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蟬》讀後感精品多篇

讀後感2.56W

《蟬》讀後感精品多篇

《蟬》讀後感 篇一

《螞蟻和蟬》是古代寓言文學家伊索的作品,說的是螞蟻在夏天的時候就開始爲儲備過冬的糧食而辛勤勞動,而蟬,只顧玩樂唱歌,任憑時間流逝,結果冬天來到後要向螞蟻乞求幫助。

重讀這篇短小的寓言,感受當然與兒時不一樣。

小時候,我們想到的,往往只是讚揚螞蟻的勤勞,嘲笑蟬的懶惰和只知玩樂驚醒自己必須要象螞蟻般勤奮學習,爲將來打好基礎,不可象蟬那樣空耗光陰,也就是所謂的“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但在經歷了各種人生的風雨後,見多了那些今朝有酒今朝醉、卻在人生的冬天或風暴不期而至時手足無措的人們,我們知道,我們必須象螞蟻那樣,在工作中踏踏實實、勤勤懇懇,在生活中未雨綢繆、積穀防饑。

伊索,從不起眼的小事中,見微知着地告訴我們人生的哲理,確實不愧是人類的智者。

《蟬》讀後感 篇二

《瘸蟬》出自於凡夫的《動物探奇》,讀完這篇課文後,我的體會頗深。

這篇文章講述的是一羣蛻變的蟬在經歷一場痛苦,激烈的過程,出於愛心的蘇格拉底幫助了其中的一隻蟬,然而,這隻受過幫助的蟬卻捲曲在籠子角里,怎麼也飛不起來的故事。同是經過蛻變的蟬的幼蟲,最後的結局卻不同:那些憑自己力量的蟬,最終都展開了美麗的翅膀,變成了真正的蝶,而經蘇格拉底幫助的蟬,最終成了一隻瘸蟬。

現實生活中,有好多出於好心幫助卻釀造成了悲劇的事情。從這裏我就想經世界上的每一位呵護者說:“你們總是呵護,溺愛我們,想要什麼都買,難道我們就得生活在父母的“襁褓”之中嗎,如果人們一直溺愛我們,不但你們的這種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希望破滅了,而且還會讓我們走上不歸路。”

凡夫的這篇《瘸蟬》讓我體會到:好心未必能辦成好事,善意卻有可能帶來悲劇。我們不要違背了事情發展的客觀規律,蟬蛻變的過程確實劇烈,痛苦,讓我們於心不忍,但是這個過程必須要自己獨自去忍受,去完成。只有經歷這麼一個殘酷的過程,才能長出矯健的翅膀,飛向廣闊無際的天空,我們的成長就如同蟬蛻變過程一樣漫長,一樣痛苦。每一次成長都要經過挫折,付出汗水,想要有精彩的人生就必須靠自己不懈的努力。

燃燒吧!我們的小宇宙!

《蟬》讀後感 篇三

“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每當聽見這首歌時,我總會聯想到一篇文章——《瘸蟬》。

《瘸蟬》講了一羣蟬正在經歷痛苦的過程中,蘇格拉底幫助了一隻蟬,替它剝開硬殼,減輕它的痛苦,但卻使他變成一隻瘸蟬的故事。

《瘸蟬》這篇文章不正式告訴我們成長的過程當中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痛苦的,每個都要學會去承受,去面對。

有時我想:蟬的一生不正如人得一生一樣嗎?我們大多數在學習上都會用掉很長時間,這些日子不正是像蟬在忍受蛻變時痛苦的煎熬麼?在長時間的學習中取得成功時,便會像小鳥一樣高興,這種心情不正像蟬在蛻變後變成一隻真正的、美麗的蟬麼?其實,蟬的蛻變和雞在蛋中也有很大相似。就像你不可以雞在蛋中時,剝開雞蛋而不讓小雞經過自己的堅持而濁開一樣,那樣最終只會好心幫倒忙。

“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我又開始哼上了小調。

《蟬》的讀後感 篇四

今天,我讀了《蟬和螞蟻》這篇寓言,主要內容是:

螞蟻是個貪得無厭的剝削者,它把所有可食的東西搬到自己的糧倉裏,無論何時蟬都不會跑到螞蟻的面前嚷餓,並且還一本正經地許諾將來連本帶利一併奉還。螞蟻剝削蟬,厚顏無恥,還常常把它洗劫一空,借和還從來不存在於掠奪者的習性中。七月流火,成羣的昆蟲乾渴難忍,而蟬落在一棵小樹,用鑽頭似的嘴,吸着汁液飽滿的樹皮,不久,被螞蟻這些不速之客發現了這口甘泉,它們有的咬蟬翼,有的咬蟬爪,最膽大的一隻咬着咬着蟬的吸管往外拽,蟬忍受不住,飛了,螞蟻成了這口“井”的主人。經過五六個星期後,“歌手”的生命耗盡了,被搶劫時絕不退縮的螞蟻看見了,毫不客氣的把這些“美食”扯碎,肢解,然後搬回巢。甚至還可以看到蟬雖然奄奄一息,但翼還在顫動,可是小螞蟻們便涌上去向各個方向拉扯,撕拽它。此時,蟬傷心至極。

蟬太可憐了,原因就是因爲它太脆弱,不堅強,太容易被別人欺壓,螞蟻,可惡,沒同情心,恩將仇報,不過從它搶劫時決不退縮的做法上又讓人感到一種無畏精神,只是沒用到好的方面。這則寓言雖寫的是昆蟲,但它的中心思想卻是教育我們要堅強,富有同情心,和無畏精神。

《蟬》的讀後感 篇五

在書中講了專靠趁火打劫 ,絲毫不講客氣的乞討者-螞蟻;和心靈手巧,樂於與受害者分享利益的工匠-蟬。蟬,一種走火入魔的歌唱家,不管天氣多麼炎熱,它都會叫個不停。它渴了,就在痛飲樹枝上的甜汁,全身心的陶醉在糖汁與音樂間。而螞蟻卻在趁火打劫,卻在蟬身下偷取甜汁,把偉大的鑿井者趕走,雖然甜汁很少,但螞蟻認爲喝一口足矣,因爲下次還有機會。一等到蟬死了,從樹上掉下來,搬屍者就會把它搬進洞裏。是啊,螞蟻是在準備食物,可那儘量幫助它渡過夏日的蟬!面無表情的碎屍者就是“勤勞”的螞蟻。

讀了這篇文章,我覺得:蟬是隻愛唱歌,但它也不是懶惰;螞蟻並不是趁火打劫,只是它生活的一種方法。所以說,思考一個問題要從多方面入手,不然怎麼會有“三思而後行”這個成語呢?

《蟬》的讀後感 篇六

這次我們學了《螳螂捕蟬》這篇課文,我的感受很深。

有一個盲人,在大街上乞討。他伸出枯柴一般的手,向路邊的人乞討。旁邊有一個木牌,上面寫着一行字:我什麼也看不見。路過盲人旁的貴夫人,和一些有錢人。沒有人對盲人產生憐憫之心,直到中午。一個詩人路過這裏,問:“你乞討到錢了嗎?”盲人說:“哎,一分錢都沒討到。”這時詩人在木牌上有寫了一行字:春天的景色很美,可是我看不見。詩人走路,盲人依然在乞討。嘴裏說:“求求你們,給我一點錢吧。”他和早上一樣伸出手,下午詩人又經過這裏。他又問盲人:“你收穫了多少。”盲人說:“這次好心人多了,我收穫了不少。”詩人摸着鬍子笑了笑走了,這位詩人巧妙的運用的語言,使盲人乞討到錢。

有一次,美國人問周恩來:“你們中國人走路怎麼朝下看,而我們美國人走路朝上看?”周恩來說:“我們中國人走的是上坡路所以十分的吃力,而你們每個人走到是下坡路不費力。”這暗含了我們中國在一天天變強,你們美國慢慢衰弱。美國人本來想貶低我們,這樣說到是在說他們。周總理用語言的魅力維護了祖國的尊嚴。

從這我知道了語言的魅力,我們應該巧妙的運用語言,語言的魅力和我們生活是息息相關的。

《蟬》的讀後感 篇七

讀了媽媽給我買的法國作家法布爾寫的《昆蟲記》之《蟬》後,我才知道以前寓言中所說的:蟬在夏天到秋天一直叫,終日無所事事,而螞蟻辛勤勞動,到了冬天蟬向螞蟻借糧,還被螞蟻挖苦。這是不對,其實蟬是一種很勤奮的昆蟲,比螞蟻要勤奮很多倍。

首先每年7月中旬蟬媽媽都會挑選斜斜向上翹着的,粗細不超過鉛筆的乾枯枝條,然後用胸部尖利的短針在樹枝紮上一排小孔,大約三四十個,接着會在小孔上產下三四百個卵。10月初,卵開始孵化。變成和跳蚤一樣大的幼蟲在接觸空氣後,身體纔開始硬朗,就會馬上尋找藏身之地,以躲蔽寒冬。作者在文中還詳細描寫了蟬的幼時它是怎樣爬到地下的。(它划動小小的前爪,猶如舞着叉,使勁地掘着,把土刨出地面。幾分鐘後,針尖大的一口井便初具規模。小傢伙就鑽下去,埋了自己,此後就再也不見蹤影了)。幼蟲就一直在自己的地下家中生活四年。四年後它才爬出地洞,蛻變成蟬,而在日光下歌唱的時間還不道五個星期。整整四年,它都穿着,幹羊皮般堅硬的外套,用爪子堅持不懈地掘着泥土,只爲了有一天能穿上漂亮的黑禮服,插上透明的翅膀,然後高歌一曲。

讀完此文章,我真爲蟬所感動,我再也不會說蟬只歌唱,而不勞動,因爲它爲了這首歌,用了那麼多力,真是太不容易了

《蟬》讀後感 篇八

這個星期四,我們學了一篇課文,叫做《螳螂捕蟬》。“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句話大家應該都聽過吧,這篇課文就是講了少年用蟬,螳螂,黃雀只在乎眼前的好處,而不顧及背後的危險的故事巧妙地勸說了吳王,讓他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讀了這篇課文以後,我深有感觸,吳王攻打楚國就是自取滅亡,他非常固執,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好處,而不顧其他諸侯國趁這時來攻打我國的危險。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很多像蟬,螳螂,黃雀這樣的人:在街上行騙,卻沒想到她的一舉一動都被監控射了下來;有人捕捉野生動物,使它們沒來家園;人們亂砍樹木,導致了山體滑坡,殃及了不少無辜的人;還有的人隨手亂扔垃圾,導致空氣中充滿了病毒,讓人經常生病。。。記得有一次,表妹真聚精會神地做着作業,好像就是天塌下來也不關她的事似的。我心中立刻產生了一個念頭:去嚇嚇她!我踮起腳尖,輕輕地走了過去,正要行動時,“啊”一聲大叫震得我耳朵都快聾了似的!我一咬牙,把頭慢慢的轉了過去,切,原來是表哥啊,幸災樂禍的他,現在正捂着肚子在地上邊打滾邊笑呢!這件事讓我深刻地明白了一個道理:其實,表妹就像蟬,我就像螳螂,而表哥就像黃雀,我們一心只想着算計別人,卻沒想到有一雙眼睛正在背後看着我們呢!

所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啊!在生活中,我們難道要重蹈吳王的覆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