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斷舍離讀後感

讀後感1.02W

第一篇:斷舍離讀後感

斷舍離讀後感

聽說這本書已經很久了,終於找到機會來看。真是對我很有幫助。在這個物質膨脹的時代裏,書裏的觀念正如一陣清風吹來,幫助我放下很多的執着。

心裏老覺得物盡其用纔對得起它,但是一進到商場就看什麼都好,尤其是朋友都在購物的時候,覺得自己不買點啥真是對不起自己。春節去關島,同去的人都在買包包、鞋子、護膚品。原本覺得自己不需要買什麼的,結果也滿滿的買回很多用不上的東西。現在還要麻煩我考慮送給誰合適。女人們常常說的話就是:要對自己好一點。所以我也常常聽了、信了,然後就買了很多用不上的東西放在櫃子裏。有捨不得扔,真是好害人。

《斷舍離》這本書裏不僅講到應該如何的處理生活的實際問題,也提升到一個心靈的層面。告訴讀者如何應用這個理念來處理內心的困擾。如何去發現和清理一些心中的垃圾,讓正能量得以進入。而且能從處理東西上看出人的性格和狀態。所以,我也正在努力將不需要的東西清出家裏。讓自己脫離物慾的控制。過簡單舒適的生活。書中還提倡要接納自己,每天只要進步一點點就好,這對我這個性急的人來說真是安慰。哪怕沒做好又有何妨呢?這是我需要的。

第二篇:《斷舍離》讀後感

篇一:讓生活變得更加輕盈——讀《斷舍離》有感

這本書雖然是在講物品整理,但卻勝在沒有落進整理物品具體方法的藩籬中,而是從意識和理念層面,藉助瑜伽中的“斷行”、“舍行”、“離行”,對面對物品時,人們的心理進行了很好的梳理和調整。

隨着時間的積累,房間中堆積的物品會越來越多,有對我們而言意義深刻的紀念品,有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日常用品,有爲了應商場打折的氣氛拿下的戰利品,還有爲了發泄心中的怨恨、憤怒、委屈而糊里糊塗收入囊中的安慰品……這些東西對於我們真的全部有用嗎?作者山下英子用她“斷舍離”的理念讓我們沉靜下來去重新審視。

“斷”=斷絕不需要的物品進入房間。

“舍”=捨棄家中累積的廢物。

“離”=脫離對物品的執着,身處寬裕而自在的空間。

乍一看,好像挺容易的,但深究下去,發現最難做到的就是時時刻刻以“自己”和“現在”兩個軸去不斷審視物品。無論是“斷”,亦或者“舍”,最重要的就是反覆問自己這個東西對於現在的我到底有用嗎?是現在就能用還是僅僅只是未來的某個時候或許纔會派上用場?是爲了填補內心匱乏的安全感、滿足別人對高品質生活的定義、遮蓋心中的自卑情緒,還是真的爲了自己才留下這件物品?面對物品,其實就是在面對自己!原本以爲堆積在牆角或塞在櫃子深處的一件件東西只是由於自身的懶惰,亦或缺乏收納整理的方法,當真正着手面對時,才發現他們背後隱藏的心理因素。需要克服的不是收納方式的缺少,而是沒有勇氣丟掉物品背後的真正原因。

所以,運用“斷舍離”去清理物品,不單單是在整理凌亂的房間,而是在對內心的情緒和感受進行着梳理和調整。對曾經發揮重要功用而如今已退居二線的物品說聲“謝謝”,對衝動購物卻擱置牆角沒有很好施展其用武之地的物品說聲“對不起”,然後再去捨棄,或許就會容易很多。

用“自己”和“現在”兩個軸不僅能幫我們整理物品,甚至對於身邊環繞的人和事都可以進行重新審視。一段感情明明看到了隱藏在看似和諧景象下的問題,卻像鴕鳥一下將頭紮在地裏裝聾作啞,維持表面光鮮而不敢面對。陪伴你的朋友曾經和你有無數的歡聲笑語,而現在卻由於生活軌跡的不同,待人處事的方式有了巨大差距,卻硬要佯裝以前的美好硬着頭皮堅持見面。一件工作進行的過程中,你已經看到了方向的錯誤,卻爲了害怕經歷更改路線的巨大工作量和承擔的責任而繼續沿老路前進……對於這些,靜下心來,用“自己”和“現在”的標準去衡量,其實我們都能看到其中存在的問題。需要的只是坦誠和勇氣,去面對存在的問題,斷絕已不合時宜的關係,積極做出調整,脫離對過去、對他人的執着。

在踐行了的“斷舍離”後,你會發現屋子的內部空間變得開闊和清爽,內心空間也在不斷擴大和強韌。執着於外在的人事物,不能讓我們內心得到真正的滿足,而將關注力聚焦於自身,精力放在當下,才能換來生活的真正輕盈。如此這般,快樂和幸福便會如期而至。

篇二:《斷舍離》讀後感

在很多年以前,我就喜歡收拾物件,尤其是整理抽屜,在整理中獲得內心的平靜,乾淨、整潔成爲心靈純淨的標誌了,通常心情不好時,我也會通過整理屋子、整理抽屜的樸素方式,來平復心情。

近年來,人們關注了一種新型的生活觀念——“斷舍離”,正是這種觀念的極大擴散,悄悄改變了現代人的生活。 不說與現今中國反幾風的政治話題,這種樸素、簡潔的生活信念,通過心靈的淨化能夠讓生活更清爽,讓心靈更自由,這是信息社會在工業化發展進程中的一種迴歸,現代人對生活本質的迴歸。

讀這本書時,我沒有意識到自己多年來樸素的行爲中有一種“禪意”蘊含其中,“整理房間也就是整理自己,並不是心靈改變了行動,而是行動帶來了心靈的變化,只有有行動,心靈就會跟上腳步,斷舍離就是一種動禪”。

德國詩人歌德曾經說過一句話,“人類最大的罪是不快活”。快活的維持也是需要環境浸潤的,用心經營自己生活空間,通過篩選保留必要的物品,以個體爲主體,好好維護舒服簡潔的小小空間,從此起步,開始從物質到精神層面的整體淨化、梳理,保持斷舍離的意識,成爲自我生活的主宰着。

第三篇:斷舍離

第 1 頁斷舍離

———通過捨棄,整理物品,將心中無用之物整理的一乾二淨,讓人生變得愉快的方法。

1、整理的目的是什麼?是讓自己過着感覺舒適且心情愉快的每一天。實踐斷舍離,拋開不需要的物品,開始過着只有自己喜愛的物品圍繞在身邊的生活,你的每一天都會因此變得愉快。與好可惜,早晚用得上的想法,一刀兩斷吧,東西減少,整理和打掃也會變得輕鬆。若想每天過清爽的日子,解決阻塞是先決條件,因爲,就算再攝取再怎麼富有營養的食物,如果不先把廢物排掉,是無法獲得任何有益身體健康的效果的。所以我們必須依據“現在”這個時間軸,一步步選擇,取捨,只留下自己需要,適合,舒服的東西,正所謂物品和情緒都可以做到新陳代謝。

2、斷絕不需要的物品,斷絕令你感覺“恩,還好,將就着用”的物品,只讓“喜歡的”和“珍藏的”物品包圍你,你的人生將會越來越快樂。家,是療愈我們每日的疲憊,爲我們充電的地方。所以我們要丟棄廢物,只挑選現在的自己所需要的物品,把家整理成只留下精選物品的空間。

3、因爲大量購買比較便宜,所以買了許多蔬菜,然而再怎麼

第 2 頁 新鮮的蔬菜,如果眼下吃不完,新鮮度只會不斷降低。鮮嫩油綠的菠菜變蔫,紅潤水嫩的西紅柿也會變得乾癟。所以,將物品的價值利用到最大限度,“現在,需要這個嗎?”的時間軸可以說是非常重要。想要不受拘束和不執著的祕訣,最重要的,在於給予“變化刺激”,因爲如果沒有變化,心裏便會覺得厭煩。因此,只有不斷的更新“現在”,經常給予變化刺激,纔是不受拘束,不執著的重要祕訣。在沒有多餘的東西,打掃的乾乾淨淨的環境裏,就充盈着清涼之氣,氣運被淨化了。運氣——氣要清爽,運要運轉。老是進食卻不排泄,這樣的狀態如果長期持續下去,身體和肌膚狀況都會惡化,同樣,如果長期待在許多灰塵和髒東西的房間裏,身體和心理的健康就會漸漸失衡。

4、東西本身沒有好壞,只因爲沒有沒有用處,或者放在了不該存在的位置上,價值就會大大降低。自己軸和現在時間軸是判斷的唯一標準。

第四篇:《斷舍離》

爲學日益,爲道日損。-老子

收納保存並不是停滯狀態,應該是斷舍離的新陳代謝。

隱形的貪戀,在我們眼前顯形、懸浮。“那麼,首先清理穿不着的衣服吧。”從有形世界開始,這是我們放下心中貪戀的第一步。

心中的貪戀一直不斷地抵抗,好像在衣服上已經生根發芽了似的。

即使某些東西不曾擁有,我們也能生存下去。即使如此清貧,照樣能夠生活。

當我意識到有些東西對我來說已經不是必需,不合適令我不舒服的時候,也就意味着我開始脫故孽新了。只有發現並清除這些不是必需、不合適、不舒服的東西后,我們的生活才能消除阻塞,迴歸正常。

只有被溫暖的陽光照射,被清爽的風兒吹拂的家,纔會瀰漫與衆不同的氣氛。

我們首先要捨棄冗餘物品,疏通生活阻塞。

除了必需品,時刻告誡自己“不能再買了”。“絕對不能再弄一大堆用不着的東西”。 只有空間與物品的量保持相對平衡,且收拾得乾淨利索,身體上和心境上纔會覺得舒暢。 不要還沒開始就放棄。

有些不必要的東西不管看起來多麼誘人,只要不能帶給我們幸福感,就不具備購買的價值。

雖然有人主張“明天的事情明天做”,但我還是覺得今天做比較好,這樣既不會太費力氣,也不會感到有壓力。

想自己所想,做自己所做,完全呈現一個讓自己滿意的自己,所以連自己都迷戀上自己。 當你丟棄第一件東西時,人生的轉變就開始了。

斷舍離就是把那些不必要、不合適、令人不舒適的東西統統隔絕、捨棄,並切斷對它們的眷戀。斷舍離的過程,就是重新審視我們與這些物品的關係的過程。

所需品達到最低量,展現功能美。與物品和諧相處,嚴格挑選後再入手,熟練操縱物品,並物盡其用;把能丟棄的東西降到最低限度,盡情享受滿足感和充實感。

無休止的把東西搬進房間,使我們動彈不得。

物超所需。

嚴格來說,收拾整理既不是收納東西,也不是清掃衛生。

丟棄東西與打撈河水中淤積的垃圾極爲相似。

空間內物品的絕對數量必須縮減。想要擺脫煩瑣冗餘輕鬆生活,首先必須毫不猶豫地、毫不吝嗇地丟棄那些不必要的東西。當所有東西被精簡嚴選之後,你都無法想象身上的壓力減輕了多少。

雜物多了,能量自然會被消耗。

每當看到家裏那把用不着的損壞的椅子時,心裏不由地嘀咕得找個時間修理修理了。但是卻並不行動, 連續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都是如此,這種狀態被稱爲“能量消耗”。不做些什麼,我們肉體上和精神上的能量會如抽絲般,在不知不覺中被雜餘物一點一滴地掠走。

如果老是琢磨“不能不整理收拾了”,但是卻怎麼也行動不起來,就證明我們現在正處在被一個被物品支配、物品佔據生活主角的狀態中。

丟棄只有在“因爲還能使用,所以繼續使用”的情況下,纔是真正可惜。“雖然不再使用了,但是還能用就繼續留着吧”可是“物品佔據主角地位”的思維模式。

可惜的正確用法應該是爲遏制拿取毫無用處的東西,而不是針對禁止丟棄的東西。 當代缺乏“居住空間教育”。要學會放棄“東西越多越好”的價值觀,儘量只拿取自己真正需要的、有用的東西,培養身邊無廢物的好習慣。

我們的房間,不是用來儲藏從他人處得到的禮物的,而是讓自己身心愉悅、生活舒適的私人空間。

不必要的東西堅決不留的選擇、決斷。

如果放任不管的話,誰都會在已經構築起來的生活中不自覺地打轉。如此一來,我們往往就會漸漸遠離內心真正渴望的夢。爲了達到自己期望的結果,重要的是要作出與之相符的選擇、決斷。

“我到底要過什麼樣的生活呢?”即使消耗能量也要維持現狀嗎?還是選擇更加輕鬆,更加幸福的人生呢?何不試着再一次自問,並作出決斷呢?

不是按照“能用、不能用”,而是根據“還在用,不再用”來劃分的。

無機物不會發黴,所以丟棄時間完全由自己下定決心,它不會自己跳出來。把已經忘記的、無關緊要的東西都當做“發黴的東西”吧。東西的價值體現在被使用,讓那些不再 用得着的東西成佛歸天吧。

看不到的收納:7成;看得見的收納:5成;用來展示的收納:1成。

一直以來,我拼命保留垃圾的可憐事實被充分的暴露出來了。

無機物:設立一個“如若什麼時候之前不使用就要扔掉”的原則。

將物品縮減到使我們情緒穩定、放心的狀態,擺脫那些帶給我們肉體壓力和精神壓力的東西,這纔是我們精簡挑選東西時的一個標準。

百貨店就是我遠處的壁櫥。削弱自己“所有東西都要持一份”的執着心態,身體和精神也都愉悅了起來。

“如果我今天就會死去的話,該怎麼辦?”做好一個任何時候離開都無所謂的心理準備。 真正重要的東西已經刻進心裏、寫進靈魂了。

收納不是爲“收進裏面”,而是爲“容易拿出來”。

物表心聲,物控心境。

禁止貪戀無用之物,享受無垃圾生活。

即使無法平衡,也能活出自己的風格。即使沒有很多衣物用來打扮,也要呈現出屬於自己的類型。沒有必要把所有知識都會聚在腦海裏,我們可以藉助各種幫助。我已經具備人生中所必要的東西。

當人們的慾望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就會無意識地用別的東西將其滿足直到否定爲止,而不是放棄它。其中有酒精、賭博、他人依賴、購物、吃飯等,表現因人而異。雖然不是病,至少很多時候,已經成爲人們掩飾內心寂寞的替身。不僅是內心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實際上當有不願面對的,憎惡的東西時,也會爲逃避現實而對某種東西上癮。

當成爲想成爲的自己時,理想的自己很健全時,自然就會愛上這樣的自己。自己的人生自己做主自己選擇。

正因爲每天都用得着,才應該使用那些能帶來好心情的、高檔的東西。

真的非有不可嗎?

如果不過度依賴物質,而是分點能量選擇信賴那些無法看到的相互作用或緊密聯繫,我們的人生將會處處有無可替代的“安心”來訪。

僅僅是自然地瞭解“對於能使自己豐富的生活,什麼纔是最合適的呢?”

第五篇:讀《斷舍離》有感

讀《斷舍離》有感

曾經通過意象對話的覺察、體驗,領悟到現實空間的清理對於調節內在心靈的效果,也在對來訪者的工作中引導其通過感受與物品的關係而啓動了他主動整理、歸納、調節的意願,並且因此而看到他在現實關係的互動發生了驚人的轉變--當第一眼看到這本書名《斷舍離》時,心中不由一陣悸動,斬“斷“不必要的物品的流入,“舍”去形同廢物的物品,“離”開對物品中的執着與依賴,讓“看得見的世界”與“看不見的世界”變得有序、和諧。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只是懷着消遣和印證的心態,沒想持卷若珍,感悟頗深。它不是簡單的收納整理之術,而是引導人去面對與物的關係,覺察內心,迴歸感受力,直面困境,激發選擇的動力與智慧。書的內容本來就讓人感覺到清晰、透徹和溫暖,可見這個“斷、舍、離”的修煉不是取利獲益的術,而是真正在作者自己的身上,顯現出了修煉的效果。如果用意象來描述我透過這本書看到的作者的內心,那一定是窗明几淨,清爽透亮,沒有繁複多餘,但並不單調匱乏,整體格局上透着美與細緻。

“斷舍離”是一種尊重,不是簡單的捨棄與選擇,而是將物歸於其適當的地方,物盡其用。它所營造出一種“餘裕”,是一種視覺感觀的舒適,更是內心具有彈性的需要,也爲內在的美與自在騰出了必要的空間。“斷舍離”更是讓我去審視我們因物品的困擾而消耗的時間和能量,通過主動的清理,而非被動的接受,對自己承當起必要的責任,把注意力不要只放在缺失的地方,而是放在力所能及的事情上。“斷舍離”更是相信和接納的態度,把內心開放給人生的各種可能性。

一邊看書,我一邊也在對照自己對物品的態度,腦海裏閃過那些堆砌經年、閒置許久卻總是不被處理的物品,也想起了好多從來不用但卻一直被認爲是“不能棄”“不捨棄”“不敢棄”“不願棄”的東西,看來是時候要“斷舍離”了,好好去體會與這些物品的關係,審視與它們曾經或正在發生的鏈接,選擇用一種適當地態度對待它們------我想我的此舉,不是因爲書的立場所激發起的一種暫時衝動,而是內在的聲音告訴我,我有清爽、和諧、舒適、自在、美好的需求,我有意願把那些“不需要、不舒服、不合適”釋放出來,我需要看到自己面對當下的智慧與勇氣!

標籤:讀後感 斷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