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文心》讀後感精品多篇

讀後感2.96W

《文心》讀後感精品多篇

《文心》讀後感 篇一

《小小的書櫃》這個章節是講怎樣給孩子選書的,書裏爲孩子挑的書籍對於現在的孩子顯得過時了,今天就來梳理一下自己對於“爲孩子選書”這個問題的看法吧!

信息量爆炸的時代爲孩子挑書彷彿成了一項異常艱鉅的任務。對於挑書這事我到認爲不必那麼煩惱,現在的圖書出版業已經比較發達,城市裏的書店也各具特色,基本每一個大型的商業綜合體都能找到像樣的書店。無論站在任何一個書店的童書專區,選上一本適合孩子又讓孩子喜歡的童書是非常容易的,現在的孩子其實遠比我們想象的更喜歡閱讀。

讓我們對挑書產生煩惱情緒的是父母內心對“閱讀”構建起的利益追求,我們希望孩子們今天買書,就要迅速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就能答對更多的閱讀題,就能寫出50分以上的優秀作文。平心而論,這事兒擱我們自己身上也困難有加,“心急吃不了熱豆腐”這話放在父母對孩子閱讀的希望上尤其合適。

爲孩子選書不難,難的是“能否參與”,更重要的是“能否堅持參與”孩子的閱讀?僅僅是“共讀一本書”沒有意義,關鍵在於讀完之後的交流分享,在討論中產生思維的碰撞,如果父母也能動筆寫一寫,在共同練筆中分享見解的靈光。保持心態平和,堅持慢讀精分享,厚積薄發,着眼未來。

對於現在的國中生來說,學校教育已經過快過寬過廣,我反而覺得家庭應該擔負起“減速”的任務,落實好細節教育的職責。

《文心》讀後感 篇二

初讀20世紀國學大師顧隨的著作《中國古典文心》,就被他的才情和文筆而深深折服。這部著作總是能夠將學問與人生哲理融爲一體,使得讀的人能夠在爲人處世和修身養性方面得到很大的啓示。

顧隨大師在《中國古典文心》中對《論語》中的觀點不斷地進行提煉,認爲我們在生活中要不斷踐行“身體力行,知行合一。”這告誡我們做人的時候一定要信守承諾,言行合一,絕不可表面說一套,背後做一套。曾子所說的“吾日三省吾身”,正是提點我們,無論在工作中還是生活中都要懂得反思自己的不足,積極向上和不斷進取。

“人處世是隨波逐流,還是逆流而上,還是中流砥柱?作德,心逸日休,作僞,心勞日拙。”很多人並不明白生活和工作的意義,常常覺得自己在工作中的所見所聞和自己的價值觀有諸多衝突之處,也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變得圓滑世故。而顧隨大師在書中的一席話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終日忙碌的意義。在日益加快的生活節奏中,通過閱讀《中國古典文心》,能夠讓我們的生活節奏變慢一些,也可以看作迷茫無助時的一絲清風。

“在求經驗時必須要親自參加,而在書案前寫作時也要及時撤出來,所以要隔離。蘭生幽谷,不爲莫服而不芳。”這一席話恰好和當下年輕人在基層工作的情況聯繫在一起。很多年輕人在下基層工作之初都有喊苦喊累的情況,因爲害怕犯錯而不斷地逃避挫折。而如果想要獲得進步就一定要在實踐中、在犯錯中不斷地獲取經驗,從而獲得成長。

“事之起始也許困難,而必要以毅力和練習達到‘可樂’的地步,說到深處是要‘好之’和‘樂之’”。但凡成功之人,無論是在工作還是在生活中都有着樂觀的心態。那些能夠在工作中做出好成績的人,正因爲他們能夠在一次次的挫折和困難中品味到其中的樂趣。好是一時的,樂是永久的。在生活中,樂觀的心態是一個人能夠“所向披靡,無往而不利”的利器。

歷史的腳步從來不會停止,文字以涓涓溪流記錄下過往的點點滴滴。顧隨大師在《中國古典文心》中旁徵博引,所道出的人生哲理即便時光變換,卻依然歷久彌新。

《文心》讀後感 篇三

《文心》一部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書,一艘載着國文知識向現代行駛的小船;在浩如煙海的書籍中沉到了時代的底部,卻總是會浮出水面,永不被埋沒。

《文心》之中的精華,是教育。朱自清說過,“它不單是中學教師的書,還是學生的書。”

有人說,這是一本教人作文遣詞的書。這種說法並不貼切。它有線索,有時間,有故事,它是一部真真切切的時代小說,有着寫法、讀法、作法的輪流交織,既有發人深省的國文教學問題,也有令人學習的人物可貴的品質,將道理鑲嵌在現實情境中,踩合了時代的精粹。

《文心》中的許多道理,到現在還適用。“對待思想與學術與時代、思想的關聯時,有人視作珍寶,有人視爲骸骨,但學習的應是自己的,獲得深入的探究成果纔可視爲真的‘自己的’東西。”王仰之先生的話總是幹練、有力、生動,有着自己的時代性。

同時,我們也應該借鑑樂華的朋友——大文。他與同學們總是好學上進,踊躍積極;志清、錦華等人物的形象也躍然紙上,生動,活潑。有一個地方挺有意思,慧修勸說他的爸爸接受“新體詩”。開始,爸爸認爲“唯有這新體詩不是詩”,“只是幾句話語拼湊起來的韻腳不工整的東西罷了。”然而他與女兒談了一次新詩體後,竟使他破格接納了新體詩。這其實是一種時代性的交流與體會,讓他沉吟着想:有點意思。想今天,學生如以往般努力,可是按部就班地照葫蘆畫瓢,老師邊寫他邊記,連質疑一下也不敢。抒發的感情又遭到了“標準答案”的抨擊。夏、葉二老約摸是想表達這個吧。這是語文的魅力中另外的缺點。

我們隔着八十多年的門縫,透過《文心》窺探到時代的感慨。主人公——樂華與大文兩個人,也走了兩條不同的路。樂華的父親,周枚叔先生曾是語文教師,卻因教育體制的種種漏洞失業,致使樂華曲廠裏當工人。然而,樂華卻保持一顆國文的學習之心,晚上的燈光下,他幫同學看作文。

這本書的時代是有侷限的——可是,這更讓我們讀懂了歷史,讀出了那顆“文心”——對文學探索永遠不停止的心。

《文心》讀後感 篇四

洗漱完畢安靜地讀一會書,不知不覺竟陶醉其中。《文心》爲夏丏尊和葉聖陶所做,一本講述國文寫作的書,原以爲又是空洞無用理論,越看越發覺它的趣味了。

印象中作文是一種呆板的東西,爲了拿高分,人們爲它設定了各種條條框框。但在這本書中我看到不一樣的理解,醍醐灌頂一般,又好像打通了任督二脈。它說“作文是生活中間的一個項目,同吃飯,說話一樣,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事情,而不是無中生有的文字把戲。”

從前上學的時候,每次寫作文都是一個令人苦惱的事情,以爲作文就是完全靠想象無中生有的文字表述。我們通常把它當成一個定期任務,不得已而爲之,也許是年齡小,觀察不仔細,也許是閱歷太少,不理解生活中的諸多事情。總之對小孩子來說,很難就對了。

如今才明白,作文不過是將看到的事情,心裏的感受表達出來罷了。這樣一想似乎寫作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啦,哈哈。

最後一點感觸是,終於理解了老師曾說的文章不是華麗辭藻的堆砌這句話的意思。詞語,句子包裝的無論多華麗,都是空洞無用的,對別人來說沒什麼感染力。只有將真實的感受,比如怎樣美麗,怎樣歡喜,怎樣悲傷描寫出來,纔有真實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