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關於魯迅的作品讀後感多篇

讀後感2.5W

關於魯迅的作品讀後感多篇

魯迅的作品讀後感 篇1

看了魯迅的《故鄉》這篇小說,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閏土了。他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無非就是他那少年與中年兩個年齡階段的巨大差異和變化了。

童年的魯迅,彷彿是一個生活在天堂的魔鬼,豐衣足食卻寸步難行;而閏土則是生活在地獄的天使,生活艱辛但充滿快樂。閏土的童年必須要看瓜田,但他自由、快樂。魯迅的童年雖豐衣足食,但他只能悲哀地念着“之乎者也”。閏土還可以去做無窮無盡的新鮮事,看無邊無際的海洋;而魯迅只能看到那“四角的天空”。

沒有了自由,多少財富都是破銅爛鐵。自由纔是真正的金子!

可那畢竟是幾十年前的封建社會,離現在已經有那麼漫長而浩瀚的一段歷史。可是,到了現在的社會,大人們還是大同小異、異曲同工地爲我們打造一個標準童年:束縛。

我覺得束縛再加上比較再加上無窮無盡的學習,與監獄相比也已經只有毫釐之差了。作爲社會未來的新動力,我們的生存狀態難道沒有理由受到關注嗎?大人們總是以爲吃飽穿暖

學習好,就是一個孩子的全部,可這些卻恰恰是我們這些孩子最忽略的。

《故鄉》中,魯迅不僅點到了家鄉的改變給人一種惆悵的感覺,更用閏土和楊二嫂這兩個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來證明一個詞——改變。不論是家鄉的改變還是人物的改變,魯迅的文章總是給人一種微言大義的感覺,特別是最後一句:世上本是無路,人走的多了,就有了路。更是讓人回味無窮。

魯迅的作品讀後感 篇2

細讀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享受着不時從字裏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爛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

油蛉在這裏低唱,蟋蟀們在這裏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樑,便會拍的一聲,從後竅噴出一陣煙霧……

我讀魯迅先生的這篇充滿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着發處魯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間,我彷彿看到了幼年的魯迅。趁大人不注意,鑽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爲伴,又採摘野花野果,然後與玩伴一起捕鳥,但由於性急,總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聽保姆長媽媽講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園中的那條赤練蛇。

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嚴厲的教誨,卻仍耐不過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當他讀書讀得入神時,卻沒發現他的學生正在幹着各式各樣的事,有的正用紙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優質戲,而魯迅正聚精會神地在畫畫……

一切感受都是那麼天真爛漫,令人回味。

魯迅的作品讀後感 篇3

翻閱瀏覽這本四五精緻的作品集,把我從悲憫的觀度至如夢似幻的空洞虛體中現出的狂妄肆意,抓把蠻力地擒回現實生活中的大實際和新文化,那顆疾速被暖化的寒心,甚於造詣現令今的革命主義,令其深逐地了會到老輩們在受的壓抑的身負冷氣的不可忍。作者魯迅先生傳承了這樣一種充沛中國骨氣魂魄,在多麼跨步跚蹣的阻繞,大文學家力挺超藝術的感思魂兒。文本體載多密而複雜,形式自由。這是以感融文的極品雜文的基體。魯迅先生拘謹謝絕了實至名歸諾貝爾獎名號的優勝,晉同是中國最影響力的文學盛壇引領者。白話耿懷,來自肺腑的感言堪稱獨特的一流。例爲晦澀、譏諷、爽快、幽然、論理、議義魯迅先風在這些文風欲例完現淋漓盡致。魯迅文學的方標完整了真理由心生,兌現了是非對或錯遵循科學骨欲。定格在生活的刻度,傳揚出了人民的寶貴品格,不愧爲全族人民最敬忠仰慕的戰士!更代表全族人民在文化戰線上向敵人衝鋒陷陣的最修進、果真、堅實、熱忱的空前英雄。

魯迅以爲“諷刺”是人生的真實,不化作虛有也不揮之出格,魯迅的雜文形式誇張,背話語調語化,幽幽談寫,使之表達藝術蘊含着樸質和另類高度的思想內容;以實爲基礎抓住生活中的實物和背景或勾勒社會醜惡真善的新奇新聞來表述自己舒化的論點;不以爲死板傳教的敘述政文,堪爲超化脫俗的進階創新教育體,稍縱鬆伐又緊促抓湊,這就是以速服人的城靈魂的鑄造根基。

誇張離不開寫實,就好似牙齒離不開嘴巴,把反尋常,不合理,便可愛,甚可鄙但又不以爲奇的人事物進行繪真,給文篇徒添異彩。反語表達強震的感情,振激了憤恨和惱怒,徹底揭發了掩飾下的醜陋。

自我式的比擬素有特級魅力,再加上詼諧的簡語化,繚訴清馨,談吐文風的暢欲和馥郁,寄託了悲觀殘暴下的哀思和緬愁。構造成了寒星冷月比例出的日月星辰,無限悽美和萬化色斑。

針鋒現代魯迅的浮華,大膽地去敘文吧!

敬崇魯迅先生筆軌,因成長在這裏。

魯迅的作品讀後感 篇4

魯迅,1881年—1936年。他活了55歲,這個歲數在現在還算身強力壯,但魯迅先生卻在不惑之年與他密切關注的中華人民不辭而別。臨終時,他還硬撐着寫日記,寫出了640萬字的55年的生命的詩史。

魯迅把時間放在第一,有時間才能工作。他曾學醫,希望強健人民的體質。但他後來脫掉了白大褂,拿起了尖刻的筆,寫出了640萬字的改變中華人民精神的文章,他認爲這樣才能讓人民從帝國主義的壓迫中甦醒過來。

魯迅先生的生活忙碌至極。白天來拜訪他的客人絡繹不絕,而每個客人都想在魯迅先生家中多留片刻,他們總要到半夜才能離去。魯迅剛送完客,就立馬坐在桌前,繼續着寫那不朽的文章。

《壓》、《推》、《衝》是魯迅是諷刺外國列強而寫的文章,一篇就有1000多個字,而魯迅寫作才18年,365天,只有365個晚上,就要寫35萬字!這是什麼概念!魯迅之所以寫下如此多的文字,難道有什麼力量在幫助他?有,是時間。魯迅抓緊時間,善擠時間,他的鉅作是他一點一點從時間老人那奪回來的,他不被時間所控制,他是在控制時間,掌握時間。

魯迅的一生是充實的,是忙碌的。他留下的文化遺產是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他是一個偉人,中國的一位傳奇人物!

魯迅的作品讀後感 篇5

生逢軍閥混戰年代,從小立志報國,棄醫從文,只爲救國救民,於亂世中吶喊,於混戰中彷徨。這就是我所要講的文學大家—魯迅。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過多的修飾,有的只是尖銳的批判,對舊社會的憎惡,對窮苦人民大衆的同情。他於鏗鏘有力的語言文學中散發出一股凌然正氣。

無可否認魯迅一生留下了不少文學作品,在文壇上產生了深刻地影響。他的作品包括雜文、短篇小說、評論、散文及翻譯作品,對當時的中國即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文學產生了生刻影響。1918年5月,他首次以“魯迅”爲筆名發表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文章內容雖不多但卻深刻的揭示了舊中國的社會本質。寫滿“仁義道德”的歷史中,其實用“吃人”二字就能準確的概括。“吃人”是他對封建道德主義下的定義,也是他多年來思考的結果。麻木的中國人不懂得反抗,反而成爲封建階級的幫兇,有的人雖然認識到吃人的社會本質,但妥協,麻木是他們的選擇,而魯迅則是人羣中“最初醒來的人”也許他也曾猶豫過,彷徨過,但他用尖銳的筆尖吶喊出難言的思想,喚起愛國志士那熾熱的心。相同的思想在魯迅很多文章中都有所體現。他留學日本,最終選擇棄醫從文,也正是由於他看到了中國人的麻木與無知。他認爲醫學只能從身體上,生理上減輕人們的痛苦,而真正要改變國民的現狀還是要從思想上徹底使其覺悟。只有這樣中國纔會有希望。總的來說他前期的小說主要以清末民初的底層百姓生活爲主,表現底層人民思想的麻木愚昧和生活的艱辛。後期則借歷史典故反映現實生活,風格從容充裕,幽默灑脫。

除去小說之外,魯迅先生在雜文散文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詣。毛澤東曾將其雜文譽爲“匕首”“短槍”。如《小品文的危機》,《二心集》,《華蓋集》等都深入的揭示了當時中國社會方方面面的問題,其散文也是獨樹一幟。記得在國中就學過《從百草味到三味書屋》,描寫了少年魯迅對童年的美好回憶,他在自己的課桌上刻了一個“早”字,時時刻刻提醒着自己。少年時期的他勤奮刻苦,熱愛生活,嚮往自由。他的散文詩集《野草》大概算的上是魯迅最高文學成就的作品了吧。文中以一棵無人問津的小草憑藉着頑強的生命力,掀翻壓在身上的巨石的石塊鑽出地面。表現出不畏困難,樂觀向上的精神,藉此啓發和鼓舞人們的鬥志。魯迅的文章雖生疏難懂,但卻寓意深刻。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爲孺子牛”魯迅在《自嘲》中曾這樣寫道。他“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魯迅的一生都奉獻給了中國文壇,爲中國文學文化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不僅是文學家,而且還是偉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當在他提及到寫作目的的時候,他指出了3點:一是“爲那些爲中國的改革而奔馳的猛士,他們在寂寞中奮戰,我有責任爲他們吶喊”,二是“爲那些如我年輕的時候似的正做着美夢的青年們,正因爲他們,我必須在作品中處處給予一種不退走,不悲觀,不絕望的誘導,而對自己內心深處的悲涼感到有所扼制”,三是他的敵人,魯迅說:“我的敵人活的太愉快了,我幹嘛要讓他們那麼愉快呢?我要像一個魔鬼那樣,站在他們面前,使他們感到他們的不圓滿。”這就是他,一個從不見風使舵,從不趨炎附勢,明睿理智地剖析社會的偉人。魯迅在戰火紛飛的戰亂年代手執革命的筆桿,心懷革命的激情與封建勢力做鬥爭,爲中國偉大的革命事業做出了巨大的奉獻。“民族魂”三個字就是他一生最完美的寫照。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魯迅的作品生疏難懂,不被學生所接受和理解。今年9月,新的人教版語文教材面試,引發不少人的關注,其中刪除了不少魯迅的文章。“去魯”成了近年來新編教材的熱門話題。面對“去魯”現象,教育界的學者專家們都紛紛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見解。有的學者認爲國內教材長期遵循“一家獨大”的魯迅文章,“去魯”是爲了給其他作家

作品挪地方,二是魯迅文章過於深刻偏激,學生難懂,這無疑是加重學生的負擔。另一方面持支持態度的專家就表示,魯迅文章寓意深刻,反映很多時代氣息,他的“哀國人不幸,怒國人不爭”也是我們道德修養中重要組成部分。所以”請走”魯迅還需慎重。

個人認爲,經典之所以成爲經典,不僅是因爲是大師天才之作,還因爲它們是整個民族乃至人類文化的精神的體現。請走經典必將導致國民閱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退化,魯迅文章雖難懂,卻思想豐富,是一個時代的結晶。所以保留其作品還是有必要的。

魯迅的作品讀後感 篇6

《吶喊》是魯迅先生自《狂人日記》後的第二本經典小說集,它是中國的名著。同樣也是世界的名著,這本書中有些文章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例如有《故鄉》,《藥》,《孔乙己》等等魯迅先生的名作。

在《藤野先生》中魯迅先生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在日本的首都東京留學時,看到和聽到當時中國人民的麻木不仁從而使魯迅先生強烈的愛國意識甦醒,醫學也只是治標不治本。因此他棄醫從文,從此投身文學的知識寶庫中。魯迅先生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八個字來概括了那時的中國人民,以及對於他們的憐惜和悲傷。《孔乙己》中那個因爲家境貧困好吃懶做,無所事事,社會層次低而又嚮往社會上流階級的生活的孔乙己,從孔乙己在澡堂是人們取笑的話題,在生活中他常常以偷爲職業,在最後因爲偷了有錢人的書後被打折了腿,最後還是默默地離開了人世。

《故鄉》中那個見什麼人說什麼話的豆腐西施,還有和劇中主人公從小玩在一起的那西瓜地上銀項圈的小英雄閏土見到老爺時歡喜而又淒涼的神情,從而體現了當時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勢力壓迫和打擊下的情形,而《藥》則更能夠淋漓盡致地表現這一點。文中兇暴殘酷的劊子手康大叔,因爲小兒子小栓的癆病而拿出所有家檔去買了個人血饅頭的華老栓,和那些在茶店裏議論紛紛的茶客,但是文中最不幸的就是因爲革命而被處死,最後用自己的血作了人血饅頭而犧牲的人,這一切的一切都說明了當時社會的狀況,康大叔的殘酷,卑鄙,仗勢欺人。華老栓的愚昧,迷信,麻木,茶客們的盲從和人與人之間的勢利,夏瑜的英雄氣概但是完全脫離羣衆的革命是無法成功的。當然,在《吶喊》這本書中,像這樣的文章還有許許多多,魯迅先生寫這些文章是爲了讓當時的中國人民看了以後,能夠清醒過來。魯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帶有諷刺意味的語言,憤怒而又帶有鼓勵的語氣,激勵着當時半夢半醒的中國人,用帶有指責和批評的語言,說明當時社會的黑暗,表現了魯迅先生急切的希望沉睡中的巨龍——中國,早日甦醒,重整我中華雄威!

魯迅的作品讀後感 篇7

魯迅,偉大的文學家、翻譯家和新文學運動的奠基人。

魯迅寫的《故鄉》,講述了他與閏土小時候的一些事情。閏土會捕鳥、看瓜,魯迅在那段時間很快樂,可正月過了,閏土必須回家。一開始,他們還相互送了幾次禮物,但後來再也沒有見面。我明白了:快樂的時光是短暫的,只有好好珍惜時間,快樂纔是永遠的。

時間對我們學生來說是如此的重要啊!哪一個成功的人浪費過時間,都是爭分奪秒的學習,

比如說我國的著名數學家陣景潤在攀登數學高峯中,勤學苦練,閱讀了中外的上千本有關資料,通宵達旦地學習,終於成了世界著名的`數學家。這可以表明只要珍惜時間,勤學習就會能取得巨大的成就。

我們應該珍惜時間,我不是隻相信成功人士所說的,我自己也深受體會。我就是因爲不懂得珍惜時間,所以每天早上起牀的時候總是用各種說法說服自己多睡一會兒,這樣就使我天天上學遲到,不僅受到老師的批評,還使我失去了許多的早讀時間,清晨是一個人記憶力最好的時候,也是一個人精神狀況最好的時候,這個時間我錯過了,其餘時間在讀上5小時也比不上早讀時的30分鐘吧!後來我做了個試驗,我在早讀時認認真真的讀了讀書確實是比我在課餘的時候記得牢,記得準。我睡覺只是一時的舒暢,而我早點讀書不僅對我一生都有益,而且讓我養成了早起早睡的良好慣。只要我門學會利用和珍惜時間了,儘管在一小時裏珍惜了一分鐘都是有用的,你想啊,一分鐘確實做不了什麼事情的,但是10個小時那就有10分鐘了,100個小時裏就有100分鐘了啊,所珍惜的100分鐘可以做多少事情了啊!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這句諺語大家應該不陌生吧。也告訴我們應當珍惜時間。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時間就是生命。無端地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於謀財害命的。瞧,這就是魯迅先生的名言。

魯迅的作品讀後感 篇8

在這些作品裏,我最先讀的就是《兔和貓》,兔子一直是我最喜歡的動物,當我看到那小白兔遭黑貓毒手時,心裏也是一陣擔心,一陣怨恨黑貓,當我看到白兔的智慧,小白兔們都安然無恙時,我又一陣狂喜,一陣欣慰。小說簡單的情節並未讓文章失色,反而在大家羣呼:打倒可惡黑貓,爲白兔報仇時,我看到了人世間最基本的愛與同情,我想那是當時的社會所缺少的珍寶吧。從這些可愛的文字背後,我同樣看到了那個站在孩子們中間,以溫暖,柔和的眼光觀察小兔子,小小兔子,還有那些純真的孩子的魯迅。一觸及這些幼小,魯迅似乎很難將他手上的“刀”拿起來,他的筆端就會流瀉出無盡的柔情和暖意。這是少有那個不是“橫眉冷對千夫指”的魯迅。魯迅將“生命之愛”注入人們的心中,告訴人們他“弱本位”的態度。我突然感覺魯迅離我好近。

魯迅的作品大都離不開“諷刺”二字。例如,在“**”中,九斤老太反覆唸叨那句“一代不如一代”,無不勾勒出落後、保守、怨天尤人的農村年老婦女形象,更道出當時持有這種無知、消極思想的一羣人的可笑。還有七斤夫婦,趙七爺因爲一條辮子的有無,幾家歡喜幾家愁,盡顯小人物的悲涼。在1917年張勳復辟事件的背景下,辛亥革命被阻。通過“**”一文,魯迅先生想告訴當時的人:社會意識變革的單純的政權更替,並不能給中國帶來真正的進步。此後最重要的是改造國民性,否則就算成爲了共和政體又怎樣呢。在辮子**中,旁觀者的漠不關心甚至幸災樂禍的態度;主人公被“皇帝坐龍庭,自己沒辮子”一事心裏備受折磨,到後來,皇帝不坐龍庭,不留髮也可留頭的如釋重負,一針見血地披露了當時社會的世態炎涼。

還有魯迅模仿許欽文的《理想的伴侶》而書下的《幸福的家庭》中更是借主人公明明身處在拮据的家庭卻爲謀生計賺稿費,憑空“捏造出一個住房寬敞,不愁衣食,處處現紳士風度的美好的家庭。魯迅用這種理想與現實的矛盾、用滿地找不出幸福家庭所在的位置,只能用a地表示的無奈,讓人們在笑中不免帶着淚。

我覺得在閱讀這些個小說中,魯迅先生的思想離我越來越近,如果你來見識一下這本書的廬山正面目,相信你對當時的社會,亦或是魯迅都會有一個更全面的認識。正如我所說的:讀魯迅的小說,一旦你走進了,它的一切就會離你很近。

魯迅的作品讀後感 篇9

魯迅先生的作品每一篇、每一個章節都給我以深刻的人生啓迪,作者將自己對現實的不滿,都化作一隻只鋒利的匕首與投槍,但又把犀利的言辭變成了優美的文字,在憤怒之餘還有享受的機會,使我越來越想靠近這位影響了中國近代文學史的巨匠大師。他的文章優美且立意豐富,不是停留在表層,都像那冰山下的火種一樣要挖掘後才知道。

我讀魯迅先生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着發自魯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童真童趣。突然間,我彷彿看到了幼年的魯迅,趁大人不注意鑽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爲伴,又採摘野花野果,然後與玩伴一起捕鳥,但由於性急,總是捕不到很多。他又常聽保姆長媽媽講故事,因而又非常害怕百草園中的那條赤練蛇。在閱讀過程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篇名爲《奔月》的文章,作者塑造的后羿是一個毫無用處的人。我想或許這就是作者當時自身所處的境地吧。作者空有一身抱負,要救國於危難,但是報國無門。我想應該是這種悲哀與無奈吧,雖是英雄,也不得不爲現實而折腰。當時正處在革命時期,生活雖拮据有悲憤孤寂之感,但也從中寓示著作者絕不甘於消極退縮。作品當時也一定反映了魯迅作爲民族英雄不甘寂寞,渴望戰鬥的情懷。現實中的不如意,可能只有在文學中才能得以慰籍吧,而後羿我想也是作者自己靈魂深處的一個縮影。只有在文章中發泄自己的情緒,才能撫平自己受傷失望的心;只有在文章中發泄自己,纔能有新的戰鬥力量投入新的戰鬥。

魯迅的作品讀後感 篇10

看了魯迅的《狂人日記》此文通篇讀來,總覺些許怪,是除語言外說不出的怪。若非語文老師言:“狂人,即瘋子”,現今我仍予狂人以諸多奇怪可笑之解釋。全文從一個瘋子的角度下筆,自是不同尋常,其實文中之我並非狂人,乃他人灌此名予我以便“吃”我。通篇“吃人”,似原始,如童話,更具虛幻之感。所述之世,若到處充滿假、惡、醜,無絲毫真、善、美。“我”兄欲“吃我”,見當世親人間之殘忍無情。然“我”勸兄之言語,竟非出於狂人之口,確是一有先見、良知、正義感之人言之。“我”之遭遇、思想,正是先生之遭遇、思想,故先生定欲藉此文以告世人。

看終句,“沒吃過人的孩子們,或有,救救孩子。”孩子之心靈純潔美好,沒被世俗所污,故先生寄一切希望於孩子,此乃對未來之美好向往。

若先生在,觀今之社會,千年陋習雖未根除,少不同那時之失望痛心。今非非人間,先生定竭力善之。先生之精神,乃國之精神,若不被後世繼承發揚,奈何?先生雖已去,但諸多事吾輩亦可做,雖不及先生,實可做。先生爲國獻之甚多,吾輩竭力還先生一“風清氣正國貌新”又如何?此舉更爲國矣!

魯迅之前,無一魯迅,希望魯迅之後,無數魯迅!

魯迅的作品讀後感 篇11

前幾日抽出時間閱讀了蕭紅的《回憶魯迅先生》。讀完文章後發現,實際上,偉人也和普通人一樣,擁有充滿世俗氣息的日常生活。

通篇通過女性的細心體察描寫了魯迅先生生活中的一些瑣碎小事。例如先生幫作者蕭紅點評穿衣、先生爽朗的笑聲、先生家裏的衣食、曾經夜晚路過墳地的經歷等等。

文章的開頭就顛覆了以往的魯迅形象,“魯迅先生的笑聲是明朗的,是從心裏的歡喜。若有人說了什麼可笑的話,魯迅先生笑得連菸捲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來。”短短几句描寫,就塑造出了一個樂觀爽朗、平易近人的魯迅形象。跟先前我們心目中“多疑善怒”、“冷酷無情”的魯迅形成了鮮明對照。這是作者用自己心靈感受的非常生活化的魯迅,是一個使常人敢於走近並能夠伸手去觸摸的可親的魯迅。

文中多次提到了魯迅的笑聲,比如作者去魯迅家包餃子吃,“餃子煮好,一上樓梯,就聽到樓上明朗的魯迅先生的笑聲衝下樓梯來,原來有幾個朋友在樓上也正談得熱鬧。”這是一種多麼溫馨而又充滿生活氣息的景緻啊。

“魯迅先生在四月裏,曾經好了一點,有一天下樓去赴一個約會,把衣裳穿得整整齊齊,腋下挾着黑花包袱,戴起帽子來,出門就走。”“出門就走”表現出魯迅一往無前、義無返顧的大無畏精神。全文平平淡淡,沒有特別誇張,但卻形神兼備地描繪了魯迅的一些習慣動作,勾畫出一個獨一無二、鮮靈生動的“有溫度的魯迅”。

“青年人寫信,寫得太草率,魯迅先生是深惡痛絕之的。”“但他還是展讀着每封由不同角落裏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濟時,便戴起眼鏡來看,常常看到夜裏很深的時光。”他嚴格地要求着別人,同時嚴格地約束着自己,但卻仍能寬容地對待別人。他對於青年人的愛,讓我們強烈地感受到魯迅的可親的體溫,他是那個寒冷年代的一個無可替代的強大的熱源。

閱讀魯迅的著作可以感知作爲思想家和文學家的嚴肅的魯迅,又可以通過閱讀《回憶魯迅先生》瞭解一個有着普通人的心態,會對人的穿着品頭論足,會和年輕人開玩笑,同樣享受親情的有溫度的魯迅。

正如他的詩歌所說的那樣:“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

魯迅的作品讀後感 篇12

魯迅是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學家和教育家,他的作品思想深邃,還十分含蓄,但都揭露着一個個另人痛心的事件,有時誇獎着那些爲中國做出貢獻的人。今天,我讀完了《魯迅作品賞析》一書,受益匪淺,再次瞭解了魯迅。

魯迅小時候經常與同伴們在百草園嬉戲玩耍,對什麼都充滿着好奇,就連碧綠的菜田,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等都是他們遊戲的“材料”,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我瞭解到魯迅幼時是一個非常好奇的孩子,長媽媽給他講了一個“美女蛇”的故事,告誡他別去草叢裏玩耍,而魯迅正因爲這樣更要去,可從未碰上過美女蛇,反倒經常碰到一些小蟋蟀,後來,魯迅與小蟋蟀成了親密無間的朋友。還有一篇提名爲《故鄉》的文章,1921年一月發表,那年魯迅正在老家,而聽說幼年的閏土要來看望他,便前去迎接,沒想到閏土不再和以前那樣可愛靈活了,變得十分粗笨,未到不惑之年,卻早有皺紋,頭髮蒼白。閏土見到魯迅便喊“老爺”,與魯迅談起了農民的悲哀:“哎,家裏有許多孩子,農活有多,政府逼着我們捐錢,基本上都得捐上3次呀,收成又不好,有時割下來的稻穀青菜還沒人要。孩子和我們真是餓呀……”說着摸了摸孩子的頭。這篇文章真是催人淚下,魯迅的這篇文章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貧苦農民的悲慘遭遇與命運,揭示了農民生活日益困難的根源。魯迅寫這篇文章時抒發了嚮往新生活的美好願望。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爲孺子牛”,魯迅的文章需要我們細細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