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老舍《茶館》讀後感800字【精品多篇】

讀後感1.85W

老舍《茶館》讀後感800字【精品多篇】

老舍茶館話劇觀後感 篇一

《茶館》是現代文學家老舍於1956年創作的話劇,1957年7月初載於巴金任編輯的《收穫》雜誌創刊號。1958年6月由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單行本。劇作展示了戊戌變法、軍閥混戰和新中國成立前夕三個時代近半個世紀的社會風雲變化。通過一個叫裕泰的茶館揭示了近半個世紀中國社會的黑暗腐敗、光怪陸離,以及在這個社會中的芸芸衆生。

劇本中出場的人物近50人,除茶館老闆之外,有吃皇糧的旗人、辦實業的資本家、清宮裏的太監、信奉洋教的教士、窮困潦倒的農民,以及特務、打手、警察、流氓、相士等,人物衆多但性格鮮明,能夠“聞其聲知其人”,“三言兩語就勾出一個人物形象的輪廓來”。作品通過茶館老闆王利發對祖傳“裕泰茶館”的慘淡經營,描寫他雖然精明圓滑、嘔心瀝血,但終於擋不住衰敗的結局,從側面反映了中國社會的走向。劇作在國內外多次演出,贏得了較高的評價,是中國當代戲劇創作的經典作品。

老舍茶館話劇觀後感 篇二

《茶館》是我閱讀的第一篇老舍的作品,聽聞老舍的名字已經很久,耳熟能詳的老舍在我們筆下早已成爲了舉足輕重的大作家,在平時幾篇閱讀理解中也或多或少能領略到幾分魅力,然而今日我把整本書看完後,我才能明白爲何老師們把他倍加推崇,又爲何給予了他太多太高的評價,一本小小的《茶館》就那麼薄薄的幾頁,卻是一位成熟的劇作家的成功之作,這一劇本的創作實踐足以說明他已經諳熟結構戲劇的各色法門,老舍的文學素養之高是我們所不能及的,他能將形形色色各種人物、三教九流會聚在一個小小的茶館,形成了一個小社會,並通過人的評議來反映人物性格特徵,情感流露、時代背景以及中國舊社會各階層幾種勢力的尖銳對立和衝突,這種藝術處置,不僅不失嚴謹,還體現出了老舍的大智若愚,舉重若輕。

王利發,常用四爺,秦仲義,三位始終貫穿整個戲劇的人物,時間從二十多歲跨越到七十多歲,每個人都在按照着自己的爲人處事,經歷了維新失敗後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國民黨政權覆滅前夕三個時代的生活,最後卻在歷史的命運中結束了酸苦的生活。王利發心地不壞,但卻有一點自私,比如在第一幕中,爲了茶館內部的“乾淨將一對窮母女轟到外面吃麪,雖是好心,但總歸有點自私,還有王利發一生中一直保持着見風使舵的心態,“做了一輩子順民,見誰都請安、鞠躬、作揖。”不斷委屈着自己,希望得到家人的安全和家庭的幸福。可是就因爲那些勢力小人的存在,最終還是落得一個上吊自殺的結局。常四爺爲人正直,愛打抱不平,敢在大庭廣衆之下說“大清國要玩了”,在二德子與特務之間昂首挺胸,雖然對這個社會充滿不滿,但還是努力讓自己的生活變得美好,但他沒有王利發那樣學會變通,結果老年時落的賣花生米來生活。“看,遇見出殯的,我就撿幾張紙錢,沒有壽衣,沒有棺材,我只好給自己預備下點紙錢吧”這是最後三人相聚時常四爺的一句臺詞,也就是說生活困境已經壓迫得讓他苦不堪言,也諷刺了當時舊社會的腐敗。秦仲又,本是一個有錢的闊少,最初也是擁有着救國救民的理想,爲了這理想,他衝動般的變賣了家產,開設工廠,走向了強國富民之路,把一切都壓在了工廠上,結果政府腐敗無能,勢力太小的他鬥不過那些人,資產全變成了“逆產”,沒有後路的他輸得一乾二淨。“我得罪了誰?誰?皇上,娘娘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單不許我吃窩窩頭,誰出的主意?”“盼哪,盼哪,只盼誰都講理,誰也不欺侮誰!”“讓咱們祭奠祭奠自己,把紙錢撒起來,算咱們三個老頭子的吧!”三個人最後互相訴說着,又用諷刺的出殯儀式向觀衆展示着一曲舊時代的葬歌。

還有很多經典的角色,比如死皮賴臉的唐鐵嘴、勤懇忠厚的跑堂,李三、變賣子女的貧農康農、聰慧善良的康順子、強勢的龐太監、沈處長等人,這一個個人物代表着社會上每一類人,而茶館就是一個小型的社會,不僅反映了當代人的精神創傷,還具有強烈的社會批判精神。這是一部好書,我會盡量體會出更多精髓出來,用到學習中去。

茶館讀後感 篇三

很是慚愧的是以往我雖然對這2個經典的劇本耳聞已久,卻從來沒有讀過或者看過。藉着這本新書的推出,我總算有幸得以一飽眼福。確切而言這是以話劇對話形式展現的作品。就《茶館》這部作品分享的是北京城裏一個名爲裕泰的茶館在三個標誌性時期的變化。看似不起眼的小小茶館包羅萬象地濃縮了中國一個時期的巨大歷史變遷。通過着茶館中各個人物的語言描述,書外的我看着世像百態的同時,更是有着一個縱向有時間跨度的歷史社會變遷過程。由小及大,由點及面,由細節及整體------這樣人來人往的小茶館;這樣各色人物的迎來送往;這樣三教九流的衆生相;這樣的一個大茶館的小社會詮釋。經典之作就此用着最爲直觀的,生動的,原汁原味的文字形式鋪陳於我的面前。雖然讀着這樣的文字劇本缺少了某些的直觀感受,但是我卻覺得這樣的刻畫勾勒同樣也是一種美。這種美屬於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靜態美。儘管沒有演員的肢體表達,但是文字本身那種無形中的“無聲勝有聲”境界卻完美地通過書冊讓人一覽無遺。翻看着這樣的文字描述,我覺得自己更加動態地通過這些語言的描述展開聯想---去想象其中人物的神態,動作,舉止,心理-----更通過着這些人物的巨大信息量感受作者本身藉助劇本想要傳達的深層內涵。事實上,書中隨後的《龍鬚溝》同樣用着這樣的生動文字分享着老舍筆下的另一個話劇劇本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