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新版課外書讀後感600字

讀後感2.77W

新版課外書讀後感600字

一篇文章,可以找出許多感點,但在一篇讀後感裏只能論述一箇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緊接着便是對這些衆多的感點進行篩選比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最新課外書讀後感600字,歡迎閱讀!

最新課外書讀後感600字1

偶然的機會,在老師的推薦下,我閱讀了夏洛蒂·勃朗特的長篇小說《簡·愛》,我深深的被書中的人物簡·愛吸引了。主人公簡·愛從小父母雙亡,寄養在姨母家裏。家人的虐待和歧視,讓簡·愛從小養成了獨立自主,克服困難,堅持到底的性格。終於在自己不懈的努力下,最終獲得了美滿的愛情與生活。

令我感觸最深的就是簡·愛在勞渥德學習的經歷。逃離了處處遭受排擠的姨母家,轉而來到學校,但是迎接她的不是美好的學習時光,而是學校施主布羅科·赫斯特的侮辱和詆譭。當衆的肆意謾罵,赤裸裸的誹謗嫁禍,讓簡·愛在全校師生的眼裏成了忘恩負義的人,走到哪裏都伴隨着別人小聲的議論。壓力並沒有讓簡愛自暴自棄,在同伴的鼓舞下,憑藉着自己強大的內心,簡·愛堅持了下來。不斷地奮發進取,克服了重重困難,學習不斷進步,最終用成績贏得了大家的理解和尊重。

簡·愛的經歷,讓我聯想到了自己的學習生活,相比簡·愛,我慶幸的是自己出生在一個文明的社會,人與人之間互尊互愛。學習中更多的壓力來自學習本身。今年我剛剛升入七年級,各門學科知識範圍都擴大並且變的更難了。老師上的每一節課,新知識的量都很多,想在課堂上完全弄明白不太可能,還需要課後不斷的理解和練習。不算太聰明的我,記憶力和理解力都不是太好,幾個星期學習下來,我發現自己好多知識點都不是很明白。

因爲害羞也不敢去請教老師。最壞的結果終於出現了,昨天老師教的還沒學會,今天就已經又有新的內容下來了,就這樣惡性循環,題目不會做,考試結果也不理想。我深深的感到了有心無力,我想選擇放棄。此刻我覺得我就是簡·愛,被這無形的壓力壓得喘不過氣來。可是,簡·愛沒有放棄,爲什麼我要放棄?“假如你避免不了,就得去忍受。

不能忍受生命中註定要忍受的事情,就是軟弱和愚蠢的表現。”《簡·愛》中的話深深觸動了我,父母對我的期望,我一直記在腦子裏。我不能做一個軟弱和愚蠢的人,就像簡·愛一樣,她選擇了堅強。而我爲了自己和對我寄予厚望的父母,更加不能這樣放棄。困難就是彈簧,你強他就弱,人家一份努力就能獲得成功,如果我需要三份努力才能獲得成功的話,我願意付出這三份努力。

我由衷的敬佩夏洛蒂·勃朗特,二百多年前的她塑造的簡·愛這個人物,也是根據她自身的經歷創造出來的,她通過文字的方式,把命運面前選擇堅強的精神傳遞給了世界上的所有人,讓每一個處在困境中的人,有了堅持下去的力量,朝着夢想不斷前進。

最新課外書讀後感600字2

因爲書中無可抗拒的悲劇結局,我躺下後翻來覆去睡不着。布恩迪亞家族百年興衰的歷史,每個人無可排解的焦灼與孤獨,冥冥中無可抗拒的宿命都讓我無法入眠。這是一部拉美歷史的興衰史,伴隨着城鎮的建立,科技的發展,殖民者的入侵,自然災害的肆虐,原著民的反抗、掙扎、屈從乃至安於命運的安排。整部書充溢着靈異鬼魅的色彩、異於西方現代文明的情調。文字富有寫實性,生動逼真的再現生活的同時,又不乏詩意、幽默與浪漫,許多段落讀下來津津有味,忍俊不已。

今天整本書大概又過了一下,整理了一下布恩迪亞家族七代百年的譜系,對書中的情節愈發的明晰起來。這本書是我接觸到的第一本拉美文學的書籍。可以說這是一個很高的起點。該書是1982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同時,該書也是中國第一次獲得加西亞.馬爾克斯的中國文版授權,據說是天價。2011年6月第一版。我很慶幸選在這個時候來讀這本書。我記得以前也經常看到這本書的中文版,但是隻知其名,不曾深入。原來以前的都是盜版啊。如果十年前讀這本書,我未必能理解其中的精髓。我現在讀一部作品,更喜歡作品中體現人性,揭示人性的東西。我相信,無論歷史如何變遷,人性的東西總是最基本的最恆遠的。加西亞_馬爾克斯的高明之處在於他把人性置於廣闊的時代變遷之中,舉重若輕地把拉美的歷史通過一個孤獨的家族歷史體現了出來,並警示世人,拉美將走向何方?

人們習慣於把《百年孤獨》看作魔幻現實主義小說,而我更贊同馬爾克斯自己所說的:“我寫的都是現實。”我相信超自然自量的存在。而在越是落後的地區,靈魂與鬼神都是與人類同在的。譬如在廣大的農村地區,我想極少人不相信人死後是有靈魂的,所以靈異的事件總是頻頻出現,你把它看做是迷信也罷,只是人的意識也好,它就是存在着,在現實中,或者在腦海裏,反正總有一個所在。你可以把它看做魔幻,也可以把它當做現實。

這本書的譯者是范曄,是我們的同齡人,70後。他的中國文學的功底也是相當好的,語言華美、幽默、又滿是無可奈何的憂傷。我真以爲自己在讀中文原著呢。一個翻譯者能夠讓讀者有廢寢忘食讀下去的衝動,就已經是成功的了吧。哎,跟人家比起來,我們真是慚愧。人家年紀輕輕,翻譯起來竟是大家手筆,我輩讀此書,竟然還有不認識的漢字,慚愧慚愧啊。唯一困惑的是,根據網友的介紹,好象別的版本里出現的豬尾巴是個女嬰,范曄的譯本里卻是個男嬰,真想趕緊找到其它的版本看看,或者如果自己懂西班牙文,找來原文看看也好。

最新課外書讀後感600字3

暑假賦閒在家,除了書畫塗鴉,就是讀閒書。《島》是英國著名作家維多利亞。希斯洛普的長篇處女作,作爲一本風靡全球的暢銷書,跌宕曲折、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讓我昨夜迫不及待地熬夜讀完了大結局。讀完之後我唏噓不已,意猶未盡。

一個身世之謎引發了一個過往的融合了愛恨糾葛的淒涼故事。在希臘的一座叫斯皮納龍格的小島,圍繞麻風展開的家族故事如剝洋蔥一樣地層層展開,充滿悲情和懸疑的故事情節緊緊地揪着我的一顆原本易感的心。

當年,談虎色變的麻風讓一些人的生活被毀又被重建。不管是貧窮還是富裕,所有的麻風患者都是被判了死刑的一羣人。大量的麻風感染者被強制送到斯皮納龍格島隔離。他們不僅要忍受病體折磨,更要命的是,從此永遠與自己的親人朋友隔離到孤島上,孤獨地等待不期將至的死亡,還要備受對麻風這種所謂“污穢”之病曲解的精神折磨。是消極地等待死亡降臨,還是積極地重建自己的生活,過好當下呢?我所看到的是在那樣一個“污穢荒涼”的不祥之地,也開出了燦爛的鮮花。在最悲涼的故事情節裏,我始終能讀到希望。

伊蓮妮和她的二女兒瑪麗蓮,在同一個家庭裏出現的兩個很不幸的麻風患者,在不同的時間被隔離上島。她們都那麼年輕、美麗、善良,又都那麼勇敢堅強地面對了原本她們自己都以爲無法面對的島上隔離生活,令人心生敬意。母親伊蓮妮最終不幸地病死在島上,女兒瑪利亞則最後幸運地治癒離開了孤島,她們對生活的重建和始終的熱愛深深打動了我的心。

在一個家族傳奇的故事裏,我又讀到了愛情被毀又重生希望的那份揪心和寬慰。《島》裏講述的半個世紀的家族傳奇故事讓我想起了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兩者有些類似又有所不同。《島》裏面,同樣的父母養育出了兩個完全不同的漂亮女兒。

最新課外書讀後感600字4

幾天前我帶着疼痛的心情讀完巴金的小說《家》,曾經在某一本語文書的扉頁上寫了一句話:“生活就是一條激越的激流”,一年前的某個靜謐的夜晚,對着燙手卻依然白亮的燈管,我心血來潮的爲“活”字進行了拆字解釋。

法國思想家帕斯卡爾曾嘆言:“人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一口氣、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於死命,人卻仍然要比致他於死命的東西高貴得多。”人可以被輕易的毀滅,但他也有着同水一樣不可忽視的巨大力量,他可以主宰自然,可以使世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所以,別小瞧水,別小瞧人應持有的“簡單”,別讓心的靈魂被“黑暗”所控制、壓迫!

水如人,人亦如水。水,簡簡單單,晶瑩剔透,可從外望穿裏面;那麼既然“人亦如水”,人是不是也應該簡簡單單,“一眼望穿”呢?生活的“活”字,有三點水,這第一點水代表實在,第二點水代表品德,第三點水代表道理;那麼既然“水如人”,人是不是也應該注意“三點水”呢?世界萬物都很美,因爲它(她/他)本身就很美,美在自然,不需要裝點!那麼,生活和自身的心靈世界是不是也應該“很美”呢?

在巴金的《家》中,我再次見識了流動的力量和強大,生活並不是悲劇,它是一場“搏鬥”。在《家》中,我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還有他們的選擇和反抗,順從、叛逆、腐化墮落等,從主人公高家三少覺慧,到主線高家大少爺覺新,從鮮明的“有壓迫就有反抗”的三少爺覺慧,到既不滿於黑暗的舊制度又逆來順受的大少爺覺新,把一場激流一般的“搏鬥”攝入了我的思想中,與我的“生活就是一條激越的激流”重合交織在一起……

巴金曾提問:“我們生活來做什麼?或者說我們爲什麼要有這生命?”並用羅曼·羅蘭的話題做了回答:“爲的是來征服它”!

從《家》中,我伸出手,結果觸碰到了無邊的黑暗,但是,正如巴金所說的“我並不孤獨,並不絕望。我無論在什麼地方總看見那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動盪,在創造它自己的道路,通過亂山碎石中間。”這生活的激流會永遠動盪着,不曾停止,也不能夠停止,並且沒有什麼東西可以阻止它!

我們所有人都一樣,活着,就是爲着來征服生活的!縱使內心含着愛、恨、歡樂、痛苦,也絕不曾失去信仰:對於生活的信仰。我的生活還不會結束,我也不知道在前面還有什麼東西等着我,我只知道生活的激流是不會停止的,且看它把我載到什麼地方去!

最新課外書讀後感600字5

《飄》是一部有關戰爭的小說,但作者米歇爾並沒有把着眼點放在戰場上,而是着重描寫了留在後方家裏的婦女所受戰亂之苦的感受。戰爭失敗了,有人因此意志消沉,從此失去鬥志,無法調整好心態來面對戰後支離破碎的生活。反之,另一部分人則克服了失敗的心理,凜然面對嚴酷的現實,成了生活中不畏艱難,重新前進在生活道路上的強者。

這其中就有女主人公郝思嘉。應該說,小說中最吸引人的人物非他莫屬。出身種植園園主的思嘉年輕漂亮,個性鮮明。不幸的是,她尚屬十六歲花季年華,就情場失意。她愛上了風度翩翩的鄰居衛希禮,可衛希禮卻娶了他的表妹韓媚蘭。更不幸的是,戰亂接踵而至,在殘酷的戰爭和艱辛的生活的重壓之下,歷經磨難的郝思嘉在二十八歲就成爲了一個成熟女性。

小說《飄》出版後,美國評論界對她的性格莫衷一是,有人把郝思嘉說成一個毫不足取的女性,認爲她“吝嗇迷信,自私自利,簡直無人可比,她只知道她那珍貴的皮膚、土地和錢財,其他什麼也不看中”。可以說這些人把郝思嘉身上被人鄙視的一面做了精準的概括,但思嘉身上,同樣也有爲人欣賞的一面。

思嘉的性格中最爲人稱道的一點是她面對現實、不畏困難的精神。縱觀她的一生,從故事開端開始,情場失意,打擊一個接着一個,如果不是能夠面對現實這一點支撐着她,她早就被挫折打倒了。我們來看看這樣一幕:亞特蘭大失陷前夕,郝思嘉拖着剛剛生過孩子的媚蘭和孩子回到塔拉,思嘉從小崇拜媽媽,一有困難就去尋求媽媽的保護,此時她之所以一心要回塔拉,是因爲她認爲到了塔拉之後自己就可以卸下肩頭的擔子。殊不知,當思嘉因沒有被無情的戰火而感到慶幸時,一場更大的災難在等着她。她愕然發現媽媽在前一天剛剛去世,爸爸因爲媽媽去世已經傻了,全家十幾張嘴等着吃飯,而塔拉留給她的幾乎一無所有。

注視着默默地望着她的一雙雙眼睛,面對一張張面黃肌瘦的臉,思嘉沒有放棄,她親自摘棉花,騎着唯一一匹孱弱的小馬到鄰居家去借種子,甚至殺了一個前來偷盜的北方佬。在塔拉陷入賦稅危機時,她來到亞特蘭大希望靠自己的魅力贏得白瑞德的幫助,此計不成,又轉向小有資產的弗蘭克,儘管思嘉收到了很多指責,但她不畏困難的勇氣值得我們敬佩。

最後的最後,思嘉意識到自己愛的是白瑞德,而瑞德已經離開了他,可她並沒有放棄,而是非常堅強的接受了這一事實,“畢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了”這是思嘉的座右銘,她相信,只要自己努力,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思嘉的座右銘,同樣適用於我們。生活對於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不易的。只有在困難面前昂首,解決困難的,纔是強者。我曾經經歷過學習成績波動的低谷,而思嘉則是我堅持不放棄的力量,當我重新找回那真正的我的那一晚,我擡頭望天,無數的星星閃爍着,似乎在告訴我明天又是一個大晴天。今天終將過去,不管今天取得了多少成績,經歷了多少痛苦,一切終會過去。只有把每一個明天都當做新起點的人,才能成爲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