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學術論文格式要求(精品多篇)

學術論文格式要求(精品多篇)

標題 篇一

1、標題的層次要清楚,大標題(論文題目)和第一級標題應居中書寫,第二、三級標題左縮兩格書寫且單獨佔行,第四級標題後連續書寫內容,不再另起一行;大標題(論文題目

)與其下面的內容間空一行(宋體小四號),第一級標題與其上下面的內容之間均空一行(宋體小四號),其他級別標題與其上下面的內容之間均不空行。

2、正文中第一、二、三級標題末尾不書寫任何標點符號

3、標題的層次

一、……

(一)……

1、……

(1)……

①……

經濟類學術論文 篇二

摘 要:在職業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提高《經濟學》教學效率,以便幫助學生更快更好地融入經濟生活中,結合教學實踐,倡導在生活中學習,在實踐中體會,採取多種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經濟學;生活視角;曲目教學法

經濟學是一門研究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基礎理論學科,是中職學校學生入學以後的開門課。我任教以來一直擔任《經濟學基礎》的教學工作,感覺這門課程理論性強,經濟範疇比較抽象,實踐性也很強,經濟關係複雜;再加上學生整體素質不高,上中職學校之前一直在會考的指揮棒下學習應試課程,很少接觸社會上的經濟現象,所以,很多學生對《經濟學》這門課既缺乏瞭解又缺乏興趣。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必須改變過去僵硬死板的教學方法,靈活運用教學手段,用富有意義的鮮活的生活案例來呈現問題,提供問題發生的生動的情景,以生動的語言引導學生進行探究。

一、用生活中的事例解釋經濟理論,在感同身受中理解經濟理論,運用經濟理論分析經濟現象

我們的學生年齡比較小,好奇心強,認識事物比較感性,他們受知識結構和社會閱歷的限制,如果我們只是用單純的專業知識灌輸抽象的理論,那隻能使他們望師興嘆,老師在講臺上唱獨角戲的局面。所以,老師在教學方法上要多注意理論聯繫實際,而不能只是一味地採用“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只有把抽象的理論和現實生活聯繫起來,變成學生們喜聞樂見的知識,纔能有效地調動其積極性。比如,在教學第一堂課時,我就和學生就爲什麼學習這門課專門進行了探討,課堂上並沒有向學生講大道理,而是把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問題提了出來。比如,我國現階段搞經濟建設,缺少資金,爲什麼中國人民銀行不多發行些貨幣?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爲什麼一些人付出的勞動量和獲得的報酬不成正比?如何看待明星的高收入?我國政府爲什麼對三農問題如此關注?我國勞動力市場的現狀如何?爲什麼現在呈現出技工熱?等等。提出問題後,考查學生對經濟現象的瞭解,同時告訴學生這些問題都將在《經濟學》課程中得到解答,這會使學生認識到《經濟學》這門課的實用性很強,學習經濟學不僅能幫助自己更好地瞭解周圍的世界,而且還將能幫助自己更精明地參與經濟,從而提高其學習的興趣,增強其學習《經濟學》的自覺性。

二、運用多種教學方法,特別是曲目教學法,把課堂讓給學生

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採取表演小品、短劇、辯論、小組合作、集體討論等多種形式,激勵學生參與,讓學生得到新體驗。例如,在講到“如何樹立積極合理的消費觀”時,可以通過辯論的形式進行教學,把班裏的學生分成正方和反方兩大組,結合教材內容設計辯題,如中學生是否經常跟風消費?艱苦樸素的精神過時了嗎?這樣的辯題貼近學生生活,學生參與辯論的積極性很高。又如,在講解“貨幣的產生”這部分內容時,請學生排練話劇,分角色扮演商販和買者,在實際買賣過程中體會貨幣產生之前的種種不便,理解貨幣的產生和使用就水到渠成了。這種教學方法使學生成爲教學過程的。直接參與者,通過演繹教材內容,既生動活潑,又能提高學生探究性學習的能力及辯論、演說能力。更重要的是學生通過參與和體驗,加深了對教學內容的認識,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得到了很大提高。

提升教學效果是一個不斷摸索總結的過程。作爲教師,必須不斷地學習和運用現代的教育理念,改進教學方法,運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和通俗易懂的語言,不斷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打好基礎,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

注:本文系河北省職業教育科學研究“十二五”規劃課題“曲目教學法在教學中的應用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ZJY13082.

參考文獻:

[1]仲桂敏。中學《經濟生活》教學策略探討。才智,2009(30).

[2]楊玉蘭。在生活中學習《經濟生活》.科技創新導報,2013(24).

[3]張宇紅。情感教學法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科技導刊,2013(11).

[4]陸敬源。多措並舉提高效率:談談高中政治課教學藝術的運用。科教文匯:中旬刊,2010(03).

推薦標準學術論文格式模板 篇三

一、時間:20__年8月28-29日(27日全天報到,29日下午離會,29日上午語保工程核心專家組專家報到,29日下午召開語保工程核心專家組工作會議)

二、地點:桂林市桂林國際飯店(地址: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七星區驂鸞路1-1號)

會議報到地點:桂林市桂林國際飯店大堂(前臺電話:)

三、主題:語言資源開發應用

議題一:語保工程成果開發應用

議題二:瀕危語言搶救保護與方言文化保護傳承

議題三:國際語保與語保經驗國際化

四、會議回執

如您此前尚未提交會議回執,務請詳細填寫回執,發至會議郵箱,截止時間爲20__年7月30日。如您已提交回執,但因故不能參加會議,煩請提前告知。

五、論文全文或詳細提要

如您此前尚未提交參會論文全文或詳細提要,務請於20__年7月30日前將電子稿(包括doc文件和pdf文件)通過電子郵件發給會務組,以便統一印製論文(提要)集,如已提交,請忽略此條信息。

六、關於住宿

桂林國際飯店爲本次會議提供268元/天/間的標準雙人間和標準單人間兩種房型可供選擇。酒店提供簡單的一次性洗漱用品。

七、聯繫方式

聯繫人:

經濟類學術論文 篇四

摘要:當前,鄉村旅遊已成爲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鄉村旅遊可以爲農村發展提供資金支持和就業崗位,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農村應基於環境保護的理念,採取開發旅遊資源、創新旅遊營銷、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等措施,發展農村旅遊,拉動農村經濟的提升。

關鍵詞:

鄉村旅遊;拉動農村經濟增長;作用;對策

我國是農業大國,除部分發達地區外,農村人口仍是我國人口構成的主體。但是,在城市化的大背景下,城市無論是經濟發展速度還是居民收入增速都明顯高於農村。城鄉二元化的社會形態,成爲我國社會現代化和民族復興的重要制約因素。另一方面,鄉村具有優越的自然生態和淳樸的人文環境,有着比城市更爲豐富的旅遊資源,進而成爲我國旅遊開發的主要承載區。城市和鄉村是旅遊客源地和目的地,鄉村旅遊可以爲城鄉之間搭起一座人員和經濟交流的橋樑,成爲促進鄉村經濟發展和麪貌更新的重要動力。

一、鄉村旅遊對農村經濟增長的作用

城鄉差別是當前我國社會面臨的重要問題,而消除這一差別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目前,發展農村地區經濟、增加農民收入仍然面臨諸多困難和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制約。例如,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持續增加、農村地區經濟結構單一等都嚴重製約了農村的經濟發展。旅遊業作爲新興的綜合性產業,具有極強的帶動效應,能夠有效拉動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

1.鄉村旅遊可以爲農村經濟發展提供資金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迅速騰飛,特別是城市經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在這一背景下,農業受先天條件的制約,發展相對緩慢,城鄉差距不斷拉大。截至20xx年,城鄉居民收入比已經增大到3∶1。近年來,得益於國家對“三農”問題的重視,以及出臺的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城鄉收入差距明顯縮小,但是仍遠大於國際公認數值。因此,提高農村居民收入是消除城鄉差別的必然途徑。鄉村旅遊的發展可以爲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提供急需的資金。例如,旅遊目的地的農村居民可以通過銷售當地的土特產以及自制的工藝品、爲遊客提供勞務,以及旅遊業本身帶動住宿、餐飲等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等途徑獲得農業生產之外的經濟收入。根據國際旅遊組織的測算,旅遊業屬於綜合性產業,具有極強的帶動作用,該行業每增加1元的收入,可以帶動區域內其他相關產業4.3元的收入,這種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並不是農業生產所能企及的。對鄉村旅遊而言,其帶動作用更爲明顯。因爲鄉村可以基於其不同於城市的社區特點,通過區域合作實現旅遊資源和客源信息的共享,通過旅遊業的區域合作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最終促進當地居民收入的整體性提高。

2.鄉村旅遊可以爲農村提供大量的就業崗位由於農村地區可耕地資源有限以及農業技術的迅速發展,土地已經不能“承載”農村地區過剩的勞動力。農村居民爲了生活,不得不外出務工。但是,受制於文化水平和技術水平,部分農村勞動力不能勝任城市提供的工作崗位,收入水平也難以保障。據相關專家估算,到20xx年我國農村地區將出現2.5億左右的隱性失業人員,如此大量剩餘勞動力難以有效分配已經成爲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鄉村地區大力發展旅遊業,可以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就地、有效吸納剩餘勞動力。具體而言,鄉村旅遊是一項綜合性產業,不僅需要爲旅遊者提供最直接的旅遊服務,還需要滿足遊客旅遊過程中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需求,這一需求的滿足顯然需要構建包括各行各業的完整、複雜的勞務服務系統。據國際旅遊組織的測算,旅遊業每增加一個直接就業崗位,就會拉動社會上相關行業的五個間接就業崗位。由此可見,發展鄉村旅遊可以不斷拓展農村的經營和服務範圍,帶動相關行業和產業的迅速發展,就地解決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業問題。

3.鄉村旅遊可以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隨着我國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工業化帶來的一些負面影響也不可避免地波及農村地區。例如,農村由於工業向農村地區轉移造成當地的河流土地污染以及可耕地資源的減少。另一方面,由於農業收入有限,難以進行大規模投資,致使科學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推廣面臨諸多困難。凡此種種,均對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出了新的要求。鄉村旅遊業的發展不僅可以提高農村居民收入,改善當地的生活環境,還有利於農村的產業結構調整。例如,遊客外出旅遊時,經常購買一些當地的土特產以及有意義的紀念品,這不僅會給當地農民帶來一項不錯的收益,促進當地農民從單一的務農向農工商結合發展,實現當地各種資源的有效利用以及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因此,鄉村旅遊是在農村發展起來的第三產業,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應有利於改變我國農村地區第一產業一家獨大的局面,豐富農村經濟的形式,還能夠推動第三產業的自身良性結構的形成以及第一產業的轉型升級,推動農村經濟增長的多元化。

4.有助於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首先,鄉村旅遊的開展能夠爲農村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提供必要的保護,促進農村產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鄉村旅遊的一個重要亮點就是能夠提供城市居民與農村和自然的親密接觸,使他們獲得遠離城市塵囂的幽靜。因此,鄉村旅遊開發的前提是保護好自然與農業特性,並以此爲基礎和先決條件發展旅遊業。所以,鄉村旅遊賴以成功的理念就是綠色旅遊,保留原始的生態自然環境和典雅淳樸的農村生活方式,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這對於緩解農村地區的生態惡化,促進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其次,鄉村旅遊的發展還可以提高農村各種資源的配置效率。旅遊業可以實現對各種資源在統籌的基礎上進行科學運用和系統開發,真正實現低成本、高利用、低排放、高產出,轉變農村傳統的粗放式經濟發展模式,提高農村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最後,在生態理念深入人心的時代背景下,鄉村旅遊開發必須要考慮環保意識,爲消費者提供綠色、健康、生態的旅遊產品。顯然,要達到上述目標,消費者、經營者以及當地居民均需提高環保意識,改變消費方式,保護生態環境,這對於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大有裨益的。

二、發展鄉村旅遊拉動農村經濟的對策

1.充分開發旅遊資源,提高產品的知名度我國的鄉村旅遊存在明顯的淡旺季現象,這顯然對進一步發揮鄉村旅遊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十分不利。因此,應該從旅遊產品的開發入手,充分開發和利用當地的旅遊資源,豐富和完善旅遊產品,形成涵蓋一年四季的產品體系,逐步降低季節因素的影響。此外,針對不同的客源情況及其不同的消費需求,鄉村旅遊開發應該秉承多元化的產品開發思路,創造性地開發出個性化、人性化、綠色化的旅遊產品體系,以滿足不同年齡、性別和社會各階層人們的旅遊消費需求,增加旅遊收入。

2.進行旅遊營銷創新,強化對遊客的'吸引力與旅行社和周邊的知名景點進行深度合作,是一般景區在市場化環境下進行產品營銷的基本手段。面對日趨激烈競爭的鄉村旅遊市場,鄉村旅遊經營者需要依據自身的定位和特色進行營銷理念和手段的創新。例如,對經濟實力較強的鄉村可以利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進行影視營銷,拍攝紀錄片、宣傳片和電視廣告,不斷拓展自己的影響力。對於有民族特色文化的鄉村,則可以做大做強節慶文化,以擴大影響力和吸引力,提升自身的知名度。此外,可以利用綠色營銷,讓遊客可以充分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在保證獲取經濟利益且能滿足遊客需求的同時可以讓人和自然共存共榮,實現鄉村旅遊的可持續性發展。

3.加強旅遊專業人才隊伍建設專業人才不足是制約鄉村旅遊業發展的重要瓶頸性因素。鑑於此,地方政府可以通過優惠政策鼓勵高校旅遊專業的畢業生到鄉村發展,也可以聘請相關的專家學者到本地講座,介紹先進的鄉村旅遊規劃和管理經驗,加強培養當地導遊。建立一支強大的人才管理隊伍,培訓接待禮儀、農業技術知識以及遊客服務等知識,鼓勵農業與旅遊職業院校培養實用型、技能型人才。若農業機構或旅遊機構條件允許,可以開展自己的培訓課程,定期給員工培訓旅遊知識。把鄉村旅遊導遊員、休閒農業講解員以及農家樂接待員等相關職業劃分爲國家技能職業,並撥出部分資金以示獎勵。爲鄉村旅遊經營者與管理者灌輸新型服務意識,提高自身管理能力,發展自身特色,樹立品牌效應,以滿足更多遊客的需求。

4.強化管理,提高服務水平首先,積極推進鄉村旅遊的標準化,將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產業進行升級,定期給農民培訓經營管理和服務規範化的相關內容。實施農家樂和休閒農業企業經營管理規範,不斷提高鄉村旅遊服務質量,將周邊環境、接待服務設施、服務質量標準等統一。其次,將旅遊項目在管理部門進行登記與審批,做到依法經營。爲遊客提供標準化餐飲與住宿等周邊服務。再次,充分利用信息資源,建立信息網絡系統,公佈鄉村旅遊的相關信息。還應建立科學合理的鄉村旅遊統計調查制度和統計指標體系。最後,要規範鄉村旅遊市場秩序,選用適當的方式打擊不正當的經營行爲,如鄉村旅遊詐騙等,保護投資者與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唯有如此,才能從本質上提升鄉村旅遊的服務水平,吸引八方來客,充分發揮旅遊業對當地經濟的拉動作用。

5.構建利益反饋機制,解決投資不足問題鄉村旅遊作爲一項產業,其發展必須要有大量的資金投入作爲支撐。同時,鄉村旅遊的特殊性又使這種經濟活動牽涉到國家、集體和個人三方的利益,其中當地農民無疑是三方中的弱勢一方。因此,鄉村旅遊開發要通過土地置換、利益回饋等手段保證當地農民的利益不受侵犯。另一方面,增加旅遊開發中的資金投入,各地鄉村要大力拓展融資渠道,在積極爭取政府補貼和銀行信貸的基礎上,積極吸納社會力量進入旅遊開發,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資渠道。

6.強化參與,謀求可持續發展鄉村旅遊開發往往會出現開發者與當地居民利益之間的某些矛盾,強化當地居民的參與度,是解決上述矛盾的重要手段。因此,要通過各種手段,提高當地居民的參與力度,從個體參與逐步過渡到組織參與和全體參與,唯有如此,才能使旅遊開發惠及全體居民,方可獲得最廣泛的支持。居民必須要參與旅遊開發活動的規劃與實施的全過程,解放思想,樹立發展理念和服務意識,促進當地旅遊業的長遠發展。

三、結語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的城鄉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農村經濟仍然以第一產業爲主,農民收入依然偏低,嚴重製約着我國的社會發展和經濟進步乃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步伐。20xx年,我國首次提出“新農村、新旅遊、新體驗、新風尚”的旅遊宣傳口號,並將發展鄉村旅遊作爲促進農村地區經濟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目標。我國農村地區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而城市居民也喜歡農村的生態環境和新鮮空氣以及民俗活動和田園生活,發展旅遊經濟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因此,農村地區的政府、社會和居民要通力合作,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和生態旅遊資源,不斷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促進農村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孫伶俐。貴州鄉村旅遊與農村經濟複合發展模式探索〔J〕.貴州農業科學,20xx,(6):216-220.

〔2〕蔡靈潔。鄉村旅遊與農村土地利用經濟效益耦合機理及聯動路徑研究〔J〕.農業經濟,20xx,(3):51-52,125.

〔3〕龍肖毅,張詠梅。鄉村旅遊產業與農村經濟發展交互耦合協調發展的實證研究〔J〕.西南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xx,(5):104-107.

〔4〕邸佔利。鄉村旅遊與農村經濟發展的相關問題探討-以天津市寶坻區爲例〔J〕.中國集體經濟,20xx,(34):18-19.

〔5〕趙承華。鄉村旅遊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機理研究〔J〕.農業經濟,20xx,(7):26-28.

如何寫發表的學術論文格式 篇五

會議時間:年月日

會議地點:

參加人員:xxx、xxx、xxx(支委委員)有無缺席等

主持人:xxx(書記)

記錄人:

主要議題:討論“確定入黨積極分子培養對象”事宜。

一、組織委員宣佈xxx同志向黨組織提出申請情況,最早時間(要有書面材料)

二、黨小組、團支部介紹推薦情況

三、xxx(支部書記)介紹:

我支部現有幾位遞交入黨申請書的同志還沒有確定爲入黨積極分子,分別是:xx、xxx………等,今天召開支委會,研究確定入黨積極分子,根據這些申請入黨人的表現,請各位發表意見:

1、xx同志的入黨願望及其思想、政治、工作表現;

2、支部書記發表個人意見。

四、支部成員意見是否同意其確定入黨積極分子培養對象xxx:

發表個人意見(我同意把xxx、xx同志列爲本期的入黨積極分子。[談對這些入黨申請人的政治、思想、工作、學習等方面表現情況以及本人意見])xxx:發表個人意見xxx:發表個人意見注意:[每位與會支委都要談]

五、支委會討論形成意見:

綜合大家意見,一致認爲xxx和xx同志比較突出,同意確定爲入黨積極分子。經研究,指定xxx和xx[必須是正式黨員]爲xx的培養聯繫人;xx和xx爲xx的培養聯繫人,同時報送鎮黨委備案。

六、指定(明確)培養聯繫人

xxx同志的培養聯繫人:同志、同志(正式黨員兩名)

醫學學術論文 篇六

摘要:醫學專業學生的醫德品質形成和培養將扭轉改變目前國內醫療行業所存在的很多不正之風,尤其是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醫療的問題。因此,在這樣的背景下,結合當前國內正在進行的社會醫療改革,必須應該從醫學專業學生抓起,加強醫德教育,從源頭上樹立起醫生優良的醫德品質,其意義是非常巨大的。

關鍵詞:醫德教育;醫療改革;醫學專業;醫療工作;衛生事業

醫學專業學生的醫德教育就是學校在其在校學習期間,通過各種途徑、形式和各種手段培養醫學專業學生的醫療職業道德,培養他們從業以後作爲一名合格醫生所必須具有的爲患者救死扶傷的道德行爲準則和精神價值。確定醫德教育的範疇有助於加強醫學專業學生的醫德教育,醫德教育主要是如下內容的強化教育:

(1)生命觀教育即生命具有至高無上的價值;

(2)鍥而不捨、操作嚴謹的敬業精神教育;

(3)義利觀教育即重義輕利的教育;

(4)良好的禮儀教育。

一、醫療改革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迫切要求加強醫德教育

隨着醫療改革的不斷深入,就當前的社會現實而言,醫院從盈利性事業向公益性事業轉變。醫院與患者之間也轉變爲消費者與服務的關係。患者在醫患關係中的主體意識和權利意識及大大加強。社會對醫生的義務和職責有了明確的認定。患者對醫生的職業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會所關注焦點已不僅是醫生的醫療技術水平。現今,在醫德和醫患關係研究過程中發現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一)造成醫患關係緊張的主要原因是以利益;(二)患者的權利意識的增強和醫生服務態度的缺失;(三)在醫德建設上保障實施措施不力,原則、規範制定的較多;(四)醫療差錯和醫療事故因醫德問題而產生。如何贏得患者對醫生的尊重與信賴,並在好新形勢下處理的醫患關係,己成爲隨着進一步深入的新醫改方案下襬在醫療工作者們面前的一個現實性問題。而新醫改方案實施的最終目的是優化醫療服務環境,合理配置衛生資源,讓羣衆支付比較低廉的價格的同時,得到優質的醫療服務,體現社會主義社會醫療事業的公益性,因此,在不斷提高醫療工作者技術水平的同時,必須大力加強醫療業務工作者以患者爲中心、維護和代表患者根本利益的服務宗旨教育和思想教育。

醫德教育的滯後是導致出現醫患矛盾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以德治醫”不僅是提高醫療服務質量的重要保證,也是塑造“白衣天使”形象,密切醫患關係的需要。目前國內的醫德教育主要是針對在校醫學專業學生的'倫理課的教學,《醫學倫理學》課堂教育以理論講授爲主,出現了理論與實際相脫節,學生背了許多的規範、原則卻不知如何堅持和應用在臨牀實踐中。部分醫院片面追求醫療技術的提高和經濟效益,購置和更新大型診療儀器設備,卻相應的對臨牀醫生缺乏醫德教育,忽視了醫德是醫院經濟效益增加和醫療質量提高的基礎保障。

二、加強醫學專業醫德教育的對策與建議

改進醫德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就是增強在醫德教育在醫學專業學生教育工作中的主體地位。只有從根本上讓醫學專業學生樹立起將來自己作爲醫生的職業崇高精神,纔可能讓良好的醫德通過教育手段形成。醫德教育對學生而言,要發揮醫學專業學生的主體性和學習主動性,則是通過各種路徑和各種渠道,通過專門的學習養育良好的道德品質。對於教師而言,也要發揮教師的主體性和積極性,通過精彩的教學方式和豐富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無意識當中形成優秀的品質的醫德習慣。醫學專業學生要成爲醫德出衆的醫生,培養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就必須加強醫德教育。醫德的形成需要長期的教育而不是自發的,醫德教育的過程是一個與私慾堅持做鬥爭的過程,是一個逐步感化的過程。

醫學專業學生的腦海中一旦形成醫德的觀念,就會持久地決定醫學專業學生在從業後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的選擇,就能夠持久而穩定地指導醫學專業學生成爲醫生以後的從業行爲。醫德教育不是要求學生不做只說,也不是對學生喊口號喊空話。醫德教育是激發和培養醫學專業學生對醫生崇高行業的嚮往,但僅限於此是不夠的,對於醫學專業學生來說,醫德就是要不僅僅知道,更重要的是能夠在實踐當中身體力行並堅持,抵制從業醫療衛生工作以後社會上的的各種不正之風。不理解醫德基本的理論、概念和原則,就無從探索和思考現實的倫理困境。醫德首先是一種知識,一般來講,傳統的課堂教學完全可以做到知識的傳授,然而,醫德同時還是一種信念,不僅僅是一種知識。需要我們重新認識醫德教育,才能讓學生將醫德作爲信念來接受。事實上,醫德教育的整個過程都是在向醫學專業學生證明併力圖使醫學專業學生接受這樣一個命題:醫學價值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醫德價值,醫德價值必須在醫學專業學生頭腦中建立這樣一個理念。

三、結論

醫療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使老百姓能夠享受質高價廉的衛生保障,能夠住得起院,能夠看得起病,將全體人民羣衆納入到社會福利範疇內。這既需要廣大衛生醫療工作者的積極參與和積極配合,也需要制度的合理變革。廣大衛生醫療工作者的參與和配合,從根本上說就需要自從學生就開始培養衛生醫療工作者的醫德作爲深厚的精神動力。醫德教育是是貫穿於醫學專業學生整個教育階段的全方位、全過程的系統工程,是醫學專業學生教育工作中一項艱鉅而長期的任務。醫學院校作爲培養祖國醫學衛生人才的搖籃。應強化教育、高度重視、加強管理、健全制度,積極探索醫風醫德教育的新舉措、新思路,使醫德教育規範化、經常化、系統化,使醫風醫德教育在醫療和衛生人才培養事業中的重要作用得以充分發揮,取得更好的成效。

參考文獻:

[1]宋文柯。淺談新形勢下醫學專業學生的醫德醫風教育[J].中國衛生經濟,1998,(10).

[2]馬紅軍,張揚。市場缺陷理論與衛生管理中的社會成本[J].瀋陽醫學院學報,2004,(4).

[3]黃久冰。從醫德滑坡談醫德教育[J].中國現代醫藥雜誌,2006,(4).

[4]陳麗,蘭迎春。醫生必須必須遵循的職業道德[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6,(2).

[5]姜雙丹。誠信教育與醫德醫風建設[J].衛生職業教育,2006,(5).

法學論文 篇七

摘要:法律意識作爲法律現實的民族精神文化,既真實的反映法制現代化狀況,又必然反作用於社會法律實踐,從而表現並引領着法制現代化建設。本文在論證法律意識在法制現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礎上,分析了當前我國公民法律意識的現狀及成因,並提出了公民法律意識現代化的實現途徑。

關鍵詞:法律意識;法制;法治;現代化

法律意識的現代化作爲現代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方面,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社會成員基於現代法制實踐而對現行法律制度的外在形式和內在價值合理性的主觀心理反映。法律意識現代化的基本內涵應當包括:第一,主宰一切社會生活的形式和手段是法律,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嚴格依法辦事,不存在超越憲法和法律的所謂特權;第二,法律意識作爲一種非人格力量,是用以特殊的理性原則建構起來的法律程式從關注和關懷人的終極運層面切實保護每個人的自由和權利,從而全面實現社會正義;第三,每個社會主體所追求的自由、平等,權利和秩序等都能得到有效的保護,因而人們都理應自覺的以法律作爲自己行爲的準則。

中國要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國家,這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改革與完善的內在要求,實現這個治國方略的過程就是法制現代化的過程。法制現代化不僅表現爲具體法律制度及其實施方式的現代化,其更深層次的內涵則在於公民法律意識的現代化。因此,分析當前我國公民的法律意識現狀,採取有效措施,積極推動社會法律意識的現代化進程,是全面推進我國法制現代化建設的一項基礎工程,具有深遠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一、法律意識現代化在法制現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法律意識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社會成員對於法和有關法律現象的觀點和態度的總稱,是法律現實在人的精神世界中的映現。法律意識與法律制度密切相關,一個國家的法律制度不僅蘊涵着法的本體,決定着法的價值取向、法的社會功能和運作機制,而且直接決定着公民的法律意識。另一方面,任何制度的產生、發展和完善也離不開建立其上的公衆意識,而且,法律意識作爲人們的一種意識形態和社會上層建築,必然反作用於其賴以產生的社會法律現實,因而法律意識的現代化必將極大的推進社會法律制度的改革與完善。

1、法律意識現代化是法律制度現代化的精神標準和社會綜合評價尺度。

一個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過程中,形成了比較穩定的法律傳統,它體現着社會成員對國家法律制度的認識水平、價值取向、行爲自覺性以及對該法律制度的支持態度和心理接受能力等法律精神文化。隨着人類文明由傳統社會範型向現代知識經濟社會系統模式的演進,法律意識也必將朝着現代化方向發展。首先,現代法律制度體系的不斷完備有助於改變人們關於法的形式合理性觀念。完備的法律體系不僅體現在法律條文的嚴整性和法律規範的完備、和諧與統一,而且表現在法律實施的有序和高效、法律監督的廣泛和有力,從而使人們很容易基於法律的工具性特徵,對現行法律的表現和存在方式形成正確的認識。其次,現代法權關係的確立培育着人們的法律情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自由行爲與理性自(他)律是相輔相成的,現代法權關係的建立把個人權利的主張與社會利益的維護統一了起來,經濟的快速發展與社會價值觀念的多元使得人們在追求平等的同時更能坦然面對差別,現代法律制度在維護人們權利的同時也使人們履行義務成爲自覺行爲,過去“輕法”、“畏法”心理也逐漸轉變爲自覺守法、用法觀念。最後,法律制度的現代化必然贏得社會主體對法律的尊敬和崇奉,有利於社會成員法律信念的形成。法律信念是法律意識現代化的最高目標,它是人們對法律價值的高度認同,對社會生活中自由、公平和正義等需要的理性認識和情感體驗。這種對法律現象心悅誠服的認同感和歸依感,不僅是衡量一個社會法律制度現代化的精神標準,也是一個社會法律制度現代化的社會綜合評價尺度。

2、法律意識的現代化能夠增強公民對社會立法的補白功能

在快速發展的新型社會條件下,法律自身所具有的相對穩定性使它經常不能適應社會現實和時代變遷的要求,具有一定的滯後性,這些因素常常導致立法工作難以跟上社會生活對法律的需求,出現某些法律調整的社會真空。在這些無法調整或因法律不完備、不健全而不能完全進行調整的社會關係領域,法律意識往往能起到一種拾遺補缺的作用,即社會主體能夠根據他們的法律意識來自覺規範自己的行爲,從而填補立法空白。例如當代克隆技術、試管嬰兒、計算機網絡和現代通訊技術的創新與發展,給立法工作帶來了許多新的'問題和挑戰,國家機關有時難以在這些領域及時立法。在法律出臺滯後和現有法規欠完備的條件下,社會主體法律意識的現代化無疑具有重要的調整和補給功能。

3、法律意識現代化有助於法律制度的有效實施

一方面,法律意識在司法(執法)機關及司法(執法)人員將法律規範應用到解決具體問題、處理具體案件的活動中時,其法律意識水平的高低決定着他們對法律精神實質的理解程度,並將直接關係到他們執法用法和法律判斷的正確與否,而且在遇到法無明文規定而客觀上要求他們做出決斷的情況下,他們也可依據自身已有的法律知識和工作實踐,結合黨和國家的相關政策,合理地做出判斷,保證司法和執法活動有效進行。另一方面,法律意識的現代化必然提高公民守法的自覺性,以規範的行爲保證良法實施。由於社會主體對法律現象基於理性認識萬里在心靈深處產生了神聖的體驗,因而在自己的行爲當中必然形成對法律的全面尊重和崇奉,以守法爲榮,以違法爲恥。人類之所以選擇法律並遵守和維護法律,根本因素是利人利已的內在需求,而非外在強制。①

4、法律意識的現代化有助於強化法律監督

法律意識現代化不僅表現在立法、執法、司法和守法活動中人們對正義、秩序、安全、公平與幸福等終極價值的憧憬與追求,而且表現在對法律現實的熱切關注和對法律運行過程是否合乎法律精神的評價。一般而言,人們的法律知識越豐富,對法律的信仰、依賴越強,則參與法律監督的積極性超高,社會法律監督的效果也越明顯,其對法制現代化建設的促進作用也會越大。

二、當前我國公民法律意識現狀

由於法律意識具有複雜、多樣的內涵和外延,加之意識本身的高度內化,要想精確把握一個國家公民羣體法律意識的現狀及其特徵是比較困難的。這裏只對我國公民法律意識的總體特徵作一些大致的評估與分析。

(一)傳統觀念與現代意識交織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法制建議和法治理論研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特別是公民法律意識的狀況有了很大改觀,現代法律意識的特徵已開始形成,如主體平等意識、權利意識、參與意識、責任義務意識、積極守法意識等都有所提高,但是,因中國長期封建意識以及建國後極“左”思潮的影響,公民的法律意識中還存在着與時代精神相沖突的若干傳統觀念,形成了我國法制建設中現代意識與傳統觀念交織的狀況,特別是產生了法律制度的現代化與法律意識滯後的矛盾。主要表現爲許多公民仍習慣於按照傳統觀念參與社會生活,評判他人與社會,解決糾紛及維護自己的權益,甚至給予“權大於法”以相當程度的認可,視法爲維護道德之器,渴望“法立而無犯,刑設而不用”;致力於“無訟”來維護社會的安定,特別是封建統治者“言出法隨”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還存在着,並給我國某些公民造成了一種畸形的法律觀念,即“領導人的話就是法”。這表明,法律權威的削弱和法治信念的動搖成爲法治建設中不可忽視的問題。②

(二)積極態度與消極心理並存

由於社會主義法律意識在我國居統治地位,我國公民對現行法律的態度總體上是積極的。在對現行法律的要求上,他們通過現實生活教育和政治教育,逐步明瞭社會主義法的性質和作用,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違法必究。在對現行法律的評價上,儘管大多數人的評價是感性的,但他們從社會生活中的法律能否滿足自身需求的角度,一般都肯定了現行法律的價值,而且也能夠應用現行法律去保護自己合法權益。與上述積極態度相反,由於非社會主義法律意識和傳統習慣的影響,我國公民對現行法律又存在不可忽視的消極態度,他們對相當一部分法律規範和法制機關持不信任態度,寧願信賴政策或某些行政部門,因而往往把自己置於現行法律調整對象的被動地位,不懂得也不願意去運用法律實現自己的合法權益。

(三)法律權利意識弱於法律實用意識

1、憲法意識弱於部門法律意識。由於憲法具有最高權威並在國家法律體系中處於主導地位,憲法意識在整個法律意識中自然居於核心地位,併成爲衡量公民法律意識的尺度。然而在我國許多公民的心目中,憲法的作用卻被認爲低於其他部門法律的作用,公民對關於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和基本法的瞭解遠低於對施加人身強制法律的瞭解。

2、民法、經濟法意識弱於刑法意識。由於我國民事法律關係過去基本上處於“無法可依”狀態,刑法作用相對突出,“重刑輕民”的歷史傳統是我國公民現行法律意識的傾向,對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全面調整和公民權利的全面保障用用沒有充分認識。③

3、訴訟法意識弱於實體意識。訴訟法和實體法本來是相輔相成的,但由於我國傳統習慣的影響,人們對訴訟有着陳腐偏見,遇到自身權益受到侵犯,往往寄予希望於“法”外調解,不願在法庭上訴諸法律,即使參與了訴訟,關心的往往是審判結果,忽視審判過程的法律意義。

(四)法律意識層次有待提高

我國公民中的絕大多數人,對社會法律現實的認識往往是通過自己在社會生活中的親身感受得到的,因而難免帶有片面性,對法律的認識能力也難免帶有感情色彩。此外,現實生活中有許多法律事務均由非法律專業的人操作,一些法律教育和司法實踐往往偏離甚至背離法律,加上公民文盲、半文盲的存在,則必然使我國公民中的絕大數人的法律意識處於片面的不繫統的法律心裏層次,處於法律意識發展的初始狀態,因而難以認識到社會主義法律的優越性。

三、我國公民法律意識現代化的實現途徑

那麼,如何才能使人們從傳統的厭訴、畏法等消極觀念中走出來,養成一種與現代化社會相適應的法律意識,從而樹立起法治社會所需要的法律信仰呢?

首先,在於法律認知的過程。應該說,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在法制建議方面是比較進步的。但是,一方面,近20年來中國經歷了一個“大立法時代”,在法制建設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出臺了一批批與國際接軌、立法技術高超的法律;而另一方面,一般法律主體,尤其一般公民受到傳統觀念和意識的影響,對於法律中所反映的社會文化背景、發展趨勢等往往瞭解不足,尤其在我國這樣一個現代化法律意識極差、小生產勢力很強、平均文化水平偏低的國家,大衆對立法者所掌握的時代文化態勢往往瞭解得更少。因而對於立法者和大衆法律意識上的差異應當設法去消解,否則,符合時代文化需求的立法只能因主體沒有時代文化觀念的保障而流於形式。因此,爲使公衆的法律認知最終達到法律認同的效果,我們應從兩個方面來縮小立法者法律認識與大衆法律認識的差距。

一是,立法者法律意識及立法行爲規則大衆化,例如進行社會習慣調查,將一事實上的習慣吸納爲法律。已有的這方面的成功範例爲典當制度。典爲中國所特有,在學者樑治平看來,它是習慣法上最複雜難解和最有趣的制度之一。④這種一方面接近於賣,一方面仍然保留有某種擔保性質的民意習慣,既無從進行法律移植,亦無法從別國借鑑,但最終仍是將這一民間重要習慣吸納入法律之中。同樣的,我們也可以仿效20世紀初期的做法,進行較大規模的民事習慣調查,將鄉土規則與國家的強制性法律相結合,其目的則不言而喻,在於給公衆對於其行爲後果的穩定心理預期,從而促進其對於法律的認同。同時 還要注重主體利益,強調民法精神等。

另一方面,則在於大衆自身對於法律內容認識的深化,主要通過普及法律教育、法律諮詢、法律自學等途徑。在此,法律教育非常關鍵。它要求將時代法律意識全面的、準確的傳達給每個法律主體,從而減少甚至消除和時代法律意識相悖的傳統習慣、道德意識。十多年來我國已開展的向全民普及法律常識的教育,無疑具有深遠的意義。但目前的普法律教育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今後在法律教育上,應發掘多方渠道,運用羣衆喜聞樂見的形式將普法與豐富多彩的法律生活相結合,同時加強對普法的科學化管理,使之取得預期效果。

其次,是公民的法律感受。導致人們感知法律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通過他人對一個案件的講述,通過對一起審判的旁聽,通過對法律的系統學習,通過直接運用法律等等。這些渠道使人們得以接近法律,但並不足以使人們親近法律,即消除與法律的疏離感。要在深層次上讓公民樹立較爲牢固的法律意識,我們需要在法律的設定、法律的適用、法律的執行中讓人們進行價值體驗,通過價值認同達到法律認同的效果。

其一,在法律設定上應關注主體的權利要求。基於人的個體性與社會性,法律規範在價值上是有雙重屬性即權利與義務、自由與秩序並重,但考慮到中國曆來在法律發展史上強調義務本位並在人們心中樹立了牢固印象,我們今天在倡導法治的過程中,突出強調的應是一種民法精神。民法中所體現的公平、自願、等價有償等原則在法律設定中的體現,有助於公民的權利意識的不同,從而有助於一種現代法律意識的興起。

其二,在於法律的適用即司法的過程,法律適用的過程裏我們需倡導的一個主要法律價值即在於法律中立。法律中立強調法律對法的指令的服從及對全社會意志進行的協調,它必須以是否有利於社會進步爲標準。法律中立是法律至上的前提和基礎。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保障主體的意志自由和司法的程序公正,⑤只有這樣才能做到不偏不倚,使公衆在糾紛發生時傾向於向法律尋求公平的裁決。

其三,在於執法的過程。執法是法律運用的一個重要環節,要是執法的過程得到認同,獲得信賴,關鍵在於法律信用。現實中公衆對法的疏離來自對法律的不信任,而公衆感覺法律頻頻失信又很大程度上來自於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因而執法過程中應當講求“言必信,行必果”,同時注重法律的合理性及行爲的合法性。事實上,法律信用不僅僅體現在執法的過程,在立法環節、在公民自身的用法、守法的環節都應當強調法律信用,樹立良好的法律信用是使公民最終建立起法律信仰的重要前提。

最後,我們來看一下法律如何被信仰。“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⑥從盜版光碟、非法印刷物的屢禁不止到法院執行時遇到的公然抗法,現實讓我們看到讓公衆信仰法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何在這個信仰危機的時代裏使人們對法律建立信仰?在我看來,首先要求法律自身地位的獨立。以往我們的刑法是“刀把子”,法律是國家統治的工具,法律成爲某種權利的附屬物,這種缺乏自身獨立性的法律自然無從讓人們信仰。而今天的法治過程裏,我們正是經強調以法律保障的權利來制約國家權力,並須通過對法律的嚴格執行,讓人們看到,法律是人們社會生活中的自由、權利和幸福的最基本也是最有力的保障。同時要看到,要讓中國民衆擺脫傳統的道德、禮俗、消極避訟的觀念束縛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在法治進程中,我們的法律應給公衆留下一定的張力空間,即使公衆保留他們的懷疑精神。

我們不能靠掩蓋思想中的懷疑因素來建立一種虛僞的信仰。信仰的過程更像是一種習慣的養成,人們在不知不覺中被一種事物拉了過來,通過對其合理性、終極性的價值體驗,尋找自己的需求所在,發掘一定的美感,並下決心皈依。但即便是如此,一旦信仰的事物在突然間違背了自己的利益,也就同樣存在着反叛的可能性。因而要讓法律最終被信仰,必須使之留有餘地。今天的許多法律社會學家們所倡導的法律多元以及對於法律規避的合理性的思索都是從這一點出的狀態,一旦經驗告訴他,法律是可信的,這種懷疑精神便大大的有助於我們所希望的法律信仰的最終確定。總之,加強法制、推進社會法治化過程是一項長期的歷史任務。要搞好法律意識的培養,使公民養成良好的守法習慣是相當艱苦的,需要我們作不懈的努力。現在公民的物質生活比較充實了,但需要一個安全和諧的社會生活環境,需要一種良好的法治氛圍來保證其環境的形成。法律意識的培養應適應新的形勢,針對新的課題,採取新的措施,努力開創一個新的局面!

注 釋

①胡旭晟。《守法論綱,比較法研究》[J]1994(4):12

②馬長山。法治進程中公民意識的功能及其實現[J].社會科學研究,1999(3):50-50

③孫育偉。對法律意識內容結構的再認識[J].學習與探索1996,(6):35-38

④樑治平。清代習慣法:社會與國家[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106

⑤謝暉。法律信仰的理念與基礎[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7:213

⑥伯爾曼。法律與宗教[M].北京:三聯書店,1991:28

參考文獻

[1]正宵燕、肖明。《中國傳統法律意識的現代化》[J].山西大學學報[J].2001.(2).31—32。

[2]夏勇。走向權利的時代[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3]劉作翔。法律文化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4]謝暉。價值重建與規範選擇[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

[5]陶東明 陳明明。當代中國政治參與[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6]費孝通 費孝通全集(第五卷)[M].北京:羣言出版社。1999

[7]張亞藩。中國法律的傳統與近代轉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8]張中秋。中國法律文化比較研究[M].南京:大學出版社。1991

[9]**。中國人的人生態度與法律生活[J].中外法學。1998(6)

[10]蘇力。法治及其本土資源[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

部分:正文及參考文獻 篇八

在書寫第三部分即“目錄”完畢的下一頁,開始書寫正文及參考文獻。

如何寫學術論文 篇九

如何寫學術論文

論文破題技巧

提出強有力的主題。你的主題表明了你的意圖:你打算在論文裏闡述或證明什麼。以下一些類型的主題可能會抓住你的(以及教授的)注意:

挑戰某個誤解。挑戰某一普遍被接受的理論或其它類似於“人人都認爲是如此”的東西,證明它其實並非如此。

找隱蔽的聯繫。比方說用科學理念來解釋文學概念,反之亦然。舉例說明:波爾理論關於原子結構的分析爲觀察哈姆雷特與這齣戲次要人物的關係提供了另一種方式。這個主意是爲了幫助你在觀察或思考某一概念時能找到一條全新的讓人驚訝的道路。

爲“壞人”正名。爲被普遍認爲是“壞人”的歷史人物或文學形象正名,著名生物學家史蒂夫傑古爾德就是這方面的一個大師,他撰文表示:拉馬克,羅馬主教八世——大多數人將他描述爲科學進程上的阻礙者,實際上他是當時外科科學的佼佼者。找到被你的讀者不公平對待或被惡意誹謗的人物或行爲(提示:我會避免用這種方式對待希特勒,不管你寫得多好,沒人會欣賞你爲此作的努力,並把希特勒當好人看的)。

時代技術、社會結構和文化解構經典作品。灰姑娘和簡·奧斯汀筆下的愛瑪在今天的合作社會會成爲怎樣的女人?牛頓和朱利葉斯·凱撒會如何使用蘋果筆記本呢?

古時的技術、社會或文化傳統思考現今社會。朱利葉斯·凱撒會怎樣想傑克·韋爾或比爾·蓋茨?簡·奧斯汀會如何思考當今的職業女性呢?

利用自己的經驗作爲資源。使用個人經驗可以讓你的論文既生動又明確——還能讓你更投入到寫作當中(誰不愛談論自己呢?)

心中要有目標讀者。絕對不要爲了你的教授而寫。想像你在對朋友或家人解釋你的觀點;想像這篇文章將成爲《時代》的封面文章,或者在研究領域的學術期刊上發表。爲自己塑造一個目標讀者,你就是在爲他而寫。論文很容易淪爲讓人覺得無趣和厭煩的文章,不僅僅是對你的教授,更可能是對你。只有這樣你的寫作纔不會使人昏昏入睡,也使得文章目的更加明確,以及對內容提高了審覈標準(捫心自問:“我這樣解釋,讀者是否還有疑問呢?”)。

做好研究調查

圍繞主題,制定計劃。你需要弄清自己要在論文中提出的觀點,然後圍繞這一觀點進行研究調查。你要先寫一份計劃書,其中應當包括整個研究的進展步驟和要需要完成的任務(比方說:9月20日前找到10份資料,10月15前完成初步的研究)。

使用維基百科。維基是非常有用的百科全書,適合於快速查找事實,對某一主題增加粗略的瞭解。所以在開始研究前,爲什麼不百科一下?但是要注意的是,維基並不真正適合作爲學院水平論文的參考資源,因爲它缺少對學科課題方面細節的詳細闡述。所以維基只適合作爲你開始論文的地方,一篇好的學科論文的組成的核心是遠遠深於和廣於維基所能提供的。

一次只處理一個論點。不要試圖一次把你的主題搞定。對整個主題有一個大概的感覺,爲你需要了解的東西建立一份大綱。之後每次處理一個論點,在完成初稿之後,你就不難發現論點之間的聯繫。

整理好使用的參考書目和資源。這條是彌縫自己添加的。你所參考的書目和資源都應該整理存放好,第一是爲了方便再次查閱;第二是論文結束時寫參考資料時不再需要重複去找這些資源。

詢問導師和圖書管理員。除了網上找不完的資料,你可不要忽略身邊能利用的人力資源。你的導師,可能在辦公室裏花時間等待,便是希望某位學生能夠闖進來提出一個值得他們花長時間與你討論的問題。友好的圖書管理員,多數的圖書管理員很高興幫助你去找和你的項目相關的資料。一些圖書管理員甚至能將那些很難找到的信息定位到具體的一卷書中。所以不要浪費了哦~當然,也不要忘記向周圍的學生們尋求指點幫助,說不定他知道的正好和你的主題相關。

解決論文寫作

提前開始。很多人卻總拖到最後期限才着急起來,卻常常不以爲然。學期開學,教授就開始佈置任務的'目的就是爲了讓你有充裕的時間去計劃、研究、寫作和檢查論文。如果你有效利用了這段時間,不僅可以寫出更好的論文,還能減少壓力,也不至於在截止日期前要熬通宵或不能出去玩。所以開學之初,你就應該制定好計劃,如兩星期研究,兩星期寫作,兩星期定初稿,剩下一些日子審稿和校對。寫作期間,你可以設定每天完成的字數量(五百字是可行的,一般不超過一小時就能完成——一篇博客短文也差不多這個字數),設定結束的部分——當天停筆的位置應該是你第二天開始寫的時候容易重拾思緒的地方,以免線索中斷。

文章大綱。文章大綱可以說是你的思維導圖,是你的文章將涉及的一系列要點,是你論述的目的,是你完成作品的大致面貌——甚至,如果你思路清晰,文章的第一段也可作爲大綱將中心內容揭示,並看出寫作脈絡。不管是以哪種形式,一個有效的提綱能幫到你很多。寫的時候它能作爲檢測進度的尺子,能作爲提醒,幫你確定文章是不是已涵蓋了在列提綱時你想要表達的那幾點,當你思緒凌亂時,它還可以提示你。一個好的提綱讓你寫作更加靈活,不用拘泥於從頭寫到尾,如果你的思緒到那了,而且研究充分,可以先寫你已經準備好的要點,比總考慮類似第七頁還沒決定寫什麼呢,我就不能先寫第六頁的問題要強多了。最後,手頭上有個計劃能幫你鎖定目標,實現寫作目的,而不是“想到哪寫到哪,以至不知所云了”,這正是許多學生正在做的事情。

從中間開始。不同作家寫作時面臨的同一個最大的問題是想不出來如何開頭。與其盯着一個空屏幕看到視網膜脫落,絞盡腦汁去想一個充滿敬畏激情和意義深遠的開篇,還不如跳過開頭的介紹,直接進入第二段。當你完成後面部分,你隨時可以回來寫出一段放在第一段——不過接着,你可能發現其實沒必要這麼謹慎,你會發現,第一段往往是文章最弱的部分,相較於其它有意義的功能,它更常作爲進入主題的暖身。

不要剽竊。剽竊不僅僅指從網上摘抄文章——剽竊是指從維基百科或其它網頁複製段落而不標註出處或將引用部分用引號括起來,是指摘要別人的論點或使用別人的數據而不表明來源,是指任何出現在你文章沒有標示來處,不屬於你原創思想的一切。請你避免用任何方式使用其他人的作品,甚至說它本來就是你的。即使是正確的引用,你也應儘量減少使用別人的作品。一篇有一系列論點和對論點闡述的論文如果缺少自己的語言,那絕不會是一篇好論文,就算你的論點和闡述來自於已具有完美形式的參考文章或書目,也是沒有意義的。

避免使用維基百科。維基並不真正適合作爲學院水平論文的參考資源,因爲它缺少對學科課題方面細節的詳細闡述。所以維基只適合作爲你開始論文的地方,一篇好的學科論文的組成的核心是遠遠深於和廣於維基所能提供的。

集中於與你文章的目的交流。重審你的文章至少一次,注意力集中在覈查文章中的每一句話是不是都實現了你預設的目的,你期待讀者從文章裏讀到什麼,產生怎樣的感情,你的每句話可以幫你實現嗎,可以讓讀者充分理解嗎。每句話都應指引讀者的思維奔向你的結論。

校對校對。校對是一項完全與重審分離的工作,而且是你在明確文章“結束”之前所做的最後一件事情,這時你該好好注意語法了——明確每個句子都有主語和動詞,而且搭配正確。更正所有的拼寫錯誤,特別是文字處理器檢測不出來的。充分利用文字處理器,但在校對過程中這只是開始,而不是最後步驟。一個很好的技巧是從後往前校對——先看最後一個單詞,接着是倒數第二個,然後倒數第三個,以此類推。這樣可強迫你的大腦脫離原先的文章順序注意每個單詞,意味着不受你記憶中想象的該寫什麼的干擾,看到你真正寫下的東西。

做點總結。別把“總結”和“摘要”混爲一談。文章的最後一段或兩段應是你的論點最出彩的地方,千萬不要老調重彈,只是重複文中的觀點。你可以解釋你的研究發現,提出你對文中數據的理解,描繪未來研究的前景,或指出在你文中出現的事實的意義及重要性。結論應是論文的最強音,而不是軟弱的摘要重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