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尋覓中華》讀後感(精品多篇)

讀後感3.29W

《尋覓中華》讀後感(精品多篇)

《尋覓中華》讀後感 篇一

從猜測黃帝,問卜殷墟,到走進魏晉田園,最後對明清的鬱悶,餘秋雨先生用一篇篇散文優雅地敘述着中華文化的興衰變遷。其實都是樸素的語言,讀起來確是字字珠璣,你會被他帶到另外一片世界,會對高雅而特異的魏晉人士而嚮往,會對盛唐海納百川的文化而驕傲,也對明清文化專制統治而扼腕嘆息。

然而,我最喜歡的卻是餘秋雨先生對當代文化的一系列論述。

“清代結束之後的近代和現代,實在一言難盡。文化信號很多,而文化實績很少。文化激情很多,而文化理性很少。文化言論很多,而文化思考很少。文化名人很多,而文化巨匠很少。文化破壞很多,而文化創造很少。”餘秋雨先生如是說到。

一百年前,正是兵荒馬亂,國運維艱的時刻,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文化的這種狀態尚可理解。而大約五十年前,新中國正如火如荼地進行着一項文化大革命的運動。政治野蠻地籠罩住了文化。全國停課廢學,上山下鄉,農村即是學校,農民就是教師。這種情況,在文明的發展史無疑是一次大地震,幾千年來從未斷絕的文化傳承突然停止,所有的人投身農業,大連鋼鐵。

幸在它只有十年!

終於迎來了改革開放,隨着經濟的發展,中國的文化也開漂洋過海,走遍世界。然而,文化似乎永遠跟不上了經濟的發展,越來越滯後,越來越迷亂,越來越失去了公信力。

餘秋雨先生引用了作家王小波的一句話,中國文化界只有兩種人,一種是做事的人,一種是不讓別人做事的人。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後一種人的力量大得多。例如,巴金說過,中國存在着某種人物,那種人物數量不多,影響極大,平日不知道藏在哪裏,一有風吹草動就冒出來,在報刊上一會兒揭發這個,一會兒批判那個。看到這家院子裏的花草茂盛,就大聲咒罵;看到那家陽臺上的鳥聲動聽,就掄起棍棒。正是這批人,使中國作家一直處於恐懼之中,無法寫出像樣的作品。

時至今日,尚有人打着言論自由的口號批評他人,譁衆取寵,網上看見一則新聞,一位八零後作家竟炮轟魯迅僞大師。我想,魯迅先生是否大師尚不重要,可先生當時的作品背景是爲了喚醒沉睡的國人,單憑這一點,兩人層次一下區分開來,至於你怎麼貶低踐踏,魯迅先生也是看不見,聽不到的了。

難道,現代的文化就限於這種怪圈了嗎?不是的,真正的大文化,不是藏於隱世著作,而是人民大衆的生活方式以及精神價值,滲透於千家炊煙萬家燈火之間。

有一個漁村的漁民出海打魚,一定會在出海前走很遠的路,到一個讀書人家裏求得一大疊字紙,壓在船底。他們說,天下沒有比文字更重的東西了,就靠它壓住風浪。他們不認識文字,卻尊重文字,這大概是人沒接收教育而體現出的最原始的狀態,這便是中國文化的靈魂所在。

我相信,總會有這樣一種人,出現在中華文化大踏步向前邁進的時刻,打破怪圈,走向自由。而中華文化也與世界親密相容,偶爾閃現出千年積累的高貴,亦如生活在這種文化下的子民,品行善良,思想豐富,道德高貴。

《尋覓中華》讀後感 篇二

這本黑皮的《尋覓中華》是上學期吳老師推薦給我們的。書的作者是餘秋雨。自從媽媽給我買來後,我就愛不釋手,反覆閱讀。

書中講述了上至遠古,下至近代的許多歷史故事和人物。介紹了氣吞山河的黃帝與和平務實的炎帝那場驚天地泣鬼神的血戰;意氣風發的曹操、淒涼的曹植、春風得意的曹丕;周遊六國四處講學的孔子;一生執著於黑色的墨子……唐、宋、元、明、清,一篇篇散文將原本不太清晰的中國歷史梳理的井井有條。尤其是對那些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全新評價,讀來讓我眼界開闊,感觸很深。

三國演義中的一代奸雄曹操在餘秋雨的筆下卻成爲一代文化巨人,也讓我們重新讀懂了:“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一首《短歌行》淋漓盡致的體現了曹操的從容大氣!難怪餘秋雨先生髮自內心的感慨道:曹操一心相當軍事巨人和政治巨人而十分辛苦,卻不太辛苦地成了文化巨人。

書中最使我迷戀的人物是墨子。墨,黑也。墨子在餘秋雨先生的筆下活了起來。他的`“兼愛”、“非攻”的理論似乎是墨翟先生用堅毅的腔調說出來的一樣。當我和爸爸談起餘秋雨這些思想時,總能引起我們父子的脣槍舌戰,餘秋雨大師的思想總是那麼有新意,總會引起我們的思考。這也讓我想起了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大概就是人們常說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吧!

《尋覓中華》讀後感 篇三

關於華夏文明

獨特的文化、文明,讓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獨一無二。

中國上下五千年,絢爛的華夏文明源遠流長,人盡皆知,也成爲了中國的代表,往往提起這四個字人們就會想到中國。而很早以前,我們的這段歷史便被人們猜測了。這也難怪,“看看身邊,今天我們還很容易體會。越是模糊的事情總是‘故事’越多,越過去的事情總是‘細節’越全,越是虛假的事情總是‘證據’越硬。”書中是這樣寫的,現實生活中也是這樣的,這些證據越足細節越多的事情越容易引起人們的懷疑,更何況炎帝和皇帝的事情已經過去了那麼久,誰還記得住那麼多關於他們的細節,所以黃帝便被猜測了,他的“細節”太多,讓人們感覺這是中國人爲了讓中國的歷史更久遠些而編出來的。

於是,就連我們自己,也分不清了。今日我們耳熟能詳的炎帝與黃帝的故事究竟是確有其事還是前人的胡編亂造?被稱作“炎黃子孫”的我們,卻不知自己的祖先到底是否真的存在過,被告知我們所知道的關於我們祖先的是根本就從未發生過,先不去管我們有沒有去相信這些話,我們面對別人對我們祖先的質疑卻幾乎什麼也做不了,這才應該被稱作可悲,亦或是稱作可笑。

在質疑黃帝之前,還有過“華夏文明外來說”的說法,有些學者斷言巴比倫是“人類文明的唯一起點”,一些中國學者們也參與其中。這便如作者所說的,暴露了中國傳統學術方法的典型弊病:嚴重缺乏真實材料,卻又好作斷語。是啊,連證據都是猜測的來的,又憑什麼妄下此斷語呢?我們沒有時光機,不能隨心所欲回到過去向世界證明華夏文化的源遠流長,只能依靠現今遺留下來的古物證明。而在證明之前,我們自己要相信,中國這五千年的文化,絕對不是子虛烏有。

《尋覓中華》讀後感 篇四

看完了餘秋雨的尋覓中華這本書,感觸頗多,爲我們所擁有的中華文化感到自豪。

書中按歷史時間順序大體介紹了歷朝歷代、各個時期的文化成就。炎黃時期、殷商時期、那百家爭鳴的春秋戰國、《史記》的完成,曹家父子,魏晉名士,田園詩人陶淵明,文化的盛世大唐,那宏偉開放的長安城,唐詩,積弱宋朝文人治國的文化狀態,異族男子耶律楚材,明清時文化專制的束縛,以及近代文化的現狀。讀來真是大開大合,數千年的文化狀態就如此被餘秋雨先生娓娓道來,讀時真有一種於不同時期穿越往返之感,不亦快哉。

自己讚歎於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燦爛思想相互碰撞,百家爭鳴共譜中華文化優美樂章。也惋惜於曹操家中父子在三國時期在文壇上取得偌大成就,卻又在政治上飽受後代知識分子詬病,也欣賞於狂狷的魏晉名士,嵇康、阮籍,酩酊大醉,視世俗禮樂如糞土。更豔羨於當時的大唐子民,那宏偉開放的長安城令多少文化之士嚮往,繡口一吐便是半個盛唐,那朗朗上口、意境優美的唐詩不也千年傳唱。又哀嘆於明清時期的統治的人爲鞏固自己一家一姓的統治,實施文化高壓政策,致使中華文化走下一個高峯。更自卑於自己所處的這個時代再難出現大師,文化似乎也越來越走了一條下坡之路,自己心中的那個文化天國顯得如此遙遠。

這是第一次自己主動的寫一篇書籍的讀後感,雖然很短,希望自己能堅持下去,執着的在自己內心中的文化之峯上攀登。

《尋覓中華》讀後感 篇五

“任何一部真正的歷史,起點總是一堆又一堆的資料,終點則是一代又一代的感悟”。那麼,《尋覓中華》便是作者心中的中華文化歷程,是一次追尋自身起源的嘗試。從傳說中的黃帝到近代文化的艱辛,我們循着作者的目光從漫漫歷史長河走來,併爲自己的“中華基因”而自豪。

我最喜歡的一篇是《古道西風》。全文以古道西行的里程爲線索,講訴了我們的祖先和兩位聖賢探索的故事,讀之令人唏噓不已。

盤庚率人民向西遷至殷,重振了高的繁榮。孔子西行洛邑問禮,又沿黃河西去周遊列國,是爲了推行自己的理念;老子西出函谷關終隱黃沙外,是爲了躬行心中的大道。

老子的學識,已看透了許多。也許,他對衰敗的政治感到疲憊。所以,他悟出的是對於生命的超然。他否認自己有偉大的學說,只希望一切都順其本道。“以其終不爲大,能成其大。”而孔子不能贊成這些,他心中早有了對君子的概念和維護周禮的使命感。他還擔着仁禮於己身,他絕不能就這樣放下百姓萬民。他們一定無法洽談----畢竟道不同。但我想,孔子向老子問禮,本不是想改變什麼,學得什麼,這是兩位聖賢的會晤,今日一見,他們才更堅定了各自的志向。

他們都是百代君子,他們都是長途跋涉。

向西,還是向西,一路是古道西風,黃沙撲面。遙遠的西方總是撲朔迷離,兩位聖哲便永遠行走在路上。向西眺望,看見的彷彿是道的歸宿,彷彿是可以教化的國邦。文明傳入的地方,天命降達的地方,他們,我們的祖先聖哲,總在探索着,正如身前身後古今的人一樣。他們也許記得,自己商代的先祖曾浩蕩而來,蹣跚而行,渡過黃河與自己擦肩而過,他們不會知道,身後還會有無數前仆後繼的取經者,望着古道西風,“乞人骨標行路”。

我非常喜歡餘秋雨先生對於孔子和老子之間旅途的切換描寫,令人嚮往,讓他們的結局都與西行、探求真理緊密聯繫在了一起。但是,對於他對孔子周遊列國的解讀,我不能贊同。他說“孔子如同現在流浪者潮流一般,直到晚年還在進行自我放逐,整整十四年都在流浪。”然而孔子並不是在自我放逐,否則又何必帶着、連累着這麼多年輕的學生同行呢?孔子周遊列國,爲的是實踐周禮的理想,找到一個可以施仁政的地方。他在追尋,他總是充滿了希望,所以他的旅程總是停止不了。

讀《尋覓中華》,就是讀一本中國人自己的家譜。與《文化苦旅》的“苦”不同,他並沒有那麼多讓人嘆惋、憤怒、苦痛、悲哀的故事,我們只是在家譜上細細的品讀。走在洪荒時代,看炎黃相爭的郊野;在稷下學宮,感受思想自由帶來的發展;跟隨北魏的步伐,引出不純潔而包容萬象的盛唐;撥開宋代兵弱腐朽的外殼,去看她亂麻背後的蘊含,那雍容高貴的文化;走進重山間的田園,聽陶明淵“縱浪大話中,不喜亦不懼”的人生態度。

魯迅先生曾在《狂人日記》中寫道:“我翻開歷史尋看,那歷史沒有年代,我橫豎看了一夜,才從密密麻麻的字縫裏看出兩個字‘吃人’!”這段文字曾經引用在《文化苦旅》的前言中,餘秋雨寫這本《尋覓中華》也許就是爲了讓人們知道,歷史並非只是充斥着迫害、暗算、嫉妒、誣陷、血腥、權術,也不會因爲政治的壓迫、統治、外夷的侵略而沒落,中華文明始終屹立於世界。《尋覓中華》中每篇都傳遞出這樣的訊息:天佑中華。

《尋覓中華》讀後感 篇六

這本黑皮的《尋覓中華》是上學期吳老師推薦給我們的。書的作者是餘秋雨。自從媽媽給我買來後,我就愛不釋手,反覆閱讀。

書中講述了上至遠古,下至近代的許多歷史故事和人物。介紹了氣吞山河的黃帝與和平務實的炎帝那場驚天地泣鬼神的血戰;意氣風發的曹操、淒涼的曹植、春風得意的曹丕;周遊六國四處講學的孔子;一生執著於黑色的墨子……唐、宋、元、明、清,一篇篇散文將原本不太清晰的中國歷史梳理的井井有條。尤其是對那些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全新評價,讀來讓我眼界開闊,感觸很深。

三國演義中的一代奸雄曹操在餘秋雨的筆下卻成爲一代文化巨人,也讓我們重新讀懂了:“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一首《短歌行》淋漓盡致的體現了曹操的從容大氣!難怪餘秋雨先生髮自內心的感慨道:曹操一心相當軍事巨人和政治巨人而十分辛苦,卻不太辛苦地成了文化巨人。

書中最使我迷戀的人物是墨子。墨,黑也。墨子在餘秋雨先生的筆下活了起來。他的“兼愛”、“非攻”的理論似乎是墨翟先生用堅毅的腔調說出來的一樣。當我和爸爸談起餘秋雨這些思想時,總能引起我們父子的脣槍舌戰,餘秋雨大師的思想總是那麼有新意,總會引起我們的思考。這也讓我想起了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大概就是人們常說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吧!