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語文論文(新版多篇)

語文論文(新版多篇)

語文論文 篇一

中職語文課堂的教學現狀一直爲人們所詬病,普遍認爲中職語文教學耗時低效,學生厭學、教師厭教的現象普遍存在。怎樣改變當前中職語文的教學現狀,讓中職語文成爲學生樂學、老師愛教的一門基礎學科? 從教學方面來說,很有效的一種方法就是實施賞識教育。

一、賞識教育的內涵

賞識教育是以人性爲基礎,在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相互激發與激勵的狀態下實施的教育。它是一種教育方法,更是教育者的一種思維方式和理念,其指向直對生命,並遵循生命成長的規律,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在信任與尊重、理解與寬容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實現與外界的交流,對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以及人際環境的改善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賞識教育要求教師儘自己的最大努力激發學生的興趣和自信心,給學生創造一個溫馨與幸福的環境。賞識教育就是平等地關愛每一個學生,肯定學生的人格魅力,堅信侮一個學生都能成才,以賞識尋優爲主要的教育方式,培育學生的自信,教會學生賞識自我,賞識他人,從而促進學生積極向上、走向成功。

賞識教育是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是道德教育的延伸,是依據人渴望得到賞識的本質要求應運而生的。在賞識教育裏,要以尊重爲前提,把愛作爲賞識教育的根源,以學生的自主發展爲目標,注重發現孩子身上的優點和長處,進而給他們以鼓勵信任。

二、賞識教育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實施背景

目前,中職語文教學處於一個比較尷尬的地位,教學對象是文化素質日益降低的學生,以筆者所在的江蘇省金壇市爲例,2013 年公辦普通高中文化類最低錄取控制分數線爲 500 分,即使是金壇四中藝術特長生,他們的錄取控制線也在 450分以上。而筆者所在學校除對口單招班外,其他專業學生的錄取分數多集中在 300 ~400 分數段,300 分以下者也比比皆是,和普通高中的差距一目瞭然。這就造成了中職生文化基礎普遍較低的現象。就語文學科而言,具體表現爲: 語文基礎知識薄弱,不少學生把日常用字寫成錯字或是別字的現象十分普遍。不少學生掌握的詞彙量十分有限,作文中能比較正確使用成語的學生少,多數學生的作文幾乎都是口語化表達,且亂用詞語,語法錯誤的現象更是隨處可見,個別學生甚至通篇都是病句。不少中職學生對學習都有一種“被強迫”的感覺,缺乏語文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他們迫於家長的壓力上學,而本人學習目標不明確,基本上沒有學習動力。因此,這些學生在課堂上違反課堂紀律也就不足爲奇。另一方面,中職學校語文教師採取的教學方式與普通高中無實質差別,沒有貼合職業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此外,爲了保證課堂教學的順暢,一些教師對學生選取的是打壓式的教學方法,這就使得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大打折扣,造成學與教都缺乏熱情,最後陷入學生厭學、老師厭教的怪圈。

三、賞識教育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實施的可行性

(一) 中職學生身心和學習現狀

從身心發育的特點來看,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正值青春發育的關鍵期,其心理髮展處在由不成熟走向成熟但尚未完全成熟的關鍵階段,他們個性的可塑性很強。自我意識開始進入自我評價、自我監督和自我控制的新階段。他們自尊心強但承受挫折的能力特別差,他們的感情豐富,情緒容易波動。

從文化素質上說,中職生文化基礎薄弱,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爲習慣。很多中職學生連最起碼的拼音字母表都拼不出,文字與口頭表達能力差,與人交際的能力很弱,他們普遍在語文學習上有障礙,而且堆積的問題比較多,受到的責難也多。這使得中職生普遍存在着一種自卑心理,認爲自己是學習的失敗者,上了中專就意味着被大學淘汰,被同齡人淘汰,也即將被社會淘汰。彷彿自己被拋入了遺忘的角落,處處低人一等,因而對前途感到希望渺茫,進而導致學習的信心和熱情不足,沒有了學習的動力。

在智力的發展上,他們雖然不及普通高中學生,但其認識水平和自我意識上都有了一定發展,情感體驗上比同齡人豐富。他們渴求得到別人的尊重,對生活有一定的激情。一些中職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科目會鑽研很深,並對取得的成績引以爲豪。而一些缺乏明辨是非能力的學生則在穿着打扮、不健康的行爲等方面顯示自己與他人不同之處,藉此來彰顯自己的存在感,以此尋找立足於羣體的自信點和興奮點。

(二) 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實施賞識教育的可行性

鑑於上述學生的實際狀況,作爲中職學校教師,急需尋找一種能夠充分調動他們的非智力因素,提高職業學校語文教育教學質量的有效教育方式。筆者認爲,對中職生實施賞識教育,因材施教,對症下藥,抓住閃光點因勢利導,具有現實意義。我們需要在教學策略上進一步改善,通過積極的正面教育,努力發掘學生人格中每一個閃光點,對其好的行爲多加肯定,調動其隱藏內心深處的道德情感,以促進其人文道德素養的發展。要用真誠的話語激勵學生,重新點亮他們的希望之火,激發他們對語文的學習興趣,讓他們重拾學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一旦他們找到自己內心的支撐點,他們學習的動力就會不斷提高。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理念,語文課程要讓學生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學會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自我。賞識教育是將人類教育理論的優秀成果通過學校教育理論知識的傳授與獨特的環境薰陶結合,使之內化爲學生的人格魅力、氣質修養,進而形成一種穩定的內在品質和價值取向,最終職校學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人格修養。

因此,賞識教育和《語文課程標準》的理念是不謀而合的。由此看來,中職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融入賞識教育的教學方法具有先天的有利條件。此外,中等職業學校的語文課一般貫穿於學生在校學習的整個過程。因此,語文教師和學生相處的時間較長,對學生了解也相對較深,更能及時瞭解學生的思想動態。而且,中職校語文教師大都系統地學習過教育學心理學理論,具有較高的人文綜合素質,對學生更有說服力,更有機會贏得學生的信任。因此,中職校語文教師有能力在語文教學中融入賞識教育,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從語文教學的內容來說,語文教學是追求真、體驗善、感受美的樂園,語文教學的過程是追求真善美的過程。而賞識教育就是要發現學生的美好與善良的一面,從這個意義上講,中職語文教學和賞識教育是契合的。

四、中職語文教學中實施賞識教育的策略

(一)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爲: “要發揮促進者的作用,關鍵不在課堂設置,不在教師知識水平及視聽教具,而在促進者和學習者之間的人際關係的某些態度品質,這種態度品質包括: 真誠、接受、理解。”在語文教學中,要實現師生之間情感交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讓每個學生感覺到你關心他,尊重他。教師溫和的聲音和微笑的面孔都能帶給學生積極信號,調動他們上課的情緒,會給語文教學課堂帶來和諧的氛圍。教師學生和諧的關係會讓學生覺得教師不是居高臨下,是朋友,這樣有利於解除學生的緊張情緒,消除心理障礙,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

(二) 探尋新穎的語文教學形式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者,教師教學方法的選用會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果。中職學校教師要嘗試情景教學法,設置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課堂交際活動,如開展一些角色扮演、小組活動、辯論演講等能發揮學生主體性地位的方法。如在學習蘇教版中職教材第五單元第一課魯迅先生的《藥》這篇課文時,就可以指導學生排練課本劇,學生在表演中自由發揮,選擇自己喜愛的角色,自己對角色人物進行包裝,包括化妝、道具等均由學生決定。教師要肯定他們的創新思維,引導他們在表演中感受作品,體會故事人物內心的情感。這樣,文章的思想內涵自然就能掌握,從而打破學生對魯迅先生作品艱澀難懂的看法。上課時要求學生能積極地參與課堂活動,教師在此過程中充當的角色應該是組織者和管理者,對課堂教學活動的內容做到了然於胸。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直截了當地告訴學生怎樣進行活動,確保每一位學生都能參加到語文實踐中來。

同時,還要注意,活動過程應是從易到難,循序漸進。既不能讓基礎差的同學感到任務太難而產生畏難情緒,又不能讓基礎好的同學因任務簡單而失去興趣,爭取讓所有學生都從實踐活動中收益。讓學生通過活動掌握知識重點和交際技能,使學生在參與中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教師要關心每一位學生,特別是那些性格孤僻、不愛交流的學生,對他們要熱情,鼓勵他們開口說話,耐心聆聽他們闡述的問題答案,讓學生在自然寬鬆的環境中把所學的東西掌握,變成自己的能力。

(三) 成績評定採用形成性評價手

傳統單一的評價方法已經不適應教育教學改革的要求,也與賞識教育背道而馳。實行賞識教育,應採用形成性評價手段來評價學生在校表現。

形成性評價又稱過程評價,是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的評價,是爲引導教學過程正確、完善地前進而對學生學習結果和教師教學效果採取的評價。形成性評價的主要目的不是爲了選拔少數優秀學生,而是爲了發現每個學生的潛質,強化改進學生的學習,併爲教師提供反饋。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和教育實踐經驗表明,經常向教師和學生提供有關教學進程的信息,可以使學生和教師有效地利用這些信息,按照需要採取適當的修正措施,使教學成爲一個“自我糾正系統”。就語文學科而言,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可採取綜合成績考覈方式,考覈內容比例參考如下:平時作業佔 20%,課堂筆記佔10%,期會考試10%,語文實踐活動佔20%,期末考試佔 40%。其中語文實踐活動可以是班級黑板報、廣播稿等實際操作內容。

五、中職語文教學中運用賞識教育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 在客觀真實的前提下多鼓勵、少批評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的亮點,瞭解學生的優點,並加以客觀真誠的讚美。學生內心的被接受、被認同的心理會使他們體會到學習成功的快樂,這樣學生就會產生積極向上的力量。然而,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的過程要本着客觀真實的態度,如果只是一味的讚美取悅學生,會對學生造成一種老師僞善的感覺,從而影響老師在學生心中的地位。老師對學生的回答要明辨是非,如果學生回答錯誤,千萬不要只鼓勵不批評,批評時應採取委婉的方式把學生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二) 對不同的學生要採取不同的方式對每一位學生採用賞識教育只是一個大的方向,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還要針對不同學生個體,採取不同的賞識態度和語言。如針對一些性格開朗、勇於表現的學生,在鼓勵的前提下增添一些中肯的評價語言,謹防其在老師的表揚下驕傲自大、忘乎所以; 對於一些性格內向,表達能力差的學生,要儘量避免使用一些否定詞語,盡最大的力量調動這一部分學生的上課積極性。

(三) 注意區分與學生情感溝通和交流的場合。老師要注意與學生情感溝通和交流的場合。有的情感可以面向全體溝通,有些則應通過個別交流來解決。比如: 有的自尊心很強的學生,平時學習態度好,常受到老師的讚賞,若他偶爾犯錯,教師當着全班同學的面批評他,他感到沒面子,自尊心也會受到傷害。老師可採用課下溝通的方式,找其聊天,在聊天中提及他錯誤的所在,同時,給出正確的指導。這樣,既糾正了他的錯誤,又顧及了他的面子,維持了他學習的自信心、積極性。

參考文獻:

[1]周弘。 賞識你的孩子[M]。 成都: 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2000.

[2]孟繁華。 賞識你的學生[M]。 海口: 海南出版社,2003.

[3]曾文波。 賞識教育應注意的幾個原則[J]。 湖南教育,2004(11) : 55 - 57.

[4]崔學鴻。 賞識教育初論[M]。 合肥: 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

語文教學核心素養論文 篇二

【摘 要】 語文是學生學習階段的基礎學科,在不同的教學階段中都有其特殊的教學重任。但是縱觀當下的國小語文課堂,大多數語文老師仍舊採用傳統型的語文教學,這種教學模式很單調,教學方式上缺乏良好的引導和趣味化的表達。本文就具體針對國小語文教學,通過對語文教學的建議分析,探究如何強化提升國小生們的語文核心素養。

【關鍵詞】 國小語文;教學模式;核心素養

語文既代表着遣詞造句等語法類、語言組織類的能力,又代表着我國幾千年傳統優秀文化的積澱,學好語文,將會培育孩子豐富的文化認知能力和優秀的語言組織能力。因此,作爲國小語文老師,我們必須承擔起這份教育的重任,必須努力提升自身的語文教學素養,創新語文教學的方式,讓學生樂在語文課堂的學習之中,有效地提升他們的語文核心素養。

一、通過有效的語言教學來培育提升國小生們的語文核心素養

語文核心素養是教育部在20xx年提出的教育概念,它主要指的是通過語文教學來提高學生們的內在文化素養。針對這一教學要求,相關學校在進行課改的時候發現了比較有效的教學方式,這些教學方式區別於傳統的單一教學模式,主張通過針對性的教學策劃來綜合提升學生們的語言素養和文化素養,這樣就能夠有效地完成核心素養的教學要求。

對於國小階段的學習而言,學生們因爲缺乏足夠的語言積累,所以他們對於字典的需求遠遠大於高年級的學生,字典既是他們認識新字的工具,又是遣詞造句的標準典範。因此,老師就需要立足於國小生們的學習現狀,仔細地分析國小生們的自學模式和自學習慣,在此基礎上,針對國小的識字語言教學特點,給予學生們個性化的語文教學,充分培育他們的語文核心素養。例如在學習《觀潮》時,因爲本課是一篇典型的寫景文,文章裏關於景色描寫的句子非常多,生字詞也較多,那麼老師就應該抓住行文的特點,引導學生找到那些描寫非常巧妙、傳神的句子,讓他們充分地朗讀和背誦,然後進行臨摹描寫,培育他們的語言素養。老師可以首先要求學生速讀課文,分出文章的三個層次--潮前、潮中、潮後,然後要求學生們仔細對應不同層次中的語句描寫,找出生動傳神的句子,如:“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道兩丈多高的水牆……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讓學生充分感知這些描寫,有條件的還應該提前準備好PPT課件,向學生們播放浪潮的視頻,將抽象的語句描寫直觀地轉化爲自然景象,這樣就能夠有效地提升他們的語言理解能力,鍛鍊他們的描寫技能。

二、將教學內容和生活實際聯繫起來

傳統的語文教學有一個特點--教學和生活發生一定程度的脫節,這一特點在課堂上的表現就是老師只進行課文教學,而對於社會時事缺乏延伸,而這樣就會影響學生們的語文學習興趣,讓語文教學變得單一且枯燥。所以,在當下的語文教學中,老師一定要做到將教學內容和生活實際聯繫起來,讓教學不脫離生活化的軌道,這樣才能夠保證語文教學的實踐性,才能夠讓語文課堂更加豐富、更加充盈。例如在學習《可貴的沉默》這篇課文時,文章的主題是感恩和回報,所以老師就可以在課堂裏面穿插講述社會上的一些信息,還可以向他們播放一些感人的視頻,如《感動中國》,讓課文的內容延伸到生活實際之中,不僅如此,在完成這篇課文的欣賞之後,老師還應該佈置課後實踐作業,可以讓學生們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想出一種合適的方式向自己的親人們表達自己的感恩,完成一篇活動有感,記錄自己的經歷。通過這種有機地延伸,能夠切實地幫助學生們將課本上學習到的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之中,這樣就能夠很好地提升他們的語文實踐能力,繼而優化他們的語文核心素養。

三、通過習作教學來培育學生們的核心素養

作文在語文學習中所佔比例很大,習作能夠直觀地反映學生們的語文綜合能力,因爲一篇良好的習作需要學生們有足夠的語文功底,這主要表現爲良好的語言描述能力、一定程度的文化積累和一定層次的思考水平,所以老師在日常教學中想要提高學生們的語文核心素養,就必須強化學生們的習作能力。國小生的學習會表現出非常強的階段性特點,他們隨着年齡的上升,對於語文詞彙的運用和表達會呈現跳躍式的成長,這都和他們的語文積累有着密切的聯繫,因此老師在習作課程的設計中也需要充分迎合學生們的階段性特徵,要保障每個階段的教學都要符合他們的認知能力需求。在具體的習作教學中,老師應該創建主題式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們都充分進入習作學習的情境之中,然後積極引導學生們思考,要通過一個論點來引發學生們多元化的思考,這種思考不應該拘泥於一個方向,應該是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樣才能夠有效地保證語文思維的寬度。在保證學生足夠思考的基礎之上,老師要通過切身的輔導幫助學生們找到合適的詞語來和諧地表達出思維,完整地描寫出一件事、一個人、一片景。這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夠達到上佳的效果,所以老師一定要順應學生們的成長,讓他們逐漸地成長進步,切忌過於追求效率而違背了和諧教學的原則。

簡明扼要地來說,要想有效地培育學生們的語文核心素養,絕非一時之功,這需要老師立足實踐,進行長期的探索。無論是在教學方式上還是教學理念上,老師都應該充分順應國小生們的認知需求,要順應他們的天性,將教學趣味化、多元化、實踐化,這樣才能夠從根本上促進他們的成長。

參考文獻

[1]鄒麗華。基於核心素養導向的國小語文閱讀教學[J]。國小閱讀指南(低年級版),20xx(z2):48-49.

[2]萬智微。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國小語文課堂教學策略之研究[J]。教育現代化:電子版, 20xx(13):0170-0170.

語文論文 篇三

[摘要]

在當今信息科技時代,信息技術在社會各領域都得到了日益廣泛、深入地應用。在現代教育技術的支撐下,教學的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教學手段變得更加豐富多元、智能先進,使教學效果與質量都得了顯著提升。在分析信息技術應用於課堂教學的基礎上,重點研究了國中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的實踐策略,以期爲進一步提升國中語文教學有效性,提供一定的參考與支持。

[關鍵詞]

國中語文;語文教學;信息技術;融合策略

素質教育和新課改對國中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8年版)》中強調要“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同時,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也極大地提高了教育的現代化水平。國中語文教師要積極改變教學理念,以生爲本,將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有機融合起來,以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輕負擔,高質量”地提升語文教學效率與質量。

一、教育信息技術概念及優勢分析

現在國家對於教育信息技術建設日益重視,併成立了專門的專家組進行研究與指導。關於教育信息技術的概念,學界有許多專家和學者都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研究,認爲教育信息技術是教育中所應用的現代信息技術的總成,教師通過創建、應用和管理一定的信息技術與資源,來促進學習和績效。教育信息技術主要包含現代教育理念、信息素養和教育技術三部分內容,其中,信息素養處於核心地位。其主要形式有幻燈、投影、音視頻、廣播、電視等。教育信息技術的應用,不僅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也擴展了課堂教育教學的範圍,提升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育信息技術具有鮮明的“現代化”特徵,其基於先進的教育理念、技術成果,實現了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與最大化利用,人才培養質量較以前有了較大的提高。在國中語文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一是能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因爲教育信息技術應用方便快捷,且具有多元性、豐富性,能增強課堂吸引力和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且能營造出更加生動的教學氛圍。同時,還能使複雜的問題變得簡單化、直觀化,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重難點問題。二是能提高學生的課堂教學參與度。教育信息技術改變了傳統課堂教學單向知識傳授的模式,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發揮,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主觀能動性得到極大提高。三是能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教育信息技術爲學生提供了無限的信息通道和資源,拓寬了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很多網絡教學資源平臺上的教案、課件、視頻、習題庫等資源,教師與學生都可以利用。這樣,就能將學生的視野從教材中解放出來,拓寬其知識面,使學生實現自主探究、個性化學習,提高知識學習的針對性,也有利於知識的內化、吸收。四是能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現代教學信息技術手段豐富多樣,表達的信息量大,具有圖、文、音、像並茂的優點,讓因材施教成爲可能,使教學內容易於把握,全體學生都通過調動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感官活動,更生動、更直觀地理解和掌握知識及技能,更好地突破重難點。同時,還使教育的教、學、評、測等有機結合起來,促進了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

二、國中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融合的實踐策略

(一)應用信息技術豐富語文教學內容教育信息技術利用文本、圖像、音視頻等呈現教學內容,可豐富教學內容與教學形式,通過寓教於樂來使學生學習興趣得到提高。教師要結合教材與教學內容,充分掌握學生的學習需求,根據學生學習興趣與需求,來合理應用信息技術開展教學,更好地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求。例如,學習《黃鶴樓》一課時,教師可在講解古詩詞基礎上,利用信息技術展示與黃鶴樓相關的教學資源,如作者的信息資料、創作的時代背景、現代黃鶴樓的實景視頻等,學生通過這些生動、直觀的資料,將能更容易地理解教學內容,對黃鶴樓形成貫通古今的連續性認知,進而優化知識體系構建,提高課堂學習的有效性。

(二)應用教育技術創設教學情境國中語文教學中,如果能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將能促進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獲得感同身受的人文與審美教育體驗。國中語文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結合國中生的興趣特點,利用圖像、音頻、動畫等,來爲學生創設教學內容相關的生動靈活的情境,從而增強學生的參與主動性,達到以趣激學的目的。例如,在學習《變色龍》一課時,若只是通過教師講解,學生將很難對變色龍形成清楚、明確的印象,而若是在教學中引入信息技術,通過多媒體播放變色龍的視頻,引導學生觀察不同環境條件下變色龍的色彩變化,再通過警官奧楚蔑洛夫與變色龍的善變進行類比,引導學生更深刻地理解這篇諷刺小說的主旨。

(三)應用信息技術優化教學方式課堂教學方式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效果,在教學實踐中,國中語文教師要積極轉變教學理念,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來優化教學方式,以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增進師生的互動交流。國中學生年齡小,大多數學生自我管理能力還不夠強,部分學生對於語文課程興趣也不足。國中語文教師可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有效激發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興趣。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在講解重難點的時候,合理應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輔助教學,使用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視頻、音頻或文本等,形成“教、學、做”一體的良好教學氛圍,學生學習自然也就會高效、高質。例如,學習《智取生辰綱》時,由於該文是選文,又是歷史事件,學生對本節課內容與知識理解可能會存在一定的難度,教師就可應用信息技術播放《水滸傳》中與《智取生辰綱》聯繫緊密的內容,並配以適當的講解,這樣學生就能較好地理解事件的前因後果,進而實現教學重難點突破。此外,教師也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來搭建現代化的溝通交流平臺,如微信羣、QQ羣、電子郵件等,在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通過師生的互動交流,可以及時瞭解和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給予有針對性的個性化指導,進而促進學生順利內化教學內容。

(四)應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與審美能力語文思維能力是對文章、語句、詞語的賞析思維方式,培養語文思維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國中語文教師要結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在分析學情的基礎上,利用信息技術營造良好語文教學氛圍,吸引學生積極參與語文教學活動,培養和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相關思維能力。例如,在學習《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一課時,教師就可利用多媒體來展現聞一多先生的言行語錄,並闡述聞一多行爲的特點。然後,引導學生思考聞一多先生的言行語錄,並進行總結。在課下,教師還可指導學生利用網絡來查閱聞一多先生的資料,進而立體地認知聞一多先生的形象。這樣,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文本,也能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思維能力。國中語文知識教學除了要培養學生的語文知識應用技能,還要培養學生的語文審美意識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格。而應用信息技術,也可以促使這一目標更容易達成。綜上所述,信息技術具有傳統教學模式不可替代的優勢,在教育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的背景下,將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有機融合,將能有效促進教育教學有效性不斷提升。國中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重視和加強教育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融合,有針對性地打造高效的國中語文學習課堂,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田建兵.國中語文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應用[J].西部素質教育,2019,5(17):117-118.

[2]張文.淺談信息技術在國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名師在線,2019(24):92-93.

[3]孫一雲.淺談信息技術在國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9(34):148.

[4]程忠武.現代信息技術背景下國中語文教學生態建構探析[J].當代教研論叢,2019(8):

語文論文 篇四

摘要:隨着學習型社會和知識時代的到來,文化競爭愈演愈烈,挖掘本民族的特色文化,繼承本土的優秀傳統文化成爲文化競爭中必不可少的一環。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的融合既是文化傳承的需要,又是語文教學改革的要求。把握好傳統文化與國中語文教學的關係,做好思想和行爲上的準備,科學地開展語文教學活動,是促進國中語文和傳統文化融合教學的前提。從梳理國中語文與傳統文化的關係入手,提出創新交融的教學方式,並就傳統文化的語文課外拓展教學提出了話劇表演和佈置特殊作業兩種教學方式。

關鍵詞:國中語文;傳統文化;融合教學

一、明確國中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的關係

思想是行爲的指導。國中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密不可分,語文教學內容是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語文教學是落實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途徑之一,一定程度上,語文教學的發展與創新決定了傳統文化傳承的質量,傳統文化是重要的語文教學內容,傳統文化傳承的質量極大地影響着語文教材內容的優劣,二者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協同性。在國中語文教學中落實傳統文化教育是國中語文教學發展與創新的關鍵。比如,學習《觀滄海》後,筆者組織了一場以“曹操”爲主題的寫作活動。活動後筆者挑選了部分佳作在班級展示,並就其中引用《觀滄海》的部分進行了評價,通過“用”字訣,讓學生體會古詩運用的巧妙與魅力,以此加深其對傳統文化重要性的認識。又如,在學習了梁實秋的《鳥》以後,筆者讓學生欣賞了幾首以“鳥”爲主題的古典詩詞,通過長短篇的對比,讓他們體會傳統文化的“簡”性魅力,加深其對傳統文化特點的認識。

二、做好國中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的交融

國中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融合的教育方式是時代發展的要求,也是由兩者的關係所決定的。這就要求教師要努力結合時代特色和學生學情,創新教學方式,利用好身邊的教學資源,在語文教學中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一)善用網絡資源發達的網絡是知識時代到來的典型標誌之一,網絡的普及和利用程度已經成爲評價教育發展程度的重要標準,打造現代化的國中語文教學課堂已是大勢所趨,這就爲傳統文化與國中語文的融合教學提供了重要的創新思路。比如,《木蘭詩》的傳統教學方式以課件爲主,教師在課前主要通過展示圖片來導入相關教學活動。事實上這樣的教學環節完全可以放在課下,讓學生在課前預習中完成。筆者在教學時就將相關課件上傳到班級學習羣,讓學生結合課件自學全詩,對不理解的部分,先讓學生利用網絡獨立解決,對容易理解的部分,要求學生適當地鏈接其他內容,製作獨屬於自己的課件。

那些學生在預習中難以破除的障礙是課堂教學的重點,通過網絡交流得來的反饋信息,也成爲筆者課上重點講解的內容。課堂上,筆者首先爲學生播放了一段表現花木蘭離家情景的影視資料,與教學內容相映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接着,先讓學生討論解決預習中的問題,無法解決的難題留待教師講解;然後由各小組代表分享本小組學習成果,說一說自己對花木蘭的瞭解;最後,總結課堂教學內容,進行與詩歌內容相關的拓展學習。這樣教學能充分利用課堂時間,既豐富了教學內容,提高了教學效率,又在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同時,增進了其對傳統文化的瞭解,相較於一般意義上的網絡教學,這樣的教學方式更受學生喜愛,效果也更好。

(二)從本土文化入手中華傳統文化海納百川,既有包容性,又特色顯著。國中語文與傳統文化的融合教學要想取得豐碩的成果,就要從更爲具體的本土文化切入,做好傳統文化教學的創新。這是因爲人都有鄉土情懷,以本土文化爲着力點,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容易使他們融入相關的學習活動中,也更容易做好教學的“遷移”工作,提高國中語文教學質量,優化傳統文化教學模式。比如,學習魯迅的《社戲》時,筆者並未按照常規的教學方法直接開始講解課文,而是先爲學生播放了一段《雙推磨》的錫劇視頻。悅耳動聽的錫劇音樂,二胡、琵琶、三絃、揚琴等樂器的交響,從一開始就牢牢吸引了學生。

筆者隨之引出“民風民俗”的概念,通過簡單的知識遷移,引出“社戲”這一話題,再由此引入相關的課堂學習活動。在講解課文時,筆者除了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外,還將魯迅所寫的社戲與錫劇進行對比介紹,如此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還引發了學生了解家鄉風土文化和錫劇的意願,收穫了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教育的“雙贏”效果。又如,在學習《安塞腰鼓》時,筆者將其與無錫的“蕩湖船”進行對比介紹,在學習課文,瞭解作者寫作意圖和寫作手法等知識的同時,讓學生認識具有西北地域特色的腰鼓與南方水鄉舞蹈的不同特點,分析其中的不同元素,總結兩者之間的文化差異,藉助比較手段,讓學生明白南北方地域文化的差別,感受地理因素對民俗文化的影響。這樣做既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又巧妙地使學生傳承並理解了本土文化。

(三)集約化教學集約化教學是相較粗放式教學而言的。傳統的國中語文教學以大班教學爲主,這樣的教學“制式”雖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效率不高,難以適應時下發展較快的教學形勢。這裏講的集約化教學,是在滿足時代教育要求下的相對集約,是在分析學生學習結果和學習特點以後的“分化”,按照不同的標準,在粗放式教學的基礎上,將學生分爲幾個相當規模的整體,實施傳統文化教育,補齊他們的短板。比如,每個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接受程度不同,對傳統文化的瞭解程度也不盡相同,這主要是因爲學生的家庭教育環境、個人性格特點和學習習慣等原本就不同。

如果簡單地將這些學生視爲一類,不僅會阻礙國中語文教學的發展,還會影響傳統文化教育的效果。所以,在日常的語文學習中,筆者會以問卷調查、學業評估等方式做好學生的個人成長記錄,將其劃分爲幾類,再有針對性地教學。有的學生對傳統文化了解較深,語文學習成績優異,筆者就將他們分爲一組,學習內容更加廣泛的傳統文化知識;有的學生對傳統文化不感興趣,瞭解也較少,筆者就將他們分爲一組,展開相關知識短板的填補教學。在學習《桃花源記》時,有學生對陶淵明有較深的瞭解,學習文章也很快,筆者就安排他們賞析陶淵明的其他作品,深入瞭解魏晉時期的社會風氣和文化氛圍;有學生不熟悉陶淵明,筆者就主要讓他們瞭解陶淵明和《桃花源記》的相關知識,在此基礎上,再根據他們的學習進度酌情拓展。這樣教學不僅有深度和精準度,既能保證每個學生在課堂上有所得,又有助於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原有水平上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

三、國中語文與傳統文化的課外拓展教學

國中語文與傳統文化的融合教學對課下教育有着更高的要求,筆者在教學中就採用了話劇表演和佈置特殊作業兩種教學方式。

(一)以話劇表演爲引國中生正處在急於表現自我、敢於表現個性的年紀,他們具有蓬勃的活力和張揚的個性。話劇表演有着非凡的魅力,既能在某種意義上滿足學生的心理訴求,又能使傳統文化教育更加有趣,吸引學生的目光,引動他們的學習慾望,點燃其探究傳統文化的熱情,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比如,在學習韓愈《馬說》一文後,爲了讓學生對文章和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的瞭解,筆者爲學生安排了以《馬說》爲主題的話劇表演活動,要求他們根據文章內容和個人理解,結合傳統文化元素和歷史上“伯樂”與“千里馬”的例子創編劇本,並在一週後的課上完成話劇表演。

這一活動極大地刺激了學生的創作熱情,調動了其瞭解傳統文化的積極性,他們通過網上搜集、查閱圖書等方式獲取了大量信息,並通過頭腦風暴創編出了傳統文化風格的劇本,又進行了精彩的演出:從服飾和人物介紹,到相關的禮儀和臺詞,再到與之相關的事件,一個個“伯樂”與“千里馬”的故事在課堂上演,在爲大家帶來精彩演出的同時,加深了學生對《馬說》的理解,也使其在歡樂的氛圍中積累了更多的傳統文化知識。又如,在學習《狼》時,筆者讓學生以“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爲主題,選擇歷史人物,展開劇本創編,進行話劇表演。這樣做不僅豐富了教學形式,還促發了學生利用課餘時間主動了解傳統文化的熱情。

(二)以特殊作業激趣傳統意義上的語文作業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被他們視爲“任務”。如何減少作業的強迫性,增加其中的有趣成分,使學生願意去完成,就成爲教師需要考慮的問題。筆者針對這個問題用上了佈置特殊作業這一“法寶”。比如,在學習了《傅雷家書兩則》後,筆者給學生布置瞭如下作業:家,是構成社會的主要單元,其穩定性是社會安定的關鍵因素,尤其是在民衆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下的古代社會,以家族爲單位的大家庭是社會基層的重要管理者,而大家庭的管理離不開家訓、族規的規範,試着去尋找有代表性的家訓、族規等文獻,並在下次課上談一談與之相關的內容和故事。

這樣的作業對學生的吸引力更大,學生完成作業的自主程度很高,在完成作業的同時,學生也更多地瞭解了傳統文化。總而言之,國中語文與傳統文化的融合教學是時代教育發展的要求,教師創新教學行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才能做好傳統文化的傳承教育,讓語文教學更有魅力;才能推動文化發展,豐富語文教學內容,促進國中語文教學的進步;才能達成學生健康成長和良性發展的目標,厚植文化創造的沃土。

參考文獻:

[1]張莉萍。淺談國中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教育——以國中古詩文教學爲例[J]。中國校外教育(基教版),2018(9)。

[2]趙強國。探究如何在國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J]。科學諮詢(教育科研),2018(10)。

[3]杜瑩。關於國中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滲透的研究與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6(38)。

[4]鍾劍連。文明長久,淵源傳承——論國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11)。

語文教學核心素養論文 篇五

摘要:語文活動課作爲實踐性極強的一種課型,對提升和發展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語文活動課要以學生主體性活動爲構成要素,立足課內學習與課外活動的結合,在常規教學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重新認識語文課聽、說、讀、寫、思之間的內在聯繫,促進學生主動建構知識,拓展知識,習得能力,陶冶情感,塑造人格,培養與發展非智力因素,提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語文活動課的設計要遵循科學性原則,實施要遵循體驗性原則,評價要遵循合理性原則,教學過程要遵循序列化原則。

關鍵詞:語文活動課; 語文核心素養; 教學策略

學生在語言、思維、審美、文化等方面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在語言實踐活動中習得、構建的,實踐性、活動性是其得以養成的前提。語文活動課作爲實踐性極強的一種課型,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對提升和發展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爲此,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豐富學生的語文學科知識,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促進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一、語文活動課的設計要遵循科學性原則

語文活動課是語文課程體系下的一種課程形態。它立足語文學科,始終以陳述性知識的內化和程序性知識的獲得爲任務指向,並最大限度地將陳述性知識轉化爲程序性知識,幫助學生掌握聽、說、讀、寫、思等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幫助學生獲取終身發展所必需的語文核心素養,促進其知、情、意、行的全面發展。語文活動課的整體設計包括課堂實踐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兩部分。前者是後者的知識基礎,是在爲認知能力提供準備;後者是前者的必然發展,是從“小語文”走向“大語文”。爲此,語文活動課必須突出語文學科的特色,迴歸語文本真,與生活密切關聯,引導學生走出校園,親近自然與社會,在言語習得中培養與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思維思辨能力、審美鑑賞能力,進而正確剖析文化現象,積極傳播先進文化。

二、語文活動課的實施要遵循體驗性原則

語文活動課以教師精心創設語文實踐活動情境爲基礎,以學生作爲活動主體積極自主參與語文實踐活動爲核心,以全面培養學生聽、說、讀、寫、思等方面的語文能力爲目的。爲此,全體學生必須在語文實踐活動過程中親自參與學習實踐活動,親身體驗知識與能力的生成與內化過程。語文活動課的關鍵是“活動”,即要讓學生充分“活”起來、“動”起來,通過切身體驗和感悟獲得知識,最終提高認識能力和實踐水平。

三、語文活動課的評價要遵循合理性原則

評價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爲此,語文活動課要有適時、適度的評價方案和有針對性的評價指標,即要將語文活動課的評價納入到學生語文學業水平和教學質量檢測的評價體系中,對語文活動課的實施進行及時反饋和調控。具體來說,就是一方面要對學生的參與態度、方法運用、合作精神等內在的學習品質進行評價,引導其學會學習並自覺學習,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另一方面要在具體的語文學習情境和活動任務中,對學生運用語文學科素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及其發展情況等進行評價,全面考查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情況。除此之外,評價的內容與方式還要全面、多元。

四、語文活動課的實施過程要遵循序列化原則

實施語文活動課要有相對穩定且系統的序列化設計,應根據相應學段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及教材的編寫體例,遵循語文學科的學習規律和學生的認知規律,立足學校課程資源的實際,有目的、有計劃地科學制定教學方案,構建語文活動課序列化課程設計。爲此,語文活動課序列化課程設計要與學生的認知水平、發展狀況相適應,要與語文教學規律相一致,體現由淺入深、由單一向組合、由標準規範到個性自由的訓練層次,力爭內容上前後關聯,形式上循序漸進。基於這樣的認識,語文活動課可以進行如下設計:第一步:引領。就是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對學生進行點撥誘導,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激活學生內在的潛質,引導學生在“活”中“學”——這是活動課的準備階段。具體地講,一是教師要立足語文學科特點,立足語文教材文本,以在語文實踐活動中逐步形成聽、說、讀、寫、思等方面的能力爲任務指向,通過“情境創設”“因勢利導”與“精彩演出”,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主動性,促使他們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親身體驗,親自感悟,同時通過“民意測評”“話題探討”明確學生興趣之所在,爲學生下一步參與到語文實踐活動中做好鋪墊;二是教師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把學生的注意力從對課內知識的掌握引向更深更廣的天地,從課內走向課外,強化對學生的個性培養;三是教師要組織和引導學生寫“每日隨筆”,演“課本話劇”,編“文學手抄報”,或鼓勵學生開展“錯別字普查”“讀書沙龍”“演講會”“辯論會”“新聞發佈會”等語文實踐活動,在各種不同的情境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陶冶學生的情感,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促進學生形成個體的言語經驗。在各種形式的活動中,學生的種種情感能反覆得到體會和驗證,而一些消極甚或有害的情感會得到轉化或消除;語言之美、文學之美、文化之美、思維之美、人性之美、自然之美也因此得以發現。這樣,學生便擁有了積極探究神奇世界的大腦和發現美、欣賞美的眼睛,實現由“領會學習”向“主動學習”過渡。第二步:放手。就是放手讓學生通過自主活動、體驗感悟、啓迪思維,培養探究意識和習慣,在“動”中求“智”——這是活動課的實施階段。具體地講,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創造性地設計一系列新穎而富有探索價值的專題活動,讓學生親歷探究過程,總結方法規律,體會獲得新知的樂趣。首先,要讓每位學生在閱讀、寫作或參與培養聽、說、讀、寫、思能力的專題活動中,滿懷熱情地獨自實踐,自主活動,親自體驗,取得相應的收穫。其次,要求學生通過生生合作相互交流,相互啓發,相互評價,相互完善,並選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最後,要進行評價總結,或談收穫,或說建議,以教促學,以評促學。這些不同層次的活動,會促進全體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合作、探究,獲得獨具個性的語文學習方法,逐步做到正確、熟練地運用語言文字,深刻、有效地提升思維能力,養成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積極傳播中外先進文化,進而全面提高語文核心素養。除此之外,還要引導學生從“小語文”課堂走進“大語文”殿堂,放手讓學生看書、讀報、聽廣播、看電影電視等,並蒐集整理民間歌謠、民間故事、對聯、諺語等;或讓學生體驗民風民俗,考察山川地貌,觀察魚蟲鳥獸等;或設立各類語文學習共同體,如新聞社、文學社、朗誦社、話劇社、演講社、辯論社、公益社、讀書會等,使學生成爲活動課的綜合實踐者,在實踐中發展思維能力和創造美的能力,提升思維品質和文化自信心,實現由“主動學習”向“學會學習”過渡。第三步:激勵。這一階段主要通過評價褒獎、激勵反饋,診斷、調控和優化教學過程,拓寬學生的成長空間,追求“多”中求“全”——這是活動課的成果展示與評價階段。成果的展示和評價過程也是學生的學習過程。教師應從參與態度、方法運用、合作精神,以及運用語文素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方面,設置評價標準,對活動課進行多元評價,全面考查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情況。展示與評價活動,要在小組內、小組間、生生間、師生間互動進行,並要求全體學生全面參與,評出優、良、中、差等不同等次,對錶現較好的同學給予物質或精神上的激勵,對錶現較差的同學也應發現其閃光的地方,同時適度地進行表揚與鼓勵——這樣做會激活學生進一步探求知識的需要,並使之在活動中得到強化、維持和鞏固。這一階段的評價活動,可以提升學生欣賞、評價的能力及其品質,強化學生的學習需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內驅力,在學習活動中開拓學生的視野,並逐步認識到對學習語文來說至關重要的潛能與傾向、理解與批判、聯繫與構建、遷移與應用,從而肯定自我的價值,實現由“學會學習”向“習慣學習”過渡。

綜上所述,語文活動課以學生主體性活動爲構成要素,立足課內學習與課外活動的結合,可以在常規教學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重新認識語文課聽、說、讀、寫、思之間的內在聯繫,有助於變革學生的語文學習方式,促進學生主動建構知識,拓展知識,習得能力,陶冶情感,塑造人格,培養與發展非智力因素,提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語文論文 篇六

《九年義務教育語文教學大綱》要求:“從一所級起就應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注意培養朗讀興趣”。由此可見國小語文教學就是訓練學生讀書能力的過程之一。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得熟則不待解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那麼地低年級的學生來說,特別是一年級的學生如何進行引讀說訓練呢?我在教學中進行了“以讀帶說,以說促理解,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試驗。收到一定效果,下面淺談認識和做法。

一、多讀少講,在讀得準確、流利上下功夫

一節課將大量的時間讓學生讀書,藉助漢語拼音讓學生自己讀出漢字的讀音,然後個別檢查,看年進否讀得準確,對比較容易讀錯字正音。注意做到教師少講,讓學生多讀,以讀爲訓練的主要形式,整堂課都聽到琅琅的讀書聲。我要求學生在讀書時要讀準每一個字音,做到不減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重複、不顛倒、停頓恰當、不頓讀、不唱讀,做到心到、口到、眼到,總之在“準確”、“流利”上下功夫。通過一年的訓練,我班學生在讀課文時能做到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發音準確、聲音亮、按句逗停頓不唱讀。

二、重視範讀、領讀,讀中領會語言文字的意思及思想感情

心理學研究表明:初入學兒童自控能力差,注意力維持時間短,單一的朗讀形式容易使學生疲勞和厭倦。所以我根據不同的訓練內容和目的要求,有針對性的採用自由讀、個別讀、小組讀、集體讀、分角色讀、老師範讀、領讀等,力求學生百讀不厭,每讀一次都有收穫。而兒童的模仿性又很強,教師作適當的、及時的範讀和領讀是不可缺少的。在範讀我注意把感情、語氣以及音調的高低,速度的快慢示範給學生。例如,我教《小竹排在畫中游》一課時,是這樣領讀的,先用輕鬆的語氣,節奏較慢的語調領讀的“小竹排,順水流”,將學生帶入詩的意境;接着歡早地領讀“鳥兒唱,魚兒遊”,用聲音渲染快樂的氣氛;領讀“兩岸樹木密,禾苗綠油油,”則用欣喜的語氣誘發學生對景物喜愛之情;最後充滿激情地高聲朗讀“江南魚米鄉,小竹排在畫中游,”將學生的情緒推向高潮。跟隨老師的領讀,學生讀着讀着情不自禁地陶醉了,一個個猶如置身於美麗的江南魚米之鄉,親身感受着那裏風景如畫,鳥語花香的動人美景。實踐證明:學生十分喜歡聽以及模仿老師範讀,教師的朗讀示範作用發揮得越好,學生的朗讀水平就提高得快,教師的正確領讀,將無聲的書面的語言變成了富有感情色彩的口頭語言,學生在跟讀中不但能領會文意,展開想象,體驗情感,而且能學會斷句,糾正方言。

三、以讀帶說,以說促理解

一年級的學生,語言正處在發展階段,掌握的語言材料不多,不易完整地表達他們的意思,更難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我先引導學生讀出課文中的語句,在反覆熟讀的基礎上,再教給他們按照回答問題的形式用文中的語句引導回答。這樣學生回答問題表達得確切,說得流利,暢通,幫助學生在讀流利的基礎上理解課文內容,又在理解課文內容基礎上進行說的訓練,做到朗讀與理解課文內容有機結合,讀說相得益彰。如我教《三隻白鶴》時,先向學生提出:哪隻白鶴找到魚呢?爲什麼只有第三隻白鶴才找到魚,而另外兩隻白鶴爲什麼找不到魚?我讓學生先讀課文,找出課文中三隻白鶴爲了記住埋魚地方用什麼作標記,然後讓學生通過思考再回答:

(1)三隻白鶴在什麼時候埋魚?(中午,太陽在正在頭頂)它們找魚又在什麼時候?(第二天,太陽剛剛升起,在東邊)。

(2)第一隻白鶴找到魚嗎?(太陽的位置變了,找不到)。

(3)第二隻白鶴又能找到魚嗎?(白雲在天空中不斷飄動着,位置不斷地移動)。

(4)第三隻把魚埋在柳樹旁,位置是固定的,所以,只有第三隻才能在原來的地方找到魚。以問促讀,問讀結合,讀中有思,讓學生帶着問題讀書思考,讀而後答,教學中所設計的問題一定要有利於學生的讀說訓練,以讀帶說,以說促理解。這樣提高了說的能力,促進了學生學思維的發展。

四、讀說促進學生思維發展

學生朗讀時、耳、口、腦多種感官密切配合,迅速協調,注意力高度集中,把書面文字轉化爲有聲語言這個複合感知過程,能開拓思維,激發情感。訓練說的過程,讓學生讀出文中語句,幫助學生組織思維,把對局面文字的感知和情感聯繫來理解課文,再現情境,意會內涵。如教《種魚》一課時,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1)小貓種魚,能收到魚嗎?(齊答:不能。)(2)小貓種魚爲什麼收不到魚?它怎樣做才能收到魚?很多學生都爭着發言,有的說:“小貓應該把魚養在魚塘裏就能收到魚。”有的說“魚不能種在地裏,應該養在水裏。”有的說:“小貓把魚養在水池裏就能收到魚。”讓學生通過讀課文,認真思考,引導學生用完整、準確、通順的句子回答,將範文的語言內化爲學生自己的語言,使學生加深對語言文字和課文的內容的理解,逐步使口語規範化,發展語言,促進學生思維發展。

標籤:語文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