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高中生中國文化讀後感

讀後感3.12W

高中生中國文化讀後感

中國有五千多年漫長曆史,許多偉人給我們創造了很多東西,至今留傳。數不清的英雄豪傑、文人志士在歷史長河中留下自己的足跡。這裏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中國文化讀後感,供大家參考。

中國文化讀後感1

暑假,我讀了《上下五千年》這本書,裏面有許多小故事都深深地吸引了我:有的故事驚心動魄,有的故事感人肺腑,有的故事回味無窮。在那麼多的小故事中,有一個故事讓我印象最深刻。

大禹治水,這個故事大家對它都很熟悉。傳說堯舜時期,黃河氾濫,洪水沖毀了房屋,淹沒了稻田,拔倒了大樹,捲走了人畜。叫老百姓們苦不堪言,洪水一定要治理了。於是,大家一致選舉禹負責治水。禹不敢稍有怠慢,努力工作,勘察山川地勢。用了三十年的時間,終於馴服,從這個故事來看,我們可以深刻的體會到禹的品質是高尚,“三過家門而不入”已傳進千家萬戶的俗語。三次經過家門口,妻子剛生了兒子不到十天,鄰里鄉親勸他去看看兒子,可他卻說現在治水剛開始,沒有功夫回去。這是怎樣的一種對自己工作負責的態度啊!我們也說,禹回去看一眼也不費多少時間,自己的親骨肉!可禹爲了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寧願放棄去看自己妻兒的機會,還要惜時如命地去治水,不辜負老百姓對他的期望。

我在佩服禹對工作勤懇負責的同時,更加敬仰他心繫百姓的胸懷。我爲有這樣的祖先感到自豪。如今我們的黨,也和大禹一樣將老百姓的幸福牢記心頭,我爲有這樣的黨感到驕傲!

中國文化讀後感2

翻閱歷史的長卷,在字裏行間之中,華夏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底韻得以一一呈現,五千年的燦爛與輝煌,屈辱與沒落鑄就了千年來中華民族歷史的主旋律。在歷史長河的記憶裏,二十餘個朝代的更替變換爲世界歷史的畫卷,塗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通過閱讀《中國上下五千年》這本絢爛的歷史文化典藏,在掩卷沉思之餘,深深的感悟到歷史的車輪碾壓所留下的車轍是一種民族精神與魂魄的聚。

《中華上下五千年》這本書讓我深刻的瞭解到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滄桑歷史。書中從盤古開天闢地一直寫到五四愛國運動,包括了中華文明的起源到奴隸王朝到戰亂頻繁的春秋在到秦始皇一統華夏,在講到三足鼎立兩晉南北朝,經過羣雄爭霸再次統一,走到隋唐五代時期,再到宋元明清,但是由於晚清王朝的腐敗無能,曾經繁榮昌盛的華夏民族遭受西方列強的侵略。有了一段悲慘,屈辱的百年曆史,這段歷史更讓我們華夏子孫銘記於心,激勵我們爲民族的強大做貢獻。

《中國上下五千年》深刻全面的闡述了數千年來中華民族優秀兒女們用自己特有的勤勞、勇敢與智慧所創造的一個個奇蹟。回顧五千年的歷史,的確使我們每史,一位位值得我們崇仰的歷史巨人,如韓信的執着,岳飛的忠誠,諸葛亮的智個炎黃子孫感到無尚的自豪。歷史的長河是不可倒流的,但當我打開遠古的歷慧……一代代風流人物的精神讓我崇敬。這是中華民族的脊樑,也是中華民族的根基。如果把歷史定格在近代,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短短的百年卻匯聚了太多的中華血淚吏篇。清政府與西方列強相繼簽定了喪權辱國的《中法新約》、《馬關條約》、《南京條約》、《辛丑條約》使華夏九州方圓陷入了水深火熱。從鹹同年間的農民戰爭到洋務運動的最終失敗;從中法、中日戰爭到清末時期的維新運動;從辛亥革命到清王朝的覆亡。無數爲民族尊嚴而獻身成仁的英雄志士們。面對滿目瘡痍的山河,相濡以沫揭竿而起,先後發動了反帝反封建的太平天國運動;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以新思潮爲主流的五四運動。這一次次的民族正義之舉促成了中華民衆的徹底覺醒。1924年孫中山先生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民工”的三大政策,爲國共兩黨合作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雖然第一次國共合作只是稍縱即逝,卻給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以沉重的打擊。從南昌城頭的第一聲槍響到秋收起義。雖然人民武裝的星火很快被熄滅,但卻開闢了武裝救國的重大轉折。從百團大戰到驅除日寇;從西柏坡的英明決策,到三大戰役的輝煌一刻;從百萬雄師橫渡母親河推翻蔣家王朝建立新中國。一個世紀以來,孫中山、三座豐碑式的偉人,領導着古老的中華獲得了新生。看今朝,在億萬炎皇兒女的共同努力下,新中國正以嶄新的民族風貌大踏步的跨入了新紀元。我們要向歷史中的賢人學習,向顏真卿學習不畏強暴;向陶淵明學習,不爲五斗米折腰:向魏徵學習直言善諫:向包拯學習大公無私;向道同學習剛正不阿:向鑑真學習不怕艱苦。我們不能像奸臣和貪官污吏那樣胡做非爲,禍國殃民。我們是祖國未來的希望,學習歷史,總結經驗,辨清事非,以後成爲國家棟梁之才,爲國家做貢獻。

中國文化讀後感3

弘揚中華美德,這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

我國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歷史的古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講究文明禮貌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它不僅反映一個人的教養,還反映一個社會的精神風貌。

做一個文明禮貌的人首先反映在語言上。中國有一句諺語:“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謙虛恭敬,文明高壓的語言不僅可以反映個人的優秀品質,還可以影響他人,淨化社會。但是還有很多人傲慢無禮,說話粗野低俗,這樣不僅說明個人缺少教養,有很容易成爲惹是生非的禍端。所以我們要學會禮貌用語,簡單的禮貌用語有“您好”“請”“謝謝”“對不起”“沒關係”等。禮貌用語,做一個文明的接班人。

做一個文明禮貌的人還體現在行爲中,而我們的行爲應該是謙虛、恭敬、彬彬有禮的。一個人的文明行爲反映了其品德修養。赫爾岑說過:“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有禮貌,它比最高智慧,比一切學識都重要”。基本的文明禮貌行爲有:遇見他人時,禮貌地點點頭或問候;與人分別時,禮貌告別;遇到老弱病殘孕者主動讓座並給予幫助;等等。我們的行爲要文明,要做一個文明的接班人。

我國的周恩來總理,擁有者恰到好處、堪稱完美的交外禮儀,爲外國友人稱道,“他甚至被馬歇爾稱爲:世界一流的外交官。”一天,周恩來總理前去機場送別外賓。機場上,賓主雙方親切握手、擁抱、告別......目送外賓進了飛機艙門後,部分隨行人員準備離開,三三兩兩往大門走去。周總理本來正滿面春風地站立着,靜等氣機升空,可回頭一看,臉色大變。但他馬上控制了自己的情緒,吩咐身邊的祕書把撤去的隨行人員叫回來。周總理始終筆直站立,目視飛機起飛,漸漸遠去......隨後,周總理轉過身來,對那先失禮的隨行人員所:“客人還沒走,機場已經沒人了,人家會在嗎想?你們是不是不懂得外交禮節?那好我來給你們上課。”周總理聲音不高不低,說話不緊不慢,講起了基本的外交禮節,“按外交禮儀”,主人不但要送外賓登機,還要靜候飛機起飛,飛機起飛後也不能馬上離開,因爲飛機還要在飛機場上空繞圈......”

---待人接物的真誠,謙遜與禮貌,贏得了國內外人人民的愛戴和敬仰。周總理是我們的榜樣,我們應該向周總理學習,學習他的文明,他的禮儀,這樣才無愧於“禮儀之邦”的美德。

我們青少年更應該意識到文明的美和重要。在我們的校園裏,有着許多不文明,不和諧的現象,校道上,垃圾隨處可見,不文明的語言也不絕於耳,在花園裏,有的同學爲少走幾步路而直接從草坪上踏過。可見,創建文明、和諧的校園需要我們每一位同學提高文明意識;做一個文明的接班人。

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敗,因爲明天還會來;失去了金錢,你不算失敗,因爲人生的價值不是金錢來衡量的;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就徹徹底底地失敗了,因爲你已經忘記了做人的準則。

所以,我們要做一個有道德,有文明,有禮貌的接班人,每天都與古人的智慧碰撞,學習古人的禮儀,以弘揚中華的傳統美德。

中國文化讀後感4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讀本》主要講了中國一些值得我們銘記與瞭解的優秀傳統文化。在這本書中,我猶如走進了歷史,看到了一個個鮮活而有血肉的人物,讓我第一次從一個不同的角度去了解歷史,去感受歷史,令我心潮澎湃。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這句話是梁啓超在清華大學演講時的一句話,它,不僅僅深深地激勵了清華學子,也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剛健寬厚的精神,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我想,這句話不僅僅是精髓,不僅僅是清華大學多年來奉行的校訓,更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學習的標杆和風向標。當我在完成某項任務時,出現了意想不到的困難,瞬間有過放棄的想法,猛然想起“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這句話,使我幡然醒悟,遇事不能知難而退,而應不屈不撓,永不放棄,擔負起自己的責任。及時糾正錯誤,最終順利完成任務。

“古代書法,筆下春風”,可算是讓我開眼界了。書法有楷、行、草、隸、篆體,有許多傑出的書法家,書聖王羲之,唐代著名書法家歐陽詢,北宋書法家蘇軾,他們的字龍飛鳳舞,抑揚頓挫,將中國漢字詮釋的多姿多彩,五彩斑斕,讓我在敬佩這些書法家的同時,又十分的自豪。老師常說,字寫的好與壞,代表着這個人的能力高低。所以,從現在開始,我要好好練習,從記筆記、寫作業開始,認認真真的寫好每個字,傳承我們中國漢字的博大精深。

在中華文化的長河中,我們一直在不斷探索,不斷髮現,我相信,終有一天,我們會完全瞭解這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並有更多的年輕學子傳承着令人振奮的中國文化。

而我,現在雖然只是一名普通的小學生,但沐浴在中國優秀燦爛的歷史文化長河中,肩上的擔子仍然沉甸甸的。做爲炎黃子孫,我爲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而驕傲,更爲祖國的繁榮富強的今天而自豪。做爲祖國建設的接班人,我要更加勤奮刻苦的努力學習,長大後接過建設祖國的接力棒,讓祖國更強大,讓中國文化永放異彩!

中國文化讀後感5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中國文化》的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現在的挑戰是:我們怎樣在與強勢文化的交流中,保持一種清醒的文化主體意識,既汲取對方的營養,又不喪失我們自己的民族文化,維持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的獨立性?

首先講什麼叫文化?從一般的意義上來講,文化就是人類創造性的實踐和理論的結晶,它包含着一個民族的價值觀念、思維方法、生活樣式和信仰習俗等,跟一個國家的歷史和傳統密切相關。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文化就是歷史的.載體。我們說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不是指某一個具體的朝代,而是指整個中國文化的積澱和傳承有五千年。

所以,如果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它的文化主體性失落了的話,那也就意味着這個國家的歷史中斷了,它的民族精神和傳統喪失了。因此維護本民族的文化主體性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這一點現在正受到巨大的挑戰。

在當今世界,隨着國際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文化的開放和交流勢不可擋。這本來是一件好事,因爲世界不同文化之間的對話和交流將是維護世界和平,推動世界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式。但文化交流的前提是多元文化的共存,如果世界文化的發展都趨向一元的話,那麼既無法交流,也無需交流。

遺憾的是,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文化也在向全球化發展。當今世界上一些強國的強勢文化正在深刻地影響着其他國家的文化傳統。

我們講強勢文化,其實說得坦率一點兒,就是美國文化。在現在世界上,美國文化是一種強勢文化,這種強勢文化正以非常強大的力量和速度在向全球推進,它不僅嚴重影響了發展中國家民族文化的主體性,同樣也在影響着那些有着古老歷史文化傳統的歐洲國家。所以目前在歐洲,不管是法國也好,西班牙也好,德國也好,同樣也都在思考對於美國文化這樣一種流行的強勢文化,應該採用什麼樣的方法來應對的問題。

於是,維護多元文化的存在,保持和發展自己民族文化的主體性,可以說已經成爲當今世界許多國家、民族最關切的一個問題。不然的話,自己民族特有的歷史、傳統、精神都會在強勢文化的影響下,慢慢地消退。而失去文化主體性以後,這個國家的獨立性也就喪失了。

但我們不能採取抵制的辦法,說我們乾脆不交流,這是不行的。當前有一些國家,特別是伊斯蘭國家,有時候就會採取一些完全排斥外來文化的辦法來保護自己。比如現在的伊朗,甚至一些美國的歌曲音樂都不準放,這樣能不能解決問題呢?絕對解決不了問題,隨着全球化進程的推進,文化交流的趨勢是不可阻擋的。

因此,現在的挑戰就是:我們怎樣在與強勢文化的交流中,保持一種清醒的文化主體意識,既汲取對方的營養,又不喪失我們自己的民族文化,維持我們在這個世界上的獨立性?

這個問題並不是一個新問題,一百多年來,我們實際上都在面對這個問題、處理這個問題。但是這個問題解決沒有?沒有解決!不但沒有解決,形勢還越來越嚴峻,在今天的中國人中,懂得自己民族文化精髓的人是越來越少了。因此,在我們重新探討這個問題的時候,回顧一下百年來的經驗教訓是十分必要的。

標籤:讀後感 高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