各科教學中,任課老師不僅僅要教授專業知識和技能,還要闡明它們在職業領域中的應用,引導學生選取正確的職業方向。同時,各專業學院可根據自身實際狀況,號召教授、副教授擔任學生導師,帶領學生進入項目組,培養學生專業實踐潛質,並利用自己在做項目和做科研過程中與用人單位建立的聯繫,用心向有用人需求的單位推薦優秀畢業生,全員促進就業。

第二、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強化學生實踐潛質,優化人才培養結構。太學畢業生是高校生產出的“教育產品”,在教學活動中,大學就應加強實踐環節的設計,爲學生創造機會與用人單位接觸,讓學生早日介入就業市場,爲就業早做準備。我們應當爲學生帶給創新的氛圍,培養創新意識。爲今後走向工作崗位就提前做好準備。

第三、進行求職技巧的訓練,提高面試成功率。面試一般有較爲固定的程序和模式,但招聘者在招聘人才時往往要經過一番精心策劃,巧妙地嚮應聘者提出各種不期而至的怪題難題,令你防不勝防,從而使你褪去包裝露出“廬山真面目”,迫使求職者臨場發揮潛質的現顯。這時,你不僅僅要有備而來,更要沉着冷靜,不卑不亢,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應變潛質,真實地展現自己最優秀的一面,在衆多的求職者中被挑選出來。

最後,大學生要善於自我調適,進行科學職業規劃。大學生也應應對市場需求,做出用心的調整,在心態和觀念上,併發奮提高自身的就業技能。大學生自身的心態應逐步調整與完善:客觀評價自我,樹立正確的職業觀。每一個大學畢業生首先要認清自己,有一個適當的自我定位,客觀評價自己,明白自己能幹什麼和不能幹什麼,其次要認清當前就業形勢的嚴峻性,同時樹立職業的社會意識和長遠意識,在求職和擇業的過程中,既有對自己正確的評價,也有對社會長遠的認識和決定,從而準確定位自己的職業座標,設計好自己的職業生涯,將國家利益和個人利益結合起來,把自己的理想和現實結合起來,構成開放的大職業觀。客觀認識競爭,持續良好心態。良好的心態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是不可缺少的,正因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同時作爲社會的一分子,都有自己相應的位置和不一樣的分工,在求職擇業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自卑,應對求職失敗,就應認真反思,吸取經驗教訓,發奮爭取新的機會。在對部分成功就業畢業生調查中,絕大多數都談到自己在擇業過程中,注重發現自己的“賣點”、自身的優點或長處,並設法在應聘中突出自己的“賣點”,最終到達目的。

大學生的就業指導論文 篇二

論文關鍵詞:高等教育 就業指導理論 實踐模式

論文摘要:我國自畢業生就業制度改革以來,尤其是近幾年,在社會人才需求量沒有顯著增加的情況下,大學畢業生的迅速增加已導致了大學生就業壓力驟增。爲緩解就業壓力,高等院校已在積極加強就業指導工作,但其成效卻良莠不齊。本文結合當前我國大學生的就業環境,通過鑑別吸收國外的就業指導經驗,探索我國的就業指導理論和實踐模式。

近年來,爲緩解我國大學畢業生就業壓力,解決就業難問題,各高校依據教育部的文件精神紛紛設立專門的就業指導部門,以加強就業指導工作。許多高校雖然也根據實踐經驗提出了不同的就業指導工作模式,但由於各高校在就業指導理論、制度體制、師資隊伍、實踐模式等方面存在差異,所以並未形成完善、實用、具有時代特徵的就業指導理論體系和實踐模式。

一、大學生就業指導理論和實踐模式革新的必要性

(一)就業指導師資隊伍建設力度不夠,提供的就業指導無法滿足實際需要。國家雖然出臺了關於加強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相關文件,但對於從事高校就業指導服務的專業人員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規定和參考標準,因此,目前絕大多數的就業指導從業人員非常缺乏專業指導和服務素質。這樣的結果就直接導致了當前的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和社會需要嚴重脫節,他們的就業指導服務根本滿足不了當前畢業生的實際需要,從更深層角度來講,就業指導服務師資隊伍的水平同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體系自身發展存在着很難調和的矛盾。

(二)就業指導內容的侷限性,無法滿足學生對就業指導的需求。目前,許多高等院校對就業指導的內容較以前有了較大的突破和發展,但還是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究其原因,目前的就業指導內容很多都還只是大方向的政策指導、大範圍的信息指導或者非常籠統的就業技巧指導。這樣的指導其實只是寬泛的戰術指導,還是非常缺乏深層的戰略指導。作爲高校就業指導的專職部門更是主要從事了很多事務性的工作,而對於就業政策的解讀答疑方面還做得非常不到位,很多政策的知曉度和覆蓋面還非常小,這應該也是造成當前大學畢業生總是感覺就業難,面對就業市場束手無策,對就業政策非常模糊的原因。

(三)就業指導模式單一,剝離了學生的專業背景。目前許多高校雖然提出了“全程化”的就業指導目標,但是,在指導方式上基本都是採用集中畢業生或者集中各年級學生的形式進行籠統指導。這種就業指導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給學生提供信息和幫助,但由於忽略了學生專業的差異性和市場對人才的不同需求,缺乏對不同個體的專門諮詢和有效指導,無法滿足畢業生的真實需求,必須進行改革。

二、就業指導理論的鑑別性吸收 國外發達國家較早就認識到了就業指導在人力資源開發中的作用,故相關就業指導理論的研究較早,尤其是美國,它是世界上發展就業指導工作時間最長的國家之一。在多種理論派系中最爲基礎、應用最廣的也是美國帕森斯的特性—因素匹配理論。該理論提出選擇職業是人的生理、心理特點(特性)與職業對人的要求(因素)相互匹配的命題,職業指導的過程就是了解自己、瞭解職業、實現人與職業合理匹配的過程。特性—因素匹配理論爲後期的發展的理論的提出奠定了基礎。目前較成熟的理論研究成果有:特性--因素論、人格類型論、心理動力論、需要論、職業選擇發展論、行爲論等。這些理論派別,儘管模式不同,見解各異,但各理論派別之間互爲補充。

從具體的表現形式來看,各國的就業指導各有特色。

(一)美國的全程化就業指導

美國的全程化就業指導:大一時幫助學生了解市場需求,進行職業啓蒙,使學生形成基本的職業理念;在大二通過人才測評等手段來認識自我,從而能選好專業;等到了大三,再進一步瞭解市場需求,並積極參與到社會實踐中去,通過比較深入的實習,爲將來求職做充分的準備;大四則會對學生進行專題的求職訓練,組織各種各樣輔導學生就業的活動,並不定期通過E-mail告知一些與求職有關的活動。最後是對學生實施個性化的職業指導,學校會專門爲學生進行綜合測評,在分析測評結果後幫助學生選擇適應的職業種類,然後通過多次面談幫學生確立就業意向。 "

(二)英國的專業化就業指導

英國高校擁有一支高素質的專業化就業指導隊伍,就業指導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主要由職業顧問和信息職員構成。職業顧問往往具有心理學教育學學科背景,並有在大型企業和相關部門從事人力資源管理的工作經歷,豐富的工作實踐和系統的理論學習合二爲一。信息職員則具有一定的圖書館工作經歷或學科背景,能夠勝任就業信息的導航服務和資料編輯整理出版工作。

(三)日本的生涯就業指導

日本通過轉變單一的指導爲生涯指導。在生涯教育指導下的日本就業指導工作特點分爲以下幾點:在就業指導過程中,首先要求畢業生進行就業登錄,即向學校就業課註冊,凡希望就業的學生要讓學校知道自己畢業後的意向,然後,學校幫助學生建立健全和規範的個人就業檔案,全面反映學生的各種情況。“最引人注目的是許多日本大學都要對畢業生進行就業綜合考試SPI(Synthetic Personality Invento-ry),日本稱之爲適性檢查。該考試是適應日本人特點的綜合個性報表的檢測,能對學生的基本素質、個性和能力做出較爲科學的評估。SPI適性檢查包括:個人的基礎能力評價、適合的職業志向分析、個人素質和個性的剖析等三大部分。 三、就業指導實踐模式構建

(一)應該從學生源頭開始抓起,幫助學生做好職業認同測評工作。高校通過這種從源頭抓起的模式,將大學生就業指導融入到招生宣傳中,在學生填報志願時通過職業指導的方式幫助學生通過職業認同測評類軟件進行個自我測評,讓學生從入學開始就能更清晰的瞭解自身的優缺點,同時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測評結果來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業,並制定自己大致的職業方向和努力方向,這也能爲將來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生教育和管理提供科學的指導依據。

(二)系統規劃、全程化就業指導。大學生就業指導是貫穿於大學生活始終的一項工作,不同年級的任務和特點不同,不同年級要劃分不同內容的指導計劃,並形成不同年級不同任務的連續性發展。

以四年制本科爲例,對一年級大學生,應着重從適應大學生活的角度,使他們認識大學的意義、特點,認識專業的特點以及適應的職業,確立目標,試探性地進行生涯設計。對二年級的大學生着重夯實和拓寬基礎,分析自我特長優勢和侷限性,進行自我完善和塑造,試探性地確認職業目標。對三年級大學生,應幫助他們認清專業所適應的工作領域,並與自己的身心特點和能力傾向相對照,通過專業技術基礎的調適,培養和發展與其職業目標相適應的素質優勢或對其職業目標做出調適。對四年級大學生,主要在職業價值觀的引導、就業形勢、信息服務、政策諮詢、技巧商談、心理調適等方面,針對擇業期的問題進行擇業指導。

(三)豐富就業指導的載體。在課堂教學以外,高校應針對不同情況和問題,豐富就業指導載體,縱深就業指導內容。

1、專題講座。包括對新生開設的生涯講座和對畢業生開設的擇業講座等。

2、校友報告會。成功校友易成爲學生的效仿對象,對學生樹立職業目標併爲之奮發進取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3、請進來,走出去。邀請用人單位的領導尤其是人事部門有經驗的幹部來校同學生進行交流,指導學生主動地走上社會,調查社會,形成社會要求與自我發展的協調互動。

4、擇業成功者交流會。在畢業生中選拔擇業成功的學生與在校學生開展交流會,講解其成功擇業的經驗。

5、輿論影響與滲透。通過校內學生類報刊,引發熱點問題的思考與討論,及時通報社會人才需求趨勢、社會產業結構調整等信息。

6、定期舉辦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活動。開展職業生涯規劃,通過以點帶面的方式引導各年級學生通過科學的職業測評模式,制訂符合自身發展的職業規劃,並不定期的進行修正,增強學習的針對性。

(四)將就業指導融入課堂教學,開展個性化就業指導。

高校的衆多模式的就業指導在更多的時候會忽略學生的專業背景,因此,將就業指導融入課堂教學過程中,以某專業的學生爲個體,由具有較深專業背景的任課教師就本專業的發展前景、專業人才需具備素質、工作選擇等方面對學生進行鍼對性指導,啓發學生自己做出更科學的決策。

(五)注意檢查評估。

加強對就業指導自身的評價,不斷總結經驗,提高工作水平。一方面,畢業生就業之後,對各院系的就業指導工作進行檢查評估,促進院系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的深入開展;另一方面,在畢業生離校前徵求畢業生對就業指導的意見,反饋信息,找出差距,以推動就業指導工作的科學化、規範化。

參考文獻:

[1]覃柳虹,曾銳。職業生涯規劃理論在就業指導中的應用方法。[J]教育長廊 2009.10(中旬刊)

[2]曾志明。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構建的新思考。[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1,(1)。

[3]郭鵬。大衆化就業形勢下大學生就業能力分析與對策研究[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9,(2)。

[4]李麗華。西方國家大學生就業指導實踐及其借鑑。[J]西安郵電學院學報。2011.(1)。

[5]孫燁,李道剛。借鑑美國就業指導經驗,構建我國高校就業指導模式。[J]。經濟研究導刊。2009,(14)。

[6]姜亦煒。試論全程化就業指導理論體系的發展。[J]湖州師範學院學報。2009,(10)

大學生就業指導論文參考 篇三

中等職業教育從八十年代開始已有二十多年了,雖然培養了大批的一線技術工人,爲我國的經濟建設作出較大貢獻,但目前的中職教育並不樂觀,每年有大批職高畢業生走出校門,而企業卻出現嚴重的“技工荒”,難以招工到技術較熟練並能適應本崗位工作的技術工人,許多中職畢業學生因某些職業潛質不夠而得不到企業的青睞。長期以來,在普通高中熱度依舊的狀況下,絕大多數中職學校的學生是正因進不了普通中學而被迫到職業學校就讀,學生在心理上存在對學習的自心信不足,另一方面,社會對職業技術教育的認識普遍不足,因此在中等職業學校中的師資、設備等辦學條件雖然在國家的重視下有所改觀,但與普高相比也普遍較差,而且在一些中等職業學校中的領導與教師在辦學思想和培養目標上也不十分清楚,重理論教學輕職業潛質的培養依然存在,教育質量不容樂觀。有些從事職業教育教學的工作者認爲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學習成績較差、素質不高,很難培養成高素質的技術人才,把造成中職教育的困難因素很大程度上推給了學生方面,根據目前狀況,中職教育困難主要並不是正因學生的“差”而造成,而是在於教育管理者等從事職業教育教學相關人員思想觀念上。轉變廣大職業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是培養中職學生職業潛質的關鍵,也是促進職高學生的就業潛質提高的關鍵所在,作爲職教工作者務必認真分折教育對象,思考職教的教學方法,端正教學理念,明確教師教學潛質,應從下方几點思考。

一、教師素質的提高

職業教育的師資不一樣於普通高中的師資,有自己的獨特性。培養學生的職業行爲潛質,務必要有高素質的教師,教師的任務不只是傳遞知識,更重要的是育人,因此在中職教學工作中務必牢固樹立培養學生職業潛質的教育思想,高素質的教師能夠言傳身教和引導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目前中職學校我們仍提倡具有理論和技能雙項潛質的“雙師型”教師。在以職業活動爲導向,以職業潛質爲核心的新型教育理念下,“雙師型”的要求是既要有理論知識和技能教學潛質,又要有專業的實際工作經驗和實踐潛質。以培養學生專業潛質、社會潛質、學習潛質和方法潛質爲課程目標的條件下,需要教師除了具有本專業的知識和技能之外,還要對該專業崗位的工作情境和工作過程十分了解,教師如果沒有比較寬廣的知識面,就不能合理地設計課程項目和行爲的過程,無法適當地組織和引導學生更好地學習。我們能夠借鑑先進國家職教教師“教一門專業、會兩門專業、學第三門專業”的做法,教師只有處於高瞻遠矚的地位,才能設計出好的課程實施方案,纔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職業行爲潛質,促進學生素質的提高。要重視對中職學生的職業道德和職業意識教育,要把職業道德和職業意識教育同社會實踐和生產實踐具體地結合起來,同社會經濟發展的前景結合起來,讓學生明白自己今後將要從事的職業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密切聯繫,激發學生在主觀上的學習用心性,給學生一個強大的學習動力。

二、課程方面的思考

職業教育主要應以培養學生的潛質爲主。職業教學的理論學習以“必需和夠用”爲原則,不求過深、過精的理論講授,而是根據不一樣崗位的需求來確定。因而,職業學校的理論教學應根據學生的基本素質,參照不一樣專業就應到達的基本理論水準來確定,做到因材施教。目前,我們中職學校的課程基本上按學科劃分,採用學科系統化的模式,這種模式下的教材往往具有難度深、知識全、資料專的特點。中職學生與其同齡人相比,大多是學業上的失敗者,是應試教育的犧牲者,他們的抽象思維潛質較差,在注重邏輯思維的教學環境中存在着比較強烈的畏學、厭學情緒,但形象思維不錯,這就要求我們的課程思想應建立在學生的認知水平、現有基礎和興趣的基礎上,把本專業的理論知識和技能以生產活動過程中的規律所表現出的形象思維爲特徵,按照工作過程的循序,貼近實際生產需要,精選學習材料,把涉及到的理論知識與技能有機地結合起來,絕不講空洞的抽象的而與實際操作沒有關聯的理論知識。也要求課程方案的描述直觀、生動和搞笑,打破學科體系,開發直觀形象的教材爲學生帶給適應勞動市場需要和有職業發展前景的學習資源,有利於學生的學習,減少“文本知識對學生拷貝”的誘發條件,促使教師多思考如何促進學生職業潛質發展的方法。中職教育的課程應以人的潛質爲本,並與終身學習的思想相結合,提高適應現代社會的潛質,實現人的可持續發展,使學生成爲一個終身發展的社會人。以完善個體人格、提高勞動者素質爲目標,認真落實“寬基礎”和“必需和夠用”的原則,根據培養要求,降低知識深度,拓寬知識廣度。增強職教課程的實用性,擺脫相關專業知識和技能存在不足的卑端,培養學生職業綜合技能的潛質。

三、以潛質爲本位

良好的職業潛質能使學生在工作生活中終生受益,他體現了職業教學的整體質量,也體現了職業教育發展方向和觀念。目前,中職教育現普遍存在着以知識爲本位(口頭上高呼以潛質爲本位),而對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和學生的實際狀況缺乏思考,教師在教學時追求最大限度地將知識傳遞出去,衡量老師講課好差的重要標準就是灌輸了多少知識,學生理解了多少知識,認爲教學就是智育,認爲教學就是讓學生取得一份知識行囊,而先進國家的職業教育教師追求在一節課內讓學生在潛質方面儘量提高,並不侷限在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方面,因此如何將以知識爲本位向以職業潛質爲本位轉化,是我們中職教學必做而且要做好的課題。培養學生的職業行爲潛質,要求我們的教學重點放在具體的行動上,務必體現學生的主體性,重視學生主動參與。充分解放學生的大腦、雙手、嘴巴和眼睛,讓學生的各種感官全方位地參與,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教學煥發出生命的活力。教學的立足點是人而不是“物化”的知識,給每一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使每一個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的快樂,獲得心智的發展。營造友好、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重視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的培養,尊重學生的不一樣意見和觀點,允許學生自由討論和爭鳴,讓學生透過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生存、學會與人相處,逐步完善自己的人格,到達培養學生職業潛質的目的。職業潛質的培養與提高學生的素質是同一回事,都是強調學生的創新精神培養和學生的“做人”與“做事”培養,只有強調以職業潛質爲本位,才能提高中職學生的素質。

隨着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對技術工人的需求快速增長,要求也在不斷上升,企業不僅僅需要員工掌握必須職業技能,而且要求有良好的敬業精神、團隊精神、開拓和創業精神等職業潛質,這就要職業教育工作者在教育過程中不僅僅要提高學生的專業潛質,還要提高學生的社會潛質、方法潛質和學習潛質,也就是提高學生的職業潛質。提高中職學生的職業潛質,務必要求從事中職教育的廣大工作者拋棄傳統陳舊的教育理念,認真地客觀地分析教育對象,變革教育方法,只有學生的職業潛質提高了,學生的素質就提高,企業歡迎,學生就業質量滿意,中職學校才能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