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天幕紅塵》讀後感精品多篇

讀後感7.19K

《天幕紅塵》讀後感精品多篇

《天幕紅塵》讀後感 篇一

小說《天幕紅塵》讀完了。4分評價,不推薦。豆豆寫的。之前讀過她寫的《遙遠的救世主》(此書7分推薦)。

評價一本小說好壞,有個簡單的方法,讀完後問自己兩個問題即可:其一,讀完一遍後,多大程度上想讀第二遍呢?其二,在閱讀過程中,多大程度因被情節吸引而很專注,又多大程度因被其驚到而頻頻“齣戲”呢?回答完此兩問,你基本就可得出你個人對一本小說的評價(影視劇亦可)。若此外還能就自己的回答有條有理地講出個“爲什麼”,說明你對故事的理解確實較深刻,具備了一點創作者意識。

對於《天幕紅塵》,我不會因爲故事情節再去讀它,因爲寫得太不自然。大多人物關係發展處都讓我齣戲。下面從我個人所認爲的優劣兩方面,簡單談談這部小說:

一、人物關係發展太彆扭了,極其不自然,尤其是男主人公和兩個女主人公的關係發展。小說人物的發展方向完全是任由作者的個人意志來扭曲。有人可能說:那作者寫小說,人物關係的發展肯定都是由作者來控制的啊,想怎麼寫就怎麼寫呀!設計一件衣服能夠想怎麼設計就怎麼設計嗎?不需要根據人體的形狀來設計嗎?從來就沒有隨意的創造。一切創造都遵循一定法則。在小說中創造一個人物,就如同用手從某點朝某方向畫一條射線,這條線的方向是一定的、不變的。高手徒手畫射線能從頭到尾保持一個方向,普通人徒手畫就難免曲曲歪歪,不能保持一致了。其中畫線的一致程度便可看作是作家創造人物的能力水平。關於創造人物遵循一定法則,有兩點可作爲簡單例證:(1)《三體》中羅輯受第一任女友要求,自己寫了一部小說,發現寫完後,人物彷彿有了自己生命,小說發展的方向並不受自己控制了;(2)《武林外傳》的編劇寧財神也曾在採訪中說道,寫這個劇本時,一開始是希望小郭和小六在一起的,但寫着寫着小郭就不知道怎麼跟了秀才,大概是人物的選擇吧。所以說,作家創造了一個人物性格,那麼人物在故事中怎麼走已然註定,作家要做的是將其描寫出來,而不是根據自己的意願強行修改。不得不說,即便戴夢巖與葉子農的關係發展很彆扭,她對葉子農的感情始端也是尚可理解的,畢竟是想找個靠譜之人作依靠。但方迪對葉子農的感情完全就是無來由的,一點前因也沒有,突然讀到她對葉子農的內心表白,真是彆扭壞了。與《遙遠的救世主》相比,豆豆在這本書中描寫的戀情關係真得很一般。感覺像是在寫命題作文一般,沒有關係,硬創造關係。

二、對“民主”的一些認識談得不夠徹底,不夠究竟,避重就輕。我個人是極其不認同這種談法的。感覺很多內容都像是在寫“命題作文”。比如男主人公認爲代議民主制就是數人頭,說來說去着重點似乎就在“數人頭”上。對其本質也沒說多少,爲什麼要數人頭?數人頭表現了什麼?我理解主人公說的:代議民主制並不適合在這片土壤上生存。因爲從結果的角度來看,這片土壤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這是歷史註定的。但註定的只是按照規律走,按照規律走,並不見得是最好的安排。

三、說理成分太多,並且常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給人“故弄玄虛”的感覺。但恰恰這一點,也是很多人追捧這本書的原因吧。人都是這樣。舍其易者而不行,究其難者以爲學。比如,“見路不走”四字,說到底不過就是“實事求是”而已,是要人“做事要看本質而不要拘泥於表象”,一個本質,在不同條件下,有不同現象。但現象再多,本質就那麼一個。簡單舉個例子,下面這個圖片中的物體,用簡體中文寫是“書”,用日文寫是“書”,用英語寫是“book”,三個概念都不同,但表達的意思都是一樣的。

我比較欣賞《天幕紅塵》的一點是:用“見路不走”來解釋“實事求是”這一真理,確實是別出心裁。在此指導思想之下的“老九面王”的商業案例,也像《遙遠的救世主》中“格律詩音樂公司”的商業案例一樣,給經商的人很多借鑑意義。而這一點也是未來我可能再重新翻看《天幕紅塵》的緣由。

相比之下,我真是覺得豆豆寫的《遙遠的救世主》要好得多。這個小說講一段情,講由一段情引發的商戰,在這之中,講佛法、講自然規律。故事“一以貫之”,簡單易懂,主人公間的感情不至於讓人潸然淚下,但也讓人感動,讓人沉思。而《天幕紅塵》說理成分太多,喧賓奪主,人物關係發展不自然不說,故事情節反倒成了陪襯。小說是以故事去反應一些道理,而非以道理去寫故事。

我相信豆豆對於這些寫作的道理都懂。但爲何寫成這樣,天知道。可能這本書就是個命題作文吧,可能受時間限制吧。

《天幕紅塵》讀後感 篇二

用了三天的時間讀完了豆豆所寫的《天幕紅塵》這本書,這是朋友推薦的一本書,之前看過豆豆的另一本小說《天道》,同名電視劇《遙遠的救世主》,兩本小說都對文化屬性,人性有很深刻的思考。在《天道》裏邊,主人公對“神及道,道法自然,如來”有很多的論述,故事的展開也是圍繞主人公的理解展開的。而這部《天幕紅塵》延續了這一思路,提出了“見路不走”的理念,也就是實事求是的具體實踐,作者借人物之口,闡述了見路不走的具體思路,並通過人物的事件經歷來闡述作者的思考。

小說的開頭就明示:見路不走,是要見,見性,見智,着相,着禮,品鑑有別,親密有度,這是個沒有道法的紅塵,而且有時還要你滾一下,這是個沒有方向的名利場,有時會絞一些你的肉。這就是你頭上的天幕。天有道,則無常道,事於道,則天有道看與事則無常,無常則明,明則通,則世事洞明。世事洞明則世事可治癒,漸達佳境。

羅家明踐行“見路不走“而自殺於莫斯科。羅家明的莫斯科投資失敗自殺,不是見路不走,而是事於道,又走了一條見路不走的路,見路不走就是實事求是,不住一法,也可以理解成不拘經驗教條,羅家明栽跟頭是呈因果存在的,誰具備了那種條件誰都離栽跟頭不遠了。條件的可能,條件的可能是什麼:就是實事求是,“想”管不管用?想只管想的用,每個條件只管它這個條件的用,不管別的用,如果你面對的不是正確,你跑一輩子也沒有用,老天爺不會因爲衆生心誠就把有志者都成全了,條件的可能是啥,就是讓你想可想之想,能可能之能,你想了條件不可能的,一分錢也是貪心,只要是條件可能的,多少都是正常。實事求是是個很大的概念,很原則,很寬泛,只是你聽過了,不覺得它神道了,不覺得它神道並不表示你就真懂了,更不表示你就能操作了,就像很多人說實事求是的時候,其實實事求是是根本不關他的事,他那樣說只是想表示他是明白人。見路不走是“見路非路,即見因果”的意思,跟“見相非相,即見如來”是一個道理。見路不走是實事求是的執行和具體,更具提示性,更容易理解和操作。啥叫路?成功者的經驗、方法叫路。路管不管用?管用,不管用早就沒人走了,它管借鑑、模仿、參照的用,但是我們說它有漏,不究竟,因爲成功者的經驗是他那個條件的可能,你不可能完全複製他的條件,完全複製了,也就不是你的人生了。見路不走就是提示你,不要拘於經驗、教條、要走因果,只有因果是究竟的,是無漏的。是人就會有錯,但你至少有了這種意識,比起唯經驗唯教條就少出點錯。啥叫命運呢?除了不可抗拒的外力外,剩下的不就是多出點錯與少出點錯的區別嘛。

如來是啥?這得從因果律說起,什麼條件產生什麼結果,這就是規律,這個規律是怎麼來的呢?不知道,因爲說出來就已經錯了,有來必有去嘛,而因果律無所從來,也無所從去,人們就用如來這個詞來表述這種性質。“見相非相,即見如來“的意思通俗點說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這裏的如來當真相講,往大里說就是了悟得到的意思,迷信和科學都用得道這個詞,是迷信還是科學就看你的甄別能力了。

見路不走不是讓你跟別人不一樣,也不是讓你跟別人不一樣的,它不以一樣不一樣爲判斷,它是讓你立足自身的條件,以自身的條件可能爲判斷。一個人如果要做高人,甭管啥道理先別妨礙他做高人再說,這時候甭管啥道理都會被歧讀,只要你還有一顆做高人的心,你就會這樣,由不得你自己。這時候見路不走就不再是實事求是了,而是我要跟你不一樣,我得是高人、高招,這就背離了條件的可能性。他就會放大了他願意放大的`,縮小了他願意縮小的,他載跟頭就是必然。

如何透過現象看本質?舉個例子:手擀麪比機器面好吃,這算不算路呢?但隨便找個人做的手擀麪並不一定有機器好吃,但不能說他的手就不是手了,說手擀麪比機器面好吃,是由經驗歸納出的教條,不爲錯,也很管用,用來判斷面條很方便。但我們說他有漏,實相是什麼呢,是軟硬度,是薄厚寬窄,是給麪糰做功的方式和方向,是面的結構等等。總之只要你滿足了好吃的麪條所要求的那些條件,不管你是用機器的方式還是人工的方式,它都出那個結果,這取決於你需要那種方式,如果你是大規模的連鎖店,機器方式的產量、成本和質量的穩定性就有優勢。如果你的思維被束縛在手擀麪比機器面好吃的教條裏,你這個好吃的麪條要想實現大的市場係數就很困難。

見路不走就是你不能跟着經驗、教條瞎跑,也不能跟着形式走,只看因果、本質,只按它的條件可能去說,至於跟別人一樣不一樣的不用去考慮。也許是一樣大,也許是不一樣的。人最願意走捷徑的,比如誰誰的成功之路,他以爲別人成功了,他照搬過來也會成功,那就危險了。唯經驗唯教條,這東西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