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怪誕行爲學讀後感【精彩多篇】

讀後感2.05W

怪誕行爲學讀後感【精彩多篇】

《怪誕行爲學》讀後感 篇一

“我們常常暗下決心節食鍛鍊,但是隻要看到甜點小推車一過來,我們的決心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你知道這是爲什麼嗎?我們有時候興致勃勃去購物,買回來一大堆東西,卻放在家裏用不上。這是爲什麼呢?頭痛的時候,我們花5美分買的阿司匹林吃了不見效,可是花50美分買的阿司匹林卻能立竿見影。這又是爲什麼……”這是《怪誕行爲學》一書開頭的一段話,給我們拋出了很多生活中的疑問,而這本書就是用各種實驗和逸聞趣事來解答這些問題的。

作者艾瑞里是美國杜克大學經濟學家,正如他在書中所說的那樣,“很多人對我說,我觀察世界的方式異乎尋常”。的確,作者一反傳統的認爲人是理性的這一基本假設,揭露了生活中種種的非理性的,怪誕是行爲,並從社會學和經濟學的角度加以解釋,“幫助你們從根本上重新思考使你們和周圍其他人生生不息的動力是什麼”。比如作者對於頭痛時吃什麼藥最見效的問題,同樣的藥,不同的價錢,結果是50美分定價的藥比5美分定價的藥更有效,這個時候人是非理性的,但是非理性卻在我的生活的方方面面產生了比這更多的影響。生活中類似這樣的例子有很多,人們會去瘋搶免費的但並不需要的東西。

《怪誕行爲學》顛覆了傳統的看世界的眼光,打開了另一扇看待這個社會的窗口,爲我們展現了“另一個”世界。讀來令人恍然大悟。在字裏行間,都讓人忍俊不禁,發出感慨和共鳴,“我也是這樣”或“我周圍的人就是這樣的”,引發人對於非理性的思考,教人更加理性的對待生活和經濟活動。但是如作者一樣,往往是“暗下決心”,最後還是陷入了非理性的怪圈。儘管如此,還是忍不住繼續往下讀,讀完掩卷而思。

《怪誕行爲學》讀後感 篇二

最近看了一本書——《怪誕行爲學》,這本書從行爲經濟學的角度出發描述人類的非理性行爲,乍一看似乎是跟經濟學相關的,實際上卻是和我們的日常行爲和生活關係緊密,我沒有把它當作一本告訴我怎麼做生意的書,而是把書中所講映射到生活中,讓自己明白了一些看似平常卻出人意料的道理。

傳統經濟學認爲,我們都是理性的“經濟人”,所作出的一切決策都是明智和最優的;然而在現實中,我們的種種匪夷所思的行爲卻遠非傳統經濟學家所說的那樣完美。作者丹。艾瑞里將心理學引入經濟學的研究中,告訴我們非理性是人類的本能,是主宰人類行爲和決策的隱形力量,非理性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可以預測和把握的。作者觀察世界的方式異乎尋常,對日常生活中的事非常細心,這本書不僅讓我理解了一種非理性的經濟學,其實地讓我感同身受於自己每天生活中點點滴滴。

第一章讓我印象深刻,爲什麼我們喜歡比較和攀比?多數人只有到了具體情境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我們甚至不知道該如何生活,直到親戚、朋友有一天讓我們恍然大悟,原來他們過的日子正是我們所憧憬的。一切都是相對的,這就是關鍵所在。作者的這些話同樣讓我恍然大悟,我終於明白爲什麼我總是感覺到痛苦無比,因爲當我把生活中的運氣與別人相比時,就產生了嫉妒和羨慕。我想大多數人與我都經常有着這樣的感受,我們經常寬慰自己說,想開點,各人有各人的命,只要自己努力,總有一天會得到自己想要的,自己也會擁有那一切。但其實,我們究竟想要的是什麼?

馬克。吐溫曾經在《湯姆。索亞歷險記》中寫道:“湯姆無意間中發現了人類行爲的一個重要定律,那就是要人們渴望做一件事,只需使做這件事的機會難以獲得即可”。在第二章,書中以這段看似有點難理解的話來開始解釋供求關係的失衡,解釋了黑珍珠如何從無人問津變爲了稀世珍寶。對於生意我真的一竅不通,然而我卻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因爲商家把那一串普通的黑珍珠映襯在一串串寶石項鍊中間,環繞在最當紅明星名媛的粉頸上,因此它從不知價值幾何的東西被捧成了稀世珍寶。在日常生活中,我似乎也經常被類似的奢侈品或高檔的事物迷惑過,其實應該冷靜下來,認真清點一下生活中的點滴,曾經迷惑喜歡的不行的事物,現在依舊喜歡嗎,它真正被需要真正物有所值嗎?就像第三章節中提到的免費的代價反而讓我們花費,因爲免費的真正誘惑力是與人類本能地懼怕損失相關的,但是我們卻爲此消費了無關的東西。不管什麼時候,總有某種非理性的東西在我們的思想裏,所以我們還是要儘量保持清醒的頭腦,自我控制自己的非理性,最近看了這本書,我總在做白日夢,說不定有一天,我們也能很好地把握這種非理性行爲做個成功的人。

書中的第八章——多種選擇的困境:爲什麼我們希望所有的門都開着?我就經常在面對多個選擇時猶豫不決,反而比沒有選擇留地時更加煩擾。書中講了項羽破釜沉舟打敗敵人的故事和一些我們在面對選擇時的困境,我們怎麼才能擺脫這種非理性的衝動,不去追逐毫無價值的多餘選擇呢?通常困擾我們的不是缺乏機會,而是機會太多,令人眼花繚亂;我們可能往往認識不到,無論哪種情況,保留餘地的同時我們也放棄了別的東西,我們應該果斷地關上該關上的門。我們總是不斷在提醒自己,我們可以做到一切,可以成就自己期望的一切,所以我們必須盡一切可能全面提高自己,必須對生活中的一切加以嘗試,必須在有生之年把人生必看的1000種東西全部看遍,就算看了999種也不行。然而,我們卻把自己搞得勞累不堪、心力交瘁。

這本書還有很多寫的很好的東西,對很多非理性行爲做出了合理的解釋並且聽起來不無道理,在每次看完一個觀點或是一個小故事之後,總能引起我的共鳴或是讓我開始反思自己生活中的點滴並審視自己的一切。看完這本書之後更覺得自己應該有點改變,更清楚去思考自己想要什麼,不要輕易被誘惑,果斷地做出選擇和合理的決策。但我深知惡習難改,那些非理性的衝動也難以自我控制,不過它讓我更瞭解了自己,更瞭解了大多數人,我想這便是我看完這本書之後的最大的收穫吧。

《怪誕行爲學》讀後感 篇三

經常覺得我的確應該多學一點心理學,人都是複雜的,很多時候是非理性的,而一旦認識到這一點,對今後的人生會非常有幫助,無論是在自己做決策的時候,還是考慮甚至影響他人決策的時候。之前買到了一本《怪誕行爲學》,上個週末讀完了,感覺非常有收穫,不愧是暢銷書。其實多數出名的暢銷書之所以暢銷是有其理由的,讀一下一般不會有什麼損失,正所謂“開卷有益”嗎。

之前的課程上曾學過《組織行爲學》,當時就覺得非常有用,老師也講過“錨定”等概念,可惜那之後就都還給老師了,沒什麼更多的記憶。現在讀了這本書,真的感覺溫故而知新了。作者用非常生動的筆觸給我們描繪了行爲經濟學的一個大的輪廓,真的可以讓人開闊視野,如果能經常思考並靈活運用的話,絕對會成爲一個核心競爭力的。

下面就大致總結一下作者所提到的各種人類決策中會發揮作用的非理性力量吧,給自己做個備忘。但詳細的內容,各位還是買書回去看吧,絕對不會後悔的。

1、比較的力量(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

2、錨定的力量(第一印象的重要性)

3、免費的力量

4、社會規範與市場規,要跟女朋友談錢,不要跟父母談錢,不要跟好友談錢,多送禮物,但不能送錢,其實這章讓我想起了大學時的一篇英語課文)

5、激情的力量(警惕你心中的要加薪

6、拖拉的力量(短期滿足與長期目標的鬥爭)

7、所有權的力量(孩子是自己的好)

8、多種選擇的困境(不要做興趣廣泛,但一事無成的人)

9、預期的力量(流行,跟風,羊羣效應,偏見,人要衣裝,佛要金裝,好菜要好盤,好酒要好杯)

10、高價的力量(真的一分錢一分貨嗎?打折買到的東西,是不是總覺得不太好;安慰劑效應)

11、人們內心深處的誠實與佔便宜的衝動,現金可以阻止我們作弊12.個人需求與羣體屬性的矛盾,“免費午餐”在哪裏(只要別人不理性,真正理性的我們就有獲得利益的機會,利用別人的不理性)

總而言之,這的確是一本非常好的書。有時間的話還得多看幾遍,並且寫詳細的心得體會纔好。好像原作者還出了一本《怪誕行爲學2》,回頭有機會也要買回來讀一下,嗯。

《怪誕行爲學》讀後感 篇四

人難以借用“理智的名義”作出決定。

人都認爲在自己在做重大決定時,是慎重考慮的,其實不然。有時,人在某時做的決定,雖然在當時認爲自己沒有錯誤,但是過了那段時間,發現自己的決定是種錯誤。當時信誓旦旦認爲,自己的決定時正確的。爲什麼會這樣呢?一個人在做出決定時,有時是帶有情緒和衝動的,而情緒化會較長的存在而影響自己的決定,而不是短暫的過一點時間。所以,只有在自己沒有情緒的情況下作的決定纔是準確地。

一、人喜歡比較和攀比。

當有兩種類型的食物供你選擇,比如A和B,這時,這時多半難以選擇,因爲屬於不同的類型。如果這時再有一個A-,情勢立馬發生變化。在A和A-中,容易做出明智的決定,但是在兩種不同的類型,是無法選擇的。所以,大多數人都會去選擇A。

一個人要有自己的預期,不要被別人的思想所左右。比如你的語氣收入是A,已經達到,但是有朋友是A+,此時,人應該冷靜下來,而不是被別人的思維或處境所左右。明確自己需要的是什麼,如果作出某個決定,對自己和家人有什麼影響。

二、幼鵝效應和羊羣效應

人往往採用第一印象作爲評價的標準,對人的態度,對物品的價格都會以第一次接觸的爲標杆。

人會因爲別人評價的好壞,而作爲評價的標準。

三、免費

免費的效用,是做事沒有代價的獲取。抓住了人的心理弱點,認爲免費是沒有代價的。在產品營銷時,可以採用這個策略,加大產品銷量,這在全世界都通用。但是消費者需要名字自己需要的是什麼。(購物滿**面運費)。

四、社會規範和市場規範

這個世界有兩種規範。一種是市場規範,另外一種是社會規範。市場規範,存在於日常經濟來往中,比如某人加薪升職;社會規範,存在於有益道德層面,比如給予別人幫助,給予別人關愛等。人需要妥善處理好這兩種規範,不要在需要社會規範的地方使用經濟規範。(某些人就算白乾活也願意,這就是社會規範的作用)

五、當理智遇到“性”

在“性”的刺激下,人的選擇將會截然不同,將會大膽和不顧後果。

《怪誕行爲學》讀後感 篇五

《怪誕行爲學》是一本行爲經濟學的通俗讀物,個人覺得它與《別做正常的傻瓜》相類似。不過,有區別的是,本書的作者由於童年時的經歷(全身被燒傷60%-70%),使得他看問題的角度和常人差異很大,他傾向於分析人們的非理性行爲。他就是出生於以色列的丹。艾瑞里。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決策往往會受到心理因素或者情緒的影響,往往不能作出理性決策。例如,原本很容易作出的抉擇,在外界因素的誘導之下,往往會使人們的決策發生改變。商家往往會利用這一點,設置一個誘餌,往往能使客戶花費的金錢。人們對於自己收入的預期往往也會因爲與周圍環境的改變相聯繫。也許當初的預期並不高,但是在達到了這一目標之後,由於周圍人羣的收入較高,人們對於自我的要求就會提高,這就是所謂的“人心不足舌吞象”吧。這些非理性的決策就與人們喜歡比較有關,在奚愷元的《別做正常的傻瓜》一書中就已經作了一定的描述。

人們在選擇消費品的時候,通常被認爲往往是根據商品的價值屬性和價格等因素作出決策。大體上而言,偏好是比較穩定的。但是,也許因爲偶然的機會,偶然嘗試了某種商品,就在內心中形成了一種錨,由此導致自我“羊羣效應”式的偏好轉變,也就是書中所提到的所謂“供求關係”的失靈。至於零價格物品搭售使得人們的消費增加就是顯而易見了。商家們往往利用顧客們喜歡佔便宜的心理,在銷售一些商品的時候附帶贈送一些小禮品,使得顧客們不受自我控制地買了許多原本不需要的商品。所謂的“折價”銷售原理基本也是一致。

在社會中往往是市場規範和社會規範並存。人們在對待不同的事情時必須搞清楚應該運用哪種規範來解決問題。有些事件只能運用市場規範來運行,而有些問題卻只能運用社會規範,如果強行運用市場規範來解決,需要支付數倍的價格,而的時候則是支付多高的價格也解決不了實質問題,例如教育以及一些慈善活動。

我們再把視線由普通的經濟現象擴展到各種社會現象之中,我們同樣能夠發現許多非理性行爲。平常品性很好的人,由於突然受到刺激,也有可能突然失控,還有可能造成比較大的危害。前不久發生的北科大學生搶劫也屬於該類情況。人們由於情緒上的衝動有時也會造成一些異想不到的後果(往往是平常自己覺得不道德的)。並不是每一個案件都是蓄謀的。弗洛伊德曾經這樣評價過人性,人格大體上都是分裂的,在每個人的內心都存在一個陰暗的本我,自我,一旦這個陰暗的自我被激發出來,往往會形成很嚴重的後果。而應對這類事件的發生,只能未雨綢繆。

艾瑞里雖然在書中側重於考察非理性行爲(諸如此類非理性行爲的介紹還有許多),不過在每章的最後還是在探討如何解決非理性行爲所造成的不良後果,目的還是在於使讀者能夠理解如何讓自己的行爲理性化。當然,非理性行爲的誘因有時也難以被透徹地觀察出來,這使得人們的行爲理性化更加困難。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之中就曾經寫道:理性何等高貴,才能何等偉大。

《怪誕行爲學》讀後感 篇六

當我們在逛街購物,要理性消費;當我們在飲食時,要理性合理膳食;當我們的處理問題時,要理性思考,生活無處不理性。偉大的文學家莎士比亞更以“理性何等高貴,才能何等偉大”來讚美理性,似乎要隨時保持理性,才能更好的生活,非理性則帶着貶義的色彩。而然在丹。艾瑞里的《怪誕行爲學2》中,用有趣的實驗和詼諧幽默的語言向我們闡述了非理性的積極力量。

書中第二章標題是“工作的意義:從樂高遊戲中,我們可以學到些什麼?”爲更好的探索工作的意義,作者設計了多個實驗,其中有個實驗是:有償裝配樂高玩具。實驗分爲兩組,一組爲“有意義”組,任務是裝配與樣品完全相同的玩具,薪酬規定爲,計件工資額隨裝配數量遞減,沒有限制時間,可做到認爲不合算爲止;另一組爲“徒勞無功”組,實驗的要求和酬勞的計算方式與“有意義”組相同,不同的是工作人員在實驗人員面前將其裝好的樂高當場全部拆開後,再次提供給同一實驗人員使用。實驗結果爲,“有意義”組參與者平均裝配的樂高個數比“徒勞無功”組高出了32%。實驗分析告訴我們,如果你找的人喜歡某一事物,你是否把他們放在有意義的工作條件下,成爲了影響他們努力程度的主要動力。

對一個企業來說,是否能調動員工的積極性,是否能讓員工更努力的工作,關係到企業的發展,而員工是否願意盡力工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企業能不能把員工放在有意義的工作條件下。很多企業會通過願景規劃,帶給員工工作的動力,但是這樣的動力時效性短,而且實現願景的過程漫長,多數員工的積極性無法長期保持。然而,從工作中的一些小事入手,讓員工確信只要做好工作就會得到肯定,讓員工時長保持有成就感,從而增進員工的積極性。再者,上層領導人應該設法把環境背景結合起來儘可能讓員工加深對工作意義的體驗,讓員工瞭解他所從事的事情對個人提升的意義,對公司的影響。

印象深刻的還有書中的第三章“宜家效應:爲什麼我們會高估自己的勞動成果”。我們會喜歡買需要自己動手組裝的宜家傢俱,會更喜歡自己親手做的蛋糕,會覺得自己折的千紙鶴看上去更漂亮,會覺得自己家孩子更聰明、更可愛。作者通過實驗展示了努力的4條重要法則:

1、我們對某一事物付出的努力不僅給它帶來改變,也改變了自己對它的評價;

2、付出越多,產生的愛戀越深;

3、我們對自己的作品估價經常會過高;

4、如果付出巨大的努力仍然沒有獲得成功,我們就不會感到過多的依戀。

或許我們習慣於週末慵懶的躺在牀上,等到飯點時候叫個外賣,這樣理性的決定確實給我們帶來更多的休憩時間;工作時候習慣於把事情更多的安排給其他人做,這樣就可以擁有更多的閒暇時光喝茶,但是與此同時,將失去提升自己的機會,將無法體會到勞動所帶來的長久滿足。

通過閱讀本書,徹底顛覆了我對非理性的理解,非理性並非只有貶義的色彩,它蘊藏着積極的力量。坦誠接受自己非理性的本能,它也可以讓我們做出完美的決策。

《怪誕行爲學》讀後感 篇七

我的一位朋友在跨國公司任職,他每次乘飛機旅行總要到機場的西餐廳就餐,至少得喝杯咖啡。這些事他本可以從從容容地在家裏或附近的什麼地方解決。據我所知,機場的餐飲並不比其他地方的更好,價格卻要高出很多。但是,朋友仍然保有這個小小的“嗜好”。我問他爲什麼,他的回答令我大吃一驚。他說,機場的高價消費讓他感到有一種“懲罰”了公司的快感。當然,我的這位朋友絕對不會利用職權把公司的錢裝進自己的腰包。但是,爲什麼他會利用政策之便讓公司遭受損失呢?

讀完《怪誕行爲學》後,我才明白當公司與員工的關係完全成爲市場規範下的產物時,社會規範就會永遠退場。換句話說,公司與員工的關係符合理性經濟學所謂的“成本—收益”原則,雙方都拼命想從對方那裏多撈一點“好處”。如果雙方關係在市場規範下,那麼員工每週工作40小時,公司付給員工相應的報酬,這是“在商言商”。而在社會規範下,公司會給員工提供子女“日託”服務、免費午餐、給予生病時的照顧和在經濟蕭條時不裁員的承諾。在市場規範下,僱員很難對公司保持較高的忠誠度,而社會規範是激勵員工保持忠誠的最好辦法。

在如今的市場環境下,創新遠比製造重要,人力資源也比機器更有價值。越來越多的公司看到和僱員建立社會規範的優勢。如果要將員工的潛力最大限度地開發出來,單純依靠交換原則下的市場規範是不可能的。國有企業曾一度是社會規範的“化身”,它的終身僱傭制、良好的福利都吸引了許多優秀人才。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有企業也面臨着人才流失的問題。如何建立一套更爲優化的制度,在市場規範和社會規範之間取得微妙的平衡,使組織既能保持高效運作,又能促進企業與人的和諧發展,這是今天許多國企面臨的重要課題。

傳統經濟學假設人是理性的,會按照“成本—收益”原則來進行決策。但這個世界上還有大量用理性經濟學原理無法解釋的現象。例如,爲什麼富人會嫉妒比自己更富有的人?爲什麼別人的選擇會影響我們的偏好?爲什麼我們會瘋搶根本不需要的東西?爲什麼我們白乾活高興,幹活賺錢反而不高興?爲什麼面對非現金資產我們更容易不誠實?諸如此類。行爲經濟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釋這些問題。

它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解釋人的行爲,是心理學與經濟學的結合。同時,它需要通過大量實驗來證明自己的結論,因此又被稱爲“實驗經濟學”。實驗經濟學顛覆了傳統的理性經濟學假設,更加符合現實世界中人類的思維模式。它從日常生活小事入手,引發讀者對習慣性事物的反思,並把這種反思引向市場機制的選擇、社會道德重建以及民族矛盾衝突等關乎人類福祉的主題上。行爲經濟學與傳統經濟學的結合對於我們研究發展出一套更加有效的社會機制和自我調節機制很有幫助。

該書的作者丹·艾瑞里是麻省理工學院的經濟學教授,最終卻因他個人生活中的不幸遭遇,成就了他獨特的世界觀,使他能夠從心理學的角度進一步思考人類決策背後的非理性因素。正如艾瑞里所言,他寫作該書的目的是“使人們從根本上重新思考我們和周圍其他人生生不息的動力是什麼,影響人們決策背後的心理機制是什麼”。它能幫助我們看到某些錯誤的發生是有系統、有規律的,看到我們一錯再錯的原因,從而設計出更好的應對措施來避免重複失誤。

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存在大量非理性現象,尤其在不確定的轉型時期,這種現象更爲普遍,如房價暴漲暴跌、自殺人數的增加、仇富和拜金、****與瀆職等等。因此,行爲經濟學對轉型中的中國不僅有理論意義,而且有現實意義。

該書不同於一般的經濟學學術著作,它所研究的事物與每一個人息息相關,讀起來妙趣橫生。讀過之後,你會對人類的行爲有一個全新的認知。它將幫助我們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