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牡丹亭》讀後感多篇

讀後感3.15W

《牡丹亭》讀後感多篇

牡丹亭讀後感1

《牡丹亭還魂記》(簡稱《牡丹亭》,也稱《還魂夢》或《牡丹亭夢》)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創作的傳奇(劇本),刊行於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

該劇描寫了官家千金杜麗娘對夢中書生柳夢梅傾心相愛,竟傷情而死,化爲魂魄尋找現實中的愛人,人鬼相戀,最後起死回生,終於與柳夢梅永結同心的故事。該劇是中國戲曲史上傑出的作品之一,與《西廂記》、《竇娥冤》、《長生殿》合稱中國四大古典戲劇。該劇文辭典雅,語言秀麗。

女主人公杜麗娘長得天生麗質而又多情善感。她到了豆蔻年華,正是情竇初開的懷春時節,卻爲家中的封建禮教所禁錮,不能得到自由和愛情。忽一日,她那當太守的父親杜寶聘請一位老儒陳最良來給她教學授課,這位迂腐的老先生第一次講解《詩經》的“關關雎鳩”,就把杜麗娘心中的情絲觸動了。數日後,杜麗娘到後花園踏春歸來,睏乏後倒頭睡在了牀上。不一會見一書生拿着柳枝來請她作詩,接着又將她抱至牡丹亭成就了雲雨之歡。待她一覺醒來,方知是南柯一夢。

此後她又爲尋夢到牡丹亭,卻未見那書生,心中好不憂悶。漸漸地這思戀成了心頭病,最終因此與世長辭。其父這時升任淮揚安撫使,臨行將女兒葬在後花園梅樹下,並修成“梅花庵觀”一座,囑一老道姑看守。而杜麗娘死後,遊魂來到地府,判官問明她至死情由,查明婚姻簿上,有她和新科狀元柳夢梅結親之事,便准許放她回返人間。

此時書生柳夢梅赴京應試,途中感風寒,臥病住進梅花庵中。病癒後他在庵裏與杜麗娘的遊魂相遇,二人恩恩愛愛,如漆似膠地過起了夫妻生活。不久,此事爲老道姑察覺,柳夢梅與她道破私情,和她祕議請人掘了杜麗娘墳墓,杜麗娘得以重見天日,並且復生如初。倆人隨即做了真夫妻,一起來到京都,柳夢梅參加了進士考試。考完後柳夢梅來到淮揚,找到杜府時被杜巡撫盤問審訊,柳夢梅自稱是杜家女婿,杜巡撫怒不可遏,認爲這儒生簡直在說夢話,因他女兒三年前就死了,如何現在能復生,且又聽說女兒杜麗娘的墓被這儒生髮掘,因而判了他斬刑。

在審訊正吊打之時,朝廷派人伴着柳夢梅的家屬找到杜府上,報知柳夢梅中了狀元了。柳夢梅這才得以脫身,但杜巡撫還是不信女兒會復活,並且懷疑這狀元郎也是妖精,於是寫了奏本讓皇上公斷,皇帝傳杜麗娘來到公堂,在“照妖鏡”前驗明,果然是真人身。於是下旨讓這父子夫妻都相認,並着歸第成親。一段生而復死,死而復生的姻緣故事就這樣以大團圓作了結局。

《牡丹亭》裏說:“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成爲廣爲傳唱的一句話和被後人勇於追逐愛情的“金科玉律”。杜麗娘有情,看起來這一份感情的對象是柳生,但細細思來,實則是愛己,或者說僅僅是愛情的本身。

作者筆下的柳夢梅只是將包括杜麗娘在內的萬千女性形象投射到柳夢梅身上了而已。就像我們年少時期純粹乾淨的喜歡上了誰,並不是那個人真的有那麼好,只是我們把所有對於愛情和伴侶的最初的幻想一廂情願的投射到那個人身上了一樣。

杜麗娘身上的那種“至情”以至於整部作品中表現出來的“以情戰理”,那是一種超脫人世的感情。那樣的感情純粹虛幻卻又最堅貞真實,它可以穿透現實與虛幻,超越生命與死亡。這樣的感情已經不僅僅是愛情那樣的簡單了,這也就解釋得清所謂“至情”兩字。

在那樣的時代,發出這樣的聲音已經是難能可貴,明代戲曲理論批評家沈德符在《顧曲雜言》中說:“《牡丹亭夢》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西廂記》和《西廂記》相比更爲大膽,甚至沒有藉助丫鬟等外界因素,就是這兩個人大膽的去追求,甚至與生死相抗衡,最終“有情人終成眷屬”。

儘管最終的結局不是那麼的“合乎常理”,但就這樣又有何不可?留一份念想和美好在世人心中,留一份纏綿在世人心中而已。

牡丹亭讀後感2

有一本書最好在靜夜裏讀,那便是《牡丹亭》;有一首曲最好在高閣上唱,那便是《牡丹亭》;有一段愛情最好在生離死別中吟,那還是《牡丹亭》。

悄悄然折起最後一頁的書角,我問自己:夢到底是什麼?于丹說,夢只關乎情懷,只關乎一個人內心的感受。湯顯祖卻道:夢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豈少夢中之人耶?而我想說:夢很簡單,就是走出深閨大院,恍然間,看到那個真正的自己,拾起那份遺落的本真。直言罷,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附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這便是我對《牡丹亭》最深的懷想。

杜麗娘,那位生於官宦之家的深閨女眷,被《詩經》中《關雎》一章所描述的愛情故事所打動。樑夢中,見一書生柳夢梅持柳求愛,從此共度良辰,幽會牡丹亭畔。然而天妒佳眷,杜麗娘因夜有所思,情無所寄,一病不起,抱憾終身。死後,其母親將她葬在花園的梅樹下,後移至梅花庵觀,丫鬟春香將麗孃的自畫像藏在太湖石底。當柳夢梅赴京趕考,留宿庵觀中,拾得那幅畫卷,憶起夢中佳人。他不顧開棺處死的危險,掘開杜麗娘的墳墓,讓她起死回生。幾經波折,兩人最終興得皇帝賜予姻緣,從此相伴相隨,相知相愛。倘若緣定三生,即便穿越生死,教人惜得一繾綣。

《牡丹亭》與《長恨歌》不同,它沒有皇家宮苑,沒有金盆玉器,只有那芍藥花開,杏花雨落,青橋石板,滿園春色,還有那段夢迴千轉,相思不相負的愛情。或許如果麗娘不走出那深閨大院,沒有看見嫋晴絲吹來閒庭院,搖漾春如線的風光,這段愛情會不會鎖進封塵中,不會出現呢?不,它會出現。因爲它的背後有兩顆脫去世俗的心。這便是《牡丹亭》留給我最美好的夢幻。在那個宋明理學壓制,封建脅迫的年代裏,杜麗娘解放個性,追求幸福,是福還是禍?我說,是福。封建思想讓她從唯唯諾諾變得執着勇敢,敢於爲愛情放棄生命,勇於在朝堂之上據理反駁,慷慨陳詞。只有爲自由,爲信念奮鬥的人才會變得至情至理。我想這至情至理就是本真,《詩經》中關關雎鳩便是麗娘尋找本真的開始。誠然,每個人心中有缺失不了本真,缺失不了真正的自我。麗娘不應該甘於禮教,所以她突破自我,尋找幸福;林逋不應該求生於污濁的官場,所以它隱於湖畔,梅妻鶴子;嚴子陵不應該安於富貴所以他逐夢山水,無憂無慮。請相信,人有時會很渺小,渺小到瞳孔在清澈也會被人看成冰穹,光明站在身邊,卻無法被庇護,但人有時會因渺小而強大,只要他相信自我,突破自我,其實人的本真很強大。

我想,我該重新翻開第一頁,因爲愛情的故事沒有盡頭,自我的實現沒有終點。今晚,又是一靜夜。

牡丹亭讀後感3

《牡丹亭》,早就聽說是一部將戀情寫的不錯的古代作品。我們且來看看它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們稱道。

《牡丹亭》中杜麗娘是一個知書答禮的富家小姐,而柳夢梅則是貧窮的文弱書生。文章雖然用極其荒誕的手法,讓杜麗娘死而復生,成就了一段佳話。但我們應該看到,即使他們不是富家小姐或貧弱書生,他們對對方的感情都是真摯的,是賦有責任感的。本書單此一點就值得我們學習。

當代中學生談戀愛,很大成分上都只是遊戲,圖得一時快樂。中學裏勤工儉學的學生還是很少的,大部分學生拿的都是家長辛苦掙來的錢,錢花完了,伸手向家長要,錢便來了,根本是衣食無憂。那些鴛鴦們自然不會考慮到出了中學校門以後的情況,即使明知是分手的結局,也還是樂不可止。培養出真感情的也不是沒有,但結局既然是分手,又何苦要傷了這份感情,要知道,身體上的傷痛不算什麼,心靈上的傷痛是無法彌補的啊!

感情本就是讓人難以琢磨的東西,而感情中的戀情又是一種特例。那是因爲責任的存在,如果沒有弄清楚這一點,就不要談戀愛。也有人說:感情是可以培養的。話是不錯,但培養不是玩鬧開心,培養的目的到最後是要負責任的。我說不清楚,只道:那是別人的事,我不管,看不慣也無權過問。語文寫作能力差,也不去思考這些問題,我過的瀟灑快樂。既然沒有戀愛也能快樂,又爲什麼一定要選擇戀愛的快樂呢?

牡丹亭讀後感4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還魂記》,與《紫釵記》、《邯鄲記》和《南柯記》合稱"玉茗堂四夢。是晚明戲曲家湯顯祖的四大劇作之一,也是他最膾炙人口且成就最高的作品。

故事寫的是南安太守杜寶的女兒杜麗娘,衝破約束,私出遊園,觸景生情,睏乏後夢中與書生柳夢梅幽會。從此一病不起,懷春而死。杜寶升官離任,在女兒的墓地建造了梅花觀。柳生進京赴試,借宿觀中。他在園內拾得杜麗娘殉葬的自畫像,認出是此女子便是那個曾在夢境中與他在牡丹亭畔幽會的女子。夜裏杜麗娘向柳生說出原委,並求柳生三天之間挖墳開棺。柳生依暗示掘墓開棺,杜麗娘起死回生,兩人結成夫婦,同往臨安。杜麗娘的教師陳最良看到墓地情況,柳生又不辭而別,就往臨安向杜寶告發柳生盜墓之罪。柳生在臨安應試後,恰逢金兵南侵,延遲放榜。安撫使杜寶在淮安被圍。柳生受杜麗娘囑託,送家信傳報還魂的喜訊,反被囚禁。金兵退卻後,柳生高中狀元。杜寶升任同平章軍國大事,拒不承認婚事,強迫女兒離異。糾紛鬧到皇帝面前,纔得到和解。

杜麗娘是南安太守杜寶的獨生女,從小就被灌輸封建禮教知書達理的思想。但殘酷的封建禮教根本無法束縛到正值青春期的她。一首《詩經·關雎》便惹動了麗孃的情思,她並不認爲這是宣傳什麼儒家禮教的作品。而認爲這就是一首戀愛詩,是一首撩動了無數少女春心的詩歌。而久困閨房的麗娘更是在家裏後花園那大好春光的感召下,動了訪春之情。這說明了呆板的封建禮教根本無法束縛住人類與生俱來的情慾,從而更加揭露了當時程朱理學"存天理、滅人慾"的虛僞和殘酷。

雖然杜麗娘的行爲與當時社會有許多不符,但這並不影響作品的情節發展。作者也便是通過“大家閨秀”的她做出不是大家閨秀的行爲而來闡述作品的主題思想。

讀完作品,我不得不被杜麗娘的勇敢,堅持與真情所感動。一首“牆內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內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是他們最初的邂逅。而後花園一夢之後,麗娘便相思成病,一病不起乃至天逝。而在現實中,杜麗娘與柳夢梅至始至終壓根就沒見過面,更別談什麼真愛了。那又是什麼導致了麗娘傷春而逝呢,難道就真的是那一個夢嗎?不,不是的。夢境或多或少加速了悲劇的產生,但夢境緊緊是促成悲劇的一個道具,而不是主要原因。試想在如今21世紀的我們有誰會因一個虛幻的春夢而相思死去呢?如今一見鍾情的機率都小的可以忽略,更別談什麼爲夢懷春而死了。而在杜麗娘那個年代,在那個真情被壓制,人性被束縛的年代,這或許不過就是一個再也尋常不過的事情罷了。

在古代,女子必須三從四德,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經常就躲在自己的閨房中繡花練琴作畫。在出嫁之前見到的男人估計也就他父親,兄弟,再有也就是家丁了。那麼偶然間突然見到一個與她沒有血緣關係的而後風度翩翩的男子,有幾個能不一見傾心的。而嚴酷的教條根本不允許這種私訂終身的事情發生。但往往物極必發,越加以束縛,就越能激發人性去挑戰。就說今天,男女平等,見到異性的機會多了,社會也開明瞭,很多人都能在尋尋覓覓中找到自己的另一半而幸福快樂的生活。又怎會有那麼多拋棄家庭而私奔的悲劇呢。

所以說到底,就是封建禮教無情的壓抑了人性,造就了無數悲劇的產生。

再有的感觸就是杜麗娘的真情了。雖然僅僅是一夢之緣。但也無法澆滅心中那被烈火燃燒的情思。天逝之後,她衝破重重困難,終於見到了柳夢梅。而衝破這些困難那是需要多麼大的勇氣與多麼堅定的毅力。都說愛情是有期限的。而麗娘當了三年的鬼魂,卻仍然對夢梅念念不忘,歷經千辛萬苦才得以圓夢。而現今又有多少異地情侶因忍受不了時間和空間上的距離而選擇分手,成爲陌路人。我想說的是在今天我們勇敢追求愛情和幸福的同時,請不要輕易放手,愛情總是需要堅持的。

牡丹亭讀後感5

前不久,網上流行了這樣一句話:“這個年紀愛你,不因爲你有車有房,只是那天陽光很好,你穿了一件我愛的襯衣。”初讀,便覺得這纔是美好的愛情。而當下的社會是物慾橫流的`,已然成長的我們所期待的那種純潔無暇的愛情,卻也再是難覓了。

所學的元曲裏有很多愛情故事,但是湯顯祖在《牡丹亭》的題詞中說“如麗娘者,乃可謂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一句話就成全了內心所對愛情的全部希冀。也許在他看來,至情是人性中最美好的東西,有至情之人才是世間最可愛之人。《牡丹亭》是一部愛情劇,但劇本通過杜麗娘和柳夢梅生死不渝的愛情,歌頌了男女青年在追求自由幸福的愛情生活上所作的不屈不撓的鬥爭,表達了掙脫封建牢籠、粉碎宋明理學枷鎖,追求個性解放、嚮往理想生活的朦朧願望。我覺得在當下也是很有社會意義的。“有車有房,無爹無娘”這個準佳婿的標準一經網友說出,立刻受到了熱議,然而現實中那些因爲男女經濟條件或工作背景而被現實分開的真心相愛的人們更就數不勝數了。

或許愛情不是萬能的,就像《裸婚時代》中那個殘酷的結局一樣,應了那句“貧賤夫妻百事哀”,縱使有一顆“愛你到老的心”,仍然拯救不了愛情。但是如果沒有愛情,那生活就太現實、太無趣了。或者有一天,我們可以期待着張愛玲所描述的愛情:“於千萬人之中你遇見了所要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裏,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以說,惟有輕輕的嘆一句:‘哦,你也在這裏嗎?’”

柳夢梅和杜麗娘在夢中遇見了。這便是真的傳奇。“只是因爲在人羣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沒能忘掉你容顏。夢想着偶然能有一天再相見,從此我開始孤單思念。”從《遊園》開始,杜麗娘就明白,她的青春,她的美貌,終有一天也會雨打風吹去,付與那斷井頹垣。她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她詠歎着,生怕自己稍一草率便辜負了這絕美韶華。但是柳夢梅出現了,雖終究南柯一夢,奈何她卻決心等下去,即使是死了。“寧願相信我們前世有約/今生的愛情故事不會再改變/願用這一生等你發現/我一直在你身旁從未走遠。”杜麗娘葬在了花園的梅樹下,等着柳夢梅的發現,一等就是三年,而活在現實中的我們,再真摯熱烈的感情也不一定能戰勝距離和等待。等到歲月把愛情熬成了傷口,我們就各自揮手。在想,現代生活中,假設如果有誰爲情而死如麗娘者,必然遭到衆人惋惜之餘的批判,因爲現代人們更愛的,是自己的生命。雖然我們每天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異性,卻難以心動。人類發展到現在的時代,我們或許悲哀地發現,我們愛的方式沒有進步,愛的能力卻彷彿在退化。像杜麗娘那樣的至情,不只是文學作品的虛構,而且變得更加遙遠。在“爲情而死,感情而生”這幾個字面前,我們很快就會止步於前四個字,或者還有人爲自己找藉口說:“既然明知死而不能復生,爲何要爲情而死?”是啊,癡情如商小玲者,香魂一去再無返。縱是“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更架不住人生苦短,珍愛生命纔是真理。因此,我們終究成不了他人羨慕的情侶,因爲純真無暇的愛情而今只能去書中找尋。

牡丹亭讀後感6

讀《牡丹亭》留給我一個很深的印象,那就是美,文字美、故事美、人物也美。《牡丹亭》是我國四大戲曲之一,對其後世的文學作品有深遠的影響,如《紅樓夢》。《牡丹亭》是其作者湯顯祖在遭遇困頓後所作,而湯顯祖人生的不幸卻是中國文學史的大幸,也是我們普通讀者的大幸。這可能也是一種“缺憾產生美”吧!

我認爲,本書中的文字美已經達到了一個頂峯,讀書時,文中美的文字片段一個接一個涌入眼簾,讓人應接不暇,美得使人窒息。當然純粹的文字堆疊是不能打動人的,那只是一個虛有其表的空架子,是沒有內涵的。真正優美的文字要建立在情、景的基礎之上,要敘述一段情,要描寫一片景,而本書的文字美正是如此。它的每一段文字都不是空寫,而是有所表現的,空說無憑,簡單的看一看“閨塾”一出中的一些文字吧。“閨塾”這出完全是用輕鬆的語氣來表現的,讓人忍俊不禁,這也正是文字運用的高超之處,美之處。書中的陳最良的迂腐,春香和杜麗娘的叛逆也都在此表現無遺。也許有人會問“杜麗娘如何表現叛逆的?"文中杜麗娘與春香形成鮮明對比,一個靜,一個動,似乎杜麗娘並未叛逆,然而書中的杜麗娘確是處處偏袒春香,支持春香的行爲,有一處更是表現了杜麗娘對陳最良迂腐的不滿“師傅,依註解書,學生自會”,表面好像很禮貌,實際一個“自”字深切地表現了這一感情。有關文字美更有“遊園”一出中一系列的描寫,美得驚豔,表達出杜麗娘的內心,同時與讀者發生共鳴,這些都令讀者獲益匪淺。

本書的故事情節也是極美的,美得就像一個夢。而本書之所以向高潮發展,正是因爲兩位主人公做的兩個夢,柳夢梅夢見一座花園的梅樹下立着一位佳人。杜麗娘從花園回房昏昏夢中見一書生持半支垂柳前來求愛。從此一段穿越時空的精神愛戀在兩個素未相知的主人公之間發生了。這種情節真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不僅叫人拍案叫絕。而書中杜麗娘夢而相思,相思而死,死又復生,最終經歷曲折與柳夢梅結爲夫妻,更稱得上是一段傳奇,用《紅樓夢》中的一句話來說“真是難爲了他怎麼想得出來?”同時書中男主人公的名字也是叫的恰到好處——柳夢梅。“柳”象徵着男主人公,“梅”則指代女主人公,不管是柳夢梅還是梅夢柳,他們皆由一個夢所牽引,因此這個名字正好符合書中的整體情節。

最後提及人物美,男女主人公自是美的,春香也是可愛的,難道說迂腐的陳最良也是美的嗎?說陳最良迂腐,的確如此,但這只是一個片面,他在本文後段,卻也做了救國救民的大事,也算得上是一個英雄,因此說他也是美的。再以“閨塾”爲例詳細地分析杜麗娘和春香的個性美。不難發現這出中杜麗娘的語言遠不及春香的搶眼,這也剛好以春香的口吻側面表現了杜麗娘的個性。春香說“不是昨日是前日,不是今年是去年,俺衙內關着個斑鳩兒,被小姐放去,一去去到何知州家”。她對《詩經》無心的歪解,說杜麗娘講衙內的斑鳩放飛,側面表現了杜麗娘對自由的嚮往。因此說杜麗娘嚮往自由和對青春的覺醒並不是從遊園開始,而是早已有之,遊園只是一個導火索。再有陳最良說“古人讀書,有囊螢的,趁月亮的”春香則說“待映月,耀蟾蜍眼花;待囊螢,把蟲蟻兒活支煞”,春香纔不管別人怎麼讀書,她只關心小動物的生死,這也表現了春香的可愛無邪和對小姐杜麗娘失去自由的深切同情。

本書中處處都是美的,每一齣戲都可以拿來單獨賞析,“遊園”一出中寫杜麗娘感嘆韶光易逝,對此讀者都應深有同感,借用一句歌詞“年少輕狂的好日子,一懂事就結束”,因此作下文以記之。

碧杆託粉丹,冰清玉潔意微含,原是美人簪。憐心拆數瓣,玉骨冰肌,白鷺欲魂斷。金屋藏,裙襬翻,玉殞香消散;銀光閃,紅淚流,只爲心中的企盼。思幽幽,情漫漫,至死始恨。蓬頭髮亂。

斷井殘垣看遍,徒嘆得這韶光賤。曾經茂林修竹,而今枯藤老樹。往昔不復,與吾歸者知何處?傷心處,淚如注,難覓歸途;嘆息間,愁似霧,迷離前路。孤獨不苦,苦無孤獨。但求化身破廟,留你片刻的駐足,風吹日曬受盡皆不顧;但求化身孤月,寒夜中將你守護,奼紫嫣紅開遍,我不羨慕。

牡丹亭讀後感7

“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坦。”讀懂《牡丹亭》,讀懂湯顯祖,更讀懂了新舊時代的矛盾和鬥爭,新生力量反抗舊制度舊思想的堅強意志和渴望美滿生活的熱情。

這書,似乎更適合獨坐清輝之下,在墨香縈繞的案几前,看窗外落花如雨,飛雲過盡,爲書中杜麗娘爲情而死,又爲情還魂復活的鬥爭的力量所震撼、感動。

杜麗娘在當時封建統治的嚴格管制下,在官衙裏住了三年,連後花園都沒去過。唯一可以接觸的男人是她的老師——年過六十,滿腦仁義道德,滿口之乎者也的老學究陳最良。

在《尋夢》一折中她說:“這般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願,便酸酸楚楚無人怨。”在一次偷去花園,大好春光的感召下,她的青春覺醒了。她不甘於做一個循規蹈矩典範的封建婦女,雖憧憬着自己的理想,卻找不到出路。於是她只好把自己的理想託付給偶然在夢中出現的書生,而且爲他相思成疾,最終爲他埋骨幽泉。對於杜麗娘來說,這不是生命的結束,而是新的鬥爭的開始。在擺脫了現實的約束之後,她果然找到了夢中的書生——忠於愛情、勇於進取的柳夢梅,主動向他表示了愛情,還還魂爲夫婦。

作者湯顯祖生活的年代,正是清朝的政治極端腐化的時代。像湯顯祖這樣有才氣的文人士子,不願墮落而潔身自好。因此受到迫害和打擊。這樣的風骨和操守,讓這位“清遠道人”在《牡丹亭》中高舉“情”大旗,以對抗“理”的束縛,宣揚爲了情,生者可死,死者可以生,帶有強烈的個性解放的時代特徵。

幾百年後的我們,難道不也同樣需要這種追求個性解放、追求自我理想的新思想嗎?爲了美好的自由的願望,我們要勇於鬥爭、奮發進取,突破格律式的束縛,用生命的輝煌高歌!

牡丹亭讀後感8

“忙處拋人閒處住,百計思量,沒個爲歡處,白日消磨斷腸句,世間只有情難訴。

玉茗堂前朝後暮,紅燭迎人,俊得江山助,但是相思莫相負,牡丹亭上三生路……”

這是《牡丹亭》的第一齣,初次聽聞,極是年幼,是隨外婆去趕集,路經戲園子,咿咿呀呀的樂音就飄進了耳朵,曲終散場,餘音仍繞樑不絕,似乎莫名地就被感動了,未曉其間韻味,只單純地覺得好聽。回到家裏,尋來戲詞,央求哥哥一遍一遍地念着,然後跟着一字一句認認真真地背,雖不會唱,卻也覺得萬般美好。不解詞中意,記下之後,還得意洋洋獻寶似地背給外公聽,在家人清朗的笑聲中,即便莫名其妙,卻也跟着呵呵傻笑不停。

年幼真好,只是小孩子不懂珍惜,所以覺得只一剎那間就長大了。如今,孩童已是亭亭模樣。當年癡迷的《牡丹亭》全篇閱過百十次,不說感慨,但好歹是懂了詞中之意,想起往昔那些事,也僅付淡然一笑罷了,可那一出出的戲還是會不厭其煩地去聽去看。

這是暑假,夏意正濃。

尋空去了趟木瀆探個朋友,回家放下行李,出門便溜進戲園子,坐下聽一出“遊園”。臺上生旦淨末醜,唱唸做打間是一場場悲歡離合的戲,忽然不自覺地嘟囔了句:“先前那旦角兒,何時竟換了?”旁邊的哥哥瞟了眼,笑着說了句“這你都能注意到?先前那個模樣也不見得多好”,便繼續看着戲了,心不在焉地。

其實,哪是模樣問題呢,臺下如何,眉目妖嬈或是清水芙蓉,上臺呢,便只是濃墨重彩水袖翻飛,人是貴妃丫鬟小姐穆桂英祝英臺崔鶯鶯杜十娘,卻獨不是活在繁華都市裏的自己,哪瞧得出戲外模樣。只是這個,唱腔兒終究有些拖沓,似帶了幾分敷衍,少了幾分真情,失了幾縷繞樑不絕的纏綿迴音。

倒也難怪,旅遊旺季,到哪兒都似趕集,人世浮華,人心便也煩躁得很,來聽曲兒的有幾個是真心喜着真意歡着的,無非如“不到長城非好漢”一般,來了這處地兒不聽聽崑曲總覺回去難以“交代”,有負此行罷了。唱者無心,聽者無意,倒也恰當,那廂椅子上不是有人昏昏欲睡嗎?倒只是苦了我,眼巴巴地來卻討了個失望。

世人皆說:“遊園一曲,驚夢百年。”當年的那齣戲,無關風月無關情,卻真迷了我心,驚豔了幼年的舊時光。那時的自己,不染愁緒不知世事,不懂他人蹙眉爲何,只管拿着皺皺的舊書卷躲到大樹底下學着大人說唱唸戲本,也顧不上自己還缺着牙,吐音還漏着風,着實逗趣好笑。如今看來,一切顯得那麼遙遠。

“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朝飛暮卷,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

戲散場了,人也走了。只有那些唱入人心的戲詞依舊在流傳着,一代一代。縱是時過境遷,戲裏的故事,那些才子佳人世俗恩怨仍伴着水袖纏綿唱腔婉轉,依舊不曾離去。

也許,就這樣一天一天慢慢過去,一晃又是十年。若有那麼一天,我年少不再,滿頭銀絲,只希望含飴弄孫之隙可躺在搖椅上,聽得鄰家稚兒唱“則爲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呵,古老的唱詞裏有着歲月沉澱的記號。街頭巷尾,煙花巷陌,孩童奔走相戲,其音稚嫩,笑靨如花。也許我將含笑而視,仿若時光倒流,看到了幼時的自己……

原來,是有戲一曲,婉轉清揚,邂逅相遇,與子偕藏。

這一切,時間帶不走,浸在流年裏,經久彌香,此生難忘。

牡丹亭讀後感9

在上國學精粹課的時候,讀到一篇戲曲,《牡丹亭》,原名《牡丹亭還魂記》,是湯顯祖的代表作,一共五十五出。故事是說一名貧寒書生柳夢梅,有一次夢見在一座花園的梅樹下站着一位佳人,從此之後經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寶有一個女兒,名叫杜麗娘,從小就在老塾師陳最良讀書。她讀《詩經·關雎》而引發對愛情的嚮往,課後,在夢中與一書生幽會於花園的牡丹亭畔。麗娘醒後,整日思情感懷,最後鬱鬱而終。她在彌留之際,要求母親把她葬在花園的梅樹下,囑咐丫環春香將她的自畫像藏在太湖石下。他的父親升任淮陽安撫史,委託陳最良葬麗娘並修建“梅花庵觀”。三年後,夢梅赴京應試,借宿梅花觀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麗娘畫像,發現畫中人就是夢中的佳人。麗娘魂遊後園,再度與夢梅幽會。夢梅掘墓開棺還魂,令麗娘起死回生。兩人一齊到了京城應考。之後送家書傳報還魂喜訊,結果被麗娘父親囚禁,發榜後,夢梅考中了狀元。但麗娘父親仍不承認兩人婚事,糾紛鬧到皇帝面前,在皇帝的支持下,兩人終成眷屬。以大團圓作結局。

看完這戲曲,我的感受是,兩人的愛情真的令人羨慕,但是麗孃的做法卻不提倡,爲了愛情,不吃不喝不睡,最終鬱鬱而終,這警惕了我們。我們應該好好地生活,爲了遇到另一半,更要把自己弄得好好地,這樣不會令家人收到傷害。

牡丹亭讀後感10

《牡丹亭》一部中國經典古代小說,出生在崑曲發源地的我,也曾有幸看過由這部小說改編而成的戲曲。但由於年齡過小,一直未曾領略其精髓。如今我已是一名中專學生,再次拜讀這本小說,有了不一樣的感觸。

翻開已開始泛黃的書頁,想來是有些年數了。《牡丹亭》這本由湯顯祖創作的小說,語言細膩,文辭華麗。由於閱讀了大量的現在言情小說,他們都是實實在在的愛戀,多數是轟轟烈烈的愛情故事,而這部小說顛覆了我的看法,柏拉圖式的愛情可以存在。杜麗娘一個有着聰慧之姿,落雁之貌的女子。一日在丫頭春香的慫恿下決定去遊園,遊園前還打扮了一番。打扮本是爲人看,但她說恰三春好處無人見,不提防沉魚落雁鳥驚喧。則怕的羞花閉月花愁顫。又怕被人看見。這確實是青春期少女很典型的心理狀態。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春天的大自然喚醒了她的青春活力。她生活在籠罩着封建禮教氣氛,幾乎與世隔絕的環境中,眼睜睜地看着青春即將逝去,她卻無能爲力,不由自主,只好把熾熱的感情壓制在心中。帶着無限的傷懷杜麗娘回到了自己的閨房,不一會就覺得乏了,伏於案几上,昏昏沉沉的睡去了。正因爲這一睡,改變了她的命運,在夢中他夢見了一英俊瀟灑的少年郎,兩人情意綿綿,私下定了終身。在那之後麗娘因情而病,因病而死,真是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麗娘死後葬於梅花樹下,雖在冥界仍不忘尋覓夢中情郎,歷經千般苦難,終得大團圓。

文明禮貌月又開始了,哪些是文明行爲,哪些又不是的報貼隨處可見,最顯眼的一條便是文明戀愛。雖說進了中專校,談談戀愛是很正常的,但要論起文明來,恐怕就差遠啦。時下流行的一句話:中學裏戀愛的開始,便意味着分手的結局。我看就是最好的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