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資治通鑑》讀後感【多篇】

讀後感1.06W

《資治通鑑》讀後感【多篇】

資治通鑑讀後感 篇一

幾年前華人大學生辯論比賽頗受人關注,而這些辯論選手們慷慨激昂,辯論有章有法,言辭美麗,頗讓人羨慕。可是感覺這種活動,形勢多於實際,雙方圍繞一個沒有實質意義的問題,展開攻防,不在乎最終的結果,而是計算辯論過程中的表現。

最近在看資治通鑑的時候,發現早在戰國時代,便有人對這類辯論作了精闢的評論:

趙王的老弟趙勝當平原君,其有一食客公孫龍在邏輯上的造詣甚爲精湛,善於辯論。與孔穿辯論“奴隸有三個耳朵”,公孫龍反覆探討,分析精微,令孔穿張口結舌,說不出話。鄒衍經過趙國,趙勝邀其與公孫龍辯論,鄒衍說:

辯論的意義,在於使類別分明,不相侵害,使道理清楚,不相紊亂。提出原則,顯示它的目的何在,要大家一目瞭然,免得迷失。勝利的一方,不失去他的逐漸。失敗的一方,能得到他所追求的真理。在這種情形下,才能夠辯論。假如只靠名詞定義之類詞彙的堆積和美麗抽象的理論,來灼灼逼人,引用靈巧的譬喻轉移方向,引導人們墜入他所預設的五花陣裏,最終忘了主題。這對正規的思考力的訓練,有嚴重的傷害。有些人一旦發言,言辭鋒利,糾纏一團,一向糾纏到大家都不說話了,他才最終閉上嘴巴。這種爭論,已造成困擾,我不願參加。

短短的一段話,指明瞭辯論不僅僅是一種技法的表現,更多的是人自身的積累的思想認識的表現,經過辯論,讓每個人的思想、知識都有相應的增長,而不僅僅是圍繞一個虛擬的問題鬥嘴皮子。

資治通鑑讀後感 篇二

最近,媽媽給我買了一冊厚書,書名叫《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是北宋著名作家司馬光歷時十九年撰寫的一本政治、歷史、文化、軍事於一體的編年體形式的鉅著。“資治通鑑”標題的含義就是“鑑於古時發生的事情的教訓,以加強現在的統治與管理。”雖然成書時間距離現在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可是裏面的道理仍然可以沿用至今。

這本書第一卷開篇就寫出了能成就大事的關鍵。其中有一句話講出了道理:“夫事未有不生於微而成於著。聖人之慮遠,故能謹其微而治之;衆人之識近,故必待其著而救之。治其微,則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則竭力而不能及也。

《易》曰:‘履霜,堅冰至。’《書》曰:‘一日二日萬幾’,謂此類也。”意思就是“沒有哪件事情不是由一些細微的事引發的,能成大業的人目光長遠,能利用一些細微的變化來預測事情,從而預防它;而普通人的目光短淺,等到事情已經發生了,再去補救它。如果在剛有徵兆時就撲滅它,就可以事半功倍;而等到事情已經發生了再來補救,往往竭盡全力也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這對我有很大的啓發和幫助。

最近除了抗疫之外還有件大事,那就是抗洪救災。但是戰士們不會總是在大壩前加固堤壩,而是在大壩的後方尋找出水孔。因爲有句古話說的“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可能普通人認爲一個小小的小孔,不會有事的。但當洪水到來時,這個小小的小孔可能會越衝越大,最後導致整個大壩被沖毀。就需要更多的財力和物力來修好大壩。

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也是這樣的。有一次,我在寫作文時,把“必”字少寫了一“丿”,爺爺卻很嚴肅地對待這個問題。我說:“不過就是少寫了一‘丿’嗎?爲什麼要這麼認真呢?”爺爺說:“如果你的‘必’字寫錯了,那麼有這個偏旁的字你都會寫錯。你看,這個‘密’字也寫錯了。所以,要認真對待每一個小錯誤,不能等到錯誤變大了再來改正。”

《資治通鑑》裏還有很多道理,希望同學們細細品讀!

資治通鑑讀後感 篇三

《通鑑》因司馬光一人精心定稿,統一修辭,故文字優美,敘事生動,且有相當高的文學價值,歷來與《史記》並列爲中國古代之史家絕筆。於敘事外,還選錄了前人的史論97篇,又以"臣光曰"的形式,撰寫了史論118篇,比較集中地反映了作者的政治、歷史觀點。對歷史上有關圖讖、占卜、佛道等宗教迷信,採取了批判的態度,是史學思想的重要進步。

看完了《資治通鑑》一書,彷彿自己在歷史的長河中飄蕩,飽覽着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發生的歷史事件。

在《資治通鑑》中理我感受最深刻的就是漢文帝了。

漢文帝是一位守成之君。在我看來,漢文帝之所以能夠能夠成爲守成之君時應爲三種原因:一。不擾法。二。不擾民。三。克服享樂主意。由於這三點漢文帝才能夠真正的成爲了一位守成之君

俗話說,守業更比創業難。中國歷史上,不乏優秀的開國皇帝,然而卻鮮有傑出的守成之君。《資治通鑑》記載了王朝興衰,各種各樣的君主多達數百人,其中失敗的遠遠多於成功的。絕大多數守業之君,不僅無法守住祖業,反而有這種那種的弊病,導致國家衰亡。在《資治通鑑》所載的衆多君主中,西漢時代的漢文帝堪稱守成之君的典範,那麼漢文帝的守成,究竟“成在哪裏呢?

我給大家舉一個例子:漢文帝拒奢尚儉,非無慾,乃不敢放任也。其時,國家剛剛擺脫兵禍,神州滿目瘡痍,猶如廢墟,庫徒四壁,財力貧弱,皇帝出巡時竟連一輛有派的馬車都找不到。平民百姓更是生計艱難,一遇災年,赤地千里,餓殍遍野,鬻妻賣子,顛沛流離。 經濟狀況的惡化,迫使漢皇帝採取了一系列穩定局勢的措施,諸如減輕賦稅,抑商養農,募民還鄉等,很快使瀕臨崩潰的國家經濟有了些許生機。與此同時,另有一股不健康風氣在悄然增長,那就是宗室列侯的驕奢淫逸。他們爲了滿足自己私慾,不惜以增加封國內百姓的負擔爲代價,使稍得喘息的民生,又墜入了水深火熱之中。爲解決此弊,漢文帝決然推行節儉之風,以抵制奢靡的侵害,並且身體力行以影響官風、乃至民風。

這也是漢文帝能夠成爲守成之君的主要原因之一,這個小故事體現了漢文帝愛民如子的特點。又體現了漢文帝克服享樂主義的優良品質。

如今我們的社會風氣爲何不好,正是因爲社會上缺少像漢文帝一樣的守成之君。正是因爲這社會中沒有這樣一位像漢文帝一樣的領導者。所以導致如今的社會,如果要是社會中有這樣一位領導者的話,爲我們做出榜樣,全中國人民都可以做自己國家的守成之君。家強則國強。,讓我們每一個人都像漢文帝那樣,做一個守成之君,中國必將會越來越強大。

資治通鑑讀後感 篇四

孫子說:“不動如山,動如雷震。”趙國常與匈奴交戰,每每失利,趙王改派李牧把守邊疆。李牧每日犒勞將士,不允許出戰,連續幾年趙國都沒有什麼損失,趙王和匈奴都以爲李牧怯懦。由此匈奴軍隊軍紀開始鬆散,越來越缺乏組織,以致士氣大減。趙國將士們每日接受賞賜卻沒有機會爲國家效力,都願意一戰,後來大破匈奴軍隊。這就好比在收到別人攻擊或排擠時,不要立即報復,要學會忍耐。表現出自己寬容大度的一面,對身邊支持自己的人多多施以恩惠,有更多的人支持自己纔是最重要的。若他以爲你膽小懦弱,更加驕橫,這就可以找準機會給予致命一擊,此所謂“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自古以來,能成就大事的人,他們的膽識絕對不是常人能及的。敢作別人之不敢作,敢爲別人之不敢爲。此外一點,就是不貪圖小利。智襄子是晉國四卿之一,因爲貪圖小利,向韓康子、魏桓子、趙襄子三大夫勒索土地。韓子、魏子都懼怕他,贈予了土地,唯獨趙子不與。智襄子率魏韓攻趙,反被趙魏韓滅族。由此可見,不管自己勢力再強大,佔別人的小便宜多了,時間一久必然會引起公憤。

無信、無惠,則無人和,就是天人相助也無濟於事。作爲一名領導要清楚三點。其一,無信不立,應當首先立木取信。人性是貪婪的,但也是有良知的,何不讓他們佔一些便宜以達到取信的效果。其二,拿出自己的一半東西,來分與他人,“小惠未遍,民弗從也”。其三,再從自己的反對者的薄弱環節開始遊說,闡明利害,可以大大的動搖其原本的反對決心。這一切的目的,就是爲了更好的確立並維護內部秩序。當內部不穩定時,只可守,不可攻。守,可結秦晉之好;攻,只會衆不敵寡。這也是爲什麼火燒赤壁可勝,投鞭斷流卻敗。

君不屍小事,臣不專大名。作爲上級,要顧及的應該是大的方面,小的方面交給部下去辦就可以了,不必事事操勞。作爲下級,在別人手下辦事,要謙卑恭敬,不能搶了上級的風頭。

讀過此書使我獲益匪淺,這些政治、軍事故事,讓我明白了做人做事都要有一定的套路。人生就好似一場戰爭,擁有明確的戰略和靈活的戰術,運籌帷幄之中,方能決勝千里之外。

資治通鑑讀後感 篇五

趙簡子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叫伯魯幼子叫無恤。趙簡子想立繼承人,但不知立誰好。由於就把他日常訓誡的言詞寫在兩塊竹簡上,分別交給他的兩個兒子。並且叮囑說:"你們要好好記住這些。”過了三年,趙簡子再問他的`兩個兒子訓誡上的內容。大兒子伯魯完全記不起,問他竹簡在哪裏,已經丟了。再問小兒子無恤,盛熟練記起竹簡上的內容,並且隨身拿出那塊竹簡。於是趙簡子認爲無恤賢能,立無恤爲繼承人。

1、關於選擇,讓時間來驗證抉擇。

當我們無法做出選擇的時候,請不要做選擇。而是通過一定的方法讓時間來校驗。時間她總會洗盡鉛華,去僞留真。

2、態度決定一切,時間拉大差距。

小兒子無恤記住了父親的話,時時留心,總是隨身攜帶竹簡來學習。三年時間,竹簡上的內容早已銘記於心。而大兒子伯魯早已忘記了父親的話,竹簡都不知道丟到哪裏去了。

當我們用心去做一件事的時候,我們相信你已經成功了一半。

資治通鑑讀後感 篇六

亞里斯提卜曾說過:“能夠攝取必要營養的人比吃的很多的人更健康,同樣的,真正的學者往往不是讀了很多書的人,而是讀了有用的書的`人。”可見一本好書的重要性。今天我要向大家推薦一本好書:《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爲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帶領他的助手歷時十九年編寫的一部空前鉅著,也是已知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它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26年的歷史,宋神宗認爲該書“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而取名“資治通鑑”。

閱讀此書,我們能穿越時空,來到古人生活的世界,零距離感受戰場上的肅殺,帝王們的奢侈,百姓中的疾苦。

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地廣人多,本是可以通過勵精圖治而一統天下,結果皇族子弟們卻不爲成就霸業而打算,卻爲爭奪王位而勾心鬥角,爾虞我詐。於是乘此機會士大夫們開始發展自己的勢力,這時皇族子弟們才猛然醒悟,而此時已無法再管制士大夫們,最終落得了“三家分晉”的結局。導致這種結局的原因有兩點:

1、他們太注重眼前的利益而不做長遠打算,只看見眼前的王位而看不見未來的發展;

2、他們人心不齊,猶如一盤散沙,不能齊心協力共同謀發展,最終讓士大夫們有了可乘之機。

隋和秦是兩個短命的王朝。它們在建國之初都很強盛,但都二世而亡。是什麼讓如此強盛的王朝瞬間土崩瓦解?就是它們的帝王實行的暴政。唐太宗李世民大家都知道吧?

他在我國古代帝王中是明君的代表。玄武門之變後,他登上了皇帝寶座,並重用賢臣,減輕百姓負擔,對周邊少數民族恩威並重,使國家繁榮富強,深受人民愛戴。由於他在位的這段時間政治比較清明,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史稱“貞觀之治”。

同樣是帝王,爲什麼所統治的國家會有如此之大的差別呢?最關鍵的就是你是否能深得民心。可見“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資治通鑑讀後感 篇七

《資治通鑑》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史學家司馬光組織編寫的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史學鉅著,由神宗取意“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而親賜名。司馬光自幼酷愛史學,“嗜之不厭”。全書一共294卷,記載了上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周世宗顯德六年,共1364年的歷史,資料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係方面的重要史實爲主,兼及經濟、文化和歷史人物評價,全面展示了幾十個政權的興盛與衰亡的過程,博大精深,通古今之變,有“網羅宏富、體大思精,爲前古之所未有”的美譽。這294卷爲《《周紀》》5卷、《《秦紀》》3卷、《《漢紀》》60卷、《《魏紀》》10卷、《《晉紀》》40卷、《《宋紀》》16卷、《《齊紀》》10卷、《《樑紀》》22卷、《《陳紀》》10卷、《《隋紀》》8卷、《《唐紀》》81卷、《《後梁紀》》6卷、《《後唐紀》》8卷、《《後晉紀》》6卷,《《後周紀》》5卷。另外《《目錄》》30卷,《《考異》》30卷。

我花了不少時間把這本厚厚的書看完了,看了這本書,我痛恨那些昏俗的皇上和姦臣:周幽王點烽火戲諸侯,失去諸侯的信任,最終斷送周朝百年江山;指鹿爲馬的趙高;諸呂之亂,霍光攬技、王莽代漢、竇氏欺主,董卓入京臥龍牀,不視天子,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司馬昭大權在握,傀儡皇帝劉協,殘暴無比隋煬帝,殺帝自立宇文化及,安史之亂安錄山,殺李坤自立朱溫……

同時,我又佩服那些奇才、明君:統一中國秦始皇,建立漢高祖,精勵圖治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仁君劉備,強者關羽、張飛,奇才諸葛亮、周瑜,建唐的唐高祖盧史皇上也是唯一一個女皇帝武則天,唐太宗李世民,大唐國土面積最大、天下人民生活安寧,唐玄宗的宰相宋憬,他不貪污……

我看完了這本書,讓我明白歷史上有多少明君聖主,還讓我明白有多少奸詐小人。

有一天,如果我有幸成爲能寫史書的人,我必須像司馬遷一樣,用手中的筆,公正地寫出事實,謳歌英雄,鞭撻小人。讓忠良名垂千古,奸賊遺臭萬年。

這是我的夢想,我要爲這個夢想而學習。

資治通鑑讀後感 篇八

《資治通鑑》乃我國現存編年體史書最大者。它記錄自周到五代一千三百多年曆史,成書二百九十四卷,另《考異》三十卷,《且錄》三十卷,總三百五十卷,三百餘萬字。其引用各種史料三百種,從歷史中得到“興邦之遠略,善俗之良規,匡君之格言,立朝之大節; 叩函發帙,靡不具焉。”該書傳承九百年,與《史記》併爲華夏文化遺產雙璧,名蜚海內外。 該書作者乃北宋司馬光。原書名《通志》。因神宗以其書“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賜名《資治通鑑》。司馬光未如太史公遭李陵之遇,幽於縲紲,亦以泥守舊制而離朝廷,投閒置散,由居廟堂之高,轉處江湖之遠,仕途困厄,政治失意,方專注以治史,得以蔚然成就《通鑑》。

該書中我最喜愛故事是“韓信以少勝龍且”。

公元前203年,韓信東征討齊地; 齊王向項羽求救。項羽派龍且率二十萬大軍前救齊。但龍且輕視韓信,自恃兵強,沒有聽從謀士的“深壁以待,無戰而降”的策略。十一月,雙方對峙濰水。韓信夜間令部堵塞河水上游。再率兵渡河擊龍且,佯敗而跑。龍且大喜,追韓信。韓信的兵馬渡河回來; 龍且也跟着渡河,上岸後,跟隨龍且的部隊只有三兩千人馬。韓信下令決堤,一瀉而下的河水隔絕了龍且的大軍,龍且的大軍不能渡河,龍且的三千人被韓信的三萬人包圍,最終被全部殲滅,龍且陣亡……這時,河那邊的龍且大軍潰散逃走…… 這是一場經典的以少勝多的戰役。這個故事中,韓信足智多謀,龍且的志大才疏得到深刻的反映。他告訴人們統兵之道在於計謀,而不是軍隊多少。也告誡統治者不要驕傲自滿。 當然,這只是《資治通鑑》的一個故事而已。

《通鑑》記人則神采飛揚,呼之欲出; 敘事則詞章縱橫,河慢伏流; 抒發情懷則大言小言,清風沐浴,長聲慷慨,短音辛婉; 渲染戰爭恢廓場面,奮其意氣,推波助瀾,一瀉汪洋; 其文辭簡約洗練; 華採呈少於齊樑,宏壯可追兩漢。讀誦諸篇,如鼓瑟奏曲,勢若江河,或若清風涼日,月明星稀,每使人暢快淋漓,欲揚抵幾,呼天喝地。可請鷹揚文苑。

毛澤東曾言,歷史不可割斷。從孔夫子到孫中山,當總結之,以承繼此份珍貴遺產,其對於指導今世,幫助匪淺。《通鑑》即在此珍貴遺產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