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大醫精誠精品讀後感想心得感悟(精品多篇)

讀後感3.3W

大醫精誠精品讀後感想心得感悟(精品多篇)

《大醫精誠》讀後感 篇一

按:近日關河夢教授喜收第六名弟子鄭重。鄭先後畢業於清華大學及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工學博士,現爲某大學教授。中年感興趣於醫,問道求學,實屬難能可貴。聞道無先後,得之者爲貴。現將鄭教授讀藥王孫思邈之《大醫精誠》的讀後感發於下,與同道共勉。

《大醫精誠》爲唐代藥王孫思邈所著《備急千金要方》第一卷,集中論述了有關醫德的兩個問題:“精”與“誠”。今有幸得夢師指導,拜讀原著,略有所感,記錄如下。

首先是如何理解這篇文章。愚以爲這裏面討論的是醫者的德藝雙修的問題。

對於“精”字,我的理解是“深入”,深入學習,深入研究,不斷探索,永無止境。我們面對的人體及其所在關聯環境是一個複雜大系統,輸入變量很多,關聯因素和條件也很多,輸出的各種表象也變化多端,各種變量的隱性關聯非常複雜,目前我們還不甚瞭解。輸入條件或關聯因素稍有變化,整個系統的反應與表象就很有可能完全不同,甚至進入混沌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如何進行有效診斷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在我們不清楚事物發展過程的時候,現有的分析推導手段往往是不能發揮作用的。我們手頭現有的案例只是個例,醫方也只有統計上的意義,而我們面對的每一個病人都是獨立的個體,不太可能與以前的個例完全一樣,也很有可能與總體統計特性有所出入,然而一旦出現誤判誤診,很有可能後果是極其嚴重的。所以對於學醫之人第一是要慎重,要對每個病人每個方劑體察入微;第二是不能犯經驗主義錯誤,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所謂“醫者,人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對於“誠”字,我的理解是“真心”,真心對人,誠心做事,修身養性,內慈外謹。內慈是指醫者心胸要寬廣,做到心存天下蒼生,慈悲爲懷,以一顆善心普救衆生。爲人處事要穩重,不爲名利所累,不爲聲色所難。如前所述,行醫是一個專業性極強,極難做好的事情,但是一旦達到效果,對個人、對社會的影響則極大。所以優秀的醫者往往隨時隨地都處於各種名利的誘惑之中。但如果以名利爲自己的追求目標,一方面很難控制事情的邊界,最後很可能捨本逐末,導致醫術停滯不前,不能精進;另一方面追逐名利也必將爲名利所害,難得善終。外謹是指醫者要謹言慎行,低調做人,專心做事。醫者掌握着病人的生殺予奪之大權,如何能夠取得病人的信任,能夠達到醫患之間相互理解與配合,以取得最佳的醫療效果,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本篇提出的方法就是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培養自己的代入感,同時注重言行舉止端莊得體,以建立患者對自己的信任。醫患交心,才能達到更好的療效。

作爲一名醫道的初學者,這篇文章給我的警示是:

第一、對醫術要有敬畏之心,不畏難,不自滿,要抱着活到老學到老的想法去研究醫術;

第二、既然想做醫者,就應該有超脫之心,以行醫佈道爲己任,不爲名利所累。

對應這兩條,本人自認爲還是比較適合學醫的。因爲第一,本人從事的工作就是做科研,對我自己而言,我的興趣在於科研的過程,在於自己的好奇心得到滿足。醫學對我而言不過是一個新的研究領域,不同之處只是這是一個全新的領域,自己幾乎一無所知,學習起來會更困難一些。其二,本人經常做些慈善事業,推己及人自問還是做得到的。至於名利,本人半路出家,並不指望能在醫學上成名立業,如果僥倖能有所成,那也都是導師教導之功、老天眷顧之意,決不敢貪天之功。

一點愚見,請夢師指點迷津。

《大醫精誠》讀後感 篇二

《大醫精誠》一書,向我們展示了許多醫者“俠之大者,義之大者”的無私奉獻精神。從濟世救人,真心實意地爲人民解除病痛的扁鵲;遍嘗百草,着書濟世,甘冒風險獻身中國醫學的李時珍;仗義疏財,助人爲樂,畢生只爲中醫事業的孔伯華;到獻身中國醫學事業的外籍醫生白求恩;嘔心瀝血,鞠躬盡瘁,傾心於中國衛生事業的馬海德。平凡崗位超常奉獻的李琦……他們以青春、熱血向我們訴說了一個亙古不變的真言:奉獻的天空最美麗!

要奉獻,首先要有基礎,一個基礎紮實、業精、技精的人才能更好地服務大衆。這就需要我們很好的學習醫學知識,多吸取教訓與經驗,在前人的求醫基礎上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另外,無私的奉獻更需要我們具有高尚的醫德醫風,具有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爲人類醫學事業奮鬥終生的獻身精神。只有思想高潔的人,全心爲民的人,才能是無私奉獻的人!

作爲新一代公共衛生事業工作人員的我們,面對的是千千萬萬的人民大衆,我們面對的是無數來勢洶洶的疾病、瘟疫的肆虐,這就要求我們要有清醒的頭腦進行預警,要有嚴密的思路進行對症施治,要有捨身爲民的精神進行搶險。這就要求我們一點一滴的吸取知識、經驗,以求在疾病來犯時爭分奪秒,搶先將其拒之門外。同時,要發揚醫者救死扶傷,身先士卒的大無畏精神,無愧於“人民衛士”的光榮稱號!

無私的奉獻青春、血汗,我們就可以變爲大有利於人民的人。以毛主席的話作爲結尾吧: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無自私自利之心,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這就是我們的目標,無私奉獻!

大醫精誠讀書心得體會 篇三

我的學醫生涯已過兩年半了,對於我們將來從事的職業也有了初步的認識。醫生不僅是一種職業,更是健康神聖的捍衛者。今年寒假我讀了《大醫精誠》,發現落在醫生身上的關鍵詞就是責任。《大醫精誠》其實不是書名,而是出自中國唐朝孫思邈所著之《備急千金要方》第一卷,乃是中醫學典籍中,論述醫德的一篇極重要文獻,爲習醫者所必讀。

作者孫思邈是唐朝著名的醫師與道士,他是中國乃至世界史上著名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被譽爲藥王,許多華人奉之爲醫神。而《備急千金要方》是被譽爲中國最早的臨牀百科全書,世簡稱爲《千金方》。孫氏以爲“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故以“千金”命名。《備急千金要方》卷首以顯著地位論述了《大醫精誠》與《大醫習業》,突出地強調了作爲一位優秀醫生,必須具備高尚的醫療道德修養和精闢的醫學理論、醫療技術。爲此,該書一一作出了醫德與醫術的嚴格要求,成爲歷代臨牀醫生修養的準繩。

孫思邈的《大醫精誠》,被譽爲是“東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它明確地說明了作爲一名優秀的醫生,不光要有精湛的醫療技術,還要擁有良好的醫德。這篇文章廣爲流傳,影響深遠。直到現在,我國的不少中醫院校仍用它作爲醫學誓言,並用它作爲準則來嚴格要求自己。每個醫生都秉承“大醫精誠之心”,全心全意地爲患者服務。

我總結了醫者必需的四種品質:

細心:

《大醫精誠》中有這麼一句話“今病有內同而外異,亦有內異而外同,故五臟六腑之盈虛,血脈榮衛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診候以審之”,意思是說:“疾病有內在的病因相同而外在症狀不同,和內在的病因不同而外在症狀相同。因此,五臟六腑是充盈還是虛損,血脈營衛之氣是暢通還是阻塞,本來就不是單憑人的耳朵眼睛所能瞭解得到的,一定先要診脈來了解它。”放到當今醫學就是說不能單純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要做全面細緻必要的檢查。這就是爲什麼診斷學要我們深刻的認識每項檢查的臨牀意義的原因。醫療活動也應該屬於服務性的行業,服務的對象是人,活生生的人,責任感是必不可少的,要對患者關心、細心,來不得半點馬虎。所以孫先生提到“而寸口關尺,有浮沉弦緊之亂;俞穴流注,有高下淺深之差;肌膚筋骨,有厚薄剛柔之異。唯用心精微者,始可與言於茲矣。”就是說寸關尺三部脈象有涪沉、弦、緊的不同;腧穴氣血的流通輸注,有高低淺深的差別。肌膚有厚雹筋骨有強壯柔弱的區分,只有用心精細的人,纔可以同他談論這些道理。

專心:

除了行醫細心以外,還要有紮實深厚的醫學知識基矗文中提到“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不得道聽途說,而言醫道已了,深自誤哉!”就是說學醫的人一定要廣泛深入地探究醫學原理,專心勤奮不懈怠,不能道聽途說,一知半解,就說已經明白了醫學原理。我覺得這句話說得很對,這要求我們在醫學基礎知識學習期間,要勤懇奮鬥、持之以恆,以後行醫的過程中要精益求精,學而時習之。

靜心:

有人說學醫苦學醫累,甚至有某些醫生說學醫要辛苦一輩子,我覺得他們說得是很實在的話。但是我們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的生活健康水平還不高,我們有責任和義務爲祖國的衛生事業而獻身。現在越是勤勤懇懇地學習,是爲了行醫時能更好的爲人們治療疾病,減輕身體上的痛苦。所以孫先生說:“夫大醫之體,欲得澄神內視,望之儼然,寬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診疾,至意深心,詳察形候,纖毫勿失,處判針藥,無得參差,雖曰病宜速救,要須臨事不惑,唯當審諦覃思,不得於性命之上,率而自逞俊快,邀射名譽,甚不仁矣。”與“夫爲醫之法,不得多語調笑,談謔喧譁,道說是非,議論人物,炫耀聲名,訾毀諸醫,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則昂頭戴面,而有自許之貌,謂天下無雙,此醫人之膏肓也。”從而我們知道行醫就更修道一樣,要“六根清淨”。這就是爲什麼古代西方的很多僧人行醫的緣故。

仁心:

在我國古代,醫術又稱作仁術。孫先生說:“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慾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也就是教育我們行醫要一視同仁,不可此重彼保

細心、專心、靜心、仁心----這四種行醫的高尚品質正式我們要學習的。作爲現在的我們來說,要認真學醫,打好紮實的基礎,爲未來祖國的衛生事業儘自己的努力。

大醫精誠讀書心得體會 篇四

作爲一個合格的正骨師要以中醫理論爲指導,依據辯證論據原則,結合西醫解剖,病理診斷。用手法作用於人體體表特定部位,以調解機體生理病理狀況。達到行氣活血,疏通經絡,滑利關節的方法。

要有四心;細心,仁心,專心,靜心。

一:細心;經典的醫方難以精通由來已經很久了,這是因爲疾病有內在的病因相同而外在症狀不同,和內在的病因不同而外在症狀相同的緣故。因此五臟六腑是充盈還是虛損,血脈營衛的氣是通暢還是阻塞,本來就不是單憑人的耳朵眼睛所能瞭解的,一定要先診脈來了解它。但寸關尺三部脈象有浮沉弦緊不同,腧穴氣血的流通輸注,有高低深淺的差別,肌膚有厚薄,筋骨有強壯柔弱的區分,只有用心精細的人才可以同他談論,如果把極精細微妙的醫學道理用粗略膚淺的思想去探求他難道不是很危險?如果實證卻用補法治它,寒證卻用寒涼藥,熱證卻用溫熱藥治療是在加重病人的病情,所以醫術是難以精通的技藝。既然不是神仙傳授,憑什麼能懂得那麼深奧的道理?

有些愚蠢的人讀了三年醫方的人,就誇口說;天下沒有什麼病值得治療:等到了治病三年才知道天下沒][有現成的方子可以用。

所以學醫的人要廣泛深入探究醫學原理專心勤奮不懈怠,不能道聽途說,一知半解就說已經明白醫學原理那樣就大大地害了自己。

二:仁心一直貫穿孫思邈的醫徳闡述我覺得他的高尚來源於對生命最本質的敬畏,是行醫各行的至高境界,“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通一等”能入眼的只有患者傷痛,牽動醫者心靈就只有生命的延續,甚至對生命敬畏已經超越了人類延伸到了每一個生存這的生命體。

在面對患者時候要集中精神,讓患者覺得重視他,懷有端正態度,給予患者力所能及支持。“書癡者文必工,藝癡者技必良那麼對生命無比失心敬畏的人。也箅是可懸壺濟世,妙手仁心的好醫生。說到這點就不忍反觀現狀沒病變小病,小病變無命。是內陸民衆當前醫療體系的深刻諷刺。白衣天使,魔鬼手段麼?體現的則是

普通百姓對,現在醫療關係的極度失望。收紅包才辦事,走後門兒才照顧 這些讓人不齒的衣服人員的行爲。彷彿給所有良心有道德的醫者重重的一個耳光怎能讓人眼,鼻個銅臭讓人心酸的冷血縱觀全文,反思現狀我作爲一名行醫之人,光有高超的治治病人,醫人只數還是遠遠不夠的 。

孫思邈說《爲醫之法,不得持及所長不得炫耀名聲,專心經略財物,但做救助之心,於明運道中,自感多福者耳》

三:專心爲醫之法,不得炫耀聲名一個得以兼優的醫生的風度。應能使思想純淨,目不旁視,看上去很莊重氣度寬宏 堂堂正正 不卑不亢。診察疾病,專心致志 詳細瞭解症狀脈候,一絲一毫不得有誤。對疾病應當迅速救治但更爲重要的是臨證不惑亂。應當周詳仔細,深入思考 不能在人命關天的大事上,輕率的炫耀自己才能出衆,動作快捷,獵取名義這樣做就太不人德了 。到了病人家裏頭即使都是華麗的鋪設,也不要左顧右盼 ,東張西望。有好聽的音樂也不能爲之分心而有喜了,即使有美酒佳餚一塊兒擺設出來看見了就像沒看見一樣。這樣做的原因,是因爲 只要屋裏有一個人悲痛。把屋子的人都會不快樂。更何況病人的痛苦,一刻也沒有離身。如果醫生安心無力的高興娛樂洋洋自得這是人神都認爲可恥的。道德高尚的人所不做的事 。

做正骨師的準則應該慎於言詞,不能隨意跟別人開玩笑。我大聲喧譁談說別人的短處,炫耀自己的名聲,毀謗攻擊其他人建議誇耀自己的功德,偶爾治好了一個病人 ,就昂頭仰面,而自我讚許的樣子認爲自己已經很厲害,這些都是不可救藥的壞毛病

四:靜心:常言到學醫苦,學醫累。我覺得他們說的是很實在的話。現在,勤勤懇懇的學習。是爲了行,一時能更好地爲人民治療疾病。減輕身體上的痛苦。所以孫先生說;“夫大醫之體欲得澄神內視,望之儼然,寬裕旺旺不皎不昧,省病診疾,至意深心,詳察形候,纖毫勿失,處判針藥,無得參差,雖曰病宜速救,要須臨事不惑,唯當審諦覃思,不得於性命之上,率而自程俊快,邀射名譽,甚不仁矣。

人的一生稍縱即逝,如何讓自己活的更有價值,燃燒出更多的光和熱是永遠的話題,衡量一個醫生的成就,絕不是金錢,地位,和權利, 而是醫術、口碑`。

身邊不缺乏醫術精良,醫德高尚的好醫生,他們希望患者臉上絲許的微笑是對他最大的讚許,希望得到社會的認可,監護儀上完美波形是他人生最美的風景,患者的健康是自我的慰藉。

“博學至精,明德至善”,身爲未來的正骨師,我必矢志不渝地奉行《大醫精誠》所有的優秀醫者高山景行,將大醫作爲本人的人生目標,在醫學正骨發展的道路上毅然前行。

《大醫精誠》讀後感 篇五

從醫已經十五年了,對於我的職業也有了很深的理解。醫生不僅是一種職業,更是健康神聖的捍衛者。今年衛生局要求衛生系統職工學習《大醫精誠》,發現落在醫生身上的關鍵詞就是責任。《大醫精誠》其實不是書名,而是出自中國唐朝孫思邈所著之《備急千金要方》第一卷,乃是中醫學典籍中,論述醫德的一篇極重要文獻,爲習醫者所必讀。作者孫思邈是唐朝著名的醫師與道士,他是中國乃至世界史上著名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被譽爲藥王,許多華人奉之爲醫神。而《備急千金要方》是被譽爲中國最早的臨牀百科全書,世簡稱爲《千金方》。孫氏以爲“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故以“千金”命名。《備急千金要方》卷首以顯著地位論述了《大醫精誠》與《大醫習業》,突出地強調了作爲一位優秀醫生,必須具備高尚的醫療道德修養和精闢的醫學理論、醫療技術。爲此,該書一一作出了醫德與醫術的嚴格要求,成爲歷代臨牀醫生修養的準繩。孫思邈的《大醫精誠》,被譽爲是“東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它明確地說明了作爲一名優秀的醫生,不光要有精湛的醫療技術,還要擁有良好的醫德。這篇文章廣爲流傳,影響深遠。直到現在,我國的不少中醫院校仍用它作爲醫學誓言,並用它作爲準則來嚴格要求自己。每個醫生都秉承“大醫精誠之心”,全心全意地爲患者服務。

一是細心:《大醫精誠》中有這麼一句話“今病有內同而外異,亦有內異而外同,故五臟六腑之盈虛,血脈榮衛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診候以審之”,意思是說:“疾病有內在的病因相同而外在症狀不同,和內在的病因不同而外在症狀相同。因此,五臟六腑是充盈還是虛損,血脈營衛之氣是暢通還是阻塞,本來就不是單憑人的耳朵眼睛所能瞭解得到的,一定先要診脈來了解它。”放到當今醫學就是說不能單純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要做全面細緻必要的檢查。這就是爲什麼診斷學要我們深刻的認識每項檢查的臨牀意義的原因。醫療活動也應該屬於服務性的行業,服務的對象是人,活生生的人,責任感是必不可少的,要對患者關心、細心,來不得半點馬虎。所以孫先生提到“而寸口關尺,有浮沉弦緊之亂;俞穴流注,有高下淺深之差;肌膚筋骨,有厚薄剛柔之異。唯用心精微者,始可與言於茲矣。”就是說寸關尺三部脈象有浮、沉、弦、緊的不同;腧穴氣血的流通輸注,有高低淺深的差別。肌膚有厚薄、筋骨有強壯柔弱的區分,只有用心精細的人,纔可以同他談論這些道理。

二是專心:除了行醫細心以外,還要有紮實深厚的醫學知識基礎。文中提到“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不得道聽途說,而言醫道已了,深自誤哉!”就是說學醫的人一定要廣泛深入地探究醫學原理,專心勤奮不懈怠,不能道聽途說,一知半解,就說已經明白了醫學原理。我覺得這句話說得很對,這要求我們在醫學基礎知識學習期間,要勤懇奮鬥、持之以恆,以後行醫的過程中要精益求精,學而時習之。

三是靜心:有人說學醫苦學醫累,甚至有某些醫生說學醫要辛苦一輩子,我覺得他們說得是很實在的話。但是我們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的生活健康水平還不高,我們有責任和義務爲祖國的衛生事業而獻身。現在越是勤勤懇懇地學習,是爲了行醫時能更好的爲人們治療疾病,減輕身體上的痛苦。所以孫先生說:“夫大醫之體,欲得澄神內視,望之儼然,寬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診疾,至意深心,詳察形候,纖毫勿失,處判針藥,無得參差,雖曰病宜速救,要須臨事不惑,唯當審諦覃思,不得於性命之上,率而自逞俊快,邀射名譽,甚不仁矣。”與“夫爲醫之法,不得多語調笑,談謔喧譁,道說是非,議論人物,炫耀聲名,訾毀諸醫,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則昂頭戴面,而有自許之貌,謂天下無雙,此醫人之膏肓也。”從而我們知道行醫就更修道一樣,要“六根清淨”。這就是爲什麼古代西方的很多僧人行醫的緣故。

四是仁心:醫者仁心,在我國古代,醫術又稱作仁術。孫先生說:“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慾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也就是教育我們行醫要一視同仁,不可此重彼薄。細心、專心、靜心、仁心----這四種行醫的高尚品質正式我們要學習和達到的。作爲醫務工作者來說,要把大醫精誠的實質深刻領會並體現在我們的整個行醫過程,構建和諧的醫患關係,努力解決好農村羣衆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爲我縣的衛生事業儘自己的努力。

《大醫精誠》讀後感 篇六

《大醫精誠》一文出自藥王孫思邈所著之《備急千金要方》第一卷,乃是中醫學典籍中論述醫德的一篇極重要文獻,爲習醫者所必讀。既然已決定投身杏林,不論專業還是業餘,必然要通讀此文。週六晚上,我打開老師發過來的《大醫精誠》原文,以自己淺薄的文學知識並對照着現代文翻譯。

讀完全文後,我第一個最強烈的感想就是“學醫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說到困難,首先是醫道本身對於專業的要求非常高。張湛曰:“夫經方之難精,由來尚矣”。不同的病,外在表現可能一樣,相同的病,外在表現又可能不一樣,做爲一個醫生如何能夠準確地判斷病症併合理地治療,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也許需要經年累月的學習與實踐方纔能夠摸到門檻,“故學者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不得道聽途說,而言醫道已了,深自誤哉!”在學醫的道路上,我需要認識並正視困難,不懈怠,不道聽途說,不盲目自大,在專業的道路上踽踽而行,不求速成,但求無愧於心。

第二個強烈的感想是“做醫生不容易,做一個好醫生更是難上加難”。拋開醫術上的困難,在醫德上要能守住本心,正如《中庸》所言:“君子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

所謂醫者,應不以病人的身份有所區別對待,不因病竈的各種性狀感覺不適而趨避之,不因外界的干擾而亂心神。在當今社會的功利和浮燥的氣氛下,保持本心,本身就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情。當然,我本身學醫的初衷是希望能夠學到一些知識,爲家人減輕病痛。但在學習的入門過程中,通過學習這篇文章,又讓我對於“醫者”這個詞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不以功利學醫,不以求財學醫,並且如果我將來能夠學有所成,一定會發自本心地盡我所能,幫助所有需要幫助的人。

當然,作爲一個不甚堅定的唯物主義者,我對於文中的“不用活物作藥”略有不解,因爲別說以活物用藥,平時我們吃飯也是葷素搭配,有魚有肉。何況若說“萬物皆有靈”,平時摘的草藥不也是有生命的嗎?此外,對於文中所提到的“陰陽報施”言論,我也同樣認爲可以拋開神鬼之說而換個角度理解,那就是爲醫者,應秉持“敬畏之心”,守正持中,在醫學的道路上“見自己,見天地,見衆生”。

以上爲本人對於《大醫精誠》一文的粗略見解,若有不當之處,還望先生批評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