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中國夢論文新版多篇

中國夢論文新版多篇

中國夢論文 篇一

價值觀屬於一種思想體系,它對於實踐活動具有約束作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規範性首先表現爲其簡潔性。短短的二十四個字,但卻精確地表達了核心思想,既規範又具有指導作用。其次表現爲它對人們的思想具有引領作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強烈的價值取向,它排斥一切封建落後思想和資產階段腐朽思想,要求人們樹立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一致的思想。最後表現爲它對人們的行爲具有調節作用。價值觀對於人們的行爲起着評價作用,它會引起社會成員道德上的批判,進而倒逼社會主體改變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相符的行爲。需要說明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畢竟不是一種法律體系,因此,它的規範性不具有強制性,而是出於道德上的約束,是通過人們對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信仰而產生作用的。這種規範性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實現,而是要通過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的努力才能顯現出來。一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於心中,其積極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實現“中國夢”的契合點

1.自強不息、勇於進取。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的歷史過程來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就是一部中國人民自強不息、勇於進取的歷史。陳勝、吳廣提出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既顯示了中國人民不畏的進取精神,也是平等思想的一種萌芽。爲了建立“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天國而掙扎的農民階級;爲建立“富強、獨立”的中國而苦苦努力的資產階級;爲了建立“獨立自由富強”的新中國而艱苦奮鬥的中國共產黨等,都顯示了中國人民團結進取、自強不息的精神。從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精神狀態來看,無論是國家層面的價值觀、社會層面的價值觀、個人層面的價值觀,都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民爲之奮鬥才能實現,都需要發揮自強不息、勇於進取的精神。“中國夢”的歷史過程同樣閃現着自強不息、勇於進取的人文精神。鴉片戰爭以後,中國論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帝國主義大肆侵略中國,中國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一百多年災難深重的遭遇,敲響了“中國夢”最沉重的歷史警示。[3]中華民族在沉重的打擊面前奮起抗爭。65年艱難曲折的鬥爭、探索,拉開實現“中國夢”的歷史序幕;36年堅持不斷的改革開放,將“中國夢”的實現帶入新的歷史高度。[4]在這期間,無數仁人志士前赴後繼,譜寫了一段中國人民圓夢的血肉史,而自強不息、開拓創新的精神始終陪伴着、激勵着中國人民,引領着中國人民不斷地接近夢想。

2.愛國愛家、憂國憂民。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來看。國家層面、社會層面及個人層面同時提出,兼顧了國與家,充分體現了愛國愛家;另一方面,從各層面的具體內容來看,國家層面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指國家經濟更發達、政治更民主、文化更文明、社會更和諧。總之,是爲了建設更美好的國家;個人層面的“愛國、誠信、敬業、友善”則是爲了更好地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爲了人們能夠和諧相處,是爲了更好地建立和諧幸福的家庭。因此,愛國愛家的精神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得到充分體現。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出的背景來看,當前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深水期,各種社會矛盾凸顯,人們價值觀不斷分化,爲了更好的凝積改革共識和提供改革動力,黨和國家不失時機地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由此看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就帶有憂國憂民的情懷。“中國夢”是包括臺灣同胞和海外華人在內的所有炎黃子孫共同的夢想,需要全體中華兒女共同努力。近年來,海峽兩岸交流頻繁,“三通”全面實現,許多海外華人積極在中國投資建廠,關心祖國的發展。這都充分說明了“中國夢”是全體中華兒女的愛國愛家的夢想,它有助於全體中華兒女共同努力、團結一致、同心同德,早日爲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從“中國夢”的提出來看,經歷了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社會正處於轉型期,與此同時,國際政治經濟形勢不容樂觀;國內政治體制改革相對落後;民主法治不健全;黨自身建設、生態環境也面臨嚴峻的挑戰,而且人們面臨着信仰缺乏、道德滑坡等。正基於此,“中國夢”呼之欲出,“中國夢”具有促人清醒,防止懈怠的作用。有利於增強人們的憂患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3.團結友愛、互幫互助。團結友愛、互幫互助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美德,當然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應有之意。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要達到的目標來看,無論是國家層面的價值觀、社會層面的價值觀還是個人層面的價值觀,都希望出現團結友愛、互幫互助的和諧畫面。在國家層面上,它希望國與國之間平等對待,文明交往,和諧相處;在社會層面上,它希望各社會主體友善交流、團結一致;在個人層面上,它希望人與人之間誠實友善、互幫互助。從中國的現實來看,團結友愛、互幫互助的舉動隨處可見,小到扶老人過馬路、給同事一個微笑等,大到汶川地震、甘肅泥石流等大災難面前的“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正是在互幫互助的引領下,中國人民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成就。“中國夢”既是中國人民的夢想,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世界人民的夢想,實現“中國夢”需要發揮團結一致、衆志成城的精神。從國內來看,“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之夢,這個夢想是億萬人民的夢,單靠個人是無法實現的,只有全體中華兒女共同努力、團結一致才能實現;另一方面,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夢想,如就業夢、買房夢等,無數個人的夢想融合在一起就成了“中國夢”,正如所說的,“中國夢”說到底是人民的夢想。從國際來看,“中國夢”的提出有助於維護中國的國際形象和國際地位;有利於增強中國的話語權,同時爲其他國家提供一種借鑑,從而促進國與國之間友好交往。“中國夢”的提出爲“世界和諧夢”提供了一種精神指引,它有助於各國人民在團結一致、互幫互助的基礎上解決國際問題。

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中國夢”實現的路徑

“中國夢”凝積了幾代中國人民的心血,是億萬中國人民共同的理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詮釋了幾代中國人民對美好價值的追求。由古至今,民族、國家的強大與繁榮,總是以文化的興盛和強大爲根基。[4]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同樣少不了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爲社會主義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如何發揮它在“中國夢”的實現進程中的作用呢?

1.在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中實現“中國夢”。說過,實現“中國夢”需要發揮中國精神,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爲中國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必然要在實現“中國夢”的征程中有所作爲。在這其中,弘揚和培育價值觀尤爲重要。一方面儘可能地利用多渠道、多載體進行宣傳。充分利用文化載體、交通載體、大衆傳播載體及活動載體進行宣傳,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延伸到每個角落。再者,要注意傳播的深度和廣度。在深度上,既不要過分追求甚解也不要“走馬觀花、蜻蜓點水”式的宣傳,把宣傳的重點放在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含義的理解上,讓民衆意識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廣度上,既要在城市大力宣傳,也要去農村宣傳,特別是一些邊遠的農村。最後是要注意把宣傳與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單單是靠理論的說教顯然不能使民衆信服,只有當民衆看到這一理論能夠爲他帶來切身利益時,他纔會相信這一理論,他纔會內化於心並外化於行。因此,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最爲有效的,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多渠道宣傳,爲“中國夢”的實現提供精神支柱和智力支持。

2.在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中實現“中國夢”。培育和踐行,密切聯繫着。指出:“樹立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在勤學、修德、明辨上下功夫,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學問,加強道德修養、注重道德實踐,善於明辨是非、善於決斷選擇。紮紮實實幹事、踏踏實實做人,立志報效祖國、服務人民,於實處用力,從知行合一上下功夫。”[4]黨的十報告強調:“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5](P14)核心價值觀真正成爲社會的主流價值觀,使之佔領當代中國意識形態主陣地,還必須尊重人民羣衆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的主體地位。[6]就此而言,首先要充分激發人民羣衆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積極性,這就要求我們一方面堅持以人爲本的理念,切實解決好人民羣衆所關心的實際問題,多爲羣衆辦好事、辦實事。要努力深入羣衆之中,與羣衆打成一片,從而獲得羣衆對價值觀的認可。另一方面發揚榜樣的示範作用,將那些因踐行價值觀而獲得物質獎勵或精神獎勵的典型公之於衆,從而引起民衆的共鳴和仿效。就重點而言,應該堅持領導幹部的主體垂範性。執政黨的各級組織和領導幹部,不僅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責任主體,也是踐行中的首要主體。[7]這就要求領導幹部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家層面的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司法機關的運轉都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爲取向,國家出臺的各項政策、法律法規等也要以核心價值觀爲導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多主體踐行,這是“中國夢”實現的重要途徑和保障。

3.在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創新中實現“中國夢”。實現“中國夢”是一個歷史的過程,需要幾代甚至幾十代中國人民的共同努力。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爲一種思想體系,具有滯後性,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要有與時俱進的精神,隨着“中國夢”實現進程的變化而不斷完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方面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要求我們要不斷地創新宣傳機制,努力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現代元素結合起來,挖掘出人們喜聞樂見而又富於成效的宣傳方式,特別是面對新生代的國人對網絡等新科技的依賴,要求我們更加關注如何在網絡領域佔領意識形態的主陣地。再者是隨着圓夢進程的發展不斷完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和法治國家的建設,中國面臨的不確定性問題會增多。因此,未來的中國還必須根據實踐的要求不斷加強頂層設計,不斷完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不斷完善,爲“中國夢”的實現積累正能量,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中國夢論文 篇二

中國夢,自從提出尤其是在今年全國人代會上系統闡述以來,引起了熱烈反響,吹響了時代的號角,反映了人民的嚮往,凝聚了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最大共識,得到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廣泛認同。從歷史淵源看,中國夢始於1840年,但先人們不懈追求國家富強的光榮傳統源遠流長。五千多年來,中華民族創造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到1820年,中國的GDP爲2290億(以1990年國際元爲單位),佔世界的33%[1],比現在美國佔世界的份額還要多,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民族復興”的緣由也在於此。但從1840年起,中國開始了屈辱的歷史,“從此也開始了民族復興的歷史,也就是開始了中國夢的歷史”[2]。因此,中國夢是歷史的,也是現實的,更是未來的。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尋夢追夢,最終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爲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新中國成立後60多年尤其是改革開放後30多年的建設,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成就,展現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這是中國夢最堅實的基礎。“我們現在比歷史的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目標,我們現在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有信心,都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3]

只要我們胸懷理想,堅定信念,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頑強奮鬥、艱苦奮鬥、不懈奮鬥,就一定能夠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就一定能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因此,中國夢承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凝結着無數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昭示着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美好未來。中國夢“既深深體現了今天中國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們先人們不懈追求進步的光榮傳統”[4],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從奮鬥目標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目標催人奮進,目標激勵人心。中國夢獲得了人民的廣泛認同,因爲它“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願,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一箇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3]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進一步回答了舉什麼旗、走什麼路、以什麼樣的精神狀態、實現什麼樣奮鬥目標的問題,是我們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就等於沒有精神支柱,就會失去凝聚力。同志指出:“理想信念,是一個政黨治國理政的旗幟,是一個民族奮力前行的嚮導。”[5]只有推進中國夢這一共同理想的民族文化認同,纔能有效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打牢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從基本內涵和本質屬性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4]中國夢,既是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中國夢的這一內涵和實質,將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命運和個人的幸福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每個人的前途命運都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國家好,民族好,大家纔會好。”[3]同時,中國夢不僅是理想,是目標,更是現實。中國夢反映在每個中國人的生活中,體現在民生的改善和幸福生活的追求上:“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着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6]

這樣,中國夢就是具體的,也是真實的,她不是與我們個人毫不相干,而是我們每個人責無旁貸的歷史使命,是我們個人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中國夢與個人夢高度融合,“大我”與“小我”高度統一,爲“把‘我’變成‘我們’,確認‘我們’的共同身份”[7],明確文化認同的主題提供了可能。從前進方向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凝結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根本的夢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方向,也是中國夢的前進方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礎上的中國夢,而不是其他什麼主義指導下的中國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夢的靈魂。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才能實現中國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三位一體構成的。對中國夢的民族文化認同,最主要的就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和制度的認同。要堅定理想信念,首要的就是要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從實踐路徑看,實現中國夢必須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爲核心的時代精神、中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力量,從而爲中國夢確立了實現途徑、獲得了精神支撐、擁有了無堅不摧的力量源泉。只要我們滿懷信心走好中國道路,高揚起偉大的中國精神,讓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魂融入現代化進程,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就可匯聚起不可戰勝的磅礴力量,就會永遠朝氣蓬勃邁向未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從夢想與實踐的關係看,中國夢的實現要靠頑強奮鬥、艱苦奮鬥、不懈奮鬥。“空談誤國、實幹興邦”。2013年5月4日,同志在同各界青年代表座談時再次指出:“‘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人類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離不開篳路藍縷、手胼足胝的艱苦奮鬥。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從積貧積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發展繁榮,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頑強拼搏,靠的就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8]夢在前方,路在腳下。夢想只有付諸實踐,付諸行動,纔有實際意義,才能轉化爲現實。奮鬥是成就事業的基石,唯有奮鬥才能夢想成真。多次強調“實幹”和“奮鬥”,就使中國夢的實現有了實踐的根基、行動的基礎和現實的支撐。總之,中國夢視野寬廣,內涵豐富,“是當今中國的高昂旋律和精神旗幟”[9],具有豐富的民族文化認同思想資源。在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和文化多元的背景下,用中國夢統領民族文化認同,築牢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同心共築共圓共享中國夢的實踐要求爲民族文化認同增進正能量

民族文化認同,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王沛、胡發穩認爲,“它是指人們基於不同文化的接觸和實踐,以自己選擇的標準對各種文化事項作出的認知判斷、情感依附、行爲選擇和調整傾向”,其實質是“觀念地反映與客觀地表現的有機統一”,其核心是“文化主體間的價值選擇與體認,反映着個體的一種文化價值觀和歸屬傾向”[10]。詹小美、王仕民認爲,“民族文化認同的實質是主觀對客觀的反映,是把人腦之外的客觀存在轉化爲內在主觀意識的過程”,是“主客觀條件綜合作用的結果”。經濟與社會的發展、生活與實踐的活動、教育與學習的因素共同構成了民族文化認同的客觀基礎[11]。中國夢是奮鬥目標,是理想信念,更是一種社會實踐。中國夢只有在生動的社會實踐中,在個體的利益得到滿足和情感歸屬中,才能獲得體認和認同。因此,中國夢的民族文化認同,就不僅僅是宣傳教育的問題,而且在本質上還是實踐的問題,因爲在實踐的基礎上主體意識和客體文化之間存在互動的過程。在這個意義上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民族文化認同必須牢牢把握以下實踐要求:

1.同心共築中國夢,以發展增進民族文化認同

幸福不會從天而降,夢想不會自動成真。加強經濟社會發展,是實現中國夢的必然要求和根本途徑。實現中國夢,必須圍繞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這一根本任務,必須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堅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深化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共同建設富強中國、民主中國、文明中國、和諧中國、美麗中國,爲中國夢的民族文化認同奠定基礎和條件。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主人翁精神,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不斷爲人民造福,用13億人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實現中國夢的磅礴力量。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是第一要務,發展仍然是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只有加快經濟社會發展,才能不斷夯實實現中國夢的物質文化基礎。也只有加快發展,獲得與資本主義國家的比較優勢,不僅經濟實力、發展質量有較大提升,而且廉潔政治、文明程度、幸福指數、生活質量、生態環境都有較大改善,才能更好地獲得對中國夢的認同。中國夢獲得認同的程度,取決於其滿足老百姓物質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程度。

2.同心共圓中國夢,以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增進民族文化認同

中國夢是我們每個人的夢。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夢。實現中國夢必須堅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堅持中國夢和個人夢同心共圓。鄧小平同志早就指出:“社會主義財富屬於人民,社會主義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會主義原則,第一是發展生產,第二是共同致富。”[12]172“共同致富,我們從改革一開始就講,將來總有一天要成爲中心課題。社會主義不是少數人富起來、大多數人窮,不是那個樣子。社會主義最大的優越性就是共同富裕,這是體現社會主義本質的一個東西。”[12]364實現中國夢必須堅持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則,將國家的發展落腳在所有人的共同發展上,將中國夢的實現體現在所有人夢想的實現上,使每個人“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4],在實現中國夢的奮鬥歷程中,實現自己的夢想。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積極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國夢不僅是對公平正義的嚮往,也是對民主法治的渴望。約翰•羅爾斯指出:“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正像真理是思想體系的首要價值一樣。一種理論,無論它多麼精緻和簡潔,只要它不真實,就必須加以拒絕或修正;同樣,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它們如何有效率和有條理,只要它們不正義,就必須加以改造或廢除。”[13]同志在2010年3月答記者問時指出:“公平正義比太陽還要有光輝”[14]。人民對社會中存在的不公平、不正義憤憤不平,猶如一個離心機,必然影響夢想的抵達,甚至影響社會的穩定。據央視“我與中國夢”大型網絡調查,有83.79%的網友選擇“改革難題很多,貧富差距加大”是實現“中國夢”的最大壓力;有69.07%的網友選擇“實現資源合理配置,突破利益藩籬,構建社會公平”是實現“中國夢”政府當下最迫切的任務。公平正義是人民的熱切期盼。同樣,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本站·》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切實尊重和保障人權,也是民衆的希冀。人民不僅希望生活幸福,而且希望人格受到尊重,權利得到保障。公平正義、民主法治是中國夢的重要內容。

3.同心共享中國夢,以改善民生增進民族文化認同

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民生改善是中國夢最好的詮釋。實現中國夢必須要在全體人民共同奮鬥、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爲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必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讓老百姓得到更多好處,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必須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早在1934年蘇維埃政權在瑞金建立之後,就鄭重指出:“一切羣衆的實際生活問題,都是我們應當注意的問題。假如我們對這些問題注意了,解決了,滿足了羣衆的需要,我們就真正成了羣衆生活的組織者,羣衆就會真正圍繞在我們的周圍,熱烈地擁護我們。”[15]現在,民生問題是的熱點問題之一。據央視《經濟生活大調查(2012-2013)》的結果,養老保險和制度(45.96%)、物價上漲(38.27%)、樓市調控(31.91%)是2012年老百姓最關心的三個經濟生活話題,而收入問題已經連續5年排在家庭主要困難的首位。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目的,也是中國夢的根本目的。正如同志所言:“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6]中國夢是發展之夢、民主法治之夢、公平正義之夢、文明和諧之夢,也是和平之夢。中華民族熱愛和平,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既通過維護世界和平發展自己,又通過自身發展維護世界和平;中國的國情和歷史傳統決定了我們絕不走侵略擴張和國強必霸的老路。中國致力於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中國夢不是建立在他國貧窮落後的基礎之上。中國夢和世界共發展,與世界同分享。

不可否認,現代性和全球化對民族文化認同產生了一定衝擊。有的學者甚至認爲,民族文化認同的問題是由現代性和全球化引起的。比如,張汝倫認爲:“現代文化認同的問題不僅與現代性問題相關,它實際上就是由現代性引發的。”[16]23“全球化的過程不僅不能消除認同問題,反而使之更加突出。”[16]21李武裝認爲:“民族文化認同的真正根源在於現代性及其引發的一系列危機。”[17]趙劍英、幹春鬆認爲:“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劇,使文化認同問題進一步凸顯爲一個普遍的全球性問題。”[18]10這些論點闡述了現代性和全球化對民族文化認同的影響,但似乎並不徹底,難以令人信服。如果說追求現代性的一個結果,是改變了傳統社會原有的結構和運行機制,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都發生了重大改變,從而導致了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所倡導的宇宙觀和價值觀的徹底顛覆,那麼,在現代化程度較高的今天,人們爲什麼紛紛將目光轉向中國的傳統文化,希冀從中找到解決現代社會種種弊病的一劑良方?如果說全球化引發了“文明的衝突”,使民族文化認同的問題更加突出,那麼爲什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如美國就沒有這方面的問題或者問題不突出?顯然,民族文化認同並不是所有國家追求現代化和融入全球化的伴生物,它僅僅是(並且常常是)後發現代國家容易產生的問題。其中的原因,下面的解讀更爲可信:“後發國家在現代化過程中被強制性地拋入一個新的文化參照背景之中,它們需要重新識別自己。因爲作爲現代化運動的發源地,西方的價值觀念和社會構成方式自然成爲現代化的一種標準形態,這種標準形態在進化的觀念中被定格爲‘先進’,而其他的社會形態自然是落後的,從而是必須改變的。”[18]10傳統中國文化認同不是一個問題,固然是文化中心論使然,那麼使中國人認爲自己處於世界的中心,認爲自己的文化是普世的、最優秀的原因又是什麼呢?這顯然不能僅僅從文化領域找答案。恩格斯指出:“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不應當到人們的頭腦中,到人們對永恆的真理和正義的日益增進的認識中去尋找,而應當到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變更中去尋找;不應當到有關時代的哲學中去尋找,而應當到有關時代的經濟中去尋找。”[19]226

又指出:“政治、法、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等的發展是以經濟發展爲基礎的。”[19]305因此,文化中心論形成的背後是源遠流長、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翻開中國古代史,也不難發現,與中國傳統文化繁榮相伴隨的是經濟的繁榮、政治的穩定和社會的安定。中國的民族文化認同問題或者說民族文化認同危機,開始於1840年的鴉片戰爭(與中國夢的開啓完全一致)。落後的現實、屢戰屢敗的苦難和任人宰割的悲慘命運,使得我國的一些政治、經濟和文化精英苦苦追尋箇中原因及其出路,在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實業救國、、義和團運動和辛亥革命均不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和中國人民的悲慘命運之後,不免喟嘆導致中國落後的原因在於自己的文化傳統。於是,發起了一場以“提倡科學與民主,反對愚昧與專制;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爲主要內容的新文化運動。中國傳統文化面臨着前所未有的危機。令人費解的是,以救亡圖存爲圭臬的這場新文化運動緣何非要造成傳統文化的斷裂?難道這就是民族文化認同中的“二律背反”—既要認同也要認異,既要接受也要批判,既要繼承也要創新?難道民族文化認同危機是追求中國夢的無奈?實際上,民族文化認同問題不是由現代性和全球化引起的,造成這種危機的真正根源在於落後以及我國與西方國家現代性之間的巨大落差,全球化只是擴大了這種落差而已。因此,解決民族文化認同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於融入全球化、追求現代性,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三、加強民族文化認同的社會心理機制研究,推動中國夢在民族文化認同上下工夫

民族文化認同屬於社會心理學的範疇,從微觀層面來看,它是指“特定個體或羣體認爲某一文化系統(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等)內在於自身心理和人格結構中,並自覺循之以評價事物、規範行爲”[20],是人類行爲與動力的持久源泉。從宏觀層面看,它是“涂爾干稱之爲‘集體良知’的東西,是將一個共同體中不同的個人團結起來的內在凝聚力。……是形成國家,建立國家和現代化、民主政治過程的政治資源。”[16]17它是文化羣體中基本的價值取向,是民族形成、存在與發展的凝聚力,是文化羣體的粘合劑。民族文化認同對人們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不太明顯,平常難以察覺,但其深刻性、深遠性和久遠性卻是其他類型的認同難以企及的[21]131-132。反觀我國現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亟待提高教育的實效和說服力、感染力、信服力。因此,借鑑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成果,推動中國夢的民族文化認同,不僅是推進中國夢宣傳教育活動走向深入的客觀需要,也是擺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工作者面前的一項重大課題。筆者不揣淺陋提出幾點建議:

1.提高民族自尊

社會認同理論認爲,個體有一種獲得自尊(self-esteem)的基本動機[22]30。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們會評價和比較各社羣的優劣、社會地位和聲譽,爭取把自己編入較優越的社羣,通過類化、認同和比較三個基本歷程,提高自己的身份和自尊[21]129。一個人不可能任意選擇自己的民族,但可以通過認知這個國家和民族取得的成就,提高個人的民族自豪感,從而進一步強化民族文化認同。如前所述,在近代中國發生的幾次民族文化認同危機,根源在於落後,在於我國與西方國家之間的巨大現代性落差以及中華民族面臨的生存危機。一些人把落後先歸因於軍事,於是有了洋務運動;再歸因於制度,於是有了和辛亥革命;後歸因於文化,於是有了新文化運動和。無論是“全盤西化”論還是“中體西用”論,皆認爲,中華民族的復興首先必須對傳統文化進行徹底的改造。在這樣的情勢下,怎會有民族文化認同?經過新中國成立60年尤其是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我國成爲第二經濟大國、第二貿易大國,經濟、科技、軍事、文化等均取得了矚目的歷史成就,提高了民族自豪感,也增強了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國學的興盛就是典型的例子。甚至有學者提出,儒學是解決世界問題的良方。同樣,對中國夢的認同,也必將隨着國家的綜合國力、文化軟實力、民族凝聚力的增強而增強。

2.滿足個人需要

人類在社會生活中有兩種認同需要:一種是自我認同,它使個體獲得一種與衆不同的獨特性和唯一性;一種是社會認同,它使個體獲得一種與衆相同的一致性和同一性[21]132。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民羣衆只有從利益滿足和情感歸屬中才能實現對主流意識形態的廣泛認同。如上所述,中國夢是公平正義之夢。在尋夢追夢圓夢的過程中,每個人不僅要能獲得平等參與、共同成長進步的機會,實現個人夢,而且還需社會通過社會保障等措施,讓每個人生活得有尊嚴,從社會上獲得最大的利益滿足。並通過各種宣傳教育和社會實踐等活動,讓每一個人感到中國夢的好處或期待利益,使每個人爲“我是一箇中國人”而感到自豪。

3.進行社會比較

社會比較是社會認同的過程之一。通過社會比較,我們瞭解自己,獲得了關於信念真實性和有用性的信心。當直接以客觀現實進行檢測不能實現的時候,社會比較就是獲得信念真實性和有用性的必要途徑。而且,當進行羣際社會比較的時候,有將羣際特異性(inter-groupdistinctiveness)最大化的趨勢,即在儘可能多的維度上在羣體之間做出儘可能多的區分[22]。依據這一理論,我們在推進中國夢民族文化認同的過程中,應多做一些社會比較。比如中國夢和美國夢的比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西方制度優越性的比較、我國處理自然災害和應對金融危機的措施和他國的比較等等。有比較,纔有鑑別。通過比較,就能設立一個比較客觀的參照框架,就能真正體會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方向,進而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覺。中華民族作爲一個自在的穩定共同體是在幾千年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而作爲一個自覺的穩定共同體,則是在近百年來中國反抗西方列強的侵略和欺侮中形成的[23],共同的回憶、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命運將中華各民族緊緊地凝聚在了一起。展望未來,中國夢這一共同的事業、共同的追求、共同的理想,必將推進中華民族一體化進程,一個強大的文明的團結的中華民族必將以嶄新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中國夢論文 篇三

夢想是一個國家的靈魂,是推動一個民族不斷前進的重要力量。國家的發展離不開夢想的指引,中國夢這一概念的提出不僅是當前時展的必然要求,充分調動了中國人民爲國家富強而努力的奮鬥激情,也是指導中國人民不斷奮鬥的偉大精神。提出,中國夢的實現就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實現國家的富強,實現人民的幸福生活。從本質上而言,中國夢是每個中華兒女的夢想,承載着中華民族的美好願望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偉大民族精神。國家、民族與個人之間存在着不可分割的重要聯繫,中國夢的提出將三者緊密聯繫在一起,爲實現中國夢而共同努力。中國夢具有強大的凝聚力量,將全民族凝聚在一起,在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前提下朝着夢想實現的方向前進。

二、中國夢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中國夢的實現離不開一大批有夢想、有追求、有志氣的青年的努力,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爲培養實現中國夢的優秀人才提供了條件。中國夢從本質上來看,是無產階級執政黨爲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偉大夢想,而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執政黨的無產階級性質的內在要求,所以中國夢和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兩者之間存在着必然的聯繫。另外,中國夢不僅僅是一個國家的夢想,也是全民族、全人民的夢想,無論是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目的還是意義上,都有中國夢的體現,因此中國夢是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在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強調,中國夢的實現需要建立在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基礎上,弘揚發展民族精神,將全民族凝聚在一起。而特色化的中國社會主義道路,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民主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向心力與凝聚力正是當前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掌握的內容。所以說,中國夢不僅是時展的必然選擇,也是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二)高職院校培養人才的必然選擇

人才作爲當前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力量,高職院校在培養人才上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爲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建設提供了一大批優秀的人才。優秀的人才不僅是實現國家富強的重要前提,也是推進我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關鍵因素。長久以來,高職院校一直就是各種形態意識發源的主要場地,因此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大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政治觀是一股必然的趨勢。中國夢具有凝聚人心的作用,將中國夢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僅能夠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更能樹立大學生的偉大理想,堅定地爲社會主義社會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推動國家的繁榮發展。所以,高職院校要想培養綜合型的高素質人才,需要切實將中國夢融入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爲民族的復興,國家的繁榮發展輸送優秀的人才。

三、中國夢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

(一)將中國夢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教學

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教學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對大學生的思想觀、政治觀、人生觀、價值觀進行教育,是高職院校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徑。中國夢凝結了全民族人民的共同願望,具有重要的內涵價值,不僅深化了我國的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同時也豐富了民族精神的內容,是指導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精神精髓。因此,在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教學中需要將中國夢滲透進去,教師應當在教學活動中加大對中國夢的宣傳,向學生滲透中國夢的實現意義、特點以及實現中國夢要求,爲學生講解中國夢的實現途徑並要求學生爲實現中國夢而不斷地努力學習奮鬥。例如,在學習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民羣衆的作用時,教師可以與中國夢的實現是全體人民的共同願望聯繫起來,能夠爲人民創造巨大的精神財富。在學習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教師可以爲學生講解中國夢的實現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通過在思想政治理論教學中的中國夢滲透,能夠讓學生意識到中國夢實現的重要性,併爲之不斷地努力。

(二)落實中國夢的社會實踐思想政治教育

實踐是產生認識的基本活動,人類的生活離不開實踐,實踐存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推動着社會不斷向前發展。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將中國夢融入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落實實踐教育。首先,高職院校應當建立中國夢的社會實踐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從中國夢的內涵意義入手,呼籲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如社區文化建設、下鄉支教等等,通過活動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以及個人素質修養。其次,要讓大學生認識到自身的使命和責任,通過開展“中國夢”爲主題實踐活動,讓學生選擇正確的價值觀念,將自己的發展與國家的發展結合起來,努力實現自己的價值,爲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爲實現中國夢而不斷的努力。

(三)建立中國夢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機制

要想真正將中國夢融入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還需要建立相應的保障機制,確立中國夢成爲大學生在思想政治生活中的追求目標。首先,需要建立統一領導制度。高職院校應當將中國夢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爲一項重要的方針政策,在統一的領導下進行安排部署,落實每一個部門,每一個單位的工作確保中國夢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夠真正實施到位。其次,建立經費保障制度。高職院校應當爲中國夢融入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足夠的資金支持,保證中國夢的教育能夠落實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效提升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最後,建立完善的監督制度。監督是保證中國夢是否有效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舉措,也是保證中國夢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保障措施。

四、結語

中國夢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選擇,也是實現中國夢偉大目標的重要途徑。高職院校應當認識到中國夢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引導大學生認識中國夢,理解中國夢,踐行中國夢,爲中國夢的實現而不斷努力,成長爲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中國夢論文 篇四

具體而言,開展羣衆文化活動必須做到以下:第一,做好羣衆文化需求調研,抓住羣衆的需求,有的放矢地開展羣衆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第二,羣衆文化活動必須立足本土,對於遷西縣來說,可選取如陝北皮影戲等富有民俗特色的形式。加大對民間藝術團、鄉村電影隊的支持力度,鼓勵其發展。第三,合理借鑑外來優秀文化形式,如火爆中國的“廣場舞”。可與縣電視臺合作,開展“鄉村達人秀”等主題的高水準的電視節目。此外,還可在轄內行政村,建立鄉村圖書館、讀書室。第四,積極開發拓展多種形式的精神文明活動,針對目標羣衆開展不同形式的文化活動,比如轄內的青少年、企業、老年人、社區等對象有針對性的開展適合其特徵的文化活動,組建老年人舞蹈隊,青少年輪滑社,企業文化講座,農民水稻豐收的奧祕等活動。總之,開展活動的原則是:形式多元化,內容豐富。團結羣衆,提高人民羣衆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的認知。

二、創造良好的文化環境

羣衆文化建設工作也需要政府提供一個優良的文化活動環境。第一,要解決羣衆活動場地,遷西縣屬於山區縣,且人口較爲分散,應從實際出發,選取人口聚居程度高的鄉鎮,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如建設活動廣場等。同時,也要高度注意不良的文化環境,反對一切低俗、媚俗的文化產品,拒絕黃賭毒、非法教會,爲農村基層羣衆文化建設提供一個正氣、肅然的文化環境。第二,要多宣傳,多動員。通過各種渠道宣傳先進、文明教育,調動羣衆積極參與性,提高羣衆對文化活動的審美體驗。第三,積極組織和指導社會力量開展鄉村、社區文化娛樂活動,豐富娛樂活動的內容與形式,並在活動中對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進行宣傳,使羣衆能夠得到美的感悟,增強羣衆之間的溝通,有利於幫助羣衆之間培養團結友愛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價值觀。

三、推進羣衆文化創新

在十提出中國夢後,舉國上下,對中國夢的實現達到了空前的熱度。遷西縣在開展羣衆文化建設,在人力、物力和財力上並不佔優勢,尤其是山區人口分佈分散,有的行政村基本上就沒有開展文化活動。所以要協調、統籌行政村之間、城鎮與鄉村之間資源,實現城鄉文化資源共享,積極部署工作,滿足遷西縣偏遠鄉鎮羣衆的精神文化需求,實現城鄉文化資源的共享、共鳴,協調發展。

在中國夢的新形勢下,要認真研讀領悟中國夢的內涵,積極部署工作,組織協調各方力量開展創建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羣衆文化建設活動。遷西縣的羣衆文化建設工作雖然存在很多不足,但文明有信心和毅力,循序漸進的推進基層羣衆文化建設工作這項長期工程。必須重視人民羣衆,以開展人民羣衆喜聞樂見的文化內容爲主,以弘揚社會正能量價值觀爲核心,爲城鄉共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聯盟做出探索。

中國夢論文 篇五

今天,請來了李連杰。在李連杰兒時的夢想是澆花,雖然簡單但是很有意義。到了李連杰演講的時候了,這個環節我印象最深刻。是因爲他說了一句話:我們每個人都有兩隻手,一隻手是自己的夢想,另一隻手是民族的夢想。如果這兩個夢想在一起,將是國家的夢想。夢想可以實現的,是用雙手編織的。

後面請來了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馬雲帶來了堅持夢想的故事來,講的是一個殘疾人,他非常的喜歡游泳,他比別人都努力,可是他的每次排名都讓他傷心。最後他選擇了上學,他經過了努力考上了大學。

黑暗中,迷茫中,有一盞明燈在指引我們前進,那就是夢想。雖然這段時間有很多地方,發生災難許多同胞受災,雖然人不在了,但是夢想還在……

看完後,我的心裏一直有個問題:夢想的開始,是什麼?經過反覆的思考,我覺得夢想的開始可能是空想,這種空想讓人高興,讓人傷心!不知,爲什麼心中涌出許多感受:夢想可能是空想,但是隻努力就可以實現。從完瑪草身上就可以看見,空想給她帶來快樂,她的努力,她的追求,最終完成了夢想。

我們看見了許多明星的夢想,他們的夢想也是從空想到堅持到完成。他們的堅持和結果。更讓我們知道空想多麼吸引人,因爲有堅持所以有夢想。

雖然每個班會的小結不同,但是告訴了一個原理,是對峙空想。我們有條件,我們有盼望,我們有追求。我們的未來掌握在自己手中。

夢想是一個提供創造和想象的動力,夢想提供了信念的支撐。有夢就有未來,每個還子的夢想彙集在一起,將是明天的中國夢。

中國夢論文 篇六

青年教育都在一定的時空座標中展開,“中國夢”成爲當前青年教育的時代語境。馬克思提出:“一個時代的迫切問題,有着和任何在內容上有根據的因而也是合理的問題共同的命運。”[6]203“中國夢”切入了當今時代的中國問題,是當代中國時展需要的呼聲,開啓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新徵程。這個時代以改革開放提供的廣闊空間和豐富土壤爲基礎,具有顯著的特徵:第一,綜合國力的大幅提升,30多年來,中國的經濟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第二,社會和諧的進一步推進,人民的“幸福指數”逐步提高,“加強社會建設,是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保證”;第三,中華文明的逐步演進,向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全面發展;第四,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進步,黨的十報告關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涵就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納入其中。“中國夢”正是在這樣的時代響亮提出,是當代中國所處時代的客觀需要,是對中國時代問題的積極迴應。青年教育以“中國夢”爲背景和依託,立足於當下的中國社會現實,牢牢把握時展的前進方向,遵循時展對青年提出的客觀要求,進一步開展和推進。在2013年5月4日同志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指出:“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是中國青年運動的時代主題。”[1]52青年教育也應以“中國夢”爲契機,緊緊圍繞這一主題堅持與時俱進,從經濟、社會變革的時代座標中認識與把握青年的成長和發展,滿足廣大青年日益增長的多樣化和個性化的利益和需求,開展適應“中國夢”時展要求的青年教育活動。

二、“中國夢”引領青年教育之路

(一)教育青年深刻領會“中國夢”的話語內涵

“中國夢”思想內涵豐富,從不同的視角有不同的含義。從政治層面看,“中國夢”是執政的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宣言,它是中國共產黨的理想追求,是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宗旨最集中的體現。從時空角度看,一方面,“中國夢”貫通過往與未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僅是中華民族五千多年優秀文化的繼承發揚,而且是對近現代中華民族發展歷程的深刻總結,還是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偉大實踐的高度凝練,更是新時期中國科學發展的美好藍圖;另一方面,“中國夢”面向世界,堅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始終堅持以負責任大國的態度,“對於人類有較大的貢獻”[7]401,達到中國與世界共贏。另外,從實踐維度看,“中國夢”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爲根基。正如同志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指出的,它是在改革開放30多年的偉大實踐中走出來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須在推進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繼續開拓。對青年進行“中國夢”教育,必須教育青年正確處理以下兩對關係:一是正確處理整體和部分的關係,“中國夢”是“國家夢”和“個人夢”的對立統一。部分組成整體,整體包括部分,兩者相互聯繫且互相轉化。“中國夢”是國家的夢、民族的夢,同時也是包括廣大青年的每一箇中國人的夢。“國家夢”和“個人夢”聯繫緊密,一方面,青年對自己的學習、生活及前途抱有較多期待,是自我需要的反映,青年“個人夢”強烈,它也構成了“中國夢”的動力和源泉。“國家夢”的實現,有賴於每一個人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能量。另一方面,個人的奮鬥離不開國家,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青年“個人夢”要以“國家夢”爲根本追求和行動目標,才具有真實意義。青年需樹立全局觀念,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大夢引導自身發展之小夢,同時,努力完善自我,實現個人夢向國家夢的積極轉化與相融。二是正確處理理想和現實的關係。理想是現實的反映,現實是理想的基礎,通過實踐緊密聯繫。“中國夢”是來源現實並超越現實的偉大理想。中國社會的現實發展催生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中國夢”正是在中國當代改革開放的基礎上提出,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國情爲依據,成爲中華兒女爲之奮鬥的共同目標,成就起前行的精神動力,推動着人去改造現實。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是抽象的,通往彼岸的美好未來需要包括青年在內的每一箇中國人的積極實踐,必須主動正視與應對時代機遇與挑戰,樹立問題意識,通過解決問題,找到正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途徑,在理想與現實之間達到動態平衡,和諧統一。因此,青年在認識和理解“中國夢”時,不僅需要仰望星空,而且更需要腳踏實地,既要滿懷激情,更要使足幹勁,否則就會“空談誤國。”

(二)教育青年勇敢承擔“中國夢”語境下的歷史使命

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說:“作爲確定的人、現實的人,你就有規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務。至於你是否意識到這一點,那都是無所謂的。這個任務是由你的需要及其與現存世界的聯繫而產生的。”[8]329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歷史新時代,必須教育青年勇敢承擔起自身的使命與任務,爲實現“中國夢”接續奮鬥。中華民族近代以來的歷史充分表明,青年是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的生力軍,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的重要力量。27歲的梁啓超試圖以變法改良的方式創建“少年中國”,28歲的孫中山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響亮口號加之辛亥革命的磅礴氣勢拉開了振興中華的中國夢大幕。緊隨其後,一大批熱血青年投身其中。1919年,在青年運動興起的基礎上,北京大學生爲求建設一個民主和科學的現代中國奔走呼號,最終爆發了轟轟烈烈的席捲全國的反帝愛國行動。1921年,28歲的和其他青年志士(中共一大13位代表的平均年齡爲27.8歲)組建成立中國共產黨,揭開了青春中國的嶄新一頁,爲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迎來了新的曙光。革命年代,正是廣大青年(革命時期300萬先烈中大多數爲青年戰士)流血犧牲,前赴後繼,創造了新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廣大青年積極響應黨的號召,青年突擊隊、青年墾荒隊、青年掃盲隊、青年節約隊層出不窮,成爲“祖國的、積極的、自覺的保衛者和建設者”,爲實現民族復興打下了堅實基礎。改革開放以來,無論是在政治的激盪潮涌中,還是在市場的溫暖春風裏,廣大青年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爭當新長征突擊手,“青年志願者”、“青年文明號”頻頻亮相,開啓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徵程。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廣大青年只有繼續承擔起歷史賦予的使命,才能成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中國夢”更是青年一代的。

(三)教育青年努力實現“中國夢”的基本途徑

同志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中指出,廣大青年要堅定理想信念;要練就過硬本領;勇於創新創造;要矢志艱苦奮鬥;要鍛鍊高尚品格。爲實現“中國夢”,進一步明確了青年教育的具體要求,實現“中國夢”,不僅取決於社會的發展,而且更體現爲一種主體能力的發揮。馬克思指出:“對於沒有音樂感的耳朵來說,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2]191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歸根結底需要每個人,尤其是青年才能的全面發揮。第一,教育青年樹立理想,鍛鍊品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最偉大夢想,必須教育青年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黨的十報告明確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90多年奮鬥、創造積累的根本成就,必須倍加珍惜,始終堅持,不斷髮展。“中國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發展,伴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逐步邁向新的高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行動指南,前提保障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實現途徑就是堅定不移沿着正確的中國道路奮勇前進。因此,教育青年要在實現“中國夢”的進程中有所作爲,必須保持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賴與信心,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明確人生價值。“百行以德爲首”,道德力量是國家發展、社會和諧、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青年則是引風氣之先的社會力量。尤其在價值多元、文化交鋒、觀念多樣的複雜時代條件下,廣大青年一定要自覺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我做起,從點滴做起,注重品德鍛鍊和實踐。第二,教育青年勤於學習,勇於實踐。青年是學習的黃金期,作爲站在知識與信息前沿的羣體,應該始終教育他們把學習作爲首要任務。斯大林說過,要建設,就必須有知識,有知識,就必須頑強地、耐心地學習。同志在歐美同學會成立100週年大會上也講到,夢想是從學習開始,事業則是從實踐起步。實現“中國夢”要求當代青年必須具備全面綜合的文化素養,堅持理論聯繫實際,積極投身社會實踐,化理想爲行動,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落實並貫徹到具體的學習和工作當中。這也符合馬克思、恩格斯強調的實踐觀的要求:“人類的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決定其他一切活動的東西。人的認識,主要地依賴於物質的生產活動。”[9]282青年只有投身到豐富的社會實踐當中,堅持學習書本知識與投身社會實踐的統一,以切實的意志行動推動夢想的實現。第三,教育青年艱苦奮鬥,敢於創新。青年代表着時代的精神與性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需要青年發揮艱苦奮鬥和創新的精神。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偉大夢想的實現,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教育青年不畏艱難、矢志奮鬥,發揚和光大前輩身上的那種艱苦奮鬥、迎難而上的拼搏精神。同時,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特別在當今時代,創新思維的活躍,創新熱情的激發,使得創新精神力量倍增。青年思維敏捷、探索慾望強烈、觀念開放多元,是社會上最富活力、最具創造性的羣體,理應走在創新創造前列,成爲創新的主力軍和踐行者。實現“中國夢”是人類社會前所未有的一個嶄新而偉大的事業,這就要求教育青年以開拓創新的精神研究新情況,尋找新路徑,解決新問題,積累新經驗,實現新發展,用創新意識、能力和舉措實現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